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理网络分析组件的开发与应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GIS技术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与结合,GIS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对空间位置关系和空间相关关系分析的需求日益增加。地理网络分析是GIS空间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实中有广泛的应用,解决地理网络分析中的不足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当前地理网络分析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其不足,提出利用组件技术将地理网络分析的主要功能算法封装到地理网络分析组件中的思路。通过该思路不仅使研究成果得以应用,体现其价值,也提高了算法的重用性;开发出来的地理网络分析控件弥补了当前MapX、MO等基础GIS组件的地理网络分析功能,利用该控件也能解决现实中对路径分析、选址服务分析、物流分析、连通性分析等地理网络分析的迫切需求,同时该思路对GIS组件设计开发也是一个有益的参考。本文在掌握相关理论和算法基础上,利用COM技术实现了地理网络分析控件,并在防汛物资调度系统中进行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和工作如下:
     1、以图论中的网络模型为参考,分析总结了几类基本的地理网络分析模型及算法,对其中的核心算法——Dijkstra算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
     2、利用COM技术结合地理网络分析算法,采用Visual C++设计和开发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网络分析控件。
     3、利用地理网络分析控件结合MapX组件实现了一个防汛物资调度实验系统。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IS and GIS correlative subject ,the GIS appl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many areas. The useres raise a hight claim for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location-relation and spatial correlation.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IS spatial analysis,and has applied in many areas.To resolve the shortage of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is very usefull.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current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we summarize the limitation o f current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making a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component with component technology, this method realizes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arithmetic and its values, improve the reuse of arithmetic.This method remedy MapX,MO etc GIS component's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functipn,it also can resolve requirements for short path analysis,locating and servering analysis, material flowing analysis and connectivity analysis,at the same time this method is a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other GIS component' design and realization.After mastered correlative theories and arithmetics,using COM technology, we realize a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component ,and apply it in system for flood material dispatch.The main content and work can be summarized as flows:
    1.Based on graph network model,we analysis and sum up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model and arithmetic, discuss the most important arithmetic-Dijkstra arithmetic and improve it.
    2.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Visual C++ , using COM technology and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arithmetic ,we design and realize a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ActiveX Control.
    3. Using geographical network analysis component and MapX realize a flood material dispatch test sysytem.
引文
[1] 曾航,李见为,宋扬等。COM技术在GIS中的应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8卷第四期。
    [2] 陈能成1,龚健雅1,朱欣焰1等。WebGIS组件方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年8月
    [3] 赵华亮,赵晓虎,唐宏。构件式GIS软件开发中的构件构架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3月。
    [4] 王宇颖,周锋。基于ActiveX的地理信息组件的结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10月。
    [5] 唐大仕,邬伦,张晶。基于CORBA组件技术的GIS系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11月。
    [6] 姚敏,张柏,张树清。基于构件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模型研究。测绘工程,2001年3月。
    [7] 宋国民,贾奋励。利用ActiveX技术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公用控件。系统仿真学报,2001年11月。
    [8] 曹莹。组件化程序设计方法。福建电脑,2003年第3期。
    [9] 王德文。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信息技术,2002年第8期。
    [10] 龚健雅。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测绘工程,2002年6月。
    [11] 许海成。GIS应用软件开发方法探讨。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8月。
    [12] 张文江1,陈秀万1,李京1等。基于COM组件技术的GIS空间模型库研究。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3年1月。
    [13] 安建伟,付卫红。Arcinfo中网络分析问题的研究。电脑与信息技术,2002年第2期。
    [14] 陆锋。最短路径算法:分类体系与研究进展。测绘学报,2001年8月。
    [15] 卢战伟1,杨国平2,钱曾波1。警用GIS中网络分析的功能设计与实现。测绘学院学报,2003年6月。
    [16] 乐阳,龚健雅。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的一种高效率实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9月。
    [17] 王劲峰1,李连发1,葛咏1等。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理论体系探讨。地理学报,2000年1月。
    [18] 施化吉。“火警119”系统中通往火场最短行车路线的快速生成。微型机与应用,1999年第4期。
    [19] 余志文,张利田,邬永宏等。城市交通网络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9月。
    [20] 王亦鹏,王红卫。GIS在敏捷运输路径选择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09。
    [21] 齐华。自动建立多边形拓扑关系算法步骤的优化与改进。测绘学报,1997年8月。
    [22] 龚洁晖,白玲。确定地理网络中心服务范围的一种算法。测绘学报,1998年11月。
    [23] 于海龙,谢刚生,李大军。Mapinfo下城市管网空间分析功能的实现。测绘工程,2001年6月。
    [24] 唐文武,施晓东,朱大奎。GIS中使用改进的Dijkstra算法实现最短路径的计算。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0年12月。
    [25] 林苗华1,杨炎群2,黄铭生2。最佳粮库地址的选择。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0年7月。
    [26] 刘艳芳。铁路GIS的地理网络及网络分析。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专集(2),2001.09。
    
    
    [27] 白玲,王家耀。基于GIS的地理网络模型研究。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12月。
    [28] 王苏男,宋伟,姜文生。最短路径算法的比较。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4年第五期。
    [29] 王杰臣1,张伟2,毛海城3。GIS网络分析的图简化方法研究。测绘学报,2001年8月。
    [30] 徐虹1,刘志强2,罗杰1。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年第6期。
    [31] 吴涛,牛惠民。多路径配流模型的一种改进算法。兰州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6月。
    [32] 胡四一,宋德敦,吴永祥等。长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水科学进展,1996年12月。
    [33] 朱跃龙1,郭学俊1,王志坚1等。省级防汛指挥系统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0年11月。
    [34] 肖建民,周惠成,王本德。防汛抢险物资调度决策支持子系统的设计。东北水利水电,2003年第一期。
    [35] 余达征,索丽生。关于防洪调度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水文,1999年第二期。
    [36] 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37] 邬伦,刘瑜,马修军等。地理信息系统一原理、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38] 刘光。地理信息系统一组件开发篇。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9] 郭仁忠。空间分析。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40] 杨洪。图论常用算法选编。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年2月第一版。
    [41] 戴一奇、胡冠章、陈卫。图论与代数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42] [美]E.米涅卡。网络和图的最优化算法。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
    [43] 陈森发。网络模型及其优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
    [44] 余英、梁刚。Visual C++实践与提高COM和COM+篇。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45] 宇鹏、王晓峰、李云飞。Visual C++实践与提高ActiveX篇。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46] 潘爱民。COM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47] ZhanFB。Three Fastest Shortest Path Algorithms on Real Road Networks,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Analysis。1997. 1。
    [48] AHUJARK, MEHLHORNK, ORLINJB, etal。Faster Algorithms for 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 [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90。
    [49] DEON, PANGCY。ShortestPathAlgorithms: TaxonomyandAnnotation[J]。Networks, 1984。
    [50] GOLDBERG A V, TAP, JAN R E 。Expected Peformance of Dijkstra's Shortest Path Algorith[R]。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6。
    [51] GOLDBERG A V.RADZIK T。A Heuristic Im-provement of the Bellman-Ford Algorithm[J]。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1993。
    [52] ORDA A, ROM R。Shortest-path and Minimum-delay Algorithms in Networks with Time-depen-dentEdge-length[J]Joum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90, 37。
    [53] Michael Kuby etal。A minimax method for finding the k bestd ifferentiated paths。Geographical Analysis。1997, 29(4)。
    
    
    [54] Miller Harbey J。Measuring spacing-time accessibility benefits withi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Basic theory and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9,31(1)。
    [55] Star J, Estes J。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 Introduction。 New Jesse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1990。
    [56] Haining R. Spatial data analysis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7] Fischer M, Getis A。Recent developments in spatial analysis[M]。Berlin: Springer, 1997。
    [58] Egenhofer M。A Model for Detailed Binary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s。Geomatic, 1993,47(3)。
    [59] Atsuyuki Okabe &Hidehiko Yomono。Statistical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Geometrical Hierarchy of a NetWork。Geographic Analysis, vol.20,1988。
    [60] Avijit Ghosh &Vikas Tibrewala。Optimal Timing and Location in Competitive Markets。Geographic Analysis, vol.18, 1992。
    [61] Eliahu Stem &David Leiser。Levels of Spatial Knowledge and Urban Travel Modeling。Geographic Analysis, vol.20, 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