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钱穆的朱子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学通四部的史学大师,钱穆治朱子学的成绩斐然;作为20世纪新儒家史学方面的代表,钱穆治朱子学的观点及方法都别具一格。
     钱穆认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只有朱子堪与孔子并提。他矗立中道,无论是尊朱还是攻朱,中国中古以后的学术思想都是围绕朱子学而展开。
     在钱穆看来,朱子对中国学术思想史主要有四大贡献,其最大贡献体现在对儒家新道统之组成上,第二大贡献是汇集并注释“四书”,第三大贡献是对经学地位之重新估定,第四大贡献是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钱穆不仅看重朱子的综合会通精神,而且赞赏朱子的别出创新精神,认为宋明理学诸儒均是“别出儒”,而朱子正是“欲以综汇之功而完成其别出之大业者”。
     对于朱子学,除了在学术地位的评判上与众不同外,在理气论、心性论、学术精神等方面钱穆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钱穆认为,在理气论上,朱子学是“理气一体浑成”而非“两体对立”;在心性论上,钱穆反对学界的理学与心学门户之分,并极大地提高了“心”在朱子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历来“善言心者莫过于朱子”;在学术精神上,钱穆赋予朱子学以“乾道”品格,并认为这种学术品格是远承《易》的传统而来。
     在方法论层面上,钱穆治朱子学主要有三大特色:于会通处观朱子,以“一体两分、两体合一”的思维疏解朱子学,以史学立场解“理”言“心”说“性”,而这些方法体现的都是一种“以中治中”的思维。
     整体而言,钱穆在朱子学的研究上成绩卓著,这些成绩无论是对于朱子学,还是对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和影响都是深远的。当然,钱穆的以朱子学为代表的理学研究也存在着理论上的困境,主要体现视野上民族性与人类性的冲突、范畴上会通性与差异性的矛盾等方面。
     钱穆的朱子学研究也彰显了钱穆本人的学术特质,这主要体现在:融会古今中西的自然主义的天道观,沟通理智与情感的客观经验论,以史证心、以心显道——“唯道论”的学术本质,“一天人、合内外”的一体化思维和四部之学的融通——义理、考据、辞章相得益彰的学术样态等这五个方面。
     本文得出的最后结论是:从朱熹到钱穆——学脉的传承与范式的转换。
As a history master of ancient Chinese four classics, Ch'ien Mu gained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Chu Hsi's theory; also he was a symbol of the New Confucianism history in the20th centory, who had his own special style of views and methods in studying Chu Hsi's theory.
     Ch'ien Mu thought that only Chu Hsi could compare with Confucius in history of Chinese academic. Whatever supporting or accusing Chu Hsi, Ch'ien Mu standing in the middle. All the academic thoughts after the mid-ancient progressed around Chu Hsi's theory.
     In Ch'ien Mu's opinion, there were four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academic thoughts made by Chu Hsi. To begin with, Chu Hsi formatted the new Confucian orthodoxy. Then, he collected and annotated the "SiShu". Furthermore, he revaluated the status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lassics. Finally, he assembled the theories of the masters after Confucius.
     Ch'ien Mu not only paid much attention to Chu Hsi's spirit of synthesize and master the classics, but also admired his creative character. Chu Hsi is the one who wanted to build the great academic through his comprehension.
     Ch'ien Mu brought forward his so many different views for Chu Hsi's theory in the "LiQi" theory, the "mind-nature" theory and the spirit of academic, while his judgment of status of Chu Hsi's theory were so different from others. Ch'ien Mu considered it was not "Two body confrontation"but"Daniel and integration" in the "LiQi" theory. He objected the differentiation made by the academic circle in the "mind-nature" theory and promoted the status of the "mind" in the Chu Hsi's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he held that Chu Hsi was the best talker about "mind". Meanwhile Ch'ien Mu endowed the character of "Qian way" in the Chu Hsi's academic spirit, he deemed it succeed to the tradition of "book of changes".
     There were three major features in methodology when Ch'ien Mu researched on Chu Hsi's theory. First and foremost, he discussed Chu Hsi with the opinion of synthesize and master the classics. Besides, he annotated Chu Hsi's theory by the way "A whole i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two aspects of a whole". Last but not least, he explained the concepts of "Science","heart","nature"based on the history. Above can give expression a thought of "Study on Chinese learning in Chinese way"
     It is an overall that in the research of Chu Hsi's theory Ch'ien Mu acquir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which has far reaching influences not to Chu Hsi's theory but to history of Chinese academic. Of cause, Ch'ien Mu also had theory difficulties in studying on Neo-Confucianism, which mainly contai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Ethnicity and the Human nature from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iversality and the otherness from the category.
     Ch'ien Mu's research on Chu Hsi's theory takes on five academic characters. To start with is the natural law by fusing the naturalism of west and east, ancient and modern. Next is the empiricism which integrates reason and affection. In addition are the academic characters which not only showing his own by history study but indicating the nature with his mind. Fourth, he had the international thought of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Finally he unifies the ancient Chinese four classics, including the argumentation, textual research, poetry and prose.
     These test arrivals at a conclusion that they were an academic inheritance and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rmal form from Chu Hsi to Ch'ien Mu.
引文
① 参见:张立文:《超越与创新—20世纪朱子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1期,第75-79页:武才娃:《朱子学研究的成果及意义》,《博览群书》2011年第·12期,第9-12页;等等。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序》(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① 陈来:《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读书》1989年第9期,第105-108页。
    ② 张学智:《钱穆先生治朱子学之方法举隅》,《原道》(第三辑),1996年1月。
    ③ 戴景贤:《钱穆》,选自王寿南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三),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65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修订本),孙周兴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扉页。
    ②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4页。
    ①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① 吴展良:《学问之入与出:钱宾四先生与理学》,台大历史学报第26期(2000第12期),第63-98页。
    ② 钱穆:《阳明学述要》,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③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①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8页。
    ② 钱穆:《阳明学述要》,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③ 钱穆:《讲堂遗录·中国学术思想史十八讲》,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77页。
    ① 钱穆:《王守仁》,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1页。
    ② 钱穆:《王守仁》,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1页。
    ③ 钱穆.:《王守仁》,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
    ① 钱穆:《讲堂遗录·中国学术思想史十八讲》,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168页。
    ② 钱穆:《四书释义·大学中庸释义》,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40页。
    ③ 钱穆:《新亚遗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93页。
    ① 钱穆:《新亚遗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93-694页。
    ② 钱穆:《晚学盲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90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①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③ 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3页。
    ① 陆九渊、王守仁:《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杨国荣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① 陆九渊、王守仁:《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杨国荣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① 钱穆:《阳明学述要》,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87页。
    ①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页。
    ① 原载于《思想与时代》杂志第四十七期,1975年曾收入《中国学术通义》,后经作者增订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五)。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增订三版),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101-105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增订三版),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105页。
    ④ 该文最初刊载于徐复观、张丕介在南京主办的《学原》杂志的第二卷第2期上,后作者增补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五)。
    ⑤ 该文原为钱穆为香港新亚书院文化讲座的演讲词,刊载于《人生杂志》六月八卷三期,题名为《孔孟与程朱》,又收入《新亚文化讲座录》,后经全文改写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五)。
    ⑥ 该文最初刊载于《学原》杂志第二卷第6期,后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五)。
    ⑦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② 本文原为香港孟氏图书馆讲辞,后收入《学仑》一书。
    ③ 本文刊载于1957年《新亚学报》二卷二期,后收入《学龠》一书。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① 戴景贤:《论钱宾四先生之义理立场与其儒学观》,《台大文史哲学报》(第七十期),2009年第5期,第85-111页。
    ② 参见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一文,选自《犹忆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③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序》(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杜维明:《儒学传统的重建——钱穆(朱子新学案)评介》,见《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241页。
    ②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③ [美]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 参见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486页。
    ②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95页。
    ③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8页。
    ① 林安梧:《儒学的转折:从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说起》,选自吴光主编《阳明学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0-73页。
    ② 中国建国初期至80年代之前期间出现的“反动学术权威”的提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别出说。
    ③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1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朱子学术述评》,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05页。该文最初写作于1945年,后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五),有增订。
    ③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86页。
    ④ 钱穆:《朱子新学案·例言》(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
    ⑤ 参见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23-35页。
    ① 钱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分期与对儒学的分期是不同的,他认为中国学术思想应分三期,两汉以前为第一期,魏晋以后为第二期,明末以来进入第三期;期间又有过渡期,东汉为一、二期学术思想的过渡,明末至今为二、三期之过渡。钱穆划分的标准是时代核心矛盾,第一期是经学与子学对抗,第二期是佛学与理学争衡,第三期是中学与西学的抗争。参见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学术思想之分期》(卷三),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31-338页
    ② 钱穆对魏晋时期儒学是“扩大期”的判定理由很多,如《十三经注疏》中“注”的部分成于此时代人之手的占一半,“疏”的部分占十之八九,这一时期又特创义疏之学,而且经学分南北,所重各不同,最重要者,在于此时经学已扩大到史学方面,新史学接踵繁兴,等等。参见:《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76-79页。
    ③ 关于钱穆对儒学分期的具体阐述,详见钱穆:《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73-95页。
    ④ “三期说”的明确提出者是牟宗三,由杜维明散布世界,产生具体广泛的影响力。“三期说”的平衡标准是内圣之学的超越性,主张者认为,心性论是儒学的精髓与命脉。1948年,牟宗三等人在《鹅湖书院缘起》中提到“儒学三期论”,认为这三期分别是:孔孟荀董为儒学第一期,程朱陆王为儒学第二期,现阶段到达了儒学发展的第三期。儒学第三期的文化使命是“三统并建”,即:重开生命的学问以光大道统,完成民主建国的任务以继续政统,开出科学知识以建立学统。30余年后,牟宗三更明确具体地阐发了“儒学三期说”,认为从先秦儒家到东汉末年为儒家学术发展的第一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一时期虽长但就儒家学术而言是歧出,宋明儒学由前一时期的歧出回转到儒家主流,因此属于儒家学术发展的第二阶段,现如今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儒家当前的使命是由内圣开出新外王。80年代以来,杜维明更加关注的是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问题,关心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主导性问题。
    ⑤ 李泽厚为了应对当代现实问题的挑战,针对杜维明大力宣扬的“儒学三期说”,提出了“儒学四期说”。他的划分与牟、杜最大的不同,就是肯定了荀子和汉代儒学的贡献,因此,他把前者的儒学第一期分成两部分,即孔孟荀为一期,汉代儒学为一期,其余两期的划分与前者相类似。李泽厚的“儒学四期说”的主要思想依据不仅是“内圣”,更有“外王”。
    ① “五期说”是近年方提出的,提出者是青年学者柳河东。他认为,儒学应分五期,第一期是原始儒学,即尧、舜、禹、夏、商、周时代,是儒学的原始萌发期;第二期是原典儒学,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著述及学术,主要指孔孟荀学:第三期是汉唐经学,包括秦、汉、魏、晋、隋、唐数朝;第四期是四朝理学,包括宋元明清四朝;第五期是当代儒学,主要指1919年以后的儒学。
    ② 《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83-84页。
    ③ 《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84-85页。
    ④ 《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85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86-87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88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90-91页。
    ① 对于钱穆早年对朱子的评价,可参见《国学概论》、《王守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几部钱穆的著作。
    ① 郭齐勇、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探讨》,《学术月刊》,1997年第2期,第20-26页。
    ②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五),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版,第57页。
    ③ 钟泰:《中国哲学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④ 罗钦顺:《困知记》卷下19章,阎韬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页。
    ① 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② 蒙培元:《朱熹哲学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③ 吴展良:《朱子世界观的基本特质》,“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2004年3月,后发表于《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8期),2008年第5期,第135-167页。
    ①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210页。
    ② 刘述先:《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215页。
    ③ 刘述先:《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222页。
    ④ 冯契:《哲学大辞典》(上),分类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① 冯契:《哲学大辞典》(上),分类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 臧克和、王辛:《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③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
    ④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1页。
    ⑤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1页。
    ⑥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
    ① 吴展良也曾指出:“大体而言,近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大传统走的是元素及原子观,而中国的大传统走的是一元整体观。”参见吴展良:《朱子世界观体系的基本特质》,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8期),2008年第5期,第135-167页。
    ② 朱熹:《易学启蒙》(卷一),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1),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③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页。
    ④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页。
    ①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页。
    ②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页。
    ③ 朱熹:《答刘叔文》,《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22),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6页。
    ④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7页。
    ①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页。
    ②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页。
    ③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三),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6页。
    ④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页。
    ①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5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238页。
    ①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9页。
    ②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① 臧克和、王辛:《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① 吴展良:《朱子世界观体系的基本特质》,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8期),2008年第5期,第135-167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6页。
    ③ 钱穆:《朱子新学案·例言》(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
    ④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6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6-37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7页。
    ③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7-38页。
    ④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8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42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8-39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40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257-258页。
    ③ 钱穆:《晚学盲言》(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1页。
    ④ 余英时:《犹忆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钱穆与新儒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44页。
    ① 曹端:《太极图说述解序》,《周子全书》(卷五),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37年版,第79页。
    ② 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171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一),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281页。
    ② 李退溪:《增补退溪文集·郑子中别纸》(2),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1978年版,第17-18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一),台北三民书书局,1971年版,第261页。
    ② 参见杨国荣:《象山语录导读》,《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③ 钱穆:《朱子新学案》(一),台北三民书书局,1971年版,第281页。
    ① 张载:《张载集·正蒙》太和篇第一,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页。
    ② 张载:《张载集·正蒙》太和篇第一,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页。
    ③ 朱熹:《朱子语类》(七)卷九十九,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37页。
    ④ 朱熹:《朱子语类》(三)卷三十九,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12页。
    ① 姜新:《试析朱熹的鬼神观》,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3期,第23-25页。
    ② 朱熹:《朱子语类》(一)卷三,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7页。
    ③ 朱熹:《朱子语类》(一)卷三,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0页。
    ④ 朱熹:《朱子语类》(一)卷一,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7页。
    ⑤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一《答程允夫》,选自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22),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9页。
    ①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答廖子晦书》,选自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页。
    ②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一《答连嵩卿》,选自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3-1854页。
    ① 朱熹:《朱子语类》(一)卷三,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页。
    ② 张载:《张载集·正蒙》太和篇第一,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9页。
    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5页。
    ① 朱熹:《朱子语类》(五)卷六十八,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84页。
    ② 方旭东:《道学的无鬼神论:以朱熹为中心的研究》,《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第32-37页。
    ① 姜新:《试析朱熹的鬼神观》,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3期,第23-25页。
    ② 姜新:《试析朱熹的鬼神观》,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3期,第23-25页。
    ③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答王子合书》,选自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6页。
    ④ 朱熹:《朱子语类》(一)卷三,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6页。
    ⑤ 朱熹:《朱子语类》(一)卷三,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页。
    ① 朱熹:《朱子语类》(一)卷三,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0页。
    ② 朱熹:《朱子语类》(二)卷二十五,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0-621页。
    ③ 朱熹:《朱子语类》(六)卷八十七,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62页。
    ④ 朱熹:《朱子语类》(六)卷八十七,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63页。
    ⑤ 杜保瑞:《从朱熹鬼神观谈三教辩证问题的儒学理论建构》,东吴哲学学报,2004第8期,第55-92页。
    ① 朱熹:《朱子语类》(七)卷九十八,黎靖德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08页。
    ②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答徐彦章》,选自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2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82页。
    ③ 杨国荣:《化当然为必然—朱熹思想的内在趋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第101-108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二),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359页。
    ③ 陈来:《宋明儒学论·李延平与朱晦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①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十八,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13页。
    ② 蒙培元:《朱熹哲学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8页。
    ① 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② 蒙培元:《朱熹哲学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65-266页。
    ② 蒙培元:《朱熹哲学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④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① 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9-150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辨性》(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明初朱子学流衍考》(卷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③ 蒙培元:《朱熹哲学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二),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35-36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5页。
    ②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心学略》(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② 林安梧:《儒学的转折:从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说起》,选自吴光主编《阳明学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 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3页。
    ① 如:在《论丛》中,钱穆说朱子“罕言心体”、“大抵陆王心学总喜欢说心体,朱子却不喜说心体,此乃朱子最高明处”;在《随札》中,钱穆又说“古人仅言心,朱子则常言心体”、“大抵朱子差处,在每言心体”。参见《论丛》(卷五)中《朱子心学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148页;《宋明理学三书随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2页。
    ① 钱穆:《晚学盲言》(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1页。
    ① 钱穆:《晚学盲言》(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2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120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二),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360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47页。
    ① 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9-150页。
    ②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259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43页。
    ③ 钱穆:《朱子新学案》(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259-260页。
    ① 可参见姜新:《试析朱熹的鬼神观》,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23-25页。
    ① 转引自陈勇:《国学宗师钱穆·引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③ 转引自陈勇:《国学宗师钱穆·引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 转引自陈勇:《国学宗师钱穆·引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例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
    ③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448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1-2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朱子学术述评》(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160页。该文民国三十四(1945)年先刊于《中国学术通义》,后有增订。
    ① 戴景贤:《钱穆》,选自王寿南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三),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225页。
    ① 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11页。
    ② 戴景贤:《钱穆》,选自王寿南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三),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页。
    ① 陈来:《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读书》,1989年第9期,第105-108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28页。
    ③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28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增订三版),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132页。此段文字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五)中已被作者删去,可能是因为有不够客观冷静、夸大事实之嫌。
    ① 逯耀东:《夫子百年——钱穆与香港的中国文化传承》,选自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② 刘述先:《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225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120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40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63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60页。
    ③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81页。
    ① 张岂之:《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原为2010年9月在山东尼山论坛上的讲演。
    ② 张岂之:《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院与文化“会通”》,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原为2010年6月26日在西安由著名作家陈忠实主持的“书院与当代中国社会”学术论坛上的讲演。
    ③ 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29页。
    ④ 《易传·系辞上》,选自《四书五经》,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⑤ 王先谦:《荀子集解》(上),沈啸寰、王星贤点校,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5页。
    ⑥ 王弼:《老子注》三十八章,见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4页。
    ①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9页。
    ②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5-476页。
    ③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22),卷四十《答何叔京》,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1841页。
    ④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增订三版),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47-48页。
    ① 钱穆《四书释义·孟子要略》,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弁言,第124-124页。
    ② 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2页。
    ③ 钱穆:《朱子新学案》(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436页。
    ④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41页。
    ⑤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367页。
    ① 钱穆:《晚学盲言》(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页。
    ② 钱穆:《晚学盲言》(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65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47页。
    ③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48页。
    ④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87页。
    ⑤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132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增订三版),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94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朱子学术述评》(增订三版),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132页。
    ③ 钱穆:《晚学盲言》(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19页。
    ④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7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增订三版),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46页。
    ① 参见蒙培元:《朱子哲学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 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5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④ 余英时:《犹忆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5页。
    ① 陈启云:《中国人文学术的近代转型——胡适、傅斯年和钱穆个案》,《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第1-7页。
    ② 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③ 罗义俊:《钱穆学案》,选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415页。
    ① 钱穆:《讲堂遗录》,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②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如何研究学术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94页。
    ③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如何研究学术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93页。
    ④ 钱穆:《中国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27页。
    ⑤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47页。
    ⑥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65页。
    ① 罗义俊:《论钱穆与中国文化》,《史林》,1996年第4期,第84-94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儒家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儒家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页。
    ③ 钱穆:《四书释义·孟子要略》,弁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66页。
    ④ 钱穆:《孟子之性善论》,出自《四书释义·孟子要略》,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51页。
    ⑤ 钱穆:《四书释义·孟子要略》,弁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66页。
    ⑥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儒家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3页。
    ① [德]伽达默乐:《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李泽厚主编“美学译文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6页。
    ② 严平编选,刘乃银译:《伽达默尔集·文本的解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7页。
    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一告子章句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8页
    ⑤ 王充:《论衡注释·本性》,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0页.
    ① 陈确:《陈确集·别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2页。
    ② 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5页。
    ③ 崔秀军:《先秦儒家性善论新诠》,《人民论坛》,2011年第5期中旬卷,第195-197页。
    ④ 王充:《论衡·本性》,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4页。
    ① 张载:《张载集》,《正蒙·诚明篇第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23页。
    ② 戴震:《戴震全集·孟子私淑录卷中》(第一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44页。
    ③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53页。
    ④ 陈澧:《陈澧集》(二),《东塾读书记》卷三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① 周淑萍《孟子简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②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③ 黄宗羲:《明儒学案·序》,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 王夫之:《诗广传·大雅》,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3页。
    ⑤ 王夫之:《尚书引义·太甲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3页。
    ① 黎靖德:《朱子语类》(一)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8页。
    ② 黎靖德:《朱子语类》(一)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页。
    ③ 黎靖德:《朱子语类》(一)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6页。
    ④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34页。
    ①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堂论性善》第一章引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122页。
    ② 王夫之:《周易外传第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1页。
    ③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堂论性善》第一章引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120页。
    ④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页。
    ⑤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儒家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8页。
    ① 钱穆:《孟子之性善论》,出自《四书释义·孟子要略》,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52页。
    ②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③ 钱穆:《孟子之性善论》,出自《四书释义·孟子要略》,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52页。
    ④ 钱穆:《湖上闲思录·善与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页。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情与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4-15页。
    ②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2页。
    ①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知识分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4页。
    ② 钱穆:《湖上闲思录·善与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51-52页。
    ③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页。
    ④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页
    ⑤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页。
    ⑥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滕文公章句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3页。
    ① 钱穆:《中国思想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2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儒家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页。
    ③ 戴景贤.论钱宾四先生之义理立场与其儒学观[J].台大文史哲学报(第七十期).2009(5):85-111
    ④ 钱穆:《中国思想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2页。
    ⑤ 钱穆:《四书释义·孟子要略》,弁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63页。
    ① 钱穆:《四书释义·孟子要略》,弁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64页。
    ② 钱穆:《湖上闲思录·善与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52页。
    ③ 况钱穆:《人生十论·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27页。
    ④ 汇报钱穆:《湖上闲思录·人生与知觉》,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18页。
    ① 孙正聿:《哲学观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
    ①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9页。
    ①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①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自序。
    ②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自序。
    ③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自序。
    ①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②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自序。
    ①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自序。
    ② 钱穆:《中国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本文敬悼故友张荫麟先生》,出自(美)陈润成,李欣荣编《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原载《思想与时代》第十八期,1943年1月,第134页。
    ① 钱穆:《国学概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弁言。
    ① 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82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朱子心学略》(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①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44页.
    ② 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9页。
    ① 陈代湘:《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58页。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阴与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3页。
    ②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③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66页。
    ④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56页。
    ⑤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137-138页。
    ① 钱穆:《晚学盲言》(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61页。
    ② 钱穆:《湖上闲思录·推概与综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3-124页。
    ③ 钱穆:《湖上闲思录·阴与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3页。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再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7页。
    ②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6页。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5页。
    ②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7页。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7-68页。
    ②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8-69页。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9-70页。
    ① “超融”(transcendentai integration)一词,成中英自己这样解释:“所谓‘超融’,指的是提升概念以超越地融合众异与众端,透显秩序与层次,以见一体中之多元与多元中之一体。”“‘超融’不是一般的综合,而是在思考过程中找到一个涵盖一切经验与相关概念的观念,整合一切经验与概念为一个内涵丰富、层层相关、面面俱到的整体。”参见蔡方鹿、舒大刚、郭齐主编《新视野 新诠释——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②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
    ① 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5页。
    ② 罗义俊:《钱穆学案》,选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7页。
    ① 罗义俊:《钱穆学案》,选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1页。
    ② 钱穆:《中国思想史通俗讲话·道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2页。
    ③ 钱穆:《湖上闲思录·道与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7页.
    ①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②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③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④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①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② 钱穆:《孔子与论语》,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28页。
    ③ 钱穆:《灵魂与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④ 罗义俊:《钱穆学案》,选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415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② 钱穆:《讲堂遗录》,九州岛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③ 钱穆:《中国思想史》,九州岛出版社,2011年版,第227页。
    ① 钱穆:《讲堂遗录》,九州岛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4页
    ② 钱穆:《灵魂与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③ 戴景贤:《论钱宾四先生之义理立场与其儒学观》,《台大文史哲学报》(第七十期),2009年第5期,第85-111页。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再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① 罗义俊:《钱穆学案》,选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415页。
    ② 钱穆:《晚学盲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19页。
    ①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0-21页。
    ①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年版,第21-22页。
    ②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23页.
    ③ 钱穆:《湖上闲思录·道与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页。
    ① 钱穆:《国史大纲》(上),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引论。
    ②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① 钱穆:《四书释义·论语要略》,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② 钱穆:《晚学盲言·知与情》(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311页。
    ③ 李泽厚:《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④ 李泽厚:《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⑤ 钱穆:《湖上闲思录·情与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1页。
    ① 钱穆:《晚学盲言·整体与部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5页。
    ② 钱穆:《现代学术论衡·略论中国教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2-183页。
    ③ 钱穆:《双溪独语》,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204页。
    ④ 钱穆:《双溪独语》,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204页。
    ① 子:《荀子·正名》,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上),沈啸寰、王星贤点校,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15页。
    ② 《礼记·礼运》,见《四书五经》,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516页。
    ③ 《礼记·礼运》,见《四书五经》,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516页。
    ④ 钱穆:《湖上闲思录.情与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10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心与性情与好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② 《论语》只在《子路》篇中“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和《子张》篇中“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两处出现“情”字。
    ③ 钱穆:《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16页。
    ④ 钱穆:《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18页。
    ⑤ 《孟子》书中三处使用“情”字的地方分别是:《滕文公章句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离娄章句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告子章句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⑥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德充符第五》卷二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1页。
    ① 钱穆:《双溪独语》,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204页。
    ①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1-72页.
    ②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5页。
    ① 钱穆:《晚学盲言·知与情》(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311页。
    ②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89页。
    ③ 李泽厚:“美学译文丛书”第二版序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④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① 罗义俊:《钱穆学案》,选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古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②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页
    ③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3页
    ①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② 李泽厚:《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① 钱穆:《晚学盲言·中与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230页。
    ②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哲学动态》,2011年第6期,第90-96页。
    ③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1998年版,第181页.
    ①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0-261页。
    ②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③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0-261页。
    ④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1页。
    ⑤ 钱穆:《中国文化丛谈·道德与艺术》,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78页。
    ①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哲学动态》,2011年第6期,第90-96页。
    ② 李泽厚:《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③ 李泽厚:《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① 余英时:《犹忆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9页。
    ②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6页。
    ① 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② 宫哲兵:《唯道论的创立》》,《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第34-40页.
    ③ 宫哲兵:《唯道论的创立》》,《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第34-40页。
    ④ 钱穆:《晚学盲言·知与情》(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11页。
    ⑤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页.
    ① 钱穆:《晚学盲言》(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85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58页。
    ③ 钱穆:《湖上闲思录·经验与思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7页。
    ④ 钱穆:《晚学盲言·质世界与能世界》(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39页。
    ① 罗义俊:《钱穆学案》,选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399页。
    ②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7页.“一天人、合内外”的思想最早由张载提出,他在《横渠易说·系辞下》中说:“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若分别则只是薄乎云尔。自然人谋合,盖一体也,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
    ③ 罗义俊:《钱穆学案》,选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5页。
    ④ 钱穆:《晚学盲言·知与情》(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308页。
    ①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性命》,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9-30页。
    ② 钱穆:《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19页。
    ① 汤一介:《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50-52页。
    ②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③ 蔡尚思:《天人合一论即各家的托天立论——读钱穆先生最后一篇文章有感》,《中国文化》,1993年第1期,第65页。
    ④ 蔡尚思:《天人合一论即各家的托天立论——读钱穆先生最后一篇文章有感》,《中国文化》,1993年第1期,第65页。
    ①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81页。
    ① 《尚书·康诰》,见《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9页。
    ② 钱穆:《论语新解·子罕篇第九》,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12页。
    ③ 钱穆:《论语新解·颜渊第十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25页。
    ④ 孟子:《孟子·万章章句上》,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20页。
    ⑤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逍遥游第一》,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1961年版,第4页。
    ⑥ 钱穆:《大学中庸释义:朱熹中庸章句》,《四书释义》,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383页。
    ①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秋水第十七》,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1961年版,第590页。
    ② 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77页。
    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上,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385页。
    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上,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343页。
    ⑤ 钱穆:《晚学盲言》(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65页。
    ⑥ 汤一介:《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50-52页。
    ① 朱寰:《钱穆天人观的转变》,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2-16页。
    ① 罗义俊:《钱穆学案》,选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朱子学术述评》(增订三版),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132页。
    ③ 逯耀东:《夫子百年——钱穆与香港的中国文化传承》,选自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同,第124页。
    ④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9页。
    ① 姚鼐:《述庵文钞序》,《惜抱轩全集》(卷四),中国书店,1991年版,。
    ② 程颞,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③ 钱穆:《素书楼余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30-231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张晓峰中华五千年史序》,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②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引论。
    ③ 钱穆:《学衡·学术与心术》,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68-169页。
    ①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史学导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2-43页。
    ② 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0页。
    ③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史学导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51页。
    ④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史学导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7页。
    ⑤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史学导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51页。
    ① 钱穆:《中国现代学术论衡·略论中国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6页。
    ②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③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④ 钱穆:《孔子与论语》,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页。
    ⑤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史学导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57页。
    ⑥ 钱穆:《历史与文化论丛·学与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52页。
    ① 钱穆:《素书楼余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30页。
    ②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韩文考异》(五),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238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关于学问方面之智慧与功力》,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284页。
    ④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史学导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5页。
    ⑤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章实斋文史通义》,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03--404页。
    ① 钱穆:《中国史学发微·史学导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53页。
    ① 钱穆:《湖上闲思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页。
    ①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17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泛论学术与师道》,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页。
    ① 钱穆:《历史与文化论丛·儒学与师道》,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24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泛论学术与师道》,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14-215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泛论学术与师道》,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229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泛论学术与师道》,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233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泛论学术与师道》,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14页。
    ③ 许炎初:《钱宾四先生“孔子-朱子学脉论”——从<论语新解>理解<朱子新学案>》,第六届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梵大学哲学系主办,2005年5月4-5日。
    ④ 江苏省无锡县政协编:《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①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关于学问方面之智慧与功力》,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284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泛论学术与师道》,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34页。
    ③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泛论学术与师道》,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34页。
    ④ 钱穆:《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今年我的最后一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16页。
    ① 陈启云:《治史体悟——陈启云文集》(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②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泛论学术与师道》,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页。
    ③ 钱穆:《四书释义·论语要略》,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0页。
    ④ 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一),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165页。
    ⑤ 钱穆:《新亚遗铎·亚洲文商学院开学典礼讲词摘要》,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2页。
    ①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关于学问方面之智慧与功力》,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283页。
    ② 钱穆:《历史与文化论丛·儒学与师道》,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26页。该文原为1965年钱穆在吉隆坡教师协会讲演时所用的演讲稿。
    ①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四部概论》(增订三版),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第43-48页。
    ① 对于钱穆是否是“新儒家”问题,港台学界曾有一场影响很大的争论,由钱穆的弟子余英时所写《钱穆与新儒家》一文为导火线。
    ② 台湾学者许炎初写有《如何理解钱宾四先生的“孔子一朱子学脉论”——本(论语新解)理解(朱子新学案)》文,可参见,该文录于华梵大学“第六届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版。
    ① 钱穆:《新亚遗铎·(论语)读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12页。
    ② 钱穆:《新亚遗铎·(论语)读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313页。
    ① 钱穆:《讲堂遗录·中国思想史六讲》,九州岛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4页。
    ① 钱穆:《论语新解》,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413-415页。
    ① 钱穆:《论语新解》,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21-22页。
    ② 钱穆:《论语新解》,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39页.
    ① 钱穆:《论语新解》,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32-33页。
    ② 钱穆:《论语新解》,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3-4页。
    ① 钱穆:《论语新解》,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126-127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8页。
    ① 钱穆:《论语新解》,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615-616页。
    ② 钱穆:《论语新解》,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616页。
    ① 钱穆:《论语新解》,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第616页。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宋]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王孝鱼.北京:中华书局,2004
    [7][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9][宋]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宋]陆九渊,[明]王阳明.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M].杨国荣,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明]陈建.学蔀通辨[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11).市济南:齐鲁书社1995
    [14][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清]王懋竑.朱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7][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9][明]罗钦顺.困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0][清]戴东原.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钱穆.国史大纲(上、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钱穆.文化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7]钱穆.文化学大义[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8]钱穆:中国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9]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0]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1]钱穆.四书释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2]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钱穆.阳明学述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4]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5]钱穆.学龠[M].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10
    [16]钱穆.湖上闲思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7]钱穆.民族与文化[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18]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19]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0]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21]钱穆.中国文化丛谈[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22]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23]钱穆.朱子新学案(1-5)[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71
    [24]钱穆.中国史学名著[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25]钱穆.理学六家诗钞[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26]钱穆.孔子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7]钱穆.孔子与论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8]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增订三版)[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
    [29]钱穆.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0]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8)[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1]钱穆.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32]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 司,1998
    [33]钱穆.历史与文化论丛[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34]钱穆.双溪独语[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3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36]钱穆.宋明理学三书随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7]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8]钱穆.晚学盲言(上、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39]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40]钱穆.中国史学发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1]钱穆.新亚遗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2]钱穆.论史随札[M].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43]钱穆.素书楼余渖[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44]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1-54)[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45]钱穆.讲堂遗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6]钱穆.中国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A].陈润成,李欣荣.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C]
    [47]钱穆,等.中国高层讲座第一辑文化的坐标[C].新世界出版社,2006
    [48]钱穆、胡适、金庸,等.历史、家国与中国人的生活情调[A].明报·大家大讲堂[C].新星出版社,2008年
    [49]钱穆.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2011
    [1][美]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M].[新加坡]王昌伟,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美]白诗朗.论创造性——朱熹、怀特海和南乐山的比较研究[M].陈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蔡方鹿,舒大刚,郭齐.新视野新诠释——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成中英:《从中西互释中挺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陈启云.治史体悟——陈启云文集(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8]陈来.宋明儒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2]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陈荣捷.朱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陈荣捷.朱学论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陈勇.钱穆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7]陈勇.国学宗师钱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陈勇,谢维扬.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陈春文.回到思的事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0]陈代湘.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1]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篇[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2]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蔡方鹿:宋明理学心性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24]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5]宋志明.中国现代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7][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M].李弘祺,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8]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6
    [29]戴景贤.钱穆[A].王寿南.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三)[C].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11
    [30][美]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M].蓝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2]冯契.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3]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4]封祖盛.当代新儒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5]郭齐勇,汪学群.钱穆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36]龚颖.“似而非”的日本朱子学——林罗山思想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37]宫哲兵.唯道论——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38]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学通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9]高全喜.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
    [40]韩复智.钱穆先生学术年谱[M].台北:五云图书出版公司,2005
    [41]韩秋红,庞立生,王艳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2]黄意明.道始于情—先秦儒家情感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3]霍韬晦.法言“钱穆悼念专辑”[C].香港:法言出版社,1990(10)
    [44]何佑森.钱宾四先生的学术[A].项维新,刘福增.中国哲学思想论集(第八册)[C],台湾:台北牧童出版社,1978.
    [45]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7
    [46]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M].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1950
    [47]侯外庐,赵纪彬,杜国痒.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8]洪军.朱熹与栗谷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9]洪晓楠.哲学的文化转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0][法]亨利·博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华夏出版社,2003
    [51]江苏省无锡县政协.钱穆纪念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2][德]伽达默乐.真理与方法[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3]金春峰.朱熹哲学思想[M].台北:东大出版社,1997.
    [54][韩]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5][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6]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1989
    [58]李振声.钱穆印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59]李木妙.国史大师钱穆先生传略[M].台北:八方文化企业公司、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60]李敖.我最难忘的人和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61]李帆.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2]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3]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5][英]罗素.中国人的性格[M].王正午.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66]罗义俊.钱穆学案[A].方克立,李锦全.现代新儒家学案(中)[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7]罗义俊.评新儒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8]罗义俊.生命存在与文化意识——当代新儒家史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69]罗义俊.钱穆对新文化运动的省察疏要[A].方克立,李锦全.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70]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71]刘宗贤,蔡德贵.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2]刘述先.理想与现实的纠结[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73]刘述先.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M].贵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74]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
    [75][韩]刘承相.朱子早年思想的历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6]陆玉芹.未学斋中香不散——钱穆和他的弟子[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77]蒙培元.朱熹哲学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8]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MJ.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79]马先醒.民间史学“钱宾四先生逝世百日纪念”[C].台北:民间史学杂志社,1990
    [80]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台北:正中出版社,1979
    [81]孟淑慧.朱熹及其门人的教化理念与实践[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3
    [82][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3]彭永捷.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4]钱伟长.怀念先叔钱穆_钱穆宾四先生逝世10周年忆养育之恩[A].钱伟长文选(第五卷)[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85]钱行.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M].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11
    [86][日]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A].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7]师永刚,冯昭,方旭.移居台湾的九大师[M].南昌:江西出版集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
    [88]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9]束景南.朱子大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90]孙正聿.哲学观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91][美]田浩.宋代思想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2][美]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3]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4]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95]王大鹏.百年国士·楚天辽阔一诗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6]王艳丽着,何宇海绘.漫画跟钱穆学历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97]王晓清.学者的师承与家派[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98]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M]一代儒宗钱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
    [99]徐国利.一代儒宗钱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100]许文娟.向国学大师学淡定人生[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1]薛晓源.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杜维明范曾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2]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03]余英时.现代学人与学术[M].余英进文集(第五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4]余英时.犹忆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 限公司,1991
    [105]余英时.现代儒学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6]严耕望.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107]印永清.百年家族——钱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08]杨国荣.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而上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会,2004
    [109]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10]严平.伽达默尔集[M].邓安庆,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1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1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1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14]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5]张岂之.张岂之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116]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117]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8]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19]张岂之.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20]张永.中国文明的新探索[M].台北:正中书局,1991
    [121]朱传誉.钱穆传记资料[M].台北:台湾天一出版社,1981
    [122]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3]周为筠.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124]曾议汉.钱穆“文化学”思想初探[A].林庆彰.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第28册)[C].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
    [125]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6]臧克和,王辛.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7]郑柏彰.钱穆先生《庄子纂笺》及其庄子学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
    [1]张蓬.近代以来学术发展的路径抉择及其反思——以钱穆与冯友兰为中心[J].河北学刊,2012,(5):144-148
    [2]赵建军.论钱穆的人文主义历史存续观[J].河北学刊,2012,(3):49-55
    [3]王晓黎.从“为古人申冤”到“复兴中国文化”——钱穆人生哲学发展脉络述评[J].广东社会科学,2012,(2):68-72
    [4]杜维明.二十一世纪新儒家的愿景[J].明报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二期),2012,(2):19-23
    [5]许家星.“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哲学史,2012,(1):125-126
    [6]曾春海.朱熹理一分殊的理气论与冯友兰新理学之对比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8
    [7]彭国翔.近三十年(1980-2010)英语世界的朱子研究——概况、趋势及意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38
    [8]张凯作.朱子哲学中“心之德”的思想.中国哲学史,2012,(1):67-73
    [9]林月惠.罗钦顺与日本朱子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0]丁为祥.朱子理气关系的三种不同解读[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11]袁名泽.朱子自然哲学的审视与纠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
    [12]武才娃.朱子学研究的成果及意义[J].博览群书,2011,(12):9-12
    [13]方旭东.道德实践中的认知、意愿与性格——论程朱对“知而不行”的解释[J].哲学研究,2011,(11):44-54,128
    [14]尉利工.朱子《易》学诠释思想的形成与特点[J].哲学动态,2011,(10):45-50
    [15]陈树林.当代文化哲学范式的回归[J].哲学研究,2011(11):118-123
    [16]谭忠诚.郭店儒简的重“情”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9-23
    [17]杨儒宾.两种气学两种儒学——中国古代气化身体观研究[J].中州学刊,2011,(9):143-148
    [18]张品端.朱子学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影响[J].武夷学院学报,2011,(8):8-14
    [19]文碧方.从“湖洛之争”看朝鲜儒者的朱子性理学诠释[J].现代哲学,2011,(6):113-119
    [20]李宝红.“虚心”与“怀疑”:钱穆、胡适对朱子读书法的不同体认[J].广东社会科学,2011,(6):27-34
    [21]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6):90-96
    [22]林启屏.心情与性情:先秦儒学思想中的“人”[J].文史哲,2011,(6):25-35
    [23]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J].天津社会科学,2011,(5):12-17,100
    [24]王振.朱子之学在近现代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1,(5)
    [25]邹晓东.《大学章句》中的“出发点丧失”问题[J].周易研究,2011,(5):62-69
    [26]陈来.朱子学与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1-9
    [27]麻尧宾.《大学》、《中庸》天人范式议论——以朱子疏释为关键的视域[J].哲学研究,2011,(5):37-42
    [28]卢睿蓉.美国朱子学研究发展之管窥[J].现代哲学,2011,(4):122-126
    [29]许家星.朱子、张“仁说”辨析[J].中国哲学史,2011,(4):30-40
    [30]许刚.宋学精神与汉学工夫——钱穆与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之比较[J].齐鲁学刊,2011,(4):55-59
    [31]乔清举.朱子心性论的结构及其内在张力[J].中国哲学史,2011,(3):21-30
    [32]柴文华.论冯友兰的朱子学[J].中国哲学史,2011,(2):121-129
    [33]陈勇.论钱穆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J].史学理论研究,2011,(2):87-99
    [34]周良发,张飞.钱穆文化民族主义探微[J].运城学院学报,2011,(2):44-47
    [35][马来西亚]陆思麟.钱穆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考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65-69
    [36][韩]金佑莹.朱子易学之哲学的分析——通过《易学启蒙》理解“理”的“穷极”义[J].周易研究,2011,(2):49-56
    [37]刘光顺,薛虹.朱熹理学思想中的系统生成论[J].系统科学学报,2011,(2):20-24
    [38]刘述先.朱子与儒家的精神传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1
    [39]许家星.“更是《大学》次序,诚意最要”——论朱子《大学章句》“诚意”章的诠释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8-25
    [40]蔡方鹿.试论全球化时代朱子学的现代意义及未来发展展望[A].2006海峡两岸朱子学论坛:全球化时代的朱子学现代意义与未来展望会议论文集[C],2006,
    [41]陈来.朱子思想中的四德研究[J].哲学研究,2011,(1):26-33,44,128
    [42]蒙培元.论朱子“生”的学说[J].鄱阳湖学刊,2011,(1):32-55
    [43]陈勇,张慧.中国现代史学学脉的传承—吕思勉与钱穆[J].中国图书评论,2010,(11):34-42
    [44]吴长庚.安徽安庆“朱子学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学术研讨会综述[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3-25
    [45]陈水德.朱熹理本论及其根柢之误[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5-9
    [46]杨俊峰.牟宗三视野中的朱子思想[J].牟宗三视野中的朱子思想,2010,(10):13-15
    [47]朱平安,王中华.生理、生意与生活——朱子的生命体验与生态情怀[J].学术界,2010,(10):125-131,287
    [48]吴志翔.朱子理学的美学意蕴[D].武汉大学,2010
    [49]丁为祥.如何进入朱子的思想世界——朱子哲学视野的发生学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58-67
    [50]李山河.钱穆的朱子哲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51]赖功欧.朱子之“理”的天道自然观基础及其理气二元结构[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4):1-6
    [52]朱平安,王中华.从“一原”到“一体”——朱子物我同一性浅析[J].中国哲学史,2010,(4):66-70
    [53]刘螈螈.文化卫道的困境与理想:钱穆“传统政治非专制论”考评(D).上海师范大学.2010,(4)
    [54]王秋.朱子学与现代哲学的思想空间——20世纪朱子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0
    [55]王秋.牟宗三判定朱熹别子为宗标准的疏解与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0
    [56]郭齐勇.综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人物及其问题意识与学术贡献—兼谈我的开放的儒学观(上)[J].探索,2010,(3):47-56
    [57]王晓黎.钱穆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之比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8-82
    [58]路新生·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10,(3):13-16
    [59]朱人求,周燕春.朱子学的当代发展与创新——“朱子学与理学学派”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2):2-5
    [60]陈启云.中国人文学术的近代转型——胡适、傅斯年和钱穆个案[J].河北学刊,2010,(1):1-7
    [61]欧阳奇.论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观和儒学的现代化路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7
    [62]梁民愫,戴睛.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学界关于钱穆学术思想研究的新取向[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8):64-70
    [63]史少博.朱熹论“义”、“利”及其现代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6-90
    [64]李承贵.论宋儒重构儒学利用佛教的诸种方式[J].哲学研究,2009,(7):54-62
    [65]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
    [66]闫宝明.毛奇龄与朱子学[D].南开大学,2009
    [67]侯宏堂.钱穆对“宋学”的现代诠释[J].近代史研究,2009,(6):48-67
    [68]许家星.“圣门末后亲传密旨”——朱子“忠恕一贯”章解的思想意义[J].人文杂志,2009,(5):23-30
    [69]戴景贤.论钱宾四先生之义理立场与其儒学观[J].台大文史哲学报(第七十期),2009,(5):85-111
    [70]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
    [71]牟坚.朱子对“克己复礼”的诠释与辨析——论朱子对“以理易礼”说的批评[J].中国哲学史,2009,(1):20-33
    [72]王晓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准确把握——析钱穆先生关于中国道德精神超宗教性思想[J].理论学刊,2009,(1):79-81
    [73]魏义霞.“知在先”与“行为重”:朱熹知行观探究[J].合肥学院学报,2008,(11):3-8
    [74]蒙培元.朱熹心说再辨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1
    [75]张先飞.钱穆与中国现代学术史体制的创制——以《国学概论》为中心[J].史学月刊,2008,(8):23-29
    [76]金春峰.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42-50
    [77]常裕.朱熹论“梦”的理学意蕴——兼论“孔子不梦周公”之辨[J].孔子研究,2008,(6):98-107
    [78]李维武.近50年来现代新儒学开展的“一本”与“万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6):91-100
    [79]陈泽环.以小生命融入文化和自然的大生命——钱穆“人生论”初探[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6):11-16
    [80]项念东.陈寅恪与钱穆史学思想之分歧[J].博览群书,2008,(6):47-54
    [81]吴展良.朱子世界观体系的基本特质[J].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8期),2008,(5)
    [82]陈复兴.关于钱穆先生国学思想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8,(5):185-193
    [83]崔罡,黄玉顺.构建中国当代历史哲学的思想视域问题——读徐国利教授《钱穆史学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8,(5):122-125
    [84]赵中国.朱熹易学观述论[J].社会科学,2008,(5):120-128,191
    [85]蒙培元.朱熹关于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一分殊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6-26
    [86]朱人求.钱穆文化哲学探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17
    [87]路新生.“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J].天津社会科 学,2008,(4):119-129
    [88]梁承武.韩国朱子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2-49
    [89]方旭东.《近思录》新论[J].哲学研究,2008,(3):77-84
    [90]陈来.中国哲学研究三十年回顾(1978—-2007)[J].天津社会科学,2008,(1)
    [91]李明辉.朱子对“道心”、“人心”的诠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9-27
    [92]赖功欧,黎康.论钱穆的朱子学[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
    [93]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论朱熹和天——跟随史华慈老师研究宋代思想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8,17
    [94]吕变庭.内外之学与朱熹的“物我”观[J].孔子研究,2008,(1):61-72
    [95]丁为祥.儒者与政:“国是”、“朋党”、“伪道学”——以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8-94
    [96]张思齐.钱穆黄帝观的宗教意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1-67
    [97]薛其林.钱穆着眼文化创新的“合内外而开新”说[J].长沙大学学报,2007,(11):40-44
    [98]何仁富.钱穆、唐君毅对新亚校训“诚明”的释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16-19
    [99]尤吾兵.朱熹“理一分殊”中“分”之正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2-14
    [100]陈启云.钱穆的儒学观念与中国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7(秋):1-18
    [101]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以“新宋学”之建构为线索的探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7,(4)
    [102]肖发荣.论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7
    [103]詹石窗,杨燕.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7,(5):181-190,208
    [104]李守爱.论朱子学对江户时代现代意识的启发[J].日本学刊,2007,(4):116-129,160
    [105]陈良中.“十六字心传”理论的形成及内蕴[J].兰州学刊,2007,(4):158-160,184
    [106]史少博.朱熹论命[J].管子学刊,2007,(3):107-109,125
    [107]李景林,田智忠.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7,(3):88-99,205
    [108]陈曙光.钱穆“中国文化最优论”评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0-96
    [109]任剑涛.文化卫道与政治抉择——以徐复观、钱穆为例的讨论[J].文史哲,2007,(2):95-102
    [110]金春峰.国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史——几个方法论问题[J].孔子研究.2007,(2)
    [111]陈居渊.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J].史学理论研究,2007,(1):87-97
    [112]方旭东.道学的无鬼神论:以朱熹为中心的研究[J].哲学研究,2006,(8):32-36,128
    [113]何俊.推陈出新与守先待后——从朱熹研究论余英时的儒学观[J].学术月刊,2006,(7):61-68
    [114]徐公喜.《朱子学提纲》之朱子学精神[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21,27
    [115]蔡志强.平铺化社会的冲突与整合—兼议钱穆关于中国古典政治文明的论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5):8-12
    [116]韩东育.日本“京学派”神道叙事中的朱子学[1].求是学刊,2006,(4)
    [117]徐波.和合会通之魂[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18][韩国]朱光镐.朱熹哲学中“太极”概念的几种涵义[J].中国哲学史,2006,(3):90-95
    [119]韩东育.“道统”的自立愿望与朱子学在日本的际遇[J].中国社会科学,2006,(3):187-201,208
    [120]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贡献及其方法终结[J].中国哲学史,2006,(2):116-125
    [121]徐国利.钱穆学术研究的重要推进——大陆首届“钱穆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53-155
    [122]苏志宏.封建制度与游士社会——钱穆史学观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6,(1):65-69
    [123]梁秉赋.经、史之间:浅谈康有为与钱穆的经学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06,(春):11-13
    [124]韩军.钱穆的文言世界及其现代视域[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4
    [125]肖向东.论钱穆中西文化观与学术思维的形成[J].甘肃社会科学,2006,(1):60-65
    [126]汪学群.钱穆的理学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6,(1):73-76
    [127]邓子美,孙群安.论钱穆独特的人文教育理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2):7-10,28
    [128]肖向东.“钱穆学术思想”研讨会述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19-21
    [129]赵建军.钱穆学术史观的美学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11-15
    [130]石兴泽.傅斯年与钱穆的交往和分歧[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84-89
    [131]刘桂秋.新发现的钱穆佚文《与子泉宗长书》[J].江南文史,2005,(4):58-59
    [132]徐国利.钱穆的学术史方法与史识——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J].史学史研究,2005,(4):61-70
    [133]王广.“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学[D].山东大学,2005
    [134]翁有为.求真乎?经世乎?——傅斯年与钱穆学术思想之比较[J].文史哲,2005,(3):115-122
    [135]孙剑秋.融通以达变:论钱穆先生对《易传》的诠释[J].周易研究,2005,(3):72-80
    [136]翁有为.求真乎?经世乎?——傅斯年与钱穆学术思想之比较[J].文史哲,2005,(3):115-122
    [137]卢钟锋.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5,(3):40-45
    [138]李帆.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念[J].史学史研究,2005,(2):46-54
    [139]金春峰.朱熹晚年思想[J].山东大学学报,2005,(1):70-80
    [140]朱汉民,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41]宫哲兵.唯道论的创立[J].哲学研究,2004,(7):34-40
    [142]陆玉芹,朱峰.薪火相传各领风骚——钱穆余英时中西文化观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04-110
    [143]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44]张立文.《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序[J].中华文化论坛,2004,(4):102-106
    [145]廖名春.钱穆孔子与《周易》关系说考辨[J].河北学刊,2004,(3):88-93
    [146]朱寰.钱穆天人观的转变[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3):12-16
    [147]陆玉芹.论戴景贤对钱穆学术思想的解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7-21
    [148]陈祖武.钱宾四先生与《清儒学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1-66
    [149]陆玉芹.钱穆、余英时学术传承管窥——以中西文化观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4,(1):98-103
    [150]廖建平.钱穆的人类生命观及其意义[J].江汉论坛,2003,(11):65-67
    [151]程利田.朱子学的世界传播和影响[J].南平师专学报,2003,(9):21-26
    [152]杨泽波.“道德他律”还是“道德无力”——论牟宗三道德他律学说的概念混乱及其真实目的[J].哲学研究,2003,(6):48-53,95
    [153]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
    [154]杨泽波.论牟宗三“以纵摄横,融横于纵”综合思想的意义与不足[J].东岳论丛,2003,(3):60-64
    [155]路新生.理解戴震(续)—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48-53
    [156]徐国利.钱穆的历史文化构成论及其中西历史文化比较观—对钱穆历史文化哲 学的一个审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2):55-61
    [157]路新生.理解戴震—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1-27
    [158]陈勇.“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钱穆与清代学术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1):48-58
    [159]廖建平.论钱穆的艺术人生观[J].求索,2003,(1):150-153
    [160]刘卫徐国利.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J].史学月刊,2002,(10):12-16
    [161]徐刚.试论朱熹生命哲学思想[J].哲学研究,2002,(10):31-36
    [162]陈代湘.现代新儒家的朱子学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2002,(7):25-28
    [163]许炎初.如何理解钱宾四先生的“孔子—朱子学脉论”——本《论语新解》理解《朱子新学案》[A].华梵大学“第六届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C].2002,(5)
    [164]张新民.朱子“去恶全善”思想的本体论与工夫论[J].孔子研究,2002,(4):44-53
    [165]陈代湘.论钱穆与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1):97-100,146
    [166]徐国利.钱穆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述论[J].求是学刊,2002,(1):110-115
    [167]陈代湘.钱穆的朱子心学论评析[J].中国文化研究,2001,(秋):74-78
    [168]魏宗禹.朱子学与当代中国思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23-27
    [169]汤一介.“道始于情”的哲学诠释——五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学术月刊》,2001,(7):40-44
    [170]杨国荣.理念与境遇——论朱熹的伦理思想[J].孔子研究,2001,(3):88-93
    [171]潘立勇.“气”在朱子理学美学中的意义[J].中国哲学史,2001,(2):29-36
    [172]陈代湘.论钱穆与牟宗三对朱子中和学说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1):97-100
    [173]张立文.超越与创新—20世纪朱子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文化论坛,2001,(1):75-79
    [174]黄俊杰.钱宾四史学中的「国史」观:内涵、方法与意义[J].台大历史学报(26),2000,(12):1-37
    [175]戴景贤.论钱宾四先生“中国文化特质”说之形成与其内涵[J].台大历史学报(26),2000,(12):39-62
    [176]吴展良.学问之入与出:钱宾四先生与理学[J].台大历史学报(26).2000,(12):63-98
    [177]王南湜.范式转换: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人类学——近五十年中国主流哲学的演变及其逻辑[J).南开学报,2000,(6):1-9
    [178]徐国利.钱穆的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179]徐国利.钱穆论史体与史书[J].史学史研究,2000,(4):53-60
    [180]周国栋.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J].史学月刊,2000,(4):110-117
    [181]徐国利.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钱穆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0,(4):39-51
    [182]彭永捷.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J].东方论坛,2000,(4):1-10
    [183]杨小明.朱熹理学本体论的科学内涵和意义发微[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184]张立文.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J].中国哲学史,2000,(2):14-25
    [185]郑吉雄.钱穆先生治学方法的三点特性[J].文史哲,2000,(2):22-26
    [186]李冬君.钱穆的儒家本位文化现述评[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4):88-96
    [187]刘巍.二三十年代清字史整理中钱穆与梁启超胡适的学术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63-72
    [188]彭永捷.朱子“宇宙生成论”之检讨[J].孔子研究,1999,(2):68-75
    [189]李承贵.理欲关系的历史嬗变[J].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6):8-13
    [190]彭永捷.“理一分殊”新释——兼论朱子对“理”的本体地位的论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1)
    [191]罗义俊.论士与中国传统文——钱穆的中国知识分子观(古代篇)[J].史林,1997,(4):1-9
    [192]郭齐勇,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探讨[J].学术月刊,1997,(2):20-26
    [193]李景林.读《钱穆评传》[J].中国哲学史,1997,(1):122-125
    [194]罗义俊.钱穆及其史学纲要[J].历史教学问题,1997,(1):13-16
    [195]罗义俊.论钱穆与中国文化[J].史林,1996,(4):84-94
    [196]王晓毅.钱穆先生文化生命史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J].史学理论研究,1996,(1):57-61,28
    [197]成中英.当代新儒学与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个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追求[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秋季卷)
    [198]杨岚.钱穆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出路[J].中州学刊,1995,(6):140-144
    [199]石小晋.论钱穆的史学思想[J].江汉论坛,1995,(6):51-55
    [200]汤一介.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50-52
    [201]徐刚.张载自然哲学对朱熹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4)
    [202]杨岚.钱穆的“心论”浅析[J].天津党校学刊,1995,(3):20-23
    [203]翁有为.钱穆政治思想研究[J].史学月刊,1994,(4)
    [204]罗义俊.活泼泼的大生命,活泼泼的心——钱穆历史观要义疏解[J].史林,1994,(4):14-20,27
    [205]辛华.话说余英时对新儒家的质疑[J].人文杂志,1994,(3):35-39,118
    [206]陈勇.从钱穆的中西文化比较看他的民族文化观[J].中国文化研究,1994,(春):22-29
    [207]陈勇.略论钱穆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J].史学理论研究,1994,(2):47-62
    [208]龚振黔.朱熹“气”的学说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1994,(2)
    [209]杜保瑞.从朱熹鬼神观谈三教辨正问题的儒学理论建构[J].东吴哲学学报,1993,(8)
    [210]陈勇.“理一分殊”在朱熹伦理学体系中的核心作用[J].孔子研究,1993,(1)
    [211]蔡尚思.天人合一论即各家的托天立论——读钱穆先生最后一篇文章有感[J].中国文化,1993(1):65
    [212]翁有为.钱穆文化思想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1992,(4)
    [213]陈来.“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J].中州学刊,1991,(2):61-66,55
    [214]刘述先.朱熹思想究竟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J].中国文哲学研究集刊(创刊号), 1991,(3):181-198
    [215]蒙培元.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6)
    [216]陈来.此亦一述朱,彼亦—述朱[J].读书,1989,(9):105-108
    [217]王健.简论朱熹理气思想的认识论构架[J].哲学研究,1989,(5)
    [218]钱碗约.钱穆及其文化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5):97-102,45
    [219]黄克刻.现代文化的儒学观照----读钱穆《文化学大义》[J].中国文化,1989,(1):174-180
    [220][美]杜维明.儒学传统的改建——钱穆《朱子新学案》评介[J].孔子研究,1987,(1):115-123
    [221]罗义俊.论钱穆先生的史学对象论——钱穆先生史学方法论探索之一[J].史林,198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