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辩论主义与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辩论主义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主要术语,是民事诉讼程序基本原则之一,界分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在诉讼进程中的作用和分工。随着社会民事诉讼观的出现,古典辩论主义的含义因国家对诉讼程序管理的加强而发生变化,发展成为经由阐明权等案件管理权或曰诉讼指挥权而加以修正的辩论主义。依据大陆法系学者的理解,狭义的辩论主义由三项原则组成,即当事人提出事实主张和证据资料并以其约束法院的裁判范围;法院应受双方当事人没有争议的事实即自认事实的约束,对自认事实一般不得做出与当事人不同的认定;原则上由当事人收集证据对其主张予以证明,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非常有限。而广义的辩论主义除上述三原则的内容之外,也包括处分权主义(或称处分原则),即以何种程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程序何时开始、审判对象和审判范围的确定、以及程序是否终结及何时终结的不同层面,均承认当事人得自主决定的主导权利。由狭义的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支配的民事诉讼程序,是在私法自治基础上对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彰显了当事人程序参与权、程序选择权以及对实体事项的处分权利。
     在辩论主义下,当事人提出事实主张和证据资料证明其权利要求,否则承担因其对主张的证明不能而导致该主张不被支持乃至法院不利判决的责任,主张责任源自于从辩论主义的第一层含义。主张责任以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为基础,依据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与讼争的关联程度区分主要事实与间接事实,确立要件事实理论,围绕要件事实当事人双方展开攻击防御行为,对事实主张进行辩论和质证,法官对当事人辩论的要件事实结合心证进行认定,要件事实勾连贯通着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在诉讼进程中各自的权利与职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当事人争执的法律关系或权利主张即诉讼标的,通过行使诉权,当事人特定讼争的诉讼标的,经过举证、质证和辩论过程,法院以当事人证明责任承担而辩论的最终事实或法律关系、即确定的诉讼标的进行裁判,诉讼标的左右着当事人与法院相互之间在诉讼程序进行中的权利(职权)行使范围。依据辩论主义,法院应对当事人自认的事实直接认定,无需依职权再行调查证据。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在事实认定方面并未遵循辩论主义,超越当事人主张而超裁的行为效力不仅不为法院所质疑,甚至超裁行为也受到当事人某种事实上的认同,法院裁判文书往往只是简单列举争执事实和判决结论,而其中最能彰显法官心证、也最能令当事人服膺司法权威的事实认定、以及事实认定与证据以及判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论述部分往往极其简单,自认事实也常因追寻真相之司法目的而受法院对证据的职权调查。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应当确立主张责任,适用要件事实理论,结合公平原则分配证明责任,实现法所应有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平衡。诉讼标的理论的旧实体法说主张遭遇现实请求权竞合的瓶颈而影响涉外民事诉讼程序裁判范围,尽管诉讼标的仅是理论名词,但鉴于其寓于诉讼进程之中的而表现的动态属性,其明晰和确定也应处于诉讼进程的动态运行之中,应当确立诉讼标的的动态学说,在当事人起诉时仅特定诉讼标的,而经过举证、质证以及言词辩论,并经法官阐明后,再行由当事人确定诉讼标的。
     广义的辩论主义决定了当事人对实体层面和诉讼起始的主导权。涉外民事程序当事人享有程序选择权,享有就纷争选择在何地以何种程序予以解决的权利,当事人有权就同一纷争在不同国家法院起诉,因行使选择法院的程序选择权而引发平行诉讼,平行诉讼不利于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通过协调管辖权以减少和避免平行诉讼现象,我国国内立法对我国法院享有管辖权的涉外民商事纠纷不顾该纠纷是否在外国法院审理或已经作出判决,均承认我国法院管辖权并对案件进行审理,而国际社会各国解决平行诉讼的预期承认规则、不方便法院原则等方法均不为我国立法所承认且不为司法实践中所适用,我国对于平行诉讼的态度根本无助于国际民事管辖权冲突的化解,反而引发更多的司法资源浪费以及我国法院判决无法获他国的承认与执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应当借鉴不方便法院原则等平行诉讼的解决方法,节制我国法院的管辖权以最大程度实现当事人的实体权益。
     基于程序选择权以及处分权,在不违反各国基于国家主权以及社会利益保护为目的的专属管辖的前提下,涉外民事诉讼当事人可以合意确立涉外民事纷争的管辖法院,达成选择法院协议,选择法院协议尊重当事人的处分自由,且有助于管辖权的确定和平行诉讼的解决,不啻为相互冲突的国际民事管辖权之争的有效解决之道,已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然而法院选择协议毕竟是以协议将国家司法管辖的分配权力交由当事人支配,因此,在承认当事人协议选择法院的同时,各国立法和国际条约也都对协议选择法院做出条件限制。而限制的原则仍是坚守、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自由,予当事人的程序选择和程序主体的自主性以充分肯认,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意愿,对法院选择协议做出宽松解释,尽可能使法院选择协议有效成立,实现当事人的真正自主合意与不过分阻碍国际商业交易发展之间的平衡。我国涉外民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应该取消当事人协议选择的管辖法院与纠纷之间的“实际联系”要求,明确协议管辖的适用领域,为避免当事人的法院选择协议又造成管辖权的冲突而引发不必要的司法主权纠纷,在当事人选择法院协议的条款约定不明时,对所选择法院的管辖权属于专属管辖权抑或排他管辖权做出明确规定;对默示协议管辖的条件和内容,应该将被告出庭仅为提出管辖权异议以及提起与讼争无关的抗辩等情形明确规定为不属于同意法院管辖权的行为方式。
     辩论主义下当事人负有为其主张进行举证证明的义务,当事人基于其利益诉求收集证据,原则上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力非常有限,这是当事人在实体层面主导权的表现。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不仅影响当事人的诉讼主张能否得到支持、也决定着法官对事实认定的充分程度。因当事人受制于自身诉讼能力和诉讼技巧的局限与差异,提出的事证资料难免存在不充分、不明确、不完善之处,而影响当事人双方攻击防御的有效进行以及争点的及早确定,为实现诉讼进程中当事人双方之间以及与法官之间的充分信息沟通与交流,在当事人武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判断,现代民事诉讼法赋予法官阐明职责以协助当事人充实、完善其事证主张和诉讼资料,要求法官在主张提出阶段、证据提交方面向当事人适当阐释当事人行为中可予以完善之处,同时应就法律适用的机理向当事人妥为阐释。法官适时阐明是对古典辩论主义因忽视当事人实质上的不平等而引致武器平等原则无法真正践行的修正结果,法官阐明仍然在辩论主义的框架之内并在尊重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当事人提供其有效完成诉讼行为并实现公正诉讼结果的必要协助,如法官不当阐明,应为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法律救济。为彻底解决纠纷,加强法院事实认定的真实程度,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应从制度层面为当事人证据收集权得以真正行使与实现提供应有的、充分的制度保障,不再使当事人因证据收集权无法充分行使而导致承担举证不能乃至败诉后果。在不涉及国家秘密以及商业机密的基础上,公开政府机关及公用事业部门以及商业机构的信息资料。规定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和真实义务,使当事人及时、集中并真实地提交诉讼资料,并辅之以未履行上述协助和真实义务而导致的失权制裁。明确法官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在某证据资料对裁判结果有决定影响而当事人无法自行收集的情形下,法院应因当事人申请而收集证据。强化并规范电子证据收集形式,形成制度化的法官阐明制度,规范法院阐明的时间以及阐明内容,规定法院不当阐明的法律后果以及因此为当事人的提供的救济措施,赋予当事人当庭异议权或上诉权以矫正法院的怠于阐明或过分阐明的行为后果。
     辩论主义下当事人即证据收集的主体,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事实上也已将当事人作为证据收集主体,然而,我国对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却以域外取证的司法主权性质而排斥特派员取证,这与《证据规定》下当事人作为证据收集主体的规定发生矛盾,以互惠为基础并附加限制条件可以避免特派员取证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提高取证效率,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应该认可特派员取证方式。就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关系状况的宏观角度分析,辩论主义下当事人的事证提出主导权即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表现,而从当事人权利行使与法院职权行使范围的视角分析,当事人的事证提出主导权即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送达是涉外民事诉讼当事人了解诉讼状态的一种信息通知方式以及资料获取渠道,对当事人的依法送达是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程序参与权以及合法听审权的必然要求,是当事人充分参与程序审理环节并实质性影响法院裁判结论的基本方式,也是当事人进行相应的防御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诉讼信息了解手段,直接决定着法院诉讼程序是否公正、也是影响法院判决能否获得外国承认与执行的因素之一。为实现上述域外文书送达功能,各国都规定了数种不同的送达方式,我国长期坚持文书送达的国家司法主权性质,对文书送达的直接方式做出很多限制,文书送达已经严重影响了涉外民事诉讼的案件审理程序,为切实实现涉外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并提高诉讼效率,我国涉外文书送达不应坚守文书送达的国家司法主权性质这一困扰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文书送达的根本问题,因此扩展涉外文书送达的主体范围,除国家依法对当事人送达文书之外,也应适当允许当事人自行送达文书,对邮寄送达不应设置条件限制,加强电子文书送达,充分实现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参与权,保障当事人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
     辩论主义从实体和程序两个不同层面主导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始终。经过事证主张、辩论质证、以及法院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法院依法作出裁判,辩论主义的机理运作与功能实现即自行终止。然而为该判决所确定的当事人权利仅具有纸面性质,欲彻底实现该纸面权利、将其变为真正为当事人享有的实际权利,仍需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机制。判决能否获承认与执行受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制约,判决承认与执行是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所有在先环节中法院与当事人的各种诉讼行为是否真正发生法律效果的最后环节,决定着解纷化争中国际民事诉讼程序的应有功能发挥和比较优势的彰显程度。总体而言,这些影响与功能实现皆经由判决中所体现的程序保障所决定,而程序保障要求正是辩论主义所立基的程序主体地位以及程序主体自由处分权的表现。判决作出国法院是否享有合法的管辖权、判决作出的诉讼程序是否公正等判决承认与执行判断标准无不与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程序参与权相关联,判决是否具有确定性、终局性的判决承认与执行的判断标准则关涉诉讼标的的确定,而程序选择权、程序参与权作为辩论主义机理之基础而存在,诉讼标的则是辩论主义当事人攻击防御以及法院裁判的对象所在。终审判决一经生效即具有确定的终局效力,一般不会因事实认定的错误或法律适用的错误而随意否定其确定效力,因我国再审制度提起条件的宽泛而导致对我国法院判决在外国(法域)请求承认与执行时,常遭受被请求承认与执行国对我国法院判决确定力的质疑乃至否定,而因此为由对我国法院判决拒绝承认与执行,我国再审制度应将再审提起权交由当事人决定,减少国家公权力部门的再审提起情形。
     辩论主义贯穿于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环节,其运行需要各种不同诉讼制度的外部制度保障,而辩论主义在运行过程中又反过来促进了这些不同诉讼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契合,实现了互为表里的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之间的相互衔接,昭示并彰显了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以制度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实现,合理界分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在诉讼进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合理分工,体现了民事诉讼程序以公法手段解决私益纷争的公私结合性质、而同时又是公权力和私权利界限分明互不侵犯、又相互配合,以及私权主体互相促进诉讼进行的合理制度安排。欲实现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程序辩论主义的上述制度功能,需从制度整体进行结构性协调与安排,同时培养深厚的社会法律文化环境。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defining the role and division between the courtand the parties, is a core terminology and fundamental doctrine in civil procedure incontinental law system. With the emerging concept of social civil action andmanagement-strengthening of civil litigation by the country, classical doctrine ofadversary hearing has evolved into modified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alongwith case-managing power or litigation-directing power. Under the academicresearch in continental law system, narrowly-defined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iscomposed of three doctrines: court adjudicates within the limit of the facts andclaims and evidence materials which the parties present; court is constrained by thefacts that the parties have no arguments (admission of the parties) and can not tomake fact-finding differentiating from the admission; the parties exertevidence-collecting right to prove their respective claims and the range ofevidence-collecting of the court is considerable limited. Beyond narrowly-defined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broadly-defined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alsocontains doctrine of disposition, which means only the parties have the right todecide how to settle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when the procedurecommences and finishes, to decide the object of adjudicating. Civil procedure underthe operation of narrowly-defined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and doctrine ofdisposition respects the procedural subject status of the parties on the private lawautonomy basis and highlight the procedural participation right of the parties, thechoice of procedure right of the parties and disposition right on substantive affairs.
     Under the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the parties present the facts, claimsand evidence materials to prove their respective claims and burden the adjudicationagainst themselves in the event of failing to fully prove their respective claims,which elicits the asserting liability that based on the fact asserted by the parties anddistinguishes primary facts from collateral fact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with thedispute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establishes the theory of ultimate facts. Ultimatefacts connect the attacking-and-defending behavior of the parties and fact-findingbehavior of the court. Object of action is the legal nexus and the claim what the parties in the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claim the court to settle or toprovide remedy. The object of action, which is specified in the complaint and then isadjudicated after evidence-presenting and cross-examination as well as arguing,controls the range of the party’s rights and the court ‘s power in the proceeding.Under the doctrine of the adversary hearing, the fact of admission binds the court toadjudicate and stop the court from investigating and collecting the evidence.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is not followed to find the fact in civil procedure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 adjudication beyond the fact-asserting is not onlyapproved by the court but also recognized by the parties, facts argued and judgmentis simply enumerated in the adjudicative document, while the logic elucidationbetween the fact-finding and the judgment is usually simply, facts of confession isoften investigated by the court for the purpose of truth-pursuing. Asserting liabilityshall be established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 The theoryof ultimate facts and fair doctrine for distributing the proving liability shall beapplied to find the facts and to adjudicat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alance of legalstability and legal flexibility. Older substantive law theory about object of actiontheory is baffled with concurrence of claim in practice and effects the realm ofadjudication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 Object of action ismerely academic appellation, however, in consideration of its dynamic natureembedded in the procedure, its distinction and determination shall be made in thedynamic procedure. Dynamic Object of ac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object of actionshall be specified when the plaintiff files the suit and then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parties after evidence-presenting, cross-examination, verbal arguing and clarificationof the judge as well.
     Broadly-defined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means the dominant power ofthe parties in the sense of the substantive matters and the commencement andtermination of procedure. The parties are entitled to choose procedure and place tosettle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m, the parties are entitled to choose the differentforum to file the suit on the same dispute and then initiates parallel litigation, whichis regulated by the 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to make itsreduction and avoidance owing to its disadvantage to the substantive rights of the parties. Civil disputes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s entertained and heard in the courtin China in the event that the court in China has the jurisdiction on the said disputes,no matter whether or not foreign courts have heard or have adjudicated. There is noroom for recognition prognosis theory and forum non-convenience doctrine, whichare the common rules to settle the parallel litigation in the world, to apply in the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The attitude towards parallel litigation in China not only hinders the progress tosettle the conflict of parallel litigation but also triggers more waste of judicialresources and non-recognition and non-enforcement of judgment made in China.Forum non-convenience doctrine and other theories to settle parallel litigation shall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jurisdiction in China shall be absented to settle parallellitigation and to extremely realize the parties’ substantiv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Civil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
     On the premise of no violation of exclusive jurisdi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sovereignty and social interest, the parties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factors is entitled to choice of procedure right and disposition right and is entitled to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 to settle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m. Choice of courtagreement respects the disposition freedom of the parties and contributes tojurisdiction-determining and settlement of parallel litigation and for this reason it hasbecame the effective method recognized in the world to settle the conflicting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 However, jurisdiction-allocating is transferred from thecountries to the parties by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 for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 on the basis of upholding the freedom of the parties andrecognition of the parties’ choice of procedure right and of the parties’ proceduralsubject status.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 shall be interpreted loosely to make theagreement establishing to the considerable extent to realize the balance of meeting ofthe minds and not excessively interv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Prac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sen forum and the disputes shall be abolishedand the applying field of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 shall be explicated in civil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 whether or not the chosen court hasexclusive jurisdiction shall be expressly stipulated in the legislation to avoid the conflict of jurisdiction and sovereignty dispute when the nature of the chosen courtis not clear in the agreement. As regards implied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appearance of the defendant aiming only to challenge the jurisdiction and only todefend against claims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ispute shall not be viewed asconsenting to the jurisdiction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
     The parties shall collect the evidence and materials to prove their respectiveclaims and the court seldom collects evidence in principle under the doctrine ofadversary hearing, which embodies the dominant power of the parties in thesubstantive sense. Evidence-collecting and evidence-presenting not only affectwhether or not the claims will be supported but als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fact-finding by the judge. Limited by litigation ability of the parties, theinsufficiency and indeterminacy and imperfection of the facts and evidence materialswill undoubtedly influence the validity of the attacking-and-defending behavior ofthe parties and earlier issue-fixing. The judge is demanded to clarify to assist theparties enrich and perfect the facts and materials in the stage of claim-asserting andin the stage of evidence-presenting, and the judge is demanded to clarify the cause oflaw-applying to adjudicate to realize thorough information changing and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the court and to safeguard equal dialoguebetween the parties and the court on the premise of weapon equality principle as well.Timely clarification is to amend the consequence of failing to genuinely fulfill theweapon equality doctrine thanks to ignorance of substantive inequality between theparties under the classical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Clarification bases on theprocedural subject status of the parties and is contained by the doctrine of adversaryhearing and provides the necessary assistance for the parties to accomplish theirrespective procedural behaviors to achieve fair adjudication. The parties can pursueto remedies if the judge clarifies improperly. The parties shall be provided with fullynecessary system guarantees in the legislation to thoroughly settle the disputes andreinforce the fact-finding to deter the parties’ failure of proof-burdening and losingthe suit from the parties’ incapability of thorough evidence-collecting. Informationand evidence materials of public authorities and commercial originations shall bepublicized on the premise of not influencing the secrets of countries and commercial originations. Obligation of truthfulness and obligation to promptly proceed the civilprocedure shall be stipulated to urge the parties intensively present evidencematerials in time, and loss of right sanction shall also be provided for the parties’failure to fulfill the said obligations. The range of evidence-collecting by court shallbe explicated; especially the court shall collect the evidence responding to therequest by the parties where the evidence that can not be collected by the partiesdeterminatively effects the adjudication. Electronic evidence and clarification shallbe reinforced and regulated, including the legitimate consequences of improperclarification and remedies for the parties deriving from improper clarification andchallenge right of the parties in court to rectify the disadvantageous consequencesfor the parties because of improper clarification.
     The parties are the subjects to collect the evidence under the doctrine ofadversary hearing, the parties, In reality, have been viewed as the subjects to collectthe evidence in Some Provis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n Evidence in CivilProcedures promulgated in2002. However, nature of judicial sovereignty of takingof evidence abroad in the civil procedure in China expels taking of evidence abroadby special commissioner in the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which contradicted with the stipulation of viewing the parties as subjects to collectthe evidence in the said provision. Taking of evidence abroad by specialcommissioner with reciprocal premise and limitation shall be stipulated in civil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aking ofevidence abroad. Fact-presenting dominant right of the parties under the doctrine ofadversary hearing embodies the procedural subject status of the parties according to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the court, while it is the proceduralparticipation right in the sense of the right-exercising of the parties andpower-executing of the court. Service of process is the method for the parties toaccess to the information and procedural material to comprehend the litigation.Service of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coinciding with procedural subjectstatus and procedural participation right and the right being heard, affects thoroughparticipation of the parties and adjudication of the court and for this reasondetermines whether or not the procedure is fair and the judgment will be recognized and enforced to considerable extent.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of service of processin the world to realize said functions of service of process. Judicial sovereigntynature of service of process has been persisted on in the long run in China and thusmethods of service of process are limited so as to seriously affect the hearingproceeding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Judicial sovereignty natureof service of process, which perplexes service of process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foreign factors in China, shall not be persevered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factors in China to realize substantive rights of the parties and to upgrade theefficiency of procedure. Subjects shall be broadened to include country and parties,limitation of service by post shall be removed and electric service shall be reinforcedto realize the procedural participation right of the parties and to safeguard thesubstantive rights and procedural rights of the parties.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dominates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factors from the beginning to end in the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aspects. With theproceeding of fact-asserting and arguing and fact-finding and law-applying andadjudication as well,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works and then have no functionwhen the said procedures finish, yet the right of the parties in the judgment is onlythe right on paper,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system shall operate to change theright on paper into the material right. Whether or not the judgment will berecognized and enforced i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elements. Recognition andenforcement of judgment is the final stage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variousbehaviors of the parties and of the court in the earlier procedural stages will havelegal effects in reality and the extent of function-realizing and of the indication of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All in all, saidinfluences and function-realizing are determined by the procedural guaranteesembedded in the judgment, while the procedural guarantees reflect proceduralsubject status of the parties and proposition right of the procedural subjects under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The requirements of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judgment including Whether or not the country rendering the judgment haslegitimate jurisdiction and the procedure is fair are associated with choice ofprocedure right and participation right of the parties that are the basis of the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While the requirement of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judgment including Whether or not the judgment is final is connected with thedetermination of object of action that is object of the attacking-and-defendingbehaviors of the parties and adjudication behavior of the court. Final judgment hasres judicata as soon as it enters into force, so it can not be rescinded or denied owingto the error either in fact-finding or in law-applying. Chinese judgment is seldomrecognized and enforced abroad because of being questioned res judicata of thejudgment resulting from broad requirements of retrial system, so the parties shall bethe dominant subjects to commence retrial procedure in China and public authoritiesto commence retrial procedure shall be reduced.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which needs various procedural systems tosafeguard its well-run and yet the operation of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conversely advances the coordination and consilience of the procedural systems,operates in the all procedure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 in China.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makes civil substantive law and civil procedural lawjoined with each other, declares and indicates procedural subject status of the parties,defining the interaction and rational division in fact-finding and law-applyingbetween the parties and the court in the proceeding, indicates the integration ofpublic element to settle the disputes and private element in dispute nature, whereas itis the rational system that public authority and private right explicitly distinguishfrom each other and interact an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and private rightsubjects promote the proceeding each oth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aid functionsunder the doctrine of adversary hearing in civil procedure involving foreign factorsin China, co-ordinations and arrangements shall be made in the whole legalinstitution and profound legal culture environment shall be cultivatedsimultaneously.
引文
①参阅汤维建、陈巍:《司法改革应当以人为本——以民事诉讼为中心而展开的论述》,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2期,第14页。
    ④参阅祝庭显:《论辩论原则的理论改造》,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毛玲:《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之辨析》,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参阅蔡虹:《民事诉讼结构的调整及其基本模式的选择》,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5期;华小鹏:《走处民事诉讼模式的误区——民事诉讼模式划分问题研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田平安:《试论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的建立》,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翁晓斌:《职权探知主义转向辩论主义的思考》,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肖建华:《构件协同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王福华:《民事诉讼协同主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肖建华:《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参阅张珉:《协同主义诉讼模式的法理分析》,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度博士论文;韩红俊:《释明义务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赵泽君:《论民事争点整理程序》,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度博士论文;袁满:《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新论》,苏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王硕:《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参阅徐继强:《我国民事诉讼法应确立辩论主义原则》,载《法学》1997年第4期,第27-29页。参阅邓辉辉:《论我国民事诉讼辩论主义原则的确立》,载《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④参阅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⑤参阅刘学在:《辩论主义的根据》,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吴杰:《辩论主义之历史、论争与制度》,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第1期。
    ⑥参阅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王福华:《民事诉讼协同主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吴杰:《辩论主义与协同主义的思辨——以德、日民事诉讼为中心》,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
    ⑦参阅刘学在:《论辩论原则适用的事实范围》,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
    ⑧参阅任凡:《我国民事诉讼法辩论原则的缺陷及其完善》,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⑨参阅王福华:《我国民事证据的认定规则及其模式选择》,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张红侠:《民事诉讼模式与法官的释明权》,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江伟:《论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法官的释明权》,载《诉讼法论丛》(第6卷);孙永军:《民事诉讼模式与法官的释明权》,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罗毅:《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辩论主义与自由心证之协同》,载《特区经济》2008年第2期。
    ⑩参阅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参阅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等。
    ①参阅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第92页。
    ②参阅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第93-94页。
    ③参阅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④参阅[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348页;[日]吉也正三郎:《集中讲义民事诉讼法》,成文堂1998年版,第62页;载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20页。
    ⑤参阅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180页。
    ⑥参阅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180页。
    ①参阅奚晓明:《论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中协议管辖条款的认定》,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3、4期;冯霞:《论国际民商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原则》,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7期;邓杰:《论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制度》,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孙南申:《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中的法律问题》,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7期。
    ②参阅吴经芳:《论我国域外送达机制的完善》,载《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何其生:《我国域外送达机制的困境与选择》,载《法律研究》2005年第2期;刘培森:《论法律文书的域外送达》,载《山东审判》2003年第5期。
    ③参阅徐鹏:《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2期;张磊:《外国法的查明之立法及司法问题探析》,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1-2期;詹思敏:《外国法的查明与适用》,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11期。
    ④参阅王克玉:《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视角下的正当法律程序探析》,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1期;钱锋:《终局性: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的先决条件》,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钱锋:《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自然公正及欺诈例外》,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1期。
    ①参阅[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9页。[日]高桥宏志:《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由于辩论主义源之于大陆法
    See Sir Jack Jacob, Justice between Man and Man, Arbitration1985,51(3),464, P.481-482.
    ④See M. Damaska, Evidence Law Adrift,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1997, p.81.
    ①[德]奥特马尧厄尼西:《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124页。
    ②[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
    ③参阅[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④杨建华:《问题研析民事诉讼法(一)》,台湾广益印书局1996年版,第174页。
    ⑤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⑥[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
    ⑦[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
    ⑧张卫平:《冲突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①韩连乐:《法官阐明权适用范围研究》,广东商学院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③参阅[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译者前言,第13页。
    ④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65-66页。
    ②参阅[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1996年版,第107页。
    ③这也是救济方式在初期阶段表现出的自力救济方式使然。参阅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32-933页。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36页。
    ③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70-971页。
    ④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75页。
    ⑤参阅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357页。
    ⑥参阅周枏、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页。
    ⑦参阅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55-981页。
    ①参阅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89-9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页。
    ③如书面审理、诉讼代理、管辖原则、抗辩、证据方法等制度。参阅朱赛培·乔温达:《民事诉讼中的罗马法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张礼洪译,载《司法》第4辑(2009),第347-362页。
    ④[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中村民事诉讼理论精要》,陈刚、段文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⑤[美]查尔斯·谢尔曼:《罗马法在现代世界》,第5页。转引自[德]罗尔夫·克努特尔:《古代罗马法与现代文明》,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41期,第122页。
    ⑥参阅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第92页。[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25页。
    ①参阅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第92页。
    ②[德]奥马特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③[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页。
    ④参阅[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24-528页。
    ⑤[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①参阅[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页。参阅[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311页。
    ②[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页。
    ③参阅[德]奥马特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⑤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简评民事诉讼法修正条文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沈冠伶:《民事证据法与武器平等原则》,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8页。
    ①参阅[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7页。
    ②[德]奥马特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①[日]大村彦:《民事诉讼法讲义概要》,中央大学生协会出版局1997年版,第65页。转引自蔡虹:《释明权:基础透视与制度构建》,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第108页。
    ③参阅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第94-95页。
    ①参阅常怡:《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2012年版,第33页。
    ②参阅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第47-51页。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①参阅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③参阅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④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69页。
    ①参阅黄松有:《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219页。
    ③参阅[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①左卫民:《实体真实、价值观和诉讼程序——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法理分析》,载《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1期,第47页。
    ②参阅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③[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①参阅刘荣军:《民事诉讼中“新职权主义”的动向分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第184页。
    ②任重:《试论德国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以1877年<德国民事诉讼法>为起点》,载张卫平:《民事程序法研究》(第六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页。
    ③参阅[日]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汪一凡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79页。
    ④参阅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49页。
    ①邱联恭:《程序选择权之法理》,载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四),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579页。
    ②[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①[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页。
    ②参阅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③[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22页。
    ④参阅孟涛:《走向黄昏的辩论主义》,载陈刚:《比较民事诉讼法》2001-2002年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⑤[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22页。
    ⑥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⑦对于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处分权主义包括辩论主义在内。参阅陈荣宗在台湾民事诉讼法研究会第93次研讨会上的发言,载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四),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190页。
    ⑧从辩论主义和处分权主义两者范围表现方式的不同,也有学者依此认为二者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方向实现着限制法院权力的功能。参阅张家慧:《处分原则下的当事人诉讼行为》,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第65页。
    ①[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②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③参阅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④另外,法院与当事人之间成立的具有拘束力的三方合意的“审理契约”,同样是以契约方式而形成程序,可认为属于“广义的诉讼契约”。参阅沈冠伶:《示范诉讼契约之研究》,载《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⑤参阅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①姜世明:《诉讼契约之研究》,载《任意诉讼及部分程序争议问题》,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5页。
    ②沈冠伶:《示范诉讼契约之研究》,载《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
    212-213页。
    ①参阅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②[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③原告或被告在庭审的口头辩论中,提出诉讼资料作为各自的攻击或防御方法。攻击方法是指原告或反诉原告为维护自己的请求而提供的事项。防御方法是指被告或反诉被告为驳斥起诉或反诉而提供的一切事项。参阅[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184页。
    ④任文松:《要件事实与主张责任》,载《学海》2006年第5期,第96页。
    ①参阅[法]文森、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199页。
    ②参阅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①[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②[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⑤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研究》,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50639,2011年12月4日访问。
    ①参阅[德]贝塔戈来斯:《西德诉讼制度》,[日]小島武司译,中央大学出版1988年版第359-388页。转引自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第81页。
    ②鲁道夫·瓦塞尔曼:《从辩论主义到合作主义》,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1页。
    ③鲁道夫·瓦塞尔曼:《从辩论主义到合作主义》,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①[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68-569页。
    ②参阅[德]狄特·克罗林庚:《德国民事诉讼法律与实务》,刘汉富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页。
    ③参阅张友好:《论拟制自认之构成及其法理———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8条第2款》,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第117页。
    ④姜世明:《诉讼上非负举证责任一造当事人之事案解明义务》,载姜世明:《举证责任与真实义务》,新学林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05-183页。
    ⑤[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452页。
    ⑥迪特尔·莱波尔德,弗莱堡:《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与法官的责任》,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页。
    ⑦迪特尔·莱波尔德,弗莱堡:《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与法官的责任》,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410页。
    ①[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②参阅陈计男:《民事诉讼法论》(上)(增订三版),三民书局2004年版,第272页。
    ③参阅刘学在:《辩论主义的根据》,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42-43页。
    ④参阅刘学在:《辩论主义的根据》,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45-50页。
    ①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股份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5页。
    ②邱联恭:《司法之现代化与程序法》,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221-225页。
    ①许士宦:《辩论主义之新开展》,载《月旦法学杂志》1996年第19期,第18-19页。
    ②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股份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5页。
    ①[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25页。
    ①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载《比较法研究》1988年第3期,第19页。
    ①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②傅郁林:《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④参阅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⑤参阅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律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163页。
    ⑥参阅[苏]克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的民主原则》,载《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教研室编,1982年11月,第59页。转引自严玮:《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⑦参阅李浩:《论法律中的真实——以民事诉讼为例》,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第33页。
    ①参阅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①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①See Michelman, The Supreme Court and Litigation Access Fees: The Right to Protect One's Rights,1973Duke L. Rev.1153, p.1172.
    ②See Mashaw, The Supreme Court's Due Process Calculus for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in Mathews v.Eldridge: Three Factors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Value,44U. Chi. L. Rev.28,1976, p.30.
    ③See Summers,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es--A Plea for “Process Values”',60Cornell L. Rev.1,1974, p.22.
    ④陈瑞华《程序正义论纲》,载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①傅郁林:《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载《当代法学》2011年第1期,第10页。
    ③参阅汤维建:《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展望》(下),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2期,第87页。
    ①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律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①参阅[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邱联恭:《程序保障论之新开展》,载《月旦法学杂志》1996年第19期,第9页。
    ③“获得司法救济”在内地通常被译为“接近正义”。事实上,无论是从沃尔夫的英国司法改革报告或其他学者的阐释中,获得司法救济应该是更为准确的翻译表述。获得司法救济是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得诉诸于民事司法机制、以获得因各种民事不法行为对其造成损失进行救济措施,使其合法的诉讼请求有效并能对不合法的诉讼请求进行抗辩。SeeWoolf,"Access to justice": Lord Woolf's interimreport, C.J.Q.1995,14(Oct),231, p.231-232. See Sir Jack Jacob, Justice between Man and Man, Arbitration1985,51(3),464, P.481-482.
    ①参阅景汉朝、卢子娟:《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第3页。
    ②[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③[日]野田良之:《试论比较法文化学》,战宪斌译,载《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4期,第19-20页。
    ④[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载《比较法研究》1988年第3期,第25页。
    ⑤李交发:《中国传统诉讼文化宽严之辩》,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第106页。
    ⑥参阅邓建鹏:《健讼与息讼——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矛盾解析》,载许章润:《清华法学》第四辑(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①张卫平:《民事诉讼标的及识别标准》,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58页。
    ③王娣、钦骏:《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再构筑》,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第177页。
    ①张文郁:《民事诉讼标的理论之研究》,载《义薄云天·诚贯金石——论权利保护之理论与实践》,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34页。由于二分肢说确定要素之一的生活事实概念不易确定,德国学者又提出三分肢说,在二分肢说的诉的声明、生活事实之外,加入实体法之权利保护请求(或称为实体法之权利保护目的,即个案中应适用之实体法规)。参阅同书,第534页。
    ①参阅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②参阅张文郁:《民事诉讼标的理论之研究》,载《义薄云天·诚贯金石——论权利保护之理论与实践》,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36页。
    ③参阅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1984年再版,第353页。转引自施君:《论我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建构》,中国政法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第20页。
    ①参阅张文郁:《民事诉讼标的理论之研究》,载《义薄云天·诚贯金石——论权利保护之理论与实践》,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35页。
    ②参阅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341页。
    ③张文郁:《民事诉讼标的理论之研究》,载《义薄云天·诚贯金石——论权利保护之理论与实践》,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542页。
    ①Fritz Baur:《德国诉讼标的的理论状况》,载陈荣宗:《民事诉讼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77年版,第435页。转引自王娣、钦骏:《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再构筑》,《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第177页。
    ②参阅刘荣军:《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载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③[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之目的’(诉讼标的)的论争机器历史背景》,载《诉讼法学方法论——中村民事诉讼理论精要》,陈刚、段文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①沃尔夫冈·策尔纳,蒂宾根:《实体法与程序法》,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②沃尔夫冈·策尔纳,蒂宾根:《实体法与程序法》,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①参阅朱赛培·乔温达:《民事诉讼中的罗马法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张礼洪译,载《司法》第四辑(2009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363页。
    ②[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②参阅常怡:《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③参见罗筱琦:《民事判决对象的比较研究》,载陈刚:《比较民事诉讼法》(第一卷),西南政法大学比较民事诉讼法研究所印行,1999年版,第203页。
    ④参阅柴发邦:《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页。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④许可:《民事审判方法——要件事实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⑤张卫平:《论诉讼标的及识别标准》,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56页。
    ①李汉昌:《诉讼标的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9页。
    ②有观点将此情形下诉讼标的的可变表述为诉讼标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相对性”。参阅李汉昌:《诉讼标的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1页。
    ②日本的兼子一教授所持观点,参阅[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①邱联恭:《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之新容貌及机能演变》,转引自许士宦:《民事诉讼上当事人与法院之任务分担》,载许士宦:《证据收集与纷争解决》,新学林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67页。
    ①王亚新:《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2期,第139页。
    ②代表性文章参阅黄胜春、陈祥军:《从司法公正看我国裁判文书的改革》,载江伟、陈光中:《诉讼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165页。
    ①参阅宋连斌、赵正华:《我国涉外民商事裁判文书现存问题探讨》,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1期,第115-120页。郭文利:《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存在问题实证分析——以757份裁判文书为依据》,载《时代法学》2010年第5期,第17-26页。
    ②“规范说”的具体内容参阅王国征:《民事证明责任中的罗森贝克规范说述评》,载《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82页。
    ④参阅许可:《民事审判方法——要件事实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9页。
    ⑤参阅许可:《民事审判方法——要件事实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9页。
    ⑥所谓“一强多元”是指以“规范说”为基本规则以及其他对“规范说”进行修正、补充而形成的学说为例外规则的状况,具体可参阅毕玉谦:《“一强多元”模式下的证明责任学说》,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2期,第51-56页。
    ⑦参阅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135页。
    ①Sherman J. Clark,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 Enforcing Candor in Pleading Through the Party AdmissionsDoctrine,49Hastings L.J.565,1998, P.565-566.
    ②参阅[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237页。张永泉:《民事诉讼证据原理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③对于自认是否包括对对方提出的不利于自己的诉讼请求的承认,理论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有观点以自认是否包括诉讼请求将自认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自认仅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做出的于己不利的案件事实的承认,广义的自认发生在诉讼进行中及诉讼外,自认的对象既包括案件事实又包括诉讼请求。参阅杜闻:《民事诉讼自认若干问题研究》,载《河北法学》2003年第6期,第73页。
    ④《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14条规定的自认即认诺。
    ①诉讼外的自认,“该项自认,纵使与他造所主张之事实相符,仅可为法院依自由心证认定事实之资料,亦即其证据力如何,应由法院判断之。他造援用此项自认为证据,并非因有此项自认而毋庸举证。”李学灯:《证据法比较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24页。转引自严琛:《试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②诉讼外自认如当事人在调解与和解中所做的自认,该自认在以后的诉讼中不得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具体可参阅《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40条及《国际商事调解示范法》第10条的规定。
    ③李学灯:《证据法比较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02页。转引自:严琛:《试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④英国将非正式自认作为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一种例外对待,可予以采纳。参阅田平安:《民事诉讼证据初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⑤参阅罗玉珍、高委:《民事证明制度与理论》,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
    ⑥参阅李学灯:《证据法比较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58—159页。转引自王艳:《论真实义务及对民事自认的规制》,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
    ②我国台湾地区也称先行自认为自发自认。参阅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17页。
    ③参阅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①董世芳:《民法概要》,三民书局1975年版,第57页。
    ②参阅韩象乾:《民事证据理论新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③Federal Rule of Evidence801(d)(2).
    ④[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390页。我国学者持这一观点的有陈界融、宋朝武、肖建华、逯雨刚等,详细内容可参阅陈界融:《证据法: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宋朝武:《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肖建华:《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逯雨刚:《论自认对象的不利益性》,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①参阅邵明:《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制度之“治”》,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2期,第241页。
    ②参阅[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③[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5页。
    ①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11页。
    ②我国张卫平教授对此有不同理解:自认对法院的拘束力表明法院必须以自认事实作为裁判基础,因此,作为自认人的相对人即事实提出者不再有必要(或者没有尽全力或相当的注意)收集或继续保存与自认事实有关的证据,如果自认人撤回自认,会给证据的收集和调查造成困难,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不利。自认约束当事人的效力就从辩论主义对法院的直接拘束力转化为对自认人的反射效力。因此他认为自认对自认人的直接拘束力虽并非源自于辩论主义,但辩论主义却可以通过反射效力间接约束自认人。参阅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张卫平:《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页。
    ③参阅[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177页。
    ④See Mirjan Damas ka, Symposium on Guilty Plea Part I: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Negotiated Justice in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s,2J.Int’L Crim. Just.1018,2004, p.1019.
    ⑤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10页。
    ①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15-116页。
    ②许士宦:《证据收集与判决效力》,载许士宦:《证据收集与纷争解决》,新学林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569页。
    ③See United States v. McKeon,738F.2d26,(2d Cir.1984), p.31.
    ④See Sunkyong Int'l, Inc.v.Anderson Land&Livestock Co.,828F.2d,1245,8th Cir.1987, p.1249.
    ⑤See Spinosa v. Int'l Harvester Co.,621F.2d1154,1157(1st Cir.1980)(citing Bellevance v. Nashua Aviation&Supply Co.,104A.2d,N.H.1954, p.882.
    ⑥See, Walaschek&Ass'n. v. Crow,733F.2d51,7th Cir.1984, p.54
    ①许士宦:《民事诉讼法研讨会第七零次研讨会之发言》,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民事诉讼法之研讨》
    (九),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169页。
    ①[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1页。
    ②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规定,司法认知主要包括六项: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③一般而言,自认的撤回与撤销并未被严格区分,因此两者是互换使用的。参阅[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1页。[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80页。
    ④[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⑤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11-112页。
    ①许士宦:《民事诉讼法修正后审判实务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新发展》,载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15页。
    ②[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页。
    ③[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页。
    ④《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90条规定:当事人撤销其在审判上的自认,只限于他证明其自认与真实不符,而且其自认是由于错误而发生的,其撤回才影响自认的效力。在这种情形,自认失其效力。
    ①[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406页。
    ②江伟教授认为“在下列情形下,自认可以撤销:(一)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并经对造同意的;(二)自认是在受到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做出的;(三)自认事实与当事人已经举证证明的事实明显相矛盾。”江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226页。
    ③姜世明:《论拟制自认》,载姜世明:《举证责任与真实义务》,新学林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64页。
    ④毕玉谦:《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②将自认作为当事人陈述的特殊形式,从而与确认性陈述和据理反驳(属于利己的陈述)形成鲜明对照。参阅陈一云:《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页。
    ①学界也有这样将自认本身的性质视为证据,从而将证据视为自认对象的观点,认为当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不利于己的证据明确表示承认,即可直接确定证据的证明力。参阅韩象乾:《民事证据理论新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①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3页。
    ②Brian J. Shoot,Christopher T. McGrath, Don't Come Back Without A Reasonable Offer” The Extent Of, AndLimits On, Court Power To Foster Settlement,76-APR N.Y.St.B.J.10March/April,2004, p.76
    ③See Georgios I Zekos, Labor and Employment Arbitration and Courts Under U.S.,English, Scottish andQuebec Laws,10VJ91,2006, p.91.
    ④See Andrew Tucker, Nick Armstrong, Class Struggles, J.P.I.L.94,1996, p.101.
    ①See Jack M. Sabatino, ADR as “Litigation Lite”:Procedural And Evidentiary Norms Embedded Within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47Emory L.J.1289,1998, P.1291.
    ②See Jack M. Sabatino, ADR as “Litigation Lite”:Procedural And Evidentiary Norms Embedded Within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47Emory L.J.1289,1998, p.1349.
    ③左卫民、谢鸿飞:《论民事程序选择权》,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6期,第58页。
    ①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②参见傅郁林:《繁简分流与程序保障》,载《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③李浩:《民事程序选择权: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第81页。
    ①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②江平、张洪礼:《市场经济与意思自治》,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6期,第36页。
    ①See E. Lind&T. Tyle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1988, p.64-65.
    ②See E. Allan Lind&Tom R. Tyle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 Springner Press.1988.
    ③See E. Lind&T. Tyler, E. Lind&T. Tyle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1988, p.217.
    ④See Bredemeier, Law as an Integrative Mechanism, in Law and Sociology,W. Evan ed.1962, p.74-75.
    ⑤See E. Lind&T. Tyler, E. Lind&T. Tyle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1988,p.1216.
    ⑥See Robert S. Summers,Professor Fuller's Jurisprudence And America's Dominant Philosophy Of Law,92Harv.L.Rev.433,1978, P.448.
    ①Jerry L. Mashaw, The Supreme Court Due Process Calculus for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in Mathews v.Eldridge: Three Factors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Value,44U. Chi. L. Rev.28,1976, p.52.
    ②参阅[日]三月章:《民事诉讼法》,汪一凡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29页。
    ③参阅沈冠伶:《示范诉讼契约之研究》,载《台大法学论丛》第33卷第6期。第77-78页。
    ①参阅许士宦:《程序选择权与诉讼当事人》,载《审判对象与适时审判》,新学林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00页。
    ②[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③张卫平:《论民事诉讼的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第74页。
    ④李浩:《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处分原则的强化与完善》,载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284页。
    ①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99-100页。
    ②沈语冰:《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①参阅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转引自易军:《私人自治与法律行为》,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第14页。
    ②关于不起诉契约是否具有诉讼契约的性质,在学界仍然存在争议。参阅张小百:《论民事诉讼契约》,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
    ③李双元、金彭年等:《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73页。
    ①黄进:《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41页。
    ①杨立新、汤维建:《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1页。
    ②1995年9月生效的意大利国际私法法规改变了此前对平行诉讼放任的态度,其第七条允许中止意大利的诉讼程序以让位于的外国未决诉讼。参阅杜涛:《意大利国际私法立法的改革》,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98页。
    ③参阅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102页。
    ④See Andrea Bonomi, The Italian Statut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27Int’l J. Legal Info.247,1999, P.251.
    ③See James P. George."International Parallel Litigation-A Survey of Current Conventions and Model Laws",37Tex. Int'lL. J.499,2002, p.511.
    ①罗建雯:《欧盟民商事管辖权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①See Clare Ambrose, Can Anti-Suit Injunctions Survive European Community Law?,52Int'l&Comp. L.Q.401,2003,p.404-406.
    ②See Michael McParland, Forum non conveniens in the US: are the courtroom doors finally shut?, J.P.I. Law1,2008,p.59.
    ③See Gulf Oil v. Gilbert,330US501(1947), p.506-507.
    ④利益平衡分析法的具体内容可参阅徐卉:《国际民商事平行诉讼研究》,载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1卷)1998年版,第330-333页。
    ⑤See Gulf Oil v. Gilbert,330US501,1947, p.506-507.
    ⑥See Pain v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637F.2d775,D.C. Cir.1980, p.784.
    ①奚晓明:《不方便法院制度的几点思考》,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84页。
    ②参阅肖凯:《国际民事诉讼中未决诉讼问题比较研究》,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1年(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1页。
    ③See Look Chan Ho, Anti-Suit Injunctions in Cross-Border Insolvency: A Restatement, 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July,2003, p.701.
    ④See James P. Georg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Litigation--A Survey Of Current Conventions And Model Laws,37Tex.Int’l L.J.499,2002, p.504-505.
    ⑤参阅张茂:《美国国际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⑦See Maura Wilson, Let Go of That Case! British Anti-Suit Injunctions Against Brussels Convention Members,36Cornell Int'l L.J.207,2003, P.217-219.
    ⑧参阅欧福永:《国际民事诉讼中的禁诉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See Clare Ambrose, Can Anti-Suit Injunctions Survive European Community Law?,52Int'l&Comp. L.Q.401,2003, p.414.
    ②See Thalia Kruger, The Anti-Suit Injunction in the European Judicial Space: Turner v Grovit,53Int'l&Comp.L.Q.1030,2004. P.1035-1036.
    ③See Thalia Kruger, The20th session of the Hague Conference: a new Choice of Court Convention and theissue of EC membership,I.C.L.Q.2006,55(2),447-455, p.448.
    ④See Matthew Berlin, The Hague Convention on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 Creating an InternationalFramework for Recognizing Foreign Judgments,3BYU Int'l L.&Mgmt. Rev.43,2006, p.58.
    ⑤See Will Hueske, Rule, Britannia! A Proposed Revival of the British Antisuit Injunction in the E.U. LegalFramework,41Geo.Wash.Int’L. Rev.433,2009, P.441.
    ④如旅美华侨张雪芬重复起诉离婚案、中国公民忻清菊与美国公民曹宝信互诉离婚案,参阅林准主编:《国际私法案例选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112页。
    ①See Patrick J. Borchers, Punitive Damages, Forum Shopping, and the Conflict of Laws,70La. L. Rev.529,2010.p.532
    ②See Jones v. Winnebago Indus., Inc.,460F. Supp.2d953, N.D. Iowa2006, p.957.
    ③See James M. Underwood, From Proxy to Principle: Fraudulent Joinder Reconsidered,69Alb. L. Rev.1013,2006, p.1013.
    ①王铁崖、李浩培:《中华法学大辞典》,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启中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1988年版,第82-83页。
    ①左卫民、谢鸿飞:《论民事程序选择权》,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6期,第60页。
    ②See Michael Gruson, Forum Selection Clauses I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state Commercial Agreements, Uni.of Ill. L.Rev.1982, p.135.
    ③邓杰:《论国际民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67页。
    ④许士宦:《民事诉讼上之适时审判请求权》,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三年度学术研讨会《宪法解释与诉讼权保障》(上册)2004年第8页以下。许士宦:《民事诉讼上当事人与法院之任务分担》,载许士宦:《证据收集与纷争解决》,新学林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63页。
    ①参阅蓝瀛芳:《国际民事诉讼法之排除管辖与合意管辖》,载《法学丛刊》第105期(1982年),第56-72页。
    ②黄国昌:《国际民事管辖权之理论与实务》,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37页。
    ③《海牙协议选择法院公约》第2条第2款也将继承纠纷排除在协议管辖之外。
    ①刘铁铮、陈荣传:《国际私法论》,三民书局2004年版,第611-613页。
    ②黄国昌:《国际民事管辖权之理论与实务》,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38页。
    ③参阅:陈荣宗《国际民事诉讼之法律问题》,载《法学丛刊》第143期(1991年),第33页。
    ④See The Hague Convention of2005on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 article19.
    ⑤参阅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⑥See Tan Seow Hon, A New-Found Significance for Non-Exclusive Jurisdiction Agreements? Sing. J. LegalStud.298,2000. P.305.
    参阅蓝瀛芳:《国际民事诉讼法之排除管辖与合意管辖》,载《国际私法论文选辑》(上),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66页。
    ②See 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l Law,Draft Convention on Exclusive Choice of CourtAgreements(2004).
    ③黄国昌:《国际民事管辖权之理论与实务》,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63页。
    ④See Convention of1968on Jurisdiction and the Enforcement of Judgments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Matters,article23.
    ⑤See Catherine Kessedjian, 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 and Foreign Judgments in Civil and CommercialMatters,HAGUE CONF.PRELIM.COC.NO.7,1997, P.66
    ⑥See The Hague Convention of2005on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 article3(b).
    ⑨See Clark, Andrew, A Toast from Wall Street: Examines London’s Pre-eminence in Bank Litigation. FinancialTimes,1995-12-19(9).
    ①参阅李沅桦:《国际民事诉讼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11页。
    ②多数国家法律规定,当事人法院选择协议的选择不得违反所选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不得造成管辖法院审理的重大不便。如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5条第2款的规定、1982年《土而其国际私法和国际诉讼程序法》第31条的规定。参阅徐冬根、单海玲、刘晓红等:《国际公约与惯例(国际私法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08-518页。
    ③参阅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238页。
    ①参阅李双元、谢石松:《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1-223页。
    ②参阅李沅桦:《国际民事诉讼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54页。
    ③参阅李双元、谢石松:《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0页。
    ④1958年《国际有体动产买卖协议管辖权公约》第3条规定:下列行为被视为被告人已接受管辖:(1)被告人的出庭。如果被告到某缔约国的法院出庭应诉,应视为已接受法院的管辖。但是,为了对此管辖权提出异议,或者为了维护已被扣押的或有被扣押危险的标的物,或者为了解除扣押而出庭的,则为例外。(2)被告人提出答辩。(3)被告人通过律师出庭辩护。(4)被告人提起反诉。美国法律也规定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在本诉受理法院对本诉原告提起反诉,法院对该反诉享有管辖权。参阅李沅桦:《国际民事诉讼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55页。
    ⑤李沅桦:《国际民事诉讼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23页。
    ①参阅李沅桦:《国际民事诉讼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93-123页。
    ②孙劲:《海牙<选择法院协议公约>评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2005年年会发言代表论文集,第522页。
    ③See Masato Dogauchi and Trevor C. Hartley, Para1, Introduction, Prel. Doc. No26, Preliminary DraftConvention on Exclusive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
    ④陈隆修:《2005年海牙法院选择公约评析》,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页。
    ⑤See Thalia Kruger,The20th session of the Hague Conference: a new Choice of Court Convention and the issueof EC membership,I.C.L.Q.2006,55(2),p.455.
    ①See Convention on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 article3(c).
    ②See Hartley,Trevor C.&Dogauchi,Masato,Convention on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 ExplanatoryReport(First Draft) of May2006,p.107-108.
    ③See Ronald A. Brand, A Global Convention On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10ILSA J. Int’l&Comp. L.345,2004, p.351.
    ④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92条。
    ⑤如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和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的格式提单都规定。与提单有关的一切争议应由中国法院解决。
    ⑥奚晓明:《论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中协议管辖条款的认定》(上),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3期,第12页。
    ①黄国昌:《国际民事管辖权之理论与实务》,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40-141页。
    ①See Masato Dogauchi and Trevor C. Hartley,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2005Hague Choice of CourtAgreements Convention, HCCH Publications,2007,article107,article108.
    ②See Andrea Schulz,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Informal Working Group on the Judgments Project,in Particularon the Preliminary Text Achieved at Its Third Meeting–25-28March2003. HCCH Publications,2003, p17.
    ③参阅奚晓明:《论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中协议管辖条款的认定》(下),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第29页。
    ①有关各国的具体做法可参阅奚晓明:《论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中协议管辖条款的认定》(下),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第29-31页。
    ②参阅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第六稿),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③See British Aerospace Plc v. Dee Howard Co Loyd’s Rep.368,1993. p.370.
    ④《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5条:“在财产事项方面,当事人双方得就解决某一个确定的法律关系所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争议的法院进行约定。该项约定得以书面、电报、电传、传真或任何能以文字证明该约定的书面通信方式作出。除有相反的规定外,管辖法院的选择是专属性的。”
    ⑤有关该规定的具体实践也有案例可供印证。See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v. Yusuf Suveyke,392F. Supp.2d489,2005.
    ②李浩培:《国际民事程序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③See Rajarshi Sen, I'm An Arbitration Lawyer... Get Me Out of Here!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the Complexities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Under the Indian Arbitration and Conciliation Act1996,13VJ331,2009,P.332.
    ①国际法学研究网,http://www.cuplfil.com/ziliao_detail.asp?infoid=104,2012年2月14日最后访问。
    ②反诉与本诉的事实关联意味着反诉和本诉在言词辩论的资料方面相互利用。学界也有主张反诉与本诉的关联不只包括事实上的关联也包括法律上的关联两种情形。参阅杨建华:《民事诉讼法实务问题研究》,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243页。转引自毕玉谦:《试论反诉制度的基本议题与调整思路》,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第120页。
    ③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下册),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④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http://www.fsou.com/html/text/eag/1006695/100669590.html,2012年3月5日最后访问。
    ⑤奚晓明:《论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中协议管辖条款的认定》(下),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第32页。
    ①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发展与宪法原则》,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69页。
    ②姚瑞光:《民事诉讼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③我国立法国内民事案件协议管辖的法律规定参见《民事诉讼法》第25条: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④陈爱武:《合意管辖制度:法理、问题与对策》,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56-57页。
    ⑤《民事诉讼法》第38条: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
    ①参阅张卫平:《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②[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③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④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
    ⑤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第84页。
    ①[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②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③[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④参阅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参阅张友好:《书证收集与程序保障——以当事人证明权的实现为中心》,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9页。
    ⑤汤维建:《论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足性审前程序——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并立的改革观》,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第19页。
    ①[日]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汪一凡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92页。
    ②蔡彦敏:《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若干问题的再思考》,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第23页。
    ③[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④[美]达玛斯卡:《漂移的证据法》,李学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①参阅米尔伊安·R·达马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182页。
    ②参阅黄国昌:《比较民事诉讼法下的当事人图像——由审理基本原则、证据收集权及证明度切入》,载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③徐昕:《程序自由主义及其局限——以民事诉讼为考察中心》,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3期,第95页。
    ④肖晗:《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8页。
    ②[美]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张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25页。
    ③徐昕:《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④熊跃敏:《法官职权调查证据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6期,第82页。
    ⑤如德国在例外情形适用职权探知原则的论述参阅:[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260页。肖晗:《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6页。
    ①参阅王克玉:《论域外取证的法律冲突与解决》,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①参阅杜涛:《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国际私法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410页。
    ②王克玉:《论域外取证的法律冲突与解决》,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2-44页。
    ③Fang Shen, Are you Prepared for Legal Maze? How to Serve Legal Document, Obtain Evidence and EnforceJudgments in China,72UMKC L.Rev.215,2003. p.226.
    ④段东辉:《海牙取证公约述评——兼论海牙<民事诉讼程序公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3期,第93页。
    ⑤王克玉:《论域外取证的法律冲突与解决》,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第45-46页;陈力:《<海牙取证公约>在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中的适用》,载《东方法学》2010年第1期,第147页。
    ①骆家永:《阐明权》,载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四),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171页。
    ②[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新版)》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
    ③参阅[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132页。
    ①沈冠伶:《论民事诉讼法修正条文中法官之阐明义务与当事人之事实解明义务》,《万国法律》2000年第111期,第41页。
    ①[意]莫诺·卡佩莱蒂:《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徐昕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②黄松有:《诉讼指挥权:正当性基础与制度建构》,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111页。
    ③[德]Wilmouski-Levy,ZPO,1895,130;Coith,a,a.O.等。转引自王甲乙:《阐明权》,《民事诉讼论文选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31页。
    ④参阅尹腊梅:《抗辩权的法官阐明》,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5期,第120-130页。
    ①[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②王甲乙:《阐明权》,载杨建华:《民事诉讼论文选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31页。
    ④毕玉谦:《对民事诉讼中法官阐明权的基本解读》,载《法学家》2006年第6期,第89页。
    ⑤林样润:《论法官释明权的运用及其制度完善》,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①[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②[日]兼子一等:《条解民事诉讼法》,日本弘文堂1986年版,第310页。转引自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③[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④参阅王秋良、于媛媛:《释明权比较研究与立法建议》,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6期,第36页。
    ①[日]伊藤真:《民事诉讼法》,有斐阁2000年版,第265页。转引自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载《比较法研究》2004第6期,第72页。
    ②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释明的实证分析——以释明范围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第137页。
    ①法律的阐明在德国和日本法律所称的法律观点开示义务,是指法院欲将当事人未发觉的法律观点作为判决基础时,应当向当事人开示,与双方当事人就法的适用、法的构成等进行充分的讨论,给予当事人陈述意见的机会。此规定可见之于1976年《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78条第3款的规定,参阅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第68页。对此日本民事诉讼法虽无明文规定,但相关判例明确承认德国民事诉讼法上述法官法律观点阐明义务的做法。参阅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译者前言,第14-15页。
    ②参阅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6期,第71-73页。
    ①沈冠伶:《论民事诉讼法修正条文中法官之阐明义务与当事人之事实解明义务》,载《万国法律》2000年第111期,第42页。
    ①参阅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77-91页。
    ①《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论法官释明权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6月3日第6版。
    ②史宝龙:《法官行使释明权问题的调查》天津高院法院调研(52),总298期。转引自林样润:《论法官释明权的运用及其制度完善》,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③《民事证据规定》第3条规定,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参阅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④《北京一中院规范法官适度行使释明权》,载《法制日报》,2004年7月16日第1版。
    ⑤谢文哲:《论法官阐明的理论基础》,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第48页。
    ①许士宦:《民事诉讼上当事人与法院之任务分担——以民事诉讼法之修正为中心》,载社团法人台湾法学会:《台湾法学新课题》(三),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85页。
    ①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②解亘:《案例研究反思》,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4期,第9-10页。
    ④汤维建、陈巍:《<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创新与不足》,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第157页。
    ②[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③汤维建:《论美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调查与证据交换——兼与中国作简单比较》,载王利明:《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8页。
    ④汤维建、陈巍:《<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创新与不足》,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第158页。
    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调研小组:《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②参阅黄宗智,巫若枝:《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践》,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第3页。
    ③熊跃敏:《法官职权调查证据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6期,第90页。
    ④傅郁林:《迈向现代化的民事诉讼法》,载《当代法学》2011年第1期,第10-11页。
    ①[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9-90页。
    ②肖建华、王德新:《证明责任判决的裁判方法论意义——兼评传统证明责任观之谬误》,《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0页。
    ①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第32页。
    ②张友好:《书证收集与程序保障——以当事人证明权的实现为中心》,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28页。
    ③黄宗智:《离婚法实践:中国法庭调解的起源、虚构与现实》,载《中国乡村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黄宗智、巫若枝:《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践》,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第13页。
    ④高洪宾、钱建军:《证据规则视野下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0期,第62页。
    ①熊跃敏:《法官职权调查证据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6期,第90页。
    ②乔雄兵:《信息技术与域外取证:问题、规则与实践》,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172页。
    ①《海牙取证公约》第12条规定当依被请求国法律,取证请求书不具有司法性质、或因协助取证将损害被请求国的主权或安全的情形下,被请求取证国可以拒绝提供取证协助。
    ②黄宗智,巫若枝:《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践》,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第3页。
    ③徐昕:《当事人权利与法官权力的均衡分配》,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第75页。
    ④张晋红:《反诉制度适用之反思——兼论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的最大化融合之途径》,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5期,第101页。
    ①龙宗智:《论司法改革中的相对合理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36页。
    ②张晋红,余明永:《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第79页。
    ①张晋红,余明永:《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第79页。
    ②张晋红,余明永:《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第80页。
    ①参阅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发展与宪法原则》,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页。
    ②See Lon Fuller,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the Arbitrator,1963Wis. L. Rev.3,36; See alsoGoldberg v. Kelly,397U.S.254,1970, p.264-265.
    ①李季宁:《民事诉讼程序正义论》载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页。
    ②See Susan P. Sturm, The Promise Of Participation,78Iowa L.Rev.981,1993, p.983.
    ③See Owen Fiss, Foreword: The Forms of Justice,93Harv. L. Rev.1,1979, p.42.
    ④See Richard F. Elmore, Organiz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Program Implementation,26Pub. Pol'y185,1978,p.213-215.
    ⑤See Cynthia Farina, Conceiving Due Process,3Yale J.L.&Feminism189,1991, p.271.
    ⑥See Lon Fuller, 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92Harv. L. Rev.353,1978, p.364.
    ①《德国基本法》第103条第1项规定:任何人在法院之前均有合法听审权。
    ②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发展与宪法原则》,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71-89页。
    ③许士宦:《新修正民事诉讼法上程序保障之新开展》,载许士宦:《程序保障与阐明义务》,新学林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9页。
    ①私人送达公司可参阅徐宏:《国际司法协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
    ②参阅韩德培:《国际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
    ③参阅江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④参阅黄进:《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59页。
    ⑤李木贵:《民事诉讼上送达实务提要》,载《民事诉讼法》(下),自刊,三民书局经销,附录59。
    ⑥参阅王福华:《民事送达制度正当化原理》,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4期,第956页。
    ②参阅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
    ③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④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李沅桦:《国际民事诉讼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53页。
    ①肖永平、郭树理:《欧盟同意国际私法的最新发展——民商事司法文书及司法外文书域外送达事项的合作与协调》,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第105页。
    ①参阅黄进:《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61页。
    ①万鄂湘:《“入世”后我国的司法改革与涉外民商事审判》,载陈安:《国际经济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①参阅李峰:《我国民商事域外送达法律问题研究》,外交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2页。
    ②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80条、第81条。
    ③参阅刘纹,夏林林:《我国域外送达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期,第23-24页。
    ①参阅徐宏:《国际民事司法协助》,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参阅杜新丽:《国际私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①常怡、黄娟:《传统与现实之间》,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86-89页。
    ②参阅王福华:《民事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③参阅丁建国:《论民事诉讼中的送达问题》,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21页。
    ④参阅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61页。
    ⑤参阅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95-996页。
    ①参阅[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9-100页。
    ②参阅王福华:《民事送达制度正当化原理》,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2页。
    ③参阅王锡三:《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④凡是法律明文准许经普通途径进行通知的文书,则可以不经执行员送达;相反,如果有条文规定要求经过执行员途径送达的文书,则禁止运用普通途径进行通知。参阅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656页。
    ⑤参阅毛晓磊:《国际民事诉讼法中的涉外送达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5页。
    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苏力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页。
    ②参阅张利民:《涉外司法文书电子送达条件分析》,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第114-117页。
    ①[英]约洛维茨:《民事诉讼中的对抗制模式和职权制模式》,汤维建译,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29页。
    ②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②参阅宣增益:《国家间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①See Von Mehren&Trautman, Recognation of Forengn Adjudications: A Survey and Suggested Approach,Harv.L.Rev,81:1601,1968, p.1610.
    ②李沅桦:《国际民事诉讼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54-155页。
    ①黄进:《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87页。
    ②许兆庆:《国际私法上之合意管辖》,载柯泽东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二十一世纪法学发展新境界》,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77页。
    ③See Hovey v. Elliott,167U.S.409,17S.Ct.841,1897, P.844.
    ④See Windsor v. McVeigh,93U.S.274,1876, p.278.
    ⑤See Hammond Packing Co. v. Arkansas,212U.S.322,1909, p.351.
    ⑥See Armstrong v. Manzo,380U.S.545,1965, p.552.
    ⑦See Mullane v. Central Hanover Bank&Trust Co.,339U.S.306,1950, p.313.
    ①王克玉:《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视角下的正当法律程序探析》,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1期,第162页。参阅李木贵:《民事诉讼法》(下),三民书局经销刊行2006年,第107-111页。
    ②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页。
    ③参阅谢石松:《论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第206页。
    ①汤维建:《关于程序正义的若干思考》,载《法学家》2000年第6期,第11页。
    ②汤维建:《关于程序正义的若干思考》,载《法学家》2000年第6期,第11页。
    ④See Frank I. Michelman, the supreme court and litigation access fees: the right to protect one’s rights, dukeL.J.1153,197319731973, P.1172-1173.
    ①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
    ②参阅骆永家:《既判力之研究》,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31页。也有主张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及于判决理由中的判断部分,包括萨维尼、伊佐纳、兼子一、新堂幸司都持该主张。
    ③参阅刘青峰:《司法判决效力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136页。
    ①邓辉辉:《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②参阅韩邦舜:《判决理由的功能及其完善途径》,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③参阅李木贵:《民事诉讼法》(下),三民书局经销刊行2006年,第7-52页。
    ④参阅李木贵:《民事诉讼法》(下),三民书局经销刊行2006年,第7-39页。
    ①参阅[德]马丁.沃尔夫著:《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381页。
    ②参阅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页。
    ③参阅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页。
    ④See 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 Inc., et al., Petitioners,v.Marilyn Moitie and Floyd R. Brown, etc.,452U.S.394,101S.Ct.2424,1981, P.2424.
    ⑤See 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 Inc., et al., Petitioners,v.Marilyn Moitie and Floyd R. Brown, etc.,452U.S.394,101S.Ct.2424,1981, P.2424.
    ①See Federated Dept. Stores, Inc. v. Moitie,452U.S.394,101S.Ct.2424, U.S.Cal.,1981, p.2426.
    ②参阅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③[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日本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④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页。
    ①傅郁林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84页。
    ①章恒筑:《要件事实原论——一种民事诉讼思维的展开》,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73页。《民事证据规定》有关证明责任分配的条文主要是第2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
    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②有关我国《证据规定》证明责任分配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推崇的以实体法条文结构作为证明责任分配的考量因素的德国学者罗森贝克的“规范说”之间的区别的具体论述,参阅许可:《民事审判方法——要件事实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9页。
    ①廖蕙玟:《追求个案妥适性之国际私法》,载柯泽东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二十一世纪法学发展新境界》,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633-634页。
    ①Gladys BODDIE et al., Appellants,v.State of Connecticut et al.,401U.S.371,91S.Ct.780,1971, p.784.
    ①汤维建、陈巍:《司法改革应当以人为本——以民事诉讼为中心而展开的论述》,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2期,第16页。
    1.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刘青峰:《司法判决效力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杨建华:《问题研析民事诉讼法》(一),台湾广益印书局1996年版。
    5.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张卫平:《冲突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7.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9.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周枏、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
    11.李浩培:《国际民事程序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2.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徐宏:《国际司法协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版。
    15.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黄松有:《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李木贵:《民事诉讼上送达实务提要》,载《民事诉讼法》(下),自刊,三民书局经销,附录59。
    19.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2.李沅桦:《国际民事诉讼法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23.傅郁林:《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罗玉珍、高委:《民事证明制度与理论》,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25.杜新丽:《国际私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7.陈计男:《民事诉讼法论》(上)(增订三版),三民书局2004年版。
    28.江伟:《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邓辉辉:《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调研小组:《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1.韩德培:《国际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毕玉谦:《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3.常怡:《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柴发邦:《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5.许可:《民事审判方法——要件事实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6.田平安:《民事诉讼证据初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7.王福华:《民事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8.韩象乾:《民事证据理论新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陈界融:《证据法: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肖建华:《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1.张卫平:《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2.江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43.陈一云:《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6.王锡三:《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7.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8.沈语冰:《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49.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李双元、金彭年等:《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1.黄进:《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2.杨立新、汤维建《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1996年版。
    54.罗建雯:《欧盟民商事管辖权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5.张茂:《美国国际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欧福永:《国际民事诉讼中的禁诉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林准:《国际私法案例选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8.王铁崖、李浩培:《中华法学大辞典》,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59.刘铁铮、陈荣传:《国际私法论》,三民书局2004年版。
    60.张卫平、陈刚:《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1.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2.李双元、谢石松:《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3.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64.陈隆修:《2005年海牙法院选择公约评析》,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65.杨建华:《民事诉讼法实务问题研究》,三民书局1998年版。
    66.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下册),中信出版社1999年版。
    67.姜世明:《民事程序法之发展与宪法原则》,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
    68.姚瑞光:《民事诉讼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9.张卫平:《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2.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徐昕:《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4.杜涛:《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国际私法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6.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德]马丁沃尔夫著:《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3.[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日]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汪一凡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5.[日]高桥宏志:《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德]奥特马尧厄尼西:《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美]Lan R.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德]罗森贝克等:《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0.[英]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杜汝揖、戴稚民译,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
    11.[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中村民事诉讼理论精要》,陈刚、段文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3.[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法]文森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6.[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苏力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7.[德]米夏埃尔·施蒂尔纳:《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德]狄特·克罗林庚:《德国民事诉讼法律与实务》,刘汉富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1.[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之目的’(诉讼标的)的论争机器历史背景》,载《诉讼法学方法论——中村民事诉讼理论精要》,陈刚、段文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22.[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4.[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启中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1988年版。
    25.[美]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漂移的证据法》,李学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张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意]莫诺·卡佩莱蒂:《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徐昕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9.[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0.[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1.[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2.[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3.[英] J. H. C.莫里斯:《法律冲突法》李东来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版。
    34.[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5.[法]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汤维建、陈巍:《司法改革应当以人为本——以民事诉讼为中心而展开的论述》,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2期。
    2.徐昕:《英国民事司法改革之借鉴——以英国民事诉讼基本目标及其贯彻作为考察主线》,载《法学》2001年第5期。
    3.季卫东:《世纪之交日本司法改革的述评》,载《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号。
    4.汤维建:《关于程序正义的若干思考》,载《法学家》2000年第6期。
    5.肖建华:《构件协同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6.王福华:《民事诉讼协同主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7.肖建华:《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8.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9.祝庭显:《论辩论原则的理论改造》,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年第4期。
    10.毛玲:《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之辨析》,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1.张卫平:《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1期。
    12.蔡虹:《民事诉讼结构的调整及其基本模式的选择》,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5期。
    13.华小鹏:《走处民事诉讼模式的误区——民事诉讼模式划分问题研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4.田平安:《试论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的建立》,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15.翁晓斌:《职权探知主义转向辩论主义的思考》,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6.易军:《私人自治与法律行为》,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17.尹腊梅:《抗辩权的法官阐明》,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5期。
    18.杜涛:《互惠原则与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19.徐继强:《我国民事诉讼法应确立辩论主义原则》,载《法学》1997年第4期。
    20.邓辉辉:《论我国民事诉讼辩论主义原则的确立》,载《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1.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22.刘学在:《辩论主义的根据》,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3.吴杰:《辩论主义之历史、论争与制度》,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第1期。
    24.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25.吴杰:《辩论主义与协同主义的思辨——以德、日民事诉讼为中心》,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
    26.刘学在:《论辩论原则适用的事实范围》,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
    27.任凡:《我国民事诉讼法辩论原则的缺陷及其完善》,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8.王福华:《我国民事证据的认定规则及其模式选择》,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29.张红侠:《民事诉讼模式与法官的释明权》,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30.常怡、黄娟:《传统与现实之间》,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31.孙永军:《民事诉讼模式与法官的释明权》,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2.罗毅:《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辩论主义与自由心证之协同》,载《特区经济》2008年第2期。
    33.奚晓明:《论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中协议管辖条款的认定》,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3期、第4期。
    34.冯霞:《论国际民商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原则》,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7期。
    35.邓杰:《论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制度》,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6.孙南申:《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中的法律问题》,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7期。
    37.乔雄兵:《信息技术与域外取证:问题、规则与实践》,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何其生:《我国域外送达机制的困境与选择》,载《法律研究》2005年第2期。
    39.刘培森:《论法律文书的域外送达》,载《山东审判》2003年第5期。
    40.徐鹏:《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2期。
    41.张磊:《外国法的查明之立法及司法问题探析》,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2期。
    42.詹思敏:《外国法的查明与适用》,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11期。
    43.王克玉:《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视角下的正当法律程序探析》,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1期。
    44.钱锋:《终局性: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的先决条件》,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
    45.钱锋:《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自然公正及欺诈例外》,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1期。
    46.江伟、《论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法官的释明权》,载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7.张家慧:《处分原则下的当事人诉讼行为》,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48.肖建华、王德新:《证明责任判决的裁判方法论意义——兼评传统证明责任观之谬误》,《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9.毕玉谦:《对民事诉讼中法官阐明权的基本解读》,载《法学家》2006年第6期。
    50.王秋良、于媛媛:《释明权比较研究与立法建议》,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6期。
    51.解亘:《案例研究反思》,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4期。
    52.李季宁:《民事诉讼程序正义论》载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3.蔡虹:《释明权:基础透视与制度构建》,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
    54.张卫平:《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55.左卫民:《实体真实、价值观和诉讼程序——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法理分析》,载《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1期。
    56.刘荣军:《民事诉讼中“新职权主义”的动向分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
    57.任重:《试论德国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以1877年<德国民事诉讼法>为起点》,载张卫平:《民事程序法研究》(第六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8.孟涛:《走向黄昏的辩论主义》,载陈刚:《比较民事诉讼法》2001-2002年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任文松:《要件事实与主张责任》,载《学海》2006年第5期。
    60.张友好:《论拟制自认之构成及其法理———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8条第2款》,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61.周成泓:《走向动态: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具体化义务》,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2.李浩:《论法律中的真实——以民事诉讼为例》,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
    63.张晋红:《反诉制度适用之反思——兼论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的最大化融合之途径》,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5期。
    64.赵刚:《论法官对诉讼请求事项变更的告知义务》,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
    65.陈瑞华:《程序正义论纲》,载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6.傅郁林:《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
    67.汤维建:《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展望》(下),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2期。
    68.龙云辉、段文波:《略论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的相互关系》,《法学评论》2008年第3期。
    69.王奕:《释明权研究》,《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论法官释明权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6月3日第6版。
    71.李交发:《中国传统诉讼文化宽严之辩》,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
    72.邓建鹏:《健讼与息讼——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矛盾解析》,载许章润:《清华法学》第四辑(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74.景汉朝、卢子娟:《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
    75.黄宗智、巫若枝:《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践》,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
    76.张卫平:《民事诉讼标的及识别标准》,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
    77.李龙:《诉讼标的识别的根据》,载《诉讼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8.王娣、钦骏:《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再构筑》,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
    79.高洪宾、钱建军:《证据规则视野下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0期。
    80.王福华:《民事送达制度正当化原理》,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4期。
    81.黄宗智:《离婚法实践:中国法庭调解的起源、虚构与现实》,载《中国乡村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2.罗筱琦:《民事判决对象的比较研究》,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第一卷),西南政法大学比较民事诉讼法研究所印行,1999年。
    83.梁开斌:《台湾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第三次勃兴》,载《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84.王亚新:《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2期。
    85.段文波:《裁判逻辑与实定法秩序之维护——要件事实论纲》,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86.黄胜春、陈祥军:《从司法公正看我国裁判文书的改革》,载江伟、陈光中:《诉讼法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7.宋连斌、赵正华:《我国涉外民商事裁判文书现存问题探讨》,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1期。
    88.郭文利:《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存在问题实证分析——以757份裁判文书为依据》,载《时代法学》2010年第5期。
    89.王国征:《民事证明责任中的罗森贝克规范说述评》,载《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90.毕玉谦:《“一强多元”模式下的证明责任学说》,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2期。
    91.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92.杜闻:《民事诉讼自认若干问题研究》,载《河北法学》2003年第6期。
    93.黄松有:《诉讼指挥权:正当性基础与制度建构》,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94.宋朝武:《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95.邵明:《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制度之“治”》,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2期。
    96.左卫民、谢鸿飞:《论民事程序选择权》,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6期。
    97.李浩:《民事程序选择权: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98.江平、张洪礼:《市场经济与意思自治》,载于《法学研究》1993年第6期。
    99.龙宗智:《论司法改革中的相对合理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00.张卫平:《论民事诉讼的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101.李浩:《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处分原则的强化与完善》,载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2.杜涛:《意大利国际私法立法的改革》,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3.张利民:《涉外司法文书电子送达条件分析》,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104.奚晓明:《不方便法院制度的几点思考》,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05.肖凯:《国际民事诉讼中未决诉讼问题比较研究》,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1(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6.邓杰:《论国际民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07.张晋红,余明永:《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
    108.徐昕:《当事人权利与法官权力的均衡分配》,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109.谢文哲:《论法官阐明的理论基础》,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
    110.汤维建:《论美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调查与证据交换——兼与中国作简单比较》,载王利明:《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111.汤维建、陈巍:《<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创新与不足》,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112.肖永平、郭树理:《欧盟同意国际私法的最新发展——民商事司法文书及司法外文书域外送达事项的合作与协调》,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113.黄宗智,巫若枝:《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践》,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
    114.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释明的实证分析——以释明范围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115.毕玉谦:《试论反诉制度的基本议题与调整思路》,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116.刘荣军:《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载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17.谢石松:《论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118.蔡彦敏:《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若干问题的再思考》,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119.汤维建:《论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足性审前程序——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并立的改革观》,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
    120.熊跃敏:《法官职权调查证据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6期。
    121.徐昕:《程序自由主义及其局限——以民事诉讼为考察中心》,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3期。
    122.周成泓:《论民事诉讼中的摸索证明》,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4期。
    123.段东辉:《海牙取证公约述评——兼论海牙<民事诉讼程序公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3期。
    124.陈力:《<海牙取证公约>在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中的适用》,载《东方法学》2010年第11期。
    125.[英]约洛维茨:《民事诉讼中的对抗制模式和职权制模式》,汤维建译,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26.朱赛培·乔温达:《民事诉讼中的罗马法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张礼洪译,载《司法》第4辑(2009)。
    127.[德]罗尔夫·克努特尔:《古代罗马法与现代文明》,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4期。
    128.[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载《比较法研究》1988年第3期。
    129.[日]野田良之:《试论比较法文化学》,战宪斌译,载《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4期。
    131.许士宦:《辩论主义之新开展》,载《月旦法学杂志》1996年9期。
    132.张文郁:《民事诉讼标的理论之研究》,载《义薄云天·诚贯金石——论权利保护之理论与实践》,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
    133.廖蕙玟:《追求个案妥适性之国际私法》,载柯泽东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二十一世纪法学发展新境界》,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
    134.姜世明:《举证责任与真实义务》,新学林出版公司2006年版。
    135.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不知陈述——简评民事诉讼法修正条文当事人之陈述义务与诉讼促进义务》,载《政大法学评论》第63期(2000年)。
    136.蓝瀛芳:《国际民事诉讼法之排除管辖与合意管辖》,载《国际私法论文选辑》(上),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137.柯泽东:《二十一世纪法学发展新境界》,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
    138.许士宦:《审判对象与适时审判》,新学林出版公司2006年版。
    139.朱赛培·乔温达:《民事诉讼中的罗马法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张礼洪译,载《司法》第四辑(2009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0.沃尔夫冈·策尔纳,蒂宾根:《实体法与程序法》,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1.许士宦:《程序保障与阐明义务》,新学林出版公司2003年版。
    142.许士宦:《证据收集与纷争解决》,新学林出版公司2005年版。
    143.许士宦:《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新学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
    144.姜世明:《任意诉讼及部分程序争议问题》,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
    145.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6.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7.姜世明:《举证责任与真实义务》,新学林出版公司2006年版。
    1.《论民事诉讼契约》,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张珉:《协同主义诉讼模式的法理分析》,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3.韩红俊:《释明义务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4.赵泽君:《论民事争点整理程序》,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5.袁满:《民事诉讼辩论原则新论》,苏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王硕:《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韩连乐:《法官阐明权适用范围研究》,广东商学院200年硕士学位论文。
    8.严玮:《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9.施君:《论我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建构》,中国政法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
    10.李汉昌:《诉讼标的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1.严琛:《试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2.王艳:《论真实义务及对民事自认的规制》,西南政法大学200年硕士学位论文。
    13.张友好:《书证收集与程序保障——以当事人证明权的实现为中心》,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4.肖晗:《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5.王克玉:《论域外取证的法律冲突与解决》,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6.林样润:《论法官释明权的运用及其制度完善》,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7.李峰:《我国民商事域外送达法律问题研究》,外交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8.毛晓磊:《国际民事诉讼法中的涉外送达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9.宣增益:《国家间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20.韩邦舜:《判决理由的功能及其完善途径》,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1.章恒筑:《要件事实原论——一种民事诉讼思维的展开》,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2.刘薇:《日本第三次司法改革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 E. Allan Lind&Tom R. Tyle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Critical Issues in Social Justice, Springer1988.
    2. Bredemeier, Law as an Integrative Mechanism, in Law and Sociology, W. Evan ed.1962.
    3. M. Damaska, Evidence Law Adrift,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1997.
    4. Masato Dogauchi and Trevor C. Hartley, Preliminary Draft Convention onExclusive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
    5. Frank I. Michelman, The Supreme Court and Litigation Access Fees: The Right toProtect One's Rights, Duke L. Rev.1153,1973.
    6. Jerry L. Mashaw, The Supreme Court's Due Process Calculus for AdministrativeAdjudication in Mathews v. Eldridge: Three Factors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Value,44U. Chi. L. Rev.28,1976.
    7. Sherman J. Clark,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 Enforcing Candor in PleadingThrough the Party Admissions Doctrine,49Hastings L.J.565,1998.
    8. Cynthia Farina, Conceiving Due Process,3Yale J.L.&Feminism189,1991.
    9. Andrea Schulz,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Informal Working Group on theJudgments Project, in Particular on the Preliminary Text Achieved at Its ThirdMeeting–25-28March2003. HCCH Publications,2003.
    10. Brian J. Shoot,Christopher T. McGrath, Don't Come Back Without A ReasonableOffer” The Extent Of, And Limits On, Court Power To Foster Settlement,76-APR N.Y.St.B.J.10,2004.
    11. Georgios I Zekos, Labor and Employment Arbitration and Courts Under U.S.,English, Scottish and Quebec Laws,10VJ91,2006.
    12. Andrew Tucker, Nick Armstrong, Class Struggles, J.P.I.L.1996.
    13. Jack M. Sabatino, ADR as “Litigation Lite”: Procedural And Evidentiary NormsEmbedded Within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47Emory L.J.1289,1998.
    14. Lon Fuller, 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92Harv. L. Rev.353,1978.
    15. Arthur T. von Mehren&Donald T. Trautman, Recognition of ForeignAdjudications: A Survey and Suggested Approach, Harv.L.Rev,1601,1968.
    16. Mirjan Damas ka, Symposium on Guilty Plea Part I: The TheoreticalBackground Negotiated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s,2J.Int’L Crim.Just.1018,2004.
    17. Robert S. Summers, Professor Fuller's Jurisprudence and America's DominantPhilosophy Of Law,92Harv.L.Rev.433,1978.
    18. Jerry L. Mashaw, The Supreme Court Due Process Calculus for AdministrativeAdjudication in Mathews v. Eldridge: Three Factors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Value,44U. Chi. L. Rev.28,1976.
    19.Andrea Bonomi, The Italian Statut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27Int’l J.Legal Info.247,1999.
    20. Thalia Kruger,The20th session of the Hague Conference: a new Choice ofCourt Convention and the issue of EC membership, I.C.L.Q.2006,55(2).
    21. James P. Georg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Litigation-A Survey of Current Conventions and Model Laws,37Tex. Int'lL. J.499,2002.
    22. Owen Fiss, Foreword: The Forms of Justice,93Harv. L. Rev.1,1979.
    23. Clare Ambrose, Can Anti-Suit Injunctions Survive European Community Law?,52Int'l&Comp. L.Q.401,404,2003.
    24. Michael McParland,Forum non conveniens in the US: are the courtroom doorsfinally shut?, J.P.I. Law1,2008.
    25. Richard F. Elmore, Organiz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Program Implementation,26Pub. Pol'y185,1978.
    26. Susan P. Sturm,The Promise Of Participation,78Iowa L.Rev.981,1993.
    27. Chan Ho, Anti-Suit Injunctions in Cross-Border Insolvency: A Restatement,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2003.
    28. Robert S. Summers,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es--A Plea for“Process Values”',60Cornell L. Rev.1,1974.
    29. Maura Wilson, Let Go of That Case! British Anti-Suit Injunctions AgainstBrussels Convention Members,36Cornell Int'l L.J.207,2003.
    30. Trevor Hartley, Comity and the Use of Anti-Suit Injunction in InternationalLitigation,35Am. J. Comp.L.487,1987.
    31. Will Hueske, Rule, Britannia! A Proposed Revival Of The British Anti-suitInjunction In The E.U. Legal Framework,41Geo.Wash.Int’L. Rev.433,2009.
    32. Thalia Kruger, The Anti-Suit Injunction in the European Judicial Space: Turner vGrovit,53Int'l&Comp. L.Q.1030,2004.
    33. Matthew Berlin, The Hague Convention on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Creating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Recognizing Foreign Judgments,3BYU Int'l L.&Mgmt. Rev.43,2006.
    34. Fang Shen, Are you Prepared for Legal Maze? How to Serve Legal Document,Obtain Evidence and Enforce Judgments in China,72UMKC L.Rev.215,2003.
    35. Rajarshi Sen, I'm An Arbitration Lawyer... Get Me Out of Here! A Practitioner'sGuide to the Complexitie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Under theIndian Arbitration and Conciliation Act1996,13VJ331,2009.
    36. Patrick J. Borchers, Punitive Damages, Forum Shopping, and the Conflict ofLaws,70La. L. Rev.529,2010.
    37. Ronald A. Brand,A Global Convention On 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10ILSAJ. Int’l&Comp. L,2004.
    38. James M. Underwood, From Proxy to Principle: Fraudulent JoinderReconsidered,69Alb. L. Rev.1013,2006.
    39. Hartley,Trevor C.&Dogauchi,Masato, Convention on Choice of CourtAgreements: Explanatory Report(First Draft) of May2006.
    40. Tan Seow Hon, A New-Found Significance for Non-Exclusive JurisdictionAgreements? Sing. J. Legal Stud.298,2000.
    41. 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l Law,Draft Convention on Exclusive Choiceof Court Agreements,2004.
    42. Catherine Kessedjian, 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 and Foreign Judgments in Civiland Commercial Matters,Hague Conf. Prelim.Coc.No.7, Apr.1997.
    43. Clark, Andrew, A Toast from Wall Street: Examines London’s Pre-eminence inBank Litigation. Financial Times,1995-12-19(9).
    44. 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 Inc., et al., Petitioners v. Marilyn Moitie and FloydR. Brown, etc.,452U.S.394,101S.Ct.2424,1981.
    45."Access to justice": Lord Woolf's interim report,C.J.Q.1995,14(Oct),231.
    46. Sir Jack Jacob, Justice between Man and Man, Arbitration1985,51(3),464.
    1. Sunkyong Int'l, Inc.v.Anderson Land&Livestock Co.,828F.2d,1245,8thCir.1987.
    2. Spinosa v. Int'l Harvester Co.,621F.2d1154,1st Cir.1980.
    3. Walaschek&Ass'n. v. Crow,733F.2d51,54,7th Cir.1984.
    4. Hovey v. Elliott,167U.S.409,17S.Ct.841,1897.
    5. Jones v. Winnebago Indus.Inc.460F. N.D. Iowa2006.
    6. Gladys BODDIE et al., Appellants, v. State of CONNECTICUT et al.,401U.S.371,91S.Ct.780,1971.
    7. Hammond Packing Co. v. Arkansas,212U.S.322,1909.
    8. Windsor v. McVeigh,93U.S.274,1876.
    9. Gulf Oil v. Gilbert,330US501,1947.
    10. Pain v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637F.2d775,D.C. Cir.1980.
    11. Mullane v. Central Hanover Bank&Trust Co.,339U.S.306,1950.
    12. Goldberg v. Kelly,397U.S.254,1970.
    13.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 v. YusufSuveyke,392F. Supp.2d489,2005.
    14. Masato Dogauchi and Trevor C. Hartley,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2005HagueChoice of Court Agreements Convention, HCCH Publications,2007.
    15. British Aerospace Plc v. Dee Howard Co, Loyd’s Rep.368,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