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行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众参与,又称公共参与,是对社会公众试图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的总称。作为一种可追溯至古代城邦民主政体的古老政治实践,公众参与在实现公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促进决策科学化,培育公共精神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日渐发挥出一定优势,这迎合了当代民主政治和行政实践提出的“更真实、务实民主”的理念和诉求,因而得到了学术理论层面上的认可与接受,在当今世界各施行民主宪政的国家呈现逐步增强的发展态势。
     在我国,公众行政层面上的参与经历了从无到有、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参与的过程,并在现实实践中逐渐产生出一定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重重困境,亟待寻求新的路径。因此,当下探讨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这一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综观国内外政治与行政学界,关于行政中公众参与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参与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民主行政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作为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行政领域的具体情况,对当前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类型、具体形式等进行了概括总结:深入分析了参与各要素存在的问题、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内在矛盾、制度困境和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引入昆明市安宁炼油项目作为反面实证分析案例,以之阐明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在当前我国政府行政活动中的必要性,重大意义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文章还借鉴了瑞士、英国、欧盟的行政中公众参与机制,与我国的行政中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对我国的有益借鉴,并进一步提出构建公众参与体系、建立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关系、打造开放民主的行政体系、推行行政中公众参与的法治化等改进对策。总而言之,当代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制度设计尚不健全不完善,在现实实践当中也没有得到政府的广泛重视和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参与的推行在我国没有进一步发展可能性,政府民主行政意识的培养、公众议政水平的提升、各群体公共理性的塑造、法治化的参与制度环境等,都为我国打开行政中公众参与之门增添了希望。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着重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外内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审视理论基础,明确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界定核心概念,并与相关相似概念加以区分。
     第一章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兴起与发展现状对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兴起与所经历的发展阶段进行概括总结,探讨当前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类型和具体形式,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第二章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分析分别从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微观构成要素、其中的内在矛盾、制度安排的现状等角度展开分析与研究,从中发掘出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形成的制度优势和困境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章当代中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省昆明市安宁炼油项目为个案,对行政中公众参与机制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集中展现,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在我国行政领域推行参与式行政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
     第四章基于政府立场的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策略介绍瑞士、英国、欧盟的行政领域中存在的公众参与机制,借鉴其经验,对于在我国如何推动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提出了四大建议,包括构建公众行政参与体系、建立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关系、打造开放民主的行政体系、推进行政中公众参与的法治化等。
     本研究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一)行政中公众参与是指在现代民主政治和民主行政的背景下,社会普通公众基于公共理性,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向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实施的公共行政活动施加影响力,力求干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之更加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的一切活动,讨论、辩论、沟通等话语交往方式共同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行为模式。
     (二)作为一种可追溯至古代城邦民主政体的古老政治实践,公众参与在实现公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促进决策科学化,培育公共精神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日渐发挥出一定优势,符合当代民主政治和行政实践提出的“更真实、务实民主”的理念和诉求。
     (三)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经历了萌芽、探索、初兴三大发展阶段,并在长久的嬗变积累过程中形成四大种类,包括决策性参与、咨询性参与、听证性参与、协调性参与,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的有机结合,间接参与与直接参与的有机结合,并谋求实现公共利益前提下的不同利益关系的协调,体现出民主集中原则和尊重群众的原则。
     (四)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其各微观构成要素的功能性组合的表现形式,其中存在着四大内在矛盾,包括:政府强势主动性与公民弱势被动性的矛盾、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制度理性与实践操作非理性的矛盾、信息共享与信息垄断之间的矛盾。
     (五)我国行政中公众参与的发展主要依靠构建公众行政参与体系、建立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关系、打造开放民主的行政体系、实现行政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等途径实现。
Citizen participation, also called public participation, refers to all the activities that the common citizen held to influence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and public life. As an old political practice which can be dated back to ancient Polis Democracy, citizen participation has function well in realizing citizen rights, restricting public power, enhancing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nourishing public spirit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more true and pragmatic democracy of current democratic practices. And because of thi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accepted by the political academic research field and shows the trend of strengthening in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China,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has experienced the stages of From no to yes, Promotion from top to bottom and Participation from bottom to top, and has produced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However, it is still face great challenges, and need to find some way out.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do som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field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the stud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is very r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articipation democr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ublic governance, and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and reflec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this article ma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different types, and the concrete form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the factors that involved in, the inner contradictions, and the deficiency of institution design and arrangements. Case of Arming refinery project in Kunming was also analyzed, as a negative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brought about by the lack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which is in urgent need and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rdly, in this disserta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of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 such as Swiss, The UK and the EU, is used for reference,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China. Finally improvement suggestion was proposed,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deliberation participation, the setup of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he reform to build up an open and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liberation.
     In one wor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is still practically at a primary stage which behave in the imperfection of its institution design and scarcely appli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However, it does not mean tha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can not be carried out in China, the gate of hope will be opened by nurtur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of 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policy-making of citizens, shaping the public reason of different groups, and legalizing the deliberation institution.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with main ideas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focused on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reviewed domestic and external research in this field,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listed the fundamental guidelines, set forth the goal, and put forward the assumption, structure and ways of analyzing of this topic. The core conceptions were defined and differentiated from similar concepts as well.
     Chapter One,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gav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reason of its rise an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 discussed the various types and concrete forms, and explore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Institu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Research has been done from angles of the factors that involved in, the inner contradiction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stitution arrangement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and problems were found out from the current institution arrangements and design, which put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in dilemma.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took the refinery project of Arming in Yunnan province for example, analyzed the result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administrative deliberation and analyzed the hiding negative consequence might brought about by citizen participation.
     Chapter Fou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Swiss, The UK and EU were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China. Based on Government gave four suggestions of how to develop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and that includes: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s of deliberation participation, the setup of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he buildup of an opening and democratic bureaucratic system,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liberation.
     The main viewpoint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dissertation as follows:
     1.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refers to all the activities that under the trend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public reason, the common citizen attempt to influence the administration carried out by government and try to intervene the policy-making to make it in line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
     2. Citizen participation, also called public participation, refers to all the activities that the common citizen held to influence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and public life. As an old political practice which can be dated back to ancient Polis Democracy, citizen participation has function well in realizing citizen rights, restricting public power, enhancing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nourishing public spirit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more true and pragmatic democracy of current democratic practices.
     3.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have experienced the periods of embryonic stage, exploration stage and thriving stage respectively, and can be divide into four types during its evolution:policy-making participation, consultation participation, hearing participation and coordination participation. It is a combination of promotion from top to bottom and participation from bottom to top, indirect participation and direct participation. It tries to both realize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reconcile different interest relationships, and reflects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ing common people and democratic centralism.
     4. The institution arrangements and desig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are the manifestation of functional association of its constitute elements, in which exist four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ighty government and weak citizens,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interest, system rationality and practice irrationality, and appeal for policy-making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government monopoly of information.
     5.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of current China mainly depen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s of deliberation participation, the setup of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he buildup of an opening and democratic bureaucratic system,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liberation.
引文
① 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42页。
    ① 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1页。
    ② B. Barbei: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p264。
    ① 王志强:《公民政治参与空间的转换与协商民主》,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55页。
    ② 张敏:《协商治理:一个成长中的新公共治理范式》,载《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第137页。
    ① 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http://www.gov.cn/ldhd/2012.11/17/content_2268826.htm,2012,11-17.
    ①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9页。
    ② 同上,第48页。
    ③ 同上,第56页。
    ① 胡宁生:《公共政策执行中公众参与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第51页。
    ② 徐辉、丁煜:《论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第104页。
    ③ 陈军平,马英娟:《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第31页。
    ① 梁晓平:《提高公众参与度 完善公共政策的形成机制》,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5期,第15页。
    ② 程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第66页。
    ③ 何军:《网格化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基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分析》,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89页。
    ① 刘淑妍:《公众参与导向的城市治理—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② 漆国生:《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参与能力探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3期,第56页。
    ③ 吕富媛:《城市公共服务战略协作机制应强调公众参与》,载《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2期,第121页。
    ① 崔浩:《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31-51页。
    ② 童燕齐:《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取向——对中国六城市政府官员和企业主管的调查》,杨明主编,《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① 徐晓明:《环境领域中的公众参与行为的经济分析》,《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4年第1,第7页。
    ② 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③ 卢小丽等:《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模式——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载《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2年第7期,第172页。
    ① 陆维福,蒋艳红:《论环境资源行政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实现》,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60页。
    ② 何包钢:《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2009年在北京论坛政治学分论坛上的发言。
    ① Sherry.R.Am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4).
    ② [美]阿尔伯特.Q.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② Hua Xu: 《Inforrmation Technolog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 Impacts of E.Government on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sses》,《PublicAdministation Review》,2012,(6).
    ③ XiaoHu Wang.Montgomery Wan Wart: 《Whe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Leads to TruSt:An Empi rical Assessment of Managers' Perception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7,(3).
    ④ Kaifeng Yang.Sanjay K.Partdey:《Further Dissecting the Black Box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When Does Citizen Involvement Lead to Good Outcom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1,(9-10).
    ① 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115页。
    ② 李春梅:《公众参与认知对公众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成都市的实证分析》,载《天府新论》,2013年第4期,第97页。
    ③ Angela M.Evans.Adriana Campos:《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s:Challenge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hmal of Polic),An alysis and Management》,2013,(1).
    ① John M.Bryson,Kathryn S.Quick:《Desig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cess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3, (1-2).
    ① 凯斯.孙斯坦:《设计民主:论宪法的作用》,金朝武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② 朱光磊:《参与式民主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http://www.gmw.en/01 gmrb/2009-06/13/content_933213.htm, 2009-6-13.
    ③ Arnold S Kaufman:"Human Nature and Participatory Politics",in William E Connolly.The Bias of Pluralism, Atherton Press,1969, (171).
    ① Pateman.C: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171)。
    ② C.B.Macpherson.DemocraticTheory:EssaysinRetrieval[M].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 (123)
    ③ [美]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① 杰弗里.希尔墨,毛兴贵:《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下)》,载《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3期,第52页。
    ② Pateman C.The Problem ofPolitical Obligation.ACritique of Liberal The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71).
    ① 蒋本国:《参与式民主理论初探》,载《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6期。第28页。
    ① ELSTER J.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
    ① [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②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第85页,
    ① 李思然:《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1期,第93页。
    ② [美]詹姆.菲什金,彼得.拉斯莱特:《协商民主论争》,张晓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① [美]约.埃尔斯特:《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页。
    ① 王洪树:《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20页。
    ① 魏姝:《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兼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与困境》,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11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71页.
    ②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智腾文化,2006年版,序言。
    ① 魏姝:《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兼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与困境》,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11页。
    ①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8页。
    ①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4页。
    ① 参见《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①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条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2003年版,第82页。
    ② 刘军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5-56页。
    ③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1页。
    ④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条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2003年版,第87页。
    ① 魏涛:《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载《资料通讯》,2006年第7、8期,第56页。
    ②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载《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1期,第19页。
    ① 郁建兴:《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第43页。
    ② 滕世华:《公共治理理论及其引发的变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44页。
    ①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讨论的协商》,陈家刚主编,《协商民主》,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35页。
    ① [美]詹姆斯.菲什金:《协商民主》,陈家刚主编,《协商民主》,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51页。
    ① 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http://theory.people.com.en/GB/41038/5192310.html,2006-12-20。
    ② 汪玉凯:《网络社会与公民参与》,载《学习时报》,2012-04-02,第4版。
    ③ 王家德,陈建孟:《当代环境管理体系建构》,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页。
    ④ 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192310.html,2006-12-20。
    ① 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② Marc Schlossberg and Elliot S and Shuford. Delineating "public" and "Participation", PPG IS. URISA Journal,2005(2).
    ③ 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http://env.people.com.cn/GB/8220/50110/3502662.html,2005-6-28。
    ④ 向佐群等:《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418页。
    ⑤ 薛海艳:《建构我国地方立法助理制度初探》,载《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1期,第3页。
    ① 刘中元:《我国公民行政参与的现状分析》,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页。
    ① 王邦佐等:《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45页。
    ① [美]马克霍哲:《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页。
    ②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① 颜廷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② 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载《人民日报》,2012-11-18,第1版。
    ③ 彭新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行政的系统建构》,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3页。
    ④ [美]诺顿.朗:《权力和行政管理》,载《公共行政学评论》,1949年总第9期。
    ① 颜廷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
    ② [美]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③ 崔卓兰、卢护锋:《非强制行政的价值分析》,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第246页。
    ④ 何晓杰栾珊:《非强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建构:理据、困境及进路》,载《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年5期,第1页。
    ⑤ 曾莉:《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理性审视——基于公民治理理论的视角》,载《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70页。
    ① 王浦劬:《中国协商治理具有十个特点》,http://intl.ce.cn/specials/zxgj zh/201212/06/t20121206_23915318.shtml, 2012-12-06。
    ① 娄成武、钟俊生:《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及其应对》,《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4期,第59页。
    ② 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政治发展》,载《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第5页。
    ① 胡锦涛:《中共十六大报告》,载《人民日报》,2002-11-8,第1版。
    ① 曹闻民:《论和谐治理与合作型政府治理模式构建》,载《关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9页。
    ① 陈奇星:《行政监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① 林尚立:《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第13页。
    ① 林尚立:《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第13页。
    ①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45页。
    ① 李强彬、廖业扬:《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发展:理由、可能与路径》,载《求实》,2012年第8期,第59页。
    ② 王春江:《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路径与实践形式》,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6期,第30页。
    ① 吴江:《请人民评判》,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80-181页。
    ① 施康振:《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的公民评议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 吴建南、庄秋爽:《“自下而上”评价政府绩效探索:“公民评议政府”的得失分析》,载《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5期,第69页。
    ① 施康振:《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的公民评议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页。
    ① 《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载《中国日报》,2012年6月13日,第3版。
    ② 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5页。
    ① 王浦劬:《中国协商治理具有十个特点》,http://intl.ce.cn/specials/zxgj zh/201212/06/t20121206_23915318. shtml, 2012-12-06。
    ② 王剑平、石伟林:《协商民主与中国公共行政实践》,载《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40页。
    ①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② Robbins. S.P. 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llyn&Bacon,1998, p91.
    ① [加]杰弗里.希尔墨,毛兴贵:《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上),载《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3期,第8页。
    ① 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7-68页。
    ① 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8页。
    ③ 王浦劬:《中国的协商治理与人权实现》,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4页。
    ① 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8页。
    ② 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192310.html,2006-12-20.
    ①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① 陈军平、马英娟:《行政决策中的公共参与机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第169页。
    ② Sherry.R.Am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4).
    ① 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4页.
    ① 肖君华:《学习型党组织特质论——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载《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13页。
    ② 梁莹、黄健荣:《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128页。
    向玉琼:《协商民主与电子政府》,载《重庆社会科学》.2007第9期,第90页。
    ① 肖北庚:《引入“协商民主”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载《长沙晚报》,2009-2-7,第4版。
    ① [美]朱迪思斯夸尔斯.协商与决策:《双轨模式中的非连续性》.[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不版,第81页,
    ② 向玉琼:《协商民主与电子政府》,载《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90页。
    Hannah Arendt. On Revolution.New York:VikingBooks,1965. P256.
    ① 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① 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6页。
    ① 江宜桦:《公共领域中理性沟通的可能性》,许纪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② [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① 肖克,杨弘:《以协商规制精英精英政治在中国的未来发展逻辑》,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1页。
    ② 詹姆斯.菲什金,彼得.拉斯莱特:《协商民主论争》, 张晓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③ 欧阳君君,马岩:《论协商决策及其制度保障》,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38页。
    ① 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6页。
    ② 袁小英:《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形式举要》,载《甘肃农业》,2005年第10期,第16页。
    ③ 欧阳君君、马岩:《论行政协商决策及其制度保障》,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38页。
    ① 王春江:《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路径与实践形式》,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6期,第30页。
    ① 王春江:《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路径与实践形式》,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6期,第30页。
    ① 《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底层设计”》,《法制日报》,2012年11月26日。
    ① 朱海波:《论中国行政决策程序中公众参与的理论脉络、宪法基础及立法原则》,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117页。
    ②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页。
    ① 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6页。
    ② 同上。
    ① 蒋本国:《参与式民主理论初探》,载《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6期,第28页。
    ① 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月。
    ①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② 同上,第164页。
    ① 《用什么终结“一闹就停”困局》,《人民日报》,2013-5-8,第3版。
    ① 刘会齐:《环境利益论》,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①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http://www.gov.cn/zwgk/2008-06/18/content_1020629.htm, 2008-06-18。
    ① 韩庆祥:《由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载《深圳特区报》,2011-7-19,第D3版。
    ① 田龙飞:《从“树木”到“森林”——规划环评立法的治理使命》,载《公众参与观察》,2007年第5期,第61页。
    ① 崔浩:《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
    ① 欧阳君君,马岩:《论行政协商决策及其制度保障》,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第38页。
    ②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69-70页。
    ①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的决定》(2009)
    ②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实施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操作规范的通知》(2009)
    ③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2009)
    ④ 同上。
    ① 李春梅:《公众参与认知对公众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成都市的实证分析》,载《天府论坛》,2013年第4期,第97页。
    ② 漆国生:《公共服务中公众参与能力探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3期,第56页;宋文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认知的困境及其排解》,载《行政论坛》,2013年第4期,第89页。
    ①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② 《为什么厦门是中国最具公民社会基础的城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4061 c01009ta0.html, 2008-06-10。
    ①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9页。
    ① 俞可平:《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义》,载《学习时报》,2007-1-1,第3版。
    ① 王建民、姚中秋:《经济周期与宪政秩序》,2010年版,第192页。
    ②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2-673页。
    ③ 梁晓平:《提高公众参与度——完善公共政策的形成机制》,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5期,第15页。
    ①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② reveland. H, How do you get everybody in on the act and still get some action? Public management,1975(3-6)。 J.C.Peters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polic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p182-195.
    ② 唐驳虎:《倒逼出18起千古奇冤的优质民主?》,http://news.ifeng.com/opinion/taiwan/detail_2013_08/07/28376271_0.shtml,2013-8-7。
    ① 许晓娟:《瑞士公众参与立法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77页。
    ① 许晓娟:《瑞士公众参与立法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101页。
    ② [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0页。
    ① 唐历敏:《英国‘城市复兴’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载《江苏城市规划》,2007年第12期,第23页。
    ② 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③ 同上。
    ① 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① 浦兴祖:《有关“协商民主”的三个关系》,载《联合时报》,2006-9-29,第5版。
    ① 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载《新视野》,2007年第5期,第63页。
    ② 刘俊杰:《十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梳理与评价》,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72页。
    ③ 张献生,吴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第65页。
    ① 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② 何包钢:《协商民主之方法》,载《学习时报》,2006-2-13。
    ① 同上。
    ② 李强彬:《我国协商民主研究进展与展望》,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36页。
    ③ 李强彬,黄健荣:《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协商民主何以须为何以可为》,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87页。
    ① 王建军,唐娟:《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演进》,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第79页。
    ② 林尚立:《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9期,第13页。
    ① 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 Michael Walzer, Obligation:Essays on Disobedience,War and Citizenship,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p.12.
    ① Steffen W Sehmidt,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Today.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2 p.281.
    ②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③ 同上,第74页。
    ④ 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6页。
    ① 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6页。
    ② 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①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行政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① 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① 刘恒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 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① [美]亨廷顿、纳尔逊著:《难以抉择》,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4页。
    ② 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一途径》,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35-536页。
    ③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行政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① [美]阿尔蒙德等:《当代比较政治学》,朱曾汶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4-55页。
    ② 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三条路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第22页。
    ① Sherry.R.Am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4).
    ① [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载《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第10期,第263页。
    ① 史际春:《构筑规则新平台——政府:透明、责任、服务、竞争》,载《人民法院报》,2002-1-9,第6版。
    ①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5页。
    ② Stephen Macedo. Deliberative Politics:Essays 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①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白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8页。
    ② 朱卫东:《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观》,载《唯实》,2011年第5期,第29页。
    ③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8页。
    ① 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载《理论导刊》,2007年第2期,第27页
    ①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
    ② 蔡定剑:《公民参与:推动社会转型的日常民主》,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08/23/c_12473135.htm,2010-8-23。
    ① 黄端:《婴眼观察室凝聚社会共识的一个给力有效方法》,载《发展研究》,2013年第2期,第79页。
    ① 韩东屏:《如何达成价值共识》,载《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第37页。
    ① 张敏:《协商治理:一个成长中的新公共治理范式》,载《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第137页。
    ① 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7—89页。
    ② 韦长伟:《公共冲突化解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载《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46页。
    ③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① [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① 郝娟:《提高公众参与能力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进程》,载《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第50页。
    ② 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13页。
    ① 赵银翠:《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研究——以电动自行车事件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① 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① 郭晓琳:《中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现状分析》,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4期,第151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0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8页。
    ① 卓越:《行政发展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① 颜廷锐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① 胡鞍钢等:《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①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1页;
    ①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②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③ 特里.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① 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①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页。
    ① 程燎原:《从法制到法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
    ② 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页。
    ① 任凤辉:《浅谈我国行政管理的法治化》,载《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22期,第34页。
    ① 朱芒:《从法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的定位》,http://zhumang.fyfz.cn/b/475087,2009-08-30.
    ① 朱芒:《从法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的定位》,http://zhumang.fyfz.cn/b/475087,2009-08-30。
    ①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① 侯欣:《从有法可依到执法必严——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际》,载《深圳特区报》,2011-04-19,第1版。
    ② 侯欣:《从有法可依到执法必严——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际》,载《深圳特区报》,2011-04-19,第1版。
    ① 郭小聪:《中西古代政府制度及其近代转型路径约束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① 颜廷锐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① 江美塘:《制度变迁与行政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①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① 卢坤建:《回应型政府:理论基础、内涵与特征》,载《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
    ① 张等文,刘彤:《西方学者视域中的协商民主: 理念、价值与限度》,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1页。
    [1]阿尔伯特.Q.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M].卢昌崇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M].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
    [4]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
    [6]程燎原.从法制到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崔浩.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9]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10]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1]郭小聪.中西古代政府制度及其近代转型路径约束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13]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4]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5]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6]胡鞍钢等.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8]江美塘.制度变迁与行政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9]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0]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1]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2]凯斯.孙斯坦.设计民主:论宪法的作用[M],金朝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3]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4]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5]刘军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M].上海:三联书店,1995.
    [26]刘淑妍.公众参与导向的城市治理—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7]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9]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0]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4]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王英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5]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6]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7]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6.
    [38]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9]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40]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1]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2]谈火生.审议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3]特里.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4]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5]王家德,陈建孟.当代环境管理体系建构[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6]王建民、姚中秋.经济周期与宪政秩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7]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途径[M].上海:三联书店,2007.
    [48]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9]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0]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三联书店,1999.
    [51]吴江.请人民评判[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52]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3]许纪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4]许晓娟.瑞士公众参与立法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55]颜廷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6]杨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7]约.埃尔斯特.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8]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9]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60]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1]俞可平.中国治理评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63]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3]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4]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M].张慰慈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65]詹姆斯.费伦.作为讨论的协商[M].上海:三联书店,2004.
    [66]詹姆斯.菲什金.协商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2004.
    [67]詹姆斯.菲什金,彼得.拉斯莱特.协商民主论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68]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9]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2003.
    [70]郑红.公民协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层民主路径[M].北京:法制与社会出版社,2009.
    [71]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72]卓越.行政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73]曹闻民.论和谐治理与合作型政府治理模式构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9.
    [74]程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12(1):66.
    [75]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J].学习与探索,2007(2):85.
    [76]陈军平,马英娟.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9(1):31.
    [77]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浙江大学学报,2005(5):5.
    [78]褚松燕.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46.
    [79]崔卓兰,卢护锋.非强制行政的价值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3):246.
    [80]戴雪梅.和谐社会与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探索,2006(8):66.
    [81]高洪贵.协商民主视野下的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J].理论导刊,2012(4):4.
    [82]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1999(1):19.
    [83]韩东屏.如何达成价值共识[J].河北学刊,2010(1):37.
    [84]郝娟.提高公众参与能力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进程[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0.
    [85]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9.
    [86]何军.网格化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基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5):89.
    [87]贺善侃,邓志锋.推进基层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协商民主[J].理论探索,2011(2):114.
    [88]何晓杰,栾珊.非强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建构:理据、困境及进路[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5):1.
    [89]何艳玲·从“管制”到“平衡”——政府与公众理想关系模式的构建及其制度化[J].学海,2003(5):96.
    [90]胡宁生.公共政策执行中公众参与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9(12):51.
    [91]胡延广.论行政程序中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J],河北法学,2011(4):105.
    [92]黄端.婴眼观察室凝聚社会共识的一个给力有效方法[J].发展研究,2013(2):79.
    [93]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三条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3(3):22.
    [94]蒋本国·参与式民主理论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2(6):28.
    [95]杰弗里.希尔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J],国外理论动态,2011(3):52.
    [96]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J].新视野,2007(5):63.
    [97]孔凡红,张继平·民主行政的实现与现实:价值、制度与技术——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民主行政思想评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9):48.
    [98]郎友兴·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J].浙江社会科学,2005(1):31.
    [99]李春梅.公众参与认知对公众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成都市的实证分析[J],天府新论,2013(4):97.
    [100]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政治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1994(3):5.
    [101]李强彬.我国协商民主研究进展与展望[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2):36.
    [102]李强彬,黄健荣.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协商民主何以须为何以可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7.
    [103]李强彬,廖业扬.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发展:理由、可能与路径[J].2012(8):
    [104]李思然.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J].行政论坛,2007(1):93.
    [105]李延,罗海峰.行政合作新论[J].前沿,2006(1):140.
    [106]梁晓平.提高公众参与度,完善公共政策的形成机制[J],行政与法,2008(5):15.
    [107]梁莹,黄健荣.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5(4):128.
    [108]林尚立.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J].学术月刊,2007(9):13.
    [109]刘俊杰.十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梳理与评价[J].天津行政学院报,2011(6):72.
    [110]刘中元.我国公民行政参与的现状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
    [111]娄成武,钟俊生.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及其应对[J].社会科学辑刊,2012(4):59.
    [112]陆维福,蒋艳红.论环境资源行政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2008(2):60.
    [113]卢小丽等.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模式——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2(7):172.
    [114]罗依平.协商决策: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事务决策模式的创新[J].领导科学,2011,(9):14.
    [115]吕富媛.城市公共服务战略协作机制应强调公众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121.
    [116]马奔.参与式治理:大陆与台湾地区协商民主实践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2011(12):78.
    [117]马克·华伦,孙亮.协商性民主[J].浙江社会科学,2005(1):12.
    [118]马克·霍哲.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J].中国行政管理,2001(2):4.
    [119]欧阳君君,马岩.论行政协商决策及其制度保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38.
    [120]欧阳英.建立在“话语”理论基础上的思想变革——福柯政治学探析[J].晋阳学刊,2007,(1):81.
    [121]彭新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行政的系统建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4):13.
    [122]漆国生.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参与能力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3):56.
    [123]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理论导刊,2007(2):27.
    [124]史献芝.协商民主与社会管理的链接与良性互动[J].理论探讨,2012(2):152.
    [125]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2002(10):263.
    [126]束锦.社会管理创新与协商民主的理论契合及实践探索—南京市鼓楼区议事机制调研[J].社会主义研究,2011(5):67.
    [127]宋文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认知的困境及其排解[J].行政论坛,2013(4):89.
    [128]唐历敏.英国‘城市复兴’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J].江苏城市规划,2007(12):23.
    [129]滕世华.公共治理理论及其引发的变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1):44.
    [130]田龙飞.从“树木”到“森林”——规划环评立法的治理使命[J].公众参与观察,2007(5):61.
    [131]王春江.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路径与实践形式[J].人民论坛,2012(6):30.
    [132]王洪树.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J].湖北社会科学,2007(1):20.
    [133]王建军,唐娟.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演进[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6):79.
    [134]王剑平,石伟林.协商民主与中国公共行政实践[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40.
    [135]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13.
    [136]王志强.公民政治参与空间的转换与协商民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5.
    [137]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5.
    [138]韦长伟.公共冲突化解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2):46.
    [139]魏姝.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兼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与困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
    [140]魏涛.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J].资料通讯,2006(7):56.
    [141]吴建南,庄秋爽.“自下而上”评价政府绩效探索:“公民评议政府”的得失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4(5):69.
    [142]向玉琼.协商民主与电子政府[J].重庆社会科学,2007(9):90.
    [143]向佐群等.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418.
    [144]肖君华.学习型党组织特质论——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2(3):13.
    [145]肖克,杨弘.以协商规制精英精英政治在中国的未来发展逻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
    [146]徐辉,丁煜.论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04.
    [147]徐晓明.环境领域中的公众参与行为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4(1):7.
    [148]徐致远.论我国立法活动中的公众参与[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1.
    [149]杨弘,张等文.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观的历史嬗变与新拓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1.
    [150]杨弘,张等文.中国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现实形态与发展路径[J].理论探讨,2011(6):34.
    [151]郁建兴.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43.
    [152]袁小英.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形式举要[J].甘肃农业,2005(10):16.
    [153]张等文,刘彤.西方学者视域中的协商民主:理念、价值与限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154]张敏.协商治理:一个成长中的新公共治理范式[J].江海学刊,2012(5):137.
    [155]张献生,吴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4):65.
    [156]周义程.论协商民主的协商困境[J].求实,2008(7):55.
    [157]朱卫东.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观[J].唯实,2011(5):29.
    [158]朱海波.论中国行政决策程序中公众参与的理论脉络、宪法基础及立法原则[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2):117.
    [159]刘会齐.环境利益论[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160]施康振.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的公民评议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年.
    [161]韩庆祥.由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N].深圳特区报,2011-7-19(D3).
    [162]何包钢.协商民主之方法[N].学习时报,2006-2-13(4).
    [163]侯欣.从有法可依到执法必严——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际[N].深圳特区报,2011-04-19(1).
    [164]胡锦涛.中共十六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2-9-21(1)
    [165]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166]浦兴祖.有关“协商民主”的三个关系[N].联合时报,2006-09-29(5).
    [167]史际春.构筑规则新平台——政府:透明、责任、服务、竞争[N].人民法院报,2002-1-9(6).
    [168]肖北庚.引入“协商民主”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N].长沙晚报,2009-02-07(4).
    [169]朱光磊.参与式民主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N].光明日报,2009-6-13(3)
    [170]“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底层设计”[N].法制日报,2012-11-26(3)
    [171]用什么终结“一闹就停”困局[N].人民时评.2013-5-8(1).
    [172]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N].中国日报,2012-06-13.(2)
    [173]蔡定剑:《公民参与:推动社会转型的日常民主》,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08/23/c_l 2473135.htm,2010-8-23。
    [174]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http://env.people.com.cn/GB/8220/50110/3502662.html, 2005-6-28.
    [175]王浦劬:《中国协商治理具有十个特点》,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212/06/t20121206_23915318.shtml,2012-12-06。
    [176]唐驳虎:《倒逼出18起千古奇冤的优质民主?》,凤凰网,2013年8月7曰。
    [177]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192310.html, 2006-12-20。
    [178]《为什么厦门是中国最具公民社会基础的城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4061c01009ta0.html,2008-06-10。
    [179]朱光磊:《参与式民主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http://www.gmw.cn/01gmrb/2009-06/13/content_933213.htm,2009-6-13.
    [1]Arnold S Kaufman."Human Nature and Participatory Politics", in William E Connolly,The Bias of Pluralism, Atherton Press,1969.
    [2]B. Barbei.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M].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3]C.B.Macpherson.DemocraticTheory:EssaysinRetrieval[M].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
    [4]ELSTER J. Deliberative Democrac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5]Frank M·Wozencraft. The Administrative Confer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M]. The Business Law,1969.
    [6]Frederickson.New Public Adminstration[M].Alabam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
    [7]HANNAH ARENDT.On Revolution[M].New York:VikingBooks,1965.
    [8]James Fishkin-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New Directions for Democratic Reform[M],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9]John Parkinson,Deliberating in the Real World:Problem of Legitimac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M].Oxford Universiy Press,2006.
    [10]John S·Dryzek.Foundations and Frontiers of Deliberative Governanc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1]Jorge M·Valadez.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Self-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M].USA Westview Press,2001.
    [12]Joseph M Bessette.The Mild Voice of Reason: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3]Kathryn G.Denhardt.The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Resolving Moral Dilemma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M].Greenwood Press,1988.
    [14]Owen.Hughes.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stration[M]. Palgrave acmillan,2012.
    [15]PATEMAN.C.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16]PATEMAN C.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Obligation, A Critique of Liberal The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7]Steven M.Delue. Political Thinking, Political Theory And Civil Society[M].Allyn& Bacon,1997.
    [18]Thomas dye.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M]. Longman Inc,2012.
    [19]Thompson. 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20]Ortwin R. The Challenge of Integrating Deliberation and Expertise.Participation and Discourse in Risk Manage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1]Angela M. Evans, Adriana Campos.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s:Challenge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2013, (1)
    [22]Carolyn Hendrikes.The Ambiguous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October,2002.
    [23]Christian hunnold.corporatism,pluratism,and demorcacy toward a deliberative theory of bureaucratic accountability,govern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01,4(2).
    [24]David Miller.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J],Edit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25]David M·Pritzker, Deborah S·Dalton. See Administrative Conference of the Negotiated Rulemaking[N].sourcebook,1995.
    [26]Hua X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 Impacts of E-Government on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sse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2, (6).
    [27]John M.Bryson, Kathryn S.Quick.Desig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cesse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3, (1-2)
    [28]Kaifeng Yang, Sanjay K. Pandey.Further Dissecting the Black Box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When Does Citizen Involvement Lead to Good Outcomes?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1, (9-10).
    [29]Liedtka,J. Strategic Thinking:Can It Be Taught?[J],LongRange Planning,1998(3).
    [30]Mclaverty Peter,Darren Halpin.Deliberative Drift:The Emergence of Deliberation in the Policy Process[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08,(2).
    [31]OECD.Project On E-Government:Analysis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32]Robert A.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Three Problems,in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J],1947(1).
    [33]Sherry.R.Am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4).
    [34]Stephen Macedo. Deliberative Politics:Essays 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D]. 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
    [35]XiaoHu Wang, Montgomery Wan Wart. Whe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on Leads to Trust: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Managers' Perception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7, (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3)
    [6]行政处罚法(2009)
    [7]行政强制法(2012)
    [8]行政许可法(2004)
    [9]规章制定程序条例(2002)
    [10]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2002)
    [1]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4)
    [3]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2007)
    [4]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2000)
    [5]国家发改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2012)
    [6]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实施办法(2009)
    [7]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立法听证制度实施办法(1999)
    [8]深圳经济特区集体协商条例(2010)
    [9]昆明市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实施细则(2012)
    [10]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实施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操作规范的通知(2009)
    [11]眉山市行政调解工作暂行规定(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