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今文《尚书》复合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果,尤其是在近三十年,国内语言学界对汉语词汇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构建现代汉语词汇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也全面展开。但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而古汉语中复合词的研究则更为薄弱。
     今文《尚书》作为上古汉语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其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穷尽性地研究了今文《尚书》中的复合词,从语义和词性的角度对各种类型的复合词进行分析,总结出今文《尚书》复合词的特点,并对复合词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以冀为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今文《尚书》复合词的界定标准”。概述前人关于复合词的界定方法,结合今文《尚书》语言自身的特点,提出从意义标准、结构标准、语法标准、修辞标准和文化标准等五个方面来界定今文《尚书》中的复合词。
     第二部分为“今文《尚书》并列复合词”。从语义角度分析今文《尚书》中的并列式复合词,包括语素义和语素义之间的关系、语素义和词义之间的关系两种情况。从词性角度考察今文《尚书》中的并列式复合词,主要有“名词+名词→名词”、“动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动词”、“动词+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动词→名词”等6种构词方式。今文《尚书》中的并列式复合词具有构词方式的多样化、词形的不稳定性以及词义的单一性等特点。
     第三部分为“今文《尚书》偏正复合词”。从语义的角度分析,偏正式复合词的正语素可以分为三类:即表示人、事或物的正语素,表示动作行为的正语素,表示性质、状态的正语素,其中以第一种正语素居多。从词性的角度分析今文《尚书》中的偏正式复合词,分为名词(682例)、动词(16例)、形容词(2例)和数词(9例)四类,其中名词的构词方式有11种之多,动词仅3种,形容词和数词各1种。今文《尚书》中偏正式复合词的正语素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正语素的词性对偏正复合词的词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部分为“今文《尚书》其它结构复合词”。分析动宾式复合词、主谓式复合词和动补式复合词的特点,并对今文《尚书》中是否存在主谓式复合词和动补式复合词作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这两种结构的复合词是存在的。
     第五部分为“今文《尚书》复合词成因的探索”。认为今文《尚书》复合词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语义的抽象化、结构的紧缩化、构词的无限化、表义的精确化等。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其它因素,诸如韵律、修辞、口语习惯等。这些因素共同造成汉语词汇的复音化现象。
The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brilliant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domestic scholars’research on Chinese vocabular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on linguistics, scholars begin to learn the theories of Western modern linguistics, construct theoretical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logy. At the same time,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has also had a comprehensive start. However, compared to modern Chinese,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is relatively weak, especially the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compound word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lassic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Jinwen Shangshu comprehensively reflects the true language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has an important value of the corpus. We exhaustively study the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analyze various types of compound words from the points of semantic and the part of speech,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and explore the formation reasons of the compound words to provide valuable theories for the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composit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Briefly summing up our predecessors’approaches on the definition of compound word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we propose five standards (standard of significance, structural standard, grammatical standard, rhetoric standard and cultural standard) to define the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The second chapter is“side-by-side compound words of Jinwen Shangshu". Examining the side-by-side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emantics, we can get the relations between morphemes’meaning and morphemes’meaning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morphemes’meaning and words’meaning. From the point of part of speech, the side-by-side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have six ways to form a word:“noun+noun→noun”、“verb+verb→verb”、“adjectives+adjectives→adjectives”、“noun+noun→verb”、“verb+verb→noun”、“adjectives+verb→noun”. The side-by-side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have diversified methods to form words, morphological instability and unity on meaning.
     The third chapter is“modifier-head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analysis, formal partial positive morpheme compound wor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first is for people, things or objects, the second is for movement behavior, the third is for the nature of the state, and mainly are the first categ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 of speech, modifier-head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can be divided into nouns(682), verbs(16), adjectives(2), and numerals(9). Terms of the formation of nouns have 11 kinds, verbs only three kinds, adjectives one kind and numeral one kind. The official compound morphemes of modifier-head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have strong word-building capacity,and their part of speec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at of modifier-head compound words.
     The fourth chapter is“other compound words of Jinwen Shangshu".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b-object-type compound words, the main type that make up compound words and dynamic of compound words, and also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whether there are subject-predicate-type compound words and action-style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we believe that the two have indeed existed.
     The fifth chapter is“explore the causes of compound words other compound words in Jinwen Shangshu". The main reasons of formation of compound words are: the abstract semantics, the tight structure, the infinite formation, the precision of expressing the meaning and so on. In addition, other factors may also exist, such as rhythm, rhetoric, oral habits. These factors cause the phenomenon of polysyllabic words.
引文
①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页13。
    ②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页1-2。
    
    ①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1981年第1期。
    ②程湘清:《先秦双音词研究》(载于《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页61-81。
    
    ①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页71-142。
    ②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页18-21。
    ③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2年,页12。
    ①(汉)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页1254。
     ①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25。
    ①(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页488。
    ①王力:《实用解字组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页2。
    ②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页3。
    ①孙常叙:《汉语词汇》,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页85。
    ②张联荣:《汉语词汇的流变》,大象出版社,1997年,页63。
    ③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页94-109。
    ④周祖谟:《尔雅校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21。
     ①(清)黄生撰、(清)黄承吉合按:《字诂义府合按》,中华书局,1984年,页95。
    
    ①《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页360。
    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721。
    ③(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页77。
    ④(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页119。
    
    ①(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页132。
    ②(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页96。
    ③(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页39。
    ④(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页80。
    ①(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页59。
    ①《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页432。
    
    ①《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页371。
    ②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31。
    
    ①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
    ②陈爱文、于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76。
    ①周祖谟:《尔雅校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24。
    ①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页160。
    ②(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82。
    ①(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页54。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82。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157。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87。
    ①(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页622。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80。
    ②(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页213。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14。
    ②(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204。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85。
    ①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209。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15。
    ②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46。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17。
    
    ①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80。
    ②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35。
    ③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页255。
     ①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88。
    ①引之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页174-177。
    ②引之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页194。
    ①(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页4。
    ②(晋)范甯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榖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页193。
    
    ①《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页494。
    ②(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页12。
    ③(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页54。
    ④《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页507。
    ⑤《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页302。
    ⑥《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页302。
    ⑦(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页784。
    ①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②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页60。
    ③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页196-203。
    ④程湘清:《先秦双音词研究》(载于《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页109。
    
    ①(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334。
    ②《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页265。
    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569。
    ①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页202。
    ②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③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161。
    ④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页53.
    
    ①周祖谟:《尔雅校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12。
    ②(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页31。
    ③(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页88。
    ④周祖谟:《尔雅校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12。
    
    ①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65年,页342。
    ②程湘清:《先秦双音词研究》,(载于《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页57-59。
    ③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页334。
    ①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178。
    ②注音参考汤可敬先生的《说文解字今释》,数字表示声调。
     ①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页73-84。
    ①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
    
    ①此为刘润清先生概括,参见《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页100。
    ②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页66。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蔡沈:《书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
    (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书店,1988年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
    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
    顾颉刚:《尚书通检》,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
    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
    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钱宗武:《尚书词典》,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言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
    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4年
    钱宗武:《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1953年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台湾国风出版社,1972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
    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6年
    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
    龚千言:《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年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钱宗武:《汉语论丛》,(香港)21世纪中国国际网络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
    
    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出版社,1980年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向熹:《〈诗经〉语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洪成玉、张桂珍:《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力:《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
    张振德等:《〈世说新语〉语言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
    魏德胜:《〈韩非子〉语言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华夏出版社,1997年
    徐振邦:《联绵词概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能甫:《郑玄注释语言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
    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
    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李佐丰:《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
    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赵学清:《〈韩非子〉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潘文国等:《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
    
    (瑞士)菲尔迪南·德·索绪尔,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陈克炯:《<左传>复音词初探》,《华中师院学报》,1978第4期
    向熹:《<诗经>里的复音词》,《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年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1981年第1期
    祝敏彻:《从<史记>、<汉书>、<论衡>看汉代复音词的构词法》,《语言学论丛》第8辑,1981年
    吴晓霞:《从<论语>、<孟子>看战国时期的双音词》,《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孙雍长:《古汉语词义渗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
    喻遂生、郭力:《<说文解字>的复音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蒋绍愚:《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变化的几点想法》,《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李新建:《<搜神记>复合词研究》,《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刘叔新:《复合词结构的词汇属性——兼论语法学、词汇学同构词法的关系》,《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
    黄志强等:《试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复旦大学学》,1990年第1期
    苏新春:《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动因》,《广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赵振铎:《论先秦两汉汉语》,《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3期
    陈坤德:《古代汉语复音虚词简论》,《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洪丽娣《古代汉语中同素异序词的研究》,《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陈焕良:《论<释名>含声训字复音词》,《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王延栋:《<尚书>的双音词》,载于《纪念马汉麟先生论文集》(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能甫:《汉语基本词汇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邓志强:《<幽明录>复音词构词方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喻华:《<释名>释语复音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郭萍:《<孟子>复音词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唐伶:《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语素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陶家骏:《<说苑>复音词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钟海军:《<国语>复音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遽艳若:《汉语动补复合词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论文,2003年
    唐智燕:《今文<尚书>动词语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岳守雯:《兼语式复合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刘海燕:《现代汉语双音复合词理据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张焕新:《<法言>复音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李智:《<孟子>的双音复合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邱月:《今文<尚书>名词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李海燕:《<盐铁论>复音词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卢春红:《<荀子>复音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刘兆君:《<商君书>复音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杜威:《<墨子>并列式复合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殷静:《<尔雅>郭璞注的并列复合词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高光新:《今文<尚书>周公话语的词汇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汤莉莉:《今文<尚书>同族词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朱淑华:《今文<尚书>》词义引申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孙丽娟:《今文<尚书>动词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杨飞:《今文<尚书>形容词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黄志强:《西周春秋时代汉语构词法》,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88年
    高明:《中古史书词汇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武建宁:《<夷坚志>复音词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
    (南朝)顾野王:《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
    (五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87年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王筠:《说文句读》,中国书店,1983年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3年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华书局,1987年
    徐朝华:《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
    宗福邦等:《诂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