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朝政府叶赫女真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叶赫是清代显著的“八大家”之一,位列第四,而清末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更是妇孺皆知的人物。如今清代时期的文学、影视作品,让人们对清代叶赫那拉氏家族成员诸如明珠、纳兰性德等,都有了更多的了解。然而,对席尔克明噶图、太杵这些叶赫家族早期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上的“张”地和后来被努尔哈赤踏为盛景围场的叶赫河畔遗址,了解的就不及前者多。本文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叶赫早期历史,即明代时期的叶赫作为一个独立部族时期的历史,以及在明王朝统治环境下的叶赫情况,作以详细、认真的考证;力求真实、全面地呈现出明代叶赫部情况和明王朝对叶赫部的政策及其变化。
     具体而言,本文分六大部分来进行探讨:
     在绪论部分,笔者首先陈述了本文的写作缘起、目的和研究意义。笔者认为:在明清鼎革时期,地处明朝和建州女真交界地带的叶赫在双方关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当时处于明朝统治下的叶赫,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明朝对他的态度和政策,不论是对明朝民族政策上行下效式的学习,或是明末明满关系研究,亦或是满清开国历史的研习,都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讨话题。
     第二部分,介绍明代叶赫部基本情况,解释叶赫部的一些特殊问题,如叶赫部的历史上起下延问题、居住地问题,以及叶赫“两头政长”较为特殊的政治体制问题。
     第三部分,从政治管理层面看待明朝对待叶赫的政策。明朝对东北少数民族实行设置卫所、赏官封职,由受封少数民族首领自治的管理办法。叶赫部亦不例外,它属于明朝的塔鲁木卫,与明王朝处于臣属关系之间,要按时朝贡,明朝也不时的以自己的意愿参与到叶赫与周边部族的民族事务,这就使明朝与叶赫部族在政治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
     第四部分,从明关外军事部署上看待明朝对叶赫的军事政策。叶赫处于明开原关外,可谓明朝之藩篱,明对关外的军事部署、边防建设绕不开叶赫。通观明朝对叶赫的军事政策,大致可以分为前期的以镇压为主和后期的以拉拢扶植为主两个时期。
     第五部分,从明朝设置开原马市、与叶赫边界贸易等方面,看待明朝对叶赫的政策。明朝本着互惠互利、互通有无,但以羁縻笼络少数民族为前提的经济交往目的,与叶赫的经济关系也有很大的羁縻性质。当然,明朝对叶赫的经济贸易也促进了叶赫部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从叶赫废墟中发掘的明官窑瓷器以及明代南方盛行的青花瓷器即可窥豹一斑。
     第六部分,探讨明之叶赫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的,总结政策之成败,分析政策成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得出明朝的叶赫政策对叶赫部的影响以及对明朝的叶赫政策的评价。
Yeh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ight big clan" in Qing dynasty.it ranked fourth. Cixi, to be a member of Yehe family in the last stage of Qing knowed Including women and children. nowadays, literary works、television works about Qing dynasty make people know more about the members of Yehe such as ming-zhu and na-lan-xing-de, but Learn less to the member of Yehe from the early period such as xi-er-ke-ming-ge-tu、tai-chu, nor the Sites "zhang"、and the Sur -Yehe . This article combined many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materials, detailed and seriously researched the early period history of Yehe, the history when Yehe was a Independent ethnic group, to truly、comprehensive show the situation of the Yehe in Ming dynasty and also the the policy of Ming dynasty to the ethnic group of Nuzhen Yehe.
     Specifically to say: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question in six parts:
     In the preface part, I statemented the purpose to write this articl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s. I think ,in the very time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because of it's important location between dynasty Ming and Nuzhen Jianzhou ,Yehe played a most important rol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between the both sides as ,to be a small ethnic ruled by dynasty M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olicies Ming Imposed on it,is a meaningful topic to explore regardless of the learning of Ming dynasty-style permeates the national policy or the relations between Ming and Manchu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also the stadying of the founding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Yehe and explain some of the special questions of Yehe,such as the questions of Yehe upper and lower extension of the history, the questions of Yehe' place of residence,and the special political system of Yehe about "two political leaders".
     In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political management level to see the policies of the Ming dynasty to Yehe. Ming dynasty set up many management approaches to the northeast methodist,such as set the wei-suo, reward level official letters, use the minority leader who get a official closure from Ming to governance their own national. Yehe department is no exception. It belongs to the ta-lu-mu of Ming dynasty and is the collinson vassal state of Ming,it has to tributary Ming from time to time and Ming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services between Yehe with other surrounding tribes by it's own wishes, which made ther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between Ming and Yehe on tribal politics.
     In the fourth part: from the prescribed military deployment outside to see the view of the Ming dynasty on the military policy of Yehe, Yehe located on the outside of northeast border of Ming" kai-yuan. Is the protective film of Ming.the Military deploy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order areas of Ming are all can not separated from Yehe. Throughout the Military policy to Yehe , generally has two periods that is the repression in early days and the draw support in later period.
     In the fifth part: from the Ming dynasty set up the original horse market open city, and have border trade with Yehe. to view the Ming policy of Yehe. Ming in the light of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for the purpose of rope Yehe from economic angle. Of course ,the preferential economic policies helped greatly on Yeh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is can be react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finds from Yehe sites such as the cfficial manufacturer china of Ming and the blue patterns china which was famous in the south of china.
     In the sixth part: discuss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policy that Ming played on Yehe. Summing up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policy an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 and further get the influence of these policy and evaluate these policy.
引文
[1]《清太祖实录》卷一,癸未岁至甲申岁(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第25页上。
    [1]《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2卷第2期
    [2]《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8卷第1期
    [3]《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5卷第5期
    [4]《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10卷第2期
    [5]《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2月,第11卷第1期
    [6]《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总第222期
    [7]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8]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9]《满族研究》1998年第1期
    [10]《满族研究》2001年第4期
    11《北方文物》1993年第1期,总第33期
    12《满族研究》1997年第1期
    13《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8月第4期
    14《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历史与文化)2000年第3期
    15《满族研究》1986年第3期
    16《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第4期
    17[清]昭梿《啸亭杂录》,代善之后礼亲王昭梿,将叶赫那拉氏排在满洲“八大家”中第四位。
    [1]孟森《明元清系通纪》一,中华书局,2006年11月,《前编弁言》,第1页。
    [1][明]彭时《寰宇通志》卷116,第6页;[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卷107,礼部65,“东北夷款”第1606页。
    [2]张博泉等《东北历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79页。
    [3]《朝鲜李朝实录·太祖康献大王实录》,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一,第134页,壬申四年十二月癸卯条。记载女真与朝鲜的界限:“以豆满江(图们江)为界,江外殊俗”:明朝《明神宗实录》卷446,万历三十六年五月己丑,第三页上第8461页,也记载:“朝鲜鸭绿江西为努尔哈赤,豆满江北为忽喇温,沿江则番胡外蔽”
    [4][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卷107,礼部65,《东北夷款》,第1606页。
    [5]《明宪宗实录》卷一七九,成化十四年六月戊戌条,第3页下第3220页。记载兵部左侍郎马文升谓“海西二 百余卫”;《抚安东夷记》说“海西二百七十余卫所”。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3册第247页。
    [1]《朝鲜李朝实录·文宗恭顺大王实录一》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七,第467页,辛未元年正月壬戌条记载“脱脱兵三万于腊月二十三,四月间到海西。执不剌吹杀之,其部落降者不杀,不顺者皆杀之……。今海西、建州等处一空……”
    [2]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打击海西》,第39页。
    [3]清代史料记载为“达喜穆鲁卫”,《满洲源流考》卷13,第5页上;[清]阿桂《盛京通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卷103,第4页;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5页说叶赫部首领褚孔格“授达喜穆鲁卫都督佥事”
    [4]《明太宗实录》,卷51,永乐四年二月庚寅条,第5页上,第769页。
    [5][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三,第43页。见《丛书集成新编》第94册第75页。
    [6]朱翊新编《新编中文大字典》香港:南联图书公司,1982年
    [7]扈伦国之四部——曰叶赫、曰哈达、曰辉发、曰乌拉,皆金代部落之遗,城郭、土著、射猎之国,非蒙古行国比也。
    [8][清]额腾额攥修,道光三年(1826)钞本,序,选自郭又陵,徐蜀,张志清主编,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家谱丛刊·民族卷》第38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9]据张永江、叶雪东《试论叶赫部的祖属与历史分期问题——兼与李欣、金基浩两同志商榷》(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认为,从星根达尔汉所部出现的时间和地理方位来看,当时与女真各部发生关系频繁的蒙古部应该是女真西部兀良哈三卫,星根达尔汉可能从这个女真与三卫交错居住处迁出。
    [1][清]乾隆九年内府刻汉文本《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二,第1页上。
    [2]《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癸未岁至甲申岁),第3页下;卷六(天命四年正月至十一月),第91页下。
    [3][清]额腾额《叶赫那拉氏族谱》序、祭祀、孝思篇。选自郭又陵,徐蜀,张志清主编,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家谱丛刊·民族卷》第38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4][清]嵇璜、刘墉撰,《清朝通志》卷3,第6770页。
    [5]丛佩远《扈伦四部形成概述》,见《民族研究》1984年02期。
    [6]这里采用了后来的皇族--建州女真的说法,建州视早期酋长制的部落组织为国家,常将部族称为“国”,所以清代史料多将叶赫称为“叶赫国”,是指从叶赫首领星根达尔汉到叶赫被努尔哈赤灭亡间的这段时间及其政权组织形态,来区别我们一般所指的叶赫,即叶赫部族或叶赫地区。因为叶赫国虽被努尔哈赤所灭,但其部族却在清代乃至现代仍然存在,二者在时间上是有出入的。
    [7][清]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文》,选自[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卷十九,附录第八页。
    [8]见庄福林、韩凤《叶赫部史上的“张”地地望辨》,《满族研究》,1999年第1期
    [1][清]乾隆九年内府刻汉文本《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卷22,第1页。
    [2][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南北关》,第5页上;《姚宫詹文集》卷一《建夷授官始末》第十三页。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501,第5528页。也有同样的记载:捏哈“驻牧于开原东北镇北关外”
    [3]庄福林、韩凤《叶赫部史上的“张”地地望辨》,《满族研究》,1999年第1期。
    [4]《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康靖大王实录二》,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十一,第731页,成宗辛亥二十二年八月己巳朔。
    [5]《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天命四年正月至十一月),天命四年已未八月辛亥朔己巳,第91页下:《满洲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卷一,《诸部世系·叶赫国》第24页。
    [6][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逞加奴、仰加奴传》第二十页。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94页。
    [7][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说》,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47页。
    [8]《满洲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卷一,(癸未岁至甲申岁)《诸部世系·叶赫国》第24页。
    [9]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第30册,第9135页。
    [10][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说》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从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46页。
    11[明]瞿九思《万里武功录》卷十一,《孛罗、那林孛罗列传》第二十八页下,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 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98页。
    [1][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卷68《吉林二·古迹·叶赫城》第四页下,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14册第162页;
    [清]萨英额撰《吉林外纪》光绪乙未年,卷二,第17页。
    [2][清]阿桂《钦定盛京通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卷31,《城池三·吉林·叶赫城》第二页下,选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01册,第612页。
    [3]张云樵《叶赫研究》(上),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3月
    [4][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五第94页《叶赫行》,见《丛书集成新编》第94册第88页。
    [5]据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传》,“清佳砮居西城,杨吉砮居东城”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第30册,第9135页。
    [6][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卜寨、那林孛罗列传》第二十九页,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98页。
    [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8页
    [1][清]康熙《经叶赫废城》选自[清]萨英额撰《吉林外纪》光绪乙未年,卷一,“御制诗歌”,康熙二十年作,第1页。
    [2]蒋秀松、孙进已等.《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第228页
    [3]《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康靖大王实录二》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十一,第694页,成宗甲辰十五年正月丁未。
    [4]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49页。
    [1][明]张鼐《辽夷略》万历已卯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556页。
    [2][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一第16页,“叶赫河”,见《丛书集成新编》第94册第69页。
    [1]《皇明诏令》卷一,《谕中原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58册,诏令奏议类,第16页。
    [2]《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冬十月丙寅条,第10页上第401页
    [3]《明太祖实录》卷149,洪武十五年冬十月丙申,第3页下第2352页。
    [4]《明太祖宝训》卷6,“驭夷狄”洪武七年七月,第29页上第4916页。
    [5][明]成祖朱棣撰《圣学心法》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六册,儒家类,第21页。
    [6][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女直·东北夷》第一页上;选自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三,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第1037页。
    [7][清]顾炎武《肇域志》,选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590册,山东第八卷,第20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明]毕恭《辽东志》《辽东志序·辽东志书序》第五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348页。
    [1][明]李辅等修《全辽志叙》第一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496页。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清道光年间刻本重修本,卷155,第27页。《明太祖实录》卷145,洪武十五年五月丁丑条,第5页上第2281页,也有相关的记载:“以其地早寒,土旷人稀,不欲建置劳民,但立卫,以兵戍之”。
    [3][明]毕恭《辽东志》《辽东志序·辽东志书序》第五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348页。
    [4]对于臣属于明朝的东北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明朝政府不给官俸,令其自行统治自行生产:而对于归附于明朝政府的女真部落及其首领,明朝不但给与居住和耕田,还给予相当的俸禄,明朝政府曾三次受命辽东的马文升在《抚安东夷记》中记载:“皆量授以官,任其耕猎,岁给俸如其官”,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33册第2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张士尊在论文《明初辽东吸引少数民族南下定居政策述略》(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2,4(4):18-25)中,经过旁征博引,得出明初明王朝对南下定居的少数民族除了提供生活生产物资,还每月发放其俸禄的一半。
    [5][明]何乔远《名山藏》第八册《王享记五·东北夷·海西、建州》,第一页下第6324页。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写,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27册第66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明]毕恭《辽东志》《辽东志序·辽东志书序》第五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348页。
    [7][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33册第2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在明朝隆庆年间以前,并未对女真划出“野人”这一部分,而是将海两、建州女真,都冠以“野人”、“东夷”之名,诚如孟森先生所言:“凡女真皆称野人,《明实录》于来朝之女真各部,无不称为野人者”(《明元清系通纪》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女真源流考略·野人女真》,第25页)。而最早将“野人女真”作为与“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并列部分是在万历初年。明中后期有时也称为“海两野人女真”与其他女真加以区分。这里马文升所说的“以开原东北至松花江海西一带”虽称之为“野人女真”,但鉴于以上原因和地域上的判断,可知是在说海西女真。
    [9][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33册第2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卷125,“兵部八·东北诸夷”,第1791页。
    [2][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0页上。
    [3][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89,《外夷·女直》第五页上,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1367页。
    [4]《明武宗实录》卷103,正德八年八月已亥条,第二页下第2124页。
    [5]《明世宗实录》卷36,嘉靖三年二月已未条,第7页上第907页。
    [6]《明宣宗实录》卷58,宣德四年九月丙午条,第一页上第1373页。
    [7]《明武宗实录》卷96,正德八年春正月戊子条,第三页下第2028页。
    [8]《明武宗实录》卷101,正德八年六月辛亥条,第五页上第2097页。
    [1]孟森《明元清系通纪》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女真源流考略·野人女真》,第25页。
    [2][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卷一○七·礼部六十五·朝贡三·贡物,第1606页。
    [1]孟森在《明元清系通纪》,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115页,认为竹孔格之父齐生噶尼,《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原作奇里哈尼,与《明实录》中的儿哈你,音尤合矣,又同为叶赫之塔鲁木卫,故认为齐生噶尼就是奇里哈尼就是的儿哈你。
    [1]孟森《明元清系通纪》,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116页,认为《明实录》永乐十年二月庚寅条中所记之打叶(絮)就是叶赫始祖,除了时间上吻合,即都是永乐初年(《明实录》中记载为永乐四年初设塔鲁木卫):而且认为,“叶”与“絮”必有一误,始祖打叶(絮)为打案之误,而打案亦为星根达尔汉(胜根打喇汉),《清实录》卷六,第92页上,谓叶赫始祖星根达尔汉,《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原作胜根打喇汉,《明实录》中所见之“打叶”或“打絮”,盖皆“打喇汉”之异译,疑“葉”字“絮”字皆“案”字之讹。这种说法尚且存疑。
    [2]《明宪宗实录》卷258,成化二十年十一月庚戌,第6页上第4363页。
    [3]《明武宗实录》卷103,正德八年八月已亥条,第2页下第2124页。
    [4]《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康靖大王实录二》,成宗辛亥二十二年八月己巳朔,选自《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十一,第731页。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四,中华书局2006年,第1260页认为:黑龙江野人头儿主孔革,即塔鲁木卫之祝孔革,因为扈伦即黑龙江之呼伦,此云“黑龙江野人头儿”名称正合。
    [5][明]苕土愚公《东夷考略》首篇《女直通考》第九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27页。
    [1]《明武宗实录》卷103,正德八年八月己亥条,第2页下第2124页。
    [2]《明武宗实录》卷174,正德十四年五月已亥,第1页下第3362页。
    [3][明]张鼐《辽夷略》: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554页。
    [4]《明世宗实录》卷36,嘉靖三年二月已未条,第7页上第907页。
    [5][明]张鼐《辽夷略》: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554页。
    [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0页。
    [7]《明世宗实录》卷459,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庚申条,第4页上第7765页。
    [8]《明神宗实录》,卷528,万历四十三年正月乙亥条,第十二页上第9935页。
    [9]《明太宗实录》卷29,永乐二年三月壬寅朔,第1页第515页
    [10][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首篇《女直通考》第七页下: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24页。
    [1][明]郑晓《今言》卷三,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九页上,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25册第362页。
    [2][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卷六·吏部五·诰敕,第128页。洪武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敕命。
    [3]《杨宗伯奏疏》卷之一,第十六页,杨道宾:《东夷并贡宜等西戎领赏有例乞酬定入京留边之数以怀远安内事》,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453,第4984页。
    [4]《明太宗实录》卷64,永乐五年二月己丑,第1页下第910页。
    [5][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女直·东北夷》第一页下;选自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三,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第1038页。
    [6]孟森《明元清系通纪》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正编卷四“正统朝”第408页。
    [7][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卷一○七·礼部六十五·朝贡三·贡物,第1606页。
    [8]《明世宗实录》卷273,嘉靖二十二年四月癸未条,第二页下第5362页。
    [9]《明太宗实录》卷28,永乐二年二月癸西条,第1页下第504页。
    [1][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之十一《虎儿罕赤、猛骨孛罗、康古六、歹商、温姐列传·歹商列传》第十五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1页。
    [2]《姚宫詹文集》卷一《建夷授官始末》第十三页。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501,第5528页。
    [3]《明宪宗实录》卷96,成化七年闰九月庚戌条,第一页下第1830页。
    [4]《明世宗实录》卷123,嘉靖十年三月已亥条,十三页下第2964页。
    [5]《明世宗实录》卷148,嘉靖十二年三月壬子条,二页下第3414页。
    [6]《明仁宗实录》卷3下,永乐二十二年十月丙辰条,第二页下第114页。
    [7][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33册第2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明英宗实录》卷35,正统二年冬十月癸未,第十一页下第693页。
    [9][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4页上。
    [1][明]李东阳等奉敕撰,中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卷107·礼部65·东北夷,第1606页。
    [2]《明世宗实录》卷449,嘉靖三十六年七月壬子朔,一页上第7633页。
    [3]《明穆宗实录》卷47,隆庆四年七月癸酉条,三页下第1174页。
    [4]《明世宗实录》卷12,嘉靖元年三月乙卯条,三页下第426页。
    [5]《明英宗实录》卷101,正统八年二月丁亥朔,第一页上第2031页。
    [6][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66,兵部15,《以夷攻夷·前言》第一页下,见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四十二,民国廿九年北平哈佛燕京学社排印本,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第4884页。
    [1][明]冯瑷《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枝派图》,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52页。
    [2]《明世宗实录》卷459,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庚申条,第四页上第7765页。
    [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29页。
    [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0页。
    [5][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枝派图》。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51页。
    [6][明]冯瑷《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枝派图》,明历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52页。
    [7][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王台列传》第四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86页;《满洲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卷一,第17页。
    [1][清]魏源《圣武记》卷一,第5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02册第144页。
    [2][清]管葛山人《山中闻见录》卷十,《东人志二·海西》第一页上,选自《玉简斋丛书》罗振玉辑,上虞罗氏,1913年。
    [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5页。
    [4]《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诸部世系”,第23页。
    [5][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1页下,中记载:“猛骨孛罗母温姐,又北关(叶赫)二虏妹也”
    [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5页。
    [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5页。
    [8][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王台列传》第一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84页。
    [9][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王台列传》第五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86页。
    [10]《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康靖大王实录二》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十一,第739页,成宗壬子二十三年九月乙亥条。
    1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5页。
    [1]《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已亥年秋九月丁未朔,第44页。
    [2][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南北关”,第5页上。
    [3][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4页上。
    [4][明]海滨野史《建州私志》卷上,第3页下。见谢国桢编《清初史料四种》(下),北平图书馆,1933年。
    [5][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之十一《王台列传》第五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86页: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9131页也有相同记载。
    [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1页。
    [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1页。
    [8][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真考》第三页上,选自《玄览堂从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47页;又见于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
    [9]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1页。
    [10]在满族的社会习俗中,儿子可以收继母或者父妾为己妻,成为“燕”,这是在生产力低下且为保存氏族内部财富不分割的办法,也是氏族内争夺财产的手段之一。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2页。
    [2]正如建州左卫首领李木长哈答朝鲜李朝官员问:“同生兄弟若有先死者,娶其妻然乎?”答曰:“兄妻若貌美而多财者则娶之”《李朝成宗实录》卷一五九,十四年十月戊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天性,而“多财”,是在经济不是很发达、财富与权力挂钩的满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部落收继遗孀的重要原因,这也是蒙古俺答汉妻三娘子连嫁俺答汉及其子黄台吉、孙扯力克、曾孙应卜失兔四代的原因。
    [3][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虎儿罕赤、猛骨孛罗、康古六、歹商、温姐列传·虎儿罕赤传》第七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87页。
    [4][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卷十一《虎儿罕赤、猛骨孛罗、康古六、歹商、温姐列传·歹商列传》第十六页上记载:“以一百八十一道给康古六,以一百八十二道给猛骨孛罗,以一百三十七道给歹商”。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2页。
    [5][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真考》第三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市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47页。
    [6]在《满洲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中又称巴颜达尔伊勒登
    [7]《明神宗实录》,卷190,万历十五年九月癸丑条,第六页下第3570页,蓟辽总督张国彦奏疏。
    [8][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虎儿罕赤、猛骨孛罗、康六古、歹商、温姐列传·歹商列传》第十五页,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91页。
    [9]《杨宗伯奏疏》卷之一,第十三页,杨道宾:《海建夷贡补至南北部落未明谨遵例奏请乞赐诘问以折狂谋事》,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453,第4983页。
    [1][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之十一《虎儿罕赤、猛骨孛罗、康古六、歹商、温姐列传·歹商列传》第十五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1页。
    [2]《姚宫詹文集》卷一《建夷授官始末》第十三页。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501,第5528页。
    [3]《明神宗实录》卷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寅条,第八页上第3807页。
    [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辽左兵端》第五页上;第八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0册,第4页。
    [5]《朝鲜李朝实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卷二十二》,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四十六,第2801页,乙巳三十八年七月戊子条。
    [6]《满洲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卷二,辛卯年;《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乙酉岁至戊戍岁)第37页。
    [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辽左兵端》第七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0册,第5页。
    [2]已聘之女改嫁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在满族部落社会时期,男性常娶多个妻子,并且以财产为重,努尔哈赤如此精明是不会放弃利益作这样的事情的。努尔哈赤如果真的为了此女要发动战争,也应该是在她改聘之后立刻采取行动,而事实上却是在真正有了军事行动必要的时候才提出这条,可见此乃发兵之托词。
    [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辽左兵端》第七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0册,第5页。
    [4][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第三篇《建州女直考》,第十二页上,万历己卯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市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93页。
    [5][清]谈迁《国榷》卷82,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壬辰。
    [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辽左兵端》第八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0册,第6页。
    [7][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辽左兵端》第八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0册,第6页。
    [1]《明武宗实录》卷五○,正德四年五月戊戌条,第5页上第1143页。
    [2][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从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48页。
    [3][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南关枝派图》明万历间刊本,选处《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52页。
    [4][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土蛮列传上》第五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47页。
    [5][明]张鼐《辽夷略》;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554页。
    [6][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逞加奴、仰加奴列传》第二十页上,逞加奴、仰加奴帮助土蛮娶得王台之女,“(二奴)由此与土蛮益亲贵”。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4页。
    [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6页。
    [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1页。
    [1][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福余卫夷恍惚太等二营枝派图》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58页。
    [2][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卜寨、那林孛罗列传》第二十七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97页。
    [3][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首篇《女直通考》第十二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因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33页。
    [4]茅元仪《武备志·占度载》卷二百二十四,度三小六·四夷二·北虏考,第二十六页下;[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327,列传第215,“外国八·鞑靼”,第8491页,也有相关记载:“……虎墩兔者,居捅汉儿地,亦曰插汉儿王子,元裔也。其祖打来孙始住牧宣塞外。俺答方强,俱为所并,乃徙帐于辽。收福余杂部,数入掠蓟西,四传至虎墩兔,遂益盛。”
    [5][明]王在晋撰《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南北关”,第5页上。
    [6][明]王在晋撰《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南北关”,第5页上下。
    [1][明]张天复《皇舆考》卷之二《北直隶图说》第十五页下: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6册,第84页。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明]李辅《条陈辽东八事疏》第四十三页上,选自《辽海从书》第一册《全辽志》卷五·艺文上,第662页,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
    [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辽左兵端》第一页下;第八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0册,第2页。
    [5]《明神宗实录》卷16,万历元年八月丁巳,第六页下第482页。
    [6][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0页下。
    [1][明]程开祜《筹辽硕画》,北京图书馆,1963年,首卷《东夷奴儿哈赤考》,第3页上。
    [2]到逞加奴、仰加奴的子辈卜罗。那林卜罗时,努尔哈赤才渐渐强大,之前卜、那还想用恫吓、威胁的口头方式从建州取得土地。辛卯年说出“昔索地不与,令投顺不从,两国若成仇隙,只有我兵能践尔境,凉尔兵敢履我地耶?”的话来,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3、4,“满洲国”。
    [3][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之十一《虎儿罕赤、猛骨孛罗、康古六、歹商、温姐列传》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土蛮列传上》第五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47页。
    [1][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之十一《卜寨、那林孛罗列传》第二十九页,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98页。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万》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第305册9130页。
    [3][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1页上下。
    [4][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2页下。
    [5][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2页下。
    [6][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48页。明人认为“东夷狡而北虏悍,此女直鞑靼之所谓分。北关虽东夷种类,而世与北虏结婚,无得于狡与悍之气,故既愚月诈”。
    [7][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努尔哈赤列传》第三十九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603页。
    [1][明]程开祜《筹辽硕画》,北京图书馆,1963年,首二张涛《东北虏情揭》,第一页上。
    [1]《明神宗实录》卷528,万历四十三年正月乙亥条,第十二页上第9935页。
    [2][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之十一《阿台、阿海、阿革、来力红列传》第十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609页。
    [3]《明神宗实录》卷140,万历十一年八月乙卯条,第四页上第2607页。
    [4]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二奴乃提白虎赤等,略虎儿罕所部把吉、把太诸寨马二十四匹,盔甲四副,杀五人,还攻旁近把儿计寨,焚烧室庐一所,略男妇四人,牛驴八头”自是之后,接着又是几次袭击行动:“猛骨孛罗与歹商亦拥兵二千追逐,被二奴杀三百人,略盔甲一百五十副”、“二奴益乘胜借猛骨太、那术寨兵,略猛骨孛罗及猛乞阿罗,招二必寨,尽焚其室庐田禾而去”、“(二奴)已复借恍忽太二千余骑,驰广顺关,于是攻克沙大亮寨,破之,焚烧夷人畜产亡算,竟生略三百人而去”。[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逞加奴、仰加奴列传》第二十二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5页。
    [5]《明神宗实录》卷140,万历十一年八月乙卯条,第四页上第2607页。“西夷”就是蒙古兀良哈三卫,“建夷”就是建州右卫王杲子阿台。
    [6][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三页下;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市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48页。
    [7][清]管葛山人《山中闻见录》卷十,《东人志二·海西》第三页下,选自《玉简斋从书》罗振玉辑,上虞罗氏,1913年。
    [8][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逞加奴、仰加奴列传》第二十二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5页。
    [9]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6页。
    [10]瞿九思《万历武功录》,《逞加奴、仰加奴列传》第二十二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5页。
    11[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三页下;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48页。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1977年,第30册,第9136页。
    [2]《明神宗实录》卷140,万历十一年八月乙卯条,第四页上第2607页。
    [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杨吉砮》北京:中华书局,1976一1977年,第30册,第9136页。
    [4]中固城为今辽宁开原南境的中固城。
    [5]关于二奴的死亡,明代史料如《明实录》“神宗实录”卷144,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乙亥,第2694页、明瞿九思撰的《万历武功录》卷十一“逞加奴、仰加奴列传”、明职方司方孔炯撰的《全边略记》卷上《辽东略》、海滨野史《建州私志》卷上、明兵部职方主事茅瑞微(苕上愚公)撰的《东夷考略》“海西”,都记载为万历十一年十二月的“市圈计”,而在清代史料如《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列传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都记载为万历十二年。《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甲申岁,大明万历十二年,宁远伯李成梁受哈达国贿,以赐敕书为由,诱卿家奴杨机奴至开原关王庙,并所带兵三百皆杀之”与《东华录》、《大清一统志》说法同。两种说法都是以敕贡为诱饵,诱杀逞加奴、仰加奴。只是时间(万历十一年还是十二年)地点(中固城还是关王庙)有所不同。可能是李成梁受哈达贿在先,然后与辽东地区其他将领同谋以“市圈计”诛之。虽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比《清太祖实录》史料价值更大一些,但是关于叶赫二奴死亡的记载,还是有待考证。
    [1][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逞加奴、仰加奴列传》,第二十四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5页。
    [2][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逞加奴、仰加奴列传》,第二十四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6页。
    [3]《明神宗实录》卷145,万历十二年正月癸卯条,第五页下第2708页。
    [4][明]尹耕,《塞语》,出自[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2,“志第六十八·兵四·赏功”,第2261页。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2,“志第六十八·兵四·赏功”,第2262页。
    [3]《明神神宗实录》卷145,万历十二年正月癸卯条,第五页下第2708页。永乐初,分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功,十二年定:“凡交锋之际,突出敌背杀败贼众者,勇敢入阵斩将攀旗者,本队已胜、别队胜负未决、面能救援克敌者,受命能任事、出奇破贼成功者,皆为奇功”。正统十四年造赏功牌,有奇功、头功、齐力之分,……,凡挺身突阵斩将夺旗者,与奇功牌。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92,“志第六十八·兵四·赏功”,第2261页。
    [4][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2页下。
    [5][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2页下。
    [6]《明神宗实录》卷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寅条,第7页上第3805页。
    [7][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虎儿罕赤、猛骨孛罗、康古六、歹商、温姐列传·歹商列传》第十五页,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36册,第59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袁闾琨、蒋秀松、滕绍箴等著《清代前史》上卷,第二章,第227页。
    [9][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逞加奴、仰加奴列传》第二十二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36册,第595页。
    [10]《朝鲜李朝实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卷二十二》,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四十六,第2847页,丁未四十年九月丙午。
    [1]章太炎《清建国别记》,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造》卷一《辽左兵端》,第三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0册,第3页。
    [3][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5页下;《明神宗实录》卷464,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丁未条,第十一页下第8768页:“今日边事,惟建夷最为可忧,九边空虚亦为辽左为甚”
    [4][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5-16页。
    [5][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3页下。
    [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辽左兵端》十一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0册,第7页。
    [1]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南北关”,第5页上。
    [2][清]淡迁《国榷》卷83,神宗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己丑。
    [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辽左兵端》第十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0册,第7页。
    [4][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南北关”,第5页下。
    [5][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第三篇《建州女直考》第二十三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115页。
    [6][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南北关”,第5页下。
    [7]《明神宗实录》卷366,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辛未条,第五页下第6850页。
    [8]《明神宗实录》卷444,万历三十六年三月,第三页上第8431页。
    [9]《涂司马北虏封贡始末疏二》,卷之四,第十八页,涂宗浚《大计纾国伐谋疏》,出自[明]陈子龙《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450,第4954页。
    [1]土蛮先后多次请贡或要求互市:隆庆五年、万历五年、万历十年左右、万历十年十一月、万历十一年正月,明朝每次都予以拒绝。
    [2]《明神宗实录》卷507,万历四十一年四月甲午条,第二页下第9616页。
    [3][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上《开原疆场总图说》、《开原城图说》、《镇北堡图说》、《威远堡图说》、《靖安堡图说》、《松山堡图说》、《柴河堡图说》。
    [4]《朝鲜李朝实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卷二十二》,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四十六,第2808页,乙巳三十八年九月己亥卯时条,体察使韩孝纯曰。
    [5][明]冯瑗《开原幽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45页。
    [6]《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康靖大王实录二》,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十一,庚戍二十一年五月壬申条,第723页。
    [7][明]于燕芳《剿奴议撮》“议撮十一”,选自潘哲等编的《清入关前史料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989年。
    [1][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十页下:选自《玄览堂八书初辑》,国产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62页。
    [2][明]程开祜《筹辽硕画》,北京图书馆,1963年,卷4,第25页上。
    [3]《明神宗实录》卷534,万历四十三年七月癸西条,第十三页上第10125页。
    [4]《明神宗实录》卷441,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癸未条,十四页下第8392页。
    [5]《明神宗实录》卷484,万历三十九年六月丁亥条,第7页下第9128页。
    [6][清]淡迁《国榷》卷80,万历三十六年丁西。
    [7][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上《开原控制外夷图说》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328页。
    [1][明]董其昌辑《神庙留中奏疏汇要》第九册,兵部,卷1,《蓟辽总督王象乾题为辽镇阽危已极等事疏》(万历三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第1页。
    [2][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十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61页。
    [3]《明神宗实录》卷507,万历四十一年四月甲午条,第二页下第9616页。
    [4][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十一页下;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64页。
    [5]《明神宗实录》卷528,万历四十三年正月乙亥条,第十二页下第9936页。
    [6]有辽东工作经验的熊廷弼也认为“奴酋未破开原时,北关(叶赫)、朝鲜犹足为其腹背之患”。
    [7][明]熊廷弼《按辽疏稿》卷四《防建夷疏》,第六十四页上,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91册第605页。
    [8]《明神宗实录》卷513.万历四十一年十月已且条,第三页上第9693页。
    [1][清]谈迁《国榷》卷82,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壬辰。
    [2][明]海滨野史《建州私志》卷上,第6页上,见谢国桢辑《清初史料四种》(下),北平图书馆,1933年。
    [3]《九十九筹》,选自《玄览堂丛书》第9函,第96册;卷1,第24页。
    [4][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南北关”,第5页上下。
    [5]《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一》,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四十七,第2870页,己酉元年十二月丙寅条。
    [6]《明神宗实录》卷528,万历四十三年正月乙亥条,十二页下第9936页。
    [7]《满文老档》第二卷“辛亥年(1611)至癸丑年(1613)加圈点文字的档子”。《皇明通纪辑要》卷21,第14-15页也有相似记载:“努尔哈赤今日侵我地,欲削平诸部,然后侵汝明国,取辽阳为都城,开原、铁岭为牧也”。
    [8][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十四页下,万历己卯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70页。
    [9][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6页下。
    [10][清]谈迁《国榷》卷81,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丁未。
    [1][明]程开祜《筹辽硕画》,北京图书馆,1963年,首卷《东夷奴儿哈赤考》,第四页下。
    [2][清]谈迁《国榷》卷82,万历四十一年年十月己丑。
    [3][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十一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63页。
    [4]《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一》,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四十七,第2869页,己酉元年十月辛酉条。
    [5]《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三》,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四十九,第3017页,己未十一年正月庚戌条。
    [1][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上《开原疆场总图说》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337页。
    [2][清]谈迁《国榷》卷81,万历三十七年七月丁亥。
    [3][清]谈迁《国榷》卷83,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二月己亥。
    [4]《明神宗实录》卷519,万历四十二年四月丁酉条,第七页上第9787页。
    [5][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第三篇《建州女直考》,明万历已卯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105页。作者在记述这条战讯的前面,还记道:“时(指当时,即万历四十六年十二月)东方有白气,长竞天,其占为彗,及蚩尤旗”,古人观星象以示吉凶,多预示大事发展如何,可见,这场仅仅破努尔哈赤一个城寨之战役的胜利,对明朝来说亦属不易并且意义非凡。
    [6][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十二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65页。
    [7][清]谈迁《国榷》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庚戍。
    [8][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十三页下: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68页。
    [9]《明神宗实录》卷512,万历四十一年九月丙辰条,第一页上第9673页。
    [10][清]淡迁《国榷》卷82,神宗万历四十一年九月丙辰。
    [1][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建夷”,第18页下。
    [2][清]蒋良骐《东华录》齐鲁书社,2005年7月,卷一,第7页。
    [3][清]谈迁《国榷》卷83,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八月辛未。
    [4][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首“总略·南北关”,第6页上。
    [5][明]于燕芳《剿奴议撮》“议撮二”,选自潘哲等编的《清入关前史料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989年。
    [1]白万历二十四年实施矿税,政策上是偏重辽东而未曾设置征收矿税,但是后来忠义卫官阎大经受辽东士人张元和蛊惑上疏将辽东也划入征收范围,时至万历二十七年高淮进入辽东。
    [2][明]董其昌辑《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兵部卷40,续四库470-471册。
    [3]《明神宗实录》卷427,万历三十四年十一月庚午条,第二页上第8051页。
    [4]《明宪宗实录》卷247,成化十九年十二月庚辰条,第五页下第4184页。
    [5]《明宪宗实录》卷258,成化二十年十一月庚戍条,第六页上第4363页。
    [6]《明世宗实录》卷36,嘉靖三年二月庚子条,第一页下第896页。
    [1][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刊印行。卷一百十一·礼部六十九·给赐二·外夷上,第十六页下,第1650页。
    [2][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奉出版社公司印行,卷一百十三·礼部七十一·给赐四。
    [3][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奉出版社公司印行,卷一百十一·礼部六十九·给赐二·外夷上,第1650页。
    [4]从佩远《明代女真的敕书之争》,载《文史》1986年,总第26期,第196页。
    [5]戴逸《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8页。
    [6][明]程开祜《筹辽硕画》,北京图书馆,1963年,卷3,薛三才:《黠奴计陷孤城疏》第12页上记载:“辽东马价一十一万七千八百余两,抚赏银三万两”。
    [1][明]毕恭《辽东志》卷三《兵食志·边略·抚赏》第30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402页。
    [2][明]张鼐《辽夷略》“辽夷略叙言”: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509页。
    [3]《明世宗实录》卷383,嘉靖三十一年三月丁亥,一页下第6772页。
    [4][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2,《辽东镇·经略考》第二十三页上:选自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五,明嘉靖刻本影印,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第149页。
    [5]《明宣宗实录》卷84,宣德六年十一月乙亥,第10页下第1948页。
    [6][清]谈迁《国榷》卷一○,洪武三十年三月癸亥。
    [7]《王鉴川集》卷之一,第二十三页,王崇古:《为北虏纳款执叛求降疏》,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316,第3354页。
    [8][明]陈建《皇明从信录》卷23,第25页下。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55册,第383页。
    [9][明]郑文彬辑《筹边纂议》上函,卷6,第37页下,万历辛卯排印本。
    [10]《明英宗实录》卷41,正统三年夏四月癸不,第12页下第812页。
    [1][明]郑文彬辑《筹边纂议》上函,卷下,第23页下,万历辛卯排印本。
    [2][明]李辅等修《全辽志》卷一“山川志”,第35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538页。
    [3][明]李辅等修《全辽志》卷六,“艺文志下·广宁马市观夷人交易”,第18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676页。
    [4][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首篇《女直通考》第三页下: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16页。
    [5][明]郑晓《皇明四夷考》上卷,《女直》第488页,选自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
    [6][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食货五,第1982页。
    [7]《明太宗实录》卷四○,永乐三年三月癸卯条,第2页上第663页:《殊域周咨录》,卷23《北狄·兀良哈》第二页下:选自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从书》之十三,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第1020页。
    [8]《明太宗实录》卷四○,永乐三年三月甲寅条,第4页上第667页;而到了万历十五年明朝重新规定的马值为:“上上马一匹,米五石,布绢各五匹;中马,米三石,布绢各三匹;下马,米二石,布绢各二匹:驹,米一石,布二匹”。参见[明]毕恭《辽东志》卷三《兵食志·边略·马市》,第29页,可见明朝对女真马匹的贬值。
    [9]陈仁锡《无梦园初辑》卷10,第14页上,1933年。明中叶较长时间内,马价为14两每匹。每年需要购马8420匹。
    [10]《明太宗实录》卷52,永乐四年三月甲午条,第3页下第776页。
    11[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首篇《女直通考》第五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19页。
    12 《李襄毅集》卷之一,第十三页,李化龙《李襄毅公抚辽奏稿·议复开市抚赏疏》。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422,第4598页。
    13[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上《开原疆场总图说》瑗考;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336页;
    又见《李襄毅集》卷之一,第十三页,李化龙《李襄毅公抚辽奏稿·议复开市抚赏疏》。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422,第4598页。
    [1]《明神宗实录》卷583,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己卯条,第十五页下第11116页,所记载开原城景象。
    [2][明]海滨野史《建州私志》卷上,第3页下。见谢国桢编《清初史料四种》(下),北平图书馆,1933年。
    [3][明]李辅等修《全辽志》卷一“山川志”,第35页下。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538页。
    [4][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卷129·兵部12·辽东,第1844页。
    [5][明]董其昌辑《神庙留中奏疏汇要》第十二册,兵部,卷11,《广西道御史颜思恩题为建虏披猖已甚等事疏》(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第1页。
    [6]《明太宗实录》卷16,永乐元年春正月甲午条,第3页上第295页。
    [7]《李襄毅集》卷之一,第十三页,李化龙《李襄毅公抚辽奏稿·议复开市抚赏疏》。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六册,卷422,第4598页。
    [8][明]张学颜《申饬边臣抚夷疏》,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三六三,第3908页。
    [9][明]毕恭《辽东志》卷三,《兵食志·边略·抚赏》第30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402页。
    [10][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33册第2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2,《辽东镇·经略考》第二十二页下:选自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五,明嘉靖刻本影印,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第148页。
    12[明]方孔炤《全边略记》卷10,《辽东略》第13页上,国立北平图书馆印行,1930年。
    13[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2,《辽东镇·经略考》第二十二页下;选自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五,明嘉靖刻本影印,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第148页。
    [1]《张心齐奏议》卷一,第五页,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363,第3908页。
    [2][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卷111·礼部69·给赐二·外夷上,第1650页。
    [3][明]陈建《皇明从信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卷5,第1页下。
    [4]周远廉《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5][明]毕恭《辽东志》卷三,《兵食志·边略·马市》第30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402页。
    [6][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上《开原疆场总图说》》瑗考;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336页。
    [7][明]李辅等修《全辽志》卷6,《外志》,《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
    [8]《明代奴儿干都司机其卫所》第241页。李健才《明代东北驿站考》[J].社会科学战线,1981,第182页。认为四条驿道是:开原北陆路、开原东陆路、海西东水陆城站路、纳丹府东北陆路等。只是李建才将“海西西陆路”称为“开原北陆路”。
    [9]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10月,第63页。
    [1][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上《镇北堡图说》》: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356页。
    [2]《明神宗实录》卷495,万历四十年五月壬寅,第四页下第9320页。
    [3]《明世宗实录》卷161,嘉靖十三年三月乙酉条,第六页上第3591页。
    [4][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六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市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53页。
    [5]海西、建州女真每年进京朝贡,除明廷赏赐的金银布帛之外,还可以在会同馆互市。
    [6]《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丁未,第五页下第1032页。
    [7]《明太宗实录》卷41,永乐三年夏四月癸酉,第1页下670页。
    [8]《明神宗实录》卷583,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己卯条,第十五页下第11116页。
    [9][明]程开祜《筹辽硕画》卷2,张涛:《东北虏情议》,北京图书馆,1963年,第5页上。
    [10][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11,《卜寨、那林孛罗列传》第三十一页,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99页。
    [1][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福余卫夷恍惚太等二营枝派图》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58页。
    [2][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一,《卜寨、那林孛罗列传》第三十一页,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6册,第599页。
    [3]《明神宗实录》卷三,隆庆六年七月辛丑条,第十九页上第101页。
    [4]《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三,正统六年九月丙辰条,第4页下第1664页。
    [5][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次篇《海西女直考》第六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53页。
    [6]《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四,正统四年夏四月已丑条,第4页上1039页。
    [7][明]毕恭《辽东志》卷三《兵食志·边略·马市》第30页,选自《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一册第402页。
    [8][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女直·东北夷》第二页上:选自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四,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第1038页。
    [1]《明英宗实录》卷八三,正统六年九月丙辰条,第4页下第1664页。
    [2]《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戊子年夏四月甲寅朔。
    [1][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第三篇《建州女直考》第十三页上: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23册,第95页。
    [2][明]郑晓《皇明四夷考》,上卷《女直》第488页,选自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台北:京华书局,1958年。
    [1][明]魏焕《巡边总论》卷之一《辽东边夷》,出自[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248,第2610页。
    [2][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说》瑗按;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46页。
    [3]《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庄惠大王实录三》.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六,第407页,世宗己未二十一年正月己丑条。
    [4][清]阿桂等撰《满洲源流考》卷19,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
    [5]《朝鲜李朝实录·燕山君日记》,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十二,第750页,丙辰二年七月丙寅条。
    [6][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说》瑗按;瑗按;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46页。
    [1]转引自张云樵《明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早期居城之所在》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2]刘景文《叶赫古城调查记》,《文物》1985年第4期。
    [3]《朝鲜李朝实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卷十二》选自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上编卷三十六,第2219页,丙申二十九年正月丁酉条记载:“如许胡人多着白毡衣”。
    [4]《清朝野史大观·满人吃肉大典》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第一册,“清宫遗闻”卷二,第29页记载:“凡满洲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识与不识,若明其礼节者即可往”。
    [5][清]黄遵宪在《度辽将军歌》中写道:酒酣举白再行酒,拔刀亲割生彘肩。
    [1]《明神宗实录》卷534,万历四十三年七月癸西条,第十三页下第10126页。
    [2][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枝派图说》,明万历间刊本,选自《玄览堂丛书初辑》,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70年.台北:正中书局重印本,第5册第449页。
    [3]《满文老档》第十二卷“天命四年(1619)八月加圈点文字的档子”认为叶赫失败是由于“金台石贝勒父子,布扬古贝勒兄弟过于依恃语言不同的尼堪皇帝和蒙古汗,任意而行,败坏了统治”。
    [4]谈迁《国榷》卷83,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庚戌。
    [1]王崇武,黄彰健校.明实录[M].台湾: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2][清]满洲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万历)大明会典[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4][清]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1月.
    [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1354--1894[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9]罗振玉校.清初史料丛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10][明]张鼐.辽夷略[M].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1年8月.
    [11][明]冯瑗.开原图说[M].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1年8月.
    [12][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
    [13][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M].
    [14][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M].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1年8月.
    [15][清]管葛山人.山中闻见录[M].罗振玉辑.玉简斋丛书,上虞罗氏,1910年.
    [16][明]谈迁.国榷[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
    [17][清]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18][清]计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20]额腾额.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1]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明代辽东档案汇编[M].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
    [2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谢国桢编.清初史料四种[M].北平图书馆,1933年.
    [24][明]叶向高.女直考[M].
    [25][明]海滨野史.建州私制[M].
    [26][明]方孔炤.全边略记[M].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
    [27][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
    [28][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9][明]何乔远.名山藏[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
    [30][清]杨宾.柳边纪略[M].
    [31]广禄,李学智译注.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1年.
    [32][清]蒋良骐.东华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33][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4][明]董其昌辑.神庙留中奏疏汇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l][明]毕恭.辽东志[M].沈阳:辽沈丛书,1985年.
    [2][明]李辅.全辽志[M].沈阳:辽沈丛书,1985年.
    [3][明]李毅纂修.开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3][明]马文升.抚安东夷记[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第4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明]于燕芳.剿奴议撮[M].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1928年.
    [l]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
    [2]李治亭.清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李洵,薛虹等.清代全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4]孙进己,张璇如.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5]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6]王仲翰.满族史研究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年.
    [7]李燕光,关捷.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
    [8]朱诚如.管窥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9]袁闾琨等.清代前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年.
    [10]孟森.明元清系通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1][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2]郑毅主编.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13]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
    [14]李治亭.东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5]庄福林.叶赫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6]佟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17]袁闾琨,付朗云编著.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18]佟悦,陈峻岭.辽宁满族史话[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
    [19][俄]史禄国著,高丙中译.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0][清]阿桂撰,于敏中修.满洲渊流考[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1]张云樵.叶赫研究(上)--叶赫的崛起及其为争夺女真最高统治权的战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2]张云樵.叶赫研究(下)--叶赫在争夺统一女真诸部斗争中的失败及灭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3]赵东升.谈叶赫部历史的几个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赵东升.扈伦四部世系匡谬[J].满族研究,1991年04期.
    [5]布尼阿林.访纳兰祖籍[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1年04期.
    [6]庄福临.试论“叶赫之墟”及其复苏[J].满族研究,1997年02期.
    [7]邓致远.“扈伦四部”与叶赫古城[N].吉林日报,2004年.
    [8]郝素娟.论扈伦四部与建州女真联姻的特点与影响[J].满族研究,2006年02期.
    [9]郝素娟.论哈达衰亡原因[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邱广军.哈达、叶赫“构兵”不息原因浅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1]孙守朋.叶赫王城城墙形制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
    [12]王明霞.叶赫满族祭祖礼钩沉[J].满族研究,2004年04期.
    [13]薛柏成.《叶赫那拉宗族谱》述评[J].满族研究,2004年04期.
    [14]孙守朋.叶赫王城城墙形制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4期.
    [15]孙守朋,徐立艳.珊延府城在叶赫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6]李欣,金基浩.叶赫部史初探[J].满族研究,1986年03期。
    [17]张永江,叶雪冬.试论叶赫部的族属与历史分期问题--兼与李欣、金基浩两同志商榷[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18]丛佩远.扈伦四部形成概述[J].民族研究,1984年02期.
    [19]任嘉禾.纳兰性德与蒙古[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0]庄福林,韩凤.叶赫部史上的“张”地地望辨[J].满族研究,1999年01期.
    [21]林德春.”叶赫之墟”与发展当地经济的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2]薛柏成.论叶赫衰亡的历史启示[J].满族研究,1998年01期.
    [23]薛柏成.论清人杨宾《叶赫行》诗的史料价值[J].满族研究,2000年02期.
    [24]丛佩远.明代女真的敕书之争[J].文史,1986年总第26期.
    [25]吴金成.宦官与无赖:反“矿税使”民变的再检讨--兼答巫仁恕先生承天府民变的认识[J].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期.
    [26]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