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史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是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时期,《诗经》学也呈现出集大成色彩。清人从经学、文学两个向度诠释《诗经》,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绩。本论文以清前中期(1644—1839)《诗经》文学诠释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阅读大量有关《诗经》文献,甄选出文学诠释资料,以史为经,以各个阶段文学诠释现象为纬,探讨这一时期《诗经》文学诠释状况,还原《诗经》文学诠释的历史面貌。全文共分为4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以下5个问题:一、界定《诗经》文学诠释的内涵与外延,为材料的择取与述论划定界域。二、简述清代以前《诗经》文学诠释历程,以见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并非凭空而起,而是渊源有自,是《诗经》文学诠释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自然发展。三、分民国时期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个阶段,概述学界对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的研究状况。四、梳理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的文献主要存在形式。五、胪列本论文的若干创新点。
     第二章:清前期《诗经》文学诠释(上)。该章主要论述自1644年至康熙二三十年期间《诗经》文学诠释。包括以下内容:一、此期的《诗经》文学诠释在阐发《诗经》文学性质,以臆说《诗》、张扬文学诠释主体,评析章法、句法、字法、讲析诗意篇旨等方面继承、延续了中晚明《诗经》文学诠释的做法。二、在明清易代、实用思潮兴起的的大背景下,此期《诗经》文学诠释又有新的发展变化——从文学角度阐发《诗经》的社会功能,表现在:陈子龙、贺贻孙褒扬《诗经》的“美”“刺”精神;钱谦益、黄宗羲、贺贻孙阐述“变风”、“变雅”如何通过“以情感人”实现其教化作用;顾炎武、陈子龙、毛先舒肯定《诗经》中一些作品“狡迫直露”的审美风格;顾炎武高唱“文须有益于天下”,指出《诗经》作为文学品所具有的认识社会生活的作用;吴乔则阐释了《诗经》之用为“虚用”,不同于应用文的“实用”。三、论述此期《诗经》文学诠释“双杰”贺贻孙、王船山的《诗经》文学诠释。贺贻孙的《诗经》文学诠释主要存于《诗触》与《诗筏》中。他充分认识到《诗经》的文学性质,指出“知《诗》之为经而不知《诗》之为诗者,不可与言经”;并据此提出“观其大意”、力求“圆通”“活动”的诠释方法,反对“拘文牵义”、“呆讲”;彰显创作主体,重视诗人创作时的积极主导作用,认为不同主体面对相同现象产生抒发的情感不同,强调诗人构思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从“情”着眼揭示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动机,诠释《诗经》代拟的抒情方式;赏评《诗经》妙境,评析《诗经》人物形象、诗法,阐发审美感受。王船山文学诠释《诗经》文字主要存于《姜斋诗话》,此外《诗广传》、《四书训义》、《诗经稗疏》、《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中也有一些。他以“情”为核心范畴文学诠释《诗经》:从“《诗》道性情”出发,把《诗经》与其他经书分开,肯定《诗经》中的说理诗、叙事诗、情爱诗;以“情”为出发点和联络点,发展丰富了《诗经》“兴观群怨”接受理论,视“情”为《诗经》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媒介。他还评鉴了《诗经》的艺术风格:从旋律与节奏的角度评析《诗经》的音乐美;以“曲尽人情”、“外周物理”为标准,评赏《诗经》中的情景描写;以“意藏篇中”为指导,赏评《诗经》的章法、句法与用韵。船山的《诗经》文学诠释,《诗》学、诗学交融一体。
     第三章:清前期《诗经》文学诠释(下)。该章主要论述康熙二三十年至雍正朝的《诗经》文学诠释。此期《诗经》文学诠释,注重文本,推寻诗意:李光地提倡“涵泳白文”,孙承泽要求“以经还经”,朱鹤龄、陈启源虽以考据见长,但也时常阐发诗意与诗法,并时有精彩之论。随着科举考试的复兴,场屋《诗经》用书又逐渐增多,代表作品有赵灿英《诗经集成》、姜文灿、吴荃《诗经正解》等。这类用书讲析诗意,揣摩语气,体现出一定的文学诠释色彩。方苞、储欣,尤其是方苞,自觉以文法理论为指导诠释《诗经》,对后人影响较大。此期《诗经》文学诠释呈现出多维态势:蒲松龄、储欣、汪绂等以世俗说《诗》,把《诗经》拉下圣坛,还原其世俗本相;姚际恒、储欣等从诗画相通入手,揭示《诗经》与画在审美趣味、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等方面的相通之处,以绘画手法、技巧评赏《诗经》艺术手法;劳孝舆则通过评说春秋时期赋诗、引诗活动,完成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对《诗经》“诗之祖”的认识向着细深方向发展,如姚际恒反对空言《诗经》为“诗之祖”,要求结合具体作品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田雯认为艳体诗源于《郑》、《卫》之风,叶燮明确指出“诗始于《三百篇》”。此期《诗经》文学诠释的代表人物是姚际恒,其《诗》学著作是《诗经通论》。他继承朱熹回归文本、寻绎诗意,以人情说《诗》的做法及对《诗经》重要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认识,拓展了文学批评《诗经》途径。“圈评以明《诗》旨”,是姚际恒对中晚明兴起的《诗经》文学评点的重大发展,将《诗经》文学评点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他极为重视《诗经》的文法结构,常常予以精彩细致的剖析与赏评。
     第四章:清中期《诗经》文学诠释。此章主要论述乾、嘉及道光朝前中期的《诗经》文学诠释。此期盛行的考据学对《诗经》文学诠释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考据以寻诗意是其主要表现,焦循、马瑞辰、戴震、牟应震、牟庭可为代表。焦循强调“训诂之不明,则诗辞不可解”。马瑞辰以考据见长,也不乏诗意的准确揭示,并时常通过考证字义评析诗的描写艺术。此时也有对以训诂求意不满者:张叙认为“《六经》言性,《诗》独言情”,因此不能以训诂、义理求其情,而应“以情求情”;章学诚则认为《诗经》与后世诗歌的相通之处在于本质上的言情达志、敷陈讽谕、抑扬涵泳而非形式上的“声韵”。以汉学家身份而取得《诗经》文学诠释最大成绩的是郝懿行。郝懿行据自己与妻子平时说《诗》言论撰成《诗说》、《诗问》二书。他注意到《诗经》中的情感描写,述说自己及妻子阅读《诗经》时产生的情感共鸣,评赞《诗经》美妙的笔法,这在考据风气盛行下尤显可贵。此期文论家纷纷以自己的文学理论诠释《诗经》。主格调说的沈德潜强调《诗经》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突出诗人品格对形成这种风格的先决作用,褒赏《诗经》的体制格法。主性灵说的袁枚认为《三百篇》与其他流传下来的诗歌一样,都是性灵,肯定《诗经》中艳情诗的存在价值;认为《诗经》形式由其抒发的性情决定,并肯定《诗经》丰富多样的审美风格。翁方纲认为《诗经》区别于《尚书》之处在于《诗经》是以艺术形式传旨达意,并以具体诗篇为例,论述《诗经》作品具有肌理说关于诗歌标准——实的性质。清前期曾一度衰微的《诗经》文学评点在此期也再度兴盛,表现为评点著作数量大,有11部之多;评点形式多样,眉批、旁批、夹批、总评4种形式兼备;既有原创评点,又有辑评之作;评点的诗学理论色彩较浓。此期评点的代表作有张梦瀛《葩经一得》、牛运震《诗志》等。牛运震以神韵说等诗歌理论为指导,“会其语妙,著其声情”,进一步发展了《诗经》文学评点。崔述《读风偶识》借批驳《诗序》“好不知以为知”、以“正变”“美”“刺”说《诗》行径,提出“体会经文,即词以求其意”的正确读《诗》方法,通过诠释诗体、诗意与章法,彰显《诗经》的艺术特色。
     结论部分归纳概括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的特色:诠释形式多样,名家名作纷呈,经学与文学相杂,《诗》学与诗学交融等。
The Qing Dynasty is a period that Chinese culture was synthesized and brought its highest development.The The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also presents similar feature.Scholars livi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notated The Book of Songs from Confuncian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angles,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es.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literature annotation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The paper is based on full and accurate data,and approache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vertical and horizontal.It has 4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Introduction.This chapter discusses 5 problems.1.To define the literature annotation about The Book of Songs.2.To give a brief account of the literature annotation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before the Qing Dynasty.3.To give a brief account of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notation.4.To reorganize the document forms literature annotation.5.To list main original ideas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The literature anno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during Early the Qing Dynasty(Ⅰ).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annon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from 1644 to Kangxi tweenty thirty year mainly.1.The literature annotation carried on any way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like as,elucidating the literature nature of The Book of Songs,annotating by conjecture,discussing the ways of poems,etc.2.Practical thrend of thought began flourishing.Influenced by this phenomenon,some annotators elucidate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through literature way:They commended its“straightforwardly-presented”spirit of“beauty”(mei) and“sarcasm”(ci),and elaborate the didactic way to affect others with sincere feelings in the variations of the ballads (bian feng) and those of the odes (bian ya), and affirmed its frank aesthetic style,and explore the reason why The Book of Songs“may be used purposes of self-contemplation”,and indicate its differences from practical writings.In a word,they are concerned about its attribute while annotating its social functions.3.To discuss literature annotation of He Yisun and Wang Chuanshan.He Yisun understood the literature nature of The Book of Songs,and thought that you would not discuss The Book of Songs with a man who only knows it is Jing not poem.He put forward annotating ways such as:to understand main content,flexible,etc.He payed attention to the decisiveness function of poets,and considered different poets would have and different express different feelings when they face the same scene.He annotated the the“dai ni”expressing way. He Yisu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literature annotat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through hi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yric subject which is one of the 4 essential fators of literature.He appreciated and evaluated the mood,images in The Book of Songs.He also elacidated his feelings of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 Around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Book of Songs describes feeling, Wang Chuanshan annotated The Book of Songs by feeling, and differentiated The Book of Songs from the Cunfucian classicses. Seeing from the angle of feeeling, Wang Chuanshan affirmed arguing poems and narrativ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and highlighted feeling between feeeling and scene. Taking feeling a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and liason, Wang Chuanshan developed Confucious’“xing, guan,quan, yuan”accepting theory, and he regard feeling as the medium that carried out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Because of correct understangding about feeling, Wang Chuanshan fully affirmed the value of lov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In a word, feeling is the core category by which Wang Chuanshan annotated The Book of Songs. Wang Chuanshan praised highly the art style of The Book of Songs. Chuanshan appreciated the the repeatedly intoning melody aesthetic sence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differentiated Ya and Zheng according to rhythm, and expounded the rhythm of some poems. Chuanshan appreciated and evaluated the feeling-scene description by indirect-expressing-feeling standard, and commented on art of composition, sentence structure, rhyme of som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by thought-hiding-poems standard.The The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poems theory blend in Wang Chuanshan’s lierature annotation.
     The third chapter: The literature anno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during Early the Qing Dynasty(Ⅱ).This chapter elaborates the literature annotation from Kangxi tweenty thirty year to Yongzheng Dynasty,During this period,some annotators payed attention to the text and seeked the main meanning of The Book of Songs:Li Guangdi adocated to chant the text.Sun Chengze advocated to return poem to poem.Zhu Heling and Chen Qiyuan elucidated main meanning and poems ways.Along with the reviving of imperical examinations,books used by people who wanted to part imperial exmination became more again.Zhao Canying’s Shijing Jicheng and Jiang Wencan,Wu Quan’s Shijing Zhengjie are representative works.Those works promulgate the poem meanning,and try to figure out tone and embody literature annotation flavour.Fang Bao,Chu Xin,especially Fang Bao,annotated The Book of Songs guided by rules of composition theory.
     The literature annotantion during this period presented more angles posture:Pu Songling,Chu Xin,Wang Fu annotated The Book of Songs by common customs,and return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Yao Jiheng,Chu Xin promulgated the resemblence between The Book of Songsand painting,such as,aesthetic interesting,reader’s aesthetic feelings,and enjoy The Book of Songs by painting technique,skill.Lao Xiaoyu fulfilled his literature annotation through commenting on fushi,qouting poems activity.The idea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fountainhead of poems developed to detailed and deep,example,Yao Jiheng asked to analyse by poems,and Tian Wen thought the Feng of Zhengguo and Weiguo as the fountainhead of erotic,etc.
     Yao Jiheng was the annonator who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literature annotating The Book of Songs during this period and his work’s name is Shijing Tonglun.He took up the ways to return the text,to comprehend the topic of poems,to annotate The Book of Songs by common sense,those Zhu Xi han used.He inherited Zhu Xi’s idea about fu,bi,xing and drum up new way for annotating The Book of Songs from literature angle.To interprer the topic of poems by comment,is Yao Jiheng’s important way to read The Book of Songs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fourth chapter:The Literature Annotation during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Influnced on Puxue,Jiao Xun,Ma Ruichen,Dai Zhen,Mu Yingzhen,Mu Ting,etc.tried to find the thought of The Book of Songs by textual criticism.Though,some scholars opposited this way.Zhang Xu thought that The Book of Songs expresses feelings,so he asked to look after feelings by feelings.Zhang Xuecheng regard expressing feelings as the similar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other literature works.Hao Yixing was the sinologist who was successed in literature annotating The Book of Songs.Some literature crictics,like as Shen Deqian,Yuan Mei,Weng Fanggang,annotated The Book of Songs leaded on their literature theory.During this period,The Book of Songs comment which had being on the wane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roved once again.The presents were Niu Yunzhen and Zhang Mengying.Cui Shu criticized Shixu and brought forward the right way to find the idea of The Book of Songs by experiencing the text.
     The Conclusion Part.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notation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are follows:The annotation was influnebced on times science thoughts.There were many famous annotators and works.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blent together.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poetics blent together.
引文
1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叙例》,冯复京撰《六家诗名物疏·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80—3。
    2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132.
    3陈启源撰《毛诗稽古编》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5—579。
    4《毛诗稽古编》卷十七,《四库全书》。
    5《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2。
    6《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3。
    1李剑亮著《宋词诠释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9–11。
    2周作人著,钟叔河编《知堂书话》,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490。
    3谭德兴《什么是〈诗经〉的“文学研究”——关于经学与文学关系之思考》,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3期,5。
    4龙向洋撰《“诗”与“经”的张力: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1。
    5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绪论》,汪祚民著《〈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6崔大华著《儒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83。
    7《什么是〈诗经〉的“文学研究”——关于经学与文学关系之思考》,贵州文史丛刊,2003(3):6。
    8《儒学引论》,183。
    
    1《〈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绪论》,《〈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
    2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2461。
    
    1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735。
    2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44–45。
    
    1俞志慧著《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136。
    2朱自清著《诗言志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23。
    3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69–270。
    4蒋方、张忠智《先秦至唐初〈诗经〉文本阅读的历史演化》,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绪论》,《〈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
    1欧阳修撰《诗本义》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70—297–298。
    2《诗本义》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70—187
    3蒋立甫《欧阳修是开拓〈诗经〉文学研究的第一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67。
    4王质撰《诗总闻》,四库全书72—34。
    5《诗总闻》,《四库全书》72—62。
    6《诗总闻》,《四库全书》72—107。
    7邹然、贾利芳《苦心立言,自成一家——王质〈诗总闻〉的学术创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8朱熹《诗经传序》,朱熹撰《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朱熹的《诗经》文学诠释,可参见本论文第三章第三节《姚际恒对朱熹〈诗经〉学的继承》。
    2李兆禄著《〈诗经·齐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179。
    3刘毓庆著《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30。
    1梁启超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3–14.
    2胡适《谈谈〈诗经〉》,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三册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579。
    
    1《知堂书话》,490。
    2《知堂书话》,789。
    3《知堂书话》,352。
    
    1夏传才著《诗经研究史概要》:增注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36–140。
    2《诗经研究史概要》:增注本,153。
    3洪湛侯著《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560–573。
    4宁宇撰《清代文学派〈诗〉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04。
    5张洪海撰《〈诗经〉评点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8.
    6《“诗”与“经”的张力: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研究》。
    7何海燕撰《清代〈诗经〉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吴超华撰《姚际恒的〈诗经通论〉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左川凤撰《姚际恒与戴震〈诗经〉研究之比较》,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3。
    3龙向洋《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论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106–108。
    4龙向洋《以“诗”证〈诗〉:明清〈诗经〉评点方式》,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15–17。
    5宁宇《清代〈诗经〉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派别》,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50–54。
    6何海燕.《清代以文学说〈诗〉文献述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22–26。
    7陈国安《清代〈诗经〉学流派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50–52。
    8龚鹏程.《诗话〈诗经〉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43–54。
    9张思齐《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灵性思维的思想》,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76–80。
    10张思齐.《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中国文化研究,2004(冬之卷):101–109。
    11曾玲先《王船山对〈诗经〉的两种解读》,船山学刊,2002年第1期,14–16。
    12张海晏《姚际恒〈诗经通论〉研究》(上),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20–25。
    13张海晏《姚际恒〈诗经通论〉研究》(下),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10–15。
    1费振刚、叶爱民《贺贻孙〈诗触〉研究》,中国诗经学会编《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453–468。
    2张洪海《徐与乔〈增订诗经辑评〉考论》,兰州学刊,2007(8):154–157。
    3《清代〈诗经〉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派别》,泰山学院学报,2005(4):50–54。
    
    1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45。
    2夏传才《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序》,刘毓庆著《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朱鹤龄撰《诗经通义》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85—69。
    2《诗经通义》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85—77。
    3李光地撰《诗所》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6—35。
    4《诗所》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6—36。
    5姚际恒《诗经通论序》,姚际恒撰《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6。
    1魏礼《愁薮诗序》,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王镇远、邬国平编选《清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320。
    1钱钟书著《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536。
    2《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362–374
    3袁行霈主编,黄霖、袁世硕、孙静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24。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01。
    
    1吴敬梓撰,周延良笺证《文木山房诗说笺证》,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99。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40。
    3《诗集传》,35。
    1岳书法《〈红楼梦〉与〈诗经〉》,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8–32.
    1王夫之著《明诗评选》,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14—494。
    2《明诗评选》,14—494。
    3《明诗评选》,14—571。
    4施闰章《诗原序》,《清代文论选》,155–156
    1罗军凤认为清初经学的复兴由晚明遗老发动。可参见其撰《论清初经学复兴的民间性》(211–214)一文,载于《求索》2007年第4期。
    1李樗、黄櫄撰《毛诗李黄集解》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71—167。
    2《毛诗李黄集解》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71—13。
    3万时华《诗经偶笺自引》,万时华撰《诗经偶笺》,《续修四库全书》61—143。
    4毛先舒撰《诗辨坻》,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8–9。
    5《诗辨坻》,《清诗话续编》,8。
    
    1《诗辨坻》,《清诗话续编》,8。
    2《诗话诗经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吴乔撰《围炉诗话》,《清诗话续编》,523。
    1戴君恩原本,陈继揆补辑《读风臆补》,《续修四库全书》58—161。
    
    1《读风臆补》,58—210–211。
    2《诗经学史》,563–564。
    1金人瑞撰《唱经堂释小雅》,金人瑞撰,曹方人、周锡山标点《金圣叹全集》(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723–724。
    2《唱经堂释小雅》,《金圣叹全集》(四),729。
    3《唱经堂释小雅》,《金圣叹全集》(四),729–730。
    
    1《唱经堂释小雅》,《金圣叹全集》(四),730–731。
    2《诗集传》,115。
    
    1贺贻孙撰《诗触》,《续修四库全书》61—551。
    2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
    
    1《船山全书》,3—375。
    2《船山全书》,3—382–383。
    1王夫之著《诗广传》,《船山全书》,3—437。
    
    1《诗集传》,120。
    2《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灵性思维的思想》,齐鲁学刊,2003(4):76–80.
    
    1金人瑞《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序》,《清代文论选》,66–67。
    2《唱经堂释小雅》,《金圣叹全集》(四),726–727。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36。
    2《唱经堂释小雅》,《金圣叹全集》(四),727。
    3《诗辨坻》,《清诗话续编》,15。
    4《诗辨坻》,《清诗话续编》,15–16。
    5《诗辨坻》,《清诗话续编》,16。
    1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440—136。
    1黄宗羲《姚江学案》,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十,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黄宗羲全集》(增订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7—200。
    2《姚江学案》,《明儒学案》卷十,《黄宗羲全集》(增订版)7—201。
    3《姚江学案》,《明儒学案》卷十,《黄宗羲全集》(增订版)7—201。
    4《姚江学案》,《明儒学案》卷十,《黄宗羲全集》(增订版)7—197–198。
    5钱穆著《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38。
    6《顺生录九·年谱二》,张立文主编《王阳明全集》,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1596。
    7《知行录三·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97。
    8《知行录三·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123。
    9张立文主编,张立文、祁润兴著《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78。
    1《知行录三·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122–123。
    2《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478。
    3黄宗羲《浙中王门学案一》,《明儒学案》卷十一,《黄宗羲全集》(增订版)7—266。
    4黄宗羲《浙中王门学案二》,《明儒学案》卷十二,《黄宗羲全集》(增订版)7—281。
    5黄宗羲《泰州学案》,《明儒学案》卷三十二,《黄宗羲全集》(增订版)7—836。
    6《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481–482。
    1李贽《道古录》,李贽撰《李温陵集》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1352—266–267。
    2左东岭著《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545–546。
    3《泰州学案》,《明儒学案》卷三十二,《黄宗羲全集》(增订版)7—821。
    4黄宗羲《东林学案》,《明儒学案》卷五十八,《黄宗羲全集》(增订版)8—731。
    5顾炎武《父子之言性与天道》,《日知录集释》卷七,310。
    1《国学概论》,246。
    2《清代学术概论》,26。
    3顾炎武《又与人书二十五》,《日知录集释》,10。
    4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日知录集释》卷十九,841。
    5顾炎武《又与人书二十五》,《日知录集释》,10。
    6《清代学术概论》,45。
    7钱谦益《新刻十三经注疏序》,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牧斋初学集》卷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851–852。
    8顾炎武《又与人书二十五》,《日知录集释》,10。
    1顾炎武《与人书三》,《清代文论选》,121。
    2钱谦益《答山阴徐伯调书》,《钱牧斋全集·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九,1347。
    3《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257。
    
    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3610。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69。
    3刘明今著《方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1。
    4《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208。
    1《诗经传序》,《诗集传》。
    2《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28。
    3《诗经学史》,445。
    4《诗经学史》,445。
    5《诗经学史》,450。
    6《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257。
    7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拟题”条记载当时读书风气曰:“天下之士……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735。
    8黄宗羲《恽仲升文集序》,黄宗羲《南雷诗文集》,《黄宗羲全集》(增订版)10—4。
    9顾炎武《十八房》,《日知录集释》卷十六条,727。
    10顾炎武《拟题》,《日知录集释》卷十六,735。
    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顾易生、蒋凡著《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409。
    1陈子龙《六子诗序》,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421。
    2张健撰《清代诗学研究》,17。
    3《六子诗序》,《明代文论选》,421。
    1陈子龙《诗论》,《明代文论选》,415–416。
    1贺贻孙《诗筏》,《清诗话续编》,170。
    2褚斌杰主编《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5–76。
    3贺贻孙在《诗触·国风论三》中说“‘变风’虽多刺讽之诗,然皆当时王泽未亡,悯时忧国忠爱之情不能自已。孔子曰:‘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迨谓此也。’”虽然专就“变风”立论,但从其强调“直道而行”来看,这段话也适用于阐释赞美诗。
    
    1钱谦益《施愚山诗集序》,《钱牧斋全集·牧斋有学集》,760–761。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33。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32。
    4《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46。
    5《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14。
    1黄宗羲《陈苇庵年伯诗序》,《黄宗羲全集》(增订版)10—48。
    2黄宗羲《万贞一诗序》,《黄宗羲全集》(增订版)10—94–95。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21。
    4《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33。
    
    1《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89。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1。
    
    1《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1609。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71。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63。
    4《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71。
    
    1《日知录集释》卷十九,846。
    2《日知录集释》卷十九,846。
    3钱仲联《顾亭林的文学思想》,http://www.yaxiusoft.com/course/gtl_wxsx.htm,2008-3-15引用。
    4陈子龙《左伯子古诗序》,陈子龙撰《安雅堂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1387—724。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67。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93。
    3《诗辨坻》,《清诗话续编》,68。
    4《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2756。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52。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52。
    1《诗辨坻》,《清诗话续编》,96–97。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15。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19。
    4《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53,456。
    5《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548,552。
    6《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2525。
    7《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2525。
    8朱熹撰《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177。
    9《诗经学史》,74。
    10《日知录集释》卷十九,841。
    1《日知录集释》卷三,105–106。
    2如宋王柏认为“淫诗”是汉儒窜入《诗经》的,建议将所谓32篇“淫诗”(实为31篇)从《诗经》中删去,包括顾氏提及的《鄘风·桑中》、《郑风·将仲子》《溱洧》等。
    1《日知录集释》卷三,106。
    2真德秀《文章正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一,910。
    2钱谦益《胡致果诗序》,《钱牧斋全集·牧斋有学集》,800。
    3《清代诗学研究》,40。
    1吴乔《围炉诗话》,《清诗话续编》,479。
    3吴乔认为读诗“如饮酒之后,忧者以乐,庄者以狂,不知其然而然”(吴乔《围炉诗话》,《清诗话续编》,479–480),即是阐述诗歌潜移默化感染读者情感心绪。
    1邬国平、王镇远著《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181–182。
    
    1《知堂书话》,444。
    2《贺贻孙〈诗触〉研究》,《第二届世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453–468。
    3陈国安《论清初诗经学》,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61–65。
    1万时华《诗经偶笺自引》,《续修四库全书》61—143。
    2《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346。
    3《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88。
    4《诗筏》,《清诗话续编》,191。
    5《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88–489。
    6《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402。
    7《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89。
    
    1《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38。
    2《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596。
    3《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34。
    
    
    1《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32。
    2《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57–658。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554。
    4《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10。
    5《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64。
    6《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5。
    
    1《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47。
    2《诗集传》,133。
    3《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39。
    
    1《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85。
    2《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413。
    3《诗筏》,《清诗话续编》,136。
    4《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89–490。
    5《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5。
    6《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11。
    
    1《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41。
    2《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609。
    3《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72。
    
    
    1《诗筏》,《清诗话续编》,152–153。
    2《诗筏》,《清诗话续编》,166–167。
    1《诗经传序》,《诗集传》。
    2《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73。
    
    1《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74。
    2《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87。
    3《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97。
    4《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94。
    1《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94。
    2冯浩菲著《历代诗经论说述评》,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354。
    3《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68。
    4《历代诗经论说述评》,354。
    5《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67–668。
    
    1《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02。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02。
    3《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50。
    
    1《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4。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4。
    3《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08。
    4《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80。
    5《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66。
    
    1《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2735。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89。
    3《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609。
    4《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28。
    5《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93。
    6《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17。
    7《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51。
    1《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47。
    2《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89。
    3《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45。
    4《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20。
    5《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87。
    6《诗经学史》,90。
    7《诗经偶笺》,《续修四库全书》61—144。
    
    1《诗经偶笺》,《续修四库全书》61—144。
    2《姜斋诗话笺注》,1。
    3《姜斋诗话笺注》,20.
    4夏传才著《诗经研究史概要》:增注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7。
    1费振刚、叶爱民撰《贺贻孙〈诗触〉研究》,中国诗经学会编《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467。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8。
    3《文心雕龙注释》,493。
    4《文心雕龙注释》,295。
    5《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610。
    
    1《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23。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59。
    3《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608。
    4《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3。
    1《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38。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3。
    3《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85。
    4《诗经传序》,《诗集传》。
    5《文心雕龙注释》,295。
    6陆机著《文赋》,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146。
    7《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41。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524。
    2《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40。
    3《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41。
    4《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39。
    5《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54。
    6《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77。
    1《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618。
    2《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40。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69。
    4《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558。
    5《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59。
    6《诗触》卷五,61—659。
    7《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69。
    
    1《诗触》卷一,61—493。
    2《诗触》卷四,61—594–595。
    3《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598–599。
    1《诗集传》,91。
    2蒋立甫选注《诗经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206。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579。
    4《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72。
    5潘啸龙撰《〈诗经〉抒情人称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140–149。
    
    1《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5。
    2《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41。
    3《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65。
    4《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74。
    5《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25。
    6《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80。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06。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406。
    1《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623。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6。
    
    1《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84。
    2《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54。
    3《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63。
    4《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93。
    1《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84。
    2《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84。
    3《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22。
    4《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10。
    1《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34。
    2《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36。
    3《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627。
     1《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80。
    
    1《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47。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540。
    3《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80。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594。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96–497。
    3《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25。
    1《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75。
    2《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596。
    3《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32。
    4《诗触》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1—638。
    5《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06。
    
    1《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14。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18。
    3《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60。
    4《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60。
    5《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76–577。
    6《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77。
    7《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621。
    
    1《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58。
    2《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51。
    3《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07。
    4《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99。
    5《诗触》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1—609。
    6《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75。
    7《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50。
    1《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10。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10。
    3《诗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1—544。
    4《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30。
    5《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25。
    
    1《诗触》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1—660。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504。
    3《诗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1—579。
    1《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七,143。
    2《诗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1—486。
    3《诗经研究史概要》:增注本,140。
    4《诗经学史》,560。
    5刘毓庆博士《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指出,中晚明已出现转从文学角度诠释《诗经》的学者与著作,如孙鑛与其《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戴君恩与其《读风臆评》、钟惺与其《评点诗经》、万时华与其《诗经偶笺》等,都取得较好的成绩,此观点业已得到学界的认可和接受。
    6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两文分别载于《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
    1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3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邬国平、王镇远著《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崔海峰著《王夫之诗学范畴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吴海庆著《船山美学思想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可参见吴海庆《船山美学思想研究·绪论》《船山美学思想研究二十年》,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9。
    
    1《姜斋诗话笺注》,1。
    2《诗广传》,《船山全书》3—353。
    3《明诗评选》,《船山全书》14—1440–1441。
    1《姜斋诗话笺注》,144–145。
    2《诗广传》,《船山全书》3—325。
    3《诗广传》,《船山全书》3—326。
    4黄宗羲《次王半山韵跋》,《明儒学案》卷五,《黄宗羲全集》(增订版):7—93。
    1《姜斋诗话笺注》,144。
    2《姜斋诗话笺注》,141。
    3《姜斋诗话笺注》,31。
    4《诗集传》,94。
    
    1《姜斋诗话笺注》,24。
    2《船山全书》,3—506。
    3《姜斋诗话笺注》,57。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86。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92。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44。
    4《诗本义》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70—208。
    5《诗集传》,39。
    6《诗集传》,18。
    7朱熹撰《诗序辨说》,《续修四库全书》56—273。
    1船山认为《王风·采葛》表现的“淫情”,非男女之情的“淫情”,而是过分、不加节制之情的意思。在《四书笺解》中又说“如《桑中》、《溱洧》之淫”,这似乎矛盾。可能因为《四书笺解》是对经典的解说,船山的思想更传统一些,当自由阐发时则受传统束缚少些。
    2王夫之著《四书笺解》,《船山全书》6—323。
    3王夫之著《周易内传》,《船山全书》1—421。
    4《姜斋诗话笺注》,149。
    5王夫之著《唐诗评选》,《船山全书》14—1119。
    
    
    1《姜斋诗话笺注》,144。
    2《诗广传》,《船山全书》,3—299。
    3《诗广传》,《船山全书》,3—307。
    4《诗广传》,《船山全书》,3—366。
    5《诗广传》,《船山全书》,3—368。
    6《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48。
    7《诗广传》,《船山全书》,3—353。
    1《姜斋诗话笺注》,72。
    2《姜斋诗话笺注》,44。
    3《王夫之诗学范畴论》,92–93。
    4《清代诗学研究》,299–300。
    5关于学界对船山情景关系的论述,崔海峰著《王夫之诗学范畴论》第92页有较详细介绍,可参看。
    6《姜斋诗话笺注》,10。
    7《诗广传》,《船山全书》3—392。
    1《姜斋诗话笺注》,22。
    2《姜斋诗话笺注》,4–5。
    
    1《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2525。
    2王夫之著《四书训义》,《船山全书》7—915。
    3《四书笺解》,《船山全书》6—259。
    1王夫之著《俟解》,《船山全书》12—477–478。
    2《四书笺解》,《船山全书》,6—166–167。
    3《诗广传》,《船山全书》,3—327。
    
    
    1《船山美学思想研究》,147。
    2《诗广传》,《船山全书》3—326。
    3《四书训义》,《船山全书》7—279。
    
    1《诗广传》,《船山全书》,3—301–302。
    2《诗广传》,《船山全书》,3—299–300。
    
    
    1《诗广传》,《船山全书》,3—342。
    2《清代诗学研究》,282。
    3《姜斋诗话笺注》,1。
    
    1《姜斋诗话笺注》,44。
    2《诗广传》,《船山全书》,3—506。
    3《诗集传》,162。
    
    1王夫之著《古诗评选》,《船山全书》14—489。
    2《明诗评选》,《船山全书》14—1576–1577。
    3《唐诗评选》,《船山全书》,14—979。
    1《清代诗学研究》,309。
    2《古诗评选》,《船山全书》,14—590。
    3《姜斋诗话笺注》,14。
    4《姜斋诗话笺注》,14。
    5《姜斋诗话笺注》,8。
    
    1《姜斋诗话笺注》,24。
    2《船山全书》,14—733。
    3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68–369。
    4《姜斋诗话笺注》,91–92。
    1《姜斋诗话笺注》,10。
    2《姜斋诗话笺注》,12–13。
    3《姜斋诗话笺注》,199。
    4《王夫之诗学范畴论》,47。
    
    
    1《姜斋诗话笺注》,127。
    2《姜斋诗话笺注》,17。
    3《毛诗正义》,279。
    1王夫之著《诗经稗疏》,《船山全书》3—103。按:船山分别训莎鸡为红娘子、斯螽为虴蛨、蟋蟀为促织。
    2《诗经稗疏》,《船山全书》3—171–172。
    3《姜斋诗话笺注》,15–16。
    4《姜斋诗话笺注》,18。
    1《姜斋诗话笺注》,19–20。按:此段引文中的书名号乃论文作者自加,《姜斋诗话笺注》及《船山全书》第十五册《姜斋诗话》均无,今据船山之意及《夕堂永日绪论》第十条“近有顾梦麟者,作《诗经塾讲》,以转韵立界限,划断意旨”,认为此处所言顾梦麟所说之“诗”应为《诗经》。
    2《姜斋诗话笺注》,61。
    1《姜斋诗话笺注》,29。
    1龚书铎主编,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上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8–49。
    1世宗宪皇帝御制《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717—656。
    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九,《清实录》: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466。
    3《清代理学史》:上卷,53。
    4李光地《进读书笔录及论说序记杂文序》,李光地撰《榕村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1324—669。
    5李光地撰《榕村语录》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725—264。
    1《清代理学史》上卷,193。
    2转引自《清代理学史》上卷,165。
    3《清代理学史》上卷,165。
    4《清史列传》:第3册,718。
    5《皇朝文献统考》卷二百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637—303。
    6《清代理学史》上卷,66。
    1陆德海著《明清文法理论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170。
    2清圣祖《御制古文渊鉴序》,清圣祖御选,徐乾学等奉敕编注《御选古文渊鉴》,文渊阁《四库全书》1417—2。
    3《明清文法理论研究》,171。
    4《御选古文渊鉴》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1417—14。
    5《御选古文渊鉴》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1417—81。
    6《御选古文渊鉴》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1417—190。
    7《御选古文渊鉴》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1417—121。
    8《御选古文渊鉴》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1417—216。
    9《御选古文渊鉴》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1417—168。
    10《明清文法理论研究》,173。
    1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1725。
    
    1朱鹤龄《诗经通义·凡例》,《诗经通义》,文渊阁《四库全书》85—4。
    2《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192。
    3李光地《诗所·原序》,《诗所》,文渊阁《四库全书》86—3。
    1《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193。
    2《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193。
    3《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211。
    4《榕村语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725—4。
    5《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195。
    6《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192。
    1《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193。
    2《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210。
    3《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2。
    4《诗所》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6—31。
    5《诗所》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6—34。
    6《诗所》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6—34。
    7《诗所》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6—36。
    8《诗所》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6—36。
    1如朱熹说《萚兮》是“淫女之辞”(《诗集传》,36),说《狡童》“此亦淫女见绝而戏其人之辞”(《诗集传》,36),说《溱洧》是“淫奔者自叙之辞”(《诗集传》,38)。
    2《诗集传》,37。
    3《诗所》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6—35。
    4《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201。
    1《榕村语录》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725—201–202。
    2孙承泽《诗经朱翼序》,孙承泽撰《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438。
    3《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八,144。
    
    1《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436–437。
    2《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436–437。
    3《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437。
    4《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437。
    5《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437。
    6《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507。
    1《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509。
    2《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522。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27。
    4《诗集传》,28。
    5《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491。
    6《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563。
    7《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516。
    1《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486。
    2《诗经通义·凡例》,文渊阁《四库全书》85—4。
    3《清史列传》,5443。
    4《毛诗正义》,340。
    5《诗集传》,35。
    6《诗经通义》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85—77。
    
    1《诗经通义》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85—232。
    2《诗经通义》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85—318。
    3《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2。
    4朱鹤龄《毛诗稽古编原序》,《毛诗稽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5—329。
    5《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1。
    6《毛诗稽古编·序例》,《毛诗稽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5—333。
    1《毛诗稽古编》卷二十四,《毛诗稽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5—677。
    2朱熹《诗序辨说》,《续修四库全书》56—287。
    3《毛诗稽古编》卷七,《毛诗稽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5—430。
    4《毛诗稽古编》卷六,《毛诗稽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5—415。
    5《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53。
    6《诗集传》,41。
    1《毛诗稽古编》卷十八,《毛诗稽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85—585–586。
    2现有清康熙二十九年金陵陈君美刻本,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74册收入。
    3现有清康熙二十三年深柳堂刻本,现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80册收入。
    4《诗经朱传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2—436。
    5阎若璩《毛朱诗说·题辞》,阎若璩撰《毛朱诗说》,《续修四库全书》77—770。
    6《诗经通义·凡例》,《诗经通义》,文渊阁《四库全书》85—4。
    1《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八,145。
    2沈三曾《重刻诗经序》,范紫登重订《诗经嫏嬛体注大全》,成文信光绪庚辰年(1880)重刊本。
    3朱熹《诗经传序》,《诗集传》。
    4赵灿英《诗经集成序》,赵灿英撰《诗经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4—2。
    5过于飞《诗经正解序》,《诗经正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80—2。
    6《诗经集成例言》,《诗经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4—4。
    7《诗经正解凡例》,《诗经正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80—5。
    1魏礼《李云田豫章草序》,《清代文论选》,313–314。
    2《诗经正解凡例》,《诗经正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80—5。
    3《诗经正解凡例》,《诗经正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80—6。
    4《诗经集成例言》,《诗经正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4—4。
    5《诗经正解凡例》,《诗经正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80—6。
    6《诗经集成例言》,《诗经正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4—5。
    1《诗经正解凡例》,《诗经正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80—6。
    2《诗经集成例言》,《诗经正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4—5。
    3《诗经正解》卷一,80—86。
    4《诗经集成》卷七,74—131。
    1《诗经集成》卷八,74—141。
    2刘毓庆博士《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一书下编《讲意派的〈诗经〉研究》一节对此类用书有详细、深入论述,可参见该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61–377页。
    3徐枋《论诗杂语》,《清代文论选》,211。
    4郑梁《四大家诗钞序》,《清代文论选》,385。
    5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清代文论选》,449。
    1苏惇元辑《方苞年谱》,方苞著,刘季高?恪斗桨罚虾#荷虾9偶霭嫔?2008年第2版,868。
    2方苞《又书货殖传后》,《清代文论选》,439。
    1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清代文论选》,422。
    2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清代文论选》,447–449。
    3方苞撰,单作哲编次《朱子诗义补正》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2—464。
    4《诗集传》,129。
    1《朱子诗义补正》卷六,62—458。
    2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124–125。
    1《朱子诗义补正》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2—396。
    2《朱子诗义补正》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2—433。
    3《朱子诗义补正》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2—458。
    4方苞《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清代文论选》,441。
    5《诗集传》,44。
    
    1《朱子诗义补正》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2—415。
    2《诗集传》,14。
    3《朱子诗义补正》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2—404。
    4方苞《又书货殖传后》,《清代文论选》,439。
    5方苞《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清代文论选》,441。
    
    1《朱子诗义补正》卷六,《续修四库全书》62—466。
    2《朱子诗义补正》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2—438。
    3《朱子诗义补正》卷五,《续修四库全书》62—448。
    1《朱子诗义补正》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2—420。
    3《“诗”与“经”的张力: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研究》,45。
    1《御选唐宋文醇》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1447—363。
    2《御选唐宋文醇》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1447—139。
    1《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1447—578。
    1《诗经传序》,《诗集传》。
    2《诗集传》,1。
    3姜宸英《论诗乐》,《清代文论选》,276。
    4唐梦赉《法黄石先生黄山集略序》,《清代文论选》,300。
    5蒲松龄《逃学传》,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新1版,1743
    6蒲松龄《六月为沈德甫与王圣俞启》,《蒲松龄集》,219。
    7蒲松龄《与某亲家启》,《蒲松龄集》,230。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14。
    2《诗集传》,21。
    3蒲松龄《荷花三娘子》,蒲松龄著《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朱其铠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679。
    4蒲松龄《阿绣》,《全本新注聊斋志异》,993。
    5《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545。
    
    1蒲松龄《萧七》,《全本新注聊斋志异》,806。
    2《诗集传》,84。
    3蒲松龄《仙人岛》,《全本新注聊斋志异》,946–947。
    4蒲松龄《罗刹海市》,《全本新注聊斋志异》,469。
    5蒲松龄《红玉》,《全本新注聊斋志异》,270。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74。
    2《诗集传》,53。
    3《诗集传》,111。
    4汪绂《诗经诠义自叙》,汪绂撰《诗经诠义》,延川金世德堂刻本。
    5《诗经诠义自叙》,《诗经诠义》。
    
    
    1《诗经诠义》卷一。
    2《诗经诠义》卷一。
    3《诗经诠义》卷一。
    4《诗集传》,4。
    
    1《诗经诠义》卷一。
    2《诗集传》,8。
    
    1《诗经诠义》卷一。
    2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812—315。
    1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东海大学建校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讲稿》,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61。
    2王士禛著,张宗柟纂集,戴鸿森?恪洞檬啊罚本喝嗣裎难С霭嫔?1982年版,644。
    
    1王士禛《芝廛集序》,《清代文论选》,357。
    2《诗经集成例言》,《诗经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4—5。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64。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64。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00。
    2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721。
    3陆奎勋撰《陆堂诗学》,《续修四库全书》62—267。
    4《中国艺术精神》,152。
    1《带经堂诗话》,19–20。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38。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50。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14–115。
    2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32。
    3《诗品译注》,37。
    4《诗品译注》,41。
    5姜夔著《白石道人诗说》,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681。
    1姚际恒撰《诗经通论》,铁琴山馆道光丁酉刻本,《续修四库全书》62—118。
    2《诗经通论》,62—92–93。
    3《诗经通论》,62—94。
    4《带经堂诗话》,18–19。
    
    
    1田雯《艳体诗序》,《清代文论选》,367。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27。
    3《诗集传》,159。
    4《诗集传》,159。
    5《陆堂诗学》,《续修四库全书》62—380。
    
    1《陆堂诗学》,《续修四库全书》62—348–349。
    2《陆堂诗学》,《续修四库全书》62—289。
    3《诗经通论》,62—26。
    4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3。
    5《原诗》,4。
    
    1《原诗》,7。
    2汪森《词综序》,《清代文论选》,415–416。
    3田同之撰《西圃词说》,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1449。
    
    1劳孝舆撰《春秋诗话》卷二,《丛书集成初编》1743—11。
    2《春秋诗话》卷三,《丛书集成初编》1743—25。
    3《春秋诗话》卷三,《丛书集成初编》1743—42。
    
    1《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1。
    2《春秋诗话》卷三,《丛书集成初编》1743—42。
    
    1《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117。
    2《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5–6。
    3《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007。
    4《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4。
    5《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1。
    
    
    1《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026–1027。
    2《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4。
    3《春秋左传注》(修订本),410–411。
    4《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1。
    5《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054–1055。
    6《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5。
    7《诗集传》,69。
    
    1《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127。
    2《春秋左传注》(修订本),1149。
    
    1《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3。
    2《春秋诗话》卷二,《丛书集成初编》1743—12。
    3《春秋诗话》卷三,《丛书集成初编》1743—37。
    4《春秋诗话》卷三,《丛书集成初编》1743—31。
    
    1《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11–12。
    2《春秋诗话》卷二,《丛书集成初编》1743—13。
    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1089–1090。
    4《春秋诗话》卷二,《丛书集成初编》1743—18。
    5《春秋诗话》卷五,《丛书集成初编》1743—52。
    
    
    1《春秋诗话》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743—6。
    2《春秋诗话》卷三,《丛书集成初编》1743—39。
    3《春秋诗话》卷三,《丛书集成初编》1743—41。
    4《春秋诗话》卷三,《丛书集成初编》1743—42。
    1罗天尺《春秋诗话后序》,《春秋诗话》,《丛书集成初编》1743。
    2毛奇龄撰《西河诗话》卷四,《四库存目丛书》集部420—521.
    3姚氏多次提到这些疑伪书不足据,如云“《周礼》伪书,不足据”(《诗经通论》,219页)、“愚按:《微子之命》篇语乃伪古文,不足据”(《诗经通论》,225页),等等。
    1《清代学术概论》,16。
    2龙向洋在其博士论文《“诗”与“经”的张力: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研究》中说:“《诗经通论》成书后,在刊刻前的一百余年里,除了姚炳《诗识名解》称引数条外,其他学者较少称述。”“其他学者较少称述”为确,但“姚炳《诗识名解》称引数条”实系对姚际恒《诗经论旨》所云“作是编讫,侄炳以所作《诗识名解》来就正。其中有关诗旨者,间采数条,足辅予所不逮,则又不图予以上所论也,深喜家学之未坠云”的误读。此处所云“有关诗旨者”是指姚氏前面所言的“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通论》时常提到“侄炳”看,应是姚际恒引姚炳《诗识名解》而非相反。
    3顾颉刚《诗经通论序》,姚际恒撰,顾颉刚校点《诗经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3。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3。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3。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3。
    5《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
    2顾颉刚《诗经通论序》,姚际恒撰,顾颉刚点校《诗经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3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
    4顾颉刚《诗经通论序》,《诗经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5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14。
    1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48。
    2顾颉刚《〈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古史辨》第三册,312。
    3顾颉刚《〈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古史辨》第三册,309。
    4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古史辨》第三册,609–657。
    5顾颉刚《〈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古史辨》第三册,309。
    6顾颉刚《诗经通论序》。
    7有关《诗经通论》的研究及版本情况可参阅张洪海的博士论文《〈诗经〉评点研究》第113– 115页。
    8《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3。
    9《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4。
    1莫砺锋著《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11–213。朱熹所说的《大序》是《关雎》前面除去第一句话外其他文字,而《小序》则是每首诗前的文字。
    
    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074–2078。
    2《朱子语类》,2085–2086。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5。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6。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5。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5。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5。
    5《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6。
    6《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5–6。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5–6。
    2关于朱熹沿袭《小序》的原因,莫砺锋先生归结为两点:一是《诗经》中有些篇章,所咏之事比较明确,《小序》对它们的解说也就比较准确;二是《诗经》中有些篇章,《小序》的解说虽然不无穿凿附会之病,但是符合儒家的诗教理论,朱熹投鼠忌器,不然公开表示怀疑,“二南”的情况就是如此(按:在这点上,姚氏确比朱熹胆大、进步,明确说“每篇必属后妃,竟成习套”(《周南·桃夭》)、“于后妃何与?益迂而无理”(《周南·兔罝》))。关于朱熹《诗集传》与《小序》关系情况,可参见莫砺锋著《朱熹文学研究》第209至221页。
    3《朱子语类》,2110。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87。
    1《诗集传》,45。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94。
    3《诗集传》,117。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72。
    5《诗集传》,33。
    6《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76。
    7《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84。
    
    1《朱熹文学研究》,222。
    2《朱子语类》,八十卷,2085–2086。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22。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02。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03。
    3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378。
    4《文心雕龙注释》,296。
    1檀作文著《朱熹诗经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193–219。
    1《诗经通论论旨》,《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8–9。
    
    1《朱子语类》,2070–2071。
    2《朱子语类》,2084–2085。
    3《朱子语类》,2124。
    4《朱子语类》,2127–2128。
    5《诗集传》,8。
    6《诗集传》,75。
    7《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9。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87。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93–94。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94。
    4朱熹所言“兴而比”的含义,可参阅檀作文《朱熹诗经学研究》第213至217页。
    5《诗集传》,75。
    6《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8。
    7《诗集传》,1。
    
    1《诗集传》,94。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46。
    3《诗集传》,26。
    4《诗集传》53。
    5《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02。
    
    
    1《诗集传》,73。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27。
    3《诗集传》,129。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86。
    5《诗集传》,44。
    6《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93–94。
    
    1《诗集传》,7。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36。
    3《诗集传》,8。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37。
    5《朱熹诗经学研究》,194。
    1朱熹、姚氏对《左传》等史书记载非常信任,姚氏的有关言论已见上述,朱熹在《诗序辨说》中云:“《诗》之文意事类,可以思而得;其时世名氏,则不可以强而推。故凡《小序》,唯诗文明白,直指其事,如《甘棠》、《定中》、《南山》、《株林》之属;若证验的切,见于书史,如《载驰》、《硕人》、《清人》、《黄鸟》之类,决为可无疑者。”(《续修四库全书》56—265)
    2《朱子语类》,1518。
    3《诗经传序》,《诗集传》。
    4《朱子语类》,2083–2084。
    1《朱子语类》,2092。
    2《朱子语类》,2076。
    3《诗序辨说》,《续修四库全书》56—265。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65。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17–118。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97。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01。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95。
    
    1顾颉刚《诗经通论序》,《诗经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诗经〉评点研究》,39。
    3侯美珍《晚明诗经评点文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17。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4。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62–63。
    1《诗经通论》,62—63。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98。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98。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98。
    2蒋见元、朱杰人著《诗经要籍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89。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25。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49–50。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54。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55。
    4金人瑞著《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金圣叹全集》(一),22。
    5《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17。
    6《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05。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15。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09。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08–209。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38。
    5《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39。
    6《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39。
    7《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35。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30。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31。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31。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63。
    5《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22。
    6《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7。
    7《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9–30。
    8《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8。
    9《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9。
    10《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30。
    1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05。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19。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19。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16。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06。
    
    1《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13。
    2《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41。
    3《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52。
    4《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42。
    5《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221。
    6《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00。
    7《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97。
    8《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106。
    9《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62—98。
    
    1顾炎武《答李子德书》,顾炎武撰《顾亭林诗文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126。
    2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49。
    3阮元《冯柳东三家诗异文疏证序》,阮元撰《揅经室续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1479—447。
    4阮元《论语一贯说》,阮元撰《揅经室集一集》,《续修四库全书》1478—558。
    5阮元《揅经室集自序》,阮元撰《揅经室集》,《续修四库全书》1478—527。
    1余英时著《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社2005年第2版,106。
    2《清代学术概论》,29。
    3李兆禄《文本载体对〈诗经〉学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206。
    
    1李诒经撰《诗经蠹简》卷二,《四库未收书辑刊》三辑6—612。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85。
    3《诗经蠹简》卷二,三辑6—624。
    4《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01。
    5牛运震撰《诗志》卷一,《牛空山全集》本,空山堂嘉庆五年(1800)刊本。
    6《诗志》卷二。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1。
    2《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五,119。
    
    1《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0。
    2《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0。
    3《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0。
    4《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4。
    5《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七,140。
    6《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七,143。
    
    1《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七,141。
    2《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七,143。
    3《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七,144。
    4《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七,143。
    5《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七,140。
    1《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131。
    2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181。
    3何海燕《从〈四库全书总目〉看清初〈诗经〉研究之状况——兼谈〈总目〉治〈诗〉思想对清中后期〈诗经〉研究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
    4阮元《己未会试策问》,《揅经室二集》卷八,《揅经室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575。
    5《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殿试策问》,杨寄林,宋大川,金山主编《中华状元卷·大清状元卷(上)》,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22–433。
    
    
    1牛钧《诗志例言》。
    2焦循《毛诗补疏叙》,焦循撰《毛诗补疏》,《续修四库全书》65—395。
    3诸锦《毛诗序目》,诸锦撰《毛诗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7—785。
    4《毛诗说卷首·通论九则》,经部77—786。
    5《毛诗说》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7—797。
    6《毛诗说》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7—797。
    
    1胡承珙撰《毛诗后笺》卷八,《续修四库全书》67—267–228。
    2马瑞辰撰,陈金生校点《毛诗传笺通释》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428。
    3《诗集传》,58。
    1《诗经选注》,151。
    2《毛诗传笺通释》卷十四,429。
    3牟应震《诗问序》,牟应震撰,袁梅校点《毛诗质疑》,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1。
    4牟应震撰《诗问》,《毛诗质疑》,7。
    1《诗问》,《毛诗质疑》,7–8。
    2《诗问》,《毛诗质疑》,9。
    3《诗问》,《毛诗质疑》,13。
    4《诗问》,《毛诗质疑》,53。
    5《诗问》,《毛诗质疑》,88。
    6戴震《毛诗补传序》,戴震撰《毛诗补传》,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一),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125。
    7戴震撰《毛郑诗考证》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3—562。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02。
    2戴震撰《毛诗补传》卷三,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一),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191。
    3牟庭撰《诗切》,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887。
    4《诗切》,909。
    5《诗切》,916。
    6《毛诗补疏》,65—395。
    1张叙《诗贯自述》,张叙撰《诗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8—4。
    2《诗贯》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8—46。
    3《诗贯》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8—62。
    4《诗贯》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78—71。
    1阮元撰《茶余客话》卷十一,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二版,80。
    2《管锥编》:第一册,80。
    3章学诚《原道上》,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20。
    4章学诚《原道下》,《文史通义校注》,139。
    1章学诚《诗教下》,《文史通义校注》,78–79。
    2郝懿行《诗问序》,郝懿行撰《诗问》,《续修四库全书》65—172–173。
    
    1郝懿行撰《诗问》,65—171。
    2郝懿行撰《诗问》,65—169–170。
    1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5574。
    2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小说月报》,1927年《中国文学研究专号》。
    3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369。
    4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提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430。
    5《知堂书话》,352。
    1《诗问》,《续修四库全书》65—172。
    2郝懿行撰《诗说》卷上,栖霞晒书堂光绪八年(1882)刻本。
    3《诗说》卷上。
    4《诗说》卷上。
    1《诗说》卷上。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82。
    3《诗说》卷上。
    4《诗说》卷上。
    5《诗说》卷上。
    
    1《诗说》卷上。
    2《诗说》卷下。
    
    1《诗说》卷上。
    2《诗说》卷上。
    3《诗说》卷上。
    4《诗问》,《续修四库全书》65—183。
    5《诗说》卷上。
    
    1《诗问》,65—221。
    2《诗说》卷下。
    3《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369。
    4《诗经要籍提要》,430。
    5《知堂书话》,352–355。
    6《知堂书话》,489–490。
    1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86。
    2《说诗晬语》,192。
    3《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22。
    4《说诗晬语》,193。
    
    
    1《说诗晬语》,190。
    2《说诗晬语》,191。
    3《说诗晬语》,195。
    4《说诗晬语》,187。
    5《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98。
    6《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01。
    1《说诗晬语》,191。
    2《说诗晬语》,194。
    3《说诗晬语》,188。
    4《说诗晬语》,189。
    5沈德潜《答滑苑祥书》,《清代文论选》,459。
    6《说诗晬语》,189。
    7《说诗晬语》,193。
    
    
    1《说诗晬语》,195。
    2《说诗晬语》,190。
    3《说诗晬语》,194。
    4《说诗晬语》,192。
    5《说诗晬语》,192。
    
    1沈德潜《曹剑亭诗序》,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卷三。
    2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版,146。
    3《随园诗话》,223。
    
    1袁枚《再与沈大宗伯书》,《清代文论选》,514。
    2《随园诗话》,167。
    3《随园诗话》,16。
    4袁枚《再与沈大宗伯书》,《清代文论选》,514。
    
    1袁枚《答戢园论诗书》,《清代文论选》,527–528。
    2《清代文学批评史》,486。
    3《随园诗话》,2。
    4《随园诗话》,97。
    
    1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清代文论选》,513。
    2《随园诗话》,236。
    3《清代诗学研究》,736。
    
    1翁方纲《志言集序》,《清代文论选》,589。
    2翁方纲《志言集序》,《清代文论选》,589。
    3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541。
    4翁方纲《神韵论中》,《清代文论选》,597。
    1翁方纲《韩诗雅丽理训诰理字说》,《清代文论选》,600。
    2《清代诗学研究》,688。
    
    1《清代诗学研究》,688–689。
    2翁方纲撰《石洲诗话》卷八,《续修四库全书》1704—217。
    
    1《清代诗学研究》,699。
    2谭帆著《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
    
    1龙向洋《“诗”与“经”的张力: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研究》,10;
    2《〈诗经〉评点研究》,5。
    3《〈诗经〉评点研究》。
    1刘大櫆、王晋汾、铁保、何道生及无名氏著作版本情况均据张洪海《〈诗经〉评点研究》。
    2何容德,姜梦元《诗经衬解凡例》,何容德,姜梦元辑《诗经衬解凡例》,有恒堂乾隆五十一年(1712)刻本。
    1商衍鎏著,商志校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90。
    1何俊《葩经一得序》,张梦瀛撰《葩经一得》,何氏梦约轩藏版。
    2何俊《葩经一得例言》,《葩经一得》。
    3《葩经一得序》。
    4《葩经一得例言》。
    5《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76。
    1于光华《增订诗经辑评序》,徐与乔撰《增订诗经辑评》,友于堂乾隆乙未(1775)刻巾箱本。
    2《文心雕龙注释》,394。
    3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周祖谟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70。
    4徐与乔《增订诗经辑评卷首》,《增订诗经辑评》。
    5《增订诗经辑评卷首》,《增订诗经辑评》。
    
    1《增订诗经辑评卷首》,《增订诗经辑评》。
    2《增订诗经辑评卷首》,《增订诗经辑评》。
    3《增订诗经辑评卷首》,《增订诗经辑评》。
    1《诗志》卷四。
    
    1《诗志》卷六。
    2《诗志例言》。
    3《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338。
    4牛运震《与卢性香》,《空山堂文集》卷二,《牛空山全集》本。
    5牛运震《燕石草诗集序》,《空山堂文集》卷三,《牛空山全集》本。
    1牛运震《惺斋诗稿序》,《空山堂文集》卷三,《牛空山全集》本。
    2《诗志》卷一。
    3《诗志》卷一。
    4《诗志》卷一。
    5《诗志》卷七。
    6《诗志》卷一。
    7《诗志》卷一。
    8《诗志》卷六。
    9《诗志》卷一。
    10《诗志》卷一。
    1《诗志》卷一。
    2《诗志》卷四。
    3《诗志》卷八。
    4《诗志》卷二。
    5《诗志》卷二。
    6《诗志》卷二。
    7《诗志》卷一。
    8皎然著《诗式》,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30。
    9转引自《清代文学批评史》,448。
    10《清代文学批评史》,448。
    11《诗志》卷二。
    12《诗志》卷二。
    13《诗志》卷八。
    1《〈诗经〉评点研究》,98。
    2《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338。
    3《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431。
    1《诗经要籍提要》,447。
    
    1崔述撰《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34。
    2《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32。
    
    1《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33。
    2《读风偶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4—255–256。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70–273。
    2《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33。
    1《读风偶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4—254–255。
    
    1《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35。
    2《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37。
    
    1《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28。
    2《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28。
    3《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29。
    4《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29。
    
    1《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29。
    2《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28。
    3《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28。
    1《读风偶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4—275–276。
    
    1《诗集传》,2。
    2《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40。
    3《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40–241。
    4《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41。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298。
    2《读风偶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4—257。
    3《读风偶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4—257–258。
    1《诗经选注》,26。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41。
    3《诗集传》,36。
    4《读风偶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4—274。
    5《读风偶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64—262–263。
    6《读风偶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4—275。
    7《读风偶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4—266。
    1《读风偶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64—237。
    
    1《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30。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330。
    3《诗集传》,29。
    4《读风偶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64—269–270。
    1《读风偶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4—290–291。
    1《读风偶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4—291–296。
    1《读风偶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4—298–299。
    2《读风偶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4—246。
    3《读风偶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64—278。
    4崔述《知非集自序》,《清代文论选》,642。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十三经注疏[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欧阳修.诗本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王质.诗总闻[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苏辙.诗集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朱熹.诗序辨说[M].《续修四库全书》本.
    [13]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4]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15]真德秀.文章正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万时华.诗经偶笺[M].《续修四库全书》本.
    [17]秦松龄.毛诗日笺[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8]诸锦.毛诗说[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9]贺贻孙.诗触[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0]戴君恩,原本.陈继揆,补辑.读风臆补[M].《续修四库全书》本.
    [21]金人瑞.金圣叹全集:四[M].曹方人,周锡山.标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2]王夫之.船山全书[M].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长沙:岳麓书社,1996.
    [23]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M].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4]钱谦益.钱牧斋全集[M].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5]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26]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增订版)[M].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27]陈启源.毛诗稽古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朱鹤龄.诗经通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李光地.诗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李光地.榕村语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李光地.榕村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张宗柟,纂集.戴鸿森,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3]姚际恒.诗经通论[M].《续修四库全书》本.
    [34]汪绂.诗经诠义[M].延川金世德堂刻本.
    [35]张叙.诗贯[M].清乾隆刻本.
    [36]阎若璩.毛朱诗说[M].《续修四库全书》本.
    [37]黄文焕.诗经嫏嬛体注大全[M].范紫登,重订.成文信光绪庚辰年(1880)重刊本.
    [38]陆奎勋.陆堂诗学[M].《续修四库全书》本.
    [39]叶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0]清圣祖.御选古文渊鉴[M].徐乾学,等.奉敕编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清世宗.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御选唐宋文醇[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方苞.方苞集:第2版[M].刘季高,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4]方苞.朱子诗义补正[M].单作哲,编次.《续修四库全书》本.
    [45]蒲松龄.蒲松龄集:新1版[M].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6]蒲松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朱其铠,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47]劳孝舆.春秋诗话[M].《丛书集成初编》本.
    [48]赵灿英.诗经集成[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9]叶酉.诗经拾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50]姜文灿,吴荃.诗经正解[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51]孙承泽.诗经朱传翼[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52]李诒经.诗经蠹简[M].《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53]沈德潜.说诗晬语[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4]袁枚.随园诗话:第2版[M].顾学颉,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5]陈奂.诗毛氏传疏[M].道光年间刊本.
    [56]胡承珙.毛诗后笺[M].道光丁酉孟冬求是堂藏本.
    [57]崔述.读风偶识[M].《续修四库全书》本.
    [58]马瑞臣.毛诗传笺通释[M].光绪十三年广雅书局刊本.
    [59]牟应震.毛诗质疑[M].袁梅,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91.
    [60]牛运震.牛空山全集本[M].空山堂嘉庆五年(1800)刊本.
    [61]戴震.毛诗补传[M].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一[C].合肥:黄山书社,1994.
    [62]戴震.毛郑诗考证[M].《续修四库全书》本.
    [63]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64]郝懿行.诗问[M].《续修四库全书》本.
    [65]郝懿行.诗说[M].栖霞晒书堂光绪八年(1882)刻本.
    [66]徐与乔.增订诗经辑评[M].友于堂乾隆乙未(1775)刻巾箱本.
    [67]张梦瀛.葩经一得[M].何氏梦约轩藏版.
    [68]何容德,蒋梦元.诗经衬解[M].有恒堂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69]林锡龄.诗经审鹄要解[M].乾隆刻本.
    [70]牟庭.诗切[M].济南:齐鲁书社,1986.
    [71]阮元.揅经室集[M].《续修四库全书》本.
    [72]焦循.毛诗补疏[M].《续修四库全书》本.
    [7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4]方玉润.诗经原始[M].李先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75]清史列传[M].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76]何文焕.历代诗话: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7]朱自清.诗言志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8]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9]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下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0]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
    [82]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84]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6]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8]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89]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90]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增注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1]夏传才,董治安.诗经要籍提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92]刘明今.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3]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4]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5]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6]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7]蒋立甫.诗经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98]莫砺锋.著朱熹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9]檀作文.朱熹诗经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00]张立文.王阳明全集[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101]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02]顾易生,蒋凡.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3]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4]蔡景康.明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05]褚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6]吴海庆.船山美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7]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M].张立文,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8]陈其泰,李廷勇.中国学术通史(清代卷)[M].张立文,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9]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卷[M].龚书铎,主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110]崔海峰.王夫之诗学范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2]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3]陆德海.明清文法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4]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5]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第2版[M].北京:三联书社,2005.
    [116]俞志慧.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17]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8]李兆禄.《诗经·齐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119]潘啸龙.《诗经》抒情人称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40–149.
    [120]岳书法.《红楼梦》与《诗经》[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8–32.
    [121]龙向洋.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论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06–108.
    [123]龙向洋.以“诗”证《诗》:明清《诗经》评点方式[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15–17.
    [124]宁宇.清代《诗经》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派别[J].泰山学院学报.2005(4):50–54.
    [125]何海燕.清代以文学说《诗》文献述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2):22–26.
    [126]何海燕.从《四库全书总目》看清初《诗经》研究之状况——兼谈《总目》治《诗》思想对清中后期《诗经》研究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42–345.
    [127]陈国安.清代《诗经》学流派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6–39.
    [128]张思齐.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灵性思维的思想[J].齐鲁学刊,2003(4):22–26.
    [129]张思齐.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J].中国文化研究,2004(冬之卷):101–109.
    [130]龚鹏程.诗话《诗经》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3–54.
    [131]张海晏.姚际恒《诗经通论》研究:上[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20–25.
    [132]张海晏.姚际恒《诗经通论》研究: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0–15.
    [133]费振刚,叶爱民.贺贻孙《诗触》研究[A].见:中国诗经学会.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134]陈国安.论清初诗经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1–65.
    [135]李兆禄.文本载体对《诗经》学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8(6):203–206.
    [136]龙向洋.诗与经的张力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137]张洪海.《诗经》评点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38]宁宇.清代文学派《诗》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4.
    [139]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40]吴超华.姚际恒的《诗经通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41]左川凤.姚际恒与戴震《诗经》研究之比较[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3.
    [142]侯美珍.晚明诗经评点文学研究[D].台北:台湾政治大学,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