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浅析ISER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持续增长,使诸多城市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水质变差,水生动植物消失,生态结构严重失衡、甚至丧失。以上海市崇明区港西镇河道治理工程为例,分析ISER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ISER技术,港西镇河道治理工程选择CS6作为设计断面,采用降水围堰作业,形成ISER生态修复稳定层壳,保持淤泥本身的空隙,适应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提升河流岸坡结构整体稳定性,增强河道的自净,对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引文
[1]张先起,李亚敏,李恩宽,等.基于生态的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J].人民黄河,2013,35(2):36-38.
    [2]邹伟国.城市黑臭水体控源截污技术探讨[J].给水排水,2016,42(6):56-58.
    [3]张志斌.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处理城市污水试验及机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钱嫦萍,王东启,陈振楼,等.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9,35(4):13-17.
    [5]祝凌燕,张子种,周启星.受污染沉积物原位覆盖材料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8,27(4):645-6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