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日本改变了在发展对台关系上的低调态度,开始发展同台湾的非民间关系,逐步介入台湾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日本成为台湾问题中仅次于美国的国际因素。
     冷战的终结和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确立构成了日本调整对台政策的大背景。东亚迎来了“两强并立”的国际关系格局,日本将中国的发展与强大视为对日本的威胁,主张用台湾来遏制中国的崛起。正是从“以台制华”的战略出发,日本开始为日台官方往来松绑,双边官方人员往来频繁,交往人员的级别日益提高,交往范围扩大到外交、防卫等领域,日台关系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质变”。
     日本调整对台政策除了与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关外,还与日本国内的“台湾情结”和台湾的“日本情结”有着较大的关联。这两种情结已经成为日台关系变化的社会心理因素。当然日台关系的发展也与美国冷战后东亚政策和对华战略的调整以及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对日攻势以及“政冷经热”的中日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于“以台制华”的战略,日本今后仍会继续发展对台非官方关系,日台关系的提升仍将继续下去。但是由于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台湾,日本发展对台关系将以不导致中日关系破裂为前提。美日同盟中“美主日从”的模式使得日本不可能完全偏离美国对台和对华的整体战略。
Taiwan Issue is Chinese internal affairs and core interests.However,with the Cold war coming to an end,Japan not only changes its low-pitched attitude to Taiwan,but also starts to develop non-civil relations with Taiwan and intervene in Taiwan Issue.The change of Japanese attitude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Japan has been the international factor of Taiwan Issue which only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Japanes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become the great background of the adjustment of Japanese policy to Taiwan.There is a "two power" international structure,so Japan regards the development and strong of China as a threat,and claim to contain the rise of Chinese with Taiwan.Base on the strategy of "using Taiwan to contain China",Japan starts to loose the restriction of contact of Japanese and Taiwan official,so the frequencies,the rank of people and the fields of contact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or extended.
     The adjustment of Japanese policy to Taiwan is not only link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Japanes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but also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aiwan's "Love-knot for Japan" and Japan's "Complex about Taiwan" which are resulted and driven by Japan's 50-year colonial rule over Taiwan.And the so-called "love knot" and "complex" have been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change of Japan-Taiwan relations.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Taiwan relations is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American East Asia policy and the adjustment of its strategy towards China.Moreover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Administration has initiated a diplomatic attack to Japan and the "politically cold and economically warm"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Taiwan relations too.
     It can be estimated that Japan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non-civil relations with Taiwan for the sake of the strategy of "using Taiwan to contain China".But due to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China to Japan,Japan will promote its relations with Taiwan under the precondition that Sino-Japanese relation will not be broken up by it.Moreover,as the main ally of America in Asia,the development of Japan-Taiwan relations has been and will be restricted by American overall strategy towards China and Taiwan.In the long term,the evolution of Japan-Taiwan relations will be limited.
引文
[1][日]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96年,第50页。
    [2]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第53页.
    [1]朱宗玉(著):《从甲午战争到天皇访华》,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2][日]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96年版,第203页。
    [3]关于日本近代大陆政策的形成期,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古川万太郎的《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东京书籍,1991年)、米庆余的《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起源及其形成期的特征》(中国日本史学会(编):《日本史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页。)均认为1890年山县友朋在《施政方针》中提出“保持利益线”作为大陆形成的标志.本文采用这一观点.
    [1]刘惠吾、刘学照(主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30页.
    [2]刘惠吾、刘学照(主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30页.
    [3]陈孔力(编):《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3页.
    [1]周斌(著):《战后日本的崛起》,北京:人民日报出报社,1984年版,第19页。
    [2]高兴祖、沈学善(编著):《战后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1945—1985)》,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4页.
    [3]金熙德(著):《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日本外交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4][日]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孔凡、张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
    [5]刘天纯等(著):《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1]1951年12月10日,杜勒斯飞往东京做吉田茂的工作,敦促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和约”.杜勒斯对吉田茂说:“美国参议院正准备审议《旧金山和约》,如果不能确认日本政府已经选择了台湾国民政府的话,参议院将难以批准对日和约。”在会谈中,杜勒斯将一封内容为日本政府愿意同中华民国政府签约的信件交给吉田茂,让他签字。由此产生了“吉田书简”。
    [2][日]吉田茂(著):《回想十年》(第三卷),新潮社,1975年版,第73页。
    [3]即通常所说的《日华(台/蒋)和平条约》。
    [4]田恒(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127页。
    [5]张景旭(编著):《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焦点》,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6]田恒(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页。
    [1]田恒(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页.
    [2]孙云等(编著),《震慑“台独”——不承诺放弃武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3][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40页。
    [4]1962年11月,中日双方正式签署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廖承志和高崎达之助关于发展中日两国民间贸易的《备忘录》及其附件。中日备忘录贸易协定的签署授意于日本政府,并且有关成套设备的交易需要使用国家银行的定期付款,并且在各自首都设立贸易联络处,互派技术人员等,无一不是需要有国家的授权、批准和支持的。参见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6-648页。
    [5]《人民日报》,1972年7月9日,转引自刘天纯等(著),《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6][日]外务省:《日中关系基本资料集》,霞山会,1970年版,第322页.
    [1][日]刘进庆(著):《战后台湾经济分析》,雷慧英(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5-446页.
    [2][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编),“Taiwan Statistical Book”,2001年版,第223页。
    [3][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编),“Taiwan Statistical Book”,2001年版,第223页。
    [4][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编),“Taiwan Statistical Book”,2001年版.第223页。
    [1]“复交三原则”: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坚决反对任何“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等荒谬主张。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干涉。坚持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策划台湾独立的阴谋。3、日台合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2]1992年经日本政府同意,台湾驻日机构“亚东关系协会”改名为“台北驻日经济文化代表处”。
    [3]林金茎(著):《战后中日关系之实证研究》,台北:中日关系研究会,1984年版,第323-324页。
    [4](台)《联合报》,1992年9月28日。
    [1][日]粟山尚一(著):《日中联合声明的解释》,载自《日中回复邦交》,时事通信社,1972年版,第217-218页.
    [2]田恒(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60页.
    [3]李家泉(主编):《台湾总揽》,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第558页。
    [1][日]有贺贞等(编):《讲座国际政治第4卷:日本外交》,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版,第53-54页.
    [2]郭定平:《论战后日本政治多元化》,《日本学刊》,1994年第4期.
    [3]1947年5月3日开始施行的《内阁法》第六条规定,内阁首相“指挥监督各行政部门”.
    [4][日]永野信利(著):《日本外交全貌》,耕文社,1986年版,第295页.
    [1]王新生:《日本的利益集团》,《日本学刊》,1993年第1期。
    [2]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经营者团体联合会(经团连)、日本经营者联盟(日经连)、经济同友会(同友会)及日本上商会议所(日商).
    [3]80年代以前,全国性的工会团体主要有四个,即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总评)、全日本劳动总同盟(同盟)、中立劳动组合联络会议(中立劳联)和全国产业别劳动组合联合(新产别)。另外还有日本教职员劳动组合、全日本自治团体劳动组合、全农林劳动组合以及各种行业工会和以企业为单位的工会团体.
    [1][日]田中明彦(著):《日中关系1945-1990》,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191页。
    [2][日]田中明彦(著):《日中关系1945-1990》,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
    [1][日]孙崎事(著):《来自日本外交现场的证言》,中央公论社,1993年版,第130页.
    [1][日]孙崎享(著):《来自日本外交现场的证言》,中央公论社,1993年版,第130页。
    [2]1988年,自民党政治资金收入有57.8%来自政治捐款,见王振镇:《政治资金与自民党的兴衰》,《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
    [3][荷]T·沃尔弗廉(著):《日本权利之谜》(上卷),早川书房,1994年版,第313-315页.
    [1][日]小笠原:《拯救了蒋介石的日本军官团》,[日]《文艺春秋》,1971年8月号。
    [2][日]本泽二郎(著):《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3][日]本泽二郎(著):《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4][日]藤本一美:《战后政治的结算》(1971—1996),专修大学出版局,2003年版,第307页。
    [5][日]本泽二郎(著):《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6]马树礼(著):《使日十二年》,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第147页.
    [7]#12
    [8][日]本泽二郎(著):《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1]马树礼(著):《使日十二年》,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第145页。
    [2]#12
    [3]按常理而言,只要缴纳会费,日本的国会议员均可参加一些议员团体或组织,会费则从其报酬中扣除。正因为议员的报酬来自于百姓的税金,民众对其政治活动拥有知之权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组织的构成和宗旨应为广大国民所了解。
    [4]薛龙根:《论析日本的“台湾帮”》,《台湾研究》2000年第4期,第50页;张进山:《日本政界台湾帮的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日本学刊》,2001年2月号,第26页;姚同发:《台日关系发展的三次跌宕》,《东北亚学刊》2000年第4期第10页;[日]《台湾加强在永田町的“院外活动”攻势》,[日]《选择》,2002年11月号.
    [5][日]《产经新闻》,1997年2月6日.
    [6][日]武见敬三:《日台关系》,载若林正丈等(编著):《台湾百科》,一桥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页.
    [1][日]武见敬三:《日台关系》,载若林正丈等(编著):《台湾百科》,一桥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页。
    [2]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3]台湾“国会外交”活动记事录,2002年。
    [4]陈水扁与访台的日本自民党青年局局长棚桥泰文的谈话,摘自(台)《中央社》2003年9月3日。
    [5]#12
    [6]张耀武(著):《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7][日]本泽二郎(著):《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1][日]本泽二郎:《台湾的院外集团》,资料库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版,第166-169页。
    [2][日]本泽二郎:《台湾的院外集团》,资料库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版,第166-169页。
    [3]台湾“国会外交”活动记事录,2002年。
    [1]唐永胜(著):《角逐:谁能占有先机——21世纪初叶全球政治展望与中国的前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2][日]中曾根康弘(著):《新的保守理论》,金苏城、张和平(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3]李寒梅(著):《21世纪日本的国家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4]李寒梅(著):《21世纪日本的国家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1][日]富森睿儿(著):《战后日本保守党史》,吴晓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2][日]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编):《事典·90年代日本的课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版,第775页。
    [1]吴学文(著):《十字路口的日本》,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2]新华社东京电讯,1992年10月1日.
    [1]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
    [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1]宋成有、李寒梅(著):《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1]《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日中关系》,[日]《日本简讯》,1997年3月15日。
    [2][日]中西辉政:《台湾是日本最后的生命线》,《参考消息》,2004年4月4日。
    [3]《从亚洲看北约新战略》,[日]《朝日新闻》,1999年6月29日。
    [4][日]平松茂雄:《SAPSO》,1999年月10月27日。
    [5]《对华外交需要战略性》,[日]《世界日报》,1999年7月11日。
    [6][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络版,2006年9月8日。
    [7]刘江永(著):《彷徨中的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8]《不能容忍的狂言》,《人民日报》,2004年4月17日。
    [9]王振镇(著):《.战后日本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页。
    [10]刘江永:《日本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前景》,《外交评论》,2005年第6期。
    [1]闷静、王军:《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凸现及其缘由》,《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6期。
    [1]卢晓衡(主编):《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2]孙云(编著):《震慑“台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3]孙云(编著):《震慑“台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4]刘建飞、刘小关(著):《21世纪初期的中美日战略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98页。
    [5]孙云(编著):《震慑“台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6]孙云(编著):《震慑“台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1]南方网,2002年03月26日.
    [2][日]《产经新闻》,1998年8月26日。
    [3]修春萍、刘宏:《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日台关系演变》,《台湾研究》2004年第4期。
    [4]http://www.inpr.org.tw:9998/inprc/act/act2.html.
    [1][日]《选择》月刊,2002年11月号。
    [2][日]《产经新闻》,2004年1月19日。
    [3]李润田:《日本“台湾帮”很猖狂》,(澳门)《新华澳报》,2004年6月28日。
    [4]李润田:《日本“台湾帮”很猖狂》,(澳门)《新华澳报》,2004年6月28日。
    [1][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60-762页。
    [2][日]黑川雄三(著):《近代日本の军事战略概史》,芙蓉书房,2003年版,页273。
    [1]也称《东亚战略报告》或“奈建议”(Nye Iaitiative)。
    [2]Department of Defense,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 Pacific Region",Feb,1995.中译文参见《参考资料》,1995年3月4日。
    [3][日]浦耶起央:《日美安保同盟与中日关系》,张植荣(编译),《国际论坛》,1999年第5期。
    [1]"Japan-U.S.Summit Meeting The Japan-U.S.Alliance of the New Century",htt://www.mofa.go.jn/region/namerica/us/summit0606.html
    [1]军售内容详见韩玉贵(著):《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107页。
    [2]1996年5月24日至2000年9月美向台出售武器的数目主要参见楚树龙(著):《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312页。
    [3]《江泽民主席在白宫国宴上的讲话》,1997年10月29日。
    [4]新华社上海1998年6月30日电。
    [5]Testimony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On S.693 The 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by Stanley O.Roils,Ausust 13,1999,Foreign Policy Backgrounder,United States,Information Service 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日]本泽二郎(著):《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2]1972年9月28日,日本参议院法务委员会会议录:http://kokkai.ndl.go.jp/。
    [3]日本外相町村信孝2004年11月4日在参议院外交防卫委员会上的答辩,参见日本国会会议录:http://kokkai.ndl.go.jp/。
    [4]晋林波:《美日同盟在定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5期。
    [1]时事通讯社东京,1996年4月17日电。
    [2]肖伟(著):《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附录14》,《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3][日]柴田哲雄:《关于日本参加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几点看法》,《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5期。
    [4]这是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梶山静六的话,《朝日新闻》1998年8月23日。
    [5][日]本泽二郎(著):《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6]参见《桥本首相重申“周边事态”不是地理概念》,《人民日报》1998年5月30日;《朝日记者揭示日本对台政策实态》,世纪中国网站: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1749/。
    [1][日]古泽忠彦:《台湾与日本的国家利益》,日本“防卫研究中心”,2005年。
    [1][日]《产经新闻》,1991年7月9日。
    [2]#12
    [3]#12
    [4][日]《读卖新闻》,2001年4月14日,3版。
    [1][日]冈田充,《中国と台湾 对立と共存の两岸关系》,大进堂,2003:222。
    [2]刘冠效:《从李前总统访日看日本外交决策过程》,(台)《问题与研究》,2001年,第40卷第5期,第7-8页。
    [3]美中双方于2001年在南海上空发生了军机擦撞事件,当时美军EP-3侦察机被解放军空军飞行员王伟的战机拦截,两机擦撞,王伟坠机身亡,而EP-3则迫降在海南岛上。这宗军机相撞事件造成美中两国关系高度紧张。
    [4][日]《每日新闻》,2001年4月20日,版1。
    [5][日]《朝日新闻》,2001年4月20日,版1。
    [6][日]《朝日新闻》,2001年4月20日,版1。
    [7][日]《读卖新闻》,2001年4月20日,版3。
    [1][日]《每日新闻》,2001年4月13日,版2。
    [2][日]《读卖新闻》,2001年4月14日,版3。
    [3][日]佐藤英夫(著),《对外政策》,东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1页。
    [4][日]佐藤英夫(著),《对外政策》,东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3页。
    [1][日]《读卖新闻》,2001年4月14日,版3。
    [2][日]《朝日新闻》,2001年4月20日,版3;《每日新闻》,2001年4月20日,版3。
    [3][日]《朝日新闻》,2001年4月20日,版3。
    [1][日]《每日新闻》,2001年4月20日,版2。
    [2]#12
    [1]《李登辉的爸爸是日本人?》,载于(台)《商业周刊》,1994年10月,第361期。
    [2]指的是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期间,在日本“皇民化”接受日本教育,会说日语,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日本的殖民统治的部分台湾人被人们称为“日语世代”。
    [3]在日本,《周刊朝日》这一本杂志从1993年7月号起,以《台湾纪行》为专栏名称,开始连载日本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的文章。连载期问长达8个月。1994年5月号的《周刊朝日》,刊登了司马辽太郎与李登辉的对谈内容。在这一次的谈话内容中,李登辉称呼国民党为外来政权,还说“我的人生直到22岁那一年为止,一直都是日本人”,“虽然我生为台湾人,却有一种无力为台湾奉献的悲哀”等语。
    [4]李登辉(著):《台湾的主张》,台北:远流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5]李登辉、[日]中嶋岭雄(著):《亚洲的智略》,骆文森、杨明珠(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140页。
    [6]李登辉(著):《台湾的主张》,台北:远流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1][台]《自由时报》,1998年4月12日,1版.
    [2]虽然民主党的国会议员枝野幸男于1998年4月28日在众议院法务委员会,以台湾提供日本旅客赴台免签优待为理由,主张“日本政府也应该提供台湾旅客赴日免签优待”等意见,但主张“技术性理由”的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意见。《产经新闻》,1998年4月28日,综合2版。
    [3][台]《自由时报》,1999年8月17日,1版。
    [4][台]《中国时报》,2005月1月25日,A13版及《联合报》,2005月1月25日,A13版。
    [5][日]《读卖新闻》,2005年1月24日,1版。
    [6][日]《共同通信》,2005年1月18日。http://www.nikkei.co.jp/news/keizai/20050118STXKC047518012005.html.
    [1]《反分裂国家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2]《反分裂国家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86-87页。
    [1]《人民日报》,1995年10月26日。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6-47页。
    [3]数据均来源自华夏经纬网,2007年11月9日。
    [1]韩旭东、于泽:《日本为何抛出“有事”三法案》,《半月谈》2002年第9期。
    [1]《外媒猜测胡锦涛开启中日新“熊猫外交”》,环球网2008年5月4日。
    1.包霞琴、臧志军(主编):《变革中的日本政治和外交》,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2.包宗和(著):《战略三角角色转变与类型变化分析——以美国和台海两岸三角互动为例,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台北:台北出版社,1999年。
    3.曹永和(著):《环中国海域交流史上的台湾和日本》,台北:玉山出版社,1996年。
    4.陈锋(主编):《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5.陈峰君(著):《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6.陈奉林(著):《战后日台关系史(1945-1972)》,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7.陈明通(著):《民主化台湾新国家安全观》,台北:先觉出版社,2005年。
    8.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年。
    9.陈佩尧(著):《21世纪中国对外战略》,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
    10.陈鹏仁(著):《日本当前政情(一九八九~一九九九)》,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
    11.戴天昭(著):《台湾国际政治史》,台北:前卫出版社,1996年。
    12.范希周(著):《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13.樊勇明、谈春兰(著):《日本的大国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
    14.冯昭奎(著):《对话:北京和东京》,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15.冯昭奎等(著):《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6.冯昭奎(著):《21世纪的日本:战略的贫困》,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17.冯昭奎、林昶(著):《中日关系报告》,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
    18.傅高义(著):《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美中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19.高兴祖、沈学善(编著):《战后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1945—1985)》,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0.关捷、谭汝谦、李家巍(主编):《中日关系全书》,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
    21.郭正亮(著):《民进党转型之痛》,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年。
    2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
    23.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及问答》,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0年。
    24.韩玉贵(著):《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5.何思慎(著):《:摆荡在两岸之间:战后日本对外政策》,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26.洪儒明(著):《民进党执政后的中共对台政策》,台北:秀威资讯,2004年。
    27.胡鞍钢、门洪华(主编):《解读美国大战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黄文雄(著):《台日中的21世纪》,台北:一桥出版社,2001年。
    29.将立峰(主编):《日本政治概论》,台北:东方出版社,1995年。
    30.将立峰(主编):《中日关系三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31.将立峰(主编):《21世纪日本沉浮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2.蒋立峰、高洪(著):《日本政府与政治》,台北:扬智出版社,2002年。
    33.晋林波(著):《21世纪日本外交战略发展的三大趋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34.金熙德(著):《冷战后日本的政界重组与外交调整》,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5.金熙德(著):《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20世纪90年代新动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36.金熙德(著):《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日本外交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7.金熙德(著):《中日关系:复交三十年的思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38.金熙德(主编):《21世纪的中日关系》,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
    39.金熙德、冯昭奎、王新生、崔世广(著):《再生还是衰落——21世纪日本的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40.李登辉(著):《台湾的主张》,台北:流远出版社,1999年版。
    41.李寒梅等(著):《21世纪日本的国家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2.李家泉(主编):《台湾总揽》,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
    43.李建民(著):《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史(1989-2006)》,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44.梁云祥、应霄燕(著):《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年。
    45.廖淑馨(主编):《千禧年的东亚安全和两岸关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2000年。
    46.林代昭(著):《战后中日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7.林金茎(著):《战后中日关系之实证研究》,台北:中日关系研究会,1984年。
    48.刘德久、魏秀堂、卢新德等(著):《解读台湾——1949年后台湾社会发展纪实》,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0年。
    49.刘惠吾、刘学照(主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50.刘建飞、林晓光(著):《21世纪初期的中美日战略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51.刘江永(主编):《跨世纪的日本——政治、经济、外交新趋势》,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
    52.刘江永(著):《彷徨中的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53.刘江永(著):《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4.刘进庆(著):《战后台湾经济分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55.刘涛(著):《中国崛起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
    56.刘天纯(著):《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7.吕耀东(著):《冷战后日本的总体保守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8.卢晓衡(主编):《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59.鲁义(著):《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了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60.马成三(著):《日本对外贸易论》,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
    61.马建离、谭克绳、肖德才(著):《海峡两岸关系四十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62.马树礼(著):《使日十二年》,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
    63.毛建清、殷昌友(著):《日本与国共及海峡两岸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
    64.米庆余、肖伟(著):《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65.任晓、胡浩等(著):《中美日三边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66.潘锐(著):《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从老布什到小布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67.世界银行(编):《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68.宋成有、李寒梅等(著):《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69.宋绍英(著):《日本崛起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70.苏格(著述):《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71.孙承(著):《日本与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72.孙承(著):《日本与亚太:世纪之交的分析与愿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73.孙恪勤、张林宏(著):《挑战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北京:台海出版社,1999年。
    74.孙云等(编著):《震慑台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
    75.唐希中、刘少华、陈本红(著):《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6.唐永胜(著):《角逐:谁能占有先——21世纪初叶全球政治展望与中国的前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77.唐正瑞(著述):《中美棋局中的台湾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78.陶文钊、杜瑞清、王旭(著):《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9.田恒(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80.田恒(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81.席来旺(著):《举世关注的中美关系》,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
    82.肖刚(著):《冷战后日本的联合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83.肖季文(著):《日本:一个不肯服罪的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84.肖伟(著):《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85.许介麟(著):《李登辉与台湾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6.许介麟、李文志、萧全政(著):《台湾的亚太战略》,台北:业强出版社,1996年。
    87.徐静波(著):《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88.徐万胜(著):《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89.徐万胜(著):《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90.徐之先(主编):《中日关系三十年》,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
    91.薛君度、陆忠伟(著):《颠簸的日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
    92.薛君度、陆忠伟等(著):《面向21世纪的中国周边形势》,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
    93.王凤超(主编):《“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94.王传剑(著):《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95.王辑思、倪峰、余万里(主编):《美国在东亚的作用 观点·政策及影响》,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
    96.王辑思、徐辉、倪峰(主编):《冷战后的美国外交(1989-2000)》,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
    97.王家英(著):《台湾近年外交政策的趋向: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观点》,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1998年。
    98.王俊彦(著):《战后台日关系秘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99.王少普(著):《战后日本防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0.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1.王逸舟(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2.王逸舟(著):《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103.王振锁(著):《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4.吴寄南(主编):《站在新世纪入口的日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5.吴寄南(著):《日本新生代政治家:21世纪“日本丸”掌舵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
    106.吴寄南、陈鸿斌(著):《中日关系“瓶颈”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107.吴学文(著):《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08.吴学文 等(著):《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
    109.吴学文(著):《十字路口的日本》,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110.吴学文、林连德、徐之先(著)《当代中日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
    111.吴学文、[新加坡]卓南生(著):《中日关系除了什么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2.武寅(著):《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13.吴玉山(著):《抗衡与扈从:两岸关系新诠》,台北:台北出版社,1997年。
    114.阎学通(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5.颜声毅(著):《当代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6.杨洁勉(著):《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7.杨洁勉(著):《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8.杨洁勉等(著):《世界格局中的台湾问题:变化和挑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9.杨荣华(著):《九十年代两岸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年。
    120.杨孝臣(著):《日本政治现代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1.叶自成(主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122.殷雄(著):《剑与血——北约东扩的背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123.臧士俊(著):《战后日、中、台三角关系》,台北:前卫出版社,1997年。
    124.张广宇(著):《冷战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与政治右倾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25.张健(著):《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6.张景旭(著):《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焦点》,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7.张茜红:《二战后日台经济关系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8.张暄(著):《当代中日关系四十年》,北京:时事出版社,1993年。
    129.张雅丽(著):《战后日本对外战略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0.张耀武(著):《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131.张毓文(编著):《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
    132.张蕴岭(主编):《合作还是对抗:冷战后的中国、美国和日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33.张蕴岭(主编):《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34.张蕴岭(主编):《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5.张蕴岭(主编):《伙伴还是对手——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36.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所(编):《全球战略大格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
    137.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中日学者的共同探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2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139.周斌(著):《战后日本的崛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
    140.周建明(主编):《美国的国防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1.诸葛蔚东(著):《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2.朱宁(著):《胜算——中日地缘战略与东亚重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3.朱听昌(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
    144.朱宗玉(著):《从甲午战争到天皇访华》,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5.臧世俊(著):《战后日、中、台三角关系》,台北:前卫出版社,2001年。
    146.卓南生(著):《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为何闯祸?》,台北:致良出版社,1996年。
    147.资中筠(著):《国际政治力量探索在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8.周斌(著):《战后日本的崛起》,北京:人民日报出报社,1984年。
    1.蔡增家:《九○年底日本派阀政治之分析》,(台)《问题与研究》,2002年第3期。
    2.蔡增家:《美日2+2安保谘商的政治意涵及其影响》,(台)《展望与探索》,2005年第3卷第3期。
    3.蔡增家:《经济能够打破政治的藩篱吗?2000年之后台日关系的转变》,(台)《远景基金会季刊》,2006年第7卷第3期。
    4.曹瑞泰:《从基地到龙珠——自历史视角解析台湾地位之变迁》,(台)《通识研究集刊》,2004年第6期。
    5.陈奉林:《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的来龙去脉》,《日本学论坛》,2000年第4期。
    6.陈建勋:《陈水扁的对日外交该怎么搞?抓住美中台日权力位移的契机,跳脱单一模式,挥洒多角经营》,(台)《新新闻》,2000年第684期。
    7.陈永明:《日本加强与台湾关系的原因及影响》,《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
    8.程传林:《日本“有事法制''与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国际论坛》,2004年第6期。
    9.董青岭:《冷战后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第12期。
    10.范跃江:《试析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台湾情结”》,《日本学刊》,1999年第2期。
    11.冯昭奎:《中国的国际利益与中日关系刍议》,《中日关系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2.高兰:《全面解读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变革和影响——从模糊战略到清晰战略的转型》,《国际观察》,2005年第5期。
    13.耿丽华:《近年来日台关系及其走向析论》,《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14.龚骞:《日本政界的亲台势力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日本研究》,2004年第4期。
    15.郭定平:《论战后日本政治多元化》,载自《日本学刊》,1994第4期。
    16.[日]国分良成;《冷战后中日关系转变的特点》,《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5期。
    17.郭丽立:《日本的“自立防卫”与日美同盟发展趋势》,《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18.何德功:《日本热衷“台湾问题”的用心》,《瞭望》,2005年第9期。
    19.[日]河边一郎:《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外务省》,《日本学刊》,2004年第2期。
    20.郝培芝:《反分以裂法的国际效应:两岸关系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台北:宪政改造与两岸关系研讨会论文,2005年。
    21.何思慎:《中国威胁论与新世代中日关系初探》,(台)《中国事务》,2002年第7期。
    22.何思慎:《日本外交中有关中国或美国优先之争论—兼论日、中、台新安全架构》,(台)《问题与研究》,2004年第43卷,第1期。
    23.何思慎:《靖国神社参拜与两岸的“对日观”》,台湾辅仁大学通识教育中心:http://www.pu.edu.tw/~gec/news116.htm,2005年。
    24.何思慎:《日本政界的世代交替对新世纪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载于《全球化、民主化下日本与东亚关系论文集》,台北:淡江大学日本研究所,2005年。
    25.胡继平:《美日“共同战略目标”与日本涉台立场的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
    26.黄大慧:《从“纸上同盟”到“行动的同盟”:冷战后日美安全关系的新变化》,《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27.蒋立峰:《日本必须信守关于台湾问题的承诺》,《日本学刊》,2002年第4期。
    28.晋林波:《美日同盟再定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
    29.晋林波:《新世纪日本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向》《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30.金熙德:《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征与课题》,《日本学刊》,2002年第4期。
    31.金熙德:《冷战后日本对外战略论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1期。
    32.可辉:《冷战后的日本安全战略与中日关系》,《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3期。
    33.雷慧英:《“大国意识”下的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3期。
    34.李伯军:《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的演变与中日关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5.李恩涵:《警惕日本呢新军国主义者对台湾的阴谋》,《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1期。
    36.李广民:《美日同盟涉台条款溯源》,《日本学刊》,2005年第6期。
    37.李建民:《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普通化”与中日关系》,《日本学论坛》,2003年第3期。
    38.李建民:《冷战结束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评析》,《学术探索》,2004年第7期。
    39.李鹏:《日本对台湾安全的战略考虑及其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4期。
    40.李中邦:《台日关系 VS.中日外交,究竟谁是赢家?》,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special-06.asp,2003年。
    41.联文:《对近年来日台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日本学论坛》,1998年第4期。
    42.李仁质:《关于台湾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43.廖书贤:《后冷战时代的日台关系:从经贸外交到安保外交的十年》,(台)《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3年第7期》。
    44.林长华:《论战后的日台投资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2期。
    45.林代昭:《冷战后的亚太格局与中日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2期。
    46.林晓光:《战后日本的“台湾帮”日台关系》,《台湾研究》,2004年第4期。
    47.林晓光:《中日关系与中每日三角关系的利益结构分析》,《和平与发展》,2004年第4期。
    48.林正义:《美日台虚拟安保合作》,(台)《交流》,2005年第80期。
    49.林莹秋:《罗福全懂日本不懂台湾》,(台)《财训》,2004年2月号。
    50.刘长敏:《战后日本国家发展战略轨迹初探》,《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51.刘冠效:《从李前总统访日看日本外交决策过程》,(台)《问题与研究》,2001年第5期。
    52.刘冠效:《日本台海两岸政策之研析》,载于《全球化、民主化下日本与东亚关系论文集》,台北:淡江大学日本研究所,2005年。
    53.刘宏:《台日关系特点与日本角色刍议》,《台湾研究》,1999年第4期。
    54.刘江永:《日本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前景》,《外交论坛》,2005年第3期。
    55.刘江永:《日美同盟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
    56.刘杰:《日本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日本研究》,2001年第4期。
    57.刘强:《论日本“正常国家”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
    58.刘强:《中日海上危机的防范与控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4期。
    59.刘世龙:《冷战后日本的外交战略》,《国际政治》,2004年第1期。
    60.刘学政、梅仁毅:《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与日本因素》,《国际论坛》,2003年第5期。
    61.鹿锡俊:《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现状与前景》,《台湾研究》,2003年第2期。
    62.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63.马伟涛:《中国面对日本政治大国化战略的新思维》,《理论导刊》,2005年第3期。
    64.马玉安:《日本近期调整对台政策的原因和意图》,《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65.欧世健:《日本政治右倾化原因探析》,《学术论坛》,2005年第2期。
    66.钱晓东:《台湾问题与日本》,《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5期。
    67.邱坤玄:《后冷战时期东北亚国际政治结构》,(台)《政治学报》,1992年第20期。
    68.邱坤玄:《中共对冷战后美日安全关系的认知与新安全观的形成》,(台)《东亚研究》,2004年第2期。
    69.[日]松永正义:《日本人的台湾认识》,(台)《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5年6月号,总第58期。
    70.时殷弘:《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71.孙立祥:《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运动》《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72.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的历史考察》,《日本学论坛》,2007年第1期。
    73.孙立祥:《日本右翼势力的“台湾情结”及其表象背后》《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74.孙立祥:《“台独”势力的“日本情结”问题》,《日本学论坛》,2003年第3期。
    75.孙云:《冷战后的日台关系浅析》,《台湾研究》,2001年第1期。
    76.孙云、董云:《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1期。
    77.孙云:《试析两岸关系中的日本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四期。
    78.汪静:《冷战后中日安全困境与台湾问题——兼论“对日关系新思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9.吴寄南:《对突破中日关系僵局的几点思考》,《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80.吴寄南:《日台军事互动的现状、背景及未来走势》,《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9期。
    81.吴寄南:《新世纪日台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展望》,《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82.吴胜:《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的新变化——关于日本对华政策决策决定过程的案例分析》,《日本学刊》,2001年第1期。
    83.吴献斌:《国际因素对台湾问题演变长期影响前瞻》,《台湾研究》,2003年第3期。
    84.武寅:《日本对外战略与台湾问题》,《世界历史》,2000年第2期。
    85.王北固:《中华“天下”岂是日本所能“争”》,(台)《历史》月刊,2004年1月号。
    86.王持明:《美军全球部署调整与日本面临的抉择》,《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
    87.王春永、吕雷:《台湾问题的地缘战略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88.王公龙:《从“远东条款”到“周边事态”——亚太格局的转换与日本对台湾海峡防卫政策的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8期。
    89.王公龙:《日本对台政策调整中的美国因素》,《国际政治》,1999年第6期。
    90.王建、何仲山:《近期日台关系与台海局势》,《现代台湾研究》,2006年第1期。
    91.王秀良:《冷战后日美同盟合作强化的学理分析——兼论中日美关系及中国的应对之策》,《社科纵横》,2007年第6期。
    92.王旭:《新世纪以来日台关系的发展及对台湾问题的几点思考》,《财经界(下半月)》,2007年第1期。
    93.王勇:《以地区合作化解中日结构性矛盾—全球化与东亚的视角》,《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62期。
    94.王伟彬:《从日本看台湾问题——兼论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路》,《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2期。
    95.吴大平:《从国际战略层面看美日安保防卫合作新指导方针与两岸关系》,(台)《东亚季刊》,1997年第28卷第4期。
    96.吴叡人:《台湾非是台湾人的台湾不可—反殖民斗争与台湾人民族国家的论述1919-1931》,载于林佳龙、郑永年(主编):《民族主义与两岸关系:哈佛大学东西学者的对话》,台北:月旦出版社,2001年。
    97.吴万虹:《日台关系的新走向》,《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98.向冬梅:《冷战后美日同盟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4期。
    99.向冬梅、曾宪光、武喜晨:《美日同盟涉台条款的强化及其对台湾问题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00.向冬梅、徐德荣:《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101.肖唏、王立名:《冷战后美日同盟:从“漂流”到强化》,《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3期。
    102.修春萍、刘宏:《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演变》,《台湾研究》,2004年第3期。
    103.徐世刚:《析90年代以来日本政界“台湾帮”的活动特点及其对台战略图谋》,《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l期。
    104.徐世刚、肖小月:《论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2期。
    105.徐万胜《论日美同盟与中日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106.许雁刚:《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演变过程看日本的大国战略》,《阴山学刊》,2005年第7期。
    107.严安林,黄中平(著):《民进党对外关系研究》,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4年。
    108.阎静:《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2期。
    109.阎静:《浅析中日关系中必须面对的几个重要问题》,《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110.阎静:孔刚:《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对策》,《江苏科技大学学报》9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11.阎静、王军:《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论》,2003年第2期。
    112.阎静、王军:《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凸显及其缘由》,《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6期。
    113.杨伯江:《以理性思维谋求中日关系中的跨世界发展》,《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9期。
    114.杨伯江:《国际变局中的台湾问题》,《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4期。
    115.杨梦了、肖强:《论日台关系走向的决定因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1期。
    116.杨运忠:《日本对华政策进入新阶段》,《日本学刊》,1994年第2期
    117.杨运忠:《日台关系的新发展》,《当代亚太》,2004年第1期。
    118.杨运忠:《日台关系进入重视政治交往的新阶段》,《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
    119.杨振亚:《期待中日新闻界为中日友好事业发挥重大作用》,《中日关系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20.杨志恒:《台日关系的挑战与展望》,(台)《交流》,2003年第68期。
    121.杨志恒:《台日渔场冲突与日中台关系》,(台)《展望与探索》,2005年第3卷第7期。
    122.尹章义:《台湾人的日本观——以日台关系史为轴心所作》,(台)《历史》月刊,2001年6月号。
    123.殷燕军:《冷战后日本舆论界学术界对国际形势和中国的认识》,《日本学刊》,1999年第5期。
    124.殷燕军:《日本对台湾海峡介入政策的变迁》,《日本学刊》,1997年第6期。
    125.殷燕军:《日本新安全战略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南开学报》,2000年第3期。
    126.游博:《冷战后日本政党格局变化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 2期。
    127.游博:《论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变化》,《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128.袁智兵:《对近年来日台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9期。
    129.张伯玉:《试析日本对华强硬政策》,《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130.张海鹏:《试论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兼评<中日接近和‘外交革命'>发表引起的“外交新思考”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131.张进山:《日本政界台湾帮的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日本学刊》,2001年第2期。
    132.张进山:《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与台湾的对日院外活动》,《当代亚太》,2001年第2期。
    133.张景全:《日美同盟的强化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7期。
    134.张仕荣:《新时期对台工作的主要思路——以中美日关系为背景》,《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8期。
    135.张文木:《变动中的世界政治与日本问题》,《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5期。
    136.张文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与台湾问题》,《中国改革》,2003年第12期。
    137.张雅君:《中日关系的安全困境:国际体系与变迁利益层面的分析》,(台)《远景基金会季刊》,2005年第4期。
    138.张耀武:《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与台湾问题》,《日本学刊》,2001年第3期。
    139.张耀武:《台湾在日本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从“利益线”到“生命线”》,《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40.赵放:《“中国威胁论”之虚实考证》,《日本学刊》,2004年第4期。
    141.赵光锐:《日台关系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日本学论坛》,2000年第3期。
    142.赵建民、何思慎:《日本外交中有关中国或美国优先之争论——兼论日、中、台新安全架构》,(台)《问题与研究》,2004年第1期。
    143.赵阶琦:《日本对台政策动向值得关注》,《和平与发展》,2004年第4期。
    144.郑端耀:《务实外交的发展与抉择》,(台)《问题与研究》,1998年第37卷4期。
    145.周宣敏:《“美日新安保宣言”下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8期。
    146.周忠菲:《日台“特殊关系”论析》,《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47.朱凤岚:《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调整》,《国际论坛》,2005年第7期。
    14g.朱松柏(主编):《新世纪亚太情势与区域安全》,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2003年。
    149.朱婷:《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对台政策演变》,《湖南农机》,2007年第9期。
    150.朱听昌:《论台湾的地缘战略地位》,《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1年第3期。
    151.朱育和:《“台湾问题”与日本:历史的评说》,《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152.祖彦、向冬梅:《冷战后美日同盟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差异》,《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11期。
    1.[日]本泽二郎(著):《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吴寄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2.[日]本泽二郎(著):《小泉纯一郎面面观》,张碧清等(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3.[日]村松岐夫、伊藤光利、辻中豊(著):《日本政府与政治》,吴明上(译),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4.[日]饭田健一(主编):《东亚战略概观1996-1997》(日本防卫研究所),胡台生(译),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8年。
    5.[日]富森睿儿(著):《战后日本保守党史》,吴晓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6.[日]冈崎久彦(著):《2005年美日中决战台湾》,林玉佩(译),台北: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7.[日]和泉太郎(著):《日美台三国同盟》,李毓昭(译),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8.[日]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孔凡、张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
    9.[日]堺宪一(著):《战后日本经济:以经济小说的形式解读1945年~2000年日本经济发展全过程》,夏占友,曹红月(主译),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日]津上俊哉(著):《中国崛起 日本该做些什么》,李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1.[日]近藤诚一(著):《日美舆论战》,刘莉生(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12.(台)李登辉、[日]中嵨岭雄(著):《亚洲的智略》,骆文森、杨明珠(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年。
    13.(台)李登辉、[日]小林善纪(著):《李登辉学校的教诲》,杨子莹(译),台北:先觉出版社,2001年。
    14.[日]粟山尚一(著):《日中联合声明的解释》,载自《日中回复邦交》,时事通信社,1972年。
    15.[日]柳原修(著):《日本的国会与政治》,邢文柱、邢文良(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16.[日]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编):《事典·90年代日本的课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
    17.[日]若林正丈(著):《蒋经国与李登辉》,赖香吟(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8年。
    18.[日]若林正丈(著):《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洪金珠、许佩贤(译),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
    19.[日]石原慎太郎、江藤淳(著):《能说NO的日本(三)、日美关系的总结》,洪墩谟(译),台北:书泉出版社,1991年。
    20.[日]司马辽太郎(著):《台湾纪行》,李金松(译),台北:东贩出版社,1995年。
    21.[日]矢内原忠雄(著):《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周宪文(译),台北:帕米尔出版社,1985年。
    22.[日]松村劭(著):《1999远东有事爆发》,廖为智(译),台北:前卫出版社,1998年。
    23.[日]小林善纪(著):《第二波台湾论》,萧志强(译),台北:前卫出版社,2001年。
    24.[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25.[日]中曾根康弘等(著):《冷战以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
    26.[日]中曾根康弘(著):《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联慧(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
    27.[日]中曾根康弘(著):《新的保守理论》,金苏城、张和平(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
    28.[美]Alan D.Romberg(“艾伦·D·龙伯格,中文名“容安澜”)(著):《悬崖勒马:美国对台政策与中美关系》,贾宗宜、武文巧(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29.[美]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0.[美]汉斯·摩根索(著):《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卢明华、时殷弘、林常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31.[美]Gerald L.Curtis(编):《美日关系的新观点》,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室(译),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室,2002年。
    32.[美]肯尼斯·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
    33.[美]罗伯特·A·帕斯特(主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4.[美]迈克尔·格林、帕特里克·克罗宁(主编):《美日同盟:过去、现在和未来》,华宏勋、孙苗伊(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35.[美]米尔顿·埃兹拉蒂(著):《变——日本政局将如何改变世界均势》,沈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36.[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37.[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美]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等(著):《美国与亚洲:斯卡拉宾诺北京大学演讲集》,滕建群、林治远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39.[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0.[德]杜浩(著):《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陈来胜(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1.(台)曾国勋:《两岸关系之间的日本因素(1945-2000)》,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日本研究所,2002年硕士论文。
    2.陈明明:《冷战后日台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3.杜峰:《美日同盟与东北亚安全》,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博士论文。
    4.方芳:《冷战后日本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美国因素》,青岛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5.何丽:《新世纪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6.贾辉:《试论日本小泉政府的对台政策》,外交学院,2005年,硕士论文。
    7.蒋敏敏:《冷战后日本对台政策新动向与中国的对策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8.金松:《冷战后日美同盟的调整和日本呢安全战略转型》,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硕士论文。
    9.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0.李杰豪:《论台湾问题中的美国、日本因素》,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3年硕士论文。
    11.李军:《台湾问题与日本大国战略》,青岛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2.李霞:《试析新世纪美日同盟关系的变化》,新疆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3.李雪明:《析日本的“台湾情结”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14.李岩峰:《小泉执政以来中日关系与日台关系论》,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5.刘鼎:《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考量与台湾问题解决的历史大势》,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16.刘瑞丽:《冷战后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7.吕萍:《“台独''之美国和日本因素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8.罗传龙:《冷战后中美日关系框架下的台湾问题》,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9.(台)罗慧雯:《台湾进口日本影视产品之历史性分析》,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95年硕士论文。
    20.明廷权:《冲突与合作: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分析》,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21.(台)山君豪:《美国霸权下的台美中战略三角关系变化1991年~2003年》,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2004年硕士论文。
    22.宋海洋:《9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的强化及其动因探析》,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3.孙晓东:《日美同盟的新定位与东北亚安全》,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24.唐纲:《论日台关系的嬗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25.(台)吴介弘:《民进党执政后之台日关系——延续与变迁之探究(2000-2005)》,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2006年硕士论文。
    26.杨洁:《小泉执政时期日本对台政策新动向》,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27.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要论》,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28.[日]永吉美幸:《后冷战时期台日关系转变之分析》,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2006年硕士论文。
    29.张东宁:《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与重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
    30.张仕荣:《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博士论文。
    31.张伊丽:《台湾问题的日本因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4年硕士论文。
    32.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33.郑秋:《论冷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出路》,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4.周宣敏:《日本涉台政策及我国对策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日]保井俊之(著):《中台激震》,中央公論新社,2005年。
    2.#12
    3.[日]本田善彦(著):《台湾総統列伝 米中闋係の裹面史》,中央公論新社,2004年。
    4.[日]船桥洋一(著):《同盟漂流》,岩波书店,1997年。
    5.[日]村山一郎(著):《政策决定过程》,教育社,1979年。
    6.[日]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書》,原书房,1996年。
    7.[日]渡边昭夫(编):《戰後日本の對外政策》,有斐阁,1995年。
    8.[日]渡边昭夫(著):《ァジアの国际关系と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9.#12
    10.[日]古川万太郎(著):《近代日本の大陆政策》,东京书籍,1991年。
    11.[日]河本久広(著):《ょくゎかる放送業界》,东京:日本实业出版社,1998。
    12.[日]黑川雄三(著):《近代日本の军事战略概史》,东京:芙蓉书房,2003年。
    13.[日]吉田茂(著):《回想十年》,新潮社,1975年。
    14.[日]吉田茂(著):《世界と日本》,番町书房,1963年。
    15.#12
    16.[日]近藤伸二(著):《台湾新世代—脫中国化の行方》,东京:凯风社,2003年。
    17.#12
    18.[日]酒井亨(著):{台湾したたかな隣人》,集英社,2006年。
    19.[日]酒井亨(著):《台湾つてとんな”国”?》,日中出版,2008年。
    20.[日]井尻秀憲(编):《中台危機の構造》,勁草書房,1997年。
    21.[日]内田勝久(著):{大丈夫か、日台鬨係 「台湾大使」の本音錄》,產经新聞出版,2006年。
    22.#12
    23.#12
    24.#12
    25.(台)许世楷、[日]盧千惠(著):《台湾は台湾人の国》,はまの出版,2005年。
    26.(台)周永生、鄭青榮(著):《日中和解·共栄への道闋係改善への戰略的提言》,東京:日本僑報社,2005年。
    27.[日]茅原郁生(著):《若者の目に映つた台湾》,芦書房,2003年。
    28.[日]平松茂雄(著):《中国の军事力》,文艺春秋出版社,1999年。
    29.[日]平松茂雄:《中国の反分裂法》,(台)《問题と研究》,2005年第34卷第7号。
    30.[日]平松茂雄(著):《台湾問題 中国と米国の軍事的確執》,勁草書房,2005年。
    31.[日]坪田敏孝:《台湾对日政策~变化要因の分析》,(台)《問題と研究》,1997年第26卷第12号。
    32.[日]藤本一美(编):《国会機能論——国会構造と運營),法学书院,1990年。
    33.[日]藤本一美:《战后政治の結算》(1971—1996),专修大学出版局,2003年。
    34.#12
    35.#12
    36.[日]田中明彦(著):《日中关系1945-1990)》,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996年。
    37.[日]土屋光芳(著):《中国と台湾の「民主化の試み」》,人間の科学新社,2005年。
    38.[日]外务省,《外交青書》,平成4年版,大藏省印刷局,1993年。
    39.#12
    40.[日]细谷千博 等(编):《对外政策决策过程的日美比较),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7年。
    41.[日]细谷千博 等(编):《日美关系资料集》,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42.[日]小笠原:《拯救了蒋介石的日本军官团》,[日]《文艺春秋》,1971年8月号。
    43.[日]绪方贞子(著):《战后日中、美中关系》,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
    44.#12
    45.#12
    46.[日]武见敬三(著):《日台关系),载若林正丈等编著:《台湾百科》,一桥出版社,1996年。
    47.[日]盐田庄兵 卫等(编):《战后史资料集》,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4年。
    48.[日]永野信利(著):《日本外交全貌》,耕文社,1986年。
    49.[日]有贺贞 等(编):《讲座国际政治第4卷:日本外交》,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
    50.[日]猪口孝(著):《现代日本政治经济的构图》,东洋经济新报社,1983年。
    51.[日]猪口孝(著):《ァジァ国际关系と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52.[日]猪口孝(著):《日本のァジァ政策》,东京:NTT出版株式会社,2003年。
    53.[日]佐藤诚三郎、松崎哲久(著):《自民党政权》,中央公论社,1986年。
    54.[日]佐藤英夫(著):《对外政策》,东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55.[日]稻垣清(著):《中國のしくみ》,三菱總和研究所 中經出版,2001年。
    56.#12
    57.#12
    58.[日]冈田充(著):《中国と台湾 对立と共存の兩岸关系》,大进堂,2003年。
    59.[日]和泉太郎(著):《日米台「三國同盟」の時代》,展耘社,1998年。
    60.#12
    61.#12
    62.#12
    63.#12
    64.#12
    65.[日]井尻秀憲(著):《台灣經驗と冷戰後のアヅア》,勁草書房,1993年。
    66.#12
    67.[日]矢吹晋(著):《日中の風穴—未来に向かう日中関係》,東京:勉誠出版,2004年。
    68.[日]毛利敏彦(著):《台灣出兵》,中央公論社,1996年。
    69.[日]池田誠,倉橋正直,副島昭一,西村成雄(编):《世界のなかの日中關係》,法律文化社,1996年。
    70.#12
    71.#12
    72.[日]草野厚,梅本哲也(编):《現代日本外交の分析》,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
    73.[日]石川真澄(著):《戰後政治史》,岩波書店,1995年。
    74.[日]安藤正士,小竹一彰(编):《日中關係》,岩波書店,1994年。
    75.[日]中日年鑑1992年版別冊,《對中經濟技術協力のすべて》,大修館,1992年。
    76.[日]緒方貞子(著):《戰後日中、米中關係》,東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
    77.[日]入江昭(著):《新日本の外交》,岩波書店,1991年。
    78.[日]田中明彦(著):《日中關係1945—1990》,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
    79.[日]岡部達味(编):《中國をめ(?)ゐ國際環境》,岩波書店,1990年。
    80.[日]小林進(编):《台灣の前途》,THE SIMUL PRESS,1989年。
    81.#12
    82.[日]伊原澤周(著),《中國現代史》,泰流社,1985年。
    83.[日]古川太郎(著):《日中戰後關係史》,原書房,1981年。
    84.[日]内田健三(著):《現代日本の保守政治》,岩波新書,1993年。
    85.[日]殷允芃(编):《台湾の歷史:日台交涉の三百年》,藤原书店,1996年。
    86.#12
    87.#12
    88.[日]柯德三(著):《母国は日本、祖国は台湾—或る日本語族台湾人の告白》,桜の花出版,2005年。
    89.#12
    90.[日]中村胜范、杨合义、浅野和生(著):《日米同盟と台湾》,东京:早稻田出版,2003。
    91.#12 2005年。
    92.[日]中嵨岭雄(著):《21世纪ほ日本、台湾、韓國だ》,东京:第一企画出版,1986。
    93.[日]中西辉正:《日本如何应对中国》,[日]《呼声》月刊,2004年第4期。
    94.#12
    95.[荷]T·沃尔弗廉(著):《日本权利之谜》(上卷),日本版,早川书房,1994年。
    96.Akira Iriye,China and Japan in the Global Setti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4.
    97.Caroline Rose,Sino-Japanese relations:facing the past,looking to the future?(New York:RoutledgeCurzon,2005).
    98.Chalmers Johnson and E.B.Keebn,"The pentagon's Ossified Strategy",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1995.
    99.Christopher Layne,"Rethink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Hegemony of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World Policy Journal,summer 1998.
    100.Christopher R.Hill,"East Asia in Transit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Statement to the Asia and the Pacific Subcommittee of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Washington,DC,March 8,2006.
    101.Denny Roy,"Stirring Samurai,Disapproving Dragon:Japan's Growing Security Activity and Sino-Japan Relations," Asian Affalrs,Vol.31,No.2(Summer 2004).
    102.Jason Chen,Japan's Policies Towards Taiwan:Trends,Causes and Implications,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SJEAA),volume 6,number 1,winter 2006.
    103.Lowell Dittmer,"The Strategic Triangle:An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 World Politics,Vol.ⅩⅩⅩⅢ,No.4 July 1981.
    104.H.Tsai,Sojourners adjustment:the case of Foreigners in Japan.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Vol.26,1995,pp.523-36.
    105.Harrison M.Holland,"Japan Challenges American-Managing on Alliance in Crisis"(Boulder:Westview Press,1992)
    106.Lam Peng Er,Japanp's Relations with China:Facing a Rising Power,London:Routledge,2006)
    107.Marie Soderberg,Chinese 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Complementarity and Conflict(London:Routledge,2001).
    108.Motohide Hashimoto,Security in Asia:Roles and Tasks for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i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Studies,Policy Paper,1996.
    109.Peng-er Lain,"Japan-Taiwan Relations:Between Affinity and Reality," Asian Affairs,vol.30,no.4(Winter 2004)
    110.Robert A.Manning and James J.Przystup,"Asia's Transition Diplomacy:Hedging Against Future Shock",Survival,Vol.41 No.3,Autumn 2001.
    111.Robert O.Keohane & Joseph S.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2nd,Boston:LittleBrown,1989.
    112.R.F.Drifite,Japan's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 1989,London New York:Routlege Curzon,2003.
    113.Suisheng Zhao,Power Competition in East Asi,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7.
    114.Thomas J.Christensen,Theater Missile Defense and Taiwan's Security,Orbis, winter 2000,pp.79-90.
    115.George Bush,"Toward A New World Order",Before a joint Session Of the Congress,Current Policy,No.1298,Sep.11,1990.
    116.Wu,Yu-Shan.."From Romantic Triangle to Marriage? Washington -Beijing-Taipei Relations in Historical Comparison." Issues & Studies,Vol.41,No.l,2005.
    117.Wu,Yu-Shan."Domestic 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Triangular Interaction Among Washington,Beijing,and Taipei:The U.S.China Policy." Issues & Studies,Vol.42,No.1,2006.
    118.Wolf Mendel,"Japan's Asia Policy:Regional Security and Global Interests,"(London:.Routledge,1995).
    119.Y.H Chu & J.W.Lin,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20th-century Taiwan:State-building,regim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The China Quarterly,Vol.165,2001,pp.102-129.
    日本:《产经新闻》、《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简讯》、《东京新闻》、《每日新闻》、《琉球新报》、《共同通信》、《自由时报》、《科学时报》、《东洋经济周刊》、《呼声》月刊、《世界周报》、《东京新闻》、《外交论坛》、《台湾通信》周刊台湾地区:《中华时报》、《联合报》、《中央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时报》、《中央日报》、《中文导报》、《自由时报》、《工商时报》、《民众日报》、《自立晚报》、《申时晚报》、《联合晚报》、《经济日报》、《中央公论》、《中时晚报》
    中国大陆:《京华时报》、《参考消息》、《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国际先驱导报》、《世纪风采》、《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华夏时报》、《京华时报》、《新华月报》、《中国青年报》、《环球视野》、《国际金融报》、《瞭望》、《两岸关系》、《中国新闻周刊》
    其他:[美]《华盛顿邮报》、[美]《世界日报》、[美]《远东经济评论》、[美]《纽约时报》、(香港)《镜报》月刊、(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新加波)<海峡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络版、(新加波)《联合早报》、(澳门)《澳门时报》
    1、华夏网:www.huaxia.com.
    2、中日网:www.sjhistory.org.
    3、凤凰网:www.phoenixtv.com
    4、中国网:www.china.org.cn.
    5、人民网:www.people.com.cn.
    6、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www.ciis.org.cn.
    7、中国日报:www.chinadaily.com.
    8、中国报道周刊网:www.mlcool.com.
    9、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http://ijs.cass.cn/
    10、中国台湾网:www.chintaiwan.org.
    11、中华网:http://www.china.com/.
    12、南方网:www.southcn.com.
    13、战略与国际研究网:www.csis.org.
    14、中国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
    15、中国外交部网站:www.fmprc.gov.cn.
    16、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网:www.sionir.com.
    17、日本首相官邸网站:www.kantei.go.jp.
    18、日本政府外务省网站:www.mofa.go.jp.
    19、日本政府防卫省网站:www.jda.go.jp
    20、日本国会参议院网站:www.sanggiin.go.jp.
    21、日本国会众议院网站:www.shugiin.go.jp.
    22、日本青年社网站:www.seinensya.org.
    23、日本早稻田大学:www.waseda.ac.jp
    24、日本朝日新闻:http://www.asahi.com/
    25、日本产经新闻:http://www.sankei.co.jp/main.htm
    26、日本読壳新闻:http://www.yomiuri.co.jp/
    27、日本TVBS民调中心:http://www.tvbs.com.tw/news/poll_center/default.asp
    28、G-search日本全国报纸资料库:http://da.g-search.or.jp.
    29、日本驻华使馆网站:www.cn.emb-japan.go.jp.
    30、美国外交关系协会:www.cfr.org.
    31、美国白宫网站:www.whitehouse.gov.
    32、美国国务院信息局:www.usinfo.state.gov.
    33、美国尼克松研究中心:www.nixoncenter.org.
    34、台湾东森新闻网:www.ettoday.com.
    35、台湾中时电子报:http://:news.chinatimes.com/
    36、台湾联合新闻网:http://udn.com/NEWS/main.html.
    37、台湾自由电子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38、台北驻日经济文化代表处网站:www.roc-taiwan.or.jp.
    39、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www.japanresearch.org.tw/index.asp.
    40、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www.npf.org.tw.
    41、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网站:www.cepd.gov.tw.
    42、台湾“总统府”网站:www.preseden.gov.tw.
    43、台湾“外交部”网站:www.mofa.gov.tw.
    44、台日经济贸易发展基金会:www.twjp.gon.tw.
    45、台湾逢甲大学:http://www.fcu.edu.tw/
    46、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www.japanresearch.org.tw
    47、财团法人台湾智库:www.taiwanthinktank.org
    48、新加坡联合早报网:www.zaobao.com.
    49、莫斯科华人报:www.renmin-hot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