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现状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东北亚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这种良好的态势,笔者选择了以东北亚新地区主义为论文的主题。同时,还特别以中美关系在这种地区大环境中的状态以及区域化对现时政府决策的影响为例子充分论证文章的主题。
     新地区主义是一种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是相对于旧地区主义而存在的。东北亚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及安全彼此联系联系,它们共同影响着新地区主义成为一种呈开放性和综合性进程的实践。本文首先将通过介绍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困局以及分析当前形势下东北亚的安全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其次,通过对东北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现状和展望的阐述,分析东北亚经济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文章最后是进一步发展东亚新地区主义的思考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rise of Northeast Asia has attache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attention.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new regionalism in northeast Asia was chosen to be my theme. At the same time, I focus on Sino-US relations in this region and the effects of regionalization o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to demonstrate the theme fully.
     Relative to the old regionalism. The new regionalism is a kind of coping strategies of globalization.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ntact each other closely, and they affect the new regionalism become a open and comprehensive process of practice.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ilemma in northeast Asia coope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Secondly, through elaboration of pres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northeast Asia economic area an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ern Asia, I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sino-us relations, finally I put forward a feasible schem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egionalism in northeast Asia.
引文
1. 时永明:《奥巴马上台后东北亚的机遇与挑战》,《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2期,第20页。
    2. 见复旦大学2008届博士生周慧来论文:《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第19页
    3. 江瑞平:《拟建中的东亚共同体:经济基础与政治障碍》,载朱立群王帆主编: 《东亚地区合作与中美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4. 吴心伯:《美国与东亚一体化》,载《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5期,第9页
    5. 见复旦大学2008届博士生周慧来论文:《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第10页
    6. 陈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7. Louis Fawcettl "Regionalism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in Louis Fawcett and Andrew Harrell(eds.),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997, p.11; Joseph S. Nye (eds.), Int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Readings [M]. Boston:Little, Bronco.1968. 7.
    8. 出自2005年第9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关于卢光盛质疑“新地区主义”的文章。
    9. 娄伟:《东北亚新地区主义萌芽及其影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第15页。
    10.尹继武:《朝鲜与东北亚和平的未来》,《国际纵横》,2009.07上,第39页。
    11.周慧来: 《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第20页。
    12.刘永涛:《东北亚地区主义语境下的中美关系》,《国际纵横》,2008年第3期,第44页。
    13.李开盛:《东北亚安全机制建构过程中的美国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第7-12页。
    14.刘永涛:《东北亚地区主义语境下的中美关系》,《国际纵横》,2008年第3期,第45页。
    15.金强一: 《论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 《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6月第2期
    16.李华峰: 《东北亚:中国新世纪外交的首要区域》, 《延边大学学报》,2001年3月第1期,第19页。
    17.赵品宇: 《浅析冷战后美国东亚大国战略嬗变下的中日关系》,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7卷第4期,第32页。
    18.[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19. Joe S. Wit, "North Korea:The Leader of the Pack,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4, No.1, winter,2001, pp.77-92.
    20.时永明:《奥巴马上台后东北亚的机遇与挑战》,《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2期,总第108期,第20-21页。
    21. 《历次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和会议》,《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2日08:00。
    22.娄伟:《东北亚新地区主义萌芽及其影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25
    卷第3期,第16页。
    23. 《中日韩领导人峰会对加强今后合作达成八项共识》2007年11月20日,来源: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
    24.时永明:《奥巴马上台后东北亚的机遇与挑战》,《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2期,第21-22页。
    25.宫力: 《中美关系与东北亚安全》, 《新时代与世界》,2009年10月,第10页
    26.中国重视对美关系,希望与美国“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参阅“江泽民同克林顿会晤”,载《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5日;1997年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重申,在中美三个公报的基础上加强双边关系;双方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参阅“中美发表联合公报”,载《人民日报》1997年10月31日。
    27.谢益显主编: 《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594-600页。
    28.王毅: 《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 《外交评论》2005年第1期,第59页
    29.杨丹志: 《中韩关系需要继承与超越》, 《瞭望》2007年第15期,第52页。
    30.时永明,《奥巴马上台后东北亚的机遇与挑战》,《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2期,第47-48页。
    31.宫力: 《中美关系与东北亚安全》, 《新时代与世界》,2009年10月,第16-18页。
    32.韩志强:《东亚区域合作中的美国因素》,《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第36-39页。
    33.周涛:《“开放的地区主义”释义》,《国际商务研究》,1998年第5期,第31-34页:张海平:《论开放式地区主义》,《亚太经济》,1998年第5期,第1-5页。
    34.夏立平:《新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5年第6期,第23-24页。
    35.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第396页。
    36.唐家璇外长在第九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7月31日,http:/ /www.fmp 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t4548.htm.
    37.中国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参见:《非传统安全论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第47-48页。
    38.孙学峰、陈寒溪: 《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5期,第28-30页。
    39.李光勲:《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展望》,《北方经贸》,2009年第5期,第3-4页。
    40.时永明:《奥巴马上台后东北亚的机遇与挑战》,《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2期,第21-22页。
    41.戴桂林:《试以次区域合作理论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破题——以威海市为例》,《中国水运》,第6期,第87页
    42.孙曼丽: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刍议》, 《国际经济》,第261页。
    43.朴英爱、牟春野: 《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进程及其政策比较分析》, 《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4期
    44.戴桂林:《试以次区域合作理论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破题——以威海市为例》,《中国水运》,第6期,第88-89页
    45. Barack Obama:US-China Relations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 www.usccc.org.
    46.希拉里·克林顿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讲话,2009年1月13日。
    47.钱文荣: 《奥巴马政府的新亚洲战略》, 《亚非纵横》,第4-16页。
    48. 《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达成多项成果》,中国新闻网,2009年07月29日08:59。
    49. http://zhidao. baidu. com/question/16128404. html,转载自:东北亚博览会
    1、[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
    2、[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王帆:《美国的亚太联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4、[美]卡赞斯坦:《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2005年版
    5、[美]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9、[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10、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11、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12、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时事出版社 1999年版
    13、胡鞍钢、门洪华主编:《解读美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4、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5、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7、潘锐:《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18、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20、顾关福等:《战后国际关系》(1945-2003),时事出版社 2003年8月出版
    1、远东经济评论:http://www. feer.com
    2、国际先驱论坛报:http://www. iht. com/
    3、新闻周刊:http://www.newsweek.com
    1、新华网hppt://www.xinhuanet.com
    2、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3、搜狐http://www.sohu.com
    4、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5、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6、凤凰网:http://www.phoenixtv.com/
    1、环球时报
    2、参考消息
    3、联合早报
    4、中国青年报
    1、Edwarderesser, "The Emerging Asian Union China Trade Asian Investment, and the New Competitive Challenge" Policy Report,May,2004.Progressive Polity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2、Charles A. Kupchan, "After paxAmerican:Benignpower, Regional Integation, and the Source of a Stable Multi-Polarity" Internal Security,Vol,23, No.2(autumn,1998).
    3、JIMBo Ken, " Emerging East Asian Community? Political Process" The Japan US Asia Dialogue Conference Papers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ranomon Pastoral Tokyo,Japan.http://www.ceac.jp/e/pdf/060622.pdf,June 22,2006.
    4、RiehardL.Armitage&Joseph5.Nye, "The US-Japan Alliance:Getting Asia Right through 2020 "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070216_asia2020.pdf 5、G.John Ikenberry, After V ictory: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6、G John Ikenberry, After Victory: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7、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McGraw-Hill,1979 8、Joseph S. Nye, J 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 Y.:Basic Books, Inc.,1990; Joseph SINye, J r.,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9、Michael Mastanduno, "Incomplete hegemony:The United States and security order in Asia" InM.Alaga PPa(Eds.),Asian Security Order:Instrumental and Normative Feature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0、Joe S. Wit, "North Korea:The Leader of the Pack,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4, No.1, Winter,2001
    11、Andreas Hasen clever, Peter Mayer, VolkerRittberger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2Regime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
    12、Charles Kindlebergerl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xploitation,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125, 1981;Duncan Snidal The Limit s of Hegemonic Sta bility[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139,No14, Autumn 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