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在全球化、后现代主义和国际化等思潮日趋升温并深刻影响社会发展走向的背景下,外语教育俨然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软实力的隐形标尺。外语教育在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桥头堡之同时,也承载着促进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而且,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民族身份认同、协调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达成国际理解中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是一块转播知识、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净土,可是在当下的文化逻辑里面,教育逐步失去其固有的本质和理想。外语教育同样地“异化”其本来面目,正逐步陷入因追求教育工具价值所营造的功利主义泥坑中,其结果就是培养出一批善于考试、徒具文凭的“面具人”,外语教育失去自己的特性,成为知识的奴隶,从而丧失了人的尊严和自由。大学外语教育若要赢得尊严和体面,就必须真切地关注理论的建构和梳理,致力于外语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教学理论的建立,重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找出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不适和距离,关注实践领域出现的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规范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和举措。
     本文引言部分即导论主要论述和交代选题的缘由、价值和思路,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可能的创新等问题。本研究将以语言(外语)教育与教育哲学的内在关联为线索,从将传统的语言教育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语言的教育到强调语言教育的丰富内涵应包括对人自身的教育,成功的语言教育应该建立在成功的对人的教育基础之上,外语教育也因此得以具有在人文主义视域进行探究的可能和必要。
     第一章是整个研究论题的出发点和基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本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及界定,具体有语言、语言教育、外语教育、教育及教育哲学、人文主义及人文精神等方面;二是将论文整体立论的理论基础推出,即为何将语言教育的问题放置到教育哲学的视界中进行探讨,以及二者赖以贯通的共同理论支撑何在。具体介绍哲学上的本体论、目的论及认识论倾向及受各种哲学流派影响的语言哲学及语言学研究趋势;从而揭开对以“人的教育”为媒介而缔结起来的语言教育与教育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的探究序幕。
     第二章则分别从本体论、目的论和认识论的哲学高度考察当前教育哲学中有关人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实然所在。具体阐述外语教育的语言性和教育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外语教育的其它特性,比如说,人文性和社会性。为此系统、完整地追述外语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外语教育流派。
     第三章是本论述的重点章节。主要论述外语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从论述“人的形象”入手,抽丝剥茧地解析外语教育之于人的发展的关联,说明外语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不断充实和丰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从语言的获取是天性就具有的还是后天环境所致?是学得还是习得?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理念重要等命题出发,厘清困扰在外语教育过程中对于人的发展关系。以此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语言或外语是人的成功的外在和内在的标杆,这也是本文的亮点之一。
     第四章是从本体论、目的论和认识论的元哲学方法论层面检视语言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系列问题。通过对现存的外语教育的拷问和审视,厘清外语教育到底是知识教育还是能力教育之问题,分清外语教育与技术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同时,通过对外语学科理论和现实中出现的不和谐杂音或者说杂乱的局面的解剖,升华了人们对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第五章回应着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既然外语教育中出现诸多问题,何以得解?答案就是,在教育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导向下,构建一种合乎语言逻辑及教育本质的语言教育新理念和新途径。那就是,外语教育应当回归于人的教育,必须在外语教育实践中运用人文主义教育观丰富和指导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余论:在分析和探讨中国外语教育的种种实存的面貌和现象后,外语教育将走向何处?本文认为,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从教育学角度,从根本意义上讲,外语教育的未来“场域”必定走向多元。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post-modernity, leaning on the abundant opportunities of academic exchanges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cooper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asset for the society and resources in national soft powe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with the cutting edg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the nations, would make endeavors to optimize its positive influence in the export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and values to win the chance of making a voice in many domains in the world.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education consists in the collection, process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the pursuit of truth, the adherence to the justice and so on. However, the alien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crisi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ave presented their implications in the utilitarianism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in theory, result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slaves to knowledge" and "test machine", with a fatal flaw due to the lack of creativity and the lack of critical thinking. How to regain the educational dignity, how to rekindle the educators'confidence? The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is supposed to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ursue the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guiding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heory is the start point as well as the destin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research aims at the diversity, ambiguity, sophistication and the inappropriateness which are possible occurrence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introductory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expounds the reasons for the choice of the topic and the reasons for writing this dissertation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which are employed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dissertation will probe into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 educatio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 dissertation contemplates that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s more than the education on the language, but in essence the whole-person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efficient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needs to focus on the education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The first part lays the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t has enumerated the associated conceptions such as "language, language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humanism, humanistic spirits and so on". Then it concentrat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ose core theories and core conceptions. In this part, it has been revealed to us why the dissertation contends to take the academic challenge in the domai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t has also derived much inspiration from the reflection on the ontology, teleology and the epistemology in the related philosophical theories.
     Part two has investigated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It has displayed the language education under the scrutiny of academic magnifying glass. The author mak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systematic documen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the summary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chools in order that we might have a well-organized summary of th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education like humanistic spirits, social attributes, and instructive values and so on.
     Part three, the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has mainly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irstly, it opens the floor for discussion on the image of individuals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Then it comes to a forceful conclusion that education of language is in essence the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s self-growth in human subjectivity. It continues to put forward his viewpoints on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such as whether it is the acquired process or the innate talent for a person to gain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Which one is more important,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or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Whether the excellent mastery of a foreign language is an individual achievement over language icons or an inner victory against self?
     Part four further presents the reflection of the author on the significant issues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is part strives to examine the existing questions concerning whether it is the knowledge education or the competence educa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t also records the author's specul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in the language education practi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process. Based on20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e presents his interpretations on many of the interesting issues listed above.
     Part five serves as responses to the disputed issues raised in part four.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lusion that if w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we need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novel principles and doctrines guiding the language educational practices based on the humanistic spirits.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consists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whole-person. We lay great emphasis on the value of human beings and value of humanistic spirits.
     Conclusion:in this part, the author makes a blueprint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prospect with whole-person as the center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doctrines. After all, the education of language, in essence is the educ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educ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the education of a self.
引文
① [德]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84页。
    ②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39页。
    ③ [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299页。
    ④ [奥]维特根斯坦著,贺绍甲译,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2页。
    ① [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② [美]沃尔夫著,高一虹等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①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② [美]诺姆·乔姆斯基,语言与心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 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Pergamon,1981.
    ① [德]赫尔德著,姚小平译,论语言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② [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③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④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566页。
    ⑤ [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页。
    ⑥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①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 Moskowitz, G. 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M]. 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8.
    ③ Stevick, E. W.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① 刘铁芳,语言与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① 王坤庆,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② 赵同森,人文主义教育的变迁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期。
    ③ 严璇璇,浅谈人文主义教育观与功利主义教育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④ 朱新涛,以人为本、涵育人性—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回顾与评价,现代教育论丛,1999年,第5期。
    ⑤ 谷声然,人文精神的内涵探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⑥ 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① 解丽霞,中西人文精神的源起、演变与融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② 赵国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江苏高教,2001年,第1期。
    ③ 马志芳,论人文教育的三种内涵及其现实危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期。
    ④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
    ⑤ 周星,国外现代语言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5期。
    ⑥ 王喆,人文主义教育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⑦ 李丽娟,浅议人文主义与英语教育,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⑧ 范琳,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① Michael L. Peters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Issues and Options [M], InterVarsity Press,1986, p 17-18.
    ① 周济,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和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自《中国网》,网址: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6-12-06
    ① “惯习”或“习性”由habitus一词译出。可以说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最具原创性的概念之一, 在李猛等译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中,译为“惯习”,而在蒋梓骅译的《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中,译为“习性”。
    ②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版,第80页。
    ① 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页。
    ② 潘文国,语言的定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97-106页。
    ① [美]韦伯斯特编,韦氏字典,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② [英]马塞斯,简明牛津语言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③ [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版,第37-157页。
    ④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9页。
    ⑤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页。
    ① [德]伽达默尔著,涂纪亮译,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语言哲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3页。
    ②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商务印书馆1962版,第145页,第791页。
    ③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④ 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l,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⑤ 高名凯,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① [德]赫尔德著,姚小平译,论语言的起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3期,第53页。
    ② 高名凯,语言论[M].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14页。
    ③ 高名凯,语言论[M].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1页。
    ④ 王宏民,对语言起源的探索[J],洛阳大学学报,1998年3月,第60-61页。
    ⑤ 引自黄长,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C]国外文化人类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74-182页。
    ① 周统权,语言的生物机制,中国外语,2010年第2期,第93-97页。
    ② 田铭,未来的综合—达尔文以来的进化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页。
    ③ 钱冠连,语言全息论[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页。
    ④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⑤ [美]埃克尔斯·约翰·卡鲁,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7页。
    ⑥ [德]赫尔德著,姚小平译,论语言的起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3期,第53页。
    ⑦ 周统权,语言的生物机制,中国外语,2010年第2期,第93-97页。
    ① [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② Saussure,F.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London:Peter Owen Ltd,1959(1916);74
    ① 周焱宇,语言与文化之我见[J],岭南文史,2009年第2期。
    ②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③ 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冬之卷,第133页。
    ① 储荷婷,张茵,图书馆信息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 [美]罗曼·雅可布森,普通语言学论集[M],日本东京:みすず书房1993年版,第234页。
    ③ 维纳著作选[C],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8页。
    ④ [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8页。
    ① [英]罗宾斯,上海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译,语言学简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① Spolsky, B.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Oxford:Elsevier.1999. P1
    ② 石中英,“教育”概念演化的跨文化分析,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第19页。
    ①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25页。
    ② 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③ [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页。
    ④ 蒋径三,文化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7页。
    ⑤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111页。
    ⑥ 曾先锋,什么是教育——试析教育本质,文教资料,2007年4月号上旬刊,第149页。
    ⑦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⑧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9页。
    ⑨ 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①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④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0页。
    ⑤ 福柯,词与物[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1年版,第506页。
    ① 史艳英,论外语在高等教育中的隐性功能,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1期。
    ② 转引自俞宣孟,柏拉图,.斐多篇,本体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l,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6页。
    ② 谢登斌,语言学取向的教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③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9-170页。
    ①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41页。
    ② 王坤庆,21世纪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前瞻[J],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9-20页。
    ③ 陈剑华,全国教育哲学第九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9年第四期,第19-24页。
    ①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M],1980年版,第126页。
    ② 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M],1992年版,第167页。
    ① Studer Rudi,Richard Benjamins and Dieter Fensel. Knowli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Vol.25,1998 (1-2):161-197.
    ①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② 黄凯锋,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① 夏甄陶,人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页。
    ① 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9-74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1页。
    ①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 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8页。
    ② 钱冠连,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二期,第2页。
    ① [苏]阿莫纳什维著,朱佩荣译,孩子们,你们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页。
    ①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②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l,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105页。
    ③ 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① 叶澜,时代精神与教育理想的构建[J],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第1页。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页。
    ② 史艳英,论外语在高等教育中的隐性功能[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③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页。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4页。
    ②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年第1期。
    ③ 杨叔子,.永必重求真,今应更务善[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C],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15页。
    ① Ernest L. Boyer. College: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in America [M]. New York:Harper& Row Publishers,1987: 219
    ②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2年版。
    ① 徐超富,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一期,第20-27页。
    ② 伍香平,教育异化问题探析[J],教育改革期刊,2002年,第7期。
    ③ [美]茱莉·罗宾著,尚九玉译,现代大学的形成[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④ 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⑤ 陈根法,德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⑥ 刘铁芳,回到教育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①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时事资料手册,2002年第6期。
    ②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161页。
    ① Saussure, F.1916.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 Paris:Charles Bally& Albert Sechehaye (ed.).P1.
    ② 任绍曾,叶斯柏森语言观研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第264页。
    ① 李超杰,理解生命[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②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① [法]海然热着、张祖建译,语言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10页。
    ① 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②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 Cultures Working Group. Asian Languages and Australia's Economic Future [R].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1994.106.
    ② 钱敏汝,经济交际学纵横观[J],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
    ① Rosaleen Smyth. Managing Australia's Image in Asia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5,49 (2): 223-232.
    ② 西塞罗,遗忘历史,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北京日报,2008,7,28。
    ③ 高常营、金延,工具还是存在—伽达默尔语言观探析,唐都学刊,2003年第四期,第30页。
    ④ 托克维尔,遗忘历史,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北京日报,2008,7,28。
    ①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第49-50页。
    ② R·H·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65页。
    ① 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Alister E. Mcgrath:Reformation thought:an introduction,3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1999. p 41.
    ② 张正东,外语教育学31节[M],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① 孔丽霞,我国早期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
    ① 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①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页。
    ①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Longman:Longman, Inc,2000:p23-83.
    ①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① 范烨主编,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① Carl Rogers,引自D. Scultz, Theories of Personality[M].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89.349.
    ② Carl Rogers,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M]. Columbus, OH: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83. p1.
    ① 秦秀白 刘洊波主编,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 [德]舍勒著,陈泽环等译,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② [德]米切尔·兰德曼著,阎嘉译,哲学人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118页。
    ②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 [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5页。
    ②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1页。
    ③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4页。
    ①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①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年版。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③ [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位置[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3页。
    ④ [德]赫舍尔,人是谁[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7页。
    ⑤ 袁贵仁,人的哲学[M],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①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519-520页,第489-46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②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C],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1页。
    ①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8页。
    ② [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③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页。
    ① [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德]特利希·本纳著,彭正梅,徐小青,张可创译,普通教育学—教育思想和行动基本结构的系统的和问题史的引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98页。
    ① [英]罗宾斯著,上海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译,语言学简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② [英]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84页。
    ③ [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1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页。
    ①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② 陈琳,人的全面发展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① [德]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②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① 粱实秋,远东英汉大辞典[M ],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77年版。
    ②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 高觉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① 沈文钦,纽曼博雅教育学说的历史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第32-37页。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③ [英]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④ [德]费希特著,梁志学,沈真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页。
    ①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② 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页。
    ① 康熙字典[Zl,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2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2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页。
    ④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①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502页。
    ② 引自王承绪,赵祥霖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 [美]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②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27页。
    ① Cook, V. The goal of ELF:Reproducing native 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 [A]. Cummins, J. & C. Daviso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C]. New York: Springer,237-248,2007.
    ② 董亚芬,大学英语(文理科本科用)试用教材的编写原则与指导思想[J],外语界,1986年,第2期,第2-7页。
    ①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七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② [希腊]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134页。
    ③ [德]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25页。
    ④ [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等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⑤ [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等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② 王东,我国教育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3期。
    ① Hargreaves, The Emot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a, p1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 [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②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③ [美]克里夫·贝克著,戚万学等译,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0页。
    ① [法]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② 魏可纯,让课堂奏响和谐的乐章,金平教育信息网2008,10,29。
    ③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
    ① W.Carr. For Education:Towards critical education inquiry. Buckingham, 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 p9.
    ① 唐莹,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99页。
    ① [英]H·H·斯托恩,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 张先鉴,建立外语教学的中国学派[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第8页。
    ① 陈桂生,世界教育展望[M](第2集),第157-158页。
    ① 李秉德,李定,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 [美]威廉·弗莱明,艺术与观念—西方文化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7页。
    ③ Jack C.Richards & Theodore S.Rogers,语言教学的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④ keith Johnson,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① Keith Johnson,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①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① Frans Wilhelm,1997."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 1800-1970:A Historical Outline", In Theo Bongaerts Kees DeBot (eds.) Perspectives on Foreign Language Policy,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① Lambert, R.D. Problems and Processes in U.S.Foreign Language Planning[J]. The Annals of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Science,1994,(532):47.
    ① [巴西]保罗·弗莱雷,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② [日]池田大作、钱德拉著:《畅谈世界哲学》,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59页。
    ① [法]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 张宝石,论普世理论视阀下国际理解教育的建构,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 张汉林,世界意识教育刍议,中学历史教育参考,2003年第6期。
    ① [美]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8页。
    ① 任来东,从负责任的公民到负责任的全球公民,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王坤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① 王长乐,关于在教育思想中融入普世价值观的思考,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2期,第16页。
    ① [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教育勇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①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22页。
    ① 郭文安、王道俊教授,试论有关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② 杜喜荣,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006-6-13。
    ③ 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1,02。
    ④ 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1-101页。
    ① MacIntye, A.1984. After Virtue, Notre Dame.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① My pedagogic creed. In J.A. Boydston(ed.), John Dewey:the early works,1882-1898 (Vol.5, pp.84-95) Carbondale,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② My pedagogic creed. In J.A. Boydston(ed.), John Dewey:the early works,1882-1898 (Vol.5, pp.84-95) Carbondale,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86-89.
    ① 阿·辛科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①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① [美]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评和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② [美]杜威著,傅统先译,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③ Max Van Manen:The Tone of Teaching:The Language of Pedagogy, The Althouse Press; 2nd edition,2003 p31.
    ④ Hargreaves, The Emot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8a (14) 850.
    ① [美]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① [美]格朗兰德著,郑军译,教学测量与评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 辛涛、李雪燕,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第38-43页。
    ① 于冰,教学评价体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9期,第25页。
    ① [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 于伟,论实用理性教育观的合理性—从为生存而教育谈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6年第1期,第144-152页。
    ② 赵瑞情,略论多元化素质教育评价模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第105-107页。
    ③ 阎光才,教育评价的正当性与批判性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124-131页。
    ①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
    ② 赖金良,人道价值的概念及其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40-44页。
    ③ 韩东屏,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J],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第29-32页。
    ④ 王玉棵,价值与发展[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 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⑥ 张华夏,广义价值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47-51页。
    ① 黄书光,试论王国维的教育哲学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3页。
    ②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期,第129页。
    ③ [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页。
    ④ 王坤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1页。
    ① [英]伯特兰·罗素著,西方的智慧(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1.[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奥]维特根斯坦著,贺绍甲译:《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法]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4.[德]赫尔德著,姚小平译:《论语言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5.[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7.[德]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8.[俄]斯大林著,中央编译局译:《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9.[英]约翰·塞尔,王巍译:《心灵的再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澳]埃克尔斯·约翰·卡鲁著,潘泓译:《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1.[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2.[法]约瑟夫·房德里耶斯,岑麒祥,叶蜚声译:《语言》,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3.[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4.[美]罗曼·雅可布森著,《普通语言学论集》,日本东京:みすず书房1993年版。
    15.[英]R·H·罗宾斯著,上海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译:《语言学简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6.[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美]Linda Torp,Sara Sage著,刘孝群、李小平译:《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8.[法]米·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1年版。
    19.[希腊]柏拉图著,俞宣孟编译:《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
    20.[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0版。
    22.[希]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孩子们,你们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德]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德]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7.[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8.[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2版。
    29.[美]茱莉·罗宾著,尚九玉译:《现代大学的形成》,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0.[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2.[法]海然热着著,张祖建译:《语言人—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33.[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5.[德]马克斯·舍勒著,陈泽环等译:《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
    36.米切尔·兰德曼著,阎嘉译:《哲学人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8.[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40.[德]马克斯·舍勒著,《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41.[德]赫舍尔著,《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2.[德]伽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43.[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英]约翰·洛克著,《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5.[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7.[德]特利希·本纳著,彭正梅,徐小青,张可创等译:《普通教育学—教育思想和行动基本结构的系统的和问题史的引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美]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9.[德]莱布尼茨著,《人类理智新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0.[德]马克斯·韦伯著,《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
    51.[德]黑格尔著,《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2.[德]康德著,《实用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3.[英]赫胥黎著,《科学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4.[德]费希特著,梁志学,沈真等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5.[英]纽曼著,王承绪,赵祥霖等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56.[美]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希腊]亚里斯多德著,《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9.[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60.[德]卡尔·米切姆:殷登祥等译:《技术哲学概论》,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6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6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63.[加]克里夫·贝克著,戚万学等译:《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4.[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
    66.[英]H·H-斯托恩著,《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7.威廉·弗莱明著,《艺术与观念—西方文化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8.[英]凯斯·约翰生著, 《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69.[日]池田大作、钱德拉著:《畅谈世界哲学》,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
    70.[法]雅克·德洛尔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1.[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2.[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3.[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教育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评和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译:《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6.[英]伯特兰·罗素著, 《西方的智慧》,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77. Michael L. Peters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Issues and Options [M], Inter Varsity Press, 1986.
    78. Gibson,Rex.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86.
    79. 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London:Peter Owen Ltd,1959.
    80. Spolsky, B.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Oxford:Elsevier.1999.
    81. Studer Rudi,Richard Benjamins and Dieter Fensel.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 [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Vol.25,1998.
    82. Ernest L. Boyer. College: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in America [M].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1987.
    83.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 Cultures Working Group. Asian Languages and Australia's Economic Future [R].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1994.
    84. Rosaleen Smyth. Managing Australia's Image in Asia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5,49(2).
    85. Alister E. Mcgrath,:Reformation thought:an introduction,3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9.
    86. Frans Wilhelm,1997."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 1800-1970:A Historical Outline", In The Bongaerts Kees DeBot (eds.) Perspectives on Foreign Language Policy,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87. Lambert, R.D. Problems and Processes in U.S.Foreign Language Planning [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94.
    88.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Longman:Longman, Inc, 2000.
    89. Carl Rogers, D. Scultz,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M].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89.
    90. Carl Rogers, Freedom to Learn f or the 80's [M]. Columbus, OH: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83.
    91 Cook, V. The goal of ELF:Reproducing native 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 [A]. Cummins, J. & C. Daviso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Springer,237-248,2007.
    92. Hargreaves, The Emot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
    93. My pedagogic creed. In J.A. Boydston(ed.),John Dewey:the early works,1882-1898 (Vol.5, pp.84-95) Carbondale, 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94. W.Carr (1995).For Education:Towards critical education inquiry. Buckingham,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95. Spolsky.-B,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Oxford:Elsevier.1999
    96. Max Van Manen:The Tone of Teaching:The Language of Pedagogy, The Alt house Press; 2nd edition,2003.
    1.陈嘉映著:《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版。
    4.涂纪亮:《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语言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版。
    5.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高名凯:《语言论》,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7.黄长:《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国外文化人类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8.田铭:《未来的综合—达尔文以来的进化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钱冠连:《语言全息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0.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储荷婷,张茵:《图书馆信息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5.《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16.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德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
    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0.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叶澜:《教育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2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5.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M]1980年版。
    27.《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M]1992年版。
    28.黄凯锋:《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29.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0.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2.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5.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7.杨叔子:《永必重求真,今应更务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陈根法:《德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刘铁芳:《回到教育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41.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时事资料手册2002年版。
    42.李超杰:《理解生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43.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4.张正东:《外语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4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6.范烨主编:《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7.秦秀白、刘洊波主编:《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8.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51.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53.粱实秋:《远东英汉大辞典》,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77年版。
    54.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5.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7.顾明远著:《教育大辞典(第七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9.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0.唐莹:《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1.李秉德、李定:《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2.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63.王坤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4.王本陆:《教育崇善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6.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7.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郭元祥:《教育逻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9.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0.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1.周浩波:《教育哲学》,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6.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郭文安:《论教育的主体思想及教育的规律性》,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9.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0.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1.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黄国文,语言的定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姚小平,赫尔德的名著《论语言的起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3期。
    3.王宏民,对语言起源的探索[J],洛阳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4.周统权,语言的生物机制,中国外语,2010年第2期。
    5.余澄清,重提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上)[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周焱宇,语言与文化之我见[J],岭南文史,2009年第2期。
    7.石中英, “教育”概念演化的跨文化分析,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8.曾先锋,什么是教育—试析教育本质,文教资料,2007年4月号上旬刊。
    9.史艳英,论外语在高等教育中的隐性功能,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8卷第1期。
    10.梁冲珍,教育哲学的回顾和展望,哲学动态,1997年第1期。
    11.王坤庆,21世纪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前瞻[J],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12.陈剑华,全国教育哲学第九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13.钱冠连,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
    14.叶澜,时代精神与教育理想的构建[J],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
    15.冯建军,关于教育价值概念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学,1998年第4期。
    16.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年第1期。
    17.徐超富,大学科学研究的教育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8.伍香平,教育异化问题探析[J],教育改革期刊,2002年第7期。
    19.钱敏汝,经济交际学纵横观[J],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
    20.孔丽霞,我国早期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
    21.陈琳,人的全面发展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2.沈文钦,纽曼博雅教育学说的历史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23.王东,我国教育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3期。
    24.张先鉴,建立外语教学的中国学派[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
    25.张宝石,论普世理论视阀下国际理解教育的建构,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6.张汉林,世界意识教育刍议,,中学历史教育参考,2003年第6期。
    27.任来东,从负责任的公民到负责任的全球公民,美国研究,2003第3期。
    28.王长乐,关于在教育思想中融入普世价值观的思考,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2期。
    29.赵瑞情,略论多元化素质教育评价模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30.赖金良,人道价值的概念及其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31.韩东屏,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J],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
    32.黄书光,试论王国维的教育哲学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3.高清海,论人的本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34.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5.李守福,从教育现代化和文化传统关系的视角反思我国教育发展的进程,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36.哈布尔,从文化层面关注教育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3月第23卷第2期。
    37.雷鸣强,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教育科学,1998年第4期。
    38.肖川,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9期。
    39.刘献君,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40.韦庆华,论学校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扬州大学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年3月第5卷第1期。
    41.徐波,试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上海高教研究,1994年第1期。
    42.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43.周燕,曹荣平,王文峰,在教学和互动中成长:外语教师发展条件与过程研究[J],外语研究,2008年第3期。
    44.刘育东、周迎,全球化下我国大学英语多元文化教学新思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5.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
    46.赵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田,教育探索,2006年第2期。
    47.王守仁,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8.刘培军,论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构建[J],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49.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1期。
    50.邓星辉,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与外语教学[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