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墓葬美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五代的政治分裂使得墓葬的地域差异更为明显,此时的墓葬美术呈现出与唐代迥异的发展面貌。在五代墓葬系统的创建过程中,墓葬美术、地上绘画、佛教美术、建筑等不同系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变得异常频繁。本文将以五代墓葬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与其他图像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五代墓葬的类型学分析意在勾勒其整体的发展面貌,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三个典型案例,即王处直墓、王建墓和仿木建筑,三者分别指向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对王处直墓的分析主要关涉画工是如何用壁画表达某一特定观念的。其中包括画工对各种绘画题材、风格样式的选择、对诸多壁画的组织、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等等,从中可看到画工对不同系统绘画的借鉴与再创造。
     对王建墓的探讨则试图勾画一座帝王陵墓的形成轨迹。文中首先讨论了该墓形制、布局及棺椁样式与以法门寺为代表之佛舍利瘞埋制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棺床雕刻、十二半身像与佛教净士思想的关系、王建像与皇权的表达,兼及诸多图像所共同组成的意义体系。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佛教图像在墓葬中的转换与重组。
     对仿木建筑的分析将有助于揭示墓葬与地上建筑之间的特殊关系。其中涉及三方面的子问题;其一,从模仿的动机、形式、技术三个方面来分析仿木样式的来源;其二,工匠为了实现对地上木建筑的真实模仿而遵循的比例法则、观看法则以及处理不同建筑空间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等;其二,解读该形式所蕴含的思想观念。
The split of the Five Dynasties mad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tombs even more obvious,therefore the tomb art were distinct from that of the Tang Dynasty.The establishing process of thetomb systems in the Five Dynasties witnessed the frequ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shocksbetween the tomb art,the paintings on the ground,and Buddhist art and architectures.This thesis seeks to explore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ombs of Five Dynastiesand other image systems.Based on the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ombs of the Five Dynastieswhich intends to outline their general development,we select three typical cases,namely,tomb ofWang Chuzhi,tomb of Wang Jian and the pseudo-wood architecture,each representing thedifferent aspects of my topic.
     The analysis of the tomb of Wang Chuzhi is concerning how the painters convey one particularconception through mural paintings.The exploration of their choices of varied painting motivesand styles,the compositions and illustrations of the spaces indicates that they learnt and developedthe existing traditions from diversified paintings.
     The discussion on the tomb of Wang Jian displays the shaping history of an imperial mausoleum.We firstly expound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of the tomb,including tomb structure,the layout in the tomb and the pattern of the inner and outer coffins,and the bury system ofBuddhist relics with the Temple of Dharma Gate as a typical example.We then explor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vings on the coffin platform,busts of the twelve mansions and thepure-land concept of Buddhist,statue of Wang Jian and the symbolic system of imperial powerconsisting of a number of figures and the compound conception.These elaborations unveil thetransfer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uddhist art in the tombs.
     The study of the pseudo-wood architecture helps to expo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mbs andarchitectures on the ground.First,we trace the source of the pseudo-wood architecture from theimitation motivation,the forms and the technologies.Second,we analyze the varied skills adaptedby the constructors,such as conceptions of scale,rules of observ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differentarchitecture spaces,which aim to imitate the wood-framed constructions on the ground.Third,weinterpret the concepts and ideas embodied by the pseudo-wood architecture.
引文
2 张肖马:《前后蜀墓葬制度浅淡》,《成都文物》1990年第2期,页36~44;丁晓雷:《五代时期的杨吴、南唐和吴越墓葬》,《青年考古学家》总第11期,页47~57;李蜀蕾:《十国墓葬初步研究》,古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张玉兰:《晚唐五代钱氏家族墓葬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5年第5期,总187期,页41~47。
    3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内石刻伎乐考》,《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4(日)岸边成雄,樊一译:《王建墓棺床石刻二十四乐妓》,《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页76~80。
    5 秦方瑜:《王建墓石刻伎乐与霓裳羽衣舞》,《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页15~20。
    6 迟乃鹏:《王建墓棺床石刻乐伎弄佛曲说探证》,《四川文物》1997年第3期,页18~22。
    7 张勋燎、白彬:《前蜀王建永陵发掘材料中的道教遗迹》,《中国道教考古》(九),线装书局,2005年。
    8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页36~42。
    9 张勋燎:《试说前蜀王建永陵发掘材料中的道教遗迹》,《四川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页213~223。
    10 杨泓:《河北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女乐图》,《收藏家》1998年第1期,页4。
    11 罗丰:《五代后周冯晖墓出土彩绘砖雕题材试析》,《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6期,页66~81;罗丰:《后周冯晖墓彩绘乐舞砖雕》,《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文物出版社,2005年,页299~325。
    12 曹发展:《陕西彬县五代冯晖墓出土彩绘砖雕“拍板”图考》,《中国文物报》1996年7月7日3版。
    13 刘雨茂、刘平:《孙汉韶墓出土陶房考识》,《四川文物》2000年第3期,页64~67。
    14 罗世平:《略论曲阳五代墓山水壁画的美术史价值》,《文物》1996年第9期,页74~75。此外还有,黄景略:《中国古代墓葬壁画的缩影》,《文物》1996年第9期,页63~64;徐苹芳:《看〈河北古代墓葬壁画精粹展〉札记》,《文物》1996年第9期,页65~66:郝建文:《浅淡曲阳五代墓壁画》,《文物》1996年第9期,页78~79。
    15 黄剑波、朱亮亮:《论五代十国墓室壁画的艺术特征》,《中国美术研究》2009年第1期,页31~46。
    16 张勋燎:《试说前蜀王建永陵发掘材料中的道教遗迹》,《四川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页213~223。
    17 沈仲常:《王建、孟知祥墓的棺床石刻内容初探》,《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页107~111。
    18 王玉冬:《半身像与社会变迁》,《艺术史研究》第六辑,2002年,页5~70。
    19 马文彬:《王建墓保坎的修复工程》,《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页49~50;成都市王建墓博物馆:《王建墓维修工程综述》,《成都文物》1990年第4期,页3~5;张美华:《王建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介绍》,《成都文物》1990年第4期,页9~12;曾中懋:《王建墓棺床石雕风化原因的研究》,《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页24~27;严家栩:《浅谈王建墓室内支撑及石拱观测》,《成都文物》1990年第4期,页28~31;沈宝玉:《王建墓维修工程三合土防漏层技术总结》,《成都文物》1991年第4期,页1 8~20;刘蓉英:《王建墓维修工程中的墓内保护措施》,《成都文物》1991年第4期,页26~27;严家栩:《浅谈王建墓室内支撑与石拱观测》,《成都文物》1991年第4期,页28~31:曾中懋:《王建墓防渗、排水和通风工程及其稳定性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8卷2,页8~17;刘雨茂:《王建墓维修保护工程中的考古新发现》,《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页129~133。
    20 樊一:《前蜀永陵杂考》,《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页35~43。
    21 巫鸿:《国外百年汉画像研究之回顾》,《中原文物》1994年第1期,页45~50;杨爱国:《五十年来的汉画像石研究》,《东南文化》2005年第4期,页31~37。
    22 郭沫若:《洛阳汉墓壁画试探》,《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页1~7;(美)Chaves,“Jonathan,A Han Painted Tomb at Loyang”,Artibus Asiae Vol.XXX,1968;孙作云:《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傩仪图——打鬼信仰、打鬼图的阶级分析》,《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77年第4期;孙作云:《洛阳西汉壁画墓考释》,《洛阳古墓博物馆》创刊号(《中原文物》1987年特刊)。
    23 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考释》,《文物》1977年第6期,页17~22;陈昌远:《关于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的几个问题》,《洛阳古墓博物馆》创刊号;(日)曾布川宽:《昆仑山と升仙图》,《东方学报》京都版51,1979年;王元化:《卜千秋墓壁画试探》,《文学沉思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日)林巳奈夫,蔡凤书译:《对洛阳卜千秋墓的注释》,《华夏考古》1999年第4期,页90~106 。
    24 商志(香覃)《马王堆一号汉墓“非衣”试释》,《文物》1972年第9期,页43~47;安志敏:《长沙新发现的西汉帛画试探》,《考古》1973年第1期,页43~53;孙作云:《长沙马王堆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页54~61;马雍:《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考古》1973年第2期,页118~125;郭学仁:《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内容新探》,《美术研究》1993年第2期,页63~67。
    25 巫鸿著,郑岩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汉代艺术中的车马图像》,《中国书画》2004年第4期,页50~53。
    26 邢义田:《汉代壁画的发展和壁画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7),1986年,页139~170。
    27 #12
    28 郑岩:《墓葬壁画画给谁看》,《文物天地》2002年第9期,页46~49;郑岩:《一千八百年前的画展——陕西旬邑县百子村东汉墓细读》,《中国书画》2004年第4期,页54~59。
    29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30 Bulling,Annaliese G,“The Eastern Han Tomb at Ho~lin~ko~erh”,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Archives of Asian Art)31,1977~78,pp.79~103;James,Jean M.,“A Provisional Iconology of Western Han Funerary Art”,Oriental Art 25,1979,no.3,pp.347~357;Loewe,Michael,Chinese Ideas of Life and Death:Faith,Myth and Reason in the Han Period(202 B.C.~A.D.220),rpt.,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First ed.pub.by George Allen & Unwin,London,1982);James,Jean M.,An Iconographic Study of Two Late Han Funerary Mounments: the Offering Shrines of the Wu Family and the Multichamber Tomb at Holingor,PhD diss.,University of Iowa,Ann Arbor,MI.: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3;James,Jean M.,“Interpreting Han Funerary Art: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OrientalArt 31,1985,no.3,pp.283~92;Soper,Alexander C.著、夏雨译 : 《汉代画像艺术的化性》,《艺术家》 1987年第6期;Loewe,Michael.,Ways to paradise: The Chinese Quest for Immortality,rpt.,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1994。
    31 Chaves,Jonathan.,“A Han Painted Tomb at Loyang”,Artibus Asiae 30,1968,pp.5~27;张明川: 《河西出土 的汉晋绘画简述》,《文物》1978年第6期,页59~71:杨泓:《汉代的墓室壁画》,《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俞伟超、信立祥:《汉墓壁画》,《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肖路:《埋在地下的宇宙——汉画像石墓和壁画墓的布局》,《文物天地》1991年第1期:张合荣:《汉墓壁画的布局、内容和风格》,《华夏考古》1995年第2期,页85~91:黄明兰、郭引强:《洛阳汉画像砖》,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谭青枝:《洛阳地区两汉壁画内容布局的演变及影响》,《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汉唐考古,页206~208;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程林泉、张翔宇:《关中地区汉代壁画墓浅析》,《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3期,页47~53;黄佩贤:《汉代墓室壁画研究》,文物出版社,2008年。
    32 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考古》1965年第2期,页80~90;李发林:《洛阳西汉壁画墓星象图新探》,《洛阳古墓博物馆》创刊号(《中原文物》1987年特刊)。
    33 黄盛璋:《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与历史地理问题》,《文物》1974年第1期,页38~46。
    34 罗哲文:《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所见的一些古建筑》,《文物》1974年第1期,页31~37。
    35 吴荣曾:《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所反映的东汉社会生活》,《文物》1974年第1期,页24~30;夏超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和属吏图探讨》,《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2期;孙机:《汉代物质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
    36 滨田耕作:《汉代绘画に就いて》,内藤宽、森修:《营城子——前牧城驿附近の汉代壁画砖墓》,刀江书社,1934年,页39~44;水野清一:《营城子古坟の壁画に就いて》,内藤宽、森修:《营城子——前牧城驿附近の汉代壁画砖墓》,刀江书社,1934年版,页45~47;夏超雄:《汉墓壁画、画像石题材内容试探》,《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页63~76;汤池:《汉魏南北朝的墓室壁画》,《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2·墓室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蔡全法:《洛阳西汉壁画艺术源流与美学风格》,《洛阳古墓博物馆》创刊号;金维诺:《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美术研究》1997年第2期,页38~42。
    37 郑岩:《关于墓葬壁画起源问题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园汉墓为中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页56~74。
    38 史树青:《从娄叡墓壁画看北齐画家手笔》,《文物》1983年第10期,页29~30;王去非:《从娄叡墓淡娄氏家族及北齐绘画》,《文物》1983年第10期,页35~36;金维诺:《曹家样与杨子华风格》,《美术研究》1984年第1期,页37~53;罗世平:《北齐新画风:参观太原徐显秀墓壁画随感》,《文物》2003年第10期,页63~65;罗世平:《埋藏的绘画史——中国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美术研究》2004年第4期,页68~72;文丹:《徐显秀墓壁画图像和风格的初步研究——兼论北齐新画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老戥:《关于北齐徐显秀墓和娄叡墓壁画画法、作者的商榷》,《美术观察》2006年第7期,页104~106。
    39 陈直:《对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竹林七贤图的管见》,《文物》1961年第10期,页47~48;南京博物院:《试淡“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问题》,《文物》1980年第2期,页18~22、36;宋伯胤:《竹林七贤砖画散考》,《新亚学术集刊》第4期,1983年,页215~227;林圣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研究》,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王志高:《简议西善桥“竹林七贤”砖印壁画墓时代及墓主身份》,《中国文物报》1998年12月30日3版;林树中:《再淡南朝墓〈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页11~23。
    79 郑岩:《考古学提供的仅仅是材料吗?》,《美术研究》2007年第4期,页71~76。
    83 邢义田:《汉代画像中的“射爵射侯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71:1,2000年,页1~66。
    84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文物出版社,页8~14。
    85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页202~203。
    86 巫鸿:《墓葬:可能的美术史亚学科》,《读书》2007年第1期,页59~67。
    87 此处的绘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还包括一些彩绘浮雕,该形式虽属雕刻,但彩绘的形式又使其具有了绘画的特点。
    95 《旧五代史·唐书三十·列传第六》卷五十四,页731~733。
    96 《资治通鉴·后唐纪二·庄宗光圣神闽孝皇帝中》卷二百七十三,页8930。
    97 《资治通鉴·后梁纪六·均王下》卷二百七十一,页8871。
    98 《五代王处直墓》,页65。
    108 《玄怪录·张老》卷一,页348。
    109 《续玄怪录·麒麟客》卷一,页431~432。
    110 《玄怪录·张左》卷三,页384。
    111 《太平广记·古元之》卷三百八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348),页100。
    126 《朝野佥载》卷三,页41。
    127 《剧谈录·李相国宅》卷下,页1481。
    128 《杜阳杂编》卷上,页1375。
    129 《旧五代史·唐书三十·列传第六·王镕》卷五十四,页729。
    130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五代后蜀孙汉韶墓》,《文物》1991年第5期,页11~26。
    132 画史记载唐、五代的山水画家大约33位,其中处士、隐士僧人约为12人,官员或名流约11人,画家约10人。大多为非职业画家。(见附录二)
    133 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全唐诗》卷二百一九,页2305。
    134 《文苑英华·刘商郎中集序》卷七百十三,中华书局,1982年,页3682。
    135 《宣和画谱·山水一·杜楷》卷十,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页179。
    136 《宣和画谱·畜兽二·李霭之》卷十四,页232。
    137 《宣和画谱·山水一·关仝》卷十,页177。
    138 张九龄:《题画山水障》《全唐诗》卷四十七,页577~578。
    139 孙逖:《奉和李右相中书壁画山水》,《全唐诗》卷一百十八,页1195~1196。
    140 李白:《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三,页1869。
    141 符戴:《江陵陆待御宅燕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序》,《唐文粹》卷九十七,《四库·集部·总集类》(449),页395。
    142 有意思的是,该墓壁画应为画工所绘,那么,画工对山水画的创作是否是对自身地位、能力的肯定呢?此外,前文分析的壁画空间布局的巧妙构思也多于卷轴画相吻合,这种种做法应是画工的精心设计,目的在于强调自身的存在。郑岩曾淡论了富平朱家道村唐墓壁画中所体现的画工的别出心裁,并指出这是画工有意通过壁画的题材、样式和布局来说明自身的存在。郑岩:《压在“画框”上的笔尖》,《新美术》2009年第1期,页39~51。
    143 明皇帝(李隆基):《送贺知章归四明并序》,《全唐诗》卷三,页31。
    144 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全唐诗》卷四十七,页576。
    145 骆宾王:《畴昔篇》,《全唐诗》卷七十七,页836。
    146 张说:《杂诗四首》之一,《全唐诗》卷八十六,页937。
    147 东耳室东壁的长案上绘有幞头、方镜架等,西耳室西壁长案上则绘有妇人饰物、圆镜等。宿白:《关于河北四处古墓的札记》,《文物》1996年第9期,页60。
    148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专设“山水树石”一节进行讨论,可见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历代名画记》卷一,页15~17。
    149 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第12期,页41~49。
    150 根据文献表明,工匠深谙当时的丧葬制度。如《唐会要》记载:“……以前刑部尚书兼京葬给素有章程,岁月滋深,名教差异,使人知禁,须重发明,制度可经久。伏以丧葬条件明示所司,如五作及工匠之徒获之后,自今准前后勅文科绳所由,不得处之。丧孝之家妄,有捉获只作工人,亦不得勾留,令过时日 ,勅旨宜依。”政府为了维护丧葬制度,竟在工匠身上大做文章。因此,工匠必须深谙丧葬制度,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唐会要》卷三十八,《四库·史部·政书类》(201),页180。
    151 《唐会要·葬》卷三十八,《四库·史部·政书类》(201),页180。
    152 这些壁画墓墓主的身份地位较高,李星明甚至将这时的墓葬壁画归为贵族文化,是唐代主流文化的一个方面。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页1。
    153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俯犹曲也,言不齐一也,滥滥窃也。溺而不止。声淫乱,无以治之。獶猕猴也,言舞者如猕猴戏也,乱男女之尊卑,獶或为优青义。(《礼记注疏·乐记》卷三十九,《四库·经部·礼类》(129),页230。)
    154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62年,页1915。
    155 “秦汉以下,俳优、侏儒尽入太常房中之乐,但以穷声色娱耳目,而兴贤育才之地,一化为酣歌妙舞之场。贤者岂肯出此哉!房者,乐师肄业所居之房也。古注以为房中之乐,笺(?)以天子路寝、小寝之房。释之,夫路寝,法地也。乐师可阳阳然执簧以招友为乐乎!”《诗渖·君子阳阳》卷六,《四库·经部·诗类》(30),页542。
    156 “始齐武平中,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周时,郑译有宠于宣帝,奏征齐散乐人,并会京师为之。盖秦角抵之流者也。开皇初,并放遣之。及大业二年,突厥染干来朝,炀帝欲夸誇之,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隋书·志第十·音乐下》卷十五,页380~381。)
    157 文中虽是指“禁献”,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之前有进献侏儒的传统。《新唐书·本纪第一》卷一,页8。
    158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卷二百二十一(下),页1244。
    159 《新唐书·列傅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卷二百二十二(下),页6305。
    160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卷一百九十四,页5572。
    161 侏儒戚施,实御在侧,近顽章也。”(《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卷九,《四库·史部·史评类》(230),页464。)有供奉侏儒名黄(扁瓜),性警黠:上(唐玄宗)常冯之以行,谓之“肉几”,宠赐甚厚。(《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上》卷二百一十三,页6801。)
    162 定州系白石佛像是指流行于定州地区(外延北到河北易县,西达山西昔阳,东临山东博兴)的佛教造像体系。盛行于北魏至隋唐间,曲阳为其造像中心。李静杰、田军:《定州系白石佛像研究》,《故官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3期,页66~84。
    163 根据《定州系白石纪年佛像像式与时期数且关系表》,李静杰、田军:《定州系白石佛像研究》,《故官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3期,页66~84。
    164 冯贺军:《曲阳白石造像研究》附录三《发愿文总录》,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136~257。
    165 李力:《古墓恩仇录》,《北京青年报》2007年3月12日D2版。浮雕的宽度应与其所在的壁龛的宽度相同或略窄。
    166 已被盗,壁龛高0.97、宽0.37米,其内的浮雕应略小于壁龛的尺寸。
    167 现仅存鼠、龙、蛇、羊、马、鸡六块浮雕,但丢失的浮雕尺寸应与此基本相近。
    168 《旧五代史·唐书三十·列传第六》卷五十四,页733。
    169 要试图理清该墓山水画所属的风格流派,需借助文献记载,但有关唐、五代画家的记载中,能够与该墓山水画特征建立联系的只有关于“平远”的论述,如:“(卢鸿)……颇喜写山水平远之趣。”(《宣和画谱·山水一·卢鸿》卷十,页210。)“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旧唐书·文苑下·王维》卷一百九十下,页5052。)“张璪松人间最少,此卷幽深平远,如行山阴道中,诚宝绘也。”(《画鉴》,《画史丛书》,页410。)“写蜀境山川平远,心思造化,意出先贤,数年之中,创成一家之能,俱尽山水之妙。”(《益州名画录·妙格下品·李昇》卷中,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页27。)可知,在当时的山水画家中,王维、张璪、卢鸿、李昇的山水画作品均具有“平远”的特点。但几位画家的风格显然非一脉相承,而是存在明显的区别(见附录二)。因此,仅凭这一特点很难将该墓山水画归入某一画家门下。而目前的文献资料也无法提供更可靠的证据,这是由其描述方式决定的。根据附录,其中对山水画风格的描述多使用较为主观的、不确定的词语,根据这些文字很难复原出某一画家或画派的作品。因此,将王处直墓山水画与文献记载的一些山水画风格简单对比,进而认定其属于某一流派的风格的作法几乎是无效的。
    170 懿德太子墓(706年)、章怀太子墓(706年)、节愍太子墓(724年)墓道亦绘有山水画,但只是作为人物、城阙的背景出现,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独幅山水画。
    171 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页8~11。
    172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页12~37。
    173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3期,页34~38。
    174 《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封面,“陕西咸阳底张湾唐墓出土的游山俑”。
    175 郑岩:《压在“画框”上的笔尖》,《新美术》2009年第1期,页39~51。
    176 罗世平:《略论曲阳五代墓山水壁画的美术史价值》,《文物》1996年第9期,页74~75。
    178 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节愍太子墓、庆山寺、陕西富平唐墓山水1画对山石的刻画是用墨勾勒轮廓,然后用水墨色点染,并无皴法。
    181 金维诺:《唐代西州墓的绢画》,《中国美术史论集》,黑龙江出版社,2004年,页195~202。
    182 章怀太子墓石椁西壁上的三幅花鸟画是目前所见年代明确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花鸟”作品,本文所讨论的花鸟画仅涉及这类作品。
    183 北京市海淀区文物管理所:《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唐墓》,《文物》1995年第11期,页45~53。
    184 《剧淡录·慈恩寺牡丹》卷下,《四库·子部·小说家类》(347),页163。
    185 《太平广记·古元之》卷三百八十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页100。
    186 《玄怪录·张老》卷一,页348。
    187 《玄怪录·裴谌》卷一,页351。
    188 《博异志·许汉阳》,页480。
    189 《三水小牍》卷上,页1179。
    196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1期,页71~94、39;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26~31。
    197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泂墓发掘记》,《文物》1959年第8期,页8~18。
    19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小蒙、刘呆运):《唐节愍太子墓发掘简报》,《考古文物》2004年第4期,页13~2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
    19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
    20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
    201 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页153:孙秉根:《西安隋唐墓的形制》,《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页154、157。
    202 井增利、 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页8~11。
    203 刘婕:《唐代花鸟画研究——考古学与绘画史》,页187~189。 《安阳出土唐墓壁画花鸟部分的艺术价值》,《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页42~44。
    212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黄秀纯、傅公钺):《辽韩佚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页361~380。
    223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大同郊区五座辽壁画墓》,《考古》1960年第10期,页37~42。 3期,页56~74。
    218 薛永年:《中国卷轴画史》,新华出版社,1993年,页2~3。
    219 韩愈:《桃源图》,《佩文斋书画谱》卷六十五,《四库·子部·艺术类》(272),页572。
    220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第12期,页26~36。
    221 郑岩:《压在“画框”上的笔尖》,《新美术》2009年第1期,页39~51。
    224 《太平广记·壶公》卷十二,页33~34。
    225 《历代名画记·宗炳》卷六,页129~130。
    226 张九龄:《题画山水障》,《全唐诗》卷四十七,页577~578。
    227 孙逖:《奉和李右相中书壁画山水》,《全唐诗》卷一百十八,页1195~1196。
    228 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三,页1870。
    229 《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封面,“陕西咸阳底张湾唐墓出土的游山俑”。
    230 《益州名画录》卷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页7~8。
    231 刘蓉英:《王建墓维修工程中的墓内保护措施》,《成都文物》1990年第4期,页27。
    232 曾中懋:《王建墓防渗、排水和通风工程及其稳定性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8卷2,页8~17。
    233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
    234 樊一:《前蜀永陵杂考》,《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页35~43。
    235 “蜀光天元年戊寅岁,蜀先主殂逝,再命德齐与道兴画陵庙,鬼神人马、及车辂仪仗、宫寝嫔御一百余堵。”《益州名画录·赵德齐》卷上,页8。该文中记载的王建去世时间与墓中出土的哀册内容不符,应以哀册为准。
    236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图版六十四。
    237 《十国春秋·前蜀六·列传·书庄》卷四十,页190。
    238 《十国春秋·前蜀一·高祖本纪土》卷三十五,《四库·史部·载记类》(159),页173。
    239 《锦里耆旧传》卷一,《四库·史部·载记类》(158),页719。
    240 《唐会要·陵议》卷二十,《四库·史部·政书类》(201),页109。
    249 陕西省博物馆、干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13~25。
    250 西安是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唐金乡县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7年第1期,页4~18;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王自力、孙福喜:《唐金乡县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251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泂墓发掘简报》,《文物》1959年第8期,页8~18。
    252 《唐会要·陵议》卷二十,《四库·史部政·书类》(201),页109。
    253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页44~45。
    254 梁思成等着:《未完成的侧绘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68。
    258 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页296。
    259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页12~37。
    260 朝阳北塔考古勘察队:《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地宫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7期,页1~28。
    261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页226、274;杨泓:《中国佛教舍利容器艺术造型的变迁》,《艺术史研究》第二辑,2000年,页231~261。
    271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卷二百五十二,页8165。
    272 此事见于《旧唐书》卷十九上,页683~684。
    278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页12~37。
    279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开元寺宋代塔基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3年第1期,页14~18。
    280 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文物出七记》,《文物》1981年第7期,页31~38。
    281 朝阳北塔考古勘察队:《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地宫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7期,页1~28。
    282 刘婕认为庆山寺地宫的图像表现的是涅槃的顺序:修行——香花伎乐来迎——涅槃——进入净土。《唐代花鸟画研究——绘画史与考古学》,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页152~156。
    283 王玉冬:《半身像与社会变迁》,《艺术史研究》第六辑,2002年,页5~70。
    284(姚秦)鸠摩罗什:《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宝积部》(12),页366。
    285(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史传部二》(50),页588。
    286 《旧唐书·音乐志》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页1075。
    287 《五礼通考》卷七十七,《四库·经部·礼类》(46),页697。
    288 《旧唐书·音乐志》卷二十九,页1076。
    289 郑汝中:《敦煌音乐画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页191。
    290 《旧唐书·音乐志》卷二十九,页1079。
    291 《文献通考·乐考九》卷一百三十六,页433。
    292 《旧唐书·音乐志》卷二十九,页1079。
    293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274。
    294 郑汝中:《敦煌音乐画卷》,页253。
    295 郑汝中:《敦煌音乐画卷》,页252。
    296 高燕:《四川地区唐代石窟西方净土变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页32。
    297 胡文和:《四川和敦煌石窟中“西方净土变”的比较研究》,《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6期,页63~76。
    298 郑岩、刘善沂:《山东佛教史迹——神通寺、龙虎塔与小龙虎塔》(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46),法鼓文化,2007年,页32~38、89~95、115~118、142~151、229~249、259~271、283~296、297~305、341~354、355~372。
    299(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宝积部下》(12),页272。
    300 胡文和:《四川和敦煌石窟中“西方净土变”的比较研究》,《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6期,页63~76。
    301 胡文和:《四川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西方净土变”》,《四川文物》1989年第期,页27~33:胡文和:《四川和敦煌石窟中“西方净土变”的比较研究》,《考古文物》1997年第6期,页63~76。
    302 《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页28。
    303 有学者认为画面中的鸾凤为雄鸡,代表的是古代神话传说祝鸡翁的故事。这一故事出现在涅槃经变中,表明唐代涅槃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的融合。笔者以为,仅凭单独一只这一形象便将其判定为神仙思想的象征,似乎值得商榷。
    304 昙无谶译:《涅槃经》卷一,《大正藏·涅槃部全》(12),页369。
    305 《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页36。
    306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经变〉》,《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页1~26。
    307 《法门寺发掘报告》,页238~247。
    308 《五代李茂贞夫妇墓》,页119。
    309 《五代李茂贞夫妇墓》,页83~84。
    310 从901年至922年的20年间,李茂贞对法门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修复,其修复面之广、工程量之大、投入资金之巨、花费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偈法门寺真身十五韵》对李茂贞修复法门寺及礼佛事件有详细描述。《五代李茂贞夫妇墓》,页154~157。
    311 冯汉骥将其解释为六壬式十二神,张勋燎则解释为道教中的随斗十二神。张勋燎:《试说前蜀王建永陵发掘材料中的道教遗迹》,《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页213~223
    312 罗庆华:《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士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页5~18;杨明芬:《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页279~280。
    313 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大正藏·经集部一》(14),页402。
    314 李玉珉:《敦煌药师经变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七卷第三期,页1~40。
    315(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灌顶经》卷十二,《大正藏·密教部四》(21),页534。
    316 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经集部一》(14),页406。
    317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262。
    318 罗庆华:《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页5~18;王惠民:《敦煌隋 至唐前期药师图像考察》,《艺术史研究》第二辑,2000年,页293~327。
    319 《历代名画记》卷八,页165。
    320 李玉珉:《敦煌药师经变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七卷,第三期,页1~40。
    321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四川石窟雕塑》(12),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页122;黎方银、王熙祥:《大足北山佛湾石窟的分期》,《文物》1988年第8期,页31~45。
    322 《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页36。
    324 “(天复四年)夏四月,梁王全忠劫迁唐帝于洛阳。闰月,唐帝御光政门,赦天下,改元天佑,王与唐绝而不知,故仍称天复年号。”《十国春秋·前蜀一·高祖本纪上》卷三十五,《四库·史部·载记类》(159),页172。
    325(明)杨慎:《全蜀艺文志》卷四十二,《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461),页635。
    326 王卫明:《大圣慈寺花史丛考——唐、五代、宋时期西蜀佛教美术发展探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页274、276、296。
    327 王卫明:《大圣慈寺花史丛考——唐、五代、宋时期西蜀佛教美术发展探源》,页229。
    328 王惠民指出,十二神将本为释迦说法会之眷属,为护卫信仰《药师经》者,但有在药师经变中的药师说法会下方二角出现。此后的药师经变中,也多位于下方二角或正下方,而较少围绕药师佛四周,这一布局的界分稍稍将释迦世界和药师世界区别开来。这种将不同世界的情节绘在一起,实非画家的疏忽,而是人们太需要十二神将来护卫,就像毗沙门天王一样深入中国古代信徒的内心。王惠民:《敦煌隋至唐前期药师图像考察》,《艺术史研究》第二辑,2000年,页293~327。
    329 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经集部一》(14),页408。
    330 王惠民:《日本白鹤美术馆藏两件敦煌绢画》,《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页176~178。
    331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页266~267。
    332 罗庆华:《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页5~18。
    333 吴裕成:《中国十二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334 《唐会要·葬》卷三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813~814。
    335 《五代王处直墓》,页31~32。
    336 福建省博物馆:《五代闽国刘华墓发掘报告》,《文物》1975年第1期,页62~73。
    337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临安市文物局:《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2期,页4~34。
    338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考古》1975年第3期,页186~194。
    339 南京博物馆:《南唐二陵》,文物出版社,1957年。
    340 王玉冬:《半身像与社会变迁》,《艺术史研究》第六辑,2004年,页5~70。
    341 贺西林:《从长沙楚墓帛画到马王堆1号汉墓漆棺画与帛画》,《艺术史研究》第五辑,2003年,页143~168。
    342 王惠民:《敦煌隋至唐前期药师图像考察》,《艺术史研究》第二辑,2000年,页293~327。
    343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页67~72。
    344 孤独及:《尚书右丞徐公与真图赞并序》,《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页3956。
    345 《唐朝名画录·神品中·周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6页。
    346 《旧五代史·唐书第二·武皇纪下》卷二十六,页362~363。
    347 沙武田:《敦煌写真邈真画稿研究——兼论敦煌画之写真肖像艺术》,《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1期(总第51期),页50。
    348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页11。
    349 雷闻:《论唐代皇帝的图像与祭祀》,《唐研究》第九卷,2003年,页261~282。
    350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页6~7。
    351 道士叶法善,《旧唐书》有传,活动于高宗至中宗朝的五十年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在当时影响很大。《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伎》卷一百九十一,页5107~5108。
    352 僧一行,《旧唐书》有传,活动于玄宗朝,为当时著名的高僧。《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伎》卷一百九十一,页5111~5113。
    353 《益州名画录》卷下,页58。文献中虽未明确指出宋艺的创作是何人授命,但作为宫廷画师,绘制如此大规模且具明显政治意涵的壁画定是一种官方行为,且大圣慈寺是玄宗皇帝所敕建,也是前蜀时的皇家寺院,王建多次到此听法。因此,该壁画的应是承王建之命创作的。
    354 《益州名画录》卷上,页1 8~21。
    355 “六月,(王建)避暑大慈寺,观观唐明皇、僖宗御容,宴群臣于华严阁。”(《十国春秋·前蜀三·后主本纪》卷三十七,页179。)“王氏永平,废兴圣观为军营,其观有五金铸天尊形明皇御容一躯,移在大圣慈寺御容院供养。”《益州名画录》卷下,页51。
    356 《益州名画录》卷中,页29。
    357 《图画见闻志》卷二,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页47。
    358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第三》卷六十三,页790。
    359 《益州名画录》卷上,页21。
    360 徐学书:《论王建及其前蜀政权的历史地位》,《四川文物》2000年第3期,页7~16。
    361 《十国春秋·前蜀一·高祖本纪上》卷三十五,《四库·史部·载记类》(159),页173。
    362 《锦里耆旧传》卷二,页720。
    363 《十国春秋·前蜀一·高祖本纪上》卷三十五,页173。《钦定续通志》亦有相似记载:“建性诈妄,好为(?)纬诡怪之说。自天复七年巨人见青城山,凤凰见万岁县,黄龙见嘉阳江,而诸州皆言甘露、白鹿、白雀、龟龙之瑞,于是遂僭号。两川希旨者,乃争言符瑞,麟凤、驺虞、合穗、连理之属,史不绝书。”《钦定续通志·载记·前蜀》卷五百九十六,《四库·史部·别史类》(138),页790。
    364 《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页49。
    365 “冬十一月己未夜,宫中火。自得成者以来,宝货贮于百尺楼,悉为煨烬。诸军都指挥使兼中书令王宗侃等率卫兵入救,帝闭门不内。庚申旦,火犹未熄。帝出义兴门见群臣,命有司敛太庙神主,分廵都城。 言讫,复入宫闭门。将相皆献帷幕饮食。”《十国春秋·前蜀二·高祖本纪下》卷三十六,《四库·史部·载记类》(159),页177。
    366 《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页70。
    366 《锦里耆旧传》卷一,《四库·史部·载记类》(158),页719。
    368 《蜀梼杌》卷上,《四库·史部·载记类》(158),页734。
    369 《资治通鉴·后梁纪五·均王中》卷二百七十,页8825~8826。
    370 《益州名画录》中便记载了此类事件: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 ,蜀民奏请留与御容于大圣慈寺,僖宗当即应允,并命随驾的宫廷画师执笔,一一试过之后,均未能准确表现僖宗御容,便改由蜀地画家常重胤绘制,一写而成。画面中包括僖宗及诸多大臣,陈敬瑄和田令孜均在其列。后王建在统一四川的过程中与陈敬瑄和田令孜交战,历经三年后迫使其归降。由于两人“拒扞(捍)王师”,寺僧便将其画像抹去。王建发现后,即令重新补绘。可见,画面中帝王的随从人员都是经过选择的,其存留取舍也与其政治生涯紧密相连。《益州名画录·常重胤》卷上,页18~21。
    371 《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页66。
    372 《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二·李宝臣》卷一百四十二,页3866。
    373 张勋燎认为王建墓的坐像是“石真”,(张勋燎:《试说前蜀王建永陵发掘材料中的道教遗迹》,《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页213~223;张勋燎:《试论我国南方地区唐宋墓葬出土的道教“柏人俑”和“石真”》,《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1995年,页312~322 。)但笔者认为,如为“石真”,应有相应的文字,如镇墓券、买地券或墨书题记等,王建墓未见此类物件,且这类物品也不应是盗墓贼盗取的对象。可见,此观点尚值得商榷。
    374 张勋燎:《试说前蜀王建永陵发掘材料中的道教遗迹》,《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页213~223。
    375 《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图版六十、图版六十一、图版六十二。
    376 《十国春秋·前蜀十三·列传》卷四十七,《四库·史部·载记类》(159),页205。
    377 《禅月集·后序》,《四库·集部·别集类》(362)。
    378 《十国春秋·前蜀十三·列传》卷四十七,《四库·史部·载记类》(159),页205。
    379 《益州名画录·赵德齐》卷上,页7~8。
    380 王卫明:《大圣慈寺画史丛考——唐、五代、宋时期西蜀佛教美术发展探源》,页53。
    381 李纯之:《大圣慈寺画记》,《成都文类》卷四十五,《四库·集部·总集类》(452),页794。
    382 《资治通鉴·后梁纪一》卷二百六十六,页8687~8688。
    383 贯休:《蜀王入大慈寺听讲》,《禅月集》卷十九,《四库·集部·别集类》(362),页386。
    384 《十国春秋·前蜀十三·列传》卷四十七,《四库·史部·载记类》(159),页206。
    385 《广成集》卷三,《四库·集部·别集类》(362),页419~420。
    386 “王蜀少主以高祖受唐深恩,将兴元节度使唐私第为上清宫,塑王子晋为远祖于上清祖殿,命齯龟写大唐二十一帝御容于殿堂之四壁。”《益州名画录》卷中,页29。
    387 《十国春秋·前蜀三·后主本纪》卷三十七,页180。
    388 《十国春秋·前蜀三·后主本纪》卷三十七,页181。
    389 《益州名画录·宋艺》卷下,页58。
    390 李静杰:《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考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3期,页6~46、157。
    无编改内容
    391 周尔太:《成都市发现前蜀宫廷古墓》,《成都文物》1990年第4期,页63。关于墓主人的考证参见张亚平:《“前蜀”后妃墓应为前蜀周皇后墓》,《四川文物》,2003年第1期,页36~37。
    39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文物管理局、三台市文物管理局:《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柏林坡1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9期,页16~35。
    393 曾昭燏等合著:《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
    394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记》,《文物》1961年第1期,页56~66。
    395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戴春阳主编:《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文物出版社,1998年。
    396 崔汉林、夏振英:《陕西华阴北魏杨舒墓发掘简报》,《文博》1985年第2期,页4~11。
    397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页1~20。
    398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26~31。
    399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泂墓发掘记》,《文物》1959年第8期,页8~18。
    400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页2~6。
    401(唐)李华《含元殿赋》,《陕西通志》卷八十八,《四库·史部·地理类》(186),页628。
    402 傅熹年:《唐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页184~206。
    403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马璘》卷一百五十二,页4066~4067。
    404 《明皇杂录》卷下,页964。
    405 《朝野佥载》卷三,页41。
    406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卷三,页1605。
    407 《图画见闻志》卷二,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页49~50。
    408 《图画见闻志》卷一,页10~11。
    409(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宝积部下》(12),页346~347。
    410(梁)僧祐撰:《广弘明集·阿弥陀佛像赞并序》卷十五,《大正藏·史传部》(52),页196。
    411(隋)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大正藏·经集部一》(14),页402。
    412 《尚书故实》,第1163页。
    413 《三水小牍逸文》,第1198页。
    414 朱玉麟:《隋唐文学人物与与长安坊里空间》,《唐研究》第九卷,2003年,页85~128。
    415 《中朝故事》,页1791。
    416 傅熹年:《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构造和所反映初的地上宫室》,《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页245~263。
    417 《宣室志》卷三,页1006~1007。
    418 根据现有的唐墓壁画材料可知,在墓葬中大量绘制壁画应是上层社会享有的专利,推测乾陵中亦绘有大量壁画。
    419 赵克礼:《陕西古塔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页5。
    420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上),文物出版社,1999年,页335。
    421 赵克礼:《陕西古塔研究》,页35。
    422 《中国建筑艺术史》(上),页337。
    423 赵克礼:《陕西古塔研究》,页36 。
    424 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页130。
    431 巫鸿曾讨论过“屋形椁”的来源,认为其形式来源有三种:汉代墓葬的石室、画像石棺、地上石祠堂。巫鸿著,郑岩译:《“华化”与“复古”:房型椁的启示》,《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集》(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页659~671。
    432 山西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7期,页19~39。王银田、刘俊喜:《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文物》2001年第7期,页40~51。黄明兰:《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页95~105。郭建邦:《北魏宁懋石室线刻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页10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文物》2000年第1期,页27~52。
    433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页71~88、61。
    434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26~31。
    435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1期,页71~94、39。
    436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13~25。
    43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
    438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赤峰辽壁画墓发掘简报》1998年第1期,《文物》,页73~95。
    439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法库叶茂台辽墓纪略》,《文物》1975年第12期,页26~36。
    440 李忠义:《江苏宝应县泾河出土南唐木屋》,《文物》1965年第8期,页47~51。
    441 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文物出版社,1993年,页100。
    442 一材为21份,即栱高15份加契6份。
    443 当时墓葬中一出现了大型的砖雕,如冯晖墓甬道的伎乐砖雕。《五代冯晖墓》,页13~23。
    449 《营造法式》:“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营造法式·柱》卷五,页99。本文采用陈明达的解释。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页17~19。
    450 辽代以景宗、圣宗为界,早期为景宗以前,即907~983年;中期为圣宗至兴宗时期,即983年~1055年;后期为道宗至天祚帝时期,即1055~1125年。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文物出版社,2008年,页40。
    451 韩晓囡将宋代仿木砖雕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公元960年—1085年),后期从哲宗元祜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086年—1127年)。《宋代墓葬装饰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页5。
    452 《五代李茂贞夫妇墓》,页6~8。
    453 报告中未给出华栱的高和宽,文中的数据为笔者根据图10“M1端门第一层建筑补间铺作结构图”推算而来。
    456 报告中未发表斗栱的具体数据,间广的数据为笔者根据报告中的图6推算得来。
    457 报告中未发表斗栱的具体数据,柱高的数据为笔者根据报告中的图6推算得来。
    458 报告中未发表斗栱的具体数据,该比例是笔者根据图六“墓门正视、侧视图”换算而来。
    473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页157~158。
    474 傅熹年:《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殿内像设的布置》,《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页136~146。
    478 此数据是笔者根据报告中的“李茂贞夫人墓平剖面图”推算得来。《五代李茂贞夫妇墓》,页10。
    479 此数据是笔者根据报告中的“冯晖墓剖面图”推算得来。《五代冯晖墓》,页4~5。
    480 此数据是笔者根据报告中的“第一号墓平面、仰视、立面、剖面图”推算得来。《白沙宋墓》,图版十六。
    481 此数据是笔者根据报告中的“故城西南屯晚唐墓群M1平剖面图”推算得来。《河北省考古文集》(三),页131。
    482 目前发表的五代装饰有仿术砖雕的墓葬材料过于简略,只能从中选取较为详实且具代表性的墓葬,如内蒙古清水河县山跳峁M4、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由于无法获取准确数据,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只能是根据简报中的墓葬平、剖面图来推算。宋代依然选取白沙宋墓为标本进行分析。
    487 《历代名画记》卷九,页186。
    488 《续玄怪录·杨敬真》卷一,页424~426。
    489 《玄怪录·张老》卷一,页348。
    490 《玄怪录·裴谌》卷一,页351~352。
    491 该墓未雕出屋檐,但在木构建筑中,斗栱上承屋檐,因此,升仙图位于斗栱之上也意味着墓主升仙后驾祥云“由堂户出”。
    492 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宋金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31~116。
    493 藻井位于殿阁中心部分,用以突出室内主体位置(御座、佛座、神座)上的空间。藻井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藻井。用于殿身内;一种是小藻井,用于殿前副阶内。两者除尺寸大小不同之外,式样也有简繁之别:前者自上而下有三个结构层——方井层、八角井层、斗八层,所用斗栱为六铺作与七铺作:后者自下而上仅有两个结构层——八角井层、斗八层,所用斗栱为五铺作。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126。宿白早已注意到该墓后室顶部结构与《营造法式》中的小藻井的相似之处。《白沙宋墓》,页111。
    494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页126。
    495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页126。
    496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页92。
    497 韩晓囡:《宋代墓葬装饰研究》,页85。
    499 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页124。
    500 《传奇·崔炜》,页1093~1094。
    501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阳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502 宿白曾指出,夫人启门图。意在表示假门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厅堂,亦即表示墓室至此并未到尽头之意。《白沙宋墓》,页55。
    503 湖北省博物馆、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李徽、阎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8期,页30~32。
    504 《剧淡录·刘相国宅》卷下, 《唐五代笔记小说》,页1478。
    505 《太平广记·神十一·汝阴人》卷三百一,《四库·子部·小说家类》(348),页68。
    506 《朝野佥载》卷三,《唐五代笔记小说》,页41。
    507 一般来讲,夫妇墓的规模及装饰形式应基本一致,但李茂贞夫妇墓却迥然不同。李茂贞墓年代为后唐同光三年(925),为斜坡墓道单石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全长50.7米。用石条封门,内有石封门一道,结构简单,无立颊、门额、门砧、门槛等,中直立石板门一扇。这种封门的方式与唐代墓葬大致相同(图)。而之后的后晋开运二年(945)李茂贞夫人墓的端门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如果说李茂贞墓是对唐代墓葬装饰手法的延续,那么其夫人墓就代表着一个技术的革新,或者是上层贵族对新技术的接受和使用,因为唐末出现的装饰有仿木砖雕的墓葬规格均较低,该墓是目前考古发现较早的大规模使用仿木砖雕的实例。
    508 《初学记·居处部》卷二十四,《四库·子部·类书类》(295),页148。
    509 张家骥:《中国建筑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155。
    510 郑岩、汪悦进:《痷上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页51。
    511 《唐会要》卷八十六,《四库·史部·政书类》(201),页394。
    512 白居易:《伤宅》,《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五,页4674~4675。
    513 傅熹年:《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构造和所反映出的地上宫室》,《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页245~263。
    514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李茂贞)但开岐王府,置百官,名其所居为宫殿,妻称皇后,将吏称笺表、鞭、扇、号令多拟帝者。”页8676。
    515 《五代李茂贞夫妇墓》,页180。
    516 在李茂贞晚年的政治舞台上,李从曮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先后任凤翔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宣武节度使、凤翔节度使等,并为后晋封为岐王、秦王。《五代李茂贞夫妇墓》,页181~182。
    517 《五代李茂贞夫妇墓》,页178~179。
    518 《唐会要》卷三十一,《四库·史部·政书类》(201),页150。
    519 《朝野佥载》卷六,页83。
    520 《明皇杂录》卷下,页964。
    521 郑岩、汪悦进:《庵上坊》,页64。
    522 #12
    523 衡水市文物管理处:《河北故城西南屯晚唐砖雕壁画墓》,《河北省考古文集》(三),科学出版社,2007
    年,页129~138。
    524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发掘报告》,《文物》2007年第6期,页9~15。
    52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兰察布博物馆、清水河县文物管理处:《内蒙古清水河县山跳峁墓地》,《文物》1997年第1期,页20~35。
    526 该墓室内虽为影作木构建筑,但外观形式与仿木砖雕极为接近,因此可将其纳入本文的讨论。
    527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辽韩佚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页361~381。
    528 赵德钧卒于辽天显十二年(937),其夫人卒于辽应历八年(958)。
    529 报告中认为画面中的九个人物在观赏绘画作品,李清泉认为是表现伎乐等内容(《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页41。),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530 苏天钧:《北京南郊辽赵德钧墓》,《考古》1962年第5期,页246~253。
    531 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页41。
    53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兴区青云店辽墓》,《考古》2004年第2期,页18~21。
    533 韩晓囡:《宋代墓葬装饰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36 《女论语》的内容均采自(明)陶宗儀:《说郛》卷七十下,《四库·子部·杂家类》(291),页480~481。
    537 高世瑜:《宋氏姐妹与“女论语”论析——兼及古代女教的平民化趋势》,页150。
    538(明)陶宗儀:《说郛》卷七十下,《四库·子部·杂家类》(291),页479。
    539 高世瑜:《宋氏姐妹与“女论语”论析——兼及古代女教的平民化趋势》,页150。
    540 宋代李皇后陵墓室内中也装饰有仿木建筑,周壁上专雕桌椅、衣架、灯檠、梳妆台、方格窗等,顶部绘星象图。(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年第11期,页564~577。)此外,宋太宗永熙陵顶部绘有天象图,天象图下绘宫殿楼阁,其形制、结构与李皇后陵地宫完全相同。(周到、傅永魁:《巩县石窟寺·宋陵·杜甫故里》,中州书画社,1981年。)其他的帝后陵地宫均未发掘,但有学者推测,从宋真宗永定陵开始,北宋皇陵地宫由砖筑改为石砌。(陈朝云:《南北宋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9月,页29。)可见,尽管现已发掘的两座宋陵中均装饰有仿木建筑砖雕,但毕竟数量太少,尚无法对
    543 邢铁:《中国家庭史——宋辽金元时期》(第三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页320。
    544 《通制条格》卷三,转引自邢铁:《中国家庭史第三卷:宋辽金元时期》,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页318。
    545 张国刚:《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546 相比之下,唐代在老人问题上更加人性化,当时的法律为老人的赡养提供的重要的保障。首先在家产分割上,老人男子可以得到与青壮年一样的家产;其次,唐代的户口政策是阻止分家析产导致老人孤独的,法律上也明确禁止父母在而别籍异居。老人在世儿女不分家,不仅保障了老人的经济生活,而且满足了老人的感情需要。张国刚:《中国家庭史:隋唐五代时期》(第二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页183~183。
    547 马端临云:“五代十国,皆节镇之流裔而并合者也。”《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六,《四库·史部·政书类》(204),页315。
    606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万县唐墓》,《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页503~514。
    607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页124。
    608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后蜀孟知祥墓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文物》1982年第3期,页15~20。
    609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成都市东郊后蜀张虔钊墓》,《文物》1982年第3期,页21~27。
    610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五代后蜀孙汉韶墓》,《文物》1991年第5期,页11~26。
    611 《唐李宪墓发掘报告》页218~221。
    612 《宋书·志第十八·符瑞中》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页791。
    613 《陆氏诗疏广要·释兽》卷下之下,《四库·经部·诗类》(23),页468。
    614 《唐开元占经·兽占·兽休征·麒麟》卷一百十六,《四库·子部·术数类》(267),页557。
    615 《陆氏诗疏广要·释兽》卷下之下,页468。
    616 《太平御览·兽部一·狮子》卷八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63年,页3950。
    617 《宋书·志第十八·符瑞中》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页807。
    618 《陆氏诗疏广要·释兽》卷下之下,页468。
    619 《七国考·獬豸冠》卷八,《四库·史部·政书类》(205),页671。
    620 《咏史十一首》,《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页1586。
    621 《尔雅翼·释兽一·貘》卷十八,《四库·经部·小学类》(76),页354。
    622 《宋书·志第十九·符瑞下》卷二十九,页848。
    623 《宋书·志第十八·符瑞中》卷二十八,页802。
    624 《宋书·志第十九·符瑞下》卷二十九,页850。
    625 《宋书·志第十八·符瑞中》卷二十八,页802。
    626 《宋书·志第十八·符瑞中》卷二十八,页803。
    627 张长虔钊,《旧五代史》、《十国春秋》有传,曾于后唐任沧州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兼西面马步军都部岩等职,后与孙汉韶一起投奔蜀孟知祥,孟知祥待之尤厚,授本镇节度使。知祥能够坐获山南之地,实由虔钊之故也。历任后蜀本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北面行营招讨。卒于广政十一年(948)。《旧五代史·唐书五十·列传二十六·张虔钊》卷七十四,页973~974;《十国春秋·后蜀六·列传·张虔钊》卷五十三,页228。孙汉韶,《十国春秋》有传,曾任后唐应州彰国军留后、利州节度使、西面行营招讨使、洋州节度使等职,后与张虔钊皆以其地附于蜀,历任后蜀永平军节度使、山南西道节度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并赐爵乐安郡王。卒于广政十八年(955)。《旧五代史》卷三十九、四十三、四十四、七十四,页536、587、593、605、973,《十国春秋·后蜀六·列传·孙汉韶》卷五十三,页227~228。
    628 《旧五代史·唐书五十·列传二十六·张虔钊》卷七十四,页973~974。《新五代史·后蜀世家第四》卷六十四,页804。
    629 《新五代史·后蜀世家第四》卷六十四,页804。
    630 钟坚:《王晖石棺的历史艺术价值》,《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页12~13。
    631 黄明兰:《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页30~39。
    632 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北魏墓漆棺画》,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633 南京博物院编著:《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7年。
    634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屠思华):《五代——吴大和五年墓清理记》,《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页70~75。
    635 石谷风、马人权:《合肥西郊南唐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页65~68。
    636 吴文良:《泉州发现的五代砖墓》,《考古通讯》1958年第1期,页66~68。
    637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馆:《江苏扬州五台山唐、五代、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4第10期,页533~536。
    638 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8期,页41~51。
    639 镇江市博物馆(刘和惠、翁福骅):《镇江、句容出土的几件五代、北宋瓷器》,《文物》1977年第10期,页90~92。
    640 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连云港市清理四座五代、北宋墓葬》,《考古》1987第1期,页51~57。
    641 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半月岛五代墓》,《考古》1993年第9期,页815~821。
    642 陈晶:《常州等地出土五代漆器刍议》,《文物》1987年第8期,页73~76。
    643 俞洪顺、梁建民、井永禧:《江苏盐城市城区唐宋时期的墓葬》,《考古》1999年第4期,页31~39。
    644 青阳县文物管理处(黄忠学):《安徽青阳县发现一座南唐砖室墓》,《考古》1999年第6期,页92~93。
    645 武汉博物馆:《阅马场五代吴国墓》,《江汉考古》1998年第3期,页67~72。
    646 刘晓祥:《九江县五代南唐周一娘墓》,《江西文物》1991年第3期,页80~85。
    647 池小琴:《江西会昌发现晚唐至五代墓葬》,《南方文物》2001年第3期,页7~9。
    651 《旧五代史·晋书一·高祖纪第一》卷七十五,页984~989。
    652 《十国春秋·南唐一·烈祖本纪》卷十五,页115。
    653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卷六十二,页774~777。
    654 《十国春秋·南唐二·元宗本纪》卷十六,页121。
    655 《十国春秋·南唐二·元宗本纪》卷十六,页122。
    656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卷六十二,页777。
    657 《十国春秋·南唐一·烈祖本纪》卷十五,页113~117。
    658 诏曰:乃者干戈相寻,地茀而不蓺,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闽之。民有向风来归者,授之土田,仍给复三岁。(宋)陆游:《陆氏南唐书》卷一,《四库·史部·载记类》(158),页792。
    659 “吾既弃代,汝善和邻好,以安宗祏为意,不宜袭隋炀帝之迹,恃食阻兵,以自取亡覆也。”《钓矶立谈》,《四库·史部·载记类》(158),页671。
    660 《旧五代史·僭伪列传第一》卷一百三十四,页1787。
    661 《陆氏南唐书》卷十五,页821。
    662 陈葆真:《南唐中主的政绩与文化建设》,《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三期,页41~89。
    66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中国汉阳陵彩俑》,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
    664 关于吴越是否改元之事,史书记载不尽相同。根据孙先文的考证,吴越确曾改元,其年号有天宝、宝正、宝大。孙先文:《吴越钱氏政权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页17~18。
    665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考古》1975年第3期,页186~194。
    666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临安板桥的五代墓葬》,《文物》1975年第8期,页66~72。
    667 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文管会:《浙江临安晚唐钱宽墓出土天文图及“官”字款白瓷》,《文物》1979年第12期,页18~23。
    668 苏州市文管会、吴县文管会:《苏州七子山五代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2期,页37~45。
    669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杭州三台山五代墓》,《考古》1984年第11期,页1045~1048。
    670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考古组:《杭州郊区施家山古墓发掘报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61年第1期;明堂山考古队:《临安县唐水邱氏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
    971 温州市文物处(王同军):《浙江乐清县发现五代土坑墓》,《考古》1992年第8期,页764~765、762。
    672 杭州市考古所、临安文物馆:《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2期,页4~34。
    673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德天文图和秘色瓷》,《考古》1975年第3期,页186~194。
    683 吴文良:《泉州发现的五代砖墓》,《考古通讯》1958年第1期,页66~68。
    684 福建省博物馆:《五代闽国刘华墓发掘报告》,《文物》1975年第1期,页62~73。
    685 曾凡:《福州洪塘金鸡山古墓葬》,《考古》1992年第10期,页900~908、899。
    686 晋江地区文管会、永春县文化馆:《福建永春发现五代墓葬》,《文物》1980年第8期,页52~54。
    687 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夫妇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5期,页1~10。
    689 后唐长兴二年应公元931年,报告中记为930年,应有误。
    690 《新五代史·闽世家第八》卷六十八,页 848。
    691 商承祚:《广州石马村南汉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4年第6期,页297~300。
    692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县博物馆:《广东和平县晋至五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00年第6期,页62~72。
    693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7期,页4~25。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
    (吴)陆玑:《陆氏诗疏广要》,《四库·经部·诗类》(23)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四库·子部·术数类》(267)
    (唐)牛僧孺撰:《玄怪录》,《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谷神子:《博异志》,《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张鷟:《朝野佥载》,《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康骈:《剧谈录》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苏鹗:《杜阳杂编》,《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谷神子:《博异志》,《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逸文》,《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张读:宣室志》,《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裴鉶:《传奇》,《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李绰:《尚书故实》,《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唐五代笔记小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四库·经部·礼类》(129)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
    (唐)徐坚等:《初学记》,《四库·子部·类书类》(295)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四库·子部·杂家类》(285)
    (后晋)刘昫:《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唐五代笔记小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唐五代笔记小说》
    (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唐五代笔记小说》
    (五代)杜光庭:《广成集》,《四库·集部·别集类》(362)
    (五代)贯休:《禅月集》,《四库·集部·别集类》(362)
    《宣和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钓矶立谈》,《四库·史部·载记类》(158)
    (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国书店,2006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宋)陆游:《陆氏南唐书》,《四库·史部·载记类》(158)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9年
    (宋)王溥:《唐会要》,《四库·史部·政书类》(201)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63年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82年
    (宋)李昉:《太平广记》,《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348)
    (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国书店,2006年
    (宋)黄修复:《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上,《四库·史部·载记类》(158)
    (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四十五,《四库·集部·总集类》(452)
    (宋)勾延庆:《锦里耆旧传》,《四库·史部·载记类》(158)
    (宋)金履祥:《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四库·史部·史评类》(230)
    (宋)姚铉:《唐文粹》,《四库·集部·总集类》(449)
    (宋)王溥:《唐会要》,《四库·史部·政书类》(201)
    (宋)杨万里:《诚斋集》,《四库·集部·别集类》(387)
    (宋)姜特立:《梅山续稿》,《四库·集部·别集类》(391)
    (宋)罗愿:《尔雅翼》,《四库·经部·小学类》(76)
    (元)马端临等:《文献通考》,《四库·史部·政书类》(203)
    (明)董说:《七国考》,《四库·史部·政书类》(205)
    (明)杨慎:《全蜀艺文志》,《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461)
    (明)陶宗儀:《说郛》卷七十下,《四库·子部·杂家类》(291)
    《钦定续通志》,《四库·史部·别史类》(138)
    (清)董诰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四库·史部·载记类》(159)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四库·经部·礼类》(46)
    (清)范家相撰:《诗渖》,《四库·经部·诗类》(30)
    《御定书画谱》,《四库·子部·艺术类》(272)。
    (清)刘于义等修:《陕西通志》,《四库·史部·地理类》(186)
    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3年
    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河北金智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年
    于安澜:《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于安澜:《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成都市高新区紫荆路唐宋木发掘简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1999),2001年,科学出版社,页193~201
    《四川彭山清理后蜀墓一库》,《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页85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李茂贞夫妇墓》,科学出版社,2008年
    北京市海淀区文物管理所:《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唐墓》,《文物》1995年第11期,页45~53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黄秀纯、傅公钺):《辽韩佚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页361-380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兴区青云店辽墓》,《考古》2004年第2期,页18~21
    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半月岛五代墓》,《考古》1993年第9期,页815~821
    朝阳北塔考古勘察队:《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地宫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7期,页1~28
    陈晶:《常州等地出土五代漆器刍议》,《文物》1987年第8期,页73~76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成都无缝钢管厂发现五代后蜀墓》,《四川文物》1991年第3期,页58~62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五代后蜀孙汉韶墓》,《文物》1991年第5期,页11~26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成都市东郊后蜀张虔钊墓》,《文物》1982年第3期,页21~27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后蜀孟知祥墓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文物》1982年第3期,页15~20。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梁家巷唐宋墓葬发掘简报》,《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页108~113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五代墓出土尊胜陀罗尼石刻》,《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页100~102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驿区文物保管所:《成都市龙泉驿区洪河大道南延线唐宋墓葬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页163~177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白江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青白江区景峰村五代及宋代墓葬发掘简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2003),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331~346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双流县文物管理所:《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绿水康城小区发现一批砖室墓》,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2003),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347~373
    池小琴:《江西会昌发现晚唐至五代墓葬》,《南方文物》2001年第3期,页7~9
    崔汉林、夏振英:《陕西华阴北魏杨舒墓发掘简报》,《文博》1985年第2期,页4~11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
    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末五代闽王三审知夫妇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5期,页1~10
    福建省博物馆:《五代闽国刘华墓发掘报告》,《文物》1975年第1期,页62~73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戴春阳主编:《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文物出版社,1998年
    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泾州县出士的唐代舍利石函》,《文物》1966年第3期,页8~15、47
    高祥发:《洛阳清理后晋墓一座》,《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1期,页80~81
    广东省文物考十研究所、和平县博物馆:《广东和平县晋至五代墓葬的清理》,《考古》2000年第6期,页62~72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7期,页4~25
    商承祚:《广州石马村南汉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4年第6期,页297~300
    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年第11期,页564~577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临安市文物局:《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2期,页4~3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曲阳县文物管理所:《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9期,页4~1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五代王处直墓》,文物出版社,1998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安平东汉壁画墓》,文物出版社,1990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辽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衡水市文物管理处:《河北故城西南屯晚唐砖雕壁画墓》,《河北省考古文集》(三),科学出版社,2007年,页129~138
    侯鸿钧:《伊川县窑底乡发现后晋墓一座》,《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2期,页82
    湖北省博物馆、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李徽、阎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8期,页30~32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屠思华):《五代——吴大和五年墓清理记》,《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3期,页70~75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馆:《江苏扬州五台山唐、五代、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10期,页533~536
    晋江地区文管会、永春县文化馆:《福建永春发现五代墓葬》,《文物》1980年第8期,页52~54
    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页8-11
    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廊坊固安县公主府砖场五代墓》,《河北省考古文集》(三),科学出版社,2007年,页139~142
    黎忠义:《江苏宝应县泾河出土南唐木屋》,《文物》1965年第8期,页47~51
    李军辉:《西安东郊黄河机器制造厂唐五代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页12~16
    李书楷:《五代周恭帝顺陵出土壁画》,《中国文物报》1992年4月5日
    李忠义:《江苏宝应县泾河出土南唐木屋》,《文物》1965年第8期,页47~51
    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文物出土记》,《文物》1981年第7期,页31~38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第12期,页26-36
    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第5期,页12~37
    刘晓祥:《九江县五代南唐周一娘墓》,《江西文物》1991年第3期,页80~85
    龙腾、李平:《蒲江发现后蜀李才和北宋魏训买地券》,《四川文物》1990年第2期,页43~4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后梁高继蟾墓发掘简报》,《文物》1995年第8期,页52~60
    洛阳文物工作队:《洛阳发现一座后周墓》,《文物》1995年第8期,页64~67
    马世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文物笔谈·珍宝再现 舍利重辉——法门寺出土文物观后》,《文物》1988年第10期,页40~43
    明堂山考古队:《临安县唐水邱氏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赤峰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期,页73~9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兰察布博物馆、清水河县文物管理处:《内蒙古清水河县山跳峁墓地》,《文物》1997年第1期,页20~35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7年
    南京博物馆:《南唐二陵》,文物出版社,1957年
    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连云港市清理四库五代、北宋墓葬》,《考古》1987第1期,页51~57
    年公、黎明:《五代徐铎墓清理记》,《成都文物》1990年第2期,页49~54
    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北魏墓漆棺画》,宁夏大民出版社,1988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页1~20
    青阳县文物管理处(黄忠学):《安徽青阳县发现一座南唐砖室墓》,《考古》1999年第6期,页92~9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博物馆:《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文物》2002年第4期,页4-2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文物》2000年第1期,页27~5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大同郊区五库辽壁画墓》,《考古》1960年第10期,页37~42
    山西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7期,页19~39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页26-31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页71~88、6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小蒙、刘呆运):《唐节愍太子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页13-2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市文物局、扶风县博物馆:《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唐惠庄太子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页3-2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出版社,1998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庄太子李撝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页16-37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泂墓发掘记》,《文物》1959年第8期,页8-1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出版社,1998年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1期,页71-94、39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3期,页34-38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记》,《文物》1961年第1期,页56~66
    商承祚:《广州石马村南汉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4年第6期,页297~300
    沈仲常、李显文:《四川乐山出土的五代陶棺》,《文物》1983年第2期,页53~55
    石谷风、马大权:《合肥西郊南唐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页65~68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伊川后晋孙璠墓发掘报告》,《文物》2007年第6期,页9~15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万县唐墓》,《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页503~514
    四川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页18~26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前蜀晋晖墓清理简报》,《考古》1983年第10期,页915~918、907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管所:《2004年广汉烟堆子遗址晚唐、五代墓地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5年第3期,页3~10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文物管理局、三台市文物管理局:《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柏林坡1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9期,页16~35
    苏天钧:《北京南郊辽赵德钧墓》,《考古》1962年第5期,页246~253
    苏州市文管会、吴县文管会:《苏州七子山五代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2期,页37~45
    福建省博物馆:《五代闽国刘华墓发掘报告》,《文物》1975年第1期,页62~73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王嘉:《华阳出土五代时期古墓》,《成都日报》2005年9月15日第B02版
    王锡平:《烟台市芝罘区发现一座石椁墓》,《文物》1986年第3期,页60~62
    王银田、刘俊喜:《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文物》2001年第7期,页40~51
    温州市文物处(王同军):《浙江乐清县发现五代土坑墓》,《考古》1992年第8期,页764~765、762
    吴文良:《泉州发现的五代砖墓》,《考古通讯》1958年第1期,页66~68
    武汉博物馆:《阅马场五代吴国墓》,《江汉考古》1998年第3期,页67~72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王自力、孙福喜:《唐金乡县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西安是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唐金乡县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7年第1期,页4~18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五代冯晖墓》,重庆出版社,2001年
    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8期,页41~51
    杨继东:《五代艺术精品——极建陵》,《沧桑》1995年第3期,页46~48
    杨继东:《极建陵》,《文物世界》2002年第5期,页49~51
    杨忠敏、阎可行:《陕西彬县五代冯晖墓彩绘砖雕》,《文物》1994年第11期,页48~55、90
    俞洪顺、梁建民、井永禧:《江苏盐城市城区唐宋时期的墓葬》,《考古》1999年第4期,页31~39
    曾凡:《福州洪塘金鸡山古墓葬》,《考古》1992年第10期,页900~908、899
    曾昭燏等合著:《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56年
    张家口市宣化区文保所:《张家口市宣化区发现一座五代墓葬》,《文物春秋》1989年第3期,页85~87
    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文管会:《浙江临安晚唐钱宽墓出土天文图及“官”字款白瓷》,《文物》1979年第12期,页18~23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考古组:《杭州郊区施家山古墓发掘报告》,《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61年第1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考古》1975年第3期,页186~194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临安板桥的五代墓葬》,《文物》1975年第8期,页66~72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杭州三台山五代墓》,《考古》1984年第11期,页1045~1048
    镇江市博物馆(刘和惠、翁福骅):《镇江、句容出土的几件五代、北宋瓷器》,《文物》1977年第10期,页90~92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开元寺宋代塔基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3年第1期,页14~18
    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宋金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
    周尔太:《成都市发现前蜀宫廷古墓》,《成都文物》1990年第4期,页63
    (日)岸边成雄,樊一译:《王建墓棺床石刻二十四乐妓》,《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页76~80
    曹发展:《陕西彬县五代冯晖墓出土彩绘砖雕“拍极”图考》,《中国文物报》1996年7月7日3版
    陈葆真:《南唐烈祖的个性与文艺活动》,《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二期,页43
    陈葆真:《南唐中主的政绩与文化建设》,《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三期,页41~89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成都市王建墓博物馆:《王建墓维修工程综述》,《成都文物》1990年第4期,页3~5
    迟乃鹏:《王建墓棺床石刻乐伎弄佛曲说探证》,《四川文物》1997年第3期,页18~22
    戴俊英:《中国古代舍利的瘗埋制度》,《人文杂志》1993年增刊,页82~110、117
    丁晓雷:《五代时期的杨吴、南唐和吴越墓葬》,《青年考古学家》总第11期,页47~57
    丁祖春:《读前蜀晋晖墓志铭札记》,《成都文物》1991年第2期,页36~40
    杜正胜:《传统家庭结构的典型》,《大陆杂志》第65卷第2、3期,1982年
    樊一:《前蜀永陵杂考》,《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页35~43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
    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内石刻伎乐考》,《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高世瑜:《宋氏姐妹与〈女论语〉论析——兼及古代女教的平民化趋势》,《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页127~157
    高燕:《四川地区唐代石窟西方净土变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郝建文:《浅谈曲阳五代墓壁画》,《文物》1996年第9期,页78~79
    何建明:《南唐崇儒之风与江南社会的文化变迁》,《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页31-35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经变〉》,《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页1~26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校勘》,《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
    贺西林:《从长沙楚墓帛画到马王堆1号汉墓漆棺画与帛画》,《艺术史研究》第五辑,2003年,页143~168
    洪剑民:《略谈成都近郊五代至南宋的墓葬形制》,《考古》1959年第1期,页36~39
    胡文和:《四川和敦煌石窟中“西方净土变”的比较研究》,《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6期,页63~76
    胡文和:《四川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西方净土变”》,《四川文物》1989年第1期,页27~33
    黄剑波、朱亮亮:《论五代十国墓室壁画的艺术特征》,《中国美术研究》2009年第1期,页31~46
    黄景略:《中国古代墓葬壁画的缩影》,《文物》1996年第9期,页63~64
    金维诺:《唐代西州墓的绢画》,《中国美术史论集》,黑龙江出版社,2004年,页195-202
    雷闻:《论唐代皇帝的图像与祭祀》,《唐研究》第九卷,2003年,页261~282
    黎方银、王熙祥:《大足北山佛湾石窟的分期》,《文物》1988年第8期,页31~45
    李斌城:《唐懿僖二宗迎送法门寺佛骨僧俗考》,《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55~65
    李静杰、田军:《定州系白石佛像研究》,《故官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3期,页66-84
    李静杰:《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考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3期,页6~46、157
    李力:《古墓恩仇录》,《北京青年报》2007年3月12日D2版
    李清泉:《“装堂花”的身前身后》,《南山论学集——钱存训先生九五生日纪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页56~61
    李清泉:《宣化辽墓》,文物出版社,2008年
    李蜀蕾:《十国墓葬初步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李玉珉:《敦煌药师经变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七卷,第三期,页1~40
    刘婕:《唐代花鸟画研究——考古学与绘画史》,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
    刘蓉英:《王建墓维修工程中的墓内保护措施》,《成都文物》1991年第4期,页26~27
    刘雨茂、刘平:《孙汉韶墓出土陶房考识》,《四川文物》2000年第3期,页64~67
    刘雨茂:《王建墓维修保护工程中的考古新发现》,《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页129~133
    罗丰:《后周冯晖墓彩绘乐舞砖雕》,《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文物出版社,2005年,页299~325
    罗丰:《五代后周冯晖墓出士彩绘砖雕题材试析》,《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6期,页66~81
    罗庆华:《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页5~18
    罗世平:《观王公淑墓壁画〈牡丹芦雁图〉小记》,《文物》1996年第8期,第78~83页
    罗世平:《略论曲阳五代墓山水壁画的美术史价值》,《文物》1996年第9期,页74~75
    罗世平:《埋藏的绘画史》,《美术研究》2004年第4期,页68~72
    马文彬:《王建墓保坎的修复工程》,《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页49~50
    麦英豪:《关于广州石马村南汉墓的年代与墓主问题》,《考古》1975年第1期,页62~64
    牛加明:《宋代墓室壁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秦方瑜:《王建墓石刻伎乐与霓裳羽衣舞》,《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页15~20
    荣新江:《法门寺与敦煌》,韩金科主编:《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66~73
    沙武田:《敦煌写真邈真画稿研究——兼论敦煌画之写真肖像艺术》,《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1期(总第51期),页43~62
    山崎纯一:《关于唐代两部女驯书〈女论语〉、〈女孝经〉的基础研究》,《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页158~187
    沈宝玉:《王建墓维修工程三合土防漏层技术总结》,《成都文物》1991年第4期,页18~20
    沈仲常:《王建、孟知祥墓的棺床石刻内容初探》,《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1994年,页107~111
    施建中:《论“徐黄体异”与五代画家地籍、身份分异之间的关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第1期,页48~50
    宿白:《关于河北四处古墓的札记》,《文物》1996年第9期,页58~62
    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第12期,页41~49
    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页153
    孙秉根:《西安隋唐墓的形制》,《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
    孙先文:《吴越钱氏政权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王惠民:《敦煌隋至唐前期药师图像考察》,《艺术史研究》第二辑,2000年,页293~327
    王惠民:《日本白鹤美术馆藏两件敦煌绢画》,《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页176~178
    王玉东:《半身像与社会变迁》,《艺术史研究》第六辑,2002年,页5~70
    巫鸿:《从“庙”到“墓”——中国古代宗教美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礼仪中的美术: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页549~588
    巫鸿:《墓葬:可能的美术史亚学科》,《读书》2007年第1期,页59~67
    巫鸿著,杭侃译:《敦煌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及其宗教、礼仪和美术的关系》,《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下卷),页405~417
    巫鸿著,郑岩译:《“华化”与“复古”:房型椁的启示》,《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下),页659~671
    巫鸿著,郑岩译:《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敦煌文学的关系》,《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下),页346~404.
    徐苹芳:《看〈河北古代墓葬壁画精粹展〉札记》,《文物》1996年第9期,页65~66
    徐学书:《论王建及其前蜀政权的历史地位》,《四川文物》2000年第3期,页7~16
    严家栩:《浅谈王建墓室内支撑及石拱观测》,《成都文物》1990年第4期,页28~31
    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页296
    杨泓:《河北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女乐图》,《收藏家》1998年第1期,页4
    杨泓:《中国佛教舍利容器艺术造型的变迁》,《艺术史研究》(2),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页231~261
    曾中懋:《王建墓棺床石雕风化原因的研究》,《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页24~27
    占扬:《珍贵的地下文化宝藏——成都五代墓壁画》,《成都文物》1989年第4期,页17~21
    张道森、吴伟强:《安阳出土唐墓壁画花鸟部分的艺术价值》,《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页42-44
    张道森、吴伟强:《安阳唐代墓室壁画初探》,《美术研究》2001年第2期,页26-28
    张美华:《王建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介绍》,《成都文物》1990年第4期,页9~12
    张肖马:《前后蜀墓葬制度浅论》,《成都文物》1990年第2期,页36~44
    张勋燎、白彬:《前蜀王建永陵发掘材料中的道教遗迹》,《中国道教考古》九,线装书局,2005年
    张勋燎、黄伟:《论后蜀和陵的特征及相关问题》,《成都文物》1993年第3期
    张勋燎:《试论我国南方地区唐宋墓葬出土的道教“柏人俑”和“石真”》,《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1995年,页312~322
    张勋燎:《试说前蜀王建永陵发掘材料中的道教遗迹》,《四川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页213~223
    张亚平:《“前蜀”后妃墓应为前蜀周皇后墓》,《四川文物》2003年第1期,页36-37
    张玉兰:《晚唐五代钱氏家族墓葬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5年第5期,总187期,页41~47
    郑岩、李清泉:《看时人步涩,展处蝶争来—谈新发现的北京八里庄唐墓花鸟壁画》,《故宫文物月刊》158期,1996年,页126~133
    郑岩:《北周康业墓石榻画像札记》,《文物》2008年第11期,页67~75
    郑岩:《关于墓葬壁画起源问题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园汉墓为中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页56~74
    郑岩:《墓葬壁画画给谁看》,《文物天地》2002年第9期,页46~49
    郑岩:《山东临淄东汉王阿命刻石的形制及其他》,《艺术史研究》(第十辑),2008年,页275~297
    郑岩:《压在“画框”上的笔尖》,《新美术》2009年第1期,页39~51
    郑岩:《装堂花新拾》,《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第3期)2001年1月21日第4版
    钟坚:《王晖石棺的历史艺术价值》,《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页12~13
    朱玉麟:《隋唐文学人物与与长安坊里空间》,《唐研究》第九卷,2003年,页85~128
    Ellen Johnston Laing,Patterns And Problems In Later Chinese Tomb Decoration,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vol 6,1978.
    #12
    陈安利:《唐十八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陈朝云:《南北宋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
    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文物出版社,1993年
    陈明达编著:《应县木塔》,文物出版社,2001年
    冯贺军:《曲阳白石造像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故宫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
    郭建邦:《北魏宁懋石室线刻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韩晓囡:《宋代墓葬装饰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的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黄明兰:《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李福顺:《苏轼与书画文献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
    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文物出版社,2008年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梁思成等著:《未完成的侧绘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孟晖:《花间十六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中国汉阳陵彩俑》,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
    王青:《西域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王卫明:《大圣慈寺花史丛考——唐、五代、宋时期西蜀佛教美术发展探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吴裕成:《中国十二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邢铁:《中国家庭史——宋辽金元时期》(第三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薛永年:《中国卷轴画史》(神州文化集成丛书),新华出版社,1993年
    杨明芬:《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
    张国刚:《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张家骥:《中国建筑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赵丰主编:《中国丝绸通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赵克礼:《陕西古塔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郑汝中:《敦煌音乐画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
    郑午吕:《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郑岩、汪悦进:《庵上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郑岩、刘善沂:《山东佛教史迹——神通寺、龙虎塔与小龙虎塔》(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46),法鼓文化,2007年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上),文物出版社,1999年
    周到、傅永魁:《巩县石窟寺·宋陵·杜甫故里》,中州书画社,1981年
    周峰:《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隋唐五代部分》,燕山出版社,1987年
    朱玉龙编著:《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97年
    Wu Hung,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ing,Published by Reaktion Books L td,1996.
    Xiaoneng Yang,New perspectives on China's past.: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Yale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2004.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窟》第四卷,文物出版社,株式会社平凡社,1987年
    敦煌研究院张文彬:《敦煌:纪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朝华出版社,2000年
    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编辑委员会:《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原始社会至唐》(1),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贺世哲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画卷》(7),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年
    黄明兰:《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梁尉英主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九窟、第十二窟(晚唐)》,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刘永增主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五八窟(中唐)》,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刘玉权主编:《敦煌石窟全集:动物画卷》(19),商务印 书馆(香港),1999年
    梅林主编:《敦煌石石窟艺术:莫高窟一一二窟(中唐)》,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孙儒僩、孙毅华:《敦煌石窟全集:建筑画卷》(22),商务印书馆(香港),2003年
    谭蝉雪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服饰画卷》(24),商务印书馆(香港),2005年
    王惠民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敦煌弥勒经画卷》(6),商务印书馆(香港),2002年
    王克芬主编:《敦煌石窟全集:舞蹈画卷》(17),商务印书馆(香港),2001年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7·中唐》,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8·晚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5·五代宋雕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绘画全集:五代宋辽金1》(2),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1999年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绘画全集:五代宋辽金2》(3),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绘画全集:战国——唐》(1),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中国画像石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2·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5·敦煌壁画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12·四川石窟雕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3·墓室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年
    中国石窟雕刻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石窟雕塑全集4·龙门》,重庆出版社,2001年
    周天游主编:《唐墓壁画珍品:新城、房陵、永泰公主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