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的共识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自由民主制度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危机随即出现。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那些因内心空虚和外在压抑与束缚进行反抗的青年和少数族裔,他们让政治家们和思想家们不解的是,缘何已经被自由民主制度赋予并保护了自由权利进而已经实现了物质富足的青年们却开始了反抗,那么,他们抵制和反抗的对象又是什么呢?在这种重大的历史背景下,学者们一致转向反思自由民主社会制度的内在困境,虚无主义、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在反抗形而上学一元论桎梏中所迸发出的消极因素是否将威胁到原有的社会合作体系的团结和统一?后形而上学时代社会统一的理性基础又在哪里?是什么?应该说,伯林、罗尔斯、哈贝马斯、伽达默尔、杜威、罗蒂等这些著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共同面对和思考现代西方社会这一最重大的时代课题和社会论题,而共识相对于自由民主社会的意义和必要性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学术思考中不断彰显出来。
     本文正是从价值多元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一理论背景出发,通过对共识观念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分析,对共识概念的特性和基本内涵进行了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哈贝马斯的“话语共识”理论和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论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研究现代多元社会的共识问题有所助益。
The Core issues of this article is from political science normative analysisdiscusses the modern western scholars in thinking about how to resolve the social unityof pluralistic society, social solidarity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crisis begin to awareofthe consensus problem. If consensus for modern pluralistic society has irreplaceable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hen what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sensus?where is the rational foundation of consensus? How many ways are there to realizeconsensus? How to reflect the limits and boundaries of Consensus? This paperattempts to try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above four issues, as far aspossible in the form of building consensus theory as a whole.This is a very challengingadventure, the authority of the academic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will neverconsensus as a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core problems on system construction; This is yetanother attempt to have cognitive limit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eticalframework and the selection of thinkers there are a lot of discussion and the expansionof space.
     On the core issues, the logical context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is the theme ofth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of pluralistic society. Firs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of consensus problem: value pluralism andNihilism of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society; Secondly discusses the heterogeneity anddifferentiation of modern society makes social solidarity, social un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existing basis are in trouble, and be changed. Second part around the themeof "what is the consensus", by the method of concept analysis of dictionary definitionand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sensus, the research analysis of dimensionsand related concept,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sensus is very important to clear, and itis also the core of this article must first clear problem. The third part and the fourth partis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of this article. Consensus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rationalfound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 is interactive relevance. Rawls proposed"overlapping consensus" on the basis of "public reason", habermas proposed the"discourse consensus" on the basis of "communication rational". The construction and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ensus view above essentially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rationalbasis, namely is the emphasis to the practical reason, common ground,public reason,the acceptability of reasonable, dialogue, communication and compromise. This can beunderstood as the practice of the truth to, can also be understood as the whole politicalphilosophy thinking framework from the truth theor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ensustheory, more understandable as from rational to reasonable.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are also facing the consensus problem,here are two theoretical problem of how to apply to the consensu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the thesis of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and judgment of the nature of a pluralisticsociety is crucial, if a broa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pluralistic society theoryapplicable risk problems may appear.
引文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96—197页。
    ②Graham,J.G.Jr: Consensus.In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 ed.G.Sartori.Beverly Hills,Calif.,London and New Delhi:Sage,1984,pp.90.
    ①阿伦特:《生活和私人生活》,参见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8页。
    ①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22页。
    ①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北:聯經1989年版,第148页。
    ②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北:聯經1989年版,第154页。
    ①奥克肖特:“利维坦导读”,应星译,载《现代政治与自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241页。
    ①贺照田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①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刘小枫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②LeoStrauss,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Chieago&London:TheUniversity of ChieagoPress,1953.pp.27.
    ①张凤阳:《论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及其文化效应》,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69页。
    ③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0页。
    ①谭安奎:《政治的回归:政治中立性及其限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8页。与此同时,英国政治学者贝拉米在《多元主义与现代社会》以及《Liberalism and Pluralism》也做出了类似的分类,只不过贝拉米使用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来意指善观念的多元论;罗尔斯所提出的“多元主义事实”和拉莫尔的“合理分歧”都是在善观念多元论意义上来谈的。
    ②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③胡传胜:《自由的幻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①胡传胜:《自由的幻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7页。
    ②I.Berlin,THE Pursuit of the Ideal,CT,PP.5-6.
    ①柏拉图:“法律”,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2页。
    ②谢尔登·S.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扩充版),辛亨复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1页。
    ①张斌峰:《人文思维的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谢尔登·S.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扩充版),辛亨复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57页。
    ①胡传胜:《自由的幻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
    ②贝拉米:《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毛兴贵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①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②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①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
    ②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③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8-240。请注意,由于翻译的原因,对韦伯所强调的信仰不能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这里的信仰就是指信念。
    ④李普塞特:《政治人》,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⑤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384页。
    ①A.John Simmons, Justification and Legitimacy, Ethics, Jul1999,Vol.109, PP.749-750.
    ②周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6页。
    ①周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页。
    ①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144页。
    ②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145页。
    ③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①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②布鲁斯·艾克曼:《政治自由主义种种》,转引自万俊人编译《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②McCarthy,Thomas,Legitiacy and Diversity:Dialectical Reflections on Analytic Distinctions, in Habemas on Law and Democracy,,ed by Michel Rosenfeld and Andrew Arat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pp.115-153.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96—197页。
    ②Graham,J.G.Jr: Consensus.In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 ed.G.Sartori.Beverly Hills,Calif.,London and New Delhi:Sage,1984,pp.90.
    ①安德鲁·海伍德著,吴勇译:《政治学核心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列奥·施特劳斯、J.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②林国荣:“自然法传统中的霍布斯”,载《现代政治与自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1页。
    ③谢尔登·S.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扩充版),辛亨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①列奥·施特劳斯、J.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②柏拉图:“法律”,《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第654页。
    ③柏拉图:“法律”,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612页。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1997年重印,第7-14页。
    ①谢尔登·S.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扩充版),辛亨复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8页。
    ①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1页。
    ②明确提出这一看法的是英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奥克肖特。参见奥克肖特:“利维坦导读”,载《现代政治与自然》,应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241页。
    ①谢尔登·S.沃林:《政治与构想:《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扩充版),辛亨复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1页。
    ②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①Graham,J.G.Jr: Consensus.In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ed.G.Sartori.Beverly Hills,Calif.,London and New Delhi:Sage,1984,pp.99
    ②Graham,J.G.Jr: Consensus.In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ed.G.Sartori.Beverly Hills,Calif.,London and New Delhi:Sage,1984,pp.100
    ①国内政治学者对共识的科学研究基本未开展,所以没有相应中文译著资料,本文只能参考外文文献中格雷汉姆在这方面的研究略加阐述。参见Graham,J.G.Jr: Consensus.In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 ed.G.Sartori.Beverly Hills,Calif.,London and New Delhi:Sage,1984,pp.101-105.
    ①C.J.Friedrich,Man and His Governmeng:An Empirical Theory of Politics.New York:McGraw-Hill.pp338.
    ②V.O., Key,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New York:Knopf.pp.32-53.
    ①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41页。
    ③张斌峰:《人文思维的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Graham,J.G.Jr: Consensus.In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 ed.G.Sartori.Beverly Hills,Calif.,London and New Delhi:Sage,1984,pp.91-94.
    ①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编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吴勇译:《政治学核心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页。
    ①Graham,J.G.Jr, Consensus.In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 ed.G.Sartori.Beverly Hills,Calif.,London and New Delhi:Sage,1984,pp.95.
    ②Graham,J.G.Jr, Consensus.In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 ed.G.Sartori.Beverly Hills,Calif.,London and New Delhi:Sage,1984,pp.111.
    ①Shils,E.and Lipsitz,L, Consensu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III, ed.D.S.Sills.New York: Macmillan and the Free Press,1968, pp.260.
    ①Shils,E.and Lipsitz,L, Consensu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III, ed.D.S.Sills.New York: Macmillan and the Free Press,1968, pp.260.
    ①P.H.Partridge,consent and consensus,London:Macmillan,1971.pp.89
    ②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2页。
    ②萨托利:《民主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③Shils,E.and Lipsitz,L, Consensu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III, ed.D.S.Sills.New York: Macmillan and the Free Press,1968, pp.264.
    ④Shils,E.and Lipsitz,L, Consensu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III, ed.D.S.Sills.New York: Macmillan and the Free Press,1968, pp.264.
    ①Shils,E.and Lipsitz,L, Consensu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III, ed.D.S.Sills.New York: Macmillan and the Free Press,1968, pp.265.
    ①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
    ②杨淑静:《重建启蒙理性》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64页。
    ①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①王晓升:《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的社会整合方案》,《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33页。
    ②王晓升:《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的社会整合方案》,《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35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46页。
    ①哈贝马斯:《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哲学动态》2009年第6期,第9-10页。
    ③哈贝马斯:《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哲学动态》2009年第6期,第6页。
    ①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4页。
    ①姚大志:《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446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45页。
    ②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言,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③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载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46页。
    ①姚大志:《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443页。
    ②高鸿钧:《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①姚大志:《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页。
    ②哈贝马斯:《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哲学动态》2009年第6期,第6页。
    ①赵汀阳:《城邦、民众和广场》,《世界哲学》2007年第2期,第64页。
    ②赵汀阳:《哲学的政治学转向》,吉林大学学报2006年底2期,第8页。
    ①贺来:《辩证法与实践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页。
    ①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7-88页。
    ②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培根出版社1984年版,第302页。
    ②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5页。
    ①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2-173页。
    ②参见黄结梅:“解构哈贝马斯重建批判基础的工作”,载阮新邦、林瑞:《解读〈沟通行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7-80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③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④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平装本导论,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②罗尔斯:《正义论》,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③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③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第489页。
    ④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国梁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4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③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①康德著、何兆武译:《什么是启蒙》,转引自http://www.culstudies.com/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①让-马克·思古德:《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载于《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2期。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页。
    ①郑文先:《合理性:深化认识论研究的一种思路》,《哲学动态》1995年第1期
    ①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①哈贝马斯:《道德意识与交往行为》,转引自薛华:《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①包利民:《重建公共伦理规范基础的不同途径》,《浙江学刊》2000年第6期
    1.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葵阳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弗兰克·坎宁安:《民主理论导论》,谈火生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6.西摩·马丁·李普赛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騤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9.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国梁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2.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3.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4.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5.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17.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言,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8.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载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19.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安德鲁·海伍德著,吴勇译:《政治学核心概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列奥·施特劳斯、J.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扩充版),辛亨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1997年重印。
    24.施特劳斯:《现代政治与自然》,应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编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7.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刘小枫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28.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贝拉米:《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毛兴贵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0.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31.李普塞特:《政治人》,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3.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4.克劳德:《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2006年版。
    35.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7.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何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9.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40.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性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41.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42.威廉·A·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张定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4.查尔斯·拉莫尔:《现代性的教训》,刘擎、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45.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46.阿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民主与分歧》,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47.弗雷德里克·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48.托马斯·内格尔:《本然的观点》,贾可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阿里斯戴尔·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50. A.麦金泰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08年版。
    51.塞拉·本哈比:《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黄相淮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52.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53.马克·里拉、罗纳德·德沃金、罗伯特·西尔维斯:《以赛亚·伯林的遗产》,刘擎译,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54.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5.理查德·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义》,王萍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6.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57.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境》,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8.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9.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2012年版。
    6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61.阿玛蒂亚·森:《超越功利主义》,梁杰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2.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闫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3.凯斯·R·孙斯坦著:《设计民主:论宪法的作用》,金朝武、刘会春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4.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65.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66.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67.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68.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69.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狄玉明、李平沤一,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0.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闫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1.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72.格伦·廷德:《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问题》,王宁坤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73.利普哈特《:多元社会的民主》,张慧芝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
    1.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3.何包钢:《民主理论:困境和出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江苏人民出版2008年版。
    5.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应奇:《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7.童世骏:《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8.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徐向东:《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0.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谭安奎编:《公共理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何怀宏:《公平的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8.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9.阮新邦:《解读沟通行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1.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年版。
    23.万俊人编译《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周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25.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谭安奎:《政治的回归:政治中立性及其限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27.贺照田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北联经1989年版。
    29.张斌峰:《人文思维的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0.《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1.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汪晖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33.贺来:《辩证法与实践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高鸿钧:《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姚大志:《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36.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8.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刘建成:《第三种模式: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应奇编:《自由主义中立性及其批判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42.应奇,张培伦编:《厚薄之间的政治概念》,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43.胡传胜:《自由的幻想——伯林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45.郭永秋:《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46.施能伟:《商议民主》,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版。
    1. P.H.Partridge, Consent and Consensus,London:Macmillan,1971.
    2. Graham,F.G.Jr., Consensus.In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systematic analysis,pp.89-124,ed.G.Sartori. Beverly Hills, Calif.,London and New Delhi:Sage,1984.
    3. George J. Graham Jr., Rousseau's Concept of Consensus, PoliticalScience Quarterly, Vol.85, No.1(Mar.,1970), pp.80-98.
    4. George J. Graham Jr., Edmund Burke's "Developmental Consensus",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16, No.1(Feb.,1972), pp.29-45.
    5. Shils,E.and Lipsitz,L.,Consensu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III,pp.260-71,ed.D.S.Sills. New York:Macmillanand the Free Press,1968.
    6. Key,V.O.Jr,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Knopf,1961, pp.28-35.
    7. McClosky,H., Consensus and ideology in American politic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58(1964)361-82.
    8. G.Parry: Trust,Distrust and Consensus,British Journal ofPolitical Science,April1976.
    9. Irving Louis Horowitz, Consensus,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Sociological Inventory, Social Forces, Vol.41, No.2(Dec.,1962), pp.177-188.
    10. Fred H. Willhoite, JR, Political Order and Consensus: aContinuing Problem,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196316:294-304.
    11. Cillian McBride, Consensus, Legitimacy, and the Exercise ofJudgement in Political Deliberation, Critic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6:3,104-128.
    12. Thomas J. Scheff, Toward a Sociological Model of Consensu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2, No.1(Feb.,1967), pp.32-46.
    13. Amy Gutmann and Dennis Thompson, Moral Conflict and PoliticalConsensus, Ethics, Vol.101, No.1(Oct.,1990), pp.64-88.
    14. John Kekes, Pluralism and conflict in morality, The Journal ofValue Inquiry26:37-50,1992.
    15. Adrian Vatter, Consensus and direct democracy:Conceptual andempirical linkage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38:171–192,2000.
    16. Adam Przeworski, Consensu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in WesternThought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Sciences2(2010)7042–7055.
    17. Philip A. Hamburg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Consensus Theory of Contract, Law and History Review, Vol.7, No.2(Autumn,1989), pp.241-329.
    18. John S. Dryzek,Simon Niemeyer, Reconciling Pluralism andConsensus as Political Ideal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50, No.3, July2006, pp.634–649.
    19. Fred D Agostino, Some Modes of Public Justification,AustralianJournal of philosophy,Vol.69,No.4;December1991,pp.390-414.
    20. Willama Galston, Liberal Purposes,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1.
    21. Richard Bellamy, Liberalism and Pluralism,London,Routledge,1999.
    22. John Kekes, The Morality of Pluralism,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3.
    23. Steven Lukes, Moral Conflict and Politics,Clarendon Press,1991.
    24. Isaac Levi, Hard Choice:Decision Making Under UnresolvedConflic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5. Deliberrative Politics:Essays 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editedby Stephen Macedo,1999.
    26. John Rawls, 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oliticalPhilosophers,edited by Chandram Kukathas,Routledge,2003.
    27. Wright,J.D, The Dissent of the Governed,Academic Press,1976.
    28. R.Dahrendor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Stanford Univ.Press,1959.
    29. Guido Pinciono, Fernando R.Teson.Rational choice and democraticdeliberation:a theory of discourse fail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7.
    30. E.Barker,Reflections on Government,Oxford Univ.Press,1942.
    31. Key,V.O.Jr,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New York:Knopf,1961.
    32. McClosky.H, Consensus and Ideology in American politics.Americanpolitical Science Review58(1964).
    33. G.Parry, Trust,Distrust and Consensus, British Journal ofPolitical Science,April1976,129-142.
    34. John S.Dryzek, Reconciling Pluralism and Consensus as PoliticalIdeal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50,No,3,July2006,pp.634-649.
    35. Thomas Nagel, Moral conflic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philosophyand public affairs, Vol.16,No.3.(Summer,1987).
    36. A.John Simmons.Justification and legitimacy.Ethics,Vol.109,No.4.(Jul.,1999).
    37. William Galston.Pluralism and the Social Unity.Ethics,1989,99(3).
    38. John Rawls, Social Unity and Primary Goods (1982), JohnRawls.Collected Paper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