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制度与公司债权人的保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On the System of 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reditor of Company
  • 作者:赵辉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法律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赵新华
  • 学科代码:030101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3-01
摘要
本文通过对有限责任制度和债权人保护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公司股东受利益驱动常常会不正当地利用有限责任制度,使其成为获取不当利益损害交易相对人权益而又能逃避法律责任的保护工具,甚至公司的董事也享受着有限责任制度带来的不当利益,而公司债权人利益却得不到充分保护。本文从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利弊分析入手,讨论了有限责任制度被滥用情形下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侵害,提出了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法律问题,并试图从公司法制度创新方面寻找答案。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本文在前言部分,主要说明了有限责任制度的出现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及同时产生、暴露出的弊端对现代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及交易信用造成了威胁,建议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应考虑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公司制优势的同时又能有效抑制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处理好有限责任制度和债权人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保护债权人的角度,选择适应我国国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作法,而不盲从于任何一种观点。虽然成为公司债权人的原因不尽相同,在微观的分析各类股东与多种债权人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后,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试图为解决有限责任制度和公司债权人之间的矛盾提供一条思路。
    本文在正文部分分四章进行了论述:
    第一,对有限责任制度进行概要的论述。
    首先,阐述了有限责任制度的定义及理论基础。公司的有限责任并非指公司负有限责任,而是指公司投资者(股东)以其认购的出资额为最高限,对公司的债务和亏损所负的责任,此外,对公司不再承担任何财产义务,公司以其全部的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其特征为:一是公司具有与其投资者(股东)个人互相分离的独立的人格,公司的人格即公司作为一个团体在法律上的资格,也就是公司在法律上的主体地
    
    
    位。只要公司经注册登记就取得了不同于其股东和债权人的独立资格,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公司对股东投资的资产享有独立的、排他的权利,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是分离的,公司对于自己的债务和亏损应由自己全部资产而不是由股东承担。二是公司股东对公司负有出资的义务,股东以其认购的出资额承担对公司的责任。由于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是分离的,公司债务责任不直接归责于股东个人;其次,又分三个方面阐述了有限责任制度的功能优势,第一,有限责任制度成为最佳的集资工具,因为有限责任制度能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可以分散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可以使投资者及时转移投资风险;第二,有限责任制促使股东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第三,有限责任制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再次,文章又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有限责任制度的缺陷:第一,有限责任对于那些基于信用而与之交易的公司债权人来说有失公平,会造成道德公害;第二,有限责任对那些基于公司侵权行为而被动成为债权人的受害方来说有失公平。又以列举案例的方式说明了有限责任常常使受害人得不到足额赔偿,外化了一部分因公司冒险行为造成的损失,而公司及其股东从中受益,却将损失转嫁给债权人,使风险与利益一致的法律原则遭到破坏。
    第二,阐述了对公司债权人保护的基本状况、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该章阐述了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意义在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正常交易的安全,也就是保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其次,又分七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公司债权人保护的状况,从中显现出国外公司对债权人保护的作法及现状;第三,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公司债权人保护的现状及保护方式,并从公司董事是否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义务、清算制度规定的不完善、股东滥用公司人格三个方面指出我国公司法对债权人保护存在的缺陷。
    第三,从三个方面(公司股东、集团公司、公司董事)阐述了有限责任制度滥用对债权人利益侵害的具体表现。
    以上三个方面表明,完善我国公司立法已经是迫在眉睫。只有通过
    
    
    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才能减少不公,达到利益的均衡。
    第四,阐述了有限责任制度与公司债权人保护的协调问题。
    首先,肯定有限责任制度是我国公司立法的必然选择;接着又阐明了对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新思考,即从确认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和强化董事对债权人责任两个方面,谈了对我国公司立法的认识;最后笔者认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取得的最先进立法成果,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功能不亚于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公司人格否认正是运用衡平方法解决公司人格独立与有限责任这一制度不合目的性的产物,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有益补充。
    公司管理层滥用有限责任对公司债权人利益造成的损害,不仅要规定其侵权责任,而且在制度设计上,尽量减少他们滥用权力的机会。独立董事制度正是积极预防公司管理层实施侵害公司债权人行为的极佳选择。
    本文在结语部分阐述了通过对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利弊分析,讨论了有限责任制度被滥用情形下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侵害,提出了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法律问题,并试图从公司法制度创新方面寻找答案。笔者在肯定有限责任制度是我国公司立法的必然选择的前提下,认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及独立董事制度可以为
The thesis mainly analyze and study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otect for the creditor. The writer finds that prompted by the interest, the shareholder of a company often use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improperly. He makes it a tool to obtain the illegal interests, jeopardize the right of the other trader and escape the law responsibility. Even the directors of the company also get the illegal interests brought by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while the interest of the creditors can not be protected.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job responsibility, the thesis is discussing the case that the creditor’s right is harmed when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is misused. The writer puts forwards to protect the creditor by law, and tries to find the answer by make creations in the company’s systems. The thesis is made up of the three parts: foreword, body and conclusion.
    In the foreword the thesis mainly illustrate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brings about both th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society and the menace to the normal economic order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trust in transa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ompany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restrain it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society. We should make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otection for the creditor. From the point of the creditor, we must choose a comparatively powerful and practical act to apply to our county’s situation rather than follow the only opinion blindly. In spite of the different reasons for anyone to become a creditor, the writer puts forwards his own opinion after microcosmic analysi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rectors and creditors. I try to offer a thinking way to dis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mpany creditor.
    It is illustrated by four chapters in the body.
    I. the General Illustration of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First,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is elaborated. The limited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mpany does not refer that the company takes the limited responsibility, but refers to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mpany’s debts and losses taken by the company when the investors (shareholders) consider their capital as the highest amount. Besides, the company does not perform any other asset obligations and it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ts debts with all its assets. The features are: first, the company has the separated individual character as its investing individuals (shareholders). The character of the company refers to its qualification in law as a group, namely, its main part role in law. Once registered, the company has the individual qualification different from its shareholders and creditors. It acts in its own name. The company has the independent and exclusive right to the assets invested by the shareholders. The individual assets of the shareholders are separated from that of the company. The company should take all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ts debts and losses with its own assents rather than the shareholders take it. Second, the shareholders perform the obligation to offer capitals and they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mpany according to their subscribing amounts. Because the individual assets of the shareholders are separated from that of the company, the debts of the company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the shareholders directly; the function advantages of the limited responsibility are illustrat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limited job responsibility system becomes the best tool to collect capitals, that is, it can reduce, disperse and shift the investing risk of the investors; second, it can urge the shareholders to separate the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right; third, it promo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Next, the thesis illustrate the
引文
[1] A.L.Diamond in O rhnia(Ed.),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J) .1982.42.转引自夏雅丽《对有限责任的法律思考》,《现代法学》2000年6月第三期。
    [2] 参见张忠军《论公司有限责任制》,载于《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4月,第78页。
    [3] 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 ,第85页,转引自赵旭东著《企业法律形态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4] 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6页;转引自徐晓松著《公司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5] 徐晓松著:《公司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6] 参见余劲松著《跨国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第40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转引自张忠军《论公司有限责任制》,载于《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4月,第80页。
    [7] 梁慧星著:《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第139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 徐晓松著:《公司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9] 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10] 刘凯湘、宋敏著:《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研究》,载于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页。
    [11] 刘凯湘、宋敏著:《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研究》,载于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12]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1页。
    [1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4条、95条、176条、194条、19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47、48页。
    [14] 此类条款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关于抑制进入公司的资本被不当削弱的规定,具体包括公司法第24条、第80条关于股东、发起人和认股人出资的规定,公司法第25条、第82条和第88条关于出资额或股款缴纳的规定,公司法第23条、第78条关于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以及公司法第131条关于股份发行价格的规定。第二类是阻止公司资本从公司分离出去的规定,具体包括公司法第104条关于公司资本遭受严重损失时的规定,公司法第108条关于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规定,公司法第131条、第178条关于股份溢价款用途的规定以及公司法第177条关于股利分配的规定。第三类是关于防止公司管理人员非法侵吞、处置公司资本的规定,具体包括公司法第34条、第93条关于出资和股本抽回之禁止性的规定,公司法第59条关于公司董事、经理、监事侵占公司资财的禁止性规定,公司法第60条关于董事、经理、监事挪用公司资金、将公司资金以个人名义或其他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的禁止性规定以及公司法第60条关于公司资金用于借贷或用于公司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担保的禁止性规定。
    [1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98条、217条、198条。
    [16] Street C.J.in Kinsela v.Russel Kinsela Ptytd(1986)4N.S.W.L.R.722,730.转引自张民安、丁艳雅著《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17] K.R.Abbott Company Law,D.P.Publications,at P.21.转引自张民安、丁艳雅著《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18] 徐晓松著:《公司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19] 详细参见Do The Capital Markets Compel Limited Liability,the Yale Law Journal,1992年第427页;转引自张忠军著《论公司有限责任制》,载于《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4月。
    [20] 刘凯湘、宋敏著:《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研究》,载于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21] 刘凯湘、宋敏著:《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研究》,载于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22] 胡果威著:《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23] 刘凯湘、宋敏著:《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研究》,载于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24] 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25] 刘兴善著:《商法专论集》,台湾汉荣书局1982年版,第305页。
    [26] 胡果威著:《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27] 胡果威著:《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28] 刘兴善著:《商法专论集》,台湾汉荣书局1982年版,第297页。
    [29] P.D.Prentice,Creditor's Interests and Director's Duties (1990) ,Oxford Journal of Leaal Studies 265.273.转引自张民安、丁艳雅著《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30] 转引自张民安、丁艳雅著《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31] 转引自张民安、丁艳雅著《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32] S.231 of the Canada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 转引自张民安、丁艳雅著《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于《中山大学
    
    
    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33] 参见(英)迈恩哈特著《欧洲九国公司法》的有关内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34] 参见(英)迈恩哈特著《欧洲九国公司法》的有关内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35] 参见(英)迈恩哈特著《欧洲九国公司法》的有关内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36] 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214条,英国法庭曾在Re Produce Marketing (1989) B.C.L.C.554一案中援引该条作为强加董事个人责任的根据。转引自张民安、丁艳雅著《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37] See Razeen Sappideen,Fiduciary Obligations to Corporate Creditors,The Journal of Business Law,No,4,July,1991.at PP.388~389.转引自张民安、丁艳雅著《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38]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24条。
    [39] 1997年1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12条。
    
    
    
    
    
    
    
    
    
    
    
    
    
    参 考 文 献
    
    一、参考书目
     1、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3、王新、秦芳华:《公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4、胡果威:《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徐学鹿:《商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6、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杜景林、卢堪译:《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 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赵旭东:《企业法律形态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9、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0、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2、成晓霞:《新法人治理结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徐晓松:《公司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王家福、梁彗星:《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16、柯芳枝:《公司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
     17、孔祥俊主编:《民商法热点、难点及前沿问题》,人民法院出版 社1996年版
     18、李开国:《民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9、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二、参考论文
     1、甘培忠、解宇:《浅谈母公司与子公司间关系的若干法律问 题》,载于《中外法学》1994年第5期
     2、毕颖:《论设立公司重整制度》,载于《河北法学》1995年第1期
     3、乔新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载于《中南财经 大学学报》》 1996年第6期
    4、孙北南:《母公司对其子公司债务承担的法律思考》,载于《扬州 大学商 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5、张秀全:《公司发起人初探》,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第1 期
    6、江平:《<公司法>所建立的现代企业法律机制=,载于《理论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3期
    7、程宗璋:《关于我国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探讨》,载于《陕西青 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8、周剑龙:《论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的内部监督机制一一中国公司法发 展之前瞻》,载于《法学评论》1995年第1期
    9、吴风云、范铭娟:《对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的探讨=,载于《法 制与经济》1995年第1期
    10、史际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经济法—兼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问题》,载于《中国法学》1995年第3期
    11、张民安:《论公司法上的越权行为原则》,载于《法律科学》 1995年第2期
     12、张宏森:《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法律思考》,载于《经济与 法》1995年第4期
     13、郑祝君:《从西方公司制的变迁看公司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 ——兼论我国企业公司化改造中的国有独资公司问题》,载于
    
    
    《法商研究》1995年第4期
     14、黄运成:《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比较研究》,载于《经济学动 态》1996年第10期
     15、吴建辉、李振佑:《关于规范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 载于《桂海论丛》1996年第5期
     16、程兴华、沈建明:《论控股公司资本经营的运作》,载于《中 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2期
     17、施天涛:《对从属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载于《中国法学》 1997年第1期
     18、甘培忠:《论对母子公司关系的法律调控》,载于《中外法学》 1997年 第4期
     19、冯果:《公司重整制度与债权人的法律保护》,载于《武汉大学 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5期
     20、张民安、丁艳雅:《公司债权人权益之保护与我国公司法的完 善》,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21、李金泽:《关于中国企业集团法体系的几点思考》,载于《社会 科学研究》 1996年第4期
     22、张忠军:《论公司有限责任制》,载于《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 第4期
     23、崔建远、春申:《公司债权人保护与市场秩序》,载于《长白论 丛》1996年第2期
     24、刘大洪:《公司有限责任制度负面效应的法律思考》,载于《中 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25、吴建斌:《构筑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法律基础——兼论进一 步完善我国公司立法的几个问题》,载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
     26、张永志、袁仕棠:《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关系的法律规制》, 载于《理论学刊》1998年第1期
     27、石静遐:《母公司对破产子公司的债务责任——关于“揭开公司
    
    
    面纱”理论的探讨》,载于《法学评论》1998年第3期
     28、雷兴虎:现代西方国家公司法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公司法的选 择》,载于《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
     29、胡光志:《公司人格否定与公司人格扩张》,载于《现代法学》 1998年 第4期
     30、薄振峰、刘晓钟:《公司设立失败与第三人权利保护》,载于 《山东法学》1998年第4期
     3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诉讼程序》,载于《法商研 究》1998年第5期
     32、郑孟状、刘凯湘、宋敏:《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载于《浙 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33、闵永明、李华:《我国企业集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法律对 策》,载于《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1期
     34、朱谦:《论对从属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载于《外国经济与 管理》1999年第2期
     35、施天涛:《中国企业集团的公司化构造》,载于《法律科学》 1999年第2期
     36、郭富青:《论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理论基础及适用条件》,载于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7、赵信忠:《对我国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质疑》,载于 《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