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聚落遗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元前二千纪开始,在我国新疆东天山地区开始出现以经营农业为主的人群,这些人群同时兼营一定程度的畜牧业、狩猎业和采集业,属于半农半牧经济模式。这一时期,哈密盆地绿洲地带和巴里坤的河湖地带都分布着许多农业聚落遗址。在公元前一千纪左右,欧亚大陆大部分区域进入了青铜时代晚期和早期铁器时代,随着气候的剧变,经济模式的改变,游牧经济和游牧民族开始逐渐出现。东天山地区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地带,也在同时期逐渐进入游牧经济时代,出现了游牧民族,在东天山两麓出现了大量的游牧聚落遗址。这个时期这种经济模式的转变,给古代东天山地区的文化面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对于这一时期东天山地区从半农半牧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过程和游牧聚落遗址特征的研究很少。作者希望通过自身从2005年以来在东天山地区所做的调查、发掘工作掌握的基础资料出发,结合以往历年来的工作成果,对东天山地区公元前二千纪以来聚落遗址的变迁进行初步的研究。
     本文共分八章。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作者首先划定了文章研究的时空范围,总结了以往对东天山地区古代遗存的相关研究情况,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论文中使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在第二章,详细描述了东天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的环境背景。第三章针根据已有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对东天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文化因素分析,并根据其考古学文化特征,结合年代学分析结果把这些遗存划分为五组不同类别的文化遗存,在此基础上将东天山地区的半农半牧经济模式向游牧经济模式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认为该地区在公元前1800~前1600年之间部分人群因气候、人口压力或绿洲承载能力的原因越过东天山到达巴里坤湖湖畔开始定居。公元前1200年左右气候的又一次干冷化时期,东天山地区开始出现早期的游牧活动,并一直延续到公元前一千纪晚期。第四章对分布于哈密盆地绿洲地区和巴里坤湖畔的两种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经济模式的聚落遗址选址、等级、聚落形态、经济形态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分布于东天山南北两麓的游牧聚落遗址因不同功能造成的选址、布局特征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比。东天山北麓以大中型聚落遗址为主,少见小型聚落遗址,反映了这种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是古代游牧民族在夏季牧场的统治中心。南麓同样分布有少量大型聚落遗址,但以中小型聚落遗址为主,其选址布局都是以保证人畜度过酷寒的冬季为前提的,是游牧民族的冬季营地。此外还对大中型遗址周边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遗址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六章对公元前一千纪的农业聚落遗址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聚落遗址延续了前期的传统,其分布、布局和等级等特征变化不大,体现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在第七章限于资料的缺乏,对公元元年左右进入东天山地区的外来草原游牧文化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这一时期的聚落遗址中居住遗迹比较少见,主要为墓葬遗存,说明此时已经完全进入了游牧文化时代。第八章在前文各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分布的农业聚落遗址和游牧聚落遗址进行了对比分析,推演了从半农半牧经济向游牧经济演变的过程,最后分析了东天山地区聚落形态变化与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关系。
Two thousand B.C., in East Tianshan Mountain, in Xinjiang province, group of people managed the agriculture, which they engaged in a certain degree of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and gathering at same time, which belongs to farming-pastoral economic model.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are many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sites in oasis zone in Hami basin and Barkol lakes region. Around the age of one thousand BC, most of the Eurasia region entered the lat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As the climate change, the economic mode change from farming-pastoral to nomadic economy, nomadic people began to appear. East Tianshan Mountain area as the ancient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confluence zone, also gradually into the nomadic economy era, nomad and their settlements in the Mountain foothill site. In this period the economic model transformation is brought great change to civilization in this regio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in East Tianshan Area during this period o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model transformation and features historical sites is few. This dissertation will depend on field survey, excavation documents in this region, combine with previous work over the years, to research the settlements development in the East Tianshan Mountain region since two thousands BC.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first defined the research scope of space and time, reviewed the previous related research in Tianshan Region, analyzed the deficiency,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paper. In chapter2, detailed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since the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East Tianshan Mountain reg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cultural factors of this region are analyzed from the existing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documents, the survey data. Then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chronology analysis results,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And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East Tianshan Mountain area the period from farming-pastoral economic model to nomadic economic model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Some of the residents settle in Barkol Lake from the East Tianshan Mountain because of climate, population pressure or t the oasis capacity from1800BC to1600BC. In about1200BC the climate is dry and cold again, early nomadic activities began to appear in the East Tianshan Mountain Regions, and continue to the end of the one thousand BC. The fourth chapter is discussed on site selection, grade the form, economic form settlemen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asis region and Barkol Lake. The fifth chapter is focus on comparison of site selection, layout features based on function. In north of Tianshan Mountain, there are many large and medium size settlement, small one is few, that show there is the govern centre of an ancient nomadic people in the summer. In the South of the Mountain, there are also large size settlements, but main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settlement sites, the site layout is the premise of guarantee people through the depth of winter, is the nomads of the winter camp, and analyzed military defensive sites around large and medium-sized settlements. Chapter6study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sites in one thousand B.C.. This period of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continued the tradition of the early period, features such as distribution, layout, haven't changed too much which shows the st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seventh chapter because of limited of data, only simply discuss grassland nomadic culture in one century. In this period, settlement is few in the site, most of them are graves, which is show at this time of animal husbandry has been fully entered the era of nomadic culture. Chapter8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the above chapters, 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the East Tianshan Region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nomadic has carri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sites, the deduction from the farming-pastoral economy to the nomadic economy evolution, finally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East Tianshan Mountain area gathering patter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since Holocene.
引文
[1] 于建军.新疆哈密考古综述.东天山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62
    [1] 贝格曼.新疆考古记.王安洪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6-7
    [2] 德日进、杨钟健.中国西部及蒙古新疆几个新石器(或旧石器)之发见[J]中国地质学会志,1932(1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史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96
    [3] 安特生著.甘肃考古记[M].乐森璕译.北京: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5:36-37
    [4]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
    [1] 转引自李水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7-363;原文裴文中.新疆之史前考古[J].中央亚细亚创刊号,1942(1):34-39
    [2] 李遇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概况[J].文物,1962(07-08):11
    [3] 李遇春.新疆发现的彩陶[J].考古,1959(3):158-159
    [4]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9-12.
    [1] 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4(7):333-341
    [2] 吴震.关于新疆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探讨[N].乌鲁木齐:新疆日报,1962-3-3
    [3] 李遇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概况[J].文物,1962(07-08):11
    [4] 董苏宁、刘一明.哈密岩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01)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伊吾军马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新疆文物,1986(1)
    [2] 常喜恩.巴里坤南湾墓地66号墓清理简报[J].新疆文物,1985(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J].考古与文物,1987(5)
    [3]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东疆队.新疆哈密拉甫乔克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J].考古与文物,1987(5)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J].考古学报,1989(3)
    [1] 新疆哈密地区文管所.哈密沁城白山遗址调查[A].东天山研究院.东天山文化研究[C].乌鲁木齐,2008:24-27
    [2] 常喜恩.哈密市雅满苏矿、林场办事处古代墓葬[A].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 王炳华,张玉忠.新疆哈密五堡墓地151、152号墓葬[J]新疆文物,1992(3)
    [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哈密一巴里坤公路改线考古调查[J].新疆文物,1994,(1):5-12
    [5]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97(9)
    [6] 周晓明.哈密黄田庙尔沟墓地调查[J].新疆文物,1998(1)
    [7] 张承安,常喜恩.哈密腐殖酸厂墓地调查[J].新疆文物,1998(1)
    [8]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J].考古,2002(6)
    [1] 陈戈.略论新疆的彩陶[J].新疆社会科学,1982(2)
    [2] 陈戈.关于新疆远古文化的几个问题[J].新疆文物,1985(1)
    [3] 王炳华.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试析[J]新疆社会科学,1985(4)
    [4] 陈戈.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J].考古,1990(4)
    [5] 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A].宿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 水涛.对于新疆早期文化定性问题的基本认识[A].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 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J].考古,1996(12)
    [1] 陈光祖.新疆金属器时代[J].张川译.新疆文物,1995(1)
    [2] 张川.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J].西域研究,1997(3):53-54
    [3] 陈戈.略论新疆的彩陶[J].新疆社会科学,1982(2)
    [4] 陈戈.史前时期的西域[A].西域通史[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1-45
    [5] 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A].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46
    [6] 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J].考古,1992(12)
    [7] 羊毅勇.新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J].新疆文物,1999(34)
    [1] 龚国强.新疆地区早期铜器略论[J].考古,1997(9)
    [2] 王博、崔静、郭建国.哈密寒气沟墓地出土颅骨研究[J].新疆文物,1998(1):83-87
    [3] 王炳华.新疆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3(1):104
    [4] 王炳华,刘杰龙,梅玉祥等.新疆啥密五堡古墓出土大麦的研究[J].农业考古,1989(1)
    [5] 张成安.青铜时代哈密地区的畜牧经济[J].农业考古,2000(1)
    [6] 马雍,王炳华.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J].中亚学刊,1990(3)
    [1]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哈密地区文管会.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J].考古与文物,2005(2)
    [2] 托乎提·吐拉洪.新疆伊吾县拜其尔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fN].中国文物报,2005-02-(A1)
    [3]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管所.新疆巴里坤红山口—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调查[J].考古与文物,2006(5)
    [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1)
    [1] 王永强.党志豪.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J].西域研究,2011(2)
    [2] 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哈尔滨:吉林大学,2007
    [4] 郭物著.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 张凤.新疆东部地区古文化探微[J].西域研究,2010(2)
    [6] 任萌从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看西汉前期东天山地区匈奴文化[D].西安:西北大学,2008
    [7] 梅建军,刘国瑞,常喜恩.新疆东部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初步分析和研究[J].西域研究,2002
    [8] 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 王炳华主编.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50-69
    [2]何惠琴,徐永庆.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类颅骨测量的种族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2(2):102-110;何慧琴等.3200年前中国新疆哈密古人骨的mtDNA多态性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3:329-337
    [3]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墓地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1):83-87
    [4]张全超,常喜恩,刘国瑞.新疆巴里坤县黑沟梁墓地出土人骨的食性分析[J].西域研究,2009(3)
    [5]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D].哈尔滨:吉林大学,2009;魏东、曾雯.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9),2010
    [6]张凤.新疆东黑沟遗址石筑高台、居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刘瑞俊.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初步认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赵汗青.北方草原地区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探讨[D].西安:西北大学,2011
    [7]磨占雄.新疆巴里坤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0(5):赵景龙.东天山地区无封堆石结构墓葬初探[J].考古与文物,2011(2);张坤.东天山地区第二类早期游牧文化墓葬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8]何军锋.新疆尼勒克县穷科克岩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孔令侠.八墙子岩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潘晓.八墙子岩画的分类与分期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 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 张凤.秦汉时期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聚落的比较研究[J].考古,2011(1)
    [1] 苏北海.汉唐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A].张志尧.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C].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27-31
    [2] 吴道修.哈密旅游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3
    [1] 哈密的自然状况,地理位置_莱西飞扬哈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581d1001018yyo.html
    [1] 哈密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哈密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1] 刘虹,张洪燕.哈密区域河流水文特性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2)
    [1] 哈密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哈密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表2-12
    [1] 哈密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哈密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表2-15
    [1] 蔡颖等.干旱区湖泊沉积物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指示意义—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J].湖泊科学,2009:74-75
    [2] 薛积彬等.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J].沉积学报,2008(4)
    [1] 薛积彬等.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J].沉积学报,2008(4):图:5
    [2] 薛积彬.新疆巴里坤湖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8:126-127
    [2] 西北大学地质系.巴里坤湖区三千年来湖面变化及红山口—东黑沟遗址群游牧聚落对其依存.2012年中期成果简报
    [1] 常喜恩.哈密市雅满苏矿、林场办事处古代墓葬[A].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于建军.新疆哈密考古综述.东天山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1] 任萌.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34-36
    [1] 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A].宿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9-184
    [1] 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J].新疆文物,1999(1):53-65: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J].国学研究,1992(1): 447-490
    [1] 李水城.天山北路墓地一期遗存分析[A].李水城.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图二、六
    [2]李水城.天山北路墓地一期遗存分析[A].李水城.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22-224
    [3]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9-31
    [1] 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1-5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02-104.
    [1] 修改自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图6.3-6.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三)[J].考古,1996(7):70
    [2] 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360
    [3]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J].考古学报,1989(3):325-362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J].考古学报,1989(3):353
    [1] 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71-76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C14年代数据集(1965-1991)[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318-320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318
    [2] 李萍、叶翠.新疆哈密亚尔墓地挖掘发现青铜时代墓葬群.亚心网,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2-12/25/content 3749850.htm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J].考古,2002(6):30-41
    [1] 王永强.党志豪.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J].西域研究,2011(2):134-137
    [1] 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A].宿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84-187
    [1] 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1-59
    [1] 哈密文物志编撰组编.哈密文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305.
    [2] 张玉忠.新疆早期铜器[A]新疆考古所.新疆文物古迹大观[C].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396-397
    [3] 郭物.鍑中乾坤——青铜鍑与草原文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3:27、37、44
    [1] 哈密文物志编撰组编.哈密文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305
    [2] 哈密文物志编撰组编.哈密文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30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R].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315-317
    [2] 新疆文物普查办公室、哈密地区文物普查队,哈密地区文物普查资料[J].新疆文物,1991(4):25
    [1] 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4(7):336
    [2]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9-12
    [1]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哈密地区文管会.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J].考古与文物,2005 (2):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55-257
    [1] 哈密文物志编撰组编.哈密文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305
    [2] 奇台县史志编撰委员会编.奇台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554
    [3]郭物.鍑中乾坤——青铜鍑与草原文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3:27、37、44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J].考古学报,1989(3):354
    [2] 陈戈.察吾乎沟口文化的类型划分和分期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1(5):33
    [3]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吐尔墓地第一次发掘[J].考古与文物,2002(6):26
    [4] 王炳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三千年前石结构建筑遗址[A].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55-256
    [5]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9-11
    [1]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学报,1977((2)
    [2]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1)
    [3]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管所.新疆巴里坤红山口—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调查[J].考古与文物,2006(5)
    [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1)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1)
    [1] 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89图⑥
    [2] 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A].宿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83图17:7
    [1]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A].田于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300
    [2] 穆舜英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图85
    [3] 宁夏考古研究所等.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J].考古学报,1993(1):图一八:8、图一九:12
    [4]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A].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81.图45:1
    [5]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09(3)
    注1 这副骨甲呈两列拼接成一具长方形盾牌覆盖在死者身上,时代在公元前23至13世纪。参见:A.N. Alekseyev, E.K. Zhirkov, etc., Burial of an Ymyiakhtakh warrior in Kyordyughen, Yakutia, Archaeology, Ethnology & Anthropology of Eurasia,2 (26) 2006:45-5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0(1)30.插图五:11、14-15
    [2] 吐鲁番地区文管所.鄯善苏巴什古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84(1):图八:4
    [3] 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0
    [1] 王红星.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J].考古,2003(7):12: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44
    [2] 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0.图2-14:9
    [1] 田广金、郭素新.阿鲁柴登发现的金银器[A].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C].文物出版社,1986
    [2]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J].文物,1980(7)
    [3]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A].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C].文物出版社,1986
    [4] 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J].考古学报,1976(1)
    [5] 清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1180
    [6] 俞伟超.马王堆一号汉墓棺制的推定[A].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26
    [7] 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1] 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12
    [1] 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任萌.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2]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哈密—巴里坤公路改线考古调查[J].新疆文物,1994,(1):5-12
    [1] 鄂尔多斯博物馆编.鄂尔多斯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01
    [2] 鄂尔多斯博物馆编.鄂尔多斯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04
    [3] 鄂尔多斯博物馆编.鄂尔多斯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10
    [4] 鄂尔多斯博物馆编.鄂尔多斯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10
    [5] 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1
    [6] 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8
    [7] 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6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三)[J].考古,1996(7):70
    [1] 托乎提·吐拉洪.新疆伊吾县拜其尔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N].中国文物报,2005-02-(A1);陈爱东.伊吾拜其尔墓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1] 郭物著.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图2-8.
    [2] 托乎提·吐拉洪.新疆伊吾县拜其尔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N].中国文物报,2005-02-04(00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等.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墓地[J].考古,1991(8):图25:3.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J].新疆文物,1996(2)
    [1] 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90
    [2]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J]新疆文物,1996(2):37
    [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田广金、郭素新编著.鄂尔多斯式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90
    注1 拜其尔墓地仅发掘了墓地的北部分,不排除还有更晚时期墓葬的可能。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三)[J].考古,1996(7):70
    [3]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1996年哈密黄田上庙尔沟村Ⅰ号墓地发掘简报[J].新疆文物,2004(2):1-26
    注1 笔者于2013年6-7月在此参与早期发掘,后期资料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所胡望林、王永强告知。
    [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鄂尔多斯市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31
    [1] 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83-84
    [1] 张宏彦.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61.
    [1] 潜伟.新疆哈密及其邻近地区史前时期铜器的检验与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2] 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22-124
    [1] 数据采集自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梅建军、刘国瑞、常喜恩.新疆东部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初步分析和研究[J].西域研究,2002(2)相关章节。
    [1] 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墓地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 魏东、赵永生、常喜恩等.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颅骨的测量性状[J].人类学学报,2012(4):401-405
    [3] 高诗珠.中国西北地区三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D].吉林大学,2009:67
    [4] 韩康信.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人骨种系成分研究[D].考古学报.1990(3)388-389
    [5] 何惠琴、徐永庆.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类颅骨测量的种族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2(2):108-109
    [1] 魏东、曾雯.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9):266-267
    [2]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97(9):38
    [3] 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D].哈尔滨:吉林大学,2009
    [4] 张宏彦.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42
    [5] 郭物.新疆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5
    [1] 李文瑛.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单人葬、合葬关系及相关问题探讨[J].新疆文物,1997(2):23-30;王博、覃大海.哈密焉不拉克墓葬的分期问题[J].新疆文物,1990(3):30-38
    [2] 陈戈.焉不拉克文化补说[J].新疆文物,1999(3):48-52
    [3]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哈尔滨:吉林大学.2007.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644
    [1] 胡汝冀,王亚俊,姜逢清等.哈密——一个典型的地下水补给型荒漠绿洲区[J].干旱区地理,2003(2):140
    [1]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编撰委员会编.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70-73
    [1] 张全超、常喜恩、刘国瑞.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人骨的稳定性同位素分析[J].西域研究,2010(2):41-42
    [2]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3
    [3] 新疆文物普查办公室、哈密地区文物普查队.哈密地区文物普查资料[J].新疆文物,1991(4):24-25
    [1] 新疆文物普查办公室、哈密地区文物普查队.哈密地区文物普查资料[J].新疆文物,1991(4):21-22
    [2]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2-13;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4(7):333-341
    [1]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9-12
    [1] 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4(7)333-334;王炳华.新疆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3(1):102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新疆伊吾峡沟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待刊,笔者2008年发掘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新疆哈密射月沟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待刊,笔者2008年发掘
    [1] 笔者2008年调查
    [1] 笔者2008年调查
    [1] 新疆文物普查办公室、哈密地区文物普查队.哈密地区文物普查资料[J].新疆文物,1991(4):32
    [2] 笔者2008年调查
    [3] 任萌.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年
    注1 笔者于2013年6-7月在此参与早期发掘,后期资料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所胡望林、王永强告知。
    [1]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1]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1] 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55-257: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哈密地区文管会.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J].考古与文物,2005(2)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1)
    注1 笔者于2008年调查
    [1]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9-11
    [2]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1]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1] 尤悦.新疆东黑沟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2] 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4(7)333-341;王炳华、伊弟利斯·阿不都、邢开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三千年前石结构建筑遗址[A].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55-25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1):8-9.
    [3] 井明.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初步科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26
    [1] 董惟妙.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哈密盆地居民食谱重建——以亚尔、柳树沟为例[R].乌鲁木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14
    [1] 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学报,1963(1)
    [2]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4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J].考古,2002(6):30-41
    [2] 王永强.党志豪.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J].西域研究,2011(2):134-137
    [1] 王炳华、刘杰龙、梅玉祥等.新疆啥密五堡古墓出土大麦的研究[J].农业考古,1989(1):70-72;王炳华.新疆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3(1):104
    [2] 张成安.浅析青铜时代哈密的农业生产状况[J].农业考古,1997(3):41-44
    [3] 董惟妙.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哈密盆地居民食谱重建——以亚尔、柳树沟为例[R].乌鲁木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14
    [4] 张成安.从五堡墓葬出土文物看哈密青铜时代的畜牧业[J].新疆文物,1998(3):73-76
    [1] 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438
    [1]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1] 张全超、常喜恩、刘国瑞.新疆巴里坤县黑沟梁墓地出土人骨的食性分析[J].西域研究,2009(3):48
    [2] 凌雪、陈曦、王建新等.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J].人类学学报,2013.32(2):219-224
    [3] 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D].哈尔滨:吉林大学,2009:78-79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鲁木齐市南郊发现石堆墓[J].考古与文物,1989(2)
    [1] 王建新.席琳.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J].考古.2009(1):32
    [1] 申静怡.东天山地区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址陶器制作工艺与产地的相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74-75
    1.德日进、杨钟健.中国西部及蒙古新疆几个新石器(或旧石器)之发见[J]中国地质学会志,1932(12)
    2.裴文中.新疆之史前考古[J].中央亚细亚创刊号,1942(1)
    3.李遇春.新疆发现的彩陶[J].考古,1959(3)
    4.吴震.关于新疆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探讨[N].乌鲁木齐:新疆日报,1962-3-3
    5.李遇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概况[J].文物,1962(07-08)
    6.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学报,1963(1)
    7.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4(7)
    8.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J].考古学报,1976(1)
    9.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学报,1977((2)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1.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J].文物,1980(7)
    1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鲁木齐市南郊发现石堆墓[J].考古与文物
    13.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4.吐鲁番地区文管所.鄯善苏巴什古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84(1)
    15.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6.董苏宁、刘一明.哈密岩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1)
    17.常喜恩.巴里坤南湾墓地66号墓清理简报[J].新疆文物,1985(1)
    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伊吾军马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新疆文物,1986(1)
    1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J].考古与文物,1987(5)
    2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东疆队.新疆哈密拉甫乔克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J].考古与文物,1987(5)
    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J].考古学报,1989(3)
    22.常喜恩.哈密市雅满苏矿、林场办事处古代墓葬[A].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0(1)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C14年代数据集(1965-1991)[R].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1
    25.新疆文物普查办公室、哈密地区文物普查队.哈密地区文物普查资料[J].新疆文物,1991(4)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等.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墓地[J].考古,1991(8)
    27.王炳华,张玉忠.新疆哈密五堡墓地151、152号墓葬[J].新疆文物,1992(3)
    28.宁夏考古研究所等.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J].考古学报,1993(1)
    2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哈密一巴里坤公路改线考古调查[J].新疆文物,1994(1)
    3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J].新疆文物,1996(2)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三)[J].考古,1996(7)
    32.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J].考古,1996 (12)
    3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97(9)
    3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36.周晓明.哈密黄田庙尔沟墓地调查[J].新疆文物,1998(1)
    37.张承安,常喜恩.哈密腐殖酸厂墓地调查[J].新疆文物,1998(1)
    3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J].考古,2002(6)
    3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吐尔墓地第一次发掘[J].考古与文物,2002(6)
    4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1996年哈密黄田上庙尔沟村Ⅰ号墓地发掘简报[J].新疆文物,2004(2)
    41.托乎提·吐拉洪.新疆伊吾县拜其尔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N].中国文物报,2005-02-(A1)
    42.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哈密地区文管会.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J].考古与文物,2005(2)
    43.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管所.新疆巴里坤红山口—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调查[J].考古与文物,2006(5)
    44.新疆哈密地区文管所.哈密沁城白山遗址调查[A].东天山研究院.东天山文化研究[c].乌鲁木齐,2008
    4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1)
    4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09(3)
    47.王永强.党志豪.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J].西域研究,2011(2)
    48.李萍、叶翠.新疆哈密亚尔墓地挖掘发现青铜时代墓葬群.亚心网,http: //news.iyaxin.com/content/2012-12/25/content_3749850.htm
    1.吴震.关于新疆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探讨[N].乌鲁木齐:新疆日报,1962-3-3
    2.陈戈.略论新疆的彩陶[J].新疆社会科学,1982(2)
    3.王炳华.新疆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3(1)
    4.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俞伟超.马王堆一号汉墓棺制的推定[A].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C].北京:文物6出版社,1985
    6.陈戈.关于新疆远古文化的几个问题[J].新疆文物,1985(1)
    7.王炳华.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试析[J].新疆社会科学,1985(4)
    8.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9.王炳华,刘杰龙,梅玉祥等.新疆啥密五堡古墓出土大麦的研究[J].农业考古,1989(1)
    10.马雍,王炳华.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J].中亚学刊,1990(3)
    11.韩康信.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人骨种系成分研究[D].考古学报.1990(3)
    12.王博、覃大海.哈密焉拉克幕葬的分期问题[J].新疆文物,1990(3)
    13.陈戈.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J].考古,1990(4)
    14.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J].国学研究,1992(1)
    15.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J].考古,1992(12)
    16.穆舜英主编.中国新疆古代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17.陈戈.史前时期的西域[A].西域通史[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8.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史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9.李文瑛.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单人葬、合葬关系及相关问题探讨[J].新疆文物,1997(2)
    20.张川.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J].西域研究,1997(3)
    21.张成安.浅析青铜时代哈密的农业生产状况[J].农业考古,1997(3)
    22.张成安.从五堡墓葬出土文物看哈密青铜时代的畜牧业[J].新疆文物,1998(3)
    23.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J].新疆文物,1999(1)
    24.羊毅勇.新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J].新疆文物,1999(3-4)
    25.龚国强.新疆地区早期铜器略论[J].考古,1997(9)
    26.王博、崔静、郭建国.哈密寒气沟墓地出土颅骨研究[J].新疆文物.1998(1)
    27.张玉忠.新疆早期铜器[A].新疆考古所.新疆文物古迹大观[C].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
    28.张成安.青铜时代哈密地区的畜牧经济[J].农业考古,2000(1)
    29.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A].宿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0.水涛.对于新疆早期文化定性问题的基本认识[A].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1.王炳华主编.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32.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A].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3.陈戈.察吾乎沟口文化的类型划分和分期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1 (5)
    34.梅建军、刘国瑞、常喜恩.新疆东部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初步分析和研究[J].西域研究,2002(2)
    35.何惠琴,徐永庆.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类颅骨测量的种族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2(2)
    36.郭物.鍑中乾坤—青铜鍑与草原文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3
    37.何慧琴等.3200年前中国新疆哈密古人骨的mtDNA多态性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3
    38.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墓地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9.潜伟.新疆哈密及其邻近地区史前时期铜器的检验与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40.郭物.新疆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5
    41.何军锋.新疆尼勒克县穷科克岩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42.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43.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4.鄂尔多斯博物馆编.鄂尔多斯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5.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6.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7.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8.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哈尔滨:吉林大学,2007
    49.王红星.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J].考古,2003(7):12;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0.张宏彦.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51.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52.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3.于建军.新疆哈密考古综述[A].东天山文化研究[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54.李水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5.任萌.从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看西汉前期东天山地区匈奴文化[D].西安:西北大学,2008
    56.张凤.新疆东黑沟遗址石筑高台、居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57.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58.李水城.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9.高诗珠.中国西北地区三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D].吉林大学,2009
    60.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D].哈尔滨:吉林大学,2009
    61.王建新,席琳.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J].考古,2009(1)
    62.刘瑞俊.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初步认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63.张全超,常喜恩,刘国瑞.新疆巴里坤县黑沟梁墓地出土人骨的食性分析[J].西域研究,2009(3)
    64.张全超、常喜恩、刘国瑞.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人骨的稳定性同位素分析[J].西域研究,2010(2)
    65.孔令侠.八墙子岩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66.张凤.新疆东部地区古文化探微[J].西域研究,2010(2)
    67.磨占雄.新疆巴里坤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0(5)
    68.魏东、曾雯.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9),2010
    69.赵汗青.北方草原地区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探讨[D].西安:西北大学,2011
    70.张坤.东天山地区第二类早期游牧文化墓葬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71.潘晓.八墙子岩画的分类与分期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72.张凤.秦汉时期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聚落的比较研究[J].考古,2011(1)
    73.赵景龙.东天山地区无封堆石结构墓葬初探[J].考古与文物,2011(2)
    74.郭物著.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5.尤悦.新疆东黑沟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76.陈爱东.伊吾拜其尔墓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77.申静怡.东天山地区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址陶器制作工艺与产地的相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78.井明.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初步科技研究[].西安:西北大学,2012
    79.任萌.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80.凌雪、陈曦、王建新等.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J].人类学学报,2013.32(2)
    81.董惟妙.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哈密盆地居民食谱重建—以亚尔、柳树沟为例[R].乌鲁木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14
    1.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编撰委员会编.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
    2.哈密文物志编撰组编.哈密文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3.苏北海.汉唐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A].张志尧.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C].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4.奇台县史志编撰委员会编.奇台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5.哈密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哈密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6.吴道修.哈密旅游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7.胡汝冀,王亚俊,姜逢清等.哈密—一个典型的地下水补给型荒漠绿洲区[J].干旱区地理,2003(2)
    8.胡汝骥.中国天山自然地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9.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薛积彬等.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J].沉积学报,2008(4)
    11.薛积彬.新疆巴里坤湖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8
    12.蔡颖等.干旱区湖泊沉积物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指示意义—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J].湖泊科学,2009
    13.刘虹,张洪燕.哈密区域河流水文特性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2)
    14.西北大学地质系.巴里坤湖区三千年来湖面变化及红山口—东黑沟遗址群游牧聚落对其依存.2012年中期成果简报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清孙希旦.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安特生.甘肃考古记[M].乐森璕译.北京: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5
    2.蒙盖特.苏联考古学[M].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译.内部资料,1963
    3.吉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上)[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译.乌鲁木齐: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
    4.吉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下)[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译.鸟鲁木齐: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
    5.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6.陈光祖.新疆金属器时代[J].张川译.新疆文物,1995(1)
    7.贝格曼.新疆考古记[M].王安洪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8.哈尔马塔主编.中亚文明史[M].徐文堪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9.张光直.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J].胡鸿保,周燕译.华夏考古,2002(2)
    10.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M].余西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A.N.Alekseyev, E.K. Zhirkov. etc.,Burial of an Ymyiakhtakh warrior in Kyordyughen, Yakutia, Archaeology, Ethnology & Anthropology of Eurasia,2 (26)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