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府主导型银企法律关系基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试图从经济法、包括金融法及其经济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银行与企业的法律关系以及法律对中国银企关系的规制。对各种模式的银企关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行了应然性的推论并引用了相关事实,确定了中国的银企关系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的银企关系,然后对中国政府主导型的银企关系的产生和法律规制进行了更深入分析,同时也分析了美国的结构性银企法律关系,最后还探索性地讨论了一些与银企关系相关、但还未见有人研究过的问题。笔者的结论是,中国的政府主导型银企关系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之有效的制度。
     银企关系的不同模式是由各国不同的国情、包括社会、政治、历史、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历史和现状决定的,同时又有不同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对这些不同模式进行合理性的解释、优缺点的讨论和理论上的指导;而这些理论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离不开当今世界的两大思潮: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这些基本理念的不同决定了经济学和金融学对银企关系的解释和指导不同,从而决定了对特定的银企关系模式的评价不同。本文总结出了银企关系的一些规律,将银企关系分成了三大类,即结构性的银企关系、互动性的银企关系以及系统性的银企关系,而这三大类底下又归纳出十二个小类,即十二种具体关系。为继续深入探讨银企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框架。
     同时,发现了政企关系直接向银企关系传导或通过政银关系向银企关系传导、以及政银关系直接向银企关系传导的机制,进而对影响银企关系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论证了中国政府主导型的银企法律关系与政府在政企法律关系和政银法律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银企关系本身,分析了银企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对引起政府主导型银企关系的各种原因、包括中国的宏观调控法对银企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笔者还发现,美国没有银企关系这个术语,其与中国银企关系相似的概念称为银商关系,与其相关的一个课题叫银商分离。除了少数例外情况,美国结构性的银企关系制度长期实行银商分离的政策。就是放开了混业经营的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也没有突破这个规定。本文然后还着重对与银行不良资产有直接关系的信贷风险进行了法律分析,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和处理办法。最后,对本人在对银企法律研究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看法或建议,这些问题在查到的文献范围内尚未见有人涉及。在结论部分,对中国的政府主导型银企关系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就当前中国银企关系的法律制度优化提出了建议。
This dissertation is written in an attempt to probe into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law, including financial law, and economic analys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sic theories for various models of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s carried out, a normative reasoning advanced, and a relevant empirical analysis made, so that th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s confirmed to be a government-leading one. A further analysis is then given to the emergence, causing, and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government-leading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n China. A discussion is then engaged in the structural bank-enterprise legal relationship in the U.S.A., which is termed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ing and commerce in that country. Finally, some issues are explored,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but yet to be studied by others. We conclud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leading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s an effective institution in line 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he different models of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re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countries' actual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ose countries' society, politics, culture, economy and financial system. And variou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theories are developed to construe the reasonableness for each of these models, argue their pros and cons, and give dir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dopting a specific model. But however different these theories are, they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broad trends of thought: liberalism and state interventionism.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basic ideas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 i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onstructions and directions towards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nd in turn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 in evaluation of a specific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model. This article also draws certain regularities of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nd divides it into three categories, i.e., structural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nteractiv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nd systematic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which are composed of twelve subcategories, that is, twelve specific relationships. This supplies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framework for future approach of the nature of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Meanwhile, mechanisms have been discovered for conduction of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directly to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or conduction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relationship to th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government-bank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conduction of government-bank relationship directly to th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an analysis is conducted about factors influencing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Then,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leading bank-enterprise legal relationship in China and the controlling po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bank legal relationships is argued. As for the bank-enterprise legal relationship per se, basic concepts of this relationship are introduced, and the causes of the government-leading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ncluding influence of China's macro-control law on th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re closely examined. It is discovered that a concept cal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ing and commerce in the U.S.A. is similar to th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n China, while there is not such a term as th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n the U.S.A. A related topic called separation of banking and commerce is found and, with a few exceptions, a policy of separation of banking and commerce has long been pursued in the institution of the structural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n the U.S.A. Even the 1999 Financial Service Modernization Act, which has lifted the prohibition of mixed operations, does not break this rule. Then a legal analysis is stressed on the loan risk directly related to banks' bad assets, and systematic legal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loan risks are suggested. Also,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a few topics are lodged, which were not found to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available materials during our legal research on bank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Conclusion, a conclusive evaluation of the government-leading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in China is attempted, and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optimization of the legal institution for the current Chinese bank-enterprise relationship.
引文
1 金晓斌、张梅:《美、德、日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的比较及其启示》,世界经济文汇,1996年第4期。
    2 强力:《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0—21页。
    3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课题组:《经济转型时期的银企关系研究》,西南金融,2006年第1期。
    4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5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6 董延林:《经济法原理问题》,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60—61页。
    7 徐杰:《论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8 见徐杰:《论经济法的立法宗旨》,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9 参见周仲飞、郑晖:《银行法原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前言。本文所引文献,如果本文作者的观点或立意与文献原作者的原意有所不同(包括有所引申、发展或者与原意发生冲突)时,用“参见”;如果文字有较大改动、但原意没有变化,用“见”;如果文字没有改动或稍有改动、但原意没有变化,则直接引注。
    10 参见强力:《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第21、79页。
    11 董延林:《经济法原理问题》,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64页。
    12 MacMillan Dictionary of Modern Economics,3rd ed.,1986,P69.转引自:周仲飞、郑晖:《银行法原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页。
    13 周仲飞、郑晖:《银行法原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页。
    14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页。
    15 马卫华、侯萌:《入世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法律体制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6 王秋兰:《东亚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71页。
    17 周脉伏:《银企关系的国际模式比较与借鉴》,理论学习,2001年第2期。
    18 参见王昭凤:《关于美国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的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19 宾建成、李春林:《银行与企业关系探讨》,北方经贸,2001年第11期。
    20 张维迎:《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34页。
    21 巴劲松:《从法律角度看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当代财经,2000年第4期。
    22 姜立文:《金融控股公司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79页。
    23 吴南方、徐莉萍:《银行经商行为剖析》,浙江金融,1989年第3期。
    24 武凤仪:《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金融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金融,1993年第3期。
    25 姜立文:《金融控股公司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79页。
    26 向文桥:《对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比较研究》,经济师,1993年第6期。
    27 Bray Hammond, Banks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149-56(1985).
    28 张维新、张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是不同的概念》,金融会计,2002年第9期。
    29 伍治良、张胜英:《企业当心银行“骗保”》,当代经济,2000年第2期。
    30 杨小苹:《以宏观调控为契机构筑新型银企关系》,金融时报,2004年10月19日,第11版。
    31 李军:《商业银行面临六大机遇五大挑战》,上海证券报,2006年5月30日,第A13版。
    32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金融脱媒时代来临 银行迎来全新经营环境》,上海证券报,2006年5月17日,第A11版。转引自http://finance.jiajia.net/show_mode.asp?id=852。
    33 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语。见李岚:《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金融国际化挑战后WTO时代:如何打造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财经热点对话系列之三》,金融时报,2006年11月30日,第5版。
    34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金融脱媒时代来临 银行迎来全新经营环境》,上海证券报,2006年5月17日,第A11版。转引自http://finance.jiajia.net/show_mode.asp?id=852。
    35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3页。
    36 李军:《商业银行面临六大机遇五大挑战》,上海证券报,2006年5月30日,第A13版。
    37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3页。
    38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页。
    39 宾建成、李春林:《银行与企业关系探讨》,北方经贸,2001年第11期。
    40 同上。
    41 [法]让·里瓦尔:《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第15页。
    42 “Guilds”“IN ITALY”(行业公会:在意大利),见英文网站New Advent(www.newadvent.org/cathen/07066c.htm)的百科全书中该词条。
    43 刘隆亨:《银行金融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版,第2页。
    44 “Guilds”“IN ITALY”(行业公会:在意大利),见英文网站New Advent(www.newadvent.org/cathen/07066c.htm)的百科全书中该词条。
    45 [英]Freda Utley,Trade Guilds of The Latter Roman Empire(罗马帝国后期的行业公会),见www.fredautley.com。
    46 同上。
    47 “Guilds”“IN ITALY”(行业公会:在意大利),见英文网站New Advent(www.newadvent.org/cathen/07066c.htm)的百科全书中该词条。
    48 见Guild Hall(行业公会大厅)网站http://www.twingroves.district96.k12.il.us/Renaissance/guildhall/guilds/guildinfo.html.
    49 同上。
    50 “Guilds”“IN ITALY”(行业公会:在意大利),见英文网站New Advent(www.newadvent.org/cathen/07066c.htm)的百科全书中该词条。
    51 同上。
    52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页。
    53 刘隆亨:《银行金融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版,第2页。
    54 [法]让·里瓦尔:《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第10页。
    55 同上。优士丁尼就任后不久,就组织了委员会,编纂历代皇帝的诏令和元老院的决议,删除其中业已失效或互相矛盾的部分,产生了著名的《优士丁尼法典》,又称《民法大全》,包括《法学阶梯》、《学说汇纂》、《法典》、《新律》四部分。优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与羔尤斯的《法学阶梯》不应混为一谈,优士丁尼《法学阶梯》主要是在盖尤斯《法学阶梯》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两者都是用作教科书,但是优士丁尼《法学阶梯》与普通教科书不同,该书的内容被赋予了法律的效力。见1、佚名:《简明世界通史》(上册),http://boole.cs.iastate.edu/book/3-%ca%b7(%c0%fa%ca%b7)/9-%ce%b4%b7%d6%c0%e0/lishijishi/lishicankaoziliao/50000279/jmxj_34.htm:2、“罗马法教研室”网站http://romanlaw.cn/sub6.htm,3、赵晓力:《民法传统经典文本中“人”的观念》,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1辑,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fxyj/fxqk/lawreview/doc/voll_l/note2.asp。
    56 刘隆亨:《银行金融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版,第2-3页。
    57 赵立行:《论中世纪高利贷禁令及其社会基础》,世界史研究,2001年第10期。
    58 秦旭东:《简论教会法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贡献》,“法律图书馆”网站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2206。
    59 教会法的主要渊源就包括了宗教会议的决议、法令与法律集。宗教会议作出的决议和法规是教会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和教徒行为的准则。见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外国法制史网站http://www.foreign-law.cn/jxnrSee.asp?id=86。
    60 赵立行:《论中世纪高利贷禁令及其社会基础》,世界史研究,2001年第10期。
    61 同上。
    62 [法]让·里瓦尔;《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第12页。
    63 参见[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9-50页。
    64 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9页。
    65 [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26—127页。
    66 道格拉斯·诺思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转引自郑少华:《商法与经济法: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设计》,经法网http://www.economiclaws.net/list.asp?id=518。
    67 张杰:《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转引自国学网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3106。
    68 范剑虹:《欧盟公司法导论》,“法律论文资料库”网站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003。
    69 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页。
    70 范剑虹:《欧盟公司法导论》,“法律论文资料库”网站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003。
    71 冉赛光、冯晓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72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7页。但是因其先前由联邦会议颁发的特许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该行成立仅三个月后,其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州议会于1782年4月1日对其进行了重组,使其变成了该州的州级特许银行。
    73 参见Jonathan.R.Macey et al.,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英文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页。有的文献说此前美国只有三家州级特许银行,即而没有把成立于1790年的马里兰银行算进去,其依据可能是汉密尔顿于1790年向国会提出的报告。但是,当第一美国银行于1791年建立时,马里兰银行已经存在了。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网站http://www.library.jhu.edu/collections/specialcollections/manuscripts/msregisters/ms156.html: "The Bank of Maryland, located in Baltimore city, was formally incorporated in 1790"。
    74 Jonathan.R.Macey et al.Banking Law and RegTdation(英文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4—15页。
    75 佚名:《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的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福州大学—教育在线”网站http://met.fzu.edu.cn/etconline/01/01/001/01/00001/lesson6/xsyls/shijian /zhong.htm。
    76 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41页。
    77 美国内战期间为1861年至1865年。
    78 刘毅:《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
    79 美国联邦政府于1846年完全退出银行体系而改行独立的财政体系之后,直到此时仍与任何银行都没有任何关系,与此同时资金来源却因巨额战争费用和战争对经济的破坏而日趋紧张。
    80 刘毅:《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
    81 冉赛光、冯晓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82 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3页。
    83 冉赛光、冯晓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84 崔鹏:《美日银企关系的比较》,银行资讯网http://bankinfo.myetang.com/new_page_1967.htm。
    85 参见王昭凤:《关于美国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的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86 金晓斌、张梅:《美、德、日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的比较及其启示》,世界经济文汇,1996年第4期。
    87 宋栋、冷国邦:《银企关系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银企关系模式的构建》,世界经济,2000年第10期。
    88 详见本文第五章“美国结构性银企法律关系研究”第二节第一条第(三)款。
    89 王秋兰:《东亚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6、150-151页。
    90 见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4页。
    91 同上。
    92 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2页。
    93 李宗正:《重商主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94-1395页。
    94 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3页。
    95 见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3-4页。
    96 同上,第4页。
    97 同上,第14页。
    98 同上。
    99 同上,第15-16页。
    100 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17页。
    101 同上,第18页。
    102 王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页。
    103 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19页。
    104 张林:《新制度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8-49页。
    105 程恩富、伍山林:《西方制度经济学:传统与现代理论》,财经研究,1998年第4期。
    106 张林:《新制度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9页。
    107 程恩富、伍山林:《西方制度经济学:传统与现代理论》,财经研究,1998年第4期。
    108 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45页。
    109 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45页。
    110 张林:《新制度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7页。
    111 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46页。
    112 同上。
    113 同上,第145-146页。
    114 张林:《新制度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60页。
    115 张林:《新制度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66页。
    116 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47页。
    117 同上,第154-155页。
    118 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56—158页。
    119 同上,第158页。
    120 同上,第159页。
    121 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59-160页。
    122 同上,第160页。
    123 见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6页。
    124 同上,第7—8页。
    125 陈岱孙:《重农学派》,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94页。“伏尔泰(1694~1778)在《有四十个埃居的人》中,对于他们学说的臆想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嘲弄。”见同页。
    126 见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5—6页。
    127 同上,第8页。
    128 傅殷才:《新自由主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111—1112页。
    129 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求是,2005年第3期。
    130 同上。
    131 参见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55页。
    132 同上,第256页。
    133 同上,第256-257页。
    134 见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57页。
    135 同上,第257-258页。
    136 同上,第258页。
    137 同上,第259页。
    138 同上,第259-260页。
    139 见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80页。
    140 同上,第260—261页。
    141 张建伟:《新法律经济学:理论流派与反思性评论》,财经研究,2000年第9期。
    142 见王振东:《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270—283页。
    143 吴正德:《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页。
    144 杨宗民:《银企关系的现状》,经济论坛,2003年第21期。
    145 高宝安:《美日银企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4页。
    146 吴正德:《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页。
    147 马璐:《关于市场性银企关系的理论分析》,武汉金融,2000年第7期。
    148 杨宗民:《银企关系的现状》,经济论坛,2003年第21期。
    149 马璐:《关于市场性银企关系的理论分析》,武汉金融,2000年第7期。
    150 罗松江:《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50页。
    151 [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版,第252页。转见于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3页。
    152 罗松江:《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50页。
    153 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3页。
    154 马璐:《关于市场性银企关系的理论分析》,武汉金融,2000年第7期。
    155 同上。
    156 郑秀峰:《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5页。
    157 吴正德:《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页。
    158 杨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控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6页。
    159 L.Stole,Mechanism Design Under Common Agency.Mimeo,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0.转引自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6页。
    160 吴正德:《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9页。
    161 同上。
    162 J.Stiglitz & A.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1,71(3):393-410.转引自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6页。
    163 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6页。
    164 罗松江:《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7页。
    165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2—444页。见吴正德:《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7页。
    166 吴正德:《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7页。
    167 杨宗民:《银企关系的现状》,经济论坛,2003年第21期。
    168 吴正德:《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8页。
    169 同上。
    170 马璐:《关于市场性银企关系的理论分析》,武汉金融,2000年第7期。
    171 高宝安:《美日银企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页。
    172 参见周茂清:《关于产权交易几个理论问题的看法》,产权导刊,2004年第8期。
    173 本节对于产权交易论的介绍,除另有引用外,均见高宝安:《美日银企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4页。
    174 凯文·多德等主编:《货币与金融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中文第1版,第65页。见罗松江:《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8页。
    175 凯文·多德等主编:《货币与金融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中文第1版,第66页。见罗松江:《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8页。
    176 罗松江:《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52-53页。
    177 标有引号(“”)的理论名称是笔者总结了该理论或学说的思想实质后所自创。这些理论以前有人论述过,但是没有定下名称。下同。
    178 罗松江:《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37页。
    179 同上,第39页。
    180 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3页。
    181 高宝安:《美日银企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4页。
    182 杨宗民:《银企关系的现状》,经济论坛,2003年第21期。
    183 罗松江:《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43页。
    184 (1) J. Komai, Resource Constrsined Versus Demand Constrained Systems, Econometrica, Jul 1979, 7(4): 801-20.
    (2) J.Komai,Economics of Shortage.Amsterdam,Noah Holland.1980.转引自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3页。
    185 D.Foley & M.Hellwig.A Note on the Budget Constraint in a Model of Borrowing.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5,77:304-314.转引自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4页。
    186 (1) D. Li, Insider Control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 Simple Theoty, Economics Letters, 1998, 61(4): 307-11.
    (2) D.Li & M.Liang,Causes of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Evidence on Three Explanation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8,26(1):101-116.转引自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4页。
    187 E.Berglof & G.Roland,Soft Budget Constraints and Banking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8,26(1):15-40.转引自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5页。
    188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
    189 参见郑秀峰:《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1页。
    190 郑秀峰:《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7页。
    191 郑秀峰:《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7页。
    192 同上,第35页。
    193 张立军:《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监管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7页。
    194 陈富良:《政府规则:公共利益论与部门利益论的观点与评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95 张立军:《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监管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7-8页。
    196 韩志文:《新形势下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页。
    197 曾金华;《金融监管体制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页。
    198 Katharina Pistor & Chenggang Xu, Incomplete Law - 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 April 2002. See http://papers.ssm.com/sol3/papers.cfrn?abstractid=310588.
    199 曾金华:《金融监管体制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8页。
    200 王晗临:《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及制度创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页。
    201 同上,第3页。
    202 高宝安:《美日银企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8页。
    203 王晗临:《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及制度创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6页。
    204 高宝安:《美日银企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9页。
    205 参见高宝安:《美日银企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8页。
    206 周业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时报,2006年7月31日,第6版。
    207 杨建莹:《易纲: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前瞻性研究》,金融时报,2005年3月25日,第1、3版。
    208 周业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时报,2006年7月31日,第6版。
    209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年12月7日,第1、3版。
    210 见卢宇平:《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3-44页。
    211 李宗正:《重商主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95页。
    212 同上。
    213 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3页。
    214 李宗正:《重商主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95页。
    215 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3页。
    216 也有人把Crony Capitalism解读为官僚资本主义,如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5期,转引自万方数据网站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sxlljydk200405008。该文英文标题在该网站注为:CPC's Policy Towards the Economics of Crony Capitalism。
    217 郎咸平:《为何要监管—由欧洲历史看股份制的掠夺本质》,《新财富》网站http://www.p5w.net/docs/fortune/200108/8.htm。
    218 郎咸平:《为何要监管—由欧洲历史看股份制的掠夺本质》,《新财富》网站http://www.p5w.net/docs/fortune/200108/8.htm。
    219 余航:《中国市场改革深化中的政企关系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6页。
    220 [法]让·里瓦尔:《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第29页。
    221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3页。
    222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页。
    223 参见陈华一:《论政府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224 杜杰:《我国政府管理民营企业职能探析》,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9页。
    225 刘英基:《我国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的政企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9-41页。
    226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news/20050228 1522 4136.htm。
    227 1969年7月19日,财政部军管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军代表经请示国务院批准,决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底合署办公。1970年7月25日,财政部召开全同财政银行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财政银行工作的改革问题。1972年9月8日,财政部召开全国银行工作会议。1973年3月9日,财政部发出通知,对“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冻结储蓄存款应予解冻。1977年12月31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作为国务院部委一级单位与财政部分设,自1978年1月1日开始分开办公。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 gov.cn/detail.asp?col=250&ID=40。
    228 王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风险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9-11页。
    229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年12月7日,第1、3版。
    230 见“金融界”网站http://focus.jrj.com.cn/special/home/sdzcgsmlzx.htm。
    231 见“网易”网站http://biz.163.com/41223/8/1898T96C00020QC3.html。
    232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年12月7日,第1、3版。
    233 见杨建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时报,2007年1月10日,第1-2版。
    234 谢太峰:《关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定位的思考》,金融时报,2007年1月29日,第8版。
    235 毛明江:《农行股改启幕 难度前所未有》,东方早报,2007年2月2日,转引自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070202/05183305931. shtml。
    236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韩仲琦2007年2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见毛明江:《农行股改启幕 难度前所未有》,东方早报,2007年2月2日。转引自http://finance.sina.com.on/money/bank/bank_hydt/20070202/05183305931.shtml。
    237 同上。
    238 参见潘海英:《论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生产力研究,2005年12期。
    239 采李昌麒、刘瑞复分法。见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40 孔祥利:《实现经济体制转变与政府角色定位》,新西部,1997年第5期。
    241 杨大光:《重构政银关系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10期。
    242 葛兆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问题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43 郭一先、谢伟、张建军:《影响银政关系的“五大问题”》,金融时报,2005年3月29日,第9版。
    244 王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风险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9页。
    245 孙广通、孙宗印:《浅析银政合作关系》,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46 孙广通、孙宗印:《浅析银政合作关系》,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47 同上。
    248 曹张伟:《银政合作红灯乍闪》,经济,2006年第7期。
    249 马晨明、冯宗德:《叫停“打捆贷款”银政合作路该怎么走》,金融时报,2006年5月27日,第5版。
    250 佚名:《地方政府银政合作协议金额突破2万亿元》,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5月第18期。
    251 曹张伟:《银政合作红灯乍闪》,经济,2006年第7期。
    252 姚红波:《关于银政合作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253 曹张伟:《银政合作红灯乍闪》,经济,2006年第7期。
    254 同上。
    255 杨充:《非理性政府行为与银行业风险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8页。
    256 沈坤荣、李莉:《西方国家银行监管工具及在中国的运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7期。
    257 试错法:是指追求目标的系统通过不断试验和消除误差,探索具有黑箱性质的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动物的行为中是不自觉地应用的,在人的行为中则是自觉的。试错法是纯粹经验的学习方法。
    258 沈坤荣、李莉:《西方国家银行监管工具及在中国的运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7期。
    259 沈坤荣、李莉:《西方国家银行监管工具及在中国的运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7期。
    260 同上。
    261 曾文革、屠中靓:《论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完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62 参见李长春:《银行国际化与监誉协调》,武汉金融,2006年第3期。
    263 汪鑫:《金融机构即时矫正制度初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64 参见陈海勇:《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79页。
    265 郝亚超:《三城竞逐“东北振兴银行”》,法制早报,2005年2月1日。转引自http://www.cbinalegalnews.com.on/legaltimes/20050201/1003.htm。
    266 佚名:《中国将创设村镇银行》,中国证券报,2006年12月23日。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lD=200612313D0803EF26401C02FFED3870FD882300。
    267 谢登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综述》,2007年3月5日,第1、3版。
    268 《海南发展银行清算倒逼银行破产机制》,财经时报,总第692期,2006年12月18日。转引自财经时报网络版http://www.chinabusinesspost.net/showArticle.php?ID=6922。
    269 虞群娥:《商业银行国有股权边界的海外实践与借鉴》,财经论丛,2005年第1期。
    271 这15家银行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发展、恒丰银行。浙商银行由于资料不全,没有计算在内。
    271 卓尚进:《国有控股银行上市:国有金融资产增值几何?》,金融时报,2006年11月9日,第1、3版。
    272 工商银行网站http://www.icbc.com.cn/download/nb/2005/2005.pdf。
    273 据中新网2007年3月20日报道,“中国证券报援引权威人士的话透露,由相关监管部门“操刀”的农行股份制改造实施方案已进入最后的草拟阶段,估计很快就能推出。农行股改将以国家支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于今年完成。”“上述人士表示,农行在注资和不良资产剥离方面将效仿“32行模式”,即中央汇金与财政部各持股五成。为此,汇金对农行注资的金额约250亿-300亿美元。”见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070320/08273421956.shtml。
    274 农业银行网站http://www.abchina.com/content/10/1200037/3/10cwbg.pdf.
    275 卓尚进:《国有控股银行上市:国有金融资产增值几何?》,金融时报,2006年11月9日,第1、3版。
    276 中国银行网站http://www.boc.cn/cn/common/fourth_noright.jsp?category=1155517492100。
    277 卓尚进:《国有控股银行上市:国有金融资产增值几何?》,金融时报,2006年11月9日,第1、3版。
    278 见建设银行网http://www.ccb.com/portal/uploadFiles/%D6%D0%CE%C4%CD%EA%D5%FB%B0%E6.1146015407609.pdf。
    279 谢利:《交行招股:优势尽显压力犹存》,金融时报,2005年06月15日,第2版。
    280 《交通银行2005年年度业绩公告》,见http://www.bankcomm.corn/jh/cn/relation/index.isp?lang=。
    281 招商银行网站http://www.cmbchina.com/NR/rdonlyres/25C5F471-17C1-472E-9521-2DSE405C6066/1983/6000362005_qw.pdf。
    282 中信银行2005年年度报告,见http://bank.ecitic.com/about/annals.html。
    283 浦发银行网站http://www.spdb.com.cn/res/200603/0328_13802_1492.pdf。
    284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http://www.cmbc.com.cn/cmbc/column/nianbao/nianbao.xml。
    285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2007年3月31日报道,来自北京金融界的消息人士透露,光大银行的重组方案已正式上报,“汇金将注资200亿元予光大银行”,补充其所需之资本金;同时,汇金会进一步收购其手上光大银行股权,直接持有光大银行。见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070331/1303460677.shtml。
    286 《中国光大银行2006上半年经营情况(未经审计)》,http://www.cebbank.com/ceb/html//today/investor/gdtx2006.html#15。
    287 《兴业银行2005年年度报告》,http://www.cib.com.cn/netbank/cn/Investor_Relations/Annual_Reports/2005/2005ndbg。
    288 华夏银行网站http://www.hxb.com.cn/chinese/upload/11648722731250037.pdf。
    289 广发银行网站http://ebank.gdb.com.cn/comminfo/culture/intro/brief.jsp。
    290 深圳发展银行网站http://www.sdb.com.cn/sdbsite/category/66696c6573/77636d73/534442/7a68/7a685f434e/534442496e666f/496e766573746f72/496e766573746f72526 5706f7274。
    291 恒丰银行网站http://www.egbank.com.cn/hengfeng/eccWeb/main.jsp?parentld=1288&curColumnld=1293。
    292 浙商银行网站http://www.czbank.com/czbank/html/5.html。
    293 虞群娥:《商业银行国有股权边界的海外实践与借鉴》,财经论丛,2005年第1期。
    294 董延林:《经济法原理问题》,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60页。
    295 程瑞华:《产能过剩对金融业影响有多大?》,金融时报,2006年3月1日,第6版。
    296 侯继权:《现阶段我国银企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出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97 按照经典的定义,发行与转让一年期以内的信用工具的金融市场就称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货币市场论者认为,应将银行信贷市场纳入货币市场的范畴,例如美国经济学家罗斯(Peter S.Ross)认为,货币市场提供了一个市场和机制,使短期现金剩余者可以融资给短期现金赤字者。而狭义货币市场论者则只将短期债务工具的交换纳入货币市场的范畴,例如美国金融学家斯泰格姆(Marcia Stigum)认为,货币市场是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借据的批发市场。见成思危:《发展中国货币市场的战略思考》,转见于科技日报网站http://www.stdaily.com/gb/xiandaiqiye/2004-06/10/content_258328.htm。
    298 李冰:《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及其借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一部分第一节:美国市场主导型。
    299 李冰:《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及其借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摘要。
    300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47页。
    301 李冰:《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及其借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三部分第三节: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现状。
    302 刘秉文:《国有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02页。
    303 李冰:《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及其借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三部分第三节: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现状。
    304 宾建成、李春林:《银行与企业关系探讨》,北方经贸,2001年第11期。
    305 宋兆岗:《对完善转型期银企关系的思考》,青海金融,2002年第7期。
    306 郑琨、陈果、朱湘富:《关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考》,西南金融,2004年第1期。
    307 宾建成、李春林:《银行与企业关系探讨》,北方经贸,2001年第11期。
    308 郑琨、陈果、朱湘富:《关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考》,西南金融,2004年第1期。
    309 同上。
    310 同上。
    311 宾建成、李春林:《银行与企业关系探讨》,北方经贸,2001年第11期。
    312 同上。
    313 宾建成、李春林:《银行与企业关系探讨》,北方经贸,2001年第11期。
    314 宋兆岗:《对完善转型期银企关系的思考》,青海金融,2002年第7期。
    315 同上。
    316 宋兆岗:《对完善转型期银企关系的思考》,青海金融,2002年第7期。
    317 郑琨、陈果、朱湘富:《关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考》,西南金融,2004年第1期。
    318 同上。
    319 金融调控法和产业政策法之名采顾功耘提法,见顾功耘:《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62、200页。
    320 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49页。
    321 中国人民银行4月29日上午11:30宣布,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见《存款准备金率历次上调统计表》,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429/11473557175.shtml。
    322 高国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市场影响几何》,金融时报,2007年4月6日,第5版。
    323 刘兆琼、何谦:《6000亿过剩资金寻出路中国资产市场价格井喷》,经济观察报,2007年3月3日,转引自中银国际网站http://www.bocichina.com/boci/public/infoDetail.iso?classld=2231&infold=9851549。
    324 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50页。
    325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货币政策大事记》,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lD=2082&keyword=存款准备金率。
    326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2126。
    327 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49页。
    328 同上,第250页。
    329 同上,第249页。
    330 刘兆琼、何谦:《6000亿过剩资金寻出路中国资产市场价格井喷》,经济观察报,2007年3月3日,转引自中银国际网http://www.bocichina.com/boci/public/infoDetail.jsp?classld=2231&infold=9851549。
    331 本刊编辑部:《如何保护存款人及客户的合法权益--兼论(商业银行法)对银企关系的规范》,金融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5期。
    332 水利部与光大银行总行营业部举行了银企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向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提供2亿元的综合授信,业务种类包括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等。见曹阳、程悦:《光大银行为国家水利建设融资》,金融时报,2003年7月3日,第1版。
    333 在中国建设银行与河北省银企合作协议签订仪式上,河北省省长纽茂生说,银行和企业要遵循经济规律, 建立一种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鱼水关系。银行方面应继续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方面则要以诚信为本,遵守市场规则和信用契约,及时偿付贷款本息,提高企业资信度。要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构筑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见张明亮:《河北省省长纽茂生要求各级政府支持金融部门深化改革》,金融时报,2002年9月21日,第1版。
    334 建行重庆市分行与重庆天然气公司、邮政局、医科大学等8家重点优质客户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见陈徐:《步步为营拔头筹建行重庆市分行全面营销赢得商机》,金融时报,2003年2月14日,第2版。
    335 农行云南省分行与云南省交通厅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农行云南分行承诺在未来5年内为云南省交通厅提供30亿元信用额度,云南省交通厅直接或授权直属的昆瑞公司、昆磨公司、东部公司三大高速公路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并按照“统贷统还”的方式运作。见梁鑫:《农行云南分行贷款支持建造“小康路”》,金融时报,2003年10月11日,第2版。
    336 1994年,建行贵州省分行提出了“立足交通、服务交通”的经营策略,1996年与省交通厅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确立了作为交通行业主办行的地位。见靳斯慰、王凯凌、马茂钊:《热中见冷进中有退——建行贵州省分行支持公路建设的启示》,金融时报,2002年8月8日,第2版。
    337 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金融时报,2007年3月2日,第3版。
    339 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50-251页。
    340 邢会强:《制止经济过热措施的宏观调控法分析》,法学,2004年第7期。
    341 马长山,王玉忠:《树立法制意识重塑银企关系》,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1期。
    342 同上。
    343 马长山,王玉忠:《树立法制意识重塑银企关系》,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1期。
    344 宾建成、李春林:《银行与企业关系探讨》,北方经贸,2001年第11期。
    345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Firms and Holding Companies: Hearings before a Subcomm. of the House Comm. on Govermnent Operations, 99th Cong., 2d Sess. 142 (1986) (attachment to statement of Paul A. Volcker, Chairman,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346 [法]让·里瓦尔:《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第15页。
    347 [法]让·里瓦尔:《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第29-31页。
    348 同上,第31页。
    349 Bray Hammond, Banks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128-29 (1985); Bernard Shull, The Separation of Banking and Commerc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hnplications for Antitrust, 28 Antitrust Bull. 255, 257-70 (1983).
    350 The Tunnage Act, 1694, 5 & 6 W. & M.,ch. 20,§26. (Eng.)
    351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11页。
    352 汤姆斯·杰佛逊(1743-1826):美国第三任总统(1801-1809)。安德鲁·杰克逊(1767-1845):美国第七任总统(1829-1837)。
    353 陈明:《自由与权威的调和——论美国国民银行体系确立的背景、实质及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52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9页。
    355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8页。
    356 这些公司不是银行控股公司,下面不设子公司。
    357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Firms and HoMing Companies: Hearings before a Subcomm. of the House Comm. on Government Operations, 99th Cong., 2d Sess. 394 (1986) (appendix to statement of Paul A. Volcker, Chairman,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358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舱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8页。
    359 Fritz Redlich, The Molding of American Banking 13 (photo. revrint 1968) (1951 ).
    360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9页。
    361 同上,第28页。
    362 陈明:《美国单一银行制度的历史成因及其深远影响》,理论界,2003年第5期。
    363 陈明:《美国单一银行制度的历史成因及其深远影响》,理论界,2003年第5期。
    364 同上。
    365 同上。
    366 [美]Jonathan.R.Macey et al,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英文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1-32页。
    367 陈明:《美国单一银行制度的历史成因及其深远影响》,理论界,2003年第5期。
    368 同上。
    369 同上。
    370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20—121页。
    371 [美]Jonathan.R.Macey et al,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英文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6页。
    372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3页。
    373 参见陈明:《自由与权威的调和——论美国国民银行体系确立的背景、实质及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74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2页。
    375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641、647页。
    376 1943 Fed. Reserve Sys.Bd. of Governors Ann.Rep. 36.
    377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34页。
    378 Chemical Bank Corp., History Capsule, Chemical Bank 1824-1986 1 (1986) (on file with the Villanova Law Review).
    379 Donald T. Savage, A History of the Bank Holding Company Movement,1900-78, in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 Reserve Sys.. The Bank Holding Company Movement to 1978: A Compendium 24 (1978).
    380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45页。
    381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2页。
    382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6页。
    383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2页。
    384 赵智文:《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2期。
    385 Gaines T. Cartinhour, Branch,, Group and Chain Banking 102-03 (1931).
    386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2页。
    387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7页。
    388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3页。
    389 赵智文:《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2期。
    390 C.E. Cagle, Branch, Chain, and Group Banking, Banking Studies 133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ed., 1941).
    391 何永哲:《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0-21页。
    392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3页。
    393 同上,第38页。
    394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8-39页。
    395 Transamerica Corp. v. Board of Governors, 206 F.2d 163, 167 (3d Cir.), cert. denied, 346 U.S. 901 (1953).
    396 Transamerica Corp., 38 Fed. Res. Bull. 368, 370 (1952), rev'd, 206 F.2d 163 (3d Cir.), cert. denied, 346 U.S. 901 (1953).
    397 同上。
    398 Federal Reserve Act Amendment: Hearings on H.R. 1699 before the Comm. on Banking and Currency, 78th Cong., lst Sess. 133 (1943).
    399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Bank Holding Companies: Hearings on S. 2398 before the House Comm. on Banking and Currency, 82d Cone., 2d Sess. 20 (1952).
    400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7页。
    401 何永哲:《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3页。
    402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5页。
    403 何永哲:《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7页。
    404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39页。
    405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40页。
    406 陈忠:《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页。
    407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9页。
    408 同上,第235页。
    409 12 U.S,C.§1843(c)(8).
    410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48页。
    411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5页。
    412 同上,第165-166页。
    413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46页。
    414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8页。
    415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8-39页。
    416 原文是:“carl reasonably be expected to produce benefits to thepublic...that outweigh possible adverse effects.”见12 U.S.C.A.§1843(j)(2).
    417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48-249页。
    418 同上,第249页。
    419 Jay Rosenstein, Treasury Proposes Legislation to Greatly Expand Bank Holding Company Services, Nov. 18 Am. Banker 1 (1981).
    420 Robert E. Litan, What Should Banks Do? 49-50 (1987).
    421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Moderni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Recommendations for Safer. More Competitive Banks, Fed. Banking L. Rep. (CCH)No. 1377.56 (1991).
    422 S.713,§201(a)(1)(B)&§203.S.713是美国财政部向国会提出的法案,该法案包括了财政部以立法形式提出的建议中的一些观念。
    423 高用深、权丽平、经学军:《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及其对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启示》,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424 同上。
    425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7页。
    426 鲁明易:《(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弱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视角》,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427 同上。
    428 黄积虹、杨丰:《论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对我国金融监管立法的启示》,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429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7页。
    430 鲁明易:《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效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5-16页。
    431 蔡则祥:《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及其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432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8-49页。
    433 何永哲:《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3-35页。
    434 鲁明易:《(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弱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视角》,国际金融研究, 2005年第3期。
    435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8页。
    436 同上。
    437 同上。
    438 12 U.S.C.A. §1843(k)(2)(A).
    439 12 U.S.C.A. §1843(k)(2)(B).
    440 12 C.F.R § 225.89.
    441 12 U.S.C.A. §1843(k)(1).
    442 Federal Reserve System, Citigroup Inc., Order Approving Notice to Engage in Activities Complementary to a Financial Activity, available at 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press/order/2003/20031002/attachment, pdf。见[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1页。
    443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1页。
    444 鲁明易:《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效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页。
    445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7页。
    446 鲁明易:《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效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页。
    447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5-166页。
    448 鲁明易:《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效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页。
    449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0页。
    450 参见[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7页。
    451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0页。
    452 鲁明易:《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效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页。
    452 12 U.S.C.A.§24a.
    454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舞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9页。
    455 12 U.S.C.A.§24a.
    456 12 U.S.C.A.§24a.
    457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62-163页。
    458 同上,第48页。
    459 同上,第168页“注44”。
    460 同上,第48页。
    461 黄毅、杜要忠:《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简介》,中国金融,2000年第3期。
    462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4页。
    463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4页。
    464 同上。
    465 同上。
    466 同上,第549页。
    467 同上,第549-550页。
    468 同上,第550页。
    469 Act of Sept.23,1959,Pub.L.No.86-374,73 Stat.691.
    470 12 U.S.C.§1467a(c)(3)(A).
    471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84页。
    472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93页。
    473 同上,第94页。
    474 同上。
    475 同上,第175页。
    476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9页。
    477 同上,第175页。
    478 同上。
    479 同上。
    480 陶冶:《伯南克:围堵产业银行漏洞刻不容缓》,金融时报,2006年3月10日,第4版。
    481 陶冶:《沃尔玛开银行首轮听证遭遇“强冷气流”》,金融时报,2006年4月12日,第4版。
    482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5页。
    483 同上。
    484 陶冶:《沃尔玛开银行首轮听证遭遇“强冷气流”》,金融时报,2006年4月12日,第4版。
    485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6页。
    486 陶冶:《沃尔玛开银行首轮听证遭遇“强冷气流”》,金融时报,2006年4月12日,第4版。
    487 刘昆明:《沃尔玛海外开银行酋获成功》,证券时报,2006年11月17日,转引自全景网http://www.p5w.net/today/200611/t617724.htm。
    488 同上。
    489 即Notice of Withdrawal账户的简称,指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又称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它是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针对当时法律禁止为支票存款账户支付利息,当利率上升时为竞争资金来源进行的支付工具创新。是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帐户。开立NOW账户的 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或直接提现,或直接向第三者支付,对其存款余额可取的利息收入。该帐户推出的目的是为了避开不能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的限制。
    490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5页。
    491 陶冶:《伯南克:围堵产业银行漏洞刻不容缓》,金融时报,2006年3月10日,第4版。
    492 同上。
    493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85页。
    494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0页。
    495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年12月7日,第1、3版。
    496 王亦平:《银行法基本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88—89页。
    497 中国银行业舱督管理委员会:《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2004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mod_cn00/jsp/cn004002.jsp?infolD=1153&type=1。
    498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mod_cn00/jsp/cn004002.jsp?infolD=1391&type=1。
    499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现持续双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20070118941C148BCFC43822FF33F8791E03DD00。
    500 韩雪萌:《从数字看银行业改革发展重大突破》,金融时报,2006年1月27日,第1、3版。
    501 过常鑫:《银行信贷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2期。
    502 同上。
    503 曹建明:《金融安全与法制建设》,法学,1998年第8期。转引自王亦平:《银行法基本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504 王秀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505 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
    506 新的《企业破产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企业破产法(试行)》同时废止。
    507 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
    508 陈赣民、罗云生、刘志方:《防范金融风险足信贷管理的基础》,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10期。
    509 鲍克军:《信货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救济》,河北法学,2001年第4期。
    510 冉赛光、冯晓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511 周健敏:《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控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5期。
    512 段新生:《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武汉金融,2000年第5期。
    513 冉赛光、冯晓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514 段新生:《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武汉金融,2000年第5期。
    515 过常鑫:《银行信贷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2期。
    516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17 张国敏、解瑶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
    518 王秀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519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20 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
    521 同上。
    522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23 1.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2.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24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25 王秀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526 同上。
    527 张国敏、解瑶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
    528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29 王秀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530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31 段新生:《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武汉金融,2000年第5期。
    532 王秀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533 例如:银监会成立前发布的与银行业有关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就达三百多件,银监会2006年的十项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它们进行全面清理并予以整合。见刘敏、韩雪萌:《唐双宁:银行业监管有十项任务》,金融时报,2006年3月20日,第1版。
    534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35 段新生:《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武汉金融,2000年第5期。
    536 王秀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537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38 《经济合同法》1982年7月1日起实施,《合同法》于1999年10月1日实施,《经济合同法》同时废止。《借款合同条例》于1985年4月1日起实施,后被《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颁布时间:2001-10-6实施时间:2001-10-6)宣布失效。
    539 张国敏、解瑶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
    540 同上。
    541 施韬:《胡平西代表建议应提高(贷款通则)的法律层次》,金融时报,2003年3月15日,第2版。
    542 张国敏、解瑶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
    543 时建中:《公司法原理精解、案例与运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2页。
    544 周健敏:《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控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5期。
    545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46 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
    547 同上。
    548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49 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
    550 用健敏:《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控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5期。
    551 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
    552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53 周健敏:《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控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5期。
    554 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
    555 同上。
    556 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557 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
    558 周健敏:《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控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5期。
    559 张国敏、解瑶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
    560 同上。
    561 同上。
    562 张国敏、解瑶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
    563 同上。
    564 同上。
    565 同上。
    566 段新生:《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武汉金融,2000年第5期。
    567 同上。
    568 同上。
    569 段新生:《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武汉金融,2000年第5期。
    570 同上。
    571 同上。
    572 王秀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573 刘金峰、金浙宏、江湛:《浅谈信贷法律风险的规避》,河南经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574 王秀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575 牟益斌:《对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六点思考》,浙江金融,1999年第3期。
    576 刘秉文:《国有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7页。
    577 李冰:《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及其借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摘要。
    578 李冰:《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及其借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二部分第五节:小结。
    579 安刚:《对银行业管制的解释》,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580 李国强:《破产清偿:劳动债权优先》,法人,2006年第4期。
    581 同上。
    582 李曙光:《新破产法九大制度创新与突破》,法制日报,2006年9月5日,第10版。
    583 张林:《新制度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63页。
    584 李国强:《破产清偿:劳动债权优先》,法人,2006年第4期。
    585 姜秀昶:《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经济,2004年第1期。
    586 刘敏、韩雪萌:《唐双宁:银行业监管有十项任务》,金融时报,2006年3月20日,第1版。
    587 安贺新:《商业银行须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金融时报,2007年2月27日,第9版。
    1.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徐杰:《经济法》,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修订第4版。
    7.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8.董延林:《经济法原理问题》,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版。
    9.顾功耘:《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0.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1.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
    12.刘隆亨:《银行金融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版。
    13.刘瑞复:《经济法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
    14.漆多俊:《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15.强力:《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6.时建中:《公司法原理精解、案例与运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7.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8.王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9.王亦平:《银行法基本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0.王振东:《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21.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2.杨紫烜:《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3.张林:《新制度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4.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5.张炜主编:《银行业法制年度报告20052,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6.张炜主编:《银行业法制年度报告20062,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2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Ⅰ)》,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8.周仲飞、郑晖:《银行法原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9.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1.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联书店,1998年版。
    2.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4.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
    5.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6.让·里瓦尔:《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
    1.安刚:《对银行业管制的解释》,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2.巴劲松:《从法律角度看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当代财经,2000年第4期。
    3.鲍克军:《信货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救济》,河北法学,2001年第4期。
    4.本刊编辑部:《如何保护存款人及客户的合法权益—兼论<商业银行法>对银企关系的规范》,金融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5期。
    5.宾建成,李春林:《银行与企业关系探讨》,北方经贸,2001年第11期。
    6.蔡则祥:《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及其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7.曹建明:《金融安全与法制建设》,法学,1998年第8期。
    8.曹张伟:《银政合作红灯乍闪》,经济,2006年第7期。
    9.陈富良:《政府规则:公共利益论与部门利益论的观点与评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0.陈赣民、罗云生、刘志方:《防范金融风险是信贷管理的基础》,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10期。
    11.陈华一:《论政府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12.陈明:《美国单一银行制度的历史成因及其深远影响》,理论界,2003年第5 期。
    13.陈明:《自由与权威的调和—论美国国民银行体系确立的背景、实质及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4.陈若松:《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制化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6期。
    15.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求是,2005年第3期。
    16.程恩富、伍山林:《西方制度经济学:传统与现代理论》,财经研究,1998年第4期。
    17.段新生:《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武汉金融,2000年第5期。
    18.范旭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学海,2001年第3期。
    19.高用深、权丽平、经学军:《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及其对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启示》,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0.葛兆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问题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1.过常鑫:《银行信贷法律风险及其防范》,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2期。
    22.侯继权:《现阶段我国银企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出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3.黄积虹、杨丰:《论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对我国金融监管立法的启示》,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24.黄毅、杜要忠:《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简介》,中国金融,2000年第3期。
    25.姜秀昶:《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经济,2004年第1期。
    26.金晓斌、张梅:《美、德、日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关系的比较及其启示》,世界经济文汇,1996年第4期。
    27.孔祥利:《实现经济体制转变与政府角色定位》,新西部,1997年第5期。
    28.李长春:《银行国际化与监誉协调》,武汉金融,2006年第3期。
    29.李国强:《破产清偿:劳动债权优先》,法人,2006年第4期。
    30.李敬伟、周仲飞:《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法律控制:比较与借鉴》,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8期。
    31.刘毅:《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
    32.刘金峰、金浙宏、江湛:《浅谈信贷法律风险的规避》,河南经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3.刘毅:《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经济评论,2001年第 4期。
    34.鲁明易:《<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弱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视角》,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35.马长山,王玉忠:《树立法制意识重塑银企关系》,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1期。
    36.马璐:《关于市场性银企关系的理论分析》,武汉金融,2000年第7期。
    37.马卫华、侯萌:《入世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法律体制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第3期。
    38.牟益斌:《对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六点思考》,浙江金融,1999年第3期。
    39.潘海英:《论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生产力研究,2005年12期。
    40.冉赛光、冯晓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41.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5期,转引自万方数据网站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sxl1jydk2004。
    42.沈坤荣、李莉:《西方国家银行监管工具及在中国的运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7期。
    43.宋栋、冷国邦:《银企关系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银企关系模式的构建》,世界经济,2000年第10期。
    44.宋兆岗:《对完善转型期银企关系的思考》,青海金融,2002年第7期。
    45.孙广通、孙宗印:《浅析银政合作关系》,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6.汪鑫:《金融机构即时矫正制度初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7.王秀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48.王昭凤:《关于美国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的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49.吴南方、徐莉萍:《银行经商行为剖析》,浙江金融,1989年第3期。
    50.伍治良、张胜英:《企业当心银行“骗保”》,当代经济,2000年第2期。
    51.武凤仪:《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金融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金融,1993年第3期。
    52.向文桥:《对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比较研究》,经济师,1993年第6期。
    53.邢会强:《制止经济过热措施的宏观调控法分析》,法学,2004年第7期。
    54.杨大光:《重构政银关系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10期。
    55.杨宗民:《银企关系的现状》,经济论坛,2003年第21期。
    56.姚红波:《关于银政合作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57.佚名:《地方政府银政合作协议金额突破2万亿元》,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5月第18期。
    58.虞群娥:《商业银行国有股权边界的海外实践与借鉴》,财经论丛,2005年第1期。
    59.曾文革、屠中靓:《论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完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卷第5期。
    60.张国敏、解瑶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
    61.张建伟:《新法律经济学:理论流派与反思性评论》,财经研究,2000年第9期。
    62.张杰:《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63.赵立行:《论中世纪高利贷禁令及其社会基础》,世界史研究,2001年第10期。
    64.赵晓力:《民法传统经典文本中“人”的观念》,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1辑,见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fxyj/fxqk/lawreview/doc/vol1_1/note2.asp。
    65.赵智文:《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2期。
    66.郑琨、陈果、朱湘富:《关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考》,西南金融,2004年第1期。
    67.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课题组:《经济转型时期的银企关系研究》,西南金融,2006年第1期。
    68.周健敏:《信贷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控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5期。
    69.周茂清:《关于产权交易几个理论问题的看法》,产权导刊,2004年第8期。
    70.周脉伏:《银企关系的国际模式比较与借鉴》,理论学习,2001年第2期。
    1.徐杰:《论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徐杰:《论经济法的立法宗旨》,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1.陈海勇:《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陈忠:《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杜杰:《我国政府管理民营企业职能探析》,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高宝安:《美日银企关系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韩志文:《新形势下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何永哲:《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7.姜立文:《金融控股公司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8.李冰:《银企关系模式比较及其借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9.刘秉文:《国有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0.刘英基:《我国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的政企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卢宇平:《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鲁明易:《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效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罗松江:《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4.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15.王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风险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6.吴正德:《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7.杨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控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8.杨充:《非理性政府行为与银行业风险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9.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海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0.余航:《中国市场改革深化中的政企关系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1.曾金华:《金融监管体制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2.张立军:《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监管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3.郑秀峰:《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安贺新:《商业银行须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金融时报,2007年2月27日,第9版。
    2.曹阳、程悦:《光大银行为国家水利建设融资》,金融时报,2003年7月3日,第1版。
    3.陈徐:《步步为营拔头筹建行重庆市分行全面营销赢得商机》,金融时报,2003年2月14日,第2版。
    4.程瑞华:《产能过剩对金融业影响有多大?》,金融时报,2006年3月1日,第6版。
    5.高国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市场影响几何》,金融时报,2007年4月6日,第5版。
    6.郭一先、谢伟、张建军:《影响银政关系的“五大问题”》,金融时报,2005年3月29日,第9版。
    7.韩雪萌:《8.6%: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金融时报,2006年1月28日,第2版。
    8.韩雪萌:《从数字看银行业改革发展重大突破》,金融时报,2006年1月27日,第1、3版。
    9.郝亚超:《三城竞逐“东北振兴银行”》,法制早报,2005年2月1日。
    10.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金融脱媒时代来临银行迎来全新经营环境》,上海证券报,2006年5月17日,第A11版。
    11.李军:《商业银行面临六大机遇五大挑战》,上海证券报,2006年5月30日,第A13版。
    12.李岚:《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金融国际化挑战后WTO时代:如何打造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财经热点对话系列之三》,金融时报,2006年11月30日,第5版。
    13.梁鑫:《农行云南分行贷款支持建造“小康路”》,金融时报,2003年10月11日,第2版。
    14.刘昆明:《沃尔玛海外开银行首获成功》,证券时报,2006年11月17日,转见全景网http://www.p5w.net/today/200611/t617724.htm。
    15.刘敏、韩雪萌:《唐双宁:银行业监管有十项任务》,金融时报,2006年3月20日,第1版。
    16.刘兆琼、何谦:《6000亿过剩资金寻出路中国资产市场价格井喷》,经济观察报,2007年3月3日,转见中银国际网http://www.bocichina.com/boci/public/infoDetail.jsp?classId=2231&infoId=9851549。
    17.马晨明、冯宗德:《叫停“打捆贷款”银政合作路该怎么走》,金融时报,2006年5月27日,第5版。
    18.毛明江:《农行股改启幕难度前所未有》,东方早报,2007年2月02日。转见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070202/05183305931.shtml。
    19.施韬:《胡平西代表建议应提高<贷款通则>的法律层次》,金融时报,2003年3月15日,第2版。
    20.陶冶:《伯南克:围堵产业银行漏洞刻不容缓》,金融时报,2006年3月10日,第4版。
    21.陶冶:《沃尔玛开银行首轮听证遭遇“强冷气流”》,金融时报,2006年4月12日,第4版。
    22.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金融时报,2007年3月2日,第3版。
    23.谢登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我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综述》,金融时报,2007年3月5日,第1、3版。
    24.谢利:《交行招股:优势尽显压力犹存》,金融时报,2005年06月15日,第2版。
    25.谢太峰:《关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定位的思考》,金融时报,2007年1月29日,第8版。
    26.杨建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时报,2007年1月10日,第1、2版。
    27.杨建莹:《易纲: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前瞻性研究》,金融时报,2005年3月25日,第1、3版。
    28.杨小苹:《以宏观调控为契机构筑新型银企关系》,金融时报,2004年10月19日,第11版。
    29.佚名:《海南发展银行清算倒逼银行破产机制》,财经时报,总第692期,2006年12月18日。转见财经时报网络版http://www.chinabusinesspost.net/showArticle.php?ID=6922。
    30.佚名:《中国将创设村镇银行》,中国证券报,2006年12月23日。转见中 国银监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lD=200612313DOSO3EF26401C02FFED3870FD882300。
    31.张明亮:《河北省省长纽茂生要求各级政府支持金融部门深化改革》,金融时报,2002年9月21日,第1版。
    32.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年12月7日,第1、3版。
    33.周业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时报,2006年7月31日,第6版。
    34.卓尚进:《国有控股银行上市:国有金融资产增值几何?》,金融时报,2006年11月9日,第1、3版。
    1.成思危:《发展中国货币市场的战略思考》,科技日报网站www. stdaily. com/gb/xiandaiqiye/2004-06/10/content_258328, htm。
    2.崔鹏:《美日银企关系的比较》,银行资讯网http://bankinfo. myetang. com/New_page_1967. htm。
    3.范剑虹:《欧盟公司法导论》,“法律图书馆”网站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003。
    4.冯晓光、冉赛光:《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中国法律信息网,www.law-star.com/pshowtxt?keywords=&dbn=1wk&fn=018-2002-6-140.txt&upd=1,2002年11月。
    5.郎咸平:《为何要监管—由欧洲历史看股份制的掠夺本质》,《新财富》网站www. p5w. net/docs/fortune/200108/8. htm#。
    6.秦旭东:《简论教会法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贡献》,“法律图书馆网站”www. law-lib, com/lw/lw_view, asp?no=2206。
    7.佚名:《简明世界通史》(上册),转见http://boole.cs.iastate.edu/book/3-%ca%b7(%c0%fa%ca%b7)/9-%ce%b4%b7%d6%c0%e0/lishijishi/lishicankaoziliao/50000279/jmxj_34. htm
    8.佚名:《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的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福州大学一教育在线”网http://met. fzu. edu. cn/etconline/01/01/001/01/00001/lesson6/xsyls/shijian/zhong. htm。
    9.郑少华:《商法与经济法: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设计》,经法网www. economiclaws, net /list. asp?id=518。
    1. 1943 Fed.Reserve Sys. Bd. of Governors Ann.Rep. 36.
    2. Act of Sept. 23, 1959, Pub.L. No. 86-374, 73 Stat. 691.
    3. Bemard Shull, The Separation of Banking and Commerc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Antitrust, 28 Antitrust Bull. (1983).
    4. Bray Hammond, Banks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1985).
    5. C.E. Cagle, Branch, Chain, and Group Banking, Banking Studies 133 (Board of Govem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ed., 1941).
    6. Catherine M. Lemieux, Conglomerates, Connected Lending and Prudential Standards Lessons Learned, 4 UCL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Foreign Affairs, Spring/Summer (1999).
    7. Chemical Bank Corp., History Capsule, Chemical Bank 1824-1986 1 (1986) (on file with the Villanova Law Review).
    8. D. Foley & M. Hellwig, A Note on the Budget Constraint in a Model of Borrowing,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77 (1975).
    9. D. Li, Insider Control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 Simple Theory, Economics Letters (1998).
    10.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Moderni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Recommendations for Safer, More Competitive Banks, Fed. Banking L. Rep. (CCH) No. 1377. (1991).
    11. Donald T. Savage, A History of the Bank Holding Company Movement, 1900-78, in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 Reserve Sys. The Bank Holding Company Movement to 1978: A Compendium (1978).
    12. Federal Reserve Act Amendment: Hearings on H.R. 1699 before the Comm. on Banking and Currency, 78th Cong., Ist Sess. (1943).
    13. Federal Reserve System, Citigroup Inc., Order Approving Notice to Engage in Activities Complementary to a Financial Activity, 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press/orders/2003/20031002/attachment.pdf.
    14. Freda Utley, Trade Guilds of The Latter Roman Empire, www.fredautley.com.
    15. Fritz Redlich, The Molding of American Banking (photo. reprint 1968) (1951).
    16. Gaines T. Cartinhour, Branch, Group and Chain Banking (1931).
    17. Jay Rosenstein, Treasury Proposes Legislation to Greatly Expand Bank Holding Company Servise, Nov.18 Am. Banker (1981).
    18.Jonathan.R.Macey et al,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英文版),中信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19. Katharina Pistor & Chenggang Xu, Incomplete Law - 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Regulation (April 2002), http://papers. 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id=310588.
    20. L. Stole, Mechanism Design Under Common Agency. Mimeo,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0.
    21.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Bank Holding Companies: Hearings on S. 2398 before the House Comm. on Banlang and Currency, 82d Cong., 2d Sess. (1952).
    22. Report of the Working Party on Financial Stability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Financial Stability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A Strategy for the Formulation,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un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Systems, April 1997.
    23. Robert E. Litan, What Should Banks Do? (1987).
    24. S. 713, § 201(a)(1)(B) & § 203. ( S. 713 is the bill introduced to Congress by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that includes the concepts of the Treasury Department's proposal in legislative form. )
    25.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Firms and Holding Companies: Hearings before a Subcomm of the House Comm. on Government Operations, 99th Cong., 2d Sess. (1986) (appendix to statement of Paul A. Volcker, Chairman, and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26. The Tunnage Act, 1694, 5 & 6 W. & M., ch. 20, § 26. (Eng.).
    27. Transamerica Corp. v. Board of Governors, 206 F.2d 163, 167 (3d Cir.), cert. denied, 346 U.S. 901 (I953).
    28. Transamerica Corp., 38 Fed. Res. Bull. 368, 370 (I952), rev'd, 206 F.2d 163 (3d Cir.), cert. denied, 346 U.S. 901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