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农业税时代“乡村干部利益群体”的再生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税费改革前的乡村干部关系,学术界基本存在以下共识:村干部协助乡镇干部征收税费,而乡镇干部则默许、配合乃至鼓励村干部在税费征收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乡村干部在税费征收中相互利用并在此过程中结成一个结构颇为牢固的利益群体。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利益群体的存在对村民选举与乡村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样一种关系模式中,乡镇干部干预、操纵村庄选举使其很难成为真正的民主选举。
     然而,对于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利益群体的论断学界却充满分歧。不少学者认为,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利益群体随之瓦解,不仅如此,乡镇干部失去了干预村庄选举的利益动因,村民选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民主选举。虽然有学者并不认可这一论断,但多因缺少对乡村干部利益群体本身的全面考察与剖析而缺乏说服力。
     本文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将乡村干部与村民均看作掌握一定规则与资源的行动者,从行动者的策略行动入手探讨在制度约束、策略选择及二者的互动中行动者之间呈现的结构化关系特征,从而实现外部与内部研究、宏观与微观研究的衔接与交融,并据此回答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利益群体是否存在、何以存在及其对村民选举、乡村治理有何影响等问题。
     为此,本文首先分析取消农业税前,在正式资源不足而税费征收任务又极为繁重的情况下,乡村干部群体内部规则与资源的转换、行动策略的选择以及在此过程中乡村干部之间互利互惠结构化关系特征的不断建构。
     在吉登斯看来,约束绝少以强制的面目出现,制约是通过相关行动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实现的。乡村干部之间互利互惠结构化关系模式的建构是通过牺牲村民利益实现的,这一关系能否延续,作为“相关行动者”,村民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分析了为数众多的村民基于“共同知识”做出的策略选择及其与乡村干部行动策略的“契合”,籍此说明乡村干部利益群体的内部结构、利益群体的独特运作机制及由此产生的强大自我再生能力。
     取消农业税后,在失去“搭便车”机会的前提下,乡村干部群体内部通过规则与资源的灵活转换技术,顺利实现了两者在新的制度背景下利益纽带的重建。利益纽带的重建成为乡镇干预村庄选举的新动力,因此,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并非是不少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在村民选举中保持中立,相反,他们通过种种行动策略影响、操纵选举以达到让“自己人”当选的目的,与此同时,村民基于“共同知识”做出的策略选择又在客观上很好地“配合”了乡村干部的行动策略,乡村干部利益群体便在这些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延续着自身的实践逻辑,顺利实现自身的生产、再生产。
     乡村干部利益群体的这一运作机制凸现出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在现行“压力型体制”下,财权上移事权下移,为在资源不足的前提下行使事权,乡镇往往寻求正式资源以外的资源,通过牺牲国家利益与村民利益换取村干部的协助配合,而原子化的村民在对自身处境充分认知基础上采取的行动策略恰恰又为乡村干部的这一关系模式提供了便利。这一点并没有也不会因农业税的取消而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于是,乡村干部利益群体与村民群体之间不断印证着“控制的辩证法”,乡村治理陷于循环怪圈。
     其次,村民选举制度是村民实现民主权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前的乡村环境下,组织化的乡村干部群体依旧具备足够的动力与能力通过制度变通达到群体目的,而为数众多的、原子化的村民对此既无干预的动力也无干预的能力,两者力量对比失衡,成为村治状况的决定因素。
     在此情况下,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村庄文化改造相结合,才是乡村治理的关键。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nship officials and village cadres before agricultural tax reform, Academia basically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sensus: Village cadres help township cadres to collect taxes and fees, at the same time and township officials acquience village cadres use the opportunity to obtain personal gains .On this basis, the two sides form a fairly solid community of interests. Scholar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is community of interests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because the township officials always manipulate village election and makes it difficult to become truly democratic elections.
     However, after the abolition of agricultural taxes, the scholars' academic point of view on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s is full of differences.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s is not longer exists with the abolition of agricultural tax. They also believe that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became truly democratic election because Township officials no longer intervene in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after the abolition of agricultural tax. Although some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issue, their point of view are not convincing because lack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
     Through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earch, macro-and micro-study, This article use the theory of Anthony Giddens to study this issue and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fter the abolition of agricultural tax, does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s still exist in villages? If it still exists, what is the reason behind it? What kind of impact it produce on the villages? Therefore, 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trategic conducts of township officials and village cadre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agricultural taxes and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
     the villagers' strategic conducts are essential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nship officials and village cadres because the relationship was establish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villagers.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oices which the villagers make on the basis of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knowledge" and explain the reason for the unique mechanism and the ability of Self-regenera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s.
     Although rural cadres are un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opportunity for personal gain after the abolition of agricultural tax, they found a new opportunity for personal gai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keep unchanged. therefore, township officials still manipulate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s as before instead of keeping netural. at the same time, the villagers' strategic choices conforms to rural cadres' choices. All these reasons before led to the reproduction of community of interest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s reveals the main problems of rural society as follows: First, under the current "pressure-type system", township officials are more likely to achieve their goals through improper means at the expense of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he villagers. meanwhile, non-organized villagers have to comply with it to protect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Therefore,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s of rural cadres remain unchanged Even after the abolition of agricultural taxes . Rural society is caught in a vicious circle.
     Second, the village el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villagers to Enjoy democratic rights, but, in the present, it is still easy for organized rural cadres to Distort election policies to achieve their own purposes because villagers are non- organized, which have neither the ability nor the will to stop them. In light of this situation of rural areas, Two different ways of rural reform --"top-down" reform and" bottom-up" reform—should be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引文
1 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 参见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3 刘玉照:“集体行动中的结构化与组织化——以白洋淀某村修路与基层选举为例”,《社会》,2004年第11期
    4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5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6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7 肖唐镖:《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1999年7月北大社会学系主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可持继发展学术会议”论文
    8 金太军:《村庄治理中三重权力互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9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10 肖唐镖:《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选举》,《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
    11 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如何改变了乡村关系》,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lnfo.asp?NewsID=43635
    12 转引自陆学艺等:《乡村民主的作用及其有限性》,《博览群书》,2004年第9期
    13 转引自陆学艺等:《乡村民主的作用及其有限性》,《博览群书》,2004年第9期
    14 吴理财:《从农村税费征收视角审视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15 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载《乡村的前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 参见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17 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8 见张琢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19 见党国印:《中国乡村权势阶层崛起》,《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5期
    20 参见金太军:《从国家的视角看村委会选举的成本与效益》,《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第3-9页;
    金太军等:《村民自治进程中乡村关系的冲突及对策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0期
    21 张孝直:《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22 林平:《农村出了一个权势阶层》,《广角镜月刊》(香港),1999年第1期
    23 王习明等:《农村税费改革和乡村治理》,载于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村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24 贺雪峰:《当前村民自治研究中需要澄清的若干问题》,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5期
    25 许昀:《村干部的策略行为与村委会的职能偏离》,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26 陈云松:《乡村政治的总体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7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28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29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30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31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32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33 参见 Walder.Andew:"Local Govrenment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raniza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umed101,number2;
    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4 党国印:《中国乡村权势阶层的崛起》,《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5期
    35 肖唐镖:《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村民直选》,《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
    36 吴思红:《村民自治制度下的乡村关系与农村社会动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37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38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39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40 党国印:《中国乡村权势阶层的崛起》,《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5期
    41 参见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42 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页
    43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44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45 参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内卷化”概念原是克利福德.吉尔茨在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时提出的,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46 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社会学研究》,2000第3期
    47 参见刘岳:《国家政策在农村地区实践过程的理解社会学》,载吴毅主编的《乡村中国评论》(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48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49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3页
    50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9页
    51 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52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1页
    53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3页
    54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2页
    56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6页
    57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5页
    58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59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60(英)布赖恩.S.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61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1页
    62 参见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3页
    63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0页
    64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65 贺雪峰:《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及其政策后果》,载于《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 徐勇:《村民自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塑与互动》,载于《徐勇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67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68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69 贺雪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70 参见刘光华,邓伟志编译:《新社会学辞典》,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71 参见(美)约翰逊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01页
    72 参见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页
    73 王习明等:《农村税费改革和乡村治理》,载于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村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74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5页
    75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4页
    76 陈桂棣,春桃著:《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77参见荣敬本:《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8关于本地的政治生态环境,本文在第127页有较详细的论述。
    79参见:(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0参见: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1页
    81转引自刘岳:《国家政策在农村地区实践过程的理解社会学》,载吴毅主编的《乡村中国评论》(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3页
    83 刘岳:《国家政策在农村地区实践过程的理解社会学》,载吴毅主编的《乡村中国评论》(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参见贺雪峰:《缺乏分层与缺乏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91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9页
    92 参见李红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载于《哲学动态》,2004年第11期
    93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5页
    94 乔森纳.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95乔森纳.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96 乔森纳.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97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98 吴思红:《村民自治制度下的乡村关系与农村社会动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99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100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101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1页
    102 郭忠华:《转换与支配:吉登斯权力思想的诠释》,《学海》,2004年第3期
    103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6页
    104郭忠华:《转换与支配:吉登斯权力思想的诠释》,《学海》,2004年第3期
    106 中国农经信息网:《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知识问答》,网址:http://www.jgny.net/nong/more.asp?typeid=31
    107 参见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载《乡村的前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8 王思斌:《村干部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4期
    109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9页
    110 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114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115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116 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17 同108
    118 同上
    119 Scott,J.1985,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20 吴思红:《村庄理性与合作精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7期
    121 仝志辉、贺雪峰在《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22 金太军、施从美:《村庄场域中的三重权力互动分析》,载于www.chinaelections.org
    123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124 申端锋:《软指标的硬指标化》,《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25 张德元:《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的真问题究竟是什么——兼与党国英先生商榷》【J】,《调研世界》,2005年第11期
    126 当地方言,老人去世的委婉说法
    129 参见F市市委书记《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3月31日
    130 方言,意即得到
    131 参见:《关于大力整治“以罚代葬”问题的通知》,阜政秘【2005】92
    134 参见:Y县县委县政府《工作参考》,2006年第8期
    135 此表根据笔者搜集到的羊庄村相关原始材料《关于近期建房、计划生育罚款及死人收据情况统计表》及《灾民房上报各户的情况和各户款数》绘制,原始材料见本文附录
    140 陈心想:《从陈村计划生育中的博奕看基层社会运作》,《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41 同97
    142 杨龙:《路径依赖理论的政治学意义》,《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143 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44 王汉生:《作为制度运作与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秋季卷
    145 参见刘岳:《国家政策在农村地区实践过程的理解社会学》,载吴毅主编的《乡村中国评论》(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6 参见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299页
    149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8页
    15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8页
    153 赵树凯:《农民流动三十年》,载《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1期
    154颖上县劳动就业管理局,2005年《安徽颖上县劳务输出工作汇报材料》
    155参见《都市快报》中国财经版,2006年2月8日
    156(美)塞缪尔·P·亨延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157 参见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的分析》,《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158舒伯特(Gunter Schubert):《中国地方民主与村民选举:西方学者的评判概念与方法》,载“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网站
    159 同145
    16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21页
    161 16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1页
    162 贺雪峰:《论人口流动对村级治理的影响》,《学海》,2002年第1期
    163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257页
    164 吴毅:《去政治化的村庄生活:对川东肖村的观察》,《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湖北荆门2001年
    165张新光:《中国地方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探源》,中国农业知识网http://www.sdny.com.cn
    166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67 参见《法制文萃报》,2005年4月21日
    168黄光国 胡先缙 编著:《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169谢岳:《中国乡村保护主义政治及其后果》,《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0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02]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03]于建嵘.《岳村政治》[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04]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05]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06]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村治丛书总序)[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07]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08]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09]刘林平.《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杨国枢、文崇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M],台北,中央民族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2年版
    [12]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14]孙本文.《社会的文化基础》[M],世界书局,1929年版
    [15]沙莲香.《中国国民性(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2年版
    [1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7]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三联书店,1986年版
    [20]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翟学伟.《中国人行为的逻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和当代中国农民》[M],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25]孙立平.《断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王晓毅.《血缘与地缘》[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8]宋镇修主编.《中国农村社会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29]于海著.《西方社会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30]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版
    [31]张琢.《当代中国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4]贺雪峰.《乡村的前途》[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5]黄光国、胡先缙 编著.《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贾德裕、朱兴农、郗同福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M],南京大学出版社会性 1998年版
    [37]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9]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0]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0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02](法)包亚明.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03](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04](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05](美)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M],纽约 1959年版
    [06](澳)马尔柯姆·沃特斯布朗.《现代社会学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1年
    [07](美)乔纳森·H·特纳著.《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08](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0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三联书店,1998 年版
    [10](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1942年的华北农村》[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德)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5](英)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M],中文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01]金太军.村庄治理中三重权力互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02]王汉生等.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秋季卷
    [03]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04]吴思红.农村利益群体的演变及行为方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4期
    [05]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
    [06]刘岳.国家政策在农村地区实践过程的理解社会学[J],《乡村中国评论》(第一辑),2006年
    [07]曹锦清、张乐天,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特征[J]:人情与关系网,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2期
    [08]肖唐彪.宗族在村治权力分配与运行中的影响分析[J],政治学,2000年第6期
    [09]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社会学》2002年第9期
    [10]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1]林平.农村出了一个权势阶层[J],广角镜月刊(香港),1999年第1期
    [12]魏治勋.论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合法性分析范式[J],求是学刊,2004年第11期
    [13]党国印.乡村权势阶层的崛起[J],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5期
    [14]肖唐镖.中国乡村社会中的村民直选——对江西省城40个村委会选举观察的一项综合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
    [15]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5期
    [16]杨善华、候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7]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J],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8]吴思红.村民自治制度下的乡村关系与农村社会动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9]金耀基.关系和网络的社会学诠释[J],二十一世纪,1992年8月号
    [20]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J],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期
    [21]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J],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期
    [22]汪小红.乡村精英格局演变的启示[J],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16期
    [23]于建嵘.乡村选举:利益结构和习惯演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4]李红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J],哲学动态,2004年第11期
    [25]郭忠华.吉登斯的权力观[J],东方论坛,2003年第4期
    [26]金小红.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与社会学理论批判[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7]李文华.吉登斯的努力与反思[J],学术论坛,2001年第5期
    [28]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29]兰国荣.结构与行动:布迪厄与吉登斯超越二元对立的努力[J],http://langr1985.bokee.com
    [30]于建嵘:乡村选举:利益结构和习惯演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01]Jean C.Oi,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02]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03]Granovetter,M.S.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
    [04]Li Lianjiang 2002, The Politics of Introducing Township Elections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 No. 171
    [05]Manion, Melanie 1996,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Chinese Countryside,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0, December
    [06] Oi, 1999,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07] Oi, Jean, Andrew G. Walder 1999,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08] Oi, Jean, Scott Rozelle 2000, "Election and Power: The Locus of Decision-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s." The China Quarterly
    
    [09]Burns,John,1988,PoliticalparticipationinruralChina,Berkeley:Univ 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0] Kathryn Bernhardt, Rents, Taxes, and Peasant Resistance-The Lower Yangzi Region, 1840-195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1] Burns,John,1978. "Elections of Production Team Cadres in Rural China,1958-1974", in China Quarterly,No.74,June 1978.
    [12]Eastman,Lloyd E.1990."State Building And 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ety in North China",in Modern China,Vol.l6,N0.2,April 1990.
    [13] 1999,"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in Comparative Politics,volume 31,No.2,January 1999.
    [14]O'Brien,KevinJ.1996,Villagers'Committees-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i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6.
    [15] White,Tyrene.1992. Reforming the Countryside,in Current History,September 1992.
    [16] White,Tyrene. 1998.Village Election:Democracy from the Bottom Up? in Current History,September 1998.
    [17]O'BrienKevin J .&LiLianjiang1995.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 plaintsin Rural China, in The China Quarterly
    
    [18] Lawrence,Susan V. 1994.VillageRepresentiveAssemblies:Democrac y,Chinese Rtyle",i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