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学自组织: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至今日,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仍然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也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难以解决的问题。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是对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Bertalanfy General Theory)的发展。本研究试着运用自组织理论对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提出应构建起基于大学自组织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即构建起大学自主型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设想。
     自组织理论是对系统进行研究的一种系统理论。毋庸置疑,政府和大学各自都分别是一种系统。在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用“关系一般”取代“实体一般”的情况下,政府与大学关系也无需争辩地成为了一种关系系统。政府与大学关系是一种复杂巨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分支,而自组织理论是研究复杂巨系统的一种有效工具,因此,运用自组织理论是适切于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的。
     自组织是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自组织理论体系非常庞大,从大学的自组织角度入手去研究政府与大学关系较为合适。从进化形成看,组织可以分为自组织和被组织。一个按内部相互默契的规则自动形成有序结构的组织就是自组织,而一个靠外部指令形成有序结构的组织则是被组织。大学自组织,也即自组织的大学,系指作为一种组织或系统的大学,不受外界特定干预,完全按照自身内在逻辑去完成知识生产、保存与传授的各项使命。
     大学自组织状态与政府与大学关系类型呈一一对应关系。一般而言,从自组织的角度看,大学包含着完全自组织、自组织、有限自组织、被组织和完全被组织等状态。而且这五种状态分别与大学控制型、大学自主型、政府主导型、政府控制型和大学附属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类型呈现着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基于大学自组织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重构,就是要构建起大学自主型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
     回顾远离我们的中世纪大学,之所以能实现自组织,得益于当时的教会处于强盛时期,教皇又是其至高无上的同盟者,大学还同时对封建王权、自治城市等其他政府要素各方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大学能在博弈的基础上与形成博弈性(大学自主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时过境迁,理想型的中世纪大学自组织也许我们可望不可及,但德英法三国大学自组织状态及其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变历程,或许能予我们以启迪。奉行文化国家观的德国,大学国家化特征明显,但分权型的政府体制,特别是在国家对大学的赡养能力下降后,大学一直处于有限自组织状态,政府与大学关系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和谐型。英国两党制的政党政府体制较为成熟,对大学具有不干涉的传统,因而大学处于自组织状态,体现的是一种大学自主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的是半总统政府体制,拿破仑和戴高乐时代,大学处于被组织状态,属政府控制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五月风暴后,大学趋于自组织,处于有限自组织状态,政府与大学关系演变为政府主导型。
     被组织是中国大学的基本状态,自诞生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不同程度的被组织状态,呈现着倒“U”型的发展轨迹。清末大学完全受制于腐朽的清末政府,位于倒“U”的起点;北洋军阀时期的南北分治使政府对大学的管治无暇顾及,从而使此时的中国大学实现自组织,达到倒“U”的顶点;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蒋介石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和一个领袖”独裁统治,中国大学自组织状态下行;新中国成立后,大学被高度计划化,处于被组织状态,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大学极端被组织,最终几乎达到倒“U"另一端的最低点。回顾自清末以来的中国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历经政府主导型、政府控制型和大学附属型,控制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基调,政府控制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基本类型。
     构建大学自主型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第一,切实将政府与大学关系视为是一个系统,并实现系统内部主要要素的协同,政府和大学的协同是构建大学自主型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关键;第二,大学自治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系统中的序参量,是系统中极其“革命性”的因素,大学的自治诉求是构建大学自主型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有效推力;第三,控制与自治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核心,政府适度控制是大学能否实现自组织的前提,构建大学自主型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应遵循政府与大学关系中的两个“容忍度”动态平衡的基本原则,即实现政府对大学自治的容忍度和大学对政府控制的容忍度的动态平衡。
Today,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is still a world-wid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elf-organizing theory is established in the late1960s and it is supplement to Bertalanfy General Theory. The research is about Chinese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 and it is committed to construct a new-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
     Self-organizing theory is a kind of system theory. Without any doubt,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 both belong to syste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relation general instead of entity general,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is certainly deemed as a relation system.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is a complex system, it is a branch of social system and also an effective tool for researching complex system. Therefore, self-organizing theory is suitable for government-university research.
     Self-organization is core conception of self-organizing theory. Self-organizing theory system is very huge, so it is appropriate to do thi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view of evolution, organ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pecies. Self-organization is an orderly one formed by inner tacit rules, and passive organization is formed by external rules. University self-organization is not intervened by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t accomplishes task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conservation and teaching according to inner logics.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self-organization is corresponding to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Generally speaking, from the view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university status includes5kinds, such as complete self-organization, self-organization, limited self-organization, passive organization and complete passive organization. These status are corresponding to5kinds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 such as university control, university autonomy, government domination, government control and university affiliation. Therefor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aims at building university autonomous one.
     Looking back to medieval universities, self-organization can be realized benefiting from powerful church. Pope is its supreme confederate, meanwhile university has great effects on the feudal monarchy, autonomous city and other government elements. Therefore, university can be autonomous based on games. However, ideal medieval university self-organization is out of reach. University self-organization status and evolution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are full of enlightenment. Adherence to view of cultural nation, German university is possessed with nationalized feature. Because of decentralized government system, especially when the national supporting ability declined, university is in limited self-organization status. Political system of England is relatively mature, and the government has no disturbing tradition. Therefore, university is in a self-organization status and reflecting autonomous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 France government adopts centralized system. University is in a passive organization status, while government is in dominant status. After May Storm, university is in limited self-organization status and government begins to dominate university.
     Chinese university is in a passive organization status since its birth, and its development path looks like a reversal U. University in Qing dynasty is completely controlled by government, and it is at the top of the reversal U. During the northern warlord period, government has no time to control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is in complete self-organization status.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carries out dictatorship, the condition of university self-organiz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n the age of New China, university is completely controlled by government, especiall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university nearly loses its independence. We can conclude that control is the basic tone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To construct university-automated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points. Firstly, we should deem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as a system, and try to realize coordination of major elements. Coordination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is a key to construct automated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Secondly, university automation is sequence parametric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and revolutionary element in system. Thirdly, control and automation is a core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and proper control is prerequisite of university self-organization. To construct automated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we should abide by principle dynamic imbalance of two tolerances.
引文
①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33.
    ②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M].刘晓根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9-10.
    ③ 刘虹.控制与自治:美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007.
    ① 高剑平,邹华锋.“关系”实在:系统科学的本体论根基[J].学术论坛,2008(12):18.
    ①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5.
    ① Green T. H., Lewis G. A Brief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M].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1997:538-539.
    ② 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① 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思想进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47-249.
    ② Clark B.R..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136-181.
    ① [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前言.
    ② 周春彦,[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理论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02.
    ① 杨天平,刘爱生.精英化阶段的中国大学特色:回顾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10(2):62.
    ① 朱佩璋.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体制[J].教育研究,1985(10):22.
    ② 杨柱,龙献忠.论体制转型与政府、大学和社会关系的新向度[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2-104.
    ① 史静寰.构建解释高等教育变迁的整体框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6(6):19-25.
    ② 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1-154.
    ① 张圣祺.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以政府为重点分析对象[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
    ② 刘虹.控制与自治:美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92-198.
    ③ 吴晓春.信任视野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Ⅱ.
    ④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4-32.
    ⑤ 吴结.简论英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2):60.
    ①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164.
    ② [英]米勒·波格丹诺著.布莱克韦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12.
    ③ 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④ 蔡拓.政府职能新探[J].天津社会科学,1988(1):23.
    ⑤ 陈孝兵.政府行为研究综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1996(1):11.
    ⑥ P. Healy. The Making of a Michigan Regent [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1996(11):16-17.
    ① 任进.参见[EB/OL].http://www.lunwen007.com/discourse/151/52512825862.htm
    ②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1.
    ③ 杨光斌.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国家权力结构的制度分析[J].学海,2006(1):93.
    ④ 张念宏.教育百科辞典[Z].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91.
    ⑤ [日]平篆益德著.世界教育辞典[Z].黄德诚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63.
    ① 转引自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5.
    ② 转引自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5.
    ① 上海师范大学等.辞海——词语分册(下)[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226.
    ② 姚剑辉.系统概念辨析[J].系统工程,1985(3):60.
    ①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杂谈[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3):36.
    ② 刘君灿.生克消长——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科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66-67.
    ③ [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著.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认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7.
    ④ 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J].自然杂志,1980(2):14.
    ① 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学译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09.
    ② 王太庆主编.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07.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1-192.
    ② 杜里舒的海胆实验:在海胆的原肠胚阶段,将其切成两半,实验结果是那两个半个原肠胚发育成为两个较小的完整的胚胎,最后发育成完整的而较小的幼虫。
    ③ 瓦·尼·萨多夫斯基.一般系统论原理[M].人民出版社,1984:175.
    ④ 张景环.试论贝氏一般系统论的形成过程(方法论分析)[J].学术交流,1989(5):80.
    ①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125.
    ② 张景环.试论贝氏一般系统论的形成过程(方法论分析)[J].学术交流,1989(5):82.
    ③ 一般系统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7440.htm.2013-2-18.
    ①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81-82.
    ② 一般系统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7440.htm,2013-2-18.
    ① 湛垦华,沈小峰等编.普里戈金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01-102.
    ① 上海师范大学等.辞海——词语分册(下)[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240.
    ② Chester I. Barnard 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 Harvard University, 1956:68,72.
    ③ [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2-35.
    ① 自组织[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HYskDw4PXI3gs-L3n_udPttltZitCDpnsrgOgLQf4PsapegbnWF YaACIUDTICkl.2013-04-29/2013-12-8.
    ① Hermann Haken. 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croscopic Approach Systems[M]. Spring-Verlag,1988:11.
    ①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8.
    ②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70.
    ③ 自组织理论简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19481.htm, 2013-02-20/2013-06-08.
    ① 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6):47.
    ① 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6):48.
    ② 普里戈金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56.
    ③ 系统自组织理论[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lc0c825dd36a32d73758186.html, 2013-02-18/2013-10-09
    ④ 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6):48.
    ① 协同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0928.htm, 2013-09-10/2013-10-09.
    ① 沈小峰,姜璐,王德胜.关于混沌的哲学问题[J].哲学研究,1988(2):33.
    ① 钱学森.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的体系[N].光明日报,1979-11-10.
    ② 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86.
    ①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
    ② 姜璐,沈小峰.从简单到复杂——简单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1999(6):1.
    ③ 姜璐,沈小峰.从简单到复杂——简单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1999(6):3.
    ① 姜璐,沈小峰.从简单到复杂——简单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1999(6):3.
    ① 姜璐,沈小峰.从简单到复杂——简单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1999(6):7-8.
    ② 姜璐,沈小峰.从简单到复杂——简单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1999(6):8-9.
    ① 姜璐,沈小峰.从简单到复杂——简单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1999(6):9.
    ①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魏宏森,林康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译.科学学译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23.
    ① 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
    ② 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3.
    ③ 陈列,俞天红.西方学术自由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4(2):98.
    ④ [法]基代.欧洲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90.
    ⑤ 赵婷婷.自治、控制与合作——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进历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1(2):54.
    ① 高剑平,邹华锋.“关系”实在:系统科学的本体论根基[J].学术论坛,2008(12):17.
    ②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81.
    ①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3.
    ② 高轩.当代中国政府组织协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34.
    ① Birnbaum, Robert. (1989) How College Works:the Syberntic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p155, San Francisco: ossey-Bass Publishers.
    ② Millett, John D. (1962) The Academic Community, p70, MeGraw-Hill Book Company.
    ③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5.
    ④ Blau, Peter (1973)The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Work, NY: ohn Wiley& Sons, Inc.
    ⑤ 眭依凡.关于大学组织特性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0(4):50.
    ① Wedder, Richard "Higher Education at a Lower Cost" in Mary Alampiand and Peter M. Comeau(eds.) American Education Annual:Trends and Issues in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Academic Year 1997-1998, p744, Gale.
    ① 杨秀文,马陆亭.美国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协调与管理[J].比较教育,2000(7):51.
    ② 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83.
    ① Jef C. Verhoeven从欧洲的三个国家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变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1-7.
    ② 龙献忠.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20-21.
    ① E Grady Bogue and Jeffery Aper. Exploring the Heritage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2000:18.
    ② 茹宁.国家与大学关系的哲学分析[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9.
    ① 巴黎大学是在民族团的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团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民族团分为诺曼底、英格兰、庇卡底和法兰西四大民族团组成,同时各大民族团又按地区分出不同的同乡会;博洛尼亚大学是在意大利“外邦人行会”和意大利“本邦人行会”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会之下还按地区分出了多个分行会。
    ②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M].台北:文景书局有限公司,2005:147.
    ①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译者前言:12.
    ②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
    ③ [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详,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7.
    ①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8.
    ② [美]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72.
    ① 袁祖望.论大学自治[J].现代大学教育,2006(6):16.
    ①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27.
    ①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
    ②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① [美]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34.
    ① Kerr Clark.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earning 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Purposes of Higher Education: Two'Laws of Motion'in Conflict[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0(1):5-15.
    ②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4.
    ③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7.
    ① 西欧国家[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63779.htm, 2013-3-24/2013-09-10.
    ② 王亚平.西欧中世纪社会中的基督教教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51.
    ①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0.
    ② F. W. Maitland. 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ngland[M]. Cambridge University, 1926:161.
    ① 比尔麦尔等编著.古代教会史[M].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6.
    ②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7.
    ①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7.
    ① 比尔麦尔等编著.古代教会史[M].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7.
    ②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9.
    ①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0.
    ②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8.
    ③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6.
    ④ 毕尔麦尔等编著.中世纪教会史[M].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3.
    ① 毕尔麦尔等编著.中世纪教会史[M].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134.
    ①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
    ②[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4.
    ① 李兴业编著.巴黎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9.
    ② 刘新成.西欧中世纪社会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9.
    ①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1-72.
    ②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2.
    ③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9.
    ①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07.
    ② David Henuware Gmag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M]. Sri Lanka: Karunaratne and Sons Ltd. 1996:99.
    ① Hilde De RIdder-Symoens.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 Volume I.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39.
    ① 西欧中世纪[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93294.htm.2013-07-23/2013-08/07
    ② Lynn Thorndike. University Records and Life in the Middle Age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19-20.
    ③ 李兴业编著.巴黎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9.
    ① [法]基代.欧洲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90.
    ② 李兴业编著.巴黎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41.
    ①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卫茂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3.
    ②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卫茂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6.
    ③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
    ①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2.
    ② F. M. Powicke, Q. A. B. Emden.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430-432.
    ③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8.
    ④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34.
    ⑤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8.
    ⑥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34.
    ⑦ 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迁移及其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80.
    ①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4.
    ②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0-61.
    ③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
    ④ 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1.
    ⑤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2.
    ⑥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3.
    ①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38.
    ②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92..
    ③ 张小杰.中世纪大学的教师薪俸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22.
    ④ 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迁移及其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78.
    ①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4.
    ② 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迁移及其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80.
    ①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
    ②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34.
    ③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24.
    ①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卫茂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3.
    ②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
    ① Hilde de Ridder-Symoens.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ol.1)[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78.
    ② Pearl Kibre. Scholarly Privileges:Their Roman Origins and Medieval Expressio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Bol.59, No.3(Apr.,1954.561).
    ① 李兴业编著.巴黎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23.
    ②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94.
    ③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0.
    ① 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迁移及其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83..
    ②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卫茂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0-91.
    ① 人质困境[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47536htm.2012-07-20/2013-05-05.
    ② 毕尔麦尔等编著.中世纪教会史[M].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2.
    ③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3-196.
    ①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65-367.
    ② 张斌贤,孙益.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特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6.
    ①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5.
    ①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
    ②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张弛,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7.
    ③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6.
    ① 德意志[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62.htm?fromld=245183,2013-08-15/2013-08-18.
    ① 德国政党[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003122.htm, 2013-05-03/2013-08-12.
    ② [德]米歇尔·豪斯.德国左翼党——具有爆炸力的政党?[J].伍慧萍译,德国研究,2008(1):20-21.
    ③ 伍慧萍.德国政党体制的变迁[J].德国研究,2008(1):12.
    ④ 冷慧.从“两个半政党制”到“流动五党制”——德国政党体制的类型转变?[J].德国研究,2010(2)14-15.
    ① Parteiprogramm. Die CDU braucht ein neues Gescht. http://www.welt.de, 2007-09-03.
    ② 陈林,侯玉兰.激进、温和还是僭越?——当代欧洲左翼政治现象审视[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65.
    ③ 王军.从民社党走向看德国政党间“趋同”现象[J].德国研究[J].2001(1):8-11.
    ① [德]沃尔夫冈·鲁茨欧.德国政府与政治[M].熊炜,王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3
    ① Paul Monroe. A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ume Two)[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1991:568.
    ② Friedrich Paulsen. The German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Study[M]. New York:Charles Scriberner's Sons,1906:44-49.
    ③ 王志乐.漫谈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J].外国史知识,1985(3):23.
    ④ [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72.
    ①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16.
    ①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6.
    ① 徐小洲,张敏.中德高校联合办学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9(4):116.
    ① 张帆,马健生.卓越计划: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C].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182.
    ② Glotz,P. Im Kern verrottet? Fuenf vor Zwoelf an Deutschlands Universitaeten[M]. Stuttgart: Detusche Verlags-Anstalt, 1996:21.
    ① 孙进.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与办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
    ② Wissenschaftsrat. Im Hochschulsystem[R]. Koln: WR,2010:5.
    ③ 张帆,马健生.卓越计划: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C].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187.
    ④ 张帆,马健生.卓越计划: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C].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192.
    ⑤ 孙进.《高等教育协定2020》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47.
    ① 魏峰.十九世纪前期的德国教育改革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6.
    ②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6:325.
    ③ 恩·阿·康斯坦丁诺夫等,教育史[M].中译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36.
    ① 周丽华.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1.
    ② 周丽华.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7.
    ① Kellar, A. Hochschulre form und Hochschulrevolte[M]. Marburg: BdWi-Verlag, 2000:42.
    ① 周丽华.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9.
    ② 周丽华.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8-169.
    ① 周丽华.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2.
    ①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0.
    ① Rein hard Bendix. Kingsor People:Power & the Mandate to Rule[M].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78:181.
    ① 1629年专制君王查理一世宣布停止召开议会,致使英国议会长期处于停摆状态;1640年11月,为筹措军费镇压苏格兰起义,国王不得不召集停止了11年的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延续到1660年,史称“长期议会”
    ②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29.
    ③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政党政治的兴起[J].史学月刊,2009(11):83.
    ④ 1678年,教士Titus Oates编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天主教阴谋案”,声称一群天主教徒密谋行刺查理二世,并准备在法国的支持下扶持查理二世的兄弟信奉天主教的约克公爵詹姆士为国王,要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并屠杀新教徒.
    ⑤ 沈汉,刘新成.英国议会政治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183.
    ① 卡尔·斯蒂芬,费雷德里克·乔治·马齐姆.英国宪政史原始资料:公元600年以来的文件选辑[M].纽约:哈珀-罗出版公司,1937:599-604.
    ② 阎照祥.略论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的产生[J].史学月刊,1990(3):94.
    ① H.J.汉纳姆编.19世纪英国宪法1815-1914[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212-215.
    ② 陈汉宁.20世纪初叶英国政党地位更替及原因[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105.
    ① 历任英国首相列表[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f38e5eab8f67clcfad6b8d3.html.2011-07-01/2013-08-06.
    ② Bogdanor, V.. Multi-Party Politics and the Constitu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171.
    ① Lynn T Drennan, Matthias Beck. Teaching Qualit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ey Influences on the UK Universities'Scores[J].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001(2):32.
    ② 理查德·奥尔德里奇.简明英国教育史[M].诸惠芳,李洪绪,尹斌茴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35-142.
    ③ 李晶晶.19世纪英国传统大学的社会评价及其改革研究——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
    ④ 转引自李晶晶.19世纪英国传统大学的社会评价及其改革研究——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⑤ W. M.Mathew. "The Origins and Occupations of Glasgow Students, 1740-1839", Tablel pp.78-82.
    ① 王慧君.浅谈19世纪牛津大学的改革运动[J].新西部,2011(12):266.
    ② 周保利.19世纪剑桥大学改革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
    ① Kenneth Richmond. Education in Britain Since 1994[M].Methuen and Co. Ltd, 1978.
    ②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 Woolwich Polytechnic Speech, Tuesday 27th April, 1965:4.
    ③ 王承绪,徐辉主编.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324-326.
    ④ [荷兰]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68.
    ① 张建新,陈学飞.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动因研究[J].2005(3):84.
    ② [日]杉本和弘.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英澳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8(24):147.
    ③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93-394.
    ① John Carswell.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ies in Britain-Programme and Performance 1960-1980[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10.
    ② Educational Reform Act 1988, London, HMSO,1988:123-164.
    ③ Pritchard, Rosalind M. O. Government Power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4(3):13.
    ④ 刘喜华.英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2.
    ⑤ 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
    ① 张建新,陈学飞.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动因研究[J].2005(3):87.
    ① 唐珍名.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2.
    ② Michael Sanderson. The Univers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5:150.
    ③ 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8.
    ④ 王承绪,徐辉主编.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275-280.
    ① 法国大革命[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kU8tMYDzaCA8IcmqOYclbGQDSOgxFnFgM9cuYtcYnSOPHj poTlwMgUFQSSJmv73,2013-08-24/2013-09-01.
    ②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78.
    ① 洪波.战后法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J].历史教学问题,1989(1):29.
    ② [法]梅里·布隆贝热.蓬皮杜传[M].施蛰存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50-251.
    ① 夏尔·戴高乐[DB/OL].http://aike.baidu.com/link?url=2hlpD8jp8nx0bo4oz_q8YYIdJWdBaXfYQHZZ-n12dDK51QxaG 8BpmJ2Mp15hegnR3Dg2zQki4wnj6ndgb8EVi, 2013-08-11/2013-08-26.
    ② 夏尔·戴高乐.戴高乐言论集[M].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386.
    ③ 夏尔·戴高乐.希望回忆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285.
    ④ 夏尔·戴高乐.戴高乐言论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482.
    ⑤ 俞行.联邦德国政府制度的特点——一种比较的观点[J].西欧研究,1990(1):25.
    ① 夏尔·戴高乐.戴高乐言论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246.
    ② [法]克·科利亚尔.独立共和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20.
    ③ 夏尔·戴高乐.戴高乐言论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482.
    ① 吴国庆.法国政党和政党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8.
    ② 法国政党[DB/OL].http://www.baike.com/wiki/%E6%B3%95%E5%9B%BD%E6%94%BF%E5%85%9A, 2012-05-07/2013-08-25.
    ① 转引自倪星.法国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机构设置[J].地方政府管理,1997(8):46.
    ① 倪星.法国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机构设置[J].地方政府管理,1997(8):46-47.
    ① "Loi sur L' organization de L' instruction publique, Titre3, Des ecoles speciales". Louis Liard. L' enseignement Superieur en France, 1789-1889. Paris:1908:452-463.
    ② Craig Zwerl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Ecole Normal Superieur as a Center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France[M].Harvard University, 1976:31.
    ①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04.
    ②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07.
    ③ A. Prost. Histoire de l'enseignement en France (1800-1967)[M]. Paris: Ed. Armand Colin, 1968:225.
    ① A. Prost. Histoire generale de l'enseignment et 1'education en France[M].Nouvelle Librairie de France, 1982:285.
    ①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77.
    ② 郑亚.法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1999(4):54.
    ① Sorbonne Declaration: Joint declaration on harmoniz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y the four Ministers in charge of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United Kingdom. Paris, the Sorbonne, May 25,1998.
    ② 尹毓婷.21世纪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青年记者,2009(3中):91.
    ① Louis Liard. L' enseignement Superieur en France, 1789-1889[M].Paris:1908:25.
    ①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0-131.
    ① C. Debbasch. L' universite desorientee[M]. Paris: Ed. PUF, 1971:145.
    ① 张人杰.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1.
    ② J. Dehaussy. Les universities de la region parisienne, situation present et respectives, Conference prononcee a la Sobonne. Le 26 September 1973, p.212.
    ① 邱小芳,张小东.集权与自治——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J].文教资料,2012(2中):88.
    ① 周丽华.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
    ② Ellwein, T. Die deutsche Universitaet: von Mittelalter bis zur Gegenwart[M]. Koenigstein/ Ts.:Athenaeum, 1985:146.
    ① [美]平森.德国近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册)[M].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48.
    ② [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详,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30.
    ③ Nipperdey, T. Deutsche Geschichte 1800-1866:Buergerwelt und starker Staat[M]. Muenchen:Beck, 1991:478.
    ① Turner, G. Hochschule zwischen Vorstellung und Wirklichkeit: zur Geshichite der Hochschulreform im letzten Drittel des 20. Jahrhunderts[M]. Berlin: Duncker und Humblot, 2000:217.
    ① 阎光才.大学的自治传统[J].读书,2000(10):68.
    ① 黄喆.英国大学享有最高自主权[J].比较教育研究,2012(2):94.
    ① 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9.
    ①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8.
    ②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6.
    ③ 熊明安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305.
    ① 邹桂芹,金鑫.洋务学堂与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4):11.
    ② 张新民.民国初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门学校[J].现代大学教育,2008(6):70.
    ③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82.
    ④ 凌安谷,司国安,冯蓉.中国高等教育溯源——论北洋西学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1-72.
    ①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43-145.
    ②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335.
    ③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624.
    ④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71.
    ① 虞云国,周有民.中国文化史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326.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4.
    ③ [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9.
    ④ 邱文成.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产生的动因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4):22.
    ① 王凤玉.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61.
    ① 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J].档案学通讯,1991(4):46-48.
    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46.
    ① 韩君玲.大清教育新法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9.
    ① 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26.
    ② 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5.
    ① 中华民国[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114.htm. 2013-02-09/2013-07-26.
    ① 舒新城.我和教育[M].台北:龙文出版社,1990:253.
    ② 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379.
    ①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② 熊明安.中国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78.
    ① 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00-103.
    ② [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M].曹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6.
    ① 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49-50.
    ② 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M].“国立”编译馆译,台北:文星书店,1963:159.
    ① 杜元载主编.《革命文献》第56辑“抗战前之高等教育”,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70.
    ②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8.
    ① 熊明安.中国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08.
    ① 崔恒秀.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03.
    ② 朱照定.论中央和地方高教管理权非规范性的成因及其治理[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6.
    ③ 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0-101.
    ①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34.
    ② 梁山等.中山大学校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6.
    ③ 张伯苓.张伯芩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181.
    ④ 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9.
    ① 蔡克勇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1.
    ①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5.
    ① 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43.
    ② [美]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6.
    ① 李琴江.北洋政府高等教育改革述论[M].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1.
    ②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J].东方杂志,1917(4):148.
    ③ 崔恒秀.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7.
    ①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200.
    ② 吴舸.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21-158.
    ③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32.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88.
    ①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香港:中华书局,1992:57.
    ① 熊明安.中国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07.
    ② 熊明安.中国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59.
    ③ 熊明安.中国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97.
    ① 熊明安.中国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35.
    ② 忻福良.中华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立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2):12.
    ③ 朱照定.论中央和地方高教管理权非规范性的成因及其治理[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8.
    ④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49.
    ① 陈延湘.中国现代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356.
    ②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6.
    ③ 宋恩荣等.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15-418.
    ①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2.
    ②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8.
    ③ 黄延复.水木清华一二三十代清华校园文化[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150.
    ①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1.
    ② 任鸿隽.党化教育是可能的吗?独立评论第三号,1932(6).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4325.htm. 2012-04-22/2013-07-16.
    ② 李格.1949-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及其变化(上)[J].党的文献,2001(5):85.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70.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87.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20.
    ① 建国以来国务院组织机构图[DB/OL].http://www.xiaoshuo118.com/files/article/html/44/44544/3031082.html.2013-7-17.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1954)[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06/03/5257523131742988.shtml. 2011-07-06/2013-07-17.
    ② 何立波.建国初期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变迁[J].党史博采,2006(2):14.
    ③ 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变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机构与任务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2-11-17.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行政区划简册1993[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297.
    ②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199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398.
    ① 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7.
    ② 童之伟.单一制、联邦制的区别及其分类问题探讨[J].1995(1):32.
    ③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8.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DB/OL].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2012-7-21.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353.htm. 2013-04-18/2013-07-18.
    ① 任进等.论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法律解决机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38-41.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D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5/content253773.htm,2013-07-18.
    ②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6.
    ①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9-81.
    ①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1.
    ② 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家权力结构的制度分析[J].学海,2006(1):93.
    ①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76.
    ① 王凤玉.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51.
    ② 季啸风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28.
    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
    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9-50.
    ② 王凤玉.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8-169.
    ③ 王凤玉.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69.
    ① 张德芹.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院系调整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30.
    ① 周恩来.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1-152.
    ②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调整国务院所属组织机构的决定》,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并为教育部,杨秀峰为教育部部长。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6.
    ④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09.
    ⑤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39.
    ① 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62.
    ②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2:134-136.
    ① 周玉良主编.当代中国教育(上)[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7-18.
    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89.
    ③ 郝维谦,龙正中主编.高等教育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0:241.
    ④ 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46-47.
    ⑤ 王凤玉.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90.
    ① 工宣队是指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军宣队是指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② 郝维谦,龙正中主编.高等教育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0:267.
    ③ 季明明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①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usiness/htmlfiles/moe/s7382/index.html.2013-08-08.
    ② 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4.
    ① 毕宪顺.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J].教育研究,2003(4):59-60.
    ②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6.
    ③ 两个文件是指1971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和1974年中共中央转发的《关于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的简报》。前一个文件否定了“文革”前十七年的教育工作,抛出了臭名昭著的“两个估计”;后一个文件是指1973年发生在河南唐河县后来波及全国的一起政治事件,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名15岁的女生张玉勤受到老师批评后自杀。
    ①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296.
    ② 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2.
    ① 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6.
    ① 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5.
    ② 黄新华.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容探析[J].经济纵横,2004(8):25.
    ① 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7.
    ② 董建萍,王河.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J].江苏社会主义科学,1999(3):85.
    ① 任一明,熊明安.新中国成立50年间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简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20.
    ② 张德芹.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院系调整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8.
    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
    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3.
    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68.
    ① 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0:74-77.
    ②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
    ①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1957年10月9日。
    ②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2:45.
    ①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81.
    ① 周全华.“教育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1997:48.
    ①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39-140.
    ② 张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334.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57-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0.
    ① 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5.
    ① Jef C.Verhoeven从欧洲的三个国家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变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1-8.
    ② 胡建伟.私立高等教育:比较视野的主旨与变化[J].浙江树人学院学报,2013(4):1.
    ① 湖北省首次试点向民办院校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委派党委书记[DB/OL].http://www.gx211.com/news/2012613/n0956104625.html.2012-06-13/2014-02-23.
    ① 周文佳.北洋政府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15-116.
    ① 一般系统论[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yUO-8WtNNNpUGx8V011yC-D_EfluAy9vOpdAVolv5siDnJOx WRCfyIQf9ouJlg 1,2013/04/08-2014/01/12.
    ① 湛中乐,高俊杰.我国公立高校与政府法律关系的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8.
    ① 系统论[EB/OL]. http://www.baike.com/wiki/%E7%B3%BB%E7%BB%9F%E8%AE%BA, 2014/1/12.
    ②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12.
    ① H·哈肯.协同学引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28.
    ① 吴彤,沈小峰,郭治安.科学技术:生产力系统的“序参量”——一种自组织演化的科技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6):3.
    ① 吴彤,沈小峰,郭治安.科学技术:生产力系统的“序参量”——一种自组织演化的科技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6):4.
    ①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8.
    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4.
    ① 袁祖望.论大学自治[J].现代大学教育,2006(6):20-21.
    ② 徐辉.论现阶段我国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4(2):33.
    ② 周丽华.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4.
    ① 刘爱东.西方大学自治理念的价值诠释[J].教育评论,2005(2):96.
    ① Dill. D.D. Higher Education Markets and Public Policy[J].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997(10):167-185.
    ② Oliverl. "Leadership"and "Governance"i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Two Concepts in Need of De-construction[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1998(2):138.
    ③ 张宝泉.美·苏·英·德·法高等学校管理比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35.
    ① 胡建华等.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4.
    ② 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31.
    ① [美]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72.
    ② 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M].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98:121.
    ③ 别敦荣.我国高校的自主办学与西方的大学自治[J].高等教育研究,1999(5):27.
    ① 张圣祺.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以政府为研究对象[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2.
    ① 刘虹.控制与自治:美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5.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54.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38.
    ③ 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8.
    ① [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详,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7.
    ② 张斌贤,孙益.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特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6.
    ③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63.
    ④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4.
    ① 赵婷婷.自治、控制与合作——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进历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1(2):60.
    ① 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回归与重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1.
    ② 邬大光.范·海斯的高等教育思想[J].高教文摘,1990(5):13.
    ③ 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1.
    ④ [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6.
    ①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3-64.
    ② 赵婷婷.自治、控制与合作——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进历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1(2):59.
    ③ 赵婷婷.自治、控制与合作——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进历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1(2):61;60.
    ① 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中国哲学史,1999(2):13.
    ① 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②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71.
    ③ 李延保.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8.
    ④ [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
    ① 赵婷婷.自治、控制与合作——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进历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1(2):54.
    ① 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回归与重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3.
    ② 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回归与重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1.
    ③ 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复旦教育论坛,2006(1):36.
    [1][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英]约翰·洛克.政府论[M].刘晓根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3]刘虹.控制与自治:美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郭为籓.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思想进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9][英]米勒·波格丹诺著.布莱克韦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0]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张念宏.教育百科辞典[Z].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12][日]平篆益德著.世界教育辞典[Z].黄德诚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3]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4]上海师范大学等.辞海——词语分册(下)[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15]刘君灿.生克消长——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科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16][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著.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认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7]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学译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8]王太庆主编.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0]瓦·尼·萨多夫斯基.一般系统论原理[M].人民出版社,1984.
    [2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2]湛垦华,沈小峰等编.普里戈金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3]上海师范大学等.辞海——词语分册(下)[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4][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5]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6]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魏宏森,林康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7]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译.科学学译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8]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9][法]基代.欧洲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0]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1]龙献忠.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32]林玉体.西洋教育史[M].台北:文景书局有限公司,2005.
    [33][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4][法]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5][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详,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6][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37][美]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38][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9][美]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0][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1]王亚平.西欧中世纪社会中的基督教教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2][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M].袁传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3]比尔麦尔等编著.古代教会史[M].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4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5]毕尔麦尔等编著.中世纪教会史[M].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46][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47]李兴业编著.巴黎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8]刘新成.西欧中世纪社会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9]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0][法]基代.欧洲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1][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卫茂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3][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张弛,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4]陈林,侯玉兰.激进、温和还是僭越?——当代欧洲左翼政治现象审视[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5][德]沃尔夫冈·鲁茨欧.德国政府与政治[M].熊炜,王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6][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7]恩·阿·康斯坦丁诺夫等,教育史[M].中译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8]周丽华.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9]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0]沈汉,刘新成.英国议会政治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1]卡尔·斯蒂芬,费雷德里克·乔治·马齐姆.英国宪政史原始资料:公元600年以来的文件选辑[M].纽约:哈珀-罗出版公司,1937.
    [62]H.J.汉纳姆编.19世纪英国宪法1815-1914[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
    [63]理查德·奥尔德里奇.简明英国教育史[M].诸惠芳,李洪绪,尹斌茴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4]王承绪,徐辉主编.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65]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6][法]梅里·布隆贝热.蓬皮杜传[M].施蛰存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67]夏尔·戴高乐.戴高乐言论集[M].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68]夏尔·戴高乐.希望回忆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69][法]克·科利亚尔.独立共和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70]吴国庆.法国政党和政党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1]倪星.法国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机构设置[J].地方政府管理,1997(8).
    [72]张人杰.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3]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74]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5]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6]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7]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78]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9]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0]虞云国,周有民.中国文化史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8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2][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83]王凤玉.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8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5]韩君玲.大清教育新法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6]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87]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88]舒新城.我和教育[M].台北:龙文出版社,1990.
    [89]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90]熊明安.中国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91][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M].曹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92]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M].“国立”编译馆译,台北:文星书店,1963.
    [93]杜元载主编.《革命文献》第56辑“抗战前之高等教育”,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
    [94]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5]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96]梁山等.中山大学校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97]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98]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9]蔡克勇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1]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2][美]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3]李琴江.北洋政府高等教育改革述论[M].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5]吴舸.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9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9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8]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香港:中华书局,1992.
    [99]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00]陈延湘.中国现代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01]宋恩荣等.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0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行政区划简册1993[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
    [105]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199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06]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7.
    [107]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8]王凤玉.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09]季啸风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1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11]周恩来.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13]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14]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15]周玉良主编.当代中国教育(上)[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16]郝维谦,龙正中主编.高等教育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0.
    [117]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18]季明明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19]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0]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121]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2]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4]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125]张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2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57-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27][美]平森.德国近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册)[M].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8][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详,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29]H·哈肯.协同学引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130]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1]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M].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98.
    [13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3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34]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35]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36][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37]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中国哲学史,1999(2).
    [138]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9]张宝泉.美·苏·英·德·法高等学校管理比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40]胡建华等.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1]Green T. H., Lewis G. A Brief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M]. Fort Worth:Harcourt Brace, 1997.
    [142]Clark B.R..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143]Chester I. Barnard 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 Harvard University,1956.
    [144]Hermann Haken. 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croscopic Approach Systems[M]. Spring-Verlag,1988.
    [145]Birnbaum, Robert. (1989) How College Works:the Sybernetic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46]Millett, John D. (1962) The Academic Community, MeGraw-Hill Book Company.
    [147]Blau, Peter (1973)The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Work, NY: John Wiley& Sons, Inc.
    [148]E Grady Bogue and Jeffery Aper. Exploring the Heritage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2000.
    [149]David Henuware Gmag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M]. Sri Lanka:Karunaratne and Sons Ltd.1996.
    [150]Hilde De RIdder-Symoens.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 Volume I.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51]Lynn Thorndike. University Records and Life in the Middle Age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152]F. M. Powicke, Q. A. B. Emden.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153]Paul Monroe. A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ume Two)[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91.
    [154]F. W. Maitland. 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ngland[M]. Cambridge University,1926.
    [155]Friedrich Paulsen. The German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Study[M]. New York: Charles Scriberner's Sons,1906.
    [156]Glotz,P. Im Kern verrottet? Fuenf vor Zwoelf an Deutschlands Universitaeten[M]. Stuttgart: Detusche Verlags-Anstalt,1996.
    [157]Kellar, A. Hochschulre form und Hochschulrevolte[M]. Marburg: BdWi-Verlag,2000.
    [158]Rein hard Bendix. Kingsor People:Power & the Mandate to Rule[M].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78.
    [159]Bogdanor, V. Multi-Party Politics and the Constitu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60]W.M.Mathew. "The Origins and Occupations of Glasgow Students,1740-1839".Kenneth Richmond. Education in Britain Since 1994[M].Methuen and Co. Ltd,1978.
    [161]John Carswell.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ies in Britain-Programme and Performance 1960-1980[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62]Michael Sanderson. The Univers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5.
    [163]"Loi sur L'organization de L'instruction publique, Titre3, Des ecoles speciales". Louis Liard. L'enseignement Superieur en France,1789-1889. Paris:1908.
    [164]Craig Zwerl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Ecole Normal Superieur as a Center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France[M].Harvard University,1976.
    [165]A. Prost. Histoire de l'enseignement en France (1800-1967)[M]. Paris: Ed. Armand Colin, 1968.
    [166]A. Prost. Histoire generale de 1'enseignment et 1'education en France[M].Nouvelle Librairie de France,1982:285.
    [167]Louis Liard. L'enseignement Superieur en France,1789-1889[M].Paris:1908.
    [168]C. Debbasch. L'universite desorientee[M]. Paris:Ed. PUF,1971.
    [169]Ellwein, T. Die deutsche Universitaet: von Mittelalter bis zur Gegenwart[M]. Koenigstein/ Ts.:Athenaeum,1985.
    [170]Nipperdey, T. Deutsche Geschichte 1800-1866:Buergerwelt und starker Staat[M]. Muenchen:Beck,1991.
    [171]Turner, G.Hochschule zwischen Vorstellung und Wirklichkeit: zur Geshichite der Hochschulreform im letzten Drittel des 20. Jahrhunderts[M]. Berlin:Duncker und Humblot, 2000.
    [1]高剑平,邹华锋.“关系”实在:系统科学的本体论根基[J].学术论坛,2008(12).
    [2]周春彦,[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理论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3]杨天平,刘爱生.精英化阶段的中国大学特色:回顾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10(2).
    [4]朱佩璋.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体制[J].教育研究,1985(10).
    [5]杨柱,龙献忠.论体制转型与政府、大学和社会关系的新向度[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史静寰.构建解释高等教育变迁的整体框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6(6).
    [7]吴结.简论英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2).
    [8]蔡拓.政府职能新探[J].天津社会科学,1988(1).
    [9]陈孝兵.政府行为研究综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1996(1).
    [10]杨光斌.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国家权力结构的制度分析[J].学海,2006(1).
    [11]姚剑辉.系统概念辨析[J].系统工程,1985(3).
    [1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杂谈[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3).
    [13]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J].自然杂志,1980(2).
    [14]张景环.试论贝氏一般系统论的形成过程(方法论分析)[J].学术交流,1989(5).
    [15]张小杰.中世纪大学的教师薪俸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
    [16]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6).
    [17]沈小峰,姜璐,王德胜.关于混沌的哲学问题[J].哲学研究,1988(2).
    [18]姜璐,沈小峰.从简单到复杂——简单巨系统的研究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1999(6)
    [19]陈列,俞天红.西方学术自由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4(2).
    [20]赵婷婷.自治、控制与合作——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进历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1(2).
    [21]高剑平,邹华锋.“关系”实在:系统科学的本体论根基[J].学术论坛,2008(12).
    [22]眭依凡.关于大学组织特性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23]杨秀文,马陆亭.美国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协调与管理[J].比较教育,2000(7).
    [24]Jef C.Verhoeven从欧洲的三个国家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变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25]袁祖望.论大学自治[J].现代大学教育,2006(6)
    [26]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迁移及其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
    [27]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8]张斌贤,孙益.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特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9][德]米歇尔·豪斯.德国左翼党——具有爆炸力的政党?[J].伍慧萍译,德国研究,2008(1).
    [30]伍慧萍.德国政党体制的变迁[J].德国研究,2008(1).
    [31]冷慧.从“两个半政党制”到“流动五党制”——《国政党体制的类型转变?[J].德国研究,2010(2).
    [32]王军.从民社党走向看德国政党间“趋同”现象[J].德国研究[J].2001(1).
    [33]王志乐.漫谈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J].外国史知识,1985(3).
    [34]徐小洲,张敏.中德高校联合办学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9(4).
    [35]孙进.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与办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36]孙进.《高等教育协定2020》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37]魏峰.十九世纪前期的德国教育改革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
    [38]刘金源.论近代英国政党政治的兴起[J].史学月刊,2009(11).
    [39]阎照祥.略论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的产生[J].史学月刊,1990(3).
    [40]陈汉宁.20世纪初叶英国政党地位更替及原因[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41]王慧君.浅谈19世纪牛津大学的改革运动[J].新西部,2011(12).
    [42]张建新,陈学飞.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动因研究[J].2005(3).
    [43][日]杉本和弘.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英澳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8(24).
    [44]刘喜华.英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45]洪波.战后法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J].历史教学问题,1989(1)9.
    [46]俞行.联邦德国政府制度的特点——一种比较的观点[J].西欧研究,1990(1).
    [47]郑亚.法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1999(4).
    [48]尹毓婷.21世纪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青年记者,2009(3中).
    [49]邱小芳,张小东.集权与自治——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J].文教资料,2012(2中).
    [50]孙贵颂.新中国有多新?旧中国有多旧?[J].人才资源开发,2009(10).
    [51]邹桂芹,金鑫.洋务学堂与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4).
    [52]张新民.民国初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门学校[J].现代大学教育,2008(6).
    [53]凌安谷,司国安,冯蓉.中国高等教育溯源——论北洋西学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4]邱文成.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产生的动因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4).
    [55]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J].档案学通讯,1991(4).
    [56]忻福良.中华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立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2).
    [57]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J].东方杂志,1917(4).
    [58]任鸿隽.党化教育是可能的吗?独立评论第三号,1932(6).
    [59]李格.1949-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及其变化(上)[J].党的文献,2001(5).
    [60]何立波.建国初期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变迁[J].党史博采,2006(2).
    [61]任进等.童之伟.单一制、联邦制的区别及其分类问题探讨[J].1995(1).
    [62]任进等.论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法律解决机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63]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家权力结构的制度分析[J].学海,2006(1).
    [64]毕宪顺.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J].教育研究,2003(4).
    [65]黄新华.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容探析[J].经济纵横,2004(8).
    [66]董建萍,王河.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J].江苏社会主义科学,1999(3).
    [67]任一明,熊明安.新中国成立50年间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简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
    [68]阎光才.大学的自治传统[J].读书,2000(10).
    [69]黄喆.英国大学享有最高自主权[J].比较教育研究,2012(2).
    [70]湛中乐,高俊杰.我国公立高校与政府法律关系的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71]吴彤,沈小峰,郭治安.科学技术:生产力系统的“序参量”——一种自组织演化的科技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6)
    [72]徐辉.论现阶段我国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4(2)
    [73]别敦荣.我国高校的自主办学与西方的大学自治[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74]邬大光.范·海斯的高等教育思想[J].高教文摘,1990(5).
    [75]李延保.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76]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复旦教育论坛,2006(1).
    [77]胡建伟.私立高等教育:比较视野的主旨与变化[J].浙江树入学院学报,2013(4)
    [78]刘爱东.西方大学自治理念的价值诠释[J].教育评论,2005(2)
    [79]P. Healy. The Making of a Michigan Regent [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6(11).
    [80]Kerr Clark.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earning 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Purposes of Higher Education: Two'Laws of Motion'in Conflict[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0(1).
    [81]Pearl Kibre. Scholarly Privileges:Their Roman Origins and Medieval Expressio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Bol.59, No.3(Apr.,1954.561).
    [82]Wedder, Richard"Higher Education at a Lower Cost"in Mary Alampiand and Peter M.Comeau(eds.)American Education Annual:Trends and Issues in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Academic Year 1997-1998, Gale.
    [83]Lynn T Drennan, Matthias Beck. Teaching Qualit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ey Influences on the UK Universities'Scores[J].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2001(2).
    [84]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 Woolwich Polytechnic Speech, Tuesday 27th April,1965.
    [85]Pritchard, Rosalind M. O. Government Power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4(3).
    [86]J. Dehaussy. Les universities de la region parisienne, situation present et respectives, Conference prononcee a la Sobonne. Le 26 September 1973.
    [87]Dill. D.D. Higher Education Markets and Public Policy[J].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7(10).
    [88]Oliverl. "Leadership"and "Governance"i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Two Concepts in Need of De-construction[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1998(2).
    [1]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张圣祺.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以政府为重点分析对象[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吴晓春.信任视野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高轩.当代中国政府组织协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
    [6]高晓清.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7]茹宁.国家与大学关系的哲学分析[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周保利.19世纪剑桥大学改革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9]崔恒秀.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唐珍名.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2]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2.
    [13]周全华.“教育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1997.
    [14]周文佳.北洋政府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5]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
    [16]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7]李晶晶.19世纪英国传统大学的社会评价及其改革研究——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朱照定.论中央和地方高教管理权非规范性的成因及其治理[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张德芹.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院系调整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一般系统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7440.htm.2013-2-18.
    [2]自组织[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HYskDw4PXI3gs-L3n_udPttltZitCDpnsrgOgLQf4Psapegb nWFYaACIUDTICk1.2013-04-29/2013-12-8.
    [3]自组织理论简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19481.htm,2013-02-20/2013-06-08.
    [4]系统自组织理论[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lcOc825dd36a32d73758186.html, 2013-02-18/2013-10-09
    [5]协同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0928.htm,2013-09-10/2013-10-09.
    [6]西欧国家[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63779.htm,2013-3-24/2013-09-10.
    [7]西欧中世纪[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93294.htm.2013-07-23/2013-08/07
    [8]人质困境[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47536htm.2012-07-20/2013-05-05.
    [9]德意志[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62.htm?fromld=245183,2013-08-15/2013-08-18.
    [10]德国政党[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2003122.htm,2013-05-03/2013-08-12.
    [11]历任英国首相列表[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f38e5eab8f67c1cfad6b8d3.html.2011-07-01/2013-08-06.
    [12]法国大革命[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kU8tMYDzaCA8IcmqOYclbGQDSOgxFnFgM9cuYtcYnS OPHjpoTlwMgUFQSSJmv73,2013-08-24/2013-09-01.
    [13]夏尔·戴高乐[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hlpD8jp8nx0bo4oz_q8YYIdJWdBaXfYQHZZ-n12dDK51 QxaG8BpmJ2Mp15hegnR3Dg2zQki4wnj6ndgb8EVi_,2013-08-11/2013-08-26.
    [14]法国政党[DB/OL].http://www.baike.com/wiki/%E6%B3%95%E5%9B%BD%E6%94%BF%E5%85%9A, 2012-05-07/2013-08-25.
    [15]中华民国[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114.htm.2013-02-09/2013-07-26.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4325.htm. 2012-04-22/2013-07-16.
    [17]建国以来国务院组织机构图[DB/OL].http://www.xiaoshuo118.com/files/article/html/44/44544/3031082.html.2013-7-17.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1954)[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06/03/5257523_131742988.shtml. 2011-07-06/2013-07-17.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DB/OL].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2012-7-2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353.htm. 2013-04-18/2013-07-18.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D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5/content_253773.htm,2013-07-18.
    [22]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index.html.2013-08-08.
    [23]一般系统论[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yUO-8WtNNNpUGx8V011yC-D_EfluAy9vOpdAVolv5siDn JOxWRCfyIQf9ouJlgl,2013/04/08-2014/01/12.
    [24]系统论[EB/OL].http://www.baike.com/wiki/%E7%B3%BB%E7%BB%9F%E8%AE%BA, 2014/1/12.
    [25]湖北省首次试点向民办院校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委派党委书记[DB/OL].http://www.gx211.com/news/2012613/n0956104625.html.2012-06-13/2014-02-23.
    [1]钱学森.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的体系[N].光明日报,1979-11-10.
    [2]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变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机构与任务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