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成为研究者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日益向前发展,随着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复杂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教师(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蓬勃兴起的运动。围绕着这一运动,各种问题和困惑也由此产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去给教师的研究者角色进行定位。在我国,我国现实的校本教师研究中就存在着将教师研究降贬为随意的问题解决法和将教师研究等同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两种误识,而正是这些误识的流传,使得人们对教师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加怀疑,甚至出现了消极抵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也有少数研究者对其进行过严肃而认真地纠正,但却缺乏系统和深入。为此,笔者便试从理论的历史适切性角度出发,围绕着教师研究的合理定位这一核心,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兴起、性质以及条件和途径问题进行一粗浅的探讨,以期为教师研究的形成和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追踪“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兴起背景,指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当今社会发展引起教师职业性质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复杂性认识深入的必然结果。
     第二部分,指出在我国当前的教师研究中存在着将教师研究降贬为随意的问题解决法和将教师研究等同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两种误区。在此基础上,着力分析了教师研究的特点:1.教师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研究;2.教师研究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公开的探究;3.教师研究是一种科学性的探究。同时,在这部分里,对有关教师研究的一些深层理论如教师的“内隐理论”与教师研究、教师研究与教育系统的“制度化问题”、教师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的重建等也作了相关的探讨。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
     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条件和策略问题,认为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来促进教师研究的形成和健康发展:1.破除有关教师研究的成见;2.通过在职和职前两条途径发展教师研究的意识和能力;3.从制度上为教师研究提供保障。
Be aimed at the trend of "Teachers as Researchers"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s on it,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to the rising, nature and feasibility of "Teachers as Researchers".The article includes three parts.
    Part one will trace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s as Researchers'Mt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as Researchers"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changes in teaching profession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understating about complexity of education.
    Part two will point ou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isunderstanding about teachers' research: treating teachers' research as solving problems at will and treating teachers' research a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s research.On the base of that,this par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research: 1 .Teachers' research is a kind of practical research;2.Teachers' research is a kind of open research;3.Teachers' research is a kind of scientific research.Meanwhile,the part also makes a exploration to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and teachers' research, teachers'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s on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teachers' research and the rebuilding of teachers' everyday life .This part is the core of the article.
    Part three wil make a exploration to the feasibility of teachers' research and point out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eachers' research through three channels: breaking preconceived idea on teachers' research > developing research awareness and capability and ensuring teachers' research in institutions.
引文
一.著作类
    1.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加]N.戈培尔、[英]J.波特著,万喜生译:《教师的角色转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苏]В.А.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袁运开主编,赵修义、邵瑞欣著:《教育与现代西方思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6.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7.彭坤明著:《知识经济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李维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11.[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复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日]上寺久雄著,赵一奇等译:《教师的心灵与风貌》,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13.施良方、崔允沸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
    15.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施良方著:《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吴德刚著:《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20.钟启泉总主编,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钟启泉总主编,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金生鲍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Carr, W.&Kemmis,S.(1982)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The Falmer Press.
    25.Elliott, J.(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Open University Press.
    26.Edited by Terrance R.Carson&Dennis J.Sumara (1997)Action Research as a Living Practice, Peter Lang Publishing.
    二.论文类
    1.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2.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2期。
    3.霍秉坤、黄显华:《课程行动研究模式之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4期。
    4.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5.郭思乐、高广方:《关于校本教育科学研究的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6.欧群慧、王彦:《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行动研究》,《教育科学论坛》2000年第3期。
    7.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8.柳夕浪:《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3期。
    9.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10.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11.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2.张越:《从“教育者”到“研究者”——当代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1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滕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14.刘捷:《趋势与前景:新世纪师范教育发展探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4期。
    15.刘济良:《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5期。
    
    
    16.夏惠贤:《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5期。
    17.吴义昌:《中小学应慎提“科研兴校”》,《教育评论》1997年第5期。
    18.李学农:《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问题探讨》,《教育评论》1998年第4期。
    19.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20.叶澜:《在学校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提供的启示与经验》,《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4期。
    21.郅庭瑾:《论教师内隐理论及其转化》,《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第12期。
    22.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教育学》2000年第12期。
    23.周林:《教师研究简论》,《教育科学论坛》2000年第3期。
    24.杨小微:《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3期。
    25.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6.杨启亮:《研究教育科学:未来教师成长的必然选择》,《教育学》2001年第7期。
    27.沈冰:《教育科研与培训一体化探析》,《教育学》2001年第9期。
    28.傅建明:《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29.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30.孟卫青、邢强:《西方教师研究的历史演变》,《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31.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32.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
    33.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34.郭晓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我国高师教育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35.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36.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37.Glive Beck&Clare Kosnik (2001) Reflection-in-Action:In Defence of Thoughtful Teaching, Curriculum Inquiry, Vol.31(2).
    
    
    38. Brian Hudson (2002) Holding Complexity and Searching for Meaning:Teaching as Reflective Practice,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Vol.34(1) .
    39. Stenhouse,L. (1981) What Counts as Research?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