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西部疆域演变与民族融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作为楚国历史中长时间的核心区所在,是楚国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础。西部边缘区则是以维护核心区的稳定和发展为目的逐渐形成的,对这些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是促进楚国稳定发展的根本。在兼并和征服土著旧国后,采取各种手段,整合不同国族文化,推动了族群间的融合,对秦汉时期的大统一和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四章,首先对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的自然地理概貌和早期人文地理格局进行复原,了解楚国西部疆域演变和民族融合的背景;其次,对楚国西部疆域内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诸国历史、地望和文化进行考察,了解这些国族与楚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被楚国兼并和征服的过程,分析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形成和变迁的动态过程;然后探讨楚国西部疆域中民族融合的途径、表现等问题。
     第一章,复原楚国西部疆域的自然地理概貌和早期人文地理格局。楚人进入之前,这一地域文化面貌比较复杂,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时期人文地理格局的分析,我们发现楚国西部疆域西北部及北部边缘区的文化序列是延续发展的,且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地区;峡江地带以及沮漳河下游地区则以土著文化为主;核心区则存在一定的文化空白。这是楚国西部疆域构建及其文化形成的历史基础,也是民族融合的背景。
     第二章,分析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的确立和变迁。从西周晚期至两周之际,楚人就开始在江汉地区活动,为此后楚人构建江汉沮漳空间打下基础;楚武王、文王时期,楚人通过对权、卢、罗等土著诸国的兼并,在汉水西侧建立了核心区,并与汉水中游两岸的绞、谷、邓及汉阳诸姬等国进行战争,逐一兼并或征服了这些国族,保证了核心区的安全和发展;春秋中晚期的庄王至昭王时期,楚国核心区发生了较大的政治危机事件,对楚国核心区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最终在内部的团结和外部盟国的帮助下,解决了政治危机,并因统治阶层的励精图治,巩固了核心区,还使楚国实力得到增强;战国时期,由于内政积重难返的诸多问题,外部秦国实力的日益增强,三晋、齐等国与楚的疆土争夺,使得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逐渐衰退,最终沦丧。
     第三章,考察楚国西部疆域边缘区的变迁。在这一部分,借用相关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对边缘区原有的土著方国历史文化及地望等问题进行补充和重新释读,了解这些国族被纳入楚国西部疆域的过程。同时,探讨了楚国对西部疆域边缘区实行郡县制的管理手段,认识到楚郡县的建立多运用于征服其他国族的过程中,即主要设置在边缘区。这一章还通过楚国西部疆域边缘区外的敌国与楚之间的关系,来了解楚国西部疆域边缘区变迁的动态过程。
     第四章,探讨楚国西部疆域内的民族融合。首先对楚国夷夏观念进行分析,认为楚国生存的环境和历史形成了楚人独特的夷夏观,对楚国处理不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其次,了解到疆域的扩张和婚姻的往来是促进楚国西部疆域内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前者打破了原有的地理格局,加强楚与其他土著民族的往来,后者则以楚国为辐射中心进行婚姻往来,促进了不同族群间的文化融合。楚人通过各种手段,对西部疆域内被兼并或征服的诸国和民族进行整合,从政治和文化上将其纳入自身体系。最后通过楚国作为民族融合中心和晋国的民族融合进行比较,认为楚国的民族融合较为彻底,且影响深远,和其他民族融合中心一起为秦汉时期大统一和多民族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As the power center of the Chu State for a long time, the core of the regime in the western territory of Chu was the foundation of of the state, while the peripheral regions were gradually consolidated alongs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me's core. It was a fundamental issue for Chu to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manage those peripheral regions. Chu conquered and assimilated indigenous nations, incorporated diversified cultures and propelled national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union of the Qin and Ha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multicultural empire.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By restoring a generic view of the natural and human geography, 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territory of Chu and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ancient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relations of different states and the process of merging and conquering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Last but not least, the author also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demonstrating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
     Chapter one explains the natural and human geography of the region.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the Neolithic, Xia, Shang and Western Zhou periods, we find that the cultures of the north-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 of the western region developed continuously and many cultures interacted or assimilated; indigenous nations dominated the lower reaches of Xia River and Juzhang River, while no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have been detected in the core region. This is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Chu State, and also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ore area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Chu State. The Chu state and culture evolved in the Jianghan region beginning in the late Western Zhou and in the period of Xiongqu, Ruo'ao and Fenmao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dynasties,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Jiang, Han, Ju and Zhang fiefs. During the reigns of kings Wu and Cheng, Chu safeguarded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its core area by incorporating indigenous states such as Quan, Lu, Luo and conquering Ji clan states like Jiao, Gu, Deng and Hanyang in the middle reach of Han river. During the times of kings Zhuang and Zhao, Chu suffered severe political chaos which tremendously affected its safety and stability. However, eventually the internal political crisis was tackled with the efforts of an internal union and the assistance of allied nations. Following this the leaders of Chu made their utmost efforts to build their country and finally consolidated its political position and enhanced its overall national capabiliti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s severe internal problems developed alongside increasing external threats from Qin, The three Jin states and Qi, the regime core area of Chu State was gradually dissolved.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involvement of the peripheral regions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u State. Based on primary sources and the results of other scholars, I reinterpret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aspects of the indigenous states in the peripheral regions and explore how these nations were absorbed into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Chu State. At the same time, I examine Chu's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wards those peripheral regions and how the institution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was implemented. I conclude that it was mainly adopted in the process of conquering peripheral regions. In this chapter we study the territorial evolution fro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u and neighboring states.
     Chapter four explores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western territory of Chu. First, we analyzes the Yi and Xia conception of Chu and argue that this idea was gradually formed due to the environment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which influenced the ways that Chu handled national relationships. Secondly, the expansion of territory and intermarriage between nations facilitated integr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former disturbed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layouts and intensifie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digenous nations and the latter improved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through intermarriage. Chu tried every means to consolidate merged or conquered states and fit them into its ow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ystems. At last, I conclude that the national integration of Chu state was thorough and far-reaching,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great union of Qin and Han and multiculturalism.
引文
1《战国策》卷14《楚策二》“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00页。
    1参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4《春秋列国疆域表·楚》附“楚疆域论”,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25-526页。
    2参阅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7-49页。
    3参阅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楚、吴、越”和“楚、越”幅,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29-30、45-46页。
    4参阅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史·总论、先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23-528页。
    5参阅李晓杰:《战国时期楚国疆域变迁考述》,载《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4-72页。
    6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年。
    7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参阅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3参阅段渝:《西周时代楚国疆域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参阅李海勇:《楚人对湖南的开发及其文化融合与演变》,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5参阅何浩:《楚迁江汉及其灭国扩疆基地的建立》,载氏著:《楚灭国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5-35页。
    6参阅朱萍:《楚文化的西渐——楚国向西扩张的考古学观察》,载《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参阅白九江:《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
    2参阅黄尚明:《楚文化的西渐历程——兼论楚文化的“峡区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参阅余静:《从近年来三峡考古新发现看楚文化的西渐》,《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
    4参阅赵炳清:《从峡江地区的楚墓看楚国的西境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辑。
    5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参阅徐少华:《都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古都国、都县及楚鄀都地望辨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彭器、彭国与楚彭氏考论》,载《古文字与古代史》第2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9年;《邓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与文化》,《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论近年来出土的几件春秋有铭邓器》,载《古文字研究》第25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关于邓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问题,还见所著:《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上编”,第10-19页。
    2参阅何浩:《麇国地望与灭年》,《求索》1988年第2期;蓝哲:《古庸国、麇国历史源流考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袁林:《汉水流域古代著名方国庸国溯源》,《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萧明忠:《古代罗国初探》,《世纪行》2005年第6期;李海勇:《古绞国地望蠡测》,《江汉考古》1997年第4期;王一军:《关于春秋时代绞国的方位》,《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3参阅吴永章:《论楚国的民族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4参阅顾铁符:《楚国民族述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参阅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6参阅十堰市博物馆:《鄂西北考古与研究》,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年。
    1参阅舒之梅:《五十年来楚族源研究综述》,《江汉论坛》1983年第3期。文中综述了史学界对楚族源的几种代表性说法。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2参阅张正明:《荆楚族源通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兼论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均收入《张正明学术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参阅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4参阅顾铁符:《楚国民族述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参阅何浩:《楚灭国方略述评》,载所著《楚灭国研究》,第89-116页。
    6参阅徐少华:《楚国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关系》,载所著《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299-304页。
    7参阅童书业:《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林奇:《巴楚关系初探》,《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陈文学:《春秋战国时期楚、巴关系试探》,《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高应勤:《试论巴与楚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李杰:《巴国与秦、楚关系探微》,《企业导报》1997年第4期;郑文:《巴楚关系刍议》,《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白九江:《巴楚关系探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赵炳清:《巴、楚关系诸问题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张昌平:《曾国的疆域及中心区域——先秦时期历史地理的考古学研究个案》,载《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1参阅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第2页;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1按,清河发源于河南邓州市,流经老河口市、襄阳区、高新区、樊城区,在樊城清河口汇入汉水。
    1参阅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第36页。
    1参阅贾兰坡、张振标:《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文物》1977年第6期,又见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王岗》附录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29-439页。
    2参阅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3参阅南京大学地理系:《胡家屋场遗址孢粉分析研究》,《考古学报》1993年第2期。
    4参阅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84-185页。
    5参阅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修订版,第26-28页。
    1参阅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上),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湖北省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遗存图”,“湖北省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遗存图”,第58-59页、第60-61页;叶植主编:《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2参阅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汉水中游河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载《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3参阅湖北省博物馆:《襄阳三步两道桥遗址调查》,《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4参阅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汉水中游河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载《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辑),第18页。
    1采自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上),第58-59页。
    2采自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上),第60-61页。
    1按,考古学界目前公认夏纪年在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为二里头文化。
    2参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王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37页。
    3参阅万全文:《长江中游先秦考古学文化》,第22页。
    4参阅王然、傅明:《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研究》,载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9-191页。
    1参阅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2期。
    2参阅襄石复线襄樊考古队:《襄阳法龙王树岗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2年第4期。
    3参阅荆州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钟祥乱葬岗夏文化遗存清理简报》,《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
    4参阅荆州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8期。
    5参阅孟华平:《白庙早期遗存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1994年第1期;万荣:《鄂西峡江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7参阅林春:《宜昌地区长江沿岸夏商时期的一支新文化类型》,《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林春:《长江西陵峡远古文化初探》,载《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成果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参阅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第123-127页。
    2参阅王然、傅玥:《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研究》,载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第191页。
    3参阅杨宝成主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第73-83页;杨权喜:《湖北商文化与商朝南土》,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奋发荆楚,探索文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115-121页。
    1采自杨权喜:《湖北商文化与商朝的南土》,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奋发荆楚、探索文明》,第115页。
    2《左传》定公四年。
    3《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诗·大雅·崧高》。
    2这些国家的历史地望等变迁,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上编,第10-59页。
    3参阅张昌平:《曾国的疆域及中心区域》,载《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4参阅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0页。
    5参阅陈贤一:《黄陂鲁台山西周文化剖析》,《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黄陂县文化馆、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张亚初:《论鲁台山西周墓的年代和族属》,《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6《集成》5432“作册魅卣”。参阅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67页;张亚初认为公太史是毕公或召公的儿子,参阅氏文:论鲁台山西周墓的年代和族属》,《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7参阅王然、傅玥:《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研究》,载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第194-195页。
    8参阅十堰市博物馆:《鄂西北考古与研究》,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年,第178页。
    1参阅商县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商洛地区图书馆:《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区文管会:《陕西丹凤县巩家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6期:杨亚长:《东龙山遗址的年代与文化性质》,《中国文物报》2000年8月9日;杨亚长、王昌富:《陕西地区楚文化遗存初探》,《考古与文物》2002年先秦考古专号。
    2参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襄樊真武山周代遗址》,《考古学集刊》第9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宜城县肖家岭遗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1期;湖北省文化考古研究所:《宜城桐树园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宜城郭家岗遗址发掘》,《考古学报》1997年第4期。
    3参阅杨宝成:《试论西周时期汉东地区的柱足鬲》,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第466页;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第160页。
    4参阅张昌平:《试论真武山类遗存》,《江汉考古》1997年第1期;王力之:《早期楚文化探索》,《江汉考古》2003年第3期。
    5参阅杨宝成:《试论西周时期汉东地区的柱足鬲》,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第466页。
    1参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第181页。
    2参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85页注32。
    1《左传》宣公十二年。
    2《国语》卷16《郑语》,《左传》文公十六年。
    3关于百濮地望,详见第四章。
    4参阅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磨盘山西周遗址试掘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5参阅张硕:《早期楚文化的民族环境》,《江汉论坛》2010年第12期。
    6据徐少华先生考证,楚、都交兵在公元前704年之前,见氏著:《鄀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7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
    8《左传》桓公二年。
    9《左传》桓公九年。
    1《史记》卷40《楚世家》、卷14《十二诸侯年表》、《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均称“文王始都郢”;《左传》桓公二年孔颖达《正义》引《世本》、《谱》中均称“武王始都郢”。石泉先生认为楚在武王后期方才迁都,见于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49-353页。
    2参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81页。
    3参阅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71页。
    4参阅《太平御览》卷192,居处部二十,“城”上;《续汉书·郡国四》南郡“当阳”县下刘昭补注引盛弘《荆州记》。
    1参阅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楚、吴、越”幅,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29-30页。
    2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6-37页。
    3参阅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71页。
    4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39页;何浩:《楚灭国研究》,第37页。
    5参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承天府,钟祥县“蓝水城”,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583页。
    6参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208-209页。
    7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第93-95页。
    1参阅丁文选:《晋国县郡考释》,《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2参阅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5-16页;《集成》4626“免簠”;《集成》4279-4282“元年师(?)簠”。
    3参阅洪亮吉:《更生斋文甲集》卷2《春秋十论》附《春秋时以大邑为县始于楚论》,载《洪亮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83-984页。
    4参阅顾颉刚:《春秋时代的县》,载《禹贡》卷7第6、7合刊,1937年。
    5参阅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6参阅罗泌:《路史》卷29《国名纪六》,《四库全书》第3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983年,第376、384页。
    7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曹定云认为第三个字(?)应隶定为“剐”,是人名,见于《殷代的卢方——从殷墟“妇好”墓玉戈铭文论及灵台白草坡“潶白”墓》,《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
    8曹定云认为“卢白(伯)”即“卢方伯”,前片卜辞说明卢方参加了宴飨,而后片卜辞说明卢方的首领成为殷王朝祭祀的“牺牲”,这可能也是导致卢方与商朝之间矛盾的原因,参阅氏文:《殷代的卢方——从殷墟“妇好”墓玉戈铭文论及灵台白草坡“潶白”墓》,《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根据记载,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或是对该批甲骨文理解的不当造成因果的倒置。
    1参阅《尚书正义》卷11《牧誓》,《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刻本,1980年,第183页。
    2《史记》卷4《周本纪》“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下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第123页。
    3参阅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28《沔水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386页。
    4参阅罗泌:《路史》卷27《国名纪四》,第314页。
    5曹定云认为“自卢以往”中的“卢”是春秋时期的“卢”,而非武王伐纣之“卢”,其理由在于卢的爵位不同,因此卢国地望不应该在南漳东,而在西北,见于《殷代的卢方——从殷墟“妇好”墓玉戈铭文论及灵台白草坡“潶白”墓》,《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张懋镕在《卢方、虎方考》一文中依据对史密簋铭文的分析,驳斥了该观点,认为卢国地望在湖北南漳东,见于《文博》1992年第2期。
    6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273页。
    7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第159页。
    8参阅蒙文通:《古代民族迁徙考》,《禹贡》第七卷第六、七合期,1937年。
    9参阅孙华:《卢族西迁与彝族关系考》,《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87年第1期。
    1参阅徐元诰:《国语集解·楚语上》“椒举娶于申公子牟”篇,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90页。
    2参阅《世本》(王谟辑本),载《世本八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23页。
    3参阅罗泌:《路史》卷26《国名纪三》,第296页。萧明忠则认为罗之先民在氏族制后期系蛮氏之戎的一个分支,见氏文:《古代罗国初探》,《世纪行》2005年第6期。
    4参阅《宋本广韵》七“歌”部,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第140页。
    5参阅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第111页。
    6参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35页。
    7参阅杜预:《春秋释例》卷7,水名,桓十三年“鄢”条,《四库全书》第14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983年,第172页。
    1参阅《水经注疏》,第2393页。
    2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51页。
    3参阅武汉大学荆楚史地与考古研究室:《南漳县几处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4何浩先生认为罗国当在屈瑕鄢北失利之后至武王第三次伐随之前即公元前698年至前691年之间被楚国所灭,见氏著:《楚灭国研究》,第159页。迁徙至枝江,见前引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1参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35页。
    2参阅《水经注疏》,第2853-2854、3154页。
    3参阅岳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泪罗罗国城遗址的调查与探掘》,《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郭胜斌:《罗国史迹的考古学观察》,载《长江文化论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5页。
    2按,石泉先生曾考定汉晋时期的华容在今钟祥县胡集附近,故认为“华容县东南的”的州国在今钟祥西北,参阅氏文:《齐梁以前古沮(雎)、漳源流新探(续)》,《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此外,赵世纲先生曾认为河南桐柏县平氏公社所出“(?)中无龙”盘、匝等是州国之器,见氏文:《楚人在河南的活动遗迹》,载《楚文化研究论文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第67-68页,这个意见已因徐少华先生对该器的认定而否定,徐少华先生通过详密分析,认定该器物为养国之器,见氏文:《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
    3参阅张昌平:《曾国的疆域及中心区域》,载《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4《左传》哀公十七年。
    1参阅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5-236页。
    2参阅童书业:《春秋楚郢都辨疑》,载《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13-221页。
    3参阅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第242页。
    1《国语·楚语上》。
    2《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3《左传》文公十四年。
    4参阅陈伟、徐少华:《<左传>文公十六年伐楚之戎地望辨析》,《江汉论坛》1988年第12期。
    1《左传》宣公八年。
    2《国语·楚语上》。
    1《左传》昭公十四年。
    2《左传》昭公十九年。
    3《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1《左传》定公四年。
    2参阅徐少华:《论春秋时期楚人在淮河流域及江淮地区的发展》,载《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30-148页。
    3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第184-202页。
    4《左传》文公十二年。
    5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第184-202页。按,陈伟先生认为是这里的“徐”即古徐国,在今洪泽湖西北岸、江苏泗洪县东南的半城镇一带,参阅氏著:《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3-47页,结合文献记载和地理位置分析,徐国较巢、楚等均过远,非是。
    1参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5《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州来”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93页。
    2《左传》成公十七年,襄公三年。
    3《左传》昭公四年记有楚人城钟离、州来。
    4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第63页,注1。
    5按,关于吴师入郢的路线分析,详见于石泉:《从春秋吴师入郢之役看古代荆楚地理》,载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55-402页;喻宗汉:《吴师入郢之战有关问题探讨》,载《楚史论丛》(初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3-101页。
    6参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33《春秋吴楚交兵表》“春秋蔡侯以吴师入郢论”,第2083页。
    1石泉先生认为在今汝洪河入淮处,见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57页。
    2参阅陈立柱:《楚淮古地三题》,《江汉考古》2010年第1期。
    3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60页。
    4《吕氏春秋·简选》云:“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乘舟到达淮汭的吴师可能就是这里的前阵。
    5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80-386页。
    6《元和郡县图志》卷27,黄州麻城县“龟头山”条,《读史方舆纪要》卷76,湖广二,黄州府麻城县“龟峰山”条。
    1参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考古》2000年第5期。
    2参阅王然、丁兰:《麻城李家湾楚墓考析》,《江汉考古》2000年第4期。
    3参阅丁兰:《试论春秋中晚期楚国在鄂东地区的军事存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91-396页。
    5《左传》定公六年。
    1传世文献和考古出土金文、简帛中记载了多处称为“郢”的地方,如新出《楚居》中便有14处称为“某郢”。学者们对这些称为“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具体“某郢”的地望,包括迁“郢”的时间;2、“某郢”的性质。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此处不——列举。最近的研究以何琳仪先生为代表,认为“凡楚王驻跸之地皆可称‘郢’”,参阅氏文:《新蔡竹简选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另外吴良宝先生对楚简中的都郢地名进行了相关分析,对“某郢”的地望进行考证,认为称“某郢”是强调“某”地设有行宫、楚王不时驻跸等方面的职能,参阅氏著:《战国楚简地名辑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8页。《楚居》的整理者则认为“郢不是一个固定的地名,而是武王之后王居的通称”,参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87页注43。守彬则在认同“某郢”为王居的基础上,提出“某郢”非城邑名,而是宫殿名,参阅氏文:《从清华简<楚居>谈“×郢”》,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2011年1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7。
    1参阅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察与发掘》(上、下),《考古学报》1982年第3、4期;郭德维:《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77-456页;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第262页。
    2关于纪南城、季家湖遗址周边的各墓群分布资料,参阅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上),“湖北省楚文化遗存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3参阅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附录一,新蔡简甲三:11、24、268释文,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89、197页。除原释文外,何琳仪、董珊也均有考释,见何琳仪:《楚都丹阳地望新证》,《文史》2004年第2期;董珊:《新蔡楚簡所見的“顓頊”和“雎漳”》,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7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dongshan01.htm;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祝祷简778、756,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40--441页。本处从宋华强先生释文。
    1《左传》哀公十六年。
    2《左传》哀公十八年。
    3《史记》卷69《苏秦列传》。
    4《史记》卷69《苏秦列传》。
    5《史记》卷70《张仪列传》。
    6《战国策·东周策》。
    1秦国进入楚国主要有两条途径:一即下武关,通过汉中郡顺丹水而下;第二条就是通过楚黔中郡、巫郡,参阅《战国策·楚策一》。
    2《史记》卷40《楚世家》,卷15《六国年表》。
    3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298页。
    4清华大学藏简《楚居》中载:“至酓(?)与屈约(紃),思(使)若(都)(?)(嗌)卜逻(徙)於(?)(?)”,(?)(?)即夷屯,整理者认为即丹阳,近于都,陈伟先生认为即“夷陵”,“(?)”字在《包山楚简》中多见,即为“陵”,参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81页,第185页注26;陈伟:《读清华简<楚居>札记》,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2011年1月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1。如此可见,夷陵当在近都国之处,而江陵一带的夷陵,很可能是同名异地。
    5参阅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
    1郑樵:《通志二十略》夏、商以前国“庸氏”条曰:“商时侯国。周武王时,来助伐纣。今房州西二百五十里故上庸城是。文十六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9页。
    1司马迁:《史记》卷40《楚世家》“乃立其长子康为勾直王”下裴骃《集解》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693页。
    2参阅黄锡全:《楚地“句亶”、“越章”新探》,《人文杂志》1991年第2期;收入所著:《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52-356页。
    3参阅叶植:《试论楚熊渠称王事所涉及到的历史地望问题》,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郑州:河南出版社,1994年,第404页。
    4参阅段渝:《西周时代楚国疆域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5参阅田成方:《春秋时期“澨”的分布分区及其人文地理学内涵》,《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1参阅黄凤春:《郧县辽瓦店子与楚勾直王——楚熊渠分封三王地理的检讨之一》,《江汉考古》2010年第2期。
    2参阅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509页。
    1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63-273页。
    2参阅《同治谷城县志》卷2,载《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省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28页。
    3参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19页。
    4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469-471页。
    1参阅徐少华:《关于春秋楚县的几个问题》,载《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61页。按,张良皋先生指出,近年来竹山县田家坝出土了一件戈,上有铭文:“鄘公之大元凡子羽戈”,是春秋中期以后的器物。鄘公,当是楚县公之名,说明庸国被灭掉之后成为了楚之县邑。见:《鄘戈释名探义》,《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但目前此器尚未正式公布,学者的讨论仅限于张先生的意见,故附记于此,未做展开分析。
    1《元和郡县图志》卷21,“房州”条记:“《禹贡》梁州之域,古麇国之地。……阚骃以为防陵即春秋时防渚,州之得名,盖自此也。”何浩也认为防渚即房县,故言麇国之地望“当在今白河至郧县一带,或者说在今白河、郧西、郧县、房县之间。其中心区域在汉水以北,其南境则伸入汉水以南的今房县北境。”见:《麇国地望与灭年》,《求索》1988年第2期。
    2参阅饶春球:《“防渚”、“锡穴“地望问题考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百濮之地望详见本文第四章。
    4参阅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338-2339页。
    5参阅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国铜器》,《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黄旭初、黄凤春:《湖北郧县新出唐国铜器铭文考释》,《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何琳仪、高玉平:《唐子仲濒儿匝铭文补释》,《考古》2007年第1期。
    6参阅叶植:《试论楚熊渠称王事所涉及到的历史地望问题》,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第401-402页。
    1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26页。
    2参阅陈伟:《<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3参阅叶植主编:《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第21-23页;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上册第134-135页、下册第72页。
    4《左传》宣公十二年记随武子曰:“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
    1《左传》文公十六年记:“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陈伟、徐少华先生认为戎是楚国以北、成周以南的陆浑之戎,在今河南方城县西北方向,参阅氏文:《<左传>文公十六年伐楚之戎地望辨析》,《江汉论坛》1988年第12期。
    2《左传》文公十六年。
    3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232页。
    4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184页。
    5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第230页。
    1参阅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国铜器》,《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2此图采自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国铜器》,《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3《史记》卷40《楚世家》。
    4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55-402页;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61页。
    1参阅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国铜器》,《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2参阅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国铜器》,《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图六(M1:4);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山湾出土的东周青铜器》,《江汉考古》1988年第1期,图版贰9(采:31)。
    3参阅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国铜器》,《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图三(M1: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编:《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53、214页,图四三铜鼎1:繁鼎M1:67、图一五七繁鼎M3:9。
    4楚公族头向朝东,已经得到学者们的共识,如张胜琳、张正明:《上古墓葬头向与民族关系》,《南方民族研究集刊》1985年第2期,又收入《张正明学术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21-240页;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40-252页。随着考古发现及研究的深入,进一步认识到,楚国芈姓贵族头向朝东,而异姓贵族则不一定。如浙川下寺楚墓墓主为楚国芈姓贵族薳氏,头向朝东,而彭氏家族墓地的墓主均头向朝南,彭氏为楚国异姓贵族。
    5黄锡全先生在《申文王之孙州(?)簠铭文及相关问题》一文注释中提及,“所谓‘唐’字,从牛从易,不排除就是‘鍚穴’之‘鍚’、即等同本地方国‘麇’的可能。”见《古文字研究》第25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92页;又收入氏著:《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83页。
    1《左传》昭公十七年孔颖达《正义》引。
    2《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3《包山楚简》简40、62、65、78、85、87、96、126、127、149、176、180、184、185、189、190。多写做“(?)”。
    4《春秋》、《左传》宣公十五年。
    1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4年。以下简称《集成》。
    2参阅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研究》“下编”第四节《商代金文之“女子”铭辞说略》,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7年8月。
    3参阅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下文皆简称《近出》。
    4参阅陈千万:《鄀儿罍及都国地望问题》,《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
    5孙启康先生认为:“‘(?)子中濒儿’应该是当时属于群蛮之列的边裔之族。”而且指出,(?)子即是《左传》僖公十一年记:“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中的“扬戎”,参阅氏文:《丹江口水库库区出土三起铜器铭文考释——读<尘封的瑰宝>觅王、侯之遗踪》,《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
    6参阅《世本》(秦嘉谟辑补本)卷7《氏姓篇下》,《世本八种》,第308页。
    7参阅黄盛璋:《都国铜器——铜器分国考释之一》,《文博》1986年第2期;徐少华:《鄀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8参阅田昌五:《夏文化探索》,《文物》1981年第5期;徐少华:《鄀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1参阅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第357页;《水经注疏》卷28《沔水中》,第2399-2400页;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1《僖公》二十五年,《四库全书》第]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983年,第273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襄阳府,宜城县“都城”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712页。
    2参阅徐少华:《都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3参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81页,第185页注27-28。犝,即无角之牛。
    4《集成》4600“鍩公(?)簠”,2753“鄀公(?)鼎”,4183“上都公矛人簋盖”。
    1参阅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鄀器考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74-176页;徐少华:《都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2参阅刘彬徽:《上都府簠及楚灭都问题简论》,《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陈昌远:《<上都府簠>与鄀国地望考——河南古国史研究之二》,《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
    3参阅徐少华:《都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4按,《楚世家》中所记若敖之后为霄敖,再为蚡冒,而《楚居》中谱系则为若敖——蚡冒——霄敖,今依《楚居》。焚,可能即《水经注》卷28之“粉水”,在今湖北房县至谷城境内。
    5按,《左传》庄王十九年记文王卒,故该年方为堵敖即位之年,为公元前675年,但《史记》卷40《楚世家》记庄敖五年(公元前672年)欲杀熊恽,熊恽与随人联合弑庄敖,自立为成王。《史记》与《左传》相差一年,《史记》又记公元前671年为楚成王元年,则可知庄敖即位当在公元前675年,《左传》所记当是。
    1《左传》成公十五年。
    2《集成》4569“都国簠盖”,其铭文有“都公作犀仲嬭义男尊(?)”。“上鄀公作叔嬭簠”出土于淅川下寺8号墓,整理者认为其年代在春秋中期后段,见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9页,第315页。
    3参阅杨权喜:《襄阳山湾出土的都国和邓国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337页。
    4参阅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岳山大队出土一批春秋铜器》,《文物》1982年第10期。
    5有关养国的历史文化及其地望的研究,先后有黄盛璋:《(?)器(?)国地望及楚之关系考辨》,《江汉考古》1988年第1期;何浩:《羕器、养国与楚国养县》,《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董全生、张晓军:《从金文羕、(?)看古代的养国》,《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雷英:《小议养器与养国》,《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最近的文章有徐少华:《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
    6按,依据《水经注》此篇记载,鄀县故城在沔水南边,因此谭其骧先生据此将其定于汉水以东、今钟祥北境的丰乐镇以北地带,参阅氏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楚、吴、越”幅,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29-30页。徐少华先生结合相关文献和考古调查材料分析,认为这一说法值得讨论,都国地望应当在汉水以西的“罗山遗址”。
    1参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34页。
    2参阅徐少华:《古都国、鄀县及楚都都地望辨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第280-281页。
    3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31页。
    4参阅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钟祥市博物馆:《钟祥罗山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2007年第3期。
    5参阅徐少华:《古都国、都县及楚都都地望辨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第279-283页。
    6参阅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0092(正)、0052、2177+1117、0006,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7参阅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长沙:岳麓书院,2006年。
    8参阅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秦代汉初的销县——里耶秦简小识之一》,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1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54。
    9参阅王焕林:《里耶秦简释地》,《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王先生认为,“销”上古属齿头音,宵部,“湫”上古属齿头音,幽部,宵幽通转,故“销”、“湫”实为一地,较为合理,但近出《楚居》简文中“宵”和“湫”字并存,互不相同,故“宵”与“湫”非一地,而“销”与“宵”也非一地,“湫”与“销”则或为一地。
    1参阅晏昌贵:《张家山汉简释地六则》,《江汉考古》2005年第2期。
    2参阅陈伟:《秦至汉初销县地望补说》,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研究网2011年4月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32。
    3参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第181页。
    4参阅陈千万:《都儿罍及鄀国地望问题》,《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3期;徐少华:《都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均认为此器为下鄀之器。
    5此两器图版见于刘彬徽:《楚系金文汇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8、138页。
    6参阅刘彬徽:《罄、缶辩正》,《文物》1982年第2期,第92-93页;《楚系青铜器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07-210页。
    1《左传》定公六年。按,关于文献所记楚国迁郢于都的都之所在,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或认为是都国内迁之地,或认为是都国旧都商密,徐少华先生通过对文献所记史实和考古发现的分析,认为商密更可能是楚迁都之鄀地,参阅氏文:《古都国、都县及楚鄀都地望辨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第285页。我们认为较为合理。
    2参阅罗泌:《路史》卷25《国名纪一》,第276页。按,今人王一军则将郧县肖家河春秋麇国古墓M1中出土的“缰王之孙叔姜簠”铭文中的“缰”隶定为“绞”,认为缰为阳韵见母,绞为宵韵见母,可通,因此推断绞国为姜姓国,与申、吕同源,见氏文:《再证“缰王”“疆王”即“绞王”并兼答诸位同仁》,《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缰王”“疆王”即“绞王”再考》,《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湖北郧县五峰肖家河春秋麇国古墓铭文考》,《十堰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湖北郧县肖家河春秋糜国古墓铭文考》,《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我们认为该字应为“申”字,参阅郧阳地区
    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春秋楚墓》,《考古》1998年第4期;黄锡全:《申文王之孙州(?)簠铭文及相关问题》,载《古文字研究》第25辑,第189页:收入氏著:《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第379页;徐少华:《从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与文化的有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3期。
    1参阅林宝:《元和姓纂》卷7“巧”下“绞”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26页。
    2参阅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楚、吴、越”幅,第29-30页。
    3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354页。
    4参阅十堰市博物馆、丹江口市博物馆:《丹江口市下绞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97年第1期,第4页。
    5按,李海勇据此提出绞国地望是“先谷城后丹江左绞”,参阅氏文:《古绞国地望蠡测》,《江汉考古》1997年第4期。
    6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第219页。
    1最近有关“丹阳”地望的文章,参阅徐少华:《楚都丹阳地望探索的回顾与思考》,载《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第51-63页;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第166-224页。
    2参阅严耕望:《楚秦黔中郡地望考》,责善半月刊(第19期),1941年。
    1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331页。
    1参阅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第95页。
    2参阅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第2356页。
    3参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5《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谷》,第575页。
    4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卷79,襄阳府谷城县“汉江”条,第3722页。
    5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第217页。
    1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第219页。
    1 《史记》卷40《楚世家》“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句下裴骃《正义》引,第1693页。
    2《史记》卷40《楚世家》“熊渠卒,子熊挚红立”句下司马贞《索隐》引,第1693页。
    3《史记》卷40《楚世家》“灭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句下司马贞《索隐》引,第1698页。
    4《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14页。
    5后世学者也有执这种观点的,如冯永轩先生认为“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句中可能夺“子熊挚立”四字,即以熊挚为挚红之子,参阅氏著:《史记楚世家会注考证校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3页。李零先生也认为挚和延是挚红下一世,同时认为熊翔或可能为熊挚红,参阅氏文:《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载《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1页。
    1参阅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的探索》,第42-60页。
    2参阅杜佑:《通典》卷183《州郡十三》巴东郡“归州”原注,第972页: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48,归州秭归县“夔子城”条,第2879页;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5《春秋列国爵姓与存灭表·夔》,第589页;顾炎武:《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20-1821页。
    1参阅彭英明:《试论湘鄂西土家族同源异支——廪君蛮的起源及其发展述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杨铭:《巴人源出东夷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2参阅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第97-103页。
    3参阅李绍明:《川东南土家与巴国南境问题》,《思想战线》1985年第6期。
    4参阅童恩正:《古代的巴蜀》,第14页。
    5参阅李启良:《巴族渊源探微》,《史学集刊》1985年第1期。
    1参阅蒙默、刘琳等:《四川古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30页;蒙默:《试论古代巴蜀民族及其与西南民族的关系》,《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2参阅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第106-110页。
    3参阅管维良:《巴族史》,香港:天地出版社,1996年。
    4参阅段渝:《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5参阅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0页。
    1亦见于《史记》卷40《楚世家》。
    2参阅田敏:《论巴无姬姓》,《东南文化》1997年第2期。
    3《史记》卷4《周本纪》“幽王嬖爱褒姒”下司马贞《索隐》,第147页。
    4参阅段渝:《“古荆为巴说”考辨》,《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
    5参阅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巴地所在及其历史”,载《论巴蜀文化》,第20页。
    6参阅宋治民:《蜀文化与巴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2页。
    7参阅杨华:《对巴人起源于清江说若干问题的分析》,《四川文物》2001年第1期。
    8参阅杨华:《鄂西巴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四川文物》1994年第3期。
    1参阅俞伟超:《三峡与四川考古新收获以及对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新思考》,载《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2参阅张正明:《巴人起源地综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参阅段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参阅蔡靖泉:《巴人的流徙与文明的传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参阅张硕:《巴文化起源新论》,《江汉论坛》2002年第8期。
    6按,石泉先生认为这里的巴国是另一个巴国,其地望在今湖北钟祥市西北境,参阅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第14页注,又见所著:《古云梦泽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0-54页。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这个巴国并不是另一个巴国,而仍是与楚共存于汉水之西时,与楚或战或和伺机谋求发展的巴国,《左传》庄公十八、十九年所记之事正表明了巴国在春秋以后逐渐向四周发展的趋势。
    7《资治通鉴》卷2《周纪二》,第43页。
    1参阅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巫山跳石遗址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第65-99页:江章华、颜劲松:《川东长江沿岸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初步分析》,第215页。
    2参阅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巫山蓝家寨遗址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第1-25页。
    3参阅白九江:《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
    4参阅吉林大学:《四川奉节县新浦遗址发掘报告》,载《三峡考古之发现》(二),第142-154页。
    5参阅吉林大学考古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奉节老关庙遗址第三次发掘》,载《三峡考古之发现》(二),第155-178页。
    6参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重庆市文化局、云阳县文管所:《重庆云阳县李家坝遗址1997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6期。
    7参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云阳李家坝遗址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第299-347页。
    8参阅霍巍、王挺之:《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118页。
    9参阅北京大学考古文物学院三峡考古队等:《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第679-734页。
    1参阅鄂西自治州博物馆:《巴东西滚口古墓群发掘简况》,载《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成果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2参阅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奉节上关遗址发掘简报》、重庆市文化局:《巫山麦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第276-298页、第119-147页。
    3参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9期;宋治民:《罗家坝遗址笔谈》,《四川文物》2003年第6期。
    4参阅白九江:《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
    5《史记》卷5《秦本纪》“取巫郡”下张守节《正义》引,第216页。
    1《左传》昭公九年。
    2《左传》庄公十八年。
    1参阅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5-236页。
    2《史记》卷40《楚世家》记:“楚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日:‘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
    3指召陵之盟,见《左传》僖公四年,其余依次见于《左传》僖公五年、《左传》僖公十一年、《左传》僖公十四年、《左传》僖公六年、《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4《左传》僖公十八年记:“郑伯始朝于楚。”
    5《左传》文公四年、《左传》文公五年。
    6《左传》文公十六年。
    7《左传》昭公十三年记楚共王有“巴姬”。
    8《左传》哀公十八年。
    1又见于《左传》成公十三年。
    2《左传》襄公九年。
    3《左传》襄公十二年。
    1《史记》卷40《楚世家》。
    2《资治通鉴》卷2《周纪二》,第43页。
    3《史记》卷40《楚世家》。
    4见于《战国策·楚策一》、《史记》卷69《苏秦列传》、《资治通鉴》卷2《周纪二》、《战国策·楚策三》。
    5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329-331页。
    6《史记》卷40《楚世家》,《史记》卷5《秦本纪》、《资治通鉴》、《史记》卷45《韩世家》所载大致同。
    7《史记》卷40《楚世家》,《史记》卷70《张仪列传》记为“(秦)欲以武关外易之。”
    1《史记》卷40《楚世家》中言“取重丘”,《战国策·楚策三》中为“垂沙”。
    2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342-346页。
    3《资治通鉴》卷3《周纪三》中言死者为三万,第110页。
    4《史记》卷70《张仪列传》。括号中字为笔者所加。
    5《资治通鉴》卷3《周纪三》中说是“十六城”,第114页。
    6《战国策·西周策》、《史记》卷4《韩世家》、卷5《秦本纪》。
    7《史记》卷69《苏秦列传》。
    1《史记》卷5《秦本纪》。
    2《资治通鉴》卷6,秦纪一“又攻鄢郢,破之”句胡三省注曰:“此郢乃陈也,鄢即颍川之鄢陵,与平舆、城父地皆相近。或曰鄢郢当作鄢陵。”张正明先生也认为这里的鄢郢可能是鄢陵之误,参阅氏著:《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第366页注3。徐少华先生认为郢为陈郢,鄢为楚鄢陵君的封地,即西汉邵陵县安陵乡之安陵亭,故城在今河南漯河市东南70里左右,位于平舆西北、陈郢西南不远,参阅氏文:《魏安陵君及其历史地理分析》,《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5期。
    3《史记》卷73《白起王翦列传》。
    4《战国策·叙录》。
    1参阅何介钧:《关于楚蛮和楚族族源的断想》,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三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2夏族之后杞,因靠近夷人而采用夷礼,于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就认为“杞,夷也。”周之同姓的吴国也是如此。《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就记有:“吴,夷狄之国也。”
    3按:丹阳之所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最近的研究有徐少华:《楚都丹阳地望探索的回顾与思考》,载《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上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详实的分析了学术界对楚早期丹阳地望的研究,认为丹阳大致应在丹淅一带。
    4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25-27页。
    5参阅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第372-373页。
    1参阅韩婴:《韩诗外传集释》卷8第1章,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1页。
    1参阅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襄阳黄集小马家遗址发掘简报》,载《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02-126页。
    1参阅苏秉琦:《从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
    2参阅何介均:《楚鬲试析》,载《湖南考古辑刊》第六集,长沙:岳麓书院,1994年,第177-185页;郭胜斌:《楚式鬲及其起源》,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0-445页;杨权喜:《江汉地区楚式鬲的初步分析》,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第195-205页;杨权喜:《江汉地区的鬲和楚式鬲》,《江汉考古》2001年第1期。
    3参阅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6页。
    4参阅郭伟民:《关于早期楚文化楚人入湘问题的再探讨》,《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1参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阳邓城韩岗遗址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2年第2期。
    1《集成》2573“邓公乘鼎”,《集成》2234“邓尹疾鼎”。杨权喜认为“邓公乘鼎”应为春秋早期或早期偏晚的器物,见于《襄阳山湾出土的都国和邓国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徐少华则认为此器属春秋晚期前段,其器主为楚国邓县的县公,见所著:《周代南土历史与地理》,第13页。“邓尹疾鼎”,参阅王少泉:《襄樊市博物馆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江汉考古》1988年第3期;徐少华:《论近年来出土的几件春秋有铭邓器》,载《古文字研究》第25辑,第195页。
    2参阅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第84-87页。
    1参阅张昌平:《曾国的疆域及中心区域:先秦时期历史地理的考古学研究个案》,载《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3-46页。
    2参阅段渝:《西周时代楚国疆域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3《左传》文公十六年记:“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地也”,当“陉隰”即是“濮地”。
    4《华阳国志》卷1《巴志》中云:“其属有濮、赍、苴、共、奴、獽、夷、蛋之蛮。”参阅常璩著、任乃强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5页。
    1对楚国婚姻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的著作,主要参阅罗运环:《楚国后妃考》,《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第九章与第十二章相关内容,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5-236、267-284页;张鸿亮:《东周楚国联姻考述》,《江汉考古》2007年第2期。
    2参阅张涛:《列女传译注》卷5,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67页。
    3参阅姜亮夫:《秦诅楚文考释——兼释亚驼、大沈久湫两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1参阅高兵:《周代婚姻形态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165-168页。
    2郧之族姓,《路史·国名纪二》引《世族谱》云:“赢姓”;郑樵《通志·氏族略二》(?)氏条:“赢姓,子爵,祝融。”《路史·后纪七》“小昊”条:“秦之分有(?),赢姓国。”《路史·国名纪三》“高阳氏后篇”、《春秋大事表》十引《历代纪事年表》均言为妘姓。其地望,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280页。
    1《左传》桓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
    2《左传》桓公六年、八年、十三年。
    3《左传》庄公三十年记:“斗糓於(?)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4参阅徐少华:《论近年来出土的几件春秋有铭邓器》,《古文字研究》第25辑,第196页。
    5参阅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载《蒙文通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16页。
    6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36页;亦见于《从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与文化的有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3期。
    1参阅乔保同、李长周:《南阳发现蔡侯申簠》,《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2关于羕国历史地理与文化的分析,最近研究参阅徐少华:《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
    3《左传》庄公十四年。
    1参阅石泉:《楚国历史文化词典》,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2页。
    1《左传》成公十五年。
    2参阅晏昌贵:《楚灵王迁国移民考》,《江汉论坛》1990年第12期。
    3同上。
    4参阅何浩:《楚灭国研究》,第98-101页。
    5《左传》昭公十六年。
    6《左传》哀公四年。
    1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285页。
    2《左传》定公六年载。
    1参阅郑威:《楚国封君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参阅刘家和:《关于蒍掩庇赋》,《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
    1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左传》襄公三年杜预注。
    3《左传》昭公十四年杜预注。
    4《左传》昭公十四年。
    1《通志·氏族略二》“道氏”条言其为“以国为氏”的道国人。
    2《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3《左传》襄公十九年、昭公四年、昭公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
    4参阅仲卿:《襄阳专区发现的两件铜器》,《文物》1962年第11期;邹苾衡:《湖北出土“蔡侯朱之缶“》,《江汉学报》1962年第2期;陈梦家:《蔡器三记》,《考古》1963年第7期。
    1参阅襄樊市博物馆:《湖北宜城出土蔡国青铜器》,《考古》1989年第11期。
    1《左传》昭公十五年。
    2《国语·晋语二》。
    1参阅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
    2《国语·晋语八》。
    1《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记“君子”和叔詹都对此多加非议,认为是非“礼”的行为。
    1. 《十三经注疏》,影印原世界书局阮元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4. 杜预:《春秋释例》,《四库全书》第14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983年。
    5. 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四库全书》第17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983年。
    6. 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四库全书》第1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983年。
    7.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8. 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0.沈钦韩:《左传地名补注》,《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1.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2.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3.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4.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5.方诗铭、王修龄撰:《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韩婴撰、许维通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7.司马迁:《史记》(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8.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9.班固:《汉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0.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21.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3.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24.常璩著、任乃强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5.李泰撰、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6.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7.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8.王谟等辑:《汉唐地理书钞》,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29.乐史撰、王文楚整理:《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0.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31.李防:《太平御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2.罗泌:《路史》,《四库全书》第3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983年。
    33.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2.长江水利委员会:《宜昌陆家河——长江三峡考古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3.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4.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5.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6.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考古大事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渐川下王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10.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11.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12.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13.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编:《三峡考古之发现》,武汉:湖北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14.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编:《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5.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秭归柳林溪》,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6.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秭归庙坪》,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秭归官庄坪》,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18.杨宝成主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19.叶植主编:《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20.十堰市博物馆编:《鄂西北考古与研究》,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年。
    21.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年。
    2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
    25.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1. 陈千万:《谷城新店出土的春秋铜器》,《江汉考古》1986年第3期。
    2. 复旦大学文博系考古队:《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 湖北省博物馆:《沮、漳河中游考古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
    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郧县淹没区考古调查》,《江汉考古》1996年第2期。
    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湖北省秭归县庙坪遗址1995年试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2期。
    6. 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3期。
    7. 十堰市博物馆:《丹江口市下绞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97年第1期。
    8. 武汉大学荆楚史地与考古研究室:《南漳县几处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9.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钟祥市博物馆:《钟祥罗山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2007年第3期。
    10.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东周遗存的发掘》,《考古》2008年第4期。
    11.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谷城、枣阳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1987年第5期。
    12.襄樊市考古队:《襄樊市邓城古井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9年第4期。
    13.襄樊市文物考古队:《襄樊邓城黄家村遗址2005年西区周代灰坑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
    14.岳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泪罗罗国城遗址的调查与探掘》,《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15.郧阳县博物馆:《竹山县霍山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94年第4期。
    16.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国铜器》,《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学集刊》第四集,1984年。
    1. 陈槃:《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年。
    2.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三订本),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8年。
    3. 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4.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5. 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6.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武汉:荆楚书社,1987年。
    7.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二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8.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三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9.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五集),合肥:黄山书社,2003年。
    11.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七集),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
    13.丁兰:《湖北地区楚墓分区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4.冯永轩:《史记楚世家会注考证校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5.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顾铁符:《楚国民族述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18.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9.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年。
    20.何介均:《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1.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楚文化新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2.湖北省考古学会选编:《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一)》,武汉: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1987年。
    23.湖北省考古学会选编:《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二)》,武汉:江汉考古编辑部,1991年。
    24.湖北省考古学会选编:《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三)》,武汉:江汉考古编辑部,1998年。
    2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奋发荆楚、探索文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6.湖南省楚史研究会:《楚史与楚文化研究》,《求索》杂志增刊,1987年。
    27.黄建民:《长江三峡地理》,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28.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29.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30.黄锡全:《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31.康安宇:《十堰方国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32.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33.李零:《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4.李玉洁:《楚史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35.李峰著,徐峰译:《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6.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37.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8.刘彬徽:《早期文明与楚文化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39.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年。
    40.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
    41.罗运环:《楚国八百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42.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43.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44.彭万廷、冯万林:《巴楚文化源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5.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46.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47.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委员会编:《长江文化论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48.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49.宋公文:《楚史新探》,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50.宋杰:《先秦战略地理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1.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北京:中国书局,2010年。
    52.田继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53.童书业:《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4.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55.王光镐主编:《文物考古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56.万全文:《长江中游先秦考古学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57.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吴良宝:《战国楚简地名辑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59.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60.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61.徐少华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62.徐少华:《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63.晏昌贵:《丹江口水库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64.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5.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6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的探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67.张正明主编:《楚史论丛》(初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68.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9.张正明:《张正明学术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70.郑昌琳:《楚国史编年辑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71.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72.藤田胜久著,曹峰、広濑薰雄译:《<史记>战国史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 安介生:《中国古史的“万邦时代”——兼论先秦时期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渊源与地理格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 白九江:《巴楚关系探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 白九江:《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
    4. 陈昌远:《<上都府簠>与都国地望考——河南古国史研究之二》,《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
    5. 陈伟:《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6. 陈伟:《春秋时期的附庸》,《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7. 陈文学:《春秋战国时期楚、巴关系试探》,《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
    8. 陈立柱:《楚淮古地三题》,《江汉考古》2010年第1期。
    9. 程龙刚:《试论三峡盐资源对巴文化的重要作用》,《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
    10.崔新社:《邓国故址的空间形态和历史价值》,《文物世界》2009年第1期。
    11.段渝、谭晓钟:《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及所见之巴、楚、秦关系诸问题》,《四川文物》1991年第2期。
    12.段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3.段渝:《先秦巴蜀地区百濮和氐羌的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4.伏元杰:《武王伐纣之彭国考》,《四川文物》1996年第5期。
    15.高应勤:《试论巴与楚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6.龚荫:《关于濮人问题(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87年第3期。
    17.龚荫:《关于濮人问题(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87年第4期。
    18.管维良:《大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上)》,《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9.何光岳:《古罗子国》,《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
    20.何光岳:《庸国的兴亡及其与楚的关系》,《求索》1983年第3期。
    21.何光岳:《濮族的来源和迁徙——兼论楚并濮地》,《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22.何光岳:《邓国、曼国、蛮子国的来源和迁徙——论最早融入华夏族中的三个苗族小国》,《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23.何浩:《麇国地望与灭年》,《求索》1988年第2期。
    24.何琳仪、高玉平:《唐子仲濒儿匝铭文补释》,《考古》2007年第1期。
    25.黄尚明:《楚文化的西渐历程——兼论楚文化的“峡区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6.黄尚明:《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7.黄尚明:《论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
    28.黄盛璋、钮钟勋:《楚的起源和疆域发展》,《地理知识》1979年第1期。
    29.黄盛璋:《再论鄂君启节交通路线复原与地理问题》,《安徽史学》1988年第2期。
    30.黄锡全:《楚都“鄩郢”新探》,《江汉考古》2009年第2期。
    31.黄旭初、黄凤春:《湖北郧县新出唐国铜器铭文考释》,《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32.黄凤春:《郧县辽瓦店子与楚勾亶王——楚熊渠分封三王地理的检讨之一》,《江汉考古》2010年第2期。
    33.黄有汉:《古代邓国、邓县地望考》,《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
    34.蒋成、陈剑:《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3期。
    35.李海勇:《古绞国地望蠡测》,《江汉考古》1997年第4期。
    36.李龙海:《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分布格局的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
    37.李小波:《三峡盐业考古发现及其意义》,《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8.李严冬:《春秋时期楚国附庸政策浅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9.李守奎:《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40.林奇:《巴楚关系初探》,《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
    41.刘彬徽:《上都府簠及楚灭都问题简论》,《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
    42.刘不朽:《巴楚在三峡地区的军事争夺和文化交融——关于巴楚关系与巴楚文化之探讨》,《中国三峡建设》2005年第1期。
    43.刘蓬春:《战国秦蜀楚巴对汉中、黔中的争夺》,《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
    44.刘岩:《濮说三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45.刘玉堂、李安清:《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46.刘自兵:《南土濮人略论》,《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7.卢德佩:《鄂西发现的古文化遗存》,《考古》1986年第1期。
    48.罗二虎:《峡江巴文化寻踪——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1997年发掘记略》,《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49.马继贤:《关于长江三峡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几个特点》,《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
    50.马世之:《关于楚族的族源及其发祥地》,《江汉论坛》1983年第11期。
    51.蒙默:《试论古代巴、蜀民族及其与西南民族的关系》,《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52.彭邦炯:《从甲骨文(?).(?)二字论及商周麇氏地望》,《南方文物》1994年第2期。
    53.钱林书:《“鄢郢”解》,《江汉论坛》1981年第1期。
    54.任桂园:《三峡地区盐资源与巴族起源及社会流动的关系——三峡盐文化简论(三)》,《三峡学刊》(四川三峡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
    55.舒向今:《试探考古学上的濮文化》,《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
    56.孙华:《楚经营西南考辨》,《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
    57.孙华:《卢族西迁与彝族关系考》,《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
    58.谭黎明:《春秋时期楚国的县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9.田敏:《楚监巴地域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60.田敏:《廪君为巴人始祖质疑》,《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61.田敏:《楚国灭巴考》,《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
    62.田敏:《“楚子灭巴,巴子五人流入黔中”考——楚巴关系及廪君巴迁徙走向新认识》,《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63.田晓岫:《中国古代濮族分布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64.田晓岫:《论濮族在中国民族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65.王宏道:《从楚国历史发展看滇楚关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6.王家德、王欢:《略论清江流域先秦时期的巴、楚文化》,《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7.王伟:《从彭伯壶看古代彭国》,《华夏考古》2007年第2期。
    68.王先福:《襄樊邓城区域楚墓地考析》,《江汉考古》2006年第4期。
    69.魏昌:《三峡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荆楚文化、三峡文化的开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0.魏嵩山:《楚捍关考——兼及清江和大溪源流及巴族迁徙路线》,《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
    71.伍新福:《楚黔中郡与“巴黔中”》,《江汉论坛》1986年第2期。
    72.吴良宝:《包山楚简释地三篇》,载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73.吴良宝:《试说包山简中的“彭”地》,载《简帛》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4.吴晓东:《盘瓠神话:楚与卢戎的一场战争》,《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75.吴永章:《论楚国的民族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76.吴镇烽:《兢之定铜器群考》,《江汉考古》2008年第1期。
    77.徐少华:《都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78.徐少华:《邓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与文化》,《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
    79.徐少华:《彭器、彭国与楚彭氏考论》,《古文字与古代史》第2辑,2009年12月。
    80.徐少华:《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
    81.徐少华:《复器、复国与楚复县考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2009年6月。
    82.晏昌贵:《楚灵王迁国移民考》,《江汉论坛》1990年第12期。
    83.晏昌贵:《丹江口水库区域古代城址的沿革和地望考述》,《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84.晏昌贵:《春秋楚王权与楚国政治地理结构》,《江汉论坛》1998年第3期。
    85.杨华:《从鄂西考古发现谈巴文化的起源》,《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1期。
    86.杨华:《对“廪君”巴人起源几个问题的分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87.杨华:《三峡地区远古至战国时期古城遗迹考古研究(上)——兼说与湖北、湖南及成都平原地区古城遗迹比较》,《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88.杨华:《三峡地区远古至战国时期古城遗迹考古研究(下)——兼说与湖北、湖南及成都平原地区古城遗迹比较》,《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89.杨华:《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综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90.杨光华:《楚国设置巴郡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辑。
    91.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92.杨铭:《巴人源出东夷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93.杨权喜:《襄阳山湾出土的鄀国和邓国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
    94.杨权喜:《襄阳楚墓与楚国势力的扩展》,《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95.杨权喜:《三峡的重大考古发现》,《江汉考古》1994年第1期。
    96.殷崇浩:《春秋楚县略论》,《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
    97.殷崇浩、何浩:《试述楚人取得的几处濮地》,《求索》1982年第2期。
    98.余静:《从近年来三峡考古新发现看楚文化的西渐》,《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
    99.虞云国:《春秋县制新探》,《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
    100.曾文芳:《战国民族思想与民族统一》,《管子学刊》2008年第1期。
    101.张懋镕:《卢方·虎方考》,《文博》1992年第2期。
    102.张增祺:《“濮”说》,《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103.张中一:《<鄂君启金节>路线新探》,《求索》1989年第3期。
    104.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05.赵炳清:《楚、秦黔中郡略论——兼论屈原之卒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三辑。
    106.赵炳清:《从峡江地区的楚墓看楚国的西境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二辑。
    107.赵炳清:《从峡江地区楚文化遗存看东周时期巴楚关系的变化》,《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
    108.赵炳清:《从峡江地区楚文化遗存看东周时期的巴楚关系》,《考古》2010年第4期。
    109.赵冬菊:《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110.郑文:《巴楚关系刍议》,《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111.周传发:《从巴楚文化看三峡地区早期的居住形态》,《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4期。
    112.周永珍:《两周时期的应国、邓国铜器及地理位置》,《考古》1982年第1期。
    113.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
    114.朱萍:《楚灭巴,秦灭巴?——巴楚历史关系再认识》,《中国三峡建设》2006年第2期。
    115.朱世学:《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的“濮”与“濮文化”》,《四川文物》1995年第3期。
    116.朱世学:《论早期濮文化与巴文化》,《民族论坛》1996年第2期。
    117.朱世学:《清江流域的远古文化与巴文化考辨》,《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18.朱世学:《巴文化与三峡地缘文化的关系探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19.邹芙都:《论楚国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20.平势隆郎:《<左传>昭公十三年‘灵王迁许胡沈道陈申于荆焉’なぬぐって》,》,《东洋史研究》第46卷第3号,1987年。
    1. 李海勇:《楚人对湖南的开发及其文化融合与演变》,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以重庆库区忠县到巫山一段为例》,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颜世铉:《包山楚简地名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4. 赵炳清:《巴、楚关系诸问题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 郑威:《楚国封君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2.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
    3.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
    4.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5. 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石泉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典》,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7.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2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
    8.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