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是现代政党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中国,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对于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研究却较少涉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这一政治地位表明民间组织需要党的领导、培育与监督来最优化发挥自身功能;民间组织具有公益社会品格,是基于一定群众利益结成的志愿团体,同样是党致力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团结与发展的社会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研究,在当代“市民社会”日益崛起,社会建设不断拓展深入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将此问题基于党群关系视阈细化展开,形成了以下分析思路:
     一、对党群关系做出了创新性的政治学阐释,力图突破现有研究对党群关系的静态性与宏观性分析。本文提出,党群关系具有系统性、动态性与过程性,一方面体现在党群关系与所处内外政治生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党群关系内部的政治形态或运行机制。同时,党群关系不仅仅指代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往往对党群关系的原则性与政策性定义过强,将群众置于被动地位且缺乏对群众内容的细化剖析。本文将组织化的功能性团体——民间组织从群众中抽离出来,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构建中的另一个“主动性”主体,突出民间组织在优化两者关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二、将党群关系与政治发展相结合,透过党群关系的特色视角折射出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基于党在国家的领导与执政地位,党群关系建设与政治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耦合区度。本文通过对前后“30年”党群关系的动态性分析,尝试诠释政治发展的形态要素,展现民间组织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并试图在“市民社会”力量——民间组织日益兴起的背景下,提出党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课题——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问题,从党群关系与政治发展角度提升这一关系的价值高度。
     三、对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基础理论展开深入阐释,在大致解析“民间组织存在的必要性理论”(如公民社会、失灵理论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理论,秉承两者“差异性——局限性——互补性”的逻辑思路,提出两者建立某种关系的可能性。
     四、对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概况与党的相关建设进行现实分析,步骤性阐发中国民间组织不同于西方的生长模式与基本属性,改革开放后党重视民间组织发展的行为选择,以及在此背景下民间组织兴起对党产生的影响,与党的这些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与盲区。
     五、面对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入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国际视野,以求在国外政党处理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模式与若干案例中,为中国两者关系的最优化定位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六、基于对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特殊性的分析,理性设计出“良性生发的合作互动”模式与理论框架,并在政策分析中力图突破现有研究“就党建而论党群”的惯性分析思路,在党政关系规范化、党的现代化建设、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层面,同时探讨优化两者关系的建设性措施。
     本文将传统的党史党建问题与现代政治学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政治生态与政治形态分析党群关系,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本文紧密围绕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搭建起理论、现实、比较、政策的系统化研究框架,针对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发展问题,从党的领导与执政层面,从民间组织层面,寻求党、政府、民间组织的人本和谐秩序,推动党与民间组织的增益式互强发展。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is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of the relation of modern party and society. Nowadays in China, the relation of government and NGOs has already been one of the focus problems. But relationship between CPC and NGOs is quite less involved. The CPC is the ruling party and core power of leading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olitical position presents NGOs need CPC's leadership, cultivation and supervision, so as to optimize their functions to a large degree. The NGOs possess social character of public welfare. They are voluntary agencies formed by certain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which CPC must unite and develop to represent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refo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civil society's increasingly rising and social construction's constantly moving on, the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PC and NGO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will have this problem discussed in visual threshold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The analyzing thoughts are as follows:
     First, innovatively 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in a political way, and try hard to break through the static and macroscopic analysis.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has dynamic, organic and process features. In this paper, they are reflected as two aspects. One is the mutual effect between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and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litical ecology, the other is the party-masses operation form or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cannot be only interpreted as the relation of party and the masses in strong principle and policy nature, which often has the people placed in a passive position and causes the lack of detailed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masses. This paper puts organized functional group (NGOs) into masses. On the basis of enlarging the meaning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emphasize NGO another "initiative" subject and highlight its positive dynamic effects.
     Second, connect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al development to study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future direction. In the 60 years after new China was founded,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during 30 years before and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in a dynamic way, try to interpret form elemen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o show socio-political background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n raise the topic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PC and NGOs in the view of party-mass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so as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this relation.
     Third, analyze basic theory about political parties and NGOs in depth (such as civil society theory, failure theory), then construct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e logic way of explaining both "difference-limitation-complementary", put forward the possibility about it.
     Fourth, study the NGOs'development general situation in China and the CPC's related construction, then explicate Chinese NGOs'growth pattern and basic quality, moreover analyze the CPC's behavior choices of developing them and the NGOs' converse effects on CPC, finally illustrate the difficulties and blind spots of NGOs' government which CPC is facing.
     Fifth, investigate foreign parties'cases of how to deal with NGOs to find valuable references.
     Sixth,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PC and NGOs, rationally make a design and theoretic framework of "benign cooperating interaction" mode. Then get out of the only path to develop it in way of party construction, try to give several constructive measures on forming the standardiz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CPC's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NGO's capacity building.
     This paper will try to analyze traditional CPC's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in modern political method, and study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by political ecology and political form.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and NGOs, the paper will build up a systematic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oretical, practical, comparable and policy analysis. In china, this relation should depend on party's leadership, governing and NGOs'development, to create the harmonious order and gain-type strong interaction as far as possible.
引文
①谢遐龄:“对中国NGO的展望”,《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社会出版社,2003年,第257页。
    ①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②甄小英主编:《党群关系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①彭穗宁等:《新阶段密切党群关系的运行机制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刘道福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③马金杰:“毛泽东党群关系理论研究”,《华章》,2009年第11期。
    ④张金霞:“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群关系建设理论上的新贡献”,《理论月刊》,2004年第7期。
    ⑤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及其启示”,《红旗文稿》,2006年第11期。
    ①张亚:“执政以来党群关系的历史检索及启示”,《兰州学刊》,2007年第7期。
    ②石学峰:“苏联解体对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几点启示”,《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3期。
    ③林拓等:“执政与认同——西方某些主要政党处理党群关系的做法和特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④中组部党建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⑤徐成钢:“新时期如何改善党群关系”,《党建研究》,2004年第6期。
    ⑥张素云:“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思路与对策”,《理论前沿》,2009年第3期。
    ①蔡林慧等:“密切党群关系的新路径”,《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
    ②祝灵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①康晓强:“民间组织党建的双重发展路径”,《党政论坛》,2008年第4期。
    ②张文成:“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③王丽华:“民间组织崛起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学习月刊》,2007年第9期。
    ④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
    ①尹德慈:“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探求》,2004年第3期。
    ②刘华安:“民间组织的崛起与执政党的政治整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吴辉:“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党的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④张文成:“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⑤吴新叶:“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理论的超越与现实的路径——以超越“国家—社会”范式的视角”,《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
    ①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6-289页。
    ②刘华安:“民间组织的崛起与执政党的政治整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尹德慈:“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探求》,2004年第3期。
    ①张文成:“关于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②康晓强:“民间组织党建的双重发展路径”,《党政论坛》,2008年第4期。
    ③尹德慈:“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探求》,2004年第3期。
    ①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①周志忍、陈庆元主编:《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②王绍光著:《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页。
    ③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2》,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①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①胡宗山:《政治学研究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7页。
    ②王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③[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林铮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9页。
    ①严强等:《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3页。
    ①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4页。
    ①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②郑永年、郭为桂:“毛泽东‘民主新路’及其现代性困境”,《东亚论文》,第69期。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68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2页。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②同上。
    ①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①[美]汤森等:《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②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①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18页。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9页。
    ②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2页。
    ③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①郭定平:“论邓小平民主理论中的辩证思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
    ②《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7页。
    ①[美]汤森等:《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6页。
    ①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5页。
    ①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411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05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6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76页。
    ②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①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①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②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①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②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③[美]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41页。
    ④谢蕾:“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⑤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学会月刊》,2004年第10期。
    ①[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78页。
    ②王炳林、阚和庆等:《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①郭亚丁:“中西政党组织结构特点简析”,《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②《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57页。
    ①[德]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峰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①[德]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峰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②霍佳佳:“公共权力异化内在成因的理论解析”,《学理论》,2009年7月号(总第17期)。
    ①[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①张紧跟:“政治参与功能分析:政党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①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①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①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10期。
    ②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③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①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②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10期。
    ③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24页。
    ④郁建兴、吴宇:“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①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
    ①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①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10月)。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①刘智峰:《1978-1999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第63页。
    ②陈庭忠:“理性选择与中国的渐进政治改革”,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
    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①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
    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①吴新叶:“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为视角”,《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①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①本书编写组编:《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337页。
    ②张文成:“英国工党密切党群关系的主要做法及其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③杨玲玲:“‘人民之家’:瑞典社民党60年成功执政的理念”,《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①高峰、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93-110页。
    ②王瑜:“古巴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协商论坛》,2006年第12期。③同上。
    ①喻常森:“非政府组织与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南洋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
    ②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05页。
    ①李路曲:“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是如何处理党群关系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②高奇琦:“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党群治理与社会资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①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42页。
    ②张文成:“关于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①[英]杰勒德·克拉克:“发展中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和政治”,朱德米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7期。
    ①[美]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1页。
    ②同上,52-56页。
    ①穆紫:“西方势力借非政府组织渗透中国”,《香港紫荆杂志》,2008年6月号。
    ①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②王绽蕾等:“论我国NGO的合法性建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①李景鹏:“后全能主义时代的公民社会”,《中国改革》,2005年第11期。
    ②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③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①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①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黄浩明:“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2.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胡宗山:《政治学研究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6.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2》,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7.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8.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9.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11.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3.闵琦:《中国政治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4.孟令君:《中国民间组织管理》,中国言时出版社,2001年。
    15.齐炳文:《民间组织:管理、建设、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7.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
    19.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0.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1.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2.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
    23.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24.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25.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
    26.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04年。
    27.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8.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9.周志忍、陈庆元主编:《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31.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32.曾峻:《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历史与经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3.祝灵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
    34.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人民出版社,1983年。
    35.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组织年志1949—2004》(上、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36.本书编写组编:《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1.[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林铮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3.[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4.[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5.[美]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6.[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7.[美]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
    8.[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9.[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0.[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金光耀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
    12.[美]汤森等:《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4.[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15.[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1.毕霞、时小燕等:“透过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看党的执政能力”,《前沿》,2005年第12期。
    2.郭定平:“论中国特色的团体政治”,《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3期。
    3.郭道久、朱光磊:“杜绝‘新人’患‘老病’,构建政府与第三部门间的健康关系”,《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
    4.黄浩明:“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黄浩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战略管理”,《学会》,2007年第10期。
    6.康晓强:“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内在逻辑”,《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7.康晓强:“民间组织党建的双重发展路径”,《党政论坛》,2008年第4期。
    8.刘华安:“民间组织的崛起与执政党的政治整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9.李景鹏:“后全能主义时代的公民社会”,《中国改革》,2005年第11期。
    10.刘求实、王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3期。
    11.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的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2.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13.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4.马西恒:“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5.生键红:“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8期。
    16.文大山:“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建构:价值和可能”,《理论观察》,2006年第4期。
    17.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18.吴辉:“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党的建设”,《理论前沿》,2004年第10期。
    19.王立梅:“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执政党领导活动的挑战”,《岭南学刊》,2006年第5期。
    20.王丽华:“民间组织崛起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学习月刊》,2007年第9期。
    21.吴新叶:“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理论的超越与现实的路径——以超越“国家—社会”范式的视角”,《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
    22.吴新叶:“包容与沟通: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比较视角的检视与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23.吴新叶:“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为视角”,《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24.忻丽丽、王利峰:“论政治文明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发展互动”,《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总第76期。
    25.徐湘林:“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3期。
    26.闫东:“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国际视角”,《新视野》,2009年第3期。
    27.尹德慈:“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探求》,2004年第3期。
    28.郁建兴、吴宇:“中国民间社会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2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0.张文成:“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31.张亚:“执政以来党群关系的历史检索及启示”,《兰州学刊》,2007年第7期。
    32.周耀虹:“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认识民间组织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3.郑永年、郭为桂:“毛泽东‘民主新路’及其现代性困境”,《东亚论文》,第69期。
    34.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及其启示”,《红旗文稿》,2006年第11期。
    35.中组部党建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1.Bernard Beck, The Politics of Speaking in the Name of Society, Social Problems, Vol.25, No.4 (Apr.1978), pp.353-360.
    2.Katherine Morton, The emergence of NGOs in china and their transnational linkage: implications for domestic reform,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5,59 (4).
    3.Sanjay Kumar, Civil Society in Societ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35, No.31 (Jul.29-Aug.4,2000), pp.2776-2779.
    4.Stefano Bartonili and Peter Mair, Challenges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arties, Richard Gunther, etc. ed. Political Parties:Old Concepts and New Challen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34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