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察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内监察机制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为了严格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保证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内监察,不仅在理论上探索了工人阶级政党党内监察问题,更在实践上予以操作,创建了党内监察机构,构建了党内监察机制,并使之由理论形态变为具体实践,进而转化为现实的政党监督效益,写下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章。
     研究以马列主义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监察思想为指针,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国情党情为背景,以建立健全与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党内监察机制为基本动因,以中共党史学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政治学理论、监察学理论、领导科学理论等为研究的平台,以加强和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为目的,以解析历史、构筑理论、服务现实为构思方向,广泛借鉴国内外有关政治学、监察学、中共党史学、党的建设学说的研究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的方法等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察机制的建立依据、发展轨迹、主要特点、地位作用、历史局限和启示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提出了具有一定独创性的思路和见解:
     在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察机制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之前,对其研究的意义、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作了必要的说明,对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作了合理的阐释,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本文的篇章结构做简明的交代。
     接着探索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察机制建立的依据: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监察监督思想是其理论指导,苏联列宁、斯大林时期的党内监察机制是其制度蓝本,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是其历史借鉴。
     分5个阶段系统考察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察机制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从1921年7月党的一大到1925年10月党的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这是党内监察机制在借鉴中试运行阶段。
     第二阶段:从1925年10月党的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到1927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公布《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这是党内监察机制在探索中确立阶段。
     第三阶段:从1927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的公布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前,这是党内监察机制在曲折中调整阶段。
     第四阶段: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到1945年党的七大,这是党内监察机制在运行中定型阶段。
     第五阶段:从1945年党的七大到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这是党内监察机制在发展中完善阶段。
     通过对5个阶段的分析、阐释,系统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监察机制发展的完整历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概括了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监察机制的特点:深受联共(布)党内监察机制的影响;监察主体的多元化和监察形式的多样性;党内监察与党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环境密切相联;把思想政治建设引入党内监察机制;党内监察机构与政府监察机构相互配合、协同作用。论证了其重要作用:保障了党的宗旨的实现;保障了全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重大决策的正确性;保障了党的作风优良的形成和发扬;保障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实施;保障了党员和党的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分析了其历史局限:监察体制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性;监察权高度集中,民主化程度低;监察机构职能较弱;各项规定过于原则化等。探讨了其留下的启示:走自己的路是党内监察机制顺利发展的前提;健全党内监察机制是监察职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民主双向监督是党内监察发展的必然方向;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是党内监察的重点;接受和运用监督的意识应成为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等。
The inner-party supervisory mechan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for th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have self-construct and power construction.In the period of Chines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ys more attentions on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in order to have a strict party's discipline and maintain the party's unity.It is also good for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combat effectiveness,which can be ensure to implement the correct principles and policies.So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not only to explor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 by theory shape in working class party,but also operate in practice which has been founded the inner-party agency to construct the mechanism.This mechanism has been used in practice and benefit the whole party,which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a chapter i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history.
     The research takes the Marxism-Leninism as well as Mao Zedong,Deng Xiaoping,Jiang Zemin,Hu Jintao's supervisory thought as the indicator,take the revolution of Chinese New Democratic,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Party sentiment as the background,take the inner-party supervisory mechanism which(?)an be adapt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s the basic agent,take the the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party's construction,the politics,the supervision study,the leader scientific as the research platform,take the propose of strengthen and promot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onstruction as goals,take the history analyzing,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the service reality as the idea direction,which is widely profits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politics and the supervision study,the Communist party's history,the theory of party's construction research.It also take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comparison,system analysis and real diagnosis analysis as basic research technique.After all I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basis of inner-par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 the period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development track,th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the main characteristic,the function of status,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also proposed certain original mentality and opinions:
     Before we research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we should clear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earching condition in academia,then I will have a brief explain about the main concept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describing the innov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ThenⅠtry to explored the establishment basis of inner-par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instruction of theory is from Scientific Marx,Engels and Lenin's surveillance thought;The main source of system comes from Soviet Lenin and the Stalin times' inner-party supervisory mechanism;The Chinese tradition supervisory system and Sun Yat-Sen's supervisory thought are seem as its historical models.
     The main article divided 5 stages to inspect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 the period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first stage:From First party's representative assembly on July,1921 to the 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expandation conference on October,1925,which is the trial operation stage of the inner-party supervisory mechanism.
     The second stage:The expanded of Central Political Bureau announced " The case of Third Revision Regulation Definitel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from executive committee conference on October,1925 to June 1,1927,which is the stage of inner-party supervisory mechanism established in exploration.
     The third stage:Before the Zunyi Conference which is from June,1927 to January,1935,it is the adjustment phase in winding days.
     The fourth stage:From Zunyi Conference on January,1935 to Seventh party's representative assembly on 1945,which is the complete stage of the mechanism's development.
     The fifth stage: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announced "The Decision of establishing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ttee to all the Parties " which is made from Seventh party's representative assembly on 1945 to November 9,1949,it is the development phase in reality.
     So through analyse these 5 stage,it can reflect the whole courses of inner-par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 democratic revolution
     On this basis,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er-par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 democratic revolution: Firstly,it influenced by the inner-party supervisory mechanism of Entire alliance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econdly,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is diversity. Thirdly,the leaders of the part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upervision mechanism.In this article,I also demonstrates the role of their status:it can realise the party's objective,make sure the whole party have a high degree in ideologist and politics.It also ensure to have a correctness policy decisions, safeguarded the Party to have a fine attitude toward the work, protecting the quality of members and cadres and accumulat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s.At the same time,Ⅰalso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its history:the supervision system has certain self-boundedness;it is difficult to work independently because of the weak function and simple rules.
     At lastⅠwant to emphasize the inspirations it gives to us:It is the prerequisite of development for us to follow our style,improving the mechanism is the key to inner-party supervisory.Ⅰalso discuss the inevitable direction of inner-party supervisory,we should have a bidirectional surveillance and the vertical leader is the trail of its development.The key point to have a supervisory on Party's leading organizations,especially for the leading cadres.To have a consciousness to accept the supervision should be an essential quality to th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The inner-party supervisory is also closely linked by the focus of the job and working conditions.
引文
[1]陈哲夫.监察与监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24.
    [1]转引自皮纯协,潘祜周,王英昌.中外监察制度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
    [2]转引自文选德.《论语》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675.
    [1]转引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J].求索,2007,(12):78.
    [2]皮纯协,潘祜周,王英昌.中外监察制度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
    [1]陈哲夫.监察与监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2]陈哲夫.监察与监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7.
    [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15.
    [1]宫杰.新时期的党内监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12.
    [2]李景田,许成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43.
    [1]转引自文选德.《论语》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654.
    [1]葛懋春,姜义华.历史比较研究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61.
    [2]葛懋春,姜义华.历史比较研究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67.
    [1]邹吉忠.论制度思维方式与制度分析方法[J].哲学动态,2003,(7):56.
    [2]《中国史研究》编辑部,《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世界历史》编辑部.系统论与历史科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191.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72-57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77.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5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2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2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90.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9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2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74-5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7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山版社,1958.575.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2卷)[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4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2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7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9.
    [1]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2.
    [2]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92.
    [1]1898年3月成立。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分成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利反对列宁的孟什维克派,两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分歧。1912年1月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决定在组织上同孟什维克决裂,成为独立的政党,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3月俄共(布)七大将党的名称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12月党的十四大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党的十九大改名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2]中共中央编泽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9.
    [3]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
    [4]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348.
    [5]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
    [1]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33.
    [2]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8.
    [1]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5.
    [2]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
    [3]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6-527.
    [4]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7.
    [5]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2-783.
    [1]列宁.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4.
    [2]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32.
    [3]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G].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7.
    [4]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6.
    [1]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7.
    [2]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9.
    [1]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37-438.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2-783.
    [1]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95.
    [2]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86.
    [3]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2.
    [1]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8.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4-700.
    [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8.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8.
    [1]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4.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8.
    [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8.
    [4]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7.
    [5]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0.
    [6]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8.
    [1]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5.
    [2]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26.
    [3]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52.
    [4]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26.
    [5]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8.
    [1]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2.
    [1]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99.
    [2]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34.
    [1]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3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02.
    [1]左凤荣.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的演变及成因[J].科学社会主义,2005.(6):80.
    [1]斯大林.斯大林选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9.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6.
    [2]彭勃,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5.
    [1]邱永明,朱莲华.略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64.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507.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81.774.
    [2]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簏书社,2000.164.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20.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29-331.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31.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31.
    [3]罗志渊.中国立法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66.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638.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71.
    [2]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31.
    [3]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37.
    [4]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154-165.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5.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5.
    [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81.603.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5.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6.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6.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6.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9-60.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1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2-63.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3.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3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2.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什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2.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40.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9.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4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22.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23.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2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60.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56.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315.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31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319.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407.
    [1]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6.
    [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
    [2]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2.
    [3]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9.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58.
    [2]即中国共产党。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72.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82-283.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45.
    [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336.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32.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32.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25.
    [1]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5.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4辑)[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89.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67.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27.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28.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26.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27.
    [1]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第3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2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67.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32-133.
    [1]中央栏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32-133.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3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32.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58.
    [2]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
    [3]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44.
    [1]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
    [2]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
    [3]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
    [1]有的学者认为,在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正式选出中央党务委员会后,中共中央审查委员会就不存在;学者王健英也认为这“是个没查清的问题”(参见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71.)
    [2]邓智英.党风党纪建设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6.
    [3]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
    [4]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70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705.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705-706.
    [1]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424.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山版社,1983.384.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457.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04.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1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33.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30.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6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69.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4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8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457.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31.
    [1]李三星,李小苏.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11):20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30.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0.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0.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1]原文如此。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3.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514.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2]陈云.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2-78.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9.
    [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7.
    [2]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8.
    [1]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48
    [2]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
    [3]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
    [1]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
    [2]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54.
    [1]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9.
    [2]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0.
    [3]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0.
    [1]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1.
    [2]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1-62.
    [3]刘少奇.论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35.
    [4]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0.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32.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2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22.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8.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6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64-126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33.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20.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22.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2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0-1341.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38-1339.
    [1]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3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2)[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2.152.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58.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6.
    [3]曾成贵.读档随笔·监委会存废因由[J].党史天地,2003,(1):5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26.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31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3.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什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474.
    [1]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705.
    [3]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61.
    [1]关于中央一级反贪污斗争的总结[N].红色中华,1934-3-27.
    [2]窦效民,王良启.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52.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3.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3.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1]中央纪委纪检监察研究所.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0.
    [1]转引自徐行,周巍.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监察机制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1,(6).70.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8-89.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7]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8]列宁.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9]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0]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1]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3]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5]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6]列宁.列宁选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7]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8]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9]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0]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1]列宁.列宁文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2]列宁.列宁文稿(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3]监察部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监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4]彭勃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监督与监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1.
    [3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0]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1]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2]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4]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46]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7]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8]陈云.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9]张闻天.张闻天文集(1-4)[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5.
    [50]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1]董必武.董必武法学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2]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3]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7]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60]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61]国家教委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1.
    [62]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0.
    [6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7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7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7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7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7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7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7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8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8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8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88]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9]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90]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82.
    [91]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2]盛继红.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3]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94]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95]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96]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2)[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97]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1)[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98]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2) [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99]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00]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1]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2)[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2]厦门大学法律系、福建省档案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103]中国检察学会.毛泽东法制思想论集[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
    [104]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05]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6]董必武年谱编纂组.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0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08]刘崇文、陈绍畴.刘少奇年谱(1898-196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09]李东朗、雷国珍.董必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11]滕代远传写作组.滕代远传.北京: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0.
    [112]杨青.何叔衡[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113]胡乔木.胡乔木论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16]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117]张静如.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118]刘仲良,谭双泉.中国共产党人权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19]谭双泉.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120]谭双泉.谭双泉文论集(上、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21]文选德.科学社会主义概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22]文选德.《论语》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23]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4]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125]何一成.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观与历史方法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6]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7]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8]刘华清、张检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129]彭勃.中华监察大典(思想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30]彭勃.中华监察大典(法律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31]彭勃.中华监察大典(人物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32]彭勃.中华监察执纪执法大典(第3卷)[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133]彭勃,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134]冯文彬.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135]张希坡.革命根据地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136]曾维东,曾维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判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137]宋镜明等.毛泽东建党思想科学体系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38]杨德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39]郑长忠.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创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40]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反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141]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42]张荣臣.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43]赵小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44]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5]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46]曾峻、梅丽红.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历史与经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48]邹一凡.论党的监察工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49]王关兴等.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50]陈哲夫.监察与监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51]关文发,于波.中国监察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52]胡沧泽.中国监察制度史纲[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4.
    [153]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4]刘双舟.明代监察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55]杜立夫.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56]林修坡等.外国政治制度与监察制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57]邵伯岐等.中国监察史(1)[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1.
    [158]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9]石俊超,刘彦伟.比较监察制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60]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61]林代昭.中国监察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62]皮纯协、潘祜、王英昌.中外监察制度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63]王永祥、杨世钊.中国现代监察制度史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164]修晓波.中国监察制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165]余华.中国监察制度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166]王晓天.中国监察制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167]王晓天.求索刍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168]莱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169]邓智英等.党风党纪建设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70]叶笃初.中国共产党党章史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171]范平,姚桓.中国共产党党章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72]孙逸民、申宏.社会主义监督学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173]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
    [174]孔令望.国家监督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75]杨长青.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76]魏泽焕.马克思党的学说及其发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177]陈国权.政治监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78]陈长崎.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9]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80]向青等.苏联与中国革命(1917-1949)[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18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8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83](英)洛克:政府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84](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85](美)费正清、费维凯.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86](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87](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88](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3.
    [189](美)罗伯特·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90](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91](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92](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3](美)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4](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95]Stephen Uhall,Jr.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ies.Hoover Institution Press,Stanford University 1988.
    [196]Kevin JO' Brien.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China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Brugger,Bill & Stephen Reglar.Politics,Economy,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98]Lieberthal,Kenneth & Michael Oksenberg.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Structures,and Process.New Haven,CT,Yale Press,1990.
    [199]Mcnally,David.Political Reform in Post-Mao China-Democracy and Bureaucracy in a Leninist State.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200]Womack,Brantly.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New York,Vintage,1981.
    [1]俞良早.列宁逝世前夕关于加强党建的重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 义,2002,(2).
    [2]沈丽英.马克思主义党内监督思想与现实运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0).
    [3]张国安.制度反腐:列宁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核心的解读[J].江汉论坛,2006,(6).
    [4]叶战备.列宁关于党内监督的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兰州学刊,2004,(4).
    [5]赵洪霞.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其启示[J].理论界,2004,(2).
    [6]郭红霞.列宁的权力监督思想及其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7]尹彦.列宁对自体监督机制的设计[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0).
    [8]吉文爱.试析苏共党内监督制约机制[J].岭南学刊,2003,(3)..
    [9]王韶兴.论苏共党内监督的历史经验[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6).
    [10]潘其胜.苏共党内监督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3).
    [11]宋素琴.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监督机制的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7,(3).
    [12]贺瑞.列宁的执政党党内监督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3]左凤荣.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的演变及成因[J].科学社会主义,2005,(6).
    [14]温敬元.苏共党内监督体制的演变与启示[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2,(8).
    [15]曾建平.党内监督机制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16]王关兴.中国共产党80年反腐倡廉的成就、经验与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17]唐正芒.八十年风雨里程碑--中共十部党章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演进 [J].云梦学刊,2001,(3).
    [18]张晓燕.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修改的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2).
    [19]杨溪阁,蒋国海.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历史经验[J].甘肃理论学刊,2005,(9).
    [20]杨溪阁、蒋国海.中共中央纪律检查机构的历史考察[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4).
    [21]林进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与党的反腐败斗争[J].广东党史,2001,(6).
    [22]汤涛.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监督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J].中共党史研究,2006,(6).
    [23]徐高峰.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构的历史沿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4]陆明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历史沿革及对现实的启示[J].学术探索,2001,(增刊).
    [25]张忆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坚持党员标准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10).
    [26]孙传宝.中国共产党对干部实施监督的基本经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2).
    [27]徐行.试论党的监察纪检机构的创建、沿革及启示[J].桂海论丛,2001,(8).
    [28]李三星,李小苏.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11).
    [29]徐行,周巍.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监察机制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1,(6).
    [30]淮建利.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体制的历史考察[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6).
    [31]史斌.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回顾(一)[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2).
    [32]史斌.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回顾(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3).
    [33]史斌.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回顾(三)[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4).
    [34]史斌.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回顾(四)[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5).
    [35]吴兆俊.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的历史发展[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6]张玉彬.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回顾[J].中流,1997,(8).
    [37]窦效民.谈中共建党初期的廉政建设及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1998,(5).
    [38]王员.苏区时期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历史经验[J].求实,1999,(10).
    [39]于爱华.中央苏区反腐败制度的建立及意义[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0]白冶钢.党领导的苏区反腐败斗争[J].阴山学刊,1999,(6).
    [41]张雪英.土地革命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廉政建设[J].阴山学刊,2001,(6).
    [42]田利军.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中的民主制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
    [43]陈坚.抗战时期中共党内民主建设基本历程及其特点[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10).
    [44]郭文亮.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形成与改革[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3).
    [45]曾成贵.读档随笔·监委会存废因由[J].党史天地,2003,(1).
    [46]曾成贵,谢芳.中共五大与党的建设述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47]刘泽雨.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的理论建树和若干特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6).
    [48]李华.论毛泽东的制度建党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49]李安定.何叔衡在苏区反贪肃腐的特点及其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0,(3).
    [50]史仁.红色政权第一任监察官--何叔衡[J].中国监察,2001,(13).
    [51]阮桂英.阮啸仙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审计监督[J].党史文苑,2005,(8).
    [52]丁慕英.试论董必武对我国检察事业的重大贡献[J].检察实践,2003,(3).
    [53]王传利.权力监督: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54]徐晨光,王绍平.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的历史考证[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5]尹杰钦,谭献民.论领导干部道德素质[J].人大复印资料·中共共产党.2004.(4).
    [56]尹杰钦,谭献民.解读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结构与功能[J].人大复印资料·中共共产党.2004.(7).
    [57]尹杰钦.制约机制: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J].云梦学刊,2004.(5).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http://myy.cass.cn/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网站:http://www.mo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