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秦汉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性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对社会发展、民族振兴有很大影响,而且与个人幸福、家庭和睦息息相关。但由于长期以来性禁锢、性封闭的影响,这个领域鲜有涉足者。伴随着近年来社会学研究的兴起,社会史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性问题入手来重视审视秦汉社会,希望通过对性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使我们对秦汉社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文研究依据资料以传世文献为主,以出土简帛为辅。在研究过程中,本着唯物史观,采用二重证据法,将史学、社会学、性学理论相结合,拓展研究空间和视角,以期对课题研究有所禆益。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引言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着重对本课题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
     正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性与秦汉社会婚姻家庭。探讨了性对秦汉社会婚姻家庭形成和稳定的影响,论证了秦汉时期的婚龄结构与青春期性成熟的关系,分析了性吸引力对婚姻家庭形成和稳定的影响,论证了性因素在家庭矛盾和婚姻关系解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是性与秦汉社会政治。分析了性因素在秦汉社会宫廷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了外戚作为统治集团中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其兴衰与性问题息息相关;从生理、心理变化的角度论证了宦官预政、乱政的必然性;阐述了秦汉政府对性过错的法律规范及其作用。
     第三章是性与秦汉社会经济。从汉代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论述了两汉之初实行人口增殖政策的必然性,分析了两汉中后期人口过度膨胀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探讨了秦汉帝王后宫的开支情况,论证了后宫不仅是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第四章是性与秦汉社会风俗文化。论述了源自先秦的贞节观念在秦汉社会呈现了一种不断强化的趋势,为后世贞节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分析了秦汉社会贞节观念尽管得到儒家的提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但却没有实现系统化、未得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原因。
     第五章是性与秦汉社会房室养生。论述了秦汉社会房室养生思想主要源于道家,方法主要源于神仙家,围绕着房室养生,探讨了婚姻、性爱、子嗣、优生、胎教、医药除疾及养生长寿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房室养生盛行的情况,并分析了盛行原因。
     结语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强调了性因素对秦汉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e sex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human life, which not only has the very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national promotion, but also interrelates vitally with individual happiness and family harmony. But as a result of the imprisonment on the mentality of sex, there are very few people researching in this domain. With the rise of the sociolog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social history has more and more been an important sphere of learning.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dissertation examining the society of Qin and Han Dynasty by the view of sex problem, by which we could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the society in Qin and Han Dynasty.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some unearthed relics. This dissertation sticks to the history idea of materialism, adopting the method of duplicate historic proofs, in the meanwhile, combining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sexual theories,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tex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erprets the importance, value, purpose and the method of the topic, and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sex and the social marriage and family in Qin and Han Dynasty. First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sex on form and stability of the social marriage and family. Secondly the author argu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the marriageable age structure and the adolescent sexual maturity. Thirdly,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sex factor in the family dissension and dissolution of marriag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sex and the politics in the society of Qin and Han Dynasty.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ction made by the factor of sex during the confliction in the court. Second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maternal relatives as one of the political power which is decided by the factor of sex. Thirdly, the author argu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rference in politics by the eunuch from the view of the physiology and the psychology. Fourthly,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regulation of the sexual fault by the law made by the government in Qin and Han Dynasty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measure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ex and the economy in the society of Qin and Han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propagation of population policy made by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early Xi Han Dynasty and Dong Han Dynasty by the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ics, by which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dvers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overgrowth in mid and late Han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researche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imperial harem’s expenses in Qin and Han Dynasty, by which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expenses of the imperial harem were the great financial burden of the government and produced seriously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social economics.
     The forth chapter is the sex and the social custom and culture in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the idea of chastity which formed from Pre-Qin Dynasty had been steadily strengthened,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idea of chastity lat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though promoted by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accepted by the high ruler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idea of Chastity had not been systematized and obeyed by all the people.
     The fifth chapter is sex and the health protection of sexual intercourse in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at the ideology of the health protection of sexual intercourse be created by the Taoist school, and the method be brought out by Celestials, which was about marriage, sex, offspring, prepotency, antenatal training, health,longevity and so on. The author expresses the population condition and the reasons of the health protection of sexual intercourse.
     The conclusion makes a summary to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concludes the main viewpoint, and lays stress on deep influences of the sex on the aspects and other field in Qin and Han Dynasty
引文
①[美]卡恰多利安:《性与文化》,陈仓多译,台北:森大图书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71页。
    
    ①潘绥铭:《性的社会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②潘绥铭:《性的社会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①彭卫:《汉代婚姻形态》,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序。
    
    ①[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简史》,刘小幸、李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页。
    ②本部分论述参考了彭卫:《汉代婚姻形态》,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85-99页内容。
    
    ①《史记》卷73《白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34页。
    ②《史记》卷7《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页。
    ③参见杨联陞:《杨联陞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页,。
    
    ①《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40页。
    ②《后汉书》卷83《梁鸿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66页。
    ①[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杨若薇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7页。
    ①《汉书》卷40《陈平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30页。
    ②《汉书》卷57上《司马相如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30页。
    ③《后汉书》卷26《宋弘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04页。
    
    ①参见彭卫:《汉代婚姻形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②《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51页。
    ③《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52页。
    ①邓明昱、王效道:《性心理学探索》,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152页。
    ①李楯:《性与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1页。
    
    ①张德强:《嬗变中的婚姻家庭》,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②《后汉书》卷48《应奉传》注引《汝南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07页。
    ③《后汉书》卷48《应奉传》注引《汝南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07页。
    ①江晓原:《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②刑丽凤等:《天理与人欲——传统儒家文化视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①《史记》卷49《外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80页。
    ②《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09页。
    ①《后汉书》卷47《班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6页。
    ②《后汉书》卷81《独行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676页。
    ③《后汉书》卷38《杨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87页。
    ④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257页。
    
    ①转引自马广海:《文化人类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6页。
    ②《后汉书》卷28下《冯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02-1003页。
    ③《汉书》卷53《广川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28-2430页。
    ④《后汉书》卷32《阴识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32页。
    ①《汉书》卷85《谷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46页。
    
    ①《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9页。
    ②《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35页。
    ①《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6页。
    
    ①《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48页。
    ②《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20页。
    ③朱子彦:《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1页。
    ④《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46页。
    ⑤《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45页。
    
    ①《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41页。
    ②《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97页。
    ③《史记》卷49《外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69页。
    ④《后汉书》卷10下《皇后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46页。
    
    ①《汉书》卷97下《外戚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06页。
    ②《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40页。
    ③《资治通鉴》卷22《汉纪十四》武帝征合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27页。
    ①《汉书》卷63《燕剌王旦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53页。
    ②参见《汉书》卷97下《外戚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91—3994页。
    ①朱子彦:《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页。
    ②《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12页。
    ③《后汉书》卷29《申屠刚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12页。
    ④《史记》卷49《外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76页。
    ⑤《汉书》卷3《高后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95页。
    ①《汉书》卷98《元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18页。
    ①李禹阶:《外戚与皇权》,1993年,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5-26页。
    ②《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1页。
    ①《史记》卷49《外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69页。
    ②《史记》卷49《外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76页。
    ③《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60页
    ①《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59页。
    
    ①《汉书》卷72《贡禹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69—3070页。
    ②《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09页。
    ③《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07页。
    ④《汉书》卷93《倿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26页。
    
    ①《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36页。
    ②张安福、张弘:《宦官专权的心理动因初探》,《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③《后汉书》卷49《仲长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57页。
    ④《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09页。
    
    ①《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18页。
    ②白晓娟、王沛:《无根之人——宦官变态心理揭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①李禹阶:《权力塔尖上的奴仆——宦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页。
    ②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5-166页。
    ①《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25页。
    ①《后汉书》卷10《皇后纪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1页。
    ①王彦辉:《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时期私奴婢的社会地位》,《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3页。
    
    ①张金龙:《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历史研究》1988年第6期,第79页。
    ②[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359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②《后汉书》卷47《班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86页。
    ③申茂盛、许卫红:《浅论秦人贞节观的强化与秦文化内容的发展》,《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
    ①《史记》卷44《魏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857页。
    ②《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2页。
    ③《史记》卷15《六国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85页。
    ④《史记》卷71《樗里子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07页。
    ⑤《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6页。
    ⑥《史记》卷15《六国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32页。
    ⑦《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2页。
    ⑧申茂盛、许卫红:《浅论秦人贞节观的强化与秦文化内容的发展》,《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
    ⑨《史记》卷87《李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42页。
    
    ①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0页。
    ②贾丽英:《秦汉两性关系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9—180页。
    ①《后汉书》卷84《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93,2797页。
    ①本节的论述参考了袁延胜:《略论汉代人口的增殖政策及其社会影响》,《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页。
    
    ①《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27页。
    ②《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7页。
    
    ①《后汉书》志19《郡国志一》注引《帝王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388页。
    ②《汉书》卷1《高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3页。
    ③《后汉书》卷3《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48页。
    ④《汉书》卷72《王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64页。
    
    ①彭卫:《汉代婚姻形态》,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107页。
    ②《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28页。
    ③袁祖亮:《再论汉武帝末年人口并非减半—兼与葛剑雄同志商榷》,《学术月刊》,1985年第4期。
    
    ①《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0页。
    ②《后汉书》卷2《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5页。
    ①《汉书》卷71《张禹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49页。
    
    ①《汉书》卷72《鲍宣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88页。
    ②袁祖亮:《从人口数量规模变化规律看中国古史分期》,《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①袁延胜《略论汉代人口的增殖政策及其社会影响》,《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本节资料多得力于马大英:《汉代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第290—319页。
    ③《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9页。
    ④《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35页。
    ⑤《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9页。
    ⑥《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35页。
    ⑦参考了朱子彦:《秦汉后宫制度述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①《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0页。
    ②《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9页。
    ③《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1页。
    ①《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9页。
    ②朱子彦:《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①《汉书》卷8《宣帝纪》应劭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2页。
    ①《汉书》卷9《元帝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6页。
    ②《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1页。
    ③《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6页。
    ④《史记》卷8《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6页。
    ⑤《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0页。
    
    ①《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36页。
    ②陈直:《三辅黄图校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③《汉书》卷97下《外戚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89页。
    ④《汉书》卷75《冀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76页。
    ①《汉书》卷99上《王莽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52页。
    
    ①《后汉书》卷66《陈蕃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161页。
    ②《后汉书》卷78《吕强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29页。
    ①贾丽英:《秦汉两性关系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
    ①郭玉峰:《两汉时期贞节观念的世俗化趋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贾丽英《秦汉两性关系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9—180页。
    ①高臻、韩树峰:《汉晋时期妇女的守节与再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②《后汉书》卷84《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93,2797页。
    ③关于这个表格有两点说明:一是“奸”的概念。除了史书明确记载为“奸”“通”的事例外,对于当时
    ①[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359页。
    ②谈大正:《性文化与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③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9页。
    ④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⑤吴存浩:《中国婚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72页。
    ①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0页。
    ②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65页。
    ③刘景华:《大国衰落之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④徐杰舜:《汉族风俗史·导论·先秦汉族风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⑤《史记》卷56《陈丞相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54页。
    ⑥《史记》卷93《韩王信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35页。
    
    ①谈大正:《性文化与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②谈大正:《性文化与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4页。
    
    ①彭卫:《汉代婚姻形态》,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11页。
    ②《汉书》卷2《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91页。
    ①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5页。
    ②《汉书》卷97下《外戚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45页。
    ③陈玉光、张泽厚:《中国人口结构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46-47页。
    ④《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66页。
    
    ①《汉书》卷72《贡禹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70—3071页。
    ②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4-355页,
    ③《后汉书》卷47《班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6页。
    ④[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359页。
    ①贾丽英:《秦汉两性关系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②许倬云:《传统家族试论》,载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③刘伟杰:《由汉代妇女离异与再婚的状况看汉代人的贞节观》,《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第213页。
    ①《后汉书》卷66《陈蕃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161页。
    ①[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401页。
    ①高臻、韩树峰:《汉晋时期妇女的守节与再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52页。
    
    ①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②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西北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71页。
    ①贺璋瑢:《两性关系本乎阴阳——先秦儒家、道家经典中的性别意识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第203-204页。
    ②参见张允熠:《阴阳聚裂论》,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第50页。
    ①《史记》卷96《张丞相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82页。
    ①王伟、高玉兰:《性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1页。
    
    ①《汉书》卷97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40页。
    ②《史记》卷95《外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80页。
    ③参见周贻谋:《马王堆简帛与古代房事养生》,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25页。
    ①参见贾丽英:《秦汉两性关系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①《史记》卷126《东方朔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05页。
    ②《汉书》卷99下《王莽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80页。
    ③参见[荷兰]高罗偑:《中国古代房内考》引注,李零、郭晓惠等译,上?荷虾H嗣癯霭嫔纾?990年,第120页。
    
    ①《后汉书》卷82下《方技列传下》注引《典论》,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48页。
    ②郑思礼:《中国性文化:一个千年不解之结》,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第116—117页。
    ①《后汉书》卷82下《方技列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40页。
    ②《后汉书》卷82下《方技列传下》注引《汉武帝内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0页。
    ③《四部丛刊》本,卷8,第19页背。
    ④《四库从刊》本,卷13,第29页背。
    ⑤本段论述参考了[荷兰]高罗偑著:《中国古代房内考》,李零、郭晓惠等译,上?荷虾H嗣癯霭嫔纾?1990年,第122—123页内容。
    ①[荷兰]高罗偑:《中国古代房内考》,李零、郭晓惠等译,上?荷虾H嗣癯霭嫔纾?990年,第202页。
    1. [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 [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 [汉]刘安等撰,高诱注:《淮南子注》,《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版。
    4.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5. [汉]刘向撰,赵仲邑注:《新序》,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6. [汉]刘向撰:《古列女传》,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活字印本。
    7. [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纪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 [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9. [汉]王充撰:《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0.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 [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2. [汉]郑玄、[唐]贾公彦:《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13. [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4. [晋]葛洪撰:《抱朴子》,《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版。
    15. [南朝梁]萧统撰:《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6.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7.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8. [唐]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19.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0.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1.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22. [唐]徐坚等撰:《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3.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24. [宋]洪适撰:《隶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5. [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26.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7. [宋]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28. [宋]熊方等撰:《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29. [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0. [宋]徐天麟撰:《东汉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1. [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32. [宋]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68年版。
    33. [明]董说撰:《七国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34. [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35. [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6. [清]孙楷撰:《秦会要订补》,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37. [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38. [清]孙星衍辑,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9. [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0. [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41. [清]汪文台辑,周天游校:《七家后汉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2. [清]王夫之撰:《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3.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44. [清]杨晨撰:《三国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45. [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6.陈皓注:《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7.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48.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北京: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49.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0.陈直:《史记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1.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52.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1986年版。
    53.高潮、马建石主编:《中国历代刑法志注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4.高亨:《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5.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6.高文:《汉碑集释》,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7.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版。
    58.刘庆藩辑,王孝鱼整理:《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59.缪文远:《七国考订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0.钱玄、钱兴奇编:《三礼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62.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3.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64.王利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65.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版。
    66.严振益:《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6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68.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69.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70.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71.周瀚光等:《管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安云风:《性伦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曹顺庆、李建中、张志怀:《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
    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6.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7.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陈建远:《中国社会——原型与演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陈秋涛:《中国古代艳情小说文库》,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1.陈蓉霞:《两性冲突——生命界的性与爱》,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12.陈莜芳:《春秋婚姻礼俗与社会伦理》,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
    13.陈忠舜:《性爱的困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14.戴伟:《中国婚姻性爱史稿》,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15.邓红梅:《闺中吟——传统女性的精神自画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邓明昱:《中国性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邓伟志:《唐前婚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8.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19.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3.杜洁:《两性情爱心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
    24.段成功、刘亚柱主编:《中国古代房中养生秘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5.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樊雄:《中国古代房中文化探秘》,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27.范成钧:《情爱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8.方刚:《性爱的原型:神话中的男女关系》,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29.方刚:《性梦的解析:梦境中的男女关系》,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3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2.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3.高国藩:《中国巫术史》,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34.高国藩:《敦煌民俗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5.高国藩:《中国民俗探微——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6.高洪兴、徐锦均、张强编:《妇女风俗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7.高世瑜:《唐代妇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38.高世喻:《中国古代妇女女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
    39.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顾鉴塘、顾明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1.郭松义:《伦理与理性——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2.郭兴文:《中国传统婚姻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4.阎简弼:《<香奁集>跟韩偓》,北京:燕京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
    45.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6.胡偑诚:《性的解析》,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版。
    47.胡无翎:《拂去尘埃——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巡礼》,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9.减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0.江晓原:《性在古代中国》,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51.江晓原:《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2.江晓原:《中国人的性神秘》,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3.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5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55.瞿中溶、刘承干:《汉武梁祠画像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56.康正果:《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7.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8.康正果:《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9.康正果:《身体和情欲》,上海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0.李敖:《中国性命研究》,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61.李衡眉:《中国古代婚姻史论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62.李衡眉:《先秦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版。
    63.李甲孚:《中国古代的女性》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
    64.李力研:《男人女人——中国古代性文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65.李立:《汉墓神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6.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67.李零:《中国方术概观·房中卷》,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68.李淼、樊友平主编:《中国性文化名著》,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9.李绍光、田远:《阴霾下的芳草——中国古代性文化管窥》,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
    70.李士信:《中国古代延年益寿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1.李小江:《性别论坛:历史、史学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李银河:《两性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李银河:《西方发性学名著提要》,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4.李银河:《性的问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75.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76.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北京:中国友联出版公司,2002年版。
    77.李永祜:《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原为清初王初桐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8.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79.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80.李忠芳:《性与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1.栗劲:《秦律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2.林幹:《匈奴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8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4.刘达临:《世界当代性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5.刘达临:《世界古代性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86.刘达临:《性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7.刘达临:《性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8.刘达临:《性自由批判——人类两性关系反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9.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90.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1.刘达临:《中国情色文化史》,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92.刘德汉:《东周妇女生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
    93.刘发岑:《婚姻通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4.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5.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96.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97.刘文明:《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8.刘文明:《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9.刘增贵:《汉代婚姻制度》,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年版。
    100.刘志远:《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101.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02.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03.吕耀怀:《越轨论》,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4.罗敦仁:《中国古代房事养生集成》,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5.罗汉超:《性病与性心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6.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107.马非百:《秦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8.马晓年:《性的学习》,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版。
    109.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10.马植杰:《三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1.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12.潘绥铭:《神秘的圣火——性的社会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3.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1987年影印版。
    114.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汉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15.彭卫:《汉代婚姻形态》,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116.彭晓辉:《性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7.任寅虎:《中国古代的婚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
    118.阮芳赋:《性的报告——21世纪版性知识手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9.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
    120.施克宽:《中国宦官秘史》,北京: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
    121.石方:《中国性文化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2.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23.史尚宽:《亲属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4.宋昌基:《中国古代女性伦理论——以先秦两汉为中心》台北:台北撰者印行,1977年版。
    125.苏阳:《中国情色》,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年版。
    126.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127.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8.孙毅:《中国古代房中养生释意》,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9.谈大正:《性文化与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0.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31.陶希圣:《婚姻与家族》,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132.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133.童书业:《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34.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5.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6.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137.王绵厚:《秦汉东北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8.王楠:《红粉香艳几千年——中国人“性”面面观》,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39.王书奴:《中国娟妓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本。
    140.王维刚:《性别突围:释放非常男女》,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141.王伟、高兴玉:《性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2.王旭车:《中国传统性医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143.王溢嘉:《性·文明与荒谬》,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44.王玉波:《中国古代的家》,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版。
    145.王育济:《天理与人欲》,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
    146.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47.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48.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9.武舟:《中国妓女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50.谢国桢:《两汉社会生活概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1.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52.刑丽凤等:《天理与人欲——传统儒家文化视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3.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4.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
    155.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6.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57.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58.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爱与美的主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9.岳庆平:《汉代家庭与家族》,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160.岳庆平:《中国古代的家与国》,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161.张福清:《女诫——妇女的规范》,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2.张玖玖等:《性伦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3.张林生:《情爱与性美》,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64.张允熠:《阴阳裂变论》,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
    165.张在舟:《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66.赵东玉、李健胜:《中国历代妇女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
    167.赵敦华:《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8.赵凤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乡出版社,1993年版。
    169.赵国华:《生殖文化崇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0.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1.郑思礼:《中国性文化——一个千年不解之结》,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
    172.周一谋:《中国古代房事养生学》,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173.周运清:《性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4.周作人:《性爱的新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5.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76.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7.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居延新简——甲渠官、甲渠塞第四隧》精装本,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居延新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3.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4.何介钧:《长沙马王堆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5.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7.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8.谢桂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9.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0.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3.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 [奥]弗洛伊德著、宋广文译:《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 [保]瓦西列夫著、赵永穆等译:《情爱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3. [德]福克斯著、杨德友译:《情色艺术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 [法]安得烈·比尔基埃等主编、袁树仁译:《家庭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6. [法]巴塔耶著、刘晖译:《色情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 [法]米歇尔·福柯著,姬旭升译:《性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 [芬]韦斯特马克著、刘小幸等译:《人类婚姻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9. [韩]尹在硕:《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室”结构与战国末期秦的家族类型》,《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0. [韩]尹在硕:《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反映的汉代时期后子制和家系继承》,《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
    11. [荷]高罗偑著、杨权译:《秘戏图考——附论汉代至清代的性生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 [荷]高罗偑著、李零等译:《中国古代房内考》,上?荷虾H嗣癯霭嫔纾?990年。
    13. [美]B·萨多克等著、吴尤译:《性文化索秘》(原名《人类关于性的体验》),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14. [美]O·V·魏勒著、史频译:《性崇拜》,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15. [美]道格拉斯、瓦克期勒著、张宁等译:《越轨社会学概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 [美]弗洛姆著、萨茹菲译:《爱的艺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7. [美]弗洛姆著:《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18.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 [美]拉里亚·罗斯著:《人类性心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20. [美]理查德·A·波斯纳:《性与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 [美]琳·马古利斯、多雷昂·萨甘著:《神秘的舞蹈——人类性行为的演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23. [美]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24. [美]约翰·盖格农著、李银河译:《性社会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 [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汉简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 [日]福富护著、辰墨等译:《性发展心理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7. [日]崛毅著:《秦汉法制史论考》,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28. [日]乔爪大三郎著,马黎明译:《性爱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9. [日]屈敏一:《论中国古代家长制的建立和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30. [日]矢田博士著、李寅生译:《“昔为倡家子,今为荡子妇”考(兼论汉代“倡家的实际实社会生活状况)》,《河池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31. [日]尾形勇著、张鹤泉译:《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32. [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等译:《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3. [苏]谢苗诺夫著、蔡俊生译:《婚姻和家庭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4. [英]杰弗瑞·威克斯著:《20世纪性理论与性观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 [英]罗素著、靳建国译:《婚姻革命》,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36.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阿尔丁夫:《蔡文姬在匈奴的身份是“奴隶”么?——同林干教授商榷》,《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安金槐、王与刚:《密县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文物》1972年第10期。
    3.蔡靖泉:《汉代的婚丧习俗与楚文化》,《江汉考古》1999年第3期。
    4.陈海:《G点与西汉女用性玩具考》,《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
    5.陈云洪:《四川汉代高媒图画像砖初探》,《四川文物》1995年第1期。
    6.崔瑞:《浅论中国汉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7.党江舟:《从<秦简>看秦律对两性关系的调整及其现实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邓乔斌:《论汉代的宗教思想、社会生活与汉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9.丁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外遇”现象》,《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4期。
    10.丁毅华:《吕后与戚姬》,《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
    11.董家遵:《论汉唐时代的离婚》,《社会研究季刊》1935年第10期。
    12.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3.方诗铭:《战国秦汉的“赵女”与“邯郸倡”及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史林》1995年第1期。
    14.方心棣:《汉代赘婿谪戍制度刍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15.冯修齐:《桑间野合画像砖考释》,《四川文物》1995年第3期。
    16.高兵:《从<睡虎地秦简>看秦国的婚姻伦理观念》,《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17.高世瑜:《妇女史研究三题》,《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3期。
    18.高文:《野合图考》,《四川文物》1995年第1期
    19.高臻、韩树峰:《汉晋时期妇女的守节与再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20.戈国龙:《论内丹学“性命双修”思想》,《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
    21.戈国龙:《论内丹学中的阴阳交媾》,《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22.葛亮:《谁说王昭君嫁匈奴单于是“和亲”》,《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
    23.葛志毅:《汉代风俗与贵族女权》,《光明日报》2002年9月10日。
    24.顾颉刚:《春秋时代的男女关系与婚姻习俗》,《学术》第四辑1940年5。
    25.郭玉峰:《汉代婚姻初探》,《历史教学》1999年第7期。
    26.郭玉峰:《两汉时期贞节观念的世俗化趋向》,《天津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27.寒萍:《汉代时代的成婚礼俗》,《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8.韩东育:《异性的双向排挤与需求——婚姻形态嬗变过程新探》,《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29.胡捷:《汉初吕后的“女人交易”》,《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30.胡寿眉:《两汉官家妻妾争宠的悲剧》,《建设》1965年第12期。
    31.黄金山:《汉代家庭成员的地位和义务》,《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32.黄金山:《论汉代家庭的自然构成与等级构成》,《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
    33.黄仕忠:《汉魏女性的爱情婚姻理想》,《文史知识》1990年第2期。
    34.黄嫣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5.黄燕龙:《性别文化在上古神话世界的印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6.贾丽英:《汉代时期奸罪论考》,《河北法学》2006年第4期。
    37.贾丽英:《汉代有关女性犯罪问题论考——读张家山汉简札记》,《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
    38.贾丽英:《论汉代妇女的家庭地位》,《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9.贾丽英:《论汉代母后政治》,《石家庄师专学报》2002年第9期。
    40.贾丽英:《浅析汉代妇女的婚恋自由》,《石家庄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41.贾丽英:《试谈汉代婚嫁观》,《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42.李根蟠:《从汉代家庭论家庭结构的动态变化》,《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43.李晖:《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与汉代婚姻风俗》,《淮北煤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44.李甲孚:《东汉的薄命才女——徐淑》,《妇女杂志》1980年第9期。
    45.李向平:《秦代家庭形态初探》,《广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46.李禹阶:《秦国外戚干政的历史条件》,《重庆师院学报》1992年第3期。
    47.李禹阶:《外戚政治与君主专制制度》,《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
    48.梁松石:《汉代妇女媚装粉饰谈》,《北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49.林剑鸣:《中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与婚姻家庭——<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谈起》,《学术月刊》1991年第2期。
    50.刘厚琴:《论汉代妇女的地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51.刘厚琴:《儒学与汉代婚姻制度》,《孔子研究》1996年第2期。
    52.刘杰森、孙方明《婚外恋的社会学视角》,《社会》2001年第4期。
    53.刘克:《道教房中文化与自由歌的情爱命题》,《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4.刘太祥:《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南都学坛》2002年第3期。
    55.刘筱红:《后妃与政治》,《江汉论坛》1995年第6期。
    56.刘筱红:《中国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57.刘筱红:《中国古代性差意识的源起及性差模式的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58.刘云辉:《简论两汉时期裸体画和裸体雕塑》,《文博》1990年第3期。
    59.刘增贵:《汉代的豪门婚姻》,《史原》1978年第9期。
    60.楼宇烈《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61.陆静卿:《汉晋之际妇女精神风貌的转变及其与士风的关系》,《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
    62.罗松晨:《试谈早期道教思想在汉画中的反映》,《中国道教》2000年第3期。
    63.马新:《两汉乡村婚姻略论》,《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4.孟华:《浅议两汉皇室婚姻的变迁》,《西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5.彭卫:《汉代婚律初探》,《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66.彭卫:《汉代婚姻关系的构成》,《学术月刊》1985年第10期。
    67.彭卫:《汉代婚姻关系中妇女地位的考察》,《求索》1988年第3期。
    68.彭卫:《汉代性别史三题》,《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
    69.彭卫:《略论汉代婚姻思想的时代特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年第2期。
    70.秦学欣:《汉武帝与外戚政治》,《西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71.秦学欣:《西汉外戚何以出身微贱》,《秦汉代史论丛(第五辑)》,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72.沈宏:《东汉“干政”皇后作用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73.施伟青:《汉代居延随军戍卒家庭人口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74.舒顺林:《匈奴婚姻习俗论》,《北方文物》1996年第3期。
    75.宋超:《汉匈两种和亲模式下女性的命运与形象》,《光明日报》2002年9月17日。
    76.宋兆麟:《生育巫术对艺术的点染》,《文博》1990年4期。
    77.苏萍:《班昭<女诫>教育思想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1期。
    78.孙普阳:《浅论秦代妇女生活的几个问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9.田旭东:《西汉时期的大司马与外戚专权——读<汉书>札记》,《西北大学学报》2001年2期。
    80.王冰:《古代性崇拜及其社会涵义》,《医学与社会》1997年第10卷第1期。
    81.王德庆:《江苏发现的一批汉代画像石》,《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82.王欢:《中国古代社会中身份规则的结构化和制度化研究》,《史学集刊》2006年第2期。
    83.王清健、王玉金:《河南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民俗初探》,《南都学坛》2001年第1期。
    84.王绍东:《秦始皇贞节妇女观的心理探因》,《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85.王彦辉:《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时期私奴婢的社会地位》,《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6.王子今、孙中家:《战国汉代时期的女军》,《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6期。
    87.王子今、周苏平:《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88.王子今:《秦国女权的演变—从秦国两位太后说起》,《光明日报》2002年8月20日。
    89.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微山县近年出土的汉画像石》,《考古》2006年第2期。
    90.魏道明:《从简牍资料看秦的家庭结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1.文愚:《西汉后妃干政问题浅析》,《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
    92.吴景超:《两汉寡妇再嫁之俗》,《清华周刊》1932年37卷第9、10期。
    93.吴景超:《解释中国男多于女的几种假设》,《社会学刊》1930年第1卷第4期。
    94.吴景超:《两汉多妻的家庭》,《金陵学报》1931年第1卷第1期。
    95.吴小强:《试论秦人婚姻家庭生育观念》,《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96.武沐:《对匈奴收继婚制度的再探讨——匈奴婚姻制度研究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97.武文:《伏羲——原始生殖祖神》,《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
    98.萧平汉:《论西汉的三次外戚专权及其历史地位》,《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99.肖健一:《西汉时期的性观念》,《文博》2003年第4期。
    100.辛世芬:《汉乐府民歌中的妇女形象分析》,《社科纵横》2005年第12期。
    101.许卫红、申茂盛:《从秦人贞节观的变化看秦文化的发展》,《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
    102.许智银:《汉代后母的形象》,《文史杂志》2004年第4期。
    103.许智银:《汉代诗人视野中的女性》,《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104.阎爱民:《汉晋皇室婚姻形态的嬗变》,《中国中古史论集》,张国刚主编,127—162页。
    105.杨果、铁爱花《从唐宋性越轨法律看女性人身权益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06.杨俊明、付静:《从政治参与看古罗马后期的妇女地位》,《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07.杨孝鸿《四川汉代秘戏图画像砖的思考》,《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108.杨筑始《春秋时之男女风纪》,《史语所周刊》2卷19期,1928年、3
    109.叶晓川:《女性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汉律为视角》,《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10.翟江月:《先秦两汉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管见》,《淄博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111.翟麦玲、张荣芳:《汉代法律的性别特征》,《南都学坛》2005年第7期。
    112.翟麦玲:《倡优、俳优与侏儒——汉代艺伎系列之一》,《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13.詹云超:《论人类历史第一个婚姻规则》,《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
    114.詹子庆:《论我国古代个体家庭的出现和早期特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15.张成凤:《从汉乐府诗看汉代婚恋中的妇女》,《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0期。
    116.张怀承:《中国上古家庭探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5期。
    117.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历史研究》1988年第6期。
    118.张小锋:《释张家山汉简中的“御婢”》,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129页。
    119.张周勋:《春秋战国时代再嫁之俗》,《北平晨报·艺圃》1935年3月27日。
    120.张周勋:《汉代男女私通的风俗》,《北平晨报·艺圃》1935年4月10-19日。
    121.赵东玉:《中国古代女子称色原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22.赵沛:《汉代的家族与同居——汉惠帝诏“同居”解》,《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23.赵浴沛:《睡虎地秦墓简牍所见秦社会婚姻、家庭诸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24.赵浴沛:《从秦简<日书>看秦代婚姻和家庭人际关系》,《河南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125.赵志坚、范学辉:《汉代婚姻形态考述》,《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
    126.赵志坚:《两汉妇女的贞节问题》,《历史教学》1998年第4期。
    127.周静:《西汉时期的西王母信仰》,《四川文物》1998年第6期。
    128.周宇:《从<甲渠言部吏毋嫁娶过令者>文书看汉代社会中的婚俗奢靡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29.朱顺玲、曾兆阁:《论汉代婚姻的特点》,《南都学坛》1997年第1期。
    130.朱越利:《房中女神的沉寂》,《中国文化》2002年Z1期。
    131.朱越利:《房中女神的沉寂及其原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32.朱越利:《房中仙道与黄老道的房中术》,《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33.朱越利:《乐而有节的西汉阴道》,《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34.朱越利:《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35.朱子彦:《汉代后宫制度述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136.朱子彦:《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4期。
    137.祝恒福:《甘肃秦汉大地湾地图是一幅野合图》,《四川文物》1999年第1期。
    138.庄华峰:《论中国古代的早婚》,《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