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城乡反贫困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将中国带入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用“转型”一词对这一时期加以概括,就是因为这一时期将实现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历史性转轨。转轨的进程正在对传统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形成强大的冲击。竞争机制的引入,极化效应的作用,不断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排斥;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也必然降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之下,关注穷人、关注贫困问题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又是一切有良知的学者们的共识,同时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民众的强烈呼吁。梳理国内外贫困与反贫困理论,针对中国的现实国情,对转型期城乡贫困问题进行深层次研讨,进而构建转型期中国城乡反贫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可操作性的城乡反贫困操作模式,正是本文选题与写作的主旨。
     本文由六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导论。分析选题的背景,论述反贫困的国际意义与转型期中国城乡反贫困的现实意义。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宏观意义上中国贫困问题的特定涵指是农村贫困,因为自然、历史因素的积淀,决定了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持久性、复杂性;而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城镇职工下岗、失业率的骤然升高,城镇贫困问题又接踵凸现,其发展之快、关联之广、程度之深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此为本文选题的时代背景,也是本文致力于研讨贫困问题的现实出发点。
     第二部分:第二章。通过对贫困含义的多向度解析,追溯国内外反贫困理论的发展轨迹,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反贫困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在总结国内外反贫困理论的体系特点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新构建转型期中国反贫困理论框架应侧重考虑的几个问题:加强反贫困理论的基础研究工作;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的研究亟需填补空白;以宽视角、多层面原则构建我国反贫困理论。
     第三部分:第三章。贫困测度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贫困测度的结果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重要依据。本章着重分析
    
    国际通行的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及特点,研究目前我国贫困线指标体系
    的构成,提出了改进我国转型期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的设想:1)构建反
    映时代特征的贫困指标体系。提出国内贫困指标与国际标准统一,贫
    困指标体系与小康生活水平相比照的设想。2)统一贫困测度的基本指
    标统计口径。提出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基本指标测定基尼系数;
    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标准衡量贫困人日消费品支出状况。3)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的框架结构应更加综合和全面。4)实现我国基础度量指标
    与国际标准化度量体系相结合。
     第四部分:第四、入章。对转型期中国贫困状况进行宏观与微观
    考察,检索农村与城市的贫困规模与分布特征。结合贫困成因的一般
    理论,实证分析自然历史因素的积淀、人口素质与负担、生态系统的
    非均衡状态和二元结构的制约等问题与农村贫困形成的因果联系;从
    劳动力供需结构夫衡、国企效益滑坡、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权
    力腐败与分配不公等因素探讨城市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
     第五部分:第六章。通过对反贫困治理结构内涵及要素的分析,
    阐述反贫困治理结构要素协调作用的实践意义。在借鉴美国、澳大利
    亚、马来西亚及孟加拉等国治理结构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型期中
    国反贫困治理结构的主建内容:1)制定《国家反贫困法》,体观反贫
    困治理结构的制度规范:J重构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参与模式,实现政
    府功能的再定位:3)重塑贫困人口的士体地位,逐步完善贫困人口的
    参与机制;4)防止山责 权、利越位所导致的腐败问题发生。
     第六部分:第七、八章。在全面分析和评价“八七扶贫攻咯计划”
    的基础卜,系统研究转型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操作模式,并在层次分析
    的基础上构建子长县反贫困系统模型。提出构建“就业+保障”型城市
    反贫困系统。针对转型期城市低保“扩面”与“提标” 目标的现实矛
    盾,提出构建面向市场、面向穷人的“三线均衡”的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城市贫困问题的现实状况,提出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应成为城市
    反贫困的本源性战略。
China entered a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since the reform at the end of 1970s. It is in this period that China will be realizing the transform of her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so transform is used to describe this very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trend of value and mode of behavior are facing a blast. With competition and polarization effect, the small and weak have been repelled seriously; the reform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will also decrease the guarantee to the small and weak. Under such situation, to take care of the poor, and solve the poverty problem have become not only a government's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the common plea of the scholars, as well as the common quest all over the world. The main idea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clarify the theories of poverty and anti-poverty, to research in the depth of the poverty issue on the base of China reality, so as to construct China's anti-poverty theory and to pursue the practical mode of anti-poverty in cities and villages.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tion.)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this topic, to state its practical meaning to China's anti-poverty during her transform period, as well as its international meaning.
    Anti-poverty is a common task all over the world. Before the mid of 1990s, microscopically China's poverty problem refers to the poverty in village, which is a long and complex issue because of the factors of the nature and history. While since the mid and the end of the 1990s the poverty problem in cities and towns is becoming obvious with the increase of laid-off and unemployment. It is out of expectation since the increase speed is so fast, broad and deep. Therefore, the reason to choose this topic is also to research poverty problem on a practical base.
    The second se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s of poverty from many sides,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poverty
    
    
    
    theory all over the world so as to make sure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Marxism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heory in China's anti-poverty process. By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s and defects of the anti-poverty theo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o propose the following issues so as to reconstruct China's anti-poverty theory: to enforce the basic research on anti-poverty theory; to research the poverty theory in cities and towns during the transform; to construct China's anti-poverty theory on the principles of broad and various views.
    The third section: (the third chapter) On the important base of poverty measurement, which is a complex but meaningful task, to construct anti-poverty policies in China.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only used poverty measurement standard to analyze its features as well as to research China's poverty-line standard and to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China's poverty measurement methods during the transform. 1) to build a standard system, reflecting its times features, which also parallel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nd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well-to-do living standard; 2) to unify the basic statistics standard; to measure Gini coefficient based on the level citizens can afford, and to measure the consume conditions on the base of the prices citizens can consume; 3) to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west living guarantee system 4) to combine China's basic measurement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he fourth section: (the fourth chapter and fifth chapters) To investigate China's poverty situation on mi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views and to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scope of poverty in villages and cities.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factors of poverty formation, to positively analyze the reasons of nature and history, population, biological system and the limitation from its dual structures. To research the formation reasons of city povert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ing unbalance of labor forces, the landslip of national enterprises benefits,
    
    
    
    defects of present social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5.《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6.中共中央党校编:《毛泽东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陈俊生:《扶贫工作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金喜在:《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程丹峰:《中国反贫困—经济分析与机制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6.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
    17.陆晓华:《西部对策—抑制返贫与中国西部发展》,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8.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郭正模、谢继冲、王实:《西南贫困地区城乡劳动就业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1.樊怀玉等:《贫困论——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2.赵满华、王尚文:《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3.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承诺本世纪木消灭贫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4.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反贫困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5.李清均:《后发优势: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转型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6.钟鸣、王逸:《两极鸿沟?当代中国的贫富阶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7.郭庆松:《当前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版。
    28.陈端计:《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城镇贫困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陆大道等:《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0.周光召、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干部读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31.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王天津:《西部环境资源产业》,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吕书正:《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4.朱淑芳等:《西南扶贫资金之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35.尹世洪:《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赵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李含淋:《贫困与反贫困经济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9.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出版社2001年版。
    40.高培勇:《收入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赖德胜:《先富!共富?——中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石友金等:《反贫困行为研究——湘赣老区开发式扶贫的理性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3.“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中国财富报告: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
    44.王梦奎、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5.黄贵荣、刘金源:《失衡的世界——20世纪人类的贫困现象》,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46.张国、林善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汪大海:《挑战失业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48.李希光、聂晓阳:《饥饿会重新扣响中国的大门吗?》,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49.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0.胡鞍钢:《思考中国:挑战中国的九大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林毓铭:《转型期中国社会大变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2.林乘东:《中国:走出贫困》,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3.姚洋:《公正、自由和制度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4.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5.陈恕祥:《美国贫困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刘文璞、刘国宝:《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组织发育与经济增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57.汪三贵:《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政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年版。
    58.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9.陈端计:《贫困经济学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0.周毅:《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党建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61.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2.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63.周彬彬:《向贫困挑战——国外缓解贫困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4.杨秋宝等:《走出贫困的选择——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5.王福临:《全力推进“攻坚战”——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备忘录》,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66.沈红等:《边缘地带的小农——中国贫困的微观解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7.唐钧:《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68.邹德秀:《地区贫困与贫困地区开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70.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1.胡鞍钢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2.姜德华等:《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3.王正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
    74.冒天启:《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5.曾繁正等编译:《西方政治学》,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76.孙开镛:《<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厉以宁等:《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8.赵人伟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
    79.陈宗胜:《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80.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81.戴园晨、姚先国:《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战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82.刘溶沧、赵志耕:《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3.杜俭、医炳文:《社会保障财政管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4.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
    85.夏英:《贫困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7.李炯:《中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差别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吴国宝、刘文璞:《小额信贷理论与经验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9.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9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1年。
    91.《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03年版。
    92.《社会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03年版。
    93.李长久:《跨世纪的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1。
    94.李长久:《世界经济处在第三次长增长期》,《外向经济》2000.5。
    95.何奇松:《暴力的世界》,《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6。
    96.邱爱军、孙建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收入不均等现象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2。
    97.屈恩格:《福利社会的危机》,《国外社会科学》2000.2。
    98.韩留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调控》,《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1。
    99.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社会学研究》1997.3。
    100.胡鞍钢等:《西部开发的新模式与新原则》,《管理世界》2000.6。
    101.李享章、汪怡:《贫困理论的发展轨迹和层次结构》,《东岳论丛》,1997.1。
    102.桑志达:《重新认识贫困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5。
    103.方晨曦:《再释贫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5。
    104.李实:《阿马蒂亚森与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改革》,1999.1。
    105.唐钧:《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江海学刊》2001.2。
    106.盛来运:《新时期农村贫困标准研究》,《中国统计》2000.12。
    107.王潼:《我国基尼系数的变迁和城市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软科学》,1998.5。
    108.黄春岩、王检贵:《居民收入差距测量指标体系的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0.9。
    109.陈淮:《挑战中国经济十大难题》,《智囊》,2001.7。
    110.葛延风:《城镇也要反贫困》,《经济学消息报》1996年11月15日。
    111.温家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9月21日。
    112.莫荣:《切实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人民日报》2003年1月27日。
    113.周民良:《反贫困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管理论丛》1999.6。
    
    
    114.陈南岳、周晓东:《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0.3。
    115.罗建国:《立足“十五”再话小康》,《中国统计》2001.5。
    116.王学力:《个人收入差距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改革》2000.6。
    117.李强等:《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科技导报》1995.11。
    118.郑功成:《论中国贫困问题的若干规律》,《社会工作》1997.3。
    119.赵兴兰:《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经济问题探索》2001.7。
    120.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4。
    121.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社会学研究》2000.2。
    122.戎生灵:《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加快中国西部开发步伐》,《世界经济研究》2001.1。
    123.张德元:《消除体制障碍,让农民“后”富起来》,《中国统计》2001.8。
    124.周毅:《贫困经济成因的立体透视》,《经济管理研究》1998.4。
    125.陆杰华:《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消除贫困研究》,《人口研究》1998.1。
    126.西奥多·舒尔茨:《穷人的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演说文集》(罗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7.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128.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29.西奥多·W·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130.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131.D·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32.雷诺兹:《微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33.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34.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35.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
    136.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37.凯恩斯:《劝说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38.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13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4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4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2.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43.莫泰基:《香港贫穷和社会保障》,香港,中华书局1993年版。
    144.约翰·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45.汤森(Townsend):《英国的贫困:关于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标准的调查》(Poverty in Kingdom:a Survey of the Household Resource and Living Standard),伦敦,阿伦·莱恩和培根图书公司(Allen Lane and penguin Books),1979年版。
    146.奥本海默(Oppenheim),《贫困真相》(Poverty:the Facts),伦敦,儿童贫困关注小组(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年版。
    147.阿马蒂亚·森:《有关全球化的十个问题》,《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9。
    148.布鲁斯·斯科特(Bruce R.Scott):《全球化能否填平贫富鸿沟——论穷国与富国的收入差距》,《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6。
    149.J·Wolfensohn:《不公平等于不公平》,《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1。
    
    
    150.阿特金森:《法定贫困线的制定和经济政策》(The Institution of an official Poverty Line and Economic Policy),《福利国家计划论丛》(Welfare State Program Paper Series》,1993年版第98卷。
    151.阿尔柯克(Alcok):《认识贫困》(Understanding Poverty),伦敦,麦克米伦(Macmilan)出版社1993年版。
    152.马尔科姆·吉利斯:《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3.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54.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55.W·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6.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60.E·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61.布鲁斯·斯科特(Bruce R.Scott):《全球化能否填平贫富鸿沟——论穷国和富国的收入差距》,《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6。
    162.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高鸿宾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63. P. Townsend, Th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164. Oscar Lewis, 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 Basic Books, 1959.
    165. Oscar Lewis, La Vida: A Puerto Rican Family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 Random House, 1966.
    166. Herbert J.Gans, The Use of Poverty: The Poor Pay All, Social Policy, 1971
    167. P. Blau & O.D.Duncan,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Structure, John Wiley & Sons, 1967.
    168. World Bank, Sharing Rising Incomes,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1997.
    169. Albert Keidel, China: Regional Disparities,Washington,DC;World
    
    Bank, 1995.
    170. Schiller, Bradley R. The Macro Economy Toda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9.
    171. Layard, Richard and Stephen Nickell. etc. Unemployment: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abor Marke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72. R. Sundrum Income Distribu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0.
    173. http//www.help-poverty.org.cn
    174. http://www.china.com.cn/
    175.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
    176. http://news.21cn.com/domestic/
    177. http://www.xinhuanet.com/
    178. http://www.peopledaily.com.cn/
    179. http://www.chinaas1.com/
    180.金喜在、王大超、刘鹏:《中国民富论——关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1.金喜在、王大超:《关于吉林省西部农村小城镇经济的思考》,《当代经济研究》2002-2。
    182.金喜在、王大超:《现代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协同化趋向》,《唯实》2002-1。
    183.卢萍、王大超:《以定单为导向的企业物流模式分析》,《学术交流》2002-1。
    184.王大超:《资本论关于贫困问题的制度分析及对我国反贫困实践的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2-5。
    185.王大超:《中美贫困现象与反贫困实践的经济学比较》,《吉林大学学报》2002-3。
    186.王大超:《转型期中俄贫困问题的比较及反贫困意义的共性分析》,《东北亚论坛》2002-2。
    187.王大超:《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与中国的反贫困实践》,《社
    
    会科学战线》2002-4。
    188.王大超:《关于剥削理论与剥削行为实践作用的再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189.王大超:《扩大内需的潜力工具——个人消费信贷》,《学术交流》2001-4。
    191.王大超:《转型期中国社会贫困问题的类型判断》,《经济纵横》2002-5。
    192.王大超、王环:《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司法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淄博学院学报》2002-1。
    193.王大超:《转型期中俄贫困问题的比较分析》,《财经问题研究》 2002-4。
    194.王大超:《关于剥削范畴的历史比较与反思》,《税务与经济》2002-3。
    195.王大超:《关于国际贫困、反贫困与国际安全问题的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196.王大超:《关于剥削理论与剥削行为实践作用的再思考》,载于胡钧、樊建新:《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