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回避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回避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初显于西汉而雏形于东汉,完备于唐朝,发展于元朝,真正建立于清代,成熟于民国时期,消亡于20世纪中叶,恢复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目前正亟需进一步的改革。
     回避制度,是指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对该案进行的诉讼活动的一项诉讼制度。它的立法目,在于确保司法人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保持司法的中立性品格,保证当事人能受到公正的对待,维护刑事诉讼的公正。
     刑事回避制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成不同的种类。其主要的分类共有两种。一是按回避理由的不同,可分为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二是按照启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申请回避、自行回避和指令回避。
     回避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正义。它有两项基本的要求:(1)是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即法官不得与案件本身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在裁决中不得存在任何偏私,且必须在外观上使任何正直的人不对其中立性产生任何合理的怀疑;(2)应当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即法官应给予所有与案件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有充分陈述自己意见的机会,并对他们的意见给予同等的关注。现代回避制度的功能在于:保障刑事诉讼的程序正义、实现刑事诉讼的实体公正、强化司法权威等。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对刑事回避制度的规定,既无体系又乏操作性,既显单薄,又过于粗糙,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难以实现立法的目的,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兜底的概括性回避理由虚置、回避理由的立法表述模糊不清且无操作性、回避对象缺乏系统性规定、刑事回避制度的程序设置缺少责任保障等方面,在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导致其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许多地方亟待完善。
     而世界各国的立法,在刑事回避的理由、刑事回避的对象、刑事回避的举证责任、刑事回避的启动主体和时间、刑事回避的启动方式、刑事回避的受理、审查与决定、刑事回避的法律后果等方面均有成熟的、可资借鉴的地方。
     所以,我们应当在研究世界各国成熟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在反思我国的回避制度的缺陷和不足,从基本的回避制度的理论出发,在在刑事回避的理由、刑事回避的对象、刑事回避程序等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回避制度。
In China, the challenge system sprou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eginning to achiev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prototype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mplete in the Tang Dynasty, developed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truly established in the Qing Dynasty, matur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xtinc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restored in the last Century 80's, is now an urgent need for further reform.
     Challenge system refers to the judicial officers, as with the case or cases the parties have some interest or other special relationship, which may affect the impartial handling of criminal cases, but may not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proceedings the case of a litigation system. It is the legislative intent is to ensure the judiciary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cess to maintain the neutrality of the character, to ensure that parties can be treated with justice and safeguard the fairness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Criminal avoidance system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ndard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rounds for disqualif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a no result due to withdrawal and avoid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rtup mode can be divided into application for withdrawal, self-avoidance and order him to withdraw.
     Avoidance system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natural justice. It has two basic requirements:(1) No person shall do what is the judge. The judge shall not have any interest in the case itself, not in the award any favoritism, and must be made in the appearance of any person of integrity does not neutrality any reasonable doubt; (2) shall solicit the views of both parties. That judges should be given to all interested persons with the outcome of the cas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fully present its views, and their views be given equal attention. The feature of modern challenge system, the protec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procedures, the physical realiza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strengthen the judicial authority and so on.
     China's current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to avoid the system, neither system and lack of interoperability, both were thin, and too rough, in judicial practice is often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egislation, 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reveal all the details of the general grounds for disqualification of virtual home, the legislative grounds for disqualification vague statements, to avoid the object is not systematic, our system of criminal procedure to avoid setting performance in the legislation a clear lack of practice did not play its due role, much to be improved.
     By the world's legisl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criminal to avoid criminal avoid the object, avoiding the burden of proof in criminal, criminal avoided the subject and the start time to avoid the startup mode of criminal, criminal avoid accepting, examining and decided to avoid the law of criminal Consequences and so on are mature, can learn from local.
     Therefore, we should be mature in the legislative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on the basis of the challenge system in the reflection of the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to avoid the system from the basic theory, a ground for disqualification in a criminal, to avoid the object of criminal, criminal procedure to avoid So every step to further improve the withdrawal system.
引文
①商务印书馆:《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70页。
    ②参见李成友、吕新民:《历史上的回避制度》,载《档案天地》1998年增刊,第27页。
    ③参见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④参见陈光忠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22页。
    ①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李雪平:“回避制度探析“,硕士论文,第7页
    ③参见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①参见戈尔丁:<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40页。
    ②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③萧瀚:《法槌十七声》,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④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⑤田文昌:郭红安涉嫌故意杀人、诈骗罪案二审辩护词。
    ⑥杨忠寿:《什么是最好的辩护?》,中国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①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123页。
    ②参见郭光东:《试看邱兴华案的天下之“不韪”》,《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版。
    ③桑本谦:《法理学的迷雾》,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①参见肖铃:“解析刑事回避事由的两个层次”,《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7期,第34页。
    ①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②[美]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页。
    ①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65页。
    ②[美]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页。
    ③[美]杰罗德·H·以兹瑞、威恩·R·拉法吾:《刑事程序》,李泽胜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页。
    ④参见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⑤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①刘萌:“刑事回避制度比较研究”,硕士论文,2007年。
    ②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227页。
    ③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④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①张品泽:“外国刑事回避制度比较研究”,臷于《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第35页。
    ①周寿忠:“刑事回避制度研究”,硕士论文,2005年,第19页。
    ①参见卞建林:《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65页。
    ②参见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①刘萌:“刑事回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硕士论文,2007年,第18页。
    ①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条。
    ①樊崇义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177页。
    ①参见宋世杰:《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参见杨一平:《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①宋英辉、李忠诚:《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58页。
    1.商务印书馆:《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曹建明:《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张思之:《我的辩词与梦想》,台湾月旦出版社2000年版。
    7.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8.戈尔丁:《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9.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0.萧瀚:《法槌十七声》,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1.陈瑞华:《程序正义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12.杨忠寿:《什么是最好的辩护?》,中国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3.周长军:《刑事裁量权论——在划一性与个别化之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桑本谦:《法理学的迷雾》,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5.[美]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17.王敏远主编:《刑事诉讼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冀祥德:《控辩平等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9.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杰罗德·H·以兹瑞、威恩·R·拉法吾:《刑事程序》,李泽胜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1.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卞建林:《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8.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樊崇义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0.[德]卡儿·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1.宋世杰:《刑事诉请理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杨一平:《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3.宋英辉、李忠诚:《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5.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汪海燕:《程序正义:被追诉者应得其所得——评杨佳袭警案》,载《刑事司法论坛》第2009年第2辑。
    2.李成友、吕新民:《历史上的回避制度》,载《档案天地》1998年增刊。
    3.田文昌:郭红安涉嫌故意杀人、诈骗罪案二审辩护词。
    4.郭光东:《试看邱兴华案的天下之“不韪”》,载《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版。
    5.李晓明:《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丽娜、王志勤:《刑事回避程序之比较研究》,载《牡丹江大学学报》第2007年第12期。
    7.李云:“刑事回避制度不能回避的五个问题”,载《检察日报》2010年5月12 日第003版。
    8.李雪平:《刑事回避制度探析》,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9.林霖、韩巧香:《试论我国刑事回避制度的完善——以李庄案为视角》,载《湖南农机》,2010年第7期。
    10.杨影:《论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1.张品泽:《刑事回避对象之比较——兼评我国侦诉人员的回避》,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7期。
    12.戴少勇、顾越利:《论刑事诉讼中办案机关的整体回避》,载《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3.李丽娜:《刑事回避制度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4.郭旭强:《对侦查整体回避制度的探讨》,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11期。
    15.刘萌:《刑事回避制度比较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6.张品泽:《外国刑事回避制度比较研究》,臷《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
    17.周寿忠:《刑事回避制度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8.肖铃:《解析刑事回避事由的两个层次》,载《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