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地继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施蛰存以其心理分析手法和他对人性的特关注方式,获得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地位。对于施蛰存的特性,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切入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研究者在关注其小说的现代性手法以及现代性开掘的同时,很少注意到施蛰存小说始终重视对故事性的经营。施蛰存认为“读者对于一篇小说的要求始终只是一个故事”①,施蛰存的小说无论是传奇题材还是日常生活题材,都呈现给读者或新或奇的故事。经过研究,本文认为施蛰存重视小说的故事性,显然深受中国小说传统的影响,不仅如此,他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创新地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小说的故事性出发对施蛰存的小说作一整体考察,以求获得新的认知。
Shi Zhecun’s psychoanalysis in its way as well as his concern for the unique way of human nature, was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his unique position. For the uniqueness of Shi Zhecun, the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by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is already quite rich, but the researchers focused on the novel of the modern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exploitation of modernity at the same time, with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novel Shi Zhecun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story of business. Shi Zhecun believes that "the reader's request for a novel is after all just a story", Shi Zhecun, whether it is the daily life of the legendary theme or subject matter of the novel, are presented to readers or new or surprising story. After some researc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ttention to the novel's narrative Zhecun clearly by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not only that, he succeeded in combin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novation and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 In this paper, read through the text of laws, starting from the novel of the story as a novel Shi overall inspection, in order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引文
①此定义取自王先霈主编《小说大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8月版,1页。
    ②汪靖洋主编〈〈当代小说理论与技巧〉〉,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版,118页。
    ③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出版,1984年12月版,22页—23页。
    ④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155页。
    ⑤徐岱在其《小说叙事学》(同注4,154页)中提到“故事在小说中最主要的价值还在于它决定着小说作为不同戏剧、诗歌等艺术的特的审美个性”。
    ⑥钱谷融在《我看小说》中提及故事迎合读者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小说界》,1991年第3期。
    ⑦沈从文:《论施蛰存与罗黑芷》,《沈从文文集》第1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⑧楼适夷:《施蛰存的新感觉主义——读了〈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文艺新闻》33号,1931年10月26日。
    ⑨同注8。
    ⑩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版,95页。11吴福辉:《中国心理小说向现实主义的归依——兼评〈春阳〉》,《十月》1982年第6期。
    12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中国社会科学》1985.1。
    1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78-679页。
    14黄德志:《悖离·整合·归依——论施蛰存小说创作方法的衍变》,《江汉论坛》,2000年第1期。
    15毛晓平:《故事新编》与《将军底头》——鲁迅历史小说与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3期。
    16如蒋淑娴:《论施蛰存的东方“心理分析“小说》,《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刘俊:《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两种形态——施蛰存、欧阳子比较论》,《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吴立昌:《三十年代的创新能手——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上海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沈其茜:《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姚明强:《精神世界的发掘——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7谭桂林从佛教文化角度考察《黄心大师》、《鸠摩罗什》、《塔的灵应》、《洪智法师的出家》四篇小说(《佛教文化的现代心理学透视——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论析》,《上海文论》,1992年第5期;唐正华:《施蛰存佛教小说创作心理透视》,《学术界》,1994年第5期。
    18夏元文,俞秀玲:《施蛰存与施尼茨勒》,《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李惠彬:《略谈施蛰存小说创作的艺术积累与准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4期。
    19杨迎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32页。
    20李欧梵:《探索“现代”——施蛰存及〈现代〉杂志的文学实践》,《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5期。
    21同注19,106页。
    22同注19。
    23施蛰存在尝试小说现代派技巧和现代性开掘的同时,始终重视小说故事性的经营,他认为“无论把小说的效能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读者对于一篇小说的要求始终只是一个故事”。选自施蛰存:《小说中的对话》,《北山散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493页。
    ①转引自李自修:《故事:情节的张本——俄国形式主义散文理论简述》,《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②参考吴志达《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审美特征——兼对是时“亦非有意为小说”质疑》,《人文丛刊》1998年卷。
    ③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2页。
    ④引自吴志达〈〈唐人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版,72页。
    ⑤贾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117页。
    ⑥贾文昭,徐召勋的《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之《娓娓动听的故事》(同注29,105页)中指出我国古典小说充分迎合了我国人爱听故事的心理,因而呈现出故事性很强的特点。
    ⑦浦江清:《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版,170页。
    ⑧本观点参考孙逊:《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萃》之《我国古代小说和小说观念的演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39页。
    ⑩参见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13页。
    11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119页。
    12黄清泉:《关于以“奇”为美的小说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选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6月版,105页。
    13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神鬼观念的泛滥与佛教的盛行,使传统的以奇为美思想成为小说的主要审美观念,奇、异、怪的东西是小说作家和读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引自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63页。
    14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中华书局出版社,1958年版。
    15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16页。
    
    16神怪小说即志怪小说,参见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1页。
    17林辰的《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22页)根据题材特点,把小说的神怪体系分为:天人感应的神仙体系,幽黑世界的鬼魅体系,变化莫测的妖异体系,空灵虚幻的魂梦体系,法力无边的僧佛体系。
    18参见林辰《神怪小说史》,同注41,63页。
    19参见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简史唐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156—157页。
    20参见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90页,史指史传文学,诗指诗歌,文指散文。
    21施蛰存《周夫人》,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26页。
    22施蛰存《石秀》,同注45,204页
    23参见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123页
    24有关传奇小说的审美趣味与风格的内容参见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5人物身份的多种多样也是唐传奇小说成熟特点之一,参见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简史唐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6参见鲁德才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27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简史唐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157—158页。书中还提及唐五代的许多传奇作品多以人名命篇也可见传奇对人物形象的重视,158页。
    28李渔:《李笠翁曲话》,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版,23页。
    
    29施蛰存:《将军的头》,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171页。
    30施蛰存:《石秀》,选自《十年创作集》,211页。
    
    31施蛰存:《魔道》,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288页。
    32施蛰存:《旅舍》,选自《十年创作集》,305页。
    33施蛰存:《旅舍》,选自《十年创作集》,305页。
    34施蛰存:《上元灯》,选自《十年创作集》,20页。
    35参见李洁非《“情节”概论》,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6期。他还解释所谓情节是“形式”,系在抽象的一般的意义上界定情节这个小说因素的性质,即经由本事(故事)/情节这组对应关系,得出了情节在小说艺术中是与故事本事这种语义材料相立的艺术性结构的结论,它所涉及的是所有小说的共性。
    36李洁非在其文中解释到:“因为,每一位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介入这个文本关系时,都必然给它以新的诠释,注入新的因素,以致某个古老的情节模式能不断与历史社会提供的新信息相融合,从而繁衍、生成它的许多变种或亚种。”出处同57。
    37同注59。
    38刘义庆的志怪《幽冥录》:“豫章太守贾雍有神术,出界讨贼,为贼所杀,头,上马回营,胸中语曰:‘战不利,为贼所伤,诸君视有头佳乎,无头佳乎?’吏涕泣曰:‘有头佳。’雍云:‘不然,无头亦佳。’言毕遂死。”选自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46页。
    39“主要有奇遇(包括人妖、人鬼、人仙相遇模式) ,变形(人化虎、化鱼或马化蚕等) ,离魂、死而复生,梦幻、入冥、预言、传书等,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叙事结构与元素”。选自黄婕:《续写的传奇——中国现代小说传奇特征略论》,《莆田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0以上人鬼遭遇类型的分类参见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在现代小说中,人鬼遭遇类型中的鬼大都转化为一种对鬼的一种臆想,而不是如古代传奇小说那样实实在在出现鬼神,但是不管是臆想中的,还是实际出现的,所形成的神秘、怪异的美学效果是相通的,故本文借用古代传奇小说中人鬼遭遇类型来分析施蛰存小说中人与臆想之鬼的故事。
    42引自施蛰存:《魔道》,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272页。
    43引自施蛰存:《夜叉》,选自《十年创作集》,335页。
    44引自施蛰存:《夜叉》,选自《十年创作集》,335——336页。
    45传奇小说与重写意、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诗画的审美意境颇为相通,它对环境的描绘并不要求典型的环境或完全写实,而是某种虚化的氛围,一则是是世外桃源式的;一则往往是神秘和怪诞的,参见黄婕:《续写的传奇——中国现代小说传奇特征略论》,《莆田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6施蛰存:《夜叉》,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330页。
    47同注70,332页。
    48施蛰存:《魔道》,选自《十年创作集》,276——277页。
    49对唐传奇艺术特点的概括参见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50钱谷融:《我看小说》,《小说界》,1991年第3期。
    51施蛰存:《栗·芋》,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72页。
    52施蛰存:《春阳》,选自《十年创作集》,445页。
    53施蛰存小说四大主题内容参见李金凤的论文《施蛰存的人文意识与小说世界》,《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1期。
    54参见叶朗:《中国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学术月刊》,1982年第11期。
    ①施蛰存:《旅舍》,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299页。
    
    
    ②施蛰存:《石秀》,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73页。
    ③同注80,174页。
    ④同注80,175页。
    ⑤同注80,175页。
    ⑥同注80,189页。
    ⑦施蛰存:《李师师》,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294页。
    ⑧同注85,296页。
    ⑨同注85,296——297页。
    
    ⑩施蛰存:《魔道》,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月版,274页。
    11同注88,274页。
    12同注88,283页。
    
    13引自施蛰存:《雾》,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395页。
    14同注91,405页。
    15同注92,406页。
    16施蛰存:《狮子座流星》,选自《十年创作集》,387页。
    
    17李欧梵:《漫谈中国现代文字中的“颓废”》,选自李欧梵著《现代性的追求》,三联书店出版,2000年12月版,154页。
    18施蛰存:《石秀》,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194页。
    19引自施蛰存:《狮子座流星》,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386页。
    ①参见李自修:《故事:情节的张本——俄国形式主义散文理论简述》,《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②柳鸣九主编《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2页。
    ③施蛰存:《北山散文集》(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12页。
    ④施蛰存:《关于“现代派”一席话》,文汇报,1983年10月18日。
    
    
    ⑤申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三版,242页至243页。
    ⑥同注102,238页。
    ⑦引自施蛰存:《梅雨之夕》,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247页。
    ⑧引自施蛰存;《梅雨之夕》,选自施蛰存《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247页。
    ⑨“情调是人的一种情感特征,在心理学上通常指同感知觉密切联系的某种情绪性体验”,选自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院,1992年9月版,236页。
    ⑩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237页至238页。
    11赵毅衡的《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出版社,1994年3月版,94页)中对转述语的定义是“叙述者如何转述人物所说的话,或所想的话”。其实转述语就是申丹所说的人物话语表达方式,但为了突出其中叙述者主体与人物主体两者关系的变化,在此故采用赵毅衡的“转述语”说法。
    12转述语的命名也遵循赵毅衡的,即前文提到的自由直接式改为直接自由式,以此类推,名称虽然不一样但内涵和功能与上文提到的没有区别。
    13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同注108,96页。
    14同注108,96页。
    15同注110,96页
    16同注110,114页。
    17施蛰存:《狮子座流星》,选自施蛰存《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383页。
    18对梦境幻觉的定义参见王先霈主编的《小说大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8月版,67页。
    19引自施蛰存:《将军的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162页。
    20参见弗洛伊德《关于梦》(节选),选自《意识流》(柳鸣九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363页。
    
    21施蛰存:《狮子座流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393页。
    22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135一136页。
    
    2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315页。
    24施蛰存小说《上元灯》,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14页。
    25参见蔡丽娜:《施蛰存小说的修辞策略》,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26施蛰存小说《魔道》,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274页。
    27韦勒克:《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89页。
    28施蛰存小说《石秀》,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176页。
    29同注125,179页。
    30同注125,188页。
    
    31施蛰存小说《鸠摩罗什》,选自《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134页。
    32同注125,137页。
    33李今:《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7年第3期。
    1.施蛰存:《追》,水沫书店,1929年版。
    2.施蛰存:《娟子姑娘》,上海亚细亚出版局,1929年版。
    3.施蛰存:《上元灯》》,水沫书店,1929年版,《上元灯》再版,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版。
    4.施蛰存:《将军底头》,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版。
    5.施蛰存:《李师师》,上海良友出版书局,1932年版。
    6.施蛰存:《梅雨之夕》,上海新中国书局,1933年版。
    7.施蛰存:《善女人行品》,上海良友书局,1933年版,《旅舍集》收入施蛰存的《李师师》等,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8.施蛰存:《小珍集》,上海良友图书馆,1936年版。
    9.施蛰存:《四喜子的生意》,博文书店,1948年版。
    10.施蛰存:《待旦录》,上海怀正文化出版社,1947年版。
    11.施蛰存:《文艺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施蛰存:《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施蛰存:《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施蛰存:《北山散文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施蛰存:《北山散文集》(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施蛰存:《蝴蝶夫人》,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
    17.施蛰存:《施蛰存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事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6.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版。
    9.韦勒克:《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版。
    1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12.许道明:《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杨迎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1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5.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7.珀·卢伯克,爱·福斯特,爱·缪尔著《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8.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9.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简史唐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薛洪勣:《传奇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1.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渔:《李笠翁曲话》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3.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4.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5.浦江清:《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6.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李宗为:《唐人传奇》,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版。
    28.黄清泉等著《中国小说古代理论研究》,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
    29.《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0.贾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1.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2.鲁德才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3.《古典文学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35.王先霈主编《小说大辞典》,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6.汪靖洋主编〈〈当代小说理论与技巧〉〉,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钱谷融:《我看小说》,《艺术·人·真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三联书店出版,2000年版。
    39.柳鸣九主编《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0.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楼适夷:《施蛰存的新感觉主义——读了〈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载《文艺新闻》33号,1931.10.26。
    2.吴福辉:《中国心理小说向现实主义的归依——兼评〈春阳〉》,《十月》,1982年第6期。
    3.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4.李欧梵《探索“现代”—施蛰存及<现代>杂志的文学实践》《文学理论研究》,1998年4期。
    5.王富仁:《中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轨迹》(上、下),《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09期和10期。
    6.吴志达:《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审美特征——兼对是时“亦非有意为小说”质疑》,《人文丛刊》,1998年卷。
    7.李自修:《故事:情节的张本——俄国形式主义散文理论简述》,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8.黄德志:《悖离·整合·归依———论施蛰存小说创作方法的衍变》,《江汉论坛》,2000年第1期。
    9.毛晓平:《〈故事新编〉与〈将军底头〉———鲁迅历史小说与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3期。
    10.蒋淑娴:《论施蛰存的东方“心理分析“小说》,《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1.刘俊:《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两种形态———施蛰存、欧阳子比较论》,《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12.吴立昌:《三十年代的创新能手———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上海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13.沈其茜:《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4.姚明强:《精神世界的发掘———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5.谭桂林:(《佛教文化的现代心理学透视——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论析》,《上海文论》,1992年第5期。
    16.唐正华:《施蛰存佛教小说创作心理透视》,《学术界》,1994年第5期。
    17.夏元文,俞秀玲:《施蛰存与施尼茨勒》,《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18.李惠彬《略谈施蛰存小说创作的艺术积累与准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4期。
    19.李欧梵:《探索“现代”——施蛰存及〈现代〉杂志的文学实践》,《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5期。
    20.叶朗:《中国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学术月刊》,1982年第11期。
    21.李金凤:《施蛰存的人文意识与小说世界》,《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1期。
    22.黄婕:《续写的传奇——中国现代小说传奇特征略论》,《莆田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3.李洁非《“情节”概论》,《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6期。
    24.蔡莉娜:《施蛰存小说的修辞策略》,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25.李今:《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7年第3期。
    26.周宁:《话语类型与情节结构》,《艺术百家》,1993年2月。
    27.张德林:《论小说创作的“情节淡化”》,《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1期。
    28.蒋义娜:《传统与现代的纠结——论施蛰存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06期
    29.魏宏:《施蛰存小说意象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
    30.郭丽杰:《40年代小说中的“传奇”书写》,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
    31.姚玳枚:《城市隔膜与心理探寻——从女性构型看施蛰存在新感觉派中的另类性》,《文艺研究》,2004年第02期。
    32.许鹏远董善泰:《论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5年第09期。
    33.戚咏梅:《弗洛伊德理论与中国现代精神分析小说人性内涵的嬗变》,《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06期。
    34.黄德志沈玲:《精神家园的寻求与落——施蛰存乡村题材小说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04期。
    35.马潇:《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年。
    36.李一光:《论施蛰存小说现代性的生成方式》,《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7.游修庆:《施蛰存:人性的探索和文化的思考》,《怀化学院学报》,第23卷第6期。
    38.冷耀军:《施蛰存小说文化史价值重释——试论其小说中的生命本真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1期。
    38.韩彬:《施蛰存与“现代派”》,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09月。
    39.彭春凌:《脱魅中的巫魅——论施蛰存小说的传统因素》,《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40.刘丹:《相逢何必曾相识——茨威格与施蛰存小说中人格结构的精神分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5年第4期。
    41.张鸿声:《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化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4期。
    42.孔令云:《近80年来施蛰存研究述评》,《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3期。
    43.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8月。
    44.林锡潜:《超越的困境:施蛰存的创作策略及艺术实践》,《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45.王玉龙:《论西方意识流小说》,《东方论坛》,1995年第3期。
    46.邹琰:《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艺术》,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年11月。
    47.金华:《从施蛰存的小说看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02期。
    48.田俊武:《“剧本小说”——一种跨文本写作的范式》,《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01期。
    49.汪远平:《论〈水浒〉情节构思中的偶然性因素》,《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50.闽虹:《镂月裁云巧发其中——再谈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设置》,《天中学刊》,第13卷第6期。
    51.张文东王东:《“滚滚红尘”中的“新传奇”——论张爱玲的“传奇”理念》,《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01期。
    52.于志鹏:《论唐传奇史传式文体特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53.吴怀东:《论唐传奇叙事的基本特征》,《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
    54.陈文新:《论唐人传奇之“奇”》,《江汉论坛》,1990年第11期。
    55.陈文新:《面向日常人生——盛期唐人传奇的情感特征》,《中洲学刊》,1992年第06期。
    56.吴志达:《史传·志怪·传奇——唐人传奇溯源》,《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57.吴志达:《现实主义在唐人传奇中的表现》,《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58.罗南超:《唐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59.逄增玉:《志怪、传奇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60.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