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集体”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工人阶级占主导地位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不断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劳动者联合体。集体主义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调节个人与集体关系为内容并主张集体利益优先性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原则。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前提,主张集体是个人自由发展的保障,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协调一致。集体主义教育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影响,使其形成集体主义伦理道德和价值原则的实践活动的总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保障集体利益优先性的同时,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集体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为原始集体主义和宗法集体主义。西方历史上的集体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古代家庭公社集体主义和城邦共同体集体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本质”命题的解析,“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和“有计划组织劳动”的集体化社会组合形式的提出,以及“自由人联合体”的人类发展目标,是把握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之后,集体主义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显化和弘扬,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初期,为人民服务的伦理思想奠定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土改、镇反、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强化了集体主义行为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开始显性化,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至上,政治性特征初步突显,同时表现出脱离历史发展具体阶段而抽象地倡导集体主义的特征。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出现赞同与批评并存的局面,其政治性特征减弱、教育性特征增强,与此同时,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成为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亦面临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不足、集体组织属性和功能的制约以及网络虚拟环境的挑战。针对现状,本文主张:在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目标方面,将集体主义道德上升为集体主义信仰,正确区分“真实的集体”与“虚假的集体”,充分发现挖掘“真实的集体”中所蕴含的思想资源,用实际行动推助“真实的集体”中所具备的教育元素的生长。在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注意澄清集体主义的价值困惑,构建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新型集体主义。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集体建设和集体活动,还应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这一途径来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方法则应在创新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规范约束法的基础上,发展新的集体主义方法。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ctive"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laborerunion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working class and bases on the alliance of workers andpeasants and pursuit of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Collectivism refers to: The ethics andvalue principle which is based on public ownerships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to adjus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and claim the priority of collective interests. Itis based on public ownerships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premise, argues that thecollective is the guarantee of free development, members of the collective coordinatedbetween personal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interests.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ism education canbe defined as: The sum of practice which to influence the educatees purposefully and in aplanned way, and make them form the collectivism ethics and value principle. The essenceof the collectivism education is to make the educatees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personal interests correctly,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collectivepriority and to realize th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llectivism thought in Chinese history mainly includes the original collectivism andpatriarchal clan collectivism. Collectivism thought in Western history mainly includes theancient family communes collectivism and the polis community collectivism. The birth ofUtopian socialism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theory of proletarian collectivism. Theimportant basis to grasp Marx's socialist collectivism thought include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interpretation of "human essence" proposition by Marx and Engels; collectivization societycombination form such as “means of production in the possession of society” and “toorganize work in a planned way”; the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about "free peopl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ism isdeveloped and expanded further, and collectivism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has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earl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conspicuous collectivism education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and the leader's charisma hassignificant role to formation of collectivism ideology. In the period of exploring socialistconstruction, collectivism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began more and more evident andscientific. It has some characteristic include the following points: to one-sided emphasis oncollective interests first; to preliminary highlighte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to advocatecollectivism abstractly and do not conform to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In theperiod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ctivismeducation achieved summit. At that time, collectivism education was lack of effectivenessapparently mainly because that it was contrary to human nature. In the period of “bring orderout of chaos”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approval and criticism simultaneous existed incollectivism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 of collectivism educationwas weakened and educational feature of collectivism education was enhanced. At the same time, criticism to individualism becam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llectivism education.
     The current,collectivism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alsofaced many problems. The reason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impact of marketeconomy; The adapt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s insufficient;the constraints of collective organizational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the challenge of networkvirtual environment. Aiming at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 Atthe goal of collectivism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 to rise collectivism moral tocollectivism faith;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rue collective" and "false collective" correctly;explore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real collective" fully and make use of the educationelements which a "real collective" have fully. At the content of collectivism education tocollege student, to develop collectivism theory of Marxist which is keep pace with TheTimes; to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collectivism education to college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clarify the value confusion of collectivism; to build a timely andtargeted new collectivism.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collectiveconstruction and collective activities, cyber space should be taken as a kind of approach ofcollege student collectivism education adequately. Collectivism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hould develop new collectivism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innovating practice exercisemethod, model demonstration method, normal constraint method.
引文
①郭怡梅.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7:247
    ②宋振清.论加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1998(3):56
    ③邱伟光.理性审视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6(4)48
    ①罗国杰.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36
    ②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54
    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纲.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24
    ④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J].天府新论,2010(6):23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8
    ②吴潜涛.价值观多样化势态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J].道德与文明.1999(4):4-5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8
    ②罗国杰.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39
    ③程广丽.“新集体主义”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诠释[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6):54
    ④肖接增.对集体主义原则中“集体”的科学界定[J].求是.2009(9):3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3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5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①谢家书,李怡.集体主义的新阐释及其社会作用方式[J].学术论坛.2009(1):98
    ②辞海.(下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604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
    ②张凤山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202
    ③庄锋.试论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
    ④王生平.功利与奉献相契合的集体主义内涵—评《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J].中国图书评论,2004(11):56
    ①邵士庆.当代集体主义内涵的厘定[J].社会发展研究,2006,(5):22-2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4,85,517.
    ①卫建国.个人主义道德观辨析[J].道德与文明.2003(4)
    ②陈劳志,范冰,赵慧君等.高校德育学与伦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9
    ③罗国杰.坚持集体主义还是提倡个人主义[J].求是.1996(17)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4
    ②肖接增.对集体主义原则中集体的科学界定[J].求实.2009(9):35
    ①刘献君.大学德育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996:131
    ②王立仁.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68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①张波.新形势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16
    ②张蔚萍,张俊南.思想政治工作概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09
    ①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9.20
    ②陈廷榔译.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0:4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①郑湘晋.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
    ②罗国杰文集(上卷)[C],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2
    ①连淑芳.思想道德修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38
    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23
    ①四川省《大学生思想修养》编写组.大学生思想修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77
    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5
    ①李景先,肖约之等.大学德育学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87
    ②樊万清,赵才元.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4
    ①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9
    ①[印]阿罗宾多.秦林译.神圣的人生引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01):2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5):122
    ③[英]德斯蒙德·莫里斯著.刘文荣译.人类动物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1):5
    ④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1):89
    ①李友谋.中国原始社会史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02):39
    ②[苏]阿列克谢耶夫等著.汪连兴等译.世界原始社会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03):243
    ③[英]德斯蒙德·莫里斯著.刘文荣译.人类动物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1):14
    ④何兆武等.中国思想发展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06):7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5):94
    ⑥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
    ①万江红.中国历代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5):18
    ②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01):194~195
    ③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5):265
    ①金紫千.中华文化之魂—研究中国人[M].乌鲁木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08):60
    ②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136
    ④段建海.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透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2005(10):52
    ⑤段建海.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透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2005(10):53
    ⑥刘荣荣.集体与集体主义辨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04):51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07):389
    ②[法]Philippe Laburthe-Tolra、Jean-Pierre Warnier.人种学与人类学[M].PUF,1993:110
    ③[英]德斯蒙德莫里斯著.刘文荣译.人类动物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1):4
    ①[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09):74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高书文译.政治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01):7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高书文译.政治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01):305
    ①[法]内莫著.张竝译.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古罗马政治思想史讲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07):405
    ①莫尔.乌托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03):76
    ②莫尔.乌托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03):51
    ③[法]让﹒梅叶著.何清新译.遗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60(01):88
    ①白东明.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著作评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09):9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5):406
    ③白东明.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著作评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09):20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5):41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07):236
    ③李凤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02):179
    ④[法]沙利·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2卷)[M].赵俊欣,吴模信,徐知勉,汪文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3
    ⑤[法]沙利·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卷).[M].赵俊欣,吴模信,徐知勉,汪文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7
    ⑥[法]沙利·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卷).[M].赵俊欣,吴模信,徐知勉,汪文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15
    ①马力、李靖靖.马克思集体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J].才智,2011(07):18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07):5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4
    ③拉法格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08):132
    ①莫岳云.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5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5):333
    ③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50-51
    ④李成旺.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J].学术月刊,2008(04):6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5):1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07):80
    ③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50-51
    ①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07):104
    ②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54-355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8):1904-1905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04):380
    ⑤[英]德斯蒙德莫里斯著.刘文荣译.人类动物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1):2
    ⑥[美]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01):235
    ①孙少平.新中国德育五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51-52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9页—390页。
    ①汪幼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J].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4(01):26-28
    ①丁帆,王世城.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93.
    ②[美]阿妮达·陈.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M].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87-88.
    ③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N].人民日报,1958-2-28(1).
    ①谈松华.大学思政政治教育简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107、130、140、147
    ①杭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学校思想教育的核心[J].上海教育(中学版),1988年第1、2期
    ①唐纪夫.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不可否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05):46-51
    ①汪幼芳著:《理想与道德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②罗若山.也谈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兼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内涵的变化[J].社会科学,1986(5):22-24
    ①朱家龙,晓晴.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一驳“个人主义是商品经济的精髓”[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5):1-7
    ②周原冰.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与集体主义原则[J].道德与文明,1989(04):4-9
    ③张亦武,杜修鸿.应提倡建立在个人自强基础上的集体主义[J].理论导刊,1988(12):45
    ④罗国杰.论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的对立[J].中国高等教育,1990(10):10-14
    ⑤周石.驳为个人主义正名的若干论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12-16
    ①〔波〕M.弗里兹汉德.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J].辩证法与人道主义,1980(3):1-6
    ②王国荣.集体主义是人的价值的实现[J].社会科学,1981:135-138
    ③集体主义-我国全体人民应当奉行的价值目标[J].瞭望周刊,1990(18):23-24
    ④吴正春.试析初级阶段集体主义道德原则[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8(5):28-31
    ⑤尹继佐.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J].社会科学,1986(2):14-17
    ⑥王辛竹.伦理·道德·修养(通俗讲话)第五讲集体主义[J].实事求是,1986(02):61-66.
    ①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155.
    ②吴潜涛.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1-193.
    ③吴潜涛.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4.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215-233
    ②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4-21
    ③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155
    ①吴潜涛.价值观多样化势态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J].道德与文明,1999:08.
    ②高长梅.学校德育工作全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1003-1004
    ③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4-21
    ④何贻纶,陈永森,俞歌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探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0-415
    ①王飞.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内涵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02.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第124页
    ①飘一代:《关于飘的50个细节》,新华网2004-05-08。
    ①李义丰.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高教探索,2010(6):131-134.
    ②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80.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http://www.cnnic.net.cn/2012年8月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①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干预》,载《青年研究》2000年第11期。
    ②[美]戴维·申克:《信息烟尘》,黄锫坚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①冯天策.略论信仰本体的起源、分类和本质[J].东岳论丛.2007(1):150
    ①[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03):5
    ②[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03):58
    ③尹继佐,鲍宗豪.漫谈集体主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07):17
    ①愚心明,葛慧珠.人本和谐观[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01)序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①[德]亨利希·库诺著,袁志英译.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8(07):308
    ①尹继佐,鲍宗豪.漫谈集体主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07):19
    ②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388
    ①愚心明,葛慧珠.人本和谐观[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01):170
    ②程建平,谢廷平.主体性人格培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7):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②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05):66
    ③赵爱华等.政治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01):43
    ④尹继佐,鲍宗豪.漫谈集体主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07):104
    ①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386
    ②傅树京.高等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6):63
    ③任福全.吴德义.左守秋.中国德治思想与政治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01):205
    ④[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03):298-299
    ①[美]赖特.刘磊吕,梁山译.阶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3):121
    ②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74
    ③田文富.环境伦理与和谐生态[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05):序
    ④[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2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②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49
    ③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09):74
    ④宋彩萍.中国大学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04):4
    ①[法]埃德加莫兰.陈一壮译.时代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3):164
    ②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09):17
    ③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258
    ①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121
    ②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362
    ③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159
    ④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173
    ⑤孙伟平.价值差异与社会和谐——全球化与东亚价值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261
    ①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173
    ②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180
    ③孙伟平.价值差异与社会和谐——全球化与东亚价值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1
    ④钟玉海,檀江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视域[M].合肥[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01):144
    ①陶国富,徐大建.人生美德: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之理论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09):139
    ②张澍军.社会思潮冲击与青年学生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导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195
    ③钟玉海,檀江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视域[M].合肥[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01):98
    ④张澍军.社会思潮冲击与青年学生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导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205
    ⑤钟玉海,檀江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视域[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01):108
    ⑥郝登峰.现代精神动力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05):52
    ⑦刘智运.大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9):189
    ①张澍军.社会思潮冲击与青年学生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导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195
    ②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258
    ③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121
    ④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362
    ⑤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09):184
    ①吴铎.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58
    ②赵爱华等.政治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1
    ③艾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新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06
    ④崔华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38
    ①吴铎.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382
    ②赵海霞.班集体建设智慧与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3
    ③纪亚光,吴荣生.论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11
    ①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案例分析[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9
    ②石忠英,王卫东.基础教育新概念[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99:9
    ③伍德勤.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03
    ④周全.宿舍卧谈会[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26
    ①高青,王瑞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维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89
    ②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第一版
    ③卢丽刚.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7
    ④李资源,李腊生,思考与探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357
    ①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2
    ②康丹丹.红色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应然与实然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07):39
    ③元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网络传播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69
    ④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
    ⑤姜国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建构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75
    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14
    ②转引丁柏铨等.新闻舆论引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8
    ③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44
    ④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5
    ①杜世智.论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04):28
    ②赖廷谦.社会主义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28
    ③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2
    ①张国政,岳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实践锻炼法[J].世纪桥,2009(04):129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1
    ③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353
    ①李全民,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学[M].南昌:航空工业出版社,1987:213
    ②梅雨霖等.人际沟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89
    ③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教育书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
    ④龚浩然,黄秀兰.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98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
    ②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76
    ③林彤.浅谈启发性互动式教学法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06):23
    ④黄祖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实例述析[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57
    ①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6
    ②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9
    ①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64
    ②马可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材出版社,1962:438
    ③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64
    ④王澍.杨进,教育学视角下的学校规训与纪律教育[J].基础教育,2010(04):24
    ⑤廖明华,金钊.道德与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⑥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5
    ①廖明华,金钊.道德与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3
    ②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5
    ③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01
    ①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1
    ②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2
    ③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283
    ④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3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斯大林全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1]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常欣欣.现阶段我们倡导怎样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集体主义再认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1.06
    [16]黄显中.集体主义的伦理意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伦理秩序的探寻[J].道德与文明.2011.06
    [17]杜鸿林赵壮道.国内外集体主义思想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1.03
    [18]陈雨田.新中国建立以来集体主义内涵的嬗递式发展进程[J].理论导刊.2011.04
    [19]戴国立孙林.网络环境与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
    [20]武卉昕周建英.俄罗斯集体主义回潮及其原因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0.05
    [21]王中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还是其他[J].社会主义研究.2010.05
    [22]王强.朝向集体主义事实本身——集体主义的学理依据和现实进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23]马永庆肖霞.集体主义原则的公正性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0.02
    [24]曹飞.以人为本及其与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生态主义的关系——兼论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J].理论导刊.2009.07
    [25]白萍.健全人格培养: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09.05
    [26]许静波.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4
    [27]崔永和黄晓燕.集体主义的现代演进与马克思的原典回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7
    [28]吴菊云.论集体主义教育与学生人格的成长[J].教育探索.2007.04
    [29]耿步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集体主义价值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7.05
    [30]吴育林.唯物史观语境中的集体和集体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8
    [31]卢坤.从个体伦理到“集体与个体”二维伦理——论当代集体主义道德建构路径[J].哲学研究.2005.03
    [32]杨国斌.论邓小平对集体主义思想的发展与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05
    [33]杜国辉.马克思的集体主义理论视角及特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4][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35][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36][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37][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1版。
    [38][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9][法]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0][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1][苏] A·B·彼得罗夫:《集体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42][英]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43]黄蓉生.邓卓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4]黄希庭、郑涌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5]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6]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I].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2.
    [47]邱伟光.大学德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8]万斌,张应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9]王东莉.大学生修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50]吴奕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1]项贤明.泛教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52]许亚非.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及其现代价值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53]杨德广.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4]张尉萍.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
    [5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6]赵玉如.集体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7]钟启泉.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8]周向军.张代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59]王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0]张澍军《论德育的社会效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6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4]高校德育探新.第1l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论坛优秀论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5]Uichol Kim.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M].SAGE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er, thousand,1994.
    [66]GeneYoon. Psychology of the Korean People: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M]. Dong-APublishing&Printing Co.,Ttd.1994.
    [67]Pierre Birnhaum. Individualism [M].oxfonl:clarendon press,1990.
    [68]Steven Luks. Individualism [M]. oxfonl:Basil Blackwell,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