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没有公民,只有臣民和统治者的封建社会,在公民意识方面可谓“先天不足”,这对我国的现代化特别是政治现代化进程十分不利。青少年正处于公民意识形成和培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就不难发现,古代社会只能产生“臣民”或“顺民”的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思潮,则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相伴而生的。这是因为只有人的主体权利和意识的不断觉醒,才有可能提出公民教育,而商品经济的发育、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人的主体权利意识的天然“酶剂”。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迫切需要一个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需要教育培育出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这些都需要中国当代教育做出自己的回应。
    本论文旨在梳理公民、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开展公民的历史必然性进行分析、对公民教育内容进行建构。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公民、公民教育的历史演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公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本部分追古溯今,详细论述了公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涵义。
    2、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历史回溯。在梳理公民涵义发展的基础上,对西方公民教育的发展和不同理论思潮作了详细的论述。
    3、中国公民教育的缺失。从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教育以及建国后的道德教育等方面对中国公民教育缺失的影响作了详尽的剖析和反思。
    第二部分,联系中国的现实社会,从现代化、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当代开展公民教育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当代教育对公民教育的渴
    
    望。
    第三部分,中国公民教育的建构及实施途径。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公民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的公民教育内容作了简单的建构,并对实施途径作了论述。并把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加强学生公民能力的训练及公民美德的养成作为中国当代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加强学校公民教育的同时,努力开辟社会教育的途径,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位全面的推行。最终使公民教育深入人心,为社会培养出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
Our country of Chinese education go through having citizen, have only subject and feudal society of ruler long. May be said" inadequate natural endowment" in awareness of the obligations of citizens,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especially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drive unfavorable. Teenagers are in the key period that awareness of the obligations of citizens formed and foster , s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of our country citizen of school not to educate and cultivation of awareness of the obligations of citizens have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very.
    Review the human developing history, not difficult to find . Ancient society can only produce" subject" or idea that" obey the people"," the citizen education" ideological trend of modern meaning, Begin and mount with western capitalist class historical stage born together. This to have people subject right and constant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only , may just put forward citizen's education , And development, forming of market economic system of commodity economy, subject right natural" enzyme pharmaceutical" of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China is in society transformation period ,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taking shape tentatively of market economy, Need one sound citizen society that contain by oneself urgently , need 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the countless sounds citizen that contained by oneself. All these need China to be contemporary and educate oneself to respond.
    This thesis aims at combing the historical gradual progress course that citizen, citizen educ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foreign citizen's education theory, China launch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citizen make and analyse, make building and is constructed to citizen's educational content while being contemporary correctly. The full text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altogether.
    The first par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hich the citizen, citizen educated. Explai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respects mainly: 1、Pro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tizen's
    
    concept . Chase ancient to trace back today partly originally , expound the fact citizen in each historical different meanings of period in detail. 2、History of the western citizen's educational thought tracks back.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citizen's meaning development, to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act as the detailed argumentation with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the theory that citizen educate. 3、Chinese disappearance that citizen educates. Respect educate lack influence and making exhaustive analysis and introspection to Chinese citizen from China traditional thought,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e,etc......
    Second part ,Get in touch with the realistic society of China, from three respects of modernization, market economy, citizen's society, System explain China launch citizen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education while being contemporary, And the contemporary aspiration that educated to citizen's education.
     The third part ,What the Chinese citizen education build and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the way . According to between author and citizen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tizen's education theory, Contemporary citizen educational content make building and construct simple to China, and to implement way act as and expound the fact.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strengthen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obligations of citizens, Strengthen training and citizen virtue of ability, citizen of student, form as China contemporary main content that citizen educates. While strengthenning the school citizen to educate, make great efforts to open up the way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From diversified and overall implementation, such as family, society, school,etc.. Make citizens educateion and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inally, train the countless sounds citizen that contained for the society by oneself.
引文
一、著作类
    1.[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 张汝伦著:《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4. 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 启良著:《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6. 赵汀阳著:《现代性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 阮新伟著:《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哈伯玛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8. 周国平著:《尼采——在世纪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 科恩著,佟景韩等译:《自我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0. 王治河著:《朴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1. 陆杰荣著:《哲学境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 余潇枫著:《哲学人格》,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 邴正著:《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 贺来著:《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 金耀基著:《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 陶东风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7. 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 盛宁著:《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9. [美] 西里尔·E·布莱尔著,杨豫等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20. 张庆熊著:《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 许纪霖著:《许纪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杨国荣著:《理性与价值——智慧的历程》,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3. 包利民著:《生命与逻各斯——古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4. 高兆明著:《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5. 何怀宏著:《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 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7.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8. [英] J·C·亚历山大 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途径》,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9. 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 [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 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1. [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全 沈杰 朱谐泽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 茅于轼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5.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6.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3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从现代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0. [斯洛伐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1.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42.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 [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4. 陈桂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 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6. 扈中平 刘朝晖著:《挑战与应战——21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7.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8. 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 冯建军著:《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 冉云飞著:《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和批判》,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51. 夏正江著:《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2. 杨支柱编:《先有鸡,先有蛋?——透视中国教育》,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年版。
    53. 吴奇程 袁元主编:《社会转型与道德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 刘济良著:《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5. 杜时忠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文章类:
    1. 成有信:“公民·公民素养·公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5期。
    2. 金生鋐:“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3. 金生鋐:“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8期。
    4. 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学术研究》1997年第4期。
    5. 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 《清华大学教育
    研究》2000年第3期。
    6. 任杰:“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第4期。
    7. 李萍 钟朋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8. 彭泽平:“培养公民还是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2年第7期。
    9. 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4期。
    10. 路红 戴健林:“现代公民教育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学术研究》1999年第11期。
    11. 周燕:“关于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兼谈学校公民教育的负效应”,《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
    12. 洪明 许明:“国际视野中公民教育的内涵及成因”,《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3. 胡艳蓓:“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4. 黄洁华:“香港公民教育述论”,《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5. 汪凌:“法国普通高中公民教育课程”,《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16. 王义高:“俄罗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管窥”,《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17. 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及启示”,《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
    
    
    18. 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19. 檀传宝:“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20. 徐小洲:“论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1. 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
    22. 余潇枫 盛晓蓉:“论公民人格”,《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3. 于新恒 郑沪生:“我国公民意识的嬗变及其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1期。
    24. 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公民精神”,《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25. [英]伯特兰·罗素著,宏志信译:“个人修养与公民教育”,《唐都学刊》1996年第4期。
    26. 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1年第4期。
    27. 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8. 叶长茂:“论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9. 袁祖社:“社会发展的自主逻辑与个体主体的自由人格——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的
    哲学研究”,《哲学动态》2001年第9期。
    30. 王新生:“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学海》2000年第1期。
    31. 刘放桐:“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与现代化”,《河北学刊》1997年第1期。
    32. 樊浩:“‘市民社会’与现代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江海学刊》2000年第6期。
    33. 袁祖社:“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与中国特色‘契约文化’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4. 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陈嘉明:“人性与市场经济”,《学术界》2000年第5期。
    
    1 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9页。
    2 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10页。
    3 [德]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页。
    4 成有信:“公民·公民素养·公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5期。
    5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页。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7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95页。
    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9 包利民著:《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10 王启富等主编:《法律辞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11 余潇枫 盛晓容:“论公民人格”,《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2 路红 戴健林:“现代公民教育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学术研究》1999年第11期。
    13 私德即私人生活领域的道德,它与公德——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相对而言的。私德状况是衡量个体道德境界的内在德行标准,私德涵养的目标就是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养成个人美德。
    14 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94页。
    15 成有信:“公民·公民素养·公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5期。
    16 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62页。
    17 胡艳蓓:“当代西方的公民教育思想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8 江畅 戴茂堂著:《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5页。
    19 余潇枫 盛晓容:“论公民人格”,《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0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5页。
    21 启良著:《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86页。
    22 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公民精神”,《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23 张世英著:《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24 金生鈜:“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8期。
    25 金生鈜:“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26 汪行福著:《走出时代的困惑——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27 贺雄飞主编:《风雨敲书窗》,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页。
    28 刘智峰主编:《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29 陈嘉明:“人性与市场经济”,《学术界》2000年第5期。
    30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33页。
    31 许纪霖著:《许纪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32 金耀基著:《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8-103页。
    33 [美]西里尔·E·布莱尔著, 杨豫等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序)第15页。
    34 金耀基著:《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35 [美]西里尔·E·布莱尔著,杨豫等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页。
    36 高兆明著:《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37 李建华:“论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及其伦理变革”,《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8[英]J·C亚历山大 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 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39 参见叶长茂:“论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4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41 [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页。
    42《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
    43 余潇枫著:《哲学人格》,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44 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
    45 余潇枫著:《哲学人格》,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195页。
    46 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1年第4期。
    47 转引自[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序)第1页。
    48[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49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21页。
    50 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51 [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52 高兆明著:《制度的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页。
    53 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54 [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