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债参与人的利益平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司债券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融资工具,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公司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同新生儿需要呵护一样,公司债需要法律为其健康发展搭建适宜的平台。因此,选择何种理念和价值尺度去设计未来的公司债制度,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法学角度,公司债是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破产法等法律的调整交集,但同时又可能是上述领域研究的死角。本文选择了以公司债参与人利益平衡为角度的公司债制度研究,主要从分析公司债参与人在公司中的不同地位、作用和风险偏好等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公司股东、管理层、公司债持有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和结合中国国情,从具体的公司债制度设计中,探索达成主体间利益平衡的法律路径。
     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六章。第一章序论,指出研究公司债的意义。第二章研讨公司债参与人的利益关系,分析全文的立论所在。第三章至第六章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其中第三、四章从公司内部系统分析,第五章从公司外部系统分析,第六章转为以公司异常态为背景的研讨。
     第一章,序论。指出主体间利益的平衡是公司制度中永恒的主题,以及资本市场中公司债的重要地位,进而分析我国公司债市场,提出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公司风险的外部性与公司债参与人的利益冲突。本章从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对公司独立人格、股东有限责任、公司风险外部性的反思,试图说明在一定情况下,公司风险的外部性仍然存在于即使是自愿的公司债权人中。在公司的外部债权人中,公司债持有人具有与其他公司自愿债权人的不同性,以及与非控股股东的相似性。并进一步系统分析了公司债参与人的利益冲突情况,具体包括公司债持有人与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与公司其他债权人,以及不同的公司债持有人的利益冲突,以便为利益平衡机制的设计提供立论和理论前提。
     第三章,公司内部系统中公司债的安排——合同的视野。本章借助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债券合同的重要性和订约过程的特殊性,研讨债券合同的传统功能和内容,指出由于市场、信息、代理、外部性等制约债券合同的因素,合同自由性应当受到限制。针对我国公司债的法律规范现状,提出要运用特别限制条款、合同的解释等手段对债券合同自由性进行修正。
     第四章,公司内部系统中公司债的安排——公司治理的视野。本章从公司融资模式与公司治理关系出发,分析公司治理机制与债券融资的相互作用力。进而分析对公司债传统法律安排的弊端,思考公司债持有人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具体分析了公司债持有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案,并探讨了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相关主体对公司债持有人负信托义务的可能性。
     第五章,公司外部系统中公司债的设计。由于公司债参与人利益平衡的制度设计,还离不开其存在的公司外部系统,因此本章从市场规制的角度,重点研讨了公司债的外部安全保障法律机制和公司债管理制度。首先分析了债券合同安全性的考核方法和成本,指出在当事人自行审查、审计、保险、信息披露、政府管制和信用评级等诸方法中,信用评级的可行性。并具体分析中国债券信用评级制度的问题和相关完善。其次指出由于公司债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存在公司债持有人会议、公司债信托人等公司债管理机制,进而分析了我国公司债管理的现存制度和重新设计思路。
     第六章,公司异常态中公司债持有人的博弈。当公司出现并购、债务重组、破产等异常态时,公司债参与人之间均衡的状态将被打破,出现新的博弈局面。本章分析了公司异常态引发的利益诉求偏离,以及股东、管理层在公司异常态中的机会主义。具体分析了:首先,探讨了公司债券合同设立情势风险保护条款、适用信托义务等机制,在公司并购中对公司债持有人的特殊保护。其次,研究了公司债券重组中,获得挽救公司命运赞同票的重要性、困难度,结合“囚徒困境”模式分析公司债持有人的困境,解析获得债券重组赞同票的真实性程度,并探讨保障有效投票的机制。最后,提出成立专门性的债券人委员会、通过直接责任的追索加大清偿资产范围等解决方案,以解决进入破产程序后的利益博弈问题。
Corporate bonds are one of the essential sources of financing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play vital roles in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corporate bonds are a newly-developed finance instrument in China. As a newly-born baby needs special care, corporate bonds need regulated environment to develop. Thus, it is a significant task to rethink criteria and approaches of how to construct such framework.
     Corporate bonds are regulated by corporation law, securities law, contract law and bankruptcy law, and there are limited academic papers on this issu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he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of bond-related parties, especially bondholders, shareholders, management, though economic analysis, comparative and empirical approaches.
     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PartⅠ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briefly outline the purport of the paper by pointing out that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is a permanent theme in corporate framework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legal institutions of corporate bonds.
     PartⅡexamines interests’relationship of bond-related parties, which provides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paper. From an economical aspect, PartⅡreexamines theories of independent legal entities, the limited liabilities of shareholders, and externalities of corporate risk, and concludes that among the voluntary creditors of corporations, bondholders have different legal status from others and are similar to un-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onsequently, this part analyses the conflicting interests between bondholders and other parties.
     PartⅢexplores a contractual mechanism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bondholders. By empirical approach, this part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of bond contracts, the special process of contract negotiation, and the content and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bond contracts, then concludes that contractual freedom should be limited because of in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information asymmetry, 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externalities. Meanwhile, the existing legal framework for corporate bonds is lack of specific protections for bondholders. In order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two mainly proposed reforms are: the mandatory restrictive covenants and the special judiciary contractual interpretation.
     PartⅣfocuses on the interest balancing of bond-related parties in the contex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insufficient protections for bondholders provided by traditional contact law and corporation law, this part suggests that a corporat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at directors should have a fiduciary duty to protect bondholders as well as shareholders.
     PartⅤdiscusses interest balancing mechanisms outside the context of corporations. This part studies the potential frameworks for bondholders’interest protection and bonds management. After observing disadvantages and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self-examine, audit, etc, PartⅤproceeds to propose that a bond credit rating system is a practical way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bondhold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system in China. Furthe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ondholders meeting and bondholders’trustee are explained,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hus, new rectified tools are provided to bonds management.
     PartⅥexplores instruments of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of bond-related parties under event-risk situation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M&A, spin-off, or other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and bankruptcy, the existing balance of bond-related parties is disappeared, and a new game starts. This part analyses shareholders’and directors’opportunis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bond recapitalization and bankruptcy, then tries to find out solutions. Particularly, creation of event risk protective covenants, application of fiduciary duty and the important roles of the bondholders meeting and bondholders’trustee is discussed.
引文
1 [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67 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 82 页。转引自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学流派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54 页。
    3 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学流派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44 页。
    4 张文显:《20 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23 页。
    5 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学流派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45 页。
    6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1 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 82 页。转引自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学流派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47 页。
    8 参见[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67-168 页;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学流派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56 页。
    9 参见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学流派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6-67 页,第 69 页。
    10 [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67 页。
    11 [美]乔迪·S·克劳斯、史蒂文·D·沃特:《公司法和商法的法理基础》,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1 页。
    12 转引自[美] 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32 页。
    13 [美] 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79 页。
    14 [美] R·H·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 6 页。
    15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0 页
    16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 516 页。
    17 参见[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4 页。
    18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8 页。
    19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中对此有着精彩的论述,转引自[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9 页。
    21 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1 页。
    
    22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414-415(1986).
    23 董斌、赵红平:《西方学者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动因研究综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7 卷第 6 期,2005 年 11 月,第 38 页。
    25 参见[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 31-34 页。
    26 参见[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 17 页、第 20 页。
    27 安义宽:《从公司债券的产权特征解析企业债券的理论基础》,《证券法律评论》(第 3 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 271 页。
    29 蒋屏:《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博士论文,2004 年 8 月,第 88 页。
    30 贾英姿、李婧:《中国债券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6 年)》,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信息部,2007 年 1月 20 日,第 8 页。
    31 尹涛:《公司债过度监管遭多方质疑》,《中国证券报》,2005 年 10 月 21 日。
    32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 页。
    33 曾晓松:《美国企业债券的发展历史与设计》,深交所网站,2003-12-29,登陆时间 2006 年 6 月。
    34 王栋琳:《境外机构期待中国债市更宽松》,《中国证券报》,2006 年 11 月 27 日。
    35 沈伟基、蔡如海:《企业债券融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 年第 5 期,第 35 页。
    36 See R. Brealey & S. Myers,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123-126(2d ed. 1984), Easterbrook & Fischel, 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s, 91 Yale L.J. 698, 712 (1982).
    37 [美]弗兰克·J·法博兹、T·德萨·法博齐著:《债券市场分析和策略》,郭世贤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第 27 页。
    
    38 Easterbrook & Fischel, 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 52 U.Chi.L.Rev. 89, 99 (1985).
    39 Kenneth Lehn & Annette Poulsen, Contractual Resolution of Bondholder-Stockholder Conficts in Leveraged Vuyouts, 34 J.L.Eco. 645, 646 (1991).
    40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1988);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1986).
    41 See Marcel Kahan, Rethinking Corporate Bonds: the Trade-off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ights, 77 N.Y.U. L. Rev. 1040 (2002); William A. Klein, C. David Anderson,Kathleen G. McGuinness,the Call provision of Corporate Bonds: A Standard form in Need of Change, 18 J. Corp. L. 653 (1993); Marcel Kahan, the Qualified Case against Mandatory Terms in Bonds, 89 Nw. U. L. Rev. 565 (1995).
    42 See Yakov Amihud, Kenneth Garbade, Marcel Kahan, a New Governance of Structure for Corporate Bonds, 51 Stan. L. Rev. 447 (1999); George G. Triantis, Ronald J. Daniels, the Role of debt in Intera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83 Cal. L. Rev. 1073 (1995); Robert Dean Ellis, Securitization Vehicles, Fiduciary Duties, and Bondholders’ Rights,24 J. Corp. L. 295 (1999); Jayne W. Barnar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the New Corporate Governance, 69 N.C. L. Rev. 1135 (1991); Michael Bradley & Cindy A. Schipani, The Relevance of the Duty of Care Standar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75 Iowa L.Rev. 1 (1989); Victor Brudney,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cy Costs, and the Rhetoric of Contract, 85 Colum. L. Rev. 1403 (1985).
    43 转引自蒋屏:《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博士论文,2004 年 8 月,第 1-2页。
    44 参见张东升:《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0 年 4 月;曾国安、王继翔:《放松管制与重新管制: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稀薄状况溯源》,《当代经济研究》,2004 年 2 月;张鹏、谢刚、万迪防:《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剖析》,《经济问题探索》,2003 年 12 月;赵增耀:《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争论中的几个理论观点》,《经济学动态》,1998 年 10 月;赵敏敏:《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多元依据》,《财经科学》,2003 年 5 月;詹正茂、陈刚、廉晓红:《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对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 4 月。
    45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46 [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版。
    47 例如第 16-18 条规定了发行条件、审批;第 57-61 条规定公司债上市制度。此外,还从信息披露、禁止交易行为(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方面做了笼统规定。
    48 资料来源:新浪网财经纵横,http://www.sina.com.cn, 2007 年 3 月 7 日登陆。
    49 R. Posner, the Rights of Creditors of Affiliated Corporations, 43 U.Chi.L.Rev. 499, 509 (1976).
    52 U.Chi.L.Rev. 89 (1985); J. Grundfest, the Limited Future of Unlimited Liability: A Capital Markets Perspective,
    102 Yal. L. J. 387 (1992). 中国学者论述参见:林秀芹:《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法律经济学思考》,《公司法律评论 2003 年卷》(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9 页;王利明:《公司有限责任的若干问题》,《政法论坛》,1994 年第 2 期;胡文涛:《海峡两岸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两岸公司法研讨》(江平、赖源河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80 页。
    52 参见[美] 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6-49 页。
    53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 516 页。但是,波斯纳不认为对自愿的债权人存在风险外部性,因为债权人承担此种风险是必须获得报偿的,可以通过要求公司支付更高利息率、股东提供担保或其它限制债权人风险的约定来实现。对于自愿的债权人是否存在风险外部性的具体论述见下文。
    54 [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34页。
    55 参见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6-58 页。
    56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6 页。
    57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6-57 页。
    58 [美]乔迪·S·克劳斯、史蒂文·D·沃特:《公司法和商法的法理基础》,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 月版,第 114 页。
    59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7 页。
    61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89 页。
    62 Bebchuk, Toward Undistorted Choice and Equal Treatment in Corporate Takeovers, 98 Harv.L.Rev. 1693, 1792 (1985).
    63 参见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67 页。
    64 参见[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90-192 页。
    65 [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2-73页。
    66 虞政平:《论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论文,2001 年 4 月,第 118-119页。
    67 [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3 页。有关公司债持有人与股东法律性质相似性的详细论述见下文。
    68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65 页;Easterbrook & Fischel, Mandatory Disclos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70 Va. L. Rev. 669, 675, 688 (1984)。此外,如果设有公司债信托制度,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由公司债信托人参与债券合同的谈判。但是,其发挥的作用与承销商无实质区别。参见Lawrence E. Mitchell, the Fairness Rights of Corporate Bondholders, 65 N.Y.U. L. Rev. 1165, 1183-1184 (1990).
    70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52 页。
    74 [美]马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 21 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张荣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84 页。
    75 [美]马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 21 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张荣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84 页。
    76 Am. Bar Found., Commentaries on Indentures 2 (1971).
    78 J. Hurst, The Legitimacy of the Business Corporation in the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 1780-1970, 55 (1970).
    79 Karl Llewellyn, What Price Contract?-An Essay in Perspective, 40 Yale L.J. 704, 721 (1931).
    80 See Thomas R. Hurst Larry J. McGuinness, The Corporation, the Bondholder and Fiduciary Duties, 10 J.L. & Com. 187 (1991).
    81 A. Berle, Jr., For Whom Corporate Managers Are Trustees: A Note, 45 Harv. L. Rev. 1365, 1367-70 (1932).
    82 A. Berle, Jr., Studies in the Law of Corporation Finance, 156 (1928).
    83 See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416-418 (1986).
    84 Kripke, The SEC,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Real Issues, 36 Bus. Law. 173, 177 (1981).
    85 V. Brudney & M. Chirel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e Finance, 79 (2d ed. 1979).
    86 Baysinger & Butler, Race For the Bottom v. Climb to the Top: The ALI Project and Uniformity in Corporate Law, 10 J. Corp. L. 431, 433(1985).
    87 N. Wolfson, The Modern Corporation, 40-41 (1984).
    88 See Fischel,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ovement, 35 Vand. L. Rev. 1259, 1262 (1982); Easterbrook & Fischel, Voting in Corporate Law, 26 J. L. & Econ. 395, 396 (1983).
    89 B. Manning, A Concise Textbook on Legal Capital, 8 (2d ed. 1981).
    90 Morey W. McDaniel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417 (1986).
    
    91 Robert Anthony, Accounting Rates of Return: Note, 76 Am.Econ.Rev. 244, 246 (1986).
    92 参见[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93-195 页。
    93 江平、方流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02 页。
    94 R.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242 (3d ed.1986).
    95 Manning, A Concise Textbook on Legal Capital, 5-8 (2 ed. 1981).
    96 [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83 页。
    97 江平、方流芳:《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11 页。
    99 [美]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著:《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53 页。
    100 Morey W. McDaniel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29 (1988).
    101 江平、方流芳:《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02 页。
    102 See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26 (1988); Jensen & Smith, Stockholder, Manager, and Creditor Interests: Applications of Agency Theory, in Recent Advances in Corporate Finance 93 (E. Altman & M. Subrahmanyam eds.1985); Smith & Warner, On Financial Contracting: An Analysis of Bond Covenants, 7 J.Fin.Econ., 117 (1979). 同时参见[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2-87 页。
    103 [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83页。
    105 [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84页。
    106 See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420-421 (1986).
    107 Morey W. McDanie,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27 (1988).
    108 该模型理论主要参见 Black & Scholes,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81 J.Pol.Econ. 637 (1973); R. Brealey & S. Myers,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294, 429-32, 436-38, 483-84. (2d ed. 1984)。法学家也开始借用该模型分析公司债持有人、股东的利益冲突,参见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420-421 (1986);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27-228 (1988).
    109 参见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89 页。
    110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44 (1988).
    112 Galai & Masulis, The Option Pricing Model and the Risk Factor of Stock, 3 J.Fin.Econ. 53, 63-64 (1976).
    113 Galai & Masulis, The Option Pricing Model and the Risk Factor of Stock, 3 J.Fin.Econ. 53, 64 (1976).
    114 Galai & Masulis, The Option Pricing Model and the Risk Factor of Stock, 3 J.Fin.Econ. 53, 65 (1976).
    115 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34 页。
    116 江平、方流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 年版,第 92 页。
    117 Bryan A. Garner, Black’ Law Dictionary, Thomson West, 1437( 8d ed. 2004).
    118 Galai & Masulis, The Option Pricing Model and the Risk Factor of Stock, 3 J. Fin. Econ. 53, 69 (1976).
    119 转引自童盼,支晓强:《股东一债权人利益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一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模拟研究》,《管理科学》,2005 年 10 月,第 67 页
    120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7 页。
    121 参见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68 页;[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版,第 126 页。
    122 赖源河:《转换公司债之研究》,《公司法问题研究(一)》,政大法学丛书,1982 年,第 257 页。
    123 张竞芳:《论可转换公司债券债权人的保护》,《经济师》,2005 年第 6 期,第 140 页。
    124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436 (1986);
    125 Jensen &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Fin.Econ., 305 (1976).
    126 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06 页。
    127 [美]乔迪·S·克劳斯、史蒂文·D·沃特:《公司法和商法的法理基础》,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143 页。
    128 Jensen &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Fin.Econ. , 342 (1976).
    129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32-233 (1988).
    131 [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61页。
    132 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503 页。
    133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2 页。
    134 参见[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53-360 页。
    135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38 页。
    136 [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弈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72 页。
    138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360 页。
    
    139 魏振赢:《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04 页。
    140 由于该课题自成一体,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在此不再作深入讨论。
    
    141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6 页。
    142 参见[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51 页。
    
    143 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18 页。
    145 Lawrence E. Mitchell, the Fairness Rights of Corporate Bondholders, 65 N.Y.U. L. Rev. 1165, 1184 (1990).
    148 参见《关于加强证券公司承销企业债券业务监管工作的通知》(2000 年 4 月 30 日证监机构字〔2000〕85号)第三条有关承销商义务的权利:证券公司从事企业债券的承销,注册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要求主承销商报送下列申请材料:(一)申请;(二)本通知第一条、第二条要求的证明材料或陈述材料;(三)承销协议;(四)承销团协议;(五)市场调查与可行性报告;(六)主承销商对承销团成员的内核审查报告;(七)风险处置预案。
    149 邱海洋:《公司利润分配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37 页。
    150 Marcel Kahan, the Qualified Case against Mandatory Terms in Bonds, 89 Nw. U. L. Rev. 565, 586 (1995).
    
    151 可参见“04 包钢可转债”,具体登载申请文件的互联网址是 http://www.sse.com.cn/。
    153 Marcel Kahan, the Qualified Case against Mandatory Terms in Bonds, 89 Nw. U. L. Rev. 565, 599 (1995).
    154 [美]乔迪·S·克劳斯、史蒂文·D·沃特:《公司法和商法的法理基础》,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 46-47 页。
    155 [美]理查德·伯纳德:《美国证券监管机制》,《证券立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39 页。
    157 Dale B. Tauke, 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 Rights, 1989 Colum. Bus. L. Rev. 1, 39 (1989).
    158 A. Berle & G.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122 (rev.ed.1968).
    159 Morey W. McDanie,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21, 214-215 (1988).
    160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432-433 (1986).
    161 Stephen C Curley:Presentation on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Laws, 《证券立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61 页。
    162 参见[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 37-38 页,第 55-58 页。
    163 [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版,第 99 页,第 111 页。
    164 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16 页。
    
    165 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2004 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参见前序《公司法编之修改》,及第 587-588 页。
    166 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03 页。
    170 [美]斯蒂芬·A·罗斯、罗德尔福·W·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 ·杰富:《公司理财》,吴世农、沈艺峰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年,第 314 页。
     171 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2004 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88 页。
     172 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13 页。
    173 [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版,第 185 页。
    174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22 页。
    175 Marcel Kahan, The Qualified Case against Mandatory Terms in Bonds, 89 Nw. U. L. Rev. 565, 587 (1995).
    176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王卫国、徐国栋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620 页。
    177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王卫国、徐国栋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620 页。
    178 李永军:《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37 页。
    179 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56-257 页。
    180 [美]乔迪·S·克劳斯、史蒂文·D·沃特:《公司法和商法的法理基础》,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19 页。
    181 李永军:《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6 页。
    182 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19-120 页,第 121 页。
    183 李永军:《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6 页。
    184 [英] 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煦东、何帅领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99 页。
    185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等著:《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94 页。
     186 李永军:《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6-207 页;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21 页。
    188 李永军:《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8 页。
    189 [美]乔迪·S·克劳斯、史蒂文·D·沃特:《公司法和商法的法理基础》,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20 页。
    190 胡基:《合同解释的理论与规则研究》,《民商法论丛第 8 卷》,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4-55 页。
    191 李永军:《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28 页。
    192 [德]康拉德·茨威格特、海因·克茨:《合同法中的自由与强制》,孙宪忠译,《民商法论丛第 9 卷》,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68 页。
    193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王卫国、徐国栋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664-665 页。
    194 Dale B. Tauke, 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 Rights, 1989 Colum. Bus. L. Rev. 1, 87-88 (1989).
    196 Bratt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cts Governing Corporate Debt Relationships, 5 Cardozo L. Rev. 371, 396-397 (1984).
    197 Dale B. Tauke, 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 Rights, 1989 Colum. Bus. L. Rev. 1,102-106 (1989).
    198 [美]乔迪·S·克劳斯、史蒂文·D·沃特:《公司法和商法的法理基础》,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43-45 页。
    199 李永军:《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53 页。
    200 梁慧星:《合同的解释规则》,《民商法论丛第 6 卷》,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543 页。
    201 [台]史尚宽:《债法总论》,台湾荣泰印书馆,1978 年版,第 322 页。
    202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662 页。
    203 Dale B. Tauke, 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 Rights, 1989 Colum. Bus. L. Rev. 1,124-125 (1989).
    205 Dale B. Tauke, 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 Rights, 1989 Colum. Bus. L. Rev. 1,127 (1989).
    206 Dale B. Tauke, 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 Rights, 1989 Colum. Bus. L. Rev. 1,133 (1989).
    208 [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版,第 198 页。
    209 [英]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煦东、何帅领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411 页。
    210 [英] 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煦东、何帅领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411 页。
    
    211 [英] 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煦东、何帅领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412 页。
    212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35 页。
    213 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20 页。
    214 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2004 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89 页。
    215 Marcel Kahan, The Qualified Case against Mandatory Terms in Bonds, 89 Nw. U. L. Rev. 565, 601 (1995).
    216 [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版,第 200 页。
    
    217 转引自蒋屏:《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博士论文,2004 年,第 30 页。
    218 郁光华:《公司法的本质——从代理理论的角度观察》,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94 页。
    220 参见郑江绥:《控制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年 5 月,第 58-59;6 1082-1091
    221 陈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 1 月,第 50页。
    222 转引自陈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 1 月,第 152 页。
    223 参见陈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 1 月,第 152 页;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240-243 页。
    224 罗海波:《债务融资与上市公司治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 年 5 月,第 17-18 页。
    225 参见张霓:《债券融资对我国公司治理的作用分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3 期,第 336 页。
    226 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1 3 页。
    227 有关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著作参见朱蕴慈:《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228 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6-87 页。
    229 刘贵祥:《论债权保护在公司法制中的优先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博士论文,2005 年 12 月,第 30 页。
    230 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22 页。
    231 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22 页。
    234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1 页。有关公司债持有人在公司异常态中权利的行使将在第六章详述。
    
    235 张忠野:《公司治理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法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 4 月,前言。
    236 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89 页。
    237 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90 页。
    239 [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77页。
    240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91 页。
    241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66 (1988).
    243 Conard, Theses for a Corporate Reformation, 19 U.C. Davis L.Rev. 259, 289 (1986).
    244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447-448 (1986).
    245 Dale B. Tauke, 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 Rights, 1989 Colum. Bus. L. Rev. 1, 7 (1989).
    246 转引自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13 页。
    247 Coffee & Schwartz, The Survival of the Derivative Suit: An Evaluation and a Proposal for Legislative Reform, 81 Colum. L. Rev. 261, 313 (1981).
    248 Thomas R. Hurst & Larry J. McGuinness, The Corporation, the Bondholder and Fiduciary Duties, 10 J.L. & Com. 187, 200-202 (1991).
    249 Robert Dean Ellis, Securitization Vehicles, Fiduciary Duties, and Bondholders’ Rights, 24 J. Corp. L. 295, 320 (1999).
    250 参见[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弈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97 页;[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59 页;苏号朋主编:《美国商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94 页。。
    251 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82-383 页。
    253 See Lawrence E. Mitchell, the Fairness Rights of Corporate Bondholders, 65 N.Y.U. L. Rev. 1165, 1180-1186 (1990).
    254 See Lawrence E. Mitchell, the Fairness Rights of Corporate Bondholders, 65 N.Y.U. L. Rev. 1165, 1178, 1186 (1990).
    255 R. Clark, Corporate Law, 34 (1986).
    256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66 (1988).
    257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73-274 (1988).
    258 308 U.S. 295, 307 (1939).
    259 Lawrence E. Mitchell, the Fairness Rights of Corporate Bondholders, 65 N.Y.U. L. Rev. 1165,1197 (1990).
    
    263 Lawrence E. Mitchell, the Fairness Rights of Corporate Bondholders, 65 N.Y.U. L. Rev. 1165, 1200 (1990).
    264 Pittsburgh Terminal Corp., 680 F.2d, 943-44.
    265 Mark E. Van Der Weide, Against Fiduciary Duties to Corporate Stakeholders, 21 Del. J. Corp. L. 27, 117 (1996).
    266 [美]尼古利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吴晓露、潘晓松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43-144 页。
    269 参见徐兆铭:《债务合约、考核成本、节约机制》,黄少安主编《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四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68-172 页。
    270 参见徐兆铭:《债务合约、考核成本、节约机制》,《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四辑)》(黄少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68-172 页。
    271 [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50页。
    272 See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437-438 (1986).
    273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67 页。
    274 李丽:《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作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 年第 5 期(总第 322 期),第 69页。
    276 蒋屏:《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博士论文,2004 年 8 月,第 45 页。
    277 蒋屏:《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博士论文,2004 年 8 月,第 45-46 页。
    278 [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版,第 73-74 页。
    279 蒋屏:《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博士论文,2004 年 8 月,第 46 页。
    280 仝乃礼:《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商场现代化》,2006 年 10 月(上月刊)总第 48l 期,第 363 页。
    282 孙轲、方会磊:《保监会“指引”债券投资内部评级》,《21 世纪经济报道》,2007 年 2 月 9 日。
     283 仝乃礼:《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商场现代化》,2006 年 10 月(上月刊)总第 48l 期,第 363 页。
    284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6 页。
    285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35 页。
    286 参见[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7 页。有关公司债持有人在公司破产、重整等公司特殊情形中的地位、作用和权益保护,将在第六章中详述。
    287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7 页。
    288 参见[台]林咏荣:《商事法新释(上)》,五南图书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29 页;[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7 页。
    289 参见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38 页。
    290 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17、第 219 页。
    291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7 页。
    292 王书江等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4 页。
    293 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17 页。
    294 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17 页。
    295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9 页。
    296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8-379 页。
    297 参见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19 页;王书江等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0 页;[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81页。
    298 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74 页。
    299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9 页。
    300 王书江等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0 页
    301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81 页。
    
    302 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2004 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89 页。
    303 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20、第 217 页。
    304 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2004 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90 页。
    305 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74 页。
    306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81 页。
    307 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19 页。
    308 参见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47 页。
    309 参见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75 页;[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82 页。
    310 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2004 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89-590 页。
    311 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75 页。
    312 参见习龙生《,论公司债券受托管理制度及我国的制度构建》,《河北法学》,2005 年第 23 卷第 8 期,第 127-128页;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52 页。但是,日本和台湾的公司债信托兼有公司债持有人会议和信托人的设计,与英美法的信托制仍有不同。
    313 参见习龙生《:论公司债券受托管理制度及我国的制度构建》,《河北法学》,2005 年第 23 卷第 8 期,第 128-129页;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52 页。
    314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430-431 (1986).
    315 [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84-385 页。
    316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56-257 页。
    317 [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版,第 228-229 页。
    318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53-256 页。
    319 习龙生:《论公司债券受托管理制度及我国的制度构建》,《河北法学》,2005 年第 23 卷第 8 期,第 130-131页。
    324 吕竺笙:《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4 月,第 194 页。
    325 Michael C. Jensen, Takeover: Thei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2 J. Eco. Persp. 24 (1988).
    326 Kenneth Lehn & Annette Poulsen, Contractual Resolution of Bondholder-Stockholder Conficts in Leveraged Vuyouts, 34 J.L.Eco. 645, 646 (1991).
    327 Marcel Kahan & Michael Klausne, Antitakeover Provisions in Bonds: Bondholder Protection or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40 UCLA L. Rev. 931, 932-933 (1993).
    328 转引自[美]斯蒂芬·A·罗斯、罗德尔福·W·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 ·杰富著:《公司理财》,吴世农、沈艺峰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年,第 312 页。
    329 陈赤平:《论债务融资契约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治理》,《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0 卷第 1 期,2006 年 l 月,第 141 页。
    331 Richard G. Clemens, Poison Debt: The New Takeover Defense, 42 Bus.Law. 747, 750 (1987).
     332 Bryan A. Garner, Black’ Law Dictionary, Thomson West, 1493 ( 8d ed. 2004).
    333 John C. Coffee, Jr., Unstable Coalitions: Corporate Governance as a Multi-Player Game, 78 Geo.L.J. 1495, 1520 (1990).
    334 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20 页。
    335 Kenneth Lehn & Annette Poulsen, Contractual Resolution of Bondholder-Stockholder Conficts in Leveraged Vuyouts, 34 J.L.Eco. 645, Appendis A (1991).
    336 Marcel Kahan & Michael Klausne, Antitakeover Provisions in Bonds: Bondholder Protection or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40 UCLA. L. Rev. 931, 937,961 (1993).
    337 Marcel Kahan & Michael Klausne, Antitakeover Provisions in Bonds: Bondholder Protection or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40 UCLA. L. Rev. 931, 966-967 (1993).
    338 Marcel Kahan & Michael Klausne, Antitakeover Provisions in Bonds: Bondholder Protection or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40 UCLA. L. Rev. 931, 967-969 (1993).
    339 Marcel Kahan & Michael Klausne, Antitakeover Provisions in Bonds: Bondholder Protection or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40 UCLA L. Rev. 931, 950(1993).
    340 Daniel Hertzberg, Poison Put Bonds Are Latest Weapon in Conmpanies’ Antitakeover Strategy, Wall Str. J., 10, February 13, 1986.
    341 Kenneth Lehn & Annette Poulsen, Contractual Resolution of Bondholder-Stockholder Conficts in Leveraged Vuyouts, 34 J.L.Eco. 645, 671 (1991).
    342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303 (1988).
    343 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292-293 (1988).
    344 Jensen &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Fin.Econ., 305 (1976).
    345 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27 页,第 231 页。
    346 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66 页、第 222 页。
    347 Kenneth Lehn & Annette Poulsen, Contractual Resolution of Bondholder-Stockholder Conficts in Leveraged Vuyouts, 34 J.L.Eco. 645, 671 (1991).
    348 Kenneth Lehn & Annette Poulsen, Contractual Resolution of Bondholder-Stockholder Conficts in LeveragedVuyouts, J.Law.Eco. 645, 660 (1991).
    349 Nicholas P. Saggese & Gregg A. Noel & Michael E. Mohr,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Exchange Offers and Consent Solicitations, 24 Loyola LA. L. Rev., 527 (1991).
    350 Mark J. Roe, The Voting Prohibition in Bond Workouts, 97 Yale L.J. 232, 235-236 (1987).
    351 Mark J. Roe, The Voting Prohibition in Bond Workouts, 97 Yale L.J. 232, 236-237 (1987).
    352 [美]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著:《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06 页、第 216 页。
    
    353 Mark J. Roe, The Voting Prohibition in Bond Workouts, 97 Yale L.J. 232, 236(1987).
    355 David B. Heller, Firms Begin Cash Offers for Junk, WALL ST. J., Mar. 26, 1990, at 1.
    356 [美]罗杰·A·麦凯恩:《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原毅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第 8 页。
    357 [美]罗杰·A·麦凯恩:《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原毅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第 8 页。
    358 John C. Coffee, Jr. & William A. Klein,Bondholder Coercion: the Problem of Constrained Choice in Debt Tender Offers and Recapitalizations, 58 U. Chi. L. Rev. 1207, 1247-1248 (1991).
    359 Victor Brudney, Corporate Bondholder and Debtor Opportunism: in Bad Times and Good, 105 Harv. L. Rev. 1821, 1865 (1992).
    360 转引自王卫国:《企业拯救制度在中国的采用:比较概观》,王卫国、Roman Tomasic 主编《中国证券法破产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4 页。
    361 [美]大卫·G·爱泼斯坦、史蒂夫·H·尼克勒斯、詹姆斯·J·怀特著:《美国破产法》,韩长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35 页。
    362 Thomas·H·Jackson,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Bankruptcy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4 (1986).
    363 [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弈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72 页。
    364 王卫国:《破产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26 页。
    365 [日]石川明:《日本破产法》,何勤华、周桂秋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9 页。
    366 李永军:《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54 页。
    367 李永军:《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54 页。
    368 [美]大卫·G·爱泼斯坦、史蒂夫·H·尼克勒斯、詹姆斯·J·怀特著:《美国破产法》,韩长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48 页。
    369 [美]大卫·G·爱泼斯坦、史蒂夫·H·尼克勒斯、詹姆斯·J·怀特著:《美国破产法》,韩长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50 页。
    371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88 页。
    372 [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弈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58 页。
    373 习龙生:《论公司债券受托管理制度及我国的制度构建》,《河北法学》,2005 年第 23 卷第 8 期,第 131 页。
    376 INSOL INSOL INTERNATIONAL, Detectors in the Twilight Zone, Working Paper, 401-403 (2001).
    377 丁昌业译:《英国破产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59-160 页;沈达明、郑淑君:《比较破产法初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08 页。
    378 [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弈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07 页。
    379 INSOL INTERNATIONAL, Detectors in the Twilight Zone, Working Paper, 232 (2001).
    380 IINSOL INTERNATIONAL, Detectors in the Twilight Zone, Working Paper, 234 (2001).
    381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1 页。
    1、[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2、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学流派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3、张文显:《20 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 年版。
    4、[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5、[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6、[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弈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7、[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8、苏号朋主编:《美国商法——制度、判例与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
    9、[美] R·H·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三联书店,1994 年版。
    10、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
    12、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乔迪·S·克劳斯、史蒂文·D·沃特:《公司法和商法的法理基础》,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4、[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15、[台]廖大颖:《公司债法理之研究——论公司债制度之基础思维与调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年版。
    16、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17、[美]弗兰克·J·法博兹、T·德萨·法博齐著:《债券市场分析和策略》,郭世贤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年版。
    18、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19、[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版。
    20、[台]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1、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22、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
    23、[美]马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 21 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张荣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4、江平、方流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 年版。
    25、[美]道格拉斯·R·爱默瑞、约翰·D·芬尼特:《公司财务管理》,荆新、王化成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6、[美]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著:《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
    27、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28、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9、魏振赢:《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30、[美]斯蒂芬·A·罗斯、罗德尔福·W·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 ·杰富:《公司理财》,吴世农、沈艺峰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年。
    31、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 年版。
    32、邱海洋:《公司利润分配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3、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
    34、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2004 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5、[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王卫国、徐国栋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
    36、李永军:《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37、[英] 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煦东、何帅领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8、[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等著:《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
    39、[台]史尚宽:《债法总论》,台湾荣泰印书馆,1978 年版。
    40、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41、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2、朱蕴慈:《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43、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年版。
    44、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5、[美]尼古利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吴晓露、潘晓松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46、[台]林咏荣:《商事法新释(上)》,五南图书出版社,1990 年版。
    47、王书江等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
    48、[美]罗杰·A·麦凯恩:《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原毅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
    49、[美]大卫·G·爱泼斯坦、史蒂夫·H·尼克勒斯、詹姆斯·J·怀特著:《美国破产法》,韩长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50、王卫国:《破产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年版。
    51、[日]石川明:《日本破产法》,何勤华、周桂秋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
    52、李永军:《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
    53、丁昌业译:《英国破产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54、沈达明、郑淑君:《比较破产法初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1、董斌、赵红平:《西方学者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动因研究综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7 卷第 6 期,2005 年 11 月。
    2、蒋屏:《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博士论文,2004 年 8 月。
    3、贾英姿、李婧:《中国债券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6 年)》,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信息部,2007 年 1 月。
    4、沈伟基、蔡如海:《企业债券融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 年第 5 期。
    5、张东升:《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0 年 4 月。
    6、曾国安、王继翔:《放松管制与重新管制: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稀薄状况溯源》,《当代经济研究》,2004 年 2 月。
    7、张鹏、谢刚、万迪防:《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剖析》,《经济问题探索》,2003 年12 月。
    8、赵增耀:《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争论中的几个理论观点》,《经济学动态》,1998 年10 月。
    9、赵敏敏:《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多元依据》,《财经科学》,2003 年 5 月。
    10、詹正茂、陈刚、廉晓红:《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对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3 年 4 月。
    11、王利明:《公司有限责任的若干问题》,《政法论坛》,1994 年第 2 期。
    12、虞政平:《论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论文,2001 年 4 月。
    13、张双才、齐寅峰:《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及协调机制》,《河北学刊》,2001年第 4 期。
    14、童盼,支晓强:《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模拟研究》,《管理科学》, 2005 年 10 月。
    15、安义宽:《从公司债券的产权特征解析企业债券的理论基础》,《证券法律评论》(第 3 卷),法律出版社,2003 年
    16、林秀芹:《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法律经济学思考》,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律评论 2003 年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17、胡文涛:《海峡两岸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江平、赖源河主编《两岸公司法研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8、张竞芳:《论可转换公司债券债权人的保护》,《经济师》,2005 年第 6 期。
    19、[台]赖源河:《转换公司债之研究》,《公司法问题研究(一)》,政大法学丛书,1982 年。
    20、[美]理查德·伯纳德:《美国证券监管机制》,《证券立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
    21、Stephen C Curley:Presentation on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Laws,《证券立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
    22、胡基:《合同解释的理论与规则研究》,《民商法论丛第 8 卷》,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
    23、[德]康拉德·茨威格特、海因·克茨:《合同法中的自由与强制》,孙宪忠译,《民商法论丛第 9 卷》,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24、梁慧星:《合同的解释规则》,《民商法论丛第 6 卷》,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
    25、陈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财政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 1 月。
    26、郑江绥:《控制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年 5 月。
    27、罗海波:《债务融资与上市公司治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 年 5 月。
    28、张霓:《债券融资对我国公司治理的作用分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3 期。
    29、刘贵祥:《论债权保护在公司法制中的优先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博士论文,2005 年 12 月。
    30、张忠野:《公司治理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法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4 月。
    31、徐兆铭:《债务合约、考核成本、节约机制》,黄少安主编《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四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
    32、李丽:《公司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作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 年总第 322 期第 5 期。
    33、仝乃礼:《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商场现代化》,2006 年10 月(上月刊)总第 48l 期。
    34、吕竺笙:《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4 月。
    35、陈赤平:《论债务融资契约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治理》,《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0 卷第 1 期,2006 年 l 月。
    36、习龙生:《论公司债券受托管理制度及我国的制度构建》,《河北法学》,2005年第 23 卷第 8 期。
    37、王卫国:《企业拯救制度在中国的采用:比较概观》,王卫国、Roman Tomasic主编《中国证券法破产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1 Bus. Law. 413 (1986).
    2、R. Brealey & S. Myers,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2d ed. 1984).
    3、Easterbrook & Fischel, 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s, 91 Yale L.J. 698 (1982).
    4、Easterbrook & Fischel, 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 52 U.Chi.L.Rev. 89 (1985).
    5、Kenneth Lehn & Annette Poulsen, Contractual Resolution of Bondholder-Stockholder Conficts in Leveraged Vuyouts, 34 J.L.Eco. 645 (1991).
    6、Morey W. McDaniel,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13 J. Corp. L. 205 (1988).
    7、Marcel Kahan, Rethinking Corporate Bonds: the Trade-off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ights, 77 N.Y.U. L. Rev. 1040 (2002).
    8、William A. Klein & C. David Anderson & Kathleen G. McGuinness, the Call provision of Corporate Bonds: A Standard form in Need of Change, 18 J. Corp. L. 653 (1993).
    9、Marcel Kahan, The Qualified Case against Mandatory Terms in Bonds, 89 Nw. U. L. Rev. 565 (1995).
    10、Yakov Amihud & Kenneth Garbade & Marcel Kahan, a New Governance ofStructure for Corporate Bonds, 51 Stan. L. Rev. 447 (1999).
    11、George G. Triantis & Ronald J. Daniels, the Role of debt in Intera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83 Cal. L. Rev. 1073 (1995).
    12、Jayne W. Barnar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the New Corporate Governance, 69 N.C. L. Rev. 1135 (1991).
    13、Michael Bradley & Cindy A. Schipani, The Relevance of the Duty of Care Standar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75 Iowa L. Rev. 1 (1989).
    14、Victor Brudney,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cy Costs, and the Rhetoric of Contract, 85 Colum. L. Rev. 1403 (1985).
    15、Robert Dean Ellis, Securitization Vehicles, Fiduciary Duties, and Bondholders’ Rights, 24 J. Corp. L. 295 (1999).
    16、R. Posner, the Rights of Creditors of Affiliated Corporations, 43 U.Chi.L.Rev. 499 (1976).
    17、J. Grundfest, the Limited Future of Unlimited Liability: A Capital Markets Perspective, 102 Yal. L. J. 387 (1992).
    18、Bebchuk, Toward Undistorted Choice and Equal Treatment in Corporate Takeovers, 98 Harv. L. Rev. 1693 (1985).
    19、Easterbrook & Fischel, Mandatory Disclos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70 Va. L. Rev. 669 (1984).
    20、Lawrence E. Mitchell, the Fairness Rights of Corporate Bondholders, 65 N. Y. U. L. Rev. 1165 (1990).
    21、Am. Bar Found., Commentaries on Indentures 2 (1971).
    22、J. Hurst, The Legitimacy of the Business Corporation in the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 (1970).
    23、Karl Llewellyn, What Price Contract?-An Essay in Perspective, 40 Yale L.J. 704 (1931).
    24、Thomas R. Hurst & Larry J. McGuinness, The Corporation, the Bondholder and Fiduciary Duties, 10 J.L. & Com. 187 (1991).
    25、A. Berle, Jr., For Whom Corporate Managers Are Trustees: A Note, 45 Harv. L. Rev. 1365 (1932).
    26、A. Berle, Jr., Studies in the Law of Corporation Finance, 156 (1928).
    27、Kripke, The SEC,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Real Issues, 36 Bus. Law. (1981).
    28、V. Brudney & M. Chirel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e Finance (2d ed. 1979).
    29、Baysinger & Butler, Race For the Bottom v. Climb to the Top: The ALI Project and Uniformity in Corporate Law, 10 J. Corp. L. 431 (1985).
    30、N. Wolfson, The Modern Corporation(1984).
    31、Fischel,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ovement, 35 Vand. L. Rev. 1259 (1982).
    32、Easterbrook & Fischel, Voting in Corporate Law, 26 J. L. & Econ. 395 (1983).
    33、B. Manning, A Concise Textbook on Legal Capital (2d ed. 1981).
    34、Robert Anthony, Accounting Rates of Return: Note, 76 Am.Econ.Rev. 244 (1986).
    35、R.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3d ed.1986).
    36、Manning, A Concise Textbook on Legal Capital (2 ed. 1981).
    37、Black & Scholes,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81 J.Pol.Econ. 637 (1973)
    38、Galai & Masulis, The Option Pricing Model and the Risk Factor of Stock, 3 J.Fin.Econ. 53 (1976).
    39、Bryan A. Garner, Black’ Law Dictionary, Thomson West ( 8d ed. 2004).
    40、Jensen &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Fin.Econ. 305 (1976).
    41、Dale B. Tauke, Should Bonds Have More Fu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bate Over Corporate Bondholder Rights, 1989 Colum. Bus. L. Rev. 1 (1989).
    42、A. Berle & G.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rev.ed.1968).
    43、Bratt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racts Governing Corporate Debt Relationships, 5 Cardozo L. Rev. 371 (1984).
    44、R.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 West Publishing (1986).
    45、Conard, Theses for a Corporate Reformation, 19 U.C. Davis L.Rev. 259 (1986).
    46、Coffee & Schwartz, The Survival of the Derivative Suit: An Evaluation and a Proposal for Legislative Reform, 81 Colum. L. Rev. 261 (1981).
    47、Mark E. Van Der Weide, Against Fiduciary Duties to Corporate Stakeholders, 21 Del. J. Corp. L. 27 (1996).
    48、R. Clark, Corporate Law (1986).
    49、Smith, Case & Morison, The Trust Indenture Act of 1939 Needs No Conflict of Interest Revision, 35 Bus. Law. 161 (1979).
    50、Campbell & Zack, Put a Bullet in the Poor Beast. His Leg Is Broken and His Use Is Past.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Dual Role of Lender and Corporate Indenture Trustee: A Proposal to End I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32 Bus. Law 1705 (1977).
    51、Michael C. Jensen, Takeover: Thei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2 J. Eco. Persp. 24(1988).
    52、Marcel Kahan & Michael Klausne, Antitakeover Provisions in Bonds: Bondholder Protection or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40 UCLA L. Rev. 931 (1993).
    53、Richard G. Clemens, Poison Debt: The New Takeover Defense, 42 Bus. Law. 747 (1987).
    54、John C. Coffee, Jr., Unstable Coalitions: Corporate Governance as a Multi-Player Game, 78 Geo.L.J. 1495 (1990).
    55 、 Daniel Hertzberg, Poison Put Bonds Are Latest Weapon in Conmpanies’ Antitakeover Strategy, Wall Str. J., February 13, 1986.
    56、Nicholas P. Saggese & Gregg A. Noel & Michael E. Mohr,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Exchange Offers and Consent Solicitations, 24 Loyola LA. L. Rev. 527 (1991).
    57、Mark J. Roe, The Voting Prohibition in Bond Workouts, 97 Yale L.J. 232 (1987).
    58、David B. Heller, Firms Begin Cash Offers for Junk, WALL ST. J., Mar. 26, 1990.
    59、Victor Brudney, Corporate Bondholder and Debtor Opportunism: in Bad Times and Good, 105 Harv. L. Rev. 1821 (1992)
    60、John C. Coffee, Jr. & William A. Klein,Bondholder Coercion: the Problem of Constrained Choice in Debt Tender Offers and Recapitalizations, 58 U. Chi. L. Rev. 1207 (1991).
    61、Thomas H·Jackson,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Bankruptcy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62、INSOL INTERNATIONAL, Detectors in the Twilight Zone, Working Paper (2001).
    1、http://www.westlaw.com.cn 美国 Westlaw 法学类数据库检索系统
    2、http://www.cnki.net 中国期刊网
    3、http://www.chinabond.com.cn 中国债券网
    4、http://www.chinacourt.org 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