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丘古城坐落在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经历近500年的春秋岁月,古城依然屹立在豫东大地上。商丘古城外形奇特,保存完整。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平遥、丽江的申遗成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由于旅游热的带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旅游开发问题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商丘古城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城市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古城的历史演革和城址变迁,从城市的规划布局、古建筑及民俗文化三个方面来研究古城的城市性质和文化特色。又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为基础,分析古城的保护现状,探讨古城的发展模式,研究古城的旅游开发。通过对商丘古城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古城的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活动,从而使古城的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总体认识和宏观把握,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方法。
     第二部分:商丘古城的历史变迁。该部分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商丘古城的历史沿革和城址变迁。还考证了商丘的地名起源,分析商丘古城的城市选址原则,初步探讨了城址变迁的原因。通过本部分,可以对商丘古城发展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三部分:商丘古城的特色分析。商丘古城的特色风貌主要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布局、古建筑、历史文化这三个方面,该部分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古城进行详细阐述,总结规律。
     第四部分:商丘古城保护研究。该部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为基础,提出古城保护的原则和方法,探讨古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并对古城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商丘古城发展研究。该部分首先探讨了古城的发展模式,提出发展旅游文化经济,使古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而对古城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分析旅游开发的意义,科学评价其旅游资源,初步分析古城旅游开发的现状,提出古城旅游开发的策略。
     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小结。
     通过对全文总结,共有四点认识:
     (1)商丘古城的城址变迁。商丘历史悠久,由西周至今的几千年岁月,在商丘大地上遗留了东周宋国城、睢阳城、商丘古城这三座城址。历史时期,黄河流经商丘,黄河的泛滥,使得商丘深受其害。黄河的屡屡迁徙、改道,是商丘古城城址变迁的主要原因。
     (2)商丘古城的风貌特色。就古城的规划布局而言,大到古城的外形,外圆内方,砖城、护城河、外城郭“三位一体”;小到古城的街道,棋盘式格局,尽现古城的小巧别致。这些无不反映着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伟大成就。古朴典雅的古建筑,更添古城的厚重沧桑之感;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则尽现古城浓郁的人文气息。
     (3)商丘古城的保护研究。就商丘古城的研究现状而言,谈开发的多,谈保护的少。本文则填补了商丘古城保护研究方面的空白。古城的整体格局保存完好,这是其一大优势。故而,对商丘古城的保护,要着眼于整体,保护好古城的整体历史风貌是重点。对古城来说,有不少古迹亟待修复,而重建仿古建筑一定要谨慎!同时,要把已建成的假古董对古城风貌造成的破坏降到最低。
     (4)商丘古城的发展研究。对商丘古城进行旅游开发,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旅游开发专项规划。与平遥、丽江相比,商丘古城还有很大差距,要积极吸取它们在旅游开发上的丰富经验,同时也要谨记它们在旅游开发上的深刻教训。资金不足是制约古城旅游开发的最大因素,并且,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缓解的。所以,古城的旅游开发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Shangqiu Ancient City is located in Suiyang District of Shangqiu City;it built in Zbengde years of Ming Dynasty(A.D.1511),after nearly 500 years,the ancient city still stands on the east of Henan. Shangqiu Ancient City peculiar shape and preserve integrity.It was name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of China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1986.With Pingyao and Lijiang's success in "Application for World Inheritance",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has aroused the concern of academics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As the hot tourist driven,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urban studies.
     Based on Shangqiu Ancient City for the study,us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methods;analyze its history and the change of its 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History and Geography,from its planning,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folk culture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analyze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ancient city;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ancient city;study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ty.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research on Shangqiu Ancient City,it could better guide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ivities,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ty into the trac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PartⅠ:Introduction.This part mainly elaborates topics overall understanding and the macroscopic assurance,introduces the origins of topics,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contents,methods.
     PartⅡ:Historical Changes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The part elaborates its history and the site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Research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Shangqiu, analyze the city site in principle,discussed the reasons for the city site changes.Through this section, we'll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
     PartⅢ: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It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city's planning,ancient architecture,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se three, on the part of this three-pronged approach,described in detail the ancient city,summed up the law.
     PartⅣ:Protection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The par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explore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ancient city were analyzed.
     PartⅤ:Development Study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Firstly,discuss the city's development model,the propos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economy,so that the ancient city follows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n study its tourism development,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its tourism resources,the stat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eliminary analysis,to the ancient c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PartⅥis the full text of the summary.
     Through the text summing up,a total four awareness:
     (a) The site changes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Shangqiu has a long history,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since,on the land left over from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Song City,Suiyang City,Shangqiu Ancient City these three sites.Historical period,the Yellow River flows through Shangqiu,the spread of the Yellow River,making Shangqiu suffer.The Yellow River has repeatedly movement,diversions,and that's the main reasons for site change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
     (b)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On the city's planning,the big city to the form,within the cylindrical,brick city,a moat,the castle "thiee-in-one";small city streets, chessboard pattern make the compact city is unique.These are not only reflec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eomancy culture,but also fully embody the ancient China's great achievements in urban planning.Simple and elegant old buildings,added to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heavy sense of rich and colorful folk customs,the city is rich to the human spirit.
     (c) On the protection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On the status of the ancient city,development of the more,protection of the less.This article will fill the protection in research gaps.The overall pattern of the ancient city of well-preserved,this is one of the major advantages.Therefore,the protection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we should focus on the whole,protect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overall outlook of history is the key.The ancient city,there are many monuments to be restored,and reconstruction of antique construction must carefullyl At the same time,should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the fake antique styl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damage caused to a minimum.
     (d)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Shangqiu Ancient City.Tourism development,we must focus on long-term,formulate a set of realistic special plan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And Pingyao,Lijiang compared to Shangqiu still have a long way,we should actively learn from th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xperience,but also bear in mind their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profound lessons. Shortage of funds i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ty of tourism the biggest factor,and, in the short term is impossible to be effective mitigation.Therefore,the city's tourism development must act within our capability and gradual manner.
引文
[1]杨瑞奇、朱明伦:《商丘近代建筑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2]杨瑞奇:《商丘地区建筑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3]李长祥、张文礼:《河南省商丘市城市建设志》,1987年3月。
    [1]《商匠县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3月,第67页。
    [2]杨子建:《商丘地名起源综述》,《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6年第5期,第28页。
    [3]孙明:《先商文化与商丘的起源》,《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第25页。
    [4]孙明:《先商文化与商丘的起源》,《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第27、28页。
    [1]张轸:《中华古国古都》,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80、281页。
    [2]该表参考《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3月,第57-59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汴河》,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
    [1]此处有疑问.张长寿、张光直所著文章《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第4期,第27页)中称:“西墙全长3050米”。
    [2]中美联合考古队:《河南商丘县东周城址勘查简报》,《考古》,1998年第12期,第21页。
    [3]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557页。
    [4]中美联合考古队:《河南商丘县东周城址勘查简报》,《考古》,1998年第12期,第22页。
    [5]转引自戴吾三:《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22页。
    [6]罗哲文:《中国城墙》,南京: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9页。
    [1]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2]阎根齐、刘海燕:《先秦宋国史若干问题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94页。
    [3](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月,第153页。
    [4](清)刘德昌修,叶澐纂:康熙四十四年《商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年),第207页。
    [1]转引自刘海燕:《西汉梁孝王东苑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40页。
    [2](后晋)刘煦:《旧唐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40页。
    [3]罗哲文:《中国城墙》,南京: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4]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嘉靖《归德志》卷二《建置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
    [1]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16、317页。
    [2]荆志淳、George(Rip)Rapp,Jr.、高天麟:《河南商丘全新世地貌演变及其对史前和早期历史考古遗址的影响》,《考古》,1997年第5期,第68页。
    [1]陈道山:《商丘古城建筑文化内涵之管窥》,《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31页。
    [2]陈华光:《商丘古城变迁其文化内涵》,《中州今古》,2002年第2期,第28页。
    [3]尚起兴、尚骥:《商丘史话》,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80页。
    [1]陈道山:《商丘古城》,《建筑》,2007年第7期,第74页。
    [1]赵彤梅:《商丘归德府古城城门特点探析》,《山西建筑》,2007年第6期,第64页。
    [1](英)帕克瑞·纽金斯著,顾孟潮、张百年译:《世界建筑艺术史》,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4月,第71页。
    [1]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7页。
    [1]中共商丘市睢阳区委、商丘市睢阳区人民政府等编著:《商丘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料集锦》,2006年,第53页。
    [1]转引自史建华、盛承懋等编著:《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3页。
    [2]孙明:《先商文化与商丘的起源》,《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第25、26页。
    [3]中美联合考古队:《河南商丘县东周城址勘查简报》,《考古》,1998年第12期,第18页。
    [4]张长寿、张光直:《河南商匠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第4期,第25页。
    [1]转引自赵世忠编著:《解说古城》,2005年12月,第75页。
    [1]尚起兴、尚骥:《商丘史话》,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439、440页。
    [1]史建华、盛承懋等编著:《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36-38页。
    [2]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5页。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6、28页。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39页。
    [2]王虎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简论》,《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5页。
    [3]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47、48页。
    [1]司美丽:《北京应借鉴西方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35、36页。
    [2]郑灼华:《古城商丘的规划与建设》,《中州建筑》,1990年第1期,第43页。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39、40页。
    [1]阮仪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229-231页。
    [1]大河图书编辑室编:《厚重河南》(第1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第81页。
    [1]中共商丘市睢阳区委、商丘市睢阳区人民政府等编著:《商丘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料集锦》,2006年,第84页。
    [1]陈道山:《商丘古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44页。
    [2]张卫星、余方镇:《商丘旅游业定位及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2期,第94页。
    [1]秦学颀:《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经济地理》,2002年第1期,第115页。
    [1]高建立:《商匠旅游资源开发与商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72页。
    [1]陈道山:《商丘古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45页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
    [3](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月。
    [4](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5](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
    [7](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9](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月。
    [10](后晋)刘煦:《旧唐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1](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2](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3](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4](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
    [15](元)脱脱:《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6](清)张庭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7](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8]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嘉靖《归德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
    [19](清)刘德昌修,叶澐纂:康熙四十四年《商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年)。
    [20](清)陈锡辂修,查岐昌纂: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1]《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3月。
    [2]张轸:《中华古国古都》,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3]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4]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5]戴吾三:《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6]罗哲文:《中国城墙》,南京: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7]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8]尚起兴、尚骥:《商丘史话》,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
    [9]李可亭等著:《商丘通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10](英)帕克瑞·纽金斯著,顾孟潮、张百年译:《世界建筑艺术史》,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4月。
    [11]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史建华、盛承懋等编著:《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13]大河图书编辑室编:《厚重河南》(第1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14]杨瑞奇主编:《商丘地区建筑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15]中共商丘市睢阳区委、商丘市睢阳区人民政府等编著:《商丘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料集锦》,2006年。
    [16]赵世忠编著:《解说古城》,2005年12月。
    [17]邬学德、刘炎主编:《河南古代建筑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18]傅崇兰:《中华文明史话之运河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
    [19]阮仪三、王景慧、王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0]严国泰:《历史城镇旅游规划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3月。
    [21]阮仪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22]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风景科学与旅游系、商丘市人民政府编制:《商丘古城旅游发展规划--详细规划部分》,2002年11月。
    [23]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4]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25]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4月。
    [26]赵勇、骆中钊、张韵等编著:《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北京: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5年9月。
    [27](日)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编,路秉杰译:《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12月。
    [28]阳建强、吴明伟编著:《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9]李其荣编著:《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0]董鉴泓、阮仪三编著:《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
    [3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12月。
    [1]杨子建:《商丘地名起源综述》,《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6年第5期。
    [2]孙明:《先商文化与商丘的起源》,《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3]李东坡:《黄河在商丘的迁徙及其影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中美联合考古队:《河南商丘县东周城址勘查简报》,《考古》,1998年第12期。
    [5]张长寿、张光直:《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第4期。
    [6]阎根齐、刘海燕:《先秦宋国史若干问题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刘海燕:《西汉梁孝王东苑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荆志淳、George(Rip)Rapp,Jr.、高天麟:《河南商丘全新世地貌演变及其对史前和早期历史考古遗址的影响》,《考古》,1997年第5期。
    [9]陈道山:《商丘古城建筑文化内涵之管窥》,《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0]陈华光:《商丘古城变迁其文化内涵》,《中州今古》,2002年第2期。
    [11]陈道山:《商丘古城》,《建筑》,2007年第7期。
    [12]赵彤梅:《商丘归德府古城城门特点探析》,《山西建筑》,2007年第6期。
    [13]王虎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简论》,《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4]司美丽:《北京应借鉴西方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5]郑灼华:《古城商丘的规划与建设》,《中州建筑》,1990年第1期。
    [16]秦耕:《待解的世纪命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忧思》,《中国地产市场》,2001年第9期。
    [17]朱宇恒、陈瑜:《意大利古城西耶纳及其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启示》,《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
    [18]张卫星、余方镇:《商丘旅游业定位及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2期。
    [19]陈道山:《商丘古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0]陈文峰:《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为例》,《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0期。
    [21]郭德民、朱国龙、高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商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2]郭德民:《关于发展商丘旅游业的思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3]朱占峰:《论商丘的旅游经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4]李可亭:《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5]谢书民:《商丘旅游业的发展与商丘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和形象的塑造》,《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6]高建立:《商丘旅游资源开发与商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7]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城市规划》,2003年第6期。
    [28]露易:《历史建筑的再生》,《时代建筑》,2001年第4期。
    [29]李燕、司徒尚纪:《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进展》,《人文地理》,2001年第5期。
    [30]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地理学报》,2004年第3期。
    [31]陶伟、田银生、吴霞:《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32]张广汉:《欧洲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第4期。
    [33]阮仪三:《历史建筑与城市保护的历程》,《时代建筑》,2000年第3期。
    [34]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扩大与保护方法的多样化》,《城市规划》,2001年第10期。
    [35]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城市规划》,2002年第7期。
    [36]汪光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建筑学报》,2005年第2期。
    [37]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及方法》,《城市规划》,1996年第1期。
    [38]阮仪三:《旧城更新和历史名城保护》,《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第5期。
    [39]周干峙、郑孝燮、罗哲文等:《关于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建议》,《城市规划》,2002年第7期。
    [40]董世永、罗丹珩:《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与问题简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1]秦学颀:《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经济地理》,2002年第1期。
    [1]廖佰翠:《阆中古城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中国地图出版社http://www.chinamap.com/newInternet/downloadl.aspx
    [2]上班族http://www.chinasbz.com/tool/map/hen/200512/537.html
    [3]景观中国网http://www.landscape.cn
    [4]九游网www.9tour.cn/photo/showphoto_159_498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