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功能的结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建筑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构造形式和审美形式至今对我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木雕艺术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它在建筑中的美学价值一直影响至今。婺源木雕作为中国众多木雕艺术中较具影响力的一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婺源木雕历史悠久,它的兴盛是因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富有精神含义的居住环境被广大民众所喜爱,特别是为官僚和商贾所追求。为此,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积极参与设计构思和雕刻,这不仅丰富了婺源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同时也提高了建筑装饰的艺术性,并创作出丰富多样的具有一定艺术品质的木雕作品。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在研究了大量婺源建筑和资料的基础上,对明清婺源木雕产生的背景、建筑功能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婺源原属于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在文化上虽属徽派文化圈,但它却又别于徽派文化。婺源历来有“官宦之府,商贾之地”之说,特别是明清以来,众多官宦和商人在为官和从商的经历中提高了自己的眼界,开拓了视野,从而形成了相对开放的心态。由于对传统建筑文化和其它区域的建筑文化采取了继承与融合的态度,使婺源建筑和装饰无论是在功能或装饰风格上都有所改变和提高,除了具有传统徽派建筑的特色之外,又融入了沪浙赣等地的风格,从而形成了婺源建筑和装饰的三大特点。首先,是建筑和装饰的合理性和务实性;其次,是装饰中的文化内涵;最后,是构件功能和装饰方法之间的灵活性。由此,使建筑在文化上形成雅俗并存的新格局,从而更好的满足广大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China architectur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whose constructive and aesthetic forms still affects us deepl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wood carving art has affected us as ever, especially, Wuyuan wood carving, which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us and deserves its own research value. Wuyuan wood carving has a long history, whose prosper complys with the tide of hist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demand a higher degree from residential settings. The public, especially, some officials and rich businessmen, are pursuing the residential settings with spirit connotation. As a result, arts, which designed and carved by skilled craftsmen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not only enrich Architecture form and decoration style of Wuyuan, but improves art of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as well. Moreover, colorful wood sculptures of high artistic quality are created.
     Basing on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the study of materials of Wuyuan and its architectu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rchitecture function and decoration Wuyuan Wood Carving in Ming& Qing Dynasty. Originally, Wuyuan was one of Huizhou's one prefecture and six counties in the ancient time. Culturally, it belongs to Hui style which it differs from. Wuyuan is famous as a place rich in officials and businessmen, many of whom broaden their visions and form an open mind through their own experiences. It is taking an inherited and confusional attitude towa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s and architecture cultures in other regions that helps to change Wuyuan style in function and decoration. It is of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uizhou architecture. Moreover, it combines with the styles of Shanghai, Zhejiang, and jiangxi, etc. All of them contribute the three features of Wuyuan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n:reasonability and pragmaticality; cultural connotation, flexibility between component functions and decoration methods. In this way, there comes a new age wh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coexist in architecture cultures, which can satisfy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引文
[1][德]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M].上海:文滙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2]程大锦著,刘丛红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82页
    [3][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第97页
    [4]转引孙祥斌等.建筑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5]梁思成著.凝动的音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6]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303页
    [7]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
    [8]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9]梁思成著.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2月
    [10]梁思成,刘致平著.中国建筑艺术图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
    [11]王振复著.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陈从周著.梓室余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13]周劭馨著.中国审美文化[M].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4]魏嘉瓒著.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15]汉宝德著.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
    [16]刘敦桢著.中国住宅概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17][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治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
    [18][日]隈研吾著,计丽屏译.负建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19][日]隈研吾著,朱锷译.十宅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20][日]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 月
    [21][日]富永让著,刘京梁译.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22][英]布莱恩·劳森著,杨小东,段炼译.设计师怎样思考——解密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23]李劲松著.园院宅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可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24]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25]杭间著.手工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5月
    [26]陶东风著.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
    [27]曹锦清编选.儒学复兴之路--梁漱溟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
    [28]葛路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6月
    [29][瑞士]维尔纳·布雷泽著,苏怡,齐勇新译.东西方的会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30][瑞士]克劳斯-彼得·加斯特著,马琴译.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1]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编.儒学评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2][英]威廉·荷加斯著,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33][俄]瓦·康定斯基著,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
    [34][英]R·G·柯林伍德著,赵志义,朱宁嘉译.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35][美]史坦利·亚伯克隆比著,赵梦琳译.室内设计哲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36][美]豪·鲍克斯著,姜卫平,唐伟译.像建筑师那样思考[M].济南:山东画报出 版社,2009年7月
    [37][美]本杰明·马丁内兹,杰奎林·布鲁克著,毕盛镇,姜凡译.现代美术与设计基础[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
    [38][美]保罗·泽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著,潘耀昌,钟鸣,倪凌云等译.三维创造动力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
    [39][日]渡边护著,张前译.音乐美的构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40][英]萧伯纳著,冷杉译.萧翁谈乐--萧伯纳音乐散文评论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1月
    [41][德]雷德侯著,张总,钟晓青,陈芳等译.万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2月
    [42][英]巴克森德尔著,曹意强,严军,严善錞译.意图的模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9月
    [43][英]罗素著,秦悦译.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12月
    [44]储安平著.英人法人中国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45][法]吉尔·德勒兹著,于奇智,杨洁译.福柯褶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
    [46][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大春译.眼与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47][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
    [48][荷兰]托恩·勒迈尔著,施辉业译.以敞开的感官享受世界:大自然、景观、地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49][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3月
    [50]荆其敏,张丽安著.中外传统民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51]陈序经著.东西文化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52]路玉章著.木雕技法与传统雕刻图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53]黄浩著.江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54]姜维群著.隔扇门窗鉴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
    [55]沈墨宁,姜晓东,李飞著.明清戏曲人物木雕精粹[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1月
    [56]张道一著.中国古代建筑木雕之梁架雕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
    [57]张道一著.中国古代建筑木雕之檐下雕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
    [58]张道一著.中国古代建筑木雕之门窗雕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
    [59]李飞著.中国传统木雕鉴赏[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