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视角下的粮食安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孟山都、嘉吉、ADM、邦吉为首的跨国农业企业加快了全球的扩张。在美国政府对农业高额补贴的财政支持下,跨国农企利用粮食的价格优势冲击发展中国家农业体系,大量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在低价粮的冲击下丧失了“粮食自主权”,成为进口粮食的依赖者;孟山都等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研发的转基因种子迅速占领了阿根廷、巴西等南美主要粮食生产地;嘉吉、ADM等粮食巨头利用其强大的物流网、购销网,几乎垄断了全球的粮食贸易。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开始持续性爆发。2007-2008年,全世界范围的干旱、洪涝及暴雪灾害使粮食生产遭受严重影响,全球性粮食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埃及、喀麦隆、海地、科特迪瓦等多个国家政治动荡。2012年,类似的极端气候事件再次“光顾”,引发全球粮食价格高涨,“粮食骚乱”此起彼伏。至此,非传统领域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已演变为一个持续性的世界主题。
     随着全球粮食市场的动荡,国内与粮食安全相关的话题也逐渐与日常生活紧密起来,先是一波“逗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系列,紧跟着又是“转基因”汹涌袭来。在这个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争”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何应对这种非传统安全带来的挑战成为更加值得关注的焦点。
     现阶段,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保持了连续九年增长的良好态势,并且从目前来看,粮食供给比较充裕,自给率较高。但是,在这相对平稳的背后,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影响因素:第一,传统性因素,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影响因素。(1)我国人口仍在以每年800-100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达到峰值,从而造成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2)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剧了与农业争水的矛盾,使本就短缺的农业水资源雪上加霜;同时,城镇化进程引发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不仅直接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还促成了粮食生产者向粮食消费者的转变,进而增加了粮食供给压力。(3)耕地减少趋势虽有所缓解,但“占大于补”的势头并未扭转。
     第二,非传统因素。(1)一直以“偶然发生”状态存在,但近期转变为“常态化发生”的影响因素。自然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自古就存在,只是发生频率较低。然而,随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全球温度持续升高,干旱、强降雨、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对农业生产已构成常态化威胁。(2)一直“潜伏”着,近期开始浮出水面的影响因素。从我国加入WTO开始,跨国农业企业对我国的渗透便开始加快。2004年的“大豆危机”,使我国的大豆话语权完全被跨国农企掌控。目前,大豆的进口量已达到自产大豆的4倍,且进口的都是转基因大豆。与进口大豆相比,自产大豆在价格和出油率方面都处于劣势,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国内压榨厂更愿意加工转基因大豆,农民也更愿意种植转基因大豆,由此进一步加剧了跨国农企对大豆的垄断性。此外,玉米和小麦的净进口量从2008年开始明显增加,其发展趋势值得注意。总体看,跨国农企正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通过大范围扩张、抢占市场份额、利用专利和技术控制产品、迂回绕开我国监管等方式,加快在我国进行战略布局,并已逐渐形成从种子培育、粮食收储、粮食生产、运输、进出口贸易等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整个粮食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为了避免这些新的非传统影响因素对粮食安全造成进一步的威胁,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性措施和建议:对于气候变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和生物技术、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作物品种、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立气象灾害保险体系等适应性应对措施,尽可能增强防范和适应能力,减小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从源头上减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降低各种持续性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措施,一是适度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大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通过适当调整日常行为方式,为减排分压。
     对于跨国农业企业,首先,要制定并调整有关法规,从法律上确保跨国农业巨头规范性经营,从法律层面加强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同时,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加大对管理部门违法、违规操作行为的惩治力度,确保行政管理部门对跨国农业企业准入及经营的严格把控。其次,建立及时、准确、可信的信息发布和外资监测评估体系,确保有效调控,避免跨国农业企业以虚假信息哄抬价格,引发社会不安;再次,加快国有企业发展,发挥国有经济在稳定粮食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并适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形成外资-国企-民企三足竞相的局面。
     此外,我们还应进一步保持和完善现有的粮食成果。本文认为,完善现有粮食储备体系和加强粮食节约对确保我国粮食供给稳定和粮食安全具有显著作用。关于完善现有粮食储备体系方面,本文提出了三个建议探讨,包括健全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议探讨、健全粮食储备信息系统的建议探讨和建立中央-地方-家庭三级储备体系的建议探讨。关于粮食节约方面,本文认为现行的措施“宏观重视”有余,“微观体现”不足;“号召宣传”有余,“执行操作”不足。其困境不在于政府高层没有意识到,而在于没有完整的制度和有效的执行。因此,本文建议,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引导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措施,才能有效解决粮食浪费严重的问题。
Since1970s, some transnational agriculture enterprises began to accelerate their expanding speed around the world, led by Monsanto, Cargill, Archer Daniels Midland (ADM) and Bunge, etc.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y made a great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lower food price.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by were transformed from a self-sufficient country into a dependant one. Meantime, by diffusing its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s, Monsanto monopolized the soybean production area of Brazil and Argentina in South America; by using their strong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 Cargill and ADM nearly monopolized the grain transac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extreme climate events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become frequent. Between2007and2008, severe draught, flood, blizzard all over the world made a considerate reduc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which caused the global food crisis and even political turbulence in many countries, such as Egypt, Cameroon, Haiti and Cote d'Ivoire. In2012, similar climate events occurred again, which made global food prices rise quickly and caused lots of chao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us, as one kind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food security has become a constant and top agenda in every count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food price turbulence, the topic about food security becomes popular in domestic common life. In the wake of disturbance by the spike in soybean, garlic and sugar prices, the safety problem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 products come into focus recentl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a white war in the peaceful era seems to be approaching, and how to face these non-traditional challenges is worth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t present, the grain production has kept grown for9consecutive years in our country, and we are abundant and self-sufficient in food supply. However, behind these stable data, there are many instable factors:Firstly, traditional factors, namely, the factors existing all the time.(1) The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growing at a rate of8million to10million every year, and it is expected to reach the peak in2030, which keeps enlarging the rigid demand.(2)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tensif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ustrial water, domestic water and agricultural water, which aggravates agricultural water shortage. In the meantime, urbanization makes more rural labors outflow, making a direct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also makes more food producers transform into food consumers, which further increases food supply pressure.(3) Although the decreasing rate of arable land is dropping, the declining trend isn't reversed yet.
     Secondly, non-traditional factors.(1) The factors that occurred occasionally before, but are appearing frequently now.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exists from of old, but just occurred accidentally. However, as climate change progresses, the temperature begins rising continually, more and more draught, heavy rainfall and extreme weather take place, which poses threa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gularly.(2) The factors that existed in an inactive state before, but are emerging continually in recent years. Since China's entry into WTO in2001, transnational agriculture enterprises have expedited their penetration into our agricultural market. In2004, the "Soybean Crisis" made our soybean market controlled by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 At present, the import volume of soybeans is four times the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all of the soybeans imported are genetically modified. Compared to imported soybeans, domestic soybeans are disadvantageous in both price and oil yield. Therefore, for the sake of benefit, domestic crushing plants prefer imported soybeans, and peasants also prefer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 which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soybean market control by transnational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addition, it is as well worth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wheat and maize, for the import volume of wheat and maize have increased remarkably from2008. On the whole,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 in capital and technique, transnational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re accelerating their strategic layout in our country by expanding in size, seizing market share, controlling products through patent and circumventing restrictions. A comprehensive developing mode, including seed cultivation, grain collection and storage, grain manufacture and distribution, is set up gradually. Thus,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in the agricultural market.
     To avoid further impact by these non-traditional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thesis.(1)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On the one hand, we can reduce the impact by taking some adapting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echnique research, developing new crop varieties, establishing climate change insurance, etc.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reduce the impact fundamentally by taking initiativ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such as moderately adjusting energy structure, increasing energy using efficiency, and adjusting routine behaviors.
     (2)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coping with transnational agriculture enterprises. Firstly, relevant laws and legislations should be made or modified to ensure that the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 operate within control, 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Meanwhile, both the execution of legislation and the punishment to illegal acts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sure the control on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access and operation. Secondly, a timely, accurate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 release platform and a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avoid jacking up price by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fake information. Thirdly, state enterprises should speed up development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safeguard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should be highly supported in time, to form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Moreover, we should further keep and perfect our current achievements. In this thesis,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on current grain reserve system and food saving are especially mentioned.(1) There are three suggestions on current grain reserve system, including suggestion discussion about grain reserve system, suggestion discussion about grain reserv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suggestion discussion about establishment of a state-local-household grain reserve system.(2) On food saving, the author think that, as a measure to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in our country,"saving food" is mentioned by government and public all the time, but is always neglected in executing. The problem is too much attention on macro polices, but too little attention on micro measures; and too much work on appeals and propagations, too little work on execution. In author's opinion, the dilemma lies that the concrete execution measures are discordant with the government's will and polices. Therefore, both instructional and mandator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food waste.
引文
① 吴正海,苏凤昌,张王定:《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40-43页。
    ② 曹宝明,李光泗,徐建玲,等:《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6-9页。
    ③ 朱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④ 徐奉贤:《中国农业扶持与保护》,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 马九杰,张象枢,顾海兵:《粮食安全衡量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1期,第154-162页。
    ⑥ 胡靖:《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⑦ 刘晓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第56-61页。
    ① 王雅鹏,王薇薇,吴娟:《中国粮食生产、流通与储备协调机制研究-基于粮食安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2-13页。
    ② [美]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赵刚,胡钰,旷野,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③ [英]拉吉·帕特尔:《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郭国玺,程剑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① Mark W. Rosegrant, Sarah A. Cline, "Global Food Security:Challenges and Policies", Science, Vol.302 (2003), pp.1917-1919.
    ② Pamela Ronald, "Plant Genetic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Global Food Security", Genetics, Vol.188, No.1(2011), pp.11-20.
    ① H. Charles J. Godfray, John R. Beddington, Ian R. Crute, etc, "Food Security:The Challenge of Feeding 9 Billion People", Science, Vol.327 (2010), pp.812-818.
    ② Johan Swinnen, Pasquamaria Squicciarini, "Global Food Supply:Mixed Messages on Prices and Food Security", Science, Vol.335 (2012), pp.405-406.
    ③ Josef Schmidhuber, Francesco N. Tubiello, "Global Food Secur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PNAS, Vol. 104, No.50 (2007), pp.19703-19708.
    ① 游宏炳:《温饱之后的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② 蓝海涛,王为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重大问题》,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
    ③ 黄祖辉:《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④ 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① 陈佑启,何英彬,余强毅:《APEC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② 上官周平,李建平,李玉山:《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对策:以陕西省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③ 张锦华,徐庆:《中国的粮食安全:以上海为视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④ 闻海燕:《粮食安全:市场化进程中主销区粮食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⑤ 何蒲明:《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① 王国丰:《中国粮食综合安全体系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② 顾秀林:《转基因战争: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保卫战》,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③ 尹帅军:《2011年展望:转基因和粮食安全》,《环球财经》2011年第2期,第92-94页。
    ④ 殷培红:《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⑤ 居烽,熊伟,马世铭,等:《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
    ① 陈勇:《浅析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点及对策》,《新西部:理论版》2010年第11期,第82页。
    ① 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第7版。
    ② (英)巴瑞·布赞,(丹)奥利·维夫,(丹)迪·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③ 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第7版。
    ④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① 李滨:《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排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第44页。
    ② 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 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34-35页。
    ③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551-552页。
    ④ 俞晓秋,李伟,张运成,等:《非传统安全论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第44-53页。
    ① 马欢,何凤麒:《粮食暴动:新式地缘危机》,《时代周报》2011年,第132版。
    ①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3.fao.org/home/index.html#DOWNLOAD。
    ②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3.fao.org/home/index.html#DOWNLOAD。
    ①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3.fao.org/home/index.html#DOWNLOAD。
    ①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3.fao.org/home/index.html#DOWNLOAD。
    ② 黄健:《联合国称全球每年有1200万公顷耕地沙化》,新华网,2011年12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18/c_111253544.htm
    ① 韩小妮:《缺水!世界主要产粮区高声喊渴》,《新闻晨报》2011年8月24日,A15版。
    ② 居烽,熊伟,马世铭,等:《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12-16页。
    ① 尹帅军:《2011年展望:转基因和粮食安全》,《环球财经》2011年第2期,第92-94页。
    ① 转基因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粮食”。
    ② 刘铮:《转基因与粮食安全》,《科学新闻》2012年第2期,第82-83页。
    ③ 尹帅军:《2011年展望:转基因和粮食安全》,《环球财经》2011年第2期,第92-94页。
    ① 尹帅军:《2011年展望:转基因和粮食安全》,《环球财经》2011年第2期,第92-94页。
    ② 赵卓:《转基因大米非法流入我国基因战争拷问粮食安全》,新浪网,2010年7月8日,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7-08/102120636301.shtml
    ③ 李途:《非传统安全视野下全球粮食危机层次解析与应对》,《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6期,第87-89页。
    ④ 刘石:《世界粮食投机与社会恐慌》,价值中国网,2011年5月12日,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11-5-12/195116.html。
    ①《人为投机炒作抬高全球粮价》,《参考消息》2012年9月21日,第4版。
    ②李先德,罗鸣,马晓春:《世界主要国家生物燃料发展动态与政策法规》,《世界农业》2008年第9期,第29-32页。
    ③ 陈健鹏:《全球生物燃料的发展对国际粮食市场和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世界农业》2009年第4期,第4-8页。
    ④车长波,袁际华:《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方向》,《天然气工业》2011年第1期,第104-106页。
    ① 王皓,王砚文:《我国粮食安全有保障》,《北京日报》2013年3月12日,第5版。
    ①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3.fao.org/home/index.html#DOWNLOAD。
    ② 莱斯利·虎克:《中国购粮改写“全球游戏”》,丁雨晴译,《参考消息》2012年12月15日,第6版。
    ③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3.fao.org/home/index.html#DOWNLOAD。
    ①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3.fao.org/home/index.html#DOWNLOAD。
    ② 樊增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红旗文稿》2011年第22期,第22-24页。
    ③ 姜长云:《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40期,第12-35页。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3-22/3/64068.shtml。
    ② 李相莉,向道友,韩金超:《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发展对策研究》,《水利科技与经济》第12卷第12期,2009年,第1076-1077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www.mwr.gov.cn/zwzc/hygb/szygb。
    ② 钟华平:《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世界地质》1996年第4期,第49-58页。
    ③ 谢东辉:《中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分析》,《时代经贸》第5卷第9期,2007年,第6-8页。
    ① 居煇.能伟.马世铭.等:《气候变化与粮合安全》.北京:学茄出版社,200R年.第8-9页。 月26日,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626/136156_2.html。
    ②[美]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赵刚,胡钰,旷野,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161页
    ① 陈健鹏:《全球生物燃料的发展对国际粮食市场和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世界农业》2009年第4期,第4-8页。
    ② 《2007极端气候争破纪录》,《深圳晚报》2007年12月30日,A19版。
    ① 董纯蕾:《今年上海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新民网,2007年12月29日,http://sh.xinmin.cn/minsheng/2007/12/29/1005888.html。
    ② 《美国大旱引发粮食危机新恐慌》,《参考消息》2012年8月11日,第6版。
    ③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2008年。
    ④ 张昀:《非洲之角遭遇60年来最严重干旱》,中国天气网,2011年7月4日,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qhbhyw/07/1387360.shtml。
    ⑤ 陈一鸣,甄翔,陶短房,等:《联合国警告全球粮价亮红灯》,《环球时报》2012年8月11日,第2版。
    ① 《美国又传玉米大豆减产警报国际粮价可能继续攀高》,《参考消息》2012年8月9日,第4版。
    ② 《2007极端气候争破纪录》,《深圳晚报》2007年12月30日,A19版。
    ③ 《阿根廷玉米播种因洪灾推迟》,《参考消息》2012年11月30日,第4版。
    ④ 《美政府气候报告称气候变化令极端天气更频繁》,《参考消息》2013年1月13日,第7版。
    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2008年。
    ② 《大气科学词典》,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年。
    ② 居烽,熊伟,马世铭,等:《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② 《美国玉米储备创17年最低纪录》,《参考消息》2013年1月13日,第4版。
    ③ 《粮农组织预计2013年全球粮价仍居高不下》,《参考消息》2013年1月13日,第4版。
    ① 《美政府气候报告称气候变化令极端天气更频繁》,《参考消息》2013年1月13日,第7版。
    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2008年。
    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2008年。
    ② 潘俊杰:《近50年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中国气象报》2007年4月24日。
    ① 《美政府气候报告称气候变化令极端天气更频繁》,《参考消息》2013年1月13日,第7版。
    ① 王晓明:《外资曲线渗透种业》,《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年第6期,第28-32页。
    ② [美]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赵刚,胡钰,旷野,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99页。“绿色革命”实质是以传输先进农业科学和技术的方式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③ Lillian Joensen, Stella Semino, "Argentina's Torrid Love Affair with the Soybean", Seedling, Oct.2004, pp.3.
    ① [美]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赵刚,胡钰,旷野,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174-177页。
    ① [美]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赵刚,胡钰,旷野,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① 王国丰:《中国粮食综合安全体系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31-32页。
    ② 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第51-53页。
    ① 游宏炳:《温饱之后的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第191-194页。
    ② 谭砚文:《美国2008新农业法案中的棉花补贴政策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第103-109页。
    ① 游宏炳:《温饱之后的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第191-194页。
    ① 高峰,王学真,王金田:《中国农业保护、发展和微观粮食安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4042页。
    ② 柴洪,杨林娟,尚博,等:《甘肃省粮食直补政策效率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第33卷第1期,2011年,第136-139页。
    ① 张磊,严会超,章家恩,等:《国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11期,第417-421页。
    ②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faostat3.fao.org/home/index.html#DOWNLOAD。
    ③ 张磊,严会超,章家恩,等:《国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11期,第417-421页。
    ① 张宪法,高旺盛:《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分析及我国粮食安全政策取向》,《农业科技管理》第24卷第6期,2005年,第4-7页。
    ① 游宏炳:《温饱之后的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第207-208。
    ① 张吉祥:《参与国际贸易保障粮食安全》,《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第40-41页。
    ① 李丰,李光泗,郭晓东:《外资进入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6期,第49-53页。
    ②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粮食法(征求意见稿)》,2012年2月21日。
    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2011年12月29日。
    ② 赵路:《谈执法成龙拍桌子讲乡村本山三字经》,《钱江晚报》2013年3月5日,A7版。
    ① 王晓明:《外资曲线渗透种业》,《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年第6期,第28-32页。
    ①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粮食法(征求意见稿)》,2012年2月21日。
    ① 邢小苗:《发达国家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第22卷第3期,2008年,第36-38页。
    ② 朱满德:《粮食主产区农民售粮行为变化分析》,《经济与管理》第25卷第5期,2011年,第10-13页。
    ③ 胡锋:《农民惜售行为分析》,《粮食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16-18页。
    ④ 侯淑珍,田延国:《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思考与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7卷第5期,2010年,第47-49页。
    ① 冈部守,章政,等:《日本农业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② 曹宝明,李光泗,徐建玲,等:《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163页。
    ① 陈诚:《日本开始海外屯田》,《农产品市场周刊》2008年第23期,第46-47页。
    ② 王晓明:《外资曲线渗透种业》,《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年第6期,第28-32页。
    ③ 尹帅军:《2011年展望:转基因和粮食安全》,《环球财经》2011年第2期,第92-94页。
    ① 邹玲:《益海嘉里“吃干榨尽”式研发》,《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22期,第71-73页。
    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2008年。
    ① 肖风劲,张海东,王春乙,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适应性对策》,《自然灾害学报》第15卷第6期,2006年,第327-331页。
    ②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2008年。
    ③ 居煇,熊伟,马世铭,等:《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82-85页。
    ① 魏一鸣,范英,王毅:《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科学新闻》2006年第2期,第7-10页。
    ② 沈玮青:《京津沪人均碳排放全球居前》,《新京报》2012年5月4日,B08版。
    1 范立新,陈金玉:《巴西、墨西哥粮食市场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05年第5期,第15-16页。
    ① 鲁靖:《不和谐的中国粮食贸易:实证分析与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第74-77页。
    ② 杨玉华,王春雨:《国内粮价将稳中有升粮食安全面临三大隐忧》,新华网,2011年5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1-05/13/c_121411161_2.htm。
    ③ 蓝海涛:《发达地区粮食安全的状况、问题及建议-以江浙地区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第50-57页。
    ① 刘克春:《国家粮食专项储备的公共产品属性与宏观调控》,《商业经济与管理》第132卷第10期,2002年,第29-31页。
    ① 刘伟明:《对微观粮食安全问题的若干思考》,《农业科技管理》第30卷第1期,2011年,第14-16页。
    ② 秦中春:《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思考》,《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3期,第38-39页。
    ① 朱满德:《粮食主产区农民售粮行为变化分析》,《经济与管理》第25卷第5期,2011年,第10-13页。
    [1]安立仁,白少君:《世界粮食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下)》,《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9期,第92-95页。
    [2][英]巴瑞·布赞,[丹]奥利·维夫,[丹]迪·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3]蔡文著:《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模式问题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第36-39页。
    [4]蔡运龙,Barry Smit:《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地理学报》,第51卷第3期,1996年,第202-212页。
    [5]曹宝明,李光泗,徐建玲,等:《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
    [6]曹建海,于淑娟:《国际热钱进入与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管理》2008年第21期,第11-15页。
    [7]曹树文,韩志英,张晋红:《试论解决山西省粮食紧缺问题的途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20卷第2期,2010年,第144-145页。
    [8]车长波,袁际华:《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方向》,《天然气工业》2011年第1期,第104-106页。
    [9]陈诚:《日本开始海外屯田》,《农产品市场周刊》2008年第23期,第46-47页。
    [10]陈健鹏:《全球生物燃料的发展对国际粮食市场和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世界农业》2009年第4期,第4-8页。
    [11]陈姣:《浅析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与管理》第22卷第5期,2008年,第43-48页。
    [12]陈莉:《论我国耕地保护现状与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19卷第25期,2009年,第156-157页。
    [13]陈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与改革探讨-对河北省粮食直补试点县的个案分析》,《农业经济》2006年第8期,第12-14页。
    [14]陈勇:《浅析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点及对策》,《新西部:理论版》2010年第11期,第82页。
    [15]陈自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三农”工作新的着力点》,《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2008年,第52-53页。
    [16]常伟:《粮食价格高涨背景下的农地撂荒研究:以湖南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8卷第2期,2011年,第50-51页。
    [17]崔伟:《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潍坊市寒亭区发展都市农业启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8卷第3期,2011年,第36-38页。
    [18]党夏宁:《我国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研究》,《管理现代化》2010年第4期,第26-27页。
    [19]邓大才:《论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宏观经济管理》2004第6期,第39-41页。
    [20]邓可洪,居烽,熊伟,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第22卷第5期,2006年,第439-441页。
    [21]丁声俊:《生物能源发展全球冷热不均》,《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4月15日,A4版。
    [22]杜明奎:《国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管理现代化》2011年第1期,第62-64页。
    [23]杜彦坤:《国家储备粮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农业经济问题》2004第10期,第29-32页。
    [24]杜鹰:《粮食安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6期,第5-6页。
    [25]范立新,陈金玉:《巴西、墨西哥粮食市场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05年第5期,第15-16页。
    [26]樊增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红旗文稿》2011年第22期,第22-24页。
    [27]方鸿:《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机制研究》,《经济与管理》第23卷第4期,2009年,第20-25页。
    [28]傅兵:《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思路创新》,《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第7期,第4-6页。
    [29]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现代情报》2008年第6期,第76-78页。
    [30]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1]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7期,第65-69页。
    [32]傅勇:《论冷战后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第33-40页。
    [33]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测度:一个指标体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12期,第5-10页。
    [34]高峰,王学真,王金田:《中国农业保护、发展和微观粮食安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30-51页。
    [35]高永久:《中国新疆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特征》,《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71-77页。
    [36]顾秀林:《转基因战争: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保卫战》,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37]郭炜,赵益平:《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政策》,《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第98-102页。
    [38]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39]韩俊主编,陈洁,罗丹副主编:《14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北京:学习出版社、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年。
    [40]韩俊,徐小青,于保平,等:《中国粮食供求现状、前景与对策》,《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2010年第1期,第21-29页。
    [41]何蒲明:《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42]侯淑珍,田延国:《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思考与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7卷第5期,2010年,第47-49页。
    [43]胡锋:《农民惜售行为分析》,《粮食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16-18页。
    [44]胡靖:《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5]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46]黄季焜,杨军,仇焕广,等:《本轮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来走势》,《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第72-78页。
    [47]黄祜,张家安:《论日本农协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启示》,《山东省农业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2008年,第66-68页。
    [48]黄祖辉:《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49]贾建华,贾蕾:《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的问题探索》,《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第54-57页。
    [50]姜长云:《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40期,第12-35页。
    [51]姜树军,刘学:《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0期,第40-41页。
    [52]蒋和平,吴桢培:《湖南省泪罗市实施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基于农户调查资料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1期,第28-32页。
    [53]居烽,熊伟,马世铭,等:《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
    [54]康磊,吴佩林:《快速城镇化对山东省粮食生产的挑战》,《经济与管理》第24卷第9期,2010年,第61-64页。
    [55]康晓光:《我国农业波动的政治与经济分析》,《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第71-75页。
    [56][英]拉吉·帕特尔:《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郭国玺,程剑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57][美]莱斯特·布朗:《新粮食地缘政治》,刘俊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8期,第4-7页。
    [58]赖昭瑞:《在新的粮食安全危机面前我国的应对策略》,《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2008年,第51-54页。
    [59]蓝海涛:《发达地区粮食安全的状况、问题及建议-以江浙地区为例》,《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第50-57页。
    [60]蓝海涛,王为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第7-13页。
    [61]李长健,李昭畅:《利益和谐语境下中国农业补贴的路径选择-以欧美农业补贴的借鉴为视角》,《经济与管理》第22卷第3期,2008年,第82-87页。
    [62]李丰,李光泗,郭晓东:《外资进入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6期,第49-53页。
    [63]李利民,艾比布拉·买买提,王强,等:《发展农业标准化势在必行》,《农业科技管理》第27卷第3期,2008年,第38-40页。
    [64]李明扬,胡建:《我国粮食生产约束条件及对策分析》,《农业科技管理》第28卷第2期,2009年,第72-73页。
    [65]李途:《非传统安全视野下全球粮食危机层次解析与应对》,《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6期,第87-89页。
    [66]李文辉,严兰芳,杜凤华,等:《建立国家绿色粮食储备体系的设想》,《医学动物防制》第21卷第4期,2005年,第285-287页。
    [67]李先德,罗鸣,马晓春:《世界主要国家生物燃料发展动态与政策法规》,《世界农业》2008年第9期,第29-32页。
    [68]李新祯:《我国粮食价格与CPI关系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期,第27-32页。
    [69]李秀峰:《我国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农业科技管理》第24卷第6期,2005年,第24-27页。
    [70]李学保:《全球化视角下的安全:两种不同的理解及分歧的原因》,《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7期,第71-77页。
    [71]李雪茹,白少君:《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上)》,《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8期,第4-7页。
    [72]梁建忠:《新时期要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管理观察》2009年第4期,第98-99页。
    [73]梁龙:《从索取到“反哺”-从工农关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30年》,《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第25-27页。
    [74]梁开竹,冯海昆,杨红艳:《对粮食直补政策的几点思考》,《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38-41页。
    [75]梁伟锋,王艳秀:《日美农业贸易保护的特点、绩效比较及其启示》,《经济与管理》第25卷第3期,2011年,第89-92页。
    [76]梁艳:《中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比较及启示》,《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第25卷第4期,2010年,第21-24页。
    [77]廖成忠:《关于制定<反浪费法>的思考》,《改革与开放》2006年第4期,第31-33页。
    [78]廖清泉:《论云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云南科技管理》2008年第3期,第65-66页。
    [79]刘婵:《自主创新,良种才会破土》,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6月21日,http://ip.people.com.cn/GB/11919823.html。
    [80]刘甲朋:《中国古代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思想演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81]刘克春:《国家粮食专项储备的公共产品属性与宏观调控》,《商业经济与管理》第132卷第10期,2002年,第29-31页。
    [82]刘胜坤,薛君彦,贾丽珍:《投机性积累与粮食安全》,《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9期,第23页。
    [83]刘石:《世界粮食投机与社会恐慌》,价值中国网,2011年5月12日,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11-5-12/195116.html。
    [84]刘小春,翁贞林,朱红根:《江西种粮农户的粮食补贴政策认知特征与生产经营行为的调研分析》,《商业研究》2008年第11期,第13-15页。
    [85]刘晓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财贸经济》2004第9期,第56-61页。
    [86]刘学成:《非传统安全的基本特性及其应对》,《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第32-35页。
    [87]刘彦随,刘玉,郭丽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18卷第4期,2010年,第905-910页。
    [88]刘铮:《转基因与粮食安全》,《科学新闻》2012年第2期,第82-83页。
    [89]卢锋,谢亚:《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第70-80页。
    [90]鲁靖:《不和谐的中国粮食贸易:实证分析与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第74-77页。
    [91]路燕,宋利利:《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背景下耕地保护机制研究》,《农业科技管理》第29卷第3期,2010年,第11-13页。
    [92]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
    [93]马晶:《全球掀起海外“屯田”潮》,《新京报》,2009年4月26日,B5版。
    [94]马九杰,张象枢,顾海兵:《粮食安全衡量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1期,第154-162页。
    [95]马卿,崔和瑞:《国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的比较及借鉴》,《农业科技管理》,第27卷第2期,2008年,第84-87页。
    [96]马晓河:《新时期需要新的粮食安全观》,《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12期,第26-28页。
    [97]莫光辉,吴慧红,祝慧:《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经济与管理》第23卷第7期,2009年,第87-92页。
    [98]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8期,第3-9页。
    [99]农业部赴日本农协考察团:《日本农协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7期,第44-48页。
    [100]欧继中,张晓红:《合作社助推荷兰农业腾飞》,《农村经营管理》2011年第6期,第48页。
    [101]彭珂珊:《跨世纪中国粮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选择》,《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4卷第1期,2000年,第52-58页。
    [102]彭珂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6卷第1期,2004年,第20-24页。
    [103]齐琳:《国内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述评》,《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7-32页。
    [104]青木,刘扬,刘雅芳:《多国海外屯田遭批中国粮食自给有利全球》,环球网,2009年4月20日,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09-04/437474.html。
    [105]秦中春:《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思考》,《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3期,第38-39页。
    [106]瞿国华:《试论大农业对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中外能源》第14卷第6期,2009年,第23-29页。
    [107]上官周平,李建平,李玉山:《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对策:以陕西省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08]史岳鹏,张一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策略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第9期,第131-133页。
    [109]宋晓强:《关于以信息推动农业发展的探索》,《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第5期,第72-73页。
    [110]孙大为:《试论完善中国粮食储备调节制度的若干对策》,《经济与管理》第19卷第1期,2005年,第5-8页。
    [111]谭砚文:《美国2008新农业法案中的棉花补贴政策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第103-109页。
    [112]唐风:《新粮食战争》,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
    [113]陶正霞:《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公共产品对粮食产业供给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2008年,第55-57页。
    [114]佟健,侯保平:《亚洲粮食安全》,《农业科技管理》1998年第7期,第42-45。
    [115]万翔:《略论当今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13-17页。
    [116]万晓西:《粮食危机与“第四次世界大战”-评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中国外汇》2009年第17期,第54-55页。
    [117]汪孝宗:《中国粮食的物种危机:外资谋从源头上控制我国种业》,新华网,2011年6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6/15/c_121537878.htm。
    [118]王广深:《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及财政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8期,第28-30页。
    [119]王国丰:《中国粮食综合安全体系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120]王家庭:《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战略与战术意义》,《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第5期,第14-16页。
    [121]王建蕾,徐立青,富饶,等:《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第38卷第10期,2010年,第5402-5403页。
    [122]王猛:《外资巨头全产业控制中国大豆助推食用油涨价》,人民网,2012年6月6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8085857.html。
    [123]王翔:《警惕饥饿警惕转基因保障粮食安全各国各出招》,《环球财经》2010年第8期,第58-59页。
    [124]王晓洁:《美国“粮食武器”逼近中国:两法宝操纵粮价》,凤凰资讯,2008年6月18日,http://news.ifeng.com/mil/4/200806/0618_342_603883_1.shtml。
    [125]王晓明:《外资曲线渗透种业》,《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年第6期,第28-32页。
    [126]王雅鹏,王薇薇,吴娟:《中国粮食生产、流通与储备协调机制研究-基于粮食安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127]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8]王铮,郑一萍:《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地理研究》第20卷第3期,2001年,第282-289页。
    [129]王志振:《粮食安全值得关注》,《中国保健营养》2008年第6期,第108-109页。
    [130]王仲辉,徐丹:《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农业经济》2009年第10期,第30-32页。
    [131][美]威廉·恩道尔:《粮食危机》赵刚,胡钰,旷野,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132]魏凤:《俄罗斯粮食安全现状及其政策评价》,《农村经济》2009年第8期,第115-119页。
    [133]温铁军:《中国50年来6次粮食供求波动分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7-9页。
    [134]闻海燕:《粮食安全:市场化进程中主销区粮食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35]闻学良,李清云:《试论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安徽农学通报》第14卷第15期,2008年,第1-4页。
    [136]吴坚,黄祖辉:《试论现阶段我国粮食保护政策及其改革》,《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第156-162页。
    [137]吴杰:《跨国粮商冲击之下的国企使命》,新华网,2010年10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0/11/c_12645639.htm。
    [138]吴连翠,蔡红辉:《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17个地市42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经济与管理》第24卷第7期,2010年,第33-38页。
    [139]吴伟光,仇焕广,徐志刚:《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影响与展望》,《农业工程学报》第25卷第3期,2009年,第298-302页。
    [140]吴晓佳:《日本农地管理制度及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11年第3期,第37-39页。
    [141]吴正海,苏凤昌,张王定:《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2009年,第40-43页。
    [142]武雪平,陈乾坤:《粮食外贸依存度变动趋势研究》,《经济与管理》第25卷第4期,2011年,第36-40页。
    [143]肖风劲,张海东,王春乙,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适应性对策》,《自然灾害学报》第15卷第6期,2006年,第327-331页。
    [144]谢扬:《新的粮食安全观》,《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年第4期,第8-11页。
    [145]信乃诠:《世界粮食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农业科技管理》第28卷第3期,2009年,第4-7页。
    [146]邢小苗:《发达国家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第22卷第3期,2008年,第36-38页。
    [147]徐斌,辛晓平,唐华俊,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地理科学进展》第18卷第4期,1999年,第316-321页。
    [148]徐奉贤:《中国农业扶持与保护》,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9]徐旭初,贾广东,刘继红:《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几点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5期,第38-42页。
    [150]杨宝东:《非传统安全的价值与维度》,《理论导刊》2005年第4期,第71-74页。
    [151]杨宝东:《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理论困境》,《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4页。
    [152]杨颢:《益海嘉里被指抢购小麦赔本卖面粉争夺市场份额》,新浪财经,2011年11月21日,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gszx/20111121/040210849855.shtml。
    [153]杨普,张长青:《安徽省沿淮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农业科技管理》第28卷第4期,2009年,第23-24页。
    [154]杨姝:《中国古代治理粮食安全问题的启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11年,第34-37页。
    [155]杨学利,张少杰,古安伟:《农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情报科学》第28卷第10期,2010年,第1501-1504页。
    [156]叶柏生,杨大庆,丁水建,等:《我国过去50年来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Ⅰ):年系列》,《冰川冻土》第26卷第5期,2004年,第587-594页。
    [157]殷培红:《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
    [158]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159]尹帅军:《2011年展望:转基因和粮食安全》,《环球财经》2011年第2期,第92-94页。
    [160]游宏炳:《温饱之后的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161]于聚然:《浅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第2期,第8-11页。
    [162]余潇枫,李佳:《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和平发展》,《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20期,第30-33页。
    [163]俞晓秋,李伟,张运成,等:《非传统安全论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第44-53页。
    [164]张彬:《跨国粮商“跑马圈地”粮油定价权或旁落》,人民网,2012年4月14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7653757.html。
    [165]张初贤,王立平:《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5期,第122-124页。
    [166]张川杜,霍文,王莉,等:《中国海外“屯田”比不上日韩》,环球网,2008年5月14日,http://www.huanqiu.com/www/115/2008-05/110530.html。
    [167]张冬平,赵翠萍:《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应、问题及建议》,《河南农业》2005年第1期,第5-6页。
    [168]张亘稼:《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路径》,《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7-19页。
    [169]张红秋:《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14卷第9期,2004年,第106-107页。
    [170]张红玉,赵俊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路径及其优化》,《学术交流》2008年第7期,第87-91页。
    [171]张吉祥:《参与国际贸易保障粮食安全》,《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第40-41页。
    [172]张锦华,许庆:《中国的粮食安全:以上海为视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173]张磊,严会超,章家恩,等:《国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11期,第417-421页。
    [174]张明明:《论非传统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111-116页。
    [175]张世军:《节约粮食就是增产》,《吉林农业:下半月》2010年第3期,第33-34页。
    [176]张宪法,高旺盛:《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分析及我国粮食安全政策取向》,《农业科技管理》第24卷第6期,2005年,第4-7页。
    [177]张晓山:《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第28-33页。
    [178]张一宾:《从世界粮食的需求及世界农业发展看农药的重要性》,《世界农药》第31卷第1期,2009年,第1-3页。
    [179]张一宾:《世界的粮食与农业》,《现代农药》第6卷第3期,2007年,第6-9页。
    [180]张昭,杨礼胜,郑戈:《日本农机化发展及其技术引进的经验与启示》,《农业科技管理》第29卷第3期,2010年,第4-7页。
    [181]张知仪:《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促进增粮增收》,《农业科技管理》第28卷第2期,2009年,第22-24页。
    [182]赵立飞,刘颖:《农业水资源紧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北方经济》2010年第19期,第23-24页。
    [183]周清明:《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5期,第25-30页。
    [184]朱立毅:《倡导节约,确保粮食安全》,《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08年第6期,第1页。
    [185]朱满德:《粮食主产区农民售粮行为变化分析》,《经济与管理》第25卷第5期,2011年,第10-13页。
    [186]朱信凯,吕捷:《中国粮食价格与CPI的关系(1996-2008)-基于非线性关联积分的因果检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3期,第16-24页。
    [187]朱泽:《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第28-36页。
    [188]朱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
    [189]庄道元,陈超,杨丽:《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1983-2006年数据》,《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第202-203页。
    [190]邹玲:《益海嘉里“吃干榨尽”式研发》,《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22期,第71-73页。
    [191]ADM, "2012 Annual Report" http://www.adm.com/en-US/news/Publications/Pages/default.aspx.
    [192]ADM official site, http://www.adm.com/en-US/Pages/default.aspx.
    [193]Angela Karp, Goetz M. Richter,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Vol.62, No.10 (2011), pp.3263-3271.
    [194]Bunge, "2010 Annual Report" http://phx.corporate-ir.net/phoenix.zhtml?c=130024 & p=irol-reportsannual.
    [195]Bunge, "2011 Annual Report" http://phx.corporate-ir.net/phoenix.zhtml?c=130024&p=irol-reportsannual.
    [196]Bunge official site, http://www.bunge.com.
    [197]Cargill official site, http://www.cargill.com/worldwide/index.jsp.
    [198]Cargill, "2012 Annual Report" http://www.cargill.com/wcm/groups/public/@ccom/documents/document/na3065958.pd f.
    [199]Cargill, "Cargill reports fourth-quarter and fiscal 2012 earnings" http://www.cargill.com/news/releases/2012/NA3065695.jsp.
    [200]Cheryl A. Palm, Sean M. Smukler, Clare C. Sullivan, etc, "Identifying Potential Synergies and Trade-offs for Meeting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Objectives in Sub-Saharan Africa", PNAS, Vol.107, No.46 (2010), pp.19661-19666.
    [201]Chris Funk, Michael D. Dettinger, Joel C. Michaelsen, etc, "Warming of the Indian Ocean Threatens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n Food Security but could be Mitigated b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NAS, Vol.105, No.32 (2008), pp.11081-11086.
    [202]Dana Gunders, "Wasted:How America Is Losing Up to 40 Percent of Its Food from Farm to Fork to Landfill", Aug.21,2012, http://www.nrdc.org/food/wasted-food.asp.
    [203]David Tyfield, "Food Systems Transition and Disruptive Low Carbon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a Food Security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Vol.62, No.11 (2011), pp.3701-3706.
    [204]DuPont official site, http://www2.dupont.com/home/en-us/index.html.
    [205]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2012 FORM 10-K" http://investors. dupont. com/phoenix. zhtml?c=73320&p=irol-reportsannual.
    [206]Elias Fereres, Francisco Orgaz, Victoria Gonzalez-Dugo, "Reflections on Food Security under Water Scarc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Vol.62, No.12 (2011), pp. 4079-4086.
    [207]FAO, "Soaring Food Prices Swell Political Unrest", Aug.2008, http://km.fao.org/fsn/news_eventsO/fsn_detail.html.
    [208]FortuneChina official site, http://www.fortunechina.com.
    [209]H. Charles J. Godfray, John R. Beddington, Ian R. Crute, etc, "Food Security:The Challenge of Feeding 9 Billion People", Science, Vol.327 (2010), pp.812-818.
    [210]Jennifer Burney, Lennart Woltering, Marshall Burke, etc, "Solar-powered Drip Irrigation Enhances Food Security in the Sudano-Sahel", PNAS, Vol.107, No.5 (2010), pp. 1848-1853.
    [211]Johan Swinnen, Pasquamaria Squicciarini, "Global Food Supply:Mixed Messages on Prices and Food Security", Science, Vol.335 (2012), pp.405-406.
    [212]John Beddington, "Food security:Contributions from Science to a New and Greener Revolu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No.365 (2010), pp. 61-71.
    [213]Jones P. D., Hulme M, "Calculating Regional Climatic Time Series fo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Methods and Illustr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Vol.16, No.4(1996), pp.361-377.
    [214]Josef Schmidhuber, Francesco N. Tubiello, "Global Food Secur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PNAS, Vol.104, No.50 (2007), pp.19703-19708.
    [215]Lewis H. Ziska, James A. Bunce, Hiroyuki Shimono,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on the Potential to Adapt Global Crop Production by Active Selection to Ris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No.279 (2012), pp. 4097-4105.
    [216]Louis Dreyfus official site, http://www.louisdreyfus.com.cn.
    [217]Marc J Cohen, James L Garrett, "The Food Price Crisis and Urban Food (in)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Vol.22, No.2 (2010), pp.467-482.
    [218]Mark W. Rosegrant, Sarah A. Cline, "Global Food Security:Challenges and Policies", Science, Vol.302 (2003), pp.1917-1919.
    [219]Maureen Berner, Kelley O'Brien, "The Shifting Pattern of Food Security Support:Food Stamp and Food Bank Usage in North Carolina",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No.33 (2004), pp.655-672.
    [220]Menghestab Haile, "Weather patterns, Food Security and Humanitarian Response in Sub-Saharan Africa",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No.360 (2005), pp.2169-2182.
    [221]Monsanto, "2012 Monsanto Company Earnings Release", http://www.monsanto.com/investors/Pages/quarterly-earnings.aspx.
    [222]Monsanto official site, http://www.monsanto.com/Pages/default.aspx.
    [223]Pamela Ronald, "Plant Genetic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Global Food Security", Genetics, Vol.188, No.1 (2011), pp.11-20.
    [224]Peter J. Gregory, Scott N. Johnson, Adrian C, etc, "Newton. Integrating Pests and Pathogens into the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Vol.60, No.10 (2009), pp.2827-2838.
    [225]P. J. Gregory 1, J. S. I. Ingram, M. Brklacich,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No.360 (2005), pp.2139-2148.
    [226]Pioneer official site, https://www.pioneer.com.
    [227]S. Mark Howden, Jean-Francois Soussana, Francesco N. Tubiello, etc, "Adapting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PNAS, Vol.104, No.50 (2007), pp.19691-19696.
    [228]Syngenta, "2012 Full Year Results", Basel, Switzerland, Feb.6,2013, http://www.syngenta.com/global/corporate/SiteCollectionDocuments/pdf/media-releases /en/20130206-en-full-year-results-2012.pdf.
    [229]Syngenta, "Annual Review 2011", http://www.syngenta.com/global/corporate/SiteCollectionDocuments/pdf/publications/in vestor/annual-report2011/2011-en-syngenta_annualreview.pdf.
    [230]Syngenta official site, http://www.syngenta.com/global/corporate/en/Pages/home.aspx.
    [231]Von Braun. J, "The World Food Situation:New Driving Forces and Required Actions", Food Policy Report,2007.
    [232]William G. Moseley, Judith Carney, Laurence Becker, "Neoliberal Policy, Rural Livelihoods, and Urban Food Security in West Africa: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ambia, Cote d'Ivoire, and Mali", PNAS, Vol.107, No.13 (2010), pp.5774-5779.
    [233]Wilmar International official site, http://www.wilmar-international.com.
    [234]Wilmar International, "Annual Report 2011", Apr.3,2012, http://media.corporate-ir.net/media_files/irol/16/164878/Annual%20Reports/Wilmar%2 0International%20Limited%20AR%202011.pdf.
    [235]World Bank, "Double Jeopardy:Responding to High Food and Fuel Prices", Aug.2008, http://www.worldbank.org/html/extdr/foodprices.
    [236]工商成都信用官网,http://www.cdcredit.gov.cn/index.jsp.
    [237]工商广州红盾信息网,http://www.gzaic.gov.cn.
    [238]工商山东红盾信息网,http://www.sdaic.gov.cn.
    [239]工商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www.szscjg.gov.cn.
    [240]工商行政管理局安徽官网,http://www.ahaic.gov.cn.
    [241]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官网, http://www.hd315.gov.cn.
    [242]工商行政管理局重庆官网,http://www.cqgs12315.cn.
    [243]工商行政管理局广西官网, http://www.gxhd.com.cn.
    [244]工商行政管理局河北官网,http://www.hebgs.gov.cn/yw/yp/s-index.asp.
    [245]工商行政管理局河南官网,http://www.haaic.gov.cn/homepage.action.
    [246]工商行政管理局黑龙江官网,http://www.hljaic.gov.cn.
    [247]工商行政管理局湖北官网,http://www.egs.gov.cn/structure/index.htm.
    [248]工商行政管理局湖南官网,http://www.hnaic.gov.cn/visit/category/a/hnaicalllist.
    [249]工商行政管理局吉林官网,http://www.jlgs.gov.cn.
    [250]工商行政管理局江苏官网,http://www.jsgsj.gov.cn/baweb/show/sj/index.jsp.
    [251]工商行政管理局江西官网,http://www.jxaic.gov.cn/jx/index.html.
    [252]工商行政管理局辽宁官网,http://www.lngs.gov.cn/default.aspx.
    [253]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官网,http://www.sgs.gov.cn/shaic.
    [254]工商行政管理局天津官网,http://www.tjaic.gov.cn/index.asp.
    [255]工商行政管理局武汉官网,http://www.whhd.gov.cn/dhb/index.html.
    [256]工商行政管理局新疆官网,http://www.xjaic.gov.cn.
    [257]工商行政管理局云南官网,http://220.163.112.26/Ynaic2/index.htm.
    [258]工商行政管理局浙江官网,http://wcm.zjaic.gov.cn/zjaic.
    [259]中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