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以跨学科研究为主导的态势。这既符合美育自身的学科交叉特点,也符合美育基础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认真分析美育的人类学本体论、美育心理学、美育文化学和美育生态学四种研究范式,从宏观上把握美育的跨学科发展状况和当代美育的发展轨迹,总结、吸纳其中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成果,将成为百年中国美育发展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美育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学术平台。但总体看来,美育的生态学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是美育跨学科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一个有待深入挖掘的美育研究新领域。
     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态”不仅指称整体、系统的关系性存在,更暗示一种“生生”的状态;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往往用“仁心”来诠释“生生之德”,从而使天道、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中合而为一。从华夏文明的思维特征上看,“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渊源上说,受儒、道、禅的浸润,“态”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生态”的本体阐发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从“生”与“态”的意义踪迹中作出相对的言说。
     虽然对“生态”的本体论阐述主要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系统中展开的,但对于生态本体的意义规定又具有某种终极关怀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审美教育观虽不同却又是相通的,这便有可能将西方的审美教育放置于生态本体论的视域下进行观照,挖掘西方审美教育思想中相对稀缺的生态理念;中西方自然审美观念和教育思想在观念、逻辑和价值等层面上是可以相互融通的。但又毕竟存在着哲学观念、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廓清彼此的共性与差异性所在,并进行理论范式的甄别与整合,可以作为现时代中西美育观念可资对话的重要资源,为审美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价值参照和交流平台。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生态美育”的理念,并从出场路径、哲学基础、生态学论证和心理学论证四个层面阐述了生态美育存在的合法性,同时也成为建构生态美育的根基。生态美育在“天人合一”的系统思维统领下,旨在确立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审美观,重塑人的新型审美意识,实现人的生态自觉和审美自觉,营造生态化、审美化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重构人的反思机制,让人学会敬畏与感恩,学会符合生态本性的自我批判、自我呵护、自我关怀、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生态美育的核心价值是生态自我观。生态美育中的生态自我论意在达成生态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由自我审美的视野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态审美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态自我。本文还将通过对“知识人”、“经济人”的反思和批判,从美学特征论、德性视野论、优雅生存论及人学境界论四个角度探讨生态美育对自我价值观的涵括与超越,进一步提出“生态人”的理念,实现由生态自我向生态人学的境界转变,以寻求生态素养和生态智慧在人学建构和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最后,试图通过生态本体与境界自觉的双重视界,重建作为生命始基和家园的自然观,重新确证美育与存在的深层关联,开拓中国本土美育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Since the 1980's, the theory of esthetic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 trend of tak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as the leading orientation. Careful analysis of four kinds of study paradigms including the anthropology ontology, psychology, culture and ecology, macroscopically grasp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summing up more mature experience, will be an important aspect to make the breakthrough progres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sthetic education. But wholly, the ecology stud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which is waiting for unearthing as a new academic domain.
     Ontological sense of the word“ecology”is not only alleged systematic existence, but also implied a kind of“life and life”state. In Confucian ethical system, we often use“the kind heartedness”to annotate“virtue of life and life”, so the heaven, thing,benevolence, and humanity in all lives can be combined together. From the view of the thinking wa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state”and the“image”are closely associated.“Ecology”may be elucidated from the meaning of the“life”and“state”by intergrating with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
     Although the elaboration on“Ecology”happens in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the idea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are interlinked, which makes us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lay them together to contemplate.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style. Dissec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m can be used as premise for dialogue, and it offers us the value references and platform for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sthetic education. 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idea of“esthetic education of ecology”, and then elaborate the legitimacy of the existence of it from some aspects,such as the path, philosophical basis, ecology,psychology and so on. These also have become the foundation to construct ecology esthetic educati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of ecology is dominated by the thought of“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to establish ecological aesthetic perspective, reshape new aesthetic sense, realize the ecoconsciousness and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reate the ecological survival idea and the way of life , reconstruct mechanism of reconsideration, and help people learn to reverence and thanksgiving in order that conform to the principe of ecological nature of self-criticism, self-care, free development and self-realization.
     The core value of esthetic education of ecology is the view of ecology-self. The theory of ecology-self intends to reach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ecology consciousness and the self-awareness, and develops into even broader space of 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cology from self-esthetic field of vision. This article will also be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to“knowledge man”and“economic man”to discuss esthetic education of ecology from aesthetic feature, vision of virtue, graceful survival and human boundary, and then proposes the idea of“ecology man”, which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cology-self to the state of ecological human in order to seek the significance that ecology accomplishment and the ecology wisdom contains in human construction and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double visions as the ecological ontology and the boundary aware to reconstruct the natural view with original basis of life and the homeland feeling, reconfirm the deep connections between 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existence, and open up new boundary for Chinese native theoretical study of esthetic education.
引文
①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一门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回答关于人类自身一系列问题的学科。一般来说,人类学可以分为“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两大部分。文化人类学之下有三个分支学科: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参见周大鸣、乔晓勤主编:《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参见赵宋光:《论美育的功能》,《美学》第3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②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哲学研究》,1996年第12期。
    ③杜卫:《感性教育:美育的现代性命题》,《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
    ①参见彭立勋:《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①参见曾繁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221页。
    
    ①王德胜:《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文史哲》,1996年第6期。
    ②肖鹰:《当代审美文化的美育策略》,《学术月刊》,1995年第2期。
    ③罗筠筠:《美育的当代使命: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①王汶成:《从精英美育到大众美育》,《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①参见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曾繁仁美学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②参见祁海文:《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祁海文:《生态美学传统资源美育》,《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③参见王纯菲:《中国传统有机整体性美育观》,《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
    
    ①彭修银、藏红秀:《当代艺术教育的生态美育走向》,《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②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③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美]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和社会观》,见[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①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1页。
    ②庞朴:《和谐原理三题》,《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
    
    ①周汝昌:《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②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55-1356页。
    ③于民:《气化谐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⑤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6页。
    ⑥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74页。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页。
    ②参见成复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国文化精神的再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③[法]J·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于硕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3页。
    ④[法]J·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于硕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8页。
    ①[法]J·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于硕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5页。
    ②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6页。
    ①[英]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②需要指出的是,“生”本身也有“性”的意思。“生”、“性”二字互训的现象,表明古代中国人思想意识中存在着将生命看做宇宙万物之本性的观念,生生化化是宇宙万物所共有的本性,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秉有生命的特质和创生的品格,即“生”的本性。(参见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③《宗白华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页。
    ①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0-251、311页。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②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③[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9页。
    ①[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①但是,据有的学者考证,在近几十年的“象”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多偏向理解为形象思维、具象思维,并视其为通向原象之思的过渡性的初级形态。这种研究便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象”的隐在的、不在场的意义指向,从而将意象等同于具象。(参见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②参见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页。
    ③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06页。
    
    ①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72页。
    ②《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1页。
    ①《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358页。
    ②《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①参见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第1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本体论”条目。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8页。
    ①王夫之:《船山全集》,第1册,岳鹿书社1996年版,第73页。
    ②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18页。
    ③《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页。
    ④《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34页。
    ⑤《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①[德]汉斯·萨克斯《生态哲学》,文韬、佩云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①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8页。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①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5版,第277页。
    
    ①参见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
    ②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134页。
    ①参见F.W.J.Schelling:Philosophical Inquiries into the nature of Human Freedom,Open Coount,1989,p.9.
    ①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0-84页。
    ②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50页。
    ③参见李中华、张文定编:《论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79页。
    
    ①《郭沫若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6页。
    ②[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90页。
    ③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①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2页。
    ②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1-66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37页
    ②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
    ③[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1页。
    ④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5页。
    ⑤[英]E.H.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卢晓华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145页。
    ①[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页。
    ①[德]古斯塔夫·斯威布:《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高中甫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页。
    ②[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上卷,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③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①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8-649页。
    ②[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邢其毅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6页。
    ③[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上卷,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74页。
    ④[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4页。
    
    ①[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吴国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②转引自吴国盛:《自然的退隐》,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①[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4页。
    ②[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0页。
    ③Johann Wolfgang Goethe,Scientific Studies,ed. and trans. D.Miller,New York:Suhrkamp,1998.p.xix.
    
    ①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②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1页。
    ③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6-47页。
    ④席勒:《席勒散文选》,张玉能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页。
    ①任钟印主编:《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页。
    ②关于“退步论”的观点,参阅鲁枢元:《关于文学与社会进步的反思》,《文艺争鸣》,2008年第5期。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3-84页。
    ②转引自[德]U.梅勒:《生态现象学》,柯小刚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第82-83页。
    ③[德]R·施贝曼:《现代的终结?》,鲁路译,《世界哲学》,2005年第2期,第107页。
    ①邱仁宗主编:《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275页。
    ②[法]安德烈·朗加内等:《最动人的人类史》,蒋梓骅、王岩译,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①尚杰:《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②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02页。
    ③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
    ①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1页。
    ①赵林:《浪漫之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①[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上卷,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①[德]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0页。
    ②[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③[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88页。
    
    ①参见[美]弗·卡普拉:《转折点》,冯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
    ②吴国盛:《自然的退隐》,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页。
    ③[美]理查德·泰勒:《形而上学》,晓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④[美]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的哲学》,许良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⑤[英]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何广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页。
    
    ①[英]保罗·戴维斯:《上帝与物理学》,徐培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②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5-486页。
    ③转引自柳御林主编:《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09页。
    
    ①季羡林:《走向天人合一》,见《人与自然丛书》总序,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灌耕编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6-177页。
    ③[美]弗·卡普拉:《转折点》,冯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①[法]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6页。
    ②参见曾繁仁:《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③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④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①[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②《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
    
    ①Arnold Berleant,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p.24.
    ②参见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70页。
    ③[美]大卫·格里芬主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④参见[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①参见[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②徐岱:《生态批评的“深水作业”》,《海南日报》,2007年3月31日。
    
    ①[美]弗·卡普拉:《转折点》,冯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9页。
    ②参见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2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2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第603页。
    ①参见[美]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第5-6页。
    ②转引自[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86页。
    ③全文是这么说的:“中国式的宇宙是没有执法者的有序的和谐;它自发而生,但井然有序,就像一种乡村木偶有节奏的舞蹈动作一样,没有规则约束,也没有互相牵制,但在一种自动的和谐的意志里相互合作。”(参见[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87页注释⑨。)
    
    ①[美]杜维明:《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第19-24页。
    ②参见[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88页。
    ①[比]伊里亚·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②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杨德友、董友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827、819页。
    ①参见[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89页。
    ①Paul Ehrlich,The Machinery of Nature:The Living World Around Us—and How It Works,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6,p.1.
    ②[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吴国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③[美]弗雷德里克·费雷:《宗教世界的形成与后现代科学》,见[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3页。
    ④[美]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与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见[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①[英]A·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德]U.梅勒:《生态现象学》,柯小刚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第82页。
    ③参见[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子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④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①[美]E·奥德姆:《生态学基础》,孙儒泳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版序言。
    ②转引自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118页。
    ③参见雷毅:《当代环境思想的东方转向及其问题》,《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第17-18页。
    ④参见[美]赫尔曼·F.格林:《托马斯·柏利和他的“生态纪”》,见王治河、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111页。
    ①著名生态哲学家余谋昌先生在论证生态文艺学合法性的过程中,曾依据地质学家的“人类世”概念,提出“人类学的地球”这一说法,并且将生态美划分为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与社会的地球之美三个维度。(参见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11页。)笔者认为,审美创造是生命的本能,也是人的本性,社会的地球之美便是人类审美创造的产物,应该作为生态美学和美育的重要参考和评价领域,作为人类可能得以栖居的场所加以对待和安置,这一领域理应得到更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②[美]托马斯·摩尔:《关注灵魂》,孙正洁、范瑞波译,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第278页。
    ①[美]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②[美]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③[美]G.桑迪拉纳:《冒险的时代》,周建漳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95页。
    ④[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00页。
    ①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7页。
    ②参见易芳:《生态心理学之界说》,《心理学探新》,2005年第2期。
    ①参见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第28页。
    ①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①参见[美]N.费希尔:《从美育到环境美学》,刘可欣译,《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②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③参见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9页。
    ①[美]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①张志伟:《是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②尤西林:《生态危机与现代性悖论》,《新东方》,2001年第1期。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9页。
    
    ①[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89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9页。
    ①[美]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②[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50-252页。
    ③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1164页。
    ④[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①[德]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4页。
    ②转引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见《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
    ③[美]弗·卡普拉:《转折点》,冯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0页。
    ①[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泓渺、冯学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39、140、151-152页。
    ②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第257页。
    ①[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②叶秀山:《美的哲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84页。
    ①张世英:《超越在场的东西》,《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
    ①张立文:《和合哲学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①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72页。
    ②[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85-86页。
    ③[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63页。
    ④Roger S. Gottlieb,This Sacred Earth:Religion,Nature,Environment. New York:Routledge,1996,p.36.
    ①[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曾国屏、吴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页。
    ②参见[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9-79页。
    ①[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②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①梁宗岱:《诗与真》,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①Martin Horkheimer,The Eclipse of Reas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p.235-236.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
    ③[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④转引自[德]迪特马尔·米特等编:《有为与无为》,周懋庸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64页。
    ⑤[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3页。
    ①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②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①[美]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页。
    ②[德]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罗悌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26页。
    ①[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②[意]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参见[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②[美]约翰·奎林:《两种自我的概念:东方的和中国的》,曲跃厚译,《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③Paula Gunn Allen,The Sacred Hoop: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in 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eds. The Ecocriticism Reader,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22.
    ①《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②[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页。
    ①参见[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91页。
    ②参见庞朴:《一分为三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2页。
    ①参见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1-67页。
    ②转引自[德]迪特马尔·米特等编:《有为与无为》,周懋庸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67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25页。
    ②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①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2页。
    ②[美]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页。
    ①[德]席勒:《美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②[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③[美]约翰·奎林:《两种自我的概念:东方的和中国的》,曲跃厚译,《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①转引自[美]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第7页。
    
    ①参见[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89页。
    ②转引自[美]约翰·奎林:《两种自我的概念:东方的和中国的》,曲跃厚译,《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③[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页。
    
    ①参见[德]U.梅勒:《生态现象学》,柯小刚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第87页。
    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4页。
    ③[美]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第16页。
    
    ①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上册,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②[日]池田大作、[德]狄尔鲍拉夫:《走向21世纪的人与哲学——寻求新的人性》,宋有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③[美]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①参见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②[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③[美]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①[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李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张妮妮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3页。
    ②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5、18页。
    ③[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①[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0页。
    ②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57页。
    ①[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②俞吾金:《超越知识论》,《复旦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①[奥]马赫:《感觉的分析》,洪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1页。
    ②[德]西美尔:《时尚的哲学》,弗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①Thomas Berry,Into the Future in Roger S.Gottlieb,This Sacred Earth:Religion,Nature,Environment. New York:Routledge,1996,p.13.
    ②[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①参见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5-636页。
    ②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①张世英:《人类中心论与民胞物与说》,《新华文摘》,2002年第1期。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③参见卢风:《天人合一与敬畏上帝》,《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
    ④陈荣捷:《中国哲学资料选》,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转引自[美]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①参见[美]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第9页。
    ①金岳霖:《道、自然与人》,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7-158页。
    ①参见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11页。
    ①[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49页。
    ②参见[加]史密斯(Smith,D.G.):《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页。
    ①参见[加]史密斯(Smith,D.G.):《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310页。
    ②刘锋杰:《重建人的自然感性》,见刘锋杰选编:《回归大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导言部分第2-3页。
    ①参见曾繁仁:《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97-99页。
    ③参见[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卞崇道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④参见[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卞崇道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参见[德]U.梅勒:《生态现象学》,柯小刚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第89页。
    ①[美]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②[法]安德烈·朗加内等:《最动人的人类史》,蒋梓骅、王岩译,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③[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后现代方向》,见[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1.朱熹:《论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
    3.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华书局,2007年版。
    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吉联抗:《乐记译注》,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6.刘安等:《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82年版。
    8.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91年版。
    9.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10.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朱熹编:《河南程氏遗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2.王世贞:《艺苑卮言》,齐鲁书社,1992年版。
    1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4.王夫之:《船山全集》,第1册,岳鹿书社,1996年版。
    15.《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16.《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7.《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8.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邢其毅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8.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德]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0.[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2.[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大哲学系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
    14.[德]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5.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6.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18.[英]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19.[美]理查德·泰勒:《形而上学》,晓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20.[美]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的哲学》,许良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2.[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姜智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泓渺、冯学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25.[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6.[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7.[德]西美尔:《时尚的哲学》,弗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28.[日]小野泽精一等:《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发展》,李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9.[美]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胡绳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31.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
    32.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5版。
    33.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5.金岳霖:《道、自然与人》,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3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4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7.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38.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0.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1.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
    42.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3.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5.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6.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7.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8.尚杰:《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叶秀山:《美的哲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0.张立文:《和合哲学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1.张志伟:《是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3.庞朴:《一分为三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5.曾振宇:《中国气论哲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美]E·奥德姆:《生态学基础》,孙儒泳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德]汉斯·萨克斯:《生态哲学》,文韬、佩云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英]A·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美]欧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黄觉、闵家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吴国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0.[比]伊里亚·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日]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王子今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12.[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曾国屏、吴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张妮妮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4.[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季羡林:《走向天人合一》,见《人与自然丛书》总序,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余谋昌:《生态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22.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4.王诺:《生态与心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刘锋杰选编:《回归大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哲学根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王耘:《复杂性生态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0.彭锋:《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袁鼎生:《审美生态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32.何怀宏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4.吴国盛:《自然的退隐》,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3.[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法]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5.[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奥]马赫:《感觉的分析》,洪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英]E.H.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卢晓华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上卷,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2.[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杨若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3.[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14.[德]席勒:《席勒散文选》,张玉能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5.[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户晓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6.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8.《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9.《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0.《宗白华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1.《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5.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26.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7.成复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国文化精神的再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0.于民:《气化谐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1.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2.聂振斌、滕守尧等:《艺术化生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傅守祥:《审美化生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赵宋光:《论美育的功能》,《美学》第3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6.曾繁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王柯平、杨平等:《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40.袁济喜:《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杜卫主编:《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44.高华平等:《中国传统哲学与美育和素质教育》,华中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45.庄锡华、董馨:《美育新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英]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3.[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4.[加]史密斯(Smith,D.G.):《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美]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卞崇道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7.[德]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高宪田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8.[美]肯·威尔伯:《万物简史》,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英]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1.[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2.[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3.[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日]汤川秀树:《创造力与直觉》,周林东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美]托马斯·摩尔:《关注灵魂》,孙正洁、范瑞波译,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
    16.[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8.任钟印主编:《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朱永新主编:《中外教育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黄书光:《中国教育哲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叶平等主编:《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胡显章主编:《走出“半人时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吴国林:《发现灵魂:知识时代的人性与诗意》,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江畅:《走向优雅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英]凯·贝尔塞等:《重解伟大的传统》,黄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4.[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法]安德烈·朗加内等:《最动人的人类史》,蒋梓骅、王岩译,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7.[法]J·谢和耐:《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于硕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英]保罗·戴维斯:《上帝与物理学》,徐培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9.[英]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何广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杨德友、董友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美]弗·卡普拉:《转折点》,冯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9年版。
    12.[美]G.桑迪拉纳:《冒险的时代》,周建漳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德]迪特马尔·米特等编:《有为与无为》,周懋庸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1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17.[美]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8.[德]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罗悌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9.[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李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1.[日]池田大作、[德]狄尔鲍拉夫:《走向21世纪的人与哲学——寻求新的人性》,宋有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2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4.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5.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26.柳御林主编:《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李中华、张文定编:《论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28.周大鸣、乔晓勤主编:《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29.邱仁宗主编:《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0.赵林:《浪漫之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王治河、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灌耕编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哲学研究》,1996年第12期。
    2.杜卫:《感性教育:美育的现代性命题》,《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
    3.彭立勋:《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王德胜:《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文史哲》,1996年第6期。
    5.肖鹰:《当代审美文化的美育策略》,《学术月刊》,1995年第2期。
    6.罗筠筠:《美育的当代使命: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7.王汶成:《从精英美育到大众美育》,《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8.祁海文:《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9.祁海文:《生态美学传统资源美育》,《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0.王纯菲:《中国传统有机整体性美育观》,《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
    11.黄念然:《中国传统审美体验的生命本体论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2.彭修银、藏红秀:《当代艺术教育的生态美育走向》,《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3.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4.庞朴:《和谐原理三题》,《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
    15.周汝昌:《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6.张锡坤:《“气韵”范畴考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7.徐岱:《生态批评的“深水作业”》,《海南日报》,2007年3月31日。
    18.易芳:《生态心理学之界说》,《心理学探新》,2005年第2期。
    19.俞吾金:《超越知识论》,《复旦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20.张世英:《超越在场的东西》,《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
    21.张世英:《人类中心论与民胞物与说》,《新华文摘》,2002年第1期。
    22.雷毅:《当代环境思想的东方转向及其问题》,《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
    23.卢风:《天人合一与敬畏上帝》,《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
    24.曾繁仁:《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25.曾繁仁:《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26.曾繁仁:《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
    27.曾繁仁:《新时期与新的生态审美观》,《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
    28.鲁枢元:《关于文学与社会进步的反思——兼及“退步论”文学评估》,《文艺争鸣》,2008年第5期。
    29.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30.王晓华:《后现代主义话语谱系中的生态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31.[德]R·施贝曼:《现代的终结?》,鲁路译,《世界哲学》,2005年第2期。
    32.[德]U.梅勒:《生态现象学》,柯小刚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
    33.[美]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
    34.[美]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35.[美]约翰·奎林:《两种自我的概念:东方的和中国的》,曲跃厚译,《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36.[美]N.费希尔:《从美育到环境美学》,刘可欣译,《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Paul Ehrlich,The Machinery of Nature:The Living World Around Us—and How It Works,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6.
    2. Thomas Berry,Into the Future in Roger S.Gottlieb,This Sacred Earth:Religion,Nature,Environment. New York:Routledge,1996.
    3.Paula Gunn Allen,The Sacred Hoop: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in 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eds. 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Ecology,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4. Glen A.Love,Revaluing Nature:Toward An Ecological Criticism,in 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eds. 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Ecology,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5.Martin Horkheimer,The Eclipse of Reas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
    6.Roger S. Gottlieb,This Sacred Earth:Religion,Nature,Environment,New York:Routledge,1996.
    7.Arnold Berleant,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
    8.Johann Wolfgang Goethe,Scientific Studies,ed. and trans. D.Miller,New York:Suhrkamp,1998.
    9.F.W.J.Schelling:Philosophical Inquiries into the nature of Human Freedom,Open Coount,1989.
    10.Lynn White,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 in Roger S Gottheb,This Sacred Earth:Religion,Nature,Environment,New York:Routledge,1996.
    11. Jacques Maque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