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取得丰硕成果,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和体育科研队伍输送了大批高级人才,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在体育专业研究生日益扩大招生规模的今天,有必要对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状况进行回顾,提示其特征,找出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而为研究生教育的深化改革,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科研能力水平和论文质量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方法,就我国改革开放后二十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状况和特征作深入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二十年来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科研论文数量增加,研究范围主题扩大,并且呈现阶段性特征。80年代基本上以宏观体育理论研究为主,从1989-1996年,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繁荣时期,经过学科的分化,体育理论体系逐步完善。
     2.二十年来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学校体育学研究最为充分,其次是群众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在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学科发展,研究生的选题趋于多样化,群众体育、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奥林匹克和体育情报,在论文中都有体现。
     3.从论文的研究性质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以应用研究为主,博士研究生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但有向应用研究发展的趋势;研究方法采用最多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大部分论文采用4-5种研究方法,综合研究成为研究方法的主要趋势。
     4.改革开放后二十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论文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时代性、创新性、应用性、人文性。
     5.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现状调查”研究过多,缺乏深度分析;证明研究多,反驳性研究少;总结研究多,预测研究少,且存在数据处理不充分和问卷设计不规范的问题。影响因素存在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6.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论文的研究方法将向多样化发展,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研究将得到充分应用。研究视野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与体育实践结合将更加密切。奥运会应用领域研究将成为热点。
引文
[1]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
    [2]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2
    [3]新世纪体育科学学科展望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5
    
    
    [4]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 [M].北京休育大学出版社.2000.9.
    [5]全国体育院校研究生论文题目索引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4
    [8]郑杭生.跨世纪中国社会学——回顾与瞻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
    [9]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10]阎世铎.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1997.11
    [11]李卫东.中国体育改革二十年综览[J].休育科研.1999.9
    [12]胡利军.全国群众体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体育科学.1992.6
    [13]刘绍曾.体育理论学科发展之演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8
    [14]梁晓龙.我国体育系统软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3.4
    [15]李树怡.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问题讨论回顾(1979.1992)[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
    [16]张岩.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崛起[J].体育科学.1992.3
    [17]马铁.《体育科学》十周年回顾[J].体育科学.1991.5
    [18]吴贻刚.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1
    [19]张岩.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任务[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0]方新普.论“体育新学科”在中国体育学建设中的历史地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8
    [21]黄渭铭.体育科学体系的现状及21世纪发展趋势[J].福建体育科技.1999.10
    [22]陈俊钦、黄汉升.新中国体育科技50年回顾与前瞻[J].体育科学.2000.9
    [23]黄汉升.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J].体育科学.1999.3
    [24]韩淑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历史回顾[J].福建体育科技.1999.6
    [25]田雨普、朱志强.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走向与对策[J].体育科学.1999.7
    [26]1985年全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报告会综述[J].1986.1
    [27]曲绵域同志在第4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的总结报告[J].体育科学.1993.3
    [28]吴贻刚、杨宇明.我国体育理论研究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与总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8
    [29]张天白.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管理工作新进展[J].体育科学.1997.4
    [30]王永盛.试论交叉科学对体育科学的影响和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1997.4
    [31]汪康乐.试论体育新学科的创建[J].体育科学.1998.6
    [32]向泽臣.我国体育理论研究若干倾向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9
    [33]王永盛.试论我国体育科学学的建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3
    [34]杜利军.国外体育科研发展的几个趋势[J].体育科技信息.1995.6
    [35]黄力生.世界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福建体育科技.1999.1
    [36]田麦久.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方法学问题[J].体育科学.1993.3
    [37]刘兵.面向21世纪探索建立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1999.6
    [38]王天生.中英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
    [39]金洪科.对体育院系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1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论文148篇
    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47篇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5篇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4篇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4篇
    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2篇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1篇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