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国新闻传播研究发展最快、取得成绩最大的30年。对业已做过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得失,“以史为鉴”,有利于我们对其过去有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现在的研究者找到新的切入点,有利于新闻传播学未来的发展壮大。
     本文把学术研究视为一种传播活动,引入“5W”传播模式作为分析架构,既描述学术研究的构成及其发展历程,又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研究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交互作用,从静态构成和动态变化两个维度述说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术发展的历史。
     本文在整体上采取“总—分—总”的体例,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梳理,探究新闻传播学术总体及各构成要素的变化,即首先概述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轨迹,然后分述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效果四个面向的变化,最后总结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推进的特点,本文把其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2:“学术研究逐步恢复”;1983-1988:“新闻改革引发学术论争”;1989-1991:“学术研究曲折前行”;1992-1996:“为学术而学术”;1997-至今:“在新的起点上迈向多元化发展”。
     研究主体是整个学术生产活动中的第一环节和主导性因素。本文借用知识社会学的有关理论,以群体为线、以个体为点,勾画新闻传播研究主体的变化,探究变化背后的原因,并揭示这种变化对新闻传播学术的影响。
     为了精细呈现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动态变化,本文对三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进行了抽样内容分析,以寻找各个分支研究领域(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广播与电视、传播学、其他)中比较集中的话题、问题,然后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对此进行评述。
     在“研究方法论”一章,本文梳理了学界关于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代表性论述,并以部分新闻传播博士论文为例,管窥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把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考察,揭示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具体应用。
     建构学科体系、推进新闻改革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效果的主要体现。构建学科理论体系是基础,学科理论体系越完善,越能发挥出学科能量。研究者的论述、新方法的引进、新理论的提出,既为新闻改革提供了合法性阐释,又促进了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
     从纵向看,新闻传播研究进展迅速、成绩巨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新闻传播学摘掉了“无学”的帽子,建起了学术研究梯队,初步完成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已经跻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之林,拥有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效力得以初步彰显。同时,新闻传播研究不够深入,知识、理论和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提倡应向学术自身回归,尊重其自身逻辑,扎扎实实地研究些问题,注重积累;要遵守学术规范,讲究研究方法,摈弃过去那种简单化的、直接的、操作性的实用研究。
Since 1978, the last 30 years have been a period in which the acedemic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C for short) in China has developed the most rapidly and has achieved the greatest successes. A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in this field, with a view toward“learning from history”, is conducive to increasing the clarity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is field and thereby to finding new perspectives for further study.
     This thesis examines academic research as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and, using the“5W”(Who, says What, through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communication model a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ims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aspects, as wel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 and other social systems, and to describe the history of China’s academic research in J&C in terms of two matrices, structure and change, during the new period (from 1978 to the present).
     Adopting the structure of“general–particular-general”,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ategoriz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hanges of the whole and various components of Chinese J&C academic. First, it summarizes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J&C during the new period, and then disaggregates the material by four aspects of change in researchers, research content, method and result. Finally, it concludes the main successes and remaining problems of the J&C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J&C after 1978, this thesis divides the history into 5 periods: first“the gradual reemergence of academic research,”from 1978 to 1982;“academic debates spurred by journalism reform,”1983 to 1988;“uneven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1989 to 1991, and“academic research for the sake of academic research”1992-1996;“development from new stimulus toward diversity”, from 1997-present.
     The group of researche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academic activities. With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d based on the groups and typical researches,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changes of researcher groups and also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change, then reveals how the change impacts research of J&C in China.
     In order to display the system and change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J&C from 1978 to the present specifically, by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the thesis analyses three main academic journals to categorize topics and problems in each branch of research fields and then evaluates them.
     In the chapter of“research method”, the thesis categorizes typical opinions of research method in J&C. Meanwhile, it also describes present China’s academic research method in J&C with examples of some doctoral thesis in J&C. Based on the categoriz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t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method in J&C and particular usages of that by combining typ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stablishing the subject system and promoting journalism reforms embody research impact in J&C from 1978 to the present. Establishing the subject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Not only supported journalism reforms, the discussion on the journalism,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new theories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J&C.
     In the latest 30 years, research in China in J&C has developed the most rapidly and has achieved the greatest successes. Chinese J&C established subject system of academic research gradually and research group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cademic researches in China, J&C contributed a variety of great achievements.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studies in this field are not deep enough. Knowledge, theories, and system need to be improved as well. In the author’s opinion, academic research should be for the sake of academic research to some extent, which means academic research should obey its own logic and standards to get rid of those simple, direct, and practical researches.
引文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657页。
    ②《辞海》,第3193-3194页。
    ③《总序》,第1页,载朱汉民:《中国学术史—宋元卷(上)》[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④《总序》,第5-6页,载《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⑤《导论》,第5、4页,载张国刚、乔治忠等:《中国学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版。
    ①2001-2006年均有“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回顾”。《中国新闻年鉴》几乎每年也载有上年“新闻学研究概况”。2007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组织编写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6)》(童兵主编,2007)则标志着年度学术报告开始专业化、经常化。
    ②《总序》,第4页,载于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③范式(Paradigm),也译为典范,是托马斯·库恩提出的一个用于考察科学史的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库恩(2003:157)认为,范式一方面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一方面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公认的模型或范例,既吸引着一大批研究人员按照该模式从事科学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模式的采用。我国新闻传播研究中就存在着一些“范式”,如中国新闻史研究长期采用的革命史写作体例等。
    ④《总序》,第5页,载于赵凯等:《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①《总序》,第5页,载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
    ①该校于1984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官大学,1998年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合并。
    ②资料显示,1981-1983年三届毕业的218名新闻学研究生中有55名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占总人数的25%。参见《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50页。
    ③参见洪一龙:《新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概况》[A],载于《中国新闻年鉴》(1982),第59页。
    ④《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28页。
    ①198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人大、复旦、暨南大学新闻专业第一线的教师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参见《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2页。
    ②数据来自《中国新闻年鉴》(1982)第393-395、399页。
    ③数据来自《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3页。
    ④《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30页。
    ②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862页。
    ①包括经营管理、舆论监督、新闻自由、新闻法等问题。
    ②《中国新闻年鉴》(1990),第4页。
    ③以上数据均据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计算得出。
    
    ①《中国新闻年鉴》(1989),第12页。
    ②《中国新闻年鉴》(1990),第14-15页。
    ③《中国新闻年鉴》(1988),第12页。
    ①参见《中国新闻年鉴》(1988),第12-13页。
    ①《中国新闻年鉴》(1990),第16页。
    ①《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下)》,第2232、2251页。
    ①数据来自《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下)》,第2321页。本段中的数据均来自《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下)》。
    ②第一家以“都市报”命名的报纸是《贵州都市报》,创办于1993年8月;1994年1月,《三秦都市报》诞生,但它们都没有在业界产生多大影响。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1995年1月创办的《华西都市报》。
    
    ①《中国新闻年鉴》(2002),第59页。
    ②《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457页。
    ①《新闻学大辞典》序,第2页。
    
    ①《中国新闻年鉴》(1998),第44页。
    ②陈力丹:《写在前面》,载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年8月版。
    ①参见方汉奇为《新记<大公报>史稿》写的《序》。
    ①分别是《新闻事实论》(杨保军)、《花环与荆棘——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彭兰)。
    ①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02]202号)。
    ①此时间为第一届会议时间。下同。
    ①参见方汉奇为该书写的《序》,第2-3页。
    ①方汉奇的鉴定意见。参见屠忠俊、吴廷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I页。
    ①《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第28页。
    ①参见李秀云著《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谢鼎新著《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的演变》、周俊执笔《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发表与被引状况及其分析——以12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作者为观察单元》(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
    ①见《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意见》,http://rsc.ruc.edu.cn/Rscnew/zc2007/2007js_tongzhi.doc。
    ①参见姚福申(时任《新闻大学》主编)的回忆录《世事茫茫难自料——跌宕一生的回忆与反思》之《回眸<新闻大学>风波》一文,载于http://blog.china50plus.com/club/html/?info_id=4686&parentid=15。
    
    ①该组笔谈的《编者按》,见《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第28页。
    ②《重新思考》,《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卷首语》。
    ③《批评,从我开始》,载《现代传播》1995年第4期,第100-101页。
    ④见《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3期,第47页。
    ①目前各高校对所谓权威、核心期刊的认定不太一致。《中国人民大学核心期刊(2004)》中,《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为B类(A类为《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全文)》),见http://rsc.ruc.edu.cn/BVNews/Download.asp;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内期刊指导目录》中A类(类似于权威期刊)包括:《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现代传播》,见http://www.gs.fudan.edu.cn/degreework/yjsqkml.xls;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类及管理学科权威期刊目录中》新闻传播类权威期刊包括:《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见http://gs.hust.edu.cn/Degree/menu.htm。
    ②如美国新闻传播学界被称为第一等级(first-tier)的三大学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 of Broadcast and Electronic Media(《广播电视与电子媒介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传播学学刊》)分别由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Broadcast Educator Association(广播电视教育学会)和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国际传播学会)编辑出版(李喜根,2006)。
    ①这三份期刊后文还将多次提到,为节约字数,分别简写为《新传》、《新大》、《现传》。
    ②《国际新闻界》2006年之前以介绍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动态及研究成果为主,2006年起转变为“大传播”研究的学术期刊,所以本研究不把它作为研究材料来源。
    ③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暨南大学学报》等。
    ④如《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传播》、《新闻界》等。
    ⑤如《新闻学刊》、《新闻广播电视研究》等。
    ②期刊网上缺少1987年、1990、1991和1992年,本文分别补充上去的为总第14期(1987)、总第24期(1990年)、总第29期(1991年)、总第34期(1992年)。
    ③信度=2M/(N1+N2)。其中,M是编码过程中两个编码员意见一致的数量,N1和N2是两个编码员各自进行的编码决策的总量(Holsti,1969)。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版,第1042页。
    ①方汉奇:《序言》,载于《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1页。
    ①两种传统范式是指以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为代表的“体制与媒介经营范式”和受到苏共报刊史的影响所形成的、影响至今的“政治与媒介功能范式”。前者以“报史是报纸自身发达的历史”为新闻史观,以“报纸”为研究对象,以“媒介经营”为关注重点;后者以“新闻史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为新闻史观,以“新闻事业”为研究对象,以媒介的“政治功能”为关注焦点(吴廷俊、阳海洪,2007)。
    ①《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141页。
    ①论争的具体情况请参见《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第三章第二节《学术界对本土化研究的争论》(庹继光,2005:116-125)。
    ②传播学的本土化只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问题在传播学界的具体体现。包括心理学、法学、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界都对各自本土化的问题的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可分别参见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2004)、“正来学堂”网站(http://dzl.legaltheory.com.cn/index.asp)“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专题讨论、徐杰舜主编《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2001)、郑杭生、王万俊著《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2000)以及邓正来著《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订版)》(2004b)。
    ③包括黄鸣奋著《说服君主——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李国正著《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和郑学檬编著《传在史中——中国传播社会传播史料选辑》。
    ①当然,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但本文是在“方法类型体系”意义上来使用方法论概念的,在此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仍是有很大区别的”(李承贵,2001:8-9)。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容、特征、教条化的表现及后果,本文均引自李承贵先生在《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一书中的论述,详见该书第120-129页、第376-383页。
    ①《第二次全国传播学学术讨论会召开》,见《国际新闻界》,1986年第4期,第20页。
    ①指《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观》一文,作者杜超彬,写于1931年(张威,2003:74)。
    ①上述三种方法均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由法国学派建立,其特点是:以法国文学作为欧洲文学的中心或辐射源,来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影响。“平行研究”由美国学派建立,侧重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型和比较诗学。“阐发研究”一般指用外来的理论方法去阐明本土的文学创造(张威,2003:57-58)。
    ①《辞海》,第4175页。
    ①“规训”是英语“discipline”一词的汉译。这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著《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他创用的一个新术语。在西文中,这个词既可以作名词使用,也可以作动词使用;它具有纪律、教育、训练、校正、训戒等多种释义,还有“学科”的释义。福柯用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参见《规训与惩罚》一书《译后记》,第375页。
    ①参见: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简介,http://www.gs.fudan.edu.cn/cultivate/cultivate4_JOUR.htm;中国人民大学06级博士培养方案,http://xk.ruc.edu.cn/xk/pyfa/fakc_b_dy_2006.asp?pyfadm=200513305030110;武汉大学新闻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http://www.gs.whu.edu.cn/ziye/teach/peiyfa.htm。
    
    ①参见http://www.bjpopss.gov.cn/asp_xxgl_400/ReadEI.asp?ID=3217。
    ②载于http://www.rdxwjd.org/displaynews.asp?id=64。
    ③参见http://www.rdxwjd.org/more.asp?id=18。
    ①见《新闻采访方法论》《第二版序言》,第4页。
    [1] Berelson. B.(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2] Cooper. Roger、Potter. W.James、Dupagne. Michel(1994). A status report on methods used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Journalism Educator. Columbia: Winter 1994.Vol.48. Iss. 4; pg.54.
    [3] Craig W Trumbo(2004).Research method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 census of eight journals.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Summer 2004; 81. 2; pg. 417
    [4] Holsti. O.R.(1969).Cotent An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Mumanities . Reading. Mass: Addision Wesley.
    [5] Kamhawi. Weaver(2003).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rends from 1980 to 1999.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Spring 2003; 80. 1; pg. 7
    [6] Kerlinger. F.N.(2000).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7] Lasswell. H.D.(1948).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Edited by L. Bryson). New York:Harper and Bros
    [8] Lindlof. Thomas R. (2002)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2nd ed.). CA; Sage Publication.
    [9] Merriam. S. B.(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10] McQuail. Dennis and Sven. Windahl (2nd. 1993)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Inc..
    [11] Merton. Robert K. and Patricia L. Kendall(1946). The Focus Inter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51(6):541-557
    [12] Rogers. Everett M.(1969).Modernization Among Peasants——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3] Rogers. Everett M.(1976).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ritical Perspectives.Beverly Hills. CA: Sage.
    [14] Schramm. Wilbur(1958). Twenty Years of Journalism Research.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21(Spring. 1957). pp.91-107
    [15] Schramm. Wilbur (1964).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Stempel. G.H.(1952).Sample size for classifying subject matter i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 29 (3): 333-334.
    [17]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 November 1997
    [18] Wengraf. Tom (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Biographic Narrative and Semi-structuredv Methods.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 Yin. R.(199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shing
    [20] [法]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
    [21] [法]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4)
    [22]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5)
    [23] [美]T.S.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11)
    [24] [美]T.S.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25] [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1)
    [26] [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6)
    [27] [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 1999(3)
    [28] [美]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A].载于张国良主编.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
    [29] [美]雷·E·希伯特等著.张隆栋译.公众通讯的过程、制度和效果(一)[J].国际新闻界, 1979(1):39-48
    [30] [美]罗伯特?K?默顿著.鲁旭东译.科学社会学散忆[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5)
    [31] [美]罗杰?D?维曼等著.金兼斌等译.大众媒介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7)
    [32] [美]迈克尔·埃德里,埃德温·埃德里著.展江,殷文主译.美国新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7)
    [33] [美]韦尔伯·施拉姆著.金燕宁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7)
    [34] [英]K.R.泊珀著.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
    [35] [英]贝尔纳著.伍况甫等译.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9)
    [36] [英]丹尼斯?麦奎尔等著.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
    [37]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编委会.总序.载戴元光.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
    [38]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9)
    [39]安岗.新闻事业的春天[A].载于中国新闻年鉴(1982)卷首
    [40]安岗.新闻改革的好帮手:1983年6月15日在北京新闻学会读者调查讨论会上的发言.载于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C].第201-205页
    [41]安岗.我们要有向读者、听众、观众调查的浓厚空气[A].载于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247-249页
    [42]白润生.新闻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有益探索——评刘卫东的学术专著<新闻传播学概论>[J].新闻战线. 2002(3):36-37
    [43]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下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5(8)
    [44]北京新闻学会调查组编.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C].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1985(1)
    [45]卜卫.传播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4(4):8-15转7
    [46]卜卫(1996a).传播学方法论引言[J].国际新闻界. 1996(4):32-38
    [47]卜卫(1996b).传播学思辨研究论[J].国际新闻界. 1996(5):31-35
    [48]卜卫(1996c).论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J].国际新闻界. 1996(6):46-51
    [49]卜卫(1997a).论社会调查方法的逻辑及价值[J].国际新闻界. 1997(1):58-63
    [50]卜卫(1997b).控制实验—─一种常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J].国际新闻界. 1997(2):55-59
    [51]卜卫(1997c).试论内容分析方法[J].国际新闻界. 1997(4):55-59转68
    [52]卜卫(1997d).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 1997(5):49-54
    [53]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
    [54]蔡尚伟.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2):68-72
    [55]蔡尚伟,黄顺铭.比较大众传播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5):130-133
    [56]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4(1):30-34
    [57]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上)(下)[J].国际新闻界, 2005(1):12-16、2005(2):27-31
    [58]蔡元培.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演说词[R]. 1918年10月14日.载于沈善洪主编.蔡元培选集(下)[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 1056-1057
    [59]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2)
    [60]陈崇山.民意调查在中国[J].新闻研究资料, 1989(2),总第46集:1-18
    [61]陈崇山(2001a).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上)[J].当代传播, 2001(1):12-14
    [62]陈崇山(2001b).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中)[J].当代传播, 2001(2):11-15
    [63]陈崇山(2001c).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下)[J].当代传播, 2001(3):21-24
    [64]陈崇山.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论文的一点看法[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9):37-40
    [65]陈崇山,弭秀玲主编.中国传播效果透视[C].沈阳:沈阳出版社, 1989,6
    [66]陈力丹.新闻学:从传统意识到现代意识[J].新闻学刊, 1988(6): 5-13
    [67]陈力丹.中国新闻工作改革开放的起点──纪念1979年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20周年[J].新闻学论集.第18辑(1999年12月)
    [68]陈力丹. 20世纪世界和中国新闻传播的重大变化回顾[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1):20-27
    [69]陈力丹.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中的九大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02(3):35-36
    [70]陈力丹(2004a).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 2004(1):56-62
    [71]陈力丹(2004b).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72]陈平原.“当代学术”如何成“史”[J].云梦学刊. 2005(4):8-9
    [73]陈平原.学术随感录[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74]陈世敏.华夏传播学方法论初探[J].新闻学研究.第71期(2002年4月):1-16
    [75]陈韬文.理论化是华人社会传播研究的出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处理[A].载于张国良,黄芝晓主编.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146-156
    [7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77]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写于1929年.载陈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第218页
    [78]陈韵昭.传学浅谈[J].新闻大学.第一期(1981年5月):29-33
    [79]陈作平.对新闻学学科体系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关于建立新闻报道认识论的构想[J].现代传播. 1999(3):39-44
    [80]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6)
    [81]陈作平.新闻理论新思路——新闻理论范式的转型与超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
    [82]成思行.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83]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9)
    [84]戴邦. 1983年我国新闻工作研究发展概况[A].载于中国新闻年鉴(1984):28-30
    [85]戴元光.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
    [86]戴元光.戴元光自选集——传学札记:心灵的诉求[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87]戴元光.中国传播思想史(现当代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
    [88]戴元光,苗正民.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5)
    [89]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6)
    [90]邓向阳,王美虹.邹韬奋媒介经营管理思想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1):132-135
    [91]邓小平.关于教育和科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977年8月8日) [R].见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
    [92]邓正来(2004a).学术规范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对<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J].开放时代. 2004(6):124-128
    [93]邓正来(2004b).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订版)[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
    [94]邓正来.以学术为本.办出学术期刊的品位[J].学习与探索. 2006(5):234-236
    [95]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
    [96]董天策.探讨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的历史回顾[J].当代传播. 2008(1):43-45
    [97]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
    [98]丁柏铨等著.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99]丁淦林(1999).丁淦林教授序[A].载于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100]丁淦林. 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6):133-140
    [101]丁淦林.中国新闻史研究需要创新——从1956年的教学大纲草稿说起[J].新闻大学. 2007(1):28-32
    [102]丁和根.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1):37-42
    [103]丁学东编著.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
    [104]杜骏飞.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期刊学术水平与排名分析:基于CSSCI的次级研究[J].中国传媒报告. 2007(1):104-124
    [105]段京肃,任亚肃.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J].现代传播. 2006(5):36-44
    [106]樊凡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9)
    [107]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6)
    [108]方汉奇.加快新闻史研究的步伐[J].新闻战线. 1981(11):13-15
    [109]方汉奇.关于新闻史研究的几点体会与建议(1982年在全国新闻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次发言)[A].载于方汉奇文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0)
    [110]方汉奇.花枝春满.蝶舞蜂喧——记1978年以来的新闻史研究工作[J].新闻研究资料.第34辑(1986年8月):4-29
    [11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
    [11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
    [113]方汉奇.序一. 2003年10月.载于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114]方汉奇. 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一)、(二)[J].新闻与写作. 2007(1):39-40、2007(2):32-37
    [115]方汉奇,陈昌凤主编.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上)(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7)
    [116]方汉奇,李矗主编.中国新闻学之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
    [117]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J].高等教育研究. 1993(4):1-7
    [118]风笑天主编.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119]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7)
    [120]甘惜分.新闻学术著作获奖后赘言[J].新闻战线. 1988(1):33-34
    [121]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5)
    [122]甘惜分.一个新闻学者的自白[C].香港:香港未名出版社,2005
    [123]郭建斌.电视下乡: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社区——独龙江个案的民族志阐释[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3年4月
    [124]郭建斌.民族志法:一种传播研究值得借鉴的方法[J].新闻大学. 2003(夏):42-45
    [125]郭庆光.从教育部全国评估谈新闻传播学科建设[J].新闻战线. 2005(8):57-58
    [126]郭炜华.传媒经济研究的进路[J].新闻记者. 2005(2):60-62
    [127]郭星寿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12)
    [128]郭镇之.公共广播电视:变与不变之间[J].新闻大学. 2006(3):49-54
    [129]韩纲.一九九○至一九九七年四所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回顾和分析[J].新闻大学. 1998(秋):21-26
    [130]韩钢.当代人不能修当代史吗?[N].北京日报. 2006-10-30
    [131]郝雨.新闻学:绝望与新生[J].社会科学报. 2003-07-03.第005版
    [132]何湘.关于新闻价值的讨论情况综述[A].载中国新闻年鉴(1985):71
    [133]何志武,孙旭培.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对于新闻学定性研究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 2007(2):44-47
    [134]何梓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135]何梓华.控制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兼论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的问题[J].新闻战线. 2005(7):64-65
    [136]胡黎明.“焦点现象”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
    [137]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138]胡智锋. <现代传播>20年的道路[J].现代传播. 1999(5):9-12
    [139]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编.全国新闻学新学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内部资料. 1988年11月
    [140]黄旦(1994a).突破“记者式”研究的框式——对新闻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J].杭州大学学报. 1994(2):155-161
    [141]黄旦(1994b).二十世纪中国新闻理论的研究模式[J].现代传播. 1994(4):50-53
    [142]黄旦.“耳目”与“喉舌”的历史性转换:中国百年新闻思想主潮论[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1998年5月
    [143]黄旦.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A].载于王永亮等编.传媒论典——与传媒名家对话[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第245-254页
    [144]黄旦.中国传播研究的本土化问题[R].源于笔者2006年7月10日在复旦的听课笔记
    [145]黄旦.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J].新闻大学. 2007(1):51-55
    [146]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J].现代传播. 2005(2):23-30
    [147]黄旦,韩国飚. 1981—1996: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几种新闻学术刊物的简略考察[J].新闻大学. 1997(春):20-26转31
    [148]黄道弘.新闻边缘学科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
    [149]黄瑚.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150]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 1989年9月29日.载于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09-635页
    [151]江泽民.江泽民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的讲话[R]. 2002年7月16日.载于人民日报. 2002-07-17
    [152]焦国标.值得商榷的“妖魔化”——评李希光先生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和<再论“妖魔化”中国>[J].国际新闻界. 1997(6):39-45
    [153]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EB/OL]. 2004年8月26发布
    [154]金兼斌.全球化与本土化夹缝中的生存——对“海归”传播学者研究状态的一次探索性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5(3):76-80
    [155]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9)
    [156]靖鸣,刘锐.戈公振的媒介经营管理观及其现实价值[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4):33-36
    [157]景天魁.现代社会科学基础——定性与定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
    [158]柯惠新等.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的模型研究[A].载于中国社会心理的轨迹——亚运宣传效果调查报告[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13).第258—267页
    [159]李长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 2003(9):3-9
    [160]李承贵.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
    [161]李承贵.通向学术真际之路——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6)
    [162]李春霞.电视与彝民生活——对一个彝族社区电视与生活关系的跨学科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 2005年10月
    [163]李彬.学统与学院派[J].现代传播. 1995(1):3-10
    [164]李彬(2003a).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8)
    [165]李彬(2003b).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166]李彬.“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J].新闻大学. 2007(1):39-42
    [167]李彬,杨芳.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EB/OL]. 2005-12-17.载于http://www.chnmedia.com/system_admin/qk1/qk_brows.asp?id=200504
    [168]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
    [169]李金铨.视点与沟通: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J].新闻学研究第77期(2003年10月):1-21
    [170]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奥运的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5年4月
    [171]李磊.比较新闻史学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1):182-185
    [172]李良荣.“信息热”和新闻改革[J].新闻大学. 1984(1):9-13转8
    [173]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大学. 1995(春):3-8
    [174]李良荣(1998a).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J].新闻大学. 1998(秋):17-20
    [175]李良荣(1998b).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J].新闻界. 1998(6):11-12转18
    [176]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177]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
    [178]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J].现代传播. 2003(4):1-4
    [179]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180]李良荣.李良荣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演讲——关于新闻学的科学研究[EB/OL].http://bbs.mediachina.net/index_bbs_show.php?b_id=4&s_id=275853&page=1. 2005-05-13
    [181]李良荣.论中国新闻改革的优先目标——写在新闻改革30周年前夕[J].现代传播. 2007(4):1-3
    [182]李良荣,林琳.浅谈新闻规律[J].新闻大学. 1997(冬):16-18
    [183]李良荣,沈莉.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J].新闻大学. 1995(夏):6-8
    [184]李良荣,张健执笔. 2002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新闻大学. 2003(夏):3-12
    [185]李斯颐.新闻理论与业务研究关系刍议[J].新闻记者. 1998(10):24-26
    [186]李斯颐.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源流、认识及评价[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1):71-80
    [187]李雯.新闻类专业点设置的“蓝海战略”[J].新闻战线. 2007(11):20-21
    [188]李喜根.“美国式的研究”才是高质量的研究?——浅谈新闻与大众传播研究方式[J].国际新闻界. 2006(7):45-49
    [189]李晓虎.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7年3月
    [190]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2)
    [191]李秀云.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192]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S]. 1997年11月.载于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1/001113/111387cb.pdf
    [193]梁启超(1911).学与术[A].载于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第723-725页
    [194]廖圣清. 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年4月
    [195]廖圣清. 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J].新闻大学. 2005(秋):16-25
    [196]林崇能.两岸进入WTO后的都市有线电视经营——以高雄与上海为例[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4年4月
    [197]林德海主编.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7)
    [198]林丽云.为台湾传播研究另辟蹊径?:传播史研究与研究途径[J].新闻学研究.第63期(2004年4月):35-54
    [199]林丽云.台湾传播研究史——学院内的传播学知识生产[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9)
    [200]刘海贵.新闻业务研究方向及方法亟待校正[A].载于满运来主编.传媒·思考·新世纪: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4).第410-414页
    [201]李曙光.关于“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云梦学刊. 2005(4):9-11
    [202]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203]刘京林.试论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走向[J].现代传播. 1995(5):64-68
    [204]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205]刘骏州.实证、批判、诠释——三大方法典范之初探[J].新闻学研究.第48集(1994年1月):153-167
    [206]刘书峰.新闻史学研究:突破口在哪里——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赵玉明教授[J].新闻写作. 2005(10):10-11
    [207]刘卫东.信息论与新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7)
    [208]刘夏塘主编.比较新闻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1)
    [209]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
    [210]刘肇熙,姚清江.公共新闻学:美国新闻理论的第三次革命[J].青年记者2004(4):43-45
    [211]刘智.新闻文化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2)
    [212]刘仲林主编.跨学科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7)
    [213]刘自雄.透视电视娱乐的文化“母题”与叙述策略——<超级女声>的叙事话语分析[J].新闻大学. 2005(冬):66-72
    [214]陆地,高菲.我国建立公共电视的总体思路、模式和路径[J].声屏世界. 2005(8):21-23
    [215]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A].原载于延安解放日报(1943-09-01).转引自陆定一新闻文选[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0)
    [216]芦莉菲.邹韬奋媒介经营管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7月
    [2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
    [218]罗斌.受众调查与新闻改革——兼探新时期中国整体新闻受众的演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1年3月
    [219]罗国干(2006a).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109-113
    [220]罗国干(2006b).韬奋<生活>周刊的经营方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91-96
    [221]罗国干(2006c).新记<大公报>的经营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63-68
    [222]罗以澄.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
    [223]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2)
    [2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25]马燕.传播学本土化十年研究成果综述[EB/OL]. 2006-09-11.载于“传播学论坛”: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2129
    [226]孟庆鸿.也谈中国当代新闻史中的晚报著述及缺憾[J].新闻记者. 2002(1):54-57
    [227]莫伟浓.南方报业博士后工作站挂牌[N].南方日报. 2004-04-27
    [228]倪林. 2004:平淡的中国传媒理论——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取向分析[EB/OL]. 2005-01-23.载于http://bbs.mediachina.net/index_bbs_show.php?b_id=4&s_id=233343
    [229]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J].新闻学会通讯. 1981(19).见宁树藩文集.第147-156页
    [230]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J].复旦学报. 1987(5):85-88
    [231]宁树藩.宁树藩文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0)
    [232]宁树藩,曾建雄.强化本体意识.探求自身规律——新闻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新闻记者. 1998(9):29-32
    [233]潘家庆.大陆新闻学的发展与评估[R].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印行. 1996(6)
    [234]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3):62-95
    [235]潘忠党.学为问.学而知不足[A].载于传媒论典——与传媒名家对话.第275-286页
    [236]彭焕萍等.从解释学视角看新闻文本的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122-125
    [237]钱江. <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J].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3辑(1988年9月):1-47
    [238]钱辛波.新闻民主的催化剂(代序)[A].载于中国传播效果透视[M].第1-10页
    [239]强月新,宋兵.我国新闻学定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现代传播. 2003(4):40-43
    [240]秦志希.由新闻学关键词看新时期新闻理论的变迁[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3):49-54
    [241]芮必峰.人类社会与人际传播──试论米德和库利对传播研究的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5(2):60-65
    [242]芮必峰.人类理解与人际传播——从“情境定义”看托马斯的传播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2):73-76
    [243]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142-148
    [244]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64-70
    [245]芮必峰、陈燕.你我交往使社会成为可能——齐美尔人际传播思想札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11):140-143
    [246]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
    [247]单波.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
    [248]邵振纲.我校“传媒预警研究”课题成果引起中央重视[N]. http://www.ccnu.edu.cn/xinxi/display.asp?id=1880. 2006-03-21
    [249]沈莉.新闻大学上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1981-1996)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的梳理和评估[J].新闻大学. 1997(春):5-15
    [250]沈莉.中国新闻学科理论建构的反思——改革开放十八年(1979.1-1996.12)新闻理论专著与教材的宏观考察[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1997年5月
    [251]石长顺,向培凤.公共电视与公共领域的建构[J].现代传播. 2006(5):118-120
    [252]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
    [253]孙旭培.新闻体制改革略议[A].载于孙旭培.新闻学新论[C].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7).第194-202页
    [254]孙旭培(1999a).学术规范与新闻学研究的深化——兼与喻权域先生商榷[J].新闻大学. 1999(春):13-20
    [255]孙旭培(1999b).新闻学要讲究规范与方法[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2):60-66
    [256]孙旭培(1999c).“停止采访资格”事件评析[J].当代传播. 1999(5):15-18
    [257]孙旭培.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1):12-15
    [258]孙旭培.孙旭培:甘为新闻改革铺路奠基[A].载于王永亮、成思行主编.倾听-传媒论语[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10).第110-121页
    [259]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260]孙旭培.中国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回顾[EB/OL]. 2005-12-20.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4026
    [261]孙学宝.对〈学术规范与新闻学研究的深化〉一文的质疑[J].新闻大学. 1999(夏):92-93
    [262]孙振斌.方法论与新闻学研究[J].现代传播. 1983(3):1-11
    [263]谭华.关于乡村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一些思考——以一个土家村落的田野工作经验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101-105
    [264]陶东风.批判理论的语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J].中国社会科学. 2000(6):144-147
    [265]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4)
    [266]童兵.十年新闻理论研究综述[A].载于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第242-266页
    [267]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
    [268]童兵.童兵自选集——新闻科学:观察与思考[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69]童兵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6)[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
    [270]童兵,林涵.中国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百年回顾[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1):10-19
    [271]屠忠俊.报业经营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1)
    [272]屠忠俊.关于新闻学研究转向传播学研究的浅见[J].新闻学探讨与争鸣.1997(夏):1-4转21
    [273]屠忠俊(1999a).网络多媒体传播——媒介进化史上新的里程碑[J].新闻大学. 1999(春):21-26
    [274]屠忠俊(1999b).必须重视解释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J].当代传播. 1999(5):28-31
    [275]庹继光.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7)
    [276]万力维.学科:原指、延指、隐指[J].现代大学教育. 2005(2):16-19
    [277]王春泉.历史意识在新闻学研究中的意义[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63-68
    [278]王浩.从美国媒体“华盛顿枪击案”报道看犯罪报道中的新闻道德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4):89-92
    [279]王昊.意义的解码:上海居民收看电视新闻形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5年4月
    [280]王建华.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J].高等教育研究. 2004(1):69-74
    [281]王敬.党报史上的第一次新闻改革——纪念延安解放日报改版50周年[J].新闻研究资料.第57辑(1992年6月):132-154
    [282]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 1997(5):133-150
    [283]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5年3月
    [284]王任重.在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 1980年5月6日.载于王任重文集(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2).第86-94页
    [285]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1(3)
    [286]王晓梅.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5年4月
    [287]王益民.系统理论新闻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3)
    [288]王志兴.传播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局限性[J].新闻战线. 1986(6):13-16
    [289]王志兴.新闻学研究方法论[J].新闻学论集.第14辑(1990年1月):1-14
    [290]王中.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和报纸的职能(1957年1月22日在解放日报社业务学习座谈会上的谈话)[R].载王中文集[C].第11-18页
    [291]王中.谈谈新闻学的科学研究[J].新闻战线. 1980(1):24-26
    [292]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
    [293]翁秀琪主编.台湾传播学的想像(上)、(下)[C].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5)
    [294]吴飞.足协的“封杀令”与媒体的采访权[J].当代传播. 2004(2):65-66
    [295]吴庚振,张恋恋.试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创新之路[J].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议论文. 2006-4.河北保定
    [296]吴海荣.大众传媒新闻信息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 2005年5月
    [297]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
    [298]吴廷俊(2002a).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J].新闻大学. 2002(1):25-28
    [299]吴廷俊(2002b).从传统新闻学到现代新闻学——新时代中国新闻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J].写于2002年10月9日.内部资料
    [300]吴廷俊、舒咏平.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A].载于张国良主编.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0).第3-11页
    [301]吴廷俊,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J].新闻大学. 2007(3):5-12
    [302]吴文虎.从本体论角度研究中国新闻史[A].载方汉奇主编.新闻春秋[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6)
    [303]吴文虎.本体迷失和边缘越位——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误区[J].新闻大学. 2007(1):33-38
    [304]萧功秦.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 2006(4):45-49
    [305]谢鼎新.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的演变——学术环境与思路的考察[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
    [306]新时期新闻专业期刊研究课题组.新闻专业期刊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4):62-66
    [307]徐剑.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科核心作者群的现状与分析——基于CSSCI(1998-2003)的研究[J].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第29-39页
    [308]旭培整理.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讨论情况综述[A].载于中国新闻年鉴(1985):74
    [309]徐培汀.试论新闻规律[J].新闻知识. 1986(7):14-16
    [310]徐培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新闻学研究[J].新闻学论集.第13辑(1988年11月):21-28
    [311]徐培汀.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6)
    [312]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
    [313]須文蔚,陳世敏.传播学发展现况[J].新闻学研究.第53集(1996年7月):9-38
    [314]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315]杨保军.新闻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2006(5)
    [316]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317]杨鹏.创立大众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新课题[J].现代传播. 2001(1):46-51
    [318]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 2005(5):53-68
    [319]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320]姚福申.关于新闻本体的探索[J].新闻大学. 1998(夏):5-9
    [321]叶继元编著.学术规范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322]叶继元.从学术期刊的发展看当代学术的发展[J].云梦学刊. 2006(4):25-27
    [323]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 1979-09-30
    [324]尹德刚等执笔.重大新闻传播过程的调查[J].新闻大学. 1982(2):125-127
    [325]尹鸿.媒介文化研究:意义与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J]. 2000(6):152-154
    [326]尹鸿.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327]殷晓蓉.译者的话.载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2)
    [328]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
    [329]尹韵公.用进步精神和发展眼光看待新闻传播史[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1):5-8
    [330]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人的理论告白[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331]喻国明.境界决定价值[A].载于王永亮等编著.传媒思想——高层权威解读传媒[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1).第475-491页
    [332]喻权域.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J].新闻大学. 1998(秋):5-12、(冬):12-16
    [333]余三定.学术史:“研究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126-130
    [334]余三定.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与展望[A].载于余三定.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第1-6页
    [335]袁玉立.按照学术规律推进学术期刊和学术事业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 2005(8):215-218
    [336]袁玉立.中国当代学术史自身的问题意识[J].云梦学刊. 2006(4):16-17
    [337]查汝强.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四大发现[J].哲学研究. 1982(6):21-24
    [338]张国良,刘红,徐晖明.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J].今传媒. 2006(10):7-9
    [339]张骏德.叶春华教授和他的“大新闻业务观”[J].新闻记者. 1995(6):12-13
    [340]张骏德.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界. 2003(3):6-8
    [341]张昆.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6)
    [342]张昆.横向发展——新闻史研究的新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4(4):73-79
    [343]张立文.中国学术的界说、演替和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1):1-9
    [344]张晓锋,马汇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中国社会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高层圆桌会议综述[J].新闻记者. 2007(1):62-64
    [345]张悦.赵启正改任背后的官员退休通道[N].瞭望东方周刊总第106期. 2005-11-24
    [346]张振亭.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需要改革[EB/OL].人民网. 2005-7-13
    [347]赵凯主编.王中文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348]赵凯,丁法章,黄芝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349]赵莉.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进步与不足[J].国际新闻界. 2006(11):54-58
    [350]赵玉明、郭镇之.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80年(上)[J].现代传播. 1999(2):94-100
    [351]赵玉明,郭镇之.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80年(下)[J].现代传播. 1999(3):107-109
    [352]郑西帆.转型时期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4年4月
    [353]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传播学(简介)[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9)
    [3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745-9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S]. 1993年7月1日实施
    [355]钟沛璋.调查研究是新闻改革的基础[A].载于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第206-209页
    [356]周俊执笔.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发表与被引状况及其分析——以12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作者为观察单元[J].国际新闻界. 2007(5):17-22
    [357]周泰颐.试论新闻学新学科研究的特殊使命[A].载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编.全国新闻学新学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内部资料. 1988年11月
    [358]朱光烈.学术刊物的意义[Z].载于新年伊始话本刊.国际新闻界. 1997(1):5-8
    [359]祝建华整理.上海郊区农村传播网络的调查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6):70-76
    [360]祝建华.精确化、理论化、本土化:20年受众研究心得谈[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4):68-73
    [361]祝建华.大众传播研究中的“陷阱”与“误区”[A].载于传媒论典——与传媒名家对话.第209-221页
    [362]朱文丰.媒体监督的良性互动——“孙志刚事件”舆论监督分析[J].报刊之友. 2003(4):54-55
    [363]曾国屏,李正风.试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科学共同体与学术评价[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增刊):72-77
    [364]曾晓渊.新闻学名存实亡——从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二版)看新闻学研究的核心缺失[J].中国图书评论. 2007(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