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杂志与中国当代文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创办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是当代文学期刊的代表。作为中国作协机关刊物的《人民文学》彰显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人民文学》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权威,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和规范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深刻地影响和真实地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选择《人民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当代文学为背景,对《人民文学》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进行整体观照和细致梳理,通过对《人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内在关系的深层探讨,以期从《人民文学》这一窗口探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变迁。
     本文的正文部分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对《人民文学》的历史回顾,分析《人民文学》的创刊背景与角色定位,并梳理《人民文学》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第一时期(1949—1966年),从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并存、百花文学的昙花一现、自我修整后趋同主流三个阶段来回顾文革前《人民文学》的发展历程。第二时期(1976—1989年),从“文革”余绪的逐渐过渡、新时期文学的一一亮相、自由化思潮的间接影响三个阶段来梳理《人民文学》进入新时期的发展状况。第三时期(1990年至今),从试图淡化的意识形态隐性存在,游离于主流、精英与大众之间两个阶段分析新世纪《人民文学》的发展变化。此章节通过梳理《人民文学》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为从《人民文学》角度透视当代文学的演变历程打好基础。
     第二章从编者主体、作者个体、作品载体、读者受体四个层面来分析《人民文学》的构成要素。徘徊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编者,过于强调自己的政治姿态的编者,“编者按”与“编后记”的隐性表达是构成编者主体的三种类型。作者个体分为两类,即顺应时变的主流作者与夹缝中生存的“另类”作者。符合主流文学规范的主旋律创作与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文本两种话语形态的并存是作品载体的真实状况。读者受体加强规范文艺的合理性可通过假定读者的理想构造与“读者来信”的深层意义来实现。
     前两章是对《人民文学》主体的考察,后三章是在此基础上对《人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内在关系的研究。第三章从“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情结、“为民请命”与“为民代言”的实用主义、文化启蒙与教育功能、宏大叙事与理想主义、“替代性满足”或自娱自乐五个方面论述《人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特征。第四章主要分析《人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气质。具体表现在底层视角与平民意识、来自民间的草根精神、集体神话与典型人物的励志性、深沉的忧患意识、时代镜像五个方面。第五章是对《人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取向的探讨。博大、真实、生动的现场感;庄重、厚重、高蹈的主题;明晰而硬朗的叙事风格;壮美为主、柔美为辅的审美追求;格调清雅,气韵生动的文本意境是其审美取向的五大侧面。
     本文以《人民文学》杂志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缩影和切入点,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全面考察《人民文学》的发展历程、构成要素、创作特征、精神气质与审美取向,以此探寻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跌宕起伏的时代镜像。
"People Literature ",which created in1949-the time of foundmentation of China,is on behalf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al magazines.It is an organs publication,and stands for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our country,and its significance goes without saying.Its status and authority can not be substituted. "People Literature" led and stand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influenced and witted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essay researches "People Literature"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s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s background.The author intends to probe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it from the discussions of inn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Literature"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is essay consists five chapter altogether.The first one is a hysteretic review,analyzing the magazine's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role positioning.The magazine's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are as followed:The first period(1949-1966):the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procedure reviewed are the co-existing of Mainstream narration,"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and convergence toward mainstream after reconditioning.The second period(1976-1989):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stepping into the new times by traction of Culture Revolution,the appearance of new times literature,and the indirect influence of liberalization trend of thought.The third period(1990-):analyze the change of the magazine by the ideology recessive existing,which tended to desalt and dissociating between the mainstream,talents and the masses.This chapter formed a upstanding foundmentation for penetrating the evolution procedur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rom the angle of "People Literature"
     The second stage analyzes the contracture elements of the magazine from four aspects:editors,writers,texts and readers.The editors roving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over-emphsized their political status,their recessives expression of "Editor's Note"and "Postscript" are the three types of main party of editors.Autho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those are mainstream and special. The co-existing of two kinds of discourse conformation about answering for the rules and mainstream theme and sloping over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s the real condition of Works.Reads' rationality reinforcement were able to realize by postulating the ideas construction and "Reads' Letter"
     The former two chapters are inspections on the principal part of "People Literature",the later three are researches on the inn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the magazine.The third chapter illustrates about the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m,respectively from five aspect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plot,which bearing the weight of arguments by articles.The five aspects are Pragmatism,which pleading for the people and speaking for the people,Cultural Enlightenment and Education Function,Idealism and Alter-nativity Satisfaction.The fo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spirit gaie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eople Literature".This five aspects embodied are as followed: Underlying perspective and civilians awareness、Grass-roats spirit, Collectivity myth and inspirational typical characters、Sense of Crisis、Times enantiomorphism.The fifth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them,also in five aspects.Broad and true Sense of locale、solemn、thick and high trend topic、clear and hale style of illustration、aesthetic pursuit and aesthetic tropism.
     The essay applies "People Literature" as the epitome and breakthrough poi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reviewing all-snidely on the magazine of "People Literature" from its development,contracture elements,creation characteristic,spirit ethos and aesthetic tropism,so as to mouse out the ups and downs Times enantiomorphism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引文
[1]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3期,2003年第1期。
    [2]丁晓原:《<语丝>: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代码》,《江汉论坛》2003年第1期。
    [3]魏泉:《<青鹤>研究——二三十年代上海旧式文人的生存和创作空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
    [4]董丽敏:《想象现代性——重识沈雁冰与<小说月报>的关系》,《学术季刊》2002年第2期。
    [5]杨早:《五四时期的北大学生刊物比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
    [6]蔡兴水、郭恋东:《宏大叙事的样本—阅读<当代>(1979—2000)》,《文艺争鸣》2001年第5期。
    [7]黄发有:《“真实”的背面—评析<小说月报>(1980—2001)兼及“选刊现象”》,《文艺争鸣》2003年第2期。
    [8]黄发有:《文学期刊与90年代小说》,《文艺争鸣》2002年第1期。
    [1]李均:《失衡的转向——“破”与“立”与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齐鲁学刊》2001年第2期。
    [2]胡艳琳、杜秀珍:《<人民文学>:1976》,《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杜玉胜、王家勇:《多元编辑理念烛照下的<人民文学>——解读新时期十年题头作品》,《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张德明:《并未终了的年度报表——评<人民文学>1994年几部中篇》,《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3期.
    [5]涂光群:《郭沫若与<人民文学>》,《炎黄春秋》2001年11期。
    [6]周明:《张光年与风暴过后的<人民文学>》,《纵横》1997年第1期。
    [1]郭战涛:《“十七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封面》,《南方文坛》2004年第3期。
    [2]吴俊:《<人民文学>的创刊和复刊》,《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3]吴俊《文艺整风学习运动(1951-1952)与<人民文学>》,《南方文坛》2006年第3期。
    [1]洪子诚:《<人民文学>的革新》,《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144页。
    [1]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2]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3]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4]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5]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6]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1]茅盾:《发刊词》,《人民文学》1949年10月号。
    [2]吴俊:《<人民文学>与“国家文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设计》,《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
    [1]吴俊:《<人民文学>与“国家文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设计》,《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
    [1]吴俊:《<人民文学>与“国家文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设计》,《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
    [1]郁勤:《新的文学园地:<人民文学>与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学术探索》2007年1期。
    [1]郁勤:《新的文学园地:<人民文学>与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学术探索》2007年1期。
    [2]茅盾:《创刊词》,《人民文学》1949年10月号。
    [1]栾梅健:《丰赡的文学之河与研究缺位——两组不对称的比较》,《文艺争鸣》2007年3期。
    [1]吴俊:《<人民文学>的创刊和复刊》,《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2]旷新年:《人民文学:未完成的历史建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
    [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7页。
    [1]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2]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3]秦兆阳:《编者按》,《人民文学》1956年第4期。
    [1]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2]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1]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3]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4]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1]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2]吴俊、郭战涛:《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3]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1]腾云:《新时期小说百篇评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2]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1]牛运清:《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2]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1]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56页。
    [2]陈晓明:《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3]余昌谷:《从“寻根”走向“多元”——20世纪80年代知青写作回叙》,《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1]程代熙主编:《新世纪文艺思潮评析》,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2]程代熙主编:《新世纪文艺思潮评析》,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3]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
    [1]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222页。
    [2]陈锟:《拉长苦短的生命》,《人民文学》1999年第7期。
    [1]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2]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3]王朔:《我的小说》,《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1]卫慧:《甜蜜蜜》,《人民文学》1998年第8期。
    [1]茅盾:《文艺创作问题》,《人民文学》1950年3月号。
    [1]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人民文学》1953年11月号。
    [1]邵荃麟:《论文艺创作与政策和任务相结合》,《文艺报》第3卷(1)。
    [2]萧殷:《论“赶任务”》,《文艺报》第4卷第5期。
    [3]李瑛:《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人民文学》1952年8月号。
    [1]《欧阳海之歌》编者按,《人民文学》1966年4月号。
    [2]冯牧:《文学创作突出政治的优秀范例——从<欧阳海之歌>的成就谈“三过硬”问题》,
    [3]《文艺报》1966年2月号。
    [1]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2]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3]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1]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2]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1]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3]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第349页。
    [1]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1]刘白羽:《火光在前》,《人民文学》,1949年1月号。
    [2]杨朔:《三千里江山》,《人民文学》,1952年10月号。
    [1]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人民日报》1951年6月10日。
    [1]冯雪峰:《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文艺报》4卷5期。
    [2]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文艺报》4卷8期。
    [3]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1]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1]赵俊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63页。
    [2]李复威:《摘下兽与鬼的面具——当代文学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26页。
    [3]野艾:《对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问候——向路翎致意》,《读书》1981年第2期。
    [1]赵俊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45页。
    [2]李复威:《摘下兽与鬼的面具——当代文学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26页。
    [1]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五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舍尔·科勒克:《文学社会学》,张英进、于沛:《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1]贺桂梅:《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艺研究》2005年11期。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2]《人民文学》1950年6月号。
    [3]《人民文学》1950年6月号。
    [4]《人民文学》1950年7月号。
    [5]吴俊:《<人民文学>与“国家文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设计》。《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
    [6]吴俊:《<人民文学>与“国家文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设计》。《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
    [1]洪治纲:《永远的质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1]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1]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1]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1]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1]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1]朱晓进:《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6页。
    [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欧阳友权、季水河:《文学原理》,南方出版社2001年版。
    [1]姜异新:《20世纪中国文学参与文化启蒙的策略演进》,《文艺理论研究》2006第1期。
    [2]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3]姜异新:《20世纪中国文学参与文化启蒙的策略演进》,《文艺理论研究》2006第1期。
    [1]叶立文:《颠覆历史理性——余华小说的启蒙叙事》,《小说评论》2002年第4期。
    [1]王蒙:《文学的力量在于行动人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版。
    [1]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文艺争鸣》2007年4期。
    [2]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五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罗锡·罗斯(Dorothy Ross):《美国历史写作中的宏大叙事从浪漫到不确定》,1995年版。
    [2]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反映》,《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
    [1]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反映》,《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
    [1]张雪山:《二十世纪理想主义思潮探源》,《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约道路》,《文学评论》1960年第4期。
    [2]周扬:《人民日报》1960年9月4日。
    [1]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傅书华:《散落的珍珠——“五四”在十七年小说中的一个侧影》,《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李小雨:《传记文学》2005年第2期。
    [2]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文艺争鸣》2007年4期。
    [1][美]麦隆·马格尼特:《梦想与梦魇——六十年代给下层阶层留下的遗产》,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
    [1]李遇春:《新时期湖北作家的底层叙述与底层意识》,《小说评论》2007年第4期。
    [1]吴俊、郭战涛:《国家文学的想象与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杨剑龙:《新写实小说的审美风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王安忆:《柔软的腹地》,《小说选刊》1998年第12期。
    [1]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2]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1]贺仲明:《乡村生态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文学评论》2006年6期。
    [1]荣格著,胡蕾译:《人及其象征》,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86页。
    [2]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1]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2]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7页。
    [3]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1]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1]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2]腾云:《新时期小说百篇评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3]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1]车尔尼雪夫斯基著,缪灵珠译:《当代美学概念批判》,《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三卷,第301页。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2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2页。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第300页。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第352页。
    [1][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the aesthetic dimeution).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78年版。
    [2][德]马尔库赛:《论解放》(On Liberation),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69年版。
    [1][德]黑格尔:《美学全集》第七卷,第28页。
    [1]程光炜:《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2]刘复生:《蜕变中的历史复现——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革命历史小说”》,《文学评论》2006年6期。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1]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4页。
    [2]刘绍信:《论改革文学》,《绥化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1]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2]谢有顺:《今日的艺术与理想》,广州出版社2000版。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1]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1]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1]艾青:《谈工人诗歌》,《人民文学》1950年5月号
    [2]曹万生:《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文艺报》2007年1月13日
    [3]曹阳:《不健康的感情》,《文艺报》1955年第6期
    [4]陈黎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寻根”小说》,《文学评论》2006年2期
    [5]陈晓明:《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6]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人民日报》1951年6月10日。
    [7]程光炜:《文学“成规”的建立——对<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时候>的“再评论”》,《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2期
    [8]程光炜:《文学的紧张——<公开的情书>、<飞天>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南方文坛》2006年第6期
    [9]崔志远:《当代文学研究的三重整合》,《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
    [10]丁玲:《为提高我们刊物的思想性、战斗性而都斗争》,《人民文学》1952年1月号
    [11]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文艺报》4卷8期
    [12]杜彩、王强:《论20世纪9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4期
    [13]冯雪峰:《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文艺报》4卷5期
    [14]傅书华:《散落的珍珠——“五四”在十七年小说中的一个侧影》,《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5]贺桂梅:《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艺研究》2005年第11期
    [16]贺仲明:《乡村生态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17]胡玉伟:《“十七年文学”的爱情叙事与解放区文学传统》,《南方文坛》2006年第1期
    [18]黄发有:《文学传媒与“文革”后文学生态》,《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
    [19]李春红:《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建构》,《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
    [20]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文艺争鸣》2007年4期
    [21]李均:《失衡的转向——“破”与“立”与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齐鲁学刊》2001年第2期
    [22]李遇春:《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启蒙话语的心理透视》,《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23]刘白羽:《火光在前》,《人民文学》,1949年1月号
    [24]刘东玲《伤痕文学再思考》,《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
    [25]刘锋杰:《从“从属论”到“想象论”——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思考》,《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
    [26]刘复生:《蜕变中的历史复现——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革命历史小说”》,《文学评论》2006年6期
    [27]栾梅健:《丰赡的文学之河与研究缺位——两组不对称的比较》,《文艺争鸣》2007年3期
    [28]茅盾:《发刊词》,《人民文学》1949年10月号
    [29]茅盾:《文艺创作问题》,《人民文学》1950年3月号
    [30]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人民文学》1953年11月号
    [31]邵荃麟:《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人民文学》1953年11月号
    [32]斯炎伟:《论“苏联”因素——当代文学早期的外来影响》,《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33]王本朝:《文学会议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
    [34]王琼:《“伤痕文学”:作为话语的权力书写》,《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35]王文胜:《现代性的选择与失落——对“十七年”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阐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6]吴俊:《<人民文学>与“国家文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设计》,《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
    [37]吴圣刚:《论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嬗变》,《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8]杨朔:《三千里江山》,《人民文学》1952年10月号。
    [39]野艾:《对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问候——向路翎致意》,《读书》1981年第2期
    [40]余昌谷:《从“寻根”走向“多元”——20世纪80年代知青写作回叙》,《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1]张颐武:《先锋二十年沧桑岁月》,《山花》2006年2期
    [42]张语和:《重估先锋文学的意义》,《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43]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人民文学》1950年1月号。
    [44]周扬:《为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人民文学》1953年11月号
    [45]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人民文学》1949年10月号
    [1]陈平原等主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陈其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晓明著《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4]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程光炜著《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程文超主编《新时期文学的叙事转型与文学思潮》,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丁尔纲著《茅盾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9]丁玲著《丁玲文集》(6),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董之林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方维保著《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2]贺桂梅著《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贺桂梅著《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5]洪子诚著《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洪子诚著《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8]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黄发有著《媒体制造》,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0]黄曼君著《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21]金汉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2]蓝爱国著《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李标晶著《茅盾传》,团结出版社1990年版
    [24]李慈健、田锐生、宋伟著《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版
    [25]李复威著《摘下兽与鬼的面具——当代文学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26]李频著《编辑家茅盾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8]李运抟著《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林伟民著《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刘锡城著《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路文彬著《历史想象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2003年版
    [31]骆寒超著《艾青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32]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3]牛运清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4]汤学智著《生命的环链——新时期文学流程透视(1978—1999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涂光群著《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6]涂光群著《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7]王本朝著《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38]王建刚著《政治形态文艺学——五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王宇著《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0]吴俊、郭战涛著《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1]吴秀明著《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吴炫著《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吴义勤著《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杨桂欣编《观察丁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5]尹昌龙著《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6]余岱宗著《被规训的激情——论1950、1960年代的红色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7]於可训著《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张炯编著《新中国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9]张炯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50]张器友著《近五十年中国文学思潮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1]张新颖著《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2]赵俊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53]郑彭年著《文学巨匠茅盾》,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54]周红兴著《艾青的跋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55]周良沛著《丁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6]朱晓进等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