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质量保障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都取决于人才,这就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了提高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力和整体效益,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刻不容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探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之间的基本关系。第二,具体地分析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结构比例关系需要优化;高校分布呈现区域集中势态,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需要调整;高校教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办学体制结构上,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和民办高等教育体系十分不平衡等等。本文认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上述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之中的问题,是结构走向优化和完善过程之中难以避免的不足。第三,基于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思路,包括依托江苏省相对水平较高的经济发展势态作为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建立和推行高等学校分类标准;适度发展博士生教育;优先发展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等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依托江苏省教育厅内部通报数据和江苏省统计年鉴,同时访谈了少数几位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的人士。因此,文中的观点也许并不妥当。特此说明。
A refined structure should be a basic requirement and a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social development, all depend on the talents that high school produces. A refined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should be discussed and studied at present, is needed urgently for high school to stay fit in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t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contains: 1.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refin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higher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which include the il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graduation construction and formal makeup, unbalanced ratio between different majors,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er school tends to be centralized in certain areas, the ability oriented quality of some higher school teach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as well as the sharp unbalance between different higher school sponsors (state sponsored and private sponsored), etc. From the writer’s per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iangsu is among the fastest ones over the whole country. The problems stated above may be difficult to avoi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ref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3.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appeared,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to come up with some improvement methods which include, take the advantages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strength and social foundation, found and spread over the standard of different higher school, properly develop doctor’s degree education, put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academic school in prior position, arrange higher school distribution with scientific planning, enhance governmental macro guide and control over higher education etc.
     The main perspectives of the paper come from the date and year record of Jiangs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some policy-making experts, so some idea from the paper may not be so appropriate.
引文
【1】宋旭峰.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探析[J].江苏高教,2003,(5):31-35。
    【2】教育大辞典编篡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4。
     【1】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
     【1】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
    【2】宋旭峰.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探析[M].高教质量研究,2003:31-35。
    
    【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2005 年江苏教育发展报告,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 7 月,第 17 页。
    【2】江苏省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2006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2007 年 8 月,第 12 页。
     【1】王斌泰同志在 2008 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 年 1 月 8 日。
     【1】王斌泰同志在 2008 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 年 1 月 8 日。
    【1】蒋华林等.办学定位: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J].高等建筑教育,2005,(3):31-33。
     【1】潘懋元,陈厚.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8-13。
     【1】王怀宇.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中的几个现实问题[J].高教发展研究,2005,(3):4-7。
    【2】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5-8。
    【3】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J].教育参考资料,1998,(18):34。
     【1】2005 年江苏教育发展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 7 月,第 57 页。
    【2】郭必裕.优化投资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3):71。
    【1】李严.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J].株洲工学院学报,1995,(6):89-93。
    【2】《中国人才报告》转引自《扬子晚报》,2007 年 5 月 30 日。
     【1】康宏.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国外的实践与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7-20。
     【1】沈宏书,张秀萍.大学自主办学与完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1-4。
     【1】陈一女.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人才与教育,2005,(8):158-159。
     【1】姚林.切实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J].扬州大学学报,2005,(2):13-15。
    1、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郝克明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 7 月第一版。
    4、郝克明主编.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一版。
    5、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6、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l993。
    7、梁丽娟.剑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8、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9、宋旭峰.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探析[M].高教质量研究,2003(5)。
    10、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11、岳庆平.大学校园规划与学科规划、事业规划的关系及其相关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论坛,2002。
    12、岳庆平.北京大学校园规划与事业发展[A].“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台湾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2002。
    13、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北京大学年鉴(1999) [C]。
    14、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5、蔡元培. 教育独立议[A].蔡元培全集(第四卷) [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6、江苏省统计局编.《江苏 2005 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一版。
    17、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2005 年江苏教育发展报告,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7 月。
    18、江苏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2005 年),江苏省教育厅,二 00 六年五月。
    19、教育大辞典编篡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0、周远清.把教育质量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中国教育报,2002 年 2 月 22 日。
    21、王海燕.对高等教育结构的思考.光明日报.2007 年 2 月 26 日。
    22、江苏省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高等教育专业建设调研报告,2006 年 8月。
    23、蔡克勇.战略规划: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J].交通高教研究,2003,(4)。
    24、陈厚丰.国外高等学校分类法及其评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4,(3)。
    25、陈乃林.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6)。
    26、陈一女.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人才与教育,2005,(8)。
    27、程纯.从就业结构的演变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J].辽宁教育究,2006,(7)。
    28、房剑森.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OO2,(2)。
    29、谷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之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0、耿有权.基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及思考[J].江苏高教,2001,(3)。
    31、华维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发挥高等教育功能[J].零陵学院学报,2005,(3)。
    32、梁德杰,陈家鹏.对教学型高校评估的政策导向研究[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3,(6)。
    33、刘景伟.邓小平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指导意义[J].教育探索,2005,(9)。
    34、蒋华林等.办学定位: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J].高等建筑教育,2005,(3)。
    35、李敏.小而精:加州理工学院的定位与特色发展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36、蓝劲松.小而精的学府何以也成功——对加州理工学院崛起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37、李泉,刘小霞.关于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9)。
    38、李如海.高等教育观 质量观论略[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6)。
    39、李严.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J].株洲工学院学报,1995,(6)。
    40、廖智伟.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整合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6)。
    41、马万华.美国研究型大学成功的内在要素及办学条件与联邦政府的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
    42、潘懋元,陈厚.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3、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44、潘艺林.“一流大学”课程开发的初步设想[J].江苏高教,2001 , (5)。
    45、沈宏书,张秀萍.大学自主办学与完善大学自我约束机制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
    46、眭依凡.大学校长的办学定位理念与治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1 , (4)。
    47、谈松华.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未来模式初探[J].教育研究,1995 , (11) 。
    48、魏铁进.论我国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2)。
    49、王怀宇.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中的几个现实问题[J].高教发展研究,2005,(3)。
    50、吴若斌.论新形势下的教育资源整合[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
    51、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 , (4)。
    52、邢元敏.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1996,(2)。
    53、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3,(3)。
    54、许智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新思路、新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 , (2)。
    55、徐澄.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等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56、阎凤桥,闵维方.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木桶现象”的探讨[J].高等教育论坛,1999,(3)。
    57、杨黎明.学分互认的依据是“知识点”的多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6)。
    58、姚林.切实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J],扬州大学学报,2005,(2)。
    60、尹农.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动因及路径选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 , (6)。
    61、约翰·隆巴底.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分类系统[J].北京.新华文摘,2003,(3)。
    62、张丽苓.新形势下对终身学习的在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9)。
    1.Chen,Shun-Hsing.The application of balanced scorecard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ource: TQM Magazine, v 18, n 2, 2006.
    2.Liu,Yari.Interactive multimedia system for distance lear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 3942 LNCS, Technologies for E-Learning and Digital Entertainment-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dutainment 2006, Proceedings,2006.
    3.Anne,Pollock. Role of quality assurance units in higher education. IEE Colloquium (Digest), n 084, 1995.
    4.Wu,Zhiliu.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a brief introduction.Journal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v 5, n 1, March 2006.
    5.Molnar, K.Sugges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ologna Declaration in Hungary in engineering higher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v 29, n 1, March 2004.
    6.Mikolji,B.H.Factors of costs,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organizational adap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uterization. CoED, v 8, n 1, Jan.-March 1988.
    7.Starcic, A.I.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precondition for adopting e-tutoring - developing the organisational culture for facilitative role of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WSEAS Transactions on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v 3, n 6, June 2006.
    8.Van Houweling, D.E.The information network: its structure and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Library Hi Tech, v 5, n 2, Summer 1987.
    9.Button, B. Chang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place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Education, n 70, Feb. 1992.
    10.Plouffe, Jeffrey. Marke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emographic, psychographic and buyer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persistence in undergraduate residence halls. Proceedings -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v 1, 1998.
    11.Joyes, G.An evaluation model for supporting higher education lecturers in the integration of new learning technologi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v 3, n 4, Oct. 2000.
    12.Ettinger,L.F.The appli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gram: multidisciplinary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v 9, n 1, March 1991.
    13.Smith, A.J.Embedding new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s in UK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 Education + Training, v 48, n 8, 2006.
    14.Rogers, Shelley L.Impact of government R&D spending and the bifurcating labor market on high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 44, n 1, Aug, 1993.
    15.Folkers, D.A.Competing in the marketspace: incorporating online education into higher education - 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v 18, n 1, Jan.-March 2005.
    
    【1】戴荣光编译.高等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2 年,(10):32。
    【2】戴荣光编译.高等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2 年,(10):21。
    
    【1】梁德杰,陈家鹏.对教学型高校评估的政策导向研究[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3,(6):27。
    【2】约翰·隆巴底.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分类系统[J].北京.新华文摘,2003,(3):17。
    【3】约翰·隆巴底.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分类系统[J].北京.新华文摘,2003,(3):21。
     【1】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 ,(4):25。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J].教育参考资料,1998,(18):32。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2】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3】戴荣光编译.高等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2,(10):43。
     【1】陈厚丰.国外高等学校分类法及其评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4,(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