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期的典型报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用典型推动一般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常用方法,而典型报道正是这种工作方法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反映与应用。在此语境中,典型报道至少具有三层含义:其一、典型报道是党的一种工作方法;其二、典型报道是党报新闻宣传的一个基本理念;其三、典型报道是党报新闻报道的一种基本方式。进而,典型报道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分水岭”,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它几乎包含有我国新闻报道所具有的全部“优越性”,但同时也几乎隐含了我国新闻报道所具有的原生性弊端。因此,考察典型报道的历史实际既是审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状态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索我国新闻改革出路的重要途径。
     经过历史考察得知,大跃进时期是建国以后典型报道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典型报道由常态走向畸变的转折点。本文以大跃进时期的典型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的系统研究来深入了解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的运作逻辑及其失范的真正原因,总结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此为将来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历史观照和现实参考。
     本论文的正文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一)典型报道的历史与理论探源。从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上对典型报道展开研究,以此来提高我们对典型报道本质的认知和把握,奠定研究基础;(二)对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的回顾。此部分以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文本考察为基础,重点描述和展现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的基本情况,为研究的开展打下史实基础;(三)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的畸变及其表征。此部分在纵向把握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分析,全面揭示典型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深化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把握;(四)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畸变的影响。此部分试图在把握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所造成的实际影响,以此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关怀。(五)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畸变的主要原因。此部分研究旨在对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出现畸变的原因展开系统的剖析,为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解释,以此来加深我们典型报道所折射的传播问题与传播现象认知和理解;(六)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的教训与启示。此部分主要在对大跃进时期典型报道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总结深刻的历史教训,旨在对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一种历史观照。
Promotion with model is generally is a common way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to carry ou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work, model report is precisely theref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work method in the fieldof journalism and propaganda. In this context, the model report at least has threemeanings: firstly, the model report is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ethod;Secondly, the model report is a basic idea of the party newspaper journalism andpropaganda; thirdly, the model report is a basic mode of party newspaper news report.Furthermore, the model report, as the “watershed of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newscauses", is a major ‘feature’ of socialist news report, which almost includes all“superiorities” of socialist news reports, it also almost conceals native drawbacks ofsocialist news reports. Therefore,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y practice of model report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state of China's socialist journalismcaus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explore China's socialist press reform.
     As we all know,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is the first peak of model reportdevelopmen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 is also a turning point of model reportfrom normal sate to the aberration. The paper takes the model report during the GreatLeap Forward period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ims at deepening the history practice ofmodel 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of model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for exploring the real reason of newreport anomie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and summarizing the historical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news cause development, thereby providing historicalcontemplation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ocialism journalism developmen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 six aspects:(a) Model report history andtheory origin, the model report is studied from two dimensions of the history and theory, thereby improving our recognition and mater on the essence of model report,and laying study basis;(b) History retrospection of model 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Forward Period. This part focuses on describing and exhibiting the basic situation ofmodel 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with the model report text during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as basis, thereby laying found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forthe study development;(c) The distortion of model 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Forward perio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is part conducts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nthe basis of vertically grasping the model 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thereby fully revealing the problems and exhibition of model report, and deepening therecognition and mastering on the study object;(d) Influence of model report distortion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This part attempt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practical influence caused by model 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onthe basis of mastering problems, thereby deepening reality care on the study object.(e)Reason of model report distortion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The study ofthis part aims at developing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distortion in model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model report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a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deepen our cognitionand understanding on spreading problems and spreading phenomena reflected by themodel report;(f) The les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ypical 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Forward period This part mainly summarizes deep history lesson on the basis of deeplyreflecting the model report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period, and it aims atconducting a historical reflection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cause.
引文
1方汉奇,曹立新:《多打深井多做个案研究——与方汉奇教授谈新闻史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2卓南生:《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诱惑”与“陷阱”——与中国青年谈治史的苦与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
    1郭镇之:《浅议当代新闻史研究》,《新闻学刊》1986年第2期。
    2方汉奇:《关于新闻史研究的几点体会和建议》,《方汉奇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1页。
    1王天定:《把典型报道研究放在全球化语境中——读<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7期。
    2胡绩伟:《新闻工作论说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98页。
    1王辰瑶:《嬗变的新闻——对中国新闻经典报道的叙述学解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2《我在头脑发热年代写“发热”文章——《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袁鹰自省》,《炎黄春秋》,2008年第11期。
    1《新闻战线》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创刊,创刊于1957年12月。在大跃进运动中,该杂志面向全国新闻工作者,积极进行理论批评,政策阐释,经验交流,先进表彰,充分发挥了“媒介的媒介”作用。
    2《新闻业务》是新华社编辑出版的刊物。1951年1月创刊,八十年代前只是新华社内部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经验交流的刊物,没有公开发行。1960年7月与《新闻战线》合并,所以图表中统一用《新闻战线》的名称。
    1郭镇之:《浅议当代新闻史研究》,《新闻学刊》1986年第2期。
    1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6页。
    2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王萌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顺利发动的几个因素浅析》,《理论观察》2001年第1期。
    4高其荣,向旦伯:《1958年“浮夸风”的主要危害和历史教训》,《云梦学刊》2001年第3期。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9-222页。
    1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44页。
    2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40-441页。
    3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6页。
    4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31页。
    1白润生:《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2陈力丹,闫伊默:《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新闻传播》2007年第7期。
    1张福民:《大跃进新闻报道的反思》,中国新闻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全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2-285页。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3童兵《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1页。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7页。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7-238页。
    3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4-215页。
    1许静:《大跃进运动中的政治传播》,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12页。
    2杨雪梅:《石破天惊——震撼中国的报刊文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2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1刘少奇:《关于人民日报工作的谈话》,北京新闻学会编印:《刘少奇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几次讲话》,1980年版,第26页。
    2程世寿:《现代新闻写作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页。
    3王进芬:《列宁关于执政的共产党人要加强学习的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1李伟:《大跃进运动研究综述》,《北京党史》2006年第1期。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95页。
    2《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4页。
    1《现代汉语词典》,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4页。
    2《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李良荣:《中国报纸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5页。
    3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1汪钦:《试论新闻中的典型》,《新闻业务》1957年第12期,第50-55页。
    2吴廷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1吴冷西:《我们的经验(1931-2001)》(第1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3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转引自张威:《典型报道:中国当代新闻业的独特景观》,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121。
    4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转引自刘勇:《二维视野中的典型报道》,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余家宏等:《新闻学简明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1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
    1吴廷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2《列宁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02页。
    3转引自张元树:《典型宣传是新闻引导的重要手段》,《新闻界》,1998年第3期。
    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闻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1毛泽东:《在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2《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说》(1919年),《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卷,第381页。
    3《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李学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典1949-2009》,上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66页。
    1吴合春:《抓典型的艺术》,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1陈力丹:《典型报道之我见》,《新闻学刊》,1987年第1期,第24页。
    2转引自陈力丹:《典型报道之我见》,《新闻学刊》,1987年1月号,第241页。
    1张威:《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2安岗:《论典型报道》,《新闻论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1李嘉树:《典型报道的滥觞——延安<解放日报>对吴满有的报道》,中华传媒网,2008年12月28日,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982.
    2童兵:《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页。
    3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9页。
    1胡绩伟:《报纸工作人员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蓝鸿文主编:《中外记者经验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68页。
    1方汉奇、陈昌凤:《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6页。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60页。
    1朱地:《也论大跃进的缘起——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有关论述》,《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18页。
    1《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人民日报》,1957年10月27日。
    1《农业发展纲要是指路明灯》,《人民日报》,1957年10月28日。
    2《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精神湖南各县挖掘潜力修订规划》,《人民日报》,1957年10月30日。
    3《决心五年内实现“千斤县“——玉溪县根据纲要精神修订粮食增产规划》,《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2日。
    4《河北遵化县平均亩产达四百斤》,《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日。
    5《三八农业社棉花大增产》,《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日。
    1《汕头专区平均亩产逾八百斤》,《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日。
    2《新村农业社水稻亩产一千二百多斤》,《人民日报》,1957年11月9日。
    3《张掖、敦煌、临泽三县粮食平均亩产四百多斤》,《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2日。
    4《“我们得到了‘四十条’经验的好处”——孝感县长风农业社增产经验》,《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6日。
    1《推广先进经验,发动群众兴修水利》,1957年11月15日。
    2《河北秋后将大兴水利》,《人民日报》,1957年9月14日。
    3《河北省召开水利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人民日报》,1957年10月22日。
    4《要象河北这样领导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人民日报》,1957年10月22日。
    1《全党全民一齐动手,河北水利建设运动规模壮阔》,《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3日。
    2《苦战三月,改变全县面貌》,《人民日报》,1958年3月11日。
    3《徐水创造了好经验》,《人民日报》,1958年3月11日。
    4《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领导经验的总结》,《人民日报》,1958年4月17日。
    1《依靠群众大量兴修小型水利,甘肃干旱面貌正在改变》,《人民日报》,1957年10月6日。
    2《甘肃由缺粮省变成余粮省》,《人民日报》,1957年12月17日。
    3《襄阳专区水利大跃进带来了生产大跃进》,《人民日报》,1958年1月18日。
    4《大干一冬春,胜过几千年——记河南省水利建设高潮》,《人民日报》,1958年3月13日。
    1《河南人民做出了好榜样》,《人民日报》,1958年6月7日。
    2《亩产白菜二万多斤》,《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7日。
    3《平均亩产1257斤》,《人民日报》,1957年11月30日。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召开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的通知》,《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9期。
    2《高产区能在跃进,低产区也能跃进》,《人民日报》,1958年2月30日。
    1谭震林:《论我国今年夏季的空前大丰收》,《人民日报》,1958年8月11日。
    1《卫星社坐上了卫星五亩小麦亩产2105斤》,《人民日报》,1958年6月8日。
    2《自然主宰者的威力》,《人民日报》,1958年6月8日。
    5、密植。6、加强田间管理。三点政治因素是:1、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2、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舞了干部群众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3、采用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法,经常开展两条道路、两种方法的斗争。见赵光:《乘胜前进,丰收再丰收》,《河南日报》1958年6月13日。
    1郑明新:《劳动创造奇迹——访陈世俊等创造亩产小麦三千五百三十斤纪录的经过》,《河南日报》1958年6月14日。
    2《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1《全力保证钢铁生产》,《人民日报》,1958年9月5日。
    1《小高炉大面积丰产》,《人民日报》,1958年9月3日。
    2《取得鲁山炼铁经,日产千斤并不难》,《人民日报》,1958年9月15日。
    1《日产5.8万吨钢,29万吨铁》,《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日。
    2《土法炼钢,妙计无穷,商城低温炼钢法值得普遍推广》,《人民日报》,1958年10月5日。
    3《商城县开展群众性土法炼钢运动的经验》,《河南日报》,1958年8月17日。
    4《商城低温炼钢法》,《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5日。
    5《一种比较好的炼钢法——河南土法反射炉炼钢》,《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4日。
    1《河南日产生铁一万八千多吨》,《人民日报》,1958年9月17日。
    2《取得鲁山炼铁经,日产千吨并不难》,《人民日报》,1958年9月15日。
    3《向日产千吨铁的鲁山人民致敬》,《人民日报》,1958年9月15日。
    4《鲁山一天出铁三万四千吨》,《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
    1黄道霞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71页。
    2《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红旗》,1958年第3期。
    1《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前进》,《人民日报》,1958年9月3日。
    2《从“卫星”公社简章看如何办公社》,《人民日报》,1958年9月4日。
    1《怎样巩固人民公社?》,《人民日报》,1958年9月19日。
    2《口粮供给加基本工资制——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人民日报》,1958年9月20日。
    3《江淮人民公社就实论虚驳倒“吃亏论”》,《人民日报》,1958年9月18日。
    4《人民公社带来的新变化——介绍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人民公社》,1958年8月18日。
    1《徐水人民公社颂一:全民皆兵的公社》,《人民日报》,1958年8月23日。
    2《徐水人民公社颂五:文明而城市化的谢坊》,《人民日报》,1958年8月30日。
    1叶子龙口述;温卫东整理:《叶子龙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1童兵:《主体与喉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2胡绩伟:《大跃进中报纸宣传的主要情况和问题》,《新闻论说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页。
    1《夏收捷报处处传,一处更比一处高》,《人民日报》,1958年6月16日。
    2《小麦层层加码》,《人民日报》,1958年7月12日。
    1《一颗早稻大“卫星”》,《人民日报》,1958年8月15日。
    2《广东穷山出奇迹一亩中稻六万斤》,1958年9月5日。
    3卢晖临:《“卫星”是如何上天的》,《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4胡绩伟:《大跃进中报纸宣传的主要情况和问题》,《新闻工作论说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82页。
    5《环江铁军勇冠全国》,《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8日。
    1《鹿寨炼铁一日,广西飞过一年》,《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0日。
    2《大跃进中报纸宣传的主要情况和问题》,胡绩伟:《新闻工作论说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86页。
    1陈力丹:《深度报道的钥匙——记者的新思维》,《陈力丹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182页。
    1《山西改革山区耕作制度》,《人民日报》,1958年3月29日。
    1《贯彻八字宪法的胜利贯彻多种多收方针的胜利四川西昌专区夏季大丰收》,《人民日报》,1959年5月24日。
    2《有一分地种一分粮》,《人民日报》,1959年6月6日。
    3《多种多收》,《人民日报》,1959年6月6日。
    1《老城公社运用夏季丰产经验掀起夏种高潮》,《人民日报》,1959年6月6日。
    2《多种一分地多收一分粮》,《人民日报》,1959年6月11日。
    1《公共食堂无限好——贵州赫章妈姑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调查》,《人民日报》,1960年3月12日。
    2《贵州农村公共食堂成为社会主义坚强阵地》,《人民日报》,1960年3月17日。
    1李光照:《忆“大放卫星”年月的新闻报道》,《纵横》,2001年第2期。
    2李光照:《忆“大放卫星”年月的新闻报道》,《纵横》,2001年第1期。
    3《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报纸刊物对农业宣传的通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第9卷),北京市: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1《中共中央关于今冬明春在农村中普遍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人民日报》,1958年9月11日,第1版。
    1《旭光人民公社的一场斗争》,《人民日报》,1958年11月18日。
    2《小麦的红旗》,《人民日报》,1958年6月12日。
    1陈伯达:《在毛泽东的旗帜下》,《红旗》,1958年第4期。
    2《人民公社是万人欢乐的大花园》,《人民日报》,1958年8月21日。
    3康濯:《徐水人民公社颂》,《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1许庆贺:《论大跃进时期浮夸风产生的社会环境》,《兰州学刊》2009年第3期。
    2《不创奇迹不下火线》,《人民日报》,1958年9月22日。
    1罗平汉:《赶超思想与“大跃进”的发动》,《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2《五月份的巨大成绩》,《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1版。
    3《年底算账派输定了》,《人民日报》1958年8月3日第4版。
    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人民日报》,1958年2月3日。
    1柯庆施:《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人民日报》,1957年12月25日。
    1伍洪祥:《伍洪祥回忆录》,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562页。
    2伍洪祥:《伍洪祥回忆录》,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564-565页。
    3伍洪祥:《伍洪祥回忆录》,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556页。
    1谭震林:《论我国今年夏季的空前大丰收》,《人民日报》,1958年7月23日。
    2郑笑枫、舒玲:《陶铸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267页。
    1《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1汪心一:《铁的事实》,《人民日报》1958年7月2日。
    1《充分运用和发展典型报道的经验》,《新闻战线》,1960年第7期。
    2《从黑龙江日报的经验谈典型报道》,《新闻战线》,1959年第11期。
    3胡开駉:《新湖南报的典型报道》,《新闻战线》,1960年第1期。
    4《作农业战线上的促进派》,《新闻战线》,1958年第9期。
    1《省县报纸跃进经验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1人民日报报史编辑组编,《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1胡绩伟:《胡绩伟自述》第2卷,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2张林岚:《赵超构传》,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1胡绩伟:《胡绩伟自述》第2卷,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1吴柳林:《大跃进时期舆论场的形成及原因分析》,《今传媒》,2011年第1期。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45页。
    1《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意见》,《新闻战线》,1958年第3期。
    2《各报掀起跃进高潮》,《新闻战线》,1958年第9期。
    1白汝瑗:《实现报纸工作的大跃进》,《新闻战线》,1958年第3期。
    2《报纸在大跃进中》,《新闻战线》,1958年第5期。
    3樊显正:《大搞内部群众运动,促进报纸持续跃进》,《新闻战线》,1960年第12期。
    1《贵州日报掀起了跃进的新高潮》,《新闻战线》,1958年第5期。
    2刘勇:《反思与重构——重思关涉典型报道的三个关系命题》,《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1详见《新闻战线》1958年第7、13、14期,1959年第1、3、7期。
    2《全党动手,办好报纸——中共沈阳市委书记处书记吴铁鸣同志1959年12月20日在沈阳市通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闻战线》,1959年第6期。
    1侯存明:《把典型报道的水平提高一步》,《新闻战线》,1959年第7期。
    2钟纪民:《按照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办好广西日报》,《新闻战线》,1960年第3期。
    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2《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3页。
    3《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页。
    4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204页。
    1吴冷西:《忆毛主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2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9页。
    3曾希圣:《曾希圣文选:1939—196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页。
    4新华社四川分社驻重庆记者:《全党办报给记者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闻业务》,1960年第2期。
    5吴冷西:《新闻的阶级性及其他——毛主席几次谈话的会议》,《缅怀毛泽东》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第215-216页。
    2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3吴廷俊:《政治家办报——研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新闻史的一个关键词》,《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3期,第12-20页。
    4山西日报编委会:《鼓足干劲更好更全面地跃进》,《新闻战线》,1960年第1期。
    1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第9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页。
    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4辑),第179页。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4辑),第180页。
    2《当前工业报道的意见》,《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4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第377页。
    3《当前工业报道的意见》,《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4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第377页。
    4《中共山东宣传史料宣传工作大事记1921.7-1987.12》,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7页。
    5《深入宣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和省委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的决议》,《新闻战线》,1959年第22期。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4辑),第511页。
    2《1960年报刊、广播工作跃进规划纲要》,《新闻战线》,1959年第22期。
    1山村:《对典型报道问题的探讨》,《新闻业务》,1959年第4期。
    3转引自:王军《“拔白旗、插红旗”运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3-06-10。
    1《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李锐:《大跃进亲历记》,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56-357页。
    2张平化:《党的报刊要大插红旗》,《新华半月刊》,1960年第2期,第6-8页。
    3曾艾荻:《我们在“四化”运动中的典型报道》,《新闻战线》,1959年第12期,第18-21页。
    1言鲁:《大插红旗——深入宣传总路线的重要方法》,《新闻战线》,1958年第7期。
    1安徽省农业生产办公社编:《安徽全省早稻亩产千斤的经验》,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年,第4页。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4辑),第402-403页。转引:林小波,《“四清”运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05-10。
    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4辑),第402-403页。
    3《欢迎人民公社调查报告》,《人民日报》,1959年12月13日,第8版。
    1樊天顺:《国史通鉴》,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2郑笑枫、舒玲:《陶铸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
    1靖鸣,周燕琳:《“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新闻考》,《炎黄春秋》,2009年第2期。
    2靖鸣,周燕琳:《“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新闻考》,《炎黄春秋》,2009年第2期。
    1张严平:《穆青传》,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2井田:《邓小平评点古今人物》,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8页。
    3杜导正:《说真话难还是应该说真话》,李春林主编:《光明日报历任总编辑文选》,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383页。
    1《全党办报方针的光辉胜利——河南日报贯彻全党办报方针情况的调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省县报纸跃进经验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页。
    1《全党办报方针的光辉胜利——河南日报贯彻全党办报方针情况的调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省县报纸跃进经验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2《全党办报方针的光辉胜利——河南日报贯彻全党办报方针情况的调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省县报纸跃进经验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页。
    3《全党办报方针的光辉胜利——河南日报贯彻全党办报方针情况的调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省县报纸跃进经验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页。
    4《全党办报方针的光辉胜利——河南日报贯彻全党办报方针情况的调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省县报纸跃进经验调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页。
    1《中共贵州省委员会对于进一步贯彻全党办报方针加强报纸群众工作的指示》,《新闻战线》,1959年第24期。
    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福建日报实习组:《“全党办报”的几种新形式》,《新闻战线》,1958年第8期。
    3孙泽夫:《全党办报的新阶段》,《新闻战线》,1960年第5期。
    4《“全党办报”的几种新形式》,《新闻战线》,1959年第8期。
    1冯东书:《如果1958年有舆论监督》,《炎黄春秋》,2002年第3期。详见:http://cclawnet.com/yhcq/yhcq2002/yhcq20020307.html
    1徐晓波:《重温<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炎黄春秋》,2010年第5期。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80a8e0100incj.html。
    1戴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舆论监督》,《同舟共进》,2008年第6期。
    1《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页。
    2《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7-291页。
    3《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页。
    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1李良荣:《从民主政治建设看新闻改革》,《新闻大学》1988年第2期。
    2李良荣:《艰难的转向: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9期。
    3李良荣:《从民主政治建设看新闻改革》,《新闻大学》1988年第2期。
    1孙旭培:《中国新闻法治建设30年》,《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2008年。
    1高勇:《讲真话就是遵守纪律——访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新闻爱好者》,1987年第10期。
    2戴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舆论监督》,《同舟共进》,2008年第6期。
    1新华社新闻研究部编:《新闻论丛(第4辑)》北京市: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315页
    1许静:《大跃进中的政治传播》,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2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的来龙去脉,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0年版,第2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4]《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邓小平文选》(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6~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版。
    [7]《陆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胡乔木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邓拓文集》第1~4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10]《毛泽东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1]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2]黄峥主编:《刘少奇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3]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4]方汉奇、陈业劭:《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1949-1988)》,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15]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9]吴廷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20]郑保卫主编:《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21]方汉奇、陈昌凤主编:《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上下),福州:福建人民版社,2002年。
    [22]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3]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25]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26]李良荣:《宣传学导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27]蒙南生:《新闻传播社会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28]孙瑞祥:《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阈》,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9]王尔敏:《史学方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32]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33]李庄:《人民日报风雨40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34]李庄:《难得清醒》,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35]王若水:《新发现的毛泽东》,香港:明报出版社,2002年版。
    [36]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位人民日报老记者的笔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37]人民日报报史编辑组编:《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
    [38]欧阳钦等:《人民日报思想评论选集(1962-1963)》,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64年。
    [39]张严平:《穆青传》,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40]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41]李锐:《庐山会议实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2]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阳:贵州出版社,1992年。
    [43]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4]杜蒲:《极左思潮的历史考察》,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5]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反“右派”历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46]谢春涛:《大跃进狂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47]郑谦、韩钢:《晚年岁月——1956年后的毛泽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
    [48]袁鹰:《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49]杜导正:《是与非——对我漫长记者生涯的反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50]尚定:《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51]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的来龙去脉》,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5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
    [53]胡正强:《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54]罗平汉:《1958—1962年的中国知识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
    [55]李秀云:《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56]甘惜分:《新闻论争三十年》,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57]胡绩伟:《青春岁月:胡绩伟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8]胡绩伟:《胡绩伟自选集(新闻卷一)》,香港:新风出版社,2004年。
    [59]胡绩伟:《新闻工作论说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
    [60]鲁彤、冯来刚:《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61]叶永烈:《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6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
    [63]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论新闻宣传》,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64]赵凯主编:《王中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5]汪国训:《反右派斗争的回顾与反思》,香港: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2005年。
    [66]谭一:《毛泽东新闻活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67]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回忆录》,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
    [68]侯军:《疲软的舆论监督: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警告》,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
    [69]杨雪梅:《石破天惊:震撼中国的报刊文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70]李希光:《中国有多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71]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7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3](英)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74](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75](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76](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7](英)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人民内部矛盾》,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
    [78](英)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大跃进》,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年。
    [1]林蕴晖:《“大跃进前后的政治氛围》,《北京党史》2008年第4期。
    [2]方赛容:《毛泽东“敢想敢说敢做”思想述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9期。
    [3]李朝军,闻丽:《群体性运动与大跃进》,《晋阳学刊》2007年第5期。
    [4]王治涛:《不断革命论:大跃进运动的指导思想》,《南都学刊》2006年第5期。
    [5]丁银高,李伟:《农业大跃进运动的政治运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欧阳贻法:《田北高产“卫星”:50年后再回首》,《源流》2009年第3期。
    [7]范眭:《记者生涯难自励——大跃进中的一段回忆》,《炎黄春秋》2006年第12期。
    [8]王慧超:《报纸宣扬“三面红旗”的教训》,《武汉文史资料》2008年第3期。
    [9]罗平汉:《回望一九五八年之一:高产“卫星”为何满天飞》,《理论视野》2008年第9期。
    [10]金凤:《我在<人民日报>写内参的经历》,《炎黄春秋》2005年第10期。
    [11]袁鹰:《我在头脑发热写头脑发热文章》,《炎黄春秋》2008年第11期。
    [12]罗平汉:《试析1958年毛泽东对待粮食高产“卫星”的态度》,《现代哲学》2008年第6期。
    [13]罗平汉:《回望一九五八年之二:两次调查,两种结果》,《理论视野》2008年第10期。
    [14]周学雍:《大跃进时期与“五风”抗争的人们》,《江淮文史》2007年第3期。
    [15]董芹:《大跃进中<人民日报>传媒功能的缺失》,《青年记者》2007年第20期。
    [16]宋诤:《李克林新闻生涯的三大风波》,《炎黄春秋》2004年第4期。
    [17]金春明:《对三年大跃进的再认识》,《党史通讯》1987年第7期。
    [18]彭广林:《“喉舌论”不应丢弃耳目》,《新闻知识》,2007年第8期。
    [19]秦程节,梁晓云:《毛泽东与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0]赵付科,于艳艳:《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历史解读》,《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21]晓农:《浮夸风下的旷世悲凉》,《党史文汇》2003年第2期。
    [22]行云:《“浮夸风”与县委书记之死》,《四川监察》2000年第6期。
    [23]李华:《赫鲁晓夫与梁赞事件——1959-1960年苏联农村浮夸风个案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24]胡法荣:《一个劳模所经历的浮夸风》,《党史博览》2000年第2期。
    [25]张永化:《1958年全国首例高产“卫星”放出经过》,《文史精华》2006年第5期。
    [26]苏双碧、王宏志:《1957年邓拓为什么“按兵不动”》,《炎黄春秋》,2000年第8期。
    [27]蔡铭泽:《论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及其教训》,《新闻大学》2000年春季号。
    [28]吴廷俊:《对“耳目喉舌”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1989年第2期。
    [29]芮必峰:《“政治家办报”的历史解读》,《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2期。
    [30]李光照:《忆“大放卫星”年月的新闻报道》,《纵横》2001年第1期。
    [31]冯东书:《如果1958年有舆论监督》,《炎黄春秋》2002年第3期。
    [32]黄旦、严慧颖:《从新闻史看新闻宣传与新闻失实》,《新闻界》1998年第3期。
    [33]张福民:《大跃进新闻报道的反思》,《中国新闻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全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4]陈力丹,闫伊默:《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新闻传播》2007年第7期。
    [35]李良荣:《从民主政治建设看新闻改革》,《新闻大学》1988年第4期。
    [36]穆欣:《“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周恩来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言行》,《党史文汇》2006年第3期。
    [37]降边嘉措:《1958年反“反冒进”的前前后后》,《纵横》1998年第4期。
    [38]杨克现:《新闻,备受折磨的“真实”》,《炎黄春秋》2004年第8期。
    [39]刘野:《记者史官说真话之难》,《炎黄春秋》2002年第7期。
    [40]靖鸣:《共运史上党报批判党领导机构的争论》,《炎黄春秋》2009年第6期。
    [41]阳海洪:《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42]裴晓军:《1957年中国新闻界的双重历险》,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43]杨立新:《“左”倾路线时期的<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44]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45]王军:《“拔白旗、插红旗”运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3年。
    [46]郭宇明:《新闻与宣传差异性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7]王宗敏:《大跃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舆论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8]黄正楷:《1950年代中共新华社<内部参考>的功能与转变》,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 Henri Cartier-Bresson, Red China bid for a future: Young and old join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Time, Incorporated,1959).
    [2] MacFarquhar, The secret speeches of Chairman Mao: from the hundredflowers to the great leap forw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 David Bachman, Bureaucracy, economy, and leadership in China:theinstitutional origin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Cambridge university,1991).
    [4] Jean-Luc Do-menach, The Origin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Caseof One Chinese Province,(Boulder: Westview Press,995).
    [5]Teiwes,Fredrick and Sun, China's Road to Disaster: Mao, CentralPoliticians, and Provincial Leaders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Great LeapForward,1955-1959,(Armonk,NY: M.E. Sharpe,1999).
    [6]Yu,Frederick T. C. Mass Persuasion in Communist China (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964).
    [7]Liu, A. P. Communication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st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8] Liu,A. P. The Press and Journals in Communist China (Cambridge: Center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MIT.1966).
    [1] Daniel Houser,Barbara Sands and Erte Xiao,“Three parts natural, sevenparts man-made: Bayesian analysis of China’ s Great Leap Forwarddemographic disaster”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Vol.69:2.2009.
    [2] William A. Joseph,“A Tragedy of Good Intentions: Post-Mao Views of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dern China,Vol.12:4.1986.
    [3] Yen-lin, Chung,“Contemporary Chinaese History—The Attitudes andRoles of Deng Xiaoping 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dern China Studies,NO.2,2006
    [4] Wangling, Gao,“Contemporary Chinaese History—The Peasants''Reactions 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Modern China Studies,NO.2,2006
    [5] Richard D. Baum,“‘Red and Expert’: The Politico-IdeologicalFoundations of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 Asian Survey,No.9,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