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学术界对重韵问题的关注主要都集中在拟音上面,亦即主要讨论该为重韵赋予什么样的音值。关于重韵分立的性质以及重韵现象出现的原因,学术界则很少有人做过专门的探讨。不过,从现有的一些零散论述可以知道,学术界对重韵现象的认识是存在很大分歧的。与此相关的是,对重韵现象的不同认识往往会导致对《切韵》音系看法的不同。因此,注重对重韵分立的性质以及重韵成因的探讨,无论是对《切韵》音系的认识,还是对整个汉语音韵史的研究无疑会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对重韵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尝试对重韵现象出现的原因作出自己的解答。
     本文认为,就《切韵》音系而言,重韵韵类的分立是有实际的语音区别作依据的,不存在完全重复出现的问题。如果只是针对当时的某一个具体方言区域(南方或北方)而言,《切韵》音系里的个别韵类确实有重复出现的。这种状况的出现是颜之推等人按照“从分不从合”的原则来解决部分韵类南北分合差异的矛盾造成的。等韵图把重韵韵类放入相同的位置,实际上反映的是重韵韵类在中古后期已经合流的事实。学术界用摄、等、开合这些后来出现的音韵名目来界定重韵,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就是《切韵》音系本来就有的音韵特征,以致歪曲了语音发展的事实。学术界对重韵认识的分歧,在某种程度上和当前通行的等韵体系的来源有关。重韵问题说到底是语音史观念的问题,应当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重韵现象。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重韵的名称、类别和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了学术界对重韵的界定标准、分类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重韵分立的性质。主要考察了重韵韵类在中古各类文献材料中的表现,同时也考察了重韵韵类在上古韵部系统里的分布,以及在现代汉语方言里的读音情况。
     第三章,重韵现象出现的原因之分析。从韵书的制作、韵图的安排,以及目前通行的等韵体系的来源等几个方面对重韵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指出了重韵出现的原因,及其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并对当前重韵研究的特点和现代音韵学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重韵在方言史研究中的参照作用。介绍了学术界以重韵为参照研究方言史问题的几个实例,并对现代方言和中古江东方言的关系进行了检讨。
     第五章,余论。对重韵韵类在语音史上演变的具体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做了简要的评介,并提出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意见。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pay their attention mainly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ongyun(重韵),while there are very few specialized studies on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yun phenomenon.However,from the few discussion already existed,we know there are very difference view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ongyun phenomenon.Related to this is that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chongyun phenomenon often leads to different perceptions to Qieyun(《切韵》) phonology. Therefore,deeper studies of chongyun's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will undoubtedly be significa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Qieyun phonology as well as to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Chinese phonology.In view of this,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a full discussion about the issues of the chongyun,and the author attempts to give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whole picture of chongyun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holds the opinion that so far as the Qieyun phonology is concerned, the division among the rhyme categories of chongyun results from a practical phonetic difference instead of a phenomenon of absolute recurrence.As long as a contemporary specific dialectal region(the South or the North) is concerned,there is indeed a recurrence of certain rhyme categories in the Qieyun phonology,which resulted from the principle of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not the convergence" on which Yah Zhitui(颜之推)and other authors dealt with some difference rhyme categories between the southern dialect and the northern one.The rhyme tables(韵图) put the rhyme categories of chongyun into the same position,which tells the truth that they were converged in the late middle Chinese.The academic circle usually defines chongyun with such late terms as she(摄)、grade(等)、kaihe(开合),which tends to give others a misleading idea that those phonetic features already existed in Qieyun which contradicts the fact of phonetic development.In fact,the issue of chongyun is none but a concept on historical phonology.A historical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phenomenon of chongyun.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the preface,the main part,and the conclusion.Five chapters are included in the main part.Chapter1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chongyun,its classification,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es on it.Chapter2 mainly discusses chongyun's reflection in the various types of middle Chinese materials. Meanwhile,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of chongyun in Old Chinese, and the phonetic difference reflected in modern Chinese dialects.Chapter3 mainly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chongyun phenomenon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such as the production of Qieyun,the arrangements of rhyme tables,and the source of the phonology of rhyme tables.It also discusses about the focus of chongyun stud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widely accepted modern paradigm of historical phonology. Chapter4 introduces three examples in which chongyun is used as a criteria to expla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ialects.Also conducts in this chapter is a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 dialects and the Jiangdong(江东) dialect of middle Chinese.Chapter5 makes a brief review on the detailed process and the rules of chongyun's historical evolution,our advice on this issue is given as well.
引文
鲍明炜1986初唐诗文的韵系,《音韵学研究》(第2辑),88-120页,北京:中华书局。
    鲍明炜1990《唐代诗文用韵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鲍明炜1998从《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到《唐代关中方言音系》,载于《唐代关中方言音系》(黄淬伯著),3-10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2003《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语文出版社。
    蔡鸿2005北朝诗人用韵考,《中国语文研究》,第2期,83-90页。
    曹志耘2001梅祖麟教授访谈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1-9页。
    曹志耘2002《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独秀2001晋吕静《韵集》目,《陈独秀音韵学论文集》,214-220页,北京:中华书局。
    陈广忠2003《韵镜通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陈贵麟2000韵书中方音混合的两种类型:音类联合型和单字杂合型,《声韵论丛》(第9辑),353-376页,台北:学生书局。
    陈新雄1979切韵性质的再检讨,《中国学术年刊》,第3期;又载于《锲不舍斋论学集》,273-310页,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
    陈新雄1994《广韵》二百零六韵拟音之我见,《语言研究》,第2期,94-111页。
    陈新雄2004《广韵研究》,台北:学生书局。
    陈寅恪1936东晋南朝之吴语,《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1分,1-4页。
    陈寅恪1949从史实论切韵,原载《岭南学报》,第9卷第2期;又载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802-826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泽平1999从现代方言释《韵镜》假二等和内外转,《语言研究》,第2期,160-168页。
    陈泽平2003福州话的韵母结构及其演变模式,《闽语新探索》,1-23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陈忠敏2002方言间的层次对应——以吴闽语虞韵的读音为例,《闽语研究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丁邦新、张双庆编),73-84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陈忠敏2003吴语及邻近方言鱼韵的读音层次——兼论“金陵切韵”鱼韵的音值,《语言学论丛》(第27辑),11-5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忠敏2005有关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几个问题,《汉语史学报》(第5辑),207-229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储泰松2001唐代的秦音与吴音,《古汉语研究》,第2期,12-15页。
    储泰松2002隋唐音义反切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之检讨,《复旦学报》,第4期,135-140页。
    储泰松2005《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无名氏1958《等韵切音指南》,见《康熙字典》卷首28-40页,北京:中华书局。
    丁邦新1975《魏晋音韵研究》(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六十五。
    丁邦新1988吴语中的闽语成分,《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1分;又载于《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246-2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丁邦新1995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国语文》,第6期,414-419页。
    丁邦新1997重纽的介音差异,《声韵论丛》(第6辑),37-62页。
    丁邦新2005a汉语音韵史上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古汉语研究》(二),118-1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丁邦新2005b汉语方言层次的特点,《永远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141- 14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丁邦新2006从历史层次论吴闽关系,《方言》,第1期,1-5页。
    丁邦新2006论《切韵》四等韵介音有无的问题,《中国语言学集刊》,1-12页,北京:中华书局。
    丁邦新2007从《切韵》的性质与结构论拟测中古音系介音及元音的原则,上海师范大学学术报告讲稿。
    丁锋1995《<博雅音>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丁声树198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北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1981汉语音韵讲义,《方言》第4期,241-274页;又单行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董同稣1948上古音韵表稿,《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8本第1分,1-249页。
    董同稣2001《汉语音韵学》,北京:中华书局。
    董志翘2000《切韵》音系性质诸家说之我见,《中古文献语言论集》,363-383页,成都:巴蜀书社。
    董忠司1978颜师古所作音切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博士论文。
    冯蒸1991《切韵》“魂痕”、“欣文”、“咍灰”非开合对立韵说,原载《隋唐五代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又载于《冯蒸音韵论集》,263-287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
    冯蒸1992《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四项韵母音变,《宋元明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510-578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冯蒸1995《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韵合流,《汉字文化》,第4期,48-62页。
    冯蒸1998《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重韵演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384-409页,成都:巴蜀书社。
    冯蒸2002唐代方言分区考略,《龙宇纯先生七秩晋五寿庆论文集》,301-382页,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冯蒸2004论《切韵》的“开合口”与等韵的“独韵/开合韵”,原载《音韵论丛》(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济南:齐鲁书社;又载于《冯蒸音韵论集》,321-343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
    冯蒸2006a王力、李方桂汉语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中的“重韵”考论,《冯蒸音韵论集》,55-182页,北京:学苑出版社。
    冯蒸2006b《切韵》咸、蟹二摄一二等重韵中覃咍韵系构拟的一处商榷,《冯蒸音韵论集》,344-349页,北京:学苑出版社。
    高本汉(Karlgren Bernhard)1915-1926《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高本汉(Karlgren Bernhard)1954《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Comperdium of phonetics in Anclent and Archaic Chinese),发表于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26,211-367页;又聂鸿音中译本,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葛毅卿1957《韵镜》音所代表的时间和区域,《学术月刊》,第8期,79-91页。
    葛毅卿2003《隋唐音研究》(李葆嘉理校),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2005诗文韵部与实际语音的关系,《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351-357页,北京:学苑出版社。
    顾黔2001《通泰方言音韵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何大安1993六朝吴语的层次,《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4分,867-875页.
    何大安1994刘宋时期在汉语音韵史上的地位:兼论音韵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2),125-137页
    何大安2002汉语史研究中的层次问题,《汉学研究》18,261-271页。
    何九盈2000《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何九盈2002上古元音构拟问题,原载《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体馆;又载于《语言丛稿》,112-1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黄淬伯1998《唐代关中方言音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黄典诚1986曹宪博雅音研究,《音韵学研究》(第2辑),63-82页,中华书局。
    黄典诚1994《<切韵>综合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黄侃2006《黄侃国学讲义录》,北京:中华书局。
    黄笑山1991汉语史上标准音的发展和中古音的两个阶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黄笑山1995a《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
    黄笑山1995b中古三等韵i介音的前移和保留,《郑州大学学报》,第1期,111-118页。
    黄笑山1996《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第4期,79-88页。
    黄笑山1998中古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古汉语研究》,第4期,18-27页。
    黄笑山1999汉语中古音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第3期,15-24页。
    黄笑山2003《七音略校注》跋,载于《七音略校注》(杨军著),339-343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黄笑山2006中古r介音消失所引起的连锁变化,《山高水长——丁邦新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907-919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黄笑山2007《切韵》韵目小注“同”与“别”,《语言研究集刊》(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主编,第4辑),143-160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蒋绍愚2005《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希文1989《经典释文》音切的性质,《中国语文》,第3期,216-219页。
    居思信1985元魂痕诸韵的历史考察,《齐鲁学刊》,第4期,116-119页。
    孔仲温1987《韵镜研究》,台北:学生书局。
    李葆嘉2003全面修订《中国音韵学研究》的力作——葛毅卿遗著《隋唐音研究》导读,载于《隋唐音研究》(葛毅卿著),1-31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葆嘉2005《隋唐音研究》与中古汉语音韵,《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194-208页,北京:学苑出版社。
    李方桂1932切韵α的来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1分,1-38页。
    李露蕾1991南北朝韵部研究方法论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89-94、50页。
    李荣1956《切韵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荣1982隋韵谱,《音韵存稿》,135-20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荣1983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方言》,第1期,1-15页。
    李荣1985论李涪对《切韵》的批评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1-9页。
    李如龙、张双庆1992《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如龙1999《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新魁1981《韵镜》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125-166页
    李新魁1982《韵镜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李新魁1983《汉语等韵学》,北京:中华书局。
    李新魁1984重纽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又载于《李新魁自选集》,46-98页,郑州: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新魁1986《汉语音韵学》,北京:中华书局。
    李新魁1988论《广韵》音系的三等韵,《烟台大学学报》,第1期;又载于《李新魁自选集》,21-45页,郑州: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新魁1991《中古音》,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广和2002介音问题的梵汉对音研究,《古汉语研究》,第2期,2-7页。
    刘叔新1993广州话的长短元音问题,《刘叔新白选集》,223-236页,郑州: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
    龙果夫(A.A.Dragunov)1928对于中国古音重订的贡献(A Contribution to the Reconstruct ion of Ancient Chinese),发表于《通报》第26期;又唐虞中译本载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2分,295-308页。
    龙庄伟2006《切韵研究史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陆志韦1947古音说略.《燕京学报》专号之二十;又载《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鲁国尧1994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鲁国尧自选集》,66-80页,郑州: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
    鲁国尧2002a关于《广韵》和《韵镜》——《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合刊影印本弁语,《古汉语研究》第4期,25-28页;又载于《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卷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鲁国尧2002b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中国语文,第6期,536-549页。
    鲁国尧2003a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下),中国语文,第3期,137-147页。
    鲁国尧2003b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12-122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鲁国尧2003《七音略校注》序,载于《七音略校注》(杨军著),1-5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罗常培1928《切韵序》校释,原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3集;又载于《广韵导读》(严学窘著),224-251页,巴蜀书社,1990年。
    罗常培1931切韵鱼虞的音值及其所据方言考,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3分;又载于《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1-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罗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甲种之二十;又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
    罗常培1935《通志·七音略》研究,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又载于《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139-15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罗常培、周祖谟1958《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罗杰瑞(Jerty Norman)1988福建政和话的支脂之三韵,《中国语文》,第1期,40-43页。
    罗杰瑞(Jerry Norman)1995《汉语概说》(Chinese),张惠英译,北京:语文出版社。
    麦耘1988从尤、幽韵的关系论到重纽的总体结构及其他,原载《语言研究》,第2期;又载于《音韵与方言研究》,26-36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麦耘1992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原载《语言研究》,第2期;又载于《音韵与方言研究》,37-62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麦耘1994关于章组声母翘舌化的动因问题,《古汉语研究》,第1期,21-25、32页。
    麦耘1995a韵图的介音系统及重纽在《切韵》后的演变,《音韵与方言研究》,63-76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麦耘1995b《切韵》元音系统试拟,《音韵与方言研究》,96-118页,广州:广东人民出 版社。
    麦耘1999隋代押韵材料的数理分析,《语言研究》,第2期,112-128页。
    麦耘2000汉语语音史上词汇扩散一例——卷舌咝音消变的历史过程,《卢韵论丛》,第9辑,台北:学生书局。
    麦耘2002汉语语音史上“中古时期”内部阶段的划分——兼论早期韵图的性质,《东方语言与文化》,147-166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麦耘2004汉语声介系统的历史演变,《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68-82页。
    梅祖麟1995方言本字研究的两种方法,《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1辑),1-12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梅祖麟2001现代吴语和“支脂鱼虞,共为不韵”,《中国语文》,第1期,3-15页。
    梅祖麟2003比较方法在中国,1926-1998,《语言研究》,第1期,16-27页。
    潘文国1986评高本汉为《广韵》拟音的基础——四等洪细说,《语文论丛》(第3辑),66-75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1997《韵图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文国2002汉语音韵研究中难以回避的论争——再论高本汉体系及《切韵》性质诸问题,《古汉语研究》,第4期,2-12页。
    潘悟云1983中古汉语方言中的鱼和虞,《语文论丛》(第2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又载于《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潘悟云卷》,39-5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悟云2000《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潘悟云2001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中国语文》,第2期;又载于《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潘悟云卷》,344-368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柏年2002《<切韵>性质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蒲立本(Pulleyblank)1984 Middle Chinese: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Journal of British Culumbia Press.
    蒲立本(Pulleyblank)1998《切韵》和《韵镜》:汉语历史语言学的土要依据(Oieyun and Yunjing: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18.2(1998);又刘爱菊中文译本载于《汉语史研究集刊》(第5辑),266-301页,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平山久雄1995中古汉语鱼韵的音值——兼论人称代词“你”的来源,《中国语文》,第5期;又载于《中古汉语研究》(王云路、方一新编),282-29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平田昌司1995唐宋科举制度转变的方言背景,《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1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平田昌司2002《切韵》与唐代功令,《东方语言与文化》,327-359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秋谷裕幸2000吴语处衢方言里的东冬二韵,《中国语文》,第5期,415-417页。
    秋谷裕幸2002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中国语文》,第5期,447-451页。
    秦似1994鱼韵的等呼,《音韵学研究》(第3辑),162-165页,北京:中华书局。
    邵荣芬1964《五经文字》的直音和反切,原载《中国语文》,第3期;又载于《邵荣芬音韵学论集》,211-246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邵荣芬1981《晋书音义》反切的语音系统,原载《语言研究》,创刊号;又载于《邵荣芬音韵学论集》,211-246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邵荣芬1982《切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邵荣芬1995《经典释文音系》,台北:学海出版社。
    沈建民2007a《<经典释文>音切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沈建民2007b论《经典释文》音切中的支、脂、之三韵系,《语言研究集刊》(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主编,第4辑),216-224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史存直1985《汉语音韵学纲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史存直1997关于“该死十三元”,《汉语音韵学论文集》,211-23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1994关于“等”的概念,《音韵学研究》(第3辑),158-161页,北京:中华书局。
    唐作藩2002《音韵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福堂2003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语言学论丛》(第27辑),1-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福堂2005《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北京:语文出版社。
    王洪君1999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语言研究》,第1期,61-75页。
    王洪君2004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中国语文》,第4期,358-363页。
    王力1936南北朝诗人用韵考,原载《清华学报》,11卷第3期;又载于《王力语言学论文集》,1-5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王力1957《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王力1963《汉语音韵》,北京:中华书局。
    王力1981《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力1982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考,《语言研究》第2期,1-5页。
    王力1984《经典释文》反切考,《音韵学研究》(第1辑),23-77页,北京:中华书局。
    王兆鹏1998《广韵》“独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中国语文》,第2期,144-147页。
    王兆鹏2004《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济南:齐鲁书社。
    魏建功1957切韵韵目次第考源,《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69-83页。
    魏建功1958切韵韵目四卢不一贯的解释,《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45-68页。
    魏建功1996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韵目下注吕静、夏侯咏、阳休之、李季节、杜台卿诸家韵部考目,《古音系研究》附录之五,137-140页,北京:中华书局。
    吴世畯1992从朝鲜汉字音看一二等重韵问题,《声韵论丛》(第4辑),159-192页,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吴瑞文2004覃谈有别与现代方言,《声韵论丛》(第13辑),147-186页,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谢纪锋1992《汉书》颜氏音切韵母系统的特点,《语言研究》,第2期,110-117页
    谢留文2003《客家方言语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通锵1991《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许宝华、潘悟云1994释二等,《音韵学研究》(第3辑),119-135页,北京:中华书局。
    薛凤生1996《切韵》音系的元音音位与重纽、重韵等现象,原载《语言研究》,第1期;又载于《汉语音韵史十讲》,46-59页,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
    严学窘1990《广韵导读》,成都:巴蜀书社。
    杨剑桥1996《汉语现代音韵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杨剑桥2004《切韵》的性质和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第2期,2-8页。
    杨军2003《七音略校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杨军2005《韵镜》所标“开合”及相关问题再研究,《古汉语研究》,第2期,44-49 页。
    杨军2006《韵镜》所标“内”、“外”再研究,《音韵论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80-91页,北京:中华书局。
    杨军2007《韵镜校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艺文印书馆1989《等韵五种》,台北:艺文印书馆。
    音韵学名词审定组2006音韵学名词审定(征求意见稿),《音韵学研究通讯》,第25期,46-60页。
    余迺永2000《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余迺永2006由《切韵》到《韵镜》音系的变化,《音韵学研究通讯》,第25期,100-105页。
    余迺永2007由《切韵》韵母元音长短配对转易为《韵镜》等呼的音系变化说,《语言科学》,第4期,72-99页。
    尉迟治平1982周、隋长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第2期;又载于《中古汉语研究》(王云路、方一新编),255-2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尉迟治平2000时有古今,音有转移—论汉语标准语的历史演变,《语言研究》(增刊)。
    尉迟治平2002论中古的四等韵,《语言研究》,第4期,39-47页。
    尉迟治平2005韵书韵文关照法和汉语中古音研究,《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253-260页,北京:学苑出版社。
    尉迟治平2007欲赏知音,非广文路——《切韵》性质的新认识,《语言研究集刊》(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主编,第4辑),161-186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袁家骅2001《汉语方言概要》,北京:语文出版社。
    詹伯慧、张日升1987《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张光宇(贤豹)1987张琨教授古音学说简介——代译序,载于《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张琨著),4-8页。
    张光宇1994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中国语文》,第6期,409-418页。
    张光宇1999东南方言关系综论,《方言》,第1期,33-44页。
    张光宇2003比较法在中国,《语言研究》,第4期,95-103页。
    张光宇2004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中国语文》,第6期,545-557页。
    张光宇2006韵、等、摄与时代层次,《中国音韵学会第十四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九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集》(南京)。
    张洁2006《支、脂、之、微韵在语音史上的重整与合并》,中国音韵学会第十四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九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南京)。
    张金泉1986敦煌曲子词用韵考,《音韵学研究》(第2辑),121-139页,北京:中华书局。
    张琨1987a《切韵》的综合性质,《汉语音韵史论文集》,9-20页,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张琨1987b论中古音与《切韵》之关系,《汉语音韵史论文集》,21-55页,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张琨1987c汉语音韵史中的方言差异,《汉语音韵史论文集》,56-81页,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张琨1987d古汉语韵母系统与《切韵》,《汉语音韵史论文集》,82-252页,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张渭毅2002中古音分期综述,《汉语史学报》(第2辑),27-3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渭毅2003魏晋至元代重纽的南北区别和标准音的转变,《语言学论丛》(第27辑),99-1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渭毅2005再论《集韵》的洪细,《汉语史学报》(第5辑),230-254页,上海: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
    张渭毅2006a《集韵》的反切上字所透露的语音信息,《中古音论》,121-177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张渭毅2006b 1950-2004年国内中古音研究综述,《中古音论》,268-337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赵振铎1990《音韵学纲要》,成都:巴蜀书社。
    郑仁甲1994论三等韵的i介音——兼论重纽,《音韵学研究》(第3辑),136-157页,北京:中华书局。
    郑张尚芳2000中古音的分期与拟音问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12-114页,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郑张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法高1948a玄应反切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上,359-444页。
    周法高1948b从玄应音义考察唐初的语音,原载《学原》第2卷第3期;又载于《中国语文论丛》,1-20页,台北:正中书局,1963年。
    周法高1968论切韵音,原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卷;又载《中国音韵学论文集》,1-24,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
    周玫慧2005《从中古方言层重探<切韵>性质》,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周祖谟1966a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系,《问学集》,270-404页,北京:中华书局。
    周祖谟1966b颜氏家训音辞篇注补,《问学集》,405-433页,北京:中华书局。
    周祖谟1966c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问学集》,434-473页,北京:中华书局。
    周祖谟1966d切韵与吴音,《问学集》,474-482页,北京:中华书局。
    周祖谟1966e宋代汴洛语音考,《问学集》,581-655页,北京:中华书局。
    周祖谟1983《唐五代韵书集存》,北京:中华书局。
    周祖谟1989魏晋时期的方音,《中国语文》,第6期,437-439页。
    周祖谟2001a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的演变,《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147-17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祖谟2001b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177-19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祖谟2001c敦煌变文与唐代语音,《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270-29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祖谟2001d唐五代的北方语音,《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296-30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祖庠1994《原本玉篇零卷音韵》,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周祖庠2001《篆隶万象名义研究》(上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周祖庠2006从《名义》音看“重韵”,《音韵论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66-73页,北京:中华书局。
    中古音讨论组2007关于《切韵》性质和音系基础的讨论,《语言研究集刊》(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主编,第4辑),127-142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钟兆华1982颜师古反切考略,《古汉语研究论文集》,16-51页,北京:北京出版社。
    朱晓农1989古音学始末,《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58-90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