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性别与革命意识形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上海女劳模及其电影《黄宝妹》、《三八河边》、《上海英雄交响曲》的银幕形象、创作过程、观众反映的研究,试图揭示这些影片蕴含的革命意识形态话语和呈现大跃进时期的社会文化图景。研究发现,国家按照革命意识形态的需要创作女劳模电影和塑造女劳模形象,并利用女劳模形象的规范作用和精神感召力向普通群众进行革命意识形态教育。
     正文分为五章,另有绪论和结语两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旨趣、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结语部分是对本文学术观点的归纳。正文的每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女劳模及其电影生成的历史语境。本章从政治、经济、电影、性别四方面呈现女劳模及其电影生成的历史语境,第一部分简要叙述大跃进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终止的过程及其在上海的具体表现。第二部分探讨全国尤其上海电影界的大跃进情况,侧重大跃进运动对影片的种类、创作、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大跃进时期重要的妇女政策。本章是在全国大跃进视野下聚焦上海,从宏观层面展示全文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第二章,上海女劳模的产生。本章叙述黄宝妹、裔式娟、倪海宝等工业女劳模的产生过程。女劳模的生成过程也是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中国共产党通过典型示范、思想教育、忆苦思甜等方式塑造现实生活中的女劳模。在革命意识形态教育下,女劳模们自觉地承担起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敢想、敢说、敢做”;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比、学、赶、帮”。大跃进运动不仅强化了革命意识形态,也加强了国民对革命意识形态的认知。
     第三章,银幕上的女劳模形象。本章描写了工业和农业领域中的女劳模形象:大闹技术革新的“社会主义新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带路人。前者是工业女劳模形象,包括黄宝妹、裔式娟、田丽娟、曹慧菊、倪海宝;后者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铁姑娘”形象,介绍陈淑贞的模范事迹。这些银幕形象是国家对女劳模的想象和建构,体现了革命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女劳模电影的创作。本章从电影创作人员的视角,探究女劳模电影的创作过程,说明女劳模电影是大跃进时期革命意识形态的产物。在影片种类上,强调拍摄反映大跃进时代面貌的“纪录性艺术片”;在创作方法上,要求中共领导、群众和专业创作人员“三结合”,加强中共党委的领导;在人物塑造上,要求树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象,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在艺术表演上,要求演员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主义,要求影片思想内容与革命意识形态合拍,缺少对艺术风格的追求。
     第五章,女劳模电影的放映。本章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探究女劳模精神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加强建构和再生产。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通过对影片的宣传报道,号召观众学习黄宝妹、裔式娟、倪海宝等女劳模的技术革新精神和共产主义协作精神,规训观众像陈淑贞一样“永远听党的话”。通过观影活动,观众接受了革命意识形态,在不经意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作者。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film images, the invention processes and the audience reflections of Shanghai films Huang Baomei, Sanba Riverside and the Symphony of Shanghai Heroes, the thesis tries to show the revolutionary ideological discourse behind films and the socio-cultural pic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state has shaped the images of female Model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revolutionary ideology, and then used the images to instill the ideology into common people's mind, in order to integrate national action and promote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thesis has five chapters other than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is about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train of thought, methods and resources of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 is to summarize the academic point of view of the thesis.
     Chapter 1,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female Model Worker film,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onstituted by politics, economy, film and gender. The first part shows briefly how Shanghai underwent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Great Leap Forward having happened in film circles particularly in Shanghai and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film policy on film type,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third part shows the policy about women in that period.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Shangha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Great Leap Forward, and lays out the context of time and space for next chapters.
     Chapter 2, the emergence of Shanghai female Model Workers, using Huang Baomei, Yi Shijuan and Ni Haibao as cases, explains how the female Model Workers staged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arena. With the emergence of Shanghai female Model Workers, the state expanded its power.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nstructed the female Model Workers in actual life in the way of demonstrating with typical exampl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recalling bitterness in the old society and contrasting it with happiness in the new China. Being subject to the revolutionary ideology, the female Model Workers shouldered the responsibility and undertook the obligation as a member of a nation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They dared to think, dared to speak and dared to act in the Mov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volution. They emulated, learned from, caught up with and helped each other during socialist emulatio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strengthened both the state authority and the people's approval of the state authority.
     Chapter 3, the images of female Model Workers in films, based on Shanghai films Huang Baomei, Sanba Riverside and the Symphony of Shanghai Heroes, describes two types of images of female Model Workers including both the socialist people of a new type working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such as Huang Baomei, Yi Shijuan, Tian Lijuan, Cao Huiju and Ni Haibao, and the leader of the People's Commune like Chen Shuzhen.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female Model Workers are conveyed through these images. The core values of revolutionary ideology are embedded.
     Chapter 4, the creation of the female Model Worker film, from the film makers' perspective, analyzes how the images of female Model Workers in films were created. It is both the ideological force and the actress's performance that decide the creation of the images of female Model Workers. About the film type, documentary artistic film represent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was required to create. In creation metho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film makers were ask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reation together. In creating characters, it was overemphasized to create the great image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in films. In artistic performance, actresses are required to create the typical character in the typical situation. In a word, the images of female Model Workers in films were mor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ha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actual life. The documentary artistic film is a kind of ideologized realism.
     Chapter 5,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films of female Model Workers, from the audiences' perspective, argues how the Model Workers' deeds and spirits were reconstructed and reproduced in the common people's actual lif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called on the common people to learn from Huang Baomei, Yi Shijuan, Ni Haibao and Chen Shuzhen. Needless to say, film is a constructed field rather than the reproduction of objective world. The audiences accept the revolutionary ideology unconsciously while seeing the movie.
引文
1 赫大铮:《电影意识形态散论》,参见胡克等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1 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中国社会学》第1卷。
    3 Patricia Cormack,Sociology and Mass Culture:Durkheim,Mills and Baudrilland.Toronto,CAN;Buffalo,NY: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2,p.118.
    1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
    2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3 王晓玉编:《中国电影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 刘立滨:《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5 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6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 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1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
    3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
    4 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5 王志敏编:《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6 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交叉与分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7 姚晓蒙:《电影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
    8 边静:《十七年电影的发展脉络》,《山东省行政学院学报学报》2002年第6期。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
    2 胡菊彬:《新中国影片意识形态史1949—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3 姚晓蒙:《中国新电影:意识形态的观点》,《电影艺术》1989年第1期。
    4 胡克:《电影潜藏着意识形态神话》,《电影艺术》1988年第8期。
    5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6 张英进:《中国城市电影的文化消失与文化重写的方式》,《电影艺术》2004年第4期。
    7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
    8 转引自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又见Chinese cinema: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 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作者保罗·克拉克曾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学习,获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学位,该书的主体内容即为他的博士论文。
    1 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博硕士论文、档案及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书目。
    2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 徐娟:《新中国“铁姑娘”形象生成的历史语境》,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1 韩启澜(Emily Honig):《跨越性别:文革时期的铁姑娘形象与知青》,参见王政:《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高小贤:《“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 魏爽:《模范形象建构的社会学解读》,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 吕娟:《红色电影女性形象的建构和意识形态分析》,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3 风笑天:《变迁中的女性形象》,《社会》1992年第7期。
    4 林信华:《“英雄不再”的社会学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 金一虹认为“铁姑娘”是“20世纪60、70年代的创造物”,据耿化敏考证,“铁姑娘”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特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农村未婚女青年。参见耿化敏:《关于<“铁姑娘”再思考>一文几则史实的探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1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2(匈牙利)阿格妮斯·赫勒:《日常生活》,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7页。
    3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4页。
    1(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5-268页。
    1 何沁编:《中国共产党史纲》(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2页。
    2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468页。
    3 迟福林、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1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249页。
    2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编:《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04页。
    3 迟福林、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第174页。
    1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36页。
    2 《第二次郑州会议》,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27页。
    3 《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31页。
    4 胡绳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342页。
    5 《中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34页。
    6 朱建华、郭彬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6月,第32页。
    1 沈逸静:《上海的大跃进运动》,参见徐建国编:《艰难探索1956—1965(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6-37页。
    1 沈逸静:《上海的大跃进运动》,参见徐建国编:《艰难探索1956—1965(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48-50页。
    1 沈逸静:《上海的大跃进运动》,参见徐建国编:《艰难探索1956—1965》,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6-37页。
    2 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毛泽东人生纪实》,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1786-1793页。
    1 沈逸静:《上海的大跃进运动》,参见徐建国编:《艰难探索1956—1965》,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2 何沁编:《中国共产党史纲》(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9页。
    3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参见中山大学党史组编:《中共党史文献选辑(第二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册),出版社不详,1977年5月,第310页。
    4 《中共中央广州工作会议》,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48页。
    5 何沁编:《中国共产党史纲》(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82页。
    1 《生活丰富多彩,新人新事到处涌现,上影打破常规带头跃进》,《人民日报》1958年2月26日。
    2 《电影事业也要来个大跃进》,《光明日报》1958年2月28日。
    3 《上影打破常规带头跃进》,《解放日报》1958年2月24日。
    1 《上海电影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09/node15168/index.html。
    2 夏衍:《为电影事业的继续大跃进而奋斗》,《人民日报》1960年2月2日。
    1 陈育辛、任荣魁、辛夷:《谈影片摄制组中党的工作》,《中国电影》1959年第1期。
    2 夏衍:《为电影事业的继续大跃进而奋斗》,《人民日报》1960年2月2日。
    3 这篇文章以周扬在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为基础,经过“和文艺界的一些同志交换了意见之后”重新整理、补充写成。参加执笔的有林默涵、刘白羽、张光年等。文章经过毛泽东三次审阅修改。
    4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人民日报》1958年2月28日。
    1 陈荒煤:《朋友》,《人民日报》1988年3月5日。
    1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2 孟犁野:《新中国十年电影艺术史稿》,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287页。
    1 白杨、赵丹、黄佐临、沈浮、陈鲤庭、郑君里、秦怡、张瑞芳、张骏祥、柯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9年5月7日。
    2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3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1 《文化部发出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人民日报》1958年6月3日。
    2 《文化部关于各地电影制片厂的建设方针向中央的请示报告》,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3 《关于提高艺术质量的报告》,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
    1 《文化部关于加强电影艺术片创作和生产领导的意见(草案)》,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379-387页。
    1 《关于1956—1957年若干故事片清理情况的报告》,1962年6月,上海市档案馆,B172—1—265。
    2 《上海电影局关于1958年以来的影片检查报告》,1962年7月,上海市档案馆,B172—1—265。
    3 《对1958年以来提出的各种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1962年4月,上海市档案馆,B172—1—265。
    1 《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困难》,《中国妇女》1956年第3期。
    2 《全国妇联关于1958年1月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妇联主任会议的通报》,参见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1949—1983)》(第二册),北京:中国妇联出版社,1988年,第351页。
    1 曹冠群:《全国妇女工作会议总结报告》,参见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二册1949—1983)》,北京:中国妇联出版社,1988年,第373页。
    2 曹冠群:《全国妇女工作会议总结报告》,参见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二册1949—1983)》,北京:中国妇联出版社,1988年,第373-374页。
    1 张静如编:《中国共产党通志》(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87页。
    1 《全国妇联关于纪念1959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给各级妇联的通知》,参见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二册1949—1983)》,北京:中国妇联出版社,1988年,第382页。
    2 蔡畅:《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北京:中国妇女杂志社,1960年,第7页。
    1 蔡畅:《热烈响应党的号召,为提前三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奋勇前进》,《中国妇女》1959年第17期。
    2 《妇女什么也能干,什么也干得好》,《中国妇女》1960年第1期。
    3 《全国妇联为在“三八”五十周年表扬“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给省、市、自治区妇联的通知》,参见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二册1949—1983)》,北京:中国妇联出版社,1988年,第392页。
    1 《关于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十周年的联合通知》,参见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二册1949—1983)》,北京:中国妇联出版社,1988年,第393页。
    2 蔡畅:《全国姐妹!快马加鞭,实现1960年的继续大跃进!》,《中国妇女》1960年第6期。
    3 邓颖超:《发扬“三八”革命传统向妇女彻底解放的伟大目标前进》,《中国妇女》1960年第6期。
    1 蔡畅:《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北京:中国妇女杂志社,1960年,第7页。
    2 上海妇女志编委会编:《上海妇女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351页。
    3 上海妇女志编委会编:《上海妇女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351页。
    4 上海妇女志编委会编:《上海妇女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351页。
    1 上海妇女志编委会编:《上海妇女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352页。
    1 齐燕庆:《中国劳模现象的历史及其沿革》,《理论前沿》1996年第9期。
    2 笔者的统计,参见《上海工运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036页。
    3 齐燕庆:《中国劳模现象的历史及其沿革》,《理论前沿》1996年第9期。
    1 参见《上海工运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71/node56224/node56235/node56237/userobject1ai42785.html。
    1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通知(草案)》,参见《中国工运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工人出版社,1956年,第144页;
    又见游正林:《我国职工劳模评选表彰制度初探》,《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2 游正林:《我国职工劳模评选表彰制度初探》,《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3 参见《上海工运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71/node56224/node56235/node56237/userobject1ai42785.html。
    1 参见《上海工运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71/node56224/node56235/node56237/userobject1ai42785.html。
    2 毛泽东:《你们是全民族的模范人物》,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0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编:《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1 2008年1月20日于上海桃浦四村访谈何奶奶。
    2 有林、郑新立、王瑞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1956—1966),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年,第185页。
    1 《“群燕”比翼高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更大的力量》编者按,《中国妇女》1960年第22期。
    2 孙明:《“群燕”比翼高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更大的力量》,《中国妇女》1960年第22期。
    3 马力:《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邢燕子”》,《中国妇女》1960年第17期。
    1 高华:《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
    2 杨奎松:《毛泽东的“强国梦”: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成因及影响再解释》,《南方周末》2008年4月3日。
    3 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13页。
    4 《青年团上海市委关于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陈修林、黄宝妹等人的优秀事迹》,1955年,上海市档案馆,C21—2—578—579。
    5 《上海妇女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4804/node64813/node64889/node64895/userobject1ai59172.html,2007年11月3日。
    1 2007年11月2日于上海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上海青年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4804/node64811/node64865/node64873/userobject1ai59136.html,2007年10月6日。
    3 2007年11月2日于上海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4 2008年1月11日于上海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5 2008年1月20日于上海桃浦四村访谈何奶奶。
    1 2008年1月11日于上海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部分内容另见黄宝妹:《在工会扶植下成长》,《上海纺织工运》2000年第5期。
    2 《争取出产更多的结实、美观的纺织品——裔式娟代表谈上海国棉二厂细纱小组工人们的革命干劲》,《人民日报》1958年2月16日。
    1 参见《上海工运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71/node56224/node56235/node56237/userobject1ai42785.html。
    2 参见《上海工运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71/node56224/node56235/node56237/userobject1ai42785.html。
    1 2007年11月2日于上海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2 唐克新:《永远向前的黄宝妹》,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56页。
    1 2008年3月6日于上海裔式娟家中访谈裔式娟老人。
    2 中华劳模网,http://www.sjlmw.com/html/laomoziliao/20080928/10756.html。又见《裔式娟小组》,《现代班组》2007年第6期。
    3 2008年3月6日于上海裔式娟家中访谈裔式娟。亦见《裔式娟小组》,《现代班组》2007年第6期。
    4 《发动群众,搞好小组管理》,1961年3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B134—1—1010。
    1 2008年3月18日于上海裔式娟家中访谈裔式娟。又见《裔式娟小组》,《现代班组》2007年第6期。
    2 2008年3月18日于上海裔式娟家中访谈裔式娟。又见《裔式娟小组》,《现代班组》2007年第6期。
    3 《上海妇女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妇女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426页。又见《裔式娟小组》,《现代班组》2007年第6期。
    4 中华劳模网,http://www.sjlmw.com/html/laomoziliao/20080928/10756.html。又见《裔式娟小组》,《现代班组》2007年第6期。
    1 田力为:《扁平化管理——毛时代先进劳模制度内涵》,《绿叶》2009年第2期。
    2 如:《裔式娟小组先进经验材料》,1959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C1—2—2812;《发动群众,搞好小组管理》,1961年3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B134—1—1010;《平凡的劳动,创造不平凡的成绩——裔式娟小组工作经验总结》,1959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C1—2—2812,等等。
    3(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香港:译林出版社,第2页。
    4 2008年1月11日于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1 黄宝妹:《从看<梁祝>到<盘夫>》,见新民晚报副刊部编:《夜光杯文粹(1946—1966)》,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209页。
    2 尹元君:《黄宝妹新传》,《退休生活》1999年第10期。
    3 David Chaney,Cultural Change and Everyday Life.New York:Palgrave,2002,p.175.
    1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351页。
    2 马天水:《一九五八年上海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命运动》,http://www.szii.gov.cn/study_garden/hong/590705.htm,2008年2月8日。
    1 唐克新:《永远向前的黄宝妹》,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60页。
    2 《黄宝妹在上海市青年工人生产活动分子大会上的典型发言记录》,1954年10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C21—1—340。
    3 2008年1月11日于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4 《平凡的劳动,创造不平凡的成绩——裔式娟小组工作经验总结》,1959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C1—2—2812。
    5 《裔式娟同志在文化广场万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上的发言稿》,1959年3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C31—1—235。
    1 《发动群众,搞好小组管理》,1961年3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B134—1—1010。
    2 薄一波:《争取提前十五天全面完成今年机械生产任务,准备明年继续大跃进》,《机械工业周报》1959年第41期。
    1 柯庆施:《关于工业战线的群众运动》,《红旗》1959年第21期。
    2 薄一波:《打破办工业的神秘观点》,《红旗》1958年第3期。
    3 《谁说蚂蚁不能啃骨头》,《人民日报》1958年8月20日。
    4 《发挥群众智慧制造千万台土机床》,《人民日报》1958年11月30日。
    5 刘宁一:《高举毛泽东旗帜,树雄心,立大志,为实现1960年更好的跃进而奋斗》,《人民日报》1960年3月5日。
    6 李富春:《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1960年3月31日。
    1 2008年3月6日于裔式娟家中访谈裔式娟。
    2 《平凡的劳动,创造不平凡的成绩——裔式娟小组工作经验总结》,1959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C1—2—2812。
    3 2008年3月6日于裔式娟家中访谈裔式娟。
    4 裔式娟:《听毛主席的话,不断革命,不断跃进》,《人民日报》1960年4月6日。
    1 2008年3月6日于裔式娟家中访谈裔式娟。
    2 雪涛:《青春的火花》,参见《新时代的女英雄》,北京:中国妇女杂志出版社,1959年,第85-93页。
    3 雪涛:《青春的声音——记创造不平凡业绩的话务员田丽娟》,参见《大跃进的标兵,先进青年特写选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第190页。
    4 游雪涛:《炽热的火花——记话务员田丽娟的先进事迹》,参见《总路线的旗手,大跃进的标兵》(第一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09页。
    1 徐力、陈丽吾:《为高速度而斗争——记纺织女工倪海宝》,参见《大跃进的标兵,先进青年特写选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第44页。
    2 《向高速度前进(倪海宝)》,参见《纺织战线上的标兵》,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第29页。
    3 徐力、陈丽吾:《为高速度而斗争——记纺织女工倪海宝》,参见《大跃进的标兵,先进青年特写选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第45页。
    4 马天水:《一九五八年上海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命运动》,http://www.szii.gov.cn/study_garden/hong/590705.htm,2008年2月8日。
    1 宋庆贵:《“大跃进”运动中的技术革命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 《破除迷信——毛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5月8日),黄宝妹提供;亦参见逢先知、金冲及编:《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16页。
    3 《破除迷信——毛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5月8日),黄宝妹提供;亦参见逢先知、金冲及编:《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16页。
    4 转自逢先知、金冲及编:《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72页。
    1 《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213页。
    2 转引自逄先知、金冲及编:《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16-817页。
    3 2008年1月16日于上海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1 唐克新:《永远向前的黄宝妹》,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第62页。
    2 集思:《先进更先进》,《中国妇女》1958年5月号。
    1 刘云:《学习她们的高贵品质》,《中国妇女》1958年5月号。
    2 黄英:《“大跃进”时期中国的技术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4 《发动群众,搞好小组管理》,1961年3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B134—1—1010。
    1 《国棉二厂裔式娟小组》,1959年10月,上海市档案馆,C1—2—2869。
    2 黄英:《“大跃进”时期中国的技术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6页。
    4 有林、郑新立、王瑞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1956—1966),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年,第185页。
    1 《人民日报》1960年1月26日。
    2 有林、郑新立、王瑞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1956—1966),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年,第185页。
    1 列宁:《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1页。
    1 《让先进种子在全国开花结果》,《人民日报》1959年11月9日。
    2 《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人民日报》1958年2月14日。
    1 蔡畅:《思想跃进,技术跃进》,《中国妇女》1958年4月号。
    2 《国棉二厂裔式娟小组》,1959年10月,上海市档案馆,C1—2—2869。2008年3月6日于裔式娟家中访谈裔式娟。
    1 《裔式娟小组情况》,1957年,上海市档案馆,C1—2—2317。
    2 《平凡的劳动,创造不平凡的成绩——裔式娟小组工作经验总结》,1959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C1—2—2812。
    3 《裔式娟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稿》,1960年3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C1—2—3237。
    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6页。
    1 《裔式娟小组情况》,1957年,上海市档案馆,C1—2—2317。
    2 2008年1月20日于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3 《细纱女工黄宝妹》,参见中国妇女杂志社编辑:《工业战线上的妇女》,北京:中国妇女杂志社,1956年,第7-11页。
    1 《投入体力劳动——共产主义的大熔炉》,《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
    2 《创造新成绩。争取上北京,群英会上争光荣》,《人民日报》1959年3月24日。
    3 薄一波:《大搞群众运动,使生产高潮滚滚向前》,《人民日报》1959年10月28日。
    4 张英:《曹慧菊》,参见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编辑:《青春的声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第25页。
    1 刘培远、顾意珏:《热心助人的曹慧菊》,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2 张英:《上海的浪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第144页。
    3 雪涛:《青春的火花》,参见《新时代的女英雄》,北京:中国妇女杂志出版社,1959年,第85-93页。
    1 游雪涛:《炽热的火花——记话务员田丽娟的先进事迹》,参见《总路线的旗手,大跃进的标兵》(第一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09页。
    2 雪涛:《青春的火花》,参见《新时代的女英雄》,北京:中国妇女杂志出版社,1959年,第89页。
    3 雪涛:《青春的声音——记创造不平凡业绩的话务员田丽娟》,参见《大跃进的标兵,先进青年特写选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第190-198页。
    4 斯而中、成卫民:《力争高速度的织布英雄——倪海宝》,参见唐克新:《共产主义的火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第1-2页。
    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920页。
    2 李燕、崔皓旭:《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历史作用与教训》,《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
    3 李燕、崔皓旭:《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历史作用与教训》,《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
    1 《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0页。
    1 本文是根据电影《黄宝妹》和陈夫、叶明执笔的电影文学剧本《访问黄宝妹》(1958年7月26日,天马电影制片厂)写作而成,感谢黄宝妹老人为笔者提供电影碟片和剧本资料。
    2 本文根据《上海英雄交响曲》剧本和电影改写。《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3 本文根据《三八河边》剧本和电影改写。鲁彦周:《三八河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13页。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23页。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3页。
    1 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第85页。
    2 周恩来:《在文化艺术工作者春节联欢会上的讲话》,参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44页。
    3 《寿者周总理,您与天地共存》,《人民电影》1978年第2、3期。
    4 周恩来:《要做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参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64页。
    5 周恩来:《要做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参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53页。
    6 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参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1页。
    7 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参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4页。
    8 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参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99页。
    1 周恩来:《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参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53页。
    2 陈荒煤:《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英雄人物》,参见陈荒煤:《攀登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89页。
    3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参见罗君策:《周扬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12页。
    4 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文艺报》1953年第19期。
    1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2 陈美兰:《正面人物》,参见洪子诚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3 余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论描写社会主义新人》,参见余飘:《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216页。
    4 周恩来:《在庆祝新片展览月招待会上的讲话》,参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73页。
    1 周扬:《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人民日报》1951年6月27日。
    2 胡乔木:《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改造思想——11月24日在北京文艺界整风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演》,《文艺报》1951年第4期。
    3 《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决定》,《人民日报》1954年1月12日。
    4 陈荒煤:《为提高电影艺术的思想艺术水平而斗争》,《人民日报》1954年10月18日。
    1 《电影创作座谈会反映出来的几个主要问题》,1961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B177—1—238。
    2 汤晓丹:《路边拾零——汤晓丹回忆录》,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96页。
    3 《电影局扩大会议情况反映》(1),1964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B177—1—238。
    4 《电影局扩大会议情况反映》(2),1964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B177—1—180。
    5 《夏衍部长向<大众电影>编辑部同志的讲话》,1962年9月,上海市档案馆,B177—1—288。
    6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1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1页。
    1 2007年11月2日于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裔式娟也曾做过类似的解释。
    2 《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7页。
    3 《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7页。
    4 胡绳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351页。
    1 陈夫、叶明:《访问黄宝妹》,天马电影制片厂,1958年7月26日。
    1 《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2页。
    2 《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2页。
    3 在2008年3月6日的访谈中,裔式娟老人告诉笔者,当时厂里很重视革命传统教育。
    1 《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19页。
    2 《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26页。
    3 慰之:《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运动中的儿个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62页。
    1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825-826页。
    2 《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26页。
    1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2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3 《关于提高艺术质量的报告(节录)》,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
    1 《毛主席在安徽》,《人民日报》1958年10月4日。
    2 蔡畅:《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人民日报》1959年10月7日。
    1 赵光:《从一个社看人民公社带给妇女的好处》,《中国妇女》1958年第13期。
    2 赵光:《从一个社看人民公社带给妇女的好处》,《中国妇女》1958年第13期。
    1 蔡畅:《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人民日报》1959年10月7日。
    2 张树德:《城市人民公社大大促进了妇女彻底解放事业》,《中国妇女》1960年第8期。
    3 赵光:《从一个社看人民公社带给妇女的好处》,《中国妇女》1958年第13期。
    4 张静如编:《中国共产党通志》(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87页。
    1 张琢琨:《积极挖掘劳动潜力,缓和劳动力紧张情况》,《劳动》1958年第17期。
    2 张静如编:《中国共产党通志》(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87页。
    3 《全国妇联关于纪念1959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给各级妇联的通知》,参见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二册1949—1983)》,北京:中国妇联出版社,1988年,第382页。
    4 蔡畅:《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中国妇女》1959年第6期。
    5 蔡畅:《热烈响应党的号召,为提前三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奋勇前进》,《中国妇女》1959年第17期。
    1 何沁编:《中国共产党史纲》(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页。
    1 蔡畅:《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中国妇女》1959年第6期。
    1 鲁彦周:《三八河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72页。
    1 鲁彦周:《三八河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72页。
    2 郑仲兵:《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204页。
    1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1 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8-99页。
    2 尹鸿:《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典电影体系》,《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年第4期。
    3 李修建:《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 《<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第115页。
    1 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电影》,参见胡克等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1 周恩来:《在制片厂厂长座谈会上的谈话纪要》,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2 周恩来:《在制片厂厂长座谈会上的谈话纪要》,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1 陈荒煤:《向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前进的开始》,《中国电影》1958年第10期,第4页。
    2 丁娇:《应该给予新片种以足够的重视》,《中国电影》1958年第10期。
    3 黄宗江:《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深入生活》;高维进:《纪录片与纪录性艺术片有所区别》:严寄洲:《发挥短片的战斗性作用》;陈播:《积极提高短艺术片的数量与质量》,《中国电影》1958年第10期。
    4 白杨、赵丹、黄佐临、沈浮、陈鲤庭、郑君里,秦怡、张瑞芳、张骏祥、柯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9年5月7日。
    5 张骏祥:《坚决反掉右倾思想,保卫党的文艺方针》,《人民日报》1959年12月2日;夏衍:《为电影事业的继续大跃进而奋斗》,《人民日报》1960年2月2日。
    1 《文化部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2 陈荒煤:《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3页。
    3 《文化部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4 谢晋:《深刻的教育,愉快的协作——拍摄“黄宝妹”工作散记》,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第46页。
    1 谢晋:《深刻的教育,愉快的协作——拍摄“黄宝妹”工作散记》,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第46页。
    1958年11月1日,夏衍《在讨论艺术片放卫星座谈会上的报告》中针对演员紧张问题指出:“放卫星必须走群众路线,没有其他方法。我们除抓电影演员之外,要抓话剧演员,还可以找地方戏演员,还可以抓工人、农民和学生等业余演员。”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14页。
    2 2007年12月18日于上海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3 谢晋:《深刻的教育,愉快的协作——拍摄“黄宝妹”工作散记》,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第46页。
    4 谢晋:《深刻的教育,愉快的协作——拍摄“黄宝妹”工作散记》,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第46页。
    1 袁文殊:《新的生活要求新的表现形式——试谈纪录性艺术片的创作》,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第66页。
    2 袁文殊:《新的生活要求新的表现形式——试谈纪录性艺术片的创作》,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10页。
    3 陈夫:《一次新的尝试——“访问黄宝妹”剧本创作杂感》,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36页。
    4 瞿白音:《加强改造、解放思想、勇于创作、不断提高》,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249页。
    1 陈荒煤:《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人民日报》1958年12月2日。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30页。
    2 黄宗英:《英雄鼓舞着我们》,参见《大跃进乐章——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专辑》,《文汇报》1959年12月30日。
    1 《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36页。
    2 东山乔:《百花园中的朵朵鲜花》,《电影艺术》1960年第4期。
    1 夏衍:《在讨论艺术片放卫星座谈会上的报告》,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2 电影局办公室编:《会议简报(四)》(1958年11月6日),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24页。
    3 电影局办公室编:《会议简报(五)》(1958年11月7日),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26页。
    4 陈荒煤:《向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前进的开始》,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41页。
    5 夏衍:《在讨论艺术片放卫星座谈会上的报告》,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1 瞿白音:《加强改造、解放思想、勇敢创作、不断提高——再谈纪录性艺术片》,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
    2 张瑞芳:《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4页。
    1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2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3 陈荒煤:《向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前进的开始》,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107页。
    1 孟犁野:《新中国十年电影艺术史稿》,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2 周恩来总理此处所说“新影”,是指由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所拍的那种纪录片。
    3 孟犁野:《新中国十年电影艺术史稿》,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287页。
    4 孟犁野:《新中国十年电影艺术史稿》,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287页。
    1 电影局办公室编:《会议简报(一)》(1958年11月2日),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18-219页。
    2 瞿白音:《加强改造、解放思想、勇敢创作、不断提高——再谈纪录性艺术片》,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
    3 周扬:《对1959年艺术片主题计划会议的指示》,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30页。
    1 白杨、赵丹、黄佐临、沈浮、陈鲤庭、郑君里、秦怡、张瑞芳、张骏祥、柯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9年5月7日。
    2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3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4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1 谢晋:《深刻的教育,愉快的协作——拍摄“黄宝妹”工作散记》,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45页。
    另参见野兰、钢风:《访问黄宝妹——记一次意义深刻的访问》,《大众电影》1958年第19期,第7页。
    2 谢晋:《深刻的教育,愉快的协作——拍摄“黄宝妹”工作散记》,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45页。
    另参见野兰、钢风:《访问黄宝妹——记一次意义深刻的访问》,《大众电影》1958年第19期,第7页。
    3 野兰、钢风:《访问黄宝妹——记一次意义深刻的访问》,《大众电影》1958年第19期,第7页。
    1 钢风:《从<黄宝妹>剧作中看到一些什么问题》,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56页。
    2 黄祖模:《拍摄纪录性艺术片<三八河边>的导演散记》,《电影艺术》1959年第4期。
    3 黄宗英:《英雄鼓舞着我们》,参见《大跃进乐章——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专辑》,《文汇报》1959年12月30日。
    1 陈育辛、任荣魁、辛夷:《谈影片摄制组中党的工作》,《中国电影》1959年第1期。
    2 姚晓濛:《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参见《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第58页。
    4 《文化部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99页。
    1 周扬:《对1959年艺术片主题计划会议的指示》,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28页。
    2 2007年12月18日于上海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1 谢晋:《深刻的教育,愉快的协作——拍摄“黄宝妹”工作散记》,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45页。
    2 黄祖模:《三八河边话丰收》,《安徽电影》1959年第2期。
    3 黄宗英:《英雄鼓舞着我们》,参见《大跃进乐章——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专辑》,《文汇报》1959年12月30日。
    1 张瑞芳:《我爱我的同时代人——我拍(三八河边>》,《电影艺术》1960年4月14日。
    2 谢晋:《深刻的教育,愉快的协作——拍摄“黄宝妹”工作散记》,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45页。
    3 蔡楚生:《试论纪录性艺术片》,《电影艺术》1960年第10期。
    4 瞿白音:《加强改造、解放思想、勇于创作、不断提高》,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204页。
    1 陈夫、叶明:《访问黄宝妹》,天马电影制片厂,1958年7月26日。
    1 陈夫、叶明:《访问黄宝妹》,天马电影制片厂,1958年7月26日。
    2 陈荒煤:《向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前进的开始》,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42页。
    3 范荣康:《英雄时代和英雄人物的赞歌》,《电影艺术》1960年第5期。
    1 谢晋:《遵循规律,调实焦点》,《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第195-196页。
    2 陈育辛、任荣魁、辛夷:《谈影片摄制组中党的工作》,《中国电影》1959年第1期。
    1 《文化部发出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人民日报》1958年6月3日。
    2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
    3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
    1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94-203页。
    2 《发刊词》,《红旗》1958年6月1日。
    3 《做革命的促进派》,参见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75页。
    4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人民日报》1958年2月28日。
    1 《电影必须反映党的风格》,《文汇报》1958年5月21日。
    2 陈荒煤:《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1957年电影艺术片中错误思想的批判》,《人民日报》1958年12月2日。
    3 孟犁野:《新中国十年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281-284页。
    1 陈荒煤:《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1957年电影艺术片中错误思想的批判》,《人民日报》1958年12月2日。
    2 瞿白音:《加强改造、解放思想、勇于创作、不断提高》,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248页。
    1 钢风:《从<黄宝妹>剧作中看到一些什么问题》,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第59页。
    2 2007年11月2日于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1 钢风:《从<黄宝妹>剧作中看到一些什么问题》,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第59页。
    1 夏衍:《为电影事业的继续跃进而奋斗》,《人民日报》1960年2月2日。
    2 陈荒煤:《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38页。
    3 孟犁野:《新中国十年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284页。
    1 袁文殊、陈荒煤:《对1957年一些影片的评价问题》,《人民日报》1959年3月4日。
    2 袁文殊、陈荒煤:《对1957年一些影片的评价问题》,《人民日报》1959年3月4日。
    3 袁文殊、陈荒煤:《对1957年一些影片的评价问题》,《人民日报》1959年3月4日。
    4 丁学雷:《瞿白音的<创新独自>是电影界黑帮的反革命纲领》,《解放日报》1966年6月16日。亦见《文汇报》1966年6月16日,《人民日报》1966年6月19日。
    1 陈荒煤:《提高电影表演艺术的几点意见》,《电影艺术》1982年第7期。
    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1943年10月19日。
    3 瞿白音:《加强改造、解放思想、勇敢创作、不断提高》,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250页。
    1 瞿白音:《加强改造、解放思想、勇敢创作、不断提高》,参见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250页。
    2 蓝青:《谈谈生活与表演技巧——从“黄宝妹”工人的表演中所感受到的》,《中国电影》1958年第12期。
    3 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4 2008年1月11日于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5 2008年1月11日于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
    1 2008年1月11日于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亦见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2 2008年1月11日于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亦见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3 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1 黄宝妹:《从看<梁祝>到<盘夫>》,参见《夜光杯文粹(1946—1966)》,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209页。
    2 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1 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2 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3 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4 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5 朱修勤、邢祖文:《访工人电影演员》,《电影艺术》1958年第12期。
    1 木易:《在三八人民公社拍外景》,《大众电影》1959年第5期。
    2 张瑞芳:《扮演李双双的几点体会》,《电影艺术》1963年第2期。
    3 鲁彦周:《三把河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第3页。
    4 张瑞芳:《我爱我的同时代人——我拍<三八河边>》,《电影艺术》1960年4月14日。
    1 张瑞芳:《我爱我的同时代人——我拍<三八河边>》,《电影艺术》1960年4月14日;
    张瑞芳:《真人真事“陈淑贞”》,参见《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285-290页。
    2(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第243页。
    1 胡星亮、张瑞麟:《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
    2 顾仲彝:《怎样欣赏电影》,《大众电影》1958年第10期。
    1 毛泽东:《两三年内完全学会经济工作》,《解放日报》,1945年1月12日。
    2 章蕴:《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性》,《中国妇女》1958年6月号。
    3 曹冠群:《进一步解放妇女劳动力,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中国妇女》1958年第7期。
    1 《全国妇联蔡畅主席在首都各界妇女纪念“三八”节大会上的讲话(摘要)》,《中国妇女》1959年第6期。
    2 《积极参加技术革命运动,努力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中国妇女》1959年第7期。
    3 蔡畅:《全国姐妹!快马再加鞭,实现1960年的继续大跃进》,《中国妇女》1960年第6期。
    1 Julie Betlie,Women Without Class:Girls,Race and Identity.Berkeley: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p.196.
    2 《纺织女工谈电影“黄宝妹”》,《人民日报》1959年11月6日。
    3 《纺织女工谈电影“黄宝妹”》,《人民日报》1959年11月6日。
    4 《纺织女工谈电影“黄宝妹”》,《人民日报》1959年11月6日。
    1 《纺织女工谈电影“黄宝妹”》,《人民日报》1959年11月6日。
    2 吴渊:《时代颂,英雄赞——看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文汇报》1960年2月11日。
    3 《学习的好榜样》,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4 《学习的好榜样》,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1 范荣康:《英雄时代和英雄人物的赞歌》,《电影艺术》1960年第5期。
    2 《学习的好榜样》,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1 《干劲加巧劲,跃进再跃进》,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2 《干劲加巧劲,跃进再跃进》,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3 《“黄宝妹”鼓舞了纺织女工》,《安徽电影》1959年第1期。
    1 《文化部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参见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99页。
    2 陈荒煤:《向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前进的开始》(1958年12月),参见陈荒煤主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第107页。
    3 瞿白音:《加强改造、解放思想、勇敢创作、不断提高——再谈纪录性艺术片》,参见陈荒煤主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第123页。
    1 《进一步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参见慰之主编:《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的几个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2页。
    2 张静如编:《中国共产党通志》(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665页。
    3 蔡畅:《思想跃进,技术跃进》,《中国妇女》1958年4月号。
    1 《豪迈的誓言》,《中国妇女》1958年5月号。
    1 石方禹:《喜逢<黄宝妹>——<黄宝妹>观后感》,《大众电影》1958年第19期。
    2 张梅兰、李玉华:《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黄宝妹>影片观后》,《大众电影》1960年第4期。
    1 钟民:《一部生动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影片》,参见《大跃进乐章——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专辑》,《文汇报》1959年12月30日
    2 亚英:《“上海英雄交响曲”响彻云霄》,《解放日报》1960年1月4日。
    1 《万紫千红才是春》,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2 《万紫千红才是春》,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1 《争取满堂红和开门红》,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2《干劲加钻劲,跃进再跃进》,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3 2008年3到4月份于上海武宁新村访谈各位老人。
    1 《互助合作——共产主义的风格》,《人民日报》1958年8月6日。
    2 李富春:《高举党的总路线的红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续跃进而奋斗》,《人民日报》1959年10月27日。
    1 《互助合作——共产主义的风格》,《人民日报》1958年8月6日。
    2 《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学习时报》1959年第22期,亦见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三大法宝论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9页。
    3 《互助合作——共产主义的风格》,《人民日报》1958年8月6日。
    1 李富春:《高举党的总路线的红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续跃进而奋斗》,《人民日报》1959年10月27日。
    2 《大协作是完成国家计划的有力保证》,《人民日报》1958年8月29日。
    3 《全国一盘棋》,《人民日报》1959年2月24日。
    4 《决定性的季度》,《人民日报》1959年4月9日。
    1 陈敏之:《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反对本位主义》,参见《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页。
    2 陈敏之:《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反对本位主义》,参见《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页。
    1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9页。
    2 《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致词》,《人民日报》1958年12月26日。
    3 安子文:《进一步加强人民公社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红旗》1959年第24期。
    1 蔡畅:《全国姐妹!快马再加鞭,实现1960年的继续大跃进》,《中国妇女》1960年第6期。
    2 马力:《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邢燕子”》,《中国妇女》1960年第17期。
    3 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95页。
    4 马力:《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邢燕子”》,《中国妇女》1960年第17期。
    1 《纺织女工谈电影“黄宝妹”》,《人民日报》1959年11月6日。
    2 《纺织女工谈电影“黄宝妹”》,《人民日报》1959年11月6日。
    3 祁根弟:《电影“黄宝妹”中的一个镜头》,《大众电影》1959年第1期。
    1 《感谢党深情》,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2 《感谢党深情》,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1 《干劲加钻劲,跃进再跃进》,参见《大跃进中的英雄群象——英雄座谈“上海英雄交响曲”》,《解放日报》1959年12月30日。
    2 《妇女要成为真正的红色种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开花结果——本市妇女座谈“三八河边”等三部影片》,《解放日报》1959年2月26日。
    3 郭建:《她们是我们的光辉榜样——推荐“三八”妇女节上映的三部影片》,《解放日报》1959年2月26日。
    1 《妇女要成为真正的红色种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开花结果——本市妇女座谈“三八河边”等三部影片》,《解放日报》1959年2月26日。
    2 《妇女要成为真正的红色种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开花结果——本市妇女座谈“三八河边”等三部影片》,《解放日报》1959年2月26日。
    3 陈淑贞口述,陈楚玉记录:《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安徽电影》1959年第2期。
    1 陈淑贞口述,陈楚玉记录:《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安徽电影》1959年第2期。
    2 陈淑贞口述,陈楚玉记录:《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安徽电影》1959年第2期。
    3 陈淑贞口述,陈楚玉记录:《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安徽电影》1959年第2期。
    4 木易:《宿县三八人民公社女社长陈淑贞的先进事迹上了银幕》,《安徽电影》1959年第1期。
    1 沈君羊:《笔谈影片“三八河边”——新中国妇女的典型》,《安徽电影》1959年第2期。
    2 王余九等:《笔谈影片“三八河边”——听党的话,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安徽电影》1959年第2期。
    3 2008年1月11日于上海黄宝妹家中访谈黄宝妹老人。
    4 2008年4月6日于上海裔式娟家中访谈裔式娟。
    1 2008年3到4月份于上海桃浦访谈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女工们。
    2 胡绳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20页。
    3 廖盖隆编:《中国共产党发展事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13页。
    4 《论民主集中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 霍克海姆、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75页。
    1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1 《毛主席在安徽》,《人民日报》1958年10月4日。
    2 田子进:《从多方面开辟劳动就业出路》,《劳动》1958年第6期。
    3 马文瑞:《进一步地解放妇女劳动》,《劳动》1958年第15期。
    4 转引自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6 邓颖超:《在中国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参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40年》,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7 张琢琨:《积极挖掘劳动潜力,缓和劳动力紧张情况》,《劳动》1958年第17期。
    1 李修建:《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 中国电影出版社:《<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第115页。
    3 毛泽东:《两三年内完全学会经济工作》,《解放日报》,1945年1月12日。
    1 尹鸿:《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典电影体系》,《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1 姚晓濛:《电影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188页。
    2 如高华:《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二十一世纪》1998年总第48期;
    尹书博:《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大跃进”运动的发起与持续》,《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虞文清:《“大跃进”运动的理性思考》,《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曲方明:《“大跃进”运动的失误》,转引自《中共党史专题讲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第49-55页,等等。
    1 Ron Lembo,Thinking Through Television.Cambridge,UK;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152.
    2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 高小贤:《“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C21-2-578。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A36-2-122。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C21-1-340。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C21-2-578。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C1-2-3979。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C1-2-2317。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C1-2-2869。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B134-1-219。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C1-2-2812。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B134-1-1006。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B134-1-1010。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C1-2-3237。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H1-23-34。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C31-1-235。
    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B172-1-265
    《上海妇女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妇女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青年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上海轻工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轻工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上海纺织工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纺织工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1998年。
    安徽省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宿县县志》,黄山:黄山书社,1988年。
    《中国电影》
    《大众电影》
    《安徽电影》
    《电影艺术》
    《电影文学》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解放日报》
    《文艺报》
    《中国妇女》
    《文汇报》
    《劳动》
    《湖北日报》
    《工人日报》
    中国妇女杂志社编:《工业战线上的妇女》,北京:中国妇女杂志社,1956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陈荒煤编:《论纪录性艺术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
    《深入学习总路线讲话材料》,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8年。
    唐克新:《永远向前的黄宝妹》,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
    黄成书:《仙女下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
    陈夫、叶明:《黄宝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
    《大跃进的标兵,先进青年特写选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
    《总路线的旗手,大跃进的标兵》(第一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陈默:《中国电影评论集》(第二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
    中国妇女杂志社编:《新时代的女英雄》,北京:中国妇女杂志出版社,1959年。
    天马电影制片厂编辑组编:《上海英雄交响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鲁彦周:《三八河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
    蔡畅:《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北京:中国妇女杂志社,1960年。
    纺织工业部生产司、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生产部编:《纺织战线上的标兵》,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
    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编:《青春的声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
    赵自:《英雄礼赞》,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
    缪文心:《春潮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
    唐克新:《共产主义的火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张英:《上海的浪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
    沈楚才、吴宁君:《阔步前进中的裔式娟小组》,上海:工人出版社,1961年。
    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何沁编:《中国共产党史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丛进:《1949—1989年的中国——曲折发展的岁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飘:《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1949—1983)》(第二册),北京:中国妇联出版社,1988年。
    (美)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陈荒煤编:《当代中国电影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肖效钦、王幼樵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
    谢春涛:《大跃进狂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谢晋:《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
    胡绳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交叉与分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央文献出版社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和后毛泽东的中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锦华、王梅:《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选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陈荒煤、陈播编:《周恩来与电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李永安编:《中国职工劳模大辞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
    胡星亮、张瑞麟编:《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95年。
    罗艺军:《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胡菊彬:《新中国影片意识形态史1949—197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文汇报笔会编:《走过半个世纪 笔会文粹》,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
    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张静如编:《中国共产党通志》(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迟福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熊月之编:《上海史》(第八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曾业英:《五十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
    胡克等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
    徐建国:《艰难探索1956—1965(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蒋永萍:《半个世纪的妇女发展——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
    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游飞:《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毛泽东人生纪实》,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年。
    沈黎风:《夕阳最红:100位老年人的精彩故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王晓玉:《中国电影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段炼、吴敏、子羽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刘培远:《热心助人的曹慧菊》,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郭根山:《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道路——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视点》,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王菊、赵念国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王政:《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瑞芳:《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5年。
    刘立滨:《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中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胡克:《电影潜藏着意识形态神话》,《电影艺术》1988年第8期。
    姚晓蒙:《中国新电影:意识形态的观点》,《电影艺术》1989年第1期。
    风笑天:《变迁中的女性形象》,《社会》1992年第7期。
    高华:《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二十一世纪》1998年总第48期。
    杨奎松:《50年来的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林信华:《“英雄不再”的社会学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杨念群:《为什么要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李庆刚:《对“大跃进”时期江苏农业中学的宏观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张英进:《中国城市电影的文化消失与文化重写的方式》,《电影艺术》2004年第4期。
    高其荣:《近十年来关于大跃进运动成因研究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5期。
    李庆贵:《“大跃进”运动中的技术革新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高小贤:《“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 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李伟:《“大跃进”运动研究综述》,《中共党史》2006年第1期。
    张济顺:《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史林》2006年第3期。
    姜进:《追寻现代性:民国上海言情文化的历史解读》,《史林》2006年第4期。
    王保华:《十七年红色歌剧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分析》,《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4期。
    王治春:《不断革命论:“大跃进”运动的指导思想》,《南都学坛》2006年第5期。
    耿化敏:《关于<“铁姑娘”再思考>一文几则史实的探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Patricia Cormack,Sociology and Mass Culture:Durkheim,Mills and Baudrilland.Toronto,CAN;Buffalo,NY: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2.
    David Chancy,Cultural Change and Everyday Life.New York:Palgrave,2002.
    Julie Betlie,Women Without Class:Girls,Race and Identity.Berkeley: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
    Ron Lembo,Thinking Through Television.Cambridge,UK;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Fredrik Barth,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Fredrik Barth,Process and Form in Social Life.Lo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81.
    Gunnar Haaland,The Social Life of Iron.Anthropos,97:35-54.2002
    Gunnar Haaland,The Darfur Conflict in Evolving Politico-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The Intemational Journal of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Communities and Nations,6(5).2006
    Gunnar Haaland,Ethnicity and Migration:Exploring Casual and Semiotic Contexts of Nepalese Migrants in Southeast Asia.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29-34.2007.
    上海女性,www.shwomen.eastday.com
    中国妇女网,www.women.org.cn
    中华女性网,www.china-women.com
    中国劳模网,http://sjlmw.com/list.asp?unid=9258。
    《上海妇女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4804/node64813/node64889/node64895/userobjectlai59172.html。
    《上海青年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4804/node64811/node64865/node64873/userobjectlai5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