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学与书画艺术的融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宋诗学与书画艺术的综合研究,包括彼此的影响和在审美上的交融互补,表现为诗书画在审美观念和审美思维上的融合,呈现出复雅、崇格和尚意的总体趋势。本文试图以南宋诗歌思想的发展为线索,参照书论与画论,结合南宋士人心态和文艺创作,阐述这一时期诗学与书画艺术的交融互补的历程。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论述南宋初期的诗学转向对书画复古思潮的影响。诗歌创作方面,陈与义、吕本中、徐俯、韩驹、曾几等人的诗学思想,除了表现为融合苏、黄诗风并提倡“活法”理论和“悟入”思想外,还追求回归唐音的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绘画方面,以米友仁和江参为代表的文人画赓续北宋文人画的传统,而以李唐为代表的画院画家群则继承了北宋宣和画院的绘画传统,以复古为创新,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格局。书法方面,宋高宗以帝王身份提倡和实践复古的书法,他学习魏晋名家和唐宋大家的书法,形成“二王”体系下的个人化,影响很大。崇尚古雅与清新,成为南宋初期文艺领域的核心审美理念,也是诗、书、画融合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分析南宋中叶诗学与书画艺术的崇格追求。中兴四大诗人的诗学思想与书法都表现出了“崇格”的倾向,陆游主张工夫在诗外,作诗以气格为尚;范成大的诗歌与书法讲究气韵高格;杨万里的“诗味”说也讲究高雅格调,尤袤的诗书也重在表现意趣品格。张孝祥的诗词风格近于苏轼的清旷和杜甫的沉郁悲壮,颇多感怀时事之作,追求悲壮的气格和坚贞的人格相统一。刘松年的绘画风格多样,笔精墨妙,清丽严谨,兼众画之长而臻其妙,追求绘画的艺术品格,代表了南宋中叶画坛崇格的思想倾向。多才多艺的姜夔,虽然是个终身未仕的落魄文人,但却引领了文艺领域自然高妙的境界追求。
     第三章,阐述南宋后期的宗唐诗风与尚意书画的关系。首先是江湖诗人群体的学唐风气和尚意诗情,这个诗人群体以“永嘉四灵”为先锋,以戴复古和刘克庄为主力,学习晚唐诗歌,形成苦吟之风,尚意之风盛行。书法方面,张即之师法唐宋名家,兼收并蓄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严谨小巧的尚意书法。绘画方面,以马远和夏圭为代表的画院画家,分别以水墨苍劲和雄奇简练的画笔追求绘画的雅趣,代表了南宋后期画院的尚意之风。
     第四章,关于南宋季世的遗民诗情与书画逸格。南宋末年国破家亡,爱国诗思和遗民情怀成为此期诗人主要表达的内容,书画艺术的悲风遗韵在亡国前后也悄然奏响。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的诗歌主要表达了遗民情怀和故宋之思,如汪元量亲历去国之悲,诗情悲凉,表现了他的亡国之痛和逸格崇尚。白玉蟾的题画诗和书画创作以及赵孟坚的诗画书学,具有崇尚逸格的思想倾向,代表了南宋季世书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ic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ic art, which includes the mutual influences among them as well as their integr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in aesthetics, and which presents integration of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 aesthetic concept and ideology, displays a general trend of Fuya, Chongge and Shangyi.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poetic thought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o as to elaborate the integrative and complementary course of poetic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 in this period,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ories o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 well as the mentality and literary creation of scholars in this period.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oet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retro trend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ith regard to poetic creation, the poetic ideologies of poets like Chen Yuyi, Lv Benzhong, Xu Fu, Han Ju and Zeng Ji, not only reflected fusing the poetic styles of Su Shi and Huang Tingjian, as well as advocating the Huofa Theory and Wuru Thought, but also aspired after the fresh and natural poetic style belonging to Tang poetry. As to painting, on one hand, literate painters represented by Mi Youren and Jiang Ca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literati painting tradition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academic painter group with Li Tang as representative took over the conventions of Xuanhe Imperial Paiting Academ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ased on which, this group created a new pattern for the mountains-and-waters painting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en it came to calligraphy, Song Gaozong, with his emperor identity, recommended and practiced the ancient calligraphy. Through learning from masters of the Wei Dynasty,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he developed his personal style under the calligraphic systems of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 His actions exerte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Advocating elegance and freshness became the core aesthetic concept of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realm i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was also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fusing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pursuit of Chongge in the middl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means seeking a noble and elegant character in poetics and calligraphy. The poetics and calligraphy of the great four Zhongxing poets showed the tendency of Chongge. Lu You argued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beyond poetry itself, and that imposing manner and uplifting spirit should be recommended. Besides, Fan Chengda's poems and calligraphy paid much attention to gracious quality and noble spirit. Then, Yang Wanli's Theory of Poetic Taste was also particular about elegant and exquisite style. You Mao's poems and calligraphy stressed artistic effects and a noble character as well. Zhang Xiaoxiang's poetry style was close to Su Shi's which was fresh and broad-minded, and to Du Fu's which was depressed and solemn, seeking the unity between solemn and stirring quality and faithful personality, with quite a lot of works that recalled current events with sentiment. And Liu Songnian's paintings which showed diverse styles that were exquisite, elegant, and rigorous, absorbed the essences of different painting styles in order to reach a wonderful state. He devoted particular care to the artistic character of painting, which represented the ideological tendency of Chongge in the middl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at's more, the versatile Jiang Kui, though a broken-down literate never having been an official all his life, led the aspiration of natural ingenious state in the artistic field.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mosphere of learning Tang poetry and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f Shangyi which meant interest and charm 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irst, the Jianghu poet group, with the mood of learning Tang culture and poetics of Shangyi, taking Yongjia School as vanguards, Dai Fugu and Liu Kezhuang the main force, learned poetry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so as to form a bitter lyric style and popularize the mood of Shangyi. Speaking of calligraphy, Zhang Jizhi stroke out a new line for himself by imitating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s from famous master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formed a self-contained compact calligraphy of Shangyi. In painting, Ma Yuan and Xia Gui on behalf of academic painters explored elegance respectively by means of vigorous ink or simple magnificent drawings, which represented the general mood of Shangyi 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on the adherents of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ose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ere natural and unrestrained with a noble character. Whe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defeated and the home lost, the patriotic poetic emotions of those adherents became the main expressions of poets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sad tone was also played quietly around the complete collapse of the country. The poetry of those adherents mainly expressed their homesick feelings for their Song homeland. For instance, Wang Yuanliang,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bitterness of leaving homeland, wrote sorrow and melancholy poems to convey the pain of losing his nation as well as the pursuit of a noble and elegant character. What's more, Bai Yuchan's poems for paintings and creation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long with Zhao Mengjian's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ere inclined to chase after a noble and elegant character,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creation 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引文
①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② (宋)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曾任盐运司属官,能诗善画,尤擅画梅。
    ③ 近现代学者多有致力于题画诗的选注和赏析上,涌现了不少题画诗选本。按编选体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综合选集,有洪丕漠《历代题画诗选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周积寅《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西泠印社,1985)、丁炳启《古今题画诗赏析》(天津美术出版社,1991)、李儒光《画中诗:中国题画名诗鉴赏》(岳麓书社,1995);二是分类选集,有李德埔《历代题面诗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任世杰《题画诗类编》(安徽美术出版社,1989)、于风《古代题画诗分类选编》(岭南美术出版社,1991)、张展《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赵淑娜《故宫博物馆藏历代绘画题诗存》(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马成志《梅兰竹菊题画诗》(天津杨柳青画社,1999)、吴启明《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三是断代选集,有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戴丽珠《唐宋元文人题画诗辑》(《诗与画之研究》附录,台北学海出版社,1993)等。
    ④ 钟巧灵:《宋代尚画之风与题画诗的繁荣》,《学术交流》2008年第5期。
    ⑤ 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⑥ 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① 余嘉锡:《书画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
    ② 王国强:《题跋起源考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第89页。
    ③ 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84-85页。
    ④ 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84-85页。
    ⑤ 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85页。
    ⑥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艺术类一书画上》,第1491页。
    ⑦ (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第560-561页。
    ⑧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录类二金石》,第1137页。
    ⑨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录类二金石》,第1139页。
    ⑩ 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86页。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1册,第138页。
    ②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1册,第154页。
    ③ (元)胡助:《郭熙雪林晓霁》,《纯白斋论稿》卷六。
    ④ (元)杨维桢:《无声诗意序》,《东维子文集》卷十一。
    ①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126页。
    ②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225页。此文原载于《时与潮文艺》1943年创刊号,又刊登于《哲学评论》第8卷第5期上。
    ③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264页。此文原载于半月刊《新中华》1949年第12卷第10期上。
    ④ 钱钟书:《七缀集》,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2页。此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该书附录《旧文四篇》原序里说:“第一篇(即此文)写于三十年前”,由此序写作时间1978年推算可知,第185页。
    ⑤ 钱钟书:《七缀集》,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3。61页。此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文后注明,第57页。
    ⑥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12页。
    ① 李栖:《两宋题画诗论》,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版。
    ② 衣若芬:《苏轼题画文学研究》,台北:文津书局,1999年版。
    ③ 张高评:《宋诗之传承与开拓》(下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版。
    ④ 韩经太:《论宋人诗画参融的艺术观》,《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⑤ 邓乔彬:《有声画与无声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⑥ [日]浅见洋二:《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⑦ 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⑧ 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 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② 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9-86页。
    ③ 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122页。
    ④ 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222页。
    ⑤ 王培娟:《“诗画异质”与“诗画一律”——谈莱辛、苏轼诗画观的根源》,《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
    ⑥ 何云波:《诗画一律与诗画之别——苏轼莱辛诗画之辨与中西诗学传统》,《汉语言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
    ⑦ 李倍雷:《“诗画一律”:“理一分殊”的背景理路》,《美术研究》2005年第2期。
    ⑧ 傅怡静:《论诗画关系的发生与确立》,《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2期。
    ① 赵晓涛:《游于艺途——宋代题画诗研究》,复鱼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② 张晶:《墨戏论》,《学术月刊》1992年第7期。
    ③ 张晶:《墨戏: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范畴》,《美苑》1994年第3期。
    ④ 张晶:《论“墨戏”的美学品格》,《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⑤ 张晶:《“逸”与“墨戏”: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主体价值升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⑥ 陈铮:《中国画“墨戏”中的简化造型》,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 王经杭:《审美价值的同一坐标——评文人墨戏画》,《国画家》2003年第3期。
    ⑧ 张桓:《浅析“墨戏”及其艺术价值》,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咎玮实:《论墨戏的美学特征》,四川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胡德智:《宋代墨戏与禅定》,《美术》1985年第10期。
    ③ 毛沛定:《禅宗与宋代文人“墨戏”》,《民族艺术》2010年第1期。
    ④ 李朝霞:《墨戏的美学语境》,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 张耀辉:《墨戏——书法创作的非常态》,《大家》2010年第16期。
    ⑥ 孙晓冰:《“墨戏”所折射出的艺术家的心态》,《大众文艺》2010年第22期。
    ⑦ 刘崇德:《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① 张毅:《文人“墨戏”与宋诗意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② 周本淳:《杜甫与苏轼论书诗之比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③ 尹天相:《论书诗赋初探》,《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Z2期。
    ④ 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南京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 凌丽萍:《宋代论书诗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 由兴波:《诗法与书法》,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 任文京:《中国古代诗学书学互通性》,《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⑧ 张毅:《苏、黄诗法与书法》,《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
    ① 姚诚:《试论诗书画的同一性及其他》,《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② 陈文:《论文人书诗画与意境论的关捩》,《江淮论坛》2004年第3期。
    ③ 范廷义:《论诗书画一体的嬗变》,《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④ 魏伟:《谈诗书画的融合》,《西北美术》2006年第3期。
    ⑤ 陈滞东:《文人性与诗书画三位一体》,《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
    ① (宋)陈与义:《题许道宁画》,《陈与义集》卷四,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5页。
    ① 李格非、叶梦得、王庭珪等人虽佩服黄庭坚,但对江西派颇为不满,参见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② (宋)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集》卷三十,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70页。
    ③ (宋)周必大:《跋陈简斋法帖奏稿》,《益公题跋》卷十,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 (宋)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白敦仁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3页。
    ②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七体”即“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王荆公体”、“邵康节体”“陈简斋体”和“杨诚斋体”。参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9-690页。
    ③ (宋)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陈与义集》卷四,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5页。
    ④ (宋)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二,《陈与义集》卷四,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页。
    ⑤ (宋)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三,《陈与义集》卷四,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7页。
    ⑥ (宋)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四,《陈与义集》卷四,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7页。
    ⑦ (宋)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五,《陈与义集》卷四,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8页。
    ⑧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五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61页。
    ①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丛书集成新编本。
    ③ (宋)陈与义:《春日》其一,《陈与义集》卷十,吴书荫、金德厚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9页。
    ④ (宋)陈与义:《中牟道中》其二,《陈与义集》卷十,吴书荫、金德厚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7页。
    ⑤ (宋)陈与义:《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陈与义集》卷十,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 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7页。
    ① (宋)陈与义:《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陈与义集》卷十七,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4页。
    ② (宋)杨万里:《跋陈简斋奏草》,《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234页
    ③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页
    ④ (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集》卷十九,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02页。
    ⑤ (宋)陈与义:《伤春》,《陈与义集》卷二十六,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04页。
    ⑥ (宋)陈与义:《雨中再赋海山楼》,《陈与义集》卷二十七,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4页。
    ① (宋)陈与义:《牡丹》,《陈与义集》卷三十,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73。页。
    ② (宋)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集》卷三十,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70页。
    ③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六,《清明》诗下批注,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9页。
    ④ (宋)张嵘:《紫微集》卷三十五,《陈公资政墓志铭》胡穉《笺注简斋诗序》。
    ⑤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二,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4页。
    ⑥ (宋)陈善:《陈简斋墨梅诗》,《扪虱新话》卷八,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参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0页。
    ② (宋)徐度:《却扫编》卷中.
    ③ (宋)刘辰翁:《简斋诗笺序》,《陈与义集》卷首,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页。
    ④ (宋)方勺:《泊宅编》(十卷本)卷九,许沛藻、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页。
    ⑤ (宋)陈与义:《休日早起》,《陈与义集》卷十二,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3页。
    ⑥ (宋)刘克庄:《江西宗派小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部丛刊本。
    ⑦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参见(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4页。
    ⑧ (粱)钟嵘:《诗品集注》(增订本),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⑨ (粱)钟嵘:《诗品集注》(增订本),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页。
    ⑩ (宋)张嵘:《陈公资政墓志铭》,《陈与义集》附录,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35页。
    ① (宋)米芾:《评书》,《宝晋英光集》补遗。
    ② (宋)董迪:《广川书跋》卷七《张友正草书》,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1册,第797页。
    ③ (元)陆友:《研北杂志》卷上。
    ④ 《淳化阁帖》是宋太宗赵匡义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出内府所藏前代诸家法书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辑编纂勒而成,成为宋代帖书的底本和典范。其后的《潭帖》、《绛帖》、《临江帖》、《泉州帖》等都是翻刻《淳化阁帖》而成。参见王靖宪《<淳化阁帖>概述》,《中国法帖全书》第一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⑤ (宋)周必大:《跋陈简斋法帖奏稿》,《益公题跋》卷十,丛书集成初编本。
    ⑥ (宋)方勺:《泊宅编》(十卷本)卷九,许沛藻、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页。
    ⑦ (宋)陈与义:《休日早起》,《陈与义集》卷十二,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3页。
    ⑧ (南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谢康乐集》卷三乐府杂诗。
    ⑨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6页。
    ①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4页。
    ② 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65-766页。
    ③ (清)黄宗羲、全祖望:《荥阳学案序录》,《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02页。
    ④ (清)黄宗羲、全祖望:《紫微学案序录》,《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33页。
    ⑤ (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0页。
    ⑥ 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60页。
    ① (宋)吕本中:《外弟赵才仲数以书来论诗因作此答之》,《东莱先生诗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②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33页。
    ①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9页。
    ②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86页。
    ① 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67页。
    ② (宋)吕本中:《元日赠沈宗师四首》其四,《东莱先生诗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③ (宋)吕本中:《邵伯埭路中》,《东莱先生诗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④ (宋)吕本中:《紫微杂说》,《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89—97页。
    ⑤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3页。
    ⑥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7页。
    ① 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60页。
    ②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3页。
    ③ (宋)吕本中:《题张君墨竹》,《东莱先生文集》卷一。
    ④ (宋)吕本中:《杨道孚墨竹歌》,《东莱先生文集》卷一
    ⑤ (宋)吕本中:《山水歌图》,《东莱先生文集》卷四。
    ⑥ (宋)吕本中:《题李伯时维摩画像图》,《东莱先生诗集》卷六。
    ⑦ (宋)吕本中:《张秀才乞诗》下评语,(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六,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6页。
    ① (宋)曾几:《东莱先生诗集后序》,《茶山集·拾遗》,丛书集成本。
    ② (宋)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下评语,(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七,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02页。
    ③ (宋)吕本中:《春晚郊店》,《东莱先生诗集》卷六。
    ④ (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参见(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4页。
    ① 周裕锴:《黄庭坚姻亲考》,《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
    ②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6页。
    ③ (宋)黄庭坚:《与徐甥师川》,《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册,第485页。
    ④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2页。
    ⑤ (宋)周娜:《清波杂志校注》卷五,刘永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94页。
    ①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参见(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6页。
    ②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四库全书》第1039册,第535页。
    ③ (宋)吕本中:《童蒙特训》,《宋诗话辑佚》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89页。
    ④ (宋)吴聿:《观林诗话》,参见(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5页。
    ⑤ (宋)徐俯:《画虎行为吉州假守苏公作》,《全宋诗》第15834页。
    ⑥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参见(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3页。
    ①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下册,卷二百四十二《经籍》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15页。
    ②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6-297页。
    ③ (宋)徐俯:《戊午山间对雪》,参见《全宋诗》,第15832页。
    ④ (宋)黄庭坚:《咏雪奉呈广平公》,《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册,第158页。
    ⑤ (宋)徐俯:《春日游湖上》,参见《全宋诗》,第15838页。
    ⑥ (宋)赵鼎:《建炎笔录》卷下。
    ⑦ (宋)汪藻语,见《浮溪集》卷二十二。
    ① (宋)曾几:《抚州呈韩子苍待制》,《茶山集》卷五。
    ② (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参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9页。
    ③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五“又读少陵诗学古人诗”引韩驹《陵阳室中语》论有客“多读东坡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4页。
    ④ (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记载:“(韩驹)其诗有磨淬剪截之功,终身改窜不己。有已写寄人数年而追取更易一两字者,故所作者少而善。”见《历代诗话续编》第479页。又见陆游《渭南文集》卷二七《陵阳先生诗草》:“右陵阳先生韩子苍诗草一卷,得之者其孙籍,先生诗擅天下,然反复涂乙,又历疏语所从来,其严如此,可以为后辈法矣。予闻先生诗成,既已予人,久或累月,远或千里,复追取更定,无毫发恨乃止。”参见(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2页。
    ⑤ (宋)韩驹:《赠赵伯鱼》,《陵阳集》卷一。
    ⑥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陵阳论下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9页。
    ⑦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六《陵阳论晚唐诗格卑浅》,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1页。
    ⑧ (宋)韩驹:《夜泊宁陵》,《陵阳集》卷三。
    ⑨ (宋)韩驹:《送葛亚卿欲行不一过仆》,《陵阳集》卷一。
    ①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25页。
    ② (宋)韩驹:《十绝为亚卿作》,《陵阳集》卷三。
    ③ (唐)王建:《宫词》,《王司马集》卷八。
    ④ (宋)曾几:《寓居有招客者戏成》,《茶山集》卷五。
    ⑤ (宋)曾几《<东莱先生诗集)后序》云:“绍兴辛亥,几避地柳州,公在桂林,是时年皆未五十,公之诗固已独步海内。几亦妄意学作诗,公一日寄近诗来,几次其韵因作书请间句律,公察我至诚,教我甚至。
    ⑥ 吕本中:《与曾吉甫论诗第二贴》,参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33页。
    ⑦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四,陈与义《送熊博士赴瑞安令》诗下批注:“老杜之后有黄陈,又有简斋,又其次则吕居仁之活动,曾吉甫之清峭,凡五人焉。”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页。
    ⑧ (宋)曾几:《南山除夜》,《茶山集》卷五。
    ⑨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五《南山除夜》下注,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5页。
    ⑩ (宋)黄庭坚《山礬》诗其二“北岭山礬取次开,清风正用此时来。平生习气难料理,爱着幽香未拟回。
    11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五,曾几《张子公召饮灵感院》下注,李庆甲集评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4页。
    12 (宋)曾几:《食笋》,《茶山集》卷六。
    ①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末流之变”,《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5页。
    ② 钱钟书:《钱钟书手稿:容安馆札记》第443则,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③ (宋)曾几:《读吕居仁旧诗有怀其人作诗寄之》,《茶山集》卷五。
    ④ (宋)曾几:《岭梅》,《茶山集》卷五。
    ⑤ (宋)曾几:《岭梅》下注,参见(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李庆甲集评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63页。
    ⑥ (宋)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夜月色皆佳》,《茶山集》卷七。
    ⑦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曾茶山”条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01页。
    ① (宋)米芾:《书史》,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面出版社,1994年版,第1册,第967页。
    ② (宋)魏了翁:《跋林竹溪书面·米南宫帖》,《鹤山题跋》卷四,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1册,第953页。
    ① 方爱龙:《南宋书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②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③ (宋)岳珂:《米元晖韩退之五箴帖》,《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四,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册,第328页
    ④ (宋)董史:《米友仁》,《皇宋书录》卷下,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册,第641页。
    ⑤ (宋)魏了翁:《跋米友仁帖》,《鹤山题跋》卷四,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1册,第916页。
    ① (宋)张元干:《跋米元晖山水》,《芦川归来集》卷九。
    ②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875页。
    ③ (宋)米友仁:《题新昌戏笔》,参见(清)孙岳颁撰《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五《米友仁论画》。
    ④ (宋)米友仁:《题潇湘奇观图卷》,参见(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四《米友仁潇湘奇观》。
    ① (明)汪珂玉:《米敷文潇湘长卷》,《汪氏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四,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5册,第1024页。
    ②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3册,第1014页。
    ③ (宋)米友仁:《题潇湘白云图卷》,载于(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续卷二《米敷文潇湘长卷》,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4册,第679-680页。
    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3册,第1018页。
    ① 关于江参的出生地点有两种说法:一是衢县(今浙江省衢州市),二是南徐(今江苏省镇江市辖丹徒),三是江南。根据最新资料考定其籍贯和家世:江参,‘字贯道,北宋元丰年间出生于衢州一户书香人家:祖父江相,官大理评事,颇好琴棋书画:父亲江大方,‘游镇江,爱山水佳胜,侨寓多年,死后葬丹徒县釜鼎山下。故有人称江参为镇江人,如吴则礼诗道:“即今海内丹青妙,只有南徐江贯道。”南徐,即镇江。江参又曾作客湖州,极喜江天旷远的景色,使画艺境界大为开阔,故又有人误认他为江南湖州一带人。
    ② (宋)林希逸:《题江贯道山水四言》,《全宋诗》卷3118,第37237页。
    ③ 同上。
    ④ (宋)林希逸:《题江贯道山水四言》,《全宋诗》卷3118,第37238页。
    ⑤ 同上。
    ⑥ 参见(清)孙岳颁撰《佩文斋书面谱》卷五十一《江参》。
    ① (宋)邓椿:《江参》,《画继》卷三,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709页。
    ② (宋)刘克庄:《题江贯道山水十绝》,《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三。
    ① (宋)邓椿:《徽宗皇帝》,《画继》卷一,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704页。
    ② (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第一百一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88页。
    ① (宋)邓椿:《徽宗皇帝》,《画继》卷一,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704页。
    ② (宋)俞成:《萤雪丛说》卷上。
    ③ (明)陈继儒;《妮古录》卷二。
    ④ (宋)邓椿:《徽宗皇帝》,《画继》卷一,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704页。
    ⑤ (宋)邓椿:《论近》,《画继》卷十,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723页。
    ⑥ (宋)邓椿:《徽宗皇帝》,《画继》卷一,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724页。
    ⑦ 如范仲淹之孙范正夫,擅杂画、山水和马,与邓椿过从甚密,死于建炎二年(1128)的金兵屠城之中。
    ⑧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参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879页。
    ① 关于李唐生卒年,学术界尚无定论,主要的观点有:(1)约1050—1130年,邵洛阳:《李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2)1085—1165年前后,傅伯星:《李唐生卒年代考》,参见1993年4月15日《中国书画报》;(3)1083—1161年前后,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台湾东大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427页;(4)约1048—1130年,徐书城:《宋代绘画史》,2000年版,第77页;(5)约1066-1150年前后,陈传席:《李唐研究》,参见《陈传席文集》,2001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后出转精,我们采用陈传席教授的研究成果。
    ①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参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876页。
    ② (汉)司马迁:《伯夷列传》,《史记》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23页。
    ① 陈传席:《陈传席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559页。
    ② (明)王世贞:《艺苑厄言》,参见《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① (明)唐文凤:《山水节要》,《绘事微言》卷上,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4册,第60页。
    ② (明)唐文凤:《跋山水画》,《西湖志余》。
    ③ (元)饶自然:《山水家法》,参见(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卷二。
    ④ 陈野:《南宋绘画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9—104页。
    ①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9页。
    ① (宋)张孝伯:《宋故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公行状》,《高丽图经》附录。
    ② (宋)张孝伯:《宋故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公行状》,《高丽图经》附录。
    ③ (宋)朱熹:《题可老所藏徐明叔画卷二首》,《朱熹集》卷二,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册,第69页
    ④ (元)脱脱:《吴师礼传》,《宋史》卷三四七列传第一百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999页。
    ⑤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金石录》所附,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校证本。
    ① (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三《储藏》记:“石渠”,吴说隶书,二字在石渠之南。张富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页。
    ② (宋)周紫芝:《题吴说石渠大字》,《太仓梯米集》卷二十五。
    ③ (宋)王明清:《挥鏖后录》卷十。
    ④ (宋)周密:《仙佛》,《志雅堂杂抄》卷下,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册,第158页。
    ⑤ 参见卢辅圣:《中国书面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7册,第753页。
    ⑥ 方爱龙:《南宋书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⑦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参见《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页。
    ① (宋)汪藻:《吴傅朋以王逸少遗意作游丝之书,古今所无,恨未之见也,为赋此诗》,《浮溪集》卷二十九,1985年版,第1344页。
    ② (宋)洪迈:《题咏绝唱》,《容斋三笔》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49页。
    ③ (宋)洪迈:《向巨源诗》,《容斋三笔》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36页。
    ④ (宋)赵与时:《宾退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① (宋)岳珂:《吴傅朋游丝书饮中八仙歌帖》,《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三,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册,第321页。
    ② (宋)叶绍翁:《寿星寺寒碧轩诗》,《四朝闻见录》卷一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9页。
    ③ (宋)周必大:《题吴说千字文》,《益公题跋》卷九。
    ④ (宋)岳珂:《吴傅朋四体书帖》,《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三,参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322页。
    ⑤ (唐)张怀瓘:《书议·草书》,载《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149页。
    ⑥ (宋)米芾:《右军安问帖》,《宝真斋法书赞》卷七,参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221页。
    ⑦ (宋)米芾:《宝晋英光集》卷八。
    ① (元)陆友:《研北杂志》卷下著录。此条下有小注:“此高宗语”。
    ② (元)脱脱:《高宗本纪一》,《宋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39页。
    ① (宋)俞松《兰亭续考》卷一曰:绍兴三年癸丑,宋高宗以《定武兰亭》墨本赐郑谌,在跋末已见自署“复古殿书”四四字,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616页。
    ② (宋)罗愿:《新安志》卷十。
    ① 《玉海》卷三四《圣文·御书》“乾道跋太上真行草书·淳熙宣示宸翰”条。
    ②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
    ③ (宋)曾宏父:《绍兴御书石经》,《石刻铺叙》卷上,《知不足斋丛书》本。其于“悉送成均”句前,有后人批注小字:“《论语》波法类章草,实楷与行之间;惟最初书《孝经》,乃作真、草二本耳。宏父当日似不尽见也。”
    ① (宋)叶绍翁:《高宗御书石经》,《四朝闻见录》卷二乙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页。
    ② 据有关学者的统计,南宋《御书石经》原有“总数大约为131石”,现存之数85石,仍占当年刊立总数的大半。参见杜正贤主编《杭州孔庙》,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页。
    ③ (宋)熊克:《宋中兴纪事本末》卷五十四。
    ④ (宋)熊克:《宋中兴纪事本末》卷六十二。
    ⑤ (宋)熊克:《宋中兴纪事本末》卷五十二。
    ⑥ (元)脱脱:《礼十三》,《宋史》卷一百一十,志第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42页。
    ⑦ (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三《历代帝王帖》“高宗皇象如鹰帖”条跋语,参见卢辅圣《中 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190页。
    ① (元)李岩:《题洛神赋草书卷》,《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三,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9册,第60页。
    ② (宋)苏轼:《阮郎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东坡词编年笺证》卷二,薛瑞生笺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7页。
    ① (明)王应麟《玉海》卷五五《艺文·赐书》“绍兴赐进士中庸篇”条:“五年策士,首得汪应辰。九月十九日,言者请依雍熙故事赐新进士《儒行篇》,以励士检。有旨:添赐《中庸》,送秘府校勘。正字张嵲校《中庸》,高阅校《儒行篇》。二十二日,阅奏:《儒行》虽间与圣人之意合,而其词夸大,类战国纵横之学,盖汉儒杂记,绝非圣人格言,望止赐《中庸》,庶几学者知圣学渊源。奏可。御书《中庸》以十月四日赐之。”四库本是条下有小字注曰:“《会要》:九月,赐御书石刻《中庸篇》。”
    ①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页。
    ② (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二《睿赏·高宗皇帝》,自署“绍兴元年秋八月十四日书”,后有桑世昌跋语:“宗室子昼绍兴初在从列,宣取所藏‘定武本’,遂摹刻禁中,高宗亲御翰墨,即此跋也。”参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579页。
    ③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
    ④ 明万历二十年益王潢南道人所刻《兰亭修禊图卷》拓本著录,“服孟庾”三字下有高宗亲笔御押。后又接纂“《兰亭叙》却付卿。甘十四日。(御押)”一条。参见《昭和癸丑兰亭展图录》,[日]二玄社昭和四十八年(1973)版,第33页。此条无纪年,或为绍兴五年前后事。此条亦见(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五《兰亭墨迹·褚模禊帖·外录》,其据(明)陈继儒《米襄阳志林》,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6册,第127页。
    ⑤ (宋)熊克:《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卷六二著录,系于绍兴十三年(1143)七月丙辰朔。是日高宗谓宰执有是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5页。
    ⑥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9页。
    ①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9页。
    ②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9页。
    ③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7页。
    ④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8-369页。
    ⑤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71-372页。
    ⑥ (宋)熊克:《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卷五四著录,系于绍兴十年(1140)十一月事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3页。
    ①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
    ② (宋)俞松《兰亭续考》卷二,见“李心传跋《徽皇御书临写绢本(兰亭序)》”条所引“《绍必日历》载高庙圣语”,据李心传的跋语“时渡江未久也,而伪本已出矣,何耶?”可知,其当为绍兴初事。
    ③ (明)王应麟《玉海》卷三四《圣文·御书》“绍兴书兰亭叙”条,绍兴七年(1137)十二月事,以所临《兰亭叙》一本赐刘光世,因论书法甚详,遂及法帖云。
    ④ (宋)熊克:《中兴小纪》卷三五“绍兴二十二年五月”下纪事。
    ⑤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72页。
    ①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7页。
    ②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面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7页。
    ③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9-370页。
    ①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9页。
    ② (宋)赵构:《翰墨志》,《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69页。
    ③ 有关赵构传世题画书迹,可参考徐邦达《南宋帝后题画书考辨》,《文物》1981年第6期,第52—64页。
    ④ 参见(元)陶宗仪《画史会要》卷三,又见于(明)田如成《西湖游览志》卷一七。
    ⑤ 参见(明)田如成《西湖游览志》卷一七《艺文鉴赏》,又(清)乾隆朝敕修《皇朝通志》卷一一三《御定·经学(六十一种)》“毛诗全图”条。
    ⑥ 《咏禅思道人诗》,《晋诗》卷二十,参见陆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3页。
    ① (宋)赵构:《题赵伯驹团扇月宫图册》,《全宋诗》卷1982,第22218页。
    ② (宋)赵构:《题刘松年画团扇二首》,《全宋诗》卷1982,第22220页。
    ① (宋)赵构:《题丹桂画扇赐从臣》,《全宋诗》卷1982,第22215页。
    ② (宋)赵构:《题李唐画赐王都提举并赐长寿酒》,《全宋诗》卷1982,第22217页。
    ③ (宋)赵构:《题画册花草四首》,《全宋诗》卷1982,第22218页。
    ① 徐邦达:《南宋帝后题画书考辨》,《文物》1981年第6期,第52页。
    ② (宋)赵构:《题赵干北窗高卧图》,《全宋诗》卷1982,第22220页。
    ③ (宋)赵构:《题刘能真三首》,《全宋诗》卷1982,第22221页。
    ① 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4页。
    ② (宋)刘克庄:《题放翁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十六。
    ③ (宋)陆游:《自勉》,《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钱仲联櫬 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888页。
    ④ (宋)陆游:《夜梦与数客观画有八幅龙湫图特奇客请予作诗其上书数十宁而觉不复能记明乃追补之亦(?)髹梦中意也》,《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六,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231页。
    ⑤ (宋)陆游:《小阁纳凉》,《剑南诗稿校注》卷五,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册,第401页。
    ① (宋)陆游:《杂兴》其二,《剑雨诗稿校注》卷四十三,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册,第2704页。
    ② 陆游拜师于曾几门下的具体时间,学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绍兴十二年(1142),陆游十八岁,持此说的学者甚众,有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朱东润(《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朱东润传记全集》第一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和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二种说法是绍兴二十五年(1155),陆游时年三十一岁,钱大昕在其《嘉定钱大昕全集·陆放翁先生年谱》中持此说:第三种说法是绍兴二十一年(1151),陆游时年三十一岁,邱鸣皋在其《陆游师从曾几新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中考定。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
    ① (宋)陆游:《别曾学士》,《剑南诗稿校注》卷三,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册,第1页。
    ② (宋)陆游:《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剑南诗稿校注》卷二,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册,第202页。
    ③ (宋)陆游:《示儿》,《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五,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1791页。
    ④ (宋)陆游:《夜吟》二首其二,《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一,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册,第3067页。
    ⑤ (宋)陆游:《读宛陵先生诗》,《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464页。
    ① (宋)陆游:《吕居仁集序》,《渭南文集》卷十四,《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册,第2102页。
    ② (宋)吕本中:《夏均父诗集序》,参见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60页。
    ③ (宋)陆游:《赠应秀才》,《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一,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2115页。
    ④ (宋)陆游:《示子通》,《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 8册,第4263页。
    ①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五,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1802-1803页。
    ② (宋)陆游:《读近人诗》,《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238页。
    ③ (宋)陆游:《明日复理梦中意作》,《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册,第3384页。
    ④ (宋)陆游:《山房》,《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九,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877页。
    ⑤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五,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1802-1803页。
    ⑥ (宋)陆游:《春雨》四首其三,《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五,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7册,第3696页。
    ① (宋)陆游:《读陶诗》,《剑南诗稿校注》卷八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327页。
    ② (宋)陆游:《读陶诗》,《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七,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1903页。
    ③ (宋)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45页。
    ④ (宋)陆游:《幽兴》,《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四,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650页。
    ⑤ (宋)陆游:《题莹师钓台图》,《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四,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154页。
    ⑥ (宋)陆游:《园中绝句》,《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418页。
    ①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五,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1802-1803页。
    ② (宋)苏轼:《赠僧思谊》。
    ③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后钱仲联校注语,《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五,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1803页。
    ④ (宋)李肇:《国史补》中。
    ⑤ (元)脱脱:《李之仪传》,《宋史》卷三四四,列传第一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941页。
    ⑥ 姚大勇:《陆游“诗家三昧”新探》,《学术月刊》,1999年第1期,第63页。
    ⑦ (宋)张元干:《跋苏诏君赠王道士诗后》,《芦洲归来集》卷九。
    ⑧ (宋)张元干:《跋苏诏君赠王道士诗后》,《芦洲归来集》卷九。
    ⑨ (宋)吕本中:《外弟赵才仲数以书来论诗因作此以答》,《东莱先生诗集》卷三。
    ① (宋)陆游:《六艺示子聿》,《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四,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3183-3184页。
    ② (宋)陆游:《文章》,《剑南诗稿校注》卷八十三,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469页。
    ③ (宋)陆游:《即事》六首其四,《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四,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639页。
    ④ (宋)陆游:《草书歌》,《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册,第3376页。
    ⑤ (宋)陆游:《示子通》,《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263页。
    ⑥ (宋)陆游:《感兴》,《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433页。
    ① (宋)陆游:《夜坐示桑甥十韵》,《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九,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492-1493页。
    ② (宋)陆游:《舟中作》,《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一,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2577-2578页。
    ③ (宋)陆游:《冬夜吟》,《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五,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218页。
    ④ (宋)陆游:《龟堂东窗戏弄笔墨偶得绝句》,《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六,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册,第2342页。
    ⑤ (宋)杨万里:《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二首》之一,《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021页。
    ⑥ (宋)陆游:《予使江西时以诗投政府丐湖湘一麾会召还不果偶读旧稿有感》,《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474页。
    ⑦ (宋)陆游:《解嘲》,《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826页。
    ⑧ (宋)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册,第3020-3021页。
    ⑨ (宋)黄庭坚:《忆邢悼夫》,《山谷内集诗注》卷十
    咖(宋)陈与义:《次韵光化宋唐年主簿见寄二首》其二,《陈与义集》卷七,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5页。
    ①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所载徐俯语。
    ② (清)赵翼:《陆放翁诗》,《瓯北诗话》卷六。
    ③ (清)赵翼:《陆放翁诗》,《瓯北诗话》卷六。
    ④ (宋)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剑南诗稿校注》卷七,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册,第566页。
    ⑤ (宋)陆游:《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一,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592-1593页。
    ⑥ (宋)陆游:《澹斋居士诗序》,《渭南文集》卷十五,《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册,第2110页。
    ① (宋)陆游:《草书歌》,《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四,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135页。
    ② (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一,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597页。
    ③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七章第一节陆游论。
    ④ 此后除了嘉泰二年(1202)到嘉泰三年(1203)之间陆游曾短暂出仕修撰国史之外,其余时间均在家隐居。
    ① (宋)陆游:《题阳关图》,《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2022页。
    ② (宋)陆游:《白鹤馆夜坐》,《剑南诗稿校注》卷八,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册,第679页。
    ③ (宋)陆游:《读杜诗偶成》,《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1926页。
    ④ (宋)陆游:《初冬杂咏》八首其五,《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九,饯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279页。
    ⑤ (宋)陆游:《跋岑嘉州诗集》,《渭南文集》卷二十六,《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册,第2229页。
    ① (宋)陆游:《夜读岑嘉州诗集》,《剑南诗稿校注》卷四,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册,第332页。
    ② (宋)陆游:《睡起作帖数行》,《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一,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617页。
    ③ (宋)陆游:《晨起颇寒饮少酒作草书数幅》,《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册,第2566页。
    ④ (元)郑杓:《衍极》卷四,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789页。
    ⑤ (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李太白集》卷七。
    ①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5页。
    ② (宋)陆游:《读杜诗》,《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三,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册,第2191页。
    ③ (宋)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剑南诗稿校注》卷九,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册,第723页。
    ④ (宋)陆游:《读李杜诗》,《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903页。
    ⑤ (宋)陆游:《跋王右丞集》,《渭南文集》卷二十九,《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册,第 2262页。
    ① (宋)苏轼:《评韩柳诗》,《东坡题跋校注》卷二,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② (宋)陆游:《自勉》,《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888页。
    ③ (宋)陆游:《读陶诗》,《剑南诗稿校注》卷八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327页。
    ④ (宋)陆游:《小园》,《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三,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041页。
    ⑤ (宋)陆游:《读陶诗》,《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七,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册,第1903页。
    ⑥ (宋)陆游:《夜读隐书有感》,《剑南诗稿校注》卷一,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册,第107页。
    ⑦ (宋)陆游:《喜雨》,《剑南诗稿校注》卷八十三,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461页。
    ① (宋)陆游:《题传神》,《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六,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册,第1243页。
    ② (宋)陆游:《题传神》,《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二,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册,第2625页。
    ③ (宋)陆游:《自题传神》,《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九,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册,第2973页。
    ④ (宋)陆游:《赠传神水鉴》,《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三,饯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册,第3149页。
    ⑤ (宋)陆游:《题传神》,《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九,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275页。
    ⑥ (元)脱脱:《艺文志》,《宋史》卷二百八,志一百六十一,艺文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82页。
    ⑦ (宋)范成大:《学书须观真迹》,陈槱《负暄野录》卷下,参见《历代书面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79页。
    ① (宋)范成大:《重九独登赏心亭》,《范石湖集》卷二,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② (宋)范成大:《次韵温伯夜坐》,《范石湖集》卷五,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③ (宋)范成大:《李深之西尉同年谈吴兴风物》,《范石湖集》卷六,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④ (宋)范成大:《清逸江》,《范石湖集》卷七,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1-82页。
    ⑤ (宋)范成大:《送通守赵积中朝议请祠归天台》,《范石湖集》卷七,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⑥ (宋)范成大:《画工李友直为余作<冰天><桂海>二图,<冰天>画北使渡黄河时,<桂海>画游佛子岩道中也戏题》,《范石湖集》卷十四,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⑦ (宋)范成大:《骖鸾绿》。
    ⑧ (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
    ⑨ (宋)范成大:《邯郸道》,《范石湖集》卷十二,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⑩ (宋)范成大:《李翚知县作亭西湖上,余用东坡语名之曰饮绿,遂为胜概》,《范石湖集》卷十一,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① (宋)范成大:《宿深溪驿,去广右介只一程》,《范石湖集》卷十三,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② (宋)范成大:《题岳麓道望乡台》,《范石湖集》卷十五,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③ (宋)范成大:《送唐彦博宰安丰,兼寄呈淮西帅赵渭师郎中》,《范石湖集》卷十四,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④ (宋)范成大:《渚宫野步题芳草》,《范石湖集》卷十五,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⑤ (宋)范成大:《公退书怀》,《范石湖集》卷二十二,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⑥ (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一。
    ⑦ (宋)范成大:《题醉道士图》,《范石湖集》卷十一,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⑧ (宋)苏轼:《次韵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绝句》,《苏轼诗集》卷三十五,(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77页。
    ⑨ (宋)黄庭坚:《虞美人·至当涂呈郭功甫》,《黄庭坚全集》。
    ① (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范石湖集》卷二十八,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90页。
    ② (宋)洪兴祖:《楚辞集注》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7页。
    ③ 相传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破门限,于是不得不裹以铁叶。唐代王梵志《世无百年人》:“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又有“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句。据钱钟书先生考证,这首诗曾被江西诗派的两位宗主黄庭坚、陈师道称赞和引用。范成大继黄、陈之后再次引用该诗,显然是受到他们的影响。
    ④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90页。
    ⑤ (清)纪昀:《石湖诗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42页。
    ① (宋)范成大:《后催租行》,《范石湖集》卷五,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② (宋)范成大:《净慈显老为众行化且示近所写真戏题五绝就作画赞》,《范石湖集》卷三十一,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25页。
    ①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范石湖集》卷二十七,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373页。
    ① (宋)范成大:《次韵李器之编修灵石山万岁藤歌》,《范石湖集》卷九,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② (宋)范成大:《遂宁府始见平川喜成短歌》,《范石湖集》卷十六,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229页。
    ③ (宋)范成大:《次韵李子永雪中长句》,《范石湖集》卷九,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08页。
    ①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8页。
    ②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8页。
    ③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8页。
    ④ (宋)范成大:《富阳》,《范石湖集》卷七,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⑤ (宋)范成大:《倪文举奉常将归东林出示绮川西溪二赋辄赋长句为谢且以赠行》,《范石湖集》卷十,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⑥ (宋)范成大:《二月三日登楼有懹金陵宣城诸友》,《范石湖集》卷一,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⑦ (宋)范成大:《孟峤之家姬乞题扇》,《范石湖集》卷十一,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⑧ (宋)范成大:《二月三日登楼有懹金陵宣城诸友》,《范石湖集》卷一,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⑨ (宋)范成大:《花山村舍》,《范石湖集》卷五,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⑩ (宋)范成大:《水月庵谒现老不值》,《范石湖集》卷八,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① (宋)范成大:《春晚》,《范石湖集》卷二十二,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318页。
    ② (宋)范成大:《重阳九经堂作》,《范石湖集》卷二十一,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③ (宋)范成大:《晚步西园》,《范石湖集》卷五,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④ (宋)范成大:《客中呈幼度》,《范石湖集》卷八,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⑤ (宋)周必大:《范成大神道碑》。
    ⑥ (宋)周必大:《与范致能参政第二书》,《文忠集》卷一九一劄子三。
    ① (宋)杨甲:《成都縻枣堰记》,参见(明)周复俊撰《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七。
    ② (宋)范成大:《学书须观真迹》,陈槱《负喧野录》卷下,参见《历代书画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79页。
    ① (宋)范成大:《题徐熙杏花》,《范石湖集》卷二十五,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51页。
    ② (宋)范成大:《题赵昌四季花图·海棠梨花》,《范石湖集》卷二十五,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357页。
    ③ (宋)范成大:《题李云(?)画轴兼寄江安杨简卿明府二绝》,《范石湖集》卷二十二,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④ 沈传师(769—827),字子信,唐代书法家,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在《续书断》把他与虞、欧、褚、柳等并列为妙品,称其“正、行书皆至妙品,存于翠琰,爽快骞举,如许迈学仙,骨轻神健,飘飘然欲腾霄云”;宋代的米带极为为推重沈氏书法,谓之:“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此外关于米芾与沈氏书作还有一则故事:话说米带曾游湘西道林岳麓寺,因其喜爱沈氏书法,便向主持恳求能否将沈氏所书的《游道林岳麓寺诗》借观,主持慕其大名及爱其“狂”,遂借之,岂料米颇爱不释手,竟欲据为己有,“一夕张帆携之遁去”,使得寺僧不得不急忙向官府告发,方得追回,可见老米酷爱沈氏书法的程度。
    ① (宋)黄震:《读文集·范石湖文·劄子》,《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卷六十七。。
    ② (宋)范成大:《跋司马温公帖》,(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百三十三《字学·书法》“笔意洒落”条。
    ① (宋)杨万里:《题萧岳英常州草虫轴(?)画师之女朱氏之笔二首》其二,《杨万里集笺校》卷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册,第248页。
    ② (宋)杨万里:《题山庄草虫扇》,《杨万里集笺校》卷九,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490页。
    ③ (宋)杨万里:《戏题水墨山水屏》,《杨万里集笺校》卷十一,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572页。
    ④ (宋)杨万里:《试毗陵周寿墨池样笔》,《杨万里集笺校》卷十二,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639页。
    ① (宋)杨万里:《跋眉山程仁万言书草》,《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558页。
    ② (宋)杨万里:《和段季承左藏惠四绝句》其四,《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217页。
    ③ (宋)杨万里:《题太和主簿赵昌父思隐堂》,《杨万里集笺校》卷十五,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747页。
    ④ (宋)杨万里:《李与贤来访自言所居幽胜甚似剡溪因以似剡名其庵出闲居五咏因次其韵》,《杨万里集笺校》卷十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709页。
    ⑤ (宋)杨万里:《读笠泽丛书》,《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七,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377页。
    ⑥ (宋)杨万里:《跋吴箕秀才诗卷》,《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543-1544页。
    ① (宋)杨万里:《拟归院柳边迷诗》,《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230页。
    ②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杨万里集笺校》卷一百一十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册,第4353页。
    ③ (宋)杨万里:《颐庵诗稿序》,《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十三,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332页。
    ④ (宋)杨万里:《读陶渊明诗》,《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二,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115页。
    ⑤ (宋)杨万里:《与长孺共读杜诗》,《杨万里集笺校》卷四十二,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册,第2211页。
    ⑥ (宋)杨万里:《读白氏长庆集》,《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九,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第4-册,第2066-2067页。
    ① (宋)杨万里:《习斋论语讲义序》,《杨万里集笺校》卷七十七,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176页。
    ② (宋)杨万里:《颐庵诗稿序》,《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十三,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332页。
    ③ (宋)杨万里:《颐庵诗稿序》,《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十三,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332页。
    ④ (宋)杨万里:《习斋论语讲义序》,《杨万里集笺校》卷七十七,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176页。
    ① (宋)杨万里:《和李天麟二首》其一,《杨万里集笺校》卷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册,第199页。
    ② (宋)杨万里:《书王右丞诗后》,《杨万里集笺校》卷七,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390页。
    ③ (宋)杨万里:《谈唐人及半山诗》,《杨万里集笺校》卷八,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479页。
    ④ (宋)杨万里:《送分宁主薄罗宏材秩满入京》,《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八,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册,第1995页。
    ⑤ (宋)杨万里:《董主簿正道壁间作水墨老梅一枝宿鹊缩胫合半眼栖焉》,《杨万里集笺校》卷一,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册,第17页。
    ⑥ (宋)杨万里:《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其一,《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九,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484页。
    ① (宋)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文忠集》卷四十九。
    ② (宋)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杨万里集笺校》卷七十九,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230-3232页。
    ③ (宋)杨万里:《和李天麟二首》其一,《杨万里集笺校》卷九十三,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册,第199页。
    ① (宋)杨万里:《见苏仁仲提举书》,《杨万里集笺校》卷六十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册,第2763页。
    ② (宋)杨万里:《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三首其三,《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六,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369页。
    ③ (宋)杨万里:《酹阁皂山碧崖道士叔甘怀赠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十古风》二首其二,《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八,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册,第1985页。
    ④ (宋)杨方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其二,《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六,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356-1357页。
    ⑤ (宋)杨万里:《寄题万安县刘元袭横秀阁》,《杨万里集笺校》卷十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733页。
    ⑥ (宋)杨万里:《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其三,《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九,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册,第1484页。
    ⑦ (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杨万里集笺校》卷四十,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册,第2111页。
    ① (宋)杨万里:《应斋杂著序》,《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十三,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339-3340页。
    ② (宋)杨万里:《答健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杨万里集笺校》卷六十七,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2841-2842页。
    ③ (宋)杨万里:《题谢昌国金牛烟雨图》,《杨万里集笺校》卷五,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册,第286页
    ④ (宋)杨万里:《诚斋荆溪集序》,《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十,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260页。
    ⑤ (宋)杨万里:《诚斋荆溪集序》,《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十,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260页。
    ① (宋)杨万里:《益斋藏书目序》,《杨万里集笺校》卷七十八,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册,第3200-3202页。
    ② (宋)尤袤:《落梅》,《梁溪遗稿》卷一。
    ③ (宋)尤袤:《雪》,《梁溪遗稿》卷一
    ① 方爱龙:《南宋书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② (宋)朱熹:《跋尤延之论字法后》,《朱熹集》卷八二,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册,第3863页。
    ③ (宋)朱熹:《题西台书》,《朱熹集》卷八二,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册,第4214页。
    ④ (宋)朱熹:《跋兰亭序》,《朱熹集》卷八四,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册,第4359页。
    ⑤ (宋)朱熹:《跋旧石本乐毅论》,《朱熹集》卷八四,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7册,第4326页。
    ① (宋)陆九渊:《跋王厚之家藏本<定武兰亭>》(《兰亭考》卷六《审定上》),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595页。
    ② (宋)尤袤:《跋汪逵藏本》(《兰亭考》卷六《审定上》),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595页。
    ③ (宋)尤袤:《跋王厚之家藏本》(《兰亭考》卷六《审定上》),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595页。
    ① (宋)尤袤:《题米元晖潇湘图两首》,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5册,第1025页。
    ① (宋)叶绍翁:《张于湖》,《四朝闻见录》卷二乙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1页。
    ①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工部集》卷十三。
    ② (宋)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黄庭坚全集》。
    ③ (宋)李纲:《重校杜子美集序》,《梁溪集》卷一百三十八。
    ④ (宋)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三首》,《于湖居上文集》卷二,徐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
    向(宋)张孝祥:《辛巳冬闻德音》,《于湖居士文集》卷六,徐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
    ① (宋)张孝祥:《题张仲钦所藏隆茂画登瀛图》,《于湖居士文集》卷二,徐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
    ② (宋)林升:《题临安邸》,(清)厉鹗撰《宋诗纪事》卷五十六。
    ③ (宋)张孝祥:《代揔得居士与叶参政》,《于湖居士文集》卷三十九,‘徐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92页。
    ④ (宋)张孝祥:《和王景文三首》其二,《于湖居士文集》卷八,徐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8-69页。
    ⑤ (宋)张孝祥:《上丁斋宿》,《于湖居士文集》卷六,徐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
    ⑥ (宋)张孝祥:《同胡邦衡夜值》,《于湖居士文集》卷六,徐鹏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5页。
    ① (宋)曹勋:《跋张安国题字》,《松隐集》卷三二。
    ② (宋)曹勋:《跋张安国草书》,《松隐集》卷三二。
    ③ (宋)陈槱:《近世诸书体》,《负喧野录》卷上。
    ④ (宋)叶绍翁:《张于湖》,《四朝闻见录》卷二乙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2页。
    ① (宋)杨万里:《跋张安国帖》,《杨万里集笺校》卷九十八,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册,第3770页。
    ② (明)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三,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4册,第541页。
    ① (清)朱彝尊:《蓝秀才见示刘松年风雪运粮图》,《曝书亭集》卷八。
    ② (清)龚翔麟:《刘松年风雪运粮图诗三首》,《田居诗稿》,见于(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卷五,四库全书本。
    ③ (清)卓尔堪:《刘松年海岛图诗》,见于(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卷五,四库全书本。
    ① 明代张丑的《真迹日录初集》和清代阮元的《石渠随笔》都载有刘松年画《中兴四将像》。现北京历史博物馆藏有南宋人作的《中兴四将像》,但非刘作,可能是摹本。
    ② 明代严嵩的《天水冰山录》、清代李调元的《诸家藏画簿》等书,记有刘松年作《昭君出塞图》。
    ③ 明代汪珂玉《珊瑚网》记有《便桥图》:清代厉鹗《南宋院画录》记有陈继儒作“刘松年《便桥会盟图》跋”,谓画系颜师古创写,刘松年复摹;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刘松年《便桥见虏图》,在绢素上,金碧山水着色。”这三处记载的题目虽然有差别,但是故事内容一致,应是同一作品。
    ④ (明)江珂玉:《刘松年便桥见虏图》,《汪氏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六,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5册,第1035-1036页。
    ⑤ (明)汪珂玉:《刘松年便桥见虏图》,《汪氏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六,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5册,第1035-1036页。
    ① (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卷四。
    ② (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卷四。
    ① (宋)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页。
    ②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7页。
    ③ (宋)薛季宣:《序反古诗说》,《浪语集》卷三十。
    ④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8页。
    ① (宋)姜夔:《续书谱·临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0页。
    ② (宋)岳珂:《高宗皇帝御笔临王羲之小差帖》,《宝真斋法书赞》卷三,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191页。
    ③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④ (宋)姜夔:《续书谱·血脉》,《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页。
    ⑤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⑥ (宋)姜夔:《续书谱·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7页。
    ⑦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⑧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页。
    ⑨ (宋)姜夔:《续书谱·临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0页。
    ⑩ (宋)姜夔:《续书谱·风神》,《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393页。
    ① (宋)姜夔:《续书谱·血脉》,《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页。
    ②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③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④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⑤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6页。
    ⑥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7页。
    ⑦ (宋)姜夔:《续书谱·总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页。
    ⑧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⑨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8页。
    ⑩ (宋)朱熹:《答鞏仲至》第四书,《朱熹集》卷六十四,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册,第3095页。
    ①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7页。
    ②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380页。
    ③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7页。
    ④ (宋)姜夔:《扬州慢》,《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24—125页。
    ⑤ (宋)张炎:《清空》,《词源》卷下。
    ⑥ (宋)姜夔:《赤松图》,《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7页。
    ① (宋)姜夔:《续书谱·向背》.《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1页。
    ②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③ (宋)姜夔:《续书谱·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387页。
    ④ (宋)姜夔:《续书谱·向背》,《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1页。
    ⑤ (清)孙岳颁:《宋朱长文论书学体势》,《佩文斋书画谱》卷二。
    ⑥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版社,2012年版,第384-385页。
    ① (唐)欧阳询:《三十六法》,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②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③ (宋)姜夔:《落水本兰亭序跋》,俞松:《兰亭序考》卷一,知不足斋丛书本。
    ④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7页。
    ⑤ (宋)姜夔:《续书谱·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7页。
    ⑥ (宋)黎靖德:《论文上》,《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册,第3322页。
    ⑦ (宋)姜夔:《续书谱·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⑧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①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页。
    ②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8页。
    ③ (宋)姜夔:《诗集自叙》,《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页。
    ④ (宋)姜夔:《续书谱·行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0页。
    ①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6页。
    ② (宋)吕本中:《紫微诗话》,《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2页。
    ③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④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6页。
    ⑤ (宋)姜夔:《续书谱·临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0页。
    ⑥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7页。
    ⑦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6页。
    ⑧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9页。
    ⑨ (宋)陆游:《示子通》,《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八,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263页。
    ⑩ (宋)黎靖德:《论文上》,《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册,第3318页。
    11 (宋)陈槱:《负喧野录》卷下,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649页。
    12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① (宋)姜夔:《自叙二》,《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页。
    ②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9页。
    ③ (宋)姜夔:《续书谱·总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页。
    ④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页。
    ⑤ (宋)姜夔:《续书谱·风神》,《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393灭。
    ⑥ (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3—24页。
    ⑦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9页。
    ⑧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9页。
    ⑨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⑩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①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② (宋)黎靖德:《诗一·论读诗》,《朱子语类》卷八十,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册,第2082页。
    ③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7页。
    ④ (宋)姜夔:《自叙一》,《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页。
    ⑤ (宋)姜夔:《自叙二》,《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页。
    ⑥ (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苏轼文集》卷十一
    ⑦ (宋)姜夔:《送<朝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33页。
    ⑧ (宋)姜夔:《自叙二》,《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页。
    ① (宋)姜夔:《续书谱·方圆》,《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1页。
    ② (宋)姜夔:《续书谱·风神》,《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393页。
    ③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9页。
    ④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⑤ (宋)妻夔:《送项平甫悴池阳》,《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3页。
    ⑥ (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3页。
    ⑦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⑧ (宋)姜夔:《续书谱·位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页。
    ⑨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6页。
    ⑩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6页。
    ①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② (宋)姜夔:《续书谱·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③ (宋)姜夔:《续书谱·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7页。
    ④ (宋)姜夔:《续书谱·用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⑤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⑥ (宋)苏轼:《评韩柳诗》,《东坡题跋校注》卷二,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⑦ (宋)黎靖德:《论文上》,《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册,第3312页。
    ⑧ (宋)姜夔:《续书谱·笔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93页。
    ⑨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⑩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白石诗词集》,夏承焘校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7页。
    ① (宋)刘克庄:《表弟方遇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部丛刊本。
    ① (宋)许顗:《彦周诗话》,参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4页。
    ② (唐)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韩昌黎诗集校注》卷七。
    ③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9页。
    ④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五,四部从刊本。
    ⑤ (宋)叶适:《徐文渊墓志铭》,《水心集》卷二十一,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10页。
    ⑥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5页。
    ⑦ (宋)赵师秀:《雁荡宝冠寺》,《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⑧ (唐)杜荀鹤:《访道者不遇》,《杜苟鹤文集》卷一
    ⑨ (唐)于武陵:《与故人别》,参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9页。
    ① (宋)徐玑:《溪上》,《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② (宋)徐玑:《山居》,《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③ (宋)徐照:《山中即事》,《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④ (宋)翁卷:《书隐者所居》,《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⑤ (宋)徐玑:《春日晚望》,《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⑥ (宋)翁卷:《乡村四月》,《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⑦ (宋)叶适:《徐文渊墓志铭》,《水心集》卷二十一,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10页。
    ① (宋)王棹:《薛瓜庐墓志铭》,《江湖小集》卷七十三。
    ②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参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8页。
    ① (宋)陈必复:《梅花》,《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六十二。
    ② (宋)施枢:《横渎岸边梅花方开》,《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九十六。
    ③ (宋)赵以夫:《石屏诗集序》,《石屏诗集》卷首。
    ④ (宋)戴复古:《夜宿田家》,《石屏诗集》卷六。
    ① (宋)戴复古:《世事》,《石屏诗集》卷四。
    ② (宋)戴复古:《织妇叹》,《石屏诗集》卷一。
    ③ (宋)戴复古:《谢东倅包宏父三首癸卯夏》其三,《石屏诗集》卷一。
    ④ (宋)戴复古:《祝二严》,《石屏诗集》卷一。
    ⑤ (宋)戴复古:《题郑宁夫玉轩诗卷》,《石屏诗集》卷一
    ⑥ (宋)戴复古:《寄吴明辅秘承》,《石屏诗集》卷六。
    ⑦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其六,《石屏诗集》卷七。
    ① (宋)戴复古:《侄孙昺以<东野农歌>一编来,细读足以起予,七言有“汲水灌花私雨露,临池叠石幻溪山。草欺兰瘦能香否?杏笑梅残奈俗何。”似此两联皆自出新意,自可传世,然言语之工,又未足多,其体格纯正,气象和平,为可喜。余非谀言,自有识者,因题其卷末以归之》,《石屏诗集》卷三。
    ② (宋)戴复古:《谢东悴包宏父三首癸卯夏》其一,《石屏诗集》卷一。
    ③ (宋)戴复古:《栗斋巩仲至以元结文集为赠》,《石屏诗集》卷一
    ④ (宋)戴复古:《杜甫祠》,《石屏诗集》卷一
    ① (宋)戴复古:《嘉定甲戌孟秋二十有七日,起居舍人兼直学士院真德秀上殿,直前奏(?)事,不顾忌讳,疏万言,援引古今,铺陈方略,忠谊感激,辞章浩瀚,诚有补于国家。天台戴复古获见此疏,伏读再三窃,有所感敬,效白乐天体以纪其事,録于野史》,《石屏诗集》卷一。
    ② (宋)戴复古:《阿奇晬日》,《石屏诗集》卷一。
    ③ (宋)戴复古:《儒衣陈其姓,工于画牛、马、鱼,一日持六簇为赠以换诗》,《石屏诗集》卷一。
    ④ (宋)戴复古:《祝二严》,《石屏诗集》卷一
    ① (宋)戴复古:《抚州节推萧学易衙宇一新》,《石屏诗集》卷六。
    ②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其九,《石屏诗集》卷七。
    ③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其十,《石屏诗集》卷七。
    ④ (宋)戴复古:《送吴伯成归建昌二首》其一,.《石屏诗集》卷一。
    ⑤ (宋)戴复古:《陪厉寺丞赏芍药》,《石屏诗集》卷六。
    ⑥ (宋)戴复古:《毗陵太平寺画水呈王君保使君》,《石屏诗集》卷一。
    ① (宋)戴复古:《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石屏诗集》卷六。
    ② (宋)陆游:《江村》,《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三,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570页。
    ③ (宋)戴复古:《题姚雪蓬使君所藏苏野塘画》,《石屏诗集》卷一
    ④ (宋)戴复古:《甘穷》,《石屏诗集》卷六。
    ⑤ (宋)戴复古:《祝二严》,《石屏诗集》卷六。
    ① (宋)戴复古:《戏题诗稿》,《石屏诗集》卷六。
    ② (宋)戴复古:《题申季山所藏李伯时面村田乐图》,《石屏诗集》卷一
    ③ (宋)刘克庄:《题方武成诗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① (宋)刘克庄:《题蔡炷主簿诗卷》,《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六,四部丛刊本。
    ② (宋)刘克庄:《和黄户曹投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本。
    ③ (宋)刘克庄:《赵孟侒诗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六,四部丛刊本。
    ④ (宋)刘克庄:《苦周晋仙》,《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⑤ (宋)刘克庄:《改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十九,四部丛刊本。
    ⑥ (宋)刘克庄:《自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⑦ (宋)刘克庄:《北山作》,《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⑧ (宋)刘克庄:《夜过瑞香庵》,《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部丛刊本。
    ⑨ (宋)刘克庄:《戏答同游》,《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⑩ (宋)刘克庄:《竹溪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四部丛刊本。
    11 (宋)刘克庄:《宋希仁四六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四部从刊本。
    12 (宋)刘克庄:《王元邃诗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四四部从刊本。
    ① (宋)刘克庄:《竹溪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四部丛刊本。
    ② (宋)刘克庄:《竹溪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四部丛刊本。
    ③ (宋)刘克庄:《次韵贺邱国镇致仕》,《艾轩集》卷一
    ④ (宋)刘克庄:《勿失集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四部丛刊本。
    ⑤ (宋)刘克庄:《方汝一文卷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六,四部丛刊本。
    ⑥ (宋)刘克庄:《方寔孙乐府》,《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部丛刊本。
    ⑦ (宋)刘克庄:《跋方俊甫小稿》,《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一,四部丛刊本。
    ⑧ (宋)刘克庄:《张文学卷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一,四部丛刊本。
    ① (宋)刘克庄:《表弟方遇诗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部丛刊本。
    ②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页。
    ③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二,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页。
    ④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一,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页。
    ⑤ (宋)刘克庄:《赵逢源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四部丛刊本。
    ⑥ (宋)刘克庄:《郑大年文卷》,《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四部丛刊本。
    ① (宋)刘克庄:《满领卫诗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一,四部丛刊本。
    ② (宋)刘克庄:《陈秘书集句诗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四部丛刊本。
    ③ (宋)刘克庄:《三醉图》,《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
    ④ (宋)刘克庄:《瓜圃集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四部丛刊本。
    ⑤ (宋)刘克庄:《晚觉翁稿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四部丛刊本。
    ⑥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王秀梅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页。
    ⑦ (宋)刘克庄:《再和两首》其一,《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十,四部丛刊本。
    ⑧ (宋)刘克庄:《李贾县尉诗卷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四部丛刊本。
    ⑨ (宋)刘克庄:《孟浩然骑驴图》,《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① (宋)刘克庄:《和北山》,《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② (宋)刘克庄:《潮惠道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二,四部从刊本。
    ③ (宋)刘克庄:《赋西淙瀑布》.《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四部从刊本。
    ① (宋)刘克庄:《梦中为人跋画两绝》,《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八,四部丛刊本。
    ② (宋)刘克庄:《跋周忘机画一首》,《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四部丛刊本。
    ③ (宋)陈造:《题潮出海门图二首》其一,《江湖长翁集》卷十九。
    ④ (宋)刘克庄:《题四梦图·梦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八,四部丛刊本。
    ⑤ (宋)刘克庄:《关仝骤雨图》,《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⑥ (宋)刘克庄:《题龙眠十八尊者》,《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四部丛刊本。
    ① 清康熙《桃源乡志》卷三。
    ② (元)戚辅之:《佩楚轩客谈》,《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97页。
    ① (宋)董史:《张即之》,《书录》卷下,四库全书本。
    ① (元)虞集:《题吴傅朋书并李唐山水跋》,《道园集古录》卷十一,四库全书本。
    ② (元)郑杓:《衍极》卷四,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789页。
    ③ (元)郑杓:《衍极》卷五,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796-797页。
    ④ (明)董其昌:《论用笔》,《画禅室随笔》卷一,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3册,第1000页。
    ⑤ (清)梁献:《评书帖》,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586页。
    ⑥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九《宋·张即之》引明安世凤语。
    ① 如宋高宗曾给他的画作题诗,写有《题马远画册五首》等题画诗,本文第一章第三节已有论述。
    ② (明)曹昭:《马远》,《格古要轮》卷五,四库全书本。
    ① (元)饶自然:《山水家法》,见于(清)厉鹗《南宋院画录》卷七,四库全书本。
    ② (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卷二。
    ①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上,四部丛刊本。
    ② (明)刘泰:《夏圭山水图》,《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十五。
    ③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参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879页。
    ④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十一。
    ① (元)俞和:《宋夏禹玉晴江归棹图卷》跋语,见于(清)方睿颐和撰《梦园书画录》卷四。
    ①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② (宋)赵估:《宣和画谱》卷十二。
    ③ 周阅:《“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兼论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
    ④ (宋)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苏轼诗集》第十七卷,(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00页。
    ⑤ 冉毅:《宋迪其人及“潇湘八景图”之诗画创意》,《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① (宋)米芾:《明市晴岚》,《长沙府岳麓志》卷七。
    ② (宋)赵扩:《山市晴岚》,《全宋诗》卷2835,第33758页。
    ① (唐)常建:《题破山寺禅院》,《常建诗集》卷上。
    ② (唐)杜甫:《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宇》,《杜工部集》卷四十
    ③ (唐)杨巨源:《题清凉寺》,《万首唐人绝句》卷六十九。
    ④ (宋)赵扩:《烟寺晚钟》,《全宋诗》卷2835,第33758页。
    ⑤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文集》卷六。
    ⑥ (唐)王维:《题蓝田山石门精舍》,《王右丞集笺注》卷三。
    ⑦ (唐)释齐己:《潇湘二十韵》,《白莲集》卷三。
    ① (宋)赵扩:《渔村夕照》,《全宋诗》卷2835,第33758页。
    ② (唐)王维:《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二
    ③ (唐)王令:《大湖诗》,《广陵集》卷十一。
    ④ (唐)郎士元:《石城馆酬王将军》,《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八。
    ⑤ (宋)赵扩:《远浦归帆》,《全宋诗》卷2835,第33758页。
    ⑥ (唐)孟郊:《连州吟》,《盂东野诗集》卷六。
    ⑦ (唐)李商隐:《七月二十八日夜与工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李义山诗集》卷二。
    ⑧ (唐)李商隐:《巴山夜雨》,《李义山诗集》卷六。
    ⑨ (唐)许浑:《将赴京师于蒜山津送客还荆渚》,《丁卯集笺注》卷三。
    ⑩ (宋)赵扩:《潇湘夜雨》,《全宋诗》卷2835,第33758页。
    ① (梁)刘孝绰:《赋始得归雁》,《六朝诗集》之《粱刘孝绰集》。
    ② (唐)王勃:《腾王阁序》,《王子安集》卷五。
    ③ (唐)张籍:《宿江店》,《张文昌文集》卷一《杂诗》。
    ④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李太白集》卷十八。
    ⑤ (宋)赵扩:《平沙秋雁》,《全宋诗》卷2835,第33758页。
    ⑥ (梁)萧绎:《和王僧辩从军》,《乐府诗集》卷三十二
    ⑦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参见(明)李攀龙《唐诗选》卷二。
    ⑧ (唐)刘禹锡:《望洞庭》,《刘梦得文集》外集卷八。
    ⑨ (宋)赵扩:《洞庭秋月》,《全宋诗》卷2835,第33758页。
    ① (唐)柳宗元:《江雪》,《河东先生集》‘卷四十三。
    ② (唐)杜甫:《岁晏行》,《杜工部集》卷八。
    ③ (宋)赵扩:《江天暮雪》,《全宋诗》卷2835,第33758页。
    ④ 诗曰:“雪吹醉面不知寒,信脚千山与万山。天甃琼阶三十里,史飞柳絮与君看。”首见于《诚斋集》卷十四,杨皇后应是摘录引用之。参见(宋)杨万里:《十二月二十七日大雪中过古水小盘渡西归三首》其三,《杨万里集笺校》卷十四,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734页。
    ⑤ (宋)杨皇后:《题菊花册》,《全宋诗》卷2779,第32892页。
    心(宋)杨皇后:《题赵伯骕面》(《全宋诗》卷2779,第32894页。
    ① (宋)杨皇后:《题马远画梅四幅》,《全宋诗》卷2779,第32893页。
    ② (元)庄肃:《画继补遗》卷下,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916页。
    ③ 徐邦达:《南宋帝后题画书考辨》,《文物》1981年第6期,第60页。
    ① (清)顾炎武:《广宋遗民录序》,《亭林文集》卷二。
    ② 吕肖奂:《宋诗体派论》,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③ (清)钱谦益:《胡致果诗序》,《有学集》卷一八,《钱牧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册,第800页。
    ④ (清)钱谦益:《宋诗纪事序》,见《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六,四部丛刊本。
    ① (宋)郑思肖:《郑思肖集》前言,陈福康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②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885页。
    ③ (元)郑元祐:《遂昌山人杂录》,读画斋丛书本。
    ④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885页。
    ⑤ (宋)郑思肖:《题墨兰》,参见(清)顾复《平生壮观》卷九。
    ⑥ (元)倪瓒:《题郑所南画》,《清閟阁遗稿》卷八。
    ⑦ (元)宋无:《题郑所南推蓬竹卷》,《元诗选》初集卷三十六。
    ① (宋)郑思肖:陈福康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② (宋)郑思肖:《题郑子封寓舍》,参见(明)程敏政《宋遗民录》卷十三。
    ③ (宋)郑思肖:《自题画像》,《宋郑所南先生传》,参见(明)程敏政《宋遗民录》卷十三。
    ④ (宋)郑思肖:《范蠡扁舟图》,陈福康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209页。
    ⑤ (宋)郑思肖:《青门种瓜图》,陈福康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1页。
    ⑥ (宋)郑思肖:《孺子濯缨图》,陈福康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7页。
    ⑦ (宋)戴表元:《题苏李泣别图二首》,《剡源集》卷三十。
    ⑧ (宋)仇远:《题画竹》四首,《金渊集》卷六。
    ① (宋)牟巘:《俞好问诗集序》,《陵阳集》卷十二。
    ② (宋)牟巘:《缪淡圃诗文序》,《陵阳集》卷十三。
    ③ (宋)赵孟坚:《诗谈》,《彝斋文编》卷一。
    ① (宋)熊禾:《题童竹涧诗集序》,《勿轩集》卷一。
    ② (宋)戴表元:《洪潜父诗序》,《剡源集》卷九《序》。
    ③ (宋)徐钧:《贾岛》,《史咏诗集》卷下。
    ④ (宋)徐钧:《孟郊》,《史咏诗集》卷下
    ⑤ (宋)方凤:《仇仁父诗序》,《存雅堂遗稿》卷三。
    ⑥ (宋)林景熙:《王修竹诗集序》,《霁山先生文集》卷三。
    ① (宋)释道璨:《潜仲刚诗集序》,《柳塘外集》卷三。
    ② (元)王义山:《读晚唐诗有感》,《稼村类稿》卷一。
    ③ (宋)戴表元:《陈诲父诗序》,《剡源集》卷九。
    ④ (宋)戴表元:《蜜喻赠李元忠秀才》,《剡源集》卷二十四。
    ⑤ (宋)戴表元:《李时可诗序》,《剡源集》卷八。
    ⑥ (宋)方凤:《仇仁父诗序》,《存雅堂遗稿》卷三。
    ⑦ (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41页。
    ① (清)钱谦益:《胡致果诗序》,《有学集》卷一八,《钱牧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册,第800-801页。
    ② (清)潘永因:《宋稗类抄》卷十二。
    ③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89页。
    ④ (宋)谢翱:《散发》,《晞发遗稿》卷上。
    ⑤ (元)任士林:《谢翱传》,《松乡集》卷四。
    ⑥ (清)吴之振:《谢翱晞发集钞》,《宋诗钞》卷九十九。
    ⑦ (清)纪昀等:《晞发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90页。
    ⑧ 《谷音》中所收诗人如王浍、元吉、程自修、孟鲠等皆金元间人,张琰、汪涯卒于宋亡之前。毛晋跋称皆宋末逸民诗是就大概来说的,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八《谷音》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30页。
    ⑨ (清)纪昀等:《谷音》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30页。
    ① (清)王士祯:《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渔洋山人诗集》卷十。
    ② (清)全祖望:《跋月泉吟社后》,见《鲒埼亭集》外编卷三十四,四部从刊本。
    ① (明)宋濂:《元史》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00页。
    ② (明)宋濂:《元史》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01页。
    ③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31页。
    ④ (宋)袁桷:《书汤西楼诗后》,《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八。
    ⑤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21页。
    ① 王国维:《湖山类稿水云集跋》,参见(宋)汪元量《增订湖山类稿》,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5页。
    ② (宋)陈泰:《送钱塘琴土汪水云》,参见(宋)汪元量《增订湖山类稿》,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6页。
    ③ (宋)汪元量:《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其一,《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页。
    ④ (宋)汪元量:《柴秋堂越上寄诗就韵柬奚秋崖》,《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页。
    ⑤ (宋)汀元量:《醉歌十首》其一,《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页。
    ① (宋)汪元量:《贾魏公出师》,《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② (元)脱脱:《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24页。
    ③ (宋)汪元量:《贾魏公雪中下平湖》,《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④ (宋)汪元量:《贾魏公府》其三,《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页。
    ⑤ (宋)汪元量:《醉歌十首》其一,《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页。
    ⑥ (宋)汪元量:《越州歌二十首》其六,《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0页。
    ⑦ (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七,《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⑧ (宋)汪元量:《题王导像》,《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⑨ (宋)汪元量:《醉歌十首》其三,《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页。
    ⑩ (宋)汪元量:《醉歌十首》其五,《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页。
    11 (宋)汪元量:《醉歌》其十,《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页。
    ① (清)潘来:《书汪水云集后》,《增订湖山类稿》附录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1页。
    ② (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歌》其十六,《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页。
    ③ (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歌》其二十八,《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页。
    ④ (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歌》其三十一,《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页。
    ⑤ (宋)李珏:《湖州类稿跋》,《增订湖山类稿》附录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8页。
    ⑥ (宋)汪元量:《亡宋宫人分嫁北匠》,《增订湖山类稿》卷三,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页。
    ⑦ (宋)汪元量:《瀛国公入西域为僧号木波讲师》,《增订湖山类稿》卷三,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9页。
    ⑧ (宋)汪元量:《全太后为尼》,《增订湖山类稿》卷三,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1页。
    ⑨ (宋)江元量:《吴儿》,《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页。
    ⑩ (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歌》其三十六,《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页。
    11 (宋)汪元量:《越州歌二十首》其三,《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第59页。
    ① (宋)汪元量:《多景楼》,《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页。
    ② (宋)汪元量:《邳州》,《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页。
    ③ (宋)汪元量:《利州》,《增订湖山类稿》卷四,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0页。
    ④ (宋)汪元量:《兴元府》,《增订湖山类稿》卷四,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0页。
    ⑤ (宋)汪元量:《利州》,《增订湖山类稿》卷四,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0页。
    ⑥ (宋)汪元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其一,《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页。
    ⑦ (宋)汪元量:《题赐砚》,《增订湖山类稿》卷四,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0页。
    ① (宋)汪元量:《醉歌》其九,《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页。
    ② (宋)汪元量:《孙殿帅从魏公出师》,《增订湖山类稿》卷一,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③ (宋)江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歌》其十八,《增订湖山类稿》卷二,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页。
    ④ (宋)汪元量:《夔州》,《增订湖山类稿》卷四,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6页。
    ⑤ (宋)汪元量:《西湖旧梦》其四,《增订湖山类稿》卷四,孔凡礼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6页。
    ① (宋)戴表元:《题梅庵柴君自书所作诗后》,《剡源集》卷十八,《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 (元)邓牧、孟宗宝:《演教堂揭扁法语》,《洞霄图志》卷六。
    ③ (元)邓牧、孟宗宝:《演教堂揭扁法语》,《洞霄图志》卷六。
    ④ (宋)白玉蟾:《墨竹》,《全宋诗》卷3138,第37596页。
    ① (宋)白玉蟾:《戏作墨竹二本赠鹤林因为之赞》,《全宋诗》卷3139,第37637页。
    ② (宋)白下蟾:《赠赵太虚画竹石》,《全宋诗》卷3140,第37648页。
    ① (宋)赵孟坚:《题水仙》,《彝斋文编》卷二
    ① (宋)赵孟坚:《龙蚓图》,《彝斋文编》卷-
    ② (宋)赵孟坚:《题天文地理图》,参见(清)瑞方撰《壬寅销夏录》。
    ① (清)卞永誉:《7元汤垕记画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
    ②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参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册,第875页。
    ③ (宋)赵孟坚:《墨兰图》,参见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七十五,四部从刊本。
    ① 杨天宇:《缁衣第三十三》,《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41页。
    ① (宋)戴昺:《石屏后集鋟梓呈屏翁》,《东野农歌集》卷四。
    ② (宋)方回:《学艺圃小集序》,《桐江集》卷三。
    ③(唐)贾岛:《宋贺兰上人》,《长江集》卷五。
    ④ (唐)姚合:《赠张籍太祝》,《姚少监诗集》卷四。
    ⑤ (唐)姚合:《答窦知音》,《姚少监诗集》卷九。
    ① (宋)叶适:《王文叔诗序》,《水心集》卷十二,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1页。
    ② (宋)叶适:《王文叔诗序》,《水心集》卷十二,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1页。
    ③ (宋)许尹:《黄陈诗注序》,见任渊《山谷内集诗注》卷首。
    ④ 杨伯峻:《卫灵公第十五》,《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9页。
    ⑤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00页。
    ⑥ (唐)韩愈:《送孟东野诗序》,《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234页。
    ⑦ (唐)韩愈:《送孟东野诗序》,《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页。
    ⑧ (宋)陆游:《读唐人愁诗戏作》其二,《剑南诗稿校注》卷八十,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册,第4311页。
    ⑨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参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8页。
    ⑩ (宋)苏轼:《答黄鲁直书一首》,《东坡集》卷二十九。
    11 (宋)刘克庄:《章仲山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
    ①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引陈后山语,参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4页。
    ② (宋)陆游:《游山西村》,《剑南诗稿校注》卷一,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册,第102页。
    ③ (宋)赵师秀:《薛氏瓜庐》,《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页。
    ④ (宋)徐玑:《时鱼》,《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⑤ (宋)翁卷:《梦回》,《永嘉四灵诗集》,赵平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
    ⑥ (宋)张元干:《建炎感事》,《芦川归来集》卷一
    ① (宋)陈与义:《伤春》,《陈与义集》卷二十六,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04页。
    ② (宋)陈与义:《十月》诗后方回评语,参见(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三,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9页。
    ③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廖德明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33页。
    ④ (宋)孙觌:《西山老人文集序》,《鸿庆居士集》卷三十。
    ⑤ (宋)韩驹:《能改斋漫录》卷十。
    ⑥ (宋)释惠洪:《跋韩子苍帖后》,《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
    ⑦ (宋)王十朋:《陈郎中赠韩子苍集》,《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卷二。
    ① (宋)刘克庄:《表弟方遇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四部丛刊本。
    [1](南朝·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南朝·梁)钟嵘撰.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南朝·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唐)司空图撰.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宋)陈与义.陈与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宋)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宋)戴复古.石屏诗集[M].四部丛刊本.
    [8](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宋)胡仔撰.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宋)韩驹.陵阳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宋)黄庭坚.任渊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2](宋)黄震.黄氏日抄[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G].中华书局.1986.
    [15](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6](宋)李心传.旧闻正误[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中华书局,1988.
    [18](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9](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本.
    [20](宋)刘克庄.后村诗话[M].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宋)楼钥.攻丑集[M].四部丛刊本.
    [22](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3](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4](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5](宋)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M].四部丛刊本.
    [26](宋)吕祖谦.宋文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7](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7](宋)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8](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9](宋)孙绍远辑.声画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宋)文莹.玉湖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1](宋)文莹.湘山野绿续绿[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2](宋)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M].四部丛刊本.
    [33](宋)魏庆之编.王仲闻校勘.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4](宋)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撰.赵平校注.永嘉四灵诗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5](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初版社,1961.
    [36](宋)杨万里.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7](宋)邵博.邵氏见闻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8](宋)叶梦得撰.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9](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0](宋)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1](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2](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3](宋)曾几.茶山集[M].丛书集成初编本.
    [44](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M].四部丛刊本.
    [45](宋)朱熹.朱文公文集[M].四部丛刊本.
    [4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7](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8](宋)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9](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0](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1](元)夏文彦.图绘宝鉴[M].北京:中国书店,1983.
    [52](元)汪珂玉.珊瑚网[M].北京:中国书店,1985.
    [53](明)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4](清)陈邦彦选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G].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55](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6](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7](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8](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9](清)康熙.御定佩文斋书画谱[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清)厉鹗.南宋院画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清)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2](清)吴其贞著.书画记[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63](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5](清)永瑢等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G].北京:中华书局,1983
    [66]陈衍辑.曹中孚校注.宋诗精华录[M].成都:巴蜀书社,1986
    [67]傅璇琮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8
    [68]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9]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0]郭绍虞撰.宋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1]郭绍虞撰.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2]钱穆撰.朱子新学案[M].成都:巴蜀书社,1986.
    [73]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4]祝尚书著.宋人别集叙录[M].中华书局,1999.
    [75]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M].中华书局,1990.
    [76]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77]曹虹.阳湖文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8]曹昭.格古要论(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9]陈传席.陈传席文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80]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81]陈来.朱熹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2]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83]陈野.南宋绘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4]陈允鹤主编.中国历代艺术·绘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85]陈振濂.书法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86]程杰.宋诗学导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87]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88]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89]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0]邓乔彬.有声画与无声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91]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昆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92]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93]方爱龙.南宋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4]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M].北京:三联书店,1986.
    [95]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北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9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8]傅璇琮主编.全宋诗[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9]郭齐.朱子学新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00]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01]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2]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3]韩经太.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04]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5]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词学美境[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06]黄专,严善锌.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07]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108]胡晓明.诗与文化心灵[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9]侯外庐.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0]洪再辛.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111]孔凡礼,齐冶平.陆游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2]劳愚主编.中国书法全集[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113]李亮.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4]李栖.两宋题画诗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
    [115]刘崇德.敝帚集.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16]刘复生.中国史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17]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18]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119]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120]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21]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G].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1.
    [122]卢辅圣主编.中国历代艺术·书法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123]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124]卢辅圣.中国文人画品鉴[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125]毛万宝、黄君.中国古代书论类编[G].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126]蒙培元.理学的演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27]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28]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9]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0]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6.
    [131]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2]莫砺锋.唐宋诗论稿[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133]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34]潘富恩,徐余庆著.吕祖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5]祁润兴.陆九渊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6]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7]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38]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2.
    [139]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0]邱明皋.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1]裘惠楞.题画诗和题画诗写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42]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143]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44]石明庆.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5]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6]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7]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48]束景南.朱熹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9]束景南.朱子大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150]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1]寿勤泽.中国文人画思想史探源——以北宋蜀学为中心[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
    [152]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53]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54]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G].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155]王水照.唐宋文学论集[M].北京:齐鲁书社,1984.
    [156]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157]王水照,熊海英.南宋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8]王明见.刘克庄与中国诗学[M].成都:巴蜀书社,2004.
    [159]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0.
    [160]王述尧.刘克庄与南宋后期文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161]韦海英.江西诗派诸家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2]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163]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64]谢稚柳.鉴余杂稿(增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65]徐建融.书画题跋·题跋·钤印[M].上海:上海书店,2000.
    [16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7]徐邦达.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168]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69]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170]许总.理学文艺史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71]杨渭生等.两宋文化史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17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73]叶维廉.中国诗学(修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74]于北山.范成大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5]于北山.陆游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6]于北山.杨万里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7]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78]袁春荣主编.中国历代艺术·书法编(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179]衣若芬.苏轼题画文学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
    [180]赵平.永嘉四灵诗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81]赵齐平.宋诗臆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82]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83]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84]张伯伟.禅与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85]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6]张海鸥.北宋诗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187]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88]张立文.朱熹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9]张思齐.宋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90]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91]张毅.潇洒与敬畏[M].长沙:岳麓书社,1995.
    [192]张毅.宋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93]张毅.中国文艺思想史论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94]张毅.儒家文艺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95]张毅.苏轼与朱熹[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196]庄肃.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197]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198]曾景初.中国诗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4.
    [199]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G].北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00]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0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02]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03]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04]周林生.宋元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05]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06]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07]邹志方.陆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0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09]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10]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绘画全集[G].北京:文物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211](爱沙尼亚)斯托洛维奇著.凌继尧译.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12](法)罗丹著.傅雷译.罗丹艺术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13](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14](美)方闻.心印[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215](美)方闻.隔江山色:南宋绘画[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6](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南宋绘画[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7](美)田浩.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218](瑞士)H·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19](日)铃木敬.中国绘画史[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7.
    [220](日)中川作一著.许平等译.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21](英)科林伍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22]白晓萍.宋南渡初诗人群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6
    [223]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
    [224]陈博涵.元代诗学与书画艺术的观念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1.
    [225]陈铮.中国画“墨戏”中的简化造型[D].南京艺术学院2001
    [226]段宗社.中国诗法论[D].四川大学2005.
    [227]邓晓琼.论文天祥的诗歌艺术[D].湘潭大学2007.
    [228]方良.南宋书坛和“中兴四大诗人”书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29]范伟.浓妆素抹两相宜[D].河南大学2006
    [230]冯兆杰.随线写形:宋元山水画“形”“线”关系之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31]高秀清.宋代“书迹题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232]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
    [233]郭丽婷.论宋诗中的“晚唐体”[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34]郭艳华.杨万里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35]韩立平.南宋中兴诗坛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36]侯霞.爱米丽·狄金森与李清照诗歌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07
    [237]何忠盛.刘克庄诗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38]华永明.试论绘画题跋中的审美追加[D].吉林大学2012
    [239]咎玮实.论墨戏的美学特征[D].四川师范大学2008
    [240]康霞.宋代书法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41]连慧英.易安词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42]刘婷婷.宋季士风与文学[D].浙江大学2007
    [243]刘晓成.论米芾诗歌与其书画创作之关系[D].浙江大学2011
    [244]刘晔.中国传统诗画关系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
    [245]李宝.宋代的题跋与版本学研究田].吉林大学2007
    [246]李良.论诗绝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1.
    [247]李山岭.张孝祥与辛弃疾词之关系考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8
    [248]李伟.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河北大学2009
    [249]李新.宋代杜诗艺术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11
    [250]李朝霞.墨戏的美学语境[D].郑州大学2007
    [251]吕少卿.承传与演进——浙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
    [252]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
    [253]彭克清.宋高宗书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54]彭庭松.杨万里与南宋诗坛[D].浙江大学2005.
    [255]齐亮亮.北宋山水题画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56]阮怡.《老学庵笔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257]石明庆.理学诗论与南宋诗学[D].南开大学2003.
    [258]孙恩扬.泼墨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259]孙延辉.张孝祥诗歌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60]谭伟红.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61]谭钟琪.吕祖谦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2.
    [262]王玲娟.中国古代山水画“诗画一律”研究[D].东南大学2006.
    [263]王明建.刘克庄诗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3.
    [264]王沐萱.宋代禅僧画研究[D].河北大学2011
    [265]王述尧.刘克庄研究[D].复旦大学2004.
    [266]王润芳.“南宋四家”之陆游书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0.
    [267]王园.唐诗与宋代诗学[D].南开大学2009.
    [268]解旬灵.南宋四灵诗派研究[D].复旦大学2007.
    [269]石明庆.理学诗论与南宋诗学[D].南开大学2003.
    [270]史月梅.北宋诗学与书画艺术的交融历程[D].南开大学2011.
    [271]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D].暨南大学2006.
    [272]姚宇亮.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3
    [273]杨理论. 兴四大家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74]杨瑞.周必大研究[D].浙江大学2007.
    [275]杨志翠.二米及其“云山”与“文人画”发展的关系[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76]杨洲.人品、诗品、画品:论王冕的人品及其诗画创作[D].河北大学2001.
    [277]由兴波.诗法与书法[D].复旦大学2006.
    [278]喻学忠.晚宋士风研究[D].四川大学2002.
    [279]赵宝柱.易安体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280]赵长杰.文天祥集杜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81]赵培峰.陆游书法艺术研究[D].渤海大学2012
    [282]赵晓涛.游于艺途——宋代题画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3.
    [283]赵雄贵.诗书画一体之艺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5
    [284]周忠伟.徐俯研究[D].延边大学2009
    [285]张百军.宋代的书迹著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86]张春媚.南宋江湖文人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87]张井芬.宋代绘画中的“墨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88]张玖青.杨万里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
    [289]张楠.吕本中诗歌研究[D].郑州大学2008
    [290]张潆文.南宋理宗词坛研究[D].南开大学2009.
    [291]朱连华.杨万里诗风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292]朱明玥.南宋遗民诗人诗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93]朱小宁.试论文天祥前后期诗风的变化[D].南昌大学2005.
    [294]朱禹璇.中国画与书法的异构同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95]白晓萍.吕本中诗歌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296]常德荣.理学世俗化与南宋中后期诗坛[J].文学评论.2011(04).
    [297]蔡显良.宋代书法中的形、神、逸[J].中国书画.2008(06)
    [298]崔晓晶.宋诗晚唐体的诗史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2007(04)
    [299]陈必胜.“工夫在诗外”——谈陆游的诗歌创作主张[J].韩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1)
    [300]陈莉静.遗民诗派——宋诗的余音与别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
    [301]戴金波.真德秀研究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02]邓乔彬.南宋初院画的兴盛及其原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03]丁放,孟二冬.试论宋代理学家的诗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1992(01).
    [304]东方乔.题画诗源流考辨[J].河北学刊.2002(4).
    [305]东方乔.题画诗艺术价值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306]范廷义.论诗书画一体的嬗变[J].河南社会科学.2005(05)
    [307]费君清.南宋江湖诗人的谋生方式[J].文学遗产.2005(06)
    [308]傅合远.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J].文史哲.1993(1).
    [309]傅怡静.论诗画关系的发生与确立[J].社会科学论坛.2008(2).
    [310]高红梅.读石湖田园诗心解[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01)
    [311]高秀清.宋代书迹题跋的价值[J].中国书画.2011(06)
    [312]何方形.戴复古山水诗的写意艺术[J].台州学院学报.2007(02).
    [313]何方形.戴复古诗歌屈骚精神的美学风范[J].九江学院学报.2007(02).
    [314]何方形.戴复古诗学思想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7(03).
    [315]何方形.戴复古山水诗的时空意识[J].名作欣赏.2007(14).
    [316]何方形.戴复古山水诗的审美情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317]何方形.戴复古接受屈骚精神的途径及意义[J].台州学院学报.2008(01).
    [318]何方形.戴复古诗艺试论[J].台州学院学报.2010(04).
    [319]何方形.南宋台州戴氏家族诗歌创作及承传[J].台州学院学报.2012(02).
    [320]贺灵.论范成大对江西诗派的继承和新变[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321]胡传志.元好问与戴复古论诗绝句比北较论[J].文学遗产.2012(04).
    [322]胡德智.宋代墨戏与禅宗[J].美术.1985(10)
    [323]胡明.关于刘克庄的诗论[J].中州学刊.1987(02).
    [324]黄国声.古代题跋概论[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4)
    [325]黄海章.陆游诗论简评[J].学术研究.1982(03).
    [326]黄去非.汪元量诗略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327]季品锋.江湖派、江湖体及其他[J].文学遗产.2006(04)
    [328]金安辉,李龙镇.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研究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329]蒋寅.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J].文学评论.2000(04).
    [330]景红录.刘克庄诗法理论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31]孔寿山.论中国的题画诗[J].文学理论与批评.1994(6).
    [332]梁守中.江湖诗派与江湖派诗[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2)
    [333]李倍雷.“诗画一律”:“理一分殊”的背景理路[J].美术研究.2005(2).
    [334]李东风.文人意趣对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3).
    [335]李定广.论“晚唐体”[J].文学遗产.2006(03).
    [336]李更.宋代画院漫谈[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02).
    [337]李怡.院体山水的一代宗师——李唐[J].中国书画.2005(07).
    [338]李越深.论江湖诗人与江湖诗味[J].浙江社会科学.1995(04)
    [339]卢宁.诗画的交融与诗境的迁变[J].求索.2004(4).
    [340]吕书炜.南宋院体山水画评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341]吕友者.马远绘画艺术的渊源与特点[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03)
    [342]刘崇德.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J].南开学报.2007(5).
    [343]刘德重、任占文.“永嘉四灵”对宋初“晚唐体”的继承与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2006(01).
    [344]刘儒、李寅生.朱熹题画诗审美意蕴浅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345]刘婷婷.“衰世多信鬼”——宋季士大夫与相士交往诗文透视[J].文学遗产.2009(06).
    [346]刘静.略论宋遗民诗派对宋季“晚唐体”的反思与新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2).
    [347]刘石.“诗画一律”的内涵[J].文学遗产.2008(6).
    [348]刘正.南宋四家的艺术[J].国画家.1998(04).
    [349]林颜瑜,吴玲.陆游诗学理论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350]林颜瑜.不蹑江西篱下迹远追李杜与翱翔——从论诗诗看陆游的诗学思想[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351]罗璇.南北宋之际诗坛与陈与义的“新体”诗风[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52]毛琼.浅析李唐对南宋宫廷画院山水绘画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7)
    [353]苗菁.范成大思想初探[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354]莫砺锋,程杰.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J].阴山学刊.2000(2).
    [355]莫砺锋.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J].求索.2001(04).
    [356]明见.论刘克庄的诗歌师法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357]钱志熙.永嘉四灵诗学的再探讨——兼论其与江西诗派的关系[J].文艺理论研究.2008(02).
    [358]秦寰明.宋诗的复雅崇格倾向[J].中国社会科学.1993(04)
    [359]邱鸣皋.陆游师从曾几新论[J].文学遗产.2002(02).
    [360]任文京.中国古代诗学书学互通论[J].河北学刊.2007(3).
    [361]施小琼.吕本中诗学思想及其影响浅论[J].巢湖学院学报.2010(03)
    [362]施新.论《月泉吟社诗》及其在遗民诗史中的地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363]沈松勤.杨万里“诚斋体”新解[J].文学遗产.2006(03)
    [364]孙明材.赵孟坚诗文摭遗[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06)
    [365]孙克强.词论与画论——援画论词在词学批评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366]汪俊.宋代吕氏家族学术特点述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367]王玲娟.从诗画理论看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画中有诗”[J].中国文化研究.2007(02).
    [368]王叙黄.吕本中十年研究综述[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369]吴洪泽.尤袤诗名及其生卒年解析[J].文学遗产.2004(03).
    [370]夏汉宁.永嘉四灵及其创作心态[J].江西社会科学.1994(01).
    [371]夏静.真德秀文学思想论[J].北方论丛.2007(02).
    [372]夏雨.陆游记梦诗的创作动因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8(01)
    [373]夏志颖,周为军.从陆游的读诗诗看其诗歌批评——以陆游《示子通》诗为中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374]肖瑞峰,彭庭松.百年来杨万里研究述评[J].文学评论.2006(04)
    [375]熊志庭.杨万里的创作经历与诗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4(06)
    [376]徐建融.“书画同源”和“诗画一律”[J].国画家.2008(4).
    [377]许国平.南宋皇帝赵构的书法艺术[J].文物世界.2006(04)
    [378]旭初.简练苍劲寓之于拙——南宋著名画家夏珪[J].北京工人.2000(07).
    [379]旭翁.清旷空灵出之于巧——南宋著名画家马远[J].北京工人.1999(11).
    [380]姚大勇.陆游“诗家三昧”新探[J].学术月刊.1999(01).
    [381]姚青华,靳曦.南宋院体山水画中的文人意趣[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9)
    [382]杨理论.陆游与杜甫——一个诗学阐释的视角[J].杜甫研究学刊.2007(04)
    [383]杨理论.论杨万里的“诗味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384]叶宽.论吕本中对江西诗派的沿袭与超越[J].咸宁学院学报.2007(02)
    [385]余国梁.论宋人对“诗画同一”的美学追求[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2).
    [386]袁向彤.杨万里“诚斋体”的理学诗思与“味”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87]郧海洁.范成大诗歌之唐“韵”与“气”[J].文学界(理论版).2011(10)
    [388]詹绪左.论宋代书学中的人格主义倾向[J].文艺研究.1996(4).
    [389]庄正.诗法与画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3).
    [390]张安治.刘松年及其绘画作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02)
    [391]张艮.南宋诗人尤袤诗文思想内容探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92]张海鸥.宋代隐士隐居原因初探[J].求索.1999(04).
    [393]张海鸥.宋诗“晚唐体”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94]张晶.墨戏论[J].学术月刊.1992(07)
    [395]张晶.墨戏: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范畴[J].美苑.1994(03)
    [396]张晶.论“墨戏”的美学品格[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02)
    [397]张晶.“逸”与“墨戏”: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主体价值升位[J].中国文化研究.2002(03)
    [398]张文利.魏了翁文学思想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399]张楠.试论吕本中的诗学思想[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400]张毅.二十世纪宋代文学研究观念和方法之变迁[J].文学遗产.2001(4).
    [401]张毅.苏、黄诗法与书法[J].文学遗产.2010(02).
    [402]张毅.文人墨戏与宋诗意蕴[J].中山大学学报.2010(04).
    [403]张仲谋.诗坛风会与诗人际遇——尤袤诗论略[J].文学遗产.1994(02).
    [404]章继光.诗画一体的观念与宋人尚意的美学追求[J].中国文学研究.2003(3).
    [405]赵英武.李唐山水画之变[J].文艺研究.2010(12).
    [406]郑跃丽.李唐山水画的传与承[J].文艺争鸣.2008(09).
    [407]钟巧灵.宋代尚画之风与题画诗的繁荣[J].学术交流.2008(5).
    [408]周均平.姜夔“自然高妙”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J].求是学刊.1993(03).
    [409]周锡鞴.论“画赞”即题画诗[J].文学遗产.2000(3).
    [410]诸葛忆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01).
    [411]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J].文学遗产.2000(04)
    [412]祝尚书.论“击壤派”[J].文学遗产.2001(02).
    [413]祝尚书.论宋代理学家的“新文统”[J].文学遗产.2006(04).
    [414]祝尚书.吕本中“活法”诗论针对性探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415]祝振玉.略论宋代题画诗兴盛的几个原因[J].文学遗产.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