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文学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一方面,作为宋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背景,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传播活动,有利于宋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开拓。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事业的转折点,宋代文学传播活动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史的演进,也值得研究者重视。
     第一章权力归属与文学传播
     这一章节主要讨论北宋时期的文学传播特征,并不是简单地将历史上的事件一一罗列,而是把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线索。行动者在政治场和文学场中占据不同的位置,通过政治权力获得文学权力,取得话语权。在宋初的代表诗人中,不同阶层的行动者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权力地位、活动空间和行为策略,决定了文学信息流动的规模、方向、目标、内容、形式截然不同。掌控政治权力的行动者更容易取得传播优势,推动符合自身喜好的文学观念流传。在古文运动发展过程中,古文家借助人际交流和科举考试传播自己的观念。这两种行为策略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人际交流确保了古文传统的传承,科举考试的影响确立了古文的发展方向。在北宋后期,政治场与文学场开始分离,文坛宗主不再是政坛的风云人物,反而受到当权者的迫害,政治权力对于文学传播活动的干预进一步强化,并形成巨大的阻碍。但文学场始终维持着自身的独立地位,不至于受到政治权力的操纵。
     第二章阶层分化与文学传播
     宋代士人一般兼具政治家、学者、文人这三重身份,具有相应的政治地位、经济生活、社会名望和学识修养。南宋之时,士人的社会角色开始了转型与分化,本章选择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通过他们在不同场域中的身份区别,分析其传播活动的不同取向,进而理解文学传播活动的时代特征与演变方向。南宋前期的文人地位较高,与政治场联系紧密,其言论内容与表达方式均与时事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南宋中期,文人难以掌握政治权力,通过学术、文学领域的成就建立自身的社会形象。笔者选择陆游、杨万里作为文人的代表,分析二人的师承渊源、文坛地位与传播策略,理解二人文名的差异。南宋后期,文学场的主要行动者大多居于社会底层。其进行文学传播活动的目的,或为得到文坛声誉;或为获取入仕机会;或为追逐经济利益。行动者地位的下移,导致了当时信息传播活动出现新的特征。
     第三章词体传播
     词与歌妓的密切联系自不待言,但宋词传播的最大特征即是一方面依附于妓乐文化;一方面又逐步脱离了妓乐文化。不同类型的歌妓具有不同的活动领域和服务对象,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方式,这种分众传播体现了传播对象的决定意义,而不是歌妓掌控着主导权。南宋时,词人地位下移,词乐活动多围绕家妓进行。具有大量文化资本的词人成为群体活动的中心,文学信息在小范围内流动。词体传播产生出小众化的倾向,词体特征发生相应的改变。南宋代表词人皆属特定阶层的文化精英,他们外在的身份地位和内在的才情修养对于词体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词体与妓乐文化的疏离,印刷媒介的应用,使得词体传播最终走向了文本化的道路,又导致词体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特质的变化。
     第四章转型期的信息传播
     所谓转型期,是指印刷术的进步,印刷媒介初步应用于信息传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印刷媒介尚未完全和文学传播相结合,这是研究者一直容易忽略的问题。印刷术的初步应用,从刊行内容上集中于经史之书,从选择导向上看归属于统治阶层,其推动文学传播的意义值得商榷。研究者习惯于从宏观上认识其意义,而容易忽略了这一时代特性。本章首先强调题壁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在当时进行信息交流的巨大作用;然后论述书籍的流通、印刷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应用;最后讨论随之产生的文本差异问题。总之本章着眼于文学传播在当时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即是从还原历史的角度立论。
     第五章传播意识与传播行为
     传播主体的意识与行为是一对相互统一的概念,传播意识得以产生,必须以大量的传播实践为基础;传播意识的指导意义就是将传播行为的目的性、针对性、倾向性表现的更为明确。正是社会现实的变化,引起行动者思想意识的深化与新变,回过头来指导实践的进行。宋人对“三不朽”概念的重新诠释,对传播意义由“传世”到“行时”的理解,对于石刻媒介功能的广泛运用,都说明在传播活动兴盛发达的时代里,宋人的传者意识逐渐深化。而以墓志文的传播讨论传者的独立,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分析逝者子孙和作者关于墓志文的争执,可见作为传播者的逝者子孙,与作者的分歧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识不同,而是传播者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创作者妥协。这既可理解为传播者的地位增强,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可以理解为传播活动对于再生产活动的导向,要求作者服从传播过程中的要求。无论如何理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论述商业意识的增强,标志着传播者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预示着传播活动将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about Literature in Song Dynasty
     Song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academic. On the one hand,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ong dynasty literary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will help to further develop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On the other hand, Spread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cause of the Song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with the future in meaning, from a reflection of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evolution, the researchers are also worth attention.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not simply historical events have set, but to grasp the logic of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ads. Actors in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the literary field to occupy different positions, to obtain political power through the power of literature to obtain the right to speak. Representatives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poet, different actor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al status, power status, space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literature, direction, objectives, content, form very different. Control of the political power of actors spread benefits more readily available, in line with their own preferences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popular litera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literary movement, those pioneers wi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ir ideas examinations, these two behavioral strategies to achieve different effects. Interpersonal behavior of the fire left behind a literary movement, classical house who took advantage of the appeal examination made the final victory.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the literary field began to separate, sovereign is no longer a literary man of politics, but persecution by those in power, political power for the intervention literature to further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huge obstacles. But the literary field has always maintained its own independent status, political power will not be manipulated.
     Song scholars generally both politicians, scholars, writers of this triple identity, with a corresponding political status, economic life, social prestige and knowledge cultivation. Whe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s began a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roles and differentiation, choice of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in this chapter representatives, through their various fields in different domains of identity,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 of its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and to understand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directio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 of higher statu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political field, the content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 are related to current events closely linked to politics. The mid-Sou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ti difficult to grasp political power, through academic, literary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to establish their own social image. I chose Lu, Yang Wanli as the author's behalf, analyzing two of succession origins, literary status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understanding of two different human name.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main actors in the literary field are mostly living in the bottom of society. The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for the purpose of literature, or to get literary reputation; or opportunity for access to official position; or economic interests. Actors in the down position, resulting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at the time the emergence of new features.
     Ci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singing-girl goes with saying, but the maximum spread of Song features music culture, which means one side attached to prostitution; the one hand, and gradually out of the prostitutes music culture. Different types of geisha have different areas of activity and service object, showing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tastes and behavior, this spread reflects the spread of Focus significance of the decision objects, rather than control the ownership of Geisha.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status of the word down, the word fun activities and more around the house for prostitutes. Cultural capital of the wor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become the center of group activities, literature information flow in a small area. Spread the word body to produce a small minority of the tendency, characteristic of Ci corresponding changes occur. Song behalf of a particular class of Ci were all cultural elites, their external and internal status word for the body of talent cultiva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speech. Ci and prostitutes music culture of alienation, print media applications, making the final word spread to the body text of the road, has led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i and aesthetic qualities of the changes.
     The so-called transition is the progress of printing, the print media initially used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as a new thing, print media and literature spread has not been fully combined, it is the researchers have been easy to overlook. Printing of the initial application, print and publish content from a focus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through from choice-oriented point of view belong to the ruling class, its role in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literary significance is questionable. The researchers used the macro level understanding of its meaning, but easily overlooked feature of this era. This chapter first wall stress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ransmission was the great role of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circulation of books, print media on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final discussion resulting text differences. Short chapter focuses on literature at the time of transmission by social conditions, that is,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of reduction.
     Awareness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main acts are a concept of unity with each other, spreading awareness be created, and must be spread to 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e-based; spread awareness of the guidance is to spread the behavior of purpose, direction, orientation show more clear.It is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changes caused by the deepening of the actors and the new ideology change, back to guide the conduct of the practice. Song of the "San Buxiu" concept of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by the "handed down" to "line", we feature a wide range of media for the use of stone, are described in an age of advanced communication and booming, the Song of the transmission gradual deepening of consciousness. And to discuss the spread of mass culture epitaphs of those independent, also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dead sons and the author text on the dispute epitaphs, can be seen as a communicator of the dead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not just a simple disagreement with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but communicators to their own standards creators compromise.This can be understood as enhancing the status of. communicators, have their own independent views, not the author's mouthpiece; also be understood as communication-oriented activities for reproductive activities, require authors to submi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 any case understoo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discussion of commercial awareness, marking the communicators to become a specialized profession, indicating that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will embark on a new road.
引文
①(唐)李延寿撰《北史》卷九九《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94页。
    ②[美]威尔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③[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泽《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6页。
    ①[苏]莫·卡冈著,凌继尧、金亚娜译《艺术形态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5页。
    ②[美]迈克尔·E·罗洛夫著,王江龙译《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页。
    ①曹萌《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郑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4页。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①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c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London Melbourne and Henley: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4. p.101转引自张意《文化资本》,《文化研究》第五期。
    ②《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147页。
    ①《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第143页。
    ②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386页。
    ①初清华《文学“知识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②柳冶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488页。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甲部《经籍会通》,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0页。
    ①(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四《冯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14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六九《陶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238页。
    ③(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④《宋史》卷四三九《赵邻几传》,第13009页。
    ⑤《宋史》卷二八七《陈彭年传》,第9661—9662页。
    ⑥(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三○《张洎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8页。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第757页。
    ⑧(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5页。
    ①(宋)宋太祖《赠韩通中书令诏》,《宋史》卷四八四《韩通传》,第13970页。
    ②(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③(元)刘埙《隐居通义》卷一三《古今类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李防《大宋故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工部尚书东海徐公墓志铭》,曾枣庄、刘琳等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⑤(宋)欧阳修着,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三《徐铉双溪院记》,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22页。
    ⑥(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页。
    ①(宋)叶梦得撰,(宋)宇文绍弈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7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第393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第448、453、454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第473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第575—576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第596页。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第757页。
    ①(宋)徐铉《徐骑省集》卷二八《洪州新建尚书白公祠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全宋文》,第3册,第172页。
    ③(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8页。
    ④(宋)李昉《二李唱和集序》,《全宋文》,第3册,第161页。
    ①(宋)胡宿《文恭集》卷四○《太傅致仕邓国公张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徐铉《徐骑省集》卷一八《北苑侍宴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艺文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83页。
    ④(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第4册,第727页。
    ⑥(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八,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543页。
    ⑦《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3页。
    ⑧(宋)李昉《二李唱和集序》,《全宋文》,第3册,第161页。
    ①(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65页。
    ②(宋)祖元择《龙学文集》卷九《郑都官墓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64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88页。
    ②(宋)江少虞编《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35页。
    ③(宋)杨亿《西昆酬唱集·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一《翰林侍讲学十正奉大夫尚书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上柱国江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赠太子太师谥文庄杨公神道碑铭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史》卷三一七,第10342页。
    ①《宋史》卷二六五,第9142页。
    ②《宋史》卷二八三,第9570页。
    ③(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后集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④(宋)尤袤《全唐诗话》,《历代诗话》本,第173页。
    ⑤《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三,第147页。
    ⑥(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历代诗话》本,第499页。
    ⑦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后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页。
    ⑧(宋)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宋)刘攽《中山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87页。
    ①《蔡宽夫诗话》,《宋诗话辑佚》本,第398页。
    ②(宋)周必大《文忠集》卷四七《跋宋待制暎宁轩自适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宋祁《景文集》卷五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景文集》卷六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945页。
    ⑥(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谈龙录·石洲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①(清)王士祯《渔洋诗话》卷中,(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1页。
    ②(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6页。
    ③(宋)赵昇《朝野类要》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五《杨文公写真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曾巩着,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一三《类要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0页。
    ⑥(宋)叶清臣《王文恭神道碑》,《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王硅《华阳集》卷四七《夏文庄公竦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66页。
    ②《欧阳修全集》卷七三《记旧本韩文后》,第1056页。
    ③《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70页。
    ④清代彭氏知圣道斋抄本《武夷新集》校后记,转引自傅蓉蓉《论杨亿与王禹傅诗学思想之离合及西昆体之诞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第588页。
    ②《温公续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79页。
    ③(元)方回选评,李庆甲汇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7页。
    ①《续资治通镧长编》卷七七,第1764页。
    ②《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二曹汝弼《中秋月》诗注,第918页。
    ③《宋史》卷四五七《林逋传》,第13432页。
    ④《宋史》卷四五七《李渎传》,第13429页。
    ⑤《宋史》卷四五七《杨璞传》,第13428页。
    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二《东观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史》卷四五七《林逋传》,第13432页。
    ②(宋)司马光《传家集》卷六九《冯亚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青箱杂记》卷六,第60—61页。
    ①(唐)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6页。
    ②《宋史》卷四三九《梁周翰传》,第13003页。
    ③(宋)柳开《河东集》卷一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史》卷四四○《柳开传》,第13024页。
    ⑤(宋)王禹偁《小畜集》卷二八《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河东集》卷六《答臧丙第一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景文集》卷五九《故大理评事张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史》卷四三二《高弁传》,第12832页。
    ③(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六《大宋故推诚保德崇仁守正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傅致仕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赠司空侍中谥文定李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河东集》卷二《东郊野夫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范文正集》卷六《尹师鲁河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4页。
    ⑦《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9页。
    ⑧(宋)文莹撰《玉堂清话》卷四,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1页、
    ⑨《小畜集》卷一○《和朱严留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小畜集》卷一九《送谭尧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小畜集》卷一九《送孙何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小畜集》卷一九《送丁谓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司马光撰,王根林校点《涑水记闻》卷二,(宋)陶谷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97页。
    ⑤《小畜集》卷一八《答郑褒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日]东英寿《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⑦(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33页、
    ①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册,第502页。
    ②《河东集》卷一《应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小畜集》卷一八《答张扶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金)王若虚撰,胡传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遗老集校注》卷三七《文辨》,沈阳:辽海出 版社,2006年版,第424页。
    ①(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一《变文法》,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9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二《穆参军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史》卷四四二《穆修传》,第13070页。
    ④(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29页。
    ①(宋)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杨文公谈苑》,载李裕民辑校《杨文公谈苑·倦游杂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164页。
    ②(宋)朱弁《曲洧旧闻》,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2页。
    ③(宋)邵伯温《易学辨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④(宋)韩琦《安阳集》卷四七《故崇信军节度副使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尹公墓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三《龙学文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石介《徂徕集》卷一八《送祖择之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史》卷三三一《祖无择传》,第10660页。
    ③《宋史》卷四四二《苏舜钦传》,第13073页。
    ④《欧阳修全集》卷四三《苏氏文集序》,第614页。
    ⑤《徂徕集》卷一九《祥符诏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范文止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史》卷三○○,第9979页。
    ③《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66页。
    ①《欧阳修全集》卷六二《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第910页。
    ②(清)徐辑《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269—4270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第2512页。
    ④《欧阳修全集》卷四七《与荆南乐秀才书》,第661页。
    ⑤《欧阳修全集》卷四三《苏氏文集序》,第614页。
    ①《东轩笔录》卷一二,第138页。
    ②《欧阳修全集》卷七三《记旧本韩文后》,第1056—1057页。
    ③(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一○《六一居士集叙》,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
    ④《曾巩集》卷一五《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第232页。
    ⑤《曾巩集》卷一五《上欧阳学十第二书》,第233页。
    ⑥(宋)韩琦《安书集》卷四四《祭少师欧阳公永叔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欧阳发《先公事迹》,《欧阳修全集》附录,第2628页。
    ⑧(宋)强至《祠部集》卷一九《代上南京欧阳龙图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宋)叶梦得撰,徐时仪校点《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90页。
    ①(宋)叶涛《重修实录本传》,《欧阳修全集》附录,第2670页。
    ②《曾巩集》卷一五《上欧阳学士第二书》,第234页。
    ③《欧阳修全集》卷六七《与张秀才第二书》,第978页。
    ④《欧阳修全集》卷六八《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第984-985页。
    ⑤《欧阳修全集》卷九○《谢知制诰表》,第1319页。
    ⑥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29—330页。
    ①(宋)苏洵《嘉佑集》卷一二《上欧阳内翰第一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页。
    ③《安阳集》卷五○《太子太师欧阳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44页。
    ②《先公事迹》,第2636—2637页。
    ③<苏轼文集》卷一○《六一居士集叙》,第315页。
    ④《苏轼文集》卷六三《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第1956页。
    ⑤王辟之撰《渑水燕谈录》卷四,吕有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页。
    ①《欧阳修全集》卷三五《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第512页。
    ②④张方平《张方平集》卷三九《文安先生墓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17页。
    ③⑤《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五,第119页。
    ①《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31页。
    ②(宋)邵博撰《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887年版,第119页。
    ③《苏轼文集》卷六三《钟子翼哀词》,第1966页。
    ④《曾巩集》卷四一《苏明允哀辞》,第560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历代诗话》本,第430页。
    ②《张方平集》卷三九《文安先生墓表》,第717页。
    ③《欧阳修全集》卷三五《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第512页。
    ④《曾巩集》卷四一《苏明允哀辞》,第560页
    ⑤苏洵《嘉佑集》卷四《广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嘉佑集》卷一三《上韩丞相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四,第111页。
    ③《曾巩集》卷四一《苏明允哀辞》,第560页。
    ④《石林燕语》卷五,第65页。
    ⑤《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598页。
    ①《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九《与梅圣俞四十五通》之三○,第2459页。
    ②《苏轼文集》卷四九《答李昭玘书>,第1439页。
    ③《苏轼文集》卷四九《答张文潜县丞书》,第1427页。
    ①《苏轼文集》卷四九《与李方叔书》,第1420页。
    ②王水照《“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391页。
    ③(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卷一九《黄鲁直豫章集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013页。
    ④(宋)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卷五九《见王提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太仓稊米集》卷五八《见李端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转引自孔凡礼《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48页。
    ②(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清诗话》,第18页。
    ③(清)毕沅编着《续资治通鉴》卷七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58页。
    ④(清)王文诰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九,成都:巴蜀书社,第3页。
    ①《苏轼文集》卷四九《答李瑞叔书》,第1432页。
    ②《苏轼文集》卷五一《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一五,第1480页。
    ③《苏轼文集》卷五二《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八,第1517页。
    ④《苏轼文集》卷五七《与上官彝三首》之三,第1713页。
    ⑤《苏轼文集》卷五二《答秦太虚书七首》之四,第1536页。
    ⑥《苏轼文集》卷六○《黄州与人五首》之二,第1846页。
    ⑦《苏轼文集》卷五八《与沈睿达二首》之二,第1745页。
    ⑧《苏轼文集·苏轼佚文汇编》卷三《与滕达道五首》之二,第2473页。
    ⑨《苏轼文集》卷五一《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一五,第1480页。
    ⑩《苏轼文集》卷四九《答李端叔书》,第1432页。
    11《苏轼文集》卷五五《与蔡景繁十四首》之一一,第1664页。
    12《苏轼文集》卷五九《与朱康叔二十首》之一八,第1791页。
    ①《苏轼文集》卷五三《与陈传道五首》之二,第1574页。
    ②《苏轼文集》卷四九《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四六,第1490页。
    ③《苏轼文集》卷四九《答刘沔都曹书》,第1429页。
    ④王兆鹏、徐三桥《苏轼贬居黄州期间词多诗少探因》,《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⑤ 《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11页。
    ①(宋)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页。
    ②《挥麈录》后录卷七,第132页。
    ③(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
    ①(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晁说之《景迂生集》卷一五《答李持国先辈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姑溪居士后集》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曾敏行撰,朱杰人校点《独醒杂志》卷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250页。
    ⑤《邵氏闻见后录》卷二○,第160页。
    ⑥(元)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下,《历代诗话续编》本,第571页。
    ⑦《全宋文》,第163册,第323页。
    ⑧《全宋文》,第163册,第361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七“宣和五年七月己末”条引《九朝编年备要》,第1455-1456页。
    ②(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惠洪、朱弁、吴沆撰,陈新点校《冷斋夜话·风月堂诗话·环溪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6页。
    ③(宋)费衮撰,金圆校点《梁溪漫志》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①(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丙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3页。
    ②(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六《浮溪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孙觌《浮溪集序》,《全宋文》,第160册,第308页。
    ⑤(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四《宋故显谟阁学十左太中大夫汪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向子諲《水调歌头》序,《酒边词》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99页。
    ②《宋史》卷三七二,第11540页。
    ③《文忠集》卷四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全宋文》,第160册,第318页。
    ②《文忠集》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能改斋漫录》卷一四,第433页。
    ④(宋)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曾儿《茶山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刘子辈《屏山集》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27页。
    ①(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七九《江西宗派诗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32页。
    ②(宋)陆九渊《象山集》卷七《与程帅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四《倚松老人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二八《胡英彦墓志铭》,第4976页。
    ⑤《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二六《邹应可墓志铭》,第4899页。
    ⑥《杨万里集笺校》卷八三《北窗集序》,第3359页。
    ⑦《杨万里集笺校》卷七八《双桂老人诗集后序》,第3206页。
    ①郭绍虞《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67页。
    ②钱建状《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要》卷一五八《香溪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李李弥逊《筠溪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李纲《梁溪集》卷一三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鹤林玉露》乙编卷四,第182页。
    ②《杨万里集笺校》卷八二《眉山任公小丑集序》,的3310页。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第2003页。
    ④(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⑤《宋史·胡铨传》,第11583页。
    ⑥《鹤林玉露》甲编卷六,第105页。
    ①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四册,第291页。
    ②《宋史》卷三六三《李光传》,第11342页。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第2571页。
    ①《全宋文》,第241册,第20页。
    ②(宋)张坚《华阳集跋》:《全宋文》,第223册,第393页。
    ③《鹤林玉露》甲编卷五,第79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九《太仓稊米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太仓稊米集》卷二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四,第1093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六《杉溪居士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二六《曾时仲母王氏墓志铭》,第4889页。
    ④《杨万里集笺校》卷三九《赠高德顺》,第2042页。
    ⑤《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四《杉溪集后序》,第3350页。
    ①《杨万里集笺校》卷七三《浩斋记》,第3055页。
    ②《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四《杉溪集后序》,第3350页。
    ③《杨万里集笺校》卷一○○《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第3820页。
    ④(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四四《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剑南诗稿》卷四三《斋中杂兴十首以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为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剑南诗稿》卷六九《观渡江诸人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剑南诗稿》卷一《别曾学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二《曾文清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陆佃《陶山集》卷一五《傅府君墓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七,第1449页。
    ②《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四《北窗集序》,第3359页。
    ③《杨万里集笺校》卷七九《似剡老人正论序》,第3226页。
    ④《杨万里集笺校》七七《送刘景明游长沙序》,第3178页。
    ⑤《杨万里集笺校》八一《顺宁文集序》,第3286页。
    ①《杨万里集笺校》卷五《赠彭云翔长句》,第273页。
    ②(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南轩学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茶陵县志》卷一八《人物·儒林》,同治十年刊本。
    ④《杨万里集笺校》卷六四《答欧阳清卿秀才书》,第2753页。
    ⑤《杨万里集笺校》卷七七《送罗永年序》,第3180页。
    ⑥(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3页。
    ①(宋)姜夔《白石道人诗集·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元)方回《桐江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桐江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元)方回《桐江续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姜特立《梅山续稿》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文忠集》卷五《奉新宰杨廷秀携诗访别次韵送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文忠集》四八《跋杨廷秀赠族人复字道卿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宋)王迈《臞軒集》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剑南诗稿》卷五三《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嘉泰会稽志》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剑南诗稿》卷二二《示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嘉泰会稽志》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渭南文集》卷二七《跋钓台江公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渭南文集》卷二六《跋岑嘉州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郑师尹《剑南诗稿序》,《剑南诗稿》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直斋书录解题》卷二○,第603页。
    ③《渭南文集》卷二七《跋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剑南诗稿》卷七八《示子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张镃《南湖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杨万里集笺校》卷八○《诚斋江湖集序》,第3257页。
    ③《杨万里集笺校》卷八○《诚斋西归诗集序》,第3262页。
    ④《杨万里集笺校》卷八○《诚斋荆溪集序》,第3260-3261页。
    ①《杨万里集笺校》卷八○《诚斋荆溪集序》,第3260页。
    ②《杨万里集笺校》卷八○《诚斋南海诗集序》,第3264页。
    ③(宋)袁说友《东塘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四,第1213页。
    ⑤《杨万里集笺校》卷八一《诚斋江西道院集序》,第3270页。
    ①《杨万里集笺校》卷三三,第1718页。
    ②《杨万里集笺校》卷八○《诚斋朝天集序》,第3266页。
    ①(宋)叶适著《叶适集》卷一二《徐斯远文集序》,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4页。
    ②《叶适集》卷一七《徐道晖墓志铭》,第322页。
    ③《叶适集》卷二一《徐文渊墓志铭》,第410页。
    ①(宋)王绰《薛瓜庐墓志铭》,附录(宋)薛师石《瓜庐诗》,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②(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③(宋)刘克庄《后村集》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楼钥《攻媿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赵汝回《薛师石瓜庐诗序》,薛师石《瓜庐诗》,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五《云泉诗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三,第985页。
    ③《叶适集》卷二九《题刘潜夫南岳诗稿》,第611页。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三,第2848页。
    ②《宋史》卷一五六,第3635页。
    ①(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续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5页。
    ②《癸辛杂识》续集下,第169页。
    ③许总《理学宋诗同构论》,《儒家文化》(新加坡)第2期(2003年1月)。
    ④《后村集》卷二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全宋文》,第278册,第106页。
    ②《全宋文》,第284,第44页。
    ③《全宋文》,第278册,第399页。
    ①(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六,四部丛刊本。
    ②(宋)赵师秀《清苑斋集》,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③《看云小集·小山集·雪窗小集》,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④(宋)许棐《梅屋四稿·自跋》,《梅屋四稿·诗馀·雪岩吟草》,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⑤《瀛奎律髓汇评》卷二○,第773页。
    ⑥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4页。
    ①《直斋书录解题》卷二○,第452页。
    ②(宋)叶茵《顺适堂吟稿·赠陈芸居》,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③《清苑斋集》,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④《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赠陈起》,四部丛刊本。
    ⑤(宋)危稹《巽斋小集·赠书肆陈解元》,载《秋江烟草·巽斋小集·癖斋小集》,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⑥(宋)张弋《秋江烟草·夏日从陈宗之借书偶成》,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⑦《清苑斋诗集·赠陈宗之》,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⑧(宋)许棐《梅屋四稿·陈宗之叠寄书籍小诗为谢》,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⑨(宋)周文璞《方泉先生诗集·赠陈宗之》,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①(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六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00页。
    ② (宋)陈起撰《江湖后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王水照《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
    ①吴熊和《唐宋词通论·重印后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55页。
    ①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①《宋史》卷一四二《乐志》,第3348页。
    ②《宋史》卷一四二《乐志》,第3351页。
    ③《宋史》卷一四二《乐志》,第3356页。
    ④(宋)文莹撰《续湘山野录》,《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第67页。
    ⑤《青箱杂记》卷五,第46—49页。
    ⑥《后山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05页。
    ⑦(宋)蔡绦撰、李梦生校点《铁围山丛谈》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3055—3056页。
    ⑧《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乐志》,第3356页。
    ①《铁围山丛谈》卷二,第3056页。
    ②(宋)湜《古今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5—46页。
    ③《涑水记闻》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803页。
    ④(宋)黄异《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四部丛刊本。
    ⑤《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九,第151页。
    ⑥(清)贺裳《皱水轩词筌》,《词话丛编》,第707页。
    ⑦《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28页。
    ⑧《后山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11页。
    ⑨《古今词话》,《词话丛编》,第45页。
    ①《续资治通鉴》卷四,第94页。
    ②《后山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11页。
    ③《挥麈录》馀话,第224页。
    ④(清)王弈清《历代词话》卷七,《词话丛编》,第1213—1214
    ⑤(宋)张端义撰《贵耳集》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07页。
    ⑥《历代词话》卷七,《词话丛编》,第1222页。
    ⑦(宋)周密撰,李小龙、赵锐评注《武林旧事》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4页。
    ①(清)张德瀛《词征》卷五,《词话丛编》,第4165页。
    ②(清)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二五,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③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④(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第84页。
    ⑤《宋史》卷一四二《乐志》,第3361页。
    ①(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乙志卷十八《赵不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7页。
    ②《石林燕语》卷五,第68页。
    ③王易《词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④(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97页。
    ⑤《古今词话》,《词话丛编》,第29页。
    ⑥《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29页。
    ①(宋)张炎《意难忘》序,张炎着,吴则虞校辑《山中白云词》,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页。
    ②《能改斋漫录》卷一六,第477页。
    ③《夷坚志》丁志卷第十二,第638页。
    ④(宋)陈师道撰,李伟国校点《后山谈丛》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596页。
    ①《古今词话》,《词话丛编》,第26页。
    ②《古今词话》,《词话丛编》,第36页。
    ③《西湖游览志》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李清照《词论》,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②②《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629页。
    ③(清)宋翔凤《乐府余论》,《词话丛编》,第2499页。
    ④(宋)徐度《却扫篇》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518页。
    ⑤《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四部丛刊本,
    ⑥《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第84页。
    ①(宋)张舜民撰,丁如明校点《画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553页。
    ②《能改斋漫录》卷一六,第480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第一九八《乐章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宋)黄裳《演山集》卷三五《书<乐章集>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三,第224页。
    ①《宋史》卷二五○《石守信传》,第8810页。
    ②《石林燕语》卷一○,第146—147页。
    ③(宋)晏几道《小山词序》,载(宋)晏殊、晏几道着,张草纫笺注《二晏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02页。
    ①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的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①(宋)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十五《右朝议大夫梁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袁燮《勉斋集》卷十九《胡府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王懋《野客丛书》卷二九《后宫嫔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周密撰,黄益元校点《齐东野语》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683—5684页。
    ①(宋)王炎《双溪诗余自序》,《双溪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桯史》卷三,第38页。
    ③(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七《宋故右大中大夫敷文阁待制赠正议大夫蒋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沈松勤《唐宋词文化社会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0页。
    ②(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二十四引毛开《樵隐笔录》,《词话丛编》,第2270页。
    ③(宋)强焕《片玉词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68页。
    ④(宋)吴文英《惜黄花慢》序,吴文英著,吴蓓笺校《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39页。
    ⑤张炎《国香》序,《山中白云词》,第6页。
    ①《历代词话》卷八,《词话丛编》,第1239页。
    ②(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词话丛编》,第281页。
    ①(宋)黄昇《花庵绝妙词选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59页。
    ①(宋)柴望《凉州鼓吹自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284页。
    ②《疆村丛书》本《笑笑词》卷末
    ③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页。
    ①《桯史》卷三,第38页。
    ①(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宋)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3页。
    ②(宋)张炎《词源原序》,《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第9页。
    ①(宋)陆辅之《词旨叙》,《词话丛编》,第297页。
    ②《词源》卷下,《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第31页。
    ③(后蜀)欧阳炯《花间词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39页。
    ①《碧鸡漫志》,《词话丛编》,第79页。
    ②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页。
    ③《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第9页。
    ①(明)杨慎《词品》卷一,《词话丛编》,第435页。
    ②(宋)周邦彦撰,罗伉烈笺注《清真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页。
    ③(宋)杨无咎《逃禅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2399页。
    ①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144—4145页。
    ②《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七《翁应星乐府》,四部丛刊本。
    ③(宋)张镃《梅溪词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238页
    ①《全宋文》,第219册,第216页。
    ②(明)毛晋《淮海词跋》,《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45页。
    ③(宋)范开《稼轩词序》,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61页。
    ①《百家词》,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版,第381页。
    ②[波兰]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页。
    ③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④(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词话丛编》,第645页。
    ⑤《词源》,《词话丛编》,第256页。
    ⑥(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词话丛编》,第621页。
    ①《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第615页。
    ①龙榆生《选词标准论》,《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1933年8月。
    ②《乐府馀论》,《词话丛编》,第2500页。
    ③(明)毛晋《草堂诗余跋》,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0—671页。
    ④[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①林正大《风雅遗音序》,《全宋文》,第297册,第67页。
    ②晁谦之《花间集跋》,《全宋文》,第185册,第180页。
    ③曾慥《乐府雅词自引》,《全宋文》,第192册,第88页。
    ④《花庵绝妙词选序》,《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第359页。
    ①(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三《书绝妙好词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词源》卷下,《词话丛编》本,第266页。
    ①(汉)王逸《楚辞章句序》,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页。
    ①参见王兆鹏《宋代的“互联网”——从题壁诗词看宋代题壁传播的特点》,《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②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5页。
    ①(宋)袁褧、袁颐撰,尚成校点《枫窗小牍》卷上,《宋元笔记小说》,第4759—4760页。
    ②《贵耳集》卷下,《宋元笔记小说》,第4309页。
    ①(宋)黄彻《巩溪诗话》卷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390页。
    ②(宋)惠洪撰,李保民校点《冷斋夜话》卷五,《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193页。
    ③《宋稗类钞》卷五,第374页。
    ④《冷斋夜话》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166页。
    ①《桯史》卷一二,第142页。
    ②《老学庵笔记》卷四,第55页。
    ③《竹坡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43页。
    ④(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84页。
    ①《庚溪诗话》卷下,《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77—178页。
    ①《词话丛编》,第879页。
    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九,第411页。
    ③(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历代诗话》本,第446页。
    ④《庚溪诗话》卷下,《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91页。
    ⑤《词话丛编》,第2183页。
    ①《清波杂志校注》一○,第443页。
    ②(宋)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一○《跋秋风吹渭水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庚溪诗话》卷下,《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85页。
    ④(宋)叶绍翁撰,尚成校点《四朝闻见录》丙集,《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953页。
    ⑤(宋)刘攽《中山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86页。
    ①《独醒杂志》卷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256页。
    ②《能改斋漫录》卷一一,第305—307页。
    ③《庚溪诗话》卷下,《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83页。
    ①《石林诗话》卷下,《历代诗话》本,第433页。
    ②《竹坡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39页。
    ③《石林诗话》卷中,《历代诗话》本,第424页。
    ①《宋稗类钞》卷二,第96页。
    ②《清波杂志校注》卷三,第92页。
    ①《挥塵录》馀话卷二,第253页。
    ②《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45页。
    ③《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第256页。
    ④《中山诗话》,《历代诗话》本,第286—287页。
    ①(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第466正467页。
    ②(元)蒋正子《山房随笔》,《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6538页。
    ③(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166页。
    ④(宋)许凯《彦周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89页。
    ⑤(宋)刘昌诗《芦蒲笔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0页。
    ⑥《容斋随笔》卷一三,第165—166页。
    ①《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50页。
    ②《全宋文》,第46册,第86页。
    ③(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四《题杨少师书后》,四部丛刊本
    ④《文忠公集》卷一百六十七《泛舟游山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史》卷四三一《邢昺传》,第12798页。
    ②(宋)罗璧《罗氏识遗》卷一,《学海类编》,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第7册,第458页。
    ③ (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卷一九《赠鬻书人杨良辅序》,,《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册,第353页。
    ①《全宋文》,第134册,第99页。
    ②《苏轼文集》卷一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第359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四,第1694页。
    ②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北京:中华书局,第120页。
    ①陈乐素《北宋国家的古籍整理印行事业及其历史意义》,《宋元文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②《全宋文》,第123册,第278页。
    ③《全宋文》,第191册,第10页。
    ④(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5页。
    ①《庚溪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89页。
    ②宋原放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卷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③《全宋文》,第225册,第196页。
    ④《全宋文》,第69册,第364页。
    ①《全宋文》,第292册,第233页。
    ②《石林燕语》卷八,116页。
    ①《全宋文》,第102册,第275页。
    ②(宋)洪迈《容斋续笔序》,《全宋文》,第222册,第43页。
    ③(宋)乔行简《宝刻丛编序》,《全宋文》,第292册,第161页。
    ④《全宋文》,第7册,第338页。
    ⑤《全宋文》,第7册,第339页。
    ①(宋)许开《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序》,《全宋文》,第282册,第122页。
    ②(宋)孙堪《孙氏书楼记》,《全宋文》,第22册,第404页。
    ③(宋)苏过《夷门蔡氏藏书目叙》,《全宋文》,第144册,第163页。
    ④《清波杂志校注》,第134页。
    ⑤《宋史》卷四四四《刘恕传》,第13119页。
    ①《全宋文》,第184册,第407页。
    ②《渑水燕谈录》卷九,《归田录·渑水燕谈录》,第116页。
    ③(宋)赵令畤撰,傅成校点《侯鲭录》卷七,《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081页。
    ④《诗人玉屑》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徐度撰,尚成校点《却扫编》卷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4497页。
    ②《全宋文》,第281册,第142页。
    ③(宋)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三,《儒学警悟》本。
    ④《枫窗小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彦周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88页。
    ②《诗人玉屑》卷一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渭南文集》卷二七《跋陵阳先生诗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307页。
    ①《石林诗话》,《历代诗话》本,第406页。
    ②《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285页。
    ③《文忠集》卷五二《欧阳文忠公集后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全宋文》,第209册,第273页。
    ②《竹坡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42页。
    ③(宋)王庭硅《书传道集后》,《全宋文》,第158册,第223页。
    ④(宋)张方平《谢苏子瞻寄乐全集序》,《全宋文》,第38册,第3页。
    ⑤《竹坡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49页。
    ①《清波杂志校注》卷八,第334页。
    ②《石林燕语》卷八,第116页。
    ③《观林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18页。
    ④《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294页。
    ⑤《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310页。
    ①《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318页。
    ②《贵耳集》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12页。
    ③《石林燕语》卷八,第116页。
    ④《全宋文》,第140册,第64页。
    ⑤《欧阳修全集》卷四三《梅圣俞诗集序》,第613页。
    ⑥《全宋文》,第28册,第7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二《击壤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全宋文》,第254册,第344页。
    ③《清波杂志校注》卷五,第194页。
    ④《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288页。
    ⑤《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290页。
    ⑥《全宋文》,第174册,第134页。
    ①《全宋文》,第250册,第330页。
    ②《老学庵笔记》卷四,第48页。
    ③《全宋文》,第219册,第326页。
    ④《全宋文》,第293册,第37页。
    ①《全宋文》,第290册,第185页。
    ②《全宋文》,第250册,第377页。
    ③《全宋文》,第81册,第39页。
    ④(宋)张孝伯《张于湖先生集序》,《于湖居士文集》卷首,《四部丛刊》本。
    ⑤《全宋文》,第287册,第220页。
    ⑥《全宋文》,第293册,第256页。
    ①《全宋文》,第15册,第216页。
    ②《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九,第148页。
    ③《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290页。
    ④《竹坡诗话》,《历代诗话》本,第345页。
    ①《全宋文》,第181册,第303页。
    ①《苏轼文集》卷一《赤壁赋》,第6页。
    ②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6页。
    ①(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26页。
    ②(魏)曹不《典论·论文》,曹操、曹不、曹植《三曹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78页。
    ③(魏)曹丕《与王朗书》,《三曹集》,第168页。
    ④(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三曹集》,第284页。
    ⑤(宋)徐琛《明州重刊徐骑省文集后序》,《全宋文》,第207册,第254页。
    ⑥(宋)司马光《题陈洎手书诗稿后》,《全宋文》,第56册,第126页。
    ⑦(宋)楼錀《王文定公内外制序》,《全宋文》,第264册,第114页。
    ⑧(宋)李廌《陈省副文集后序》,《全宋文》,第132册,第133页。
    ⑨(宋)苏颂《小畜外集序》,《全宋文》,第61册,第340页。
    ①《全宋文》,第270册,第277页。
    ②(宋)楼錀《筠溪文集序》,《全宋文》,第264册,第109页。
    ③《河东集》卷二《东郊野夫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九,第202页。
    ⑤(宋)李觏《旴江集·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秦观《淮海闲居集序》,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31页。
    ①《全宋文》,第139册,第341页。
    ②(宋)喻汝砺《晁具茨先生诗集序》,《全宋文》,第178册,第4页。
    ③《全宋文》,第162册,第168页。
    ④《杨万里集笺校》卷八○《诚斋江湖集序》,第3257页。
    ⑤鲁迅《集外集》序言,《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册,第3页。
    ⑥《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四,第232页。
    ⑦(魏)曹不《典论·论文》,《三曹集》,第178页。
    ①(宋)司马光《故相国庞公清风集略后序》,《全宋文》,第56册,第113页。
    ②《全宋文》,第19册,第101页。
    ③(宋)戴表元《剡源文集》卷八《方使君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赵汝回《瓜庐集序》,附薛师石《瓜庐诗》,汲古阁影印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本。
    ⑤《全宋文》,第241册,第70页。
    ⑥《全宋文》,第285册,第11页。
    ①《全宋文》,第230册,第204页。
    ②(宋)黄玠《演山先生文集跋》,《全宋文》,第207册,第353页。
    ③(宋)师璇《嵩山集序》,《全宋文》,第241册,第64页。
    ④(宋)沈揆《小畜集序》,《全宋文》,第242册,第110页。
    ①钱存训着,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②周彦文《宋代坊肆刻书与诗文集传播的关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第28卷第1期。
    ③《文忠集》卷五二《王推官洋漫斋文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④《全宋文》,第265册,第158页。
    ⑤(宋)杨长孺《石湖词跋》,《全宋文》,第297册,第51页。
    ⑥《全宋文》,第177册,第231页。
    ①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40页。
    ②(宋)陆游《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73页。
    ①《苏轼文集》卷六八《题鲜于子骏八咏后》,第2127页。
    ②《石刻史料新编》,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5964页。
    ③《陆游集》,第2408—2409页。
    ④《全宋文》,第231册,第31页。
    ⑤[日]内山精也《“东坡乌台诗案”考》,《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①《苏轼文集》卷六六《题所作书易传论语说》,第2073页。
    ②(宋)黄静《石刻潘阆词跋》,《全宋文》,第122册,第215页。
    ③《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八,第297页。
    ④《全宋文》,第48册,第70页。
    ⑤(宋)黄沃《知稼翁集跋》,附黄公度《知稼翁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曾巩集》卷四一《苏明允哀辞》,第561页。
    ②(宋)陈保衡《故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郸济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兼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仍加食邑五佰户食实封二百户赠中书令韩公墓志》,《全宋文》,第3册,第49页。
    ③《梁溪漫志》卷六,第62页。
    ①《曾巩集》卷四七,第646页。
    ②(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七九《书田谏议碑阴》,四部丛刊本。
    ③《欧阳修全集》卷一四四《与韩忠献王四十五通》之一五,第2337—2338页。
    ④(宋)黄干《勉斋集》卷三六《朝奉大夫文华阁侍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胡寅《斐然集》卷二十八《题毕西台墓志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王应麟撰,(清)翁元圻等注,栾保羣、田松青、吕宗力校点《困学纪闻》卷一五引吕本中《童蒙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1页。
    ①(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师友谈记·曲洧旧闻·西塘集耆旧续闻》,第124—125页。
    ②《老学庵笔记》卷五,第60页。
    ③(宋)李纲《梁溪集》卷一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骑省集》卷一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全宋文》卷四八,第169页。
    ③(宋)尹洙《河南集》卷一三《故龙图阁直学十朝散大夫尚书刑部郎中知河中军府兼管内河堤劝农使驻泊军马公事护军彭城郡开国伯食邑八百户食实封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刘公墓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梁溪漫志》卷六,第62页。
    ⑤(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四七《祭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50页。
    ①周绍良等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8页。
    ②《曾巩集》卷一六,第253页。
    ①(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五《著作正字二刘公志铭》,四部丛刊本。
    ②(宋)陈耆卿《篔窻集》卷五《代吴守上水心先生求先铭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二《咸平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1册,第155页。
    ⑤(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O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76页。
    ⑥《象山集》卷二八《黄夫人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苏轼文集》卷六三,第1953页。
    ②《苏轼文集》卷三三,第929页。
    ③《荆溪林下偶谈》卷二,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1页。
    ④《欧阳修全集》卷七二《尹师鲁墓志》,第1046页。
    ①《石林燕语》卷一O,第152页。
    ②《华阳集》卷八《免撰高卫王康王碑润笔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宋)庄绰《鸡肋编》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页。
    ④《容斋随笔》续笔卷六,第286页。
    ⑤《文心雕龙注》卷三《诔碑》,第231页。
    ⑥《程史》卷六,第70页。
    ⑦《挥麈录》后录卷一一,第167页。
    ①《文心雕龙注》卷六《书记》,第459页。
    ①《能改斋漫录》卷二,第22页。
    ②《景文集》卷五八《荆王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八五《宋翰林侍读学士知许州军州事梅公神道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05页。
    ④(宋)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苏轼文集》卷五二《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三四,第1529页。
    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盘洲集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二《东坡颖师听琴水调及山谷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宋)朱熹《宋故朝议大夫致仕赠光禄大夫黄公神道碑铭》,《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3册,第148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00页。
    ②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921页。
    ③《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九《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之四四,第2464页。
    ④《全宋文》,第40册,第28页。
    ①《苏轼文集》卷七二“范文正谏止朝正”条,第2284页。
    ②《老学庵笔记》卷四,第49页。
    ③(宋)韩琦《与文正范公论尹师鲁行状书》,《全宋文》,第39册,第300-301页。
    ①《欧阳修全集》卷七○《与杜论祁公墓志书》,第1020页。
    ②《王文公文集》卷八《答钱公辅学士书》,第99页。
    ③《欧阳修全集》卷二一《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第335页。
    ④《避暑录话》卷二,《宋元笔记大观》,第2609页。
    ⑤《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一,第163页。
    ①《欧阳修全集》卷七○《与杜诉论祁公墓志书》,第1020页。
    ②《荆溪林下偶谈》卷二,《历代文话》,第5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六,1972年版,第148页。
    ①(宋)蔡襄《蔡忠惠集》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江休复撰,孔一校点《江邻儿杂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79页。
    ③《瀛奎律髓汇评》卷二○,第840页。
    ①《程史》卷二,第22—23页。
    ②(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卷一,《游宦纪闻·旧闻证误》,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页。
    ①《癸辛杂识》别集上,第226页。
    ②《却扫编》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511—4512页。
    ①(清)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1页。
    ②《宋诗纪事》卷七,第168—169页。
    ③《宋史》卷一六五,第3916页。
    ④(宋)李石《跋王金州送瞻学钱书》,《全宋文》,第205册,第347页。
    ①(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六,《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23—724页。
    ②(宋)朱熹《晦庵集》卷一八《按唐仲友第三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全宋文》,第161册,第324页。
    ④(宋)周郁《黄州雕造小畜集后记》,《全宋文》,第200册,第241页。
    ①(宋)陈师道《论国子卖书状》,《全宋文》,第123册,第278页。
    ②叶吕炽《语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③(清)章学诚撰,李春伶校点《文史通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①《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第559页。
    ②《庚溪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71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四《东坡诗集注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第502—503页。
    ⑤(宋)孙觌《大全集跋尾》,《全宋文》,第160册,第344页。
    ⑥《癸辛杂识》续集卷下,第209页。
    ①《独醒杂志》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208页。
    ②《癸辛杂识》别集上,第252页。
    ③《观林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132页。
    ④(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湘山野录》卷下,《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第59页。
    ②(宋)张拭《南轩集》卷二一《答朱元晦秘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朱熹《晦庵集》卷二六《与杨教授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②佚名撰,孔一校点《道山清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2929页。
    ①《杨文公谈苑·倦游杂录》,第163—164页。
    《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特著,陈韵昭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文学社会学》,[法]罗贝尔·埃斯卡皮著,于沛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媒介社会学》,[英]戴维·巴勒特著,赵伯荚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著,张国良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丹尼斯·麦奎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E·罗洛夫著,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美]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郑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传播学》,邵培仁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张意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王兆鹏、尚永亮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于可训、陈国恩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概论》,王金寿著,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撰,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撰,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史纪事本末》,(明)冯琦撰,陈邦瞻增辑,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朝事实类苑》,(宋)江少虞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十国春秋》,(清)吴任臣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晃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通志二十略》,[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人别集叙录》,祝尚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人总集叙录》,祝尚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宋金元词籍文献研究》,邓子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版。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宋]王辟之、[宋]欧阳修撰,吕有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夷坚志》,[宋]洪迈撰,何卓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程史》,(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游宦纪闻·旧闻证误》,(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宋)宇文绍弈考异,侯忠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梁溪漫志》,(宋)费衮撰,金圆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稗类钞》,(清)潘永因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撰,北京:中华书局,1887年版。
    《冷斋夜话·风月堂诗话·环溪诗话》,[宋)惠洪、[宋]朱弁、[宋]吴沆撰,陈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癸辛杂识》,[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杨文公谈苑》,(宋)杨亿口述,(宋)黄鉴笔录,(宋)宋庠整理,李裕民辑校
    《杨文公谈苑·倦游杂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清波杂志校注》,(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清)叶德辉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挥麈录》,(宋)王明清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宋)陶谷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江邻几杂志》,(宋)江休复撰,孔一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涑水记闻》,(宋)司马光撰,王根林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画墁录》,(宋)张舜民撰,丁如明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侯鲭录》,(宋)赵令时撰,傅成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撰,徐时仪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道山清话》,(宋)佚名撰,孔一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铁围山丛谈》,(宋)蔡绦撰、李梦生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独醒杂志》,(宋)曾敏行撰,朱杰人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鸡肋编》,(宋)庄绰撰,李保民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宾退录》,(宋)赵与时,傅成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贵耳集》,(宋)张端义撰,李保民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却扫编》,(宋)徐度撰,尚成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枫窗小牍》,(宋)袁褧、袁颐撰,尚成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尚成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齐东野语》,(宋)周密撰,黄益元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山房随笔》,(元)蒋正子,徐时仪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师友谈记·曲洧旧闻·西塘集耆旧续闻》,(宋)李廌、朱弁、陈鹊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清)翁元圻等注,栾保羣、田松青、吕宗力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河东集》,(宋)柳开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小畜集》,(宋)王禹偁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忠集》,(宋)周必大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后村集》,(宋)刘克庄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叶适集》,(宋)叶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王文公文集》,(宋)王安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陆游集》,(宋)陆游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曾巩集》,(宋)曾巩著,陈杏珍、晁继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苏轼文集》,(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选评,李庆甲汇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宋)吴文英著,吴蓓笺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杨万里集笺校》,(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二晏词笺注》,(宋)晏殊、晏几道著,张草纫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真词笺注》,(宋)周邦彦撰,罗伉烈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宋)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诗话辑佚》,郭绍虞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六一诗话》,(宋)欧阳修著,《历代诗话》本。
    《温公续诗话》,(宋)司马光著,《历代诗话》本。
    《中山诗话》,(宋)刘攽著,《历代诗话》本。
    《后山诗话》,(宋)陈师道著,《历代诗话》本。
    《竹坡诗话》,(宋)周紫芝著,《历代诗话》本。
    《彦周诗话》,(宋)许顗著,《历代诗话》本。
    《石林诗话》,(宋)叶梦得著,《历代诗话》本。
    《唐子西文录》,(宋)强幼安述,《历代诗话》本
    《珊瑚钩诗话》,(宋)张表臣著,《历代诗话》本。
    《韵语阳秋》,(宋)葛立方著,《历代诗话》本。
    《后村诗话》,(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观林诗话》,(宋)吴聿撰,《历代诗话续编》本。
    《诚斋诗话》,(宋)杨万里撰,《历代诗话续编》本。
    《庚溪诗话》,(宋)陈岩肖撰,《历代诗话续编》本。
    《艇斋诗话》,(宋)曾季狸撰,《历代诗话续编》本。
    《巩溪诗话》,(宋)黄彻撰,《历代诗话续编》本。
    《梅磵诗话》,(元)韦居安撰,《历代诗话续编》本。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古今词话》,(宋)杨湜撰,《词话丛编》本。
    《碧鸡漫志》,(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
    《复雅歌词》,(宋)鲖阳居士撰,《词话丛编》本。
    《词旨》,(宋)陆辅之撰,《词话丛编》本。
    《历代词话》,(清)王弈清撰,《词话丛编》本。
    《词征》,(清)张德瀛撰,《词话丛编》本。
    《词苑萃编》,(清)冯金伯撰,《词话丛编》本。
    《乐府馀论》,(清)宋翔凤撰,《词话丛编》本。
    《远志斋词衷》,(清)邹祗谟撰,《词话丛编》本。
    《皱水轩词筌》,(清)贺裳撰,《词话丛编》本。
    《莲子居词话》,(清)吴衡照撰,《词话丛编》本。
    《诗话总龟》,(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金启华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词籍序跋萃编》,施蛰存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宋代新闻史》,朱传誉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苏洵评传》,曾枣庄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施议对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洪本健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宋版书叙录》,李致忠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版。
    《江湖诗派研究》,张宏生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祝尚书著,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
    《词曲史》,王易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苏轼年谱》,孔凡礼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李剑亮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水照自选集》,王水照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沈松勤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张智华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王岚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词学通论》,吴梅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文化建构文学史纲(魏晋一北宋)》,林继中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日]内山精也著,朱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日]东英寿著,王振宇、李莉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日]高津孝著,潘世圣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苏门六君子研究》,马东瑶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钱建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版。
    《杨万里里年谱》,于北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陆游年谱》,于北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李永平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徽宗朝诗歌研究》,张明华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南宋辛派词人研究》,单芳著,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宋代科举与文学》,祝尚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熊海英著,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宋代刻书产业与文学》,朱迎平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印刷传媒与宋诗特色——兼论图书传播与诗分唐宋》,张高评著,台北:里仁书局,2008年版。
    《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柯卓英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宋集传播考论》,巩本栋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萧鹏著,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王兆鹏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卞东波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张兴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研究》,邱美琼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钱锡生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宋词传播方式研究》,谭新红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曾枣庄《北宋古文运动的曲折过程》,《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
    谢桃坊《宋词演唱考略》,《文献》1990年第4期。
    刘尊明、王兆鹏《从传播看李清照的词史地位——词学研究定量分析之一》,《文献》1997年第3期。
    莫砺锋《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祝尚书《试论宋代图书出版的审查制度》,《古籍整理学》1997年第6期。
    王兆鹏《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郭英德《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方智范《杨亿及西昆体再认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32卷第6期(2000年11月)。
    皮庆生《两宋政府与印刷术关系初探》,《文史》2001年第3期。
    周裕锴《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刘尊明、田智会《试论周邦彦词的传播及其词史地位》,《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陈平原《现代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报章为中心》,《书城》2004年第2期。
    吕肖奂《论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兼谈文体发展及文学与文化之关系》,《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孔学《宋代书籍文章出版和传播禁令述论》,《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苏勇强《五代科举与书籍印刷之关系》,《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3期。
    王水照《作品、产品与商品——古代文学作品商品化的一点考察》,《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
    苏勇强《北宋科举教育与书籍刊刻》,《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刘学《试论宋代家庭教育与词人创作行为的发生》,《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5期。
    [日]浅见洋二,朱刚译《“焚弃”与“改定”——论宋代别集的编纂或定本的制定》,《中国韵文学刊》第21卷第3期(2007年9月)。
    杨挺《语言与文籍的凸显——宋代立言不朽观念的革新与文集编刻的繁盛》,《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柯卓英《文学研究领域中传播学理论运用探析——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例》,《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黎清《南宋人看江西诗派》,《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
    尚永亮《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
    祝尚书《论科举与文学关系的层级结构——以宋代科举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2010年第1期。
    王兆鹏《宋代的“互联网”——从题壁诗词看宋代题壁传播的特点》,《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王水照《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