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范式孕生时代的音乐教育范式。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在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和认识论的思维路向上所作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相当浓郁的工具论色彩。在迈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也难以摆脱现代性固有的缺陷,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如今,面对生态文明时代的呼唤与要求,回首工具性音乐教育的无力,生态观以其独有的理论视角为现代音乐教育工业的改进与超越指明了新的路向。
     本文主要以生态整体论为方法论基础,基于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展开讨论。首先,梳理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困境与危机以及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整体论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点,并阐释音乐教育系统诸要素所具有的生态属性,论证了走向生态是生态文明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的应然追求。然后,进行音乐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架构,包括音乐教育应以生活世界为根基和归宿,以音乐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目标,将对话原则贯穿始终。最后,以生态整体论为逻辑起点重构迎合当前时代需要的音乐教育教学框架,涉及到音乐课程观的建构及课程的生态式设计,诸如身体感觉、创设音乐学习的生态语境、倡导群体协作等具体的教学操作
     本文认为,将生态观用于音乐教育的研究是对当前以西方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现代范式的质疑和重建。新的音乐教育范式将摆脱工具理性支配下音乐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彰显出音乐的文化理解及其体验和建构的生活性,真正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和建构音乐的意义,做到“文道统一”;将消除西方音乐文化为圆心的封闭意识,倡导本土化的同时走向多元化;注重音乐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和体验性,强调人文意识和科学意识的对话和生成,让音乐教育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走向综合。这对于促进人的整体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音乐教育的学科走向,为生态文明时期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寻求一种全球性音乐教育观察的思维框架,实现音乐教育由工具论向生态论的跨越,重新发现包括本土在内的东方传统音乐及音乐教育体系的价值与意义,为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回归以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展开提供理论参照。
Cultural paradigm gives birth to music education paradigm of its time. Chinese music education since the20th century has been formed and explored in the orienta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s ideology and epistemology, it is strongly based on tool theory. When it w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ing systematical and standardization, it could not avoid the flaws inherent in modernity and highlighted a range of issues. Now, facing with the call of the times and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lso seeing the weakness of the instrumental music education, we found that ecological view, with its uniqu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can provide new direction for the improvements and transcendence of modern music education industry.
     This research applies ecological holism as a methodological basis and its discussion i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First, it reviews the history,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crisis and the problems of music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it suggests that the ecological holism can be a new theoretical support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and explains the ecological attributes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music educational system, believing that ecological music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pursuit of music education during our time. Then the research gives a basic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music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the living world should be the foundation and the end of music educati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usical ability and humanities should be the goal of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dialogue should b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roughout the end. Finally, applies the of ecological holism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construct an instruction framework of music education which meet the current needs of current music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music curriculum and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uch as body sensations, the cre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ntext of the music learning, advocacy on group corporation, etc.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pplying the ecological concept in the study of music education is questioning and reconstructing of modern paradigm of music education which was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Western epistemology. The new music education paradigm will emerge from the loss of the human spirit dominated by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highlights th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the musi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meaning of music from the human point of view. It eliminates closed consciousness which seeing the western musical culture as the center, at the same time, advocates localization as well as diversity. It emphasis on integrity and experience of music education process, and also emphasis on dialogue and generation of humanity and science, thus music education can adopt a more open attitude which towards integrity. It has great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a complete person.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music education discipline, to provide a thinking framework of global music education obser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iod, and to realize the transcendence of tool theory to ecological theory in music education, to re-discover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oriental music (which includes the local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provide the 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turn of the music education localization and the launching of 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
引文
①Einar Solbu著,戴晓玲译:《音乐教育》,2006年1、2期。
    ①刘沛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①王伟:《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参见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8年,p12。
    ①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377。
    ②徐国超:《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p8。
    ①徐国超:《两种生态美育范式的比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②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p 35。
    ③[英]约翰·布莱金著,马英珺译:《人的音乐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p25。
    ④[英]赖利斯·琼斯·克鲁泽尔著,易晓明译:《津巴布韦乡村儿童(从出生到七岁)的歌曲习得》,《音乐教育》,2003年第3期。
    ①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107。
    ②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102。
    ③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103。
    ④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72-73。
    ①修海林:《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p222。
    ①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p28。
    ②蔡元培:《美育》,载于《中国近理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p207。
    ①参见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p134。
    ①马达、陈雅先:《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展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②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p229。
    ①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p126。
    ②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p285。
    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p107。
    ①参见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p119-121。
    ②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p90。
    ③曹理、章连启:《中等学校音乐课教案选评》,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p34-39。
    ①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72。
    ②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p5。
    ①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p71-72。
    ②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306。
    ①詹燕君:《"Praxis",音乐教育哲学的另一种阐述方式》,《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
    ②陈曼君、吴跃跃:《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③David J.Elliott著,柳志红译:《走向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2004年第3、4期。
    ③转引自覃江梅:《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外国音乐教育研究》,2007年11月。
    Marie McCarthy等著,韦希译:《音乐教育的哲学:变迁的时代》,《音乐教育》,2004年第3、4期。
    ①参见[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②覃江梅:《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外国音乐教育研究》,2007年11月。
    ③王安国、吴斌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10-11。
    ④王安国、吴斌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10。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本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p2。
    ①参见宋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管建卡:《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345。
    ②[美]艾伦·帕·梅里亚姆著,穆谦译:《音乐人类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p227-234。
    ①罗伯特·沃克著,刘沛编译:《从殖民主义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多云文化教育专辑。
    ②谢嘉幸:《审美与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二》,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9月。
    ③转引自荀振芳:《教育: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和超越》,《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①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p6。
    ②陈培刚:《音乐教育的人文性何在?》,《音乐教育》,2009年第1期。
    ③转引自荀振芳:《教育: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和超越》,《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④[德]H.劳厄著,金经言译:《人为什么需要音乐》(下),《福建艺术》,2006年第6期。
    ①依里诺V·斯图布里著,孺子牛译:《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中国音乐,1997年增刊。
    ②依里诺V·斯图布里著,孺子牛译:《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中国音乐,1997年增刊。
    ③张世英:《“本质”的双重含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④管建华:《21世纪艺术教育发展的三点趋势》,《艺术教育》,2009年第12期。
    ①转引自管建华:《世界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84。
    ②[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p3。
    ③[德]思斯特·卡西尔著,沉晖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p6。
    ④[德]思斯特·卡西尔著,沉晖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p5。
    ①Collins, E., & Chandler, S.,(1993). Beyond art as product:Using an artistic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classroom life. Theory into practice,32(4),199-203.
    ①[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p75。
    ②覃江梅:《间乐教育即审美教育》,《外国音乐教育研究》,2007年11月。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p65。
    ②[德]君特·克莱南等著,金经言译:《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p122。
    ③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60。
    ①萧梅:《田野萍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p339。
    ②[美]贝纳特·雷默著,汤琼译:《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在五个方面应予扩展》,《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06期。
    ①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p109。
    ①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帅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26。
    ②萧梅:《田野萍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p341。
    ③周楷模:《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④刘沛编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音乐文化的政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①周楷模:《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②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59。
    ①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p122。
    ②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59。
    ①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18。
    ②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①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p228。
    ②[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译:《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p29。
    ①鲁洁著:《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②邓健君、曲雯雯:《灌输式教育——现行教育尚未脱离的窠臼》,《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2期。
    ③邓健君、曲雯雯:《灌输式教育——现行教育尚未脱离的窠臼》,《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2期。
    ④[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24。
    ①[美]大卫·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p64。
    ②田海平:《环境哲学如何可能》,《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2年第4期。
    ①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p18。
    ②余谋吕:《生态哲学》,陕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p14。
    ①[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p2-3。
    ②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p7。
    ①Eugene P. Odum:Ecology:The Link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Holt Rinehart&Winston,1975, P.vi.转引自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p22。
    ②弗·迪卡斯雷特:《生态学:一门关十人和自然的科学是怎样产生的》,《信使》,中文版,1981年11期。
    ①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p41。
    ②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p98。
    ③[美]卡洛琳·麦茜特著,吴国盛等译:《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p325。
    ①[美]拉兹洛著,闵家胤译:《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p13。
    ②[美]杜威著,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2007年,p6。
    ①[美]弗·卡普拉著,冯禹等译:《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p217。
    ②[美]弗·卡普拉著,冯禹等译:《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p39。
    ③[美]大卫·格里芬编,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p84。
    ①[美]大卫·格里芬编,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p10。
    ②[德]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p5。
    ③滕守尧:《融合·生态式教育·智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④[美]弗·卡普拉著,冯禹等译:《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p61。
    ⑤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p194。
    ①Peter Marshall, Nature's Web:Rethinking Our Place on Earth, New York:Paragon House,1992,p.413.
    转引自陈霞:《国外道教与深生态学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②[美]F.卡普拉著、朱润生译:《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北京出版社,1999年,p189。
    ③N. J. Girardot, James Miller,刘笑敢编,陈霞等译:《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p60。
    ①滕守尧:《中国怀疑论传统》,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p8。
    ②张连国:《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管子学刊》,2004年4期。
    ③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
    ①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p70。
    ①[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周晓亮等译:《现时代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p90。
    ②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③《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卷》,p92。转槇自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p69。
    ①[美]苏珊·朗格,滕守尧等译:《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p128。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张听畅等译:《艺术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p128。
    ③[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p58。
    ④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p66。
    ①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p68。
    ②[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p278。
    ③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8年,p74。
    ①刘钢纪:《现代西方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p292。
    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p28。
    ②滕守尧:《融合·生态式教育·智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③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438。
    ①[英]约翰·布莱金著,马英珺译:《人的音乐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p25。
    ②刘沛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3月。
    ③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396。
    ①[美]大卫·格里芬编,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一科学魅力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p81。
    ①刘铁芳:《人、世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997年8月。
    ②转引自杜悦艳:《回归本原》,[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p55。
    ①尚志英:《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人民出版社,1992年,p203。
    ②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p592-593。
    ③秦鹏:《“生态”的现象学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3月。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编译:《依于本源而居》,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p15。
    ②Dorothea E. Hast等著,覃江梅译:《探索世界音乐:声音、音乐与环境》,《音乐教育》,2005年第3期。
    ③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78。
    ①Dorothea E. Hast等著,覃江梅译:《探索世界音乐:声音、音乐与环境》,《音乐教育》,2005年第3期。
    ②Dorothea E. Hast等著,草江梅译:《探索世界音乐:声音、音乐与环境》,《音乐教育》,2005年第3期。
    ①Dorothea E. Hast等著,刘咏莲译:《探索世界音乐:音乐转化的力量》,《音乐教育》,2005年第3期。
    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p28。
    ③Walter Freeman著,庄严译:《音乐在社会联系中的有关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角色》,《音乐教育》,2004年第3、4期。
    ④Estelle R. Jorgensen著,包玉姣编译:《缔造崭新教育世界》,《音乐教育》,2009年第1期。
    ①Barbar Schmidt-Wrenger著,阳敏译:《非洲安古拉萨伊特斯克维社会中的独立境界:生活、音乐与教育》《音乐教育》,2002年02期。
    ①Barbar Schmidt-Wrenger著,阳敏译:《非洲安古拉萨伊特斯克维社会中的独立境界:生活、音乐与教育》《音乐教育》,2002年02期。
    ②Barbar Schmidt-Wrenger著,阳敏译:《非洲安古拉萨伊特斯克维社会中的独立境界:生活、音乐与教育》《音乐教育》,2002年02期。
    ①Paul G. Woodford著,周丹译:《音乐生活中的智慧:重新定义自由主义》,《音乐教育》,2009年第1期。
    章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p130。
    ③李媛媛:《杜威“艺术即经验”思想对当代“艺术定义”难题的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④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p191。
    ①Paul G. Woodford著,周丹编译:《生活中的智慧:约翰杜威的道德方案》,《音乐教育》,2009年第1期。
    ①冯雪红:《人文教育的目标及人文精神的建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②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研究》,陕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p4。
    ①修海林:《“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
    ②程建平:《论音乐教育的二重指向》,《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0年第4期。
    ①匡惠:《德国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基本框架》,《中国音乐》,2001年第4期。
    ②参见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38。
    ①周伟业:《网络美育:艺术教育的媒介视角》,南京出版社,2009年,p129。
    ②[美]戴维·埃利奥特著,齐雪等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p122。
    ③参见刘沛:《世纪末美国音乐教育动态述评》,《中国音乐》,1995增刊续集。
    ①郭声健:《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大舞台》,2010年第3期。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p195。
    ①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p3。
    ②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p3。
    ①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p7。
    ②何光全:《教育:向生命、生活开放》,《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12月。
    ③何光全:《教育:向生命、生活开放》,《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12月。
    ④冯拙:《对话: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交往路径》,《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月。
    ⑤[美]理查·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和自然之境》,商务印书馆,2003年,p348。
    ①何光全:《教育:向生命、生活开放》,《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12月。
    ②何光全:《教育:向生命、生活开放》,《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12月。
    ③[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p7。
    ④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①[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p83。
    ②[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p83。
    ③[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p56。
    ①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99。
    ①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p211。
    ②张增田:《经验与文本:对话教学的课程观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③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p99-100。
    ④加达默尔:《解释学》,《哲学译从》,1986年第3期。
    ⑤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p189。
    ⑥[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p220。
    ①朱玉江:《交往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p79。
    ①滕守尧主编:《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版解读》(上篇),打印稿,2011年。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关子伊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p18。
    ③陈先达:《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①媵守尧:《融合·生态式教育·智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②滕守尧:《融合·生态式教育·智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③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6。
    ④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p78。
    ⑤凌建侯:《对话论与人文科学方法论究》,《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24。
    ②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85。
    ①[美]杰夫·托德·提顿主编,周刊等译:《世界音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2。
    ②刘承华:《化“中西”为“多元”——从音乐发展战略谈音乐的中西关系》,《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
    ③刘承华:《化“中西”为“多元”——从音乐发展战略谈音乐的中西关系》,《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
    ①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p142。
    ①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①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②[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洪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p71。
    ③[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洪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p71。
    ④[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洪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p74。
    ⑤褚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①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7年。转引自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33。
    ②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319。
    ①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p3。
    ①[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关注音乐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p232。
    ②蔡觉民:《高师音乐课程的综合性结构探究》,《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
    ①[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著、赖达富译:《关注音乐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p233。
    ②[法]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7。
    ③滕守尧:《融合——生态式教育智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4月。
    ④滕守尧:《融合——生态式教育智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4月。
    ①[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关音间乐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p240。
    ②[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关注音乐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p23。
    ③[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关注音乐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p233。
    ①[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关注音乐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p244。
    ②[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关注音乐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p244。
    ①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p68。
    ①郝生水:《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1期。
    ②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p79。
    ③[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洪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p218。
    ①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全球教育展望 》,2001年7月。
    ②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和问题》,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p200。
    ①[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p218。
    ②[美]本耐特·雷默著,林军译:《二十一实际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音乐文化专辑),1998年。
    ③[美]本耐特·雷默著,林军译:《二十一实际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音乐文化专辑),1998年。
    ④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102。
    ①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8。
    ②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p330。
    ②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p331。
    ①C. K. Szego著,韦蔚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基础》,《音乐教育》,2006年第4期。
    ①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p5-6。
    ②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p8。
    ③参见彼得·顿巴·豪尔著,陈新坤译:《流行音乐的学习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音乐教育》,2002年第3期。
    ①Anne Reisner Armetta著,刘倩译:《约翰·布莱金关于音乐经验的研究》,《音乐教育》,2002年第4期。
    ①Janet R. Barrett等著,侯静怡编译:《跨学科课程研究的综合性》,《音乐教育》,2008年第2期。
    ②姜莲:《音乐教学中“互功式”教学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9月。
    ①[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p119。
    ①参见董云:《专题教学法——一种世界音乐教学的可行性方法》,《大家》,2011年11月。
    ①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p103。
    ②曹理、章连启编著:《中等学校音乐课教案选评》,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p115-121。
    ①[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p205。
    ①陈小兵:《选择怎样的音乐欣赏方式》,《音乐教育》,2002年第1期。
    ②[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足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p5。
    ①金亚文:《新课程教学论——高中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p6。
    ②[英]约翰·布莱金著,杨晓译:《非洲文达的音乐教育模式》,《音乐教育》,2002年第2期。
    ①[英]约翰·布莱金著,杨晓译:《非洲文达的音乐教育模式》,《音乐教育》,2002年第2期。
    ①[英]约翰·布莱金著,杨晓译:《非洲文达的音乐教育模式》,《音乐教育》,2002年第2期。
    ②[英]约翰·布莱金著,杨晓译:《非洲文达的音乐教育模式》,《音乐教育》,2002年第2期。
    ③[英]约翰·布莱金著,杨晓译:《非洲文达的音乐教育模式》,《音乐教育》,2002年第2期。
    ①转引自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p28。
    ②Dorothea E. Hast等著,赵晶晶译:《传承:习得音乐》,《音乐教育》2005年第3、4期。
    ①[德]君特·克莱南等著,金经言译:《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p104。
    ②[德]君特·克莱南等著,金经言译:《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p104。
    ①何静:《身体意向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p88。
    ②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p196。
    ③[美]阿诺德·们林特主编,刘悦笛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p177。
    ①[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刘悦笛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p178。
    ②[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刘悦笛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p178。
    ③[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刘悦笛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p178。
    ④[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刘悦笛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p178。
    ⑤[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刘悦笛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p180。
    ⑥[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刘悦笛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p181。
    ①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p38。
    ②刘潇阳:《身体亲历学习初探》,《高等函授学报》,2010年9月。
    ③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390。
    ①参见匡惠:《器乐学习和器乐表演艺术实践走向成功的秘诀》,《音乐教育》,2006年第1、2期。
    ①何静:《身体意向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p5。
    ①[加]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p25。
    ②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③[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等译:《关注音乐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p252。
    ①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8年,p230。
    ②邢存华:《新课程观下母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帅范大学,2007年,p45。
    ①董云:《尼日利亚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p58。
    ①滕守尧主编:《中学音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p180。
    ②滕守尧主编:《中学音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p181。
    ①Natalie Jones Kreutzer著,易晓明译:《津巴布韦乡村儿童(从出生到七岁)的歌曲习得》,《音乐教育》,2003年第3期。
    ①缪丽君:《音乐与诗歌》,《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7期。
    ①缪丽君:《音乐与诗歌》,《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7期。
    ①[美]耶胡迪·梅纽因、柯蒂斯·戴维斯著,冷杉译:《人类的音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p227。
    1.[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译:《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3.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美]卡洛琳·麦茜特著,吴国盛等译:《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美]拉兹洛著,闵家胤译:《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科学新发展的自然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6.[美]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7.[美]弗·卡普拉著,冯禹等译:《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8.[美]威尔伯著,李明译:《性、生态、灵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9.[德]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10.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
    11.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12.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
    13.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学林出版社,2008年。
    14.牛晓牧主编:《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南京出版社,2008年。
    15.薛晓源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著,庄晨燕等译:《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三联书店,2005年
    17.杨庭硕等著:《生态人类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
    18.[英]布赖恩·巴克斯特著,曾建平译:《生态主义导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
    19.张栗原:《教育生物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20.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1.吴鼎福等著:《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22.钱俊生、余谋昌主编:《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
    23.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商务印书馆,2007年。
    24.苏祖荣:《森林哲学散论:走近绿色的哲学》,学林出版社,2009年。
    25.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思想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7.王耘:《复杂性生态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8.[南非]保罗·西利亚斯著,曾国屏译:《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系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
    29.张艳梅等著:《生态批评》,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王晓朝、杨熙楠主编:《生态与民族》,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1.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2.牛实为:《人文生态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
    33.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34.[美]F.卡普拉著、朱润生译:《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北京出版社,1999年。
    35.[加]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6.[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刘悦笛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年。
    37. N. J. Girardot, James Miller著,陈霞等译:《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38.滕守尧主编:《中学音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
    39.[美]威廉·M·安德森等编,曹水清等译:《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0.[美]特里斯·M·沃尔克著,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美]杰夫·托德·提顿主编,周刊等译:《世界音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美]贝内特·M·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43.[美]戴维·埃利奥特著,齐雪等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44.[德]君特·克莱南等著,金经言译:《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45.[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46.汤亚汀等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
    47.洛秦:《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48.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49.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50.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2.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4.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5.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6.刘咏莲:《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约翰·布莱金思想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57.[英]约翰·布莱金著,马英珺译:《人的音乐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
    58.[美]耶胡迪·梅纽因等著,冷杉译:《人类的音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59.金亚文:《新课程教学论——高中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0.曹理、章连启编著:《中等学校音乐课教案选评》,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
    61.萧梅:《田野萍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62.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63.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6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65.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66.马达、陈雅先编著:《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
    67.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68.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69.王安国、吴斌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本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71.[美]艾伦·帕·梅里亚姆著,穆谦译:《音乐人类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
    72.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73.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74.陈曼君、吴跃跃:《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75.[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
    76.[加]马克斯·范美南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77.[美]小威廉姆E·多尔等主编,张文军等译:《课程愿景》,教育科学出社,2004年。
    78.[美]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79.[美]廉姆·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80.[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81.[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8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83.[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84.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85.[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黄志成译:《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8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7.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2005年。
    88.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89.金林祥:《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90.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
    91.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
    92.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93.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94.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95.孙杰远等:《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6.上官子木:《创作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7.[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98.毛文凤:《神性智慧:生态式教育的形上之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99.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章审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0.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8年。
    101.王柯平等著,《美育的游戏》,南京出版社,2007年。
    102.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10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4.周伟业:《网络美育:艺术教育的媒介视角》,南京出版社,2009年。
    105.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6.[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译:《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
    107.[美]杜威著,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商务印书馆,2007年。
    108.[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9.[美]理查德·加纳罗等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0.[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字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
    111.[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12.[德]胡塞尔著,倪梁康等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113.[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114.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
    115.[英]安德鲁·埃德加著,杨礼银译:《哈贝马斯:关键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6.[美]大卫·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17.[美]克里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2002年
    118.[美]克里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19.[德]恩斯特·卡希尔著,关子尹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120.[德]雅斯贝尔斯著,周晓亮等译:《现时代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121.[俄]托尔斯泰著,张听畅等译:《艺术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2.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3.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年。
    124.[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
    125.[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26.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南京出版社,2006年。
    127.滕守尧:《中国怀疑论传统》,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8.刘钢纪:《现代西方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9.[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编译:《依于本源而居》,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
    130.尚志英:《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1.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13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3.[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三联书店,1986年
    134.[美]理查·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和自然之境》,商务印书馆,2003年。
    135.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6年。
    3.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何静:《身体意向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7.邢存华:《新课程观下母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2011年。
    9.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朱玉江:《交往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1.董云:《尼日利亚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2.杜悦艳:《回归本原》,[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3.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4.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5.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6.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詹燕君:《"Praxis",音乐教育哲学的另一种阐述方式》,《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
    2.彭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覃江梅:《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外国音乐教育研究》,2007年11月。
    4. David J.Elliott著,柳志红译:《走向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2004年第3、4期。
    5.宋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田海平:《环境哲学如何可能》,《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2年第4期。
    7.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8.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9.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10.贝纳特·雷默著,汤琼译:《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在五个方面应予扩展》,《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06期。
    11.C.K. Szego著,韦蔚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基础》,《音乐教育》,2006年第4期。
    12.邓健君、曲雯雯:《灌输式教育——现行教育尚未脱离的窠臼》,《教育理论 与实践》,1996年第2期。
    13.周楷模:《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4.罗伯特·沃克:《从殖民主义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多云文化教育专辑。
    15.谢嘉幸:《审美与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二》,《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9月。
    16.陈培刚:《音乐教育的人文性何在?》,《音乐教育》,2009年第1期。
    17.荀振芳:《教育: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和超越》,《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18.[德]H.劳厄著,金经言译:《人为什么需要音乐》(下),《福建艺术》,2006年第6期。
    19.依里诺V·斯图布里著,孺子牛译:《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中国音乐,1997年增刊。
    20.马达、陈雅先:《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展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1.滕守尧:《融合·生态式教育·智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2.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3.陈霞:《国外道教与深生态学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24.张连国:《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管子学刊》,2004年4期。
    25.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
    26.刘沛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7年3月。
    27.陈小兵:《选择怎样的音乐欣赏方式》,《音乐教育》,2002年第1期。
    28.[英]约翰·布莱金著,杨晓译:《非洲文达的音乐教育模式》,《音乐教育》,2002年第2期。
    29.赖利斯·琼斯·克鲁泽尔著,易晓明译:《津巴布韦乡村儿童(从出生到七岁)的歌曲习得》,《音乐教育》,2003年第3期。
    30. Dorothea E. Hast等著,赵晶晶译:《传承:习得音乐》,《音乐教育》,2005年第3、4期。
    31.邱昆树、阎亚军:《教育中的身体与身体教育》,《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11月。
    32.张之沧:《身体认知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月。
    33.刘潇阳:《身体亲历学习初探》,《高等函授学报》,2010年9月。
    34. Heidi Westerlund著,周宏芬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普遍性与情境性的对立—西方殖民主义还是多元主义?》,《音乐教育》,2004年第1期。
    35.匡惠:《器乐学习和器乐表演艺术实践走向成功的秘诀》,《音乐教育》,2006年第1、2期。
    36.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37.缪丽君:《音乐与诗歌》,《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7期。
    38.张世英:《“本质”的双重含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39.管建华:《21世纪艺术教育发展的三点趋势》,《艺术教育》,2009年第12期。
    40.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41.褚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2.蔡觉民:《高师音乐课程的综合性结构探究》,《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
    43.郝生永:《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1期。
    44.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7月。
    45.谢嘉幸:《让每一为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年01期。
    46.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
    47.姜莲:《音乐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9月。
    48.汪霞:《后现代课程研究的特点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教育评论》,2002年第6期。
    49.刘铁芳:《人、世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997年8月。
    50.秦鹏:《“生态”的现象学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3月。
    51. Harry Jerison著,田智译:《化石学和音乐的生物学》,《音乐教育》,2004年第3、4期。
    52. Dorothea E. Hast等著,覃江梅译:《探索世界音乐:声音、音乐与环境》,《音乐教育》,2005年第3期。
    53. Dorothea E. Hast等著,刘咏莲译:《探索世界音乐:音乐转化的力量》,《音乐教育》,2005年第3期。
    54. Walter Freeman著,庄严译:《音乐在社会联系中的有关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角 色》,《音乐教育》,2004年第3、4期。
    55. Estelle R. Jorgensen著,包玉姣编译:《缔造崭新教育世界》,《音乐教育》,2009年第1期。
    56. Barbar Schmidt-Wrenger著,阳敏译:《非洲安古拉萨伊特斯克维社会中的独立境界:生活、音乐与教育》《音乐教育》,2002年02期。
    57. Paul G. Woodford著,周丹译:《音乐生活中的智慧:重新定义自由主义》,《音乐教育》,2009年第1期。
    58.李媛媛:《杜威“艺术即经验”思想对当代“艺术定义”难题的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59. Paul G. Woodford著,周丹编译:《生活中的智慧:约翰杜威的道德方案》,《音乐教育》,2009年第1期。
    60.程建平:《论音乐教育的二重指向》,《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0年第4期。
    61.匡惠:《德国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基本框架》,《中国音乐》,2001年第4期。
    62.刘沛:《世纪末美国音乐教育动态述评》,载《中国音乐》1995增刊续集。
    63.修海林:《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中国音乐教育》,1995年第4期。
    64.郭声健:《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大舞台》,2010年第3期。
    65.曹敏:《从工具性到文化性——中小学音乐教学范式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月。
    66.何光全:《教育:向生命、生活开放》,《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12月。
    67.冯拙:《对话: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交往路径》,《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月。
    68.张增田:《经验与文本:对话教学的课程观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69.加达默尔:《解释学》,《哲学译丛》,1986年第3期。
    70.陈先达:《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1.凌建侯:《对话论与人文科学方法论究》,《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72.刘承华:《化“中西”为“多元”——从音乐发展战略谈音乐的中西关系》,《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
    73.代百生:《德国的跨文化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教育》,2006年第3期。
    74.[法]达尼艾卢著,俞人豪译:《对亚洲音乐轻视还是尊重(三)》,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81年第5期。
    1. Bruno Nettl and Charles Capwell, etc:" Excusions in World Music",Pearson Education,INC,2004.
    2. Jonathan Stock:"World Sound Matters",Schott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1996.
    3. Edited by Richard Colwell and Carol Richardson:"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A Project of the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oxford universety,2002.
    4. Kay Kaufman Shelemay:"Soundscape",W.W.Norton & Company,2001.
    5. RichardColwell, LizabethAnnWing:"An Orientation to Music Education:Structural Knowledge for Music Teaching",Prentice Hal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