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时期,以京洛交通线为轴线,以长安、洛阳为两极的“京-洛”区域是唐代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文学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本文以“京-洛”区域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区域与地理空间,对其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情况展开研究。
     在第一章中,把两京都城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空间,研究都市文学空间的形成及其运作。其中,第一节是以街鼓制度为中心,研究都市文学空间在街鼓制度下所显现的时空特征,从而对唐代都市文学尤其是都市小说创作意识的成熟与文体的独立做出分析。第二节选取兴庆宫花萼相辉楼与勤政务本楼为研究对象,研究以两楼为空间依托的文学事件与文学创作,以及作为文学意象与文学空间的演变历程,以此观照建筑空间、政治空间与文学空间的关系。
     第二章是以骊山华清宫为研究对象的行宫文学研究,重点研究玄宗时期的华清宫作为一个政治空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玄宗之后,华清宫作为一个文学空间与历史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特别是作为李杨情事叙事空间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以此观照政治空间与传奇叙事空间的关系。
     第三章是以馆驿为中心,选取了京洛之间文学活动比较活跃的三个地区——长乐驿、灞陵与金谷园为研究对象。这三个区域都位于城郊,扼居大道,频繁的人员往来使得这些区域文学活动活跃,但因为地理空间与历史渊源的差异,这三个地理区域的文学活动显示出不同的风貌。长乐驿代表了唐代新兴馆驿的文学创作;而灞陵道文学作为一个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学空间,显示了汉唐以及唐宋文学递承的过程;金谷园文学空间体现更多的是晋唐文学的嬗变轨迹。
     第四章是以华山为中心的山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作为一个与都市相对比的文学空间,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其文学活动紧密相关。作为广义的文学区域,华山山岳文学与以两京为文学空间的都市文学形成相辅相成的比较。作为狭义的文学空间,华山文学空间又分为华山庙文学空间与华山山体文学空间。华山庙作为一个独立的祠庙,其物质空间修建增拓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信仰空间与文学空间生产的过程。华山庙文学与华山庙文学空间形成的过程显示了物质空间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从而与华山山体的仙道文学空间形成了有意义的比读。另外,华阴杨氏作为文学士族在华山地区的墓葬与迁徙也是本章涉及的内容。
     最后一章是以京洛交通区间为研究对象,选择洛阳至长安南道“寿安-福昌”路段为一个单元,研究这一区域作为都畿文化区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东西交通、人员流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其中既有馆驿文学的研究,如寿安驿、三乡驿文学空间的研究。又有作为一个虚拟文学空间的研究,如作为李杨叙事空间的延伸,连昌宫文学在这一区域形成与生产的过程。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Chang'an-Luoyang region, whose middle axle is the communication line between the two cities,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areas both in economy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terary phenomenon and activities, and with several typical districts and spaces, explores how these activities occur and develop. The first chapter, in which Chang'an and Luoyang are considered as a whole geographical space, deals with the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capital literature's space. 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the street-drum system is studied to demonstrate the mature authoring awareness and the independent literary style of capital literature especially novels. The second part studies the Hua'e Xianghui Buiding and the Qinzheng Wuben Buiding in Xingqing Palace to explain those related literary works and ideas, so as to illuminate the interaction among construction,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i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Mountain and literature-- Mount. Hua is the centre point. As a special literary space against capital, Mount. Hua is deeply involved in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mountain in its broad sense interacts with the capital literature, while in its narrow sens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literature about mountain temples and about the natural mounta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ose independent mountain temple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production of religious and literary space, which exercises great impact on literature, including supernatural and Taoism literature. Besides, the graves and the migrating of the Yangs in Huayin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picks Guanyi as the subject, focusing on three literarily active spots: Changle Yi, Ba Ling and Jingu Yuan. These three spots all locate by the main arteries, whose busy traffic all lead to literary prosperity, but in different way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functions: Changle Yi speaks for the new Guanyi writing, literature about Baling is more historically expressed, while the works on Jingu Yuan show more about the transmuting line of literature from the Jin to the Ta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literary works about Huaqing Palace, mainly discussing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Xuanzong, and Huaqing Palace as a literary and geographical image in the later texts. The love stories of Li Longji and Yang Yuhuan and their evolvement are carefully analyzed to show the relation between political space and narrative space.
     The last chapter takes the topic of Chang'an- Luoyang communicating space——"Shou'an-Fuchang" region as an incidence-- to reveal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is communication to literature. Not only Guanyi literature—such as Shou'an Yi and Sanxiang Yi-is studied in this chapter, but a fictional space, literature about Lianchang Palace for example.
引文
[1]以开元二十九年(741)政区区划,见《中国古代历史地图册》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40-41页,44-45页。
    [1]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空间:社会空间与使用价值》。载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47-49页。参看陆扬译Edward W.soja《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13-15页。
    [2]《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5期,153页。
    [3]《学术砰究》2007年10期,124页。
    [4]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25页。
    [5]荣新江《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5-128页。
    [6]荣新江《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25页。
    [1]《山西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1]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489-490页。
    [2]《新唐书》卷四九上,1286页。
    [3]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一○,中华书局,1992年,305页。
    [4]王溥《唐会要》卷七一,德宗贞元二年敕:“四月一日以后,五更二点放鼓契;九月一日以后,五更三点放鼓契。”中华书局,1955年,1284页。
    [5]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一八,中华书局,1983年,346页。
    [1]《太平广记》卷一○○《张无是》(出《纪闻》,673页)记,“唐天宝十二载冬,有司戈张无是居在布政坊。因行街中,夜鼓绝,门闭,遂趋桥下而跄。”
    [2]王立兴《计时制度考》,《中国天文学史论集》第四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1-45页。
    [3]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249-250页。此文与《唐律疏议》卷七《门禁》注引《监门式》规定不同,刘俊文认为引文恐误,应以《唐六典》有关记载为正,见刘俊义《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598页。
    [4]《太平广记》卷三五二《游氏子》(出《二水小牍》,2785页)记许都暮鼓有“一鼓尽”、“雨鼓将半”、“直至严鼓”的记载。
    [5]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467页。
    [1]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318页。
    [2]关于都市空间的象征性与都市生活的论述妹尾达彦有颇多精到的论述,最近研究成果有 《九世纪的转型--以白居易为例》,《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86-524页;《韩愈与长安--九十世纪的转型》,《唐史论丛》第9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1-28页。
    [1]岑文本《太极殿前钟铭》,见陈尚君辑《全唐文补编》卷四,中华书局,2005年,48页。
    [2]大卫·哈维《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载孙逊主编《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页。
    [3]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空间:社会空间与使用价值》,载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47-49页。
    [4]《全唐诗》卷六二,735页。
    [5]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687页。
    [6]《全唐诗》卷六六九,7650页。
    [1]《全唐诗》卷八六,939页。
    [2]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19页。
    [3]《全唐诗》卷七○六,8131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69页。
    [5]陈继龙《韩偓诗注》卷三,学林出版社,2000年,256页。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741页。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942页。
    [3]关于乐游原的地理背景,参看史念海《唐代长安外郭街道及里坊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96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634页。
    [1]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177页。
    [2]《全唐诗》卷四七四,5383页。
    [3]《全唐诗》卷五○一,5702页。[4]
     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489-490页。
    [5]《全唐诗》卷五○○,5688页。
    [6]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505页。
    [7]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22页。
    [8]《全唐诗》卷八九六,10128页。
    [9]《全唐诗》卷二七三,3089页。
    [1]《全唐诗》卷四九七,5646页。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04页。
    [3]《全唐诗》卷六九四,7990页。
    [4]《全唐诗》卷二六八,2980页。
    [5]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54页。
    [6]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466页。
    [1]《全唐诗》卷三八五,4332页。
    [2]平冈武夫《唐代的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359页。
    [3]简锦松《唐诗现地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64页。
    [4]《全唐诗》卷五○九,5784页。
    [5]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74页。
    [1]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五,巴蜀书社,2006年,207页。
    [2]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八,巴蜀书社,2006年,318页。
    [3]《全唐诗》卷三八六,4352页。
    [1]聂安福《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0页。
    [2]《全唐诗》卷四九七,5640页。
    [3]《全唐诗》卷七五四,8579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92页。
    [2]《全唐文》卷七九五,3693页。
    [3]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38页。
    [4]《全唐诗》卷六五四,7507页。
    [5]关于唐代传奇叙事特征与创作意识的经典概述,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章《唐之传奇文》(上),《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0页。
    [6]宋敏求《长安志(附长安志图)》,《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年,304页。
    [1]朱玉麒《隋唐文学人物与里坊空间》,《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8页。
    [2]《太平广记》卷四八五,3995页。
    [3]《太平广记》卷三四○,2698页。
    [4]《太平广记》卷四五二,3692页。
    [5]缪荃孙辑《藕香零拾》,中华书局,1999年,104-105页。
    [6]《说郛》卷三三作“飞烟”,辨析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906-908页;《太平广记》卷四九一,4035页。
    [1]王履贞《六街鼓赋》,《全唐文》,5534页下。
    [2]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41页。
    [3]《唐律疏议》卷七《卫禁》对于不同时间内翻越宫墙、城墙和坊墙行为都有明确的量刑规定,参看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536-537页)的解析。
    [4]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346页。
    [1]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40-441页。
    [2]《太平广记》卷三四一,2702页。
    [3]《太平广记》卷四八七,4006页。
    [1]《太平广记》卷一九四,1453页。
    [2]关于勋臣一品的宅第布局的建筑学分析,参见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41页。关于唐代的宅第研究,见荣新江《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唐长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征》,载《都市繁华--1500年米的东业城市生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哈佛大学东亚系,2009年,97-119页;熊存瑞(美]《唐长安住房考略》,载《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6-73页。
    [3]《太平广记》卷四八六,4002页。
    [4]本文根据考古数据计算所得里距仅为两者间距离提供参考,实际上应有出入,居德坊没有勘测,按照与群贤坊1115米同宽计算所得。文中用到的各坊、衔考古勘测数据,均参考史念海《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载《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72-312页;宿白《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载《考古》1978第6期。
    [1]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页。参见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38-41页;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315-317页。
    [2]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上篇《长安城门交通制度》,三秦出版社,2006年,13页。
    [3]李林甫等《唐六典》卷八,中华书局,1992年,250页。
    [4]关于违式开闭宫殿门及宫城、皇城、京城门罪之刑法及处罚,见《唐律疏议》卷七《卫禁》“奉敕夜开宫殿门条”;参见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593-601页)的解析。
    [5]《旧唐书》卷一一,230页。
    [6]程大吕《雍录》卷八《待漏院》:“建福门、望仙门昏而闭,五更五点而启。”中华书局,2002年,171页。参见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7页。
    [7]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刘震宅在兴化坊,所据材料即《无双传》,中华书局,1985年,99页。齐东方据此认为,70年代在陕西何家村所发现的窖藏文物即是刘震所藏,见《何家村遗宝的埋藏地点和年代》,《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但也有不同看法,黄正建《何家村遗宝和刘震有关吗?-与齐东方先生商榷》一文认为徐松与齐东方所据材料是《无双传》,
    [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页。
    [2]东渭桥为灞水入渭处,在长安东北四十里,为南北交通要道,有河运院和渭桥镇,朱泚称帝后,李晟以此桥为复兴根据地,参见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2页。
    [3]钱易《南部新书》甲:“古押牙者,富平居,有游伙之才,多奇计,往往通于宫禁。”中华书局,2002年,9页。此人应与《无双传》中古押衙为同一人。也可能唐代就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流传,而《无双传》古生以此为原型。
    [4]富平县是京畿县,在长安东北一百五十里,境内有中宗、代宗等帝的陵墓。
    [5]《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326-327页。关于古生形象的批评,参见刘瑛《唐代传奇研究》,正中书局,1982年,348页。
    [6]李剑国认为与崔郊事近者乃《唐摭言》卷一五(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299页)所载赵嘏事,见氏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576页。而程毅中认为此故事与《柳氏传》相近,见《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230页。由叙事构成看,程氏观点应更近实。
    [7]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中华书局,1958年,568页。
    [1]据王梦鸥考证,此一品大臣只有郭子仪能当之。见氏著《唐人小说校释》下册,正中书局,1985年,29-30页。
    [2]文中记“冤死者十余人”,但只提到古生和塞鸿之死,其它人不明。
    [3]杜德桥以《广异记》为中心,对《广异记》中超现实的鬼神世界与现实世俗世界的转换与交通有集中的论述,见Dudbridge Glen,Religious F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A Yeading of TaiFu's Kuang-I-chi。Combridge:Co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1995,pp46-64。
    [1]宋敏求《长安志》卷七,中华书局,1991年,89页。
    [2]参见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第三节《西域时空观念对中士小说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42页。相关论述甚伙,此不赘述。
    [3]魏征等《隋书》卷二四,中华书局,1973年,683页。
    [4]《太平广记》卷三○二,2397页。
    [5]《太平广记》卷三○六,2425页。
    [6]宋敏求《长安志》卷八,中华书局,1991年,108页。
    [1]宋敏求《长安志》卷七,中华书局,1991年,88页。平冈武夫指出,自第十排向南的四排坊,“即长安城南面三分之一处,都是田地,即使有一些人家,也是出于孤立状态,还有,这一最荒寂的处所,俗称‘围外地'。”见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7页。
    [2]白居易《酬吴七见寄》,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50页。
    [3]参看朱玉麒《唐宋都城小说的地理空间演变》,《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35-536页。宁欣《转型期的唐宋都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之拓展》,《学术月刊》2006年5期,100-101页。
    [4]《太平广记》卷四九,307页。
    [5]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88页:也见《太平广记》卷一九五,1464页;《太平广记》卷二六○“嗤鄙”类三《黎斡》(出《卢氏杂说》,2032页)载,黎斡在天门街大张旗鼓求雨不应而遭讥笑事,《兰陵老人》应以此为本事。
    [6]《旧唐书》卷一六五《温璋传》,4318-4319页,《北梦琐言》卷一○,212-213页,《旧唐书》卷一一八《黎斡传》,3426-3427页。
    [1]赵璘《因话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45页。
    [2]《太平广记》卷四二,265页。
    [3]《太平广记》卷三四六,2738页。
    [4]《太平广记》卷八五,549页。
    [5]妹尾达彦《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的长安》,《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1-24页。
    [1]相关论述参见宁欣《街:城市社会的舞台-以唐长安城为中心》,《学术月刊》2006年5期;姜伯勤《唐代城市史与唐礼唐令》,《唐研究》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66-267页。
    [2]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458页。
    [3]以所住记载出现的先后看,《因话录》与《西阳杂俎》的成书时间相近,但通过《卢氏杂 说》所记黎斡故事看,《兰陵老人》再加工的痕迹明显。柳京兆故事应该先出,黎京兆故事次之,而温京兆故事最晚。
    [1]释道世 《法苑珠林》,中华书局,2003年,2803页。
    [2]《太平广记》卷三○○,2383页
    [3]《太平广记》卷二七七,2194页。
    [4]最早注意此问题的应是顾炎武,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三○《泰山治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718-1720页;最近的研究可见刘安志《从泰山到东海--中国中古时期民众冥界观念转变之一个侧面》,《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69-395页。但对于唐代都市民众的冥界信仰,相关论述尚不多。
    [5]牛僧孺《玄怪录》卷三,中华书局,1982年,96-97页。
    [1]牛僧孺《玄怪录·补遗》,中华书局,1982年,130页;《太平广记》卷三八五,3071页。
    [2]牛僧孺《玄怪录》卷三,中华书局,1982年,91-94页。故事中的“衙鼓”出现在同书卷四类似故事《岑曦》中。
    [3]《太平广记》卷三八五,3073页。
    [4]从延福坊不门到胜业坊西门东西隔五坊半加六街,南北隔四坊半加五街,考古距离约为7000米。
    [1]牛僧孺《玄怪录》卷四《李沈》,中华书局,1982年,117页。
    [2]参见游自勇《吐鲁番新出<冥讼文书>与中古前期的冥界观念》,《中华文史论丛》总第88辑,31-63页。
    [3]关于里坊的立庙制度,见王溥《唐会要》卷一九《百官家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87-388页。关于家庙论述参见张萍《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6卷第4期,28-37页:杨鸿年《隋唐两京考》坊十《坊内所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291-192页。
    [1]李复言《续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138-141页。
    [2]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4页。王仲荦《读<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做了进一步引中,见《 华山馆丛稿续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401-403页。
    [3]以黄永年和卞孝萱观点为代表,前者观点见《<辛公平上仙>是讲究宗抑顺宗》,载《文史探微》,中华书局,2000年,464-467页。后者观点见《<辛公平上仙>新探》,载《唐传奇新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05-112页。程毅中认为故事透露了当时人对顺宗之死的一种说法,见《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90页。
    [4]原文是“三更”,应是五更的讹误,王仲荦已做纠正,见《华山馆丛稿续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401-403页。
    [1]韩愈《晚雨》,《全唐诗》卷三四三,3851页。
    [2]《太平广记》卷三四五,2734页。
    [3]《太平广记》中,鬼怪候鼓而行的例子有《郭鄩》(卷三四八,出《剧谈录》,2755页),《王鲔》(卷二五二,山《剧谈录》,2787页),与人鬼鼓鸣时刻相遇的例子有《李僖伯》(卷三四三,山《干子》,2722页),《李约》(卷三六六,出《三水小牍》,2907页)。
    [4]《太平广记》卷四五八,3750页。
    [5]《太平广记》卷四八四,3986页。
    [1]李林甫等《唐六典》巷二○,中华书局,1992年,543-544页。
    [1]宋敏求《长安志》卷八,中华书局,1991年,109页。
    [2]《全唐诗》卷五八五,6775页。
    [3]《全唐诗》卷二六五,2940页。
    [4]《全唐诗》卷四七九,5455页。
    [5]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621页。关于京城阔少、恶少之行为与社会治安,见葛承雍《唐京的恶少流氓与豪雄武侠》,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7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98-214页。
    [1]此种类型故事在唐人小说中常见,《太平广记》卷三三一《薛矜》,出《广异记》,2627页;卷三三四《河间刘别驾》,出《广异记》,2652页。
    [2]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76页。
    [3]《太平广记》卷四五二,3692页。
    [1]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322页。
    [2]相关论述可参见曹刚华《美女与野兽:唐代女性“精变”论考--以<太平广记>为中心的研究》,《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84-202页。参看李寿菊《狐仙信仰与狐狸精故事》,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27页。
    [1]妹尾达彦《唐代后期的长安与志怪小说--以<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25页。
    [1]妹尾达彦,《唐代后期的长安与志怪小说--以<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21页。
    [1]妹尾达彦,《唐代后期的长安与志怪小说--以<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25页。
    [1]芮沃寿《中国城市的宇宙论》,载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37-83页。
    [2]妹尾达彦对政治中心的宫城由大明宫到迁移对政治生活与社会文化的影响要独到的论述,见其《大明宫的建筑形式与唐后期的长安》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第4期,97-108页。但对玄宗把政治中心自大明宫迁入兴庆宫却没有论及,相关评论可见王静对妹尾达彦《长安的都市计划》的评述,载《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88-594页。
    [3]《资治通鉴》卷二○九,6640页。
    [4]《旧唐书》卷八,166页。
    [1]《全唐诗》卷一○四,1092页。此诗又作刘宪诗,题目为《奉和幸礼部尚书窦希玠宅应制》,卷七一,782页。
    [2]《全唐诗》卷七○,777页。
    [1]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卷,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396页。
    [1]王溥《唐会要》卷二二,中华书局,1955年,433页。
    [2]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七“兴庆宫”,中华书局,1992年,219页。
    [3]杜佑《通典》卷一一六,中华书局,1988年,2975页。
    [4]宋吕大防《兴庆宫图》中绘制的花萼、勤政楼是两体楼,但对于两楼是否是连体楼尚缺明确记载,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也没有得到考古的证实,可能情况是中间也廊阁相连。
    [5]王溥《唐会要》卷三○,中华书局,1955年,558页。
    [1]《全唐文》卷七四○,3388页。
    [2]徐松《登科记考》列五人为开元二十五年进士科,陈尚君师根据《玉海》引《登科记》证徐松系年误,孟二冬据《唐代墓志汇编》收《先府君(高宪)玄堂刻石记》定为五人开元十三年进士。五篇赋中均未提及玄宗兴庆宫听政,应以孟二冬考证为是。见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274-276页。
    [3]《全唐文》卷三九五,1784页。
    [4]《全唐文》卷三三三,1492页。
    [1]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474页。
    [2]参看久保田和男《关于北宋皇帝的行幸--以在首都空间的行幸为中心》中的相关论述,载平田茂树、远藤隆俊主编《宋代的社会的空间与交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全唐诗》卷三,34页。
    [1]《旧唐书》卷八、卷九之《玄宗本纪》;《玉海》卷一六四。因为记载比较分散,史料来源不一一标出。
    [2]《全唐诗》卷三,39页。
    [3]《全唐诗》卷三,34页。
    [1]陈铁民《于维集校注》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931页。
    [2]陈铁民《千维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7年,374页。
    [3]《全唐诗》卷八八,964页。
    [4]窦培德、罗宏才《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复原初步研究(上)》,《文博》,2006年 第6期。
    [1]《全唐诗》卷二三五,2597页。
    [2]《全唐诗》卷八八,966页。
    [3]《全唐诗》卷一○八,1119页。
    [4]《全唐诗》卷一二四,1228页。
    [5]张咸泽《唐代的诞节》,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1年第11期,武汉大学出版社;同人《唐代的节日》,载《文史》1993年第37辑,中华书局。
    [6]《册府元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36页。
    [8]杜佑《通典》卷一二三,中华书局,1988年,3158页。
    [9]宋敏求《长安志》卷九,中华书局,1991年,115页。
    [1]《全唐诗》卷三,38页。
    [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270页。
    [3]《全唐文》卷四○一,1814页。
    [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2页。
    [1]《新唐书》卷一一九,4295页。
    [2]窦培德、罗宏才《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复原初步研究(上)》,《文博》,2006年第6期。
    [1]《全唐诗》卷一三九,1415页。
    [2]王溥《唐会要》卷八二,中华书局,1955年,1518页。
    [3]《新唐书》卷二二,477页。
    [4]《全唐诗》卷八九,982页。
    [5]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0页。
    [6]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5页。
    [1]《全唐诗》卷一四二,1441页。
    [2]《全唐文》卷四五一,2041页。
    [3]《全唐文》卷四○二,1819页。
    [4]文中没有明题为花萼楼勤政楼前的表演,但通过“高楼隐映,广场肃洁。”看也是两楼之间的演出。《全唐文》卷三五四,3588页。
    [1]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395页。
    [2]《全唐诗》卷二九一,3307年。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76页。
    [4]窦培德、罗宏才《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复原初步研究(上)》,《文博》,2006年第6期。
    [5]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三,中华书局,1979年,1148页。
    [6]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七,中华书局,1979年,1493页。
    [1]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二,中华书局,1979年,2000页。
    [2]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七,中华书局,1979年,1521页。
    [3]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02年,2页。
    [4]《全唐诗》卷四八九,5546页。
    [5]《全唐诗》卷二六五,2944页。
    [6]沈亚之《沈下贤集》,四部丛刊本初编集部,7页。
    [1]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475页。
    [1]《全唐诗》卷五一一,5838页。
    [2]参看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七关于此诗的解释,中华书局,1979年,1523页。
    [3]瞿蜕园《刘禹锡集笺校》卷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58页。
    [4]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367页。
    [5]何锡光《樊川文集校注》第二,巴蜀书社,2007年,187页。
    [6]《全唐诗》卷二六七,2966页。
    [7]《全唐诗》卷六三三,7268页。
    [1]妹尾达彦《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的长安》,《唐研究》,2003年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1-24页。
    [2]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61页。
    [1]《资治通鉴》卷二一五,6853页。
    [2]周勋初《唐语林校注》卷六,中华书局,1987年,598页。
    [3]参看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七《卫禁》的相关规定,中华书局,1996年,535-612页。
    [1]赵磷《因话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36页。
    [2]苏轼《东坡志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窦培德、罗宏才《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复原初步研究(上)》,《文博》,2006年第6期。
    [4]张子定《上巳日兴庆池禊宴诗序》有曰:“兴庆池者,开元之故邸也。耀鳞巨沼,蹴象回渊,壮丽尽于本朝,梗概盈乎一水。前颐花萼,夹右青门,光灵仅存,今昔相视。”其诗则 有“兰亭事古成遗迹,花萼楼空委路尘”句,见于大成《石刻与文学》,《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1981年,163页。关于宋人诗歌中的兴庆池印象,可见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第六章《唐宋文学中的西部感觉地理及意义》的相关讨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357-359页。
    [1]郑綮《开天传信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23页。
    [2]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56页。
    [3]《资治通鉴》卷二一五,6877页。
    [1]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71页。
    [2]《太平广记》卷二二二,1702页。
    [3]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36页。
    [4]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35页。
    [1]《资治通鉴》卷二二一,7093页。
    [2]《太平广记》卷一八八,1409页。
    [3]宋敏求《长安志》卷九,中华书局,1991年,116页。
    [4]江正云《论文学空间及其消费形态》,《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第31-34页。
    [1]房玄龄,《晋书》卷一一三,中华书局,1974年,2895页。
    [2]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147页。
    [3]《旧唐书》卷一八二,4749页。
    [4]陶谷,《清异录》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1983年。
    [5]《太平广记》卷四○六,3283页。
    [6]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786页。
    [1]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2001年,206页。
    [2]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8年,81页。
    [3]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7年,384页。
    [4]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414页。
    [5]《全唐诗》卷六七○,7660页。
    [6]《全唐诗》卷六六七,7641页。
    [7]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卷三,中华书局,2001年,190页。
    [8]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562页。
    [9]赵璘《因话录》卷五,《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61页。
    [10]《太平广记》卷三○二,2393页。
    11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74页。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7年,309页。
    [2]《全唐诗》卷五一一,5840页。
    [3]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295页。
    [4]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226页。
    [5]《全唐诗》卷五五四,6417页。
    [6]《全唐诗》卷一五四,1597页。
    [7]《全唐诗》卷二五○,2817页。
    [8]《全唐诗》卷六八七,7892页。
    [9]《太平广记》卷四一六,3389页。
    [10]妹尾达彦,《九世纪的转型--以白居易为例》,《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86-524页。
    [1]杨军《元稹集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235页。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3页。
    [3]《全唐诗》卷七○二,8085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47页。
    [5]《全唐文》卷四三九,1982页。
    [1]《九世纪的转型--以白居易为例》,《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4页。
    [2]姜汉椿,《唐摭言校注》卷七,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152页。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51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72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589页。
    [2]佚名《大唐传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87页。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54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92页。
    [5]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761页。
    [6]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881页。
    [7]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946页。
    [8]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913页。
    [9]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043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836页。
    [2]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356页。
    [3]《全唐诗》卷六八一,7813页。
    [4]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三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18页。
    [6]《旧唐书》卷五○,2139页。
    [7]对于人物画像的研究甚多,但对于槐、柳等植物文化含义研究没有得到重视,可参见武翔《江苏六朝画像砖研究》,《东南文化》1997年第1期。
    [1]《全唐诗》卷六○,中华书局,1960年,717页。
    [2]《全唐诗》卷七二三,中华书局,1960年,8294页。
    [3]《全唐诗》卷七○五,中华书局,1960年,8117页。
    [4]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1517页。
    [5]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84页。
    [6]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647页。
    [7]《全唐诗》卷二○三,2123页。
    [8]《全唐诗》卷七○一,8058页。
    [9]《全唐诗》卷五一五,5892页。
    [1]《全唐诗》卷六七六,7754页。
    [2]《全唐诗》卷七○三,8091页。
    [3]《全唐诗》卷七○六,8129页。
    [4]《全唐诗》卷六七四,7716页。
    [5]《全唐诗》卷七四七,8511页。
    [6]《全唐诗》卷六九三,7982页。
    [7]钱易《南部新书》卷二,中华书局,2002年,21页。
    [8]朱胜非《绀珠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1983年。
    [9]《全唐诗》卷二三六,2620页。
    [10]《全唐诗》卷六五九,7568页。
    11聂安福《韦庄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0页。
    12《全唐诗》卷七○四,8094页。
    [1]《全唐诗》卷二八○,3183页。
    [2]《全唐诗》卷七○五,8111页。
    [3]《全唐诗》卷五八九,6841页。
    [4]《全唐诗》卷五一八,5920页。
    [5]聂安福《韦庄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5页。
    [6]《全唐诗》卷五八五,6780页。
    [7]《全唐诗》卷八四七,9595页。
    [8]《全唐诗》卷六五四,7519页。
    [9]《全唐诗》卷七○三,8090页。
    [10]《全唐诗》卷六五四,7508页。
    11曾巩《曾巩集》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69页。
    12朱熹《朱子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类似记载见于多处文献,参看刘庆柱辑注《三秦记辑注·骊山温泉》,三秦出版社,2006年,92页。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后周卷七,中华书局,1958年,3916页。
    [3]逯饮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齐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2272页。
    [4]逑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1248页。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后魏卷一五,中华书局,1958年,3585页。
    [6]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后汉卷五二,中华书局,1958年,759页。
    [7]《史记》卷六,“二十七年……,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241页。《长安志》卷一五引《三秦记》“始皇 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宋敏求《长安志》,中华书局,1991年,201页。
    [1]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五,中华书局,1991年,204页。
    [2]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四○,四库全书本。
    [3]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2页。
    [1]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二,中华书局,1992年,25-26页。
    [2]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一七○,中华书局,1966年,821页。《全唐诗》卷二作高宗诗,误。
    [3]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页。
    [4]《全唐诗》卷七三,800页。
    [5]《全唐诗》卷八七,942页。
    [1]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2页。
    [2]《全唐诗》卷五,61页。
    [3]《全唐诗》卷八七,961页。
    [1]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25页。
    [1]《旧唐书》卷八,171-181页。
    [2]《旧唐书》卷三八,1396页。
    [3]王溥《唐会要》卷八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584页。
    [4]《旧唐书》卷九,223-227页。
    [5]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七九,商务印书馆,1959年,451页。
    [6]《全唐诗》卷三,30页。
    [7]陶敏、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494-931页。
    [1]《全唐诗》卷一一三,1150页。
    [2]《全唐文》卷二五六,1145页。
    [3]《全唐诗》卷八七,945页。
    [4]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272页。
    [1]《旧唐书》卷一○六,3238页。
    [2]《全唐诗》卷一一八,1196页。
    [3]陈磊《李林甫与开天朝局》,载《传统文化研究集刊》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35-356页。
    [4]赵贞信《封氏闻见录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70页。
    [1]丁放、袁行霈《李林甫与天宝诗坛》,见《文学遗产》5期,2004年,47-59页。
    [2]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521页。
    [3]《资治通鉴》,6883页。
    [4]《册府元龟》卷一无九。四库全书本
    [5]钱易《南部新书》卷八,中华书局,2002年,121页。
    [6]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735页。
    [7]《资治通鉴》,6900页。
    [8]《旧唐书》,3245页。
    [1]吴宏岐《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兼论陈寅恪“玄武门学说”之拓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101-106页。
    [2]《资治通鉴》,6914页。
    [3]《资治通鉴》,6914页。
    [4]《旧唐书》,3255页。
    [5]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天宝二六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716页。
    [6]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2004年,240-242页。
    [1]《旧唐书》,3241页。
    [2]丁放、袁行霈《杨氏兄妹与盛唐诗坛》,《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3]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292页。
    [1]《旧唐书》,3185页。参见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8页。
    [2]参见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64-166页。
    [3]《全唐文》卷四七七,2160页。
    [4]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54页。也见《新唐书》卷一一六,4233页。
    [5]《全唐诗》卷八九,982页。
    [6]《全唐文》卷二二六,1005页。
    [1]《全唐诗》卷九一,990页。
    [2]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14页。
    [3]《全唐诗》卷八八,969页。
    [4]《全唐诗》卷九,989页。
    [5]《全唐诗》卷八八,969页。
    [6]《全唐文》卷二三二,1037页。
    [7]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三,中华书局,1997年,36页。
    [8]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7年,364页。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119页。
    [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八,中华书局,1997年,701页。
    [3]《全唐诗》卷九九,1071页。
    [4]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二卷,三秦出版社,1995年,26页。
    [1]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12页。
    [1]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五,中华书局,1991年,205页。
    [2]《全唐文》卷三七五,1686页。
    [1]杨作龙、赵水森《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12页。
    [2]《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9页。
    [3]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三五,题目为《驾幸温汤赋》,中华书局,2005年,421页。
    [4]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67页。
    [5]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27页。
    [6]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25页。
    [1]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98页。
    [2]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37页。
    [3]《全唐诗》卷二三八,2651页。
    [4]《全唐诗》卷二三九,2675页。
    [5]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73页。
    [6]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四载之间,参见胡问涛、罗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133页。此诗也显示玄宗自长安去骊山是在夜间,韩休《驾幸华清宫赋》也有“月落凤城,已涉于玄灞;日生旸谷,俄届于甘泉”句。
    [7]《全唐诗》卷一三五,1369页。
    [8]《全唐诗》卷一三四,1362页。
    [1]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38页。
    [2]《全唐诗》卷一二二,1219页。
    [3]廖立《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36页。
    [4]《全唐诗》卷一三七,1394页。
    [5]《全唐诗》卷一三六,1378页。
    [6]《全唐诗》卷一三六,1375页。
    [1]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279页。
    [2]《全唐文》卷三五九,1613页。
    [3]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104页。
    [4]王立兴《计时制度考》,《中国天文学史论集》四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24页。
    [5]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6页。
    [6]《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224页。
    [1]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七,中华书局,1979年,1460页。
    [2]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243页。
    [3]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438页。
    [4]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一八,中华书局,1996年,1336页。
    [5]平冈武夫《唐代的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6页。
    [6]平冈武夫《唐代的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359页。
    [7]这个时间与简锦松《唐开元大衍步轨渊全年昼夜漏刻及日出、日没、昏、明、五更时刻表》中计算所得的冬至日一点31.65分钟基本相合。见氏著《唐诗现地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64页。
    [8]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80页。
    [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4页,22页。
    [2]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23-24页。
    [3]《旧唐书》卷一○五,3227页。
    [4]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五,中华书局,1991年,201页。
    [5]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32页。
    [6]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八,中华书局,1996年,621页。
    [7]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七,中华书局,1996年,546页。
    [1]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521页。
    [2]骆希哲《唐华清宫》,文物出版社,1998年,12页。
    [3]莫砺锋、童强《杜甫传--仁者在苦难中的追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27页
    [4]王忙有《杜诗“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新解》,《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3期,33-37页。
    [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5页。
    [2]《全唐诗》卷三,29页。
    [3]《全唐诗》卷八六,938页。
    [1]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卷,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03页。
    [1]《全唐诗》卷一三七,1388页。
    [2]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35页。
    [1]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26页。
    [2]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74页。
    [3]陈尚君《韦应物一家墓志的学术价值》;马骥《新发现的唐韦应物夫妇及子韦庆复夫妇墓志简考》,载《文汇报·学林》2007年772期。
    [1]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卷一,中华书局,2002年,1页。
    [2]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卷一,中华书局,2002年,64页。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795页。
    [4]《全唐诗》卷二六八,2973页。
    [5]《全唐诗》卷二六七,2969页。
    [1]《全唐诗》卷二七九,3170页。
    [2]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95页。
    [3]《全唐诗》卷三,38页。
    [4]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五,巴蜀书社,2006年,197页。
    [5]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400页。
    [1]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五,巴蜀书社,2006年,226页。
    [2]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五,巴蜀书社,2006年,200页。
    [3]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八,巴蜀书社,2006年,326页。
    [4]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六,巴蜀书社,2006年,269页。
    [5]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八,巴蜀书社,2006年,316页。
    [6]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383页。
    [7]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363页。
    [1]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394页。
    [2]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六,巴蜀书社,2006年,255页。
    [3]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六,巴蜀书社,2006年,257页。
    [4]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七,巴蜀书社,2006年,302页。
    [5]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五,中华书局,1991年,207页。
    [1]《全唐诗》卷一四五,1469页。
    [2]又其“石鱼岩底百寻井,银床下卷红绠迟。当时清影荫红叶,一旦飞埃埋素规”下注曰“石鱼嵓下有天丝石,其形如瓮,以伫飞泉,故上以石瓮为寺名。寺僧于上层飞楼中县辘轳,叙引修笮,长二百余尺,以汲瓮泉,出于红楼乔树之杪,寺既毁拆,石瓮今已埋没也。”
    [3]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五,巴蜀书社,2006年,200页。
    [4]据陶敏考证,中为衍字,见《全唐诗人名考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95页。
    [5]《全唐诗》卷三八四,4315页。
    [6]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六,巴蜀书社,2006年,259页。
    [7]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364页。
    [8]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393页。
    [9]《全唐诗》卷三一○,3504页。
    [1]《全唐诗》卷五五六,6447页。
    [2]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六,巴蜀书社,2006年,248页。
    [3]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一,巴蜀书社,2006年,10页。
    [4]瞿蜕园《刘禹锡集笺注》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17页。
    [5]《全唐诗》卷二四二,2724页。
    [1]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353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1988年,465页。
    [1]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98页。
    [2]《白氏文集》中白居易自注任盩厔尉时期的诗作有三十九首。
    [3]关于白居易在盩厔为尉时的生活环境与创作心态的关系,可以参见张中宇《仙游寺、楼观及盩厔的文化环境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载氏著《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267-277页;静永健《白居易写讽谕诗的前前后后》第三章《县尉时期的白居易》,中 华书局,2007年,55-70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659页。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3页。
    [2]黄永年《〈长恨歌〉新解》,《文史探微》,中华书局,2000年,338页。
    [1]《旧唐书》卷五一,2179页。
    [2]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图8。
    [3]《旧唐书》卷五一,2180页。
    [1]仇占鳌《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329页。
    [2]仇占鳌《杜诗详注》卷五,中华书局,1979年,404页。
    [3]参看静永健《白居易写讽谕诗的前前后后》第二章《杨贵妃缢死事件与唐王朝的舆论》相关论述,中华书局,2007年,109-111页。
    [4]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798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注》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658页。
    [2]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九四,中华书局,1966年,4202页。一般认为,《丽情集》是陈 鸿原文,而《白氏长庆集》本则是白居易晚年做了修改润色。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页。
    [2]关于陈寅恪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讨论,参见陈珏《中唐传奇文“辨体”--从“陈寅恪命题”出发》,《汉学研究》第25卷第2期;
    杨为刚《世风、士风与唐代婚恋传奇的流传与接受--以欧阳詹与太原妓传闻为中心的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62页。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56页。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36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02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注》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632页。
    [1]关于诗歌违背史实的内容,参看黄永年《〈长恨歌〉新解》,载《文史探微》,中华书局,2000年,325-343页。
    [1]《太平广记》卷四八五,3993页。
    [2]《太平广记》卷二○四,1552页。
    [3]《太平广记》卷二○四,1554页。
    [4]程大昌《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84页。
    [5]据统计,以华清宫、骊由等为题创作的诗约有二十五人次,其次,以铜雀台、铜雀妓为题创作的诗人约有十六人次,见兰翠《从咏华清宫看唐人咏史怀古诗的宫殿情结》,《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3期,290页。实际上,以骊由华清宫为题材的诗文小说远不止此数。
    [1]《全唐诗》卷五一一,5832页。
    [2]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六,中华书局,2007年,585页。
    [3]《全唐诗》卷七一一,8184页。
    [4]何锡光《樊川文集校注》卷二,巴蜀书社,2007年,150页。
    [1]何锡光《樊川文集校注》卷二,巴蜀书社,2007年,199页。
    [2]何锡光《樊川文集校注》外集,巴蜀书社,2007年,1407页。
    [3]《全唐诗》卷五一一,5843页。
    [4]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505页。
    [5]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499页。
    [6]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510页。
    [1]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七,中华书局,1979年,1516页。
    [2]《全唐诗》卷五一一,5843页。
    [3]清水茂《杜牧与传奇》,载《清水茂汉学论集》,中华书局,2003年,253页。
    [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三册,中华书局,1995年,364页。
    [2]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787页。
    [1]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33页。《全唐诗》卷五六七,6562页。
    [1]《太平广记》卷三三四,2656页。
    [2]关于小说的分析,见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8-80页。
    [1]《太平广记》卷三七三,2963页。参看刘梦鸥《唐人小说研究》,1971年,艺文印书馆,31页。
    [1]钱易《南部新书》卷六,中华书局,2002年,89页。
    [2]王应麟《玉海》卷一六四,广陵书社,2003年,3023页。
    [3]《全唐文》卷八一七,3815页。
    [4]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211页。
    [1]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220页。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77页。
    [3]张颖、陈速《骊山老母考辨》,《科学与文化》1999年10期,66-71页。参看刘相雨《古代小说中骊山老母形象的演化及文化阐释》,《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五,中华书局,1992年,163页。
    [2]王圻《三才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90页。
    [1]近人的研究可以参看,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第四章第二节《馆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7页。
    [2]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01页。
    [3]《全唐文》卷六一二,2738页。
    [4]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五,中华书局,1979年,2205页。
    [1]《旧唐书》卷一六六,4331页。
    [2]王溥《唐会要》卷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62页。
    [3]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九,中华书局,1979年,774页。
    [4]李萍,赵林《从唐代诗文看唐代骚馆建设》,《规划师》,2006年第3期。
    [5]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16页。
    [1]杨军《元稹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79年,148页。
    [2]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88页。
    [3]《全唐诗》卷六八二,7828页。
    [4]《全唐文》卷三八九,1749页。
    [5]杨军《元稹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79年,137页。
    [6]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中华书局,1991年,147页。
    [1]程大昌《雍录》卷七,中华书局,2002年,156页。
    [2]安旗《长乐坡前逢杜甫--天宝十二载李杜重逢于长安说》,《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18-26页。
    [3]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214页。
    [4]《旧唐书》卷一二十,2452页。
    [5]《旧唐书》卷一九五,5199页。
    [6]《资治通鉴》卷二六二,8563页。
    [7]《资治通鉴》卷二六四,8604页。
    [1]《旧唐书》,217页。《册府元龟》卷七八二:“贺知章为秘书监,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天宝三载正月庚子,遣左右相已下祖别于长乐坡,帝赋诗以赠。”
    [2]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423页。
    [3]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422页。
    [4]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三八,中华书局,1979年,1007页。
    [5]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1239页。
    [6]《全唐文》卷四八五,2196页。
    [7]《全唐诗》卷五六五,6551页。
    [8]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九,中华书局,2007年,803页。
    [9]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外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24页。
    [10]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908页。
    [1]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12页。
    [2]李学楷、余恕诚《李商隐诗集笺注》,中华书局,1988年,1903页。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899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637页。
    [5]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876页。
    [6]《全唐诗》卷一三一,1333页。
    [7]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17页。
    [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页。
    [2]王定保《唐摭言》,《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688页。
    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268页,作“饭颗”。
    [3]孟綮《本事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46页。
    [4]安旗《长乐坡前逢杜甫--天宝十二载李杜重逢于长安说》,《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18-26页。
    [5]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267页。
    [6]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78页。
    [1]《太平广记》,2622页。
    [2]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118页。
    [3]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822页。
    [4]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165页。
    [5]《太平广记》卷一八二,1357页。
    [1]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68页。
    [2]《大平广记》卷二三○,1762页。
    [1]《太平广记》卷四八六,4003页。
    [2]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01页。
    [1]参见辛德勇《论灞上的位置及其交通地位》、《再论灞上的位置》、《三论灞上的位置》。载氏着《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46-70页。
    [2]程大昌《雍录》卷七,中华书局,2002年,142页。
    [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卷六,三秦出版社,1998年,342页。
    [4]司马迁《史记》卷四九,中华书局,1982年,1978页。
    [5]班固《汉书》卷二七,中华书局,1962年,1397页。
    [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405页。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2871页。
    [2]萧统《文选》卷二七,谢玄晖《休沐重还道中》“灞池不可别,伊川难重违”句下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62页。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365页。
    [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九○,中华书局,1958年,1982页。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一四,中华书局,1958年,3477页。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一一,中华书局,1983年,1743页。
    [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2634页。
    [1]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59页。
    [2]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59页
    [1]《郭顺佑妻刘氏墓志》有京兆府万年县灞城乡,见《碑林新藏墓志汇编》。
    [2]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56页。
    [3]《全唐诗》卷六九,772页。
    [4]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八,中华书局,1979年,1606页。
    [5]《全唐文》卷三五八,1606页。
    [6]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卷八,中华书局,2002年,418页。
    [7]《全唐诗》卷三○七,3488页。
    [1]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12页。
    [2]《全唐诗》卷一四一,1431页
    [3]《全唐诗》卷一四一,1432页
    [4]《全唐诗》卷一四三,1442页。
    [5]《全唐文》卷三三一,1482页。
    [1]《全唐诗》卷一四三,1448页。
    [2]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304页。
    [3]《全唐诗》卷五五五,6438页
    [4]姜汉椿《唐摭言校注》卷七,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141页。
    [5]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2页。
    [6]罗时进《丁卯集笺注》卷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22页。
    [7]《全唐诗》卷二七三,3087页。
    [8]《全唐诗》卷一○七,1112页
    [9]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卷三,中华书局,1998年,140页。
    [10]廖立《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843页。
    11 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卷六,中华书局,2001年,675页。
    [1]《全唐文》卷三七六,1690页。
    [2]李林甫《唐六典》卷七:“石柱之梁四,洛三,□一。则天津、永洛、齐中桥、灞桥也。”中华书局,1992年,226页。
    [3]侯卫东等《灞河再现隋唐古桥》,载《文博》2004年,第4期。
    [4]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3页。
    [5]《全唐诗》卷一三七,1391页。
    [6]《全唐诗》卷二○二,2112页。
    [7]《全唐诗》卷二○九,2176页。
    [8]《全唐诗》卷三八五,4339页。
    [9]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78页。
    [10]《全唐文》卷三五八,1606页。
    11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9页。
    12 罗时进《丁卯集笺证》卷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201页。
    [1]《全唐诗》卷八七,959页。
    [2]《全唐诗》卷二八○,3181页。
    [3]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卷六,中华书局,2001年,671页。
    [4]《全唐诗》卷五○,615页。
    [5]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03页。
    [6]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11页。
    [7]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卷一,三秦出版社,1998年,44页。
    [8]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五,中华书局,1991年,210页。
    [9]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8年,215页。
    [1]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94页。
    [2]杨其群补注《李贺年谱补注》,载《李贺研究论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205页。
    [3]周诚真《李贺论》,香港文艺书局,1971年。转引陈允吉、吴海勇《李贺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77-178页。
    [4]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176页。
    [5]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226页。
    [6]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97页。
    [7]《全唐文》卷三三四,1495页。
    [1]《全唐诗》卷二三九,2689页。
    [2]聂安福《韦庄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7页。
    [3]《全唐诗》卷七○六,8123页。
    [4]《全唐诗》卷六六二,7590页。
    [5]李嘉言《长江集新校》卷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7页。
    [6]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421页。
    [7]《全宋诗》卷三○七,3862页。
    [8]《全宋诗》卷六四四,7634页。
    [9]《全宋诗》卷六三七,7587页。
    [1]《全宋诗》卷二○一二,22559页
    [2]《类说》卷四三:“或问郑棨新诗,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王汝涛《类说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295页。
    [3]钱钟书《宋诗选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5页。
    [4]《全宋诗》卷一○一九,11632页。
    [5]唐圭璋《全宋词》第四册,中华书局,1999年,3369页。
    [6]《全宋诗》卷一五一九,17285页。
    [7]《全宋诗》卷二六三八,30856页
    [8]《全宋诗》卷二五三六,29331页。
    [9]《全宋诗》卷二二四六,25783页。
    [10]《全唐诗》卷七五一,8552页。
    [1]《全宋诗》卷二○八八,23552页。
    [2]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08页。
    [3]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71页。
    [4]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176页。
    [5]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2052页。
    [6]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33页。
    [7]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72页。
    [8]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三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287页。
    [9]陆游《渭南文集》卷四,中华书局,1976年,2010页。
    [10]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451页。
    11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五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033页。
    12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五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119页。
    13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六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683页。
    14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七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306页。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632页。
    [2]陈桥驿《水经注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393页。
    [3]陈桥驿《水经注校注》卷一五,中华书局,2007年,379页。
    [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九○,中华书局,1958年,1981页。
    [5]房玄龄《晋书》卷三三,中华书局,1974年,1006页。
    [6]房玄龄《晋书》巷六二,中华书局,1974年,1679页。
    [1]余嘉锡《世说新语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529页。
    [2]余嘉锡《世说新语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30页。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632页。
    [4]佐藤利行《西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9页。
    [1]佚名《大唐传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88页。
    [2]《大清一统志·河南府》古迹目引《明一统志》,金谷园在府城西十三里。
    [3]《全唐诗》卷二四二,2719页。
    [4]《全唐诗》卷二五八,2883页。
    [5]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800页。
    [6]关于这次文学集会的讨论可见宇文所安《初唐诗》第十七章《高氏林亭的一次私人宴会》,212-216页。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与宴者凡二十一人,考之《新唐书》有传者三人,则陈子昂、郎余令、解琬也。附见他传者一人,则周思钧也。见于本纪及世系表者一人,则张锡也。仅见于世系表者五人,则正臣及高瑾、王茂时、高绍、高峤也,余皆不详。”
    [2]《全唐诗》卷七二,788页。
    [3]《全唐诗》卷七二,791页。
    [4]《全唐诗》卷七二,792页。
    [5]《全唐诗》卷八四,910页。
    [1]《全唐诗》卷八四,911页。
    [2]《全唐诗》卷七二,790页。
    [1]《全唐诗》卷七二,785页。
    [2]《全唐诗》卷七二,792页。
    [3]《全唐诗》卷一三四,1359页。
    [4]《全唐诗》卷一二五,1250页。
    [5]《全唐诗》卷二○六,2153页。
    [6]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005页。
    [7]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外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26页。
    [8]朱余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72页。
    [9]朱余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662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834页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819页。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597页。
    [4]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273页。
    [1]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卷一,中华书局,2002年,33页。
    [2]《全唐诗》卷三六八,4143页。
    [3]《全唐诗》卷三一九,3601页。
    [4]《全唐诗》卷四七四,5382页。
    [5]《全唐诗》卷五九九,6929页。
    [6]《全唐诗》卷六○五,6995页。
    [7]《全唐诗》卷四八八,5544页。
    [8]《全唐诗》卷四八八,5545页。
    [9]《全唐诗》卷七八二,8837页。
    [10]《全唐诗》卷七八七,8877页。
    11 罗时进《丁卯集笺证》卷一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10页。
    [1]绿珠金谷园坠楼的故事见房玄龄《晋书》卷三三《石崇传》,中华书局,1974年,1006页。
    [2]《全唐诗》二五八,2883页。
    [3]何锡光《樊川文集校注》,巴蜀书社,2007年,1459页。
    [4]题目又作《金谷桃花》,罗时进《丁卯集笺证》卷四,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0页。
    [5]罗时进《丁卯集笺证》卷九,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282页。
    [6]《全唐诗》卷六四六,7408页。
    [1]《华阴县志》,作家出版社,1995年,685页。
    [2]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485页。
    [3]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2007年,431页。
    [4]《全唐诗》卷五五六,6453页。
    [1]《全唐诗》卷五四五,6299页。
    [2]《全唐诗》卷六七五,7727页。
    [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图五。
    [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34页。
    [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34页。
    [3]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6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591页。
    [5]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30页。
    [6]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591页。
    [1]《全唐诗》卷六○三,6962页。
    [2]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外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95页。
    [3]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6页。
    [4]廖立《岑嘉州诗笺注》卷一,中华书局,2004年,70页。
    [5]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431页。
    [6]《全唐诗》卷七○九,8155页。
    [7]《全唐诗》卷七三三,8380页。
    [1]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46页。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336页。
    [3]何锡光《樊川文集校注》卷二,巴蜀书社,2007年,215页。
    [4]《全唐文》卷六二八,2809页。
    [5]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页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436页。
    [2]《全唐诗》卷一四六,1473页。
    [3]《全唐诗》卷七一六,8229页。
    [4]《全唐诗》卷七一三,8201页。
    [1]陈尚君《<安禄山事迹>的成书年代》,《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48页。
    [2]《全唐诗》卷二四七,2769页。
    [3]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226页。
    [4]桑原骘藏《考史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288页。
    [1]《全唐诗》卷六八七,7896页。
    [2]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310页。
    [3]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80页。
    [4]《全唐诗》卷六三三,7268页。
    [5]《全唐诗》卷六三三,7267页。
    [6]《全唐诗》卷六三四,7279页。
    [7]《全唐诗》卷六三三,7263页。
    [1]《全唐诗》卷六三三,7263页。
    [2]《全唐诗》卷六三三,7262页。
    [3]《全唐诗》卷六三三,7262页。
    [4]《全唐诗》卷六三二,7250页。
    [5]《全唐诗》卷六三三,7265页。
    [6]《全唐诗》卷六三三,7266页。
    [7]《全唐诗》卷六三三,7260页。
    [8]《全唐诗》卷八四三,9521页。
    [9]其中第一首《全唐诗》卷八四○也作尚颜诗。
    [10]《全唐诗》卷六三二,7248页。
    [1]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一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1663页。
    [2]刘宇生《西岳庙建筑文化初探》,《文博》2006年第1期。
    [3]吕智荣、刘育生《西岳庙考古收获》,《文博》2005年第1期。
    [4]《隋书》卷二《高祖本纪下》:“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所以雕铸灵相,图写真形,率士瞻仰,用中诚敬。其五岳四镇,节宣云雨, 江、河、淮、海,浸润区域,并生养万物,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洛佛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隋书》,46页。参看雷闻《五岳真君祠与唐代国家祭祀》的相关论述,载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59页。
    [1]廖立《岑嘉州诗笺注》卷一,中华书局,2004年,181页。
    [2]聂安福《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15页。
    [3]五龙庙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殿内像设不存,原布局已不可考。建造年代已不可考,从建筑风格上看应是晚唐建筑。见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540页。
    [1]傅熹年《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殿内像设的布局》,《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139页。
    [2]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257页。
    [3]《旧唐书》卷四四,1924页。
    [4]李林甫《唐六典》卷三○,中华书局,1992年,756页。
    [1]巫鸿在《五岳的冲突--历史与政治的纪念碑》一文中,谈到武则天封嵩山为天中王的政治意图,并且谈到唐玄宗封禅泰山的政治意义,见《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三联书店,2005年,616页。但对于玄宗提升华山地位的政治意图却没有涉及到。
    [2]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七四,商务印书馆,1959年,418页。
    [1]《全唐文》卷四一,192页。
    [2]王溥《唐会要》卷二七,中华书局,1955年,520页。
    [3]《旧唐书》卷二三《礼仪志》,881页。
    [4]钱易《南部新书》卷八,中华书局,2002年,126页。
    [1]桑原骘藏《考史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286页。
    [2]图版见张江涛《华山碑石》27页,录文253页,三秦出版社,1995年;《全唐文》卷三○一,1349页有载。
    [1]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四,中华书局,1979年,2158页。
    [2]钱易《南部新书》卷八,中华书局,2002年,126页。
    [3]郑綮《开天传信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24页;
    《太平广记》卷二八三,2257页-2258页。《类说》卷二七也有节文。
    [4]王昶《金石萃编》卷七九,中国书店,1985年。
    [1]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3053页。
    [2]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3053页。
    [3]范之麟《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8页。
    [4]廖立《岑嘉州诗笺注》卷三,中华书局,2004年,446页。
    [5]武帝祠即华山庙。
    [6]万竞君《崔颢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1页。
    [7]《全唐诗》卷一三一,1333页。
    [8]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页
    [9]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71页。
    [1]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70页。
    [2]《全唐文》卷九四九,4372页。
    [3]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104页。
    [1]尹古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434页。
    [2]《全唐诗》卷六四三,7366页。
    [3]《全唐文》卷七六七,3540页。
    [1]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103页。
    [2]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133页。
    [3]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382页。
    [4]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934页。
    [5]《全唐诗》卷三八六,4360页。
    [6]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434页。
    [1]《资治通鉴》卷二五○,8118-8119页。
    [2]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257页。
    [1]《太平广记》卷二九六,2361页。
    [1]《旧唐书》卷五七,2285页。
    [2]范摅《云溪友议》,《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303页。
    [3]《太平广记》卷八五,553页。
    [4]《太平广记》卷三一一,2464页。
    [1]《太平广记》卷三○二,2398页。
    [2]《太平广记》卷二九七,2367页。
    [1]《太平广记》卷三○一,2390页。
    [2]《太平广记》卷三○三,2403页。
    [1]《太平广记》卷三○三,2399页
    [2]《大平广记》卷三七八,3012页。
    [1]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216页。
    [1]范摅《云溪友议》,《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74页。
    [2]《太平广记》卷三八四,3065页。
    [1]曾慥编纂、王汝涛等校注《类说校注》卷二八,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840页。
    [1]《太平广记》卷三○○,2385页。
    [2]傅熹年《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殿内像设的布局》,《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139页。
    [3]图中的七尊佛像被置于由帷帐构成的神座中,见傅熹年《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殿内像设的布局》,《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140页。
    [1]何光远《鉴诫录》卷一○“求冥婚”条。
    [2]干宝《搜神记》卷五,《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312页。
    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未收,应据《太平广记》卷二九三《蒋子文》,见《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2007年,754页。
    [1]王汝涛《类说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197页。
    [2]《太平广记》卷一五五,1111页。
    [1]陶宗仪《说郛三种》卷九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43页。
    [2]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见杜德桥(Glen Dubbridge)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 ang China,--A Reading of TaiFu' s Kuang-I-chi,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贾二强《论唐代的华山神信仰》,《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90页-99页。
    [1]《太平广记》卷三○二,2397页。
    [1]《太平广记》卷三○○,2383页。
    [2]干宝《搜神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306页。类似叙事也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59页;也见《水经注校证》卷一九《渭水下》引《春秋斤传》,中华书局,2007年,449页。
    李剑国《新辑搜神记》此条未收,称应出自乐资《春秋后传》,见《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2007年,753页。
    [3]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286页。
    [1]《太平广记》卷三○四,2411页。
    [2]参见第三章第二节第152页的相关论述。
    [1]《山仙赋》,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1338页。
    班固《汉书》卷二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1543页-1544页;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一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1657页,三书都收录了张昶的铭文。
    [2]范晔《后汉书》卷三六,中华书局,1965年,1243页。
    [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一七,中华书局,1980年,273页。
    [2]逯钦立《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350页。
    [3]逯钦立《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八,中华书局,1983年,771页。
    [4]逯钦立《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585页。
    [5]《旧唐书》卷二三,904页。
    [1]此碑碑名已阙,张江涛主编《华山碑石》收录,拟命为《真君祠碑》,见《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258页。雷闻根据拓本重新进行了考释研究,拟碑名为《唐华岳真君碑》,见雷闻《唐华岳真君碑考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2期,76-88页。本文所录为雷闻录文。
    [2]参看雷闻《五岳真君祠与唐代国家祭记》的解读,载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35 83页。
    [3]张江涛《华山砷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259页。
    [1]郑綮《开天传信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26页。
    [2]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四,巴蜀书社,2006年,157页。
    [3]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第865页。
    [4]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82页。
    [5]《全唐诗》,卷二三六,2619页。
    [6]《全唐诗》卷五五六,6452页。
    [7]赵昌平等《郑谷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62页。
    [8]《全唐诗》卷六七五,7733页。
    [1]《全唐诗》卷六四三,7372页。
    [2]李之勤《论华山险道的形成过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期。
    [3]《太平广记》卷三七四,2873页。
    [4]范之麟《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3页。
    [1]范之麟《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30页。
    [2]《全唐诗》卷八八,964页。
    [3]《全唐诗》卷五五四,6414页。
    [4]《全唐诗》卷七六二,8647页。
    [7]《全唐诗》卷七二三,8295页。
    [8]《全唐诗》卷八四六,9570页。
    [9]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115页。
    [10]《全唐诗》卷四八二,5493页。
    [1]《全唐诗》卷七七六,8795页。
    [2]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485页。
    [3]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487页。
    [4]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88页。
    [5]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40页。
    [6]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77页。
    [7]对于此时的创作时地有不同看法,郁贤皓人为是天宝四年,李白在鬼蒙山送元丹邱游华山作。见《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19页。詹瑛从之,见《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1032页。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70页。
    [2]《全唐诗》卷六七五,7727页。
    [3]《全唐诗》卷六一三,7066页。
    [4]矍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30页。
    [1]《全唐诗》卷一五六,1603页。
    [1]《太平广记》卷一八,127页。
    [1]《太平广记》卷一六,109页。
    [2]季羡林等校注,玄奘、辩机原著《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577页。
    [3]关于故事的流传与改造的过程,参看陈引驰《从“烈士池”故事剑<杜子春>传奇》,载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95页。
    [1]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235页。
    [2]这种域外故事借助中土地理空间进行本土化的著名例子还有《太平广记》卷二八六《板桥三娘子》(出《河东记》)。故事的叙事空间是自洛阳东的板桥驿到华岳庙,其中华岳庙是故事空间构成的标志性地理意象。参见《亦真亦幻扑朔迷离--唐传奇<板桥三娘子>与阿拉伯民间故事》,《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但相关研究都没有涉及到叙事的地理空间建构。
    [1]《太平广记》卷四,29页。
    [1]《太平广记》卷二七,233页。
    [1]《太平广记》卷二五○,2773页。
    [1]《太平广记》卷五○,310页。
    [1]杜葆仁、夏振英《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5期,17页。
    [2]李献奇、周铮《北周隋五方杨氏家族墓忠综考》,《碑林集刊》第7辑,59页。
    [3]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特藏号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4]罗新、叶炜《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
    [5]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234页。
    [1]《新唐书》卷七一下,2365页。
    [2]《新唐书》卷七一下,2386页。
    [3]根据陈尚君《唐诗人古籍考》(载《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44页)与《中国古代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统计所得。
    [4]李洁《唐代关注土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1页。
    [1]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一册,三秦出版社,1994年,251页。
    [2]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册,三秦出版社,2000年,179页。
    [3]《全唐文》卷六三九,2858页。
    [4]计有功《唐诗纪_事》卷五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76页。
    [5]《旧唐书》,4292页。
    [6]《旧唐书》,4595页。
    [1]《旧唐书》,4565页。
    [2]参看唐长孺《(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载《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1页。
    [3]罗新、叶炜《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479页。
    [1]张晓蕾《杨炯家世探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陈寅恪《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页。
    [3]《全唐文》卷一九五,870页
    [4]《全唐文》卷一九五,871页。
    [5]《全唐文》卷一九五,872页。
    [6]《全唐文》卷一九六,875页。
    [7]陶敏、易淑琼《沈俭期宋之间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722页。
    [1]岑仲勉《重校(贞观氏族忠)敦煌残卷》,载《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633页。
    [2]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1年,21页。
    [1]范晔《后汉书》卷一九,中华书局,1965年,3401页。
    [2]范晔《后汉书》卷五四,中华书局,1965年,1756页。
    [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5页。
    [4]《全唐涛》卷六八六,7877页。
    [1]继之为杨嗣复字。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饺》卷三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428页。
    [1]冀勤《元稹集》卷四七,中华书局,1982年,505页。
    [2]姜汉椿《唐摭言校注》卷三,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62页。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771页。
    [4]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789页。
    [5]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九,中华书局,1979年,212页。
    [6]《全唐文》卷四八九,2213页。
    [7]高彦休《唐阙史》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337页。
    [8]《新唐书》卷一六○,4972页。
    [9]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1833页。
    [10]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六,中华书局,1981年,256页。
    [1]逯饮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2676页。
    [2]逯饮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寺》隋诗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2683页。
    [3]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1086页。
    [4]《全唐诗》卷四八四,5500页。
    [1]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37页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285页。
    [3]《太平广记》卷三七,234页。
    [1]高彦休《唐阙史》,《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362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896页。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749页。
    [3]瞿蜕园《刘禹锡集笺校》,外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63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934页。
    [5]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册,图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140页。
    [1]《全唐诗》卷七三,803页。
    [2]瞿蜕园《刘禹锡集笺校》卷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782页。
    [3]《全唐涛》卷六五四,7528页。
    [4]《全唐诗》卷八四八,9603页。《全唐诗》卷五九六作司马扎诗,6904页。
    [5]《全唐诗》卷五九四,6883页。
    [6]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79年,400页。
    [7]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839页。
    [8]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836页
    [9]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068页。
    [1]瞿蜕园《刘禹锡集笺校外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382页。
    [2]尹古华《王建诗集校注》卷四,巴蜀书社,2006年,138页。
    [3]《全唐诗》卷五六一,6514页。
    [4]《宝刻丛编》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集古录》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佚钇《大唐传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87页。
    [1]《太平广记》卷二○一,1513页。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730页。
    [3]《全唐诗》卷五六一,6511页。
    [4]《太平广记》卷二四八,2756页。
    [5]《太平广记》卷三五○,2769页。《古今说海》卷三八题目作《甘棠灵会录》。
    [1]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706页。
    [2]钱易《南部新书》卷九,中华书局,2002年,140页。
    [3]持这个观点的代表是黄永年《<纂异记>和卢全的生卒年》,载《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余才林《(纂异记)和卢全死因》,《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71-78页。
    [4]《太平广记》卷三八八,3092页。
    [5]《太平广记》卷三五○,2770页。
    [6]《新唐书》卷一七九,5319页。
    [1]何锡光《樊川文集校注》卷四,巴蜀书社,2007年,429页
    [2]钱易《南部新书》卷五,中华书局,2002年,65页。
    [3]朱东润《梅尧臣集笺注》卷三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03页。
    [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年,117页。
    [2]《全宋诗》卷五○○,6053页。
    [3]《全宋诗》卷三六五,4495页。
    [4]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201页。《清琐高议》收录,题目为《温婉》。
    [1]程毅中《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年,388-389页。
    [2]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相关的研究可见马紫晨《<白蛇传>故事研究现状及其本源试析》,《中州古今》2002年第2划。王立、刘莹莹《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辽宁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中国妙叶《论白娘子形象及其流变》,《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相关分析可见尾上兼英《金明池和西湖》的分析,见刘柏林主编《中岛敏大教授汉学研究五十年志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00页。
    [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35页。
    [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地》卷无,中华书局,1983年,140页。
    [3]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一五,中华书局,2007年,366页。
    [4]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五,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2页。
    [5]《旧唐书》卷三八,1425页。
    [1]严耕望《唐代变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3页。
    [2]《全唐诗》卷四八,594页。
    [3]罂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二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734页。
    [1]在本集中,此诗置于《陕州河亭倍韦五大夫雪后眺望冈以留别与韦有布农之旧一别二纪,经迁贬而归》之后《初至长安》之前,而两诗是大和二年赴长安时作,所以此诗也应是此行之作。其《途次华州陪钱大夫登城北楼春望,因睹李崔令狐二相国唱和之什,翰林旧侣继踵华城,山水清高,鸾凤翔集,皆忝夙眷遂题是诗》也是此行之作,陶敏《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436页。
    [2]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41页。
    [3]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33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053页。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960页。
    [3]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79年,69页。
    [4]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1098页。
    [1]范摅《云溪友议》,《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87页。《唐诗纪事》卷六七,《全唐诗》卷七二六都据以载录。
    [2]王汝涛等《类说校注》卷二九,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863页。宋施宿《会稽志》一九所求文字与《类说》相同,应是出同一版本。
    [1]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200页。
    [2]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1808页,直接该王祝即王柷,恐未善。
    [3]《全唐诗》卷七二六,8322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547页。
    [5]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一九,中华书局,2007年,465页。
    [6]矍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70页。
    [1]廖立《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334页。
    [2]唐会霞《(陌上桑)的接受历程》,《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2期。
    [3]唐会霞《唐人与(陌上桑)》,《延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崔豹《古今注》卷中,《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38页。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1613页。
    [6]《全唐诗》卷七七,834页。
    [7]《全唐诗》卷八二,882页。
    [8]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17页。
    [9]据研究,敷字实际上是华山的华的一个变字,马天祥《华山命名用字变易关涉考》,《西北 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64-69页。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766页。
    [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709页。
    [3]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212页。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846页。
    [5]罗时进《丁卯集笺证》卷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83页。
    [6]《全唐诗》卷六六三,7601页。
    [7]《全唐诗》卷八八四,9994页。
    [8]《八月四日夜梦中作》有“太华巉巉敷水长,白驴依旧系斜阳”句。《梦中作》有“华山敷水本闲人,一念无端堕世尘”句。《梦中作》有“系马朱桥上酒楼,楼前敷水拍堤流。”《东篱》有“每因清梦游敷水,白觉前身隐华山”句。《异梦》有“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句。
    [9]《陕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91页。
    [2]《李贺古里考》,转引陈允吉《李贺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页。
    [1]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231页。
    [2]房玄龄《晋书》卷八六,中华书局,1974年,2221页。
    [3]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一五,中华书局,2007年,366页。
    [1]《太平广记》卷一二二,858页。
    [2]廖立《岑嘉州诗笺注》卷三,中华书局,2004年,587页。
    [3]《全唐诗》卷三三二,3695页。
    [4]《全唐诗》卷五六八,6578页。
    [1]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226页。
    [2]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140页。
    [3]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331页。
    [1]葛洪《神仙传》,汉魏丛书本。
    [2]葛洪《神仙传》,汉魏丛书本。
    [3]葛洪《列仙传》,琳琅秘室丛书本。
    [4]罗争鸣《<墉城集仙录>采自(列仙传)篇目探析-兼论杜光庭对房中术之态度》,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3年第3期,38-42页。
    [5]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本。
    [6]葛洪《列仙传》,琳琅秘室从书本。
    [1]《白孔六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乐史《太平寰宁记》卷九六,中华书局,2007年,1927页。
    [3]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293页。
    [4]《太平广记》卷六二,387页。
    [5]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1061页。
    [1]李昉《太平御览》卷三九六,中华书局,1960年,1829页。《晋书》卷九二《曹毗傅》也有记载。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330页。
    [3]《全唐诗》卷六四○,7339页。
    [4]《全唐诗》卷六六六,7626页。
    [5]《全唐诗》卷六七九,7783页。
    [6]牛僧孺《玄怿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65页。
    [7]王汝涛等《类说校注》卷二九,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863页。范摅《云溪友议》卷中所录故事与类说节录《丽情集》故事相似,但无后者没有杜兰香人物出现,可能杜兰香是后来加入。
    [8]《全唐诗》卷五六八,6579页。
    [1]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746页。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涛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336页。
    [3]杨其群《李贺研究论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涛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341页。
    [2]《太平广记》卷三四一,2704页。
    [3]《太平广记》卷五○,313页。
    [1]《资治通鉴》卷二一四,6836页。
    [2]《旧唐书》卷六,128页。
    [3]《新唐书》卷三,63页。
    [4]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230页。
    [5]《资治通鉴》卷二一二,6753页。
    [6]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0-81页。
    [7]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卷九,巴蜀书社,2006年,347页。
    [8]《新唐书》卷三八,983页。
    [9]《全宋诗》卷一一七○,13214页。
    [1]《全宋诗》卷一一七二,13245页。
    [2]《全宋诗》卷三六二,4474页。
    [3]《全宋诗》卷三六五,4497页。
    [4]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李贺研究论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55页。
    [5]对于这些问题的考论,见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三章《连昌宫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1-80页。
    [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1页。
    [1]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卷四一九,三泰出版社,2002年,787页。
    [1]郑綮《开天传信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24页。
    [2]王汝涛等《类说校注》卷一六,祸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497页。
    [1]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69页。
    [1]《旧唐书》卷一六六,4333页。
    [2]《全唐诗》卷五一一,5838页。
    [3]《全唐诗》卷六二九,7222页。
    [1]《太平广记》卷一七,120页。
    [1]《太平广记》卷六九,429页。
    [2]《太平广记》卷三一,2459页。
    [1]《太平广记》卷四五四,3710页。
    [2]《全唐诗》卷五五七,6460页。
    [3]《全唐诗》卷五八五,6783页。
    [4]《全宋诗》卷二二四二,25749页。
    [5]《新唐书》卷三八,983页。
    [6]小南一郎《中国的神活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2006年,275-283页
    [1]《太平广记》卷五○,309页。
    [2]赵磷《因话录》卷五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唐有人撰集怪异记传云,玄宗令道士叶静能书符,不见国史。不知叶静能中宗朝坐妖妄伏法。幺宗时,有道术者乃法善也,谈话之误差尚可,若著于文字,其误甚矣。”《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65页。今人讨论可见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之《叶静能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04页。
    [3]《太平广记》卷四八九,4018页。
    [4]韦璀的说法山白张洎《贾氏谈录》,程毅中根据根据刘克庄《后村诗话》认为韦徇也可以器一说。见《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93-194页。
    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卞孝萱.唐传奇新探[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陈尚君.陈尚君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陈尚君.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陈尚君.全唐文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陈平原陈学超.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庆元.文学:地域的观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岑仲勉.岑仲勉史学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岑仲勉.隋唐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岑仲勉.唐人行第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柴彦威.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陈贻掀.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陈允吉,吴海勇.李贺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陈继龙.韩偓诗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程大昌.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0.
    程毅中.程毅中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程毅中.宋元小说家话本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0.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崔豹.古今注[M].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崔瑞德,芮沃寿.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道世.法苑珠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德波拉·史蒂文森.城市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段玉明.相国寺--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M].成都:巴蜀书社,2004.
    Edward W.soja.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范之麟.李益涛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二)[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傅璇琮,陶敏.隋唐五代文学史编年[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傅璇琮.当代文学自选文库·傅璇琮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5.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_曲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傅璇琮.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冯浩.玉豁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哈佛大学东亚系.都市繁华--1500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复旦大学,2009.
    Dudbridge Glen.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A Reading of TaiFu's Kuang-I-chi[M].Combridge'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干宝.搜神记[M].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顾建国.张九龄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韩理洲.华山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何光远.鉴诫录[M].学津讨源本.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何锡光.樊川文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7.
    胡问涛,罗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58.
    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黄正建.唐代农食住行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简锦松.唐诗现地研究[M].高雄: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江绍原.中国占代旅行之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姜汉椿.唐摭言校注[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景遄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静永健.白居易写讽喻诗的前前后后[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李德辉.唐宋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M].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李复言.续玄怪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李剑国.宋代传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李剑国.新辑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李久昌.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李明伟.隋唐丝绸之路--中世纪的中国西北社会与文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世华.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李寿菊.狐仙信仰与狐狸精故事[M].台湾:学生书局,2005.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李肇.唐国史补[M].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李之勤.东北亚研究--西北史地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李志慧.杜甫与长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李宗为.庸人传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廖立.岑嘉州诗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刘安琴.长安地志[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刘俊义.唐律疏议笺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
    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M].台湾:学生书局,1992.
    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刘瑛.唐代传奇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82.
    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罗时进.丁卯集笺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骆希哲.唐华清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陆游.陆游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梁庚尧,刘淑芬.城市与乡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马得志.唐代长安宫廷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马其昶,马茂元.韩吕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古出版社,2002.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孟二冬.中唐涛歌之开拓与新变[M].北京:北京寺学出版社,1998.
    缪荃孙.藕香零拾[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牛僧孺.玄怪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聂安福.韦庄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Owen Stephen.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M].Stanford,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欧阳忞.舆地广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欧阳修,宋祈.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8.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平冈武夫.唐代的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平冈武夫.唐代的行政地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宋代的社会的空间与交流[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蒲慕州.生活与文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气贺泽保规.唐代墓志所在综合目录[M].明治大学东洋史资料丛刊,2004.
    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荣新江.唐研究(九-十三)[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07.
    白化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史念海.河山集(一)[M].北京:三联出版社,1963年.
    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史念海.游城南记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开玉.杜诗释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宋敏求.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宋肃懿.唐代长安之研究[M].台湾:大立出版社.
    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桑原骘藏.考史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上海: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汤用彤.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陶敏,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3.
    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陶敏,易淑琼.沈俭期宋之问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万竞君.崔颢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汀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王伯祥.增订李太白年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王昶.金石萃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5.
    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王梦鸥.唐人小说校释[M].台北:正中书局,1985.
    王谟.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1961.
    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王汝涛等.类说校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6.
    王象之.舆地纪胜[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3.
    王仲荦.华山馆丛稿续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王重民.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
    巫鸿.武梁祠[M].北京:三联书店,2006.
    吴钢.全唐文补遗(1-9)[M].西安:三秦出版社.
    吴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特藏专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吴相洲.玄宗与盛唐气象[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夏振英.神仙信仰与西岳庙[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6.
    辛德勇.两京新记辑校[M].两安:三秦出版社,2006.
    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熊笃.天宝文学编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徐鹏.孟沽然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薛天纬.唐代歌行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肖建乐.唐代城市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薛毅.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尉迟偓.中朝故事[M].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阎琦.唐诗与长安[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阎文儒,阎万钧.两京城坊考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杨鸿年.隋唐宫廷建筑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杨鸿年.隋唐两京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杨其群.李贺研究论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杨作龙,赵水森.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叶骁军.中国都城历史图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
    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郁贤皓.李白丛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郁贤皓.庸刺史考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王秀梅,王泓冰.太平广记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61.
    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曾枣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张江涛.华山碑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张清华.王维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张晓虹.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张中宁.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8.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郑处诲.明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郑綮.开天传信记[M].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郑毓瑜.性别与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周诚真.李贺论[M].香港文艺书局,1971.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周勋初.唐语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隋唐五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2.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朱熹.朱子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佐藤利行.西晋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