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太湖地区稻作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水稻是这一地区最主要的栽培作物。至明清时期,以稻作为核心的农业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在稻田水利、水稻品种资源、稻作生产技术、稻作经济、稻作文化等方面较前代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当时农田水利的建设,丰富了太湖地区人们衣食住行的内容,并且这一地区的稻作农业具有优良传统,是具有良性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农业是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典范,对后世稻作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其生态价值对当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太湖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布,气候适宜,水网密布,适宜水稻生长。由于微观环境的差异,太湖地区可划分成东部沿海沿江平原区、湖西平原区、苏锡平原区、阳澄淀泖湖荡平原区、杭嘉湖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六个主要农业区域。其中,东部沿海沿江平原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土壤沙质,土质疏松,对于棉花生长有利;湖西平原区适合中稻种植;阳澄淀泖湖荡平原区是重要的水稻产区;杭嘉湖平原区以水稻田为主,同时水旱田交叉,有利于全面安排粮桑的发展;太湖及湖滨丘陵区是重要的水果产区。
     人口和赋税是影响太湖地区稻作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明清时期太湖地区人口、赋税压力对稻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太湖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繁荣的文化也对稻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明清以前太湖地区稻作在农田水利、稻作农具、肥料技术、品种选育、耕作技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为明清时期稻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稻田水利是稻作生产的保障。塘浦圩田、溇港圩田系统是太湖地区主要的水利系统。明清时期圩田系统变化主要体现在圩田的小圩化,在小圩化过程中,稻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加快。稻田灌溉主要有蓄水灌溉,涉及潴水比例的问题;引水灌溉主要是引湖水以溉稻田。由于太湖地区不患水源不足而患涝渍危害,因此排水工程建设较多,修筑“径塍”和“戗岸”,仰盂圩分级分区排水措施、“提塘”、“挺塘”、“冬月竭池”等防涝排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稻田的可耕性。在实际排灌中,水车是重要的工具,“大棚车”、“官车法”、“踏塘车”等集体戽水法是主要排灌方式。
     水稻品种丰富,优质水稻品种多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最显著特征。太湖地区水稻品种主要有粳、籼、糯三种,数量上粳多于糯,糯多于籼,其中又以晚粳、晚糯在太湖地区种植较为广泛。
     通过方志等资料的统计,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粳(籼)稻有351个,糯稻品种有180个,优质品种有72个。种植区域看,平原区稻种以“青”种、“黄”种为主,低洼地区以“红”种为主,相对干旱的地区种植耐旱品种的水稻。具体区域上看,本文根据苏州、吴长元、松江、上海、川沙、江阴、嘉兴、嘉善、平湖、归安、吴江、震泽等地方志,查看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品种箭子稻、香粳、红莲、紫芒稻、早白稻、晚白稻、闪西风、六十日、麦争场、金城稻、师姑粳、三穗千、芦黄糯、羊脂糯、赶陈糯、瞒官糯等的分布情况。太湖地区水稻品种在命名方式、生育期、株型、抗逆性、抗倒伏性等方面有特色,其品种资源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栽培经验丰富,主要体现在土地整理、育秧移栽等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点:一是重视深耕,耕耙耖整地技术进一步完善,在整地中广泛使用铁搭;二是提出秧田整治具体标准“土烂如面,水平于镜”,并根据早、中、晚稻之分因时因地浸种、催芽,均匀播种;三是移栽要注重秧龄和规范,适当密植;四是土地用养结合,粪肥合理循环。这一时期肥料种类多,有人畜粪便、绿肥、饼肥、河塘泥、草木灰等,积制方法多样,有踏粪法、窖粪法、蒸粪法、酿粪法、煨粪法、煮粪法等,肥料施用注重基肥的同时,追肥应“看苗施肥”;五是灌溉应因地、因时而异,并注重控制水温,灌溉工具有踏车、牛牵水车、风力水车、桔槔等;六是注重耘田的作用,三耘三耥成为普遍标准,耘田工具有耥耙、耘爪、薅马、荡[耥]胸、臂簏等;七是特别强调烤田,烤田应注重天时,适时合理烤田。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妇女普遍参与到水稻种植环节中如戽水、插秧,清以后,妇女逐渐退出大田劳作,这与明清时期发生的种植结构变迁相关。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经济作物的扩张和农作经营的多样化使得太湖地区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的农业结构变迁。平原地区,在棉、桑、竹、靛蓝、烟草等多种经济作物中,棉花、桑是种植结构变迁的主力。“棉争粮田”主要发生在松江、上海、嘉定和太仓等地,并形成太湖地区沿江沿海连片种植的集中棉区,并向苏州、常州所属的沿江地区及杭嘉湖平原扩散,挤占稻田和桑地。至清代,太湖地区棉区扩大为全国最为重要的江、浙沿海棉区。“桑争稻田”主要发生在湖州府、嘉兴府和苏州府的部分地区,从明末天启年间开始,由传统杭嘉湖蚕丝区向外扩展,这种扩展态势一直延续至清中期。从清晚期开始,太湖地区蚕桑又有一次更大的扩展,几乎覆盖到全区,太湖以东、北、西三面扩展最显著。经济作物的扩张带动了多种经营的发展,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牧结合、稻田养鱼、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形成了良性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围绕着稻作生产、稻作经济,太湖地区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在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神灵信仰,有宗教神、自然神、地方神;在民间有专门主持稻作信仰仪式的巫,有一定的祭祀礼仪,不同祭祀仪式有着不同的祭祀歌曲和祭祀舞蹈。稻作文化还延伸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服饰、交通运输、民居都体现着丰富的稻作文化。太湖地区每月都有不同的稻作食俗,有着独具水乡特色的稻作服饰、各式各样的农船、冬暖夏凉的稻草房。同时,随着商品化的发展,太湖地区许多地方形成了规模不等的米市;在米行间,存在着不同的米业信仰和复杂的经营习俗。
     民国以后,太湖地区稻作农业在以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冲击下,发生较大变化。过去丰富多样的水稻品种资源急剧减少,一些传统农具消失,传统的稻作生产技术如有机肥料的积制逐渐被无机化肥取代,传统稻作文化也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种现象在近几十年表现尤为明显。随着当代农业负面影响的加剧,人们开始反思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传统稻作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农业发展模式,注意传承和保护传统稻作文化,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ric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hu area, and rice is the main cultivated crop.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rice agriculture had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e paddy water conservancy, rice germplasm resources,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rice economic and rice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agriculture in Taihu area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had promoted the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enriched the people's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content, also the rice agriculture in this area had fine tradition. It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at has a benign substance recycle. The rice agriculture in Taihu area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intensive agriculture and has a tremendous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of rice agriculture.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i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on of ric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Taihu area. It has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widespread plains, suitable climate, the water network, suitable for rice growth in Taihu area. Due to differences in micro-environment of the Taihu area,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major agricultural region of the eastern coastal plain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Kosei plain area, Su Xiping original Yang Cheng precipitate the Mao Hudang Plain District, Hangzhou-Jiaxing-Huzhou Plain area, Taihu Lake and the lakeside hills. Among them, the eastern coastal plain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rich in calories, adequate light, the soil sandy, loose soil, favorable for cotton growth; Kosei plain area is suitable for medium rice cultivation; Yang Cheng precipitate the Mao Hudang plain area is an important rice-growing regions; Hangjiahu plain area to the rice fields, rice fields in cross-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arrang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Sang; Taihu Lake and the lakeside hills are an important fruit-producing areas.
     The population and tax impact are the socio-economic factors of the Taihu area of rice development.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and tax in the Taihu area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rice.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urban development, cultural prosperity in Taihu area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rice. The development in the paddy construction, irrigation, rice farm tools, fertilizer, breed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befor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ric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Taihu area.
     Paddy water conservancy and land use is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ce production. In this regard, the Tong Pu polder, Lou Hong Kong polder system are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Taihu area, also affect the rice production mos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lder system change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mall polder dike of small dike of paddy field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construction is to speed up. Rice field irrigation includes water storage for irrigation, involving retention of water proportion and water diversion irrigation cited the lake to irrigate rice fields. Suffering from insufficient water suffering from the dangers of waterlogged, so the construction of drainage works are more in Taihu area. The waterlogging and drainage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on of diameter Xincheng and the Shore. drainage measures of Yang Yu Wei grading district,"Tithonian "," Ting Tong " and dried up the pool in the winter months ensure the paddy fields of arable in a way. Waterwheel is an important tool in the actual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nd the collective bucket of water law as "greenhouse car","the official car method","Tap Pool car"'is the mai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way.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Ming and Qing in the Tai Lake region, so the mountain land reclamation developed, such as terracing increased and a lot of studio people empolder mountain in western Zhejiang.Although some arable land has been reclaimed, but it brings soil erosion and serious hazards. To deal with these contradictions, the use of mountain layered.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is more of rice varieties and high-quality of rice products in the Taihu are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ree kinds of Japonica, Indica, Glutinous rice are mainly varieties of the Taihu area, the number of japonica is more than Glutinous rice and Glutinous rice is more than Indica rice. Among them, the late japonica and late Glutinous rice were planted in the Taihu area more widely. Breeding methods are mainly grain selection, ear selection method to select pure color and full of grain do. so that points received, points to Tibe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purity of the varieties mixed, are the traditional selection. In addition, it appears the method of "single subject" to select the system propagation to cultivate rice such as the "imperial rice", and the Government's encouragement to be planted in Taihu area.
     Basis on information statistics, there are351varieties of japonica (Indica) rice,180varieties of glutinous rice,72premium varie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Taihu area. As the planting area, rice "green" is mainly in the plain areas,"yellow" species and low-lying areas of "red", planting drought-resistant varieties of rice in a relatively arid region. Specific region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selects Suzhou, Wu Chang-yuan, Songjiang, Shanghai, Chuansha, Jiangyin Jiaxing, Jiashan, Pinghu, owned by Ann, Wujiang, zhenze such as local history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of rice varieties Arrow child rice, Japonica, HL, Reed Flower rice, as early as white rice, late white rice, flash westerly sixty days, the dispute field of wheat, Jincheng rice, aunties japonica, Sansui1000, Lo yellow waxy, suet waxy in time Chen waxy, conceal official wax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of Taihu area. Rice varieties of Taihu area in the naming, the growth period, plant type, resistance, lodging resista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its variety of resources have histor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meaning.
     In Tai Lake region, rice planting experience mainly in land consolidation, seedling transplanting, fertilization, irrigation, Yun Tang with grilled Tian aspec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First,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plowing Chao soil preparation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further, site preparation in iron take the widely used; raised seedling specific criteria for remediation of soil rot, such as surface level in the mirror, and as early as in the rice divided due to soaking, germination, uniform seeding; transplanting to be focus on the seedling age and norms of appropriate high density; land with raising combination of a manure reasonable cycle. In this period, types of fertilizer, human and animal feces, green manure, cake, rivers and ponds, mud, ash, integrated system of methods and diverse riding fecal, steaming dung, stuffed dung, simmer fecal method, cook manure law, while emphasis on basal fertilizer and top dressing should see seedlings fertilization; Fourth irrigation focus on the water temperature control, irrigation tools treadmill cattle led waterwheel, wind waterwheel, orange water pulley, etc.; Fifth focus on the role of Yuntian, three Yun Tang to become the universal standard, Yuntian tools include harrow, Yun claw, pull out the horse, swing chest, arm basket; Sixth,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grilled Tian, roasted Ti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weather, timely reasonable grilled Tian. The universal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rice cultivation aspects such as the bucket of water, planting, clear in the Ming dynasty, women are gradually withdrawing, this planting structure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or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changes as the expansion of cash crops and agro-business diversification occu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aihu area Economic. Cotton dispute grain, is mainly in Shanghai. Jiading and Taicang,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cotton-growing areas of the Taihu area along the coastal contiguous grown, which Taicang cotton-producing is center. The cotton-growing areas of the Taihu area is to expand the country's most important cotton-growing areas of Jiangsu, Zhejiang coast. Sang contention paddy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uzhou Fu, Jiaxing government and the Suzhou government in some areas, in the late Ming apocalypse, from the traditional Hangzhou-Jiaxing-Huzhou silk (including the House of Silk Huzhou Fu, Jiaxing, Jiaxing. Zonta Shimen Tongxiang and the Hangzhou government Haining, Yuhang, Linan) outward expansion, and continue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Qing. From the late Qing, a greater expansion covering almost on three sides of the region, Taihu Lake, east of north, west and extends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 expansion of cotton, mulberry makes the paddy area decreased, and the rent conferred under pressure, the Taihu area is to become a food deficit area, the occurrence of the situation of Western food to the East.
     Around the rice production, rice economy, there is a variety of rice culture in all aspects of rice production in the Taihu area, such as a wide variety of belief in spirits, in the civil specifically presided over the ceremony of rice belief witch. In addition, the rice culture extends 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such as diet, clothing, transportation, residential areas and reflects the rich culture of ri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ization, many parts of the Taihu area has the formation of scale, ranging from rice market, and event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rice trade guild. There is the formation of a monopoly position in the rice business between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faith and complexity of the rice trade business practices.
     However,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oduction of rice in the Taihu area is to modern agriculture under the impact of mechanization, chemical, irrigation, electrification, the occurrence of a shift. There is sharp decline in rice varieties,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farm tools disappear, the traditional ric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organic fertilizer plot system gradually replaced inorganic fertilizers, the traditional rice culture marginalized. This phenomenon is particularly apparent in recent decades. As negative effect of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 intensifies, people began to reflect on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at the expens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raditional ric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rice. Take the route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引文
① 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
    ② 庄华峰:《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期。
    ③ 黄锡之:《太湖地区圩田潮田的历史考察》,《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④ 潘清:《明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的阶段及其特点》,《中国农史》,1997年第16卷第2期。
    ⑤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90页。
    ① 潘清:《清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述论》,《学海》,2003年第6期。
    ② 吴滔:《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中国农史》,1995年第14卷第3期。
    ③ 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④ 周生春:《试论宋代江南水利田的开发和地主所有制的特点》,《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⑤ 庄华峰:《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5年第20卷第3期。
    ⑥ 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8-131页。
    ⑦ 丁晓蕾:《历史时期太湖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研究——以与水争田为中心》,《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19卷第2期。
    ⑧ 周季维:《长江中下游发掘出土稻谷考察报告》,《云南农业科技》,1981年6期。
    ① 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
    ② 徐云峰:《刍议籼粳演变》,《中国农史》,1995年第2期。
    ③ 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
    ④ 闵宗殿:《太湖地区历史上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古今农业》,1994年第1期。
    ⑤ 参见游修龄:《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历史考证》,《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历史考证(续完)》,《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及《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历史概述》,《作物品种资源》,1982年第1期的相关内容。
    ⑥ 闵宗殿:《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
    ⑦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19120页。
    ⑧ [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① 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中国农史》,1994年第13卷第4期。
    ② 洪焕椿,罗仑:《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6-29页。
    ③ 王宝卿:《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卷第3期。
    ④ 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468页。
    ⑤ 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0期。
    ⑥ 王思明:《诱发性技术变迁——谈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⑦ 李伯重著,王湘云译:《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⑧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15-117页。
    ⑨ 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6年,第29页。
    ⑩ 曹隆恭:《我国稻作施肥发展史略》,《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① 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② 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
    ③ 高亮之,李林:《水稻气象生态》,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377-378页。
    ④ 周广西:《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⑤ 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
    ⑥ [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⑦ 吴承明,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41、190-191页。
    ⑧ 刘永成:《从租册、刑档看清代江苏地区的粮食亩产量》,《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⑨ 郭松义:《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⑩ 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① 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
    ② 马湘泳:《太湖地区棉业历史与棉花布局》,《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③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55页。
    ④ 马湘泳:《太湖地区棉业历史与棉花布局》,《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⑤ 章楷,倪金柱:《长江三角洲棉区农作制的演变》,《南京农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⑥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59-165页。
    ⑦ 陆建飞:《太湖地区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当前种植结构调整的意义》,《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第22卷第4期。
    ⑧ 马万明:《宋代以后太湖地区棉业兴盛的原因》,《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2期。
    ⑨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
    ⑩ 陆建飞:《太湖地区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当前种植结构调整的意义》,《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第22卷第4期。
    ① 邢铁:《我国古代丝织业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② 关于九十年代前的研究状况,可参见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前记》的总结,第2页。之后的研究,除该著作外,另有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③ 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对明代该地区蚕桑业分布的论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章楷:《江浙近代养蚕的经济收益和蚕业兴衰》对清晚期江浙蚕丝业扩展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前引范金民两本专著中对本区蚕丝业扩展的零星叙述等。
    ④ 章楷:《明清时代太湖地区蚕桑兴衰考》,《农史研究》第三辑,农业出版社,1983年。
    ⑤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79-191页。
    ⑥ 田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及其原因》,《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7卷第3期。
    ⑦ 林荣琴:《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丝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
    ⑧ 章楷:《明清时代太湖地区蚕桑兴衰考》,《农史研究》第三辑,农业出版社,1983年;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均对这一观点有所表述。
    ⑨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82页。
    ① 田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及其原因》,《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7卷第3期。
    ② 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中华书局,2005年,第57-90页。
    ③ 参见庄华峰:《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第20卷第3期;丁晓蕾:《历史时期太湖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研究——以与水争田为中心》,《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19卷第2期。
    ④ 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及《宋元时期吴淞江流域的稻作生态与水稻土形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26卷第1期。
    ⑤ 赵荣:《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态模式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⑥ 参见游修龄:《中国稻作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和游修龄,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六章至第十章。
    ⑦ 参见杨晓东:《吴地稻作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及杨晓东:吴地稻文化一瞥,《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姜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沈华,朱年:《太湖稻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第64页。
    ①本节主要是依据朱季文等:《太湖地区农业自然条件的综合评价》、宫春生:《太湖地区土地类型特征》、蒋自巽、刘塔:《太湖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孙顺才等:《太湖平原地区湖泊分布及成因》,以上均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流域水土资源及农业发展远景研究》,科学出版社,1988年。以及马湘泳,虞孝感:《太湖地区乡村地理》第二章,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①太仓原隶属于苏州府,弘治十年(1497年)置太仓州,雍正二年(1724年),太仓州升格为太仓直隶州。
    ②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甲表69续,万历六年浙江每户平 均口数为3.34,得出湖州府嘉靖、隆庆年间人口大约为450432,松江府万历六年,松江府每户平均口数为2.22,得出太仓州嘉靖九年的人口为118361,以此得出的总人口数。
    ①据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1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太仓直隶州的人口数为217220,以此加上六府的人数,得出十七世纪末十八初太湖地区总人口大致为3673847。
    ②据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1页,乾隆六十年(1795年),太仓直隶州的人口数为199312,以此加上六府的人数,得出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太湖地区总人口大致为9939941。
    ③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甲表88,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太仓直隶州人口1772230,加上六府人数,总共有22334035。
    ④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⑤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第450页,第436页。
    ⑥韩愈:《送陆歙州诗序》,《全唐文》卷555。
    ①陈羲锺:《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240页。
    ②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35页。
    ③[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503,《役法原疏·松江赋役》,中华书局,1962年,第5536页。
    ④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42页。
    ⑤洪焕春:《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13页。
    ⑥洪焕春:《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15-617页。
    ①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46页,乙表36编制。资料来源:万历《明会典》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五。
    ② [明]徐光启著,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969页。
    ③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苏州府部·风俗考》,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中华书局影印。
    ④ [明]黄宗羲:《明文海》,卷180,《与行在户部诸公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 [明]范濂:《云间据目钞》,卷5,申报馆排印本。
    ② [清]董世宁:乾隆二十五年(1760)《乌青镇志》,卷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③ 根据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复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2期整理。
    ① [清]贺长龄等:《皇朝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第910页。
    ② [明]王祎:《大事记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第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21-22页。
    ①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7页。
    ② [宋]范成大撰,陆振从校:《吴郡志》,卷37,《县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30页。
    ③ [明]陈威等:正德七年(1512年)《松江府志》,卷3,《水中·治策》,齐鲁书社,1996年。
    ① [宋]苏轼:《东坡后集》,卷4,《秧马歌并引》,线装书局,2001年。
    ② 闵宗殿:《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
    ①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宋集珍本丛刊》第101册《两宋明贤小集》,毛珝: 《吾竹小稿·吴门田家十咏》,线装书局,2004年。
    ① [宋]范成大撰,陆振从校:《吴郡志》,卷30,《土物》,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38页。
    ②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56,《奏议一十首》,《乞赈济浙西七州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 [宋]高斯得:《耻堂存稿》,卷5,《宁国府劝农文》,中华书局,1985年,第99页。
    ②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户口税租》,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页。
    ① 缪启愉:《太湖塘浦与圩田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71-73页。
    ② [明]沈启:《吴江水考》,卷1,《水道考》,广陵书社,2006年。
    ① [清]高得贵等:乾隆十五年(1750年)《镇江府志》,卷18,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② [清]徐傅,王金庸: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光福志》,卷1,《风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① [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13,《郏亶上水利书》,广陵书社,2006年。
    ① [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13,《郏亶上水利书》,广陵书社,2006年。
    ① 郑肇经:《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96页。
    ① 乾隆《湖州府志》中《元程郇新夫青塘堤岸记》记载青塘的作用:“苕溪自天目来,过青塘门,东北与霅水合,而入于太湖,泛滥洋溢,故为长堤数十里,西抵长兴,以绝水势之奔溃,以卫沿堤之良田,以通往来之行旅”
    ① [明]沈敞:《吴江水考》,《水蚀考》,广陵书社,2006年。
    ② [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2,王同祖《太湖考》,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宋]范仲淹:《范文正奏议》,卷上,治体,《答手诏条陈十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 [明]姚文灏:《浙西水利书》,卷上,宋书,《朱秘书长文<治水篇>》,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22页。
    ② [明]张内蕴、周大韶撰:《三吴水考》,卷8,《黄震论泄水书》,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明]况钟撰,吴奈夫校:《况太守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3-94页。
    ④ [明]张内蕴、周大韶撰:《三吴水考》,卷14,《主事姚文灏治田条约》,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明]赵锦修:嘉靖《江阴县志》,《河防》引姚文灏《水利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① [明]张内蕴、周大韶仝撰:《三吴水考》,卷14,《水田考》,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明]董份:《泌园集》,《吴江明府赵侯异考编序》,齐鲁书社,1997年。赵侯即赵梦麟,万历十·六年(1588年)在吴江为官。
    ③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第64-65页注释、第113-114页;[日]滨岛敦俊:《土地开发与客商活动——明代中期江南地主之投资活动》,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央研 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第101-122页。
    ① [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22,《议》,《曹胤儒东南水利议》,广陵书社,2006年。
    ① 王建革:《水流环境与吴淞江流域的田制(10~15世纪)》,《中国农史》,2008年第3期。
    ③ [明]张内蕴、周大韶仝撰:《三吴水考》,卷14,《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林治田六事》,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卷16,《浙江水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93-394页。
    ① [清]黄印:《锡金识小录》,卷1,《地亩等则》,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②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4史10,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页。
    ③ [清]孙峻:《筑圩图说》记载:“一二处进水,害及全圩,俗名‘走圩’”。
    ① [明]姚文灏:《浙西水利全书》,《何布政宜(水利策略>》,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98页。
    ② [清]姚时亮,何国祥修:康熙《归安县志》,范碛《水利管见》,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③ [明]方越贡,陈继儒:崇祯三年(1630)《松江府志》,《水利中》,周孔教《浚筑河圩公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52页。
    ① 1869年重刻《筑圩图说》陈其尤序言。
    ② [东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①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册,夏原吉《踏车叹》,正德《松江府志》卷三二《遗事(祥异附)》,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
    ② [明]莫旦:弘治元年(1488年)《吴江志》,卷6,《风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46号,台北:成文 出版社,1983年。
    ① [明]方越贡,陈继儒:崇祯三年(1630)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② [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卷17,“赤米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5页。
    ③ [清]沈彤等:乾隆十一年(1746年)《震泽县志》,卷4,《物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④ [清]徐永言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无锡县志》,据《冯善志》载,凤凰出版社,2011年。
    ①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嘉兴县志》卷三记载:“靠塘青(糯之早者)”,嘉庆四年(1799年)《嘉兴县志》卷十七“物产”记载:“粳之迟者靠塘青”,故“靠塘青”在粳(籼)稻、糯稻名录中均有出现。
    ② 大部分地方志中记载“闪西风”为粳稻品种,但明正德元年(1506)《姑苏志》卷十四土产记载:“糯之属十金钗糯(粒长,宜酿酒)、闪西风(一名中秋)”,故“闪西风”在粳(籼)稻、糯稻名录中均有出现。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教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38页。
    ①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30,《士物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② [明]莫旦:弘治元年(1488年)《吴江志》,《土产》,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① [明]方越贡,陈继儒:崇祯三年(1630)《松江府志》,卷6,《物产》,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② [明]莫旦:弘治元年(1488年)《吴江志》,《土产》,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③ [明]杨子器,桑瑜:弘治十二年(1499年)《常熟县志》,卷1,《土产》,齐鲁书社,1996年。
    ④ [清]张炎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乌青文献》,卷3,上海图书馆藏春草堂刊本。
    ⑤ [清]嘉庆《嘉兴县志》卷十七,物产:[清]光绪《嘉兴县志》卷十六,物产中也有记载。
    ⑥ [清]应宝时,俞樾:同治十一年(1872年)《上海县志》,卷8,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⑦ [清]陈其弟:宣统三年(1911年)《吴、长、元三县合志》,卷50,广陵书社,2006年。
    ⑧ [清]徐永言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无锡县志》都有类似记载。
    ⑨ [明]方越贡,陈继儒:崇祯三年(1630)《松江府志》,卷6,《物产》,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① 陈思修,缪荃孙:民国十年(1921年)《江阴县续志》,卷11,《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② [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同治间福州正谊书院刊《正谊全书》本。
    ① 浙江农业大学编著:《作物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年,第100页。
    ② [清]江蜂青等:光绪十八年(1892)《嘉善县志》,卷12,《物产》,成文出版社,1970年。
    ① 游修龄,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
    ① [清]伊汤安等:道光二十年(1840)《嘉兴府志》,“浙江巡抚奏报早禾收成九分,诗以志慰”。
    ① [明]郑洛书、高企:嘉靖三年(1524年)《上海县志》,卷1,《物产》,民国二十一年(1932)传真社据吴兴周越然藏本影印。
    ② [清]陶煦:光绪六年(1880年)《周庄镇志》,卷1,《物产》,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
    ③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教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38页。
    ① [清]博润修,姚光发等纂:光绪九年(1883年)《松江府续志》,卷5,引《上海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② [明]莫旦:弘治元年(1488年)《吴江志》,卷6,《土产》,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第240页。
    ① 陈恒力:《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年,第156页。
    ① [明]王鳌:正德元年(1506年)《姑苏志》,卷14,《土产》,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200页。
    ② 林蒲田:《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4页。
    ① [清]张履祥著:《补农书较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69页。
    ①《汜胜之书·种麻了》:“麻生布叶,锄之。率九尺一树。树高一尺。以蚕矢粪之,树三升。无蚕矢,以溷中熟粪(腐熟的人畜粪便)粪之亦善’
    ② 踏粪法:“凡人家秋收后治粮,场上所有穰、谷积等,并须收贮一处。每日布牛脚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积之,还依前布之,经宿即堆聚。计经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车粪。
    ① 注:以鲜物计算。资料出处:谢德体主编:《土壤肥料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第322、324页。
    ① 据北京农林局编《农业常用数据手册》(1980年修订本)第191-196页相关数字整理。
    ① 注:大豆饼、菜籽饼为高氮饼肥,棉籽饼为低氮饼肥。资料出处:彭克明等编:《农业化学》(总论),农业出版社,1980年。
    ② 据北京农林局编《农业常用数据手册》(1980年修订本)第191-196页相关数字整理。
    ① [清]张履祥辑,《沈氏农书·运田地法》,农业出版社,1956年。
    ① [清]姚廷磷:《历年记》,选自《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4-145页。
    ① [明]邝瑶:《便民图纂》,农业出版社,1959年。
    ① [明]邝璠:《便民图纂》,农业出版社,1959年。
    ① [清]周郁滨等:嘉庆十八年(1813年)《珠里小志》,卷3,《风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① [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农政全书校注》,卷11,《农事·占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② 游修龄等:《浙江农谚解说》,《浙江农业科学丛刊》,1965年。
    ③ [宋]陈师道撰,任渊注:《后山集》,卷19,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① [明]陈让、夏时正:成化《杭州府志》,《水利》,南京图书馆藏明成化刻本。
    ① [清]杨循吉等著;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江琬《游马驾山记》,广陵书社,2004年,第474页。
    ②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一百八十·与行在户部诸公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 [清]徐庆:《信征录》,《笔记小说人观》三十九编,第7册,台北新兴书局,1986年,第273页。
    ② 严格意义上,桑不能算做大田作物,不过考虑到明清太湖地区桑树的重要性及大面积种植,因此在此把其作为一种大田作物对待。
    ③ 这一谚语在主高斯德《耻堂存稿》卷五《宁国府劝农文》、吴泳刊十《鹤林集》卷三十九的《隆庆府劝农文》以及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常州奔牛闸记》中都有记载。
    ④ 马湘泳:《江浙海塘与太湖地区经济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3期。
    ① [明]宋濂:《元史》,卷93,《食货志》,《税粮》,中华书局,1976年,第2360页。
    ② [明]卢熊:洪武十二年(1379)《苏州府志》,卷10,《税粮》,上海图书馆藏明洪武十二年刊本。
    ③ [元]杨维桢:《东维了集》,卷3,《送华亭主簿张候明善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④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卷2277,《湖州府·田赋》,中华书局,1986年。
    ⑤ [元]陈高:《不系舟渔集》,卷11,《送顾仲华督漕入京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⑥ [明]邱浚:《大学衍义补》,京华出版社,1999年,第236页。
    ⑦ 《雍正朱批谕旨》第十六函第五册程元章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①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卷2,农2,庚辰杂著二,中华书局,2001年,第58页。
    ② [明]李培,黄洪宪:万历二十四年(1596)《秀水县志》,卷8,《食货》,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③ 《清世宗实录》,卷51,台湾大通书局,1977年。
    ④ [清]陈湋:宣统元年(1909年)《黄安乡土志》,《实业》,红安县地方志办公室重刊宣统元年铅印本,2005年。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五年,《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五年,《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③ 《清高宗实录》,卷313,台湾大通书局,1977年。
    ④ 《清高宗实录》,卷314,台湾大通书局,1977年。
    ⑤ 《清穆宗实录》,卷57,中华书局,1987年。
    ⑥ Han Sheng Chuan and Richard A. Craus: 《Mid-China's Rice Markets and Trade》, Cambridg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1975.
    ⑦ [清]冯桂芬:《显志堂稿》,卷2,光绪二年(1876)冯氏校分庐刻本。
    ① [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卷35《蚕桑广类·木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964贝。
    ② [明]叶梦珠:《阅世编》,卷7,《食货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56页。
    ③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01页。
    ④ [清]张履样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18页。
    ⑤ [清]王维德:《林屋民风》,卷7,《民风》,齐鲁书社,1996年。
    ⑥ [清]金友理:《太湖备考》,《物产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⑦ [清]徐傅:道光《光福志》,卷1,《风俗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⑧ [清]沈彤等:乾隆十一年(1746年)《震泽县志》,卷25,《生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34页。
    ⑨ [清]沈彤等:乾隆《吴江县志》,卷5,《物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⑩ [清]朱成熙等:光绪六年(1880)《昆(山)新(阳)两县续修合志》,卷1,《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0页。
    11 [清]康熙《嘉兴府志》卷9,田赋;嘉庆《嘉兴府志》卷22,…赋。
    ① [清]袁国梓,陈遨:康熙《嘉兴府志·序》,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本。
    ②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湖州府部》,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中华书局影印。
    ① [清]朱成熙等:光绪六年(1880)《昆(山)新(阳)两县续修合志》,卷1,《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0页。
    ② [清]朱成熙等:光绪六年(1880)《昆(山)新(阳)两县续修合志》,卷8,《物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1页。
    ① [清]宋如林:嘉庆二十三年(1818)《松江府志》,《物产》,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① [清]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37,户政12,高晋《清海疆禾棉兼种疏》,中华书局,1992年,第911页。
    ②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503页。
    ③ [清]博润修,姚光发等纂:光绪九年(1883年)《松江府续志》,卷5,《风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④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503页。
    ⑤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910页。
    ⑥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387页。
    ⑦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418页。
    ①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419页。
    ② 姚文枬:民国七年(1918)《上海县续志》,卷8,《物产》,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③ 太仓原隶属于苏州府,弘治十年(1497年)置太仓州,雍正二年(1724年)置镇洋、宝山县与嘉定县同属太仓州,太仓州由此升格为太仓直隶州。
    ④ 如民国《太仓州志》卷3,《风土》记载太仓“娄地滨海,冈身土硗瘠。自城而东距于海,其田亩钟,其种宜棉”。
    ①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② [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卷2,《江苏奏稿》,中国书店,1991,第21页。
    ③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苏州府部·风俗考》,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中华书局影印。
    ④ [明]叶梦珠:《阅世编》,卷7,《种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66页。
    ① [清]郑光祖:《一斑录杂述》,道光年间刊本。
    ② 洪焕春:《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7页。
    ③ [清]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26户政,理财上,生财裕饷第一疏,中华书局,1992年,第641页。
    ① 张相锋等:《猪粪和锯末联合堆肥的中试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2年第18卷第4期。
    ① 贾林霞:《家畜粪便有机肥的特性》,《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第4期。
    ② 余国良:《“稻-萍-鱼”、立体种养增产增收机理及“五改”配套技术》,《中国稻米》,2006年第5期。
    ① 赵连胜:《稻田养鱼效益的生物学分析和评价》,《福建水产》,1996年第1期。
    ② 王华,黄璜:《湿地稻田养鱼、鸭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2年第19卷第1期。
    ① 根据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中国农史》,1984年第3期相关内容整理而得。
    ①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郡县农政》,中华书局,2001年。
    ② 根据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中国农史》,1984年第3期相关内容整理而得。
    ③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
    ① [清]郑元庆:《石柱记笺释》,卷1,中华书局,1985年,第5页。
    ② 表资料来自赵冈等:《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16-17页。
    ③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05页。
    ① 根据康熙年间李煦奏报苏州米价情况绘制。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选录,中华书局,1976年。
    ② [清]黄印:《锡金识小录》,卷1,《地亩等则》,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③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4史10,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5页。
    ④ 李伯重:《对沈氏农书一段文字的我见》,《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
    ① [明]栗祁,唐枢:万历《湖州府志》,卷12,《风土》,齐鲁书社,1996。
    ② [清]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336页。
    ①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② [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卷13,《物产》,成文出版社,1983年。
    ③ 史仲林,胡晓林:《中国全史》,卷17,《中国清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28页。
    ④ [清j李侍尧:《奏请将本年洋商己买丝货准其出口折》,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史料旬刊》15,1931。
    ⑤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6,《与曹射侯·辛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69页。
    ⑥ [清]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37,《户政12》,中华书局,1992年,第910页。
    ① [明]邱浚《大学衍义补》卷22,《制国用·贡赋之常》,京华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② [清]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37,户政12,高晋《清海疆禾棉兼种疏》,中华书局,1992年,第911页。
    ③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卷下,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51页。
    ④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卷下,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84页。
    ⑤ 而据叶梦珠《阅世篇》中有关资料统计,崇祯十七年至康熙二十三年上海花价平均每担3两,米价每石2两。但明末以及顺治朝因战乱灾荒,物价波动极大,不能如实表现正常价格,故本文仍据《历年记》。
    ① 李伯重:《对<沈氏农书>一段文字的我见》,《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
    ② 姚裕廉,范炳垣:民国《重辑张堰志》卷1,《区域·物产》,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③ 表资料来源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桑争稻田”与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① [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附录《策邬氏生业》,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页。
    ②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14页。
    ① 华东师大等8校合编:《中国经济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9页。
    ② 周立三:《中国农业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26页。
    ③ 周立三:《中国农业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7页。
    ④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第一上,农一上,农政,任土,中华书局,2001年,第9-12页。
    ① [清]钱泳:《履园从话》,卷4《水学:水利条》,中华书局,1979年,第97页。
    ②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4水学:水利条,中华书局,1979年,第97页。
    ③ [明]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14史10,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页。
    ④ [清]陆世仪《论区田》收于徐栋《牧令书》卷10,丘麓书社,2004年。
    ⑤ [清]程国栎等:乾隆二年(1737)《嘉定县志》,卷三上,《考赋》,国家图书馆藏本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①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编:《续修四库全书》717,《史部·地理类》,清汪曰桢:《南浔镇志》,卷19,灾祥一,《荒政议上甘中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1页。
    ②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6,《与曹射侯·辛丑》,中华书局,2002年,第167-168页。并卷50附录《策溇上生业》,第1429页。
    ① 苏州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苏州歌谣谚语》,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① [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2页。
    ① 朱惠勇:《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①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3“男耕女织”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6页。
    ② [明]]屠隆:《由拳集》,卷6,《与王百毅二首》,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
    ① 朱海容,祝永昌:《无锡米市习俗调查》,《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2期。
    ② 菉葭巷位于苏州临顿路北段东侧,西起临顿路,东至平江路。按《吴县志》:“陆家巷,今菉葭巷。”
    ③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192页。
    ①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453页。
    ② 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第247页。
    ① 曲彦斌:《中国民间秘密语》,三联书店,1990年,第226-227页。
    ① [清]顾禄撰;王湜华,王文修注释:《清嘉录》,卷3,“犯人香回残烛”,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第85页。
    ② [清]顾禄撰;王湜华,王文修注释:《清嘉录》,卷5,“关帝生日磨刀雨”,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第135页。
    ① 董巽观,董久之:《稻品笺》(初稿),1958年油印本。
    ① 游修龄:《中国稻作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97页。
    ② 根据《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志》水稻分册,与《稻品》核对后综合,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年。
    ③ 多者每穗可有300--400粒,是名副其实的“三穗千”。
    ① 松江区档案馆:《松江县1955年农业生产计划》(修正稿),档案号5-7-11,1955年5月9口。
    ② 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③ 今属嘉兴。
    ④ 上海市青浦县志编纂委员会:《青浦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9-210页。
    ① 昆山县志编纂委员会:《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94页。
    ② 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吴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88-289页。
    ③ 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9页。但是,据1930年立法院统计处的资料,松江的冬作面积要占到整个耕地面积的54%,而据稍晚几年的两份有关江苏各县作物面积的资料如《江苏棉作推广事业》、《廿四年江苏省各县粮食产销盈亏统计表》,《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卷第4期。松江县、金山县、吴江县三县的冬作面积均不超过全部耕地面积的20%,这里并没有列出具体的耕作面积,不管是以统计处还是实业部的统计,松江地区以水稻一熟制为主,在部分地区实行冬闲制度当是事实。
    ④ 松江区档案馆:《松江县1955年农业生产计划》(修正稿),档案号:5-7-11,1955年5月9日。
    ⑤ 满铁上海事务调查室:《江苏省松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40年,第5页,表7-2数据亦来自于此。
    ① 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江苏省松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40年。但与满铁调查相比,1936年的《松江米市调查》中则只需要12工。这或许是由于1936年的调查是以整个旧松江府为对象,因而12工只是各地平均的结果。
    ② 包括耕田、施肥两项。
    ①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25-126页。
    ② 张宗弼:《浙江平湖农业调查报告》,《统计月报》第1卷第3期,1929年5月。
    ③ 何庆云、熊迥龢:《吴兴的稻麦事业》,《浙江省建设月刊》第8卷第6期,1934年12月。
    ④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26-127页。
    ⑤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32页。
    ⑥ 匡仁:《旱灾已成之震泽四乡农民的苦况》,《吴江日报》,1934年8月8日。
    ⑦ [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298-299页。
    ① 《乘人之危居为奇货,戽水价格飞涨一倍》,《吴江日报》1934年7月24日。
    ② 据《浙江农佃制度之调查》,《中外经济周刊》第207号,1927年4月9日,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394页;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第156-158页。
    ③ 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嘉善县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224页。
    ④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06页
    ⑤ 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江苏省松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40年,第118页。
    ① 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江苏省松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40年,第117-118页。
    ②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97-101页
    ③ 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动力问题》,《浙江学刊》,1986年第4期。
    ④ 刘瑞生;《嘉兴4312户农业经营的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7年,第4卷第2期。
    ⑤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第116页。
    ⑥ 张宗弼:《浙江平湖农业调查报告》,《统计月报》,1929年,第1卷第3期,第103页。
    ① 周拾禄:《稻作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
    ② 丁颖:《水稻纯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农声月刊》农艺专号,1936年第194、195合刊。
    ① 唐启宇:《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中央党部印刷所,1933年。
    ② 唐启宇:《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中央党部印刷所,1933年。
    ①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66年,第346页。
    ② 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第7章《近代的农业机具》,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369页。
    ③ 《推广农具》,《吴县日报》,1932年11月24日。
    ④ 《农民机器公司提倡新农具》,《嘉定新声》,1932年11月1日。
    ① 《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卷2第5页,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392页。
    ②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第266页。
    ③ 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改委员会:《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1951年9月10日,第14页。
    ① (英文)《中国经济周刊》,第171卷,第11页,1924年5月31日,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407页。
    ①表7—6和表7—7来源于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222页。
    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人口5987万,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400多年间人口增长了5.7倍。
    ① 竺可祯:《论江浙两省之人口密度》,《东方杂志》,1926年,第32卷第1号。
    ②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第340页。
    ③ 王建革:《小农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观点透视传统中国农业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① 太湖地区的乍浦有水稻亩产6石的记载。
    ② 资料来源: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1页。
    ①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72页。
    ② 马洪:《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5页。
    ③ 资料来源: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76-278页。
    ① 黄振兴,陈谊:《猪粪尿“零排放”无污染研究’与可行性探讨》,《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1年第6期。
    [1][宋]范仲淹.范文正奏议[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宋]苏轼.东坡全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宋]范成大.吴郡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4][宋]高斯得.耻堂存稿[Z].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元]王祯.王祯农书[Z].北京:中华书局,1956.
    [6][明]宋濂.元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6.
    [7][明]解缙等.永乐大典[z].北京:中华书局,1986.
    [8][明]袁黄.宝坻劝农书[z].北京:农业出版社,2000.
    [9][明]冯应京.月令广义[Z].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
    [10][明]王象晋.群芳谱[Z].明天启元年(1612)刻本.
    [11][明]王士性.广志绎·江南诸省[Z].北京:中华书局,1981排印本.
    [12][明]陆容.菽园杂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明]沈周.石田杂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明]邝瑶.便民图纂[Z].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
    [15][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Z].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16][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明]祎王.大事记续编[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8][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Z].扬州:广陵书社,2006.
    [19][明]沈启.吴江水考[Z].扬州:广陵书社,2006.
    [20][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Z].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21][明]姚文灏.浙西水利书[Z].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2][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Z].北京:中华书局,1959.
    [23][明]黄省曾.理生玉镜稻品[Z].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Z].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25][明]王象晋.群芳谱[Z].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26][明]黄宗羲.明文海[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7][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Z].昆山图书馆藏稿本.
    [28][明]马一龙.农说[Z].北京:中华书局,1985.
    [29][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Z].济南:齐鲁书社,1996.
    [30][明]宋应星著,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
    [31][明]叶梦珠.阅世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2][明]田艺衡.留青日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3][清]郑元庆.石柱记笺释[Z].北京:中华书局,1985.
    [34][清]包世臣.齐民四术[Z].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5][清]姜皋.浦泖农咨[Z].上海图书馆影印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36][清]张廷玉等.明史[Z].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7][清]清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6.
    [38][清]刘宝楠.释谷[Z].广州:广雅书局,1888(光绪十四年).
    [39][清]顾禄.清嘉录[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0][清]祁离藻.马首农言[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1][清]张履祥.沈氏农书[Z].北京:中华书局,1956.
    [42][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2.
    [43][清]袁枚.随园食单[Z].北京:中华书局,2010.
    [44][清]金友理.太湖备考[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5][清]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Z].道光十四年刊本.
    [46][清]叶梦珠,来新夏点校:阅世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7][清]陈萝雷.古今图书集成[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48][清]褚华.木棉谱[Z].北京:中华书局,1985.
    [49][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Z].北京:中华书局,1985.
    [50][清]吴邦庆.泽农要录[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51][清]贺长龄等.皇朝经世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92.
    [52][清]夏忻.学礼管释[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9册[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4]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5]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6]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Z].上海:三联书店,1959.
    [5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选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8]松江区档案馆.松江县1955年农业生产计划(修正稿)[Z].档案号5—7一11,1955年5月9日.
    [59]满铁上海事务调查室.江苏省松江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Z].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40.
    [60](洪武十二年)苏州府志[Z].上海图书馆藏明洪武十二年刊本。
    [61](嘉泰元年)吴兴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62](成化)杭州府志[Z].南京图书馆藏明成化刻本
    [63](成化二十年)重修毗陵志[Z].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64](弘治元年)吴江志[Z].《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4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65](弘治十二年)常熟县志[Z].济南:齐鲁书社,1996.
    [66](正德元年)姑苏志[Z].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
    [67](正德七年)松江府志[Z].济南:齐鲁书社,1996.
    [68](嘉靖)江阴县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9](万历二十四年)秀水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70](万历)湖州府志[Z].济南:齐鲁书社,1996.
    [71](崇祯三年)松江府志[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72](康熙)海盐县志[Z].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73](康熙二十七年)乌青文献[Z].上海图书馆藏春草堂刊本
    [74](康熙二十九年)无锡县志[Z].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75](乾隆)吴江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6](乾隆二年)嘉定县志[Z].国家图书馆藏本乾隆七年(1742)刻本.
    [77](乾隆十一年)震泽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8](乾隆十五年)镇江府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9](乾隆二十五年)乌青镇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80](嘉庆)余杭县志[Z].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81](嘉庆十八年)珠里小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82](嘉庆二十三年)松江府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83](道光九年)武康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84](道光)光福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85](同治十一年)上海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86](同治)长兴县志[Z].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87](同治)安吉县志[Z].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88](同治十三年)湖州府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89](光绪)於潜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90](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6.南京:江苏古籍出 版社,1991.
    [91](光绪六年)周庄镇志[Z].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
    [92](光绪八年)宝山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93](光绪九年)松江府续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94](光绪十二年)平湖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95](光绪十八年)嘉善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96](光绪二十六年)光福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97](光绪三十二年)嘉兴府志[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98](宣统三年)吴、长、元三县合志[Z].扬州:广陵书社,2006.
    [99](民国七年)上海县续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00](民国十年)江阴县续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慈鸿飞,李天石.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经济与社会[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3]蔡利民.苏州民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恒力等.补农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第一编)[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6]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7]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
    [8]董巽观,董久之.稻品笺(初稿)[M].1958年油印本.
    [9]方载辉,汤起麟,陈明达.浙江的耕作制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0]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1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2]高亮之,李林.水稻气象生态[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13]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4]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
    [15]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胡锡文.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一种:稻(上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8]胡锡文.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一种:稻(下编)[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19]胡道静.农书农史论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20]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1]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洪焕椿.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23]洪焕椿,罗仑.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4]蒋兆成.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M].北京: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5]姜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6]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
    [27]李龙潜.明清经济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8]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3.
    [29]李伯重著,王湘云译.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0]林蒲田.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土地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北京:三联书店,1957.
    [32]李竞雄.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3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4]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5]缪启愉.太湖塘浦与圩田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36]马湘泳等.太湖地区乡村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7]沈华,朱年.太湖稻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38]苏州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苏州歌谣谚语[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39]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态环境地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0]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M].北京:中华书局,1966.
    [41]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42]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43]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4]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
    [45]谢德体.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6]徐光启著,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7]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8]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9]游修龄.稻作史论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50]游修龄,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1]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52]杨晓东.吴地稻作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3]郑肇经.太湖水利技术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54]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55]赵冈等.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5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57]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流域水土资源及农业发展远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8]章楷.明清时代太湖地区蚕桑兴衰考[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59]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09.
    [60]周立三.中国农业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1][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62][美]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3][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64][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1]白洪信.吴语地区的稻作民俗[J].古今农业,1996(3).
    [2]陈仁端.关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若干思考[J].古今农业,2005(2).
    [3]陈志一.江苏双季稻历史初探[J].中国农史,1983(1).
    [4]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J].中国农史,1991(3).
    [5]曹隆恭.我国稻作施肥发展史略[J].中国农史,1989(1).
    [6]陈剑峰.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人地关系的调适——以杭嘉湖地区为例[J].长江论坛,2006(3).
    [7]陈俊才.太湖开发与太湖地区的农业[J].古今农业,1997(1).
    [8]陈家其.太湖农业区的形成历史与地理因素分析[J].中国农史,1994,13(1).
    [9]陈少华.太湖地区的农书传承与农业发展[J].中国农史,1998,17(4).
    [10]郭松义.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
    [11]丁晓蕾.历史时期太湖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研究——以与水争田为中心[J].池州师专学报.2005,19(2).
    [12]冯贤亮.明清江南乡村民众的生活与地区差异[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4).
    [13]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市场机制——吴江个案再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2).
    [14]范金民.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J].中国农史,1993,12(1).
    [15]顾人和.太湖地区粮食生产的历史考略[J].经济地理,1987(4).
    [16]桂慕文.中国水稻育秧发展史[J].农业考古,1988(2).
    [17]郭松义.清前期南方稻作区的粮食生产[J].中国经济文研究,1994(1).
    [18]郭文韬.略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J].中国农史,1989(3).
    [19]洪璞.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以吴江县为例[J].中国农史,2001(2).
    [20]韩茂莉.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略论[J].中国农业通史,2000,19(3).
    [21]何勇强.论唐宋时期圩田的三种形态——以太湖流域的圩田为中心[J].浙江学刊,2003(2).
    [22]黄锡之.论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成因与变迁[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2(1).
    [23]林荣琴.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丝业的分布与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3).
    [24]陆建飞.太湖地区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当前种植结构调整的意义[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2(4).
    [25]卢昉.鸦片战争后中国粮食的商品化发展[J].沧桑,2010(10).
    [26]刘永成.从租册、刑档看清代江苏地区的粮食亩产量[J].中国史研究,1994(4).
    [27]李群.太湖地区畜牧发展史略[J].农业考古,1998(3).
    [28]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4).
    [29]李伯重.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四[J].中国农史,1986(3).
    [30]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五[J].中国农史,1996(1).
    [31]李伯重.明清江南肥料需求的数量分析—明清江南肥料问题探讨之一[J].清史研究,1999(1).
    [32]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J].农业考古,1985(2).
    [33]李伯重.“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J].中国农史,1985(1).
    [34]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J].中国农史,1984(1).
    [35]李伯重.我国稻麦复种制起源于唐代长江流域考[J].农业考古,1982(2).
    [36]李根蟠.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若干问题[J].古今农业,1989(1).
    [37]李根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J].历史研究,2002(5).
    [38]陆建飞.太湖地区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当前种植结构调整的意义[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4).
    [39]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J].地理研究,2007(3).
    [40]李长年.清代江南地区的农业改制问题[J].中国农业科学,1962(7).
    [41]李伏明.明清松江府棉布产量与市场销售问题新探[J].史学月刊,2006(10).
    [42]李伏明.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农业发展及其地位——以粮食生产和供应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06(3).
    [43]李增高.康熙御稻的育成与推广[J].古今农业,2005(3).
    [44]闵宗殿.从方志记载看明清时期我国水稻的分布[J].古今农业,1999(1).
    [45]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J].中国农史,1984(3).
    [46]闵宗殿.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J].古今农业,1999(2).
    [47]闵宗殿.太湖地区历史上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J].古今农业,1994(1).
    [48]闵宗殿.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发展[J].中国农史,2003(3).
    [49]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J].中国农史,1984(3).
    [50]马万明.宋代以后太湖地区棉业兴盛的原因[J].中国农史,2002(2).
    [51]马湘泳.历史上太湖地区粮食生产基地的经济地位[J].中国农史,1989(2).
    [52]马湘泳.太湖地区棉业历史与棉花布局[J].古今农业,1988(1).
    [53]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农史,1982(1).
    [54]孟彭兴.明清太湖地区文化发展刍议[J].史林,1999(1).
    [55]潘国英.俗谚所论的吴中传统稻作技艺[J].中国农史,1999,18(1).
    [56]沈小英,陈家其.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1991,11(3).
    [57]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的变化[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3).
    [58]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2).
    [59]孙声如.我国传统农业的间套混种与当代立体农业的新发展[J].古今农业,1990(1).
    [60]田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及其原因[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3).
    [61]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
    [62]吴滔.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J].中国农史,1995(3).
    [63]王宝卿.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
    [64]王达.双季稻的历史发展[J].中国农史1982(1).
    [65]王思明.诱发性技术变迁——谈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
    [66]王社教.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棉麻生产与蚕桑业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2).
    [67]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6(1).
    [68]徐云峰.刍议籼粳演变[J].中国农史,1995,14(2).
    [69]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70]杨直民.中国古代的多熟种植[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3).
    [71]虞云国.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J].中国农史,2002(1).
    [72]游修龄.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历史考证[J].农业考古,1981(2).
    [73]游修龄.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历史考证(续完)[J].农业考古,1982(1).
    [74]游修龄.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历史概述[J].作物品种资源,1982(1).
    [75]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J].中国农史,1986(1).
    [76]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J].中国农史,1994,13(4).
    [77]曾雄生.析宋代“稻麦二熟”说[J].历史研究,2005(1).
    [78]庄华峰.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3).
    [79]章楷,倪金柱.长江三角洲棉区农作制的演变[J].南京农学院学报,1984(1).
    [80]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J].学术探索,2005(5).
    [81]张芳.宋元至近代北方的农田水利和水稻种植[J].中国农史,1992(1).
    [82]周翔鹤,米红.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4).
    [83]张建民.试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田水利——以长江流城为中[J].中国农,1994(2).
    [1]周广西.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2]赵荣.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态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3]王加华.近代江南地区的农事节律与乡村生活周期[D].上海:复旦大学,2005.
    [4]王静.试论明清太湖地区种植业结构之变迁[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