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主义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民族主义”一词实际上至今都没有一个共识的定义,国际、国内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至少给出了200种说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未曾给民族主义下过明确定义,翻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论著、书信、通讯等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民族主义既被看作是一种关乎民族的情感、情绪,也被界定为是一种以“民族自决”为基本主张的思想、学说,但更被视为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
     典型的民族主义现象产生于17、18世纪的西欧,以法国大革命为重要标志。在进入19世纪后其有了更为迅猛的发展,在世界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巨大的激荡。因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民族主义自然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关注。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扩张的不断加剧,民族主义早已越出欧洲范围而传遍亚非拉美。再加上俄国国内民族主义在此时的不断滋长,列宁和斯大林不免更加重视民族主义问题。基于上述事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民族主义有过很多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民族利己主义、反犹太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民族沙文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对波兰、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予以了特殊关注,对德意志、意大利、匈牙利民族革命运动表示支持,对泛斯拉夫主义思潮和运动却极力反对,并对民族主义的基本主张---民族自决权表示认可;列宁对崩得的联邦制建党原则极力反对,对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原则上反对、实践上借助,对民族自决权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企图代替民族自决权的“民族文化自治”纲领做了批判,对民族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表示深切关注和坚决支持,对国内和党内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倾向都表示反对,特别是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做了重点批判;斯大林也对崩得的分离主义进行了批判,对苏维埃自治做了廓清,认为民族自决权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条件,批判了“民族文化自治”纲领,对东方民族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革命表示支持,在国内和党内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倾向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正是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民族主义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承认多种形式民族主义的存在,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支持包含民主进步因素的民族主义,视民族自决权为民族平等联合、无产阶级自决目标实现的有效方式,倡导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统观整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主义理论文本,其中蕴含着论战性、阶级性、具体性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主义理论虽形成、完善于19、20世纪,但在当前仍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具体包括:用阶级视角分析民族主义的有效性、区别对待民族主义的方法的当代适用性、对泛斯拉夫主义的批判有助于辨识当前的极端泛民族主义、有关民族自决权的主张为当前民族自决权的运用提供了参照原则、对爱国主义的界定成为评价民族国家利益诉求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关于民族同化的二元分析有助于化解一体化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问题自然绕不开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因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致力实现的共产主义目标的低级阶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国际团结、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思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都是在民族国家框架下发展的,离开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的。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都曾面临或依然还在面对认识和处理民族主义的问题。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裂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一正一反两个例证都说明必须把协调好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同时也要求人们对国际主义的阶级属性和当下内涵作出新的解读。
Nationalism theories of classic Marxism writers constitute one part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Marxism.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ism and more than200views concerning it are express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y scholars concern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lassic Marxism writers have never given a clear definition of it. However, through examining works, letters and reports regarding nation and nationalism of classic Marxism writers, it is easy to see that nationalism is not only seen as a feeling and mood with reference to nation but also defined as a thought and theory centered on national consciousness.However, nationalism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Bourgeois ideology and social movement in their eyes.
     The representative nationalism arose in the Western Europe in the17th and18th century, marked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After the19th century, it developed more rapidly, giving rise to huge turbulence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whole Europe. At the turn of the20th century, with the growing intensity of capitalism expansion, nationalism transcended Europe to reach Asia, Africa and Latin-America. In addition,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nationalism in Russia prompted Lenin and Stalin to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nationalism.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acts, we may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a variety of discussions of the classic Marxism writers. Marx and Engels show harsh criticism for the German national egoism, anti-Semitism, national nihilism and national chauvinism. They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nationalist movement in Poland and Ireland. They are for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Germany, Italy and Hungary while being against Pan-Slavism thought and movement. Moreover, they recognize the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that represent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nationalism. Lenin urges against the federation-based party building principles held by Lithuania, Poland and the Russian Jewish General Workers union. He is against the state structure form of federal system in principle while drawing support from it in practice. He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criticizes the creed of national cultural autonomy aimed at replacing the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He shows deep concern for and strong support for the nationalism movement of the oppressed nations in the national colony. He is opposed to the big-Russian-nationality Chauvinism and local national Chauvinism tendency within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e mainly criticizes the big-Russian-nationality Chauvinism in particular. Stalin criticizes separatism of Lithuania, Poland and the Russian Jewish General Workers union and maps a clear picture of the Soviet autonomy. In his view, the right to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of solving national problems. He criticizes the creed of national cultural autonomy and shows support for the east nationalism movement such a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e voiced his opinion of the big-Russian-nationality Chauvinism and local national Chauvinism tendency within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 views with respect to nationalism held by Marx, Engels, Lenin and Stalin constitute the nationalism theories of the classic Marxism writers, which acknowledge various forms of nationalism, oppose the narrow nationalism, support nationalism embracing factors such as democracy and progress, deem the right to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s the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equality and unity and the proletariat self-determination, and advocates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The text of the nationalism theories of the classic Marxism writers implies the basic features which contain polemical, class nature, specifcity.Despite the form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nationalism theories of the classic Marxism writers in the19th and20th century, they are very valuable and meaningful at present. Analysing the nationalism with class view is of value. The method of distinguishing nationalism in morden times is applicable. The criticism of Pan-Slavism contributes to identifying the current extreme Pan-Slavism. The propositions of the right to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provide referential principl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ight to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The definition of patriotism becomes the important standard of evaluating the rationality of seek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binary analysis of national assimilation helps to resolv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ism.
     Studying the Marxism-nationalism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m and nationalism. On the one hand, socialism is the lower phase of the communism that classic Marxism writers are devoted to achieve, which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accepts the thou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regardless of natio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proletarians and oppressed nation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plete liberation of all mankind natural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i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 states, so socialism can not exist without nationalis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an socialism countries and China are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they have faced or are still facing the problems of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nationalism. The two contrastive case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an socialism countries and the boo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coordination 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m and nationalism should be taken as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re required to make new explanations for the class attributes and real connotations of internationalism.
引文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① Tom Nairn. The Break-up of Britain:Crisis of Neo-Nationalism[M]. London:NLB,1981.
    ② Tom Bottomore.Sociology in D.MeLellan(ed.), Marx:The First 100years[J].Fontana, London,1983.
    ① 罗纳尔多·蒙克.马克思在21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的视角[M].张英魁,王亚栋,张长虹,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② Anthony D. Smith. Theories of Nationalism[M].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New York,1983.
    ③ Erik Van Ree. Nationalism Element in the Work of Marx and Engels A Critical Survey[M] JOURNAL OFFPRINT MEGA-Studien Heft,2000.
    ④ Andrew Ezergailis.The review of Nationalism and Socialism:Marxist and Labor Theories of Nationalism to 1917 by Horace B.Davis[J].The review of politics,1970.
    ① Walker Connor.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M].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② 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① 白坚.论列宁、斯大林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不同取向[J].陕西师大学报,1989(1).
    ② 曹红.试析斯大林有关反对民族主义问题的论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0(4).
    ③ 陈联璧.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地方大民族主义[J].东欧中亚研究,1992(2)
    ④ 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⑤ 高全喜.论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的一种自由主义的思考[J].学海,2004(2).
    ⑥ 詹真荣.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反对民族主义倾向的历史回顾[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① 张三南,张建平.斯大林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失误及其动因[J].东疆学刊,2012(2).
    ② 詹真荣.列宁论述民族主义问题的两大特点[C].“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③ 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① 陈玉屏.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② 郭树勇.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2)
    ③ 王军.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① 宋春华,栾雪飞.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民族主义分析[J].学术交流,2011(6).
    ② 李保国.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主义及其当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12(5).
    ③ 叶江.19世纪马克思与阿克顿对民族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fJ].学习与探索,2007(4).
    ④ 张三南.列宁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三个层次---基于列宁世界革命思想演变的分析[J].民族研究,2012(6).
    ⑤ 王志国.试论马列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D].新疆:新疆大学,2006.
    ⑥ 张三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① 庞中英,彭萍萍.关于全球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关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4).
    ① Huge Watson.Nations and States-An Enquiry into Origin of Nation and Politics of Nationalism[M].Methuen Co.Ltd,1977:5.
    ②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③ Ernest Renan. What is nation? in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Smith. Nationalism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7-18.
    ④ 转引自王辑思.民族与民族主义[J].欧洲,1993(5)
    ① Huge Watson. Nations and States-An Enquiry into Origin of 1Nation and Politics of Nationalism[M]..Methuen Co.Ltd,1977:5.
    ②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
    ③ 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9.
    ④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
    ⑤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⑥ 杨荆楚.关于民族问题的几点意见[J].民族研究,1986(5).
    ⑦ 熊锡元.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一点看法[J].民族研究,1986(4).
    ⑧ 张达明].论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历史地位、局限性及其修改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5).
    ② 都永浩.论民族概念[J].北方民族,1990(1)
    ③ 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8.
    ④ 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M].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
    ⑤ Hans Khon.The Idea of Nationalism:A Study of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M].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46:10-11.
    ①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141.
    ② 穆艾·洛.民族主义[J].国外社会学,2002(6).
    ③ 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9.
    ④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
    ⑤ Carlton J.H. Hayes. Essays on Nationalism [M]. 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York,1928:5-6.
    ⑥ 程人乾等.涡流-20世纪民族主义潮汐透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1-2.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0.
    ② 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J].欧洲,1994(1)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8.
    ① 与上述观点存在较大分歧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论述。安德森说,主流学界把西欧作为民族主义的发源地,这纯粹是“地方之见”,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独理运动才是民族主义的真正开端。对于安德森的理论笔者不打算再展开,因为笔者赞同主流学界的观点,以西欧为民族主义的发源地。
    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358.
    ② C.W.Kegley Jr.&E.R.Wittkopf, World politics:Trend and Transformation[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5: 445.
    ③ 程人乾等.涡流-20世纪民族主义潮汐透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6.
    ① 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帕米尔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 程人乾等.涡流-20世纪民族主义潮汐透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312-345.
    ①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68.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9.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355.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7.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8.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55.
    ① 王炳煜,王力.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5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9.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8.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9.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9.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4.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0.
    ② 巴登格: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第三的绰号。波拿巴于1846年从阿姆越狱时穿的是一个名叫巴登格的泥瓦匠的衣服,于是便得此名。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0-341.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12.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6.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6.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1.
    ① 王炳煜,王力.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60-26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45.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90.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5-356.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14.
    ① 拉萨尔全集:第4卷[M].德文版,柏林,1919:305-306.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
    ② 对此,马克思有更详细表述:英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唯有那里已经没有农民并且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唯有这个国家中的资本主义形式---即劳动大规模地联合在资本主义企业主的统治下---几乎笼罩了整个的生产。唯有这个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居民是雇佣工人,唯有这个国家中的阶级斗争和工人阶级在工联中的组织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成熟和普遍性。由于英国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因而唯有英国这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每个变革会立即在全世界得到反映。......英国拥有进行社会革命的一切必要的物质前提。”---出自马克思《机密通知》一文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5.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6.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7.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75.
    ① 梁守德.民族解放运动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51.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9.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3.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78.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78.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E京:人民出版社,1961:461.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63.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93.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93-194.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1.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99-200.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1.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00.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0.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1.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1.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0.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5.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0-681.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8.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6.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4.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8.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2.
    ② 张友国.民族自决的两难困境及其解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① 徐大同,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127.
    ②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
    ③ 王希恩.当代西方民族理论的主要渊源[J].民族研究,2004(2).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0.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71.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5.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96.
    ①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初名称,成立于1898年3月。1898年以前俄国出现了包括彼得堡、莫斯科、基辅、叶卡特林诺斯拉夫等在内的好几个民主主义的革命组织,俗称“斗争协会”。18世纪90年代有马克思主义分子从波兰民族主义党中分化出来,成立了波兰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18世纪90年代末期有几个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党人组织也成立起来。1897年10月,在俄国西部的州和区成立了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简称“崩得”,崩得是俄文译文,意即联盟。1898年3月俄国的民主主义者初次尝试将这些分散的组织统一起来,于是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城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只有9个代表出席,列宁因流放西伯利亚没有参加这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崩得分子就提出按联邦制原则建党的建议。
    ② 列宁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42.
    ③ 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
    ④ 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3.
    ① 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8.
    ① 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
    ①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24.
    ② 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9.
    ② 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19.
    ① 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29.
    ②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93.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386.
    ①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5.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9.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②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
    ③ 在《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中此处为“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国际文化”,相关研究也一直沿用这一译法。在《列宁选集》1995年版中此处被重新翻译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
    ② 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6.
    ③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0-351.
    ④ 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①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0.
    ③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①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6.
    ①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②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1.
    ② 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1.
    ③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0.
    ① 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64.
    ② 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0.
    ③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6.
    ④ 该委员会是为讨论和解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各独立民族苏维埃共和国的相互关系做准备工作而专门成立的
    ①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5.
    ②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6.
    ③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6-757.
    ① 列宁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4.
    ①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7.
    ①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2.
    ①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92.
    ②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87-388.
    ① 斯大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48.
    ②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②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1.
    ③ 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7.
    ①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7.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3.
    ③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9.
    ① 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0.
    ② 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14.
    ① 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22.
    ② 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
    ① 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9.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6.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97.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② 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5.
    ③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④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0.
    ① 石田政治.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理论一书评介[J].国际政治,1980.
    ① 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②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③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56.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
    ② 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8.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8.
    ④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② 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8.
    ③ 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7.
    ① 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5.
    ② 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47.
    ③ 吉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58.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②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③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74.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2.
    ①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53.
    ②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③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6-347.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0.
    ① 参见1914年列宁所著《卡尔·马克思》一文
    ① 陈玉屏.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②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38.
    ③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39.
    ④ 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24.
    ①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64.
    ②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29.
    ③ 斯大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0.
    ④ 陈玉屏.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⑤ 陈玉屏.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②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9.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列宁军事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430.
    ②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8.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8.
    ③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① 庞中英,彭萍萍.关于全球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关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4)
    ② 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54.
    ① 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沃尔特·G·莫斯也提到:“在俄国的外省省会和帝国的非俄罗斯地区,布尔什维克于1917年夏末和秋初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在临时政府的诸多失误中,其中之一是它未能推出一种具有号召力和连贯性的民族政策,而这样一种政策本来是可以满足日益强烈的非俄罗斯族人民对于自治(或狄义地说,对于独立)的要求的。这样一种要求来自规模和重要性大小不一的民族集团,来自如波兰、乌克兰、芬兰这样的地区。但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其对于主地的政策立场极其相似:这个问题应当等待立宪会议召开解决。虽然许多非俄罗斯民族领袖不信任布尔什维克,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列宁的民族政策,还是为布尔什维克争得了某些支持,或至少是争取了与某些非俄罗斯族人的合作。”一出自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一书
    ① 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2-273.
    ① 王希思.批判、借助和吸纳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2007(5)
    ①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2.
    ②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4.
    ③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89.
    ④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59.
    ①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13.
    ②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13.
    ③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35.
    ①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72.
    ②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二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31.
    ③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二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72.
    ①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二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29.
    ②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06.
    ③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18.
    ④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28.
    ①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二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58.
    ①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二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740.
    ①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9.
    ②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02.
    ① 周恩来同志曾明确讲到:“......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从大聚居的民族到小聚居的民族,几乎都成了相当的自治单位,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权利。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摘自《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
    ② 马戎.理解民族问题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4(6).
    ① 王希恩.也谈在我国民族问题上的“反思”和“实事求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② 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9.
    ① 刘泓指出:“国族的建构意味着各民族和谐关系的产生与维护,对抗与冲突的缓解,有序与稳定的国内环境的营造,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共同利益的重新界定与发展---利益形式和内涵超越民族疆界并纳入‘跨族’因素”。----出自刘泓《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民族学视野中的阿富汗国家重建》
    ② 郝时远教授就此做过明确分析:“在俄罗斯联邦中,俄罗斯是一个民族,其他民族命名的自治共和国、自治州、自治专区则是不同的民族。由这些加盟共和国通过联邦宪法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就是众多民族国家的联盟。从模式上与当代的欧盟颇为相似。问题在于,这个联盟没有统一的‘苏联民族’称谓,各个民族依托于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等实体。但是,由于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加盟共和国在事实上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这就使苏联在事实上是一个民族国家但是未能造就出一个‘苏维埃民族’,各个具有民族地位的联邦实体在事实上又没有自己的民族国家,从而形成了苏联‘国家无民族’、‘民族无国家’的联盟两元结构的内在冲突。”---出自2007年1月12日、19日《中国民族报》第6版--《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民族问题》
    ① 叶险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社会主义[J].学术月刊,2012(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③ 萧功秦.为什么我反对激进网络民族主义[J].(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8)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8-43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① 韩清恩.关于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意识[J].社会主义研究,2001(4).
    ② 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5、6、15、16、17、19、22、31、35、37、38、39、42、44、50).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8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6、21、2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03、200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4、1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宁全集(7、8、16、17、22、23、24、25、26、31、32、33、35、36、40、43、44、4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90.
    [10]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列宁选集(2、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斯大林全集(4、5、6、7、12).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64.
    [1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毛泽东选集(2、4、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王炳煜,王力.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g98.
    [2]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何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著作导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李景荫.马列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理论.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6]华辛芝.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7]华辛芝,陈东恩.斯大林与民族问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8]詹真荣.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沈桂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党的民族政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0]陈国新,谢旭辉,杨浩东.中共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11]杨荆楚.毛泽东民族理论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2]刘绍川,张炯.邓小平民族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3]朱洪明,周锡银.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4]李瑞.江泽民民族观研究.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1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6]郝时远.解读民族问题的理论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7]程人乾.涡流-20世纪民族主义潮汐透视.山东:西苑出版社,2000.
    [18]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许章润.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1]王军.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王涛.我们能够超越民族主义吗?北京:三联书店,2004.
    [24]马柯.后民族主义的认同建构及其启示争论中的哈贝马斯国际政治理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5]彭树智.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26]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7]邱显平.当代世界民族冲突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8]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9]章毅君.战后世界民族问题探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0]熊坤新.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1]乌小花.当代世界和平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32]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3]浩帆.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34]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5]胡涤非.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政治变迁.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6]张淑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7]宋新伟.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嬗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8]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9]果洪升.中国与前苏联民族问题对比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40]张爽.美国民族主义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根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1]余建华.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2]熊坤新.苏联民族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43]赵常庆.苏联民族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4]王兆璟,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里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10.
    [6]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范慕尤,杨 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7]詹姆斯·梅奥尔.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王光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8]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帕米尔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卡尔·瑞贝卡.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高瑾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1]瓦列里·季什科夫.苏联及其解体后的族性、民族主义及冲突炽热的头脑.姜德顺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2]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张京生,刘新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4]查米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吴玉,高文德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56.
    [15]伊恩·卡明斯.马克思恩格斯与民族运动.柯明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16]罗纳尔多·蒙克.马克思在21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张英魁,王亚栋,张长虹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7]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吴洪英,黄群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Nairn, T. The Break-Up of Britain:Crisis and Neo-Nationalism, London: New Left Books,1981.
    [2]Gellner, E.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BasilBlackwell,1983.
    [3]SeeDanieleConversi. EthnonationalismintheContemporaryWorld, London:. Routledge,2002.
    [1]周传斌.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1)
    [2]周呈芳.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形成和转变.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5)
    [3]王训礼,马新林.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东岳论丛.1999(3)
    [4]宋仕平,娜拉.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民族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04(5)
    [5]李景荫,梁守德,马维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伟大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1)
    [6]华辛芝.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2)
    [7]黄树森.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桂海论丛.1998(6)
    [8]刘东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诞生的标志.青海社会科学.1991(5)
    [9]杜书瀛.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0]李爱华.恩格斯为什么否定泛斯拉夫主义民族运动.世界民族.2009(2)
    [11]艾新强.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纪念马克思逝世110周年.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12]李恬.关于马克思主义殖民地民族问题思想的新认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3]揣振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行动指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2)
    [14]吴楚克.苏联东欧裂变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报.1997(5)
    [15]张祥云.关于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几个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16]张祥云.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缘起探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4)
    [17]华辛芝.列宁的民族理论与实践-纪念列宁逝世72周年.世界民族.1996(2)
    [18]易清.列宁的民族自治思想与苏联的联邦制实践.学术论坛.2004(1)
    [19]张祥云.列宁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10(6)
    [20]彭树智.列宁晚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21]马戎.略谈列宁、斯大林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2010(2)
    [22]詹真荣,熊乐兰.论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
    [23]程昭星.浅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贵州民族研究.1990(10)
    [24]黄学贤.试论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江苏社会科学.1992(3)
    [25]张建军.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09(2)
    [26]詹真荣.杰出的贡献严重的失误-论斯大林在民族理论上的得失.民族研究.2000(2)
    [27]金炳镐.试论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特点.广西民族研究.1987(1)
    [28]杨玲.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错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2)
    [29]李世龙,孟凡东.斯大林民族定义形成的历史条件析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5)
    [30]华辛芝.斯大林民族理论评析.世界民族.1996(4)
    [31]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世界民族.2003(4)
    [32]常安.阶级、反帝与苏维埃民族国家塑造-马列主义民族观与前苏联相关政治实践论析.青海社会科学.2010(2)
    [33]左凤荣.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34]思勤,秦滨华,宋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3)
    [35]叶江.19世纪马克思与阿克顿对民族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学习与探索.2007(4)
    [36]闵长虹,徐初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爱国主义的阐释及启示.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3)
    [37]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民族研究.2007(5)
    [38]王希恩.当前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态势.中国民族报.2008(6)
    [39]于福坚.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中国民族报.2009(8)
    [40]金太军.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现代哲学.2000(2)
    [41]王希恩.“民族主义”的主要类别及内容(上、中、下).中国民族报.2009(6)
    [42]胡文木.什么是民族主义-读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前沿.2010(22)
    [43]孟悦.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泰晤士评论http://www.wyzxsx.com
    [44]潘亚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欧洲研究.2006(4)
    [45]高放.大民族主义是南斯拉夫分崩离析的重要内因-我对米洛舍维奇的盖棺之论.探索.2006(6)
    [46]陈玉屏.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47]杨奎松教授访谈录.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南方周末.2005(D30)
    [48]花永兰.建设和谐世界与民族主义趋势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07(2)
    [49]邓维,宋国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关联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改革与战略.2010(9)
    [50]李其荣.聚焦学术“热点”,构建和谐世界-“民族主义与世界民族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民族.2007(3)
    [51]叶江.略论当前民族主义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兼谈民族主义与建设和谐世界之间的关系.世界民族.2007(4)
    [52]刘祖熙.略论卢森堡和列宁在民族问题上的争论.教学与研究1984(3)
    [53]张三南.论民族主义的建构、重构与解构.世界民族.2009(4)
    [54]李乐.论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和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
    [55]张三南,谢丽萍.论民族主义与帝国模式的终结.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3)
    [56]王联.论民族主义与分裂主义.国际政治研究.2010(3)
    [57]郑鹏,颜广文.论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7(5)
    [58]王建娥.民族分离主义的解读与治理-多民族国家化解民族矛盾、解决分离困窘的一个思路.民族研究.2010(2)
    [59]郭树勇.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2)
    [60]熊文驰.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与正当性问题.国际观察.2011(3)
    [61]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62]花永兰.民族主义: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路径选择-中华民族民族主义分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3]萧功秦.民族主义的“去激进化”趋势.人民论坛.2011(1)上
    [64]胡恒富,陈克清.民族主义对中央与民族地区关系的影响和对策.思想战 线.2011(3)
    [65]马戎.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中国民族问题.人民论坛.2011(1)上
    [66]都永浩.民族主义相关问题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5)
    [67]唐书明,刘锋.不同视野中的历史与民族主义关系-霍布斯鲍姆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的差异.贵州社会科学.2008(1)
    [68]凌彦.民族主义与东盟的形成.东南亚研究.2007(4)
    [69]张文静,杜军.民族主义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广西民族研究.2010(1)
    [70]王文奇.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构建析论.史学集刊.2011(5)
    [71]彭萍萍.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5)
    [72]张玉芳.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简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9)
    [73]胡逢适.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74]任其怿,王维佳,刘倩,李慧茹.浅论民族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变化.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75]马戎,邹赞.全球化、本土性与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戎教授访谈.社会科学家.2011(4)
    [76]王宁.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
    [77]李少琳,岳宝德,张念军.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7(7)
    [78]于福坚.全球化时代的新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青海民族研究.2010(4)
    [79]陈玉屏,李克建,张峻.全球化形势下的民族主义与阶级斗争.世界民族.2007(5)
    [80]叶江.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思潮浅淡民族主义问题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国际展望.2007(20)
    [81]陈圣钢.试论文化民族主义与民族凝聚力.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5)
    [82]丁志刚.试析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兼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1(3)
    [83]郑秀喜.苏联民族问题中的三个民族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6(9)
    [84]薛衔天.试论俄罗斯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东欧中亚研究.1996(3)
    [85]罗坤瑾.网络民族主义的民族学解读.广西民族研究.2010(4)
    [86]暨爱民.文化民族主义的现代取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87]宋荣超,严庆.西方话语中的民族主义解析.贵州民族研究.2010(1)
    [88]叶江.西方民族主义研究现状及历史刍议.国际观察.2006(4)
    [89]牛先锋.用宽广的眼光研究民族主义-《世界民族主义与中国》书评.科学社会主义.2007(2)
    [90]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探析.东岳论丛.2010(4)
    [91]吴瑛.多维视野下的民族主义的诠释-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起源与散布》.当代亚太.2008(2)
    [92]王云龙.泛民族主义的悖论——以19世纪泛斯拉夫主义与俄土战争为例.北方论丛.2006(5)
    [93]叶险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学术月刊.2012(3)
    [94]庞中英,彭萍萍.关于全球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关系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4)
    [95]石田政治.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理论一书评介.国际政治.1980
    [96]詹真荣.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反对民族主义倾向的历史回顾.社会科学战线.2006(2)
    [97]陈联璧.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地方大民族主义[J].东欧中亚研究.1992(2)
    [98]白坚.论列宁、斯大林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不同取向[J].陕西师大学报.1989(1)
    [99]高全喜.论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的一种自由主义的思考[J].学海.2004(2)
    [100]宋春华,栾雪飞.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民族主义分析.学术交流.2011(6)
    [101]张三南.列宁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三个层次---基于列宁世界革命思想演变的分析.民族研究.2012(6)
    [102]李保国.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主义及其当代价值.河南社会科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