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产品治理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缺陷产品造成损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公共利益,这需要国家对缺陷产品加强治理。首先,本文从缺陷产品治理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入手,界定基本概念、明确法域归属、阐述现实意义、分析理论基础,使得缺陷产品治理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更加明晰透彻。其次,本文从立法、行政、司法三方面介绍了我国缺陷产品治理的现状,分析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再次,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缺陷产品治理的概况,对发达国家缺陷产品治理有关法律制度进行了借鉴。最后,本文对我国的缺陷产品治理法律制度进行了具体的构建和完善,分为事前的预防和监管以及事后的补救措施和责任追究两大部分。本文的重点集中在缺陷治理法律制度的具体构建和完善上,笔者希望通过对我国缺陷产品治理法律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探讨,构建一个具有有效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为我国制定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产品质量法律法规提供建议,以供今后立法借鉴和参考。
In recent years, the damage caused by defective products happened frequently, seriously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property security and national public interest. It’s necessary for the state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ance of defective produc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paper, I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defective products governance system, in order to define the basic concept, expound law territory of the legal system, elaborat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nalyze theoretical basis. Second, I introduce the current legal provisions and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the cause of problems of the defective products governance system. Then, I introduce the legal system of governance of defective produc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raw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Finally, I expound the specific establishment of defective products governance system, including the prevention and supervision before, and the remedial measure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 afterward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he specific establishment of the defective products governance system. In a word, I hope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about the legal system of governance of defective products in china, which will be an effective, systemic and operable system, to give advice to the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product quality. This paper has ambition at to provide some draw lessons with reference for the lawmaking research.
引文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465.
    ②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编.国外产品质量与产品责任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年版:5.
    ③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编.国外产品质量与产品责任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年版:29.
    ④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编.国外产品质量与产品责任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年版:109.
    ①[英]埃利斯代尔·M·克拉克.产品责任(黄列等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27.
    ②[美]肯尼斯·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372.
    ③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编.国外产品质量与产品责任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年版:29.
    ④梁慧星.日本制造物责任法[J].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4期:62.
    ⑤张云.我国缺陷产品立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49.
    ①李适时,蒲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版:35-36.
    ①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
    ②[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3卷)(廖德宇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279.
    ③何文龙.经济法理念简论[J].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31.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121-128.
    ②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124.
    ③谢庆红,周殿昆.产品质量事故频发的原因、危害及治理[J].财贸经济,2005年第7期:54.
    ④[美]加尔布雷斯.加尔布雷斯文集(沈国华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14.
    ①周文华.论法的正义价值[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34.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78.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189.
    ④徐世英.产品召回制度——中国消费者的福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7.
    ①孙志国.我国产品质量监管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吉林:吉林大学,2006年6月:1.
    ②张云.我国缺陷产品立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147.
    ①[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85-89.
    ①[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
    ②[德]爱里克·松尼曼.美国和德国的经济与经济法(南京大学中德经济法研究所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67.
    ③FDA: FDA Recall Policies[R], August 2000.
    ①CPSC: Recall Handbook[R], May 1999.
    ②蒋辰昕.试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4年第1期:90.
    ③谢非.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J].消费经济,2001年第4期:57.
    ④Frank J·Vandall.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is dead in the water[J].26 Hofstral.rev.801,1998.
    ⑤[美]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第三版:产品责任(肖永平,龚乐凡,汪雪飞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5.
    ①曲振涛,赵大利,王福友.产品质量法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24.
    ②刘芳芳.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吉林:吉林大学,2008年5月:13.
    ③程静.德国是如何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J].监督与选择,2003年第8期:51.
    ①法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模式及实践,http://www.zjagri.gov.cn/html/gjjl/knowledgeForumView/2008031794834.html.
    ②孙志国.我国产品质量监管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吉林:吉林大学,2006年6月:12.
    ①徐世英.产品召回制度——中国消费者的福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06.
    ②李荣花,王赞松.世界主要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分析[J].汽车运用,2005年第4期:36.
    ①韩长印.安全视角下的产品质量监督[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4.
    ①朱玉龙.关于产品质量的行政执法主体问题[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年第2期:54.
    ②王晓晔.竞争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97.
    ③赵庆庆.市场准入制度的新视角,http://www.keluji.com.cn/shuizhongyou/42/465.html.
    ①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75.
    ①朱智勇.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郑州:郑州大学,2007年5月:36.
    ①张云.我国缺陷产品立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229.
    ①Hoffer G E,pruitt S W,Reilly R J. Automotive recalls and informational inefficiency. Financial Review,1987.
    ②沈路,马捷.试论产品召回制度[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4期:49.
    ③王诚若,田湘.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百题解答[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17.
    ①陈玉祥.从产品质量安全看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立[J].商业时代,2009年第13期:70.
    ②张云.我国缺陷产品立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91-92.
    ①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114.
    [1]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编.国外产品质量与产品责任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年版:5,8,29,109.
    [2]张云.我国缺陷产品立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49,91-92,147,229.
    [3]李适时,蒲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释义[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版:35-36.
    [4]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
    [5]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121-128.
    [6]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124.
    [7]周文华.论法的正义价值[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34.
    [8]徐世英.产品召回制度——中国消费者的福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7,106.
    [9]曲振涛,赵大利,王福友.产品质量法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24.
    [10]王晓晔.竞争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97.
    [1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75.
    [12]王诚若,田湘.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百题解答[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17.
    [13]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465.
    [14] [英]埃利斯代尔·M·克拉克.产品责任(黄列等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27.
    [15] [美]肯尼斯·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372.
    [16]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3卷)(廖德宇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279.
    [17] [美]加尔布雷斯.加尔布雷斯文集(沈国华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14.
    [18]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78.
    [19]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189.
    [20] [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85-89.
    [21] [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
    [22] [德]爱里克·松尼曼.美国和德国的经济与经济法(南京大学中德经济法研究所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67.
    [23] [美]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第三版:产品责任(肖永平,龚乐凡,汪雪飞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15.
    [24]梁慧星.日本制造物责任法[J].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4期:62.
    [25]何文龙.经济法理念简论[J].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31.
    [26]谢庆红,周殿昆.产品质量事故频发的原因、危害及治理[J].财贸经济,2005年第7期:54.
    [27]蒋辰昕.试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4年第1期:90.
    [28]谢非.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J].消费经济,2001年第4期:57.
    [29]程静.德国是如何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J].监督与选择,2003年第8期:51.
    [30]李荣花,王赞松.世界主要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分析[J].汽车运用,2005年第4期:36.
    [31]韩长印.安全视角下的产品质量监督[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4.
    [32]朱玉龙.关于产品质量的行政执法主体问题[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年第2期:54.
    [33]沈路,马捷.试论产品召回制度[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4期:49.
    [34]陈玉祥.从产品质量安全看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立[J].商业时代,2009年第13期:70.
    [35]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114.
    [36] Frank J·Vandall.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is dead in the water [J].26 Hofstral.rev.801, 1998.
    [37] Hoffer·G·E, pruitt·S·W, Reilly·R·J. Automotive recalls and informational inefficiency [J]. Financial Review, 1987.
    [38]陆川.和谐社会视野下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从消费者保护的角度.顾耕耘主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经济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2.
    [39]孙志国.我国产品质量监管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吉林:吉林大学,2006年6月:1,12.
    [40]刘芳芳.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吉林:吉林大学,2008年5月:13.
    [41]朱智勇.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郑州:郑州大学,2007年5月:5.
    [42] FDA: FDA Recall Policies[R], August 2000.
    [43] CPSC: Recall Handbook[R], May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