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劳动法的发展历程中,劳动者民主参与权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加入到劳动权的权利谱系中的。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确认与行使是保障劳动者个别劳动权实现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我国立法对劳动者民主参与权已采取了肯定的立法态度。同时,因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生成与发展关涉到劳资利益的冲突与协调以及公司法理念与劳动法理念的交锋,有关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探讨已逐步成为劳动法学与公司法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交叉性课题。
     本文首先从解析劳动者民主参与权本体出发,明确其内涵、结构、表现形式、特征与性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价值及其对劳动关系、社会经济所可能引发的正负效应,认为劳动者民主参与权是符合平等、发展与和谐的法价值的,提出不能仅因其负面效应的客观存在而全盘否认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存在意义,而应通过周密的法律调整与规制来引导其正面效应的发挥。同时考证了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生成的正当性。其次,文章介绍了劳动者民主参与权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立法演进过程,既通过实证的方式阐明了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发展之路,也为完善我国劳动者的民主参与制提供了借鉴的平台。再次,文章探寻了推动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生成与发展的思想根源,重点阐释了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理论依据,并着重分析与解答了其中的理论难点与争论焦点。另外,文章还剖析了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运作机制,在反思劳动者民主参与权运作中的利益冲突与角色冲突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劳动者民主参与权运作中所涉及到的权利配置原则、权利行使方式与限制、权利实现与保障等涉及权利运作的基本范畴的理论。最后,文章立足于我国社会现实,尝试论证了我国劳动者民主参与制确立的必要性,重点剖析了劳动者经营参与和劳动者财产参与的具体制度构建,并着重解析了二者之间的合作与制约关系。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incessant evolvement of human rights idea and the self-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of laborer continuously increases, the traditional labor relations are facing a series of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also comes into the right pedigree of the exoteric and crescive labor rights step by step.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s a kind of compound right that can underlines the comparatively unaided personality of laborer in the labor relation, and also can promote the wealth growth of the work class. Throughout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n the history of other countries’national legislation,the right attribute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the value appeal of legitimate exercise、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ll without exception have profound brand of social politics、culture and economical root. On account of the corporation is loaded with many social members’real and expected benefits,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can be fairly and effective exercised or no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of all parties and protect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equally. So, it’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profits, moreover the core of it is the appropriate collocation and exer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Just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above, this essay has studied the meaning, structure, nature and value of such basic areas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there is another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idiographic opera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of our coun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is essay has four innovations: first, discerns the core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exhumes the attribute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a kind of compound right, cognizes its right system including laborer democratic management right (narrow sense) and labour property right. Secon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aw value of“equality、development、harmony”, probes into the course of the generation and vicissitude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it. Third, doesn’t cognizes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an absolute right, its exertion must be restricted to a certain degree. Analyzes the reason and the settlement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right and role in the operating process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Forth, regards the reality of China as a perspective cent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and protection frame. Brings forward the point that China should spurn the point of“public ownership determinism”, should not take public ownership in enterprise as standard to confirm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Emphasizes to discuss how can employee director and employee supervisor、employee congress and labour union be compatible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d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er management participation and capital participation, tries to make all the theorie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a systematism.
     This essay is divided to six chapters:
     Chapter I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cademic theory, the essay summarizes diverges among law experts on the meaning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and based on analysis and judge, 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the system of rights、the expressions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and probe its law character. From the logic of how to write this essay, this chapter is the basic of later chapters.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these basic information, the purpose is to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mplex of the subject、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content、the multilevel of the goal、the multistage of the work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accordingly to open out it’s synthesis attribute of basal labor right and property participation right.
     Chapter II analyses the value 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pens out the legitimacy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ts law value includes the value of equality、the valu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value of harmony. In this chapter, the explanation abou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n practice, has affirme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is right in promoting enterprise and laborer’s fortune, and also in mak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hip.
     Chapter II analyses the value 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pens out the legitimacy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contains law value system of logos itsel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makes the laborer to participate the manage of enterpris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argin, and then makes the station of laborer and enterprise more and more towards“e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as a single right that join in the right pedigree later, it emphasizes the other important side of labor right besides protection of right to life, to give the right and the opportunity of self-development to laborer, and shows the law value of development. Otherwise, because of that laborer have the right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makes enterprise’s long-term economic benefit and laborer’s curr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well. So this right shows the law value of harmony also. In this chapter, the explanat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n practice, has affirme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is right in promoting enterprise and laborer’s fortune, and also in mak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hip. The writer considers that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has brought people the new cognize of law value and right collocation mechanism, weather to laborer or to enterprise therefore to the whole society, it has provided a new thought, it’s a opportunity and not a risk, a kind of resource and not a burden.
     Chapter III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and TaiWan.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focuses on recommending the parts of reference which are value to our country, For instance, the codetermination of Germany,the works council of France、the ESOPs of USA etc, and then permeates th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idea, pierces the skeleton of right development. From historical practical analysis, it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has vivid Attribute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ight has refracted the transitional skeleton of labor relationship, vividly depicted the faint of labor law of present age to protect and redress the laborer at the weak status”. At last, the writer considers, overall,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s consanguineous relating to social economic policy, it will be adjusted and corrected by national policy and social need, it will be repeated sometimes, but there is still space for development.
     Chapter IV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This chapter has not enumerated so many theoretics gists from external and internal jurisconsult that reaches erery aspect of a matter, but chooses some theories that has role of foundation or has been disputed to explain and comment, such as economic democracy、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takeholder、human capital, reles on these theories, explains the orient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n the labor relationship. First, analyses the solicitation function of economic democracy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Th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 democracy in the arrangement of enterprise, in some sense, is the germina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Second, discusses the basic func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Emphasizes that the investor of human capital should be the one who has corporate control rights and margin obtain right, this theory has breached the mode of one-side corporate management and margin distribution of“capital hire labor”. At last, surveys the support function of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and stakeholder the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On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control rights and margin distribution, the idea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takeholder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foundation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orporate law——stockholder’s benefit is paramount. Based on expanding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takeholder at large,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academic divarications surrounding the essence and power of corporate, then indicates the basic point that the writer opposes to make the stockholder’s benefit maximized and opinions the benefit of every side should be protected equally. But the writer does not opposed some logical opinion of the theory of stockholder’s benefit should be maximized, considers that corporate should still be juridical association for-profit,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of stockholder, benefit of every side should be evenly protected with general consideration.
     Chapter V especially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The opera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can eradiate other domains besides labor with its effect, the course of the operation is a course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for multi-side, and also with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role conversion of party. Especially for the laborer, they will face the illogicality of the different interest that presen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ole and the role that changed later. In the end, it is because of the conflict of capital right and labor right that being contained in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This shows, the mechanism of right colloca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lean and the principle harmony, namely based on emphasis on protection on labor right, and from the point of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the labor and capital, tries for the agreement of the labor right and the capital right, and maximizes the interest of both sides. At the same time,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s not a imperium, it should be necessarily restricted; the way of restricted includes the principle of legitimate exercise and external supervisory mechanisms, the former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catholicness and otherness co-existing、the principle of exertion in person and exertion by representation be integrated、the principle of the abjuration of right be restricted, the later including the intendance and passing judgement on laborer、labour union、enterpriser、government. When a laborer officiates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he should take on the obligation of Non-Disclosure and Non-Competent too. At last, from the angle of right realization、right protection and relief, focuses on the rea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how can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be Institutionalized. Being premise of the fundamental effect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by laborer、enterprise、nation and society separately, further analyzes the administrative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judicial relief framework.
     Chapter VI combines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that the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value of our country are keeping constantly changing,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of China, learns from other countries with advanced legislation, brings forward the settlement that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can be institutionalized in China based on law, namely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integrativ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abor right. The writer relies on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corporation, analyzes the soil for the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in our country first, from reso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f politic、 economic、law in our country, considers that a“congenital”advantage being provided with our country on establishing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right, but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China should spurn the point of“public ownership determinism”, change to build up the concept of“people-oriented”, no longer take enterprise ownership as standard to confirm the applicability of laborer democracy participation. Second, aims at laborer management participation, emphasizes to reflect on employee director and employee supervisor、employee congress and labour union of China, brings forward the points of the general suitable compulsion of the employee director、defines the qualifications of employee director and employee supervisor、ordains the formality of election and demission of employee director and employee supervisor、excavates the new attribute of employee congress inside、re-defines the limits of employee congress functions and powers. Especially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the collaboration of employee director、employee supervisor and employee congress. Third, learns from th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the writer brings forward some suggests to the consummation of the capital participation of laborer in our country. On the base of discrimination of the nation of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service contribution、non-financing shares etc, makes a forethoughtful pondering on the legislation form、applicability、qualification of employee stockholder、capital origin and shares of holdings、the alienation and withdrawal share mechanism of staff shares of th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in China especially analyzes the function fashion of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At last,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the laborer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our country, namely cooperated by laborer management participation and capital participation, this system will become a universal legal institution faced all enterprise, and become a“tridimensional”、“comprehensive”legal institution that be combin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the works council、the ESOPs, and also a legal institution that pays equal attention to material law and procedural law.
引文
①杨燕绥:《论员工参与权》,载杨燕绥主编:《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①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批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14—619页。
    ①具体内容详见宋红梅:《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载《经济问题》2006年第4期,第6—7页;高大慧:《论对<公司法>对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法律规定》,载《北京工会干部学院学报》,第46—47页;郭东杰:《公司治理与劳动关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84页。
    ②丁国民:《职工参与决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载《长江论坛》2004年第4期,第39页。
    ③具体内容详见李淑云:《国有股权与职工参与公司治理》,载《前沿》2006年第11期,第82页;周超:《职工参与制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24—239页;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259页。
    ④冯彦君、邱虹:《职工参与制及其理论基础质疑》,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5期,第4页。
    ①张学庆:《浅析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关系》,《工人日报》2006年8月29日,第六版。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还有黄越钦、冯彦君、王全兴、张蓉芳等。具体内容详见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249页;冯彦君、邱虹:《职工参与制及其理论基础质疑》,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5期,第4页;王全兴:《职工参与制度探微》,载《中国劳动科学》1995第7期,第12页;张荣芳:《浅论我国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法律完善》,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第108页。
    ②杨燕绥:《论员工参与权》,载杨燕绥:《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还有常凯、刘俊海、周超等,具体内容详见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页;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1页。
    ③范健、张萱:《德国法中雇员参与公司决策制度比较研究》,载《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3期,第53页。
    ④[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8页。
    ①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②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①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②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冯彦君、邱虹:《职工参与制及其理论基础质疑》,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5期,第4页。
    ②王松柏:《第二章劳动契约》,载台湾劳动法学会编:《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之回顾与展望》,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62—65页。
    
    ①丁建安:《劳动权的再思考》,载中国社会法学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第103页。
    ②[德]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则》,商务印书1991年版,第39页。
    ③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109页。
    ④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②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③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④参见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8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92—493页。
    ②参见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①[英] R·J·文森特著,凌迪等译:《人权与国际关系》,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冯彦君:《论劳动法是保障人权之法》,载《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34—35页。
    ③关怀、林嘉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①王松柏:《第二章劳动契约》,载台湾劳动法学会编:《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之回顾与展望》,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62—65页。
    ②包兴荣:《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现状的认识与思考》,《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1页。
    ③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④王为农、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概念与特征》,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第90页。
    ①参见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第93—94页。
    ②参见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715页。
    ③杨燕绥:《评论:劳动者的新特征》,载杨燕绥:《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④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①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②[英]戴维·M·沃克编,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889页。
    ③[英]韦伯夫妇:《英国工会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页。转引自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④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②参见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①[美]罗伯特·A·高尔曼著,马静、王增森、李妍、刘鹏飞译:《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②《日本劳动基准法》(1976年版),第10条,转引自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③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②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③参见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①王全兴、吴超民、张国文:《中国劳动法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参见[日]奥岛孝康,白国栋译:《市场经济与职工参与——试论公司法学的构成》,载《外国法评议》1994年第3期,第47页。
    ③Henry Hansmann,“Worker Particip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Vol. 43, No. 3, pp. 595-604.
    ④转引自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⑤[德] W·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⑥[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49页。
    ①蒋大兴:《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制度研究——理论基础、规范比较与批评》,载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56—657页。
    ②王全兴:《职工参与制度探微》,载《中国劳动科学》1995年第7期,第13页。
    ③朱樟坤:《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职工参与权》,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72页。
    ④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⑤此种分类形式与德国学者杜茨、我国学者周超相接近,但划分标准不同。
    ①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①个别劳动权是指劳动者作为个体享有的劳动就业、获得报酬、休假休息、社会保险、职业安全等权利保障。
    ②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①集体劳动权,是指只能通过劳动者集体来行使才能达到维护其个别劳动权的目标的劳动权利,劳动者为保障其生产过程中个体权利而拥有的在生产过程之外的重要权利。
    ②参见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63页。
    ③参见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7页。
    ④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⑤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①廖巧瑜:《谈劳动权入宪》,载http://www.tpwu.org.tw/periodical/371/1201.htm
    ②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①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②参见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③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④覃天云:《经营权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转引自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①参见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②上海市劳动保障局课题组:《劳动合同立法研究》,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2期,第19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③[美]普拉诺等编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7页。
    ④[美]沃克编著,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编译:《牛津法律大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920页。
    ①转引自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③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②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③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22页。
    ①[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3页。
    ②[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③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④冯彦君:《劳动权论略》,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第169页。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①张瑞萍:《公司权力论——公司的本质与行为边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②孙国华:《简论法的和谐价值(提纲)》,载《东方法学》2006年第2期,第7页。
    ①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②此种公司(企业)是指公司的控制权与利润分配权完全由投资者享有,劳动者仅可以通过劳动合同与公
    ①[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所2001年版,第600页。
    ②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umber 8, June 1990.p.1762.
    ①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umber 8, June 1990.p.1764.
    ②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umber 8, June 1990.p.1764.
    ③For a survey of theoretical models and their fit with empirical data,see Kennan & Wilson, Strategic Bargaining Models and Interpretation of Strike Data, J. Applide Econometrics(forthcoming).转引自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umber 8, June 1990.p.1766.
    ①这里并不是说劳资协议的后果不重要,仅是强调公正的结论需要公正的程序作支撑。赋予劳动者民主参与权就是为达到企业决议应全面照顾劳动者利益的目的。
    ②E.g., M CARNOY & D. SHEARER, supra note 2, pp.126-127;转引自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umber 8, June 1990.p.1770.
    ①参见[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所2001年版,第611页。
    ②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umber 8, June 1990.pp.1771-1772.
    ③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umber 8, June 1990.p.1774.
    ①[美]亨利·汉斯曼著,于静译:《企业所有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章、第5章,转引自张舫:《职工参与公司控制质疑——对“共决制”的理论与制度分析》,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第140页。Henry Hansmann, Worker Particip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Vol.42 1993.pp.593-594.
    ①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umber 8, June 1990.p.1773.
    ②[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所2001年版,第627页。
    ③[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所2001年版,第629页。
    ①石少侠主编:《经济法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②Klas Levinson, Employee representatives on company boards in Sweden,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2001 .pp.265-266.
    ③孙国华:《简论法的和谐价值(提纲)》,载《东方法学》2006年第2期,第7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页。
    ①周茂荣、聂文星:《德国共同决定制的起源、演化及其在战后德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5期,第16页。
    ②杨通轩:《劳工参与经营在德国所引起之劳工法问题》,载《台、港、澳及海外法学》1998年第5期,第42页。
    ③杨通轩:《劳工参与经营在德国所引起之劳工法问题》,载《台、港、澳及海外法学》1998年第5期,第42页。
    ①[荷] Jurgen G·Backhaus著,董克用等译:《公司治理结构与劳动关系——共同决策型公司的劳动关系》,载杨燕绥:《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②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①[荷] Jurgen G·Backhaus著,董克用等译:《公司治理结构与劳动关系——共同决策型公司的劳动关系》,载杨燕绥:《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②[荷] Jurgen G·Backhaus著,董克用等译:《公司治理结构与劳动关系——共同决策型公司的劳动关系》,载杨燕绥:《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109页。
    ③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①周茂荣、聂文星:《德国共同决定制的起源、演化及其在战后德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5期,第17页。
    ②[德]乌韦·安德森著,晏小宝等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政策及实践》,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转引自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231—232页。
    ③参见胡晓静:《论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平衡》,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33页。
    ①[德] W·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49页。
    ①Manfred Weiss,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87) p.173.
    ②这里的双轨体系指的是劳动者通过加入公司机关和通过设立特别机构(企业委员会)来参与企业决策。
    ③[德] W·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345页。
    
    ①[德] W·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
    ②[德] W·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
    ③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①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②全总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研究课题组:《市场经济国家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载《工运研究》2006年第3期,第30页。
    ③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①《法国商事公司法》是法国议会于1966年7月24日颁布的,此后经过多次修正,法国2000年颁布的新《商法典》则把有关的公司法规定吸收进其第二编当中。
    ②《法国商法典》第225-17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确定董事会人数,董事会至少由3名董事组成,最多不得超过18人,但合并后的公司的董事人数最多可达30人。
    ③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08页。
    ④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①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②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109页。
    ③《法国商法典》第225-57条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得在章程中规定其受本目之规定约束。在此情况下,公司仍然适用有关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规则。”
    ④《法国商法典》第225-69条规定,“监事会最少由3名成员组成,公司章程可以确定监事会的成员最多人数,该人数不得超过18人。”
    ⑤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⑥冷柏军:《在丹麦建立公司的两种主要形式》,载《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1年第11期,第53—54页。
    ①冷柏军:《在丹麦建立公司的两种主要形式》,载《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1年第11期,第54页。
    ②参见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③ILO,Legislative Series,1972-Swe.1.转引自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④全总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研究课题组:《市场经济国家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载《工运研究》2006年第3期,第30页。
    ⑤Welch,The Final Draft Directive-A False Dawn,(1983) 9 ELRev.83,86.转引自[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50页。
    ①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②[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50页。
    ①参见郑红亮:《荷兰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透析》,载《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期,第78页。
    ②[日]中村一彦·北野弘久:《企業と現代法》,勁草書房1983年版,第214頁,转引自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③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①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②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③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页。
    ④[法] Marc-Antoine MARCANTONI:《法国工会法与企业职工的代表参与制度》,2006年11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论坛第三讲,载http://www.law.ruc.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00。
    ①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
    ②Lyon-Cane, European 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Glossary: France, Sweet and Maxwell, London, (1993),P 262
    ③蒋大兴:《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制度研究——理论基础、规范比较与批评》,载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21页。
    ④Dorresteijn, Kuiper & Morse, European Corporate Law,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Deventer, The Netherlands 1995, P153.
    ①以下关于欧盟劳动者参与企业治理的立法过程资料的介绍主要来源于[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②参见[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56页。
    ③参见[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56—557页。
    ④刘俊海:《民主管理公司——欧盟职工参加公司机关制度的立法过程》,载《国际贸易》2001年第7期,第38页。
    ①参见[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57页。
    ②刘俊海:《民主管理公司——欧盟职工参加公司机关制度的立法过程》,载《国际贸易》2001年第7期,第38页。
    ③刘俊海:《民主管理公司——欧盟职工参加公司机关制度的立法过程》,载《国际贸易》2001年第7期,第36—37页。
    ④Thomas Conlon, Industrial Democracy and EEC Company Law: A Rrview of the Draft Fifth Dir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24,No.2,(Apr.,1975),pp348.
    ①参见[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60—561页。
    ②Thomas Conlon, Industrial Democracy and EEC Company Law: A Rrview of the Draft Fifth Dir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24,No.2,(Apr.,1975),pp349.
    ③朱景文:《欧盟法对东亚的意义》,载《新视野》2005年第1期,第74页。
    ④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⑤Carley, M‘Social Dialogue’in M.Gold.(ed) 1993 The Social Dimension: Employment Policy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MacMillan
    ⑥蒋大兴:《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制度研究——理论基础、规范比较与批评》,载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38页。
    ①参见[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63页。
    ②Docksey, Information and Consultation of Employe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Vredling Directive(1986) 49 MLR 281, 285.转引自[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64页。
    ③[英]尼格尔·G·福斯特编,何志鹏等译:《欧盟法(2005——2006第16版)下卷:次级立法英国国内法欧盟——中国关系协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
    ①参见[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65—569页。
    ②参见[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581页。
    ③[英]尼格尔·G·福斯特编,何志鹏等译:《欧盟法(2005——2006第16版)下卷:次级立法英国国内法欧盟——中国关系协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④[英]尼格尔·G·福斯特编,何志鹏等译:《欧盟法(2005——2006第16版)下卷:次级立法英国国内法欧盟——中国关系协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①参见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②Corey Rosen, Employee Owners: Performances, Prospects, and Promises, in Corey Rosen and Karea M Young edited: Understanding Employee Ownership, Ithaca,NY:ILR Press, P176.
    ③尹智雄:《企业制度创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④王斌:《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国际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版,第23页。
    ⑤梁爱云:《美国职工持股计划评介》,载《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43页。
    ①[美]路易斯·凯尔萨、帕特里亚·赫特·凯尔萨著,赵曙明主译:《民主与经济力量:通过双因素经济开展雇员持股计划革命》,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②如1975年的《降低税收法》、1976年的《税制改革法》、1978年的《收入法案》、1978年的《地方铁路重组条例》、1979年的《联邦铁路协会1979年拨款授权条例》、1980年的《改善职工持股制度条例》、1981年的《经济恢复税收条例》、1984年《消减财政赤字法案》、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1996年的《小企业就业保护法》、1997的《减税法》。
    ③梁爱云:《美国职工持股计划评介》,载《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43页。
    ④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①[美]迈克尔·比尔等著,程化、潘洁夫译:《管理人力资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②转引自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③葛意生:《日本职工持股制度考察》,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71页。
    ①王作全:《论日本公司职工持股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18页。
    ②王作全:《论日本公司职工持股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18页。
    ③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④王作全:《论日本公司职工持股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18—119页。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⑤在日本的封闭型公司中,往往通过章程的订立,来要求退出职工必须转让自己的股份,而且是按照已经确定好的价格或公司自定价格来转让。
    ①周超:《职工参与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②职工持股制度在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与理论研究上,被习惯称为“员工持股”,本文依照上下文连贯的原则,在此处采用“职工持股”的称谓。
    ③王志诚:《台湾员工持股制度之现状与前瞻》,载江平、赖源河主编:《两岸公司法研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163页。
    ①王志诚:《台湾员工持股制度之现状与前瞻》,载江平、赖源河主编:《两岸公司法研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166页。
    ②台湾地区《公司法》,民国七十二年十二月七日(1983年)总统令修正公布。
    ③王志诚:《台湾员工持股制度之现状与前瞻》,载江平、赖源河主编:《两岸公司法研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④王文杰:《台湾公司法律制度的变迁与发展》,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3、4期,第467页。
    ①梁宇贤:《公司法论》,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40页。
    ①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No.8,(June.,1990),pp1753.
    ①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①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②[美]路易斯·亨金著,邓正来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①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33—34页。
    ②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34—35页。
    ③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页。
    ④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①[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②李昌庚:《公司:经济民主与民主政治的互动》,载《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第11页。
    ③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①转引自蒋大兴:《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制度研究——理论基础、规范比较与批评》,载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页。
    
    ①[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7—258页。
    ②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页。
    ③转引自秦方兴:《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④参见陈维政、刘苹、胡豪:《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⑤陈维政、刘苹、胡豪:《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①黄建军、丁志铭、曾凡清:《论我国人力资本的新内涵及其产权性质》,载《经济问题探索》1998年第10期,第19页。
    ②张琼:《关于劳动者参与利润分配的思考》,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第16页。
    ③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与公司利润分配持反对意见的学者的撰文见,张舫:《职工参与公司控制质疑——对“共决制”的理论与制度分析》,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张付成:《公司资本制度的立法评判》,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①参见石少侠、胡晓静、王福友:《论公司董事与董事责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75页。
    ②董峻峰:《董事越权代表公司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1期,第40页。
    ③转引自陈维政、刘苹、胡豪:《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①蒋大兴:《人力资本出资观念障碍检讨及其立法政策》,载《法学》2001年第3期,第67页。
    ②张付成:《公司资本制度的立法评判》,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35页。邱虹:《职工参与制质疑——基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39—42页。
    ①参见冯果:《论公司资本三原则理论的时代局限》,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第18页。
    ②雷兴虎、蔡晔:《论董事行使职权的内外部制衡机制》,载王保树主编:《全球竞争体制下的公司法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①范健主编:《商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①Wood, Donna J, and Jones, Raymond E, Stakeholder Mismatching: 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Vol.3(3),p.229.
    ②对于公司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笔者将在本节中第四个问题中加以详尽的论述。
    ③Keith Davis, Robert Blomstrom, Business and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75), p.157.转引自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④Joseph McGuire, Business and Society(New York: McGraw-Hill, 1963), p.144.转引自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⑤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84页。
    ⑥刘俊海:《公司社会的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①王艳梅:《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25页。
    ②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③参见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149页。
    ①转引自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②转引自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①参见罗培新:《公司合同理论——公司和公司法漫谈之二》,载《金融法苑》2003年第3期,第78页。
    ②参见蔡立东:《公司本质论纲——公司法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解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第61页。
    ③[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所2001年版,第48页。
    ④参见金海平:《股东利益至上传统的颠覆——国外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介》,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28页。
    ①转引自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①参见[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胡平等译:《公司法则》,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564—565页。
    ②参见刘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136—138页。胡晓静:《论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平衡》,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页。
    ③张舫:《职工参与公司控制质疑——对“共决制”的理论与制度分析》,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第139—140页。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职工自主管理案例》,载http://www.mie168.com/htmlcontent.asp,2005年12月21日。
    ②杨燕绥:《论员工参与权》,载杨燕绥主编:《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③蒋大兴:《职工持股:价值目标与立法研究——一个框架式讨论》,载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批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9页。
    ④这里所说的分享公司利润,是指分配给股东的股利,并不是指公司年终分配给职工的奖金。
    ①王松柏:《第二章劳动契约》,载台湾劳动法学会编:《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之回顾与展望》,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4—57页。
    ①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①[美]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②劳动者相对于企业虽并不总是处于“弱势”,如高级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但在整体上和大多数场合下,其毋庸置疑地处于弱势的地位。
    ①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编写:《国际人权法教程》(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②常凯:《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2期,第63页。
    ③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①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载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②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①转引自[美]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②[美]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①甘培忠:《公司控制权的正当行使》,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8—69页。
    ②杨燕绥:《论员工的参与权》,载杨燕绥主编:《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257页。
    ③杨燕绥:《论员工的参与权》,载杨燕绥主编:《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④我国劳社部发〔2001〕17号《关于进一步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平等协商,
    ①杨燕绥:《论员工的参与权》,载杨燕绥主编:《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①参见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中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载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①王泽鉴:《民法总则》(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8页。
    ①刘士豪:《第二章劳动契约》,载台湾劳动法学会编:《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之回顾与展望》,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12页。
    ②参见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①薛长礼:《劳动权论》,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3页。
     ①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①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②澳门特別行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发文,载http://bo.io.gov.mo/bo/ii/2003/32/aviso23_cn.asp#cht。
    ①扈春海、郑尚元:《公司社会责任与劳动权保障》,载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页。
    ①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①甘培忠:《公司控制权的正当行使》,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①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83—84页。
    ①崔义主编:《企业民主管理通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4页。
    ①常凯:《经济全球化与劳动者权益保护》,载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5/9244/858088.html。
    ①樊丽萍:《文化技能水平“普涨”职工维权更趋理性上海职工队伍素质不断优化》,载《文汇报》电子版http://whb.news365.com.cn/ ,2008年5月6日。
    ①王毕强:《郭军:<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年内完成有望杜绝“血汗工厂”》,载《经济观察报》电子版,http://www.eeo.com.cn/Politics/beijing_news/2008/04/28/98137.html, 2008年4月28日。
    ①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①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②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159页。
    ①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①[韩]张允美:《中国职工代表大会制与职工参与模式的政治学分析》,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32页。
    ②参见[日]奥岛孝康,白国栋译:《市场经济与职工参与——试论公司法学的构成》,载《外国法评议》1994年第3期,第47页。
    ③参见朱晓阳、陈佩华:《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第129页。
     ①参见朱晓阳、陈佩华:《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第123页。
    ①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①蒋大兴:《人力资本出资观念障碍检讨及其立法政策》,载《法学》2001年第3期,第67页。
    ②薄燕娜:《股东出资形式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8—120页。
    ①薄燕娜:《股东出资形式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2页。
    ①参见江平、邓辉:《职工持股、信托与政府角色——一个劳资交易的视角》,载江平、赖源河主编:《两岸公司法研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②参见江平、邓辉:《职工持股、信托与政府角色——一个劳资交易的视角》,载江平、赖源河主编:《两岸公司法研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①乔延彬:《我国职工持股制度的思考》,载《人民法院报》电子版http://rmfyb.chinacourt.org/public/ detail.php?id=114744 2007年11月29日。
    ①杨欢亮:《职工持股在中国的发展——理论、实践与对策》,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5页。
    
    ①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1.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3.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杨燕绥:《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6.董保华:《“劳工神圣”的卫士——劳动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版。
    10.马原:《劳动法条文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1.关怀、林嘉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王全兴、吴超民、张国文:《中国劳动法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3.杨燕绥:《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4.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
    15.袁方、姚裕群主编:《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16.程延园:《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周超:《职工参与制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林嘉主编:《社会法论评》(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刘文元:《相容与相悖——当代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21.黄河涛、赵健杰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劳动关系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制司、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中国法律改革咨询项目编著:《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法文集》,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3.台湾劳动法学会编:《劳动基准法释义》,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24.郭东杰:《公司治理与劳动关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周宝妹:《社会保障法主体研究:以利益平衡理论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迟福林:《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职工持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8.覃天云:《经营权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9.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30.甘培忠:《公司控制权的正当行使》,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版。
    33.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张瑞萍:《公司权力论——公司的本质与行为边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5.王保树主编:《全球竞争体制下的公司法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6.蔡立东:《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陈赤平:《公司治理的契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9.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批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1.陈维政、刘苹、胡豪:《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石少侠:《公司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3.胡果威:《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5.王斌:《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国际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46.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8.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9.张乃根:《法经济学——经济学视野里的法律现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3年版。
    50.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34年版。
    53.王元:《美德日中企业决策体制比较》,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54.周国银、张少标编著:《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55.林晓云等编著:《美国劳动雇佣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6.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二)外文译著类:
    1.[德]W·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英]约翰·奥斯丁著,刘星译:《法理学的范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美]Lan R·麦克尼尔著,雷喜宁、潘勤译:《新社会契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5.[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 [英]詹姆斯·E·米德著,施仁译:《效率、公平与产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7. [英]大卫·威勒、[芬]玛丽亚·西兰瑟著,张丽华译:《利益相关者公司》,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8. [英]加文·凯利、多米尼克·凯利、安德鲁·甘布尔编,欧阳英译:《利害相关者资本主义》,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9.[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美]玛格丽特·M·布莱尔著,张荣刚译:《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美]大卫·P·艾勒曼著,李大光译:《民主的公司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3.[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郭捷译:《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4.[英] R·J·文森特著,凌迪等译:《人权与国际关系》,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5.[美]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7.[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8.[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亨利·汉斯曼著,于静译:《企业所有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 [美]路易斯·亨金著,邓正来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三)外文原著
    1.Tonia Novitz,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Strik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Catherine Barnard, EC Employment Law, John Wiley & Sons,1995.
    3. Paul Davies, Antone Lyon-Caen, Silvana Sciarra and Spiros Simitis, European Community Labour Law: Principle and Perspectives,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96.
    4. Allan D Flanders, Ruth Pomeranz, Joan Woodward, Experiment in industrial democracy: A Study of the John Lewis Partnership, Faber, 1968.
    5. M. H. Sandver, Labor Relation: Process and Outcome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7.
    6. Manfred Weiss,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87.
    1.冯彦君:《劳动权论略》,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2.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
    3.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4.冯彦君:《正确认识竞业禁止制度》,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2期。
    5.林嘉:《劳动法与现代人权观念》,载《法学家》1999年第6期。
    6.周贤奇:《德国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及有关争议案件的处理》,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4期。
    7.宋红梅:《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载《经济问题》2006年第4期。
    8.黄越钦:《宪法中劳动基本权之意义与展望》,载《政大劳动学报》2002年第11期。
    9.沈同仙:《劳动权探析》,载《法学》1997年第8期。
    10.董保华:《试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5期。
    11.董保华:《劳动权与三种本位观》,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1期。
    12.胡连生、奚雅丽:《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劳工权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长白学刊》2005年第3期。
    13.常凯:《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纳入我国劳动法制轨道》,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3期。
    14.常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载《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15.许建宇:《雇佣关系的定位及其法律调整模式》,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6.许建宇:《关于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
    17.常凯:《经济全球化与劳动者权益保护》,载《人民论坛》2003年第5期。
    18.常凯:《劳权本位:劳动法律体系构建的基点和核心——兼论劳动法律体系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工会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19.[韩]张允美:《中国职工代表大会制与职工参与模式的政治学分析》,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0.张安顺:《〈劳动法〉修改应当强化集体劳动权的规定》,载《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周超:《职工参与制度的法律结构分析》,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22.黄良军:《关于加强集体劳动权立法的思考》,载《长白学刊》2003年第5期。
    23.常凯:《劳权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之义》,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1期。
    24.仝允平、王继红:《发挥民主管理作用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载《工会理论与实践》2OO4年第4期。
    25.康桂珍:《关于新形势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建设的探讨》,载《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6.王国金:《集体劳动权若干法律问题探析》,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27.王守志:《论集体合同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地位》,载《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8.杨晓石:《论确立集体谈判权的法理基础》,载《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9.胡信华:《论作为核心劳工标准之一的集体谈判权》,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
    30.张春霖:《从融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载《改革》1995年第3期。
    31.曾德明:《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比较研究》,载《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5期。
    32.张舫:《职工参与公司控制质疑——对“共决制”的理论与制度分析》,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33.胡汝银、刘逖、司徒大年、施建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决策》,载郭锋、王坚主编:《公司法修改纵横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4.宁敖、陈联、强莹、成国平:《关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措施》,载郭锋、王坚主编:《公司法修改纵横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5.朱樟坤:《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职工参与权》,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OO2年第5期。
    36.王研、张亚光:《我国公司的民主管理问题》,载《行政与法》2001年第2期。
    37.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38.卢昌崇:《公司治理结构及新、老三会的关系》,载《经济研究》1994年第11期。
    39.夏冬林:《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功能分析》,载《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40.杨瑞龙:《论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经济学逻辑》,载《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5期。
    41.庞文薇:《德国职工“共决权”何去何从?——对目前德国职工“共决权”讨论的一些思考》,载《德国研究》2006年第3期。
    42.张燕:《论职工参与公司决策制度的理论基础》,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3期。
    43.郑景元:《论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从人力资本、经济民主与行为科学三个理论入手》,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4.高大慧:《论〈公司法〉对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制度的法律规定》,载《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5.李淑云:《国有股权与职工参与公司治理》,载《前沿》2006年第11期。
    46.蔡立东:《公司本质论纲——公司法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解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47.彭亮:《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再探讨》,载《特区经济》2005年第12期。
    48.常凯:《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2期。
    49.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50.周述荣:《论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载《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1.赵增耀:《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争论中的几个理论观点》,载《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0期。
    52.常凯:《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质》,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52 .王全兴、管斌:《经济法与经济民主》,中国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cn)。
    53.浦纯钰:《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加强职工的民主管理》,载《江南论坛》2002年第12期。
    54.朱天:《公司治理、国企改革与制度建设》,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55.张艳霞:《浅析公司社会责任——对职工参与制度的法律思考》,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6.田志龙、杨辉、李玉清:《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对我国百家股份公司的实证研究》,载《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57.范福春:《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与规范化》,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58.李红、高岚:《解读<公司法>中职工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59.尹焕三:《论中国特色的“共同治理机制”》,载《经济学家》2000年第1期。
    60.高晨、王斌编译:《股东——管理者的利益冲突与公司价值》,载《会计研究》1998年第12期。
    61.曾培芳:《公司社会责任背景下的职工参与权问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62.张琼:《关于劳动者参与利润分配的思考》,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63.殷茵、邹开亮:《国有企业职工持股局限性的冷思考》,载《兰州学刊》2002年第5期。
    64.张作云:《劳动力产权的实现条件及其制度保障》,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5.徐伟红、盛乐:《劳动力产权理论:一种博弈分析》,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6.吴光炳:《论劳动者参与国有企业剩余价值分配》,载《中国劳动》1995年第8期。
    67.李淑云:《论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8.刘金雄、寇纪凇、李敏强:《论职工持股计划的缺陷性——兼评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载《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69.冯果:《也谈人力资本与劳务出资》,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2期。
    70.郭玉梅、吴泗宗:《我国实施职工持股的问题及对策探析》,载《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71.孙全花、刘景博:《职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失效性分析》,载《五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72.李中建:《职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作用在我国何以失灵》,载《特区经济》2006年第2期。
    73.戎颖:《职工持股会法律问题探析》,载《法学》1998年第9期。
    74.金海平:《股东利益至上传统的颠覆——国外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介》,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75.罗培新:《公司合同理论——公司和公司法漫谈之二》,载《金融法苑》2003年第3期。
    76.李昌庚:《公司:经济民主与民主政治的互动》,载《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
    77.张洪波、李健:《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基于整合视角的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3期。
    78.田田、李传峰:《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作用》,载《江淮论坛》2005年第1期。
    79.吴一平:《公司法中的职工权益保护初论》,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80.贾生华、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从单一视角到协同视角》,载《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二)中译类论文
    1. [英]莫里斯·克兰斯顿著,蒋兆康译:《什么是人权》,载《法学译丛》1992年第3期。
    2. [英]R·J·文森特著,林地译:《人权思想》,载《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3期。
    3. [澳]菲利普·奥斯顿著,毕小青译:《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及其保障措施》,载《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4期。
    4. [日]奥岛孝康,白国栋译:《市场经济与职工参与——试论公司法学的构成》,载《外国法评议》1994年第3期。
    5. [韩]权宁星著,韩大元译:《基本权利的竞合和冲突》,载《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4期。(三)外文类论文
    1. Everett M. Kasslow, Concession Bargaining: Towards New Rules for American Union and Managers,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Vol.127, No.5, 1988.
    2. Henry Hansmann,“Worker Particip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Vol.43, No.3, 1993.
    3. Henry Hansmann, When Does Worker Ownership Work? ESOPs, Law Firms, Co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mocracy,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o.8, 1990.
    4. Thomas Conlon, Industrial Democracy and EEC Company Law: A Review of the Draft Fifth Dir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24, No. 2, 1975.
    5. Oliver Williamso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93,1984.
    6. Klas Levinson, Employee representatives on company boards in Sweden,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Vol. 32, No. 3, 2001.
    7. Ming K. Chan, Hong Kong Workers toward 1997: Unionisation, Labour Activism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China Factor,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 History, Vol. 47, Issue 1, 2001.
    8. Wood, Donna J., and Jones, Raymond E., Stakeholder Mismatching: 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Vol.3 No. 3.1995.
    9. Aviad Bar-Haim Workers' 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versus Cooptation or Segregation,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Vol.5, No.3, 1984.
    10. Shlomo Mizrahi, Workers'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Firm Stability,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40, Issue 4, 2002.
    11. Kurt Rasmussen, David J. Glasscock, Ole N. Hansen, Ole Carstensen, Jette F. Jepsen, Kent J. Nielsen, Worker participation in change processes in a Danish industrial set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Vol. 49, Issue 9, 2006.
    12. Bradley Bowden, An Economy Ill-suited to Younger Workers: Child and Youth Workforce Participation in Colonial Queensland 1886–1901, 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ume 46, Issue 2, 2006.
    13. 13. George Strauss, Worker Participation—Some Under-Considered Issues, Industrial Relations: A Journal of Economy and Society, Vol. 45, Issue 4, 2006.
    14. Stephane Renaud, Sylvie Stonge, Michel Magnan, The Impact of Stock Purchase Plan Participation on Workers' Individual Cash Compensation,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43, Issue 1, 2004.
    15. Stephanie Tailby, Mike Richardson, Paul Stewart, Andy Danford, Martin Upchurch, Partnership at work and worker participation: an NHS case study,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Vol. 35, Issue 5, 2004.
    16. Alison C. Preston, GeoffreyV. Crockett, Worker Particip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46, Issue 3, 2004.
    17. Antonio J. Romero, Miguel Pérez,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Participation System in Cooperativism of Associated Workers in Andalusia, Spain,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Vol.
    74, Issue 2, 2003.
    18. Mel Gray, Colin Collett van Rooyen, Gavin Rennie, Jo Gaha,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workers: a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Vol. 11, No. 2, 2002.
    19. Rienk Goodijk,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Workers' Participati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8, Issue 4, 2000.
    20. John Addison, Stanley Siebert, Joachim Wagner, Xiangdong Wei, Worker Particip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Germany and Britain,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38, Issue 1, 2000.
    21. Ruth Melkonian-Hoover, Gendered Pathways to the Political: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Mexico,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89, Issue 2, 2008.
    22. Walter L. Adamson, Economic Democracy and the Expediency of Worker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Studies, Vol.38, Issue 1, 1990.
    23. David Llorente Sánchez, Explaining union membership of temporary workers in Spain: the role of local representatives and workers' participative potential,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Volume 38, Issue 1, 2007.
    24. Dieter Fr?hlich, Hubert Krieger,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worker participation in Europe,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Vol.5, Issue 2, 1990.
    25. John Stirling, Flexible participation: Worker involvement is needed but in the context of flexible arrangements, Public Policy Research, Vo. 4, Issue 4, 1997.
    26. Sandra Rothenberg, Knowledge Content and Work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t NUMMI,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40, Issue 7, 2003.
    27. Janez Prasnikar, Aleksandra Gregoric, The Influence of Workers' Participation on the Power of Management in Transitional Countries: The case of Slovenia,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Vol.73, Issue 2,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