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探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即是对问题银行的更具及时性的监管措施,是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起步较晚,对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与国际最佳做法特别是美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对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进行研究,有利于促使我国银行监管更加及时、高效,保障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
     本文旨在基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监管现状,通过对国内外问题银行监管的基础理论和原则、美国问题银行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的体制与实践的研究,为完善我国银行监管体系提供一个积极有益的参考。
     本文第一、第二章通过介绍和分析问题银行的定义及其依据和问题银行的产生根源及负外部性,阐述了加强监管问题银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构成了问题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第三、第四、第五章介绍和分析了美国问题银行识别、预警和早期监管机制及实践经验,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和处理的机制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并对中美问题银行监管体制进行了对比,构成了完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问题银行监管体系的现实依据。第六章则根据前五章内容,借鉴美国问题银行监管的制度设计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和早期监管机制提出了一些制度上和具体操作上的建议和想法。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迅速,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了很多问题和风险,在我国银行监管中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应当有针对的建立问题银行监管体制;2.美国银行监管虽然在次贷危机后备受质疑,但其问题银行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体制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方法对于我国分业监管现状仍然具有指导作用;3.我国对隐蔽型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仍是我国银行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监管当局需要竖立问题银行导向型的监管理念,本着问题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建立和完善及时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更强的问题银行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制度。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西方经济学、逻辑学等的基本原理,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监管的独特视角出发,提出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和专门对其建立问题银行监管体系的必要性,与时俱进的借鉴和总结了美国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为主线的政策建议。
     问题银行监管的完善仍然是一条坎坷的长路,本文对问题银行监管的建议只涉及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而问题银行的研究还包括问题银行的退出(重组、清算、破产等)、问题银行的道德风险、最后贷款人制度、问题银行的法律制度的完善还有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本文作者水平有限,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加指正。
Identification, Alarm and Earlier supervision of Problem bank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banking supervision with more attention on timeliness and effectiveness principles. Chinese related work has still been in primary step and we should use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America for refere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perfecting the banking supervis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rough study on interval and international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n banking supervision, American identification, alarm and earlier supervision system of Problem bank. And this investigation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mercial banks of china.
     Chapterl and Chapter2 prove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n problem bank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origin and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problem bank. These two chapters are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of supervision on problem bank.
     Chapter3、Chapter4 and Chapter5 make some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n American identification, alarm and earlier supervision on problem bank, Chines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mercial banks, Chinese identification, alarm and earlier supervision on problem bank. These three chapters are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supervision on problem bank.
     Chapter6 provides some institutional and operational suggestions with the conclusions drawn by former five chapters.
     Through these investigations, there are following points:1.Chines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mercial banks have been developing very rapidly with many special problems behind.2. Though questioned because of the subprime crisis, American system and experience on identification, alarm and earlier supervision is still very instructional to us.3. Our banking supervision authorities should construct a more in-time and applicable identification, alarm and earlier supervision on problem bank.
     The innovation of this article is primarily embodied in the angle of view which is paying more intention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in-time supervision on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mercial banks.
     Supervision on problem bank is a complicated topic which includes many contents. The content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s limited in contrast and this topic depends on much more further discussions.
     In addition, it is hard to avoid that there many disadvantages because author's ability is somehow'limited. Advices and comments are welcome.
引文
[1]阙方平:《论隐蔽性有问题银行早期处置的制度安排》[J],《经济评论》2001(2)。
    [2]阙方平:《有问题银行:负外部性初步研究》[J],《金融研究》2000(7)。
    [3]韩伟:《对有问题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纵横》2004(3)。
    [4]李文泓:《监管当局处理有问题银行所面临的两难选择》[J],《世界经济》2003(6)。
    [5]韩冰:《救助伺题银行的成本收益分析》[J],《金融研究》2006(5)。
    [6]韦颉:《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一般原则与国际经验——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国际研讨会侧记》[J],《中国金融》2007(3)。
    [7]龚峰:《问题银行的负外部性与我国的问题银行处置:一个制度安排》[J],《特区经济》2005(5)。
    [8]孙景宇:《金融危机形成理论的虚拟化——综述与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2004(3)。
    [9]余丽萍:《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如何处理有问题银行》[J],《海南金融》2002(6)。
    [10]董小君:《美国金融预警制度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11]姜再勇:《关于我国银行风险预警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0(10)。
    [12]刘志强:《国外预警金融危机的方法评介》[J],《世界经济》2000(7)。
    [13]许崇正,刘雪梅:《论我国商业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J],《经济问题》2002(2)。
    [14]徐龙华:《国际银行风险监管评估与预警系统探析》[J],《国际金融》2001(2)。
    [15]刘斌:《银行风险预警体系初探》[J],《北京金融》,2003(2)。
    [16]单丽莎,张静琦:《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理论与现状—从国际商业银行监管模式演进的视角》[J],《西南金融》2007(12)。
    [17]唐洋军,陆跃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国际经验与改革方向》[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3)。
    [18]谢晶晶等:《中小银行呼唤“另类监管”》[J],《金融与经济》2007(18)。
    [19]张波:《中小银行金融监管浅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9(2)。
    [20]李东卫:《美国次级债风波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J],《河北金融》2008(6)。
    [21]李娜:《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我国的金融风险监管思路》[J],《经济金融观察》2009(1)。
    122]陈元:《美国银行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23]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修订版)[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4]胡馨月:《对问题银行的监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5]余丽萍:《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问题银行识别和处理机制》[D],天津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6]房亚丹:《论美国对问题银行的处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7]李瑾:《9家银行同日倒闭创纪录美国银行大倒闭还没完》[N],国际金融报,2009年11月2日。
    [28]谢平,易诚:《美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及时校正措施》[N],金融时报,2003年9月22日。
    [29]董小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N],金融时报,2004年11月16日。
    [30]《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组:《美国银行监管的模式、特点及其启示》[R],2002年1月8日。
    [3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报》[R],《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报》[R],《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报》[R],《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R]。
    [32]互联网资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www.fdic.gov;美国货币监理署www.occ.treas.gov;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www.cbrc.gov.cn;中国政府新闻网www.gov.cn等。
    [33]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The Annual Report 1998,1999,2000,2001. [R].
    [34]FDIC:《History of the Eighties-Lesson for the Future》 [M]。
    [35]Kuniho Sawamoto:《Financial Stabilit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M], St.Martin Press。
    4阙方平,《有问题银行:负外部性初步研究》[J],《金融研究》2000(7)。
    5孙景宇:《金融危机形成理论的虚拟化——综述与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2004(3)。
    6陈元:《美国银行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7《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组:《美国银行监管的模式、特点及其启示》[R],2002年1月8日。
    13《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国际经验与改革方向》,唐洋军,陆跃祥,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1《9家银行同日倒闭创纪录美国银行大倒闭还没完》,国际金融报,2009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