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间发展。战争的变化同样也对海权的范围产生了影响:冷战后世界海军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争集中在沿海地区;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海军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为联合部队提供战略海运、海上防御和对陆纵深打击能力。军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引领的导弹技术的进步使海军对陆地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常规战略性打击成为可能。上述影响使海权的范围开始从远洋公海扩展至沿海地区并直抵大陆纵深。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规模范围的变化不但完成了理论探索,也进行了战争实践。
     从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变化来看,则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的。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海权的轴心地带由从前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随着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与美国一起成为世界海权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战略区域:台湾、南海和印度洋进行“岛链”封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因素。中国的海权观念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海权观、战略海权观、复合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构成了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的主体。
     冷战的结束使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在深化与发展。
This paper studies sea power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Sea power is social existence with a long history; in fact,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ra of Greek city-states. In essence, sea power mean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and use the ocean, especially public water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t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 seas. Since1890, when American naval officer Alfred Thayer Maha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sea power", theories and doctrines about sea power have become a strategic genre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geopolitical theories, with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ter Mahan,Corbett,Gorshkov, Lehman and other researchers discussed and explored the elements, influence,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sea power, which they referred to with different names, so that the concept of sea power has become better known around the world.
     Since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tered the post-Cold War era, the meaning of sea power has been changing and evolving with the tim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sea power h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ensus o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multi-polariz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new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restructuring),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cean. The elements, composition, and concept of sea power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The elements of post-Cold War sea power include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the national economy's need for the ocean, national security's need for controlling the ocea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demand for the ocean, and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marine by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makers. The composition of sea power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consists of naval forces, maritime administration, the marine industrial system, the maritime legal system, and the strength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marine strategy and marine awareness.
     In terms of the technological form of Seapower in the Post-Cold War Era,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among the greatest driving forc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ea power. Humanity has experienced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industrial society, 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orrespondingly, the technological form of war has changed from cold weapon to hot weapon, to mechanization, and then to informationized warfare. Naval forc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armed forces, have also marched into information era and achieved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is respect. The U.S. Navy has become an informationized one, and has succeeded in post-Cold War local wars after having adjusted its tactical thinking,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preparations for winning a war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eanwhile, the navies of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the Chinese navy and the British navy, integrated their resources with IT-represented new technology. From a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post-Cold War sea power has acqui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note, however, that informationizat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despite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t has brought about in post-Cold War sea power, has weakened sea power itself.
     In terms of the scale of Seapower in the Post-Cold War Era,the main form of warfare, combat mode and the battlefield have had enormous impact on sea power.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high-tech local wars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m of warfare and integrated joint operations have become the major mode of operation. The battlefield encompasses five dimensions-land, sea, air, space, and electronics. All these have changed the scale of sea power. Integrated joint operations have enabled the control of the ocean to develop from the two-dimensional or three-dimensional to the five-dimensional; IT-led military high-tech has developed sea control from plane/half plane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and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to the five-dimensiona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ttlefield requires the coordinated and unified action of armed forces of all the five dimensions. These factors have expanded sea power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of the mechanization era to the five-dimensional spac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War also has impacted the scope of sea power: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change of the balance of naval forces has concentrated wars in coastal areas; integrated joint operations have raised new demands for the navy, requiring it to be capable of providing strategic sealift, marine defense, and the capability of deep strike on the land. Advances in military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missile technology,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Navy to launch long-range accurate conventional strategic strikes on land targets. The above-mentioned impact on sea power has expanded the scale of sea power from high seas to coastal areas and the depth of the mainland. Changes in the scale of sea power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have not only completed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but also been practiced in war.
     The post-Cold War Chinese concept of sea power has been affected by bo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domestic factors.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 of Sea power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the axis of world sea power has turned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Ocea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trength, China has become a marine power, becoming one of the world's two major wielders of sea power along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sea power has become the greatest impediment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ea power, with an "island chain" blockade on three key strategic areas:Taiwan, South China Sea and Indian Ocean. China's concept of sea power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ow 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economic view of sea power, the strategic view of sea power, the composite view of sea power, the idea of sea power cooperation, and the idea of marine territory.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has caused a tremendous change in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sea power, and the change is still deepening and developing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引文
1李明春著:《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2王昉郭天倚著:《美国海上力量——由海到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3刘德斌:“‘后冷战时代’的推测与判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35页。
    4李清津:“冷战后时代终结了吗?——当前的国际秩序与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2期,第78页。
    5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6军事科学院:《国际形势与国防战略》,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7张耀光著:《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8陈勇:“经略海洋与海军信息化建设”,《理论观察》,2001年第4期,第65页。
    9蔡一鸣:“海权论与和谐海洋大战略观”,《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12期,第43页。
    10王宏斌著:《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24页。
    11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Frank Cass,Inc.,2004, back cover.
    12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Frank Cass,Inc.,2004, p.368.
    13 Alfred Thayer 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Boston:Little,Brown,and Company,c1890.p.110.
    14 Geoffrey Till,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Nuclear Age, London:Macmillan,1982, p.33.
    15丛胜利李秀娟著:《英国海上力量——海权鼻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6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7刘宝银:《环中国岛链:海洋地理、军事区位、信息系统》,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8章示平:《中国海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294页。
    19陆儒德:“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若干问题”,《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1期,第61-69页。
    20张文木:“论中国海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0期,第8-14页。
    21倪乐雄:“航母与中国的海权战略”,《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313页。
    22史滇生主编:《世界海军军事史概论》,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第557-558页。
    23巩建华:“海洋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7期,第90页。
    24刘新华:“试论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68-69页。
    25张炜著:《大国之道——舰船与制海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26冯梁高子川段廷志张春郑雪飞粱巍著:《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北京:世界 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27陈彤:“回归地理特性探讨海权本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第59页。
    28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战略安全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29安秀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视野下的海权建设”,《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50页。
    30李元龙:“略论中国海权的立体维护”,《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第1期,第30页。
    31王勇:“浅析中国海权发展的若干问题”,《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5期,第94页。
    32张召忠:《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402页。
    33 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 p.51.http://www.navy.mil/maritime/noc/NOC2010.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34吕贤臣:《现代海权构成与发展问题思考》,海军指挥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6页。
    35黄江:“论现代制海权”,《中国军事科学》,2003年第2期,第25页。
    36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学术Ⅱ》,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10页。
    37[美]托马斯·巴尼特著,王长斌汤学武谢静珍著:《五角大楼的新地图: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38[美]马汉著,肖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39刘新华秦仪:“现代海权与国家海洋战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79页。
    40邓碧波陈舟著:《马汉》,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149页。
    41刘一健吕贤臣:“试论海权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2页。
    42[美]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编:《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90页。
    43袁伟静著:《空天一体作战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58页。
    44 "Sea Power and Political Influence",Hedley Bull,Seapowe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2006,p.61.
    45 H.W.Richmond,Sea Power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1934,p.138.
    46 Eric Grove,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Maryland,1990,p.146.
    47代鹏: “利维坦的力量:创建海权的国家意志与社会经济心理学素描”,《舰船知识》,2011年第5期,第74页。
    48刘一健吕贤臣:“试论海权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5页。
    49王勇:“浅析中国海权发展的若干问题”,《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5期,第94页。
    50潘石英:《现代战略思考:冷战后的战略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51顾德欣:“构建中国海洋安全战略需处理好六个关系”,《当代世界》,2011年第9期,第15页。
    52[英]哈·麦金德著:《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53[美]尼古拉·斯皮克曼著:《和平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4[英]杰弗里·帕克著:《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55[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6[澳]T·R·V·普雷斯科特:《海洋政治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Sam J.Tangredi,ed.,Globalization and Maritime Power,Washington,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2002.
    58 Eric Grove: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CDR John Pruitt,August 2000.
    Colin S Gray,The Nav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The Uses and Value of Strategic Sea Power,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4.
    John Goochh,Maritime Command:Mahan and Corbett,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 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61 C.Dale Walton,Geopolitics and the Great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Routledge,2007.
    Norman Friedman,Seapower as Strategy:Navies and National Interests, 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2001.
    63 Kevin L Falk:Why Nations Put to Sea:Technology and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Sea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ury,Claremont California,1998.
    64 Edited by Davor Vidas and Willy Ostreng,Order For the Ocean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Norway: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65 Jams Karaska:mritime Power and the Law of the Sea,Expeditionary Operations in World Politic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66 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Maryland,1990,pp.234.
    67[美]小约翰·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印,1991年版。
    68 Donald C.F.Daniel,Byond the 600-Ship Navy, Editor by Tim Huxley,Seapower,London:Routledge,2006.
    69 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Maryland.1990.
    70 Robert O.Work,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The U.SNavy.Charting a Course For Tomorrow's Fleet, Aug.2008.
    71 Geoffrey Till,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Nuclear Age, London:Macmillan,1984.
    72 Dr Sivathanu Pillai & Dr R K Tewari,Ocean Warfare, Manas Publications,2006,p.399.
    73 Charles W.Koburger,Sea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roject a Naval Revoluti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1997,p.144.
    74 Johan Jorgen Holst,Seapower, Oxfod:Oxfod University Press,2006,p.307.
    75 Dr Shahram Chubin,Naval Competition and Security in South-West Asiay,Seqpow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2006.
    76 Wayne P.Hughes,Jr. The Strategy-Tactics Relationship,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77 Deniel Y Coulter and Alan Goldman,Global Shipping Trend and Implications for Navies,Edited by Fred W.Crikard Paul T Mitchell and Katherine Orr,Multinational Naval Cooperation and Foreign Policy into the 21st Century,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1998.
    78 Mike Lawrence Smith and Matthew R.H.Uttley,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Maritime Thinking,Edited by 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Matthew R.H.Uttley,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
    79 Norman Friderman,Seapower and Space:From the Dawn of the Missile Age to Net-Centric Warfare,Annapolis,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2000.
    80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From the Sea…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上网时间:2010年8月1日。)
    81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Forward…From the Sea, October 1994, http://www.globalsecurit 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orward-from-the-sea.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10日。
    82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U.S.Navy Vision 2020. September 1992,http://www.bupers.navy.mil/NR/rdonlyres/1E1DFD27-27D0-4995-8B61-A37FC53B1394/0/2020V isionPrint.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16日。)
    83 U.S.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 (NDP) 1, Naval Warfare,28, March 1994,,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1.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4日。)
    84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for joint operations,2002,.http://www.jhuapl.edu/MaritimeRegistry/Documents/NOCJO.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29日。)
    85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06,http://www.quantico.usmc.mil/seabasing/docs/Naval_Operations_Concept_2006.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29日。)
    86 U.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 http://www.navy.mil/maritime/noc/NOC2010.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87 Jaime Navarro, Joint Vision 2010:Naval Warfare Imperatives,19 May,1997, http://dodreports.com/ada328093,(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88 Center for S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Air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 May,2010, http://www.csbaonline.org/4Publications/PubLibrary/R.20100518.Air_Sea_Battle_A_/R.20100518.Air_Sea_Battle_A_.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17日。)
    89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July 2002, http://www.oft.osd.m 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7日。
    90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0年8月12日。
    91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Enhanced Networked Seabasing,2002, http://www.dtic.mil/ndia/2002expwar/meyer.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5日。)
    92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foreword,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 (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93 Headquarters Marine Corps, Washington, Operation Maneuver from the Sea:Concept for the Projection of Naval Power Ashore, http://www.dtic.mil/jv2010/usmc/omfts.pdf(上网时间:2011年6月13日。
    94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A Coopertative Strategy fof 21st Century Seapower,Ocxober,2007, http://www.navy.mil/maritime/Maritimestrategy.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95 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 Thompson,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1494— 1993,Houndmills:The Macmilan Press Ltd.,1988.
    96宋德星程芬:“世界领导者与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第100页。
    97 George Modelski, William R.Thompson,Long Cycles and Global War,in Manus I.Midlarsky,ed., Handbook of War Studies,Boston:Unwin Hymn,1989,p124.
    98 Daniel Finamore,ed.Maritime History as World History, Florida: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4.
    99 Barry Strauss Athens and Sparta,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100 Alvin H.Bernstein,Maritime Strategy in Punic War,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101 John H.Pryor,Geography,Technology,and War:Studies in the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649-157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02 Alberto Coll,England and Spain:1567-1604,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103 Robin Ranger,The Anglo-French Wars:1689-1815,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104 Magarette Lincoln, Representing the Royal Navy.British sea power,1750-1815,Aldershot,Hants:Ashgate Publication Corporation,2002
    105 Richard Woodman, The Victory of Seapower:Winning the Napoleonic War,1806-1814,London:Chatham Pub.:In association with the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1998.
    106 Williamson Murray, Naval Power in World War Ⅰ,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107 Jeffrey G.Barlow,World War Ⅱ:Allied and German Naval Strategies,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108 Jeffrey G.Barlow,World War Ⅱ:U.S. and Japanese Naval Strategies,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109 Roger W.Barnett,Soviet Maritime Strategy,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110 Roger W.Barnett and Jeffrey G.Barlow,The Maritime Strategy of the U.S.Navy.Reading Excerpts,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 Editors,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Maryland,1989.
    111王银星:“海权、霸权与英帝国(1688—18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104-105页。
    112曹云华:“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当代亚太》,2006年第5期,第23-29页。
    113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第82-86页。
    114李明春:《海权论衡》,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115张炜郑宏著:《影响历史的海权论——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浅说》,北 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116张宗涛:“马汉及其‘海权论’”,《军事历史》1993年第6期,第42-43页。
    117子谨:“美国海军之父——马汉”,《当代海军》,2002年第9期,第14页。
    118张晓林:“马汉与《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121-134页。
    119刘中民:“崛起与错失——海权强国兴衰的历史解读”,《海洋世界》,2007年第10期,第75-80页。
    120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121程广中:“濒海强国参与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第62页。
    122刘一健吕贤臣:“论海权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6页。
    123宋德星程芬:“世界领导者与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第99-105页。
    124文天尧:《争洋霸海:制海权与国家命运》,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125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126李小军:“论海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国际论坛》,2004年7月,第17页。
    127邓碧波陈舟著:《马汉》,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149页。
    128蔡一鸣:“海权论与和谐海洋大战略观”,《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12期,第42页。
    1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2 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 Thompson,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1494-1993, Houndhills: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8,p.5.
    3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4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5[英]弗朗西斯·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15页。
    6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7[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8[苏]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上海: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116页。
    9 Barry R.Posen, "Command of the Commons-The Military Foundation of the U.S.Hegemon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8,No.1,Summer 2003.
    10张炜郑宏著:《影响历史的海权论——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浅说》,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6页。
    11蒋斌马忠:“论马汉海军战略在美西战争中的运用”,《知识经济》,2010年第12期,第169页。
    12 Charles S.Campbell,The Transformation ofAmrican Foreign Relations 1865-1900,New York, p.150.
    13邓碧波孙爱平:“马汉海权论的形成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第43页。
    14[美]罗伯特·西格著,刘学成王成志罗晓明俞虹王敏志陆抱增编译:《马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5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9页。
    16[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序,第1页。
    17 Geoffrey Till,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Nuclear Age, London:Macmillan,1982, p.33.
    18[美]A.T.马汉著,肖伟中梅然译:《海权论》,第260页。
    19[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20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11页。
    21[美]A.T.马汉著,肖伟中梅然译:《海权论》,第307页。
    22[美]A.T.马汉著,肖伟中梅然译:《海权论》,第313页。
    23何树才编著:《外国海军军事思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24[美]罗伯特·唐斯:《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缨军编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25 James Krasks,Maritime Power and The Law of The Sea:Expedition Operations in World Politic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p.71.
    26司美丽:“马汉与美国的海外扩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86页。
    27[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刘晓明陈京华赵滨译,张毅君校:《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8页。
    28[日]浅野祜吾,赵志民李苑译:《军事思想史入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29王生荣:《海权论的鼻祖马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30姚海科:“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海洋世界》,2008年第5期,第44页。
    31[美]罗伯特·西格著,刘学成王成志罗晓明俞虹王敏志陆抱增编译:《马汉》,第4页。
    32王生荣:《海权论的鼻祖马汉》,第108页。
    33[美]罗伯特·西格著,刘学成王成志罗晓明俞虹王敏志陆抱增编译:《马汉》,第239-240页。
    34杨跃编著:《海洋争霸500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大英帝国的兴衰》,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35 Azar Gat,The Develoment of Military Thought,Oxford,1992,p.187.
    35倪乐雄:“海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读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8期,第27页。
    36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38邓碧波陈舟著:《马汉》,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39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40[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页。
    41[美]N·斯皮克曼:《世界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8页。
    42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
    43伍其荣著:《美国海军转型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44张利华毕长华秦晓周著:《20世纪十大军事理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45[日]浅野祜吾,赵志民李苑译:《军事思想史入门》,第105页。
    46[美]彼得·卡斯滕著,王培译:《海军贵族——安纳波利斯的黄金时期及现代美国海军至上主义的出现》,海潮出版社,2011年版,第351页。
    47 Magaret T.Sprout, "Mahan:Enangelist of Sea Power"in Peter Paret,ed.,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1, p.436.
    48 Ibid, p.415.
    49[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40页。
    50张世平:《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的崛起之路》,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第342页。
    51丛胜利李秀娟著:《英国海上力量——海权鼻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52杨跃编著:《海洋争霸500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大英帝国的兴衰》,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23页。
    53杨跃编著:《海洋争霸500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大英帝国的兴衰》,第111页。
    54师小芹:“理解海权的另外一条途径——简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1期,第59页。
    55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4期,第119-120 页。
    56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 pp.39-40.
    57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74.
    58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159.
    59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外国军事学术》,2009年第9期,第4页。
    60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第4页。
    61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p.66
    62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p.7.
    63 Julian 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p.8.
    64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外国军事学术》,2009年第9期,第5页。
    65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第3页。
    66[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18-219页。
    67高岱编著:《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359页。
    68金文凯:“新世纪鱼雷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载《鱼雷技术》,2001年第1期,第16页。
    69李杰:“重视前沿存在强调联合作战——十年来美国海军的调整变化及特点”,载《现代舰船》,2003年第1期,第12页。
    70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祈”,第8页。
    71[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48-49页。
    72[美]B·麦克尔·兰弗特:《军事战略的艺术与实践》,美国国防大学,1984年版,第156-161页。
    73钮先钟:《战略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199页。
    74[苏]巴索夫著:《苏联海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役战略使用经验》,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印,1985年版,第69-70页。
    75[苏]N·A·科罗特科夫著,李大军毛雨译:《苏联军事思想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页。
    76徐辉:“且将干戈作樊篱——苏联红海军战略运用再思考”,《舰载武器》,2009年第5期,第62页。
    77刘宏松:《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3页。
    78解职后,库兹涅佐夫的军衔被降为海军上将。
    79戎辉:“苏联‘马汉’的‘海权论’——《国家的海上威力》及作者戈尔什科夫”,载《当代海军》1996年第10期,第29页。
    80[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81[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第10页。
    82[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第317页。
    83[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第270页。
    84[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第231页。
    85[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第360页。
    86[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济司二部译,《国家的海上威力》,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77年版,第404页。
    97[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济司二部译,《国家的海上威力》,第404-405页。
    88[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济司二部译,《国家的海上威力》,第413页。
    89[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济司二部译,《国家的海上威力》,第411页。
    90[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济司二部译,《国家的海上威力》,第266页。
    91[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92[美]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编:《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第441页。
    93杨跃编著:《海洋争霸500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大英帝国的兴衰》,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301页。
    94徐辉:“戈尔什科夫元帅与苏联红海军”,《现代兵器》,2008年第9期,第48页。
    95[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刘晓明陈京华赵滨译,张毅君校:《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5页。
    96[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第19页。
    97[美]小约翰·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147页。
    98[美]小约翰·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第164页。
    99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1970-197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100[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第175页。
    101[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济司二部译,《国家的海上威力》,1977年版,第1页。
    102[美]威廉·奥多姆著,王振西等译:《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103[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第5页。
    104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105[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第231页。
    106[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第316页。
    107何树才编著:《外国海军军事思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1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2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3牛宝成:“从海权到军事海权——兼谈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的战略定位”,载《当代海军》,2000年第11期,第33页。
    4[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4页。
    5 Kevin L Falk, Why Nations Put to Sea:Technology and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Sea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ury,Claremont Califortnia,1998,p.12.
    6方柏华著:《国际关系格局——理论与现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7方柏华著:《国际关系格局——理论与现实》,第136页。
    8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5页。
    9苏格主编:《跨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与中国对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0苏格主编:《跨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与中国对策》,第30页。
    11 Henry A.Kissinger,Diplomacy,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4,pp.3-24.
    12[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13吴兴唐:“国际格局多极化的新发展趋势”载《当代世界》,2009年第8期,第9页。
    14和平俞景华李鹏胡小磊著:《全球化与国际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5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135页。
    16李慎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价值认同”,载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17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第71页。
    18和平俞景华李鹏胡小磊著:《全球化与国际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9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133页。
    20[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21江小涓:《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22程恩富:“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的对策”,载自程恩富顾钰民:《中国海派经济论坛》,(2001)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23周新城:“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第43页。
    24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5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6 Edited by George Modelski,Tessaleno Devezas,and William R. Thompson, Globalization as Evolutionary Process:Modeling global change,London:Routledge,2008, p.2.
    26[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梁云祥译:《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8[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9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30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3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32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140页。
    33[日]星野昭吉刘小林:《国际关系理论的变化和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122页。
    34樊勇明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Frank Cass,Inc.,2004, pp.238-239.
    38 John B Hattendorf,Globalisation and Navies:Some Considerations for Naval Theory,Ravi Vohra&Devbrat Chakraborty Editors Maritime Dimensions of a New World Order,2007 National Maritime Foundation,New Delhi,p.41.
    J'Sam J.Tangredi,The Future of Maritime Power, Edited by Andrew T H Tan, 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p.136.
    38董子峰:《信息化战争形态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39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40姚有志主编:《战争战略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41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42薛国安王海编著:《世界新军事变革问题热点解答》,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3孙科佳:《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北京:长征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4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Office of Net Assessment Office,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http://sac.saic.com/rmapaper.htm,October 12,2003.
    45陈伯江:《美国高级将领与著名学者访谈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46孙科佳:《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北京:长征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页。
    47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Frank Cass,Inc.,2004, p.4.
    48王防郭天倚著:《美国海上力量——由海到陆》,第4页。
    49薛国安著:《驾驭信息化战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50[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第55页。
    51吕贤臣:《现代海权构成与发展问题思考》,海军指挥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9页。
    52吕贤臣:《现代海权构成与发展问题思考》第1页。
    53王昉郭天倚著:《美国海上力量——由海到陆》,第4页。
    54倪乐雄:“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335页。
    55倪乐雄:“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泉的历史必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56巩建华:“海权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7期,第92页。
    57 Eric Grove,The Future of Sea Power, London:Routledge,1990, p.231.
    58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Frank Cass,Inc.,2004, p.78.
    Kevin L Falk, Why Nations Put to Sea:Technology and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Sea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ury.Claremont Califortnia,1998,p.12.
    60倪乐雄:“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61陆俊元:“海权论与俄罗斯海权地理不利性评析”,《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7期,第41-42页。
    62吕贤臣:《现代海权构成与发展问题思考》,第7页。
    63A·T·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张志云卜允德校:《海权对历史的影响》,2006年版,第93页。
    64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65 Bruce B.Stubbs and Scott C.Truver,Toward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Maritime Power,Edited by Andrew T H 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p.6.
    66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Frank Cass,Inc.,2004,pp.245-246.
    67[美]约翰·摩根、查尔斯·马托格里奥:“打造全球联合舰队:美国海军‘千舰海军’计划揭秘”,《国际展望》,2007年,第5期,第34-41页。
    68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273页。
    69 Peter T.Haydon,Naval Diplomacy:Is It Relevant in the 21st Century? Edited by Andrew T H 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p.70.
    70刘新华:“现代海权与国家海洋战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78页。
    71章示平:《中国海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96-297页。
    72李继海:“构筑我们完整的海防”,《舰载武器》,2005年第4期,第13页。
    73李小军:“论海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国际论坛》,2004年第4期,第17页。
    74张世平:《中国海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75陆儒德:“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若干问题”,《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1期,第63页。
    76刘新华:“试论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68-69页。
    77郝延兵杨志荣著:《海上力量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78吕贤臣:《现代海权构成与发展问题思考》,第7页。
    Sam J.Tangredi,ed.,G/obalization and Maritime Power, Washington,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2002,p.4.
    80 Dr Shahram Chubin,Naval Competition and Security in South-West Asia,Seqpow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2006, p.166.
    81 Sam Bateman,Navi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Good Order in Peacetime,Edited by Andrew T H 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p.106.
    82吕贤臣:《现代海权构成与发展问题思考》,第7页。
    83美国海岸警备队2006年后划归国土安全部管辖。
    84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396页。
    85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第397页。
    8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第398页。
    87吕贤臣:《现代海权构成与发展问题思考》,第7-8页。
    88高之国、张海文主编:《海洋国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89薛桂芳胡增祥编著:《海洋法理论与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90屈广清曲波主编:《海洋法(第二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91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944页。
    92王启富陶髦:《法律辞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8页。
    93陈体强徐平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8页。
    94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95程晓霞:《国际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96魏敏罗祥文:《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97王启富陶髦:《法律辞海》,第1468页。
    98程晓霞:《国际法》,第121页。
    99魏敏罗祥文:《国际法》,第4-5页。
    100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第71页。
    101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Frank Cass,Inc.,2004, p.328.
    101第一次分割海洋是15世纪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进行的;法国和英国于16世纪对海洋进行了第二次分割;马汉海权论的出现则引发了第三次海洋分割。
    103屈广清曲波主编:《海洋法(第二版)》,第152页。
    104韩立民著:《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05高之国:“关于外大陆架划界斗争的形势与展望”,高之国贾宇张海文主编《国际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1 James Kraska,Maritime Power and The Law of The Sea:Expedition Operations in World Politics, p.4.
    107孔志国:“中国争议海域背后:一个《公约》引发的中国海权危机”,《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月24日,第15版。
    108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第187页。
    109高抒:“西方国家的‘海洋学即海权’理念”,《海洋世界》,2010年第3期,第10页。
    110 Geoffrey Till,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17,no.1,March1994,p.166.
    111 Mike Lawrence Smith and Matthew R.H.Uttley,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Maritime Thinking,Edited by 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Matthew R.H.Uttley,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p.6.
    112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第171页。
    113 Sam Bateman,Navi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Good Order in Peacetime, Edited by Andrew T H 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p.99.
    114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周边途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第11页。
    1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Frank Cass,Inc.,2004, p.353.
    116宋宜昌:《火与剑的海洋: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117戎辉:“苏联‘马汉’的‘海权论’——《国家的海上威力》及作者戈尔什科夫”,载《当代海军》1996年第10期,第29页。
    118王平建侯建军李杰:《美国未来海军》,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119杨震周云亨:“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转型”,《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2期,第104页。
    120高子川编著:《蓝色警示——21世纪初的海洋争夺与展望》,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121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备战2020——美军21世纪初构想》,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122杨震周云亨:“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转型”,第106页。
    123 Michael Pugh,International Peace Support Operations from a Maritime Perspective, Edited by 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Matthew R.H.Uttley,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p.121.
    124 Mike Lawrence Smith and Matthew R.H.Uttley,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Maritime Thinking,Edited by 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Matthew R.H.Uttley,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p.6.
    125伍仁和著:《信息化战争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12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第50页。
    127 Peter T.Haydon,Naval Diplomacy:Is It Relevant in the 21st Century? Edited by Andrew T H 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 pp.62-63.
    128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129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61页。
    1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35页。
    2薛国安王海编著:《世界新军事变革问题热点解答》,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何顺果著:《人类文明的历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李世安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粱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6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35页。
    7[普]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
    8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92页。
    9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95页。
    10古祖雪刘戟锋主编:《第三次跨越——知识经济前瞻报告》,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125页。
    11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97页。
    12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156-157页。
    13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14[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
    15肖峰:“信息技术决定论:从‘信息社会’到‘信息主义’”,《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第377页。
    16古祖雪刘戟锋主编:《第三次跨越——知识经济前瞻报告》,第235页。
    17吴伯田吴伟浩主编:《新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18伍仁和著:《信息化战争论》,第45页。
    19古祖雪刘戟锋主编:《第三次跨越——知识经济前瞻报告》,1998年版,第129-130页。
    20何结容:“论信息社会中公民政府治理的公民政治参与”,《经济与法》,2010年第5期,第226页。
    21田作高轩传树程晋营著:《信息革命与世界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页。
    22唐小松黄忠:“论信息时代的网络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第53页。
    23张妍:《信息时代的地缘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24刘戟锋:《兵器进化之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25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39页。
    26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71页。
    27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75页。
    28刘戟锋:《武器与战争一军事技术的历史演变》,第104页。
    29于波:《军事技术进步对海权思想影响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4月,第17页。
    30梁必主编:《军事革命论》,第91页。
    31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100页。
    32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2页。
    33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113页。
    34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117页。
    35刘戟锋赵阳辉曾华锋著:《自然科学与军事技术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36彭光谦:《中国军事战略问题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37王建华编著:《信息技术和现代战争》,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38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第168页。
    39肖裕声主编:《21世纪初大国军事理论发展新动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40薛国安著:《驾驭信息化战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41伍仁和著:《信息化战争论》,第29页。
    42伍仁和著:《信息化战争论》,第43-45页。
    43华留虎、许斌:“美国的军事转型及启示”,《国防大学学报(战略问题研究)》,2004年,第11期,第27页。
    44[美]戴维·S·艾伯茨:《网络中心战——开发和利用信息优势》,方正、杨波等译,北京:空军指挥学院编译出版,2003年版,第172页。
    45肖裕声主编:《21世纪初大国军事理论发展新动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46冯忠国赵小松编译:《美军网络中心战》,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4页。
    47李耐国著:《信息战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48冯忠国赵小松编译:《美军网络中心战》,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250页。
    49冯忠国赵小松编译:《美军网络中心战》,第270页。
    50。冯忠国赵小松编译:《美军网络中心战》,第252页。
    51李耐国著:《信息战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247页。
    52陈伯江赵楚胡泽刚编:《名家谈新军事革命与当代战争热点问题》,第191-192页。
    53[美]Milan Vego著,邢焕革黎放张立主译,鞠新春主审:《海军战役理论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
    54池建文:“美国海军转型与伊拉克战争”,《现代舰船》,2003年第6期,第8页。
    55 U. S.Department of the Navy,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p.2,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56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p.1,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57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p.1,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58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July 2002, pp.1-2..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59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foreword,p.5.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60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p.1,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61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 foreword, pp.6-7.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62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 foreword, p.7.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63金文敏:"FORCEnet:美国海军网络中心战的助推器”,《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7年,第99页。
    64 Robert O.Work,The U.S Navy:Charting a Course For Tomorrow's Fleet, Aug.2008,Exeutive Summary,p.1..http://www.csbaon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0/02/2009.02.17-The-US-Navy-Chartin g-a-Course-for-Tomorrows-Fleet.pdf. (上网时间:2011年3月30日。)
    65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foreword, p.63.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66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for joint operartions,2002,p.9.http://www.jhuapl.edu/MaritimeRegistry/Documents/NOCJO.pdf, (上网时间:2011年3月29日。)
    67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for joint operations,2002,p.6.http://www.jhuapl.edu/MaritimeRegistry/Documents/NOCJO.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29日
    68金文敏:"FORCEnet:美国海军网络中心战的助推器”,第97页。
    69李明:“信息化战争下的美海军战略变化”,《舰船电子工程》,2003年第7期,第67页。
    70邱志明:“海上信息栅格技术”,《指挥控制与仿真》,2010年12月,第6页。
    71李明:“信息化战争下的美海军战略变化”,《舰船电子工程》,2003年第7期,第67页。
    72李俊清:“美国海军信息战发展综述及哥白尼C4I体系的演变”,《舰船电子工程》,1998年第5期,第58页。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July 2002, p.14.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 202 naval 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7日。)
    74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 July 2002, p. 14.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7日。)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July 2002, p.26.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7日。)
    76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July 2002, pp.26-27..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7日。)
    77池建文:“美国海军转型与伊拉克战争”,《现代舰船》,2003年第6期,第10页。
    78冯梁高子川段廷志张春郑雪飞粱巍著:《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384页。
    79陈炎主编:《当代外国海上军事学说》,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80王仁华:“国外航母C3I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舰船指挥控制系统》,1995年第4期,第6页。
    81沈占鳌:“从海湾战争看舰载计算机的发展”,《舰船电子工程》,1995年第1期,第37页。
    82柳道锟:“从海湾战争看90年代海军通信的发展方向”,《通信技术与发展》,1992年第5期,第39-40页。
    83史越东王有成:“美海军网络中心战的形成与发展”,《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2001年第9期,第2页。
    84史越东王有成:“美海军网络中心战的形成与发展”,第4-5页。
    85胡君华包国俊:“联合作战力量如何‘攥指成拳’?——访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第二研究部主任陈荣弟研究员”,《解放军报》,2001年10月11日,第8版。
    86赵伊娜著:《转型期美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分析及评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1页。
    87李耀国宋福志关世义王淑芬:“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及启示”,《飞航导弹》,2007年第5期,第22页。
    88王鼎杰:“从‘空地一体’到‘空海一体’——美军战法变革中的战略变迁”,《世界军事》,2012年第8期,第6页。
    89王伟宏顾同祥:“美国海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8个‘第一次’”,《当代海军》,2002年第11期,第15页。
    90张晓岚:“伊拉克战争的特点和未来战争模式”,《上海航天》,2003年第4期,第50页。
    91牛军校张宝友张宁:“航母仍是美国海军转型核心未来我们仍需要航母关于未来海上力量的另类思考”,《国际展望》,2003年11月,第51页。
    92黄赛超刘顺利姚弘毅:“从四次局部战争看美军巡航导弹的使用及发展”,《飞航导弹》2007年第7期,第19-21页。
    93丁传明主编:《世界海军舰载武器集萃》,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94李耀国宋福志关世义王淑芬:“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及启示”,第22页。
    95王新摘译,徐文校:“美国海军正式发表海湾战争记录”,《飞航导弹》,1992年第3期,第2页。
    96文武:“核潜艇‘高速、低噪、远打’技术与作战运用”,《兵工科技》,2011年第18期,第42页。
    97吴海龙李永刚:“浅谈信息化条件下海军战役的主要特点”,《华章》,2010年第2期,第36-45页。
    98邓伟倪明仿:“现代军事物流经典案例赏析——海湾战争美军物流特点回顾与总结”,《物流科技》,2007年第4期,第68-69页。
    99张昕孙学胜:“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集装箱运输的比较”,《集装箱化》,2005年第1期,第16页。
    100张昕孙学胜:“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集装箱运输的比较”,第16页。
    101张听孙学胜:“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集装箱运输的比较”,第17页。
    102冯小松:“美军后勤理念缘何频频‘变脸’”,《解放军报》,2011年1月13日,第10版,第2页。
    103[美]托马斯·斯雷斯:“水面舰艇的末日”,《世界军事》,2010年第10期,第15页。
    104[美]迈克尔·奥汉隆:《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105张锦涛等编译:《全球信息栅格》,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10 Peter Howarth, China's Rising Sea Power:The PLA Navy's Submarine Challenge, Lodon:Frank Cass,Inc.,2006,p.94.
    1樊高月:“冷战后美国新军事思想管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17日,第9版。
    2王增铨:“关于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问题”,第29页。
    3王增铨:“关于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问题”,第30页。
    4郭梅初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5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人武系教研室:“现代战争的主要形态——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国民兵》,1999年第2期,第39页。
    6鄢慕先李梦鹤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联合作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7鄢慕先李梦鹤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联合作战》,第5页。
    8任德才:“认清‘三种作战能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联”,《中国国防报》,2010年12月23日,第3版。
    9康学儒著:《军事技术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244页。
    10鄢慕先李梦鹤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联合作战》,第2页。
    11潘湘庭:“从失败到胜利——越南战争以来美军作战理论的变革”,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12鄢慕先李梦鹤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联合作战》,第8页。
    13鄢慕先李梦鹤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联合作战》,第26页。
    14樊高月:“美军联合作战的基本形式与兵力编成”,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15王曙光孙强银主编:《现代联合作战》,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16张锋著:《潮头:全维信息化战争——21世纪初叶全球战争展望与中国的前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185页。
    17王曙光孙强银主编:《现代联合作战》,第138页。
    18鄢慕先李梦鹤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联合作战》,第78页。
    19王文崔宏:“对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认识”,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20鄢慕先李梦鹤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联合作战》,第93页。
    21鄢慕先李梦鹤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联合作战》,第93页。
    22冯忠国赵小松编译:《美军网络中心战》,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23王增铨:“关于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问题”,第31页。
    24李植云曹仁义:“美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及未来作战特点”,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108页。
    25李植云曹仁义:“美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及未来作战特点”,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26伍仁和:《信息化战争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27胡永丰蒋欣军李建韬主编:《数字化部队与战场》,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28胡永丰蒋欣军李建韬主编:《数字化部队与战场》,第205页。
    29杜光远:“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海军作战理论探析”,《国防科技》,2005年第12期,第65页。
    30闵增富:“战后空中力量的发展与军事理论变革”,国防大学科研部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与战役战法》,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31李勇刘亮:“联合作战是美军实施战役作战的主要样式”,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32黄江:“论现代制海权”,第25-26页。
    33黄江:“论现代制海权”,第29页,第156页。
    34 Norton Schwartz Jonathan Greenert, Air-Sea Battle Promoting Stability in an Era of Uncertainty,February 20,2012 http://www.the-american-interest.com/article.cfm?piece=1212,上网时间:2012年3月1日。
    35冯梁高子川段廷志张春郑雪飞粱巍著:《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36李耐国著:《信息战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7杨根源:“信息与战斗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77页。
    38张纯学:“美国的军事转型和海军的信息化发展”,《飞航导弹》,2005年第1期,第30页。
    39卢山鞠茂光晏庆:“全球信息栅格及军事应用启示”,《通信技术》,2010年第12期,第88-89页。
    40王增铨:“关于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问题”,第31页。
    41周晓宇彭希文安伟平著:《联合作战新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42姜川:“浅谈高技术条件下运动战战役的几个问题”,国防大学科研部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与战役战法》,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175页。
    43赵勇民薛彦绪:“论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役战场控制”,国防大学科研部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与战役战法》,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页。
    44崔师增王勇男著:《美军联合作战》,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45吴海龙李永刚:“浅谈信息化条件下海军战役的主要特点”,《华章》,2010年第2期,第36页。
    46伍仁和著:《信息化战争论》,第44页。
    47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 (NDP) 1, Naval Warfare,28 March 1994, p.11.,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1.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4日。)
    48 U. S. Department of the-Navy,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 (NDP) 1, Naval Warfare,28 March 1994, p.26.,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l.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4日。)
    49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 (NDP) 1, Naval Warfare,28 March 1994,pp.63-64. 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l.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4日)。
    50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From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 pp.1-2(上网时间:2011年2月3日。)
    51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rom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 p.2(上网时间:2011年2月3日。)
    52 U.S.Joint Chiefs of Staff,Joint Warfare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United States,10 January 1995, http://library.ndmctsgh.edu.tw/milmed/avitation/file-air/joint-pub-1.pdf, p.Ⅳ-7(上网时间:2011年5月15日。)
    53 U.S.Joint Chiefs of Staff,Joint Warfare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United States,10 January 1995, http://library.ndmctsgh.edu.tw/milmed/avitation/file-air/joint-pub-1.pdf, p.3Ⅲ-9(上网时间:2011年5月15日。)
    54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p.1,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55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p.7,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56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p. pp.10-11,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57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A Naval Vision, October 2002,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pow21-2002.pdf,pp.4-5(上网时间:2011年5月11日。)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 July 2002, pp. 1-2.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7日。)
    59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July 2002, p.2.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7日。)
    60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foreword,p.1.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22日。)
    61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foreword,p.40.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22日。)
    62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 foreword, pp.48-49.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22日。)
    63 U.S.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10, February,2010, Executive Summary, http://www.defense.gov/qdr/images/QDR_as_of_12Feb10_1000.pdf, p.8(上网时间:2011年1月9日。)
    64 U.S.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10, February,2010,http://www.defense.gov/qdr/images/QDR_as_of_12Feb10_1000.pdf,Executive Summary, pp.32-34(上网时间:2011年1月9日。)
    65张纯学:“美国的军事转型和海军的信息化发展”,《飞航导弹》,2005年第1期,第31页。
    66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Frank Cass,Inc.,2004, p.4.
    67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68李成刚:“战后局部战争中的海上封锁及启示”,《军事历史》,2001年第2期,第4-5页。
    69陈洁:“从海湾战争看海军兵力的运用”,《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1年第4期,第32页。
    70丁传明主编:《世界海军舰载武器集萃》,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169页。
    71苏鑫鑫叶蕾:“巡航导弹——现代战争撒手锏”,《中国航天报》,2009年10月27日,第4版。
    72汉亚芳编著:《海军兵器大观》,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73王明远:“从近十年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看新军事变革的趋势”,《中国航天》,2003年第8期,39页。
    74李远生:“海湾战争‘大流量’后勤保障浅析”,《军事经济研究》,1991年第9期,第13页。
    75张蜀江:“从海湾战争看现代后勤保障”,《军事经济研究》,1991年第9期,第22页。
    76艾春:“科索沃战争中的海上力量”,《海洋世界》,1999年第7期,第45页。
    77引文原文如此,应为“AV-8B垂直起降飞机”或“MV-22偏转翼飞机”。
    78王伟宏顾同祥:“美国海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8个‘第一次’”,《当代海军》,2002年第11期,第12页。
    79王伟宏顾同祥:“美国海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8个‘第一次’”,第15页。
    80张冬青王蕾:“从伊拉克战争看信息化战争及信息战”,《航天电子对抗》,2005年第1期,第46-47页。
    81何萍:“对伊战争中的美国海军战略”,《现代军事》,2003年11月,第54页。
    82 Headquarters Marine Corps, Washington,Operation Maneuver from the Sea:Concept for the Projection of Naval Power Ashore, p.2. http://www.dtic.mil/jv2010/usmc/omfts.pdf(上网时间:2011年6月13日。)
    82周建明张曙光著:《美国安全解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5页。
    84 Robert O.Work,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The U.S Navy:Charting a Course For Tomorrow's Fleet, Aug.2008,Exeutive Summary, pp.7-9.. http://www.csbaon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0/02/2009.02.17-The-US-Navy-Charting-a-Co urse-for-Tomorrows-Fleet.pdf,(上网时间:2011年4月6日。)
    85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 p.51-52.http://www.navy.mil/maritime/noc/NOC2010.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86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 p.56.http://www.navy.mil/maritime/noc/NOC2010.pdf. (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87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for joint operations,2002,p.9.http://www.jhuapl.edu/MaritimeRegistry/Documents/NOCJO.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88池建文茹呈瑶王兵:“联合作战对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舰船科学技术》,2003年8月,第22-23页。
    89池建文茹呈瑶王兵:“联合作战对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第22-23页。
    90张利华毕长虹秦晓周著:《20世纪十大军事理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143页。
    91张利华毕长虹秦晓周著:《20世纪十大军事理论》,第144页。
    92丁传明主编:《世界海军舰载武器集萃》,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93苏鑫鑫叶蕾:“巡航导弹——现代战争撒手锏”,第4版。
    94张晓岚:“伊拉克战争的特点和未来战争模式”,《上海航天》,2003年第4期,第53页。
    95张礼万靳盛浩陈爱明:“无奈的选择:俄罗斯海军R-29RMU (SS-N-23)‘深蓝’潜射弹道导弹”,《舰载武器》,2011年第10期,第88页。
    96[美]L·w·马丁:“现代战略中的海洋”,[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第72-73页。
    97[俄]c·.塞索耶夫:“谈美国海军新战略”,《海军译文》,1996年第1期。
    98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rom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p.6上网时间:2011年2月3日。
    99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From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p.1上网时间:2011年2月3日。
    100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orward…From the Sea, October 1994, p.2. h ttp://www.globalsecuri 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orward-from-the-sea.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14日。)
    101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f 21st Century Seapower,Ocrober,2007, p.4.http://www.navy.mil/maritime/Maritimestrategy.pdf,(上网时间:2001年3月7日。)
    102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 p.37.http://www.navy.mil/maritime/noc/NOC2010.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103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 (NDP) 1, Naval Warfare,28 March 1994, p,60.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l.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4日。)
    104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 (NDP) 1, Naval Warfare,28 March 1994, p,73.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l.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4日。)
    105 Geoffrey Till,Sir Julian Corbett:Ten Maritime Commandments, Edited by 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Matthew R.H.Uttley,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p28.
    106[美]杰伊·约翰逊:“美海军作战思想:由海上进攻向内陆延伸”,《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1998年第4期,第7页。
    107 Capitan de Vaisseau(C.R.)Bernard Dujardin, Toward a New French Strategy,U.S.Naval Institute Procedings March 1996,72.
    108王防郭天倚著:《美国海上力量——由海到陆》,第325页。
    109 Bruce Elleman,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pproach to Blockade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Gabriel B. Collins, Andrews S. Erickson, and Lyle J. Goldstein, China's Energy Strategy:The Impact on Beijing's Maritime Policy,Annapolis, 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2008, p.417.
    110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Frank Cass,Inc.,2004, pp.58-59.
    111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Frow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p.6(上网时间:2011年2月3日。)
    112 U. S. Department of the-Navy,Forward…From the Sea, October 1994, h 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orward-from-the-sea.pdf, p.4(上网时间:2011年2月14日。)
    113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orward…From the Sea, October 1994, h 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orward-from-the-sea.pdf, p.10(上网时间: 2011年2月14日。)
    114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foreword,p.1.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22日。)
    115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 (NDP) 1, Naval Warfare,28 March 1994, pp.27-28, 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1.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4日。)
    116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 p.2.http://www.navy.mil/maritime/noc/NOC2010.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117周建明张曙光著:《美国安全解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5页。
    118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p.2,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119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foreword,p.1.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120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foreword,p.6.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121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foreword,pp.6-7.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122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foreword,p.12.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123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 foreword,p.40.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124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2003,foreword, pp.48-49.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16日。
    125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A Naval Vision, October 2002, pp.4-5.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pow21-2002.pdf,(2011年3月16日。)
    126王防郭天倚著:《美国海上力量——由海到陆》,,第9页。
    127[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128赵维钺:“美国海军在海湾战争中的电子战特点及其启示”,《航天电子对抗》,1991年第4期,第10页。
    129曲东才周胜明:“战争中的开路先锋——巡航导弹”,《中国航天》,2000年第7期,第37页。
    120王新摘译,徐文校:“美国海军正式发表海湾战争记录”,《飞航导弹》,1992年第3期,第4页。
    121田龙生:“巡航导弹:远程精确打击的主攻手”,《中国国防报》,2008年9月23日,第12版。
    132苏鑫鑫叶蕾:“巡航导弹——现代战争撒手锏”,第4版。
    133曲东才周胜明:“战争中的开路先锋——巡航导弹”,第37页。
    134周军:“战斧导弹在科索沃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效果”,《飞航导弹》,2000年第11期,第9页。
    135池建文:“美国海军转型与伊拉克战争”,《现代舰船》,2003年第6期,第11页。
    136曲东才周胜明:“战争中的开路先锋——巡航导弹”,第37页。
    1[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张耀光著:《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3 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Thompson,Long Cycles and Global War,in Manus Ⅰ.Midlarsky(ed.),Handbook of War Studies,Boston:Unwin Hymn,1989,p.24.
    4程广中:“濒海强国参与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第62页。
    5王国梁:“21世纪的太平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评价”,《人文地理》,2003年第4期,第71页。
    6 Henry A.Kissinger, "The Debate We Need to Have,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April 7,2008.
    7朱听昌著:《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8[美]保罗·肯尼迪著,劳垅、郑德鑫等译:《没有永久的霸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9林利民:“试评析21世纪‘世界转型’与中国的新机遇”,《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庆典特刊,第90-91页。
    10王国梁:“21世纪的太平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评价”,第71-73页。
    11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12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455页。
    13朱听昌马荣升:“从两洋战略看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调整”,《国际观察》,2003年第3期,第20页。
    14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2006, February,2006, pp.12-13.http://www.defense.gov/qdr/report/report20060203.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1日。)
    15冯梁高子川段廷志张春郑雪飞粱巍著:《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第86页。
    16江淮:“西太平洋:美国的内湖中国的门户”,《世界知识》,2010年第16期,第20页。
    17李义虎:“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第2页。
    18胡鞍钢:“回顾与展望——中国如何追赶赶超美国(2001-2020)”,《农场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第11-12页。
    19王洪波:“中国GDP超越之路”,《农场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第56页。
    20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Executive Summary,p.Ⅰ.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上网时间:2011年7月23日。)
    21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r: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p.41.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上网时间:2011年7月23日。)
    22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p.43.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上网时间:2011年7月23日。)
    23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May,2012,p.6.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2_CMPR_Final.pdf,(上网时间:2012年5月21日。)
    24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pp.2-3..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 (上网时间:2011年7月23日。)
    25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p.33..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上网时间:2011年7月23日。)
    26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 May,2012,p.22.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2_CMPR_Final.pdf,(上网时间:2012年5月21日。)
    27张幼文黄仁伟著:((2010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9页。
    28刘水明陈一鸣:“国际社会的优秀成员”,《人民日报》,2009年9月27日,第5版。
    29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10, February,2010, p.60.http://www.defense.gov/qdr/images/QDR_as_of_12Feb10_1000.pdf,(上网时间:2011年1月9日。)
    30 U.S. Joint Chiefs of Staff,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Febuary,2011, p.14.http://www.jcs.mil/content/files/2011-02/020811084800_2011_NMS_-_08_FEB_2011.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12日。)
    31杨洁勉:《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2朱宁著:《下个世纪谁最强——今后20年中美竞争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纲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3[美]理查德·霍尔布鲁克:“中美关系进入第三个阶段”,《华盛顿邮报》,2002年1月2日。
    34“中美:对弈西太平洋决战廿一世纪”,《参考消息》,2011年5月2日,第14版。
    35程亚文:“从世界体系视角思考中国地缘战略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第79页。
    36李恭忠李霞:“倭寇记忆与中国海权观念的演进——从《筹海图编》到《洋防辑要》的考察”,《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第150页。
    37俞学标编著:《海权——利益与威胁的双刃剑》,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38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39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31-32页。
    40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33页。
    41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42李英编译:“拐点:中国海军的进步”,《舰载武器》,2011年第10期,第19页。
    43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第17-20页。
    44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14页。
    45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57页。
    46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第59页。
    47李义虎:“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第5页。
    48刘中民:“中国海权发展的三大思维误区”,《东方早报》,2010年4月30日,A16版。
    49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240页。
    50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第92页。
    51江淮:“中国的出海通道在哪里——岛链篇”,《世界知识》,2010年第9期,第67页。
    52刘新华秦仪:“试析21世纪初中国崛起所面临的海洋战略环境”,《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第7页。
    53王伟:“地缘战略与中国航母”,《舰载武器》,2011年第9期,第10页。
    54王伟:“地缘战略与中国航母”,第10页。
    55杜朝平:“岛链对中国海军的影响有多大”,《舰载武器》,2004年第5期,第37-38页。
    56朱听昌:“论台湾的地缘战略地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3期,第66页。
    57朱听昌:“论台湾的地缘战略地位”,第67页。
    58[美]詹姆斯·利雷楚克·唐斯主编:《台海危机:过去、现在、未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页。
    59李玉平:“台湾地缘战略的海权解读”,《现代舰船》,2004年第4期,第4-5页。
    60李玉平:“台湾地缘战略的海权解读”,第5页。
    61李玉平:“台湾地缘战略的海权解读”,第5页。
    62[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地缘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246页。
    63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143页。
    64杨震:“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第4期,第1页。
    65中国新闻网:《从历史看美台军售,自以为双赢实为双输的买卖》,http://www.chinanews.com.cn/tw/gjgc/news/2008/10-13/1409636.shtml
    66杨震:“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第1页。
    67王春永吕雪:“台湾问题的地缘战略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5月,第115页。
    68[美]吉原俊井詹姆斯·霍尔姆斯著,蓝土中中编译,“中国能否捍卫在南海的核心利益?”《现代舰船》,,2011年第9期C,第7页。
    69骆莉袁术林:“中国国家安全中的南海问题初探”,《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7页。
    70史春林:“美国对中国太平洋航线安全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海事》,2011年第2期,第37页。
    71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第50页。
    7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页。
    73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第385页。
    74国家海洋局编:《海洋统计年鉴(2008)》,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75金虎:《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76蔡鹏鸿:“美国南海政策剖析”, 《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9期,第3页。
    77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第98-100页。
    78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第107页。
    79宋海洋:“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权”,《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68页。
    80 Centre for New American Security,Edited by Patrick M.Cronin,Contributors:Patrick M. Cronin,Peter A.Dutton,M.Taylor Fravel.James R.Holmes,Robert D.Kaplan,Will and Ian Storey,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2011, http://www.cnas.org/files/documents/publications/CNAS CooperationFromStrength_Cronin_1.pdf,p.5.(上网时间:2012年1月27日。)
    81杜朝平:“推波助澜——美军拟在南海部署濒海战斗舰”,《舰载武器》,2011年11月,第15-16页。
    82罗山爱:“美隐身战舰欲部署南海航道”,《环球时报》,2011年8月23日,第8版。
    83 James Dobbins, David C.Gompert,David A.Shlapak,Andrew Scobell,Conflict with China:Prospect,Consequences,and Strategy for Deterence, http://www.rand.org/pubs/occasional papers/OP344.html,2011, p.3(上网时间:2011年11月28日。)
    84赵楚:“南海争端不可意气用事”,《军事世界》,2011年第6期,第2页。
    85 A. R. Tandon,'India and the Indian Ocean,' in K. K. Nayyar ed., Maritime India (New Delhi:National Maritime Foundation,2005), p.24.
    86车辚: “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页。
    87[印]潘尼迦著,德隆望蜀译:《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4页。
    88宋德星白俊: “‘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 《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第33页。
    89[美]A·J·科特雷尔R·M·科特雷尔:《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8页。
    90张文木著:《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卷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91车辚:“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页。
    92宋德星白俊: “‘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 《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第43-44页。
    93刘庆: “‘珍珠链战略’的虚妄与真实”, 《领导文萃》,2011年4月,第49-51页。
    U.S.Department of Denfense,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nfense, January,2012, http://graphics8.nytimes.com/packages/pdf/us/20120106-PENTAGON.PDF,p.I.(上网时间:2012年1月27日。)
    95 Ronald Findlay & Kevin H.O'Rourke,Power and Plenty,Princeton:Princeton Press,2007, p.283.
    96刘中民:“中国海权发展的三大思维误区”,A16版。
    97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第224页。
    98江淮:“海洋——‘两会’的‘热点词汇’”, 《世界知识》,2011年第7期,第67页。
    99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100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第245页。
    101倪乐雄:“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几个问题”,载郭树勇主编:《战略演讲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102倪乐雄:“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103[美]马汉著,肖伟中梅然译:《海权论》,第224页。
    104张世平:《马克思恩格斯与战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105张国玲:“构建和谐的海洋社会”,《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第6期,第20页。
    106刘中民:“《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研究》汇报提纲”,徐祥民主编:《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107王公龙:“国家利益、共有利益与国际责任观——兼论中国国际责任观的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9期,第21页。
    108王公龙:“国家利益、共有利益与国际责任观——兼论中国国际责任观的构建”,第26页。
    109[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郑志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110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273页。
    111“中国海军第9批护航编队起航”,《环球军事》2011年7月下半月版,第1页。
    112杜文龙:“浪尖上的盾牌:‘宙斯盾’统面面观”,《舰船知识》2009年第12期,第30页。
    113董世红丛语:“铸造‘中国天盾’——中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深度解析”,《兵工科技》,2010年第3期,第10页。
    114任德新:“构建中国海上反导长城”,《舰船知识》,2010年第5期,第22页。
    115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8,March,2008,p.24.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China_Military_Report_08.pdf.(上网时间:2011年8月2日。)
    116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March,2009,.p.24.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China_Military_Power_Report_2009.pdf,(上网时间:2011年8月5日。)
    117[美]威廉·米切尔著,李纯华人杰译:《空中国防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
    118 "Sea Power and Political Influence",Hedley Bull,Seapowe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2006,p.61.
    119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25页。
    120黄江:“论现代制海权”,《中国军事科学》,2003年第2期,第29页,第156页。
    121唐复全黄金声顾世强:“展望21世纪的海军”,《解放军报》,2000年8月30日,第12版。
    122兰宁利著,李佳威摘录:“颠覆游戏规则的武器系统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舰载武器》,2010年5月,第12页。
    123兰宁利著,李佳威摘录:“颠覆游戏规则的武器系统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第12页。
    124兰宁利著,李佳威摘录:“颠覆游戏规则的武器系统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第12-13页。
    125[美]理查德·费舍尔:“中国的新型反舰弹道导弹”,《世界报》,2007年8月15日,第11版,第1-2页。
    126[美]理查德·费舍尔:“中国的新型反舰弹道导弹”,第3页。
    127刘中民:“国际海洋形势变革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一种框架性的研究”,《国际观察》,2011 年第3期,第3页。
    128孙海荣:“从和平发展看中国海权新的价值纬度”,《实事求是》,2007年第1期,第19页。
    129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278页。
    130史春林:“中美海运安全合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5期,第45页。
    131陈浩:“美国欲向中国派驻更多海关官员加强反恐力量”,http://news.qq.com/a/20060406/000322.htm,上网时间:2011年4月24日。
    132"CBP Conducts Second Round of C-TPAT Validations in China "http://www.cbp.gov/xp/cgov/newsroom/news_releases/archives/2008 news releases/nov_2008/1 1172008 5.xml(上网时间:2011年4月25日)
    133史春林:“中美海运安全合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第46页。
    134李慰饴:“为可持续发展进行国际合作——访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局长贝克博士”,《科技潮》,1999年第10期,第51页。
    135李慰饴:“为可持续发展进行国际合作——访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局长贝克博士”,第51页。
    136李臻王威克:“中美海洋科技交流不断深化生物资源领域合作成果颇丰”,《中国渔业报》,2010年10月18日,第4版。
    137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278页。
    138钱春泰:“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初析”,《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4期,第9页。
    139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279页。
    140刘中民:“《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研究》汇报提纲”,第240页。
    141陈东有:“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235页。
    142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42-43页。
    143陈东有:“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第236页。
    144陈东有:“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第237-239页。
    145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March,2009, p.18.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China_Mililitary_Power_Report_2009.pdf,(上网时间:2011年8月5日。)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p.2.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上网时间:2011年7月23日。)
    147 Eric Grove,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Maryland,1990,p.149.
    148管带:“战略需求下的航母战斗群”,《舰载武器》,2011年第9期,第13页。
    149刘江平:“海上挑战催生海军转型”,《海洋世界》,2007年第8期,第75页。
    150刘江平:“海上挑战催生海军转型”,第73页。
    151马尧:“航母对华海军意义”,《信报》,2011年8月6日。
    152魏岳江:“航母其实很脆弱”,《知识就是力量》,2010年第8期,第54页。
    153杜朝平:“蚍蜉撼树——台军也要反航母”,《舰载武器》,2011年第10期,第14-15页。
    154何清叶惠珏:“与京沪高铁投资相当‘瓦良格’启航:航母产业反哺经济5年达1500亿”,《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8月11日。
    155管带:“战略需求下的航母战斗群”,第20页。
    156吴挺:“举国体制与引进吸收:航母折射中国军工长短板”,《东方早报》,2011年8月1日,A12版。
    157李明春著:《海权论衡》,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158李明春著:《海权论衡》,,第166-167页。
    159江雨:“末代常规舰载战斗机的发展意图和目标:F/A-18E与苏-33MKK”,《舰载武器》,2011年第1期B,第14页
    160刘一健:“中国未来的海军建设与海军战略”,《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第99页。
    161刘一健:“中国未来的海军建设与海军战略”,第99页。
    162刘一健吕贤臣:“试论海权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2期,第1页。
    163冯梁高子川段廷志张春郑雪飞粱巍著:《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第406页。
    164潘振强主编:《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6页。
    1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24页。
    2 James Kraska,Maritime Power and The Law of The Sea:Expedition Operations in World Politics, p.31.
    3 D.P.O'Connell,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Clarendon,Oxford,1982,p.1.
    4贾桂德尹文强:“国际海洋法发展的一些重要动向”,《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1期,第10页。
    5[美]Milan Vego著:《海军战役理论与实践》,第6页。
    6石家铸:《海权与中国》,第28页。
    7沈丁立:“中国的海洋利益及其实现”,《社会观察》,2010年第12期,第37页。
    8 Edited by David Wilson and Dick Sherwood, Oceans Governance and Maritime Strategy, Allen & Unwin,Sydney,2000.p.3.
    9刘中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海洋战略思想探说”,《中国军事科学》,2012年第2期,第52页。
    10[俄]弗拉季斯拉夫·古列维奇:“中美争夺太平洋控制权”,《参考消息》,2012年1月16日。
    11管华诗:《海洋知识经济》,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12刘江平:“关注经略海洋新趋势”,《解放军报》,2007年8月21日,第6版。
    13李杰:“海洋法知识漫谈之一正确运用海洋法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现代军事》,1992年12月,第52页。
    14贾桂德尹文强:“国际海洋法发展的一些重要动向”,第25页。
    15从世界上主要海洋国家的海洋法建设情况来看,加拿大1996年颁布了《海洋法》,2002年出台了《加拿大海洋战略》:美国2000年颁布《海洋法案》,并据此成立了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2004年发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澳大利亚出台了《澳大利亚海洋政策》;俄罗斯2001年颁布了《俄 罗斯联邦至2020年期间的海洋政策》;欧盟发表了《海洋政策绿皮书》。从我国周边国家海洋法律制度建设的情况来看,韩国于1977年颁布《领海法》,领海宽度为12海里;越南做出了《关于2020年海洋战略的决议》;日本2007年《日本海洋基本法》出台,与之相适应的《专属经济区海洋构筑物安全水域设定法》同期推出,《海底资源开发推进法》和《在专属经济区等行使天然资源勘探和海洋科学调查主权权利及其他权利法案》两部海洋法律也在审议之中。
    16易传剑:“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重构——以海权为中心”,《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4月,第5页。
    17朱建庚:“《加拿大海洋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海洋信息》,2010年第4期,第31页。
    18薛桂芳胡增祥编著:《海洋法理论与实践》,第179-180页。
    19薛桂芳胡增祥编著:《海洋法理论与实践》,第180页。
    1.[澳]J·R·V·普雷斯科特:《海洋政治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保]亚历山大·利洛夫著:《文明的对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4.[俄]弗·伊·斯里普琴科:《第六代战争》,张铁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俄]戈拉德绍夫:《现代海战概论》,陈玺沈虎翻译,刘建明李克明译校,杨晖树兰具审校,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6.[法]安德烈·博福尔:《战略入门》,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7.[加]罗伯特·杰克逊[丹]乔格·索伦森:《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吴勇宋德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美]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9.[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10.[美]B·麦克尔·兰弗特:《军事战略的艺术与实践》,美国国防大学,1984年版。
    11.[美]Committee on Network-Centric Naval Forces Naval Studies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以网络为中心的美国海军——增强作战能力的转变战略》,李明王晓军等译,魏刚主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2.[美]Edward A. Smith著,郁军贲可荣等译,唐宗礼主审:《基于效果作战:网络中心战在平时、危机及战时的运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3.[美]E·B·波特主编:《世界海军史》,李杰杜宏奇张英习译,朱成佩王红卫何庆良校,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14.[美]E·拉洛兹:《决定命运的选择:21世纪的生存抉择》,北京:三联出 版社,1997年版。
    15.[美]Milan Vego著,邢焕革黎放张立主译,鞠新春主审:《海军战役理论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16.[美]N·斯皮克曼:《世界地理学》,刘愈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7.[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8.[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施以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9.[美]爱·麦·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21.[美]保罗·肯尼迪:《没有永久的霸权》,劳垅、郑德鑫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2.[美]彼得·卡斯滕著,王培译:《海军贵族——安纳波利斯的黄金时期及现代美国海军至上主义的出现》,海潮出版社,2011年版。
    23.[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译,高銛校,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4.[美]丹尼尔·奥·格雷厄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张健志、马俊才、傅家祯译,潘嘉玢校,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5.[美]戴维·蓝普顿:《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26.[美]戴维·S·艾伯茨:《网络中心战——开发和利用信息优势》,方正、杨波等译,北京:空军指挥学院编译出版,2003年版。
    27.[美]傅立民:《论实力:治国方略与外交艺术》,刘晓红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美]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我们时代的外交问题》,时殷弘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9.[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卢明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30.[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肯尼思·汤普森戴维·克林顿修订,徐昕郝望李保平译,王缉思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林添贵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版。
    32.[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周启朋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33.[美]克雷格·斯奈德等:《当代安全与战略》,徐纬地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4.[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阿瑟·斯坦:《大战略的国内基础》,刘东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邓正来乔娅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林茂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1.[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美]罗伯特·唐斯:《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缨军编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
    43.[美]罗伯特·西格:《马汉》,刘学成王成志罗晓明俞虹王敏志陆抱增编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44.[美]马汉:《海权论》,肖伟中梅然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
    45.[美]马克·塞拉西尼:《未来战争——21世纪战争面面观》,沈旻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
    46.[美]迈克尔·奥汉隆:《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7.[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吕应中陈槐庆吴栋孙礼照译,吕应中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48.[美]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49.[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0.[美]斯蒂芬·豪沃斯:《驶向阳光灿烂的大海:美国海军史(17751991)》,王启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51.[美]斯皮克曼著:《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5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史前史到21世纪:全球通史》,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粱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4.[美]托马斯·P·M·巴尼特:《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著,孙学峰徐进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55.[美]托马斯·P·M·巴尼特:《五角大楼的新地图: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王长斌谢学武谢静珍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56.[美]威廉·奥尔森等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7.[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王振西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58.[美]威廉森·默里、麦格雷戈·诺克斯、阿尔文·伯恩斯坦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59.[美]威廉·米切尔著:《空中国防论》,李纯华人杰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60.[美]小戴维·佐克等:《简明战争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1.[美]小约翰·莱曼:《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
    62.[美]伊曼纽尔·沃伦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3.[美]约翰·赫尔弗斯:《美国海军》,高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
    64.[美]约翰·科林斯:《大战略》,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
    65.[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6.[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郑志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67.[美]约瑟夫·奈、约翰·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王勇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68.[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地缘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9.[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0.[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刘晓明陈京华赵滨译,张毅君校:《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
    71.[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72.[美]扎卡里·卡拉贝尔:《中美国:从激烈对抗到超级融合》,王吉美吴雪李飞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73.[美]詹姆斯·利雷楚克·唐斯主编:《台海危机:过去、现在、未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74.[美]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75.[普]弗雷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76.[普]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7.[日]浅野祜吾,赵志民李苑译:《军事思想史入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78.[日]三好修:《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
    79.[日]星野昭吉刘小林:《国际关系理论的变化和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0.[日]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刘小林梁云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1.[苏]N·A·科罗特科夫:《苏联军事思想史》,李大军毛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82.[苏]巴索夫著:《苏联海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役战略使用经验》,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印,1985年版。
    83.[苏]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上海: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
    84.[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房方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
    85.[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济司二部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77年版。
    86.[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87.[印]克·拉简德拉·辛格著,周水玉李淼译,曾越麟校,《印度洋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8.[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德隆望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89.[意]朱里奥·杜黑:《制空权》,曹毅风华人杰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90.[英]J·F·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钮先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英]J·F·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1卷)》,台北:军事译粹社,1976年版。
    92.[英]J·F·C·富勒:《装甲战》,周德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93.[英]P·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李亦鸣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
    94.[英]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刘永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5.[英]巴里·布赞:《人、国家与恐惧——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安全研究议程》,闫健李剑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96.[英]巴里·布赞埃里克·海凌:《世界政治中的军备动力》,薛利涛孙晓春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7.[英]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8.[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建构》,刘德斌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9.[英]查理斯·查恩特:《现代航空母舰、支援舰船和海军防空武器》,张国良史强汪宏海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版。
    100.[英]弗朗西斯·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01.[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2版),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02.[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03.[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4.[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5.[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
    106.[英]杰弗里·帕克著:《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07.[英]康拉德·沃特斯主编:《全球海上力量》,陈传明王志波译,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年版。
    108.陈伯江赵楚胡泽刚编:《名家谈新军事革命与当代战争热点问题》,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09.陈伯江:《美国高级将领与著名学者访谈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10.陈良武季晓丹主编:《美国<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评述》,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年版。
    111.陈体强徐平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112.陈炎主编:《当代外国海上军事学说》,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113.陈舟:《面向未来的国家安全与国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4.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5.程晓霞:《国际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6.丛胜利李秀娟:《英国海上力量——海权鼻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
    117.丁传明主编:《世界海军舰载武器集萃》,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8.丁一平主编:《21世纪海上力量:美国海军新世纪战略构想》,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119.董子峰:《信息化战争形态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120.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1.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2.方柏华:《国际关系格局——理论与现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3.房宁:《新帝国主义时代与中国战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124.冯梁高子川段廷志张春郑雪飞粱巍著:《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125.高岱编著:《英国通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6.高维新蔡春林主编:《海洋法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7.高之国贾宇张海文主编《国际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
    128.高之国张海文主编:《海洋国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129.高子川编著:《蓝色警示——21世纪初的海洋争夺与展望》,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
    130.顾同祥主编:《冷战后外国海军战略研究》,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31.顾伟:《军事科技与新军事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2.古祖雪刘戟锋主编:《第三次跨越——知识经济前瞻报告》,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133.管华诗:《海洋知识经济》,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4.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5.郭小凌编著:《西方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137.国家海洋局编:《海洋统计年鉴(2008)》,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138.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
    13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140.韩立民著:《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1.汉亚芳编著:《海军兵器大观》,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2.郝延兵杨志荣:《海上力量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3.何树才编著:《外国海军军事思想》,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4.和平俞景华李鹏胡小磊著:《全球化与国际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45.何学明王华民编著:《美国海上安全与海岸警卫战略思想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146.侯向阳:《略海制陆——21世纪的海军》,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147.胡鞍钢著:《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8.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建构分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9.胡永丰蒋欣军李建韬主编:《数字化部队与战场》,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版。
    150.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
    151.霍小勇主编:《军种战略学》,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2.霍小勇主编:《震撼世界历史的大海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3.江小涓:《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4.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155.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5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何顺果著:《人类文明的历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7.金虎:《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8.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9.军事科学院:《国际形势与国防战略》,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60.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备战2020——美军21世纪初构想》,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1.康学儒:《军事技术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2.李明春:《海权论衡》,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
    163.李明春:《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164.李耐国:《信息战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5.李世安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166.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7.刘宝银:《环中国岛链:海洋地理、军事区位、信息系统》,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
    168.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和世界格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9.刘从德主编:《地缘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0.刘宏松:《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171.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172.刘建飞:《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3.刘戟锋赵阳辉曾华锋著:《自然科学与军事技术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174.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5.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6.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177.卢周来:《剑与犁——当代国防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78.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179.吕贤臣:《现代海权构成与发展问题思考》,海军指挥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180.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译:《全球趋势2025——转型的世界》,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181.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2.门洪华:《中国国际战略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3.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4.宁凌向松波钟小伟编著:《一体化作战》,军事谊文出版社,2010年版。
    185.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6.钮先钟:《战略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7.钮先钟:《战争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8.潘石英:《现代战略思考:冷战后的战略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189.潘振强主编:《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0.彭光谦:《中国军事战略问题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191.蒲宁:《地缘战略与中国安全环境的塑造》,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192.屈广清曲波主编:《海洋法(第二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3.邵永灵:《海洋战国策:邵永灵论海洋大国崛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194.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195.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6.史滇生主编:《世界海军军事史概论》,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年版。
    197.宋宜昌:《火与剑的海洋: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版。
    198.苏格主编:《跨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与中国对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99.孙科佳:《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北京:长征出版社,2003年版。
    200.田作高轩传树程晋营:《信息革命与世界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01.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202.王昉郭天倚:《美国海上力量——由海到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
    203.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04.王建华编著:《信息技术和现代战争》,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05.王平建侯建军李杰:《美国未来海军》,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206.王启富陶髦:《法律辞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7.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年版。
    208.王生荣:《海权论的鼻祖马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9.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
    210.王生荣主编:《金黄与蔚蓝的支点:中国地缘战略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1970-197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12.王曙光孙强银主编:《现代联合作战》,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
    213.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214.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5.魏敏罗祥文:《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16.温熙森:《国防科学技术论》,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7.吴伯田吴伟浩主编:《新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218.吴纯光:《太平洋上的较量——当代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219.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220.吴士存、朱华友主编:《聚焦南海——地缘政治、资源、航道》,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21.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2.吴征宇:《霸权的逻辑:地理政治与美国战后大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3.伍其荣:《美国海军转型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年版。
    224.伍仁和:《信息化战争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5.武晓迪:《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
    226.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227.肖元恺著:《全球新坐标——国际载体与权力转移》,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228.肖裕声主编:《21世纪初大国军事理论发展新动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9.徐根初:《跨越——从机械化战争走向信息化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0.徐舸严建平王家金编著:《濒海总动员:21世纪的海军战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1.薛桂芳胡增祥编著:《海洋法理论与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232.薛国安王海编著:《世界新军事变革问题热点解答》,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233.鄢慕先李梦鹤主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联合作战》,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
    234.阎守邕编译:《国家安全和反对恐怖主义的美国战略思想》,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235.杨建华编著:《世界军事地理要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6.杨洁勉:《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7.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238.杨跃编著:《海洋争霸500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大英帝国的兴衰》,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9.杨珍:《海权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1967年版。
    240.姚有志主编:《战争战略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241.叶自成等著:《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2.尹顾李杰雷湘平:《现代美国海军》,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43.于波:《军事技术进步对海权思想影响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4月。
    244.喻舒曼:《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思维评析》,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5.于宜法王殿昌:《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政策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6.俞学标编著:《海权——利益与威胁的双刃剑》,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247.袁伟静著:《空天一体作战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8.张锦涛等编译:《全球信息栅格》,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49.张利华毕长华秦晓周:《20世纪十大军事理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250.张世平:《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的崛起之路》,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
    251.张世平:《马克思恩格斯与战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2.张世平:《哲理大道:当代中国战略的哲学思考》,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3.张世平:《中国海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54.张炜郑宏:《影响历史的海权论——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浅说》,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5.张炜:《大国之道——舰船与制海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6.张文木著:《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卷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57.张文木著:《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卷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58.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9.张序三主编:《海军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260.张妍:《信息时代的地缘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261.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2.张幼文黄仁伟:《2010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63.张玉坤张慧编著:《戍海固边——海上安全环境与海洋权益维护》,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
    264.张召忠:《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
    265.章示平:《中国海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266.赵丕李效东主编:《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7.赵伊娜:《转型期美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分析及评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
    268.赵彦亮主编:《信息时代的美国国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9.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0.周建明张曙光:《美国安全解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71.周文宣刘筑编著:《二十世纪末环球论剑——当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72.周晓字彭希文安伟平:《联合作战新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3.周子亚范涌:《公海》,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274.朱锋:《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与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5.朱宁:《下个世纪谁最强——今后20年中美竞争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纲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6.朱听昌:《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1.[俄]C·.塞索耶夫:“谈美国海军新战略”,《海军译文》,1996年第1期。
    2.[俄]弗拉季斯拉夫·古列维奇:“中美争夺太平洋控制权”,《参考消息》,2012年1月16日。
    3.[美]Edward J.Walsh:“强调核心能力——海军勾画出联合作战的C4I景象”,《舰船控制指挥系统》,1997年第2期。
    4.[美]L·W·马丁:“现代战略中的海洋”,[英]杰弗里·蒂尔著:《海上战略与核时代》,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年版。
    5.[美]吉原俊井詹姆斯·霍尔姆斯著,蓝土中中编译,“中国能否捍卫在南海的核心利益?”《现代舰船》,,2011年第9期C。
    6.[美]杰伊·约翰逊:“美海军作战思想:由海上进攻向内陆延伸”,《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1998年第4期。
    7.[美]理查·德费舍尔:“中国的新型反舰弹道导弹”,《世界报》,2007年8月15日,第11版。
    8.[美]理查德·霍尔布鲁克:“中美关系进入第三个阶段”,《华盛顿邮报》,2002年1月2日。
    9.[美]陆伯斌:“和平地理学:21世纪的东亚”,《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1期。
    10.[美]罗纳德·罗奥克:“美国海军的军事转型”,《外国海军文集》,2004年第5期。
    11.[美]诺曼:“隐蔽起来战斗?洞库战术的价值”,《现代舰船》,2011年第6期B。
    1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中的美国战略利益”,《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年第11期。
    13.[美]托马斯·斯雷斯:“水面舰艇的末日”,《世界军事》,2010年第10期。
    14.[美]约翰·摩根、查尔斯·马托格里奥:“打造全球联合舰队:美国海军‘千舰海军’计划揭秘”,《国际展望》,2007年,第5期。
    15.[美]威廉·欧文斯:“美国新军事革命回顾与展望”《外国军事学术》,2003年第8期。
    16.“中国海军第9批护航编队起航”,《环球军事》2011年7月下半月版。
    17.“中美:对弈西太平洋决战廿一世纪”,《参考消息》,2011年5月2日,第14版。
    18.艾春:“科索沃战争中的海上力量”,《海洋世界》,1999年第7期。
    19.艾雨兵郑金华张文丽:“美国海军21世纪战略概念分析(连载一)”,《情报控制指挥系统与仿真技术》,2004年6月。
    20.艾雨兵郑金华张文丽:“美国海军21世纪战略概念分析(连载二)”,《情报控制 指挥系统与仿真技术》,2004年8月。
    21.安秀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视野下的海权建设”,《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2.毕文波:“关于军事革命的历史反思”,《中国军事科学》,2002年第2期。
    23.别拓仑包国俊:“联合作战:从积木组合走向血脉相通——访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程晋明”,《解放军报》,2010年10月21日。
    24.蔡鹏鸿:“美国南海政策剖析”,《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9期。
    25.蔡一鸣:“海权论与和谐海洋大战略观”,《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12期。
    26.曹云华:“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当代亚太》,2006年第5期。
    27.车辚:“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8.陈东有:“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9.陈洁:“从海湾战争看海军兵力的运用”,《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1年第4期。
    30.陈彤:“回归地理特性探讨海权本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
    31.陈昕:“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舰载机的作用”,《国防科技工业》,2003年第5期。
    32.陈勇:“经略海洋与海军信息化建设”,《理论观察》,2001年第4期。
    33.程恩富:“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的对策”,载程恩富顾钰民:《中国海派经济论坛(2001)》,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程广中:“濒海强国参与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35.程亚文:“从世界体系视角思考中国地缘战略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
    36.池建文茹呈瑶王兵:“联合作战对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舰船科学技术》,2003年8月。
    37.池建文:“美国海军转型解析”,《舰船科学技术》,2005年4月。
    38.池建文:“美国海军转型与伊拉克战争”,《现代舰船》,2003年第6期。
    39.代鹏:“利维坦的力量:创建海权的国家意志与社会经济心理学素描”,《舰船知识》,2011年第5期。
    40.邓碧波孙爱平:“马汉海权论的形成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41.邓伟倪明仿:“现代军事物流经典案例赏析——海湾战争美军物流特点回顾与总结”,《物流科技》,2007年第4期。
    42.丁文东“‘战斧’劈向北非:美英对利比亚巡航导弹打击能力分析”,《舰船知识》,2011年第5期。
    43.董世红丛语:“铸造‘中国天盾’——中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深度解析”,《兵工科技》,2010年第3期。
    44.杜朝平:“岛链对中国海军的影响有多大”,《舰载武器》,2004年第5期。
    45.杜朝平:“蚍蜉撼树——台军也要反航母”,《舰载武器》,2011年第10期。
    46.杜朝平:“推波助澜——美军拟在南海部署濒海战斗舰”,《舰载武器》,2011年第11期。
    47.杜光远:“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海军作战理论探析”,《国防科技》,2005年第12期。
    48.杜文龙:“浪尖上的盾牌:‘宙斯盾’统面面观”,《舰船知识》2009年第12期。
    49.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50.范波:“濒海战斗舰的发展与评析——从美国濒海战斗舰的发展看水面舰艇的发展规律”,《舰船科学技术》,2009年4月。
    51.方书甲:“拓展海军作战支撑技术,提高海洋权益维护能力”,《舰船科学技术》,2011年1月。
    52.樊高月:“冷战后美国新军事思想管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17日,第9版。
    53.樊高月:“美军联合作战的基本形式与兵力编成”,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4.冯杰朱世斌刘飞:“美国海军C4ISP——通向21世纪C4ISR的桥梁”,《舰船电子工程》,2002年第5期。
    55.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
    56.冯小松:“美军后勤理念缘何频频‘变脸’”,《解放军报》,2011年1月13日,第10版。
    57.付征南:“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外国军事学术》,2009年第9期页。
    58.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4期。
    59.高辉:“论‘后后冷战时代’”,《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年9月。
    60.高抒:“西方国家的‘海洋学即海权’理念”,《海洋世界》,2010年第3期。
    61.巩建华:“海洋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7期。
    62.顾德欣:“构建中国海洋安全战略需处理好六个关系”,《当代世界》,2011年第9期。
    63.顾健:“海上信息栅格化构造体系研究”,《舰船电子工程》,2008年第9期。
    64.顾云涛:“海军网络战及CEC系统的发展研究”,《舰船科学技术》,2003年10月。
    65.管带:“战略需求下的航母战斗群”,《舰载武器》,2011年第9期。
    66.郝威武斌:“美海军数据链透析”,《舰船电子对抗》,2006年12月。
    67.何结容:“论信息社会中公民政府治理的公民政治参与”,《经济与法》,2010年第5期。
    68.何萍:“对伊战争中的美国海军战略”,《现代军事》,2003年11月。
    69.何清叶惠珏:“与京沪高铁投资相当‘瓦良格’启航:航母产业反哺经济5年达1500亿”,《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8月11日。
    70.胡鞍钢:“回顾与展望——中国如何追赶赶超美国(2001-2020)”,《农场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
    71.胡君华包国俊:“联合作战力量如何‘攥指成拳’?——访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第二研究部主任陈荣弟研究员”,《解放军报》,2001年10月11日,第8版。
    72.黄江:“论现代制海权”,《中国军事科学》,2003年第2期。
    73.黄赛超刘顺利姚弘毅:“从四次局部战争看美军巡航导弹的使用及发展”,《飞航导弹》2007年第7期。
    74.黄忠唐小松:“试论亚太地区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75.吉镜宇戢觉佑:“美国海军战略大转型剖析‘10-30-30’新战略目标”,《国际展望》,2004年第7期。
    76.季晓丹王维:“美国海洋安全战略:历史演变及发展特点”,《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3月。
    77.江淮:“西太平洋:美国的内湖中国的门户”,《世界知识》,2010年第16期。
    78.江淮:“海洋——‘两会’的‘热点词汇’”,《世界知识》,2011年第7期。
    79.江淮:“中国的出海通道在哪里——岛链篇”,《世界知识》,2010年第9期。
    80.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1.江雨:“末代常规舰载战斗机的发展意图和目标:F/A-18E与苏-33MKK”,《舰载武器》,2011年第1期B。
    82.姜川:“浅谈高技术条件下运动战战役的几个问题”,国防大学科研部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与战役战法》,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3.蒋斌马忠:“论马汉海军战略在美西战争中的运用”,《知识经济》,2010年第12期。
    84.蒋磊钱长勇:“美国海军的3次转型”,《环球军事》,2005年第19期。
    85.焦世新周建明:“后冷战时代的终结及其对中国的意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2期。
    86.金文凯:“新世纪鱼雷技术发展趋势研究”,《鱼雷技术》,2001年第1期。
    87.金文敏:"FORCEnet:美国海军网络中心战的助推器”,《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7年。
    88.鞠海龙:“论地缘政治的‘对抗性’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5期。
    89.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
    90.孔志国:“中国争议海域背后:一个《公约》引发的中国海权危机”,《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月24日。
    91.兰宁利著,李佳威摘录:“颠覆游戏规则的武器系统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舰载武器》,2010年5月。
    92.雷红伟桑士川:“美军‘空海一体战’——西太平洋上的未来联合作战”,《解放军报》,2011年2月17日。
    93.李成刚:“战后局部战争中的海上封锁及启示”,《军事历史》,2001年第2期。
    94.李大光:“从海洋航道安全看海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2009年第1期。
    95.李大光万水献:“从制陆权到制天权:作战制权的理论演变历程”,《中国国防报》,2003年9月10日。
    96.李富元李华:“信息时代作战指挥控制的发展趋势”,《火力与控制指挥》,2008年12月。
    97.李恭忠李霞:“倭寇记忆与中国海权观念的演进——从<筹海图编>到<洋防辑要>的考察”,《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98.李杰:“捆绑中国的‘岛链’”,《现代舰船》,2001年第7期。
    99.李杰:“重视前沿存在强调联合作战——十年来美国海军的调整变化及特点”,《现代舰船》,2003年第1期。
    100.李杰:“海洋法知识漫谈之一正确运用海洋法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现代军事》,1992年12月。
    101.李璟王威克:“中美海洋科技交流不断深化生物资源领域合作成果颇丰”,《中国渔业报》,2010年10月18日,第4版。
    102.李俊清:“美国海军信息战发展综述及哥白尼C4I体系的演变”,《舰船电子工程》,1998年第5期。
    103.李明:“从科索沃战争谈现代战争中的空间电子战”,《航天电子对抗》,2002年第4期。
    104.李明:“信息化战争下的美海军战略变化”,《舰船电子工程》,2003年第7期。
    105.李清津:“冷战后时代终结了吗?——当前的国际秩序与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2期。
    106.李慎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价值认同”,载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7.李慰饴:“为可持续发展进行国际合作——访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局长贝克博士”,《科技潮》,1999年第10期。
    108.李小军:“论海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国际论坛》,2004年第4期。
    109.李耀国宋福志关世义王淑芬:“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及启示”,《飞航导弹》,2007年第5期。
    110.李义虎:“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
    111.李英编译:“拐点:中国海军的进步”,《舰载武器》,2011年第10期。
    112.李勇刘亮:“联合作战是美军实施战役作战的主要样式”,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3.李玉平:“台湾地缘战略的海权解读”,《现代舰船》,2004年第4期。
    114.李元龙:“略论中国海权的立体维护”,《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第1期。
    115.李远生:“海湾战争‘大流量’后勤保障浅析”,《军事经济研究》,1991年第9期。
    116.梁百川:“从阿富汗战争看新的作战概念”,《航天电子对抗》,2003年第1期。
    117.林利民:“南海争端背后的美国亚太战略”,《环球军事》,2011年第7期。
    118.林利民:“试评析21世纪‘世界转型’与中国的新机遇”,《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庆典特刊。
    119.刘江平:“海上挑战催生海军转型”,《海洋世界》,2007年第8期。
    120.刘鹏:“试析美军‘空海一体战’的特点与问题”,《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9期。
    121.刘庆:“‘珍珠链战略’的虚妄与真实”,《领导文萃》,2011年4月。
    122.刘庆:“珍珠链战略’之辨析”,《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3期。
    123.刘水明陈一鸣:“国际社会的优秀成员”,《人民日报》,2009年9月27日,第5版。
    124.刘新华秦仪:“试析21世纪初中国崛起所面临的海洋战略环境”,《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25.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26.刘新华:“试论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27.刘新华:“现代海权与国家海洋战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28.刘一健吕贤臣:“试论海权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29.刘中民:“《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研究》汇报提纲”,徐祥民主编:《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130.刘中民:“国际海洋形势变革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一种框架性的研究”,《国际观察》,2011年第3期。
    131.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132.刘中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海洋战略思想探说”,《中国军事科学》,2012年第2期。
    133.刘中民:“崛起与错失——海权强国兴衰的历史解读”,《海洋世界》,2007年第10期。
    134.刘中民:“中国海权发展的三大思维误区”,《东方早报》,2010年4月30日,A16版。
    135.柳道锟:“从海湾战争看90年代海军通信的发展方向”,《通信技术与发展》,1992年第5期。
    136.卢山鞠茂光晏庆:“全球信息栅格及军事应用启示”,《通信技术》,2010年第12期。
    137.陆俊元:“海权论与俄罗斯海权地理不利性评析”,《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7期。
    138.陆儒德:“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若干问题”,《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1期。
    139.陆儒德吕俊军:“论海洋世纪正确运用海军:关于海军的经济属性和非战争军事运用的探讨”,《海军军事学术》2001年第6期。
    140.罗山爱:“美隐身战舰欲部署南海航道”,《环球时报》,2011年8月23日,第8版。
    141.骆莉袁术林:“中国国家安全中的南海问题初探”,《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42.马尧:“航母对华海军意义”,《信报》,2011年8月6日。
    143.闵增富:“战后空中力量的发展与军事理论变革”,国防大学科研部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与战役战法》,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4.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人武系教研室:“现代战争的主要形态——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国民兵》,1999年第2期。
    145.倪乐雄:“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46.倪乐雄:“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几个问题”,载郭树勇主编:《战略演讲录》,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7.牛宝成:“从海权到军事海权——兼谈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当代海军》,2000年第11期。
    148.牛军校张宝友张宁:“航母仍是美国海军转型核心未来我们仍需要航母关于未来海上力量的另类思考”,《国际展望》,2003年11月。
    149.潘镜芙:“20世纪水面舰艇的演变”,《现代舰船》,1999年第11期。
    150.潘镜芙:“国外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展望”,《自然杂志》,2007年第6期。
    151.潘镜芙:“展望新世纪水面舰艇”,《中国船舶报》,2001年1月12日。
    152.潘湘庭:“从失败到胜利——越南战争以来美军作战理论的变革”,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3.彭光谦罗援等:“中国权威军事专家评说伊拉克战争与美国军事革命新趋势”,《国际展望》,2003年6月。
    154.钱春泰:“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初析”,《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4期。
    155.邱志明:“海上信息栅格技术”,《指挥控制与仿真》,2010年12月。
    156.曲东才周胜明:“战争中的开路先锋——巡航导弹”,《中国航天》,2000年第7期。
    157.任德才:“认清‘三种作战能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联”,《中国国防报》,2010年12月23日,第3版。
    158.任德新:“构建中国海上反导长城”,《舰船知识》,2010年第5期。
    159.戎辉:“苏联‘马汉’的‘海权论’——<国家的海上威力>及作者戈尔什科夫”,《当代海军》1996年第10期。
    160.申晓纪:“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海上作战”,《现代舰船》,1994年第3期。
    161.沈丁立:“中国的海洋利益及其实现”,《社会观察》,2010年第12期。
    162.沈占鳌:“从海湾战争看舰载计算机的发展”,《舰船电子工程》,1995年第1期。
    163.师小芹:“理解海权的另外一条途径——简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1期。
    164.史春林:“美国对中国太平洋航线安全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海事》,2011年第2期。
    165.史春林:“中美海运安全合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5期。
    166.史越东王有成:“美海军网络中心战的形成与发展”,《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2001年第9期。
    167.舒治安:“21世纪海军通信技术发展新特点”,《舰船电子工程》,2004年第24卷。
    168.司美丽:“马汉与美国的海外扩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年第3期。
    169.宋德星白俊:“‘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
    170.宋德星程芬:“世界领导者与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
    171.苏鑫鑫叶蕾:“巡航导弹——现代战争撒手锏”,《中国航天报》,2009年10月27日,第4版。
    172.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周边途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173.孙海荣:“从和平发展看中国海权新的价值纬度”,《实事求是》,2007年第1期。
    174.唐复全黄金声顾世强:“展望21世纪的海军”,《解放军报》,2000年8月30日,第12版。
    175.唐小松黄忠:“论信息时代的网络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
    176.田龙生:“巡航导弹:远程精确打击的主攻手”,《中国国防报》,2008年9月23日。
    177.王春永吕雪:“台湾问题的地缘战略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5月。
    178.王鼎杰:“从‘空地一体’到‘空海一体’——美军战法变革中的战略变迁”,《世界军事》,2012年第8期。
    179.王公龙:“国家利益、共有利益与国际责任观——兼论中国国际责任观的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9期。
    180.王国梁:“21.世纪的太平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评价”,《人文地理》,2003年第4期。
    181.王国梁:“西北太平洋:21世纪的地理——政治枢纽”,《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6期。
    182.王洪波:“中国GDP超越之路”,《农场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183.王明远:“从近十年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看新军事变革的趋势”,《中国航天》,2003年第8期。
    184.王仁华:“国外航母C3I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舰船指挥控制系统》,1995年第4期。
    185.王伟:“地缘战略与中国航母”,《舰载武器》,2011年第9期。
    186.王伟宏顾同祥:“美国海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8个‘第一次’”,《当代海军》,2002年第11期。
    187.王文崔宏:“对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的认识”,李植云主编:《美军联合作战理论研 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8.王新摘译,徐文校:“美国海军正式发表海湾战争记录”,《飞航导弹》,1992年第3期。
    189.王晓军编译:“哥白尼计划——面向21世纪转向近海作战的C4I系统”,《舰船电子工程》,1999年第6期。
    190.王银星:“海权、霸权与英帝国(1688—18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91.王勇:“浅析中国海权发展的若干问题”,《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5期。
    192.王增铨:“关于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
    193.魏岳江:“航母其实很脆弱”,《知识就是力量》,2010年第8期。
    194.文武:“核潜艇‘高速、低噪、远打’技术与作战运用”,《兵工科技》,2011年第18期。
    195.吴海龙李永刚:“浅谈信息化条件下海军战役的主要特点”,《华章》,2010年第2期。
    196.吴挺:“举国体制与引进吸收:航母折射中国军工长短板”,《东方早报》,2011年8月1日,A12版。
    197.吴兴唐:“国际格局多极化的新发展趋势”,《当代世界》,2009年第8期。
    198.吴征宇:“地理政治变迁与21世纪前期的美国大战略”,《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199.肖峰:“信息技术决定论:从‘信息社会’到‘信息主义’”,《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200.邢文革:“海军战略转型对舰载信息系统发展要求的探讨”,《现代雷达》,2008年6月。
    201.徐辉:“且将干戈作樊篱——苏联红海军战略运用再思考”,《舰载武器》,2009年第5期。
    202.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203.徐元元吴懿鸣庞云福:“美国未来安全环境分析与海军作战策略”,《现代防御技术》,2008年第8期。
    204.杨根源:“信息与战斗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3月。
    205.杨震周云亨:“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转型”,《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2期。
    206.杨震周云亨:“论中美之间的海权矛盾”,《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2期。
    207.杨震:“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第4期。
    208.姚海科:“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海洋世界》,2008年第5期。
    209.张纯学:“美国的军事转型和海军的信息化发展”,《飞航导弹》,2005年第1期。
    210.张冬青王蕾:“从伊拉克战争看信息化战争及信息战”,《航天电子对抗》,2005年第1期。
    211.张国玲:“构建和谐的海洋社会”,《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第6期。
    212.张礼万靳盛浩陈爱明:“无奈的选择:俄罗斯海军R-29RMU (SS-N-23)‘深蓝’潜射弹道导弹”,《舰载武器》,2011年第10期。
    213.张伶:“‘空海一体战’并非伴风起舞”,《解放军报》,2011年2月17日。
    214.张蜀江:“从海湾战争看现代后勤保障”,《军事经济研究》,1991年第9期。
    215.张炜:“美国海军战略思维的新动向——评第15届国际海上力量研讨会”,《现代军事》,2000年第6期。
    216.张文木:“论中国海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0期。
    217.张文木:“欧美地缘政治的校长规律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218.张文木:“再谈世界军事技术革命与中国未来的安全——从科索沃战争结局说起”,《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9期。
    219.张晓岚:“伊拉克战争的特点和未来战争模式”,《上海航天》,2003年第4期。
    220.张晓林:“马汉与<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21.张小明:“中国的崛起与国际规范的变迁”,《外交评论》,2011年第1期。
    222.张听孙学胜:“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集装箱运输的比较”,《集装箱化》,2005年第1期。
    223.张宗涛:“马汉及其‘海权论’”,《军事历史》,1993年第6期。
    224.赵楚:“南海争端不可意气用事”,《军事世界》,2011年第6期。
    225.赵维钺:“美国海军在海湾战争中的电子战特点及其启示”,《航天电子对抗》,1991年第4期。
    226.赵勇民薛彦绪:“论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役战场控制”,国防大学科研部编:《高技术局部战争与战役战法》,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7.赵宗九:“新军事变革大趋势——瞄准科技前沿的各国军队建设”,《文汇报》,2007年7月27日。
    228.周军:“战斧导弹在科索沃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效果”,《飞航导弹》,2000年第11期。
    229.周新城:“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
    230.朱锋:“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变化了吗?”《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0期。
    231.朱建庚:“《加拿大海洋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海洋信息》,2010年第4期。
    232.朱听昌马荣升:“从两洋战略看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调整”,《国际观察》,2003 年第3期。
    233.朱听昌:“论台湾的地缘战略地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3期。
    234.子谨:“美国海军之父——马汉”,《当代海军》,2002年第9期。
    1. "CBP Conducts Second Round of C-TPAT Validations in China"http://www.cbp.gov/xp/cgov/newsroom/news_releases/archives/2008_news_rele ases/nov_2008/11172008_5.xml(上网时间:2011年4月25日)
    2. "Sea Power and Political Influence",Hedley Bull,Seapowe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2006.
    3. A.F.K.Oranski, World Politics,New York:Alfred Aknopf,1958.
    4. A.F.K.Oransk and Jacek Kugler,The World Lead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 A.R. Tandon,'India and the Indian Ocean,' in K. K. Nayyar ed., Maritime India (New Delhi:National Maritime Foundation,2005).
    6. Alexander L.George and Richard Smoke,Deterrenc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7. Alfred Thayer 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Boston:Little,Brown,and Company,c1890.
    8. Azar Gat,The Develoment of Military Thought,Oxford,1992.
    9. B H Liddel Hart,Strategy,2nd Revised Edition,New York:Praeger,1974.
    10. Barry Posen, "Command of the Commons:The Military Foundation of U.S.Hegemony",International Security, Summer 2003.
    11. Bruce B.Stubbs and Scott C.Truver,Toward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Maritime Power,Edited by Andrew T H 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
    12. Bruce Elleman,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pproach to Blockade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Gabriel B. Collins, Andrews S. Erickson, and Lyle J. Goldstein, China's Energy Strategy:The Impact on Beijing's Maritime Policy,Annapolis, 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2008.
    13. C.Dale Walton, "Navigating the Second Nuclear Age",Global Dialogue, Vol.8,No.1,2006.
    14. C.Dale Walton,Geopolitics and the Great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Routledge,2007.
    15. Capitan de Vaisseau(C.R.)Bernard Dujardin, Toward a New French Strategy,U.S.Naval Institute Procedings March 1996.
    16. Centre for New American Security,Edited by Patrick M.Cronin,Contributors:Patrick M. Cronin,Peter A.Dutton,M.Taylor Fravel.James R.Holmes,Robert D.Kaplan,Will and Ian Storey,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http://www.cnas.org/files/documents/publications/CNAS_CooperationFromStrength_C ronin_1.pdf,(上网时间:2012年1月27日。)
    17. Center for S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Air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 May,2010, http://www.csbaonline.org/4Publications/PubLibrary/R.20100518.Air_Sea_Battle__A_/R.20100518.Air_Sea_Battle_A_.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17日。)
    18. Charles S.Campbell,The Transformation of Amrican Foreign Relations 1865-1900,New York.
    19. Charles W.Koburger,Sea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roject a Naval Revolutio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1997.
    20. Christopher Layne,The Peace of Illusion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
    21. Colin S Gray Roger W Barnett,Seapower and Strategy,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Maryland,1989.
    22. Colin S Gray, The Nav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The Uses and Value of Strategic Sea Power,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4.
    23. D.P.O'Connell,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Clarendon,Oxford,1982.
    24. Daniel Finamore,ed.Martime History as World History, Florida: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4.
    25.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6, February,2006, http://www.defense.gov/qdr/report/report20060203.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1日。)
    26.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Conventional Arms Transfer Policy, Sep.1981.
    27. Dr Shahram Chubin,Naval Competition and Security in South-West Asia,Seapow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2006.
    28. Dr Shahram Chubin,Naval Competition and Security in South-West Asia,Seapow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2006.
    29. Edited by David Wilson and Dick Sherwood,Oceans Governance and Maritime Strategy, Allen&Unwin,Sydney,2000.
    30. Edited by Davor Vidas and Willy Ostreng,Order For the Ocean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Norway: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31. Edited by Fred W.Crikard Paul T Mitchell and Katherine Orr,Multinational Naval Cooperation and Foreign Policy into the 21st Century,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1998.
    32. Edited by George Modelski,Tessaleno Devezas,and William R. Thompson, Globalization as Evolutionary Process.'Modeling global change,.London Routledge,2008.
    33. Editor by Tim Huxley,Seapower.London:Routledge,2006.
    34. 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Maryland,1990.
    35. Eric Grove,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CDR John Pruitt,August 2000.
    36. Eric Stephen Gons,Access Challe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Airpower in the Western Pacific,2011, http://www.rand.org/pubs/rgs_dissertations/RGSD267.html, (上网时间:2012年3月6日)
    37. GN.Curzon,Frontiers,Oxford:Clarendon Press,1907.
    38. Gearoid O Tuathail and Simon Dalby,eds.,Rethinking Geopolitic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39. Geoffrey Sloan, Geopolitics in United States Startegic Policy 1890-1987,Brighton:Wheatsheaf Books,1988.
    40. Geoffrey Till,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Nuclear Age, London:Macmillan,1982.
    41. Geoffrey Till,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vol.17,no.1,Marchl 994.
    42. Geoffrey Till,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Frank Cass,Inc.,2004.
    43. Geoffrey Till,Sir Julian Corbett:Ten Maritime Commandments, Edited by 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Matthew R.H.Uttley,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
    44. George Modelski,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7.
    45. 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 Thompson,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1494— 1993,Houndmills:The Macmilan Press Ltd.,1988.
    46. 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Thompson,Long Cycles and Global War,in Manus I.Midlarsky(ed.),Handbook of War Studies,Boston:Unwin Hymn,1989.
    47. H.W.Richmond,Sea Power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1934.
    48. Headquarters Marine Corps, Washington, Operation Maneuver from the Sea:Concept for the Projection of Naval Power Ashore, 2010,http://www.dtic.mil/jv2010/usmc/omfts.pdf(上网时间:2011年6月13日。)
    49. Henry A.Kissinger, "The Debate We Need to Hav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April 7.
    50. Hsiung Yuan Tsao,China As A Rising Sea Power:Coastal Defense,Active Offshore Defense and Ocean Defense, University of Denver,October 2006.
    51. Jack S.Levy, "War and Peace"in Walter Carlsnaes & Thomas Rise & Beth A.Simmons,ed.,Handbook of Relations,London:SAGE,2002.
    52. Jacob W.Kipp,Imperial Russia:Two Models of Maritme Transformation,edited by Andrew S.Erickson,Lyle J.Goldstein,and Carnes Lord,China Goes to Sea,Maritime Transformation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pective, 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 Maryland,2009.
    53. Jaime Navarro, Joint Vision 2010:Naval Warfare Imperatives,19 May,1997, http://dodreports.com/ada328093,(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54. James Dobbins, David C.Gompert,David A.Shlapak,Andrew Scobell,Conflict with China:Prospect,Consequences, and Strategy for Deterence, http://www.rand.org/pubs/occasional_papers/OP344.html,2011.(上网时间:2011年11月28日。)
    55. James Karaska:Mritime Power and the Law of the Sea,Expeditionary Operations in World Politic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56. Johan Jorgen Holst,Seapower,R, Oxfod:Oxfod University Press,2006.
    57. John B Hattendorf,Globalisation and Navies:Some Considerations for Naval Theory,Ravi Vohra&Devbrat Chakraborty Editors, Maritime Dimensions of a New World Order, National Maritime Foundation,New Delhi.2007.
    58. John Burton, Global Conflict:The domestic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crisis,Hemel Hempstead,Harvester Wheatsheaf,1984.
    59. John J.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W. W.Norton&Company,2001.
    60. John H.Pryor,Geography,Technology,and War:Studies in the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649-157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61. Joint of Staff,Doctrine for Planning Joint Operations,13 April 1995, http://www.bits.de/NRANEU/others/jp-doctrine/jp5_0(95).pdf,(上网时间:2012年1月2日。)
    62. Julian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Annapolis, MD: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
    63. Kai He & HuiYun Feng, "If Not Soft Balancing,Then What?" Security Studies,Vol.17,No.2,2008.
    64. Keith W.Fdmunds, "ASW-Current and Future Trend",Denfense Analysis.Vol,16,No.1 (Apr.2000),pp.73-78.
    65. Ken Booth,Law,Force and Diplomacy at Sea, George Allen & Unwin,London,1985.
    66. Kevin L Falk,Why Nations Put to Sea:Technology and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Sea Pow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ury Claremont Califortnia,1998.
    67. Lawrence Sondhaus,Strategic Culture and Ways of War,London:Routledge,2006.
    68. Magaret T.Sprout, "Mahan:Enangelist of Sea Power" in Peter Faret,ed.,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1.
    69. Magarette Lincoln, Representing the Royal Navy:British sea power,1750-1815, Aldershot,Hants:Ashgate Publication Corporation,2002.
    70. Michael Pugh,International Peace Support Operations from a Maritime Perspective, Edited by 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Matthew R.H.Uttley,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
    71. Micheal Howard,The Cause of War and Other Essayys,London:Temple Smith,1983.
    72. Mike Lawrence Smith and Matthew R.H.Uttley,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Maritime Thinking, Edited by 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Matthew R.H.Uttley, 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
    73. Mike Lawrence Smith and Matthew R.H.Uttley,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Maritime Thinking,Edited by 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Matthew R.H.Uttley, 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9.
    74. Nicholas J.Spykman,Amerimca's 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1942.
    75. Norman Friderman,Seapower and Space:From the Dawn of the Missile Age to Net-Centric Warfare, Annapolis,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2000.
    76. Norman Fridman,Seapower as Strategy:Navies and National Interests,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Maryland,2001.
    77. Norton Schwartz Jonathan Greenert, Air-Sea Battle Promoting Stability in an Era of Uncertainty,February 20,2012 http://www. the-american-interest.com/article.cfm?piece=1212,(上网时间:2012年3月1日。)
    78.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Executive Summary,p.Ⅰ.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上网时间:2011年7月23日。)
    79.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 May,2012,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2_CMPR_Final.pdf,(上网时间:2012年5月21日。)
    80.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March,2008,.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China_Military_Report_08.pdf.(上网时间:2011年8月2日。)
    81.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March,2009,.p.24.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China_Military_Power_Rep ort_2009.pdf,(上网时间:2011年8月5日。)
    82.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Office of Net Assessment Office,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http://sac.saic.com/rmapaper.htm,October 12,2003.
    83. Paul Dibb,Is Strategic Geography Relevant to Australia Current Defence Policy?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No.2,2006.
    84. Peter Howarth, China's Rising Sea Power:The PLA Navy's Submarine Challenge, Lodon:Frank Cass,Inc.,2006.
    85. Peter T.Haydon,Naval Diplomacy:Is It Relevant in the 21st Century? Edited by Andrew T H 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
    86. Peter T.Haydon,Naval Diplomacy:Is It Relevant in the 21st Century? Edited by Andrew T H 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
    87. Richard L Kugier,The Global Century: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Volume I,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2001.
    88. Richard Woodman,The Victory of Seapower:Winning the Napoleonic War,1808-1814,London:Chatham Pub.:In association with the Nationa Maritime Museum,1998.
    89.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Jr., "Power and Interdepend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Foreign Affairs,Vol.77,No.5,Sept./oct.,1998.
    90. Robert O.Work,The U.S Navy.Charting a Course For Tomorrow's Fleet, Aug.2008, http://www.csbaon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0/02/2009.02.17-The-US-Navy-Cha rting-a-Course-for-Tomorrows-Fleet.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30日。)
    91. Ronald Findlay & Kevin H.O'Rourke,Power and Plenty,Princeton:Princeton Press, 2007.
    92. Sam Bateman,Navi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Good Order in Peacetime,Edited by Andrew T H 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
    93. Sam J.Tangredi,ed.,Globalization and Maritime Power Washington,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2002.
    94. Saul B.Cohen, Geopolitics of the World System,Lanham,MD:Rowman & Little field Publisher,Inc.,2003.
    95. Stoll,Richard J., "State Power,World Views,and the Major Power, "in Stoll, Richard J.and Michael D.Ward,eds.,Power in World Politics, Boulder:Lynne Rienner,1989.
    96. Thomas M.Kane,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London:Frank Cass,2002.
    97. The White House,May,2010,National ecurity Strategy 2010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上网时间:2011年1月12日。)
    98. U.S.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7,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070523-china-military-power-final.pdf,(上网时间:2011年1月5日。)
    99. U.S.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1, September 30,2001, http://www.defense.gov/pubs/qdr2001.pdf.(上网时间:2011年1月5日。)
    100.U.S.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6 February,2006, http://www.defense.gov/qdr/report/report20060203.pdf,(上网时间:2011年1月5日。)
    101.U.S.Department of Denfense,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nfense,January,2012, http://graphics8.nytimes.com/packages/pdf/us/20120106-PENTAGON.PDF,p.Ⅰ.(上网时间:2012年1月27日。)
    102.U.S.Department of Denfense,Transfromation Planning Guidance,April,2003,p.3. http://www.defense.gov/brac/docs/transformationplanningapr03.pdf.(上网时间:2011年1月5日。)
    103.U.S.Department of Denfense and U.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Maritime Seccurity,September,2005,http://www.dhs.gov/xlibrary/assets/HSPD13_MaritimeSecurit yStrategy.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3日。)
    104.U.S.Department of Joint Staff,Capstone Concept for Joint Operations, Version 3.0,15 January 2009, Foreword,http://www.jfcom.mil/newslink/storyarchive/2009/CCJO_2009.pdf,(上网时间:2011年6月6日。)
    105.U. S.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July 2002, http://www.oft.osd.mil/library/library_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7日)
    106.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Sea Power 21, October 2002, http://www.chinfo.navy.mil/navpalib/cno/proceedings.html(上网时间:2010年8月12日)
    107.U. S.Department of the Navy,A Coopertative Strategy fof 21st Century Seapower, Ocrober,2007, http://www.navy.mil/maritime/Maritimestrategy.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108.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ommandant of the Marine Corp,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2002:Power and Access…Form the Sea,foreword, http://www.au.af.mil/au/awc/awcgate/navy/naval_trans_roadmap2003.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109.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Enhanced Networked Seabasing,2002, http://www.dtic.mil/ndia/2002expwar/meyer.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5日。)
    110.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Forward…From the Sea, October 1994,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orward-from-the-sea.pdf.(上网时间:2010年8月10日。)
    111.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rom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上网时间:2010年8月1日。)
    112.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06,http://www.quantico.usmc.mil/seabasing/docs/Naval_Operations_Concept_2006. pdf,(上网时间:2010年12月14日)
    113.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2010, http://www.navy.mil/maritime/noc/NOC2010.pdf,(上网时间:2010年11月26日。)
    114.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 for Joint Operations,2002,.http://www.jhuapl.edu/MaritimeRegistry/Documents/NOCJO.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29日)
    115.U.S.Department of the Navy, Naval Doctrine Publication (NDP) 1, Naval Warfare,28, March 1994,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service_pubs/ndpl.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4日。)
    116.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U.S.Navy Vision 2020. September 1992,http://www.bupers.navy.mil/NR/rdonlyres/1E1DFD27-27D0-4995-8B61-A37FC5 3B1394/0/2020VisionPrint.pdf. (上网时间:2011年2月16日)
    117.U.S. Joint Chiefs of Staff,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Febuary,2011, p.14.http://www.jcs.mil/content/files/2011-02/020811084800_2011_NMS_-_08_FEB_2011.pdf,(上网时间:2011年2月12日。)
    118.U.S.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10, February,2010, Executive Summary, http://www.defense.gov/qdr/images/QDR_as_of_12Feb 10_1000.pdf, (上网时间:2011年1月9日。)
    119.U.S.Department of Denfense, Transfromation Planning Guidance, April,2003, http://www.defense.gov/brac/docs/transformationplanningapr03.pdf.(上网时间:2011年1月9日。)
    120.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Joint Vision 2020, June 2000.http://www.fs.fed.us/fire/doctrine/genesis_and_evolution/source_materials/joint_v ision_2020.pdf,(上网时间:2011年1月18日)
    121.U.S Governement Printing Office,The Report of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Washington 1997, http://www.dtic.mil/doctrine/iel/ifq_pubs/0516pgs.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4日。)
    122.U.S.Joint Chiefs of Staff,Joint Warfare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United States,10 January 1995, http://library.ndmctsgh.edu.tw/milmed/avitation/file-air/joint-pub-1.pdf,(上网时间:2011年5月15日。)
    123.U.S.Naval Institute,The Maritime Strategy,January 1986.
    1.白宫(The White House) http://www.whitehouse.gov
    2.防务技术中心(The 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http://www.dtic.mil
    3.国防部网络办公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Office of Net Assessment Office) http://sac.saic.com
    4.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U.S. Joint Chiefs of Staff) http://www.jcs.mil
    5.美国国防部办公室(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http://www.defense.gov
    6.美国海军部(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http://www.navy.mil/
    7.美国战略与预算中心(Center for S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http://www.csbaonline.org
    8.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9.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http://www.sipri.se
    10.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Lond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 http://www.isn.ethz.ch/iiss/
    11.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re for New American Security) http://www.cnas.org
    12.英国皇家三军联合研究所(Th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http://www.rusi.org
    13.美国国防情报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 http://www.dia.mil/
    14.美国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http://www.ndu.edu/